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金融的看法范文

对金融的看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金融的看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金融的看法

第1篇:对金融的看法范文

一、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背景

早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就将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确立为一项国家战略;今年四月,以国务院文件的形式,正式明确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国家战略定位。国家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现实背景。

(一)上海的金融历史底蕴深厚

上海是近代中国最大的金融中心,也是中国现代金融业的发源地。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在上海诞生,标志着新式银行在我国开始出现。至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上海在金融机构、资金、金融市场方面获得迅速发展。当时全国银行共有164家,而总行设在上海的达58家,上海占据全国的银货资金6亿元的76%以上,形成了包括信贷市场、同业拆借市场、外汇市场、黄金白银市场、股票市场、商品期货市场等各类市场。上海成为当时远东地区首屈一指的金融中心,铸就了上海深厚的金融历史底蕴。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需求

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不仅在短期内导致中国因外需萎缩而使实体经济遭受巨大冲击,更是对中国大量消耗资源能源、高度依赖外部需求的增长模式提出了挑战,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显然不可持续。中国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因此,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不仅是上海转型的内在需要,也是我国应对金融危机,藉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制约,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举措。

(三)国家财富管理的迫切需要

中国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积累了巨大的国家财富,其中一部分以持有美国国债的形式存在。当金融危机来临导致美元走弱的时候,持有美国国债的安全性引起了广泛关注。如果中国有自己可控的国际金融中心,则可以借此更有效、更稳妥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减少外汇风险;可以在与外国进行交易时,有能力参与国际金融资产或商品期货资产的定价,拥有管理财富的话语权;可以创造很好的投资平台,实现国家财富的保值或升值等。

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具体内容及其亮点

《意见》提出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设成与中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基本形成国际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基本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金融机构体系;基本形成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金融人力资源体系;基本形成符合发展需要和国际惯例法律法规体系。其具体措施包涵四方面的内容:

一是加强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不断拓展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形成比较发达的多功能、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任务。《意见》为此提出了一系列创新金融市场产品和工具的要求:各类债券品种和债券市场建设,研究探索并在条件成熟后推出以股指、汇率、利率、股票、债券、银行贷款等为基础的金融衍生产品,有序推出新的能源和金属类大宗产品期货,研究建立不同市场和层次间上市公司转板机制,适时启动符合条件的境外企业发行人民币股票及债券,积极发展再保险市场等。

二是加强金融机构体系和业务体系建设。重点发展投资银行、基金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货币经纪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机构,鼓励发展各类股权投资企业(基金)及创业投资企业,搞好上海金融发展投资基金试点工作,推动私人银行、券商直投、离岸金融、信托租赁、汽车金融等业务发展,适时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产品试点等。

三是加强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电子交易,促进各类系统互联互通;健全为市场交易服务的登记、托管、清算、结算等现代化金融支持体系;规范发展中介服务,加快发展信用评级、资产评估等中介服务机构;建立我国金融资讯信息服务平台和全球金融信息服务市场等。

四是加强金融发展环境建设。制定既切合我国实际又符合国际通行惯例的金融税收和法律制度;完善金融执法体系,建立公平、公正、高效的金融纠纷审理、仲裁机制,探索建立上海金融专业法庭、仲裁机构;不断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建立贴近市场、促进创新、信息共享、风险可控的金融监管平台和制度。

研阅整篇《意见》,至少有两个“亮点”值得关注:

一是“创新”成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主旋律。《意见》赋予了上海在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创新的重要责任,显著加大了对上海在金融领域先行先试的支持力度。上海将有望在债券、期货、金融衍生工具等一系列金融产品创新领域率先“吃螃蟹”,如上文提到各类试点等。同时,要制定并完善促进金融创新的政策,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金融市场和金融企业为主体的金融创新机制。

二是建立国家层面的指导协调机制。把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上升到国家层面,建立由发展改革委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协调机制,加强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指导、协调和服务。

三、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对湖南省的借鉴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可以为湖南省建立区域金融中心、促进金融业发展提供借鉴。

(一)要有大量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需求

构建区域金融中心的前提条件是其周边甚至更广阔的区域对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有较大的需求,这取决于本地及其腹地经济总量与增长、国际资本的流动等。2008年上海GDP为13698.15亿元,人均72536元,分别是湖南省的1.23倍和4.45倍。而上海还有可利用的“长三角”等经济腹地及其制造业基地,对金融产品和服务需求较大。同时《意见》也要求上海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这必将进一步提升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需求空间。因此,建立区域金融中心首先需要进一步壮大发展区域实体经济,做大经济总量,扩大经济辐射面,以创造大量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需求。

(二)要有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的大量集聚

一个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产生“聚集效应”很重要。“聚集效应”就是集中了各种创新服务产业,形成规模优势。无论对企业还是对人才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而大量的金融机构“扎堆”才会产生这种“集聚效应”。目前,上海市有各类金融机构689家,其中银行业机构124家,保险业机构291家,证券业机构94家,在沪经营性外资金融机构达到165家,同时上海已集中了近20万金融人才,这些数据远远超过内陆省份。而且《意见》要求上海重点发展有利于增强市场功能的机构,同时要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集聚的机制,研究制定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的配套措施等,将进一步增强金融机构和人才的集聚效应。

(三)要有完善发达的中介服务机构和信息服务体系

金融中心是建立在中介服务的基础上,相对发达的中介服务机构和信息服务体系,能为各类金融交易提供方便、自由的交易平台,大大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扩大交易量。中介服务的基础是信用,而完善的信用环境和信用制度对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将存在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对于中介服务和信息服务体系还不发达,信用体系还不完善的地方,应将其作为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四)要有良好的金融制度、法律制度

一个金融中心必须具备透明、公平的金融法律制度,市场主体在这里不会受到任何不正当的限制和歧视,这样才能保护金融市场参与者的合法权益,确保金融交易的安全、高效。《意见》提出了要完善金融执法体系,探索建立金融专业法庭、仲裁机构等,就是改善司法环境、提高法律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从湖南省的金融执法情况来看,金融债权维护依然较难,成为制约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又一大瓶颈。

四、加快湖南省金融业发展的思路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对湖南金融业发展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思路和启示,有必要对未来几年湖南金融业发展进行全面研究规划。

(一)充分认识湖南省金融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中部地区缺乏一个有号召力的区域金融中心,湖北武汉、河南郑州都已提出要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将对湖南省构成强有力的竞争。与之相比,湖南省建立区域金融中心优劣并存,对此需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优势方面:(1)湖南省地处长三角、珠三角交汇处,可以充分利用沿海产业转移优势;(2)湖南省拥有丰富的农业及有色矿产资源,在中部地区有着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3)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将成为我国中部新的经济增长极;(4)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与湖南省政府联合开展金融服务创新试点,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湖南省金融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也为未来的金融创新打下良好基础;(5)近年来,湖南以创建金融安全区为手段推进全省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明显,信用体系建设的“湖南模式”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趋改善;(6)独特的湖湘文化,具备一定的人文优势。

不足方面主要是金融业总量规模不大。2007年,湖南省金融业增加值为211.7亿元,占GDP比重为2.3%,比河南高0.29个百分点,比湖北低1.35个百分点,与上海的差距更大(见表1)。

同时,湖南省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业务总量与湖北、河南两省存在差距。2008年末,湖南省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是湖北的80%、79.9%,是河南的71%、67%;证券业发展总体水平低于湖北,与河南相当;保险业实力低于两省,尤其与河南省差距较大(见表2)。

湖南省金融规模不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经济总量规模不大、二产业占比不高,吸引资金能力不强;直接融资方面创新不够,金融资源的积聚能力较差,缺乏实力强大的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等。

(二)立足现实谋划建立区域金融中心

当前,全国除上海、北京、深圳外,还有多个城市提出要建立区域金融中心,“金融中心”可谓遍地开花。湖南省应立足湖南实际,发挥优势,弥补不足,谋划建立长株潭区域金融中心。

1、对区域金融中心进行准确定位。根据湖南省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经济金融现状,长株潭区域金融中心应定位为辐射中西部的国家性区域金融中心,而不是国际金融中心。

2、设定区域金融中心的功能与目标。除金融中心的投资、融资、结算、综合服务等功能外,根据湖南特色和基础,建议长株潭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目标主要聚焦在三个方面:(1)建成中小企业融资中心;(2)建成大宗农产品和稀有有色金属产品定价与交易中心;(3)建成信用信息征集与中心。

3、科学规划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是一个长期、浩大的工程,需要科学规划,分步骤、有次序的完成。规划建设步骤时,定位要高,起点要低,工作要扎实,避免“跃进式”发展。建议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先整合长株潭城市群及3+5城市区域;第二阶段辐射到全省;第三阶段逐步向整个中部地区以及部分西部省区(如云、贵两省)辐射。不同的阶段应有相应的目标、思路和具体措施。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不是三五年的事情,在时间安排上忌急功近利,建议规划10~15年基本实现目标。在规划过程中,要避免长沙市各个区和长沙、株洲、湘潭三个市各自为政建设“区级”或“市级”金融中心,应统一到整个长株潭城市群层面上来进行整体规划。

4、建立政策支持体系。如何克服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的制约因素?有的问题要依靠自身努力去解决,如加快经济增长速度、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扩大经济辐射面、培育金融中介机构和金融人才等,而有的则需要国家层面的支持,在政策、法律等方面实现突破,如放松资本管制,开展金融产品和工具的创新试点等。建议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模式,一方面在省级层面把支持和优惠政策用足用透,另一方面积极争取国家层面的政策安排。

第2篇:对金融的看法范文

“信息安全不是一个局部性和技术性的问题,而是一个跨领域、跨行业、跨部门的综合性问题。”在6月14日~18日由《计算机世界》报社主办、《新金融》双月刊承办的首届中国金融信息安全高峰年会上,来自国家信息中心的安全专家、首席工程师宁家骏教授严肃地表示。

此次金融安全年会汇聚了银行、保险、证券等行业共60余位主管金融安全的代表,也是《新金融》双月刊第一次针对金融行业而举办的大型的安全年会。会上,各位金融安全专家针对当前的安全热点话题和焦点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和见解。

四大国有银行之一的中国农业银行软件开发中心的安全处处长高中自在谈到金融安全问题时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他认为金融行业的安全小到一个点,细到一根线,大到整个银行。银行在安全工作方面要做到信息安全“四强”,即银行自身的信息安全体系、技术保障体系、组织保障体系、制度保障体系要强,管理、制度、执行要强化,宣传、培训、教育要强势,考核、奖罚要强硬。

由于金融行业是关系到国家经济稳定的特殊行业,随着金融行业的数据高度集中,安全问题越发突出,因此保护金融关键数据的安全是每一位金融安全代表义不容辞的责任。来自银川市商业银行的行领导沙建平总稽核非常重视该行的信息安全问题,他认为银行在信息化建设的时候首要考虑是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其次是考虑成本的问题。

而来自哈尔滨市商业银行的科技部总经理刘韩鹰认为,我国金融系统的安全存在两大问题,一是风险管理上的风险识别,二是风险控制上的问题。前者表现在对对象的忽略和对象缺失的时候我们的组织结构的不到位。后者表现在风险控制的流程上存在很大的问题。

第3篇:对金融的看法范文

“新金会”是大众理财顾问杂志社倾力打造的互联网金融系列论坛,旨在为投资者、行业企业、服务机构、管理层搭建一个畅通的交流平台,让与会者在这个平台上互通有无、共同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本次研讨会得到了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的大力支持。作为“新金会”论坛系列论坛之一,研讨会以“风险・转型・变局”为主题,邀请到大成律师事务所领导和资深互联网金融律师、行业专家,深度解读最新监管办法和国家相关政策,为网贷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咨询服务。另外,此次会议也邀请了多位行业内具有代表性的平台负责人出席,就当前普惠金融的发展重点、热点问题发表各自看法,共同探讨网贷的持续、健康发展之路。

大众理财顾问杂志社社长李鸿,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金融部主任朱忠友出席研讨会并致辞。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律师肖飒从整改期限、网络借贷的内涵和外延、企业经营管辖归属、政府评估分类及公示的意义、ICP许可是否必须拿、P2P经营范围和服务合同修改等37个方面,全面解读了网贷监管政策,并针对我国网贷企业的实际情况,给出了切实的意见和建议。旺财谷独立董事雷洲、大连京北互联网金融资产交易所总裁助理侯少开从企业的角度分享了对当前行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麦子金服、美利金融、中瑞财富、易通贷、闪银科技等十多家互联网金融企业相关负责人参会并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第4篇:对金融的看法范文

“实业与金融,是一个企业发展的两个翅膀。”这是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三峡集团”)董事长曹广晶对产融结合的看法。

近年来,在中石油、国家电网、中粮集团等“先行者”涉足金融版图之际,作为同样有着雄厚资金基础的三峡集团没有忽视另一个“翅膀”。

早在组建之初,三峡集团已酝酿在财务公司、保险、银行等领域有所作为。目前,尽管三峡总公司并没有公布其在金融领域的具体发展情况,但其几大金融板块的业务都在逐步推进。

近期,就央企产融结合的现状、趋势、发展等问题,曹广晶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记者:三峡集团这些年来实施产融结合的情况怎样,资产规模有多大?

曹广晶:三峡集团的现金流很好,旗下的单位也很多,资金需求量也很大,所以我们财务公司在央企里肯定是前十名。

我们很早就有自己的财务公司,从资本的总量、业务的贷款总额来看,规模还是很大的。现在应该说在央企里边大概第五第六的样子。财务公司目前经营状况非常好,总量大概是五六百亿元。

记者:集团公司具体参股了哪些银行?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区?近期有哪些继续投资金融业的打算?

曹广晶:三峡集团对银行的参股还是做得比较好的。我们现在已经参股的有成都商业银行、凉山州(商业)银行、宜宾商业银行等。

近期投资金融,我们还有一些想法,例如我们现在正在跟湖北省的银行在谈判,想把各个市的银行组成一个大的融资平台。但是因为国家还有很多限制,还没有最终确定。

记者:如何看待产业资本投资金融业?

曹广晶:投资金融,对企业自身的发展有好处。

首先,我们企业本身的经济实力是很强的,可以为金融产业的发展注入很大的活力;

其次,三峡集团是经营比较规范、比较稳健的公司,虽然是两个行业,但是我们从体制、机制这方面也能为金融企业的发展贡献出力量。应该说我们的理念带入到金融企业,对金融企业的发展非常有好处。

此外,金融企业对当地经济的发展也是很有带动作用的,金融是经济的血液,所以应该是地方和企业共赢的一个事件,对地方经济发展对企业都有好处。

作为三峡集团来讲,我们的财务公司运转得非常好,对金融行业也并不陌生,会非常稳健地去经营我们的金融业务,也非常希望能介入更多的工作,在金融行业里有所作为。

记者:对“产融结合很容易使风险传导到金融领域”这个观点,你有何看法?

曹广晶:我不是非常认同这一观点。产融结合是非常必须的。

实际上,一个企业的发展有两个翅膀,一个实业,一个金融,我觉得都不可偏废,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我们也非常希望在金融方面有所作为。

三峡集团的主业突出,它的水电、清洁能源,可以说是所有央企里面主业相当突出的一个。如果核心竞争力在这方面,我觉得就没有问题。

从另一方面来讲,三峡集团所从事的行业是一个基础性的行业,不是一个风险非常大的行业,我们现在负债率只有30%,偿债能力好,现金流稳定。

同时,我们也是固定资产投资比较大的行业,对金融的需求也比较大,如果是有金融业的支持,这个产业会做得更好。

现在国资委也非常关注企业的运行的健康状况,比如负债率和非主业的投资,对我们的监控也非常严。

记者:你是如何评价目前银监会对中央企业产融结合这方面的相应政策?

曹广晶:过去的政策,“两参一控”,就是控股的只能有一家,参股只能有两家。我觉得这个政策某种程度限制了发展,应该更放开一些。根据企业性质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控制方式。

第5篇:对金融的看法范文

金融危机的出现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现在看来,许多对于金融危机的看法和走势的预测都是不对的。具体的就不用一一细说了。恐慌的情绪在某些方面正在逐步减缓。相对应的,镇定的情绪、从“危”中看到“机”的情绪正在逐步地增长。当然,也要注意麻木的情绪、情绪滋生。

其实,面对金融危机,危机的底在哪里,大多数人的看法是什么?既不像乐观者那样乐观,也不像悲观者那样悲观,悲观又有什么用,又能解决什么问题,既不能当饭吃又不能当水喝。因为他们每天都要面对实际问题,他们是从事实际工作的。他们不会那样情绪波动,不会那样浪漫。他们一直在寻找着机会,对未来充满着希望。他们并没觉得世界怎么了,或者觉得世界本来就是这样。

当然,大多数人会受到少数人的影响。一些专家、记者掌握着较多的话语权,具有较大的影响力。现实中,少数人影响多数人比较多,而多数人影响少数人比较少。所谓沉默的大多数。其实,少数人应该更多地了解大多数人的想法,掌握大多数人的真实的想法,从大多数人的实际的对策中找到好办法。应该问计于民、求教于民,增加问计的广泛性。现在媒体里播出应对金融危机的观点,都是一些专家、学者,鲜有最基层的人。

如何进一步减少恐慌情绪、盲目情绪、悲观情绪?有三种人的态度比较端正,比较有科学观。一种是有本事的人,他们在顺境中赚钱,在逆境中也赚钱,即使失败了他们也能够沉得住气,正确对待,总结经验,反败为胜。第二种人是真正了解情况的人,愿意不断深入了解情况的人。因为胸中有数,所以不会发慌。现在大家老在争论金融危机什么时候见底,这个问题确实不好回答。我们总是认为有一个固定的底在那儿,哪一年要见底,只是我们不知道。实际上这个“底”是不存在的,或者是可变的,或者讲由人们自己决定,大家搞好了,这个底就会提前,搞不好,就会拖后。不是哪一个国家就能决定的,经济活动是受人的大脑很大影响的,是各种合力的结果。所谓了解情况,只是比别人多一点,但并不是就能够找到最终的、完美的答案,相对真理只是无限地接近绝对真理,相对真理的总和就是绝对真理。第三种人是有历史感的人。有历史感的人就会把当前的事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来考虑,放在历史的适当的位置,不至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现在我们要注意什么?看问题既要往大的方面看,又要往小的方面看,具体化,细化再细化。不能大而化之,不能什么都往金融危机这个筐里装。看问题首先要从大处着眼,现在即便办一个很小的企业,可能都会受到整个国际风云的影响,因为经济已经全球化了。但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不同的地方受到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我们要真正找到应对的方法,还必须做出更加深入、更加细致的分析,分门别类。不同的国家、地区、行业、企业,不同的方面,不同的时间,情况都不一样,甚至大相径庭。一细化,机会就来了。我们为什么老盯着一些传统的事情呢?有些普通的产品现在没有销路,将来也很难有,因为生产能力已经很大了,全世界需要多少都能马上生产出来,所以它们的高速增长是不可能了。就拿就业来说,有许多人找不到工作,但是也有不少工作找不到人。植树造林需要多少人。农民工回去了,他们并不指望回到原单位,他们实际上已经悄悄地找到新的工作。

第6篇:对金融的看法范文

一、西部大开发中的金融政策研究综述

目前人们对西部大开放金融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的作用程度认识;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的倾斜问题;西部金融组织体系的构建;直接融资政策以及外资政策等方面。

(一)金融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的作用程度认识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离不开金融业的大力推动。问题是金融究竟能起多大作用?人们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1、金融支持处于主导性地位

马润平等人认为,“西部大开发是一项长期、复杂、巨大的系统工程,须有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系统。在该体系中,金融支持处于主导性地位。”他们的理由是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可以拓宽西部开发资金供给的渠道,可以优化资金投向和经济结构调整等等。

2、金融支持不起主导作用

戴小平认为,金融支持西部大开发的主导作用这种提法是过分夸大金融作用,也忽视了金融的特性。在他看来,金融业在西部大开发中确实能起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也有其局限性,原因是在西部大开发前期,由于投融资项目的长期性、非盈利性,商业性金融和外资大举投资内在动力不足,应以财政投资和政策性金融为主导;而在中后期西部投资环境改善后,商业性金融和外资才会发挥其资金融通的主导作用。除外,支持这种观点的还有中国人民银行兰州市中心支行有关课题组的一份研究报告。他们认为在肯定金融业支持西部开发作用的同时不能夸大了金融业的作用,原因是金融作用的发挥要与金融领域内外环境紧密相关,不对西部金融环境进行改革,金融将难以真正发挥对西部开发的支持作用。

(二)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的倾斜问题

在分析西部地区经济金融落后的根本原因时,人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中央货币政策的统一性和西部地区差异性的矛盾所造成的。为了发展西部,不少人认为必须根据西部地区实际,实施特殊的金融政策,为此提出了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的倾斜战略。如马润平等人认为:要推行有差别的货币政策,途径有:①实行有差别的存款准备金政策;②扩大再贴现和再贷款业务等。马洪波认为实行向西部倾斜的信贷政策其措施有;①降低西部存款准备金率;②东西部差别贷款利率;③提高西部地区商业银行分支行的贷存款比例等。和秀星等人认为,有效的倾斜性金融政策是一种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所不能替代的无形资源,它是金融杠杆撬动西部大开发的“支点”。他们提出的措施有:①按大区实行差别准备金政策;②适当提高西部利率浮动水平;③适当提高西部金融机构存贷款比例等;④提高呆帐准备金比例等。

在这股要求实施倾斜的货币信贷政策的强大呼声中,有人对此持不同意见。戴小平的观点认为:货币政策的倾斜受到很大限制,在一个国家不可能同时有着不同的货币政策,那将给中央银行监管带来很大困难。在他看来,货币政策因为主要是调控总需求,即使倾斜后对于结构调节的作用也不大。作者认为他所理解的货币政策的倾斜,应是体现在实施具体的优惠利率和约束性管制的节制等两个方面。

(三)西部大开发中的金融组织体系的构建

西部地区的金融机构到底是多还是少?人们看法不尽相同。张锖认为,“金融组织体系残缺不全,尤其是区域性商业银行缺位,是限制西部地区外部融资环境的一个主要因素。”她的根据是西部金融机构的网点密度与资产总量远落后于东部,提出的对策是适当降低金融机构的设立标准等。人行兰州市中心支行有关课题组的一份研究报告也谈到要对“机构准入政策进行创新,降低西部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条件。”可见,不少人的观点是认为西部地区的金融机构数量少了,为此提出通过降低西部地区金融机构设立的标准等措施来大力发展西部地区的金融组织体系。

而戴小平则认为,在构建金融组织体系之前,应明白西部需要怎样的金融机构。西部的金融组织体系目前是基本建立了,这时候过多增设网点,无异于自相残杀,引起恶性竞争,当务之急是增强西部现有金融机构的服务职能。他还认为没有必要专门设立西部开发银行,原因是三大全国性的政策性银行可以履行这一职责。

(四)直接融资政策

发展西部金融,通过金融机构融资,需要有一个比较完善的金融市场。目前西部普遍存在着金融市场不完善的问题,表现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发展的滞后。但许多人提出的直接融资政策中关注更多的是西部资本市场怎么发展。和秀星等人认为“应放宽直接融资的政策限制,促进西部资本市场的发展。”人行重庆营业部一个课题组关于西部大开发中金融政策的建议之一是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张方等人对于直接融资政策的建议有两个方面:一是资本市场的培育完善;二是设立西部开发基金。他们提出的措施有对西部企业上市给予倾斜和优先;在西部建立第二层次的证交所;在西部发行区域性债券等。

戴小平却是从一个比较广阔的视角来谈直接融资政策。他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两个内容:一是在发展资本市场的同时不应忽视货币市场的发展。理由是资本市场主要是解决长期资本的融通问题,货币市场主要是解决短期资金的融通。两种市场对西部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二是在发展资本市场时,应找准切入点,股票上市只是手段,而不能成为目的,更不能为上市而刻意破坏规则;在重视股票市场的同时注意发展债券和投资基金的市场。此外,吴跃云等人在论及货币政策融入西部大开发的难点时,谈到的一点是西部金融市场发育不完善。他们主要是从西部货币市场的不完善来说明。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部地区发展货币市场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五)对外资(FDI)的政策

西部大开发必须采取各种政策,以多元化方式提供多种渠道吸引外资参与开发建设,其中灵活的金融政策对吸引外资金融机构在西部设点等具有重要意义。在外资政策的建议方面,人行重庆营业部课题组认为:实行外资银行国民待遇,吸引外资金融机构来西部设立分支机构。马洪波认为:要加大西部利用外资力度,必须从基于规制的政策来吸引外资,那些对外资金融机构带有歧视性的政策法规和不合理的行为必须及时清除。张锖对外资政策提出如下看法:在间接利用外资方面,可考虑在西部地区率先放宽外资银行的经营范围(首先是人民币经营种类的放开);逐步推行所谓“同步设点”政策,即要求已在我国设立分支机构的外国金融机构,今后如要在东部增设分支机构时,必须相应的在西部设立分支机构等。

简言之,人们关于外资政策的看法可以归纳为两点:其一是为了吸引境外金融机构在西部设点,必须实行国民待遇原则,以创造一个良好的金融外部环境;其二是可以通过西部金融体系的对外开放政策来吸引外资。

二、制定西部大开发中的金融政策应注意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从有关西部大开发中金融政策研究的综述可以看出,当前关于这个领域的研究进程。总结分析各方的观点,笔者得到的启示是,在制定西部大开发中的金融政策时应注意处理好如下几对关系,这些关系理顺了,才能更好地设计,出现实可行的金融政策。

(一)增长与稳定关系

金融业遵循的最高原则之一是稳健经营,因此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在稳定币值基础上促进经济增长。在促进西部大开发的金融政策设计过程中,应注意处理好鼓励金融投;资西部大开发与维护金融业稳健经营原则之间的关系。当前有的金融政策主张很有创新力度,但如果执行起来,其结果可能仅仅是在鼓励金融机构的冒险精神,与中央银行维护金融的稳健经营基本职责相违背。如适当降低西部企业贷款条件、降低西部设立金融机构的条件等。金融业一旦置于稳健经营原则于不顾,大肆投资放贷,金融泡沫也就为期不远,到时不仅造成巨大金融风险,还影响了西部大开发的进程。所以制定金融政策时,必须正确处理好西部发展与金融稳定的关系。

(二)政策创新与维护关系

西部情况的差异性和西部大开发的紧迫性需要金融政策的创新思维,这是非常正确的。但我们在强调金融政策创新的同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金融创新本质上属于一种市场行为,而不仅仅是由政府政策就可以推动的结果。金融创新是在经济、技术、市场需求等外部环境都比较发达的情况下产生的,我们在对金融政策进行创新时,应遵循金融创新的这种特性。政府行为不是万能的,政府失败论是客观事实。所以在研究金融政策时,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政府的金融政策不应过多地于预金融活动主体的自主经营活动,而主要以市场取向为主。有人提出的“同步设点”等措施实质上是强调·以政策的硬性规定(行政干预)来“迫使”外资金融机构来西部设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没有理顺,该政策可行性值得怀疑。②在对金融政策进行创新时,应该是在总结、吸收已有的政策取得的成果基础上的创新,不应前后矛盾。如有人主张的降低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的法定准备金率措施,“如果硬要实行,则会否定商业银行一级法人体制改革成果,回到原有的以各地分行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③相关金融政策的创新应自觉维护公平竞争的秩序。如倾斜性的金融政策旨在消除东西部存在的政策不公平现象,具有合理性,但应注意的是,在消除旧有的不公平的同时不应该又造成一种新的不公平产生。这是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的需要,也是公共政策的属性之一,因为实现公平是公共政策要寻求的目标之一。有的金融政策主张在消除已有的不公平同时无意中造成新的不公平,并不符合公平竞争的原则,这是在进行金融政策创新时应加以避免的,如,降低西部法定准备金率等。

(三)国家金融政策的统一性与地区性差异的关系

当前西部地区的金融落后是由国家金融政策的统一性和西部地区差异性的矛盾所造成的。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金融政策属于“一刀切”做法,这种做法忽视西部经济金融落后的实际以及对统一性政策给西部经济金融带来的负面影响估计不足。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许多入主张实行倾斜性的区域金融政策。该政策强调了地区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其一系列政策主张的本质是通过政策手段在抑制本地区资源和要素的不断流动的同时吸引外来资金的投资。笔者认为,区域性金融政策的提出同样没有很好地处理国家金融政策的统一性与地区性差异关系。因为该政策的实质是借助于人为力量将地区市场与全国统一的市场割裂开来,在当前经济金融全球化、一体化潮流面前显得不是很合适宜。况且,这种区域性金融政策的存在也会给中央银行的监管带来困难。“原则上,为了区域发展目标,货币政策可以区域化,但由于货币系统的高度一体化,这样做实际上是很困难的。因此,货币政策是较少用于区域目的的。”所以,该政策的现实性让人怀疑。人们在研究金融政策时需要从系统论观点出发,同时考虑金融政策的一般要求(统一性)与地区现实存在问题,协调好金融政策的统一性与地区性差异之间的关系,以便制定出行之有效的金融政策。

(四)放松管制与加强监管的关系

针对当前西部地区经济金融滞后的状况,许多人提出的金融政策之一就是放松对西部金融机构相关标准的要求,希望以此帮助西部地区金融业尽快发展起来。如,降低西部地区的法定准备金率、适当降低再贷款条件、降低设立金融机构的条件等措施。人们可能对倾斜性的西部金融政策实施效果寄予了过高的希望。实际上,西部地区经济金融的问题,不仅仅是资金短缺的问题,金融外部环境的不完善则是更深层次的方面。西部地区还属欠发达地区,本地区在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造成地区经济效益普遍较低,投资环境不佳,可投资的有前景的项目不多,银行贷款回收、资产治理和风险问题因而也变得突出。这种状况下如果再降低有关标准,而不同时强调进行有效的金融监管,那么可能的结果是一些并不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一哄而上,为了生存势必恶性竞争,导致的后果将是严重的。国家开发银行行长陈元就认为:“在西部开发中,应始终强调投资质量和防范金融风险。”所以,金融当局不可能对西部金融机构一放了事,与此同时强化金融监管也是十分必要的。从政策科学的角度讲,一项政策的周期包含制定—执行—评估—监控—终结等环节,其中监控环节对于及时矫正政策偏差、保证政策的有效执行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金融监管措施是一项金融政策的重要环节,在强调对西部地区的金融机构适当放松管制的同时,强化金融当局对其相关金融政策进行监控是其职责所在。总之,放松管制必须与强化监管紧密结合在一起。

第7篇:对金融的看法范文

分歧实际上无时无刻都存在。

尤其当沪指站在2500点之上时,基金公司多空阵营已经站队完毕。

收集基金近期声音,较为谨慎的基金公司有建信基金,公司认为二季度相对一季度会呈现更复杂的状态,随着一季度两大驱动因素――流动性和宏观经济改善驱动力的减弱,二季度市场从目前位置继续上行的空间会比较有限。

景顺长城也认为,技术上看,年线是历次熊市行情难以一次性超越的压力带,加上基金整体仓位已经达到大牛市的配置水平,继续大幅增仓的空间不大,一旦短期市场进入调整,基金减持获利丰厚的行业和个股的可能性大增。

交银先锋基金则表示,整体市场估值已反映了经济复苏的预期,目前还没有观察到企业经营与盈利感受到经济复苏的状况,在目前的情况下买股票,相对未来业绩的不确定性来说,这样的估值并不便宜。

此外,表达谨慎观点的基金公司还有东方、新世纪、华商等。

而持有乐观看法的基金公司也不少。

海富通认为,在站上2500点的高位,A股创出年内新高后,震荡盘升的概率较高。信诚基金宏观数据显示当前经济延续升势,未来股市震荡上行概率较大。

博时、东吴、国投瑞银、鹏华等基金公司的近期言论也较为乐观。

但实际上,分歧中,基金公司存在基调和操作上实际实现着统一。

几乎所有的基金公司采取同样的基调来回答对后市的看法:“谨慎乐观”。这一基调将分歧概括和统一。在具体操作上,无论高喊怎样“谨慎”的口号,偏股型基金加仓是唯一旋律。

而当下,沪指运行到2500点的高位。似乎基金之间分歧更大。但事实上,在分歧中亦有统一:分歧是对后市的看法,但观望是现在最实际的做法。在2500点上方,看多、看空的基金表现出了统一的观望策略。

有看空的深圳某大型基金公司投资总监就曾表示,如果再涨,他就下令减仓。但面对这种震荡行情,观望是最好的方式。

另一位看多的基金经理则认为,前期涨幅比较大的股票有回调的需求,但银行等低估值大盘股的支撑可以使得市场稳定。

二季度趋势相对乐观

对于今年二季度市场趋势,大部分基金持相对乐观态度。广发小盘基金认为,A股市场未来一段时期仍有可能延续上升趋势。股市的全面向好仍有待于观察全球经济的走稳、国内宏观经济的持续趋好、IPO重启时间,以及大小非减持的规模等多方面因素。短期来看,由于宽松的流动性,市场将在政策利好与不断报出的糟糕企业盈利数据的交织中震荡运行,市场存在结构性和主题性的机会。

国投瑞银基金认为,虽然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仍呈现出错综复杂局面,但整体而言机遇大于风险,对A股市场持谨慎乐观态度。

国投瑞银创新动力股票基金基金经理徐炜哲表示,中国经济有可能最先从经济低谷中开始复苏,主要借助于政府投资拉动和信贷放松后私人投资的启动。和欧美国家不同,中国的内需潜力仍然很大,在有利的资源价格和低通胀的环境下,中国经济或许能迎来一个难得的加大投资力度同时促进产业升级的时期。因此,将继续维持2008年四季度的观点,仍然对经济和股票市场持较为乐观的态度。

银行、地产重获关注

有基金经理认为,市场可能会出现从炒作题材到业绩的回归。而金融、地产等低估值板块因在别的板块映衬下显得更有价值。

基金对金融地产的看好体现在季报及季度策略报告中。刚刚公布的基金一季报上,博时公司旗下多位基金经理表示对金融、地产行业重点关注。

第8篇:对金融的看法范文

触发此波房地产基金强力反弹,是有诸多利好因素支撑的。美国政府推出的多项援救房市政策开始显现效果。美国30年期固定房贷利率也从去年10月6.5%的高点,降至目前的4.7%左右。在房价与房贷利率双降效应下,房地产市场买气明显回升。此波全球不动产证券价格重挫70%,跌幅大大高于实体房地产的跌价,不动产证券价格或REIT股价相对于不动产的实际价值均出现了大幅度折价。因此,房地产基金出现不似牛市胜似牛市的行情则不难理解了。

在这轮海外房地产基金的大幅反弹行情中,相关基金的经理人还告诉投资人,目前投资欧芙房地产标的为主的全球型基金的反弹力度,明显强于投资亚太标的为主的亚太房地产基金,但从稍长一段时间观察,亚太地区的房地产基金相对抗跌。由于房地产基金与金融业关联度高,亚太地区的银行体系相对欧美健康,融资条件也较为宽松,亚太地区的房地产基金有后来居上的潜力。这为投资人重新检视和配置房地产基金,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机遇。

那么,美国房地产是否真的见底?回答仍是不肯定的。因为,美国的失业率和房屋销售数据仍比预期的差,这均将影响房地产市场。这说明房地产基金的大幅反弹并没有预示房地产市场已见底。因此,建议投资人谨慎看待此波房地产的反弹行情,甚至不建议投资人立刻买入或配置相应的资产。另外,次贷风暴使美国房地产业蒸发了约3万亿美元财富,但财富缩水率仅相当于网络泡沫破灭时的30%左右。在整个房地产泡沫尚没有挤干净之前,慎言房地产投资。

其实,投资总是有不同的看法和判断。即使是面对同样的一个数据也会有不同的解读,这就是投资世界中的买和卖。假如看法和判断趋于一致,市场就会出现涨停或跌停。而这样的几率则比较低。这说明即使是在成熟市场中,投资意见也是不一致的,这就要求投资人自己有一个基奉的看法和判断了。作为个人投资者特别是初涉全球市场的内地投资人,如何把握和判断这些常常相左的信息和建议呢?

第9篇:对金融的看法范文

股价中绝大部分是对中长期的盈利预期,当股价波动大的时候,实际上是对它的中长期看法波动较大。一些股票被称为周期性股票,并不仅仅是因为短期业绩存在波动,而是因为景气的变化还能影响对中长期前景的想象。

市场波动的下降,一方面的确反映现在经济的波动远远低于过去,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越来越多股票的周期性在消失。其背后是对大量产业中长期看法的固化,这些固化的看法,可能需要较长时间基本面的改善,并且这些改善的逻辑需要不同于以往的“老路”才行。

上面偏中期的看法与短期的市场判断有不小的关系。

站在当前这个位置,上行空间需要靠什么打开?有些人认为是货币政策,事实上不是这样。在四月中旬,市场对货币政策看法的改变就已经完成并迅速“超调”,之前一段时间全面降准降息预期甚嚣尘上,货币政策的表现实际上是低于预期的。

我们认同不少同行的看法,即当前是观察政策效果的时候。与香港市场不同,A股投资者本来就更关注中观数字,而现在高频数据比以往得到更多的重视:发电量、商品房销售、钢铁产量,大宗产品价格等。但是,市场其实想要的不止于此。由于政府财力、杠杆以及企业杠杆上已经有明显的压力,政策托底,尤其是类财政的政策托底,其持续性市场是很没信心的。如果是经济的稳定能更多来自“内生”的动力,信心会更足一些。

但当前的数字显示经济的改善很大程度还是来自类财政措施的支持。从PMI和金融数字上看,有充足理由认为经济情况好于一季度的一段时间。但从央行的银行家和企业家调查看,银行的信贷审核条件没有放松、企业信贷需求趋弱、销售回款持续变慢。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下降更快,基础设施建设独撑投资大局,伴随企业中长期贷款占比增加、城投债发行加速和财政资金投放加速。

总的来看,在当前的经济背景和市场认知下,在未来一到三个月,总体的操作建议是减少仓位的频繁变动,利用相对稳定的市场情绪做好相对收益就有绝对收益,蚂蚁腿也是肉,聚沙也可成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