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小学教育现象范文

中小学教育现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小学教育现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小学教育现象

第1篇:中小学教育现象范文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思想德育;教育

在提出“应当从战略性的高度重点建设中国农村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的背景下,农村中小学教育应当将思想德育工作放在战略性位置,古语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需将“传道”放在首要环节,即思想道德教育放在知识讲授之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思想德育工作,是近年来教育工作者研究和实践的重点工作,其在实践发展中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现实性问题,学生出现的问题,根源在于教育制度和理念建设的不足,鉴于此,教育工作者应当认识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正视其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提升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质量的新渠道。

一、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

1.农村中小学“德”与“智”发展现状

当前,在我国农村中小学,重视“智”的发展,忽视“德”的发展是普遍现象,虽然强调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多年,但是由于考试机制的存在,应试教育离不开中小学教育的舞台,知识教学和道德教育时有冲突,中小学通常都将知识教学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农村的中小学生在升学压力的背景下,思想道德教育中“德”与“智”这两个本不冲突的因素,成为了两者必须选其一的问题。与此同时,对于学生的德育情况考核机制还停留在传统的科目考试成绩为主,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评价通常比较僵化和走过场,对于其重视程度也很低,通常将对于德育的认知代替了行动,对于德育评价的模式僵化,科学性比较差,这就导致农村中小学对于德与智的平衡性把握有限。

2.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机制现状

我国当前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其实效性在不断提升的基础上,针对性弱的问题逐步凸显出来,很多农村中小学校对于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都没有科学的机制体制,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变化,需要制定新的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制度、方法,缺乏科学有效的良好标准来进行新背景下的德育工作开展。学校对于德育工作的考核成绩应当纳入在整体的考核当中,学校在整体的德育工作计划制定中,应当采取有力的措施进行行之有效的方式,而不是生搬硬套的老办法,应当遵循教育的基本分析方式,认识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当前时代的发展背景,同时尊重农村中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从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进行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机制的创新发展,保障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家庭与学校对于思想道德教育发展的问题,也是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我国不仅仅教育机构,各个地方的社会行政部门也都认识到对于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采取多种渠道,从社会和家庭的角度对于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进行补充教育。与此同时,当前我国社会中对于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认识责任感不全面,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责任,家长和社会只需要依赖于学校、问责于学校即可,这一思想就导致当前我国家庭与学校对思想道德教育协调程度十分有限,难以引起全社会足够的重视。同时,学校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往往没能让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多样性,而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受教育程度重视程度参差不齐,教不得法的问题广泛存在于当前的农村中小学当中。

二、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存在问题

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然而其存在的问题仍需要受到教育从业者广泛的重视。主要问题在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机制落后,另一方面家庭与学校对思想道德教育协调不够,很多学校对于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都不够全面。例如,在2016年5月,针对农村中小学思想教育问题,甘肃省就下发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对于甘肃省的中小学进行综合整治,对于网络暴力、肢体暴力等手段进行的校园欺凌进行集中整治。然而,就在2016年9月,微博上传播的一段《定西市工贸中专文峰校区校园暴力》视频又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时常1分23秒左右的视频拍摄于学校围墙旁,一名身穿校服的女学生背对着围墙,另一名身穿校服的女学生狠狠的抽了她一耳光,随后打人的女学生脱下了校服,再次不停的扇对方耳光。同时,她还不断的用陇西方言责骂着被打女生。被欺凌女生反抗无力不断哭泣,经过媒体曝光后,目前,被打女学生已经回校正常上课,学校也对打人的女学生进行了相关处置。

不仅如此,也追究了打人女学生的监护人的责任,对于被打女学生及其监护人进行赔礼道歉,同时保证加强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开展工作。这一事件,深刻体现出我国当前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没能真正实现道德教育工作的意义。同时,教育从业者当中也存在着道德教育不够耐心、科学,奖罚机制不合理,对于学生的培养耐心和态度不同,没能体现个性化的教育模式,因而校园欺凌,体罚事件偶有发生,与之相对应的是学生也会对于思想道德教育产生抵触情绪,导致了不良循环。对于部分突发事件,例如校园欺凌事件,应当特殊问题特殊处理,在事件中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推动思想道德教育的深入发展。

三、结语

作为教育工作者,德育工作应当成为我们工作的重点,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进行教育策略的探讨,从农村中小学“德”与“智”发展、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机制和家庭与学校对思想道德教育协调三个角度进行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为我国培养出身心健康,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良人才。

参考文献:

[1]浦明磊. 试论德育管理问题不足与解决策略[J]. 亚太教育,2016,22:193.

第2篇:中小学教育现象范文

关键词 学校教育 目的 非教育现象

学生青少年时代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是儿童成长的摇篮,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阵地。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学校教育试图通过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来促进学生的成长,但并非每个活动都能发挥它应有的教育功能。在我们身边,也经常见一些不正常的现象。

一、教育者对教育的目标功利性的转移

培养学生的目标被转移到拿红旗、得掌声、考高分、作业无误、个人生活等功利性的目标上,背弃了教育的根本目标,忽视了教育活动应有的育人功能。从实施效果来看,显然达不到教育的目的,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明知存在问题,在功利心的驱使下,错误的目标短时间内会吸引许多人的目光,并为之努力。而有时如果目标不正确,我们的努力越多,错误也就越大。就像是被我们批判的应试教育,应试本来只是一种手段,现在却被当成了最终目的,而真正的教学目的则是被遗忘或忽略。每一位教育者都在咬牙切齿地诅咒现在的应试教育,但每一位教育者都在助纣为虐。虽然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此现状短时间内还难以改变。

二、教育者迷失教育目标,机械地进行劳动

我们正经历一个羞谈理想的时代,物质至上。教师任意曲解“学会生存”的真义而对学生进行各种“适应社会”的“竞争教育”、“金钱教育”……人们理想虚无,或因理想被现实击个粉碎后而变得麻木,教师也不例外。“范跑跑”之流公开宣布“躲避崇高”,“杨不管”竟然能眼看自己的学生在课堂上斗殴致死而不闻不问。

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平时有很多管理工作要做,每项工作都应是为了培养学生某种良好品质。但是,许多老师并不能理解这些工作的教育意义和教育效果,只是机械地进行劳动,而这样的工作很难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有时甚至会南辕北辙。

三、教育者对目标明确,但是教育手段缺乏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我们教育者制定了许多规章制度,不准许学生这样,不准许学生那样,但是,当学生毕业离开学校之后,好的行为习惯并没有因我们的规定而养成。这是因为我们对教育的规律没有掌握,我们没有理解学生自身的体验和理解才是决定其行为的最重要原因,而并非别人的说教和限制。所以李镇西博士说:“教育,不是外在的强加,而是内在的唤醒。”

目前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错误的信奉:爱就是教育的一切。人们总是不自觉地被社会文化的惯性左右,很多教师也天真地认为,只要对学生付出爱,就一定能感化学生。教师无限度地宽容、信任、赏识学生,仿佛有了爱,教育界的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而惩戒则成了不合时宜的字眼,其技巧和方法更无人提及。教育良机白白错失,班级乱作一团,等教师意识到了,便东一榔头西一棒,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工作十分被动。

四、教育者对主管部门及家长、社会的妥协

教育主管部门对各级学校既有宏观上的指导,又有微观上的监控。各种检查评比应运而生。很多检查就像小孩子“藏猫猫”,隐藏的人大喊一声:“藏好了!”负责找寻的人循声而去,一找一个准,然后皆大欢喜。各种检查验收一般都提前下发通知,告知检查时间和验收项目。为迎接检查,各个学校都会组织教师牺牲宝贵教学时间和大量的休息时间,准备充足的资料。伴随着检查验收,还有学生调查、问卷,为了学校的利益,明知与教育目的相违背,教师也不得不违心地教会学生说谎。

主管部门用抓经济的手段来抓教育,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既要大张旗鼓的实施素质教育,教学成绩又不能有一点波动,否则,教师的改革实践便成了所说的“华而不实的花架子”。所以,教改多年,应试教育涛声依旧,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社会舆论往往将板子打在教师身上。其实,并非教师不愿减轻学生负担,是家长和社会逼迫教师搞应试教育。

那么,如何避免学校教育的非教育、反教育现象呢?除了寄希望于主管部门提高领导艺术,社会更加理解和支持教师的工作外,教育者在日常工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对待名利,倡导公平竞争。教师不仅自己要认识到这一点,还要教育学生认识到公平公正与他人竞争,是自信的表现。有了这样的境界,教师就和学生一样可以在教育活动中不断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成长自我。

(2)深刻挖掘每一项工作的教育内涵。班主任规定学生周一穿校服参加升旗仪式,如果仅仅告诉学生:“这是学校的要求,我们所有人都应该照办。”这样生硬的要求学生肯定会让学生产生逆反的情绪,而教师如果告诉学生:“穿校服参加升旗仪式队列整齐,能够展现班级团结向上的风貌。”学生则更容易接受。

(3)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反思是自我提高的过程。反思自己的人生态度,反思教育行为,反思教育思想。

(4)走向目中有人、心中有人的教育。树立民主教育思想,给每个孩子以尊严,追求和谐的师生关系。

韩愈《师说》中写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教育,必须坚持以育人为本。传育人之道,解人生之惑,让学生在教育中“诗意地栖居”。

参考文献:

[1]李乐:《施爱与管教》,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2]李镇西:《教有所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3]万玮:《班主任兵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第3篇:中小学教育现象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 轻生问题 生命教育 学校

深圳市疾控中心《深圳市青少年心理问题调查》的结果显示:12.1%的受访学生表示曾考虑过自杀,2.2%的学生曾采取过措施试图自杀,2008-2010年间,仅深圳就有16名中小学生自杀,这令人震惊的数据让我们不得不去深思如何加强防范青少年轻生的心理问题。造成这青少年轻生的原因有多方面,包括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以及青少年的自身因素。近年来对这些因素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各方面的专家和学者都提出了很多相关的有效措施。其中,学校的生命教育在防范和改善青少年轻生这一心理问题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生命教育不管是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中都应该是一项基础的教育内容。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西平同志在《引导人的生命发展方向》中指出:“人是以生命的形式存在和发展的,因此,教育就应该承担起引导生命发展方向的责任。”以人为本的教育如果不重视生命教育这个“本”也自然也就没有了“根”。然而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由于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分数和升学率成为衡量学校的唯一标准。

1、生命意识的淡化

学校在追求高分数和高升学率的同时,教育中彰显的生命元素越来越少。中学生本是充满朝气的时期,天真、积极、乐观、进取是这一时期的精神面貌,可是在大多数的校园中,竞争、压力、苦闷却弥漫着所有的教室。学生成了考试的奴隶和机器,却没有时间和心思去感受生命的存在和生命的美好,去思考本该属于自己的人生。此外,教育者自身对生命的态度、认识和理解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我们的一些教师因缺乏应有的生命教育,缺乏正确的生命观,以致在教学中根本没有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没有把珍惜学生的生命作为至高无上的理念。不尊重学生的人格、伤害学生的感情和尊严、体罚学生等现象仍然很严重,这些教育不仅使学生生命意识淡薄,而且给学生造成了沉重的心理问题。

2、生命活动的缺乏

学校中缺乏生命的活动,学生在学校除了课间操之外,每天几乎是静止不动的。埋头题海,伏案苦读,经常是坐在座位上几个小时不动,极度缺乏身体上的运动。课间也很少走动,疲惫的大脑和身心得不到片刻的休息,学生的脸上很少能看到发自内心的笑容,每个人看起来都缺乏精气神,用身体素质的下降来换取分数的增长,学生的体质越来越差。部分学校中,学生的体育课、音乐课等科目被主课所占据,这更使学生在学校里的课余活动几乎为零,生命活动严重缺乏。

3、生命交流的遏制

现代的教学方式仍受传统教学的束缚,因此在课堂上。运用的仍是机械的授课方式,传授给学生的是既成事实的、结果性的知识,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接受了这些没有活力的知识。这种灌输式教学压抑了学生充满灵动的幻想和内心时刻涌动着的激情。说教式的授课阻止了学生与教师之间情感与心灵的交流。教师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忽略了学生内心的感受和提亚,自主意识受到很大的遏制,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互动性没有创造性。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不仅使授受关系,更重要的是彼此情感、意志、精神、人格的感染和影响,是精神的相知、相遇。而这种交流只有靠真切的感悟才能实现,同时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疑问、兴趣,保护他们探索的心灵,在真实的沟通交流中达到学生生命的交融。

在学校生命教育重要性的今天,学校也应该把一味追求升学率的策略稍作调整,把生命教育的内容和意义以各种有效的方式融入到中学的教育体系中去。

4、让生命教育走进我们的课堂

学校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场所,学校应将生命教育全方位地贯穿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之中,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充分发挥生命教育课程的作用,通过课堂教育活动对学生实施生命教育。例如,可以在中学低年级开设《生理与卫生》课程,针对初中生的生理特点与成长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获得正确的知识和有效的心理疏导。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主要场所,生命教育课程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观。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提高生命的质量、激发生命的活力、感悟生命的内涵,生命教育课应体现一种人文的关怀与人文精神,让学生在课堂上也能体验到生命的气息。

5、在各学科中渗透珍惜生命的理念

生命无处不在,在其他课程教授的同时,可进行学科渗透,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如在生物课上讲解人体构造时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身体和生命有所链接,懂得生命的珍贵与神圣,从而更加爱惜生命;在政治课的课程上,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用正确的生命观来指引学生认真生活、奉献社会;在审美课上,可以以美誉促进学生的生命价值体验,用“生命美育”来凸显生命的美丽与珍贵。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个学科中都蕴含着生命的气息,都可以展现生命的活力。

6、在专题讲座和各类活动中真正理解生命的真谛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对生命有更深的认识,学校应定期举行生命教育的抓提讲座,针对不同年级和学生进行生命的解读,为学生讲授生命的开始、过程、终结,生命中的酸甜苦辣,遇到困难时如何对待人生,生命中的坎坷与辉煌。让学生在讲座中感受生命的气息,感知生命的存在于可贵,懂得珍惜生命,去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此外,学生应该在活动中体会生命的成长和生命的真谛,除了在课堂上的知识外,学生还应通过活动去领会生命的滋味。学校可以利用节假日进行关爱生命的活动,安全教育的演习活动等,还可组织学生观看生命成长的纪录片,开展关于生命教育的主题班会,组织献爱心活动等。通过这些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生命的气息。

参考文献

[1] 朱永新.留出成长空间所有孩子都会独一无二[J].观点观察.2013.(3)

[2] 杨威.青少年学生轻生问题诱因与预防对策探析[J].心理健康.2013.(8)

[3] 梅汝莉.生命教育应从小抓起[J].学校发展与管理.2007.(10)

第4篇:中小学教育现象范文

关键词:陶行知 生活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0.170

生活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小学语文教育尤为需要关注的问题。它所倡导的教育生活化也与我国新课改的要求相一致,也可以说新课改的改革基础便是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以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生活相契合,使得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共同发展。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生活化理论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通过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学习和应用可以使得我们的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有效结合,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提供一个有效的途径,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1]

1 转变教师观念,将课堂还给学生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提出 “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首先要认识孩子有力量、有创造力。”这并不仅仅是指表面上或是理论上的认知,而是要求老师将至付诸于教育实践,要去认识学生,了解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文化环境,在课堂学习中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去独立地思考学习。现在大多数的课堂学习都是以老师为主体,以学生为客体,老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学生仅仅是被动接受和吸收老师所讲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一是无法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难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投入进课堂学习中来;另一个是无法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限制了学生的思考,不利于让学生将学习融入实践。陶行知先生要求老师要认识到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便是要求老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教学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作用,老师在旁边起一个引导的作用,给学生留更多地思考空间和自主探究空间。例如在讲《独坐敬亭山》时,老师可以让学生们去自主的学习讨论,让学生先去自己理解并分析当时作者的心理状态和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情感。并让学生去互相交流总结,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只要起一个引导的作用,去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工作。并在最后对学生的学习和交流做一个总结,让学生的学习和知识更加系统和准确。[2]

2 创造意境,转变思维方式

陶行知先生在1943年发表的《创造宣言》中有这样一句话“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他希望学生可以更多地去拓展自己的思维,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希望老师可以有计划地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普遍的想象思维要强于理性思维,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对今后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相关研究表明在人的生活中,想象力是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陶行知的思想也就要求老师在教育中要注重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塑造,引导学生的思维多向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去进入意境,根据教材要求去为同学们设置疑点和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并注意引导学生去对内容进行想象和延伸,使得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例如在教学生《狼和小羊》这一课时,在讲述结尾时,便可引领学生去思考,狼在扑向羊后出现了什么情况,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有的学生说狼把羊抓到然后吃了;有的学生说狼在进行抓羊的时候一个猎人向狼开了一枪,狼死了;还有的学生说狼在扑向羊的时候羊向旁边一躲,然后狼掉到水里淹死了等等,这便打破了学生的惯性思维模式和那种类似于“照本宣科”的单一思维。这样既使得学生积极融入课堂教学中,提高了课堂效率,又使得学生的思维多向发展,勤于思考。[3]

3 语文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陶行知主张教育生活化,他认为知识源于生活,体现生活并运用于生活,教学内容和学生所学的知识是与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因此只有将教育与生活相结合,才可以使得学生去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语文作为人们生活情感叙述、表达和记录的一个载体,与生活更是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将语文教学与生活相结合是老师所应注意的。老师运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生活化思想,让教学活动融入生活,创设情景教学法。像是在让学生写《家乡的秋》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们到操场上去感受秋风的瑟瑟,落叶的凋零和自己衣物的日益厚重,这是一种凄凉的美;也可以让学生去看一下累累硕果,看一下红彤彤的苹果,黄澄澄的梨,咧着嘴笑的石榴和圆圆的橘子,让学生感受到秋的收获等等,这样在学生写作文时既可以不感到枯燥和无从下手又让学生感受到了生活和自然的美,让学生们更加热爱生活;当我们在写《我爱我校》时可以让学生们去更加用心地去体味一下校园生活,感受一下学校的环境和设施,看到学校的青草、鲜花、绿树和下课后学生嘻哈追逐的热闹场景,上课时学生们认真听课的状态,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更具真情实感。

4 总结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适合我国国情和时展需要的教育思想,他不仅在现代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并对今后的教学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和指导意义。我们要认真研究陶行知的教育理论并将它应用于教育教学,使得学生可以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陶行知全集(第1卷)[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第5篇:中小学教育现象范文

【摘 要】在目前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小学、初中英语教学衔接存在着诸多问题,使得学生不能良好的完成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在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两方面,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探寻解决方法,以实现九年教育过程的有机衔接。

关键词 小学;初中;英语教学;衔接

对于学生来说,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每一步都是学习生涯的重要转折。因此,教师如何做好课程的衔接教学工作至关重要。

一、小学升初中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小学英语教学和初中英语教学存在着诸多差异,导致教学衔接不好,如果能认清这些问题,对于教学衔接将有很大的帮助。

(一)课程目标差异

小学英语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教材内容以短对话为主,忽略了词汇、音标、语法等基础能力的培养,很多学生虽然可以开展一些基础的对话,但实际的读写能力欠佳,初中英语教材增加的语篇内容,要求更高难度增大。

(二)教学模式差异

小学初中英语教学模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首先,各地区和学校的重视程度、师资水平上都有所不同,生源差异所导致的学生素质差异在所难免。其次,教学方法与评价方法的差异,是学生不能适应初中英语教学的主要原因。

(三)学生心理差异

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心理上的转变需要一定的适应期。基础好的学生对课程会更加感兴趣,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对英语难免会有陌生感,还可能会有自卑心理。对于新课程、新环境、新要求的适应过程所产生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二、教师教学方法衔接

(一)明确目标,吃透教材

教师要完成好教学任务,必须提高自身基本功,按照初中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明确教学目标,吃透教材,了解学生需要,深入挖掘教学内涵,融会贯通,由此更好地掌握课堂设置,做好教学衔接工作。

(二)由浅入深,夯实基础

小学英语教学对于英语基础知识的要求低,学生基础薄弱,几乎是从零开始,英语教学的衔接过程中,此为重点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不懂国际音标,要求学生每堂课学音标,注意相近音的区别,为单词读写和字典利用打下好的基础。其二,词汇掌握不牢,初一学生大多没有掌握小学所要求的词汇量,指导学生根据音标规律背单词,对于大纲要求的单词,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利用,同时,养成查字典自主学习的习惯。其三,小学英语忽视语法学习,初中英语老师要注重句型和语法的衔接,可以通过编口诀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对于容易混淆的地方,重点强调。

(三)学生主体,互动教学

小学英语课堂上,基本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参与感,表现为体验式教学。初中英语往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学习被动,很容易陷入填鸭式教学的困境,不利于教学衔接,也不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尊重差异,分层教学

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教育水平,学生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差异,初中英语教学衔接的起点,应根据小学阶段英语学习所达到的水平来制定。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差异,分层教学。分层教学提供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教学起点和内容含量。对于起点比较低的同学,降低要求,积极鼓励,以免挫伤同学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在班级内,设立英语学习小组,鼓励同学互相交流帮助,激发全体同学的学习欲望,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五)动情晓理,情感教学

经验表明,学生的心理对于学习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升初中的适应能力差异,很容易滋生畏难情绪引发负面影响,需要老师和家长共同努力,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三、学生学习方法衔接

教学相长,在小学初中英语教学衔接过程中,除了要做好教师的教学工作,帮助学生规范有效的学习方法也很重要。

(一)规范学习方法,养成良好习惯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机性比较严重,升到初中以后,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预习是第一步,这样带着问题听课,就可以充分提高课堂效率,学习做好笔记,理解老师的授课意图,回答课堂提问。课后利用作业消化吸收当天的知识,抓住重点难点,时常复习功课,做好总结。

(二)明确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

英语作为一门全球通用的语言工具,已经变得越来越普及。教师要从学习动机方面引导同学,使他们从小就端正学习态度,知道学习语言的重要性。可以在课堂上,让同学用英语谈自己的梦想,一方面锻炼说的能力,另一方面鼓励同学认真学习,实现梦想。

(三)培养学习兴趣,唤醒求知渴望

英语是一门工具,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他们求知渴望。可以利用新鲜的教学方法,如在课堂上播放一些对话简单的英语动画片,让同学产生愉悦的心灵体验。当学习好一门语言,可以与外国人交流,看书看电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会因此而更加热爱学习。

四、总结

小学升入初中,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涯来说,是个重要的转折点。在这个过程中,正确的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为英语教学的有效衔接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推动学生的英语水平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雨晴.浅谈如何处理好小学与初中英语教学内容的衔接[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下旬),2013,(10):76

[2]曾东.对小学、初中英语教学衔接的探讨[J].中学教学参考,2013,(19):93

【作者简介】

刘淑平(1962—),女,汉族,吉林省梨树县人,职称:中教一级;学历:大专学历,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周玉生(1965—),男,汉族,吉林省梨树县人,职务:吉林省梨树县榆树台镇郊学校工会主席,职称:中教一级;学历:大专学历,研究方向:教学管理

第6篇:中小学教育现象范文

关键词:高中教学;教学管理;低效现象;对策分析

教学管理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管理的质量。当教学目标确立之后,课堂教学的质量就直接受限于课堂中教与学的行为效果,即取决于教师拟定完成的课堂目标、实现知识向学生迁移的方法等。

一、高中教学管理中的低效现象

(一)教师安排的课堂内容繁多

教师安排的课堂内容太多,且教师只注重讲的过程,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例如:一些教师在课堂中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将自己知道的知识一一讲给自己的学生,没有考虑学生是否可以接受,认为只要讲完知识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天天吃“夹生饭”,完全没有消化,长此以往就会变成死记硬。需要用知识时,害的花更多的时间和精。

(二)教师为节省时间,用教辅资料代替教科书、教案

教师在上课之前,没有对课堂知识进行严格的选择和组合,导致所教的内容只是简单的迁移,脱离了教学大纲的要求。而且一些教师凭借以往的“老经验”,不管有用还是没用都拿到课堂,这样不仅浪费时间但却做的是无用功。

(三)教师没有将注意力放在课堂上

教师没有将注意力放在提高课堂教育管理的方法上,而是给学生布置很多的课后作业。试想,如果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在课堂上得到很好的锻炼,对知识的掌握没有到位。那么,学生对课后习题的处理效率不仅低,而且会消耗宝贵的课后时间。

(四)教师讲课缺乏新意

新课、复习课、习题课全都是统一的讲解模式即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的教学讲解模式,只是知识的再现与复述,学生早已不在感兴趣。导致一些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失去学习的动力。

二、针对高中教学管理中低效现象所需要采取的方法与措施

(一)教育者采取积极行动,彻底转变教育教学管理的观念

学校领导应该动员广大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组织教师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例如:组织教师利用暑假时间学习新课改理念下,教育教学的观念与教育思想,是自己的教育观念与时代的发展相匹配。同时,应该培训一些老年教师的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相信有领导的带头作用,教师的积极学习与探索,高中教育管理中的低效现象一定会有所改良。

(二)教师要加强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学习与借鉴

成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快乐中快速掌握知识,老师的教学方法对生的学习产生重大的影响。在高中教育管理中,教师要积极探索好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不仅要在教学实践中自行总结,更应该与其他教师多交流与沟通,相互借鉴。例如:学校可以在每周的特定时间,让各科任教师以小组会议的形式,讨论自己在本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共同商量解决的方法。

(三)理顺年级组与教研组的职能关系,强化教研组的作用

高中教学管理中的低效现象与学科教研组职能的弱化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恢复和强化学科教研组职能势在必行,要充分发挥教研组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通过教研组的培训与管理资源开展教学改革,提高高中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益。

(四)强化集体备课的要求,加强对教师的教学管理与监督

集体备课是校本教研的最基本和重要途径,学校要高度重视集体备课的质量。例如:安排专门的时间,对备课的形式、研究的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与教学环节等做出统一的规定。为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应该实施责任制。另外,学校领导可以参与集体备课活动,强化监督与管理。

(五)教师应该注重教学管理中的反馈信息

教学中的信息反馈主体是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成绩与集体应用知识的情况得出教学的优良。因此,教师要多留意学生的近期学习成绩,以学习成绩为参考,结合学生的实践指示应用能力,对学生做出合理的评价。对于学生的知识盲区,教师应该及时加以补充与引导,强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学生的长远学习打下结实的基础。

三、结语

优化高中课堂教学结构,改善教学管理中的低效现象,需要高中校领导以及全体教师的重视与努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与反思,校领导及管理人员积极支持并加以领导,同时强化制度方面的建设,建立措施保障。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才能使一个地区的教育水平发展到新的高度。

作者:李红杰 张岩 单位:吉林省农安县少年宫吉林省农安县第十中学

参考文献:

[1]孙常新.新形势下高中教学管理的优化[J].学周刊,2016(08).

第7篇:中小学教育现象范文

一、杜绝灌输式教学法,尊重幼儿爱玩的天性

幼儿的成长发育时期,正是他们热衷于探索眼前的世界的时期,他们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幼儿有时可以拿着一根毛线反复的玩;幼儿可以拿着一块石头翻来覆去的琢磨;幼儿对于一件事情的集中力不够,幼儿教师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观察一件事情时,幼儿往往会被旁边的声音或者事物吸引;幼儿会不顾教师的约束去做他们自己想做的事情。幼儿表现出集中力弱、控制力弱、无规律性的行为都是他们正在探索这个世界的方法,然而很多成年人不能理解幼儿的思索方式,他们把幼儿的这些看似“幼稚”的行为定义为“爱玩”,觉得幼儿不照自己的方法学习就是太贪玩、太顽皮,必须得好好的教育。

在幼儿教育中,有些教师不顾幼儿的成长规律,不顾幼儿的探索天性,一味的要求幼儿“顺从”、“听话”,强行给幼儿灌输知识,这使幼儿从心理上厌恶学习。

要让幼儿真正的热爱学习,提高幼儿老师的教学效率,教师要意识到幼儿心理成长的规律,尊重幼儿的天性,引导幼儿尽可能的探索知识。比如幼儿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汉字时,不能强行要求幼儿背诵每个汉字的拼音和字形,要根据幼儿爱玩的天性引导他们学习。教师可以把“河”、“何”、“柯”罗列出来给幼儿看他们的不同之处,幼儿看到同样是“可”字,可是旁边跟着一个“水”,它就是和水有关的“河”;它旁边跟着一个“人”字,它就是人的姓名;它旁边跟着一个“木”字,它代表斧头柄。学生发现自己能看到汉字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再经教师的讲解了解他们的区别,就会为自己的探索产生成就感,他们会乐于探索更多的知识。

二、杜绝提前式教学法,引导幼儿的求知欲望

幼儿的成长发育时期,他们的形象思维很强,他们只能理解自己眼睛看得到的事物、听得到的声音、摸得到的物品,对于过于抽象的东西,很多时候,他们并不能进行很好的理解。有些幼儿教师在教学时不顾幼儿心理年龄阶段的接受度,引导幼儿超前学习知识,甚至用很抽象的方法引导幼儿学习。

幼儿在接受了不适合自己学习的知识后,很可能会觉得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以幼儿的心理来说,他们不会知道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不全面是因为年龄局限;反而会因为家长或教师的批评把责任归于自己,从而对学习丧失信心。

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教师在引导幼儿学习时改变急功近利的心态,让幼儿一点一滴的学习基础知识,为幼儿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比如教师在引导低龄幼儿学习加法和减法的知识时,有些幼儿在计数时必须借助自己的手指。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给幼儿比较容易计数的围棋子、玻璃珠,用具象的方法引导幼儿学习知识,观察计数过程中存在的规律。当幼儿能感觉到教师的教学方法非常贴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时,幼儿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在做数学题时就能渐渐杜绝手算而用教师教授的方法学习。

三、杜绝成人化教学法,燃起幼儿的天然感情

幼儿在成长发育时期,他们的感情和想法通常都不会太过复杂,他们会用天然、纯真的感情面对事与人。有些幼儿教师将成人化的思维强加在幼儿身上,觉得幼儿的思维方法既幼稚又不切实际,不顾幼儿的心理年龄特征强行改变幼儿的价值观,使幼儿本身的价值观还没有得到发展就已经夭折,剩下的是成年人强行塞给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

比如幼儿教师在引导幼儿学习画画时,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出一幅种太阳,他们把太阳种在地上,给太阳浇水、施肥,结果长出很多太阳。如果幼儿教师不能理解幼儿的这种思维,就会觉得幼儿的画技属于胡涂乱抹,幼儿的构图逻辑不通,甚至还会要求幼儿重新绘画。幼儿教师把自己的成人化想法强行塞给学生,使幼儿觉得自己的思想受到否定,以后他们不愿意再积极的思考。

要让幼儿愿意自由思考,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就要求幼儿教师尊重幼儿的思想,懂得多倾听幼儿的心声,而不能强行代替幼儿思考。幼儿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说出自己为什么要画这个种太阳的画?引导幼儿思考,太阳是这个样子的吗?如果太阳不是这个样子的,怎么画才能更漂亮呢?教师要对幼儿的想象力和创意进行鼓励和赞赏,使幼儿的天然感情能够展现,让幼儿的个性能得到培养。

第8篇:中小学教育现象范文

关键词: 杜威教育思想 中小学教育 启示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20世纪西方教育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他建立了完整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影响了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的教育发展进程,虽然他的观点提出是在19世纪末,并遭到一些人的反对,但是其对当今的教育来说,仍然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一、杜威的教育思想和当今的教育现状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在学校的教学中必须呈现儿童现在的生活,这样,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活动,也就是过着现实的社会生活,教育应作为适应儿童天性的生活,是一种改造了的生活。[1]同时,在教育中要考虑受教育者本能或先天能力,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在于促进受教育者的生长,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学生生长为重心,教育的目的不在教育之外,而是在教育的过程中。他认为:“哪里有生活,哪里就已经有热切的和激动的活动。生长并不是从外面加到活动的东西;而是活动自己做的东西。”并认为:“我们最后的结论是,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2]教育的过程就是“经验不断重组的发展过程。在实施教育中,不要把教材看成是经验之外的东西,要从学生兴趣和特点出发,然而需要说明的是,不是所有的经验都具有教育意义。一个有教育意义的经验,必须是发现到行为和结果之间的联系的,能够对旧的经验有检验作用。[1]笔者认为,学习杜威的教育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解决学校培养的人不了解社会、脱离社会、不能适应社会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人为地把教育与社会相分离,对于学校教育,则认为先是教育学习阶段,然后才是步入社会,过度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在学校所学习的东西不能应用在实际生活中。[3]

杜威主张“从做中学”,强调操作、行动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性。观念、知识和经验是在操作中、行动中,在新的探究过程中获得的。在一定程度上,它强调了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知识本身来源于实践,而能力的培养更离不开实践锻炼。他认为应教学生去“做”,而不是去“学”。人是接受环境的影响的,但是人不会被动接受环境的影响。有效的教学方法应是还原抽象理论知识于实践,使学生在亲身“做”的过程中具体生动地理解、掌握和拓展知识。比如帽子这个概念的形成,在儿童那里不是直接告诉他什么是帽子,而是“一个孩子像别人使用帽子那样使用帽子,通过帽子戴在头上,把帽子给别人戴,出门时给别人戴上,等等,获得帽子的观念”。[4]

二、杜威教育思想对中小学教育的启示

社威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和“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三个命题可以说是一种现代的教育思想,与传统教育思想相比,它有明显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实践证明,这种教育思想能够较好地推动教育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1.“做中学”。我国当前的教学多以课堂教学为主,固定场所、整齐成排的课桌、固定的讲台等,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创造性思维的提高。而杜威的“做中学”的教学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爱学、乐学、活学,教育培养出的学生能灵活运用知识而不是“书呆子”。对此,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从生活中选择某些事例,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运用书本知识。具体而言,增加活动课程、运用好活动课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的理解力;提高提问的技巧,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等等,让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积极的参与者。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杜威的“儿童中心说”高度评价儿童发展的潜在可能性,要求教育给儿童的本能生长提供条件。并对教师提出了职责的要求:选择有教育性的客观条件,理解学生个体的需要,避免学生受到非教育性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从经验中学,从失败中学习,让学生成为“做”的主体,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创造者。教师要改变“灌输者”的形象,使教师变为指导者或指引者。全面、科学、辩证地认识学校实践活动中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的认识保证。[5]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使学生和谐、全面地发展。

三、结语

在我国,教育已被确定为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科教兴国”已成为基本国策。中小学教育是我国的基础教育,在此形势下,要重视中小学教育,注重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素质教育。因此,在教育活动中,教育必须从社会实情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真正做到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学习中探究,使学生自主、和谐、全面地发展。同时,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这就要求学校的教育工作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核心,更新学生的创新观念和态度,改革传统课程,改造教师观念和思想,改革学校管理,改革传统课程,改造教师观念和教学方法,改革教育考核评价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学校教育中,应提倡师生之间是朋友关系,平等相处,而不是高学生一筹的领导、尊长。总之,学校、教师、学生应三位一体,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6]

参考文献:

[1]徐智仕.杜威儿童教育革新思想综述[J].南昌高专学报,2002,6:51-54.

[2]徐智仕,何日华.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J].南昌高专学报,2003,9:45-46.

[3]孙来成.教育即生活:闪烁在新课程中的光辉思想[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4:1-4.

[4]田芬.杜威教育思想对于现代教育的借鉴意义[J].岱宗学刊,2009,12.

[5]张月丽.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启示[J].法制与社会,2010,7.

第9篇:中小学教育现象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科研

一、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方向

我们明确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目的意义,其实也就给我们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指明了方向,即中小学教育科研更多的表现为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通过研究来指导教育教学实际工作。因此,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更应注重自己的教学实际,以小的课题研究为主,做到一个课题能解决一个教学实际问题即可,切忌贪多求大。这是因为:

1、工作需要。

2、自己熟悉。

3、便于操作。

4、利于推广。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种种不良现象

1.功利主义:今天中小学教育科研热,在很大程度上功利主义造成的,严重违背了教育科研的实质。我们知道,教育科研是一门严肃的科学,。虽然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起点低,学术性不是很强,但其科学性不容置疑。它更多的表现为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通过研究来指导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质就是通过教育科研的研究来达到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水平,使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但眼下的中小学教育科研热,在很大程度上并非如此,而是借教育科研工作为学校招来一块“金字招牌”,那些参加科研工作(特别是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也大多是出于评职晋级的需要,给自己脸上贴金罢了。至于所研究的内容(课题)是否对教学有益,对学生是否有切实的意义则不太关心。只要上级能肯定,给一个什么奖,那就万事大吉了。

造成科研工作功利严重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主管部门只浮于表面,而疏于管理和指导是分不开的。只要留心一点就不难看出,由于现在许多评定的项目和内容中,都有一条“科研情况”或“课题研究”情况。你想评职,没有参加课题研究,不行!你要获得诸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称号,对不起,未参加课题研究,不行!这种人浮于事的现象的确太多、太普遍了,“功利主义”能不大行其道吗?

教育科研是严肃的、科学的,它不能成为一个指标,也不需要所有的教师都必须参与,因为它必定是理性的,学术性很强的东西。而我们今天的某些领导,不能正确认识其科学性和学术性,硬实要把它作为一项评定的指标,这不仅违背了教育科研的本质,更是把它推进了“功利主义”的死胡同。

2.两头热,中间冷:功利主义必然造成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两头热,中间冷”。这里所说的“两头热,中间冷”主要是指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的课题研究方面,大家的热情和精力都放在课题的立项、开题和结题上。这种现象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是比较普遍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简单,应为大家所关心的并不是课题本身,而是课题的影响力,课题在上级那儿能引起多大的注意。说穿了,也就是一个“功利主义”在作怪。

3.泡沫成果多:功利主义、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必然产生“泡沫学术”,在中小学教育科研热的背后,各种“泡沫”现象层出不穷,水分沙子越掺越多。在不少的科研项目中,老师为课题的名称的确化了不少心思,以取悦于领导,课题一旦获得通过,便在开题、结题方面大做文章,包装过度,大话空话不少,但对课题的实施研究过程,却并不看重。更为甚者,对研究的过程凭空想象,造假数据,东摘西抄,胡乱拼凑,把课题越吹越大,但却经不起实践的检验。一些用巨资累起来的课题成果,不要说推广运用,就连本校教师甚至高课题研究的老师也不敢真正把它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谁敢拿教学质量开玩笑呢?

“功利主义”倾向是产生“泡沫学术”成果的温床,而“泡沫学术”成果的飞扬跋扈又直接刺激和助长了“功利主义”倾向盛行的势头。要纠正这些现象,教育科研管理部门要强调教育科研的正确定位,进一步明确并强调教育科研是运用科学理论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困难与问题,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的功能,淡化名利,弘扬科学精神。

三、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几点意见

1.克服功利思想,端正科研态度

影响中小学教育科研顺利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就是功利主义思想,因此,要使中小学教育科研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必须克服功利思想,端正科研态度。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努力学习,提高我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正确认识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学的关系,多做实事,少空谈,不为名利。这样,中小学教育科研才能健康顺利的发展,也才能起到指导教学的目的。:

2.切合实际,做小做实

中小学教育科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切合实际,做小做实。作为广大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不是为搞科研而科研,不是为开展课题研究而研究,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我们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因此,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必须要切合实际,做小做实。所谓“小”,就是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应着眼于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工作,研究一个方面,解决一个问题,决不能贪多误得。所谓“实”,就是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应该做踏踏实实的工作,真真正正地解决我们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不为名、不为利。

3.来源实践,指导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