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产品物流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产品物流是以农业产出物为对象,通过农产品产后加工、包装、储存、运输和配送等物流环节,做到农产品保值增值,最终送到消费者手中。虽然我国农产品物流活动出现得比较早,但无论是在农产品物流理论研究还是在实际操作上,农产品物流难度大,加之国家政策扶持没有到位,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比较缓慢。
一、我国农产品现行物流模式
当前我国农产品物流主要有四种模式,即:直销型、契约型、联盟型以及第三方物流模式,但都不能形成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的主导模式。直销型物流模式是由农户或农产品基地自营配送,将农产品送到批发市场或用户手中。这种形式适用于流通范围较小、流通数量较少的状况。契约型物流模式有四种形式,即“农户+运销企业”“农户+加工企业”“公司十农户十保险”以及“公司十合作社”。这些模式提高了对产品质量的控制力度。但农民利益容易受到侵害,市场交易费用高,配送成本居高不下。联盟型物流模式是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运输商、加工保鲜企业通过利益联结和优势互补形成战略联盟。这种模节省了交易成本,使交易双方有更多可选择性。但管理效率比较低,而且中间批发商仍然会对直接生产者和消费者进行信息封锁。第三方物流模式是专门从事农产品储运和流通加工的中间组织。它们专门承担连接农产品从生产到流通的系统服务。这种模式促进了流通与生产的分工合作,降低了流通成本,提高了流通效率,有利于实现物流标准,成为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方向,但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涉及范围非常有限,而且这种模式对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非常高。
二、农产品物流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国水果、蔬菜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环节上的损失严重,农产品市场建设、物流主体培育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困扰着我国现代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
1.农产品流通渠道疲乏不畅
我国的农产品流通还处在时间长、消耗大、效率低、效益差的低层次上,流通渠道不畅,物流缓慢。相当一部分新鲜产品由于运价、运力、交通基础状况和产品保鲜技术原因而损失巨大。
2.物流设施手段相对落后
首先主要是交通运力不足,其次是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的仓储、交通运输条件和工具等环节较为薄弱;信息化手段不能适应需要。我国农户对于农产品生产信息的获得主要还是依靠传统方式,来自当地市场、政府部门、传播媒体及网络的很少。当前,许多农产品市场没有配备信息设备,相关物流信息网络系统还处于空白。
3.农产品物流专业化和标准化程度较低
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托盘标准化没有推行,包装标准与运输标准不配套,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此外,我国农产品质量卫生标准和市场内部的检验检测体系尚未建立,进入流通的农产品质量偏低,缺少检验手段和食用安全保证。
4.物流技术落后
“新鲜”是鲜销农产品的生命和价值所在,但由于鲜活农产品存在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等问题,这就大大限制了运输半径和交易时间,因此,对运输效率和流通保鲜条件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5.缺乏专业管理人才
在水果、蔬菜等生鲜农产品流通过程中,要求管理人员能够对农产品流通过程进行合理规定、设计、管理和有效控制以及成本核算,有效的增加农产品流通附加值。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应该是一名专业的具备现代物流知识的人才。但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恰恰是缺少专业的管理人员。
三、构建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对策探讨
1.加大现代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
政府重点列出专项资金,加强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科技研发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投入,通过倾斜的税收、财政等经济杠杆,优先向农产品物流基地、保鲜冷藏和信息平台等基础设施项目倾斜,着力改善与农产品流通密切相关的公路、铁路、航空、航海等交通运输条件,重点加大物流科研投入力度,提高我国农产品物流技术的专业化水平。
2.加大对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基础设施
农产品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农产品仓储、交通运输条件和工具等设施的建设。要做好这方面工作,须特别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和农产品运载工具的开发生产,发展与改进各式农用运输车;加强各种农用仓库的建设;发展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以及产地、销地农产品批发市场。
3.加快提高农产品物流主体的组织化程度
在扶持已有农产品物流企业等农产品物流主体的同时,重点是加快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鼓励倡导多种形式的代表农民利益的农民合作运销组织以及农村运销户、农民经纪人、商、中间批发商等中介组织,采用“公司+农户”“协会+农户”“大户+农户”“经纪人+农户”等多种形式。重点扶持有市场开拓能力、科技创新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等现代企业管理能力的农业物流龙头企业和示范、连接、亲和力强的农产品行业协会,为提升我国农产品物流主体的规模化、组织化和系统化奠定基础。
4.加快农产品物流标准化进程,尽量与国际接轨
在包装、运输和装卸等环节,推行和国际接轨的关于物流设施、物流工具的标准,以实现物流活动的合理化。
5.加强现代农产品物流的高素质人才培养
加大教育投入,在高校设置物流管理专业,培养专门的物流人才。有关部门应制定中长期农产品物流人才培养。重视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提高现有从业人员素质。在物流人才培养方面,既要重视农产品物流技术、管理知识方面的培训,又应注意将这些专业与我国的农产品物流时间相结合,以迅速改变我国农产品物流落后的状况,早日实现我国农产品物流的科学化运作。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电子商务农产品物流体系构建
电子商务是指利用电子信息网络等电子化手段进行的商务活动,是商务活动的电子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它的出现突破了传统商务在时空上的限制,使现代商务活动具有安全、可靠、快速、明确、方便等特点,通过INTERNET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开展电子商务活动;它的出现也改变的传统的交易模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助推器,造就了商业企业一个又一个的神话,从eBay到淘宝,从Amazon到阿里巴巴。然而,作为农业大国,电子商务所能带来的奇迹在我国农产品中却迟迟没有实现,笔者通过Alexa网站排名查询发现,我国的电子商务网站淘宝世界排名第21位,阿里巴巴第23位,而作为我国最大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中农网世界排名为131,848位,尽管所对比的三个电子商务网站面对的用户类型和交易产品的特征有所不同,但排名如此之悬殊,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与其它商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诚然,农产品具有其特殊性,例如生命性、依附性、环境依赖性、过程多路性、地区差异性、质量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等,这就对我国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我国传统农产品物流体系中信息流、商流、物流和资金流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分离,没能很好的解决农产品在产供销中所形成的结构性矛盾。本文在分析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现状的基础上,借助电子商务的优势,构建信息流、商流、物流合一的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
一、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的现状分析
我国农业体系从生产资料到种植、养殖,再进入加工和销售,最后到服务,这个庞大的组织体系中汇集了全国9亿农民,240万农民经纪人,95万经营大户,17万个农村合作及中介组织,5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物流则是连接整个组织各个节点的动脉,合理的物流体系能使整个大农业组织焕发勃勃生机,反之,则会使整个组织的协调运作产生重大影响。现在我们根据图一来分析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主要存在的几个问题。
1.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我国的农产品物流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为主,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损失很大,数据统计显示,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3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美国仅有1%~2%。导致我国农产品流通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有:
(1)流通领域主体过多,产销链过长。农产品物流中的主体主要包括:农产品生产加工及销售的企业和个人,提供农产品物流服务的组织。我国有9亿农民,240万农民经纪人,95万经营大户,17万个农村合作及中介组织,5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如此巨大的流通领域主体必然会导致较高的交易成本。另外,我国大部分农产品一般会经过这样几个环节流通:生产者――产地市场――运销批发商――销售地市场零售商――消费者,过长的产销链也会导致较高的流通成本。
(2)立体交互式运输网络尚未形成,运输成本高。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地区间差异较大,这就对我国的农产品运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我国立体交互式运输网络尚未形成,农产品要在不同地区间流通会导致较高的运输成本。
(3)储藏加工保鲜技术落后,流通损耗大。我国农产品的储藏加工保鲜技术落后比较落后,绝大多数农产品是由产地以原始产品的形式销售,使得农产品在流通中耗损严重,间接增加了流通成本。
2.供应链节点间缺乏信息共享,农产品总体信息化程度低
从图一我们可以看到,在我国农产品市场几乎没有一个经过统一规划和设计的信息系统,供应链节点间信息化程度差异较大信息共享程度低,导致农产品在整个供应链上信息化程度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渠道过长和节点过多,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普遍存在。农产品生产出来后一般要经过四五个环节才能到达最终消费者手中,流通渠道过长必然会产生信息扭曲或失真,信息不对称在整个农产品供应链中普遍存在。就农产品生产者而言,对农产品的质量和生产中所出现的问题掌握较为完备的信息,而对市场需求量和价格却只能掌握较少的信息,对于农产品渠道商而言则正好相反,这就会使得掌握较为完备信息的一方隐藏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购销价格差异大,市场价格不能很好的反应供需状况。
(2)农产品物流成员分散,缺乏统一的信息网络平台。在我国有几百万的企业和个人从事农产品物流,很多企业还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对自身发展的重要影响,他们各自进行物流运作,缺乏能够进行沟通和信息共享的网络平台,没有形成整体优势,导致信息的区域化和板块化。
(3)基层农业信息网络不完善,农民处于信息贫瘠状态。我国农村在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方面还不完善,生产者不能充分掌握农产品流通中的信息,不能根据这些信息安排生产,造成供应链中的产销脱节,从而导致生产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农民很难依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生产和产量,使农产品供给短缺和过剩的现象交替出现。
3.市场体系功能落后,还处于“商物合一”的初级阶段
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集贸市场和零售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见图一)。批发市场连接多种流通渠道,贯通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成为物流网络的主要据点,城乡集贸市场则发挥着产区收购、批发和销区批发、零售的部分功能,在零售市场中,新兴的农产品超市、连锁店代表了农产品流通的发展方向。但就整个市场体系而言,其功能还比较落后,具体表现在:
(1)市场形成价格稳定性差、波动大,不能很好反映市场供需情况。到2003年,我国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已发展到4862个,但大多数规模较小,地域分散,产品供求信息隔离,难以实现交易集中化、市场透明化、竞争充分化的市场环境,导致农产品价格稳定性差、波动大,不能很好的反映市场供需情况。
(2)市场交易原始,还处于“商物合一”的初级阶段。在我国大部分农产品交易仍采用“一对一”的对手交易方式,以现货交易和现金结算为主,交易规模小、频率大,搜寻信息难度大、成本高,进而产生较高的交易成本。
(3)市场信息体系落后,服务能力差。近年来,农业部加快推进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有些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农产品超市也建立了企业网站并实现了联网,但就整个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而言,还存在信息不集中、信息传递面窄、信息质量低、信息流通不畅等问题,从而导致农产品生产大起大落的现象。
二、构建基于电子商务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必要性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物流涉及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和质量,涉及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的根本利益。然而我国现阶段的农产品物流体系较为落后,存在流通成本高、流通环节多、信息化程度低、市场体系功能落后等问题,如何构建新型农产品物流体系解决上述问题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另一方面,我国其它行业的电子商务蓬勃发展,无论是B2B还是B2C的运作模式都已相对成熟,对农产品物流的电子商务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借助电子商务的手段,构建新型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具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必要性。
1.现代物流的本质决定了农产品物流需要电子商务
现代物流的本质就在于以系统的观念进行物流功能整合,即将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和物流信息等功能环节集成整合,一体化运作,从而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和效益,增强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现代物流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其水平的高低在于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而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出现在基础应用层面、环境体系层面以及销售时点层面上为现代物流提供了技术支持,能够极大推动我国现代电子商务的发展;另一方面,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和效益在于对信息的管理,信息网络是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现代信息网络为依托,现代物流就难以实现,物流效率就无从谈起,运用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将物流中的各个节点连接起来,实现物流全过程的信息化、数字化,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连通,从而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因此运用电子商务,实现电子化物流,是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
2.农产品消费观念的改变决定了农产品物流需要电子商务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农产品消费观念已经从传统的单一型、繁琐型转向现代化的多样性、快捷性和交互性,这就对农产品物流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物流体系必须具备充分的柔性,能更好更快的提供高质量、高价值、多选择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农产品流通中的各个节点就需要以电子商务为手段构建共同的现代物流信息平台,相互合作,即时沟通,共享信息,提高整个物流体系的快速反应能力、运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以满足人们快速多变的消费需求。
3.农产品的特殊性决定了农产品物流需要电子商务
农产品具有区域性、季节性、分散性、不确定性以及生命周期较短等特点,而消费者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又具有全年普遍性、多样性和变化性等特征,如何解决农产品特殊性与其消费特征之间的矛盾是现代物流体系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通过电子商务使农产品流通网络化可以把区域性、分散性的农产品集中在一个或几个平台上以适应消费者多变的需求, 改变农产品在产地过于求,在销地供不应求的市场分割局面,减少流通环节,缩短交易时间,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流通效率。
三、构建我国基于电子商务农产品物流体系的举措
构建基于电子商务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就是以互联网为前提,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电子商务为手段,以第三方物流为保障,在供应链各节点间建立一种战略伙伴关系,实现从生产者、分销商、零售商到最终消费者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在整个供应链上畅通无阻,将原本分离的生产、采购、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环节紧密连接起来,实现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无缝对接,最终达到双赢甚至多赢的目的,为农产品流通、信息共享提供解决思路,构建一个由农户、企业、政府、消费者共建的农产品物流电子商务化体系(如图二)。
1.INTERNET――实现农产品电子化物流的基本前提
从图二中,我们可以看到INTERNET是连接农产品物流各节点的脉络,通过互联网农产品生产者可以了解市场需求信息,并有针对性的组织生产,从而确保农产品的供需平衡,缩小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幅度,降低市场风险;物流中间商可以根据农产品的供给信息和需求信息,合理的组织仓储和输运,减少农产品在产地供过于求、销地供不应求的现象,降低信息不畅所带来的经营风险;最终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农产品供给信息和市场价格信息,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损失。因此,互联网建设尤其是农村互联网的建设是实现农产品电子化物流的基本前提,尽管这个前提在目前阶段还没有实现,我国只有0.8%的农民能够上网,相对于美国的51%、巴西的14%来说还有较大差距,但已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比如信息产业部在2006年229号文《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意见》中提到“大力推进农村互联网建设……确保十一五末全国基本实现乡乡能上网的规划目标”,相信这一前提在近年一定会实现。
2.信息技术――实现农产品电子化物流的客观条件
现代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目标是以最快捷的方式,最低廉的成本,最高效的运作模式为社会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这不仅需要较高的管理水平,还要有先进的技术为之服务,这就要求现代物流体系要吸纳和采用许多代表当今科技发展水平的现代化技术,还要其本身不断创新和开发许多独特的物流技术。从基础应用技术层面上讲,需要以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条码技术(Bar Code)、射频技术(RF)为基础;从环境体系技术层面上讲,需要电子数据交换(EDI)做支持;在作业管理技术层面,需要及时制技术(JIT)、分类管理技术(ABC)做支撑;在销售时点管理技术层面,需要销售时点信息系统(POS)、有效客户信息反馈(ECR)、自动连续补货技术(CEP)、快速响应(QR)做保障。但这些技术在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中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要实现我国农产品电子化物流就必须加快信息技术的应用。
3.第三方物流――实现农产品电子化物流的重要保障
农产品生产者大多分布在农村,信息较为闭塞,很多农产品供应商找不到合适的销售商,而销售商也不知道如何寻找供应商,造成“农民愁白头,商家跑断腿”的现象。利用第三方物流,可以通过其建立的信息网络系统,迅速的收集和处理市场供求信息,将供应商和销售商联系起来,促成交易,平衡供需。另外,农产品的区域性、季节性以及生命周期较短等特征决定了农产品更需要第三方物流来完成配送,通过专业的物流配送,可以缩短流通时间、扩大流通半径、减少流通损耗、降低流通成本。因此,第三方物流是构建信息流、商流、物流合一的现代农产品电子化物流体系的重要保障。
4.电子商务――实现农产品电子化物流的必要手段
随着农产品物流的发展,高成本、低效率的对手交易模式已难以适应农产品流通的要求,市场呼唤更加先进、即时、高效的交易模式。电子商务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借鉴手段,它的广泛运用,有利于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缩短供应链,构建出“农产品生产者――农村销售合作组织――电子商务批发市场――网上零售商――最终消费者”新型的农产品电子商务流通链,缩短流通时间,减少交易频次,降低流通成本,改变市场条块化、信息不对称、缺乏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提高市场透明度和公平性,建立反应灵敏、健全有效的公平价格形成机制和规模大、信息流畅、透明度高、竞争充分的全国农产品统一市场,对我国农产品流通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必然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要实现农产品电子化物流,电子商务是一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四、结束语
今天,我国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发展还刚刚起步,存在流通成本高、流通主体多、流通渠道长、交易手段落后、组织化、信息化程度低等现状。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以电子商务为依托,把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有机结合起来,构建起基于电子商务的农产品物流新体系,推进我国农产品信息化的发展,形成农产品流通的新战略新举措。
参考文献:
[1]王宇飞:农产品物流呼唤电子商务[J].科技致富向导,2005(4)
[2]易法敏 周 宏:农产品网络流通中心模式探讨[J].商业时代,2005(27)
[3]周 欢 黄立平:构建新型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J].江苏农村经济,2005(6)
[4]黄祖辉 刘东英: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与制度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5(4)
[5]王 宁 黄立平:基于信息网络的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J].农业现代研究,2005(2)
[6]喻晓燕 黄立平:供应链环境下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研究[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5(1)
[7]陈淑祥:简论我国农产品现代物流发展[J].农村经济,2005(2)
一、电子商务下农产品物流配送特征
(一)多样性
我国做为农业大国,每年生产和加工的农产品数量庞大、种类繁杂。同时,我国也是一个具有很强地域性的国家,尤其是在农产品生产上,各个不同地域间具有非常明显的不同。各种农产品在进行物流配送的过程中要求不一,各个地域由于交通以及气候的影响,配送条件的便利与否也有很大的差距。这种多样性对鲜活农产品的物流配送影响更加明显,再加上当今社会对各类产品的需求日益走向多样化,没有经过加工便直接进入市场的农产品无法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高的消费要求,这就为生鲜农产品的物流配送工作造成了更大的困难。
(二)及时性
农产品的季节性较强,而且不易储存,这种特点在生鲜农产品中体现的更加明显,由此便导致了物流配送时间的长短对于生鲜农产品价值的影响极大。这就要求相关物流单位必须尽可能的缩短配送时间,以此来提高生鲜农产品价值。为了满足这样的短时间配送要求,就需要物流单位不断的优化配送网络,使配送过程能够不断的缩短时间。同时,也要求物流单位能够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对各地农产品的需求量有清晰的把握,以此来保障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市场急需的产品配送到位。
(三)风险性
生鲜农产品不易存储,在进行物流配送的过程当中又非常容易受到外界污染而无法销售,导致大量产品浪费。现代社会人们对农产品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非常重视,这就要求物流配送单位必须要合理设计路线,用最高效的配送方式将农产品及时送达,以此来保障农产品价值。
二、电子商务下农产品配送的问题
(一)物流平台发展缓慢
农产品物流配送面临的问题有基础设置布置不合理、物流运输设备落后、现代化网络规范严重不足等。我国部分物流企业多是从传统物流企业过渡而来,因而不具有先进的物流管理意识和理念,开设的物流业务仅局限在货物的运输、存储和装卸等方面,鲜少从产品的加工、质量检测等方面考虑增设物流增值服务,所以能很难为农产品提供综合性好的物流服务体系。
(二)物流配送设施落后
物流行业整体发展时间较短,对应的标准化建设时间也不长,这就使得行业发展中标准化建设相对落后,物流设施建设很难满足现代化物流发展要求。如,国内运输企业中包装、运输等标准不够规范,细节内容模糊,条陈阐述笼统,各个标准独立存在,很难系统性规范全部运输环节,各个标准间没有衔接,出现完成一项标准就会违反另外一项标准的状况。除此之外,农产品物流企业加工、仓储运输方面严重滞缓,使物流配送过程中规范化、标准化程度偏低。
三、农产品电子商务配送体系优化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配送能力
配送环节是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的核心,为了有效的完成农产品的大范围及时、准确的配送工作,最好的方式便是能够建立一个国家级的综合性物流中心,以此来做到及时收集各地信息并加以准确安排。首先,需要对农产品尤其是鲜活农产品开辟更多、更大的绿色通道,并尽量减少其相关运输费用。其次,要扶持一些地域性的农产品流通企业,对其进行政策和资金上的大力支持,使其能够连点成线,连线成网,最终建立起一个高效的国家级物流网络。再次,要在合适的地点建立综合性的农产品配送以及集散中心,使其能够有效缓解物流配送过程中出现的城市性集中。最后,还要在农产品保鲜技术上加以大力开发,使鲜活农产品能够获得更长的保鲜时间。
(二)选择高效的物流配送模式
物流配送模式的选择要基于企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若企业正在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在自身配送能力有所不足的情况下,选择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十分必要,这能让企业将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在企业优势业务中。另外,受到生鲜物品的特性影响,传统物流运输模式已然“落伍”,故此以综合物流为代表的第三方物流运输模式的使用是物流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也可以自建物流体系,这能方便经营和管理,也能及?r的获取物流信息,同时切身了解到客户对企业的产品评价。
(三)建立综合平台
摘 要:随着合肥农产品交易量的迅猛发展,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的构建势在必行。本文从合肥农产品物流市场发展环境入手,分析其物流配送体系发展的优势,并提出发展中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农产品;配送体系;构建环境
一、合肥农产品物流市场发展环境
1.合肥区位分析
(1)吸引外资,加快开放型农业的开展
合肥承接转移,不断创新发展。在沿海向内陆产业转移的框架下,良好的产业基础,使得合肥成为承接转移的战略要地。合肥引领自主创新,产业升级不断。鉴于合肥地处中部辐射东西的区位优势,加上廉价的劳动力土地资源,良好的工业基础、雄厚的科技力量,将为合肥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创造条件。通过引入的新技术,不断改造传统农业,进一步加快开放型农业的发展,为农产品出口提供动力。
(2)利用多方优势,促进都市农业的发展
合肥位于安徽中部,是安徽省省会,交通和区位优势也正在不断升级。合肥交通铁路公路都有,连接安徽各地市,四通八达,安徽省会,是安徽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多个物流节点都是以合肥为中转站,占据先天优势,加快发展物流交通运输,同时安徽省交通厅、建设厅,为物流专门成立物流产业园和物流大道,可以说是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比如说重点加大对农业科技、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上自身资源和科研优势,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农业科技储备。基于此,合肥市大批农业示范园、农业生态园和高效农业园的建成,也为现代农业向纵深发展提供出路。
(3)利用合肥经济圈的优势,加快市场对接
合肥最具代表性的区域性农产品物流中心,周谷堆、徽商城等颇具规模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特别是合肥徽商城农产品批发市场,已成为安徽省名优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体系项目的省级中心市场,是安徽省“861”计划和合肥市“1346”计划重点支持项目,在农产品销售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合肥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加快市场对接,使得大量农产品不断涌入合肥市场,通过搭建合肥区域性物流中心,将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走向全国。
2.合肥现代物流业“4+10+4”的空间发展结构
合肥市地理位置重要,被国家发改委物流园区规划为一级布局城市,不断培育和吸引实力雄厚的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参与,逐步设计规划出“4+10+4”的现代物流业空间发展结构,即:4表示四大物流园区;10表示十大物流中心;4表示四大农产品物流园区。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表 “4+10+4”的现代物流业空间发展结构一览表
■
通过打造“4+10+4”的现代物流业空间发展结构,在空间上,可以实现物质产品生产地和消费地之间的有效衔接,通过消灭无效生产,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促进相关产业高效、协调发展,提高区域经济运行质量。
二、合肥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发展的优势
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就是构建现代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合肥市以市场为导向,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的物流配送体系,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价值。
1.外部优势
(1)政府重视对物流方面的投入力度,是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构建的前提
近年来,合肥政府加大对水、路、空、信息等方面的拨款力度,全力支持物流设施建设,确保农产品运输流和信息流的顺畅。除此之外,当地政府出台各项措施,积极推进物流设施完善,努力提高我国物流基础设施的整体水平。鉴于农产品自身属性,大力推进城乡物流设施建设步伐十分必要。
(2)安徽出台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是物流配送体系构建的原动力
在我国政府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宏观政策引导下,安徽省也出台了物流发展规划。逐步打造合肥物流圈,建立全国性物流集散和分拨中心、配送中心,形成海陆空一体化的物流配送体系;依托区位、技术优势,发展重点以公铁联运和航空运输为主,规划建设规模空前的综合性物流园区空港物流园,同湖北武汉、河南郑州物流中心的联动机制逐步增强,促进共同发展,打造重要的全国性物流枢纽位置。同时,省规划对合肥的新定位,也为合肥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2.内在优势
(1)合肥产业结构的优化是物流配送体系构建的条件
合肥充分发挥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中重要的省会城市、全国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城市等政策叠加优势,大力承接国内外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多产业,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随着合肥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升,为合肥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
(2)合肥为适应时代物流配送体系的飞速发展打好基础
随着合肥政府加大物流方面资金投入的力度,农产品物流配送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公路、铁路、港口、机场、流通中心以及网络通信基础基本成熟,交通运输四通八达,高速公路遍布城乡各地,公路能满足直达乡村的各家各户。其次,拥有发达的农业信息流基础也是必备的。合肥有近八成的农村网络通畅,这将为物流配送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再次,农田水利设施的建成,将有效灌溉面积提升了七成;最后合肥加快农机装备设施建设,提高农机补贴的力度,不断提升农作物机械化水平。
三、合肥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发展中的不足
通过对合肥农产品物流市场发展环境的分析,总结发展的优势,可以发现合肥当前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存在如下问题:
1.配送规划不科学
配送路线合理与否会直接影响到配送速度、车辆的合理利用和配送费用,因此配送线路的优化问题是提高配送工作效率的主要问题之一。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优化配送路线是配送活动中非常重要的工作。合肥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构建的理念,就是对庐阳区、瑶海区、蜀山区、包河区、长丰县、肥东县、肥西县、庐江县,代管县级巢湖市,城市配送体系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设计。但是客观条件受限,交通线路难以衔接等方面的问题,势必阻碍了整个配送体系的构建。
2.流通环节多,中介主体涉及面广,使配送体系优化受阻
合肥农产品市场交易量大,农产品在流通环节中介主体涉及面广,例如花生流通过程包括国家一农民一产地中间商一市场批发商一市场中间商一零售商一消费者,要经过六个环节,流通时间长。因此,合理规划或调整面向城市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结构,积极推动农产品统一配送系统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市场主体结构呈“多段众元式”畸形状态,流通环节增多,成本增加,效率低下。
3.物流设施不健全,需不断完善
发展现代物流,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关键环节。特别是农产品物流,其量大性质特殊。在配送过程中对物流设施依赖大,因此,物流设施不健全直接影响到配送效率的发挥。合肥作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之一,贯通华东地区与西部地区公路、铁路货运。现有6条铁路、7条高速公路在合肥交汇,但硬件设施还不够完善,线路需整合。特别是水路运输应发挥其区域优势,但相关设施落后,经济效益尚未凸显。
参考文献:
[1]孙曦,杨为民.农产品绿色物流体系的构建与实现途径[J].江苏农业科学,2014(07).
[2]陈文婕,张公让.农产品物流配送策略研究--以安徽省淮南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14).
摘要在农产品流通体系物流领域,如果批发市场没有法律上的规章制度,那么农民合作组织、专业协会等就没有法律保障;另一方面,小生产和大市场存在矛盾且现阶段难以调和。因此,我们的重点任务就是要制定相关法律,尽快向现在批发市场规模化转型升级。
关键词 农产品流通体系 物流信息 功能
一、我国农产品流通领域出现的矛盾
1.农产品流通体系跟现在的经济发展阶段不一致、不对称,跟小农特征不相符。前几年出现“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等网络流行词,都直指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这一问题。2011年又出现了山东大白菜和内蒙古土豆滞销,这些都暴露出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深层次问题。一方面是存在政策上、制度上的缺陷,这是根本问题。比如,批发市场没有法律上的规章制度,农民合作组织、专业协会等都没有法律保障;另一方面,小生产和大市场存在矛盾且现阶段难以调和。我们要正视这些事实,探索出构建较为完善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方式。
2.信息化建设的落后,让农产品滞销产生了连带效应。一个大城市农产品价格上涨,很可能导致全国农产品价格上涨,这种传导性、放大性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现在农产品的生产和农户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仍然处于20 年前的水平,不管是政府还是中间环节,各个层次对农户销售信息都严重滞后。但是有一点要认识到,农产品价格波动是有规律性的,因为农业是一个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交织的产业。
3.要通过政策导向来保护农民利益。在工业化中期阶段,人均GDP1.5万美元之前人们对农产品消费仍处在刚性增长阶段。但是,人均GDP 过了1.5 万美元之后,消费成熟了,刚性增长不再存在,波动就不是很明显。在这期间,只要我们对各种农产品的消费还在继续慢慢增长,那就意味着整个农产品价格周期性波动、整体性攀升趋势的不利局面无法从根本上扭转,这个阶段就是要理性应对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并且,这个阶段让我们处在两难的困境。一方面,在城镇化、工业化加快发展的阶段,由于生产资料等农业成本在这期间属于上升阶段,农业成本上升不可逆转,比较利益会有所下降。但是,另一方面,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务农的积极性至关重要,这就要通过政策导向保护农民利益。
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原因分析
目前来讲,我们要保证物价水平整体稳定,尤其是当前农产品流通压力比较大的时候,保持农产品市场稳定是一个调控目标。只要有足够的调控能力,物价小幅度上涨也是可以承受的。要保证农产品价格稳定,最关键的是要有结构性补贴政策,要实行区别对象补贴,比如说对城市低收入群体、一些敏感群体,包括高校学生、农民工等,化解价格上涨给他们带来的一些矛盾。如果CPI 控制得太严,对宏观经济反而不利。农产品流通体系有一个自我修复的功能和过程,人为干预后反而波动更加频繁,而且波动幅度更大。
另外,现阶段,农产品金融化现象明显。农产品金融化是指农产品除了一般的商品属性外,更多地体现在投资品属性上。现在,很多农产品都脱离了正常的供需轨道,有的进入了非使用的链条,比如说用玉米做运营的燃料乙醇,跟石油、农产品、能源价格挂钩,于是更多的农产品转到燃料执照领域。这些并不是需求增加导致市场失衡和价格上涨,而是非传统因素影响导致农产品价格高涨。这就是农产品金融化。很多游资、投机资本在美元贬值背景下,为了避险,投资能源、贵金属、农产品,一轮一轮、一波一波,这种能源化、金融化对农产品市场造成非传统冲击,加上近几年以来,有些全球性极端自然灾害,导致市场预期越来越复杂,整个农产品市场波动、价格变化、流通体系的脆弱性全部暴露出来。
因此,对于政府来说,保持农产品市场稳定是对农产品流通体系提出的新要求和更高要求。
三、借鉴经验,建设批发市场
从国内来看,比如批发市场,改革开放初期通过参照日本、美国的模式和制度设计出我国的批发市场模式,改革开放30多年,这套市场体系仍然没有完善,有必要参考一些成熟的国家,学习它们保持农产品流通高效的方式。批发市场的灵魂是交易制度。以日本批发市场为例,日本德川时代开始建立批发商主导的农产品流通体系,1923 年,日本颁布法律,形成批发市场制度,废除秘密交易和对手交易。目前,我国的流通体系有这样几个问题:
1.没有形成市场规则。我国的批发市场起点并不低。80年代我们借鉴日本、美国70 年代的批发市场的框架,但是并没有形成市场规则,基本上交易规则都是对手交易,没有及时调整。整个流通业态体系和流通方式,没有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而转移升级,所以现在流通暴露这么多矛盾和问题,实际上与它本身内在运行跟不上发展阶段有关系。
2.从政府角度来看,突出表现在政策法规比较滞后,政府对于如何提供市场服务没有找到方向。2004 年以前,中央没有关于农产品市场流通的专项政策;2004 年开始中央有了关于农产品市场流通的专门条文;2006 年开始推行“新网工程”。在这么庞大的生产系统中和整个农业、产业、“三农”问题上,把流通放在薄弱环节,过去重生产、轻流通的指导方式还在延续。
3.批发市场和合作组织密不可分。如果有批发市场的话,农户必须联合起来,如果不联合起来,批发市场的农产品就会产生价格波动。进一步分析,现在整个体系存在系统缺陷,整个流通市场主体都是博弈状态,互相恶性竞争,成千上万流通主体竞争,最后还是以剥夺农民利益为代价的。而且,现在很多批发市场都是用地产开发来赚取摊位费和租金,没有公益性定位。日本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批发市场就已经有了公益性定位,政府出资占1/3。
4.整个市场风险管理不健全,主要体现在期货交易严重滞后。这几年呈现出来的价格波动比较大的农产品基本上都没有风险管理机制,从市场角度没有期货交易的贡献机制,另外从自然风险没有保险机制。
四、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 “互联网+” 生鲜农产品 物流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然而现在的生鲜农产品物流运输面对大市场的需求,往往表现出信息化落后、基础设施不健全、技术跟不上等现象,从而造成了大量生鲜农产品滞销、腐烂状况。而消费者对于特定生鲜农产品的需求也不能得到满足。因此,发展生鲜农产品物流运输是有必要的,可以借助“互联网+”这个网络平台,合理优化现有的生鲜农产品资源,减轻生鲜农产品需求压力,使供需达到平衡,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互联网+”下生鲜农产品物流的现状分析
生鲜农产品一般是指未经深度加工的初级农产品,包括蔬菜、肉类、水产、水果等。生鲜农产品在民生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特别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鲜农产品在人们消费中的比重也在逐渐上升,并且消费者对于生鲜农产品的质量要求也在提高。
(一)生鲜农产品物流运输现状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种传统行业”,可以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加速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我国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的局面,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这是实现生鲜农产品流通环节的“超车”。
(二)生鲜农产品物流运输压力大
首先,我国人口基数大,从而对生鲜农产品需求的总量也大。在互联网科技日益普及的背景下,网民的数量也处于上升趋势。据统计,截至2015年6月30日,我国的网民总数已经达到6.68亿,其中通过网络来购买商品的人数为3.74亿,这反映了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运输的潜力大。但是,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生鲜农产品的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我国农村地区,存在物流基础设施落后、物流信息流通不畅等问题,同时也显示出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运输压力大。
三、“互联网+”下生鲜农产品物流运输中存在的问题
生鲜农产品物流目前发展缓慢,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生鲜农产品在发展时所存在的问题都暴露出来了。基础设施不完善、信息管理水平低、第三方物流发展缓慢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生鲜农产品的物流运输。
(一)信息网络平台搭建缓慢
首先,中国农村地区网络普及率不高,许多农村地区还没有接触到网络。由于硬件设施都没有到位,所以信息网络平台的搭建增加了难度。其次,商贩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并没有利用信息网络来寻求自己所需要的货源与价位,并且大多数农产品物流在储存、运输、配送各个环节仍以人工为主,阻碍了农产品物流的发展,也减缓了信息网络平台的推广与搭建。最后,“互联网+”虽然提供了平台,但是网络毕竟是虚拟的,里面信息的真假还需要人们去判断,农产品市场上几乎没有一个经过统一规划设计的信息系统,这就加大了信息分享的真实性。信息流通不畅也是造成生鲜农产品信息网络搭建缓慢,信息分享程度低的原因之一。
(二)物流基础设施落后
在生鲜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中,交通运输落后是最大的瓶颈。车辆的更新速度慢,在农村地区,大部分生鲜农产品都是利用手扶拖拉机拉运的,可见其效率低下,并且对生鲜农产品的损耗大。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下,生鲜农产品的物流信息势必运转很快。在收获的季节,大量的生鲜农产品将会涌入市场,由于商品在市场上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所以要有仓库来贮存生鲜农产品。在农贸市场,商贩的仓库便是简陋的小房子,小房子里堆积着各种样式的生鲜农产品,这里没有专门的防护措施来保持生鲜农产品的“鲜”度,从而造成了大量生鲜农产品的浪费。
(三)冷链物流技术不完善
完善的冷链物流技术是生鲜农产品保持高质量的技术基础。在新时代的召唤下,冷链物流技术发展的快慢已经影响到了生鲜农产品的质量。因此,如何发展冷链物流是我们亟须解决的问题。冷链物流技术在国外有着非常好的发展,然而,国内的冷链物流始终处于一个不景气的阶段。在“互联网+”的热潮下,政府也开始重视各种传统行业的转型。“互联网+农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契机,生鲜农产品物流效率的高低便取决于冷链物流技术的运用。
四、解决“互联网+”下生鲜农产品物流运输问题的对策
(一)积极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
完善的流通运输渠道和方便的基础设施是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前提,也是降低物流成本的关键。因此,建立生鲜农产品“绿色通道”网络,优化运输路线是十分有必要的,应将公路、水路、铁路以及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打破传统单一的运输观念,实现高效、快捷的生鲜农产品物流流通。创新生鲜农产品流通渠道,发展“农超对接”模式的流通渠道不仅可以减少流通环节,还可以稳定生鲜农产品产量的需求。积极鼓励农民与学校、酒店等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直销关系,从而确保生鲜农产品有处可销。这不仅让生鲜农产品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二)加快信息网络技术建设
加快信息网络技术的建设是加速发展现代物流的要求,网络信息的传递就相当于在农户与商贩之间建立了一座桥梁。第一,信息网络技术的建设一方面反映了农村在着手改变自身硬件措施处于落后的局面,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信息网络技术的建设对于提高生鲜农产品物流运输效率有着积极的作用。第二,生鲜农产品生产者可以根据市场信息,加强与生鲜农产品市场的联系,同时市场信息的反馈作用可以让生鲜农产品生产者掌握市场消费趋向,作出更好的选择。
(三)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冷链物流的发展给生鲜农产品提供了一层保障,在“互联网+农业”科技下,建立完善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不仅能提高生鲜农产品的运输效率,还能带动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发展,让其专门从事农产品的运输。因此,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是有必要的。
大力发展公路、水路、铁路、航空等交通工具,合理优化路线,采用联运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生鲜农产品送到消费目的地。这不仅能促进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还能完善交通网络,提高运输能力。同时,多种交通工具的综合利用,能够减轻生鲜农产品物流运输压力。
五、结语
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好坏关系到我国农村地区经济水平是否提高。我国农村地区经济水平长期处于落后局面,“互联网+农业”机会的到来是一次改善农村经济形势、提高收入的机会,同时,也会拉动物流相关企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为当代大学生下乡创造良好的机会。因此,发展生鲜农产品物流不仅是“互联网+农业”的要求,也是现代物流快速发展步伐的体现。
(作者单位为武昌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 杨阿妮.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分析 [J].物流科技,2012(5):61-62.
[2] 周莉.“互联网+农产品流通”的机遇与模式[J].科技资讯,2015(25):6-8.
[3] 陈碧云.福建省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现状及发展分析[J].商,2015(15):250.
[论文关键词]农产品物流 综合评价 指标体系
[论文摘要]农产品物流统计的滞后,已经成为农产品物流发展的瓶颈。加快新农村建设需要一套科学、系统、全面的农产品物流统计综合评价体系。因此,构建了农产品物流的综合评价体系,共14个一级指标,88个二级指标,较为全面地反映了现代农产品物流的全貌。期望综合评价方法对加快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有所裨益。
一、农产品物流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的意义
我国农产品物流统计无论是统计思想还是统计的主要内容,都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现存指标在内涵和外延都与现代农产品物流的概念相差甚远,缺乏系统、综合地反映农产品物流活动运行和整体优化状况。政府统计部门还未建立起与我国农产品物流业发展同步或相适应的农产品物流统计体系。长期以来,农产品物流相关统计数据缺失严重,使得研究和建立农产品物流评价指标的分析框架、指标体系和跟踪监测体系都存在相当大的困难。使我们对农产品物流的理解始终处于定性的认识水平上。由于缺乏量化依据,很多思路建立在定性认识水平上,很难在促进农产品物流业发展政策的形成上产生实质性影响。农产品物流企业在经营中因不掌握市场需求而存在盲目性。
农产品物流活动必须以信息为先导,只有信息流畅通,才能带动商流与物流齐头并进。但我国目前统计信息的各自为政,加剧了农产品物流业的条块分割,削弱了部门之间、企业之间的协调和整合能力,最终成为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的瓶颈。
为了及时、准确、科学地提供农产品物流统计信息,应加强农产品物流统计和调查,以全面及时地反映农产品物流业状况和变动情况,准确掌握物流业的规模和水平,为政府部门制定物流政策和发展规划服务,为企业提供投资决策依据服务,为正在蓬勃发展的农产品物流业和宏观经济调控提供依据,建立农产品物流运作的综合评价体系已刻不容缓。
二、农产品物流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农产品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应考虑到单个物流组织的成本最小化,同时也应考虑到农产品物流活动全行业所带来社会总物流成本最小化,应当是在考虑整体利益的基础上,谋求农产品配送成本的最优化。
农产品物流统计指标体系的分析框架,根据我国物流业发展现状及现阶段关注重点,指标体系包括共14个一级指标,88个二级指标。
Y1 :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
X1:农村公路网络密度;X2:通公路的村占该地区村总数的比例;
X3:农村机动力运输量占总运输量的比重;X4:该地区高速公路长度占公路总长度比;
X5:该地区高等级公路长度占公路总长度比;X6:农产品“绿色通道”数量;
X7:农产品专用运输工具占比;X8:物流中心或流通中心网络密度;
Y2 :农产品物流装备状况
X9:农产品物流设施老化程度;X10:农产品物流设备的标准化程度;
X11:农产品物流设备的机械化程度;X12:农产品物流设备的自动化程度;
X13:箱式货车数量占比;X14:箱式冷藏车数量占比;X15:冷冻库占仓库总数量比;
X16:农产品冷藏运量占农产品运输量比;X17:保鲜库、冷藏库占仓库总数量比;
Y3 :农产品物流技术水平
X18:农产品加工转化率;X19:采摘技术水平;X20:冷冻保鲜技术水平;
X21:包装技术水平; X22:自动装卸技术水平;X23:仓储技术水平;
X24:检测技术水平;X25:物流中心技术的综合化水平;
Y4 :农产品交易方式
X26:农产品期货交易量占农产品交易总量比; X27:公开的竞拍交易量占农产品交易总量比;
X28:订单交易量占农产品交易总量比例;X29:电子商务交易量占农产品交易总量比;
Y5 :农产品物流企业组织化程度
X30:农产品物流企业竞争力;X31:农产品物流联盟的稳定性;
X32:农产品物流企业的专业性;X33:农产品物流企业协作化程度;
X34:农产品供应链一体化水平;
Y6 :农产品物流供给能力
X35:农产品年运力;X36:农产品集装箱运力;
X37:农产品收购网点密度;X38:农产品批发交易网点密度;
Y7 :农产品物流需求
X39:农产品货运量;X40:农产品周转量;X41:农产品商品和物资库存量;
X42:农产品市场交易总量;
Y8 :农产品物流成本
X43:农产品物流成本高低;X44:农产品物流成本稳定性;X45:农产品市场交易费用;
X46:农产品物流成本占整个农产品成本比;X47:农产品交易的成功率;
Y9 :农产品物流效益
X48:农产品加工增值率;X49:农产品加工产值占农产品产值比;X50:农产品产品库存率;
X51:农产品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
Y10 :农产品物流效率
X52:农产品物流周转速度;X53:往返载货率;X54:各种运输工具的装载率;
X55:物流设施利用率;X56:物流中心配送效率;
Y11 :农产品物流服务质量
X57:准时交货率;X58:商品完好率;X59:交货合格率;X60:订单满足率;
X61:采购计划完成率;X62:供货计划完成率;X63:交货农产品新鲜度;X64:客户满意度;
Y12 :农产品物流信息化
X65:农产品信息共享率;
X66:农产品信息集中度;
X67:农产品信息传递的通畅性;
X68:农产品信息传递准确性;
X69:农产品信息传递及时性;
X70:农产品信息利用价值率;
X71:网上定单率;
Y13 :农产品物流绿色化
X72:绿色加工配送中心占配送中心比例;
X73:原材料综合利用率;
X74:再生资源利用率;
X75: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再生利用率;
X76:产品退回再生率;
X77:可替代资源的利用率;
X78:废弃物集中处理比例
X79:集装箱使用率
X80:车辆尾气平均排放达标率
Y14 :农产品物流软环境
X81:农产品跨地区销售受限程度;
X82:市场交易规范化程度;
X83:经营环境竞争公平性;
X84:法律制度的完善性;
X85:政府服务的高效性;
X86:物流各方遵守交易契约的信用度;
X87:道路运输行业发生重特大事故概率;
X88:农产品物流综合服务组织的协作性;
三、农产品物流综合评价方法简介
物流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对物流评价模型的研究较少,而农产品物流进行综合评价的研究更少。对农产品物流的绩效评价可以采取下面几种方法: 模糊综合评判法、多元统计分析法(主成分法、因子评估法、判别分析、聚类分析)、模糊聚类法, 功能系数法, 平衡计分法、效用理论法、AHP 法、数据包络分析、灰色关联度评估法两阶段物流系统综合评价法, 集成方法(可拓理论与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
参考文献
关键词:物联网;生鲜农产品;物流体系;冷链
中图分类号:F304.3;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7)01-00-04
0 引 言
我是生鲜农产品生产大国,生鲜农产品产量巨大。以生鲜蔬菜为例,2014年产量达76 005万吨,人均555.7公斤,居世界第一位。生鲜农产品主要产自农村,销往城市才能实现更高的经济价值。然而,我国城市生鲜农产品物流除了冷冻鱼肉产品外,多以常温物流或者自然物流形式流通。这导致生鲜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大市场-零售市场-城市餐桌的每个物流环节都损耗巨大。生鲜果蔬的平均损耗达20%左右,部分果蔬品种(如草莓和葡萄等)甚至超过40%。
同时,以农贸市场和超市为主要节点的城市传统生鲜农产品物流体系中多级多头的经营主体现状进一步推高了生鲜农产品的物流成本在价格中的占比,约为70%,比国际平均生鲜农产品物流成本占比高出了20个百分点。这些使得我国生鲜农产品产销价格悬殊的现象较为普遍。以农贸市场和超市为主要节点的城市传统生鲜农产品物流体系如图1所示。
生鲜农产品物流体系
不仅如此,以农贸市场和超市为主要节点的城市传统生鲜农产品物流体系使得政府在监管生鲜农产品的质量时成本大幅增加,但效率却大幅下降。虽然国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投资不断增加,仅20112015年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专项支出就高达72亿元,但是城市生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状况仍然难以监控,农药残留超标或中毒事件时有发生。
如何破解生鲜农产品品质的监管难、物流损耗大和产销价格悬殊等一系列问题,成为了生鲜农产品产业面临的重大课题。利用电子商务和物联网技术构建新型城市生鲜农产品物流体系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1 模型设计目标的确定
电子商务和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城市生鲜农产品的“短链交易”创造了条件,使变革传统的生鲜农产品多级多头分散的城市物流体系成为了可能。然而即使是“短链交易”,也必然涉及三个最基本的要素――消费者、生鲜企业(个体农户规模太小暂不考虑)和生鲜农产品。在构建基于物联网城市生鲜农产品物流模型的过程中,将满足三个最基本要素的要求作为模型设计的主要目标。
消费者要求在网购情况下生鲜农产品质量有保障,还要求提高物流时效,同时提高当面签收和退换货服务等消费体验。生鲜企业在生鲜物流体系中负责生鲜农产品货源的采购、冷藏、分拣、包装和运输配送等冷链物流活动的组织、管理和执行等,要求在实现物流功能的情况下降低运营成本,增加收入,而生鲜农产品则要求全程冷链保鲜尽可能降低损耗。因此,基于物联网的城市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型设计主要实现保障监管生鲜农产品品质安全、降低生鲜冷链物流运营成本、实现全程冷链物流三方面目标。
1.1 有利于监管生鲜农产品品质安全
利用电子商务和物联网技术采集和追溯采摘(或屠宰)、检验、入库、出库、交接等作业环节中影响生鲜农产品质量的关键信息,接受政府和民众的监督,建立社会对生鲜农产品品质的声誉机制。
1.2 有利于降低生鲜冷链物流运营成本
生鲜冷链物流系统成本比普通物流系统高出40%60%,而生鲜农产品本身的单位价值却普遍较低。因此借助电子商务和物联网技术实现以下目标:
(1)简化生鲜冷链物流层级,削减生鲜农产品物流成本;
(2)集约化运营,实现规模效应,进一步降低生鲜冷链物流成本。
1.3 有利于实现全程冷链物流
全程冷链将生鲜农产品配送到城市消费者手中,不仅能降低损耗,还能有效延长生鲜农产品的保质时间。利用电子商务和物联网技术监控生鲜农产品物流全程的温度,避免冷链出现“断链”的情况,最大程度保证生鲜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质量。
2 基于物联网的城市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型的主体架构
构建基于物联网的城市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型是一个复杂的多元多目标问题,尤其要同时实现三方面目标,更难以找到最优解。人类对复杂问题的认识往往是从建立模型开始的,因此本文期望通过构建一个基于物联网的城市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型来寻找解决该问题的办法。
基于物联网的城市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型利用物联网应用层、网络层和感知层的三层架构理论对现实的应用需求,结合生鲜农产品的冷链物流流程及组织管理进行抽象分析,最后得到通用参考模型。
由于生鲜农产品包括生鲜蔬菜、生鲜水果、生鲜水产品和新鲜的肉蛋奶5类农产品,不同类型的生鲜农产品的冷链物流作业流程有所区别,实际的生鲜农产品企业规模也各不相同,因此本课题以生鲜蔬菜为例,从生鲜蔬菜在流通中的一般阶段进行考量,并对衔接一般流通阶段的关键物流作业环节展开讨论。生鲜蔬菜一般流通阶段和关键物流作业环节如图2所示。
2.1 网络层
基于物联网的城市生鲜蔬菜冷链物流模型中的数据采集主要通过采集在固定地点的关键物流作业环节的信息来反映生鲜蔬菜在采购阶段、冷藏及分拣阶段、冷运及配送阶段、销售阶段直至消费阶段的状态。同时也涉及移动采集点的数据采集,如冷运车厢温度和当面签收信息等。因此在选择数据传输网络时,本模型选用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相结合的传输方式。由于视频传输对网络传输速率和电量的要求都比较高,因此优先选用有线网络传输。
由于生鲜农产品信息追溯的数据量庞大,视频数据存储量大,因此本模型采用三级分布式存储方式。生鲜蔬菜的检验和入库数据需要接受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并存储在指定地点;生鲜企业内部冷链数据采集存储在企业本地服务器;出库、交接和当面签收的数据采集存储在云服务器。
2.2 应用层
在基于物联网的城市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型中,生鲜企业将生鲜蔬菜直接销售给终端门店或者城市终端消费者,以减少生鲜冷链物流层级,实现集约化经营。其物流体系结构如图3所示。
该物流体系中的农户农场和中间商主要负责生鲜农产品的生产和货源组织,由于其信息化程度很低,且较为繁杂,因此在基于物联网的城市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型中暂不涉及。生鲜企业除了利用电子商务平台+社区门店自行销售生鲜农产品外,还可以通过与其他小型终端门店合作销售生鲜农产品,从而快速实现规模效应,降低成本和经营风险。该物流体系主要成员组成及角色分工如表1所列。
该物流体系中的主体由于角色分工不同,在系统中的功能需求也有所差别,如表2所列。
2.3 感知层
在基于物联网的城市生鲜蔬菜冷链物流模型中,关键物流作业环节的信息可以反映生鲜蔬菜在采购阶段、冷藏及分拣阶段、冷运及配送阶段、销售阶段直至消费阶段的状态。因此利用物联网技术实时采集关键物流作业环节的数据信息,以保证生鲜蔬菜的品质安全和全程冷链。关键物流作业环节数据的采集需求见表3所列。
将从农场直采或者从上游中间商处采购的生鲜蔬菜经检验后装入专用周转箱入库,RFID标签放置于专用周转箱中随生鲜蔬菜一起流转。 RFID标签中采集的关键物流作业各项数据通过无线网络传输到生鲜企业的商品信息管理系统,并接受政府检验检疫局的监管。
生鲜蔬菜入库后进行预冷冷藏,接到客户下单后,对生鲜蔬菜进行分拣包装,加入RFID标签后出库。出库环节的信息传输与检验入库环节的信息传输相比,除了要传输到生鲜企业的信息系统外,还要能够让终端客户从智能终端进行查询追踪,使生鲜蔬菜的冷链过程实现透明化和可视化。
生鲜蔬菜出库后,用冷链专用车运输配送至终端门店销售或社区门店等待消费者当面签收。在冷运及配送过程中,仍然要对生鲜蔬菜的温度进行监控,防止其腐烂变质,确保品质安全。交接和当面签收的信息传输也要能够让终端门店或终端消费者从智能终端进行确认及查询追踪。
2.4 模型总图
综上所述,基于物联网的城市生鲜蔬菜冷链物流模型的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框架设计总图如图4所示。
3 冷链物流的经济效益
基于物联网的城市生鲜蔬菜冷链物流,利用物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平台,既能满足企业和政府的管理需要,又能满足城市消费者便捷的消费需求,是生鲜农产品物流的未来发展方向。其经济效益分为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
3.1 直接经济效益
生鲜农产品企业的利润主要来源于生鲜农产品交易成本和渠道成本的降低以及销售价格的提高。在传统的生鲜农产品物流体系中,生鲜农产品企业主要面对的是多级分散的批发商和经销商,不仅交易成本和渠道成本占较大比重,生鲜农产品的批发价格也难以提高。而在基于物联网的城市生鲜蔬菜冷链物流体系中,生鲜农产品企业可以直接面对终端门店或者城市消费者进行销售,不仅节省了高昂的交易成本和渠道成本,还可以根据零售市场来定价,增加销售收入。
对于城市消费者而言,直接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采购生鲜农产品成本的降低上。消费者不仅节省了采买生鲜农产品耗费的体力,也节省了大量时间。同时,可以与生鲜农产品企业共享产品品质信息,消除对生鲜农产品品质方面的顾虑,得到更好的消费体验,将时间和精力放在其他活动中,创造更多的价值。
3.2 间接经济效益
提高生鲜农产品行业服务水平。基于物联网的城市生鲜蔬菜冷链物流体系通过“短链交易”打通产销两级市场,使得生鲜农产品企业有品牌和声誉意识,进而主动向城市消费者公开产品信息,最终形成行业声誉机制。这在传统的生鲜农产品物流体系中,在多级分散的经营主体现状下是难以实现的。
减少生鲜农产品损耗。基于物联网的城市生鲜蔬菜冷链物流体系通过终端需求拉动全程冷链物流,以有效降低生鲜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耗,减少社会经济损失。
优化运营管理水平。基于物联网的城市生鲜蔬菜冷链物流体系推动了冷链物流和物联网技术在生鲜农产品领域的应用,有利于提高生鲜农产品企业现代化和集约化的运营管理水平。
提升政府管理效率。基于物联网的城市生鲜蔬菜冷链物流体系可以通过与政府共享数据和信息来提高政府监管生鲜农产品质量的效率和服务水平。
4 结 语
基于物联网的城市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型经试验,不仅具有降低物流成本,保障产品质量安全的优势,同时还提高了政府的监管效率和服务水平,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与良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张琳,庞燕.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式比较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32(10):1-3.
[2]冯佳,郑文岭.生鲜电商的物流模式研究[J].物流科技,2016,39(7):63-65.
[3]汪旭晖,张其林.基于物联网的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构建:框架、机理与路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1):31-41.
[4]韩俊德,杜其光.物联网技术在生鲜农产品配送中的应用[J].中国流通经济,2015,29(12):54-60.
[5]薛洋.物联网技术在农产品物流信息化中的应用研究[J].江苏商论,2014 (14):43-45.
[6]杨芳,谢如鹤.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结构模型的构建[J].系统工程,2012(12):99-104.
[关键词] 农产品物流主体 营销观念 市场主体
农产品物流作为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物流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涉及到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和运行质量,关系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
一、建立和完善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必要性
1.农业产业环境的变化要求建立和完善农产品物流体系
伴随着我国经济进一步的开放与发展,我国农业面临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农产品买方市场的形成使得买方对能否得到健康、安全、营养、卫生农产品的要求进一步提升了;另一方面,我国农产品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趋势不可避免。如何向市场提供高质量的农产品、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促进农产品附加价值的提高、实现农业产业的现代化成为我国农业面临的首要问题。其中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产品物流体系是促进上述目标实现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完善能实现农产品保值增值,降低农产品的成本,从而提高我国农业的整体效益。
2.农产品的商品化进程及特点要求建立和完善农产品物流体系
与工业产品和一般的消费品不同,农产品不论是直接用于消费的还是作为工业生产原料,其可使用程度及使用效果都受农产品保质期的影响,尤其是鲜活农产品更是具有易腐易变、保鲜期短的特点,这就对农产品整个物流过程中的保质、保鲜、卫生、安全、快捷等方面提出了较高要求,需要建立和完善专业的农产品物流体系以满足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特殊要求,这不仅能有效地满足农产品购买者对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也能大大降低了农产品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的整体成本。
3.物流服务业竞争的趋势要求发展专业化物流体系
物流是指通过有效地安排商品的仓储、管理和转移,使商品在需要的时间到达需要的地点的一切经营活动。物流的主要职能是将产品由其生产地转移到消费地,从而创造地点效用。它包括产品的运输、保管、装卸、包装、信息传递及规划生产水平和存货水平等相关内容。
我国的物流服务业起步较晚,物流主体处于规模小、数量多、专业化水平不高、价格竞争激烈的状态。物流服务业竞争的趋势是集成化、规模化、专业化,物流主体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培养自身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对市场进行细分,根据市场的需求和自身拥有的能力和资源,准确地选择目标市场,有针对性地开展营销活动,才能尽快培养自身的竞争优势。
农产品物流是整个物流体系中的一个细分市场,它是指农产品实体从其生产地或加工地转移到消费地的一切活动,涉及农产品的挑选、存储、装卸、运输、分拨、包装等环节以及其中的一切增值活动。现代农产品物流还涉及到农产品的生产布局、农产品品种流向的确定等相关内容。结构优化的农产品布局是合理组织农产品物流的基础,规范有序的农产品流向是提升农产品物流效率的前提。
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水平低下,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耗巨大,导致了农产品价格的升高。因此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关注农产品的增值和保值成为有关各方关注的焦点,也是物流主体可以选择的有发展前途的细分市场之一。
二、农产品物流主体的形式及特点
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有多种表现形式[1],不同物流形式的物流主体对物流服务满足农产品所有者的需求及控制能力的关注程度是不相同的。
1.自营物流形式
自营物流是农业生产者或农业生产单位自己组建的物流组织,属于农业生产者或农业生产单位的内部机构,其主要优势是能够满足农业生产者或农业生产单位在农产品物流上的时间、空间的要求。同时农业生产者或农业生产单位对自营物流机构的控制能力较强。但自营物流机构存在着资金有限、成本较高、抗御风险的能力较低的缺陷。
2.农业生产者与企业联合组建的物流形式
农业生产者与企业联合组建的物流组织有三种方式:其一是农业生产者与运销企业联合;其二是农业生产者与农产品加工企业联合;其三是农业生产者与农产品采购商的联合。
联合组建的物流形式能够把工作重点限定在为联合体成员提供物流服务的范围内,有一定的针对性,能有效降低联合体内各方物流成本,提升物流整体效率,但由于联合体中各方对物流的要求不同,对物流环节的控制力不均衡,导致整体服务水平的下降和协调管理成本的上升。
3.第三方物流形式
第三方物流是指独立的物流机构主体接受农业生产者及农产品经营各方的委托,为其提供专业化物流服务的组织形式。这种物流方式由于能集中配送、专业化管理、信息化服务,因而能大大降低了整体物流的成本,并能够提供灵活多样的服务。但由于目前第三方物流主体对农业生产和农业经营领域的需求了解较少,所以其提供的服务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而这种差距恰恰增加农业生产经营者在物流过程中的成本。
三、第三方农产品物流主体的培育
现有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农产品物流设施、设备落后,导致物流不能完全满足不同要求的农产品的运输需求;加工能力、保鲜、防虫、低温、烘干、防潮等技术落后制约着农产品物流的质量;农产品物流信息体系不健全导致农产品物流的流向和流程具有盲目性;交通网络的欠发达影响了农产品物流的通达广度与深度;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投资与农产品物流的适配性不强等问题。
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有清晰的思路,首先要明确的是解决问题的主体。政府所关注的应该是制定物流行业的整体发展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政府在改善宏观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同时也应在不同时期为微观物流主体的成长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或引导,因为物流行业的发展完善程度最终还是体现在微观物流主体能否成长为成熟的物流主体。
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农产品物流形式是我国物流行业发展与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必然的、阶段性的反映,从长远发展趋势来看,规模化、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必然成为物流服务的主流。因此在建立农产品物流体系的过程中应该有目的地引导和培养第三方农产品物流主体,使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农产品物流营销主体。
第三方农产品物流营销主体必须具备以下能力:
1.从营销的角度制定企业的战略目标
企业的战略是企业发展的长远规划,科学、合理的战略目标有利于引导企业的健康发展。第三方农产品物流主体应从营销的角度,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对物流市场进行细分,结合物流服务业的需求变化趋势和自身拥有的资源及战略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的目标市场,并为自己的目标市场提供合适的物流服务。
2.从满足市场需求的角度调配企业资源
我国生活消费的农产品主要以鲜货鲜销形式为主,目前我国的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多以常温物流或自然形态物流形式为主,缺乏必要的冷藏设备、保鲜、防虫、低温、烘干、防潮、合理包装(防污染、防腐烂、防损耗、增加附加值――包装标准化、礼品化、系列化)和管理技术等,致使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品质难以保证,损失很大,增加了委托方的物流成本,这显然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经营者对农产品物流的需求。第三方农产品物流主体应以满足市场需求为中心,合理地调整、配置企业的设备、设施及技术人员,加强对农产品物流过程的监控,以期为委托方提供满意的服务。
3.从竞争的角度强化物流服务的特色
市场竞争是市场经济永恒的主题,农产品物流主体要生存、要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就必须主动地、有计划、有节奏地强化自身的服务特色,有目的地实施差异化竞争。如加强对农产品物流技术的研发;加强对农产品储运工具和设备的开发及生产;建立农产品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正确引导农产品物流的流向和流程,真正实现别人没有的我有,别人有的我优,别人做不到的我能做到,别人能做到的,我能更快更好地做到。
第三方农产品物流营销主体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它能积极主动地发挥市场主体的能动作用,解决农产品物流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在培育农产品物流主体的过程中,尤其是培育初期,政府的正确引导是必不可少的,政府不但在形式上要有所引导,而且在规模上也要作必要的筹划。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