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柴静雾霾调查范文

柴静雾霾调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柴静雾霾调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柴静雾霾调查

第1篇:柴静雾霾调查范文

【摘要】自媒体是一种新媒体传播方式,其全新的传播理念、渠道及形式区别于传统媒体,越来越受到关注和广泛运用,也将成为Web3.0 时代最主要的传播形式之一。一部深度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成为了2015 年开年最受热议的具有自媒体传播形式特点的代表作,本文探讨了其所体现的自媒体传播的特点,并对自媒体传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作一分析。

关键词 自媒体 传播形式《穹顶之下》

在互联网时代,当更多人突破传统媒体参与形式,自主地投身于公共表达,进行信息的分享与互动传播之时,自媒体便成为一种独立的新型的媒体传播形式。自媒体作为科学技术演进和社会发展共同作用下的产物,自2010 年起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借助博客、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自媒体传播形式,广大民众可以随时通过网络所见所闻和所感所思。这使个体得以最大化最便捷地参与新闻传播活动,也解构着传统媒体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这种传播新趋势既有利也有弊,一方面有利于充分反映来自社会各层面的愿望、意见和诉求;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信息虚假、蓄意炒作和舆论难以控制等传播乱象。面对如今复杂的传播格局,自媒体如何积极发挥其优势规避劣势应对挑战,真正被大众所信服是当下亟需探讨的问题。

2015 年2 月28 日,柴静推出了以“雾霾”为主题的深度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不到一天时间,成为数亿人手机朋友圈中热谈的话题。截止2015 年3 月1 日零点网络上公开了该视频播放数据,它的总播放量已经达到1.17 亿,成为2015 年首个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现象级视频,甚至很多媒体人称之为一次最为成功的自媒体传播。

一、内容为王,渠道为皇的自媒体传播

1、渠道发行——视频网站全覆盖

《穹顶之下》突破了传统的纪录片模式,采用新媒体的全覆盖。腾讯视频、优酷视频等多家视频网站和客户端都在首页进行了推荐。随后腾讯视频借助微信的分享,在微信朋友圈迅速传播开来。

自媒体,对平台有着非常高的依赖性。目前几大主要的视频网站都已经开通了自媒体平台。《穹顶之下》渠道发行的模式是柴静及其团队对其曾经辉煌的传统模式的自我否定。《穹顶之下》的发行既是柴静及其团队的胜利,也是各大视频网站的集体狂欢。在视频网站受制于高额版权、带宽、盈利模式等困境之时,《穹顶之下》无疑给各大视频网站注入了一剂强心剂,吹响了移动互联和自媒体视频新境界的号角。

2、内容制作——专业精良是良好传播的核心

如今是“快餐式阅读”时代,也是“内容为王”的时代,100 多分钟的调查式纪录片如何能留住观众的眼光?那一定要有很好的内容支撑。《穹顶之下》是一部严肃的作品,抓住了受众当下最关心的话题,其内容扎实,制作精良。柴静走访了多个污染现场寻找雾霾根源,并到多国实地拍摄治污经验。这次关于雾霾的调查,被认为是“非机构、非记者所做的信源最权威、信息最立体、视野最开阔、手段最丰富、最有行动感的雾霾调查”。

在交流的现场,柴静运用TED 式演讲、现场演示、视频展示和网络传播这四大手段,剖析了给中国带来严重大气污染的燃煤和燃油存在的四大问题。除综合式的传播手段的巧妙运用之外,内容的充实饱满正是这部片子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的核心因素。

二、自媒体传播带来的视觉盛宴

1、新颖的传播技巧和高科技手段相结合

许多传统媒体一直就环境和雾霾的问题投入了巨大心血,也做出了多篇专业重磅和独家的报道。例如财新传媒的专题报告——《雾霾元凶》也同样值得尊重,但是相比《穹顶之下》的影响力就相去甚远。《穹顶之下》更具个性化,在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上也略胜一筹。除自媒体式的内容创作之外,通过社交网站的爆发性链条式的传播,加上新技术赋予的多样化呈现,例如柴静的TED 式演讲、信息可视化、flash动画、移轴摄影、科幻电影特效技巧等等,无不体现出自媒体时代新形式传播所带来的即视感。

2、自媒体的自主性传播

作为自媒体传播的代表,《穹顶之下》一开始从作者自己的孩子出生、成长出发,引发了无数家长心中的共鸣。作者处处代入叙事主体的第一人称和非传统的第三方记者口吻的表达,并采用了TED 式的幽默风趣的演说风格。大屏幕代替了传统读报时代的小屏幕,现场观众不再是节目的陪衬,而是真正“场景”中的人。这种更加具有冲击力的方式,无论是场外还是场内的观众,都能获得真实感。在演讲过程中,作者是一直代入自己情感的,不是作为记者,而是以母亲的身份作为调查的切入点,每一次展示图表数据时,都不忘加上“我也看不懂”的前缀,甚至说这是一场她本人与雾霾的“私人恩怨”,强化了观众的共鸣。

在整个视频观看过程中,如果作者不适当加入个人情感阐述,不具备鲜明的个人风格的话,受众估计很难坚持把它看完,要有好的传播效果就更加困难。《穹顶之下》实现了专业性、可视性的平衡,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新闻报道在专业性和贴近性之间的平衡问题。

三、自媒体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视频自媒体成本高,需原创

《穹顶之下》的火爆让视频自媒体制作者感受到了机会的到来。目前国内开放视频自媒体的平台已经越来越多,优酷、土豆、搜狐、新浪、腾讯、微信等等都加入了这场自媒体大战中,而且越来越多新的自媒体平台正在崛起。这不仅仅对于个人,对于企业来说,也将是一个重要对外宣传的窗口。

虽然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带来了很多机会,但是也面临了不少挑战。受众对于文字自媒体已经习以为常,如今正是视频自媒体当道的时刻,然而视频自媒体的成本相比文字或声音自媒体而言要高出很多,而且视频自媒体往往都是团队作战,这一点从柴静的《穹顶之下》就不难看出。自媒体中对内容的要求也显而易见,虽然针对雾霾的主题,诸多媒体早已经报道,但是柴静的《穹顶之下》从数据图表到采访文案再到视频演说都出自于作者以及其团队的原创,才能引来这么多的注意力并产生影响力。

2、自媒体门槛低,舆论难控制

由于自媒体的门槛低,民众意见表达平台选择的自由度大,对于舆情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也因此需要更多的资源投入和更加完备的知识储备。对于中国人来说,雾霾可谓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词,媒体关于雾霾的报道更是连篇累牍。我们自以为对雾霾已经知道得很多,直到看完柴静的《穹顶之下》,大家才知道原来对雾霾知之甚少。当该视频通过各大网站传播出去之后,瞬间产生的舆论反响也与其点击率成正比,各方观点众说纷纭,其中对于“雾霾”主题言外的话题讨论格外热烈。在网络环境中,一旦某个话题聚集相当多的人时,就会出现“舆论爆炸”,话题涉及的问题会被放大,渗入的“沙子”越来越多,事态的发展也就越来越不可控制。受众容易易意气用事和情绪化地思考,掉入网络人云亦云的漩涡中无法自拔,忽略了传播主体要表达的主题和意义。

用一种互联网的自媒体方式实现了一次华丽转身,使我们看到了自媒体的力量,如今的自媒体应该是众多团队合作而成的全媒体。柴静及其团队将一个完整的纪录片分成了八个小主题,使得各视频网站和微信刷屏的各种视频版本五花八门,自媒体时代不再需要长篇累牍,更需要的是热点中的一鸣惊人。

但是自媒体的春天真正来了吗?在一些自媒体人看来,《穹顶之下》代表了官媒和自媒体在影响力上的“分水岭”。《穹顶之下》是柴静及其团队制造和引导舆论能力的集中体现,功劳应该归于集体,同时也应归于柴静个人的名人效应。若换做其他没有官媒从业背景和人脉资源的自媒体人,这部耗资百万的深度调查纪录片的可复制性几乎为零。自媒体人在为柴静的成功而欢欣鼓舞之时,应冷静地思考《穹顶之下》的成功是否具有可复制性,是否能在短时间内为传媒格局带来质的改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穹顶之下》唤醒了媒体人对行业和自身的重新审视,激起自媒体人的满腔热情。

参考文献

①Dan Grill mo. We the Media:GrasrootsJournalism by People,for the People,2004

②焦点中国,《柴静〈穹顶之下〉引爆视频自媒体,centrechina.com/finance/31231.html

③钛媒体,《柴静〈穹顶之下〉可能会、应该会改写的新闻学》,tmtpost.com/198613.html

④邓新民,《自媒体:新媒体发展的最新阶段及其特点》[J]《. 探索》,2006(2)

⑤任成,《创新扩散视野下的知识传播——以TED 演讲为例》[J].《今传媒》,2013(11)

第2篇:柴静雾霾调查范文

[关键词]雾霾 预警 建议 穹顶之下

中图分类号:D922.6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1-0394-01

我们生活在 “终生暴露的实验仓” … “而重雾霾期间对儿童和老人的伤害是最严重的。”

“呼吸是没有办法选择和逃避的,你的每一口它都在。”同呼吸,共命运。

“颗粒物,是人类的一级致癌物。”

“煤问题必须引起重视,最重要的要么降下来,要么洗干净…”

法律的模糊性,大气法53条执法主体的不明确,“不执法就是逼人做假。”

“用光所有的资源之前,用光所有的环境容量。”

相信每个人,都知道这些话出自何处,是的,他来自柴静的《穹顶之下》。看完这段视频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我默默地拿起手机,看了下一些地区的空气质量检测:255,253,282,232....沉默了许久想了很多。从未像今天这样重视过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但今天才知道原来它是如此的可怕,,,,每个看完这段视频的朋友们是否会想:为环境我们能做点什么?

十年前的山西河水变成了污水,年均苯并芘超标290多倍。那么现在空气含量中有15种致癌物,其中世界上最可怕致癌物苯并a芘超出国家标准值14倍。我们可想而知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严峻污染的环境。柴静的这次雾霾调查报告能否唤醒我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自身做起的责任感。对于我们这一代而言最重要的是父母和孩子。我们不可能永远的保护他们因为他们总会暴漏在空气中,呼吸时我们无法逃避的现实。你的每一口呼吸都在,我们成人每天要呼吸大概两万五千次。想想我们这样每天生活在这样的空气当中我们的肺会变成什么样子?如果我们保护环境就像保护我们的父母和孩子一样保护大自然。那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要想治霾,首先要知道他从何来:雾霾最大的来源是煤炭和化石能源的燃烧。那么其他国家也同样要消耗大量的煤炭。但是为什么就没有出现像我们国家这样的严重局面呢?因为英国人在消耗大量的煤炭时首先需要把自己所需要的煤洗干净,然后在进行燃烧。那么我们国家到底有多少是这样做的呢?几乎是微乎其微! 所以在唤醒我们每个人的意识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有关监察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对工业重工的排放污染超标情况进行监管。一个地方有大量的工业,重工业聚集其中消耗大量的煤炭,而且还没有办法很好的控制空气污染的排放量,同时还无法关停和取缔这会事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很多的中小型的工业和重工业都在用没有任何排放标准的小锅炉,也没任何人监管随便的排放。他们根本没有专业的环保排污设备进行对排放物净化所以排放物严重超标。想从本质上改变这样的情况需要我们每个人,每个监管部门,每家企业共同努力。只有从自己的意识上的改变才会有行动上的推进。

当前我国大气污染呈典型的复合型污染的特征。已经有相当多的研究和分析表明,我国当前大面积雾霾的出现,是超大规模人口数量、较高人口密度、快速工业化进程、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高强度使用化肥、爆炸式增长的机动车、特殊地理和气候条件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细颗粒物(PM2.5)被认为是雾霾天气的重要原因,其主要来源既有烟尘、粉尘、扬尘等一次颗粒物,也有由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生成的二次污染物,且二次污染物占有重要比重,可占到40%左右,在严重的雾霾天气条件下,其比重甚至可以达到80~90%左右。考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粉尘(可吸入颗粒物)、氨(NH3)、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大气重金属等六类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趋势,可以发现随着过去30多年高速经济发展,总体上这些污染物排放总量呈增长的态势。比如,燃煤支撑了我国钢铁、电力工业高速发展,也产生了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粉尘污染。但大家不一定知道,大气中氨的主要来源是化肥使用和畜禽养殖。长期以来,为了保障粮食总产出,我国化肥的使用量并不受管制,其使用量不断提高,从1980年的1269万吨提高到2012年的5839万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畜禽养殖业在过去30年间也快速发展。

初步测算表明,尽管烟尘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常规污染物先后于20世纪80年代、2006年、2012年以来处于下降态势,但氨、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污染物排放仍处于上升态势,叠加起来,大气污染物排放正处于历史高位。这也可以大致解释在常规污染物减排取得积极进展的时期雾霾天气反而频发的现象。

对此,我列出以下措施

一:政府完善法律。国外治理大气污染立法先行,现已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目前,我国大气污染立法尚不完善,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已实施13年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亟待修订, PM2.5控制的法规体系。如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中增加区域联防联治内容,加大机动车尾气治理力度,通过立法修订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等。

二:经济结构调整。我国是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耗结构,化石能源占中国整体能源结构92.7%。面对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以化石资源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亟需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而避免燃煤污染的治本之策,就是要使用清洁能源,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

三:企业节能减排。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就是要‘倒逼’企业转型升级。企业要推进清洁生产,靠科技的投入转变生产方式,使用天然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进而实现节能减排。

四:个人意识的加强。从小事做起,一个柴静的意识,唤醒了中国几亿人口的意识。雾霾的形成,也是我们个人生活中一些不合理的行为导致。沙子聚集在一块可填海,国人如果聚集在一块,制霾又岂是难事?

参考文献

柴静.《穹顶之下》.

吴义生主编.环境科学概论.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

陈静生.人类-环境系统及其可持续性.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刘少康.环境与环境保护导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第3篇:柴静雾霾调查范文

关键词 新京报;雾霾报道;新特点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0-0045-01

2015年3月1日,沉积许久的知名调查记者、前央视主持人柴静带着她的作品《穹顶之下》回归银屏,这部103分钟55秒的视频以纪录片的形式把生活在雾霾之下的我们记录下来,在短时间内引起关注。

中国的大气污染主要表现为雾霾天气,尤以我国北方京津冀地区为重。雾霾天气的出现涉及气象学、环境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有关雾霾的各种知识和信息也多是来自专家或专业部门,他们与普通民众距离较远,中间又缺乏沟通桥梁,难以产生良性的互动。

现实情况是,作为社会公器的媒体承担了更多向普通民众普及雾霾知识的责任,媒体通过新闻报道发挥其宣传教育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唤起公众的环保意识,使他们不仅能够正确认识雾霾,重视雾霾,也能为避免受雾霾的损害做出行动。

上文提到京津冀地区是我国雾霾的重灾区,尤其是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北京,所遭受的雾霾污染备受关注。作为一份在北京创刊,扎根北京,报道北京,服务北京的都市报,《新京报》秉持着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对雾霾天气进行了及时客观的报道,有效发挥媒体议程设置的功效,转变报道方式,服务百姓,直面本地天气污染状况,加强舆论引导,丰富了我国媒体进行环境传播的形式,成为了学界、业界的关注所在。

1 《新京报》关于雾霾报道的新特点

1.1 从信息传播转向知识传播

《新京报》作为一份都市类报纸,其报道重点集中在雾霾的阶段性发展情况、成因分析、防控措施以及未来发展等方面。从多篇报道来看,都有把信息传播转换为知识传播的倾向。报道不再单独是PM2.5指数的监测预报,雾霾何时来,何时走这种简单的信息的公布,还是转向知识的普及。例如,《新京报》2015年12月3日的报道――《大风救场除霾PM2.5一度个位数》,就向读者解释了大风为何能驱霾、吹什么风最能驱霾、为何说冷空气是干净的、多大风力除霾更有效、一场大风能吹走多少霾、雾霾被吹散到哪儿去了、等一系列备受关注的问题。例如,在2015年12月2日的报道中,记者采用了问答的形式,对北京今年“最严重雾霾”有多严重、此次最严重雾霾为何出现在华北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解释。

这种以知识传播为主的报道最直接的效果就是能解除受众的忧虑,它至少能够起到安抚民众的作用。

1.2 可视化报道,图说雾霾问题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仅用新闻图片来呈现新闻已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对一些相对复杂的时政新闻的解读、突发性事件的调查、服务类信息的说明及一些社会事件的深度解剖与分析,新闻图片也难以一步到位地表达清楚。由此,新闻的可视化运作应运而生,将新闻转化成图像与图形的结合来呈现,即使是复杂甚至枯燥的新闻也能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传播的多元化主要是指雾霾报道的广度,具体又可分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1]。从形式方面,《新京报》在对北京雾霾进行报道时,十分重视制图。对读者来说,他们关心是否能非常直白地弄清关于雾霾的种种问题,例如,一天中什么时间段PM2.5指数最高,雾霾中哪种污染物的浓度最高等,《新京报》的做法就是用图说明问题。在《红色预警后污染物排放平均减30%》这篇报道中,编辑通过制图的形式,还原了此次重污染过程PM2.5中各类污染物来源的浓度,用色彩分明的折线来反映问题,清楚明了。

这种可视化的报道做到了将繁琐内容简单化,枯燥内容生动化,抽象概念具体化,是非常有意义的新闻制作尝试。

1.3 疏密有致,议程设置长效

大众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是由美国学者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提出来的,他们认为大众媒介能够构建受众的思想,引发他们认知能力的变化。大众媒体并不能决定人们思考什么,但在引导人们思考什么问题上却是十分成功的[2]。雾霾问题作为一项社会问题,媒体在对其进行报道时议程设置功能同样奏效。

笔者在对2015年11月到2016年1月5日所有雾霾报道吉进行分析时发现,这个时间段共有45篇文章,几乎每天都有相关报道,有时甚至一天多篇,而且报道高峰阶段与政策制定等宣传时机吻合。

例如,2015年12月30日国家发改委、环保部昨日《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明确提出到2017年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到202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削减,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其中PM2.5浓度比2013年下降40%左右。31日《新京报》就推出了相关报道,详细解读了这一政策,并对问题的背景进行了说明,引入了专家的观点。

随着12月20日左右雾霾天气严重,报道将笔触伸进了居民小区、百姓家中,12月23日推出了整版报道《吸烟炒菜室内PM2.5翻倍》,告诫读者室内也应注意个人健康,全面细致。

媒体在发挥议程设置功能时,要坚决避免一哄而上,而是要通过合理科学的策划,推陈出新,让雾霾报道回归常态,保证议题的连贯性,这才是可持续议题设置的应有之义。

2 结论

《新京报》对雾霾报道呈现出的新特点给其他媒体做了示范。消除雾霾天气是一场持久战,《新京报》在未来的报道中也应不断改进方式方法,充分发挥主流媒体舆论引导能力,向受众传递更多的信息。

要加强与受众的互动,对于受众的反馈及时回复。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在自身版面受限的情况下,加强与受众的互动。此外《新京报》在进行雾霾报道的同时,也应加大对公众少开车、多乘公共交通,积极参与植树等环保活动的宣传。《新京报》作为一份都市报,社会新闻的报道是其强项,雾霾新闻涉及多学科知识,采编人员应不断加强环境科学知识的学习,避免出现报道失误,对受众产生误导。

用大数据制图报道雾霾天气是目前媒体较为流行的方式,但要考虑如何将数据的传播效果最大化,增加实用性数据是一个好办法。例如媒体可以在报道中加入了诸如晨练指数、防护指数、开车指数等内容,为市民如何应对雾霾提供参考和应对。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不断变革着新闻报道的方式,但作为社会公器的媒体应始终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作为记者来说,更应把握好时代的脉搏,在针对雾霾这种环境问题的报道时,要做更深入更持久的调查,摒弃功利心态,“以全球视角来看待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3],搭建环境保护信息交流的平台,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史公军.主流报纸的雾霾报道:基于理性和建设性的个案[J].重庆社会科学,2014(2):89-97.

第4篇:柴静雾霾调查范文

在我们中国人的字典里,几年前还没有雾霾这个词;而现在,上至耄耋老人,下至黄发小儿,无不把雾霾挂在嘴边,甚至许多人会有种错觉,为什么雾霾在两三年时间里突然暴发。其实,雾霾并不是在近几年突然暴发的,是近几年因为雾霾更严重,我们才知道了“雾霾”这个现象。

雾霾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包括数百种大气颗粒物。其主要由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组成,它们与雾气结合在一起,让天空瞬间变得阴沉灰暗。雾霾天气是一种大气污染状态,雾霾是对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的笼统表述,因为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的英文缩写为PM,PM2.5则是指大气层中所有直径小于2.5微米的可吸入固体颗粒物,它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PM2.5与较粗的颗粒物(PM10)相比,具有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在大气中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的特征,因此,PM2.5对环境的影响范围和对人体的危害程度更严重。严格说来,雾和霾是有区别的,雾是水凝结成的小液滴,霾是污染物颗粒,如我们常说的PM2.5。雾霾的来源有很多,大至国家炼钢发电,小至家庭炒菜、烧煤烧汽油,我们都在以各种方式向大气中排放着污染物。

雾霾暗藏“健康杀手”

黄克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空气污染对健康影响最多的是呼吸系统和心血管,像高血压、冠心病,以及神经系统。因为雾霾主要是直接或间接通过肺这个途径产生影响,即使我们每天不去跑步,不去运动,一天可以有将近一万升的气体被吸进来,如果空气质量不好,长期的积累对人体主要有如下影响。

对呼吸系统的影响:雾和霾的成分中除了水汽以外,还含有数百种大气化学颗粒物质,它能直接进入并粘附在人体呼吸道和肺泡中,引起急性鼻炎和急性支气管炎等。对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雾霾天气可使病情急性发作或加重。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会诱发肺癌。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细小的颗粒物有很多“办法”诱发心血管疾病。比如,它们刺激呼吸道产生炎症后,呼吸道释放细胞因子引起血管损伤,最终导致血栓的形成。而空气中污染物多,气压低,易诱发心血管疾病的急性发作。

影响儿童的发育:研究显示,人类的生殖能力明显下降,环境污染被认为是罪魁祸首。高浓度的细颗粒物污染,可能会影响胚胎发育;大气颗粒物质的浓度与围产儿、新生儿死亡率的上升,低出生体重、宫内发育迟缓以及先天功能缺陷具有相关性。由于雾天日照减少,儿童紫外线照射不足,体内维生素生成不足,对钙的吸收大大减少,严重的会引起婴儿佝偻病以及儿童生长减慢。

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阴沉的雾霾天气,由于光线较弱及导致的低气压,容易让人精神懒散,情绪低落,遇到不顺心的事情甚至情绪容易失控。这类人群要注意情绪调节,可以在家看看喜剧类电视剧或听听相声,让自己高兴起来。

雾霾天气,了解肺肿瘤致病因素全面预防

王强(上海远大心胸医院胸外科):灰霾的大雾不时弥漫在城市上空,在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的同时,也在危害着市民的身体健康。在灰霾的天气中预防肺肿瘤,首先需要详细了解肺肿瘤的致病因素有哪些。

吸烟:根据以往的临床资料来看,肺肿瘤的产生与吸烟的关系最为密切。王强主任表示,纸烟中含有苯并芘等多种致肿瘤物质。曾有实验表明,动物吸入纸烟烟雾或涂抹焦油可诱发呼吸道疾病和皮肤肿瘤。有吸烟习惯者肺肿瘤发病率比不吸烟者高10倍,吸烟量大者发病率更高,比不吸烟者高20倍。近20~30年,我国吸烟的情况非常严重,近3亿人口有吸烟习惯。京、津、沪等大城市男性成年人吸烟率近50%,女性近5%,青少年中吸烟者亦为数不少,如不采取必要措施,控制、劝阻吸烟,则今后10~30年我国肺肿瘤发病率必将进一步增长。同时,长期吸烟可引起支气管粘膜上皮细胞增生,磷状上皮生,诱发鳞状上皮肿瘤或未分化小细胞肿瘤。无吸烟嗜好者,虽然也可患肺肿瘤,但腺肿瘤较为常见。

大气污染:工业发达国家肺肿瘤的发病率高,城市比农村高,厂矿区比居住区高,主要原因是由于工业和交通发达地区,石油、煤和内燃机等燃烧后与沥青公路尘埃产生的含有苯并芘致肿瘤烃等有害物质污染大气有关。调查材料说明大气中苯并芘浓度高的地区,肺肿瘤的发病率也增高。大气污染与吸纸烟对肺肿瘤的发病率可能互相促进,起协同作用。

职业因素:矿区居民的肺肿瘤发病率也较高。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目前已公认长期接触铀、镭等放射性物质及其衍化物、致肿瘤性碳氢化合物、砷、铬、镍、铜、锡、铁、煤焦油、沥青、石油、石棉、芥子气等物质,均可诱发肺肿瘤,主要是鳞肿瘤和未分化小细胞肿瘤。

肺部慢性疾病:如肺结核、矽肺、尘肺等可与肺肿瘤并存。这些病例肿瘤的发病率高于正常人。此外肺支气管慢性炎症以及肺纤维疤痕病变,在愈合过程中可能引起鳞状上皮化生或增生,在此基础上,部分病例可发展成为肺肿瘤。

最后提醒各位读者,了解肺肿瘤的致病因素外,在日常饮食中要注意清肺润喉,多食含维生素、抗氧化物的食品;室内白天可放一些绿色植物净化空气,有条件的家庭还可以安装空气净化器;另外要减少户外活动时间,外出一定要戴口罩防止吸入毒雾。

如何预防雾霾天气对人体的危害

一、戴口罩,少出门

雾霾天市民应尽可能少出门,取消晨练,非要出门时最好戴上医用口罩防护,避免呼吸道受刺激导致疾病发生;外出归来,应立即清洗面部及的肌肤。

同时建议,连续戴口罩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4小时,并注意每天清洗并用开水消毒,以确保卫生。但时下流行的一些个性口罩、卡通口罩,厚度仅一两层,难以过滤空气中的病毒、灰尘。

二、关门窗,净空气

在雾霾天气条件下,家庭应暂时关闭门窗,等到霾基本散去时再开窗换气。空气净化器的过滤网能够有效吸附有害物质,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有条件的可以使用空气净化器,或在雾霾较少时开窗,或选择中午阳光较充足、污染物较少的时候开窗换气。

三、多吃素,多吃鱼

空气不佳,一些“清肺”食谱纷纷在网上登场,从猪血鸭血到各种草药,五花八门。所谓“清肺”也就是清热、利湿、解毒。“吃猪血、鸭血没必要,绿豆汤、红豆汤、莲子心煮水喝就可以了。”另外,网友推荐的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也是合适的选择。雾霾天气的饮食宜选择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尽量少吃刺激性食物,建议增加百合、鱼、白木耳、黑木耳、猪血、鸭血等具有滋阴润肺功效的食物。

四、避免长时间、高强度户外活动

据专家介绍,人体呼吸系统从鼻子到下呼吸道有一系列屏障,直径小于10微米的颗粒能够进入下呼吸道到达支气管和肺泡,引起肺纤维化、慢阻肺等疾病,损害肺功能。故建议儿童、老年人及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尽量避免长时间、高强度的户外活动。

五、勤喝水,莫熬夜

人体对PM2.5颗粒有一定抵抗能力,其武器一是人体支气管会分泌一种叫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另一种是肺中的粘液纤毛,它们对肺有自洁功能。喝水可以让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和粘液纤毛更加强壮,首先要多喝水,再就是要注意休息,不能让身体抵抗力因为熬夜、紧张等因素而下降。

如感觉眼睛刺痛、发胀、有异物感,可到药店购买人工泪液滴入眼内,缓解不适。如果症状较严重,可使用氧氟沙星等有消炎作用的眼药水。

六、外出归来勤换衣

城市马路车多人多、废气多、灰尘多,雾霾极易带入。这些悬浮于空气中的污染物,使外出人们的衣物成为废气和灰尘“过滤器”。因此,外出归来需要“勤换外衣”,避免随身携带病菌入室。

七、勤洗口鼻及面部

外出归来应洗脸、漱口、清洁鼻腔。洗脸最好用温水,这样可以将附着在皮肤上的雾霾颗粒清洁干净;漱口则可以清除附在口腔的脏东西;清洁鼻腔的方法为洗净双手后,捧温水,用鼻子轻轻吸水并迅速擤鼻涕,反复几次,鼻腔的脏东西就全部清除了。家长在给儿童清洗鼻腔时,可以用干净棉签蘸水,反复清洗。

八、减少或暂停晨练

人们在雾霾中锻炼或散步,随着活动量的增加,呼吸就会加深、加快,会吸入更多雾霾中的有害物质,这样很容易诱发或加重气管炎、咽喉炎、眼结膜炎等疾病。有锻炼习惯的老年朋友更应暂停户外活动,特别要避免在清晨锻炼,可以将锻炼时间推迟至太阳出来后,或将室外活动改为室内锻炼。

温馨提示:身体不适巧对应

咳嗽:轻度不用药,饮食来调整。

一般性的轻度咳嗽,可通过饮食调理,适当进食养阴生津之品,如莲藕大米粥、山药粥、大枣银耳粥,以润燥止咳。如咳嗽超过一周,且发作较为频繁,并伴有咽喉疼痛、声音嘶哑、胸痛等症状,最好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干痒喉痛:可饮用枸杞茶,避免辛辣。

如果觉喉咙干痒或发炎,要多饮水、多饮枸杞茶等滋润的食物,并适当含服一些具有薄荷成分的润喉片。此外,苦丁茶里加点蜂蜜,然后将这种茶水含在嘴里,每次含漱苦丁蜂蜜茶2~3分钟,尽量让茶水接触咽喉,一般5~7天为1疗程。因为苦丁茶能产生清凉之感,从而达到止痛的效果,蜂蜜也具有解毒止痛的作用。

鼻干:多食果蔬,自我按摩。

如果仅觉鼻干,但未见出血时,可食用莲藕、白茅根、柿子等果蔬润燥;没有出现炎症时,可涂抹少许鱼肝油。自我按摩,即用两手合掌并上下搓擦,等手掌双侧鱼际肌发热后揉搓两侧鼻旁,早晚各一次,每次50下。也可局部按摩迎香穴(鼻翼两侧),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不适症状。

眼干:明目养生茶。

受污染的空气会刺激眼睛,甚至可引起结膜炎、角膜炎。眼睛干涩时,多吃柑橘类水果,多吃绿色蔬菜、谷类、鱼和鸡蛋,切忌用手揉搓眼睛。

枸杞茶:枸杞10克,杭10克;用沸水冲泡,当茶饮用。具有散风热、平肝明目的功效,枸杞能缓解眼睛干涩,常饮此茶,可缓解眼部不适。

第5篇:柴静雾霾调查范文

关键词:引爆点理论;房地产营销;应用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简言之,引爆点就是指流行潮突然全面爆发并让一切产生巨变的那一富有戏剧性的时刻。所有的流行潮都有一个引爆点。格拉德威尔所提出的引爆点是指在某一个特定的流行潮中,能够使事物迅速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的一个极短的时刻。引爆点理论主要包括3个部分: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法则和环境威力法则。换句话说,流行潮的发生需要三个条件,人们传播传染物的行为、传染物自身和传染物发生作用的环境。世界上任何一个流行潮的兴起,都需要遵守这三个法则,满足这三个条件。本文总结吕尚彬、吴志远和陈娟娟对穹顶之下、平凡世界基于引爆点理论的分析,应用于房地产营销。

根据理论的三个部分,首先总结在《穹顶之下》与《平凡世界》中的应用:

第一,个别人物法则:《穹顶之下》柴静的“朋友圈”中,一部分央视的同事、原《看见》团队成员,还有一批微博、公知调查记者圈中的大佬等充当了“引爆点”的联络员。叙述者柴静扮演了“内行兼推销员”角色。适时分享与转发的一大批被《穹顶之下》“震撼”、“感动”得“一塌糊涂”的网友,也属于多级推销员角色。

《平凡世界》一些忠于原著的读者是该剧、小说的直接追随者,这些原著粉在看该剧的时候还会扮演“内行”的角色甚至是“推销员”的角色,向身边没有读过原著的亲朋好友推荐该小说。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名人明星为该剧“吆喝”,众大腕纷纷为剧中好友“卖力吆喝”,众星云集的场面也是让该剧赚足了噱头。这些名人明星他们如同“推销员”一样向广大观众推销该剧,提高该剧的收视率。

第二,附着力因素法则:《穹顶之下》与《平凡世界》都是采用视频的方式。由于视频所具有的声画同步和视听结合的特性,人们观看视频时相对于看纸质版的文字来说,视觉不容易疲劳。而《平凡世界》在剧中创新性的使用陕北话,优点有:1.彰显地域性。方言是地域文化的传播与表达的载体。2.增强真实感。很多具有地域特色的物品、动作和习俗往往只有用方言才能生动的表达。3.营造喜剧性。方言有独特的喜感,并且给人一种亲和力。

第三,环境威力法则:《穹顶之下》对环境威力法则的恰当运用,体现在对群众雾霾议题的高度敏感性。

《平凡的世界》也正是如此,自它开播以来,你会发现周围很多人都在讨论它。迫于群体的压力,我们会恶补关于它的知识,试图有机会能够加入这个讨论群体中。一旦成为群体中的一员,我们就很容易地感受到来自身边许多人的压力和其他形式的影响,正是这些影响裹挟着我们加入到某个潮流中去,我们会不自觉地跟随着群体中的人谈论某个现象、某件事甚至是做出某种行为。

上文分析了引爆点理论在《穹顶之下》与《平凡世界》中的应用,接下来本文利用引爆点理论分析经典房地产营销案例:

第一,保利董事长亲派茶叶蛋,“土豪蛋”热点营销轰动广州:“茶叶蛋”一出现就成为互联网上的新一代土豪标志。保利本次大派茶叶蛋,背后是保利大都汇开盘。大都汇的早餐袋,连同茶叶蛋,送到CBD白领手中…本次活动发起人余英,坐拥71万粉丝,微博一发动,星火燎原。在这例房地产营销中,充分利用了环境威力,利用互联网对茶叶蛋的炒作,网友对茶叶蛋的热议,分享媒介选取的是微博,对茶叶蛋的关注也是兴起于微博,信息传播有较强的附着力。

第二,点赞狂人出现,都是合肥万科惹得“祸”:是建一座免费图书馆,还是一家社区酒吧?合肥万科通过在线点赞的互动形式,向市民征集生活愿望。植树节的“你点一个赞,我种一棵树”活动,全合肥市民蜂拥而至,近3万人参与活动。一个根植于城市地产品牌,总要找到与城市的契合点。而城市需要什么呢?――合肥万科说:你来点赞,万科实现。这是一场“文化符号+创意事件+粉丝互动”的超级营销。这则案例中,合肥万科通过深入分析合肥的主流城市文化,精准定位,活动符合市民需求,市民主动担当内行、联络员和推销员的角色,由小到大,塑造城市整体环境威力,带动更多的人参加。

根据房地产营销本身特点,结合上文对房地产经典营销案例的分析,给出基于三法则的房地产营销改进建议(以郑州市为例):

第一,个别人物法则:直接寻找擅长社交、精力旺盛、博学、有影响力的人来充当房地产营销中关键的内行、联络员和推销者角色。房地产协会相关人员、大学房地产专业教师、微博房地产红人和微信相关公众号等,由这些点来扩散影响广大网友,吸纳扩大内行、联络员和推销者的范围。

间接通过将房地产营销与具有影响力或影响潜力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和文化典故等关联,将这些作品典故的读者粉丝转为自己的内行、联络员和推销者。名人明星的代言往往需要较高的费用,适用性不高。

第二,附着力因素法则:二者营销的成功性说明视频这种视听结合的宣传方式才是适应当今社会节奏,符合人们信息提取习惯的营销方法。视频内容构建选取应着力发掘日常生活中具有普遍性却又让人体会深刻的点,例如郑州的烩面、胡辣汤和夜市等具有城市记忆的题材,题材表达可选取河南方言,可在基于郑州本地房地产交易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分析购房者来源,得到主要购买者来源的故乡,选取其故乡方言作为地产营销视频的表达语言,或者基于地产营销目标,选取对应语言。营销视频应根据目标客户的媒介接触习惯和分享习惯来包装和传输:目标客户是刚结婚的青年家庭,那微信微博应是主要的接触分享媒介;目标客户是基于改善住房需求的中老年家庭,电视广告也许是更好的媒介。

第三,环境威力法则:流行往往发生在人们对周遭强烈敏感的环境里,同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条件密切关联。穹顶之下选取的是雾霾这个话题,郑州本地的营销可以选取堵等市民深有体会与自身密切关联的话题,营销不仅要构造话题,更要营造话题讨论的氛围。

第6篇:柴静雾霾调查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 高效课堂 务实

【中图分类号】G633.3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新课改新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笔者认为,要适应当前蓬勃发展的新课改大潮,构建语文高效课堂,务实是改善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一、用心读文本

什么是“文本”? “文本”指教材,即语文课文。语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选入语文教材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

但是在新课改的探索初期,我们不少教师走了弯路。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制作课件等教学辅助手段上,而把文本抛在了一边,结果教学效果甚微。由此可见,用心读文本,构建务实高效课堂,教师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加强:

(一)教师正确地解读文本。正确解读文本就是指能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作为语文老师,首先要“钻进去”, 要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研读并吃透文本。然后再“跳出来”,根据教材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并结合学生实际能力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确定课文教学的重难点。

(二)尊重学生多元化地解读文本。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的看法强加给学生,忽略了学生的个人解读。但其实“一千个读者有一个哈姆雷特”,学生的智慧是不容忽视的,也许他们的解读会很稚嫩,甚至不合逻辑,天马行空,却完全有可能产生非常灵动的解读。例如,笔者在执教《荆轲刺秦王》时,就“荆轲行刺失败原因”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自主讨论。学生讨论活跃:有的学生认为是荆轲意气用事,明明准备不足,却硬着头皮去行刺,所以失败是必然的;有的学生认为“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但是因为荆轲缺乏对秦王武功的深入而客观的了解;有的学生则从秦武阳的失态推断出荆轲用人不当,识人不准的结论;有的学生则结合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认为荆轲行刺秦王其实是逆历史潮流而为,必遭失败……死板的文言文教学课堂在学生们的激烈讨论中顿时变得生动。由此可见,教师应该秉承一种欣赏并悦纳的良好心态尊重学生多元化解读文本。

(三)引导学生超越性地解读文本。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超越教材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体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笔者在执教《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之“家国天下” 时,讲到“家国情怀”,由《求谏》到《原君》,再到今年年初网上曝出的一则大火特火的新闻:央视辞职的记者柴静用近一年的时间深度解析雾霾的生成原因和解决之道,自费百万拍摄了雾霾深度调查《穹顶之下》。课堂内容从古到今,拓展到公民的责任、道义等道德修养,到齐家、治国、平天下。

超越性地解读文本,使学生从枯燥而久远的文化经典中汲取了现实的新鲜养分,并在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逐步自我发现、自我提升、自我成长。

二、专心巧设计

构建语文务实高效课堂,要求教师根据文本,结合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实现老师在简单中教,学生在快乐中学的教学境界。

以笔者执教的《登岳阳楼》一课为例。整个课堂设计由两大部分组成:反复吟诵,感知课文;对比阅读,鉴赏分析。第一环节,由学生自由朗读、范读、点评、齐读构成,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诵的过程中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第二环节,比较阅读本诗与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在诗境和风格方面的不同。教学环节条理清晰,新颖简洁,设计巧妙,在看似简洁的教学环节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三、精心用教法

要想使课堂高效务实,笔者认为,必须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自主、学得深入、学得有收获。因此,课堂上需要教师精心运用灵活的方法手段进行教学。

(一)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

对于治学者的求学态度,《中庸》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高效的课堂必然是思考的课堂。所以,语文教师要精心处理课堂提问:

1、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思考价值。

教师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钻研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设计一些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要学会变通引导。很多时候,学生答问可能与老师的答案不一致,如果教师不善于变通引导,一味地追求答案的一致,很容易造成课堂沉闷,学生思想僵化和学习积极性减弱,从而影响课堂效果。

(二)将小组学习落实到位。

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新课改课堂上主要的学习方式。小组学习中的讨论不是为了活跃气氛,而是通过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真正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将小组学习落实到位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发现并归纳难点。其次,教师应结合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出的难点用心设计高质量有探究价值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再次,教师要加强各个学习小组的组织建设,要认真举荐有能力、有责任感、有热情的学生担任学科小组长,并充分发挥这个“领头羊”的示范作用,有效地调动组员学生们的积极参与性。另外,教师应该制定一定的奖励和惩罚制度,让学生带着压力和动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形成个性化的教风

一名有魅力的语文老师,除了必须拥有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外,还应形成富有个性化的教风,用别人无法企及的魅力,去赢得学生的认可和尊敬。

第7篇:柴静雾霾调查范文

1 “把关人”理论应该贯穿于理论教学中

1.1 “把关人”意识的缺失容易导致不良后果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卢因最早提出了“把关人”这个概念。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非常快,信息传播的渠道也多种多样,特别是在自媒体出现以后,信息的传播也更加便捷和散乱。在这个过程中,倘若媒体“把关人”没有做好把关工作,信息的传播往往呈现出无序和泛滥的特点。因此,媒介素养是媒体从业人员重要的职业素养构成。

在新媒体环境中,由于信息传播者“把关人”意识的缺失,会导致有价值的信息被肥皂泡般的无用信息挤占传播空间。例如,媒体上经常会掀起一些晒身材的奇怪潮流。“锁骨放硬币”一度成为盛行的微博热门话题,如果测试者能将一定量的硬币放到自己的锁骨上方,量多且不丢落的就说明有个好身材,相反量少或放不上则需要赶紧减肥。于是,许多网民的微博、朋友圈几乎被“锁骨放硬币”的照片刷屏。2015年6月11日,一个网上热帖“女孩子能反手摸到肚脐眼就是身材好”出现之后,杨幂、许飞等明星纷纷晒照片秀身材。更多网友也纷纷跟帖,掀起微博圈、朋友圈的刷屏新。

类似的晒身材的潮流如“马甲线”“酒窝放笔”“A4腰”等,这种跟风模仿的行为时隔不久就会再一次在各种媒体上上演。通常是由明星、网络红人的某种行为引起普通人纷纷模仿,一时间成了一种席卷网络的“时尚”。这种价值和意义甚小的信息泛滥成灾,不仅浪费了受众的大量有效媒体接触时间,甚至还会造成不良的后果。

1.2 增加“把关人”理论的课时分配比重

媒体从业人员在自媒体或者传统媒体平台上所发表的言论和观点,往往在受众中意味着专业性和权威性,会对受众的观念和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言论不当、“把关”失误,形成错误的舆论导向,会误导受众,影响媒体的公信力,使受众对媒体失去信任,后果将不堪设想。作为未来的媒体从业人员,高校传媒专业学生应该充当合格的“把关人”角色,具备更高的媒介素养。因此,高校传媒在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将“把关人”的理论教育上升到一定高度。具体来说,应该针对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比重的课时量。特别是新闻采编专业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应该加强“把关人”理论的教育。因为该专业的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时要在很多工作环节中筛选、选择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充当重要的“把关人”角色。

2 重视“议程设置”理论的媒介素养教育

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在议程设置中处于主动地位。但是,当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出现后,这种情况有所改变。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议程设置的传统模式逐渐受到挑战,一定程度上来说,个人的议程设置开始“崛起”,传统媒体开始丧失对第一手新闻材料的独占权。[1]在新媒体时代,各种新老媒体发生融合,媒体的交互性特点明显。公众的地位在这样的形势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媒介的议程不再是由主流媒体来设置,公众的关注也能将某些事件变为媒体焦点,而在议程设置由单向转为双向的过程中,媒体与受众之间可以多次、持续地互动,两者的观点相互影响,这就意味着,网民开始具备了一定的议程设置能力。

第8篇:柴静雾霾调查范文

一、认识一下故事的主角:超级执着的红腹滨鹬

红腹滨鹬是鹬科、滨鹬属动物,约24厘米,低矮而腿短,繁殖于环北极地区,属长距离迁徙鸟类,颈、胸及两胁淡皮黄色,所以称“红腹滨鹬”。它每年4月从澳大利亚越冬地起飞,开始单程长达一万千米的向北迁徙。在最初的5~6天,体重仅140克的红腹滨鹬,不停歇也不进食,飞行6000多千米。它们差不多是用比博尔特更快的百米速度,跑了无数个马拉松。

让我们简单地想想吧:无论老幼,整整一周时间,不吃不喝,没日没夜,悬浮在空中,不停地扇动翅膀前行,这是什么情况?如果我们是这些鸟类的“家长”,该多么可怜和担心它们。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包括这些鸟类吗?谁可怜它们?

它们从出发点到目的地唯一的中停地,是中国的渤海湾。长距离的快速飞行,消耗掉它们1/3的体重。若不能及时获得充分的食物补给,它们将无法完成漫长的迁徙和繁育后代的重任。

6月初,西伯利亚冰雪逐渐消融,红腹滨鹬也随之陆续返乡。红腹滨鹬之所以来这里繁育后代,有两个原因:安全和食物充足。食物是什么?是爆发式增长的昆虫。这给红腹滨鹬提供了绝佳的繁殖条件。

红腹滨鹬之所以性格倔强,是因为它们属“早成熟”的鸟类,“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当它们孵化出来后,妈妈们就会离开。也就是说,在小鸟成长的过程中,它们属于单亲家庭,由爸爸来照顾。小鸟在外取食一两个小时后,会逐渐冻僵,这时就会寻求父亲的温暖,在爸爸肚子的毛里面保暖,等它们缓过来以后再出来继续觅食。红腹滨鹬的爸爸们,应该是天底下最伟大的“暖爸”。

二、红腹滨鹬与鲎的洪荒之约

三四亿年前,就是我们知道有一种叫作“三叶虫”的原始生物存在的那个时期,一种学名“鲎”的马蹄蟹,也来到了地球上。它们差不多就是为创造和守候一个“长约”而来的。每年五六月,大西洋的特拉华湾会变成地球上最大的马蹄蟹产卵区,数十万只马蹄蟹来到这里,生儿育女。

鲎从海上来了,红腹滨鹬从空中来了,它们相会于海空之间的陆地上。红腹滨鹬会在飞往北极的时候,在南美洲海岸补充自己的能量,鲎的卵就是很好的食物。红腹滨鹬会在特定的海岸线寻找被潮水打翻在沙滩上的鲎卵,补充自己的能量,积聚足够的脂肪,以备接下来的长途飞行之需。

鲎是慷慨的,红腹滨鹬是感恩的。它们一年聚会一次,千千万万年都如此坦然相对,从来没有因为计较得失而有任何改变。

三、一个需要人类反复自问的问题

我所好奇的问题就是:大自然为什么不“创新”?大自然的长约为什么能够延续几亿年?为什么不会有爽约的一方?它们只要有一方稍微“灵活”一点、“创新”一下,事情早就改变了。可是没有,它们永远固守着自己的“僵化”“死板”。

大自然为什么不知道“创新”?为什么不会“与时俱进”?为什么万物中只有人类一天到晚都在“创新”,都在“进步”?不断创新和进步,是福还是祸?

前几年观看《动物世界》时,我也问了自己一个类似的问题:为什么强壮的野牛群不能稍微“动一点脑筋”,把前来加害它们的狮子围歼?野牛们只要商量好,分别从几个方向围攻狮子,再多、再厉害的狮子也不是对手。野牛锋利的长角,一挑一个准儿……可是没有,野牛们就是不动这个脑子。它们宁可一次次地被狮子加害,成为狮子大快朵颐的美餐,也不想“进化”成狮子的天敌。这真的不是人类能够想明白的事儿……

想来想去,我以为能够解释这一切的唯一道理,就是“爱本体论”:大自然里必定存在一种超越任何物种和个体生命的求生欲望、超越生命贪欲和执着的普遍法则,那就是爱。爱是万物“由以出,由以归,由以成长变化”的不二法门。

四、人类活动模式会不会成为大自然的“夏虫之约”

人类之约,能厮守多少年?我们的百年之身,能守百年之约吗?纵然有百年之约,在大自然看来,也只是转瞬即逝的“夏x之约”。我们应该去了解并深深地进入“万年之约”“亿年之约”,在地久天长的“洪荒之约”里,发现我们应有的“万年之心”“亿年之心”。

因为“民好径”,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经常会走入迷途,离道自生,出现因小失大、因眼前失长远的情况。人类当下面临的最迫切问题之一是进化趋于刻板。所谓刻板,本质上是因变化要素缺乏、变化机制失灵而造成的有机度降低和变化减少,体现的是天人灵性的普遍退化。这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人类生存的外部生态系统和内在生态系统。我们想想自己的生活,看看周围的环境,经常会生出这样的感慨:我们的生活其实是由无数个刻板――刻板的思维、刻板的语言、刻板的行为、刻板的工作、刻板的生老病死、刻板的婚丧娶嫁――组成的,普遍的、深刻的刻板形成了刻板化趋势。

先看看天的刻板化问题。中国北方地区大规模、持续的雾霾,表明我们的“天”已经出了很大问题。柴静的一部《穹顶之下》,引发了整个社会的热议。雾霾的本质是天的刻板,无有失调,阴阳不合,大气局部丧失了随机变化的可能性,整天耷拉着一张阴沉、不变的脸。

再看看人的刻板化问题。1943年,美国医生康纳尔(Kanner)发现了11例病例,命名为“早期婴儿孤独症”(early infantile autism)。当时,要找到这样的病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现在,2014年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了最新的自闭症发病率统计数据:2002年出生的孩子,自闭症发病率为68:1,其中男孩发病率为42:1。30年前,每2500名孩子中有1名自闭症患者,现在这个发病率翻了37倍。中国的情况类似,自闭症发病率呈现惊人的增长趋势。我研究自闭症问题已有十几年,自闭症患者普遍具备四个刻板特征:眼神的刻板、表情的刻板、语言的刻板、行为动作的刻板。这基本上可以成为自闭症患者初步诊断的经验依据。自闭症问题的根本,应该不是自闭(孤独),而是刻板,是刻板造成了自闭,而不是自闭造成了刻板。

中国哲学、中国教育的至高境界是天人合一,而刻板化造成的严重后果是:天则不天,人则不人,更遑论天人合一!

人类世界会不会因为“民好径”的痼疾而陷入日益的刻板?如何避免人类活动模式成为大自然的“夏虫之约”?这恰恰是老子之忧!

四、老子之忧

老子目光如炬,洞彻大自然的奥秘。他越是明白,就越是忧心。老子最大的忧虑,是人们可能因为“好径”而离道自生,最后弄到“不得其死”。

老子说:“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①又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②大道永恒运行,自有其内在的法则,但人类受利益和偏见的驱使,会自恃聪明,背弃大道,另搞一套,在小路上急功近利,争先恐后,这样就很危险了。他把这种情况看作“离道自生”。这是老子为人类长远计而最担心发生的事(“唯施是畏”)。

老子苦口婆心地转达道的教育,洋洋五千字,他到底想“教”我们什么?话到深处,归结起来无非两个东西:一是“老子之爱”,他要向人们表达他发现那个匪夷所思世界的至美至乐;一是“老子之忧”,他竭力劝阻人们千万不要追逐名利、争强好胜而偏离大道。

在大自然这场地老天荒的永恒舞会上,万物都在尽情、专注地享受。但人类呢?我们是一个高明、安分的舞者,还是一个充满善意和惊喜的观舞者,抑或是一个傲慢、野心勃勃的不速之客?我们看得惯这样的舞会吗?我们会不会在扮演一个名声不好的角色:一个觊觎者,一个瞪大了眼睛随时准备扑上去抢夺别人漂亮舞伴的阴谋者……当我们生生拆散大自然青梅竹马的舞伴(对立面的和谐)、“抽离”出我们看上的姑娘(对立面的某一面)的时候,我们似乎得到了,但那个失去了青梅竹马舞伴的“姑娘”已经死了。

面对这样一种可能性,老子反复提醒:“不!不!”他说,“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③。犹豫不安,如履薄冰;谨慎忌惮,就像要防备四方邻里的猜疑攻击。我们一再看到那个犹豫谨慎、战战兢兢的老子。他总是在说“不”,总是在告诉大家:体察大道、敬畏知止,不要做非分之想,不要离道自生。老子希望我们老老实实地回到舞场上去,与万物一起尽情地参与和享受大自然的舞会,全然地拥抱世界,并与之翩翩起舞。

五、重审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

经常听到一个词,叫“保护自然”,乍一听,很美很高大上,仔细想想,其实不是那么回事。

我们需要重审的问题是:我们保护得了自然吗?我们拿什么保护自然?换句话说,大自然需要我们保护吗?不错,我们是在破坏自然,而且破坏得很严重,但是不用杞人n天,大自然自有自己的处理方式和康复方式,而且一定是最合理、最绝妙的方式。只不过,大自然的自我运行和修复,是一个宏观尺度的事情,以千年、万年为时间周期。你说你要“保护自然”?这可能吗?有必要吗?说白了,人类破坏大自然,对大自然本身来说,没有任何不良后果,你不用太担心;所有的不良后果,其实都是针对人类自己的。

人类再大的破坏力,对大自然来说,都是无所谓的。它有足够的能力,在不太长的时间周期内(顶多几万年)自我修复。大自然的自我修复,是为了养育这个星球上其他的更多的居民。说到底,真正需要保护的不是大自然,而是人类自己。究竟保护谁,还要说清楚。大自然“大美而不言”,当然不会提这个问题,但是我们自己要清楚,否则那不是自欺欺人吗?

人类在这个地球上当家作主,其实时间很短,而人类个体的生命存续时间更是如白驹过隙,这就决定了我们存在的基本时间尺度与大自然存在的基本时间尺度,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俗话说,夏虫不可言冰,因为夏虫从来没有到过有冰的季节。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也是不可“言冰”的,因为地球上曾经发生的关于“冰”的故事,我们闻所未闻。说人类来保护大自然,跟夏虫说“我们一定要保护人类”一样,虽然显得很崇高,但总不免感觉实在太萌了。大自然的运行方式和修复方式,远在我们的能力之外。

以人类的方式“保护”自然,一定是按照人类的目的、利益、能力来实施的“保护”活动,大自然会感觉可能和舒服吗?类似的问题是:以夏虫的方式“保护”人类,我们会感觉可能和舒服吗?从时间尺度上说,这是哪跟哪呀?面对人类信誓旦旦的保护誓言,大自然如果能说话,一定会说:“得嘞,我谢谢您啦,您就别添乱啦,这不是您的活儿,还是我自己来吧!”大自然有自己处理被破坏问题的态度和方式,那是大尺度的。

大自然慈悲而严厉,温顺而固执,慷慨而吝啬。这两面性的性格究竟呈现哪一面,决定于一个无形、奇妙的界限。在界限的这边,你造吧,挥霍吧,破坏吧,一切由你。而一旦触及界限的刻度,大自然就“翻脸”了!“翻脸的大自然”,真的不是好惹的。

总之,所谓的“保护自然”,有一点儿冠冕堂皇的味道。其实,我们做不了,大自然也不需要。我们能努力去做的,只是保护我们自己而已。大自然于万物有道有德,生之蓄之,不盈不亏,但它“视万物为刍狗”,愿意怎么用它提供的资源,是我们自己的事儿,它不操这个心。它既不需要我们感恩,也不需要我们保护。说“保护自然”就免了吧,为我们自己的长久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多操一点心,多加一点“保护”,那才是真的!

六、加入大自然“地老天荒”的约会吧

回到那个可敬的红腹滨鹬的故事中来,看看我们能为这个地球上最美丽的洪荒之约做点什么。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