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庭德育环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要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子做人。但是由于历史和文化观念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畸形开发观念。
一、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1、考试分数为先
纵观天下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人皆有之。但在时下很多家庭的教育中,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无疑是一种畸形开发。家长常常以分数的高低衡量孩子在班级的位置,以升学率的高低衡量学校的好坏和教师的优劣,这无疑又加重了应试教育的砝码。进而形成社会都要分数的恶性循环。
2、智力开发的盲目性
在子女的智力开发方面,家长表现出很大的盲目性,不管孩子是否愿意,家长都要求孩子参加各种补习班、书画班,并且不怕劳苦地跟着学;各种书刊画报、作文选刊,只要可能对孩子的考试有用就不惜重金,并省吃简用。片面强调技能教育,放松了品德教育。
3、忽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现在的独生子女都是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太阳”,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是一年到头都被关在笼子里的只只“囚鸟”。放学后,贪玩的孩子们玩着各种游戏,没几分钟就被家长叫回家去“学习”。怕玩野了。在大人们都休息的星期天,楼区里也少见玩耍的孩子。绝大多数的孩子重复着“在家早读——到学校上课——晚上自修”的“两点一线”的单调乏味生活。家长对孩子最感兴趣的是学习好,将来自己有出息,能挣大钱,忽略对孩子的个性培养以及勇敢精神、探索能力、坚强意志、良好的情绪等非智力因素的素质培养。
4、家长自身的因素
为了给子女的今天及未来提供更优厚的物质生活条件,忙于家庭物质财富的积累而忽视了子女的德育教育;或对子女有严格的品德要求,却又缺乏自律精神,不能形成良好的家庭德育氛围;个别父母抱着"树大自然直"的观念,忽视了孩子的早期品德教育,错过了最佳教育时机。以上的种种现象不胜枚举。
家庭是每个人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最早的知识、品德是从父母的言行和影响中得来的。父母的一言一行,每时每刻都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孩子的心灵中去。因而家庭德育对于每个人来说,既是启蒙教育,又是终身教育。世界著名音乐家贝多芬曾深有体会地说过:“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而不金钱,这是我的经验之谈。在患难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杀的除艺术外,也是道德。”
二、家庭德育的主要内容
1.爱心教育
具体讲,爱心教育包括: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尊老爱幼、关爱他人等。
如今的孩子得到了特别多的关注与爱,不知道付出爱。很多家长认为:现在我们疼爱孩子,孩子长大后一定会回报的,忽视了孩子的爱心教育。殊不知爱心是要父母精心培育的。这方面教育应体现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之中,要从孩子生活的环境开始,由近到远、由浅入深、逐步升华。比如,先引导孩子爱家庭,爱父母,爱周围亲近的人,进而引导他们爱家乡、爱名胜古迹,最后升华到爱祖国爱人民。
2.文明礼貌教育
文明礼貌教育具体有以下一些内容:(1)礼貌用语。(2)待人接物的礼节,如大人讲话时,小孩不能随便插嘴;不经允许不能随便拿他人东西;到他人家中要先敲门。(3)文明行为规则,如讲究个人卫生,不随地吐痰、乱扔纸屑果壳;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不破坏公物等。
现在一些家长注重了孩子个性张扬的培养,忽略了文明礼貌的培养。文明礼貌是一个人有修养、有道德的反映。也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素质。如果人人都很文明礼貌,生活就会很愉快、健康,社会秩序也会更有保障,社会主义建设能更顺利进行。
3.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内容主要有:(1)生活自理。(2)家务劳动,要求孩子主动干些家务,培养孩子责任感。(3)社会公益劳动,家长要积极鼓励孩子参加学校社会上组织的劳动,培养孩子的集体主义精神、关爱他人及社会责任感。
现在很多人忽视劳动的教育,认为社会的发展可以用科学手段解决许多事情,劳动已经可以忽略。但是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懂得劳动的艰辛,知道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才能理解劳动的意义,从中磨炼孩子的意志品质,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学会勤俭节约等。
4.良好品格教育
诚实、正直、勇敢、毅力、进取心、自尊心等等,这些都是做人的一些不可缺少的品格。
一生对电学做出杰出贡献的富兰克林,从青年时代起就为自己制定了一个“达到道德圆满的勇敢而艰苦的计划”,他为此特地做了一本小册子,将“节制”、“诚恳”、“俭朴”、“正直”、“谦虚”等十三项美德记录在册,每项占一页,并用红笔画成空格,每天晚上都要做一番反省。如果日间犯了某一项过失,就做一个黑点,记录在相应的空格里,一星期换一本小册子,他这一计划一直坚持了五十多年,始终严格躬行。因而,富兰克林的美德和他在事业上所取得的成就一样,永载史册,留芳百世。
三、家庭德育的主要方法
1、创设温暖的家庭环境,培养丰富的情感
学校的思品课教育孩子要有丰富优良的感情,积极的人生态度等。而丰富健康的情感来自于人际间相互赋予的温馨以及坦诚的沟通与交流。这一切又首先在家庭中得到体验。家庭教育却忽视了这点。尤其在现代这个商品经济的大潮中,很多家长重视挣钱,少与孩子交流感情和思想;有的家庭因自身的婚姻失败,把孩子放在爷爷家、姥姥家,这种状况在目前我所任教的一年级就占了4%。孩子因为父母的婚姻破裂等失去正常的生活环境,体会不到父母的亲情,心理疑惑得不到解答,无人可以倾诉,得不到家长的指导。导致孩子冷漠寡言,行为偏激,性格扭曲等不良心理,个人修养也存在着极大的缺陷。如此下去又怎么学到爱父母,爱家庭的情感,进而迁移到爱他人、爱集体、再升华到爱祖国呢?
每个家庭都会存有压力和焦虑,这些压力的来源很多,如亲人生病了,经济上遇到困难等,然而对孩子来说家庭的纷争,父母的争吵,互相伤害是学生所受到的最具威胁的压力。因此,作为明智的父母为了自身的幸福的同时,应该替子女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考虑,努力创造一个温暖的家庭环境。
2、做个好学的榜样
实施德育光靠说教是不行的,身教胜于言教,家庭、学校、社会都要创造必要的条件和良好的环境。学生常常会从各种渠道收到与学校教育不吻合,相矛盾甚至严重冲突的信念,对于正处于认识世界和社会,形成价值观、世界观时期的孩子来说,要求他们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做出合理分析与正确的取舍是勉为其难的。孩子的大部分行为都是经过模仿学习得来的。有些家长口头上“望子成龙”,但是每日里在家里除了电视电脑之外,手机、游戏,或邀请他人日日浸在麻将桌前“造长城”,不看书,不看报,拒绝学习新知识、新信息,对新事物缺乏兴趣和好奇心。那么,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又有多大的说服力呢?又如何激发孩子创造生活、追求生活理想的热情?孩子眼中家长的行为远胜过学校教育,胜过家长的训斥,所以才有“身教胜于言教”的说法。因此,家长要求孩子认真学习,热爱劳动,就必须自己在言行上能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示范。
3、重视言行统一
家长应该重视日常生活细节教育子女,从小抓起。从生活中的平凡小事着手,立足于看得见,感觉得到的问题与形式,进行生动教育,比如扶贫济困,见义勇为,拾金不昧等固然要大力宣传,但是在平凡生活中关心他人,宽容善良、善解人意的品质更需要提倡培养。大家很有体会,当从书报电视上得知,陌生的孩子得病、失学等消息时,孩子会自动地为素不相识的外地病孩子募款筹资。有的家长会在孩子面前说:捐什么款,少捐点,自己还不够花呢。一句不经意的语言和行为会在孩子的思想上印有什么样的痕迹?他无法在生活中感受到助人为乐的教育,长此以往,他身上存有的善良就会烟消云灭。
孩子一起玩耍既是天性使然,又可以在与同龄孩子相互玩耍中,培养认知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彼此间的讲话、争执、游戏都是发展孩子的认知能力、协同能力、团结集体的精神等,甚至影响到成人后的相处待人的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各项工作越来越需要协作完成,沟通协调能力,善待他人的修养,坚强的性格,情绪的把握和成熟程度等愈发显得重要。但是在孩子的争执中,有的孩子败下来,回家告状:某人碰他了,打他了……。我们听到的不是引导孩子如何处理类似问题的方法,如何与他人沟通的教诲,却是这样的声音:“你为什么不打他”,“笨蛋,下次他再打你,你使劲打他”,“别让他欺负你……”,如此的教育使得学生在学校学来的“宽以待人”显得苍白无力。
家庭成员的语言水平、文化修养、家庭藏书情况、父母对孩子教育的兴趣等等,都对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家庭成员如果说话粗俗、词汇贫乏,必然会从负面影响孩子。特别是和孩子接触最多的父母,一定要注意提高文化素养,注意语言美,使自己的每一句话都能成为孩子模仿的典型。父母要注意为孩子创造一个讲普通话的环境,用规范化的语言来教孩子。成人说话时要自己发音正确,注意词汇丰富,语言精练通达,符合语法规范,重视用标准的语言训练孩子,加快孩子的学话进程。
和孩子说话是培养孩子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父母与孩子说话时,要特别注意讲究说话的艺术,为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提供条件。和孩子说话要比较慢,口齿清楚,声调温和亲切。不可用严厉的声调对孩子说话,也不要恐吓孩子,说些孩子妒忌的话或者在孩子面前讲他人的坏话。父母对孩子说话,要多用积极鼓励性的语言,少用消极的、禁止性语言;多用提问的方式跟孩子说话,少用命令的方式叫孩子去做事。语言对孩子的行为有强化作用,对好的行为,父母要多讲、多鼓励。凡是不好的行为,要尽量避免去强化它,最好是少议论,或是从其他角度,从积极方面去讲。
此外,父母还要注意防止孩子口吃。孩子在二三岁时容易发生口吃。父母要注意不要讥笑孩子说话,或让他与别的很善辩的孩子在一起议论问题,或是与孩子抢着说话,使他想说话因没有机会而心急,说话结巴,造成口吃。父母还要禁止孩子因出于好奇而去模仿口吃的成人说话。发现孩子口吃时,切忌厉声责备,否则孩子受到刺激后着急,又会张不开口,说话结结巴巴。父母应该鼓励孩子慢慢讲,把话说清楚,或者是换一句话,改变他的语言习惯,诱使他动脑筋去想好了再说。也可加强对孩子的口语训练,教孩子唱歌、讲故事,采取多种方式锻炼孩子说话。
羞怯是指在人际环境中感到不舒服和压抑的状态,在他人面前感到不自在及受抑制[4]。它是一个人自我防御心理过强的结果,是内心深处的胆怯或自卑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近10年来,国外心理学界对于羞怯感的研究予以了很大的关注,一般都认为羞怯感作为心理学中的一种重要的负性情感,与心理健康存在密切的关系[5],持久而严重的羞怯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不利于身心健康,使得一个人将其社会快乐最小化,社会不适和隔离感最大化[6]。
初中生正值身心剧变的心理性断乳期,正处在性心理发育的疏远异性期和接近异性期,性别差异日益明显,性意识、性动机的逐渐出现,身体上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使他们处于身体、心理发育的敏感阶段,对羞怯的认知和体验也会发生变化,他们的羞怯问题更值得认真研究和对待。
本研究在对部分初中生的羞怯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家庭环境对初中学生羞怯心理的影响,并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以羞怯为因变量,家庭环境作为自变量,探寻家庭环境各因子与羞怯的关系,为促进家庭环境的优化提供一定的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本研究以重庆市某初中学校303名初中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共发放问卷303份,回收有效问卷29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8%。其中,初一95人,初二98人,初三103人;男生150人,女生146人;城市学生33人,农村学生263人;独生子女221人,非独生子女75人。
2.工具
(1)羞怯量表。羞怯评定采用Cheek1983修订的13条目羞怯量表。该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α值为0.90,45天的重测信度为0.88,聚敛效度和区辨效度均较好。量表共13条目,采用5级评分制,总分范围从13分到65分,得分越高表明羞怯程度越高。
(2)家庭环境量表。本研究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第三次修订)。该量表含90项是非题,分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和控制性10个分量表,分别评价10个不同的家庭和环境特征,该量表目前在国内应用非常普遍,有较好的信、效度。
3.施测与数据处理
在征得教师及学生本人的同意情况下,对随机抽取的学生进行集体的课堂纸笔测试,由主试将量表发给学生,答卷前由主试阅读指导语,让学生按照要求答题,答卷完毕后立即回收。所有数据资料采用统计软件SPSS 12.0进行处理。
二、结果
1.初中生羞怯的差异
T检验结果表明,初中生羞怯在性别(t=1.14)、生源地(t=0.63)、是否独子(t=1.67)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不存在显著差异。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初中生羞怯年级差异显著(F=6.29,P
2.家庭环境各因子与羞怯的相关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讨初中生羞怯和家庭环境之间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对羞怯和家庭环境各因子层面作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家庭环境特征与初中生羞怯显著相关。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娱乐性和初中生羞怯呈显著负相关;家庭环境矛盾性、控制性与初中生羞怯呈显著正相关;家庭环境独立性、成功性、文化性、组织性、道德宗教观与初中生羞怯相关不显著。
3.家庭环境各因子对初中生羞怯的影响
为进一步了解家庭环境各因子对羞怯的影响程度,以家庭环境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文化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控制性为预测变量,羞怯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
结果表明,家庭环境对初中生羞怯具有非常显著的预测效应,家庭环境的矛盾性、亲密度、情感表达和控制性进入了羞怯的回归方程。其中,家庭环境的矛盾性(t=3.756,P<0.001)、亲密度(t=3.545,P<0.001)对羞怯具有非常显著的的预测效应;家庭情感表达(t=2.723,P<0.01)、控制性(t=0.304,P<0.05)对羞怯有显著的预测效应;家庭娱乐性、成功性、文化性、组织性和道德宗教观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三、讨论
1.初中生羞怯的状况
一、溺爱型家庭
许多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溺爱有加,百般呵护。导致孩子依赖、懦弱、缺乏独立性,无法适应新环境。过分溺爱还会影响幼儿心理健康,使幼儿的情绪、态度、行为习惯停留在婴儿水平。有些家长看不到孩子的弱点,孩子做错事情也不严格批评,一味欣赏、赞扬。这样的教养方式导致孩子任性、霸道,不会与人合作,是非不分,随心所欲,缺乏自制力,唯我独尊。稍不如意,便会产生过激行为。
二、离异型家庭
家庭的婚变对孩子来说,往往是最严重的心理刺激。父母离异会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有些孩子还会发生性格上的转变,性情变得古怪、孤僻、郁郁寡欢、自卑胆怯,有的幼儿会变得冷漠、烦躁、对抗、敌视等,严重者还会造成心理障碍。
三、暴力型家庭
有些父母本身脾气粗暴,一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喜欢打孩子,拿孩子出气。动不动就和孩子大喊大叫,没有耐心。长此以往对儿童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由于家庭暴力,儿童在感情上疏远了父母,其结果会使其从根本上否定自我,感到焦虑、孤独和自卑。对幼儿而言,出生后的最初几年,家庭保持一种感情融洽、和睦的环境是十分必要的。儿童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会感受到愉快和安全,容易接受他人和社会,就有可能将埋藏在心灵深处的紧张和不安通过正常的渠道宣泄出来。因此,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父母要用自己的美好情感抚爱孩子。
四、隔代教育型家庭
父母在家庭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形成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孩子可以从父母的一言一行中学习人际交往的方式,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但是现在许多父母由于工作十分繁忙,没有时间照顾孩子,把孩子交给家中的二老照顾。一部分老人的抚养、教育观念守旧,往往十分娇宠、溺爱孩子,养成孩子依赖、任性、懦弱、以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如果孩子一直处于这种恃宠而骄的环境中,孩子们就会产生依赖心理,以自我为中心,导致了孩子出现唯我独尊的性格。
儿童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善良、美好的品质和优良的素质都是首先在家庭中萌芽的。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家庭的幸福美满,父母应采取合理的教养方法,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1. 对孩子情感投资
美国精神病专家坎贝尔提出,要让孩子心理健康,父母必须作出相应的精神投资。一心一意地注视孩子,和孩子保持零距离接触。
2. 对孩子宽严并济
父母既不能为了赢得孩子的开心和笑容,就对孩子的缺点、错误熟视无睹、听之任之,不合理的要求也予以满足;也不能苛求孩子,把孩子与同伴进行横向比较,甚至拿孩子的短处去比同伴的长处,要注意纵向比较,一旦发现孩子的闪光处和点滴进步,要及时加以表扬。
3. 与孩子平等相处
家庭内部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维生素。为了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要把孩子看成家庭中具有一定独立自主性的成员,有自己的情感和需要。放下做家长的架子,蹲下身来心平气和地与孩子讲话,以减少威严感,使孩子觉得父母和自己是平等的,使其保持愉快的心情以及与家人融洽的关系。此外,父母要礼待孩子,对孩子文明礼貌,不要打骂。孩子取得了一些微不足道的成绩,父母都要表示祝贺,不要吝啬赞赏。对孩子要既严格要求又和蔼可亲。
4. 正确教养孩子
孩子有与父母在一起的强烈的心理需要,如得不到满足就容易产生感情饥饿和被遗弃感等不健康的心理。若把孩子交给祖辈抚养,孩子容易受到溺爱,加之他们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观念的差距,往往教育方法不当。若把孩子交给其他亲戚抚养,可能会使孩子得不到正确及时的教育。所以,选择正确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家庭环境的含义及特征
1、思想政治教育家庭环境的含义
家庭,是指具有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并且长期共同生活的小群体。它是社会的基本生活单位。关于环境,在《现代汉语字典》中,是这样定义的:周围的地方、情况、条件。那么何谓思想政治教育家庭环境呢?即是指家长的思想素质和行为规范对家庭成员尤其是对子女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的氛围。
2、思想政治教育家庭环境的特征
我们每个人的道德品质、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以及行为规范等都是在家庭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家庭环境对我们每个人的道德品质以及行为规范的影响是十分明显和突出的,这种明显和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长久性。一谈到家庭,每个人都会对它有种特别的感觉。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在家庭中生活地最长久。作为人,我们从出生开始便在家庭当中生活了,并且我们生命中的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一个人的一生都伴随着家庭,人的一生都无一例外地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
(2)渗透性。班杜拉认为,在社会情境中,人们往往是通过直接地观察别人的行为而进行学习的。在家庭生活当中,方方面面的因素都会在无形当中对人们起着渗透作用。父母的一举一动、家庭的气氛以及家庭的生活习惯等,都会渗透到子女的思想意识中。这种影响不一定是自觉的,但却会像春雨润物般实实在在地作用于每一个家庭成员。
(3)情感性。在任何一个家庭当中,孩子都是父母心中最美丽的天使,父母对子女不求回报的关怀与爱,使得他们之间形成一种难以割舍的亲情关系。我们都知道情感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它是促使我们的认识转化为行为的催化剂。家庭环境所独具有的这种亲情关系对孩子的道德品质、行为规范的形成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家庭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思想政治教育家庭环境出现的一些问题,主要体现为:
1、从教育方法来看:教育方法不科学,难以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
(1)简单粗暴,过分严厉。在一些家庭当中,父母只信“打骂”,对孩子从来不讲道理,一旦发现孩子有问题,动辄打骂、训斥等,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严重的创伤。这种教育方法的结果要么是使孩子变得脾气暴躁、行为鲁莽,要么就是变得十分胆小,遇人遇事便退缩。
(2)盲目溺爱。与上一种教育方式相比,有些父母则是对其子女溺爱有加,总是会倾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地去满足子女;对孩子的一些不正当要求以及不好的言行举止也从不予以干预和引导,他们觉得满足了孩子的所有要求就是爱孩子的表现。这样的后果就是使得孩子养成一些坏毛病和不良习惯,使他们在长大成人之后很难一个人独自去面对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3)期望值过高。如今,有很多父母不顾孩子的年龄水平,智力情况,按照自己的期望模式给孩子设置了一些过高甚至难以达到的要求。然而,由于不同的孩子有着不同的潜力,他们自身的爱好以及他们潜在的能力都很有可能会与父母所期望的模式不相符合。这样就会造成孩子的发展与父母的期望产生一定的差距,甚至有的孩子的发展完全与父母的期望背道而驰。过高期望,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这样的教育方式,是不可能让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全发展的。
2、从教育内容来看:教育内容单一,“重智轻德”现象明显
在应试教育占主导的情况下,很多父母评判孩子好与坏的标准发生了严重的失衡。他们关注的只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于他们而言,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就是一个“好”孩子,而学习成绩差就是“坏”孩子。而往往忽视了对孩子内心世界的了解,忽视了对孩子道德素养、行为习惯的培养。由于这种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偏离,使很多父母都不同程度地陷入进“重智轻德”的误区。这样的后果十分严重,一些孩子学不会怎么去做人,为人处世,道德品质极差。
3、从家长自身来看:思想认识不够,自身素质不高
在家庭环境中,父母的“以身作则”对孩子自身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但是,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一边是教育批评,另一边却又是难以做出表率。此外,很多家长对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意识不够,总是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由学校来完成的,与自己关系不大,作为父母就是让孩子“有吃有穿”。这种家庭环境,对子女的成长是没有意义的。
三、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家庭环境的对策及建议
从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家庭环境与子女的成长密切相关,它对子女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在《颜氏家训?序改》里面的这样一段话:“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虐,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斗阋,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可见,教育家颜之推是主张建设家庭环境,赞同家庭环境在子女的道德素质、行为规范等的形成中有着重大作用的。针对在家庭环境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以下优化对策及建议:
1、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家庭环境
提到思想政治教育,人们都会认为是学校和社会的事,而家庭却常常被忽视掉。而在实际上,学校、社会、家庭在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处于一个平等的位置的,并且只有这三者互相配合,才能够达到比较理想的,符合我们期望的教育效果。因此,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自身,都必须认识到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学校,社会与家庭之间应努力进行良性互动,使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出它更大的实际效用。
2、转变教育方式方法
父母要学会与自己的子女沟通,试图深入地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凡是人都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孩子也不例外,父母要做的不应该是一味地去指责他们,而是要给予他们积极改正错误的机会;父母也不要盲目地去溺爱孩子,要理性的去教化他们。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一些问题。
3、改变教育内容,给予孩子合理的期望
父母不能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孩子,要充分考虑到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给孩子提出一些合理的要求;对孩子的期望值也应该做到合理,盲目地为孩子提出高要求甚至是无法达到的要求,是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的。
一、父母双方的受教育程度
经过询问调查可以发现,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的父母至少一方有高中或以上学历,而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中,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可以看出,父母双方的文化程度对小学生的学习有很大影响。可以想象,父母的文化程度如果比较高,在平时的言传身教中就会多加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孩子树立好榜样;另外,文化程度较高的父母会更加注重孩子的教育问题,对孩子的学习要求和学习期望也普遍较高,他们注意良好家庭氛围的构建,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场所。值得一提的是,文化程度较高的父母还可以为孩子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并能结合自己当年的学习经历来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相比较而言,受教育程度不高的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普遍不关心,主要关注的是孩子衣食住行方面。小学生正处于发展阶段,自我约束力比较差,父母一旦不能正确加以引导,那孩子的学习成绩就会受到很大影响。
二、父母双方的关系融洽程度
笔者结合儿时对家庭的回忆,觉得父母之间的关系也会对学习成绩产生较大影响。调查中,我们也确实发现,成绩优秀的学生父母的关系一般很和睦,而成绩较差的学生的父母之间关系往往不是很好。应该说,父母双方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家庭环境氛围的构建,进而影响到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一旦父母相处较差,一方面,孩子会产生焦虑恐慌心理,这对他们学习成绩肯定会造成很大影响;另一方面,父母因为关系不好,频繁争吵在所难免,孩子就会感到害怕,加上父母也无暇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任其自由发展,久而久之,孩子容易失去对学习的兴趣,甚至可能产生厌学心理。
三、父母的居家生活方式
结合调查可以发现,成绩优秀的学生在闲暇时间里做的都是有益于学习的活动,而那些利用闲余时间看电视、打游戏以及整理家务的学生成绩普遍不够优秀。很明显,父母的居家生活方式肯定会对学生学习造成影响,孩子在闲余时间里所作所为都不尽相同,在笔者看来,这是父母对学生潜移默化导致的结果,简而言之就是父母对闲余时间的安排利用,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及学习习惯的形成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四、父母的教育方式
调查中可以看出,成绩优秀的学生父母一般很注意教育方式,而在那些学习较差的学生中,父母大都家长作风严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偏激。有过孩时经历的我们都发现,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确实会对孩子产生较大的影响。可以设想,孩子做错事,父母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就破口大骂,甚至动手威逼,小学生心智尚不够成熟,见到如此场面,难免会感到害怕、胆怯,另外这样的父母大都大怒过后不了了之,并没有达到教育的目的;而反观那些注重教育方式的父母,针对孩子所作所为,他们通常会耐心询问个中缘由,分析利弊,进而细心向孩子解释,孩子就能很好地理解事件性质,以后遇到事情也能恰当地处理。
五、父母职业及家庭收入状况
父母从事何种职业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也会产生影响。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成绩优秀的学生父母从事的职业大都具有很大的规律性,收入也还不错,可以为孩子学习提供足够的经济基础,家庭生活也很充实;相较而言,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父母从事的大都是时间不定的工作,不少家庭还夜晚加班,收入也不尽如人意,可谓是经济拮据。从中我们可以发现,父母从事的职业占据他们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并且收入不佳,那么他们就会把大量时间精力投入在工作挣钱上,对家庭缺少关注。对于孩子,他们根本抽不出时间关心孩子的学习,孩子们也缺少时间和父母相处,长期处于孤单的环境中,长此以往,很容易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厌学情绪也会很明显,这对他们的学习来说是非常有害的。
【关键词】环境;家庭;教育
麻生蓬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自古以来,家庭环境都是自孩提时代伊始,孩子不断成长成才的第一要素,也往往是影响家庭教育蜕变的瓶颈,能否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往往对其以后健康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父母是家庭教育的创造者和组织者
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以来,最先接触的人就是父母,以父母中心的家庭结构,逐渐成了孩子了解、认识及认知世界的核心圈层,因此,很多人得出这样的结论,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到启蒙者的作用。
父母带给孩子生命,并与之紧密地生活在一起,一个由父母和孩子组成的三角形家庭模式也成为了社会结构中最为稳固的组织。孩子出生后,身为父母的双方自觉让位,甘愿充当起三角形的两个底角,并将各自对家庭和孩子的责任由底部向孩子所处的顶端延伸,结合成一个完整的密封体。可以说,孩子改变了家庭的结构,将夫妻双方由直线互动模型拓展成为人们熟知的围绕孩子调整分配时间、生活和工作事项的三角模块。从这个意义上说,父母将其对家庭和孩子的关爱及管理等提升到了创造环境的层面,也自然而然地转变成为家庭教育的创造者和主要的实施者。
那么,父母是通过什么样的形式来影响孩子呢?教育学家认为,父母的教育作用分为两大模块。排在第一位的要数父母的身教作用,父母通过自身的言行对孩子形成其有印象以来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并伴随孩子一生。在100例家庭教育中,在孩子五岁之前,有将近60例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心里性格和处事心态模式起到决定性作用;有近80例的家庭环境影响了孩子将近十年左右性格变化走势;有近95例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内向和外向性格起到分水岭的作用。其次,父母的指导和帮助对孩子的后天成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大约在50例的家庭教育中,父母懂得孩子教育并能合理引导的,有百分之八十的孩子能比同龄孩子具有三到五岁的发展优势,人们往往能从不同的孩子作息修养、生活习惯和为人处事中直接看出相互间的差距。反之,如果父母自孩子有记忆以来,留下的便是猜忌、言语刻薄乃至无休止的争吵、打骂等印象,那么,孩子至少会沉陷在自卑、自弃、惶恐和内向性格中长达十年至十五年之久。而如果后天的教育失当,有的孩子还会直接滑下叛逆和仇恨社会中。
二、孩子是家庭教育的接受者和检验者
从教育流程角度看,孩子是家庭教育的接受者,也是家庭教育成效的终端环节,在孩子身上直接检验着家庭教育的成败。在100例从零到五岁孩子的成长中,父母对孩子成长认识到位,充分重视,并自觉分工合理、发挥错位教育优势的,其成效最为明显,大约接近总量的10-15%,约为10至15例。而父母仅能认识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却没有合理分工、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常常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父母家教职能的越位和缺位现象。在这一模块中的孩子大约占了总量五成的比例,是目前家庭教育现状的主体。这说明,由于父母的问题,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孩子家庭教育滞后于前一模块。还有一部分农村地区孩子,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作为家庭支柱的父母选择了外出务工(有的孩子是父母同时外出务工),孩子的家教只能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负责,虽然在也在形式上存在着家教,但更多的仅仅具备一种表象而已。由于年龄和知识方面的问题,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已经不具备科学的现代家教意识能力,也加速导致孩子家教断层现象的出现。至于父母离异或因某种原因形成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过早失去了同龄人应有的成长环境,其家庭环境也基本上是个空白。大体上说,后两类孩子往往是学校问题学生和社会问题孩子的主要来源,大约占了学校问题学生的六成左右和社会七成左右的名额。
三、创造尊重自由的交流环境和自发学习习惯是突破家教瓶颈的关键
据许多一线的教师们反映,百分之五十至八十的孩子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家庭教育问题,而同样令老师们震惊的是,在造成家庭教育问题的孩子中,有九成的孩子是因为没有一个良好的和谐的家庭环境。在孩子幼小的心灵深处,他们除了是家长心目中的那个好孩子外,从来就没有属于自己的天地。
实际上,由于社会对家庭教育重视不够,人们似乎又不得面对众多参差不齐的家庭教育现象。那么,该怎样才能突破这种瓶颈呢?又该如何引导孩子在冲破这种思维瓶颈?
首先,要学会在家庭里营造出相互尊重,鼓励家人主动交流、积极表达自己兴趣的能力,允许家庭成员自由思考的氛围,并让孩子感受和习惯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
其次,父母或家庭中具有主导作用的某一方要有控制和规划时间的意识与能力,并通过自己的言行,诱导孩子也形成类似的作息习惯。
论文摘要: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它会给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科学合理地养育孩子是一门学问,文章就家长如何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提出自己的看法。
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它会给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科学合理地养育孩子是一门学问,英国教育家洛克提出过“白板”说,认为每个孩子都是一块白板,家长就是第一个在白板上写写画画的人,这第一笔怎么写很重要,因为它指示着孩子成长的方向和道路。因此,家长应该这样:
一 、为孩子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和谐的家庭氛围,首先表现在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上,家庭成员之间要和睦相处,相互体谅,互相尊重;其次表现在家长与子女的关系上,孩子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生活,精神上没有压力。此外,父母与子女之间要经常进行思想沟通,如经常与孩子谈论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情况,找机会带孩子到自己工作的地方去,让他们知道父母工作情况,体会父母工作的辛苦,从而让他们了解刻苦是生活中应有的历程,只要肯努力,就会得到相应的回报。给孩子自由活动的权利,游戏是孩子的主要活动,家长要为孩子准备游戏场地和充足的游戏材料,尽量给孩子游戏的自由,同时家长要抽出时间和孩子一起游戏。
父母只有平等的对待孩子、尊重孩子,家庭中才可能有一个宽松愉快的氛围,孩子才可能健康成长。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应既是长辈,又是朋友、伙伴的关系。家长应经常跟他们同玩同乐、同活动同探索。应经常认真听取孩子的意见和要求,给机会让孩子思考,父母要接受孩子合理的主张和见解,对于一些不合理的要求,父母要向他们说明道理,不简单粗暴地否定,孩子做了错事,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不要当着众人的面大声训斥;孩子遇到挫折时,要正面引导鼓励,让他们树立信心,克服困难,孩子有了出色的表现,要予以表扬赞赏。对于家庭的事务及活动,应让孩子有平等参与的机会。如购物时听听孩子的意见;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参观旅游、探亲访友都应让孩子参与。这样做,会使孩子体验到平等的满足,这对孩子自我概念的形成有积极的影响。
二、对孩子松管与严管相结合
孩子的生活简单而深刻。简单意味着孩子生活的外显状态比较单一,无非是吃喝玩睡等日常内容;而其实质就是孩子不断学习各种经验,增长灵性和个性成长的过程,这正是孩子简单的生活所蕴涵的深刻哲理意义。作为家长要有意识地做一个教育爸爸和教育妈妈,科学合理地安排孩子的生活。安排孩子的生活不是控制孩子的生活,应该符合合情合理的规则。合情是指这种安排合乎孩子成长的天性和年龄特点,合理是指生活的安排要合乎儿童预期社会化的目的和要求。这就是我们所强调的“科学”含义。落实到具体的家庭日常生活和教育中,应该松严有度,随机而教。
(一)、对孩子松管
家长对孩子的生活能力方面,要持一种宽放的培养态度——松管,有意给予孩子创造做事和解决冲突的机会,从而锻炼孩子独立的生活能力和独自处理问题的能力。松管策略和行为就好比你给孩子指出了一条宽广的自由大路,孩子摇摇摆摆地走在上面,只要不出其左右太多,都符合这条规则,避免严格限制、包办代替的教养方式。
松管的目的是造就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孩子,避免和消除依赖性人格形成的起点原因。松管不是放任不管、不负责任,而是家长有意识地降低、剥夺自己代替孩子做事的欲望,把孩子力所能及的机会还给孩子。如孩子一般地摔倒了,可以故意装着没看见,目的是给孩子有机会自己爬起来;允许和欢迎孩子的伙伴到家里来玩,不干涉他们的活动;同时对孩子从小进行安全教育,如告知行走规则、不跟陌生人说话等注意事项。
松管的教育策略要突出强调三点:
1、让孩子学会说“我要”。如在对待熟人给孩子吃东西这件事上,家长的态度是坦然教育孩子,不必矫情。告知孩子:想吃就拿着,然后说谢谢;不想吃就不要,也说声谢谢。让孩子有自己正当表达真实想法和愿望的机会。
2、让孩子学会不告状。在处理孩子冲突时,家长尽量不要参与,让孩子自己解决,不要养成凡事都依赖家长、老师解决的告状心理和告状行为。告状不是值得提倡的行为,它可能会助长孩子推卸责任、放弃自我或诋毁他人的习性。严格禁止孩子告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家长可以有意引导孩子选择告状以外的解决方法。如被别人不小心踩了一脚或抢了玩具有没有必要告状,如果不告状的话怎么办。当孩子处理矛盾的行为方式不恰当时,家长可以通过谈话、说理的方法提供解决问题的合理途径。如可以列举解决抢夺玩具冲突的几种办法:商量、交换、抢夺、转移注意,帮助孩子分析那种方法效果更好,以增长孩子独立解决冲突和矛盾的技巧。
3、让孩子学会处理打架。打架是孩子成长过程的童年大餐,它是成熟的必经之路,无法如成人所愿地消失和避免。因此,家长对待孩子的打架要有宽厚的态度:打架可以帮助儿童习得人际交往的经验和处理伙伴冲突的技巧;可以让孩子感觉、认识到自己在伙伴群体中的地位和角色;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成为能够影响周围和受欢迎的人。对于一般性的打架,家长不要参与,更不要去找对方的价值,加剧矛盾。松管孩子是一门学问,对家长而言,在教育技巧、教育观念和行为的表现方面,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二)、对孩子严管
关系到儿童人格发展等做人方面、日常生活规范等方面,家长一定要从小抓起,一丝不苟、严格要求。严管不是打骂、强制,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有原则地执行生活规范、做人规则,通过严格贯彻日常生活行为规范,落实从小养德的教育原则和目的,塑造孩子为人的良好品质。严管要从以下两点做起:
1、严格执行日常生活规范。如遵守早睡早起的作息时间;按时吃饭,不随便吃零食;自己收拾玩具、练习叠被子;礼貌待客,见人会打招呼;接受别人送的礼物会主动表示谢意等等。通过这样的训练,把孩子引到有理有节的规范之路。
2、教孩子学会从小事上苛求自己。家长对于关系到孩子品质养成的小事和问题,一定不可放松。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无论是松管还是严管的策略,都必须通过随机教育的方式进行,才能保证其有效性。没有必要为年幼的孩子一本正经的上课,如家长可以利用孩子吃食品的时机,引导孩子识字;在外出的时候,可以根据所看所想,教孩子几个成语,如车水马龙、桃红柳绿等,如面对早晨的太阳,可以讲述地球运转的问题,告诉孩子为什么我们中国是早晨而在美国却是傍晚,以增进家长和孩子沟通的机会,让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当孩子闹情绪、发脾气的时候,家长可以采取先冷却后处理的方式,平静对待孩子的发作,或者帮助孩子解开心中不解之处及时消除心理障碍。
总之,教育孩子是一门学问,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子观,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孩子的榜样和楷模,因为身教重于言教,并不断提高自己的理念修养和教子技巧,才能培养出身体、心理、道德和社会适应性几方面都健康的孩子。
参考文献:
(1)高传正《学前教育》 妇幼家庭出版社 2002.6
[关键词]焦虑;家庭环境;初中生
焦虑是指个体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焦虑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它的产生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家庭、学校和个体因素都会对焦虑产生重要影响。家庭环境,是指笼罩着特定场合的特殊气氛或情调,它诉诸于人的内在情绪和感受,对人起着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是家庭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所形成的一种气氛。家庭心理学研究表明:家庭的心理气候对孩子来说是最为接近的社会环境,这种环境造就孩子的素质,培养他们的某些性格特点.如果孩子生长在充满矛盾、父母成天吵闹的环境里,家庭气氛里缺乏宁静、和平、幸福、安定,缺少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所必需的一切条件,就会使孩子受到心理创伤和不良情绪的影响,甚至有可能造成神经系统的紊乱。
不少研究者曾对中学生焦虑作过研讨和论述并提出了解决措施,但大多从考试焦虑和学生本身出发,很少专门考虑家庭环境对初中学生焦虑的影响。本文在参考他人研究的基础上,专门从家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观、组织性、控制性10个方面考察家庭环境与焦虑的相关这一新的角度,阐述浅见。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270名初中在校学生,在定州市启明中学、中山中学初一、初二、初三随机抽取。
共发放问卷270份,回收270份,删除内容填写不全者8份,所得有效问卷262份(97%)。然后按规定对有效问卷计分并输入计算机,所得结果采用SPSS for windows 12.5程序包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
1.2 方法 采用家庭环境量表(FES)、焦虑自我评定问卷(STAI From Y-2)两个专业心理学量表。量表的信度、效度都很好。为保证资料的可靠性,规定不填写姓名。
2 结果
家庭环境与焦虑相关分析结果见附表。从附表可以看出,家庭环境的各分量表与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的显著相关情况如下: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道德观、组织性与状态焦虑显著负相关;矛盾性与状态焦虑显著正相关。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道德观、组织性与特质焦虑显著负相关,矛盾性、成功性与特质焦虑显著正相关。
3 分析讨论
3.1 家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与状态和特质焦虑呈显著负相关亲密度、情感表达得分越高,学生的焦虑越低。家庭成员间的亲密度越高,关系越融洽,家长与孩子越易交流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对学生的心理不会造成太大的压力,这样的家庭环境会及时调节学生的焦虑,使其缓解和放松,从而不易造成学生的焦虑。这一结果与罗增让和Papini、Grossman等人的研究一致。
3.2 家庭的矛盾性与状态和特质焦虑呈显著正相关矛盾性越高,学生的焦虑越高。孩子整天处于矛盾性的家庭环境中,父母的争吵、孩子的逆反等,很容易使孩子处于焦虑状态,长期下去,焦虑会成为其人格特质的一部分并使个体长期具有这种焦虑倾向而成为特质焦虑。家庭的成功性与特质焦虑呈显著正相关,即家庭的成功性越高,孩子的特质焦虑也越高。成功性高的家庭,会无形中给孩子增加很大的压力,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加上家长过高的期望值,会增加孩子的特质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