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统计分析范文

教育统计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统计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统计分析

第1篇:教育统计分析范文

关键词 职业教育;期刊;发展水平;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 G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32-0089-04

收稿日期:2013-10-11

作者简介:杜海波(1981- ),女,吉林洮南人,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宣传中心助理研究员;刘海(1966- ),男,内蒙古满洲里人,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社总编、编审;房巍(1980- ),男,吉林长岭人,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职业教育类期刊是职业教育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是引导和推动职业教育科研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明确职业教育类期刊总体发展状态,分析职业教育类期刊发展情况,探讨职业教育类期刊与教育类期刊之间的差距,本研究依据《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以下简称《年报》)2010、2012版[1][2]公布的数据,对部分职业教育类期刊进行抽样统计,以期发现问题,并给出对策和建议。

一、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目前,我国学术评价领域的数据来源较多,主要的引证数据库有CNKI、CSSCI和维普等,其中CNKI在学科领域、被引统计源、期刊源数量、引证指标等方面最为丰富。《年报》就是由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图书馆基于CNKI共同研制的期刊学术评价成果。本研究选取2010、2012版《年报》为数据源,其统计年分别为2009、2011年。参照中文核心期刊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兼顾可比性、相对性、正向性的复合影响因子、复合他引影响因子、复合即年指标、他引总引比、基金论文比、可被引文献比、WEB即年下载率等7项指标从不同角度进行比较分析。具体见表1。

二、职业教育类期刊的选取

本研究选取同时入选2010、2012版《年报》,且指标数据完整的10种职业教育类期刊作为抽样研究对象,以拼音为序,分别为《机械职业教育》《教育与职业》《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职教论坛》《职教通讯》《职业技术》《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教育研究》《中国轻工教育》《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三、职业教育类期刊与教育类期刊发展情况的比较

本研究统计职业教育类10种期刊、入选2010版《年报》的284种教育类期刊、入选2012版《年报》的315种教育类期刊的指标平均值,对职业教育类期刊与教育类期刊的发展情况进行比较。

1.复合影响因子平均值比较

2009、2011年职业教育类期刊复合影响因子平均值分别为0.392、0.272,教育类期刊复合影响因子平均值分别为0.494、0.443,职业教育类期刊指标值均低于教育类期刊,2009年两者差值为0.103,2011年两者差值为0.170;两者复合影响因子平均值均有所下降,职业教育类期刊降幅为30.42%,教育类期刊降幅为10.44%;两者差值呈现扩大趋势,扩大幅度为65.54%。

2.复合他引影响因子平均值比较

2009、2011年职业教育类期刊复合他引影响因子平均值分别为0.372、0.249,教育类期刊复合他引影响因子平均值分别为0.373、0.255,职业教育类期刊指标值均低于教育类期刊,2009年两者差值为0.001,2011年两者差值为0.106;两者复合他引影响因子平均值均有所下降,职业教育类期刊降幅为33.24%,教育类期刊降幅为4.83%;两者差值呈现扩大趋势,扩大幅度为17228.67%。

3.复合即年指标平均值比较

2009、2011年职业教育类期刊复合即年指标平均值分别为0.048、0.039,教育类期刊复合即年指标平均值分别为0.055、0.053,职业教育类期刊指标值均低于教育类期刊,2009年两者差值为0.007,2011年两者差值为0.014;两者复合即年指标平均值均有所下降,职业教育类期刊降幅为18.30%,教育类期刊降幅为3.03%;两者差值呈现扩大趋势,扩大幅度为105.53%。

4.他引总引比平均值比较

2009、2011年职业教育类期刊他引总引比平均值分别为0.96、0.94,教育类期刊他引总引比平均值分别为0.65、0.80,职业教育类期刊指标值均高于教育类期刊,2009年两者差值为0.31,2011年两者差值为0.13;职业教育类期刊他引总引比平均值有所下降,降幅为2.40%,教育类期刊他引总引比平均值有所上升,升幅为22.93%;两者差值呈现缩小趋势,缩小幅度为56.71%。

5.基金论文比平均值比较

2009、2011年职业教育类期刊基金论文比平均值分别为0.20、0.31,教育类期刊基金论文比平均值分别为0.15、0.27,职业教育类期刊指标值均高于教育类期刊,2009年两者差值为0.05,2011年两者差值为0.04;两者基金论文比平均值均有所上升,职业教育类期刊升幅为57.07%,教育类期刊升幅为74.82%;两者差值呈现缩小趋势,缩小幅度为2.23%。

6.可被引文献比平均值比较

2009、2011年职业教育类期刊可被引文献比平均值分别为0.89、0.87,教育类期刊可被引文献比平均值分别为0.61、0.76,职业教育类期刊指标值均高于教育类期刊,2009年两者差值为0.29,2011年两者差值为0.12;职业教育类期刊可被引文献比平均值有所下降,降幅为2.46%,教育类期刊可被引文献比平均值有所上升,升幅为24.21%;两者差值呈现缩小趋势,缩小幅度为59.19%。

7.WEB即年下载率平均值比较

2009、2011年职业教育类期刊WEB即年下载率平均值均为25,教育类期刊WEB即年下载率平均值分别为29、38,职业教育类期刊指标值均低于教育类期刊,2009年两者差值为4,2011年两者差值为13;职业教育类期刊WEB即年下载率平均值保持不变,教育类期刊WEB即年下载率平均值有所上升,升幅为29.42%;两者差值呈现扩大趋势,扩大幅度为210.75%。

四、职业教育类核心期刊与教育类优质期刊发展情况的比较

本研究统计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2011版的4种职业教育类期刊、入选2010版《年报》教育类期刊排名前10%的28种期刊、入选2012版《年报》教育类期刊排名前10%的32种期刊的指标平均值,对职业教育类核心期刊与教育类优质期刊的发展情况进行比较。

1.复合影响因子平均值比较

2009、2011年职业教育类核心期刊复合影响因子平均值分别为0.629、0.429,教育类优质期刊复合影响因子平均值分别为1.695、1.596,职业教育类核心期刊指标值均低于教育类优质期刊,2009年两者差值为1.066,2011年两者差值为1.167;两者复合影响因子平均值均有所下降,职业教育类核心期刊降幅为31.76%,教育类优质期刊降幅为5.81%;两者差值呈现扩大趋势,扩大幅度为9.49%。

2.复合他引影响因子平均值比较

2009、2011年职业教育类核心期刊复合他引影响因子平均值分别为0.592、0.390,教育类优质期刊复合他引影响因子平均值分别为1.519、1.319,职业教育类核心期刊指标值均低于教育类优质期刊;两者复合他引影响因子平均值均有所下降,职业教育类核心期刊降幅为34.15%,教育类优质期刊降幅为13.19%;两者差值呈现扩大趋势,扩大幅度为0.17%。

3.复合即年指标平均值比较

2009、2011年职业教育类核心期刊复合即年指标平均值分别为0.073、0.074,教育类优质期刊复合即年指标平均值分别为0.186、0.212,职业教育类核心期刊指标值均低于教育类优质期刊,2009年两者差值为0.113,2011年两者差值为0.139;两者复合即年指标平均值均有所上升,职业教育类核心期刊升幅为0.68%,教育类优质期刊升幅为14.22%;两者差值呈现扩大趋势,扩大幅度为22.98%。

4.他引总引比平均值比较

2009、2011年职业教育类核心期刊他引总引比平均值分别为0.93、0.91,教育类优质期刊他引总引比平均值分别为0.89、0.82,职业教育类核心期刊指标值均高于教育类优质期刊,2009年两者差值为0.04,2011年两者差值为0.09;两者他引总引比平均值均有所下降,职业教育类核心期刊降幅为1.88%,教育类优质期刊降幅为7.75%;两者差值呈现扩大趋势,扩大幅度为121.72%。

5.基金论文比平均值比较

2009、2011年职业教育类核心期刊基金论文比平均值分别为0.27、0.42,教育类优质期刊基金论文比平均值分别为0.34、0.46,职业教育类核心期刊指标值均低于教育类优质期刊,2009年两者差值均为0.07,2011年两者差值均为0.04;两者基金论文比平均值均有所上升,职业教育类核心期刊升幅为54.13%,教育类优质期刊升幅为32.89%;两者差值呈现缩小趋势,缩小幅度为49.37%。

6.可被引文献比平均值比较

2009、2011年职业教育类核心期刊可被引文献比平均值分别为0.82、0.77,教育类核心期刊可被引文献比平均值分别为0.81、0.75,职业教育类核心期刊指标值均高于教育类优质期刊,2009年两者差值为0.01,2011年两者差值为0.02;两者可被引文献比平均值均有所下降,职业教育类核心期刊降幅为6.10%,教育类优质期刊降幅为7.63%;两者差值呈现扩大趋势,扩大幅度为102.34%。

7.WEB即年下载率平均值比较

2009、2011年职业教育类核心期刊WEB即年下载率平均值分别为29、33,教育类优质期刊WEB即年下载率平均值分别为90、112,职业教育类核心期刊指标值均低于教育类优质期刊,2009年两者差值为61,2011年两者差值为79;两者WEB即年下载率平均值有所上升,职业教育类核心期刊升幅为12.82%,教育类优质期刊升幅为24.06%;两者差值呈现扩大趋势,扩大幅度为29.47%。

五、结论与建议

职业教育类期刊发展水平低于教育类期刊平均水平。在复合影响因子、复合他引影响因子、复合即年指标、WEB即年下载率等指标上,职业教育类期刊较教育类期刊均存在一定差距,且差距有明显扩大趋势。在他引总引比、基金论文比、可被引文献比等指标上,职业教育类期刊虽然领先,但是两者差值均呈现缩小趋势。

职业教育类核心期刊发展水平低于教育类优质期刊平均水平。在复合影响因子、复合他引影响因子、复合即年指标、WEB即年下载率等指标上,职业教育类核心期刊较教育类优质期刊均存在一定差距,且差距有明显扩大趋势。在基金论文比指标上,职业教育类核心期刊较教育类优质期刊虽然存在一定差距,但差距有缩小趋势,相信随着职业教育科研的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类核心期刊的基金论文比也会进一步提高,有望赶超教育类优质期刊。在他引总引比、可被引文献比等指标上,职业教育类核心期刊均高于教育类优质期刊,且差值在成倍扩大。

职业教育类期刊发展情况不容乐观。2009、2011年教育类期刊排名中,仅有《职业技术教育》《中国轻工教育》排名上升,其余职业教育类期刊排名均不同程度下降。在2011年教育类期刊排名中,仅有《职业技术教育》进入前100名,排名65位。在7项指标上,仅有《职业技术教育》《职教论坛》《中国轻工教育》有4项以上的指标值有所提升。在复合影响因子、复合他引影响因子等关键指标上,仅有《职业技术教育》《中国轻工教育》的指标值呈上升趋势。

基于职业教育类期刊的发展情况,亟需调整办刊思路,提高办刊质量,以满足广大职业教育从业人员的需求。首先,深入研究各类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做到有的放矢,规范办刊。其次,着力提高期刊质量,积极通联重点作者,大力培养学术新人,吸收优质稿源,把握好办刊的核心。再次,发挥现有优势,在他引总引比、基金论文比、可被引文献比等指标上下功夫。一是帮助作者改善引证行为,鼓励作者引用其他期刊、其他出版形式的文献,注重引证文献的源发性;二是引导作者提升科研水平,注重刊发具有基金项目的论文;三是注重可被引文献的刊发,提升期刊创新度。最后,尽量减少发文数量,特别是可被引文献数,保障期刊质量不被稀释。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R].北京: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2010.

[2]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R].北京: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2012.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Journals from 2009 to 2011

DU Hai-bo1, LIU Hai2, FANG Wei3

(1.Human Resources and Social Security Publicizing Center of Jilin Province, Changchun Jilin 130051; 2.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 Changchun Jilin 130052; 3. Research Institute fo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Jilin Teachers’ Colleg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Changchun Jilin 130052, China)

第2篇:教育统计分析范文

关键词:教育公平;教育基尼系数;人均受教育年限;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9.045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财富的不断积累与增加,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也逐渐显露出来,也就出现了各种不公平现象,公平的缺失也是我国社会发展不和谐的主要原因。而在这些不公平现象中,教育公平问题一直是公民和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教育公平是通过教育系统外部公正与内部公正的统整而体现出来的能够对人与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的一种正当性的资源分配关系和形式。即在教育方面,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性别的公民能得到的教育资源是平等的,且获得教育的机会也是公平的。教育的公平是一种抽象的价值观,要对特定国家特定历史时期的教育公平状况作出评判,就需要建立适合的度量教育公平的指标和标准。

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912年根据洛伦兹线提出的,其经济含义是“在所有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等于1时是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而等于0则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人与人之间收入完全平等,没有任何差异。但这两种情况只是在理论上的绝对化形式,在实际生活中一般不会出现。

2 我国当前教育公平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中国教育取得了很大突破与发展,向着教育公平也跨了一大步。首先,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免费义务教育,让适龄儿童、少年真正意义上的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其次,通过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施的“两免一补”政策,让农村适龄儿童无压力的接受教育;再者,完善了教育制度法规,对各种高考加分政策进行了瘦身,改进了录取方面,大大提升升学率。然而,教育不公平问题一直困扰各级政府,不公平现象频繁出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地区差异明显

从生师比角度来看,各个阶段从东部到西部的生师比依次递增,说明了西部地区的师资仍然是比较薄弱的,反映我国教育在地区之间的师资差异;从升学率角度来看,小升初阶段的升学率在全国基本均等,而初升高与高升大阶段,东部地区到西部地区依次递减,反映出我国教育在地区之间升学率的明显差异。

2.2 城乡、性别差距拉大

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小学和初中的人口数中,乡村人口较多,高中和大专及以上的人口数中,城镇的人口较多,这表明我国教育在城乡间的差异;从文盲比重来看,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中,女性文盲的比重却远远高于男性文盲,女性文盲的比重平均是男性文盲比重的3倍,这也说明了我国教育的男女性别差异。

2.3 教育资源投入参差不齐

从教育内经费占财政支出比重来看,比重最大山东省为21.0%,而比重最小的只有10.3%,说明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仍是有差异的,也显示教育资源投入的地区差异;从各省各级教育生均公共财产预算教育事业费来看,2013年小学生全国平均水平为6901.77元,北京是21727.88元,而最低的是河南仅仅3912.95元,说明了各地区的教育资源投入的差异。

3 基于基尼系数对我国教育公平的实证分析

可以看出,我国的教育存在很多的不公平问题,但是仅仅是片面的数据分析并不能准确的说明我国的教育不公平,这就需要更有说服力的指标,基尼系数是国际通用的指标,被广泛的应用于衡量收入或者教育的公平问题。

3.1 教育基尼系数的涵义

教育基尼系数和收入基尼系数也是一样的。教育基尼系数的取值范围是[0,1],教育基尼系数的数值越大,教育不公平程度越高,教育基尼系数越小,说明教育越公平。如表1所示。

3.2 教育基尼系数的计算公式

教育基尼系数和收入基尼系数是一样的,也有两种计算方法,分别是直接方法和间接方法,但本文中主要研究使用直接方法计算教育基尼系数。首先,应该按照受教育程度分组,可以分成5组,而以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作为权重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μ是平均受教育年限,是一定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比重,各级教育水平的受教育年限,而n受教育水平的分组数,分别是未上过学、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各组的受教育年限分别是:未上过学0年,小学6年,初中9年,高中12年,大专及以上16年。教育基尼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3.3 计算结果

利用教育事业统计年鉴数据,根据公式(1),计算2006年-2013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均受教育年限,详表略。可以看出,全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从2006年8.04年上升到2013年的9.05年,但总体水平依然偏低,相当于初中文化程度;31个省份人均受教育年限也有所提升,但上涨幅度都不是很大。2013年,人均受教育年限最高的北京为12.03年,人均受教育年限最低的仅为5.37年,说明各省份之间人均受教育年限存在明显的差异。

利用所得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及公式(2),可测算我国各省份的教育基尼系数,详表略。结果表明,我国教育基尼系数从2006年的0.2374缩小到2013年的0.2138,降幅不大,整体上看我国教育相对公平;但从各省份的情况来看,北京教育基尼系数最低,仅为0.1740,而最高的达到0.4637,地区之间的差异十分明显。

3.4 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将个体或对象分类,使得同一类中的对象之间的相似性比与其他类的对象的相似性更强,其主要目的在于使类间对象的同质性最大化和类与类间对象的异质性最大化。为了更好的反映我国各省之间的教育差异,下面对我国各省份2013年教育基尼系数进行聚类分析,聚类结果如下:

第一类: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

第二类:内蒙古,上海,江苏,福建,山东,河南,湖北,重庆,陕西,新疆;

第三类:浙江,安徽,四川,云南,甘肃,宁夏;

第四类:贵州,,青海。

可以看出,各组之间的教育差异和地区经济发展存在一定联系,但这种关系也不明显,像上海、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在第二类,而浙江被划到了第三类。说明单纯从教育基尼系数这个角度来进行聚类,反映出来的结果不一定完全真实。

通过上面的测算与分析可得,我国的教育总体上是相对公平的,但不同地区之间的相对公平似乎并不成立。说明我国在教育事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向着教育公平一步一步的靠近,但我国教育在地区之间的巨大差异,不公平现象依然存在。

4 实现教育公平的对策及建议

探讨教育改革问题,避开对社会问题的研究是根本不现实的。但只从社会的角度来考虑教育问题,也是不客观的。因此,教育改革不仅要改革教育外部,还要改革教育内部。为了促进我国的教育公平,笔者提以下几点建议:

(1)建立健全的教育法律法规,保障公民受教育的合法权益,确保每一个公民能有相同的起点,能有合法受教育的机会,用法律来保障教育公平的实现。如“九年义务教育”与“两免一补”这样的制度法规,让公民能有权利上学,也能更“轻松”的上学。虽然这些制度利于民,但是实施的时候仍有些不足,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比如家庭劳动力不足的,就会让孩子辍学来补充家庭劳动力也减轻家庭负担,所以单是教育方面的优惠政策并不能满足各种家庭,应结合各方面的政策,如补助政策等,才能让孩子更安心的上学。

(2)加大对我国教育方面的资金投入,同时要促进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与均衡,对于我国的落后地区,如等,应加大对其的资金扶持力度,让公民能在平等的环境过程中接受平等的教育。我国的教育资金投入在各地区之间的差异很大,而且在偏远地区的教育投资更少,这也是我国教育不公平的一大原因,要想加强地区经济竞争力,就必须紧抓教育,只有教育做好了,才能提升地区经济。所以应该加大对我国教育资金的投入,特别是一些落后地区,更需要靠教育来提升经济。

(3)在给学生各种帮助政策对的同时,还应考虑教师待遇问题,应该切实提高教师待遇,解决特别是偏远乡村教师的实际生活困难。我国偏远乡村教育落后的其中一大原因就是教师的缺乏,很多教师不愿到偏远乡村就业的原因就是待遇不好,生活也困难,如果能切实的提高偏远乡村教师的待遇,相信还是会有很多教师愿意去支教的,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偏远地区的教育水平。

(4)应建立强制性的信息披露制度,比如招生录取制度应最大限度实行信息的完全公开化,以公开促进公正公平。经常听到有人抱怨很多信息查不到,或者是各个学校往年的招生人数也查不到,这就是信息的披露不够全面,这就需要政府部门要求强制性的披露,不仅是各高校需要信息披露,初等教育也需要,这才能有利于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校,有利于提高升学率。

教育是使人成人的一个过程。但是,教育究竟应该使人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样的追问很多,因为人性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所以,教育要想使人成为人,成为具有人性意义而不是工具性意义的人,就必须首先要使人成为平等的。这就必须让我国的教育公平。教育公平了,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我国人民才能幸福美满。

参考文献

[1]林涛.基于基尼系数的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8,(09).

[2]张,郇志坚,李怀祖.中国教育公平程度实证研究:1978-2004――基于教育基尼系数的测算与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02).

第3篇:教育统计分析范文

【关键词】 舟山海域;船舶交通事故;原因分析

0 引 言

舟山市位于长江经济带与东部沿海经济带“T”形交汇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东部沿海和长江流域的海上门户。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和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的先后获批,进一步凸显了舟山市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使舟山市成为“海陆双向、对外开放”的门户和连通“一带一路”的桥头堡。港航海运业的快速发展,使舟山海域的交通更趋繁忙。近几年,舟山海域的船舶海上交通事故多,造成了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和经济损失,船舶海上交通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围绕舟山海域船舶交通事故,早期曾有一些研究[1],但近5年少见报道;因此,分析舟山海域船舶海上交通事故现状及原因,并提出预防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舟山海域船舶交通事故统计与分析

舟山海域北接长江口、南临象山湾,南北近70 ,共有个岛屿。我国经济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迅速崛起,给舟山海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近几年,舟山海域的港口建设、船舶修造和海运业发展迅猛,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同时应意识到,海上安全运输形势日趋严峻。

据统计,2011D2015年舟山海域船舶交通事故数量比较稳定,年均32起左右;死亡人数从2012年开始明显下降,但2014年开始又显著增加;沉船数量每年在10艘以上,年间变化不大;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明显增加,2015年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万元,比2011年增加了189.7%(见表1)。

1.1 不同事故类型统计分析

依据《水上交通事故统计办法》,按碰撞、触礁、触碰、火灾与爆炸、自沉等事故类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5年来,舟山海域船舶碰撞事故数达99起,约占事故总数的62%,其中商船与渔船碰撞事故占碰撞事故的比例高达42.4%,占船舶交通事故总数的26.4%;触损事故约占事故总数的14%;自沉、触礁、火灾事故也有一定的比例,分别占9%、7%和6%;搁浅事故较少,列入其他事故加以统计分析。从不同类型事故的年g变化分析来看,船舶自沉事故有所增加,自沉事故主要为砂石运输船事故;船舶碰撞事故有下降趋势,但2015年又明显增加;触礁、触碰等事故,2011年开始逐年增加,2013年之后呈下降趋势。

1.2 不同船舶类型事故分析

对近两年舟山海域船舶交通事故按不同船舶类型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舟山海域的船舶交通事故主要是普通货船,占事故总数的41.9%;砂石船、渔船和危险品船的事故也较多,分别占19.4%、15.1%和12.9%;集装箱船、客船等船舶的事故相对较少。从事故的年间变化来看:砂石运输船事故呈增加态势,且砂石船事故自沉率高,近两年砂石船事故共18起,自沉率达66.7%,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渔船事故主要是指渔船与商船的碰撞事故,事故数量呈下降趋势,但碰撞导致的沉船事故和死亡人数呈上升趋势,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尤其是进入渔汛期后,沿海水域商渔船碰撞事故呈多发、高发态势;另外,危险品船舶安全形势趋于严峻,2015年发生8起危险品船事故,比2014年增加了一倍。

1.3 不同月份事故分析

按不同月份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舟山海域船舶交通事故在3D5月发生的比例较高,其中4月份的事故发生率最高;其次是秋季,每年的10月和11月份,事故发生率也较高;冬季发生的事故也占一定的比例,夏季事故相对较少,7月份发生事故的比例最低。

1.4 不同时间段事故分析

以4 h为一个时间段,对舟山海域船舶交通事故进行统计分析。统计表明:舟山海域船舶交通事故在2000D2400时发生的比例最高,约占22.8%;其次是1200D1600时,所占比例约为20.8%;1600D2000时发生事故的比例也占了近20%; 0800D1200时发生事故的概率最低,约占事故总数的6.9%DD下午和晚上时段的事故比例明显高于凌晨和上午时段。

2 舟山海域发生船舶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

2.1 复杂的航海环境

舟山海域岛屿多,明礁、干出礁、暗礁、沉船等碍航物多,航行环境复杂,受潮流影响大,流急且流向复杂,船舶操纵难度大。舟山海域是我国最繁忙的水域,是我国南北航线与长江交汇的咽喉要冲,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对外开放的海上门户,其中的宁波舟山港和上海洋山港已是世界超级大港;舟山渔场是我国著名的渔场,舟山拥有海洋渔船余艘。舟山海域交通运输和渔业生产繁忙,进出和经过舟山海域的船舶数量大,航道拥挤,复杂的航海环境大大增加了船舶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统计表明:舟山海域船舶交通事故主要发生在舟山周边水域,西航路水域和南部内港水域的事故多发,碰撞、触碰、自沉、触礁等事故发生比例高;沿海东航路、绿华山水道和虾峙门航段,碰撞事故多发;沿海外航路水域,易发生商船与渔船碰撞事故,2015年外航路水域共发生5起事故,全部为商船与渔船碰撞事故,占商船与渔船碰撞事故总数的62.5%。能见度不良、大风天气等客观因素也可导致事故的发生,如舟山海域每年3D6月为雾季,受海上浓雾的影响,3D5月事故多发。另外,由于每年6月1日D9月16日东海休渔,6D8月事故相对较少;而9月中旬以后,休渔结束,渔船纷纷出海捕鱼,使本来拥挤的舟山海域更加繁忙,增加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2.2 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始终是船舶交通事故的最主要原因。据调查,80%的船舶海难事故是由人为因素导致的。近几年,舟山海域砂石运输船、渔船、小型货船事故比例高,主要是由于这些船舶的船员文化素质低、安全意识淡薄、航海技能不足。

(1)砂石运输船存在超航区、超载从事运输经营,未依法进行检验和登记,无证船员上船服务等现象。在2015年发生的9起砂石运输船事故中,有8艘船舶职务船员配备不符合要求或未取得船员适任证书,安全意识、救生技能严重缺乏;甚至有一艘船船体进水,在船员紧急弃船逃生时,将救生筏打开后搁置在甲板上,造成船舶发生倾覆,筏内人员全部落水,导致4人死亡。

(2)t望疏忽、避让措施不当、航海技能不足。据调查,近几年舟山海域的船舶碰撞事故绝大多数与值班驾驶员t望疏忽直接相关。在2015年发生的22起碰撞事故中,值班驾驶员均存在t望疏忽的行为,其中有9起事故是航船与锚泊船发生碰撞。船员避让措施不当、航海技能不足也是引发船舶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尤其在雾天航行时,极易发生船舶碰撞事故。未充分考虑当时的航海环境、未充分估计他船的动态、未提前考虑航行风险和未采取防范措施等,也是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

(3)违规作业导致事故。如舟山籍某油船的船员在从事清洗舱作业时违反操作规程,直接引发船舶爆炸;某化学品船在火烧门锚地锚泊期间开展救生演习,船员违反救生艇释放操作规程,致使1人重伤死亡。

2.3 不规范的锚泊行为

船舶锚泊不当导致的事故主要集中在3个区域。

(1)绿华山水道 因绿华山南锚地容量有限,大量船舶选择在临近锚地外的绿华山水道锚泊避风或待泊,缩小了绿华山水道的可航宽度以及绿华山减载平台前沿船舶靠离泊操纵水域,船舶航行操纵稍有不当极易诱发航行船或靠离泊船与锚泊船的碰撞事故。

(2)三星山水域 目前该水域已成为船舶习惯锚泊水域。同时,该水域又是岱衢洋魍秤娲进出港航路,近年来在该水域多次发生进出港渔船与锚泊集装箱船的碰撞事故。

(3)定海马目嘴至东霍山水域 进出宁波舟山港船舶以及砂石运输船舶习惯在该水域锚泊待泊、候潮和避风,但由于西航路穿越该水域,同时该水域遮蔽性差、潮流复杂,也易发生航船与锚泊船的碰撞事故。

2.4 安全管理缺失

舟山的航运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安全管理人才匮乏,技术力量薄弱,管理制度不健全,且许多航运企业还接收了大量的个体船舶所有人挂靠。虽建立了安全管理体系,但安全管理得不到有效落实,代而不管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尤其是砂石运输船舶。个体船舶所有人主要考虑经济利益,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管理缺失,存在非法改造船舶、非法组织船舶超载运输、内河船舶到沿海非法从事经营运输等现象。船舶所有人对船员管理缺位,雇用无证船员上船服务,如2014年34艘事故船中,有11艘船存在船员无证或配员不齐的现象。船员社会化导致许多航运企业已经没有自己培养的船员,而须向船员劳务公司或船员中介机构招聘船员;因此,航运企业一般较难掌握招聘船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另外,船员流动相对频繁,航运企业也不能较好地对船员实施有效的管理。

3 预防措施

3.1 加强宣传,进一步提高安全意识

舟山海域船舶通航密度大,船流复杂,每年3D6月受浓雾影响大,伏季休渔前后渔船进出频繁,事故发生率高;因此,海事部门与渔业部门应加强联动,联合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宣传方式和途径,通过典型事例,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安全宣传要常抓不懈,点面结合。在浓雾大风、伏季休渔前后,要重点宣传、重点提醒,使航运企业、船舶所有人、船长和广大船员在思想上保持高度警惕,切不可掉以轻心,真正把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

3.2 重点完善小型船舶船员培训考证办法,切实提高船员业务素质

船舶交通事故的防控关键取决于船员素质的全面提高。舟山海域船舶交通事故主要以小型船舶为主,在小型船舶上任职的船员,大多文化层次低、航海技能相对不足;因此,应加强小型船舶船员的考证培训。目前,全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小型海船船员培训考证标准,浙江省近几年对小型船舶船员考试培训规则和考试大纲进行了改革实践,针对小型船舶的特点,增加了实操评估内容,并规定了培训的时间要求;对渔业船员的培训也进行了改革,在理论培训的基础上,开展了渔业船员实操培训,改变了原来渔业船员培训不考实操的局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建议下一步对小型海船和渔船船员培训效果进行跟踪调查,进一步改进、优化小型海船和渔船船员培训考证大纲,切实提高船员的业务素质。

3.3 加强重点船舶和事故多发水域的安全防控

当前舟山海域船舶交通事故多发,船型主要为小型货船、砂石运输船和商渔船,危险品船的事故呈多发态势。无论从海事监管还是从航运企业的管理角度,均应对上述船舶加强安全管理,尤其是海事部门应对上述船舶的超航区、超载、船员无证或配员不齐等违法违规情况,加强监督检查力度。渔业部门要重点抓好渔船安全监管,减少商船与渔船碰撞事故。航运企业应对船舶安全生产负责,加强船员安全意识教育,采用抽查与定期检查、重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切实履行安全职责。船长应了解舟山海域航海环境、舟山海域船舶交通事故多发水域及事故特点,做好航前准备,对可能发生的危险提前做好应急预案。

3.4 遵守规则,改变陋习,积极预防事故的发生

舟山海域船舶通航密度高,值班驾驶员应利用一切有效的t望手段加强t望,要重视目测t望,必要时加派t望人员;应注意使用安全航速,及早判断周围船舶动态,提前采取适合当时环境的避让行动;在岛礁区、港区、狭水道、渔区、能见度不良等复杂航区航行时,要求船长上驾驶台;正确使用和识别号灯、号型和信号,保持良好的情境意识;夜间航行时,须谨慎驾驶,加强船舶定位,注意避离各种危险;应注意大船、渔船、岛际间航船等的航行情况,加强沟通协调,按避碰规则要求进行操作;避免违反操作规程违规作业,积极预防火灾和爆炸事故;避免在限制水域、航线附近等非锚泊水域随意锚泊和不规范的锚泊行为。

4 结 语

通过调查,近5年舟山海域的船舶海上交通事故保持高发态势,事故造成的人命财产损失呈增加趋势。这种趋势主要是由通航环境复杂、船员安全意识和航海技能不足、不规范的锚泊行为及安全管理缺失等原因引起的。研究结果表明:为减少舟山水域水上交通事故,应加强宣传,进一步提高安全意识;重点完善小型船舶船员培训考证办法,切实提高船员业务素质;加强重点船舶和事故多发水域的安全防控;遵守规则,改变陋习,积极预防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何易培,池方庆,戴东起.舟山外海区涉渔碰撞事故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航海,2008(4):400-404.

[2] 陈孝强.舟山航运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及相应对策[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204-208.

第4篇:教育统计分析范文

【关键词】教学改革 统计学 经管类专业 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6-0026-02

统计学是一门搜集数据、整理数据、显示数据、分析数据、解释数据并在数据基础上得出结论的方法性科学。它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作为经管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为解决各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提供了工具和方法。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不仅大大简化了统计的运算和分析,更大大拓展了统计方法的应用领域。从市场调查到企业管理再到银行、保险和证券,各类经营管理活动无不渗透着统计的思想和统计方法的应用。因此,如何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在本科阶段扎实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帮助其解决本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就成为当前高校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为了对目前经管类专业统计学的教学现状有一个客观的了解,为进一步推行统计学教学改革指明方向和提供参考依据,提高经管类专业统计学的教学效果,我们采用了向学生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

一、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上学期刚学完统计学的国贸、会计、公管、市场营销、农林经济管理及物流等6个专业的学生随机抽取10个班,共3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87份,有效率为95.67%。其中,男生123人,占42.9%;女生164人,占57.1%。分别是国贸60人,会计85人,公管50人,市营29人,农林28人,物流35人。

2.调查方法和内容

采用课堂发放问卷当场收回的方法以及校园网问卷上传两种方式进行信息收集。调查项目包括:统计学考试成绩、对统计学方法掌握情况的自我认知、课堂授课方式评价、授课内容建议以及考核方式建议等。

3.统计分析

采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双份录入、核查,并采用SPSS for Windows 16.0进行统计分析。两组定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多组资料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定性资料的统计分析主要采用卡方检验。

二、结 果

1.教学效果

样本的统计学考试成绩基本呈正态分布(见图1),平均成绩为77.65±8.65分。

在有效样本数据中,认为自己能够独立进行数据资料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的占87.1%,能够独立进行列联分析的占68.8%,能够独立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的占64.6%,能够独立进行方差分析的占58.2%,尚有15.3%的学生认为自己无法独立完成数据处理。

2.课堂教学

课堂讲授是影响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效果的核心因素。为此,我们针对课堂讲授的学时设置、选用教材、教学内容、进度安排、教学方法以及课堂管理等进行了专项调查。

学时设置。目前我院经管类各专业统计学的学时数均为72学时,均为理论课。调查结果显示87.3%的学生认为可以适当减少理论教学的学时数,增加实验设计的教学环节。

选用教材及教学内容。目前我院经管类各专业统计学选用的教材是中国人民大学贾俊平教授编写、人大出版社出版的《统计学(第四版)》,教学内容包括:统计学基本概念、数据的搜集、数据的整理和显示、数据的概括性数字度量、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列联分析、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以及指数等。内容涵盖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的大部分方法。调查结果显示,85.2%的学生对所选教材感到满意,43.2%的学生感到教学内容较多,36.4%的学生感觉内容适中,2.3%的学生认为还可适度增加一些有关多元统计分析的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和进度安排。调查显示,90.3%的学生更喜欢体验式教学方法。建议教师的授课方案由“实际问题”出发,通过分析问题,应用统计方法的方式引领学生进行统计思维的训练和统计方法的掌握。9.7%的学生表示传统的授课方式更易于被接受。95.7%以上的学生都表示授课过程应多联系实际,从应用或今后工作需要的角度来介绍统计知识。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学生深刻了解“统计是一门方法,一种工具”这一重要思想,并拥有掌握数据处理技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巨大热情和迫切希望。有关进度安排,54.3%的学生认为授课进度合理,32%学生认为应该适度缩减描述统计部分的授课时间,而适度增加假设检验和方差分析的授课学时。13.7%的学生认为有关统计软件的操作速度偏快,讲解速度也偏快。

课堂管理。调查显示,57.8%的学生认为授课教师应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23.8%的学生认为课堂纪律主要靠学生自律,授课教师所能起到的作用不大。18.4%学生认为授课教师应该严格课堂教学秩序,课堂管理的松散化也是导致部分学生缺勤或思想开小差的一个主要诱因。

3.考核方式

考试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目前我院经管类专业统计学的考试方式采用的是闭卷考试,考试题型一般有填空题、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简答题和计算分析题等6类。调查结果显示,76.7%的学生认为目前的闭卷考试方式可以部分或全部反映其真实的学习情况,23.3%的学生则认为不能反映。关于考试题型, 34.2%的学生认为可以去除简答题,而56.4%的学生则认为可以减少简答题的数量或分值,但不能去掉。60%以上的学生认为客观题容易考查学生对统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死板掌握,而无法测试和体现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7.5%的学生建议考试采用开卷方式,给出几则案例,写明分析要求,由学生自由选择测试题目,以统计分析报告的形式利用各种手段完成测试。87.9%的学生认为开卷考试更能体现学生对统计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综合应用水平。

三、讨 论

通过问卷调查和以上的调查结果分析,我们基本掌握了目前我院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总的来说,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良好,大多数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统计的基本思想和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学生和社会对于统计方法的应用需求越来越多,需要掌握的深度也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便是对统计学课堂教学和考核方式的转变。为此,我们建议:

1.改革考试方式

对于学生而言,考试就是指挥棒,考试方式和考查内容决定了学生努力的方向。从社会需求和学生自身需求的角度看,应用是根本。就经管类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学习统计学的第一目的和最终目的都是用其去解决经济管理和社会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因而我们的考试方式和考查内容应该着重测试和体现学生对统计知识和统计方法的应用水平。

改革构想如下:将考试成绩分为三个部分:课堂表现、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第一,课堂表现占总成绩的10%。课堂上思维活跃,积极与老师互动、思考回答问题的得10分。课堂表现分成五档,每档之间的差距为2分。分值档级按课堂上的精神状态和发言次数评定。第二,期中考试占40%。期中考试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主要考查学生对统计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和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一般以客观题为主。第三,期末考试占50%,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考试时间设定为2~3个小时。由任课教师出4~5个分析案例,要求学生自由抽题并对选中的案例进行分析,最后撰写,形成统计分析报告。

2.改革教学内容

本次调查显示,接近一半的学生认为整个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较多,同时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应用这些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表现出不自信。我们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第一,目前我院经管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学没有开设实验课程,72个学时均为理论讲授,虽有多媒体的协助,但学生缺少亲身实践的机会,加上大学教育的松散化,学生应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空间不足。第二,目前统计学的整体教学内容较基础,应用的空间有限。在我们讲授的内容中,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和列联分析的应用面最广,然而我们的讲授也仅限于一个总体参数(均值和比例)的假设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两个变量之间的列联分析。这些内容基础,但在实际场合,往往变量较多,问题较复杂,所以很难直接应用。第三,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统计分析的结果往往要用统计分析报告的方式来呈现,而在我们目前的统计学教学中缺少这部分内容。

为此我们建议:减少理论讲授的时长,增加实验上机的学时;减少描述统计等简单内容的讲授时间,增加统计分析报告撰写的教学内容;适度介绍多元统计分析的内容。

3.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和简单的教学方法是遵照教材,按部就班地介绍每一种方法。该种模式内容完整、逻辑性强,但会造成课堂教学气氛的沉闷与乏味,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无助于提高学生的统计实践水平。在社会实践中往往是由实际需要出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解释数据得出结论,因此我们的教学过程理应遵循这样的程序,从实践中寻找问题,整理形成案例,在对案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讲解应用统计思想和统计方法,让学生在探求与摸索中体会统计方法的“威力”,自觉地对统计方法进行理解和学习,并将其应用到类似的社会实践中。

总之,我们希望通过对考核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学生学习统计方法的积极主动性,增强学生实际处理数据的能力,达到经管类专业学生学统计用统计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 施红英、闫洪涛、杨新军.医学统计学教学的现况调查与分析[J]. 西北医学教育,2009(6):1164~1166

第5篇:教育统计分析范文

关键词:化学教学;信息技术;统计分析

文章编号:1005-6629(2008)03-0076-03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1998年,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的有关研究人员从西方发达国家引入“课程整合”的概念,并于1998年6月开始设立“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课题组,并将其列入“九五”重点课题的子课题进行立项。2000年10月25日,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至立第一次从政府的角度提出了“课程整合”的概念。从此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成为教育领域中的一个热点话题。如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提出整整十年了。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回顾了十年来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整合的历程,并对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发展的趋势进行了探讨。

《化学教学》是我国影响力较大的中等教育类期刊,其发表的论文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能代表着中等化学教育研究的前沿水平。本文对《化学教学》1998年―2007年十年来合计发表的158篇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了解信息技术与基础化学学科整合的研究的现状、地区分布等问题,从另一个侧面看到整合的不足及趋势,以便更好地促进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的整合。

2论文的统计分析

2001年以前,《化学教学》中有关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文章都出现在“教师论坛”“教学资料”等栏目中。从2001年开始至今,该杂志专门开设了“计算机在化学中的应用”这一栏目,本统计的文献主要来自于该栏目,但还有少部分文章分布于其他栏目。

2.1论文年代分布

论文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该方面研究的水平和发展速度。1998年―2007年有关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论文的年代分布情况如表1。

表1 信息技术与化学整合研究论文年代分布

由表1可知。该刊从1998年―2007年十年间共发表有关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文章158篇,年均15.8篇。虽然每年论文数量有些波动,但从总体上看,论文数量呈增长的趋势。2000年,教育部做出“从2001年起用5到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决定,该决定一定程度上使得01年和02年论文数量有较突出的增长。从表中我们还发现,从1998年到2003年,中学教师发表的文章数远多于大学教师发表的文章数,但从2004年开始,高校教师发的文章数超出了中学教师。总体上看,中学教师发的论文数量要多于高校,但中学教师的后劲不足。

2.2论文内容分布

根据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几个层面[2]和该类论文的特点, 从五个大方面对论文进行分类。论文内容的统计分析如表2。

表2 论文内容的统计

《化学教学》期刊上发表的关于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研究论文基本涵盖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的各个方面,也涉及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的前沿领域,如“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信息技术与探索性学习”,“利用网络资源的合作学习”“Webquest”等,又有自己的学科特色,如“化学工具软件”和“手持技术”。但文献统计的数据也反映出了课程整合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表2可看出,在五大类论文中,有关多媒体教学的论文合计为70篇,占论文总数的44.3%,居首位。这与实际教学情况是吻合的。笔者在统计论文过程中发现,很多关于教学设计的论文中都涉及到了多媒体的应用,其实多媒体教学已逐渐融入到我们的教学实践当中。然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等于多媒体教学,整合更应涉及到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结构的变革[3]。表2中的数据反映出的值得我们反思的一些问题有:(1)期刊中介绍化学工具软件的文章占到了23.4%,此外,有关素材编辑的文章也属于软件介绍的范畴(Flash,Photoshop等素材处理软件),总的来说介绍软件的文章占到38.6%以上,而关于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理论研究的论文仅为9.3%,相对来说偏少;(2)多媒体教学还停留在CAI阶段,涉及到CAL和积件的论文仅有3篇,这也是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普遍存在的问题;(3)网络技术为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提供资源支撑和交流平台,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目前利用网络进行化学教学的实践还很少,相关论文为7篇,占论文总数的4.4%。

1.3 论文第一作者地区分布

《化学教学》近十年来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研究论文作者所在区域分布如表3。

表3 作者所在地区分布

表3表明,十年来,全国20个省、直辖市在《化学教学》上发表了有关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应用的论文,作者覆盖我国62.5%的地区,其中江苏、广东、上海、浙江和安徽5个地区论文总数为104篇,占论文总数的65.8%,说明这些地区的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积极性很高。但也看得出,东西部和南北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这也与地区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因为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是需要硬件设备支撑的,这也说明国家在实施“校校通”工程时应加大对西部的资金投入,加强对西部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

2.4 论文作者单位的分布机构类型

论文作者所在系统单位的分布见表4。

表4 论文作者单位分布

由表4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研究的作者主要是普通中学和师范院校老师,作者人数分别占总人数的42.4%和44.6%,这是由于《化学教学》本身就是面向广大中学教师、师范院校师生的,另外从事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研究的群体也主要是中学化学教师和师范院校的化学教师。

2.5作者合作情况统计分析

表5 论文作者合作情况统计

从表4、表5的数据可以得出,论文总计158篇,作者总人次231人,其中57篇为合作完成。表中有两点需引起我们的注意:(1)高校教师合作情况远好于中学教师合作情况,中学教师独立完成论文73篇,而仅有14篇是由两人合作完成;(2)在158篇论文中,有6篇是由高校老师和中学老师合作完成,高校和中学老师间合作研究也是我们所大力倡导的。

3 综合评价与建议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提出十周年之际,通过文献研究法我们分析了十年来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情况。总的来说,十年来取得的成绩有:(1)信息技术逐渐融入到我们的化学课堂教学之中,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研究越来越得到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视;(2)研究不仅涉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般领域,还涉及到“化学专业工具软件”,“手持技术”这些具有化学学科特色的领域;(3)一些研究已经涉及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的前沿领域。但不足的地方也有很多:(1)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广大中学一线教师研究的后劲不足;(2)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程度不够深,广大化学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利用基本还停留在多媒体辅助教学阶段;(3)发展及不平衡,东西差距和南北差距较大。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几点建议:(1)通过培训等措施提高中学化学教师信息技术水平;(2)吸收国内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新研究成果,加强化学数字化资源建设(如主题资源网站建设)和研究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等学习模式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3)加强中学校内信息技术教师与化学教师,化学教师与化学教师之间的合作。(4)抓紧实施“校校通”工程,“东部抓资源,西部抓工程”,通过网络实现东西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东西部发展平衡,从而实现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化学教学,1998-2007.

第6篇:教育统计分析范文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就业潜力 能力评价 .

一、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网络科技飞速发展,中国的信息化技术快速普及。自1998年教育部在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将原有的科技信息等5个专业整合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一个专业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专业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内有几百所院校都开设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但在另一方面,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进程却要落后许多。因此,中国急需掌握企业管理原理,并懂得信息化技术的专业性人才。但现今大量的本适合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就业机会,大量地被诸如计算机或者管理类的非对口专业毕业生占据。本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调查问卷方式从专业认知、自身能力现状分析、教学设施与环境评价以及学生就业等几个方面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进行了分析,试图探究近几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诸多问题、学生核心竞争力缺乏等表象的深层原因,为完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培养模式提供有益的探索。

二、信息系统专业发展及教学问卷调查的设计研究

基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特点和市场需求对该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出了很多的要求。针对中国高素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我们对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以及复旦大学等四所国内知名高校的信息管理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问卷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专业的认知、专业能力分析、教学环境师资力量以及毕业走向的几个方面。在127份调查问卷中,有1个缺失样本,有效样本为126个,样本缺失率为0.8%,受访者现状如下表1所示。

三、调查结果分析

本研究于2010年12月至2011年1月进行实地调查,在2个月时间内随机抽取以上高校信息管理专业学生。

1.关于专业认知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了解学生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否清晰。在问卷设计中,将专业认知度从1~5划分为5个层次,采用5级的语义差异量,表其中1代表对信息系统专业非常不了解,5代表非常了解。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对专业课程培养计划最为了解且程度接近,而对专业实习情况较为陌生。而对本专业的优秀期刊波动很大,说明了解程度出现两极分化。总体来说,学生对课堂与科研的了解程度显著地高于社会应用的认知。

2.关于自身能力

笔者通过对平均分进行分析,对各项评价指标予以综合分析。

首先将所有能力的评价指标全部进行平均分和方差分析,按照平均分从高到低排列。

受访者在能力评价中得分较低的几项主要集中于技术类的能力。此结果反映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在具体技术类工作上尚缺乏有效的课程培训。

而对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相关理论与原理(包括企业管理专业知识掌握情况,项目管理的统筹计划能力,业务流程描述分析能力,人力资源基本原理掌握情况),受访者的评价结果相对较好,平均得分区间在2.9至3.2,这说明受访学生对专业相关理论的掌握普遍满意,同时反映出信管专业授课教师的良好教学能力。

在此分析中,研究发现,受访学生在综合能力方面(信息搜索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英语沟通能力)普遍表现了很高的满意度,平均得分介于3.2至3.9之间。首先,较高的满意度得分源于此种能力在评价上的模糊,受访学生很难从标注化的检验中客观认识到自己的综合能力水平。其次,受访者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日常的课程设计,实习以及相关活动中,均有机会在实践中培养锻炼自身的沟通表达,信息搜索整合等能力,因而,在与周围同学的对比中,能够展现出自信。

3.教学设施与环境评价

在本部分的调查及分析中,本研究将教学设施与环境评价细化为教学评价,教学设备,实习机会,专业课的教学方法,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国际交流情况,教学管理制度以及教师教学总体评价。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生对教学设备与管理制度情况最为满意,但对于相应的软件如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则认为不理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受访学生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设置的预期与现实情况存在差异;实习机会与国际交流情况看来也存在很大的问题,与前面专业认知的调查形成吻合。

四、结论与建议

1.专业认知方面的讨论

通过对表1的分析,我们发现,受访学生对就业方向,实习情况及本专业优秀期刊三个方面均比较迷茫,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只是对本专业的课程和科研等领域较为了解,而实习情况与就业方向又有着相辅相成的相关性,而且大多数人对本专业优秀期刊的了解程度也较差,这反映了受访者对信息管理的专业知识更多的来源于教科书,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对理论在实际中应用能力的欠缺以及对本专业的未来走向缺乏了解,同时致使学生对最先进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业技术与理念的缺乏了解。

2.自身能力方面的讨论

通过对表2分析,首先,我们得到的结果同样显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知识起决定作用。不难发现,管理知识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理论基础;其次,是对信息和数据的分析能力;再次,才是计算机的相关能力。沟通表达能力要有,但不是我们专业取胜的决定因素,所以,管理理论是核心,数据分析及计算机应用是手段,沟通表达能力是基本条件。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要想在竞争中胜出,必须注重信息管理专业的能力和技能的提高。

信息管理专业的受访学生在专业素养方面普遍偏弱,在数学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管理专业能力方面的平均得分均在3.0以下,所以我们不难看出,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应聘过程中,较低的专业能力成为了最主要的制约因素。而相对于计算机和其他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没有优势可言。

3.教学设施与环境方面的讨论

从以上四个高校的受访者的反馈信息中可以看出,信息管理学生对教材评价与教学设施的评价均较为满意,而研究认为对教学设备与教材的评价是一个相对值,由于各校的受访者只了解本校的情况而对外校并无太多了解,因此,在问卷调查中反映出一个很接近的均值与标准差。

在对所得调查数据进行频数分析后,我们发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受访学生普遍对教学方面表示了满意,给教师评价以及教学管理打出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在实习机会和国际交流情况两个方面受访者的反应均不理想,实习机会的缺乏,严重制约了学生对所学理论的应用能力,是导致就业优势不明显的一个因素;而国际交流情况则可在一个方面反映出学生的外语掌握情况,此项调查中只得分3.22分,为此六项中最低。国际交流机会的相对缺乏导致学生的外语能力不能充分锻炼,而成为就业中的软肋。相关文献,有46.78%的企业有各种程度的外语要求。而对英语水平的要求,在所有有英语要求的岗位中,有65.52%要求英语良好,信息管理的许多就业岗位一般需要运用英语搜集、分析与整理外文文献或情报。因此,国际交流的相对不理想需要吸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4.相关的建议

研究根据浙江大学近两年的官方统计资料,对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走向进行了频数分析以及统计检验和图表可视化。在本次调查中,我们根据浙江大学2009和2010年的信息管理专业就业情况的统计数据中,在选择直接就业的毕业生中,仅有38.6%选择就业方向与其本人的信息管理专业背景相关,而其余61.4%的毕业生则无关。

而在就业与专业是否应相关的调查走访中,以浙江大学为例,调查发现有70.6%的受访者希望能够找到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这个数值上的差距反映了当前信息系统专业的毕业生有超过30%的学生,因为专业能力而失去与相关专业的企业就业机会,说明了专业培养的还是应用型人才,要明确专业定位。而这一部分的学生,将被计算机能力强和人际关系能力强的竞争者所取代。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是在于信管专业能力提高,而调查结果显示,在数学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管理专业能力方面普遍需要加强,这值得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师和同学们深思。

参考文献:

[1]周叔莲,王伟光.论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

[2]姜小奇,徐雨明,唐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发展策略分析[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30(3):93-95.

[3]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人才市场需求分析――基于网上招聘的内容分析[G].武汉:图书馆学刊,2009,(8).

[4]高惠璇.应用多元统计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信息化:为中国工业化装上智慧“大脑”.2008-11-19.B070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第7篇:教育统计分析范文

关键词:交通安全;贝叶斯网;事故机理;Netica建模

引言

高度现代化的城市道路交通环境给人们出行带来方便的同时,也逐渐成为威胁国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隐性杀手。近两年来城市道路交通事故次数达到总数的42.39%[1],呈现上升趋势。因而深入开展对城市道路交通事故的机理研究是非常迫切的。现阶段开展的事故发生机理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基于事故因果链锁论[2],利用系统综合分析法剖析典型案例的成因,揭示事故本质;二是基于事故数据挖掘手段鉴别出道路黑点[3],分析其空间分布特性和形成规律。总体而言,绝大多研究缺乏科学的定义和可量化判别标准,没有形成系统的分析治理方法。本文引入交通特性的微观分析,将单个事故成因的重要度计算与基于贝叶斯网的多个事故影响因素耦合作用分析相Y合,开展事故发生机理的量化分析。

1 贝叶斯网建模分析

1.1 贝叶斯学习算法

1.2 显性变量的确定

本文选择采用层次分析法[4]对道路交通事故的各成因进行相应的关联度分析,选取权重较大的关键因素作为贝叶斯模型的显节点。分析过程如下。

(1)模型构建。建立如图1所示的交通事故形成层次结构模型。

(2)构造判断矩阵。在层次模型构建完成的基础上,根据统一的Saaty1-9级判断矩阵标准度,比较下一层因素与上一层选定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其量化值用W表示,即权重。

(3)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层次总排序是指最底层以下的各因素对最高层总问题的重要度排序,具体结果见表1。为了保证排序评价的有效性,引入一致性指标[5]CI和随机一致性比率CR进行检验。

(4)确定模型显性变量。总权重排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成因对事故发生的贡献度大小。为适当简化机理模型,同时保证分析结果准确可靠,选取交通参与者的违规情况、车辆状况、天气情况和道路条件四个关联度最大因素作为模型的显性变量。

2 模型参数分析

首先引入显节点:交通参与者的违规情况X0、车辆状况X1、天气情况X2和道路条件X3。各变量节点值域取值如下所示。

(1)X0:{0,1,2,3}分别代表驾驶员无违规行为,判断失误,操纵失误,其他违规行为。

(2)X1:{0,1,2,3}分别代表车辆状况良好,信号装置失效,制动失常,其他机械故障。

(3)X2:{0,1}分别对应天气状况良好和天气恶劣两种情形。

(4)X3:{0,1,2,3}分别代表普通路段,丁字路口,十字路口,其他交叉路口。

(5)A:{1,0}分别表示表示发生交通事故和不发生交通事故两种状况。

在确定了显性变量的基础上,引入驾驶人员无规范感和紧张程度两个隐变量,记为Y0、Y1,并规定隐变量有3个不同的取值,记作d1、d2、d3,对应表示程度的“低”、“中”、“高”。

3 案例分析

采用本文构建的机理模型进行案例分析,以镇江市具有代表性的城市道路解放路为例,选取大西路与中山东路之间的解放路路段为研究对象,结合事故数据对事故发生机理进行建模推理分析。

依据该路段历史事故资料,通过数据学习不断修正事故发生的先验概率,利用贝叶斯软件分析包Netica建立事故分析的贝叶斯模型,并结合数据统计分析,得到显性变量与隐形变量之间的条件概率,见表2。

确定变量及其取值后,按照上述值域将数据抽象成布尔类型的值,利用贝叶斯软件分析包Netica建立事故分析的贝叶斯模型,见图2。利用该模型进行道路系统事故概率分析,将天气节点调整为天气恶劣且存在交通违规行为时,事故发生的概率由0.38上升到0.47,这是符合常识推理和历史经验的结果。此外,对结果进行敏感度分析,可以发现天气状况是敏感性最强的影响因素,其次是交通违规行为,而车辆状况的影响较小。这可以解释为该路段为市区道路,驾驶员通常对本地路况比较熟悉,且市内车流量较大,车速较低,即使车辆出现一些轻微的意外情况,一般驾驶员都可以平稳应对;当出现较为恶劣的天气状况时,对客观的外部环境和交通参与者的主观判断都会产较大的影响,因此敏感度表现最高。

4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道路交通环境进行系统的分析,以贝叶斯网络模型为基础,针对目前事故发生机理研究中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事故信息缺失等方面的不足,建立关键因素耦合作用对城市道路交通事故影响的定量化关系模型,实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应有的互补与统一。结果显示,良好的天气状况、交通参与者的规范出行对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至关重要。实例验证表明结果符合实际情况,证明了模型的准确度和可靠度。

参考文献

[1]公安部交通管理局.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年报[Z].江苏: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2015.

[2]李淑庆,彭囿朗,肖莉英,等.道路交通事故发生机理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4,14(3):14-19.

[3]刘志强,赵艳萍,汪澎.道路交通安全工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4]章倩.“本本族”青年驾驶人事故发生机理与驾驶行为模式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4.

第8篇:教育统计分析范文

据Wagner考证[4],同伴教育的历史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历史上众多的同伴教育事例中,值得一提的有:18世纪初在伦敦由Lancaster创立的“班长制度”[5]:老师先教育“班长”,然后由“班长”教育其他学生;1957年美国Nebraska大学学生流感免疫的教学[6]。后来,它被应用于减少青少年吸烟和药物滥用的健康项目。1988年,澳大利亚生殖健康专家Short教授首先将其应用于医学生安全的教育[1]。现在,它已被广泛应用于HIV预防和性健康教育领域[7]。WHO已经确认它是改变人们行为特别是青少年行为的有效方式,是全世界预防HIV/AIDS的主要措施之一。1991年,WHO启动了一项全球预防HIV同伴教育的评价工作。1998年在第12届世界艾滋病大会上,澳大利亚、美国等国介绍了同伴教育在预防艾滋病方面的研究经验[1]。

应用依据

同伴教育得到普遍应用的依据[7]如下:①比其他方法成本低,效果更好;②同伴是信息的可靠来源;③能使受教育者获得进步;④它应用人们习以为常的分享知识和技能的方法,非常自然;⑤同伴在传授信息方面比专业人员更有优势,因为人们更认同他们的同伴;⑥同伴能充当正确行为的典范,影响受教育者;⑦也会使同伴教育者自身受益;⑧能实现其他一些教育方法难以被接受的教育;⑨用来教育那些运用传统教育方法难以接近的人群;⑩同伴与受教育者的持续接触能强化对受教育者的影响。

支持理论

同伴教育较为普遍利用的理论有社会学习理论、亚文化理论和革新沟通理论等。1•社会学习理论(SocialLearningTheory)社会学习理论[8]认为示范是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主体亲身观察到示范的行为后,就会效仿;但要成功地效仿,学习主体还必须有机会去实践这种行为,而且得到正强化。示范影响个体学习效果的程度依赖于模范和学习者的特征以及学习者能体察到的模仿行为的后果,包括模范的可信度和行为的强化。该理论与上述同伴教育应用依据中的第2、3、6、10项相关:同伴必须可信,这样才能有影响力;受教育者学习示范者-同伴有益健康的行为,然后需要一定的训练,即行为的正强化;受教育者成功地运用学到的行为技能的过程也是他们获得进步的过程。2•亚文化理论(SubcultureTheory)Cohen[8]认为世俗的反叛者沿袭着一套反映自己价值观和行为的亚文化;特定的群体会拥有特殊的亚文化。因此,某些健康促进项目可以在某些亚文化圈内开展,应用其独特的人际网络和信息传播途径,例如在同性恋群体中开展的HIV预防项目[9]。该理论与上述同伴教育应用依据中的第2、4、8、9项有关。3•革新沟通理论(CommunicationofInnovationsTheory)该理论认为团体革新的关键力量是团体中思想观点的主导者,团体的革新需要通过他们与团体一般成员的交流而更好地实现;这些主导者通常与团体一般成员有相似的特征,但也有不同之处,如地位较高、教育程度较好、性格宽宏大量、更富于创造精神。团体成员之所以承认他们并受他们影响,是因为觉得他们更具竞争力、影响力、更可信。革新沟通理论由Tones和Til-ford[10]引入健康促进领域。King[9]通过研究同性恋群体中的同伴教育过程,证明了这一理论所阐述的团体革新的方式。

应用环境

同伴教育可应用于各种环境,包括中小学、大学、青年活动中心、社区等。应用环境的选择依赖于特定的教育对象。中小学、大学、青年活动中心适合于青少年的教育;而社区则适合教育某些危险人群,例如,在男同性恋者集聚的酒吧进行男同性恋者预防HIV的教育。国内的同伴教育项目大多在学校内开展,但有少数在某些特殊场所开展,如在建筑工地对流动人口和在娱乐场所对服务小姐的艾滋病预防教育。

同伴教育的形式

同伴教育的形式多样,常见的有[1]:①从某一群体中选择一部分人加以培养,然后回到目标人群中进行教育,国内外多采取这种形式,因其能保证同伴教育者的培训;②目标人群自由讨论信息和观念;③两人或多人间交流信息、观念和技能。一些项目采取正规教学的方式,例如面向全班同学讲授或进行小组讨论;另一些则在非正规的环境里采取非正规的教学方式,如一对一的讨论和咨询。同伴教育形式的选择取决于项目的目的,即它是要传授知识、提高技能还是改变行为,同时也呈现出与受教育人群的生活与文化背景相适应的特点。一些同伴教育项目同时采用多种形式,而有一些则只采用一种形式:如云南省减少需求和预防HIV/AIDS的同伴教育,利用了小组讨论、游戏、角色扮演、辩论、示教等多种形式;上海市闵行区青少年性同伴教育采用了“主题班会”形式;王克利、王作振等人在上海市徐汇区初中生性教育中采取了小组活动的形式。

第9篇:教育统计分析范文

关键字 教学系统设计 绩效技术

一、从历史的角度看,绩效技术主要起源于程序教学和教学系统设计

以后,认知科学、信息技术、组织开发、改革理论与实践等又将绩效技术的研究推向更深。教学系统设计主要应用于传统的学校教育,而绩效技术则主要应用于商业和工业领域,那么对教学系统设计与绩效技术的关系,二者的定义、理论基础、学科定位等问题的研究就十分必要。

二、为了对问题进行探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学系统设计与绩效技术的发展与定义

教学系统设计(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简称ISD)也称作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ID)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

绩效技术,又叫做人类绩效技术(Human Performance Technology,简称HPT),关注的是人的问题。绩效技术之父Thomas F. Gilbert认为“人类绩效技术的目的是增加人力资本,一种实践和机遇的产物,在此,技术是指某种将潜能转化成资本的程序”。我国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张祖忻教授认为“绩效技术是运用系统理论与方法解决企业绩效问题的研究”。

教学系统设计最早萌芽于军队和工业培训领域,其目的是尝试利用教学设计提高培训的质量。教学系统设计20世纪60年代才逐渐被引入到学校教育中,并作为一门独立的知识体系得到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对教学设计在商业和企业领域、军队的影响比较深入,而对其他领域的影响则较弱;20世纪90年代,绩效技术开始对教学设计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教学系统设计强调提高教学效率,着重创设学与教的系统,其目的是帮助学习者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绩效技术的目的在于提高企业和个人的绩效水平,侧重环境动机的影响。

(二)教学系统设计与绩效技术的理论基础

教学系统设计与绩效技术理论基础的比较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对两者理论基础的比较可得出:ISD是HPT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ISD的基本理论(系统理论、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可以成为HPT的基础;HPT的理论基础更具开放性,并不局限于某一个学科;HPT的理论基础更加广泛,涉及到的范围也更广,除与教学、培训相关的ISD的理论相关外,还包括了管理学、工程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

(三)教学系统设计与绩效技术的学科定位

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分析,我们知道教学系统设计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新兴学科,是教育技术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而对于绩效技术的定位问题,国外学者则有多种观点,这里分列一二:有的学者认为教育技术是人类绩效技术的一个分支领域;有的学者认为教学系统设计与绩效技术是教育技术领域中的两个重要部分。

本文认为,教学系统设计与教学技术是平行的关系,它们是教育技术领域中的两个重要部分。两者存在共同点但又有自己不同活动领域,教学系统设计与绩效技术都重视对事物的整体把握,强调系统观点。

(四)教学系统设计与绩效技术的相互影响

教学设计人员对ADDIE(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模型的研究是HPT模型研究的基础与先驱。其中ISD中有许多大量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如角色扮演、视频教学、案例研究、专题讲座等对HPT也有很大程度的影响;ISD中的需求分析、形成性评价方法等都在绩效技术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HPT随着ISD在企业中的应用之间发展起来并对ISD产生了很大的影响:HPT使ISD的应用领域更加广泛,ISD最开始是应用于中小学教育,但是军事训练、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影响,目前其大量活动是在私营部门的员工培训方面展开的;在HPT的影响下ISD自身有多改善,随着HPT的深入发展,研究者们发展培训和教学并不是解决绩效问题的最佳方案,因此引发了学者们的深思,他们总结HPT的优秀经验,建立了很多新的模式和方法,使ISD得到完善;基于绩效的ISD成为研究的一个热点。

以上均说明教学系统设计与绩效技术在发展中正逐渐的相辅相成,相互完善,相互补充。

三、绩效技术主要应用于企业管理、企业培训中,该系统受外界影响大,这就决定绩效技术有更强的开放性,它广泛吸收各个学科领域的理论与实践促进自身的发展

我国绩效技术理论的发展是从国外引进的,我国对其的研究主要在于学校教育的应用,而在企业领域的应用很少,实践性也就不强,因此必须加强对教学系统设计和绩效技术的研究从而使其充分发挥作用以拓展教学系统设计的实践领域,使其应用不仅仅局限与学校领域,更能走向企业等领域,使学生到一般个人或组织的行为,从以知识获得为目的到一般行为业绩的增强。

参考文献:

[1]张祖忻. 从教学设计到绩效技术[J]. 中国电化教育, 2000,(7).

[2]尹睿,梁贵媛. 近十年中美绩效技术研究的历史回顾与发展比较[J].中国远程教育,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