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教育现象范文

大学教育现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教育现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教育现象

第1篇:大学教育现象范文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现象时有发生,据网友最新报道:“2011年1月1日,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一名大二学生因成绩不理想而坠楼身亡;2011年01月09日,身患白血病的刁旭亮因不忍拖累父母将水果刀刺进喉咙;2011年1月16日凌晨5时许,同济大学嘉定校区汽车学院一学生从宿舍楼坠楼身亡,理由是不满自己由优等生变成差等生……2011年5月24日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一大四女生因父母离异跳楼自杀;2011年5月24日上午11时左右,在华侨大学厦门校区刺桐苑四号楼学生公寓一男生被发现死亡。” 2011年短短的四个月之内,全国的高校中至少发生42起自杀死亡事件,这真是让人触目惊心!这还仅仅是自杀死亡事件,如果考虑到那些自杀未遂以及自杀意念,那个数字更是可怕。据余小鸣等对231名医学生的研究发现,有15%的人自述一年中有过自杀的想法,1.9%的人“尝试过自杀”。同样,陈志霞针对全国1010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出类似的情况:有过轻生念头的学生占10.7%,其中女性高于男性,以三年级比例最高,占13% 。

大学生是我国的宝贵人才,但我们每年却有这么多的大学生自杀或想过要自杀,这确实是一件让全国人民担忧的事情。导致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很多,这里面既有大学生认知、心理、性格等内部方面的原因,也有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等外部原因,其中,我国生命教育的不完善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现阶段,我国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学校教育中生命目标的游离

从生命的角度透视,教育应该首先关怀人的生命,关注生命的价值和人性的完善。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帮助生命的正常发展并实现生命的意义。因此,教育本该是生命的教育。但是,由于我国受功利主义教育思潮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传授学生生活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而学生的人格、人性、意志、道德、审美能力、心理素质等生命特征都没能放置于一个合理的地位。当然,教育上的功利主义是全世界的通病。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调查后指出:“知识被分割成支离破碎,系科的划分过于狭窄,过分强调职业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指出:“为了训练的目的,一个人的理智的认识方面已经被分割得支离破碎,而其他的方面不是被遗忘,就是被忽视……为了科学研究和专门化的需要,对许多青年人原来应该进行的充分而全面的培养被弄得残缺不全。”

二、教育脱离生活世界

著名哲学家胡塞儿认为,科学是“从几何的观点和从感性可见的和可数学化的东西的观点出发考虑世界,抽象掉了作为过着的人的生活的人的主体,抽象掉了一切精神的东西。” 而“现存生活世界的存在意义是主体的构造,是经验的、前科学的生活的成果。世界的意义和世界存有的认定是在这种生活中自我形成的。” 现在教育的弊端就在于,教育与具体的、真实的生活相分割,“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相互隔绝。

对现代教育而言,学生成长获得意义的家园被抽象、孤立、单调、机械的“科学世界”所占有,教育过程那种丰富的社会历史性被冷冰冰的知识授受和机械的理智训练所代替。大学教育是以专业性、理论性教学为主要特点的,它依然沿用了中、小学的教育模式,多数情况下仍然以知识技能的传授为主要取向,忘却、消解、异化、远离了生命的“生活世界”,退出了个体喜怒哀乐的生命体验。更可悲的是,教育陷入功利主义的怪圈,只知道什么知识能够获得最大的利益就教什么,什么课最热门就开什么课;教育灌输给学生空洞的政治理论、理想化的道德标准、统一的素质要求,却没有对个体当下生活的关注。学校教育远离了学生的需求,也远离了“生活世界”。高校这种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脱离学生生活世界的异化教育,导致学生生命情感发育不足,表现为很多学生既不尊重自己的生命,也不关心他人的生命;精神上空虚,常常怀疑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陷入精神迷惘和困境焦虑中,终使其与教育本真与应然价值背道而驰。

三、家庭、学校和社会未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第2篇:大学教育现象范文

关键词:公务员;道德失范问题;大学生德育教育;启示

公职人员应是道德的先行者,公务员对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水平起主导作用,其德行操守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价值追求。公务员这一职业本身具有的稳定性、长期性、地位性,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应考,其中应届大学毕业生数量庞大,作为公务员队伍中的中流砥柱,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公务员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甚至我国公务员队伍的兴衰。当前,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政治道德、个人道德等出现的种种“失范”问题,都源于高校教育。这些“失范”问题在造成恶劣影响的同时,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反思,并且给大学生德育教育以有益的启示。

“道德失范”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作为存在意义、生活规范的道德价值及其伦理原则体系或者缺失、或者缺少有效性,不能对社会生活和人们的个人生活发挥正常的调节与引导作用,从而表现为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失控、失序和混乱[1]。“公务员道德失范”是指社会生活中规范公务员行为的道德价值缺失,或者缺少有效性,公务员无法正常调节其行为致使其行为给社会带来恶劣影响的现象。总体来说,虽然目前我国公务员的道德状况是良好的,但不容忽视的一点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务员道德失范现象层出不穷,行败问题也已经日渐突出,这不仅严重损害了我国政府部门的形象,还给社会其他事业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一、当前公务员道德建设出现的问题

(一)行政作为缓慢

在我国行政事务管理中,行政不作为或消极作为是最常见和最典型的公共行政道德失范现象,这充分说明部分公务员责任意识缺乏,大局观不强,本位主义严重的问题。“行政反应缓慢”是指公务员只懂得“按部就班”地处理问题。部分公务员处理问题效率低,面对老百姓的诉求,经常听到的答复是“待研究,请示领导后再答复”,使一些当天可以处理的事宜不能迅速处理。对于这一职业道德陋习,从某种意义上说,比之不作为和胡乱作为问题更为严重。这种“行政作为缓慢”比较隐蔽,比较难被人察觉;即便被察觉了,也难以对此错误行为下定义。其实,“行政作为缓慢”是慢性病,看起来没事,但是实质上存在较大隐患,并且很可能会危及党和国家的长期稳定,危及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正常行驶。

(二)公仆意识不高

我们党作为执政党,是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公务员无论职位高低,都应强化公仆意识,这是我们党的性质的必然要求。中也明确规定“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注重的是等价交换,容易导致道德领域的权利义务绝对等同,造成了部分公务员公仆意识淡化,逐渐淡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权力商品化,大搞权钱交易,工作浮于表面,不愿意真抓实干,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除此之外,某些公务员不甘于默默服务于人民,而是热衷于名利,弄虚作假,不关心群众疾苦。再次,有些公务员不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对基本情况茫然不知,习惯于夸夸其谈,做表面文章。更有甚者,,贪图享乐,导致问题成“塌方式”呈现。这些所谓的公仆,其所作所为损害了公务员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严重阻碍了党和人民事业的顺利发展。

(三)道德自律意识不强

公务员掌握了大部分的公共权力,能否正确行使这些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坚持公平正义是公务员职业道德自律的要求。而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部分公务员道德自律越发薄弱,频频跨越底线,将权力本身视为赚钱工具,而金钱和财富又能变成最实在的权力,如此恶性循环,道德信仰缺失不可避免。除此之外。公务员道德自律意识不强还体现在当今公务员的“三观”不正甚至扭曲现象。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道德观建设的核心内容,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反映和体现在公务员的思想和行动中,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公务员们就不会真正做到自我克制、自我约束,自己的行为就不会符合社会的客观要求和伦理规范。有相当一部分的公务员在思想上潜伏着严重的“信仰危机”,他们不愿意钻研,看不到的正确性,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也开始淡化,这些人失去了国家公务人员应有的政治立场、政治坚定性和政治警惕性,腐败的思想根深蒂固,腐败的行为随处可见。

二、大学生德育教育出现的问题

(一)大学生德育教育本质不清

德育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道德原则与规范,通过向受教育者传授道德知识,帮助受教育者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最终确立道德信念并最后形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我们应该明确,德育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的根本宗旨是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高校德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大学生在实践生活中合理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让他们在社会中更好的生活。而不是简单地传输社会道德知识,使德育教育多见为“纸上谈兵”。由此可见,如果一味的只灌输书本上的内容而不加以社会实践,让大学生对德育印象不深,缺乏感情,不能感同身受,那么,大学生们就很难接收到德育,很难领悟到德育的精神和思想和方法,他们的思想境界和道德素质自然得不到提升,当他们走上公务员岗位的时候,就会极易在各种压力的相互作用下导致各种道德失范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德育实践教育,不仅仅只是照本宣科就变得十分重要了。

第3篇:大学教育现象范文

论文摘要:在社会各类考试中考试违纪现象普遍存在,特区高校之中也非常突出。考试违纪不但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良好学风考风的建设,而且影响高校的诚信道德建设。本文阐述了特区高职院校大学生考试违纪现象及其特点,分析了其形成的原因,并就如何扎实有效地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进行了探讨。

当前特区高职院校中考试违纪现象普遍存在,许多大学生“铤而走险”“前仆后继”“屡出新招”“花样繁多”,这种屡禁不止的违纪现象成为影响特区高职院校诚信教育的主要原因,也使得整个学校诚信体系、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更为困难,应当引起高职院校教育者、管理者的重视与关注。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大学生诚信度要和社会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并能积极推动社会和时代的进步。大学生的诚信、守信行为,无论是对促进高校和谐发展还是社会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本文拟从大学生考试违纪现象,浅析高校的诚信教育建设。

一、特区高职院校大学生考试违纪现象和特点

1.现象。目前在特区高校中大学生考试违纪现象屡禁不止、层出不穷。就考试违纪结果而言,考试违纪可分为考试违纪和考试作弊。学生的考试违纪行为表现有:学生携带规定以外的物品进入考场或者未放在指定位置;未在规定的座位参加考试;考试开始信号发出前答题或者考试结束信号发出后继续答题;在考试过程中旁窥、交头接耳、互打暗号或者手势;未经考试工作人员同意在考试过程中擅自离开考场的;将试卷、答卷(含答题卡、答题纸等,下同)等考试用纸带出考场的等。

学生考试作弊的主要行为有:携带与考试内容有关的文字材料或者存有与考试内容有关的电子设备参加考试的;抄袭或者协助他人抄袭试题答案或者与考试内容有关的资料的;抢夺、窃取他人试卷、答卷或者强迫他人为自己抄袭提供方便的;在考试过程中使用通讯设备的;由他人冒名代替参加考试的;故意销毁试卷、答卷或者考试材料的;在答卷上填写与本人身份不符的姓名、考号等信息的;传、接物品或者交换试卷、答卷、草稿纸的。

2.特点。大学生违纪现象显现出新的特点:一是数量上呈上升趋势,如近三年考试违纪作弊处分的比例分别占全校违纪处分的32%、51.6%、55%。二是手段上越来越高明,越来越现代化。如近三年来使用高端通讯设备的违纪和作弊行为达50%以上。三是性别差异减少,如近三年女生由原来的占20%左右比例上升到40%左右。四是文理科生差异减少,近三年来理科与文科学生违纪作弊的差距由原来的30%左右缩减到15%左右。五是科目上公共课与专业课平分秋色,专业课考试中违纪的比例逐年上升。

大学生考试违纪现象已经成为学校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社会不正当竞争现象和行为在校园的折射,它已成为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健康成长的严重障碍,严重败坏了学校和社会风气,是对诚信的践踏,是对学校和社会诚信教育的巨大挑战。诚信缺失的大学生走上社会,将对社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二、特区高职院校大学生考试违纪的原因分析

笔者通过调查问卷及与学生座谈,并结合时代特点,认为特区高职院校大学生考试违纪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诸多现实原因。

1.学生本身素质的影响。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荣辱观及部分学生基础差,学习压力大是学生考试违纪的主观因素。有些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对自己不严格要求,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如获得奖助贷学金、不重修等;有些学生讲义气帮助朋友,从而考试违纪。考试违纪对个人心理健康成长极为不利,有的甚至为此受到处分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2.社会因素的影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转轨时期,趋利性对大学生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社会上存在的许多不良社会风气、弄虚作假等现象不可避免地对学生带来负面影响,使部分大学生失去了对不当行为的耻辱感,表现在考试中便是不以考试违纪作弊为耻,反以获取分数为荣。此外社会、学校师长及家长的垂范作用失范,也对学生带来不利的影响。

3.直接因素的影响。在考试过程中监考老师的考场管理不严格,往往成为引发考试违纪的主要原因,有的学生认为,在以前的考试中,由于一些监考老师要求不严格,有些人违纪,没有被处理,自己就效仿,这样在学生中就形成“不抄就吃亏”的心理,影响极为恶劣。

三、特区高职院校大学生对考试违纪现象和行为的态度分析

通过走访特区高职院校大学生,调查他们对考试违纪现象和行为的态度,分析主要表现有:

1.认为考试违纪现象和行为是不正常的,是不诚信的表现,持反对态度,看到会坚决制止。持此类观点的学生认为用违纪获得分数的行为是对态度端正、认真学习的学生的不公平,倡议对违纪行为要严惩。

2.认为考试违纪现象和行为是不正常的,是不诚信的表现,持否定态度,但是看到不会去管。持此类观点的学生认为考试违纪是学校教育中的一种现象,自己没有违纪就和自己没有关系,出现这种情况,学校按规则处理就可以了。

3.认为考试违纪现象和行为是正常的,是一种学习过程中发生的一种行为,持同情态度。持此类观点的学生认为考试违纪不失为一种应试手段,出现这种情况,建议采用比较宽容的处理方式。

调查显示,特区高职院校大学生对考试违纪现象和行为持反对和否定态度的占主流,说明大部分大学生是非观和诚信观是积极向上的,只要在社会各个方面的引导和规范下,考试违纪的现象和行为会逐渐减少的。

四、特区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建设的几点思考

1.建立健全诚信体制。《教育部办公厅关于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刹住高等学校考试作弊歪风的紧急通知》中指出考试作弊实质上是一个诚信问题。学校要有针对性地为大学生建立“诚信档案”,以将学生在校的操行纪录作为其主要内容,成为学生进入各行各业的“通行证”。通过全社会诚信体制的建立与对接,使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诚信是作人之根本,大学生要做到讲诚信。要在高校中形成一种讲诚信光荣,弄虚作假可耻的和谐氛围。

2.建立完善的引导宣传机制。首先要加强诚信道德正面教育,对于良好的诚信现象和行为给予宏扬宣传,对于不诚信的现象和行为给予坚决的惩处和批判;诚信教育宣传要结合学生特点及学习、生活实际,组织丰富多彩的诚信教育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切实体会到诚信做人的益处,把学会如何做人与塑造完善人格结合起来,从自身做起,杜绝不诚信的行为,做文明大学生。

3.强化学生诚信教育的主体意识。学生本身是诚信教育的主体,不是被动的客体。诚信道德不仅仅是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是大学生自我生存、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要激发大学生对诚信教育参与的积极性与主体意识,提高大学生诚信道德的境界和发展水平,提高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主体意识,从而成为诚信道德的宣传队和示范者。

4.强化高校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学高为师,身高为范。教育者应该为人师表,以身作则。高校要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强化教师的职业意识、责任意识,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修养水平,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知荣明耻、严于律己、认真负责、恪尽职守的教师队伍,以自身良好形象引导学生,成为学生的楷模。

参考文献:

[1]刘晶,等.从考试作弊谈大学生诚信教育[j].中国电力教育,2006,(s4).

第4篇:大学教育现象范文

关键词:大学物理;教学改革;学科交叉;教育心理学

大学物理是所有非物理专业理工科学生的一门重要公共基础课程,也是理工科大学生走进大学校园最先接触到的基础性课程之一。其目标在于让学生通过对课程的学习,认识自然界物质的结构、性质、相互作用及其运动的基本规律,培养出基本的理学素养,为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物理基础。大学物理课程内涵丰富,其所覆盖的知识面和信息量以及理学素养的建立是其它任何一门课程都难以比拟的。可以说,大学物理课程对于理工科学生科学素养和学习研究能力的建立起着奠基性的作用。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国内高校的理工科院系普遍存在着只重视专业核心课,而轻视公共基础课程的现象。这一思潮自然也影响到了学习这门课程的同学们,抱有唯成绩论的思想,即仅仅为了期末成绩优秀甚至只是通过考试而学习的学生不在少数。这无疑为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达到最优教学效果设置了很大的障碍。我国的高等教育背负着为社会进步提供智力支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使命。因此高校的教学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国家建设者素养的高低。如何对大学物理课程进行内容乃至结构上的改革,以激发高校学生的学习热情,达成该学科的最佳教学效果,无疑是一个令人重视的问题。

一、大学物理教学中出现问题的根源

我们认为,当前国内高校中,大学物理的教学出现问题的根源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所学知识与学科内容相差较大

虽然学科间的交叉与整合一直是现代科学发展最主要的方向之一,但是在高校中,由于过分强调课程层次的“分离”和各门课程的“独立”,大学物理课程与后续与之联系的专业性课程在时间、形式和方法上有明显的隔膜和脱节。我们应当意识到,大学物理课程最重要的教学目的之一,在于使学生通过方法与思维的训练,熟悉和掌握“观察、归纳、推理与演绎“以及“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的完整研究方法。而不应当把大学物理课程看成是刻板的知识点传授。

(二)理论知识的教授过于系统化,缺少灵活的形式

物理学经过数个世纪的发展,早已成为一门成熟完善的学科,有着严密的逻辑架构与学科体系。物理定理、理论虽然大多源于实验,但其出现在教科书与文献中的形式,却是高度数学化的,要经过严格的推演。这样相较于很多以实验为理论基础的学科(如生物、化学),大学物理课程的课堂学习可能会显得严谨有余,生动不足。而教师们往往过分强调“逻辑性”,使得大学物理的内容特别是理论部分的内容缺乏开放性和灵活性。

(三)课程内容较为分散,缺少必要的串联

出于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考虑,绝大多数教材都是按照力学(包括机械波等内容)、电学、磁学、光学、热学这样的子学科分类分别介绍相应的内容。而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往往只是按部就班地讲课,而不能够很好地引导其进行横向的联系及对比,同学们很容易便机械地把其看做是几个分立的体系来学习。不讲求方法与效率的学习方式会让学生感觉课程内容过杂,任务过重,从而降低学习期望与热情。

二、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策略与方法

鉴于以上情况,很多教育工作者已经在积极探寻着解决的办法。譬如“比起学到了什么,教师应更加注重怎样学习与学习者学习动力的获得”[1]“;应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已成为其他诸多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发展的基础”[2];“将本学科内易混淆的对称知识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掌握物理概念与本质”[3]“;大学物理的课程目的除了传授知识,还应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更快适应未来工作的要求”[4]等等。然而以上研究和建议大多着眼于大方向上的理论指导,而缺少具体的措施和建议以保障教学效果的达成。从自身教授大学物理课程的实际经验出发,结合平日里对于教学情况的及时调查、评估与反思,我们认为,对大学物理课程的改革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合理地开展学科融合,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学学物理课程的热情

首先,我们要使得学生感受到物理学与所学专业的紧密联系[5]。优秀的大学生往往有很强的专业意识,我们应当探究如何使学生正确地认识到学习物理学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性促进作用。物理偏重科学,专业偏重技术。我们需要让同学们牢固树立“科学为技术服务,技术需要以科学为依托”的思想,并在此思想的指导下学习。其次,学科交叉内容的引入,主旨在于激发非物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该部分内容引入的形式必须恰当,而不能影响课程本身的教学。否则反而会给同学们的学习增加负担,影响其学习热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某个专业的大学物理课程前,借阅该专业后续课程的教材,并检索相关文献,了解其发展趋势与学科前沿,以便上课时将不同课程的内容有机地结合。

(二)正确地处理数学与物理,以及理论与实验的关系,以突出大学物理课程的核心内容

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的一个重要区别便是从定性对规律的认识过渡到定量对现象的描述。因此高等数学工具便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必须意识到,数学仅仅是物理学的工具而已,它所描述的物理现象都有其实在的物理内容与物理意义。在引入数学描述后,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把握其背后的物理内涵。在让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和多样的同时,帮助学生抓住课程的本质,学透课程内容。除了正确处理数理之间的关系,如何适时地引入课堂上便于开展的实验,以加强对于物理内涵的认识,也是教师要认真考虑与设计的。在大多数国外的原版教材中,每涉及到一个重要定理时,都非常强调“quicklab”的思想,即可以迅速验证的简单实验。我们应当尝试将它应用到大学的课堂当中,并引导学生由实验现象自行总结、归纳定律,以培养其科研精神,训练其科研素养。

(三)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启发式教学,以及联想、迁移等教育心理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科学的教学方法会给大学物理的教学效果带来很大的提升。如前所述,由于大学物理课程内容的丰富性,不少学生会感觉负担过大。我们认为,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编码和分类,引导学生在明晰概念、辨清区别的前提下,对存在相似性的内容大胆地运用知识迁移和联想。譬如在教授刚体绕定轴的转动时,我将其与物体的平动进行比较。每介绍一个新的物理内容前,我都会用物体平动的相应概念进行铺垫与类比。同学们很快就建立起了不同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学习起来事半功倍。此外,有些理论体系不仅在实验室中可以得到验证,其原理也经常被应用在实际生活中。教师应当抓住这样的机会,在充分的理论铺垫后,设计由浅入深的一系列问题,启发同学们自发寻找问题的答案,以巩固对于物理定律的认知[6]。譬如在教授角动量守恒定理时,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转动惯量的作用,我特意选取了花滑王子普鲁申科的一小段表演视频,引导同学们找出每组动作对应的转动惯量大小与旋转快慢的关系,从而自行归纳出结论。从同学们的反馈来看,当他们发现可以利用刚刚获取的知识体系,来解决生活或者专业中的实际问题时,其兴奋与满足感是难以言喻的。合适的启发式教学对于同学们的学习动机与效率都有很大的提升。

三、讨论与总结

本文中,我们论述了在当前高校中,大学物理课程教学遇到的问题及其原因。为了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大学物理的教学质量,我们结合在教学中的具体实践经验,提出了进行教学改革的方向与方法。概括来说,即适当地引入学科交叉的内容,建立起物理与相应专业的联系;正确处理数学工具与物理内容,以及理论体系与实验验证的联系;在教学中应用教育心理学理论,利用联想、迁移以及启发式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其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高兰香.大学物理主题式教学研究[J].物理通报,2011(6):7-9.

[2]卞宝安.理工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研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0(4):12-14.

[3]王斌.大学物理概念教学的现状分析与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2):94.

[4]杨树荣.研究性教学在大学物理课程中的应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12):86-87.

[5]高.谈谈物理学领域的新兴与交叉学科[J].现代物理知识,2005(4):15-16.

第5篇:大学教育现象范文

【摘要】我国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侧重西方文化,特别是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介绍与传播,忽略本土文化,导

致大学英语教学出现"文化失语"现象。本文探讨了大学英语教学"文化失语"现象的原因,并相应提出解决

策略。

【关键词】文化失语本土文化西方文化

失语症源于医学术语,指由于受伤或疾病引起的大脑损伤而导致思想表达能力、口语及书面语理解能力的

部分或全部缺失。从丛教授首次提出中国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他发现许多从事外语教学的中

国学者,在与西方人交往的过程中不能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尤其对中国传统文化心有余而力不足。[1]

1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母语文化缺失"现象

语言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和文化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文化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绝对是举足轻重的,是

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Lado和Brooks等学者均坚定地认为,对文化的了解和跨文化对比是语言教学法

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中国的学者和教师也认识到了文化在教学中的重要性。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

济一体化和时代的发展,我国与其它国家的交往日益频繁,人们对文化因素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的认

识逐步加深,文化的导入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得到了英语教学界的学者和专家的普遍认同,文化交际的

双向性这一特点决定了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应同时兼顾目的语文化和本土文化。但是在实际的英语教学过程

中,文化教育被片面地理解成对目的语文化的导入,导致了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单向性趋势,出现了向英语

国家"一边倒"的现象。刘润清教授指出:"学习外语时,完全脱离母语是不可能的,语言之间有些普遍现象

,不参考母语,不和母语对比,会造成莫大损失"。[2]这种重视西方文化,忽视本土文化的现在不仅在

文化交际中表现明显,在英语教学中同样也表现的很突兀。从目前的大学英语教材就明显的看出这一特征

。在文化传授的教材中,几乎全部都介绍的是西方国家的传统文化或现代生活等课文,与中国文化相关的

课文极少。英语教学中"文化失语"还导致另外一种文化现象的产生,即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无法用恰当的

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导致交际失败,不仅不能巧妙地介绍中国文化的精华,而且还造成外国人对中国文化

的误解。在与外国学生交流的时候,他国学生夸夸其谈本国的文化,而我国学生只能一脸尴尬,甚至连"包

子"、"油条"、"元宵节"等单词都不会翻译。更离谱的是很多人在介绍中国文化的时候乱翻一气,把儒家名

言"富贵不能"译成"Be rich,but not sexy","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翻译成"Know is know, no

know is no know",种种现象让人不禁感叹,我国学生对本国文化缺失到何种地步,这种现象与我国大学英

语教学只强调英美等西方国家文化而忽视本国文化脱不了干系。

2 大学英语教学"文化失语"之原因

2.1 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及文化传播的单一性

从全球范围来看,英美文化处于强势地位,中国文化则处于较弱的位置。从近代交往历程来看,西方的强

势文化一直凌驾于我国本土文化之上。西方国家掌握了经济、政治与军事大权,使得相对落后的本土文化

在世界文化交流的平台上失去了话语权。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采取单一路径,只重视西方文化而忽视本

土文化,人们对文化交流的互动缺乏平等交流意识,导致中西文化交流不平衡。过去很多学者在论述中西

文化交流史时,多认为从文化传播的方向上来讲是单向的,即由西向东,是西方文化、基督教文化向东方

、向中国的传播;西方人在这场文化传播中是积极主动的,而中国人则完全是消极被动的接受;就传播结

果而言,西方文化扩张了自己的势力,而中国文化则受到了冲击。[3]

2.2 社会观点的误导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英语热",从刚入学的小学生到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国人把学

英语当作头等大事。英语在当今中国的重要性已经远远超出了合理的范围,被国人抬到了一个不可抵达的

高峰。可怕的不是英语对我们社会带来的冲击,而是面对这种冲击的时候国人所表现的无动于衷,甚至漠

视母语及母语文化。国人对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比对中国的春节还要热情,西方的电影和音乐日益

占据中国市场,更加深了国人崇洋的心理,此外,母语文化对学习目的语的负迁移作用被过分的夸大

,很多学者提倡学生少说中文或不说中文。以上种种错误观点导致大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崇尚西方文

化蔑视中国文化。

2.3 教材选用不当

我国的英语教学主要依赖于教材,英语学习和教材是分不开的。纵观现有的大学英语教材,如外语

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新编大学英语》和《新视野大学英语》等教材的课文大多来源于国外的报刊或者杂

志,都是介绍西方社会的人文知识、社会习俗的文章,这些文章对学生深入了解西方文化是有好处的。但本

土文化的内容摄入甚少,特别是介绍中国文化的文章更是少见,导致学生不能有效的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

。学生在向他人介绍本土文化的时候表达能力低下。

2.4 教师质量参差不齐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主导力量,在课堂教育普遍实施的中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可是大部分教

育的素质却有待提高。很多大学英语老师自身的态度不对, 对本土文化忽视甚至蔑视,他们汉语言文化功

底薄弱,有些老师对中国文化一窍不通,盲目的崇尚西方文化,并将这些观念植入学生身上。教师素质高

低与学生学习本土文化有着直接的联系。

3大学英语教学"文化失语"之解决策略

3.1转变社会观点,建立平等的文化交流意识

中国学生受英美文化的冲击,对其认同感甚至超过了对本国文化的认同,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不能再一

边倒地传授英美文化。外语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人才, 其根本目的在于

实现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著名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曾在其名著《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中提到:"语

言,像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交际的需要使说一种语言的人或临近语言的或文化上占优势的语言

的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接触。"[4]英语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用来与人交流,在交流过程互相分享各自文

化与习俗是必不可少的。整个社会应转变观念,正确看待本国文化,树立平等交流意识。在教学中不断输

入中国文化元素,促使学生形成民族认同感和平等交流的态度,从而培养出合格的跨文化交际人才。

3.2教材和考试摄入中国文化元素

教学作为学生主要的学习工具,应注重对中国文化的摄入。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英语教学会产生迁移

作用,课文可适当的增加中西方文化比较的文章,让学生对本土文化有所了解。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选

择材料的时候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实现本土文化的正迁移。在考试中,适当的增加本土文化的比例,及

翻译本土文化的考查,促进学生学习本土文化的热情,激发教师传授本土文化的积极性,使考试成为促进

本土文化学习的有效机制。

3.3教师需提升自身素质,改变教学方式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力量,应提升自身修养,扩大知识面,学校可定期对英语教师进行本土文化的培

训,让其指导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本土文化。在《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书中,陈深提出了"文化创意"的

观点,是"在中国通过外语教育学习语言和文化可以获得的一种创造性的力量。这种力量的发展或增长是一

种在中国英语学习者内部的变化过程。文化创意的概念更注重学生参与文化互动的能力而不是他应用语言

的能力"。[5]教师应指导学生获得本土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知识,刺激学习者的内部变化,从而达到更

深入理解,使学生的综合实力得到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使用比较法,感受式教学法,合作法等

方法进行教学。比较法在外语教学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罗选民教授指出:"第一,它可以从文化系

统的文化现象的同一性中探求人类发展的共性。第二,从不同文化系统的文化差异中,可以揭示人类文明

发展的个性。有比较才有鉴别,不进行比较,就无从把握事物的本质与特征。因此,比较法是英汉文化对

比和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6]教师在教授英美文化方面的课文时,可将其与中国文化相对比

,如在介绍西方节日的时候,可在其与中国传统节日作比较,也可让学生发表意见,与学生进行合作式教

学。与此同时,至关重要的是学生自身应加强文化根基,多阅读《中国日报》、《21 世纪》注重中国文化

知识的报刊资料,多参加课外活动,利用业余时间了解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使用国际社会能够理解

的中文来进行交流和介绍中国文化。

4 结语

语言时时处处反映着文化,文化在任何时候都需语言,文化与语言之间是密不可分的,而文化又包罗

万象,无论是西方文化还是本土文化的习得对学生掌握英语实际应用能力都能起到很大的帮助[7]我们作

为新一代的大学生,"让中国走出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我们其中的任何一位都可

能成为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让大学生学会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是中

华民族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更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2]刘润清.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10).

[3]王晓朝.文化互动转型论——新世纪文化研究前瞻[J].浙江社会科学,1999.

[4]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7-8

[5] 陈申.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M].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1

[6] 罗选民.论英汉文化对比与跨文化交际研究[M]//7=菊泉,郑立信.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上

第6篇:大学教育现象范文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师;专业移植;对策

大学语文作为通识课程,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是比较高的。但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按照自己所学专业或所担任的专业课程来讲授大学语文,于是就导致了大学语文教师经常犯的毛病:专业移植。

一、大学语文教学中“专业移植”现象的表现

(一)随意选择教学内容,破坏教材编排体例

大学语文教材往往容量很大,内容很丰富。而大学语文课每周只有2~4节,可供教师选择的余地很大。于是教师常常按照自己的专业,选择自己熟悉的内容来上课。这种情况更多发生在新进教师或兼职行政人员身上。新进教师,尤其是非师范专业的新进教师,因为还没有完全掌握课堂教学规律,缺乏必要的教学技能,对教材重点、难点的掌握还没有经验,所以他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或自己熟悉的内容来完成教学任务。而兼职行政人员往往有很多其他的工作任务,上课也无非是完成职称评定要求的工作量而已,他们选择自己熟悉的内容,利于轻松完成教学。对于多年担任专业课的教师来说,驾驭课堂是不在话下的,但他们往往会将更多的时间放在研究课题上,不愿在此花费过多的时间。于是,古代文学教师就完全选择古代文学作品来讲,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文学课老师就全选小说、散文来讲,作家生平、作品分析、社会意义、历史地位一一道来;语言课老师就说文解字,教师讲得风生水起,学生却听得云里雾里。大学语文全书选文数量确实远远超过课时量。以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陈洪先生主编的《大学语文》(下称陈洪版)为例,全书有选文67篇,其中现代文26篇,古代文16篇,诗歌21首,西文汉译4篇。再如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陈思和先生主编的《大学语文实验教程》(下称复旦版)分十二单元,每单元五篇文章,共有选文60余篇,涉及古今中外经典作品以及文章写作知识。这样的排列和容量保证了教师充分的选择自由,又有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但这样的内容是需要组合的,比如陈洪版现代文、古代文、诗歌、西文汉译的比例是26:16:21:4,具体到一个学期,按每周2节课安排,相应的比例也应该是8:3:4:1。也就是说,对于同一文体,具体课文可作一定选择“。大学语文课程不同于中文专业课程,它要面对全体学生;它不是简单的写作训练,也不是文学体裁和文学史知识的压缩本,更不是思想文化的启蒙讲堂,甚至也不应画地为牢地界定为纯粹的文学鉴赏;而应该是程度不同地包含了上述内容。”[2]如果只选择单一文体,显然是违背选编者意图的,且不利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也就达不到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

(二)违背大学语文课程性质,肢解课文

还有的教师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缺乏正确理解,没有重点难点,没有教学目标,一味追求课堂上的“和谐”,甚至取悦学生,投其所好。于是正史野史、大报小报、网络影视剧一起上,追求“三点”式教学:看点、笑点、兴奋点,唯独没有重点。结果是课堂上热热闹闹,一下课却什么也没有了。有一位教师上《李鸿章办外交》一文,两课时,共80分钟,用了70分钟介绍李鸿章其人逸事,最后十分钟才点出本次学习的内容是《李鸿章办外交》。讲张爱玲的《天才梦》时,由于对张爱玲的情史非常感兴趣,最后将本课演绎成了“一个女人和两个男人”的故事。由于学识与功夫不到家,教师对所占有的资料不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无法迁移运用,作通盘考虑,因而也就不能提炼概括,只有不加选择地用许多无序的原始资料与知识来填充课堂与学生的头脑。这样的讲解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而且容易哗众取宠,引发不良学风。

(三)脱离学生专业需要,一面千人

对于大学语文的学习目的,不同专业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需求。外语专业的学生学学语文更注重的是母语与外语在表达方式、语言习惯上的对接,希望通过对大学语文的学习加强自己的专业运用能力。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一般来讲文化底子薄,又比较重视专业而忽视文化学习,他们希望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使自己在理解歌词、理解专业艺术知识等方面有所收获。“有很多理工科学生,他们专业能力很强,但阅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却相对薄弱一些,其中不少学生还存在完成实验报告和毕业论文的困难,即使勉强写出来,也往往是条理不通、词不达意。”他们“希望通过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在语言能力、应用写作能力和文学修养方面的提高”[3]。由于大学语文教材是面向所有非中文专业学生的,所以并不能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需要,它没有考虑到各专业的特殊性,也没有考虑到各专业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差异。比如,目前国内尚没有一本专门针对外语专业学生编写的大学语文教材,也缺乏对艺术类专业学生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所以学生认为学学语文对专业学习作用不大。其次,教材内容偏重古代、忽略现当代,与学生存在时代距离,这自然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进而厌学。再次,现行教材思想素质教育的倾向太过明显,强调语文的人文性、文学性,而忽略了语文的工具性。教材中各种应用文体的写作知识几乎为零,学生在学习中无法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自然也就缺乏学习热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大学语文教师能够利用大学语文教材内容可选择的特点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及时增补一些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内容,大学语文应该还是会受到大多数学生的欢迎的。但非常遗憾的是,负责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师还在继续漠视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继续对文化底子薄、文化学习兴趣差的学生讲着自己熟悉的高深的“现代汉语”“古代文学”“古代汉语”“文字学”“修辞学”等。就这样,大学语文彻底地被学生“抛弃”了,大学语文教师也彻底地被学生“拉黑”了。

二、转变大学语文教学中“专业移植”现象的对策

(一)明确目标定位,找准重点难点

为什么要在非中文专业学生中开设大学语文课呢?学界对此的表述各不相同,但各方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即“帮助修课学生改善其语言文字的表达、交流与沟通能力”。要达到大学语文的这个教学目标,不是某一门古代文学课或现代汉语课所能承担的,所以“大学语文课程所体现的这种综合素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文章及文学作品的鉴赏,使学生的内心世界更为充实、丰富、健康;一是通过对各类文章写作要领及语言表达技巧的体认,提高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水平”[2]。前一个目标是隐性的,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才能见效;后一个目标是显性的,可以立竿见影。笔者认为,这是大学语文教学的总目标。在此基础上,大学语文教学也应该根据不同的专业制定出阶段性目标,甚至具体目标。具体到每一节课,可以体现为教学重点难点。比如外语等文科类专业的学生,文化底子较为扎实,可以把汉语的知识与汉民族的文化等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对于艺术类的学生,知识的传授可立足于“精简、好懂、有用”的原则,把能读懂一般现代文,能文从字顺地表达情感,能写简单的应用文作为一个重要目标;对于理科的学生来说,应把提高实用写作能力作为教学重点。大学语文教师只有真正理解这一宗旨,才能胜任大学语文课的教学。

(二)提高综合素质,力求共同进步

大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通识性课程,它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所以负责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不仅应是一个“专家”,更应该是一个“通人”。大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有专业文化知识,还要有语文教学论的相关知识,掌握大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技能。现在很多高校的大学语文教育没有稳定的教师队伍,兼课教师多是“各自为阵,专业移植”。针对这一现象,学校应该搭建一个供大学语文教师交流的平台,共同制定教学计划,经常性地开展一些集体备课、专题讨论、公开教学等教研活动,使大学语文教师也有学术前途和归属感。另一方面,大学语文教师还可通过参加学术会议,与同行切磋交流,扩大自己的视野。

(三)加大考核力度,促进成长成才

“无专业、无考核、无检查”的“三无政策”是造成大学语文教师“专业移植”现象的又一客观原因,这一原因又引发了教师主观上的不重视。所以,如果学校制定相关政策,把教师教学大学语文的情况纳入绩效考核,明确新进的中文教师必须先上好大学语文课才能进一步上专业课,那么这些政策势必引发教师对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视,进而引起对教材教法的研究,提升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

(四)巧借“专业优势”,指导开展课外活动

根据大学语文教师经常由“文学课教师”“汉语课教师”“写作课教师“”普通话教师”担任的特点,故可借助社团、学生会等团体力量,经常性地开展针对非中文专业学生的语文活动。比如非专业的“朗读比赛“”写作比赛“”演讲比赛”“汉字书写比赛“”微信微博写作赛”“辩论赛”等,由大学语文教师担任指导、评委。这样既可以营造大学语文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可以使大学语文教师在活动中了解学情,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学生也可以通过比赛得到锻炼,逐步形成语文能力。

(五)自编校本教材,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在目前没有可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需要的大学语文教材的情况下,大学语文教师可以发挥团队优势,结合本专业的需求,结合各校文化特色,自编大学语文校本教材。这样一方面可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促进学生学习,进而提高大学语文教学效率。

作者:韩世姣 单位:上饶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建波.加法与减法的辩证法———兼谈大学语文教师的专业修养[J].语文教学通讯(学术刊),2013(3).

第7篇:大学教育现象范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 课堂教学 心理健康现象

心理健康教育是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结合在一起的。课堂教学占用的时间最多,是对学生发生影响最为深远的活动,也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中心环节。如果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不包含积极、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育活动没有对学生心理与个性品质发展的足够关注,那么,这种教学以及整个学校教育就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教育,也无法适应时展对人才培养的新需要。

在大学英语课程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过程中,通过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状态,是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一、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英语差生的轻视。部分教师对英语成绩差的学生的轻视往往溢于言表,并对他们经常批评贬低,甚至对其成功和进步也持有怀疑与否定的态度;或者有意降低对他们的要求。低期望带来的消极影响以各种方式传递给学生,学生的自我评价也随之降低,导致他们破罐子破摔,逃避学习,或以异常方式表现自己,引起别人对他的注意,这种情况的出现都是由于教育者的失误造成的。

2.对英语中等生的忽视。忽视会扼杀学生的好奇心和热情,使他们失去发展的动力,学生会因为长期无法判断自己在学习英语方面的能力与价值而失去学习兴趣和方向。对学生而言,学习是他们的主导活动,因而学业压力是学生最大的心理压力。学生的心理问题大多是因学业压力而产生的,常见的如焦虑、抑郁、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等都与学业压力有关。

3.对英语优等生的重视。英语教师对学习好的学生有更高的期望和更严的要求,使学生随时处于备战状态,造成学生心理紧张或自我评价过高,一旦达不到目标,学生就会产生焦虑、恐惧。在英语教师的过分重视下,学生失去了自由选择的权利,全面发展就受到了影响。

二、建议

1.课堂是师生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学生的智力、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展开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也是在教学活动中产生的。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世界充分敞开,最深切地体验着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更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全方位的影响,促进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全面提高。

2.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极度匮乏,客观上迫使我们只能通过课程的形式或咨询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用渗透式模式让每个教师都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这就极大地扩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可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而不仅仅是少数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可能由单一的消极的矫治性目标转向更积极的预防性、发展性目标。

此外,更有意义和价值的是学科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大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性功能,避免那种只是专职或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在煞费苦心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而学科教师却违背心理卫生原则,在课堂上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学生新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教育效果相互抵消的情况。

3.教学过程从横断面来看,是师生借助一定的教学方法、手段传递和掌握教学内容的活动;从纵向来看,教学活动由诸多环节组成。各环节按序排列,逐个展开,而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及师生的活动也都在教学环节中显现。因此,在每一个英语教学环节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一定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影响。

⑴英语教学设计环节。英语教学设计主要是围绕着“教什么”和“怎样教”进行的。因此,教学设计首先是目标设计。传统的英语教学目标以知识为本位,教学目标就是传授知识,忽视学生的心理需要和人格发展,而心理健康教育背景下的教学设计,除了传统认知目标之外,还应考虑情意目标和行为目标,认知、情意、行为目标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此外,教学设计还要注意挖掘教材中蕴藏着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充分运用学科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的剪裁、取舍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基础,突出重点,抓住难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则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⑵英语教学展开环节。英语教学展开环节即教学活动的实施环节,是在课堂这个特定的时空进行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得失成败深刻地影响其情绪、行为以及人格,它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决定学生课堂学习成效的因素,从学生角度看,最关键的是学习动机和学习方法、策略问题。学习动机引发并维持学习活动,指引学习方向,而学习方法策略则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和学习任务的完成。学习动机的强弱和学习方法策略的优劣,决定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学习方法策略的培养上。教师要结合学科教学,进行学习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即让学生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⑶英语教学评价环节。英语考试考查是教学的评价环节。教学评价的诊断功能、鉴定分等功能使之成为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也与学生的心理健康相关。在教学评价环节中,减轻学生心理压力的关键之一是要改变评价目标,用新课程标准取代传统的教学评价标准,即对学生的考查不再是单一的知识技能标准,而更多地去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再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及从中获得的体验。此外,减轻学生的英语课业负担,减少测验考试的频率和次数,也是给学生心灵减压的重要措施。

三、结束语

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英语教师来说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只要我们树立起心理健康教育人人有责的观念,自觉通过自身的示范作用,着力营造一个轻松愉悦、富有安全感的教学环境,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就能够有效地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效能。

参考文献

[1]郑维廉.《青少年心理咨询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第8篇:大学教育现象范文

论文摘要:在外语教学中注重文化教学已成为外语教育的共识。文化交际的双向性决定了文化教学应同时兼顾目的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但是,目前大学英语教育中一味地强调目的语文化教学,忽视母语文化,造成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因此,强调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知识教学的必要性,探索如何通过教学实践在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实现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同步融合,提高学生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以便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中国外语教学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

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交流,尤其是进行跨文化交流。交流本身是双向而不是单向的,交流的进行意味着吸纳和传播,两者不可或缺。跨文化交流的双向性决定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同时兼顾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而决不是一方向另一方“一边倒”式的学习。

在中国,文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和广大外语教师的重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这种成就的取得主要体现在目的语文化的教学上,却完全忽视了学习者的母语文化教学,导致了学生无法用英语来表达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因此,在英语逐渐成为国际性语言的同时,用英语向其他国家的人民讲述、解释中国文化已经成为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也是大学英语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一、“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化失语”的理论内涵

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从字面含义上说,就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淀起来并且渗透于民族整体意识和行为之中,世世代代传递、流动的最具生命活力的东西。传统文化一方面通过历史继续发展、积累和传递,同时,另一方面又用潜移默化的不同方式加以继承和发展。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指根植于中华大地肥沃土壤之中,经过千百年封建社会积淀并成长起来的长期流传的观念形态的文化,除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之外,还包括历史、文物、书法、服饰、陵墓、医学、农学、天文、地理等等古籍文书。我们这种传统文化,是在世界文化丛林中独树一帜的最悠久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按照文化的结构来说,有物质文化、关系文化、观念层面。任何文化都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文章论述的中国传统文化特指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随着中国不断开放,异文化,特别是英语文化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进人我国。这些异文化的进人,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文化阵痛。在目前的跨文化交际中,过分强调对异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却忽视了本土文化的维护与传播。

英语教育中一味地强调目的语文化教学,单向地导人目的语文化,片面地理解和吸收目的语文化,对母语文化很少涉及。这种做法使母语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轻视和冲击。作为交际主体一方的文化背景—中国文化之英语表达,基本上仍处于被忽视状态。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从丛就将这种现象称为“中国文化失语”症。

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的必要性

随着英语文化的大量涌进,对英美国家风俗习惯的了解越来越普遍。世界文化趋同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学生对本土文化的重视度不断减低。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学生们对圣诞节的了解和热情远胜于春节。正如刘魁立(2005 )所描述的:“现在看见了圣诞节穿红衣服的白胡子外国小老头,就感到某种亲切,而对于我们自己许多传统的东西,感觉到好像是已经落伍了,这样一种观念,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强势文化浸染之后的态度。

吴利琴则这样描述:许多年轻人知道“圣诞节”的来历,喜欢“情人节”的浪漫,熟悉“复活节”的典故,知道莎士比亚的“悲喜剧”,有的甚至还通晓“潘多拉”的盒子,但不知道“清明节”的神圣肃穆,“端午节”的来龙去脉和“七夕节”的爱情故事,对孔子、孟子、《唐诗三百首》以及《古文观止》了解就更少了。对母语文化缺乏重视,不知道自己的根之所在,盲目地崇拜西方文化和思想。在缺乏深厚的母语文化底蕴的情况下,急功近利地去突击英语的表层学习,其结果只能是对两种语言都一知半解,跟在他人后面行事。

这些,都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不能不深思的问题。对目的语文化的侧重当然无可厚非,但人们普遍对本族语文化教学的避而不谈或一谈而过,客观上却很容易将我们引向一个肤浅的结论: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就是指目的语文化的导人。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为了更好地培养外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理应同时兼顾目的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跨文化交际毕竟是一种双向活动,需要两种文化的相互交流,如果本民族文化在这种交际中缺失只会导致跨文化交际的不平衡,对于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也极为不利。

三、目前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现状

20世纪80年代初,文化教学在中国外语教育中的重要性得到肯定,在外语教学中注重文化教学已成为外语教育的共识。在实际的文化教学中,学生用英语来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存在问题。当他们与外国人谈论到我们的母语文化时,他们不能清楚地表达出来。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没有得到平衡发展,也导致了跨文化交际的不平等。本研究以南阳理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为对象开展了一项调查研究,旨在检测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的情况,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探求其原因,寻求解决方法。 调查结果显示:参加测试的大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较低,尽管他们有学习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的愿望和需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包括:

1.教材方面:虽然教材与学生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表达能力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但是学生对中国文化掌握不足、缺乏系统的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的资料,教材中包含的用英语表达的中国文化信息过少。

2.教师方面:虽然教师对文化教学有比较统一的认识,但在用英语表达传统文化问题上存在认识上的分歧;文化教学缺乏系统性;教师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没有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自身中国文化知识比较缺乏,同时对此缺乏清醒的认识。

3.学生方面:学生对于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兴趣不大,这和学业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及学习过程中的“功利主义”思想的现状有关。

4.教学策略方面:课程安排不甚合理,测试内容不包括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以及大纲没有明确地提出要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能力都是造成大学英语教学忽视母语文化的原因。

四、将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

关于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及方法问题,束定芳和庄智象教授在其合著的《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一书中,提出了五种主要的方法:1.注解法;2.融合法;3. 实践法;4.比较法;;5.专门讲解法。目前,关于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研究及方法基本上都采取了以上的方法。张红玲在其《跨文化外语教学》一书中,对传统外语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改革,从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结合的角度提出了以下五个方面:1.通过文学作品分析来进行文化教学;;2.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结合;3.阅读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结合;4.听说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结合;5.写作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结合。这样的分类方法更适合目前教材各板块的编排,也给一线教师的文化教学提出了新的思维角度,很有借鉴意义。结合目前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现状,建议从以下方面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人中国文化:

1.教学目标方面:注重课程改革的文化取向。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应该明确地将中国文化作为一个组成部分纳人其中、从宏观上指导教学,从各个方面增加有关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分量,从而提高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2.教材方面:英语教材的编写直接影响教学内容的实施和教学目的的实现。因此,首先教材中实施德育渗透,应该包括传统人文精神的内容。作为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伦理道德和价值观。诸如:公益慈善、助人为乐、敬老爱幼等等。其次,教材中还应该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代表性的东西。比如:对文房四宝、四大发明、丝绸之路、龙、瓷器、旗袍等等这些有典型意义的东西,不仅要介绍词汇,还要涉及内在文化含义的表述。

3.教师方面:教学行为应该具有系统性。教师首先要有进行文化教学的意识,在实施教学行为时,注解法、融合法、实践法、比较法、专门讲解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应该并用,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其次,教师要提高双重文化能力,具有对目的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的理解能力,成为“会通中西”的老师。

4.教学策略方面: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实施师生对话、小组讨论、公开辩论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把握“语际共性”,正确导人;进行文化训练法,教学内容上侧重于文化差异的主体介绍,向学习者进行本土文化信息输人。

第9篇:大学教育现象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教学现状;差距

1前言

排球一直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在术科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贵州地处高原,是一个经济相对较差的省份,本人通过在贵州师范大学实习期间,对贵州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排球专项师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贵州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排球专项课的教学特点和过程;找出贵州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排球专项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研究对象

以贵州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排球专项教学现状为研究对象;以贵州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排球专项大三年级学生、任课老师为调查对象。

3结果与分析

3.1 贵州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排球专项学生基本状况

调查得出,有16%的学生在考大学之前在中学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过训练,从他们的谈话中得知,他们的训练也大都靠自己,因为贵州省的体育考试中没有涉及到排球这一项,平时的体育课也偶尔才接触到排球,学生都觉得当时学习排球没有兴趣,教师的技术动作五花八门,规范不规范都很成问题。学校也没有给他们配套的场地设施。2%的学生从事过系统训练,这些学生一般都来自市区,他们学校有专门的体育生,有专门的排球老师带领,学习的动作比较规范,而且能保证足够的学习时间。有16%的学生说他们只是爱好,没有老师指点。还有80%的学生说他们根本没有接触过,这些学生的学校也根本就没有排球场地和器材。

3.1.1对排球项目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调查显示,18%的学生在选择专项时考虑的是就业需要,学生选择动机呈现功利性特点,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大学生生存的显示与理想差距太大,导致其价值观念出现偏差。如就业压力、求学压力、考试压力和毕业后的生存压力。大概有两成的学生认为多学点运动项目,从而提高就业几率,表明目前客观存在的就业难问题把是实现现实利益作为上学目标,问不是把自己的兴趣爱好放在第一位。由于资源选择排球运动而选择排球专项课的只占到5%。

3.1.1对排球项目的喜好程度

调查显示,有70%的学生喜欢排球运动,不喜欢的只占10%。但是通过跟部分选择喜欢排球运动学生的谈话,得知他们大部分人的喜欢缘于接触。没接触排球运动之前,他们几乎没有怎么关注过排球运动,平时电视转播的比赛也都很少看,只是在奥运会的时候有中国女排的比赛他们才会看。

3.2 贵州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排球专项课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状况

综观现今的高校排球课教学,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厌学厌练情绪的现象依然存在。考试关头也只是临阵磨枪,往往存在应付心理。这其中虽然有教学内容与学生的需求不适应的原因,但是教学方法手段的单调、枯燥也是造成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

调查表明,贵校排球专项课上主要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纠错等方法,占了很大的比例,这些教学方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排球技战术的学习起到过积极作用。讲解与示范也是体育教学中最基本的方法,对于排球技术教学尤然如此,然而当代大学生们具有较强的创造欲望与个性,他们讨厌无休止的单调和重复,而且对客观事物有很强的理解、分辨和把握能力。所以教师应该用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和愿望,理解他们的想法,重视他们的选择,既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又使学生在学习期间求知欲高,学习兴趣强。因此,丰富教学方法、拓展教学手段,将现代教学手段同传统的教学方法相结合,使排球专项教学更加适应当代学生的愿望和追求。

3.3 贵州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排球专项课教学效果和效果评价

3.3.1教学效果

在对教师的调查中发现,影响教学效果的诸因素中排在前几位的依次为:学生的排球基础、班级规模、场地器材设施、上级领导的重视程度、课时数。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影响教学效果诸因素中排在前几位的为:课时数少、排球运动基础差、场地器材、班级规模、学习积极性。46%的学生和60%的教师都感觉课堂气氛一般。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地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处于疲倦状态下的头脑很少有效地汲取知识。”他所强调的就是课堂气氛。良好的课堂气氛对一节成功的课程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3.2教学评价

排球技术考核内容要在全面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制定的标准和难度要符合学生的基本水平,使学生通过努力基本能够达到。考核中应技评和达标相结合,使学生的技术在正规化的基础上熟练化,以利于他们掌握正确的动作。适当增加专项素质和战术培养,以利与增强体质和实战。理论考核则以主要检查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为主,考核内容上应该重点突出,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突出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重点考察学生是否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关键是让学生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反映记忆能力和融合能力。

调查得出学生对排球教学考核评价的看法:满意的占 18%,较满意的占 22%,不满意的和不太满意的达到 10%。有 12%的学生认为考试内容不能反映自己的实际排球水平。主要是学生认为技术考核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偶然性。理论课考试则更不能说明学生的实际能力,有一半以上的学生都承认他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根本没有复习教材,甚至有的连一遍都没有看过。只是在考试的时候根据教师提示的重点而进行针对性的突破,即所谓的“临时抱佛脚”,更有甚者把重点内容打印成册带到考场,以其取得高分。通过访谈法,有很多学生都对现行的考核制度存在抱怨。这说明现行的考核评价体系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4结论

在教学计划的制定方面,大部分的教师主要依据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而对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关注不够甚至是忽略,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不是很高,这与新课改改革所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理念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