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供应链运营分析范文

供应链运营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供应链运营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供应链运营分析

第1篇:供应链运营分析范文

【关键词】 供应链 管理战略模型 运作分析

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在满足客户需要的前提下,对整个供应链(从供货商,制造商,分销商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进行综合管理,例如从采购、物料管理、生产、配送、营销到消费者的整个供应链的货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把物流与库存成本降到最小。供应链管理就是指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计划、协调、操作、控制和优化的各种活动和过程,其目标是要将顾客所需的正确的产品能够在正确的时间、按照正确的数量、正确的质量和正确的状态送到正确的地点,并使总成本达到最佳化。中国市场经济进入到九十年代以来,作为一种业务的流程模式,供应链管理成为增强企业相互间竞争力最有效方法之一。供应链管理战略模型是企业竞争时作为分析和实施的战略模式,这种战略模式一般要考虑自身的横向关系的分析,内生能力分析以及纵向关系的分析。在横向上找出供应链在某种方面上与同类企业之间的关系,然后找出企业内部能力和外部环境的共同之处并且相结合,这是对企业自身核心价值的评估,作为分析处理的企业可以在指定的环节上进行供应链管理战略的应用。

1. 企业在供应链管理的战略

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战略是一种综合程度高、管理意义大的战略模型。它包括传统上的供应战略、经营战略、物流战略和设施决策所包含的全部内容,它同时也是强调企业之间构建战略联盟的一种方式。

1.1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管理战略是指企业要用新的理念,来及时满足客户所需的要求。外部而言就是与企业相关的厂商相互联系构建战略联盟的手段,是企业与供应商进行紧密联系的纽带。内部而言就是企业内部中各种流程的协调运作,在协调发展中保证企业的资金、物流、以及各种信息的及时处理和分析,这种战略方法直接影响到企业效率的提升。供应链管理战略的实施要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去针对性的给预评估,企业的战略如果需要依托供应链管理,就要从实际出发首先考察企业中所依托的方法和理论基础。

1.2 供应链管理的特征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互补性的企业联盟战略。互补性就是指基于企业之外,在跟企业边界中那些密不可分的企业联盟,它是具备核心成分的联盟。这个联盟的主要工作就是通过互相联系内部员工在各环节中紧密工作,达到快速满足顾客需要的产品。然后通过价格优势,同时用售前、售后的优质服务态度来博得顾客最大化的满足。通过顾客的不断增加,产品就可以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因而,在今后解决企业之间的竞争问题就需要不断的出现战略联盟,然后通过特殊的供应链连接成为企业团队,提升竞争优势。其次是一种企业核心能力强化的战略。企业的发展就有需要一定的企业核心能力,保持竞争优势。

1.3 企业在供应链管理的目标

1.3.1 提高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响应速度。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发展速度,这就是解决顾客不断的需求与供应商的不断供给。企业要有把握市场前景的洞察力,这种战略的实际就是给企业一个很好的平台,对于生产线以及工作线都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对于消费者所需求的产品能够准确的传达给生产商,这样就能够在短时间掌握所需信息,保持供求的力度,这样敏锐的管理战略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3.2 提升企业供应链最大化的效益。供应链系统组成比较简单,供应链管理战略基于供应链系统,是通过协调不同的企业之间进行有序的阻止调控,是整个运行系统保持在控制范围之内,保持了内部秩序,从而使供应链系统的效益能够最大化的突出,对企业的发展方向很大调控作用。

1.3.3 供应链能够满足顾客需求。企业的供给要多种多样,这样才能满足顾客的多样化的需求。供应链使得各系统环节紧密联系,对于企业的运营以及成本问题都有很大的帮助,如今,满足客户的需要已经是目前市场发展的需要。

2. 企业供应链管理战略模型的建立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面临问题较多,对于产品周期、交货期短,这就需要新的生命力注入企业之中,满足顾客的需求以及企业市场竞争优势。供应链管理战略作为一种新型的理念,与以往的经营战略相比有着很大的优势,对于提升企业竞争优势以及市场需求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企业运用传统的理念管理势必会造成与企业的发展脱节,所以需要构建与企业发展所需匹配的理念来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不被时代所淘汰,所以保证供应链管理战略目标的实现,是企业首选的迫在眉睫重要问题。对于供应链管理战略的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并非与传统的相同,它存在质的变化,是一个比较复杂、动态的平衡过程,而且还要保证达到企业的设计原则,这样的变化需求导致研究工作者必须推出一种新的企业组织结构模式,然后再进行自身、内部、外部的结合进行阐述。对于客观的多样化、个性化的选择能够在短时期内做出所需的相应变化。将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精简化,加大管理的力度,同时还要减少不必要信息的流入以及信息的重复流出。这对于企业提高决策效率以及在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优势起着很大作用。供应链技术可以改善企业管理以及需求厂商的要求,企业在的竞争优势时要摆脱以往的临时性,所以通过这个管理战略就可以达到可持续的发展。而且还可以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效率。通过对价值链细微环节的变通以及完善可以起到强化企业核心能力,增强企业综合性能。最后对企业的风险承受力有一定的提高,这就是供应链管理战略的最优特点,减少企业的投资风险,以及抗拒风险都起到特殊的保护作用,而且对于一些资金周转困难的企业可能会带来难得的机会,使企业得到更好的经营理念。

3. 企业在供应链管理战略模型上的应用

随着企业管理模式的不断更新,供应链管理技术已经逐渐成熟,这不仅是企业的需要,也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必须要求。我国正处于发展中国家,国家五百强在中国仅占一部分,中小型企业是我国企业的主流,现在企业的组织结构基本上能够适应现在企业的管理模式,通过供应链的作用使企业以及边界的企业在不同领域的多个部门进行协调然后将繁琐的流程取代使系统得到最优的效果。在供应链管理战略的影响下,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对成本的影响,不仅包括企业内部还要涉及到供应链的作用,才能最大程度上的对成本进行可行性调控。在实际运行中扩大了企业生产系统的规模,对其进行处理,使其简单易管理,将系统化的不利因素进行处理分解。所以供应链管理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对于构造企业系统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当然在实际运作过程出还出现一些问题,比如个体的企业为了一己私利想求得自身企业的快速发展就会阻碍供应链的整体运行效果,企业内部的信息分散程度也是阻碍实际运作中供应链信息不能够形成集成化的主要问题。

结语

消费者是企业供应链生成的真正原因,也决定了其组织方式,供应链管理战略是随着企业的需要不断改进的,当然这个模式不是很简单的产生,所以需要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需求提出适合企业发展的供应链系统,然后才能给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程艳.供应链管理战略模型的建立与运作[J].经营管理者.2012年9期:80.

第2篇:供应链运营分析范文

前言: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进步,供应链理论的应用和市场营销资源将会受到重视,在经济发展、信息经济全球化、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影响下,企业对有效的市场营销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就成为了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潮流、寻求生存的必然趋势和实现战略性目标的必要手段。在供应链下,我国市场营销资源合理运用的措施,为它能够得到合理的运用,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市场营销资源的类型分析

(一)市场的信息化资源

信息资源的功能是为营销策略实行服务的,它要充足的提供市场资料、市场信息的采集、市场信息的传输等,在信息的资源中,主要有外部市场的信息资源和内部的信息资源。企业的成功主要取决于该企业是否恰当运用市场的信息化资源,这从企业的营销能力才能看出。[1]

(二)营销人才资源

员工是企业经营的核心,在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企业才会实现长远的发展。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企业需要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尤其是针对技术型人才,给予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以此来推动企业的发展,进而提升市场营销的实际效果[2]。

(三)企业的经济资源

企业的发展需要经济的大力支持,同时,企业的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也要经济资源的保障。企业要想获取最大限度的经济收益,就必须实施投资、经营等活动,另外要想开展市场营销的活动,企业需要提前调查市场信息资源采集的工作、激发员工积极工作的热情,同时要有强大的资金用以支持。[3]

(四)需要销售渠道资源

从科学的角度讲,销售渠道是指企业产品销售应对的消费成员和营销区域等,因此它是最关键的环节。通常情况下,企业销售渠道可以分为实际渠道和网络渠道。企业对市场营销资源进行合理利用,满足了它获取经济效益的效果。[4]

二、在供应链理论下,运用市场营销资源

企业在合理运用市场营销资源时,离不开供应链理论的指导。对此,就需要企业在工作中严格遵循着供应链理论,并结合市场发展情况与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出一系列完整的管理措施:

(一) 落实好市场观察,学会分析工作

企业要高度重视市场信息,要把握好市场发展的动向,为此开展市场营销活动奠定基础。通过采集信息资源,企业能够准确地提供市场的动向,有效的提高了整体管理水平。企业必须强化对信息资源的反馈工作,针对市场信息资源的采集工作应该加大投人资金,保证工作能够展开。企业要建设全面、详细的信息系统,为市场信息的采集、分析提供技术支持。并加强人员的培训,提升人员的专业化技能,从而有效的使企业市场营销活动能够顺利的进行。[5]

(二)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

财务管理工作,就是决定市场营销是否能够成功的开展。这需要市场营销的每个环节,需要重点的关注财务管理工作,保证企业资金能够运转良好,推进市场营销的开展。企业还需要全面性增加相关人员,制定严格的制度,确定人员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深厚经验以及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工作过失,全面的提升财务管理的水平。[6]

(三)需要加强企业市场营销队伍的建设工作

建立高质量的市场营销队伍,是市场营销资源的关键。这同时决定了市场营销活动能否顺利的开展下去。除此之外,营销策略要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并要得到合理利用。企业要充分重视市场营销来建设企业的工作,这需要加强营销队伍的能力和素养,制定好营销管理制度,有效的规定相关人员的行为,推动企业营销活动的能够顺利的展开。[7]

(四)全面整合营销资源

企业在市场的营销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根据企业具体情况而定,使之不仅能够得到充分合理的运用,还需要进行统筹规划,时刻坚持以顾客为核心,及时的了解和掌握市场的发展情况,进而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8]

(五)需要积极拓展销售市场,全面打开市场营销渠道

为了进一步巩固市场营销资源,企业需要与时俱进,采取多种方式,提升销售水平,拓宽销售渠道。这就需要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实力,结合当前市场形势,分析潜在客户需求,从而制定出一套属于自己的销售方案,并且不断的创新企业的营销方式。为客户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最大限度的满足各个客户的需求。在市场营销资源的特点下,企业要合理的设计资源整合,把方案进一步的实行下去,这是实现企业相关环节的必要条件。[9]

第3篇:供应链运营分析范文

【关键词】集装箱;智能集装箱系统;海运供应链

我国集装箱海运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例如在海运过程中,集装箱运输供应链各环节间衔接不紧密,及时性和效率性会受到影响,从而可能导致资源受到一定的浪费,也面临一定的安全性问题。在应用过程中,全海运供应链上的集装箱系统智能化,能够很好地解决现有问题。通过利用RFID产品,能够对集装箱进行信息定位,对其安全情况进行监测,保证集装箱能够可靠地运输。在对智能集装箱系统的海运供应链问题研究过程中,要注重对关键技术进行把握,并能够对相关作业流程予以关注,以保证智能集装箱系统运作时,更好地满足实际需要。

一、集装箱系统的智能化的关键因素

集装箱智能化,首先是让集装箱数字化,通过物联网,RFID等技术能够对集装箱的关键信息进行获取,通过将信息反馈给TSS系统,能够对集装箱进行货物追踪,实现对集装箱状态的有效监控。组成智能集装箱系统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RFID技术、全球卫星定位技术、大数据分析三个方面内容。

(一)RFID技术

RFID技术是智能集装箱系统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其在应用过程中,主要包括了TSS系统、RFID无线射频硬件装置、对外信息接口等部分,通过实现数据信息的转化和管理,保证智能集装箱系统功能得以实现。利用RFID技术能够对集装箱的安全信息、运输信息、设备信息进行检测。从安全信息检测角度来看,通过设置RFID技术,能够对集装箱内是否装有爆炸性物质、核物质、放射性物质等危险性货物进行检测,同时还能对是否存在非法开箱的问题进行检测,保证集装箱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从运输信息角度来看,RFID技术设有定位装置,能够将运输信息反馈给TSS系统,从而对货物运输信息进行判断。从设备信息角度来看,利用RFID技术能够对电池状态以及集装箱设备状态进行检测,切实保证集装箱运输的可靠性。

(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应用于智能集装箱系统当中,主要借助于GPRS技术,实现对集装箱的有效定位。GPRS技术通过低轨道和高轨道卫星,能够对集装箱供应链的位置进行确定,从而对集装箱的相关信息进行传输,包括了声音和图像信号两个方面内容。但卫星定位系统在智能集装箱系统中应用,只能够对集装箱所处位置进行确定,无法对集装箱的具体信息进行反馈。这样一来,智能集装箱系统应用时,需要对GPRS技术和RFID技术进行结合应用,以保证集装箱系统具有“智能化”的特征。

(三)大数据分析

大数据分析在海运业的应用,可以实现对海运业的市场需求进行科学的预测,从而实现海运业各环节实现供需平衡。完善海运链上各环节的信息系统应用,在当下对于促进集装箱物流链上的来说,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大数据技术的应用,需要对经济成本、数据积累问题予以考虑。大数据技术应用的货币资金从何而来,企业是否具有应用大数据技术的实力,成为大数据技术应用和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大的企业可以加强信息技术开发方面的投入,中小企业可以对互联网SaaS模式进行应用。在对海运链上各个环节的数据获取后,将大数据分析与海运供应链进行结合,能够更好地促进行业的发展。利用大数据的挖掘,可以实现实时的计算全球船舶、港口、货物之间的时空关系,从而推算出船舶活动情况、货物流动情况以及港口作业情况,以数据为中心,以全球化的国际贸易运输为研究对象,提供面向金融期货、宏观经济、商品贸易以及航运咨询领域的数据依据。大数据分析技术在智能集装箱系统发展中的功能和作用逐渐凸显出来,一方面,通过大数据的历史积累,对运输信息进行分析,选择最优运输路线,分析运输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等,增强集装箱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通过对集装箱海运数据的获取,对贸易,收发货人,行业等市场信息进行充分挖掘,分析贸易趋势,未来货物流向,从而为涉及到海运的相关企业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以促进海运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二、智能集装箱系统作业流程分析

基于RFID构建的智能集装箱系统在应用过程中,要注重对其作业流程进行把握,从而保证智能集装箱系统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智能集装箱系统在具体应用过程中,TSS系统发挥了主要功能,这一过程中,就需要利用RFID设备,对发货人端和收货人端进行有效控制,保证双方的需求得到有效满足。

(一)发货人端

发货人端在作业过程中,需要在集装箱上安装RFID电子标签,携带箱货信息的集装箱开始进入流通领域。这一标签的使用,能够对集装箱的运行信息进行较好的把握,从而实现对集装箱的跟踪的目的。同时,RFID电子标签的利用,代表了集装箱智能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能够实现对集装箱的跟踪定位,达到集装箱数字化的目的。

(二)装船港

集装箱在进入装船港准备装船过程中,系统会借助于RFID电子标签,对进入装船港的集装箱情况进行检测,主要涉及到了集装箱的安全状态以及达到装船港的时间。RFID电子标签会将相关信息进行反馈,并通过GPRS传输到TSS系统当中,使码头或船公司及时获取箱货信息,从而进行有效配载,也为海关的查验带来方便。集装箱在进入装船港后,RFID电子标签的功能和作用会得到较好的发挥,能够实现集装箱的在码头堆场的准确定位,使集装箱的装船效率大大提升。

(三)卸船港

在进行集装箱卸载过程中,利用RFID电子标签后,不需要进行其他检测,只需要利用手持终端机,既可以获取集装箱信息,以及全运输过程。在卸载过程中,需要对集装箱内的产品情况进行检测,保证其不被损坏。

(四)收货人端

集装箱被直接送到收货人的手中,收货人只需要对RFID电子标签进行剪除,就可以获得自己所需要的货物信息和运输记录。

利用RFID电子标签的集装箱,具有较强的智能化水平,方便了发货人端与收货人端的产品接收,具有较高的效率性和可靠性特点。同时,RFID电子标签对集装箱信息的有效监控和反馈,实现了全过程的管理,符合智能集装箱系统发展需要,对于促进海运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来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智能集装箱系统带来的海运供应链变革

智能集装箱系统在应用于海运供应链当中,对原有的海运情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从而使原有的运输方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例如海运过程中,若是遇到入侵者试图切开集装箱旁边的铁板,其行动过程中的一举一动会产生光线振动,从而将相关信息进行反馈,并产生报警,使人们对这一行为快速做出反应。智能集装箱系统带来的海运供应链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强化集装箱收益,降低海运成本

RFID技术在智能集装箱系统的应用,强化了海运供应链的库存管理和集装箱安全能力,使集装箱在运输过程中,具有较高的效率性和可靠性,使货物能够更加及时的运输。据A.T.Kearney公司的调查数据显示,全球25家最大进出口商通过利用RFID技术,能够降低库存量,并且减少缺货、订货以及交货期的差异,从而避免集装箱出现丢失的问题。这一举措,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集装箱运输的经济效益,降低了相关企业的成本。除此之外,Bearing Point公司通过分析Savi科技公司的集装箱运输项目发现,RFID产品的应用,通过在集装箱装置电子封条,对集装箱进行定位跟踪,提升了集装箱运输的智能化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海运供应链的效益,对于促进海运工作的发展来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促进了海运供应链的变革

智能集装箱系统对海运供应链的变革,更多地体现在了供应链所有的节点上,能够给海运供应链上的参与者,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海运供应链由货主、托运人、承运人构成,随着智能集装箱系统的应用,在支付费用和运输成本方面,得到了大幅度的降低,这是供应链节点各方提升经济效益的关键。例如智能集装箱系统在海运供应链上的应用,人力雇佣方面大幅度降低,劳动力成本显著减少。智能集装箱系统的使用,在进行监控时,成本也随之降低。除此之外,像是保险公司,由于智能集装箱系统的使用,降低了安全事故出现的几率,从而降低了成本。

四、智能集装箱系统的海运供应链发展对策探究

智能集装箱系统在海运供应链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显著的,对于促进海运工作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这一点来看,加强智能集装箱系统在海运供应链中的有效利用,对于促进我国海运事业的发展来说,作用巨大。对此,发展智能集装箱系统,要注重把握以下几点内容:

(一)加强政策支持

政策支持对于促进智能集装箱系统在海运供应链中作用的发挥,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从海运事业的特点来看,由于涉及到了多方参与者,这就导致在发生事故后,存在着责任推诿的问题。智能集装箱系统的应用,能够对集装箱运输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监测,在出现问题后,通过对集装箱信息的采集,能够对责任进行有效划分。这样一来,能够确保海运事业更好地发展。海运的发展,安全问题是关键。我国在发展海运事业过程中,要注重把握多方参与这一特征,对RFID技术进行较好的利用。在集装箱上设置RFID电子标签,能够提升物流链上各参与方之间的沟通效率,以及对物流信息进行记录,海关等政府机构也可有效利用这些信息这运输过程进行监管,对于未来我国海运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此,基于RFID的智能集装箱系统发展,需要在政策上予以大力支持,使其与国际集装箱发展进行接轨,保证海运供应链发展不受到政策限制。

(二)执行统一的技术标准

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RFID技术和GPRS技术,这两种技术对于促进智能集装箱系统发展有着重要推进作用。但是从全球范围角度来看,RFID技术和GPRS技术采取的数据交换协议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导致相关技术手段在实际应用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从而导致智能集装箱系统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基于这一点,RFID技术在使用过程中,要就RFID电子封条标准达成一致性,从而以统一的标准应对海运供应链问题。RFID国际标准化发展,成为该技术得到更好应用的关键,如何对RFID标准进行统一,成为世界各国探讨的重要议题。目前来看,美国对于RFID标准问题尤为关注,并且在2004年就RFID标准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提议。RFID采取无线电调频系统来推进海运智能集装箱系统的发展,强化了通信强度,保证RFID电子标签传递的信息能够更好地被接受和利用。我国在发展集装箱运输智能化的过程中,要注重对技术标准问题予以足够的重视,强化通信能力,保证集装箱信息更好地获取。

(三)加强产业推广

RFID技术在智能集装箱系统发展中的应用,如何对其进行产业化推广,成为发挥RFID技术作用的关键。智能集装箱系统在当下海运供应链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产业化发展成为其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结合这一特征来看,智能集装箱系统的产业化发展趋势不断增强。RFID技术在应用过程中,需要对技术手段进行不断完善,并且结合智能集装箱系统未来发展趋势,对其技术标准进行重新界定,以满足实际发展需求。产业化推广的前提在于技术完善,目前RFID存在的技术难题在于如何快速读取信息,并能够将相关信息传递给用户。在对这一问题解决时,需要加强RFID技术的完善,保证信息获取更加及时、准确。在技术完善后,就需要考虑到RFID的产业化发展,拓展其应用范围,使RFID在智能集装箱系统建设中的功能和作用得到较好的发挥。

五、结论

智能集装箱系统在海运供应链发展中的作用越显突出,相关技术手段的不断成熟,进一步完善了海运供应链,并且使海运供应链各方的经济效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针对于这一发展现状,智能集装箱系统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将注重提升相关技术手段的功能,坚持走标准化的发展道路,从而更好地满足各方利益需求,促进海运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倩.供应链保安对我国海运业的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港口,2012,02:4650

[2]刘富春,周受钦.基于RFID的物流装备信息监控网络平台设计[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2,07:227230+234

[3]许利枝,汪寿阳.集装箱港口预测研究方法:香港港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15,05:4656

[4]史春林.我国集装箱海运安全保障回顾与展望[J].集装箱化,2011,04:59

[5]田广东.物联网技术对铁路集装箱物流影响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1,04:138144

第4篇:供应链运营分析范文

【关键词】无极绳连续牵引车;应用;措施

1 引言

3416综采工作面位于井田边沿,地质条件复杂。在运输顺槽掘进过程中遇到断层的情况下,巷道采用“刀把”结构。为减少运输环节并考虑巷道距离长且起伏不平的实际情况,经综合选型分析,决定在该巷道安装一台SQ-80/75B型无极绳连续牵引车进行辅助运输。该巷道工况条件为:全长1050米,有一处右弯,撇口十处,有起伏变化,变坡点20—30处,局部最大坡度13°,巷道宽度3.6米,高3米,采用22 kg/m,轨距为600mm。

SQ-80/75B型无极绳连续牵引车是常州科研试制中心有限公司根据无极绳绞车工作原理,借鉴绳牵引卡轨车的成熟技术改制而成。系统由无极绳绞车、涨紧装置、梭车、尾轮、压绳轮、托绳轮等组成。它是矿井盘区、顺槽巷道用的一种辅助运输系统,可直接利用井下现有轨道系统,实现不经转载的连续直达运输,适用于长距离、大倾角、多变坡、大吨位工况条件下的轨道运输。

2 无极绳连续牵引车的安装及应用

2.1 安装、试运行

(1)由机电和生产技术部门根据牵引车及巷道的有关技术资料,结合巷道、道岔、甩车场等现场条件完成布置设计;

(2)根据基础图进行无极绳绞车、涨紧装置的基础施工,基础与巷道底板连接牢固,如底板煤层较厚时,应在基础中加打底锚。基础须选择在平巷或坡度较小的巷道处布置。尾轮采用临时固定方式,在轨道末端做尾轮窝,并用工字钢和戗柱稳固尾轮;

(3)根据设备使用说明书及安装图纸逐项完成无极绳绞车、涨紧装置、水平弯道护轨、尾轮、压(托)绳轮组、梭车等的安装,然后进行钢丝绳的穿绕、插接与预紧;

(4)试运行:先低速运行,然后高速运行,运行中发现异常及时停车处理。期间逐渐加大载重量,直至最大载荷为止。

2.2 现场应用情况

该巷道如按传统方式辅助运输,至少需JD—25型绞车8台以上,且因小绞车及附属设备(阻车器、挡车栏等)数量多增加了人的不安全行为以及设备不安全状态等安全隐患。而使用连续牵引车后达到了以下效果:

(1)系统配置灵活,安装方便,适用于不同工况和运输要求。尾轮固定简单,可实现快速移动,以适应运距变化要求;

(2)简化了运输系统,减少了摘挂钩和倒车接替次数,避免了因跑车、脱钩、断绳以及误操作等情况而出现的机电设备和人身伤害事故;

(3)涨紧钢丝绳张力可随牵引工况的变化而变化,延长了钢丝绳的使用寿命,托、压绳轮克服了巷道的起伏变化处钢丝绳飘浮的问题;

(4)梭车和所牵引的矿车储绳量大,可减少钢丝绳插接次数;

(5)运行平稳无冲击,矿车不易掉道,避免了掉道对安装、生产的影响;

(6)设备经安装调试正常运行后,维护方便,故障率较低;

(7)设备操作简单,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节省了操作人员,减少了设备投入,有效地提高了运输效率。

3 应用中的具体保障措施

无极绳连续牵引车已在很多煤矿成功应用。因此,我们在选型、设计、安装、使用等阶段充分征求、借鉴了厂家、其他单位的意见和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结合井下实际,采取多项措施保证了牵引车的高效运行。具体有以下做法:

3.1 全线路通信的结合使用

根据《山西省煤炭工业厅煤矿井下通信联络系统使用与管理规范》的规定要求,井下已安装无线通信系统和广播系统。为避免重复投资,现场不安装泄漏通讯系统,而采取以下方法解决通信问题:

(1)在牵引车机头、机尾、巷道拐弯处、沿线巷道起伏段共布置了4台KTK125-DH矿用本安型扩音电话和5台KT157R-F矿用本安型通讯分站;

(2)无线分站与交换机之间不采用光缆,采用MSLCYFYZ-50-22型煤矿用泄漏同轴电缆进行通讯。泄漏同轴电缆既具有信号传输作用,也具有天线功能,通过对处导体开口的控制,可将受控的电磁波能量沿线路均匀的辐射、接受,杜绝电磁场盲区,满足全线路的信号覆盖;

(3)通过对KT157R-F矿用本安型通讯分站进行设置定制,可随时在扩音电话上播放牵引车的操作规程、岗位责任制等相关规章制度;

(4)跟车工持矿用本安手机可随时给绞车司机发启、停信号,确保梭车能准确停在指定位置。司机可通过扩音电话给全线喊话,提醒沿线行人梭车运行状况、注意避让等。

3.2 配套安装综合保护装置

为确保运行安全,配置了一套ZWJ-127矿用无极绳连续牵引车监控装置。该装置由厂家为牵引车配套设计制作,主要由主机(操作台、PLC控制箱、显示器)、速度传感器、过卷开关、信号急停控制箱、语音灯光报警装置、电缆、斜巷跑车防护装置等组成,具有绞车速度显示、梭车位置显示、沿线急停闭锁、机头机尾防止过卷、声光语音报警等功能。

3.3 无级绳绞车电动机实现软起动

为解决电动机全压启动时,启动电流大、电机发热严重、对电网影响大的问题,订货时要求厂家为绞车电动机配置了一台QJZ-250/1140(660)R矿用隔爆型智能化真空交流软起动器。其核心采用16位单片机先进的全数字化传动控制器,预设的“S”型曲线对电动机进行闭环自动控制,具有限流起动、斜坡电压起动、转矩控制、转矩加突跳起动等多种起动模式,实现过载、短路、断相、漏电闭锁、欠压、过压、温度保护等多种保护功能。

第5篇:供应链运营分析范文

关键词:动态信息反馈;供应链绩效改进;供应链战略;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所处的外界环境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企业面临着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及缩短交货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和改进服务的压力。传统的以生产为导向的管理思想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二十一世纪将是供应链管理的时代,以客户为导向,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已经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武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正在演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管理能力将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特别是国际市场竞争的最关键因素之一。在供应链管理和运营过程中,供应链绩效评价扮演着监督和改善的角色,一方面不仅需要随时检查供应链系统的运作是否符合既定的目标;另一方面又需要监视外在环境的变迁以检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否能符合外在竞争环境的需求,以准确地反映满足顾客需求的经营能力。因此,如何科学全面地分析和评价供应链的运营绩效,构建完善的供应链绩效管理体系对于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供应链绩效评价最终目的是使企业找到有效的供应链管理标杆,揭示供应链管理的瓶颈,为供应链绩效的持续改进、最终为提高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能力提供决策支持。供应链的绩效改进是一个不断持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将绩效评价与信息反馈紧密结合,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是供应链绩效评价系统高效运营和供应链绩效持续改进的关键。

二、激励机制、动态信息反馈与供应链相对绩效的关系

供应链的绩效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里主要探讨激励机制、信息反馈与供应链相对绩效的关系,这三者之间紧密相联、相互影响,激励机制影响供应链相对绩效,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激发供应链合作伙伴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如果却少信息反馈,激励机制的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而且通过信息反馈,可以促进供应链激励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具体的关系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供应链系统要想实现总体目标,必须要使供应链合作伙伴和供应链系统同时实现满意,也就是说供应链合作伙伴目标要与供应链系统的目标相一致,且同时实现。一旦一个供应链系统制定完总体目标后,必须将总体目标进行层层分解,最终把目标分解到供应链合作伙伴,在目标分解过程,供应链系统与供应链合作伙伴、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要进行充分的沟通,以使得所制定目标得到供应链系统上下一致的认同,提高目标管理的效率。当供应链系统的目标分解完之后,要使得目标顺利实现,至少必须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激励机制的设计。供应链系统的目标只是给供应链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供应链系统除了关心实现目标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更关心实现目标之后是否能够到供应链合作伙伴的认同,也就是供应链系统能否给予实现目标的供应链合作伙伴一定的激励,如果激励机制合理,供应链合作伙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潜力就会充分发挥,供应链合作伙伴的自我意识就会逐渐增强,完成目标的可能性就变大。因此,设计一个合理的激励机制是确保供应链子系统绩效和供应链整体绩效的关键;二是信息反馈的渠道。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合理的激励机制可以充分调动起供应链合作伙伴的工作积极性,但在具体的目标执行过程,供应链运营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会严重影响供应链子系统的绩效和供应链整体绩效,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信息反馈渠道来确保供应链系统的信息畅通,供应链子系统的很多想法、很多关键的事件就不能够及时的反馈到相关的子系统、相关的部门和相关责任者,这样供应链系统的内部反应速度就会变慢,供应链合作伙伴能力就不能到得有效的提高,供应链绩效必然会受到影响。解决好上述两个方面的问题,供应链系统的行为就会朝着有利于供应链系统自身发展的方向改变,而供应链系统行为的正向改变将会提高供应链的绩效,实现供应链合作伙伴的发展目标,最终实现供应链系统的总体目标,结果是实现了供应链合作伙伴满意和供应链满意。

三、供应链绩效改进的基石:动态信息反馈

通过上述对激励机制、信息反馈和供应链绩效之间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信息反馈对供应链绩效和供应链合作伙伴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高效的信息反馈机制有助于提高供应链合作伙伴的能力和绩效,基于动态信息反馈的供应链绩效管理有利于供应链合作伙伴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找到进一步提升自身能力的方向,促进供应链系统的合理规划。因此,在供应链的绩效管理中,构建一个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至关重要。本文通过构建了一个基于动态信息反馈的供应链绩效持续改进模型,以期能够从动态角度对供应链系统的信息反馈机制进行深入的分析,提高供应链信息反馈的效率,进而提高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的效率。动态信息反馈模型如图2所示。

如图1所示,供应链反馈文化和供应链合作伙伴反馈倾向构成了整个供应链系统的反馈环境,一个供应链系统的反馈文化是指供应链中的成员运用正式和非正式的反馈来改善他们绩效的意愿,它是整个供应链反馈系统的基础,它与有效的绩效管理政策、持续学习等因素紧密相关。供应链的反馈文化和供应链合作伙伴的反馈倾向影响着反馈的接收和处理,进而影响到供应链合作伙伴的绩效和供应链的绩效,对一个供应链系统来讲,需要接收和处理来自供应链各个方面的反馈信息,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在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管理者不可能同时关注和处理所有的反馈信息,只能是有选择性的处理一些对供应链系统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且时间又比较紧迫的一些反馈,以保证供应链反馈系统与供应链的目标相一致。因此,对关键事件的关注和处理是整个反馈系统的重点。

供应链一旦确定了反馈的重点,接着就是对关键反馈信息的处理和使用,也就是进入到反馈系统的关键环节―反馈周期(绩效管理周期),一个完整有效的反馈周期应该包含三个阶段:期望、直接反应和间接反应,对反馈信息的理性分析,利用反馈。①阶段1:这个阶段发生在信息反馈后的第一时间,它是一个感知的过程,供应链合作伙伴对自己和环境的印象及供应链合作伙伴的反馈倾向决定了供应链合作伙伴对反馈的初始反应和预期。②阶段2:一旦供应链合作伙伴对反馈形成了一定的印象,接下来就必须对反馈的信息进行理性的分析,以发现反馈真正价值。③阶段3:反馈机制要能够最终发生效果,管理者或供应链系统必须充分利用理性分析后的反馈信息来改善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来改善供应链合作伙伴的经营绩效。通过上述三个阶段对反馈信息的分析、处理及利用,经过对供应链合作伙伴及供应链系统工作的动态追踪,一个简单信息反馈机制就形成了,当然在现实的供应链管理中,这一过程会不断重复,供应链的信息反馈会不断的完善。正效应的信息反馈有利于增强供应链的反馈文化,提高供应链合作伙伴信息反馈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供应链绩效的持续改进,相反负效应的信息反馈会阻碍供应链合作伙伴信息反馈的倾向。

四、供应链绩效改进的拓展空间:供应链绩效评价与供应链战略的匹配

如图3所示,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绩效评价系统包括静态绩效评价和跨期绩效比较分析,构筑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绩效评价系统对于分析供应链绩效的动态调整路径,保证供应链中长期战略的成功具有重要的作用。供应链动态绩效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供应链绩效的动态调整提供决策支持,而不同方面的评价会给管理者提供不同的决策信息。在供应链系统的动态演化过程中,供应链的决策涉及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供应链战略或设计阶段,在这个阶段,管理者的重点是要决定如何构建供应链,即确定供应链的结构和每一个环节必要的流程,这一阶段做出的决策是供应链决策中的战略性决策,供应链的所有运营活动都要围绕供应链战略来布局,以确保供应链战略目标的实现。供应链跨期绩效比较分析为供应链战略的调整提供了决策支持,通过比较两个较长时期的供应链绩效变化情况,就可以诊断出供应链战略的预期效果,供应链系统就能及时调整其长远发展战略。一旦对供应链战略做出调整,供应链的规划和运营都要做相应的调整,以保证三者之间的一致性。第二阶段是供应链规划,也即供应链战术调整,在这一阶段,管理者将在供应链战略框架下制定一套运营政策用以控制短期运营,主要包括:供货地点、库存的增加、生产外包、补充和仓储政策等方面的决策。第三个阶段是供应链运营,这一阶段管理者重点关注如何针对每一个顾客的订单制定运营决策,供应链运营的目标是以一种尽可能好的方式来实施这种运营政策。供应链静态绩效评价为第二、第三阶段的供应链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从供应链自身角度和市场竞争角度来看,在短期内,绩效的变化趋势反映了供应链规划和运营决策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如果绩效波动较大,则表明供应链的运营效率较低,缺乏持续发展的能力,管理者就必须进行供应链决策的调整,而调整的效果要通过供应链动态绩效评价系统来诊断。

综上所述,供应链绩效动态评价系统与供应链决策系统的动态匹配是实现供应链绩效持续改进的关键要素,不同角度的供应链动态绩效评价为不同层次的供应链战略调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供应链的动态绩效评价促进了供应链决策动态调整,而供应链决策调整的效果必须通过供应链动态绩效评价系统测量和诊断。

五、结论

供应链绩效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激励机制、信息反馈对供应链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首先探讨了激励机制、信息反馈与供应链绩效之间的关系,合理的激励机制、畅通的信息反馈渠道能够提高供应链合作伙伴和供应链的绩效。接着,本文在London和Smither(2002)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供应链动态信息反馈模型,以期能够从动态角度对供应链的信息反馈机制进行深入的分析,该信息反馈模型揭示了供应链反馈文化、供应链合作伙伴能力、供应链合作伙伴的反馈倾向、关键事件、供应链合作伙伴绩效等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该模型中,我们把反馈周期分成三个阶段,分别是期望、直接反应和间接反应;对反馈信息的理性分析;利用反馈。通过对这三个阶段信息的反馈处理,以达到提高供应链绩效的目的。最后本文探讨了供应链绩效评价与供应链战略的匹配对供应链绩效改进的长期影响。

作者单位:钟祖昌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王洁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参考文献

[1] Manuel London, James W,Smither. Feedback orientation, feedback culture, and the longitudinal performance management process [J].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2002,(12):81-100.

[2] Marco Perona, Giovanni Miragliotta. Complexity management and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assessment: A field study and a conceptual framework[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2,( 90):103-115.

第6篇:供应链运营分析范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低碳经济下供应链运营相关的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已有的研究主要涉及到了利用供应链的思想来管理碳足迹、探讨了运输环节的碳排放问题、考虑碳排放因素下的供应链结构优化、供应链低碳化的供应链选择以及供应链协调等诸多方面。在现有问题的基础上,展望了未来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新问题。

关键词:低碳经济;碳排放;供应链运营

一、引言低碳时代的到来,已经在改变企业的生存环境、竞争规则、成本构成、盈利模式和运营方式等。在低碳经济环境下,考虑节能减排因素的同时,优化企业运营决策,协调整个供应链系统已成为我国企业必须面对的重大战略选择问题,这一选择成功与否将会影响到企业的成功与发展。

二、供应链下的碳足迹研究Carbon trust(2006)指出任何产品的最终碳排放都是从原材料到产成品全过程的累积,应该从供应链的角度出发减少产品碳足迹。Sazvar(2014)也指出近年来消费者和法规都迫使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因此将供应链的总成本与环境影响结合起来研究有关供应链方面的问题至关重要。使用供应链的思想管理产品碳足迹,发现供应链中产生碳排放的主要环节是如何有效控制碳排放,许多学者对供应链中碳排放的测量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Cholette和Venkat (2009)对葡萄酒供应链中运输和库存环节的碳排放进行测量和研究。Keskin和Plambeck (2011)研究了当生产过程中出现多个产品时,如何将过程的碳排放分配到各个产品上。Lee(2011)利用现代汽车公司的数据,研究了如何将碳足迹因素考虑到供应链管理中,并且在研究中指出:识别和测量出直接和间接碳足迹对降低供应链风险来说是最重要的,其次是设置测量的边界,对下游产品的使用和上游的投入进行碳足迹的管理可以有效减低减排带来的风险。Lee(2012)以汽车工业作为案例,研究了如何改善碳排放管理和发展清洁生产的问题,量化了企业的直接和间接碳排放,为供应链的低碳化提供帮助。

三、运输环节的碳排放研究许多学者对运输环节的碳排放进行研究,试图发现减少运输环节碳排放的有效方法。Wahab(2011)在一个两级供应链中,假设存在固定和变动碳排放成本,将环境影响考虑到最优生产和配送方案的制定中,以单位时刻的总期望成本最小为目标,得到了问题的最优解。Dekker(2012)系统总结了关于绿色物流运营管理的文献,包括运输方式的选择、设施的布局、闭环供应链等,从中发现可以将环境因素考虑到物流运营方式选择中的领域。Pan(2013)利用企业真实的运输数据,计算了他们公路和铁路运输两种模式下的碳排放,发现采取运输方式合并的混合运输方式能使碳排放降低25%。Hoen(2014)研究了碳排放规制(排放成本和排放限制)对企业运输方式选择的影响,从而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建议。这些文献都是在供应链网络结构不发生变化下进行的研究,实际上供应链空间结构的再设计也是减少运输排放的主要途径之一。在考虑碳排放因素的供应链结构优化问题方面。Cholette和Venkat(2009)对葡萄酒供应链中运输和库存环节的碳排放进行测量和研究的同时,发现供应链结构会显著影响产品的碳排放。Cachon(2009)在研究碳排放因素对供应链运营决策的影响时,还研究了考虑碳排放因素的供应链网络设计问题。Ramudhin(2010)考虑碳市场敏感性和利用绿色供应链设计思想,建立数学模型,研究了存在碳交易情景下的低碳化供应链网络设计问题。Elhedhli和Merrick(2012)研究了在绿色供应链设计中考虑减少碳排放的问题,并且分析了碳排放和车辆负载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考虑碳排放成本将改变原有的供应链最优架构,因此在供应链的最初设计阶段就应该加入这一因素。在供应链运营管理中考虑碳排放因素的影响已经引起了不少学者们的关注。Nagurney和Yu(2011)以时装供应链为例,建立了一个垄断竞争模型,假设每个时装企业都是在追求利润同时也最小化他们的碳排放,求解模型得到了问题的均衡解,并利用数值算例说明了如和在总成本和总排放函数中考虑竞争机制。Plambeck(2012)通过大企业的实例,介绍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好处及如何通过运营管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问题。Bouchery(2012)将可持续因素加入到经典的EOQ模型中,建立了一个多目标的库存模型,研究结果有助于分析不同规制的碳排放情况,帮助决策者做出快速的选择。Du(2013)在排放权交易机制下,研究了由一个排放依赖型的制造商和一个排放权供应商组成的供应链系统中供应链成员的运营决策问题,并分析了排放权因素对供应链成员决策结果和绩效的影响。Chaabane(2012)在可持续供应链的基础上,介绍了一种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利用这种模型说明高效率的碳排放管理能够帮助管理者做出成本和效率兼顾的的决策,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Benjaafar(2013)用相对简单的模型,研究了如何将碳排放规制加入到企业的运营决策模型中,以便于企业可以兼顾成本和碳足迹两方面的影响。Ji(2014)基于三重底线原则,考虑减少排放和减少污染的双重规制,研究了如何在生产、配送和处理阶段减轻环境影响,从而构建一个可持续的供应链。还有许多学者研究了供应链低碳化中的供应商选择问题。Shaw(2012)指出供应链在环境持续方面的能力依赖于供应链成员的购买策略,但以往的研究多关注在成本、质量和提前期等方面,而没有给供应商的碳排放水平足够的关注,因此利用灰色AHP和灰色多目标线性规划方法,研究了供应商选择的问题,以使得供应链低碳化。Dou(2014)指出随着环境压力的逐渐增加,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已经认识到了通过绿色供应商参与绿色化整个供应链的重要性。Kuo(2014)同时研究了考虑碳足迹的库存、车辆路径和供应商选择问题。

四、供应链协调研究

一般情况下,供应链各参与方都是相互独立的经济主体,各自的目标都是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但各自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结果往往使其选择的策略与供应链总体利润最大化时的策略不一致,甚至相悖,从而产生双重边际化效应。而通过激励或约束机制的设计可以使各参与方的个体理与集体理趋于一致。因此,供应链协调在供应链管理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分担供应链成员的研发成本、努力成本等可以减轻投资方的资金压力,同时还可以解决供应链中常出现的搭便车效应,从而达到激励供应链成员的效果。在利用成本分担契约分担缺货成本已达到供应链协调方面,Leng和Parlar(2010)在多供应商和单制造商的供应链架构下,设计了回购和缺货成本供应链契约,研究了短生命周期产品供应链的协调问题。成本分担契约在激励供应链成员提高创新水平方面,薛君等(2010)建立了知识创新成本模型,分析发现成本分担契约有助于提升系统的集成质量。Kaya(2011)在一个努力水平影响需求的供应链中,研究了成本分担契约协调供应链的效果,并与其他契约进行了对比。此外,通过期权的购买也可以起到减轻投资方成本负担和减少供应链风险的作用。Zhao(2010)指出由于需求不确定性的存在,一方面零售商期望从制造商处订购产品时更具有柔性,另一方面,制造商又希望零售商能订购一个固定的量以便于安排生产,这样就产生了双重边际化效应,而通过期权的买卖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因此研究了期权契约协调供应链的情况,研究发现,相比批发价格契约,期权契约总是能使供应链达到协调。Liu(2014)进一步研究了当制造商和零售商存在风险偏好时,期权契约协调供应链的情况。合理的利润分配必然是供应链协调的必要条件。Shapley值解是一种基于期望边际收入进行利润分配的方法,自1853年由Shapley提出以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Zheng(2011)在一个第三方参与回收的闭环供应链中应用Shapley值法研究了供应链成员间的利润分配问题。Ghadimi(2013)在由一个制造商和两个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值中,利用Shapley法研究了三成员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以达到供应链的协调。关于低碳因素相关的供应链协调方面,Yang和Zhang(2011)指出低碳经济的到来带来了低碳供应链的概念,为了顺应国际和国内形势的改变,企业需要采取低碳供应链管理的战略以提高自身竞争力,低碳供应链中成员之间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研究了低碳供应链管理中提高合作绩效的问题。Caro(2011)建立了一个解决该问题的模型,并研究集中决策和分散决策时的供应链联合减排问题。Du(2013)在排放权交易机制下,研究了由一个排放依赖型的制造商和一个排放权供应商组成的供应链系统中供应链成员的运营决策问题,并分析了排放权因素对供应链成员决策结果和绩效的影响。

五、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对低碳经济下供应链运营相关的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已有的研究主要涉及到了利用供应链的思想来管理碳足迹、探讨了运输环节的碳排放问题、考虑碳排放因素下的供应链结构优化、供应链低碳化的供应链选择以及供应链协调等诸多方面。虽然也有文献考虑到将碳排放因素引入到供应链的运营管理中,但是还没有关注到当供应链中存在低碳和普通两种产品时的差别化定价问题、也没有关注到围绕供应链低碳化的减排和低碳宣传等问题、更没有通过供应链的协调机制设计研究如何提高产品减排率的问题。这些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冯之浚,牛文元.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9(8):13-19.

[2]庄贵阳,潘家华,朱守先.低碳经济的内涵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经济学动态 2011(1):132-136.

[3]庞晶,李文东.低碳消费偏好与低碳产品需求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9):76-80.

第7篇:供应链运营分析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视域下;生产运营;计划制订;管控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日益激烈。其中,企业内部竞争方向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下游客户之间的竞争,上游资源供给链亦出现了竞争。此外,市场需求、资源供给更趋多元化、个性化。对于产品的质量、成本、种类等,客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企业以往的生产运营计划而言,其重心集中于内部生产、物料需求等方面,忽视了外部供应链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供应链视域下,为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企业亟需改革生产运营计划。

1 生产运营计划概述

所谓的生产运营计划,即将客户置于主体地位,对商流、物流、资金流等施行统一管理、控制,在科学的成本范围之内通过供应商、制造商等环节将优质的产品输送给目标客户,并在业务合同等的约束下,形成紧密合作、高校传递的动态营销网络。生产运营计划在企业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其以优化系统流程、资源等为基础,能够快速回复客户需求,并规划、制定出适宜的产品运送、交付计划。

2 目前供应链时域下的生产运营计划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2.1 存在的问题

(1)市场环境的不稳定。市场环境的不稳定,主要体现于以下两个方面:a.在生产运营过程中,市场需求、外部环境临时生变,例如:供应产品不足、产品质量不达标等。b.系统内部出现不稳定,例如:接受订单缺乏原则性,系统不堪重负,人力资源短缺等。

(2)供应链相关企业协作意识有待加强。经调查发现,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等相关企业仅仅明晰局部信息,对供应链信息缺乏整体把握。一般来说,利益是上游企业的出发点,下游企业则以客户需求为参考依据进行生产能力匹配,将自身最大程度的产量作为最佳生产运营计划。然而,现实中,供应链的最大产能并非是所有相关企业最大生产能力的加和。在缺乏协作的前提下,上下游企业极易在生产运营计划方面产生意见分期,从而严重影响了整个供应链的经济效益。因此,供应链相关企业应加强协作意识,进而提升产业利益与声誉。

(3)生产运营计划制定的不完善。通常,在制定生产经营计划时需要企业内部多个部门的参与,且分段完成。制定出的生产经营计划须满足预测准确度较高,部门之间要充分交流、沟通、紧密合作等要求。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企业部门注重职能化,尚未一体化规划,致使生产运营缺乏统一、规范。为此,企业采取产销会以协调生产运营中出现的问题。由于利益不同,企业进行协调时难度较大,甚至会引发矛盾产生。

2.2 解决的对策

(1)相关企业需要加强对于市场的准确把握。准确把握市场需求,是科学合理制定并管控生产运营计划的坚实基础。企业只有在明确自身实际发展情况,熟悉上下游企业生产状态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结合市场需求并及时修正生产运营计划,以确保整个供应链高效运行[1]。

(2)企业建立基于客户的生产运营计划。客户对生产运营计划的制定至关重要。建立与客户同步的生产运营计划,企业的制造加工过程、信息系统等须同步运行及作业[2]。以物流为基础,对预计、实际的客户需求制定生产运营计划时,企业须详细制定计划、目标,并与分销商等紧密合作,加速产品流转,实现供需平衡,进而达到资源的最大程度优化。

(3)针对供应链生产计划加强优化管理。加强供应链生产计划管理,应确保信息的实时反馈,并建立完善的生产协调控制工作流程。工作流程的建立,确保了生产的同步性,促使供应链的生产与供求关系同步进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企业须注重信息的及时反馈,以订单为线索进行全面监控与检查。此外,企业须注重分析子计划流程,及时察觉并处理其存在的问题,做到“防患于未然”,以确保整个工作流程处于可控范围之内。

结语

总而言之,供应链视域下的生产运营计划制订和管控极其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信息技术在企业理论研究、实践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生产运营计划的实施,给企业战略、经营理念等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经研究发现,未来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对企业之间的协调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未来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发展更加趋向于全球化、高端化、敏捷化等。我国各企业应正确认识自身实际发展状况,深入了解上下游企业生产状态,把握市场需求,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生产运营计划,以提高供应链相关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而提升其自身核心竞争力。希冀,我国各企业通过采取建设性策略,在制定、管控生产应计划方面取得实质性的发展,使我国企业成为行业翘楚。

参考文献

[1]董鹏.基于供应链视域下的生产运营计划制订和管控研究[J]. 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04:8-12.

[2]董鹏,刘立军,汪雁飞,余呈先.基于供应链视域下的生产运营计划制订和管控(续2)[J]. 汽车工程师,2015,10:16-20,55.

第8篇:供应链运营分析范文

关键词:企业供应链 风险分析 预警

中图分类号:F2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b)-0185-02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商务模式应运而生,企业生产资料的获取和销售范围越来越大。为了适应电子商务发展带来的物资流通和商品交易方式的变革,现代物流业正在快速兴起,是企业降低物质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不可缺少的供应链之一。在企业供应链管理当中,供应链风险管理是企业所无法忽视的。为了确保供应链的运营正常,企业需要建立全面的供应链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能够实时监控供应链运营过程的实况,并且当出现风险的时候能够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化解风险。供应链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谋求发展的必要手段,它能够洞察导致企业经营风险的迹象,提醒企业决策者调整措施应对风险,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行和长远发展。

该文以物流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作为主体,探讨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1 供应链管理风险预警概述

供应链风险指的是在企业运营过程中有一个或者几个供应链成员产生的不利影响,打乱供应链管理秩序,导致破坏企业供应链的运营环境的不确定因素,它的主要特质在于不确定性,它可以出现在供应链运行的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供应链管理风险无法完全避免,但企业可以通过一些政策或者管理方法来降低风险。

建立全面的供应链管理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是企业进行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措施,也是企业提高供应链管理绩效的主要办法,有效的供应链管理预警指标体系机制,可以提早预测供应链潜在的风险,避免潜在风险不断扩大从而导致企业产生巨大损失,起到一个预防风险突然发生而企业没有与之对应的处理风险的措施的作用。可以提早的根据预警指标找到企业供应链的源头问题,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少的时间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制定出有效的措施来组织风险进一步扩大,对症下药,弥补现如今企业供应链风险管理缺乏预警机制的不足。提高各供应链之间的协调性,使得整个供应链运营处于最优化的组织结构中,保证供应链的持续发展以及规避在运营过程中的潜在风险。

2 物流企业经营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的设计思路和原则

供应链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是从分析测定供应链风险基本因素入手,根据不同的风险因素的特征设计预警指标,并且按照风险因素的特点分类构造预警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选取需要按照科学性原则、灵活性原则、灵敏性原则、相对独立性原则、综合性原则以及定量和定性相互结合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指标体系应该能够全面系统的真实反映企业机制运行状态以及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需要符合物流企业风险预警管理的战略目标。

灵活性原则要求这一体系不能够完全以同一种模式去预警不同类别的风险,需要整个系统分不同时期对特定出现的风险进行特定的分析,要灵活处理各风险之间的关系,不能过于单一死板。

灵敏性原则要求这一体系能及时反映供应链运行的真实状况,对任何一种风险都能够反映敏锐,准确的反应出各类风险。

相对独立性原则是指预警各项指标之间需要相互独立,没有相关性,尽量减小多个指标之间的重复区域。

综合性原则则是将环境之中所有的因素都要考量进去,需要将各因素各指标之间的关联表达清楚,全面客观的反应物流服务问题,能够准确的反映各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起到及时反应各风险因素之间的作用。

定量和定性指标相结合原则是因为有些风险因素不能够定量的表达,只能够定性的描述,但对物流服务风险评价管理来说是十分重要,不能够忽视的,需要定性的分析来表述企业供应链运营现状和趋势。

3 供应链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企业供应链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包括内部风险指标和外部风险指标。其中外部风险指标包括社会风险和自然风险,但是对于物流企业供应链,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都可以通过财务损耗表现出来,因此在供应链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的时候,应以财务指标为重要监测指标对其进行计算与分析。供应链内部风险包含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资金风险和违约风险。风险指标需要针对具体运营企业来选取不同的预警指标。针对物流供应链,在内部风险指标中则选取企业资产营运能力预警指标、企业现金状况预警指标、企业盈利能力预警指标、企业偿债能力预警指标和企业成长能力预警指标。

在这些一级指标下,又可以根据运营实际情况分出二级指标。例如反应企业盈利能力的预警指标,可以选取资本保值增值率、投资报酬率、主营业务利润率等二级指标。反应企业成长能力预警指标则可以选取固定资产成新率、总资产增长率、销售收入增长率等二级指标。反应企业现金状况预警指标的有现金债务偿付率、基本现金置存标准等二级指标。反应企业偿债能力的二级指标则可以分为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等等。

4 供应链风险预警的评价方法

每一个指标的选定,在预警体系运转过程中,个体预警指标值能够表现出供应链在那个指标上出现风险的状况,但由于各风险因素之间存在相互独立性,想要从整体上把握供应链整体的风险状态,需要做出综合评价。

4.1 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

虽然每一个一级预警指标下会有许多的二级指标,但反应风险状态的程度都不一样,故而需要确定每一个指标即每一个风险因素在整体供应链风险状态中的权重。目前,我国的评价指标的赋权方法主要有主观赋权和客观赋权法。但实际上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针对物流供应链风险管理预警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即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将认为的主观赋权和客观赋权结合起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4.2 指标的归一化处理

指标的归一化处理就是将指标的量化数值转化为评级体系数值的过程,也就是通过供应链风险预警体系将每一个实际测得的指标的量的数值,转变成能够直观评价等级的数字。例如:对于内部财务的损耗,常态是以货币形式来衡量,但是进入供应链风险预警体系后,这个货币值会经过风险评价系统的数据库,输出直观的风险等级数值。通常对于供应链风险评价体系,归一化处理通常借用隶属函数的思路,构造无量纲化处理函数。

4.3 指标信息的综合处理

通过建立数据模型(客观赋权)将指标的实时信息转化为评价指标值,从而形成指标信息。因为各指标的权重不同,因此在供应链风险中的重要程度不一样,但不能够忽略任何一个评价指标,此时需要综合考虑所有指标,依其权重均衡。在物流供应链风险管理预警体系,利用线性加权平均法来实现综合评价模型。当评价值处于特定值域的时候,预警体系用不同颜色的信号等予以表示,可以用红灯区、黄灯区、蓝灯区、绿灯区来表示低度警报、中度警报、高度警报和安全状态。利用信号灯的目的在于警示企业管理者供应链风险程度状态,并提醒管理者及时调整策略,减少损失。

针对物流供应链风险预警体系,低度警报即出现潜在风险,主要表现在当资产负债率未破临界值,但盈利指标一级指标下有二级指标走低或者偿债能力指标下有二级指标介于临界值时等。出现中度警报时即企业供应链处于存在显著风险状态,主要表现在,资产负债率未突破临界值,但是盈利能力、营运能力、现金状态等指标下的二级指标持续走低或介于临界值。出现重度警报即企业供应链存在高度风险状态,主要表现在资产负债率突破临界值,其他监测值均低于临界值。

企业供应链管理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中的临界值并不是唯一不变,它会随着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的改变而改变,对于每一个企业,都会有自身供应链不同的风险指标因子和风险指标临界值,需要根据企业自身情况而定。供应链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对于企业管理来说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它会给企业的各项决策给予一个风险提示,更大程度的帮助企业做出更正确的决定,以获得最大的经济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 周艳菊,邱莞华,王宗润.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进展的综述与分析[J].系统工程,2006,24(3):1―7.

[2] 刘永胜,马顺.供应链系统运行评价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3(1).

[3] 蔡定萍.物流企业经营危机的监测与预警[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2:27-28.

第9篇:供应链运营分析范文

【关键词】医疗行业 医药供应链 医疗服务供应链

一、引言

医疗服务,要满足患者的需求,不仅要对物流,还要对资金流、信息流、工作流程等进行协调。这种协调要在医疗企业内部进行,还要在政府、医药品供应商、医疗器械供应商、医院和最终患者之间形成的医疗服务供应链上进行,通过所有参与主体的共同努力达到医疗服务效率的提高。

二、医疗供应链文献综述

(一)医药供应链的创新方法和构成形式

Sophie D. Lapierre, Angel B. Ruiz提出了改进医院物流的创新方法,即改善医院后勤,协调采购和分销业务,尊重库存能力,将重点放在调度决策。提出了一种供应链所产生的算法被认为是由医院管理者提高效率和很好的平衡。该方法可以帮助医院改进物流协调采购和采购。

Olivier Aptel, Hamid Pourjalali分析了美国与法国大医院供应链管理的区别及原因。不同主要来自五个变量:物流部门的责任程度;供应链分销的方式;医药分销的量;医院与分销商、其它医院间的关系;物流部门的努力程度与计划。结论是美国医院比法国医院更有能力降低供应库存水平,提出要JIT生产。

Kager and Mozeson 认为由于传统医药行业供应链整合不足,整个医疗卫生系统中,企业业务范围存在差异。行业的特殊性及并购等活动增加了行业的不确定性,使得药品的库存周转较之其他行业均处于落后状态。

彭向辉对我国医疗供应链现状及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我国医药供应链的构成形式及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综合治理思路。

宋远方,宋华等以医药物流与医疗供应链管理为主线,分析医药物流和供应链各环节的问题,从药价虚高入手,分析了药品定价体系的整体缺陷。

(二)医疗服务供应链服务体系结构

田江,曲建明等从供应链管理的视野系统分析医疗服务供应链的各功能环节。以医疗服务供应链的流程为基础,强调医疗服务供应商之间的有效协同,构建了医疗服务供应链系统体系结构,提出医疗服务供应链协同管理措施及评价体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降低医疗成本和促进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善。

杜祥,邵鲁宁,尤建新等界定了医疗服务供应链的含义,总结了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构建了医疗服务供应链模式,应用QFD方法进行医疗服务供应链模式改进。

杜祥,杜学美,邵鲁宁运用价值链理论对医疗服务供应链进行价值分析,并提出医疗服务供应链管理的PDCA(Plan-Do-Check-

Act)模式并详细探讨了其主要内容。

王振锋、丁清旭、崔岩、应纪来在分析医疗服务市场信息不对称性、供需双方特殊性、行业垄断性、伦理性和价格机制局限性等特征的基础上,建立医疗服务供应链服务体系,对其实施进行分析。

(三)医疗供应链管理研究

Jourong Zheng , Elmer Bakker, Louise Knight, Heather Gilhespy等探讨了电子商务对供应链的影响,电子商贸与策略,以及潜在的战略利益,风险和问题。提出电子商贸为实现战略目标,跨越三个相互关联的领域,即健康,供应和业务。

Brennan认为医药行业各类企业为应对成本上升与制药企业及医院之间的合并和收购的压力与挑战,通过与产业链中相关的经济实体及最终的诊所、医院或病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才能取得更为长远的发展。

Robert认为医疗供应链体系包括了三个要素,即生产、分销和消费,这三个要素将所有的参与者整合在了一起,而各个组织都有其特定的信息要求,这些组织的特点以及其与其他组织的关系决定了如何优化医疗供应链。

Burcham,Liebman等认为优化管理医疗体系中的信息流成为医疗供应链管理的核心要素。

宋华对医疗供应链管理的变革与绩效进行了研究,论述了当今医疗供应链管理变革发展的格局,相应业务运作和信息整合模式,提出了其发展变革的趋势。指出未来的医药领域更关注于客户、IT系统应用及机构运作效率。

三、医疗供应链的研究趋势

医药供应链方面,当前对医药供应链的运作模式及结构未统一明确认识,实际运营操作中增加了医药供应链的整体系统构建难度。未来研究先需对医药供应链的运作模式达成统一认识,供应链上多个供应商机构协同发展,建立供应链战略联盟,构建适用各类医药用品供应链物流结构,提高供应链系统化及信息化并予以广泛推广,以提高医药供应链的整体运营水平和运营效率,降低医药供应链成本。

医疗服务供应链方面,学者从多个角度均提出了医疗服务供应链体系系统结构,未来研究需构建最为完善合理的医疗服务供应链体系系统结构,并构建医疗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确定相应的评价指标和参数,充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和建立电子信息平台以提高医疗服务效率,监督医疗服务供应链的运营操作及医疗服务水平的不断改进,以患者需求为导向,提高医疗服务水平,降低医疗成本。

医疗供应链管理方面,作为医疗供应链上的核心组织,实践中,医院需建立起以顾客需求为根本出发点,选择优秀的医药用品供应商、医疗辅助服务供应商,以其自身为该供应链管理中心的整体医疗服务供应流程。医院树立起整体供应链优化思想,借助先进的电子技术,从医疗供应链整体出发,将复杂的医疗服务过程逐个分解、逐步优化,有机整合医疗供应链上的各组织,提高其运作效率,以达到医疗供应链整体最优。

参考文献:

[1]Sophie D. Lapierre, Angel B. Ruiz. Scheduling logistic activities to improve hospital supply systems[J].Computer & Operations Research. 2007, March 1:34.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