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理统计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 建立房地产测绘地理信息系统 房地产营销决策支持系统分析与设计 浅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现代房地产管理的结合 可视化安全生产中的地理信息系统分析 面向地质工程的地理信息系统分析 房地产投资风险因素及其结构系统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在房地产信息管理中的运用 基于语义的信息集成系统分析 对房产测绘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应用 房屋测绘管理系统分析 浅析房地产测绘管理及房地产测绘信息系统的发展 房地产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技术研究 小区信息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简介 医院信息服务系统分析与研究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信息集成系统分析 基于GIS的房地产测绘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GIS的房地产测绘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组织与管理 对房地产测绘信息化的分析 基于XML的馆际异构数据集成系统分析与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09-12-18.
[2]龚建雅.等.地理信息系统基础[M].武汉:武汉测绘大学出版社,2001.
[3]李强.地理信息系统在房地产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12):79-81.
[4]廖忠礼,周蓉晖,等.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房地产管理系统[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5(1).
关键词:工矿型村庄 ;普通型村庄;农户福利;宅基地腾退;宅基地整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F301.24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4)09-0146-06
我国城市化水平由1949年的7.3%提高到2008年的45.68%[1]。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在增加城市人口比重的同时减少了农村人口比重,由此引发了地域建设用地需求变化,即转为城市户口的农户对城市建设用地需求量增加,但是不断减少的农村总人口对宅基地的需求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多,原因一是农户进城后并未放弃原有宅基地,二是随着农户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宅基地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也有提高,虽然有一户一宅政策的约束,但是原有宅基地的面积有扩大趋势,究其原因都是在于缺乏闲置宅基地退出机制和对现有宅基地的规划[2~4]。为了解决日益突出的城乡建设用地矛盾,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和鼓励土地整理,宅基地整理工作已在全国多个省份展开试点,区域不同,采用的整理模式也不尽相同,如北京市平谷区宅基地整理采取政府扶持、村集体与农民资金相配套的方式,兰州市城中村改造则由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厦门市近郊村宅基地整理则实施“金包银”[5]。宅基地在整理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维护农户的合法权益,同时又能集约节约土地创造经济价值[6~10]。根据农户的意愿制定适合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地域的宅基地整理模式是当前趋势所在。
1研究区域及样本特征
1.1研究区域简介
高庄街道办事处地处莱芜南部,东与钢城区颜庄镇接壤,西与牛泉镇毗邻,南与新泰市以莲花山为界,北依汶河水,总面积157.8 km2,山区、 丘陵、平原各占1/3,辖90个行政村。人口9.5万,其中农业人口6.5万。 2009年农业产值41 548万元,工业产值165 700万元。高庄街道办事处工业基础雄厚,形成了以煤炭、化工、建筑、建材、机械加工为主的生产体系。已探明的煤炭地质储量达3亿吨,可开采储量达2.4亿吨,煤质在2.1×104 kJ以上,是山东优质煤炭生产基地,在调查过程中涉及调查村庄的煤矿有鄂庄煤矿、华西煤矿、魏家洼煤矿、槲林煤矿。
1.2样本特征分析
我国国土辽阔,不同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社会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不同的村庄在地形、公共服务设施、交通便利度以及集体经济实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本文首先将调查基本单位之村庄进行了分类。宅基地整理相关研究中,高燕等(2004)[11]在界定农村居民点类型时按照区位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将村庄分为城中村、近郊村和远郊村三种;黄顺江等(2008)[12]根据我国目前农村的总体形势,将农村划分为城郊型、工矿型、普通型和离散型四类。根据调查区域的具体情况,对照不同类型村庄的概念,本调查将30个村庄分为工矿型和普通型两类。
本文调研的主体是农户,以村庄为单位,采用问卷统计和入户座谈相结合的调查方法,选取该街道的30个行政村。通过农户或是村委会对村庄进行大致了解,然后让农户或村委会推荐3~5名调查农户,进行深入访谈试调查,每户调查时间约为30分钟,共计100户,剔除无记名村庄的问卷,最后获得有效问卷94份,有效率为94%。调查内容包括家庭基本特征、家庭收入、农户社会福利情况、农户居住环境、本村发展机遇与就业环境以及宅基地整理农户意愿6个部分。
通过表1可以看出工矿型村庄以平原和丘陵地形为主,普通型村庄以丘陵和山区为主;工矿型村庄的公共服务设施乡镇企业数平均得分均明显高于普通型村庄。
2农户福利需求和宅基地腾退意愿对比分析
2.1农户福利需求对比分析
关于农户福利的选取,Bullinger(2006)[13]认为对于农户,有五个重要的影响福利的因素,工作、住房、教育、交通和电力。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需求依次由低到高分成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其中前两项属于物质性需求,后三项属于精神性需求。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和研究区域实际将农户福利设置为8项,请农户对设置的8项福利进行打分,最高分10分,分度设置是10~0,如果认为两项福利都很重要,可以打相同的分数。具体统计结果见表2。
纵向比较,不论是普通型村庄还是工矿型村庄都将家人的健康、工资高收入多、社会保障好三项福利依次排在前三位。从第四位开始,普通型村庄农户更看重的是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好,工矿型村庄农户更看重的是子女的教育环境,原因在于工矿型村庄在公共服务设施和交通便利度等方面优于普通型村庄,他们对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会比较满意,需求自然落到其他方面。普通型村庄农户最不看重的是发展机遇和就业环境好,在实际调查中发现普通型村庄农户的劳动力大部分在城市打工,有了相对稳定的工作地点,对村庄的发展机遇和就业环境的需求程度降到了最低;工矿型村庄农户最不看重的是家庭的尊严和社会地位。
横向比较,相比于工矿型村庄农户,普通型村庄农户更加看重或需要的福利是工资高收入多、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好、家人的健康和家庭的尊严和社会地位,原因在于工矿型村庄乡镇企业数多,可吸收当地更多劳动力,农户经济收入水平自然高于普通型,公共服务设施较完善,需求欲望低于普通型;相比于普通型村庄农户,工矿型村庄农户更加看重或者需要的是社会保障好、发展机遇和就业环境好、子女的教育环境和家人的感情交流,在调查中发现工矿型村庄农户虽然目前在乡镇企业,多数为当地煤矿工作,收入稳定且满足家庭经济需要,但是还在忧虑未来的发展,原因在于煤炭总有挖尽的一天,因此在上述四方面他们的福利需求高于普通型。
综上可以看出,不论是工矿型还是普通型村庄农户的福利需求已由物质性需求向精神性需求过渡,且工矿型需求层次略高于普通型。
2.2闲置宅基地上交意愿分析
调查发现,研究区域宅基地闲置现象比较普遍,导致闲置的原因多种,其中因为举家搬入城中,房屋无人居住的占42.60%;其次,另批宅基地盖新房导致原来旧宅基地闲置的占30.18%;此外,因老人去世导致宅基地闲置的占21.89%;其他还有因房屋塌陷造成无法居住、有投机意识的少部分农户多占地而造成的闲置等。宅基地的闲置与土地的集约节约使用相悖,研究区域有必要对上述原因造成的闲置宅基地进行整理。
通过表3可以看出,不论是工矿型村庄还是普通型村庄,绝大多数农户认为闲置宅基地可以上交,但是希望当地政府给予经济补偿;其次是21.05%的工矿型村庄农户和16.22%的普通型村庄农户认为宅基地作为生活保障不能上交,一般认为村庄的集体经济实力越强,吸收当地劳动力的能力就越强,外出务工劳动力也就越少,对宅基地的依赖性就越强,所以工矿型村庄的农户认为宅基地不能上交的比例要高于普通型的;普通型村庄农户选择无偿上交闲置宅基地和不知道怎么处理的比例要高于工矿型村庄的农户,普通型村庄的劳动力只能转移到其他地方来就业,对于家庭的宅基地也不会过于依赖,所以选择无偿上交闲置宅基地的比例要大,同时由于缺乏宅基地相关知识,不知道怎么处理的比例也较大。
2.3现居宅基地退出意愿分析
山东省宅基地整理行动开展较早,由政府主导的“盖楼房搬楼房”以房换房规划在部分农村开始试点,30个行政村中,共有13个作为试点村庄,占总数的43%,其中工矿型村庄中作为试点的占全部工矿型村庄的62.5%,而普通型村庄只有21.4%。
通过表4可以看出不论是工矿型村庄还是普通型村庄,比例最大的都是选择有条件退出,其中工矿型村庄选择此项的农户比例高达48.33%;同时选择政策规定退就退以及不会退出的农户比例稀少,绝大多数农户集中选择无条件退、有条件退和政府强制执行退,将三项比例加总,工矿型村庄为96.67%,普通型村庄为97.72%。此项数据可以解释为:假设政府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或其他形式的措施来满足有条件退出农户的意愿,以及对部分农户进行宅基地相关知识宣传和思想劝告,努力促成倾向于政府强制执行才会退出的农户达成退出协议,那么可以完成宅基地的顺利腾退,从而为宅基地整理工作做好铺垫。
3宅基地整理模式探讨
由于我国地形地貌及人口分布聚集程度的不同,根据不同农村居民点类型和经济发展水平,可划分为不同的整理模式,如作业模式、组织模式、资金筹集模式等[1]。赵玉领等(2012)[14]在中国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中总结出4种整理模式,分别是空间技术模式、组织管理模式、资金筹集模式和建制变动模式。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前文对两种类型村庄农户的福利需求和宅基地腾退意愿的分析,基于农户视角来探讨适合工矿型村庄和普通型村庄的宅基地整理模式。
3.1空间技术模式
工矿型村庄地理位置更接近城镇,交通比较发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由于煤矿开采造成的塌陷问题。
不仅是房屋塌陷,耕地也因为地面下沉导致排灌水利设施受到影响。当农民的住房裂缝达到一定宽度便由村委会联系开采企业进行赔偿,但是几乎没有赔偿标准可以参考,而是象征性给农民一定资金让其修复房屋或是另批宅基地。为了当地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和集约节约使用,比较适合的空间技术模式应该是迁村并点,
即选择没有塌陷的地区作为中心居住区,进行整体搬迁,对塌陷区域进行土地整理,使其恢复到可以利用状态并收归国有,同时加强教育设施建设,满足工矿型村庄农户对子女教育环境的福利需求。
普通型村庄多数交通不便,公共基础设施差,做好村庄规划,建设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农户居住和生活环境更能体现农户意愿,加之普通型村庄经济实力较薄弱,所以比较适合的空间技术模式应该是村庄改造控制,一方面满足农户的福利需求和意愿,另一方面可以杜绝宅基地闲置浪费现象。
3.2组织管理模式
宅基地整理的主体是政府和农户,宅基地腾退方是农户。通过表2可知,不论是工矿型村庄农户还是普通型村庄农户,他们更加关心的是家人健康、工资收入、社会保障,通过表3和表4知道,不论是工矿型村庄还是普通型村庄,选择有条件上交和退出宅基地的农户占绝对比例,这里条件是指政府采取相应的补偿措施。综上,关于宅基地整理的发起方自然归结到政府部门,因此适合两种类型村庄宅基地整理的组织管理模式均为政府组织。
3.3资金筹集模式
工矿型村庄宅基地整理后受益主体是农户和煤矿企业,按照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宅基地整理后解决了企业开采煤炭资源造成的塌陷补偿问题,所以企业应该出资帮助政府进行宅基地整理,所以适合的筹资模式应为政府、企业共同出资。
普通型村庄经济实力较弱,无乡镇企业的支持,宅基地整理适合内部改造,适合的筹资形式应为政府出资。
3.4建制变动模式
建制变动有三种,分别是转制式、建制式和改造式。转制式整理是指在社会经济水平较高的城区周围及建制镇,随着城市空间的扩张,有较强的农村城镇化趋势,通过土地产权和建制转变,直接纳入城市建制,其用地性质转为国有建设用地;建制式整理是指保持农村居民点用地集体所有制性质,通过村镇建制及空间布局的调整,将规模小、布局分散的自然村搬迁至新村或中心村;改造式整理是指农村居民点不进行用地权属或建制上的调整,在原村庄内开展重新规划,调整挖潜,或增加新的住户,或减少居民点占地面积,以提高土地利用集约程度[15]。适合工矿型村庄的应为建制式,适合普通型村庄应为改造式。
4结论和讨论
本文对实地调查的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对调查区域的宅基地现状进行分析,根据相关文献和调查对象的差异,将村庄划分为普通型和工矿型两类,调查了村庄宅基地闲置的原因,同时对两种类型村庄农户的宅基地整理意愿和福利需求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基于此对两种类型的村庄宅基地整理模式进行了探讨。具体结论如下:
4.1根据样本特征分析,工矿型村庄和普通型村庄在地形、公共服务设施、交通便利度以及集体经济实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工矿型村庄优于普通型村庄。
4.2在福利需求方面,两类型村庄农户都十分看重家人的健康、工资收入和社会保障三项福利。普通型村庄农户更加看重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而工矿型村庄农户更看重子女教育环境。两类型村庄农户的福利需求已由物质性向精神性过渡,且工矿型需求层次略高。
4.3在宅基地腾退意愿方面,71.93%的工矿型村庄农户和64.86%的普通型村庄农户认为闲置宅基地可以上交,但是希望政府给予经济补偿,工矿型村庄农户对宅基地依赖性更大,普通型村庄农户更加缺乏宅基地相关知识;96.67%的工矿型村庄农户和97.72%普通型村庄农户在政府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或其他形式的措施辅之必要的宅基地相关知识宣传和思想劝告的条件下能够达成现居宅基地退出协议。
4.4适合工矿型村庄的宅基地整理空间技术、组织管理、资金筹集和建制变动模式分别是迁村并点、政府组织、政府市场共同出资和建制式;普通型村庄依次为村庄改造控制、政府组织、政府投资和改造式。
宅基地整理要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采取措施,既要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土地的集约节约使用,还要兼顾农户意愿,维护农户权益,提高农户的福利水平,促进宅基地的顺利腾退,最终实现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从农户的角度,政府出台一些合理的经济补偿或者其他措施,农户还是愿意上交闲置宅基地和退出现居宅基地来支持村庄宅基地整理工作,但是经济补偿的多少或者应采取其他符合农民意愿的措施仍是一个未解决的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王宇.中国城市化进程与现状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1(12):9-10.
[2]张秀智.经济欠发达与偏远农村地区宅基地退出机制分析:案例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09(6):23-30.
[3]谢娜.农村闲置宅基地成因分析――基于104个农户的调查[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1):23-25.
[4]龙开胜,刘澄宇,陈利根.农民接受闲置宅基地整理方式的意愿及影响因素[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9):83-89.
[5]龚黎君,刘双良.宅基地整理需辨证施法――北京、兰州、石家庄和厦门农村宅基地整理模式的调查[J].中国土地,2011(3):42-44.
[6]陈霄.农民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基于重庆市“两翼”地区1012户农户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2(3):26-36.
[7]周华,周生路.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时空布局与模式选择的决策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1):230-237.
[8]周婧.贫困山区不同类型农户对宅基地流转的认知与响应――基于重庆市云阳县568户农户调查[J].中国土地科学,2010,24(9):11-17.
[9]赵鑫.宅基地流转中的农户权利保护研究――基于产权经济学的视角[D].广州:暨南大学,2011.
[10]陈荣清.基于农户视角的农村宅基地流转实证分析[J].资源与产业,2011,13(5):68-71.
[11]高燕,叶艳妹.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模式选择[J]. 农村经济,2004(3):23-25.
[12]黄顺江,曹妙会.新农村的四种类型及规划[J].城乡建设,2008(5):59-60.
[13]Bullinger parison of local government’s policies on Kutai and Dayak Benuaq villages in Kutai Barat,Indonesia: factors influencing village life and household well-being since decentralization[M].Bogor,Indonesia: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Forestry Research,2006.
关键词:城市 道路设计 因素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电网规划作为电网发展的“龙头”,对电网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低压配电线路是同用户直接相连的关键环节,线路运行环境以及产生故障类型、成因都很复杂。良好的低压配电线路设计可以为电力公司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南方电网公司在启动“十二五”配电网规划修编启动会上,陈允鹏经济师说过:“规划的效益是最大的效益、规划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效果的影响是长期的、规划的失误是不可挽回的。”
一、低压配电线路的实施步骤
1.线路的路径勘测与定位(1)路径选择目的。路径选择的目的,就是在符合相关方针和政策及规则章程的基础上,从线路的起点和终点之间选出最为合理的路径。所以工作人员选择线路路径时,要根据相关政策方针、规章制度的要求,对是否影响安全运行、施工是否便利等因素全面衡量,才能选出最适合的线路路径。(2)路径选择的原则。在对路径进行选择时,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路径选择尽量不要长,转角不要多,主干线最好离道路两侧近,而且不影响通行;为了减少对绿化的破坏,线路选择尽量躲开树林、绿化带和果园等;也要避开矿区、水泥厂等污染区;线路要远离可燃物和爆炸物的存储室,少占耕地,配合道路规划,还要考虑其对弱电线路的影响问题。(3)线杆位置测定。在确定路径以后,利用线尺和花杆或者用经纬仪测量来确定线杆位置。按照配电线路档距不宜大于50米的要求确定杆位。电杆应少占农田,尽量靠近被跨越物。供电区的线路长度宜控制在供电半径不大于500米,确定其长度后,运用允许电压降进行校核。
二、低压配电线路的设计
1.线路的现状分析
低压线路的现状分析,通过分析低压线路的情况,得出现状存在的问题,如:低压线路过载、重载、末端电压低、存在安全隐患等。对于现有不满足导则规定的线路,有条件可以实测末端电压,对不满足电压质量要求的用户可按导则进行改造;对于没有条件实测末端电压的,根据低压线路供电长度偏长的线路,对于线路长度较长和负载率较高的线路应采用改进的损失系数法公式进行线损率和电压损耗率分析。低压负荷预测根据不同类型区域,不同面积下的户均用电量进行估算。
2 低压配电线路保护的选择性
配电线路保护的选择性是指在配电网络中某一点发生过电流故障时,配电保护电器按预先规定动作的次序有选择性地动作,不允许越级动作,把事故停电限制在最小范围内。
2.1 配电线路对保护电器的要求
配电线路对各级低压保护电器的要求如下:
(1)低压主开关柜内保护
电器低压主开关柜内保护电器应把供电的可靠性放在首要位置,以确保连续供电。由于低压保护电器接近电力变压器,丰配出母线的容量特别大,因此要求它既应与电力变压器一次侧的高压熔断器的保护特性配合,又应与下级保护电器尽可能实现全选择性保护配合。
(2)终端配电箱内保护
电器终端配电箱直接连接用电设备,短路或接地故障时要求尽快甚至瞬时切断电路,无选择性要求。终端配电箱内的低压保护电器应设短路和接地故障保护,而线路末端则不必设短路保护,而是根据所接用电设备需要装设控制电器或用电设备的过载保护电器。
2.2 低压保护电器级间选择性配合技术
只有根据低压配电保护电器的特性,恰当地选择保护电器,正确整定保护电器的额定电流、动作电流和动作时间,才能实现低压保护电器级间的选择性配合,保证线路出现故障时尽可能缩小停电范围。
三、低压线路故障的维护与维修探讨
1 针对线路设备自身缺陷而产生的故障,平时从业人员应做到维修及时,注重低压线路维护工作:
①及时更新老化严重的线路设备,注重平时线路的检修工作。
②若发现低压线路的档距不合理时,应对其进行维修:按照导线最低点对地面最小垂直距离、杆塔高度以及导线允许应力等进行确定。低压线路档距通常采取如下数值:郊区一般为 40m-60m;城市一般为 40m-50m。
③在低压配电线路施工中,应严格把关,注意导线的张力,使三相导线的驰度等同,同时确定在规定的标准范围之内。在线路巡视的过程中,倘若存在此类问题,必须及时地组织处理。
④应在交叉、跨越的线路上保留一定的间隔距离,同时,如果在巡视时发现由于水分、有害气体等的侵蚀导致的避雷线或者钢导线严重腐蚀时,要及时地进行更换,此外,还应做好风、汛、寒、暑、雷、树六防工作。
⑤在低压线路安装时,应检查瓷绝缘子是否符合相关标准,或者是否有老化现象,并且在巡视中如果发现有闪络痕迹的瓷绝缘子时,应及时地进行更换,同时,更新的瓷绝缘子要通过耐压试验。
2针对由于外力破坏导致线路故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维护工作:
①组织相关单位加大维护低压线路的宣传教育,创造良好的保电舆论氛围。借助广播电台、电视及报纸等媒体开展电力法规,诸如《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电力法》等宣传;在沿线路所在的村庄或居住小区通过发放电力设施保护宣传材料的形式,引导村民或城市居民爱护电力设施,提高他们对保护电力设施重要性的意识以及对电力设施进行破坏的危害性和严重性的认识。促使群众义务保护低压线路,加强群众护线工作。
②尽量避免在输电线路下焚烧农作物,同时注意保持环境清洁,杜绝大风时空中有漂浮物的产生。
③在线路杆塔上安设警告标识牌或者书写护线宣传标语,着重加强盗窃严重区域的防范性工作。
④在改造或者新建的低压配电线路中的分段和分支开关可采用有较高寿命且无油化,较长检修周期以及绝缘和灭弧性能好的真空断路器,从而降低线路断路器的故障率。此外,配电线路上加装柱上真空开关,使故障范围缩小,缩减停电时间和减少停电面积,以便快速查找故障。
⑤加强对低压线路的巡视,做好线路的清障工作。对防护区内对线路安全有危害隐患的树木进行及时地清理、整顿;同时,预防车辆碰撞杆塔事故的发生,为能够引起驾驶人员的注意,可采取在交通道路的杆塔上涂上反光漆,并且在拉线上加套反光标志管等措施。
⑥加强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人员队伍整体素质,提高他们对线路维修和维护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站经常性的反事故演习活动,从而更好地完成事故抢修工作。
四、电网安全保护方式选择
(1)防雷保护。防雷,是指通过组成拦截、疏导最后泄放入地的一体化系统方式以防止由直击雷或雷电电磁脉冲对建筑物本身或其内部设备造成损害的防护技术。事实证明,由于防雷保护设施的不完善,很容易发生雷击事故,从而烧坏变压器和其他设备。架空绝缘线路在0.5千米的路段内无防雷设施时,应装一组避雷器。为防止变压器被雷击损坏,应选择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并将其安装高压和低压两侧,避雷器的安装要严格按规程进行;为防止用户用电设备遭雷击损坏,在用户集表箱内相线与接地线之间安装金属氧化物无间隙避雷器,这样在防雷的同时也能保护用户人身安全和家电安全。
(2)剩余电流保护器。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的概念即是在规定条件下,当剩余电流达到或超过给定值时,能自动断开电路的机械开关电器或组合电器。从保护方式上来说,对于一般低压电网应安装剩余电流末级保护和剩余电流总保护自动开关,而对于大范围供电或有重要用户的低压电网可根据实际情况加设剩余电流中级保护。在安装位置方面,总保护大多安装在低压总盘处,末级保护一般安装在用电用户住所内。保护器本身必须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并且是国家认可的入网产品,保护器的额定动作电流应该符合规程要求。
结语
低压配电线路的设计要按照国家规定严格执行,确保线路设计的合理性、可实施性。这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要给予高度重视。为了实现线路设计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在线路设计时要求对所设计线路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和细致的研究,从而选定线路的设计方案,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参考文献】
32例病人中,经门诊治疗28例,住院治疗4例。男3例,女29例;发作年龄为21.3岁左右;病史16天~10年,平均18.3个月。
发作因素:阳性偏头痛家族史26例(81.2%),精神情绪因素18例(56.2%),视觉疲劳12例(37.5%),睡眠不足、劳累等5例(15.6%),季节性发作2例(6.2%),发作与月经周期有关6例(18.7%),原因不明3例(9.3%)。
临床表现:发作持续时间0.5~14小时,其中1~4小时26例(81.2%);发作间歇期20小时~22个月,其中16例(50%)为10小时~6个月。前驱症状:眩晕32例,视觉疲劳26例,恶心19例,呕吐6例,四肢乏力12例,心烦、易怒、恐惧等精神症状14例,共济失调11例,嗜睡8例,双侧耳鸣5例。全部病人均于上述症状发作半小时内出现搏动性头痛。头痛部位;枕部13例(40.6%),双侧颞部11例(34.3%),单侧颞部7例(21.8%)。发作间歇期神经系统检查正常。
TCD检查:发作期9例全部有基底动脉痉挛,表现为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增快,其中3例伴有颈内动脉痉挛;缓解期22例中有17例出现基底动脉痉挛,5例有颈内动脉痉挛,单纯性颈内动脉痉挛1例,正常2例。
讨 论
本组32例病人中,有偏头痛家族史者占81.2%,精神情绪因素占56.2%,视觉疲劳占27.5%,睡眠不足、劳累等占15.6%,与典型偏头痛相似。前驱症状的出现,可能是由于脑底动脉及其分支引起脑干、小脑、大脑枕叶缺血所致。本组资料表明,很多BAM病人同时合并颈内动脉痉挛,前驱症状繁多,主要有眩晕、嗜睡、精神障碍、视觉障碍、共济失调、双侧耳鸣、恶心、呕吐等,还可出现语言障碍、偏身麻木、轻偏瘫、复视、幻觉、一过性遗忘、猝倒发作等。
关于BAM的诊断,目前尚无统一标准。根据笔者的体会、头痛部位,发作是否与月经周期有关并不重要,关键是发作性、以椎-基底动脉缺血为前驱症状随之而出现的搏动性头痛。
TCD对诊断有很大帮助,不仅可发现血管有无痉挛,还可排除动脉狭窄等改变,药物治疗后还可动态观察。DSA检查虽能明确血管的改变,但具有创伤性,且重复性差。CT、MRI对本病鉴别有一定帮助。EEG检查除对癫痫有特异性外,对本病没有明确帮助。
关键词交通地理信息地理信息系统交通领域GIS技术 应用分析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network technology mature, the application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has become the industry general platform software technology, widely used in various sectors of informati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as the basic supporting technology is widely applied, display and management in highway, waterway transportation, the traffic department, forming a unique platform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for transportation.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of transportation field keyword traffic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F512.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iton System,GIS)是一种十分独特并且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它主要功能为采集、存储空间地理分布有关的数据,进行管理、分析和描述区域性或整体地表和大气层的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的信息。随着GIS的成熟应用,该技术已发展成为跨行业通用的平台软件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业信息化。
在交通运输领域,GIS作为基础支撑技术被广泛应用。交通地理信息系统,是GIS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延伸。是从数据中心建设的层面,根据地理信息数据共享和交换的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现代化先进手段(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手段、现代数据库技术),通过整合信息资源形成统一的交通基础数据库,并通过一体化的数据管理平台提供一站式交通地理信息服务,建立交通地理信息系统与地籍测绘、遥感影像、港航等空间地理信息资源等系统的具有先进技术、方便使用特征的接口。实现数据共享和信息服务,有效降低信息化成本的一种信息系统。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交通数据的种类繁多(包括属性数据、空间数据、影像数据等),数据量大,操作复杂,人工管理难度大。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变得复杂起来,诸如多车道、单行线、转弯限制、立交桥等的出现,尤其是新交规制定以后,交通系统更难以管理,情形变得越来越复杂,已不能满足现代城市交通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的要求,交通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在这样的前提下,交通地理信息系统标准化势在必行。
1、交通地理信息系统标准化的意义
信息共享的基础是信息的标准化问题,是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规律,也是生产水平达到某个临界值之后的基本需要,标准化的本质上是一种管理手段。交通地理信息系统标准化的意义在于能对于一座城市或者一个国家能够更便捷的管理交通,在于一座城市里的公民能够采取更为简单方便获取到交通地理信息。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每个城市都以迅猛的速度建设着,改变着,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拥有一个极为复杂的道路交通网络,并且拥有极具地域特色的道路名称系统,这也决定了交通地理信息的标准化任务的艰难程度,但同时又必须快速改变现状,因此,交通地理信息系统的标准问题是一项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任务,交通地理信息系统标准化对城市发展,公民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标准化对于交通地理信息的重要意义在所涉及的各部门中早已形成了普遍的共识,因此各部门都需要将标准化摆在实际工作的首位。
首先,交通地理信息系统标准化,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了一座沟通计算机与用户的桥梁,方便了人们更加快速便捷的找到自己的目标。在现实世界中,人们可以通过具体地址寻找自己的目的地,这种现实世界的定位方式是由一段文字来具体表述的。然而,在地理系统中,目标位置是由所在地的地理空间三维坐标确立的,如该地的经纬度等,抽象的数据可能对专业人士来说并不陌生,但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是一串没有意义的数字或字母组合,没有任何意义。全球地理定位系统(GPS)接收仪的普及化能够让市民能够轻易准确知道自己的地理坐标,但那种数字上的陌生感不及文字来到具体实在,因此如何用计算机系统中简单、有条理的记录来表达现实世界中复杂而又纷乱的城市交通信息,一直是地理信息系统专家们契而不舍的追求目标。对于计算机在计算机语言与人类语言之间的转化的标准化能够有效提升交通地理信息系统的效率,能够让一般人都能够熟练掌握运用。
其次,建立现实世界中地址的文字表达与计算机系统中位置的坐标表达之间的桥梁,建立位置信息转换的标准,确定地址编码的准则,是交通地理信息系统标准化的另一重要意义。
论文关键词:地铁公共交通应急处理模式
论文摘要: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日益发展,对地铁运营与地面交通应急处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参考国内外相关城市的相关经验,为发展中城市制订相应的应急模式提供有益参考。
引言
地铁一旦遭遇不可抗力,正常运营受到影响或中断时,必将对于城市居民的正常出行产生影响。健全和完善的地铁运营与地面交通应急机制与模式,有助于降低地铁突发事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国内外的一些城市,对此都日益重视,并陆续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和实践。
一、国内大城市地铁应急经验概述
国内对于地铁应急做出了一定的尝试,如广东广州成立了城市轨道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实行首长负责制。还下发了一系列应急方案,增强地铁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这些模式的优点:能够实现应急接驳运力的集中投放,迅速疏散滞留乘客。存在的问题是:应急车辆完全依靠从既有的公交线路中抽调,高峰期的操作性和响应速度可能难以保证;应急接驳车辆只沿地铁故障段开行,乘客可能需要经过多次换乘,才能到达目的地;只实现了滞留乘客的疏散,而忽视了公交对地铁的功能补充;方案实施至地铁滞留乘客疏散完毕,而没有考虑滞留乘客疏散完毕,地铁可能尚未恢复正常,居民的出行问题依然没有得到缓解或解决;只对运力进行了重新分配,而总量供应没有增加。
二、地铁运营与地面交通应急处理模式研究简介
在总结国内各城市地铁应急经验的基础上,本文对国内各城市地铁运营与地面交通应急处理模式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
1.基本策咯
从以上国内各城市地铁应急经验中可以总结出相关的应急预案所必须涵盖的构成要素包括协调机制和处理模式。
2.地铁应急协调机制
清晰明确的机构设置和职能分工,以及上下畅达的响应机制,是地铁应急协调机制高效的保障和支持。
①构成要素。一套完整的应急协调机制应包含“责任主体”、“责任分工”、“应急方案”、“启动条件”、“协调机制”等五大基本要素。
②协调模式地铁应急响应模式有三种基本类型:
a水平响应型:政府中没有常设的应急机构。地铁发生紧急事件后,一般情况下,地铁公司是应急处置的主体,地铁与其他相关应急单位或机构采取一对一的联系模式。2000年以前的北京地铁基本上是这样一种形式;
b垂直响应型:政府设立有专门的地铁应急指挥机构。专业常设应急指挥机构,作为紧急事态下的处理中枢,担负着指挥协调的任务,运用政府强制力保障应急措施的到位。上海地铁和广州地铁采取的是这样一种形式;
c混合响应型:有常设的地铁应急指挥机构。由应急指挥机构负责下达命令,并协调工作,但是地铁突发事件下的地面交通紧急接驳,由地铁公司与公交公司自行联系,或交由自营巴士进行。北京地铁、香港地铁目前采取的是这样一种方式。
③机构设置和职能分工
⑴轨道交通应急机构的设置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a成立独立的常设机构,以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
b应急机构的成员,应涵盖紧急事态或突发事件下可能涉及到的各职能部门和单位;
c由市一级的行政领导出任该应急机构的指挥,必要时以强力的行政手段保障应急措施的执行效力。
⑵地铁应急指挥办公室的主要职能:
a制订、审核和完善地铁突发事件专项预案;
b组织指挥各方面力量处理城市轨道交通特大事故和突发事件,指定现场总指挥统一指挥对特大事故和突发事件现场的应急救援,防止事故和事件蔓延和扩大;
c检查督促有关单位做好抢险救援、信息上报以及恢复生活、生产秩序等善后处理的工作;
d检查督促各单位做好各项特大事故和突发事件的防范措施和应急救援准备工作,每年组织领导重点防范单位进行一次应急救援的演练;
e建立应急救援信息网络,向社会公众信息,平息误传或谣言,保持社会安定。④地铁应急响应机制
地铁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机制,是指地铁突发事件的事故现场(或灾害现场)、应急指挥机构、以及应急处理单位三者之间,在既定信息通道上的信息发送与反馈机制,具体包括:预测预警机制、预案启动机制、指挥协调机制、信息机制等。
⑴预测预警机制。一套完整的预测预警机制包括:预警、报警、接警、通报和响应五个部分。
⑵事件报告机制。
当地铁发生重大事故或者特大事故,地铁控制中心值班主任应在第一时间,将事故详细信息、已经采取控制措施和控制效果等,通过专线电话,迅速上报至市地铁应急指挥办公室。具体上报程序、上报形式、上报内容等,参照市应急指挥中心要求和《运营分公司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执行;
当达到需要启动地面交通应急保障方案的条件时,地铁控制中心值班主任应将如下内容通过电话,迅速上报至市地铁应急指挥办公室:
a中断的开始时间,影响区段、方向
b预计影响的客运量;
c预计影响持续时间;
d需公交接驳的两端车站的站名、接驳地点;
e其他有必要报告的信息。
市地铁总公司在特大事故和突发事件发生后2小时内,必须按要求写出书面快报,分别报送市委、市人民政府,抄送市相关部门,并根据要求,续报有关情况。
3.3应急处理模式
应急处理模式包括地面交通应急和站内乘客疏散两个层面。站内乘客疏散的应急预案一般由地铁公司自行制订并完成,主要涵盖的要素有:站内监控、事态报告、信息、客流引导、进出站控制、地铁运营调整。
制订紧急情况下的交通保障方案,主要目的是快速、安全地应对出现的紧急情况,及时疏散地铁滞留乘客和有效降低突发事件对城市公共客运体系的负面影响,减少地铁停运对居民出行产生的干扰,工作内容包括两个方面:①制订不同等级突发事件情况下的交通保障方案;②提出相应的实施方案建议。
目前采用的交通应急保障模式主要有三大类:①疏运巴士;②出租车;③公交线路调整。其中,公交线路调整具体又分为:加密并行线路、开辟应急专线、线路延伸调整三种。
主题词:抽油机 系统效率 分析 措施
前言:面对目前采油井趋于高含水、高能耗,石油企业的成本管理与控制成为各油田面临的严峻问题,而采油矿是直接影响成本高低的最重要环节。其中抽油机是最普遍采用机械采油方式,其耗能在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加强抽油机井的科学、技术管理提高抽油机井系统效率是降低成本最直接有效的途径。目前我矿抽油机井的系统效率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平均系统效率仅为20%左右,以2009年8月份测试的113口抽油机井为例,平均系统效率只有19.94%,而系统效率低于10%的低效井达到33口,占抽油机开井井数的29.2%,平均系统效率只有6.3%。由于这些井的存在,给我矿在成本控制上增加难度,因此对低效井的治理十分必要。
1.系统效率的影响因素
功率损失是影响抽油机井系统效率的主要原因。通常情况下,分析功率损失应从电机效率、皮带传动效率、减速箱效率、四连杆机构效率、密封盒效率、抽油杆效率、抽油泵效率、井下管柱效率等8个方面做起,在油井地层条件一定的情况下,以上8个主要因素又可归纳为地面因素、井下因素和管理因素三大方面,三者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提高系统效率,必须从形成三大影响因素的根源和细节入手,从而有针对性的治理。
1.1地面因素
1.1.1电机负载率低
油井常用电动机,负荷设计是恒定的,转速随负荷变化不大,而抽油机在运转过程中负荷具有交变载荷的特点,要求在选择驱动电动机容量时都留有足够的宽裕度,以满足抽油机的启动和修井要求等,而电动机在正常运行时均以轻载运行,存在“大马拉小车”现象,对系统效率影响较大。
1.1.2皮带减速箱摩擦
主要体现在传动过程中摩擦造成的功率损失和减速箱漏油。
1.1.3四连杆机构
体现在摩擦传动过程的功率损失和钢丝绳在往复运动过程中的弹性变形所造成的损失,其损失率与抽油机的“五率”调整和钢丝绳的质量等有直接关系。
1.2井下因素
1.2.1油管柱功率损失
包括油管弹性伸缩损失、油管结蜡及油管漏失的影响.油管弹性伸缩损失主要是产出液与油管内壁产生的摩擦损失和油管弹性伸缩损失等;油管结蜡使管径缩短造成抽油杆阻力增大,产生偏磨,增加了系统损耗;油管漏失有些井出现漏失时间较长,但由于影响产量少,不能及时上作业造成。
1.2.2抽油杆功率损失
杆管、杆液摩擦损失:由于原油黏度大,加之抽油杆规格较大,所以摩擦阻力大,由此产生的损失也较大。另外油井结蜡,使抽油杆运行负荷增大,也造成功率损耗。
1.2.3抽油泵功率损失
主要是由于柱塞衬套摩擦损及套管气体影响造成。
一些井黏度大,还有一些井出砂严重,造成柱塞衬套之间存在摩擦损失。套管气体影响:由于我矿二次加密井地层压力大多低于饱和压力,原油进入井筒后马上有气体逸出,使套管压力较大,如放气阀不灵活,影响系统效率。
2.治理低效井采取的措施及效果
针对抽油机系统功率损失大的主要原因分析我们认为降低抽油机系统功率损失的关键是:匹配的电机功率,合理的抽吸参数,完善的地面设备,科学的管理方法。所以有的放矢的制订出相应的措施。
2.1更换套管放气阀
结合系统效率计算公式的构成,
η=P有效/P输入=(QH/R367.2W)%或η=(QH/8812.8P)%(1)
H=H动+(P油-P套)*1000/ρg(2)
从公式中看出,系统效率与产液量和实际举升高度成正比,而实际举升高度与油套压有很大关系,为了取全取准油套压,部分井更换了套管放气阀。
2.2调整冲程、冲次
本着长冲程慢冲次和保持合理有效举升高度的原则,加强观察和监测,条件成熟一口调整一口。对油井生产参数偏小,导致液面抽不下去,举升高度小的油井进行上调参,截止2005年9月底上调冲程11口井,平均冲程由2.6m调到3.7m,上调冲次69口井,平均冲次由5.4次上调到7.5次;另外,对油井参数偏小,泵充满程度低,气影响严重的井采取下调参,共下调冲程19口井,平均冲程由3.9m下调到2.8m,下调冲次76口井,平均冲次由8次下调到6次。统计有对比资料16口井,平均系统效率由17.4%提高到28.4%,提高了11%,详情见附表三、四。
2.3对供液不足的低效井进行间抽生产
随着油田二次、三次加密井的投入开发,低产能供液不足井也逐步增多,使得油田投入产出比失调。自1996年二次加密井投产后,低效井数逐年增加,到2004年10月我矿抽油机开井902口,供液不足、产油量小于2t的低效井,共有120口占抽油井总井数的12.2%,占开井井数的13.3%。平均单井日产液22t,日产油1.07t,综合含水94.0%。2004年11月,我们对示功图连续三个月显示供液不足、抽汲参数(冲程、冲次)较小或最小,泵径偏大的65口抽油机中,选择7口井采取间抽工作制度,这些井平均日产液15t,日产油1.87t,含水87.54%,液面931.83m,沉没度为74.54m,射开砂岩厚度为16.09m,地层系数1.16μm2・m。是典型的负效井,7口井间抽前后变化对比可以看出,在实行间抽后,7口井平均泵效上升6.7%,消耗功率下降1.2%,系统效率提高18.22%。另外,按我厂抽油机井平均单井实耗功率为11kw,日耗电264kw.h测算,我矿7口间抽井按目前间抽制度,预计年节电6.4万千瓦时。可见,低产低效井间抽在节能降耗方面效果非常明显。同时由于减少了抽油机运转时间,从而延长了维修保养周期。由此,减少了液面抽干砂对泵的剧烈磨损,延长了检泵周期、降低了抽油机作业成本。
2.4根据抽油机井生产情况,重新调整热洗周期
随着油田水驱见聚,热洗制度也需进行重新调整,我们根据产量、含水、电流的变化、示功图载荷等因素确定合理的热洗周期,同时在洗井中必须提高洗井液温度,加热炉出口温度提高到80℃以上,适当延长洗井时间,保证抽油机井的热洗质量,通过重新确定科学的合理的热洗周期,并修改了热洗工作制度,避免了油井结蜡造成游动凡尔和固定凡尔不严、失灵、甚至堵塞油管液流通道造成不量下降,使抽油机上下载荷增加,耗电量增加,动液面上升,消耗功率大,系统效率低。
3、结论
3.1目前应用的节能技术在不同的机况下其节能效果有很大的差别,灵活的调整匹配动力机功率与抽油机机型,可杜绝“大马拉小车”现象,又不用外购电机,是低成本节能、降耗的途径。
3.2随着低效井逐年增加,开发效益变差,并不断研究摸索治理措施,对于供液不足的井,可继续实行间抽工作制度,可以取得较好的节能效果。
3.3有些漏失井不能及时作业,致使液面长期在井口,直接影响系统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 极低体重儿;机械通气;气道管理;新生儿
极低体重儿是指出生体重<1 500 g的新生儿[1]。由于早产儿各器官发育不完善及生理功能未成熟,出生后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及抗病能力均比足月儿差。特别是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易引起呼吸功能不全而需应用机械通气治疗,有效的气道护理是机械通气成功与否的关键。现将本院新生儿科86例实施机械通气的极低体重儿两种不同的气道管理效果进行总结分析,并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新生儿科收治的极低体重儿86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46例,女40例;胎龄28~32周;出生体重<1 000 g的35例,体重1 000~1500 g的51例;患儿原发病:胎粪吸入综合征20例、重症肺炎36例、肺透明膜病20例、感染性休克10例。在患儿家属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2008年1月~2009年6月为对照组,2009年7月~2010年12月为观察组,两组患儿性别构成、胎龄分布、出生体重、原发病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两组患儿按新生儿科护理常规专人护理,做好病情观察,疾病全过程用心电、呼吸、血压及经皮氧饱和度(TcSO2)持续监护,并给予保暖、营养支持、预防感染、加强基础护理、机械通气给予呼吸支持。机械通气时两组患儿均选用“Drag”婴儿呼吸机,采用直径为2.5~3.0 mm的RüscH气管导管经口插管,0~24 h内行机械通气,通气方式为“SIMV加PEEP”,呼吸参数的调节相同疾病一致;气道管理中吸痰的间隔时间与方法、气道湿化的方法两组患儿一致。
1.2.2 对照组:①患儿取仰卧位;②常规的手叩法叩背;③呼吸机管道用“84”消毒液浸泡消毒后晾干备用。观察组:①患儿采取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交替更换,仰卧时在背下放置新生儿血压计袖带,接心电监护仪,每隔0.5~1.0 h自动充气再放气,反复操作以刺激患儿;②吸痰前15~20 min用复苏囊小号面罩叩击患儿背部,叩打速度100~120次/min,每肺叶叩击、振动1 min,持续时间不超过5 min,力量均匀适合;③呼吸机管道消毒采用全自动清洁机清洗消毒后装在无菌薄膜袋中备用。
1.3观察指标
1.3.1 每天桡动脉穿刺采血做动脉血气分析,观察两组患儿动脉血气分析结果。
1.3.2 观察两组患儿心率(HR)、经皮氧饱和度(TcSO2)、24 h发绀的平均次数、24 h呼吸暂停的平均次数、机械通气的时间、呼吸道感染率及两组患儿治愈和死亡的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2.0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组间对照方法,计数资料用t检验,率的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儿动脉血气分析指标的变化及其他指标的观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2、3。
3 讨论
极低体重儿在运用机械通气的全过程中,自始至终要保持呼吸道通畅,这是保证足够通气量的先决条件。但机械通气中导管的刺激、肺部感染、呼吸道分泌物增多,而新生儿呼吸中枢、呼吸肌和软骨发育不完善,气道内径相对狭窄,纤毛运动功能差,致分泌物排出困难,故易出现呼吸道阻塞。改进机械通气中的气道管理方法,可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极低体重儿呼吸状况。
3.1对气道通畅的影响
极低体重儿机械呼吸的传统是仰卧位,但有学者发现健康早产儿及肺炎早产儿俯卧位时,潮气量、动态肺顺应性和气道阻力均较仰卧位改善,可能与俯卧位时更为均匀的通气分布直接导致背侧肺区通气量增加有关,这是氧合改善的主要原因。观察组患儿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交替更换,而且在仰卧时置新生儿血压计袖带于背下,充气放气,反复操作以刺激患儿背部,亦可使气道受到震动,黏性分泌物被击碎、松弛、脱落,进而排出,保持气道通畅。
3.2 叩背方法对气道通畅的影响
吸痰是极低体重儿机械通气的气道管理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如果患儿痰液黏稠时,叩背是必不可少的操作步骤。叩背的目的是通过叩击胸壁,震动气道,使附着在肺、支气管内的分泌物脱落,通过引流,使分泌物从肺叶到达细支气管,再到达主支气管,通过患者咳嗽或人为吸引排出体外。经典的叩背方法为手叩法,即操作者五指并拢,向掌心微弯曲,呈空心掌,手部肌肉及手腕放松,轻轻拍打患者背部[5-6],此法操作者手掌较新生儿而言较大,定位不精确,手部的力量轻重不容易掌握,叩击力量过轻则起不到良好的排痰效果,过重则患儿不易耐受,甚至导致患儿胸内损伤,故效果欠佳;采用复苏囊小号面罩叩背,其呈圆形,似手掌的中空状,软硬度适宜,力度均匀的持续叩击,既可振动呼吸道、肺部,使附着在支气管壁的痰液松动,促进呼吸道分泌物排出,改善通气功能,又不会导致胸内损伤或感到不适。
3.3 呼吸机管道消毒方法对气道通畅的影响
机械通气是造成医院内感染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机械通气的过程中,管道系统灭菌不彻底或使用过程中的污染均可造成病原微生物的入侵致使抵抗力低的患儿并发呼吸道感染,分泌物增多,气道不畅加重。本院传统的呼吸机管道消毒方法为手工清洗、84消毒剂浸泡消毒后晾干备用。由于呼吸机管道结构的特殊性,管壁呈螺纹状,管腔长,内径小,硅胶有一定的弹性等,导致清洗难度大,一般在管道的两端口部清洗消毒效果较好,深部清洗消毒效果较差且待干时间长。现使用由消毒供应中心用自动清洗机处理的呼吸机管道系统,全自动清洗消毒机具有最严格程序消毒,此程序主洗时加入了1∶50的有效含氯量1 000 mg/L消毒清洗剂,集化学浸泡法和热力消毒于一身,洗净灭菌依次完成,消毒效果较为可靠。本研究中的患儿呼吸道感染率的下降也说明了这一点。
综上所述,更换患儿、改进叩背方法和呼吸机管道系统的消毒方法,可促进气道通畅,增强机械通气效果。本研究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患儿的TcSO2、PaO2、治愈率升高,PaCO2、HR、呼吸道感染率和死亡率下降,发绀和呼吸暂停的次数、机械通气时间减少,说明改进极低体重儿机械通气气道管理方法,可改善极低体重儿呼吸状况,提高患儿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参考文献]
[1]张巍,童笑梅,华.早产儿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9.
金汉珍,黄德氓,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84-395.
薛辛东,王晓惠,张家骧.仰、俯卧位对早产儿肺功能影响[J].中华儿科杂志,2007,37(8):494-496.
宋亚君.早产儿的临床意义[J].新生儿科杂志,2006,16(3):139-141.
肖荷妹,李兰静,崔朝勃.老年人有效叩背排痰方法探[J].临床肺科杂志,2010,15(7):1041-1042.
关键词: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应用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地理信息系统简称为GIS系统,其产生于上个世纪中叶,由于其在空间数据的分析、保存以及转换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使得其在资源管理、宏观规划等诸多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当前,随着社会对城市规划的要求不断地提高,GIS系统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将更为广泛。
一、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
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越来越为突出,尤其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与规划是否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这不仅将影响到城市本身的发展,而且还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而GIS在城市规划中的广泛应用,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了城市规划的科学化、合理化的发展。
(一)城市规划的直观、理性的工具
一些常用软件如AUTOCAD,通常具有较强的图形能力,但是对相对属性数据具有较弱的管理能力,因而,CAD一般只用来进行绘图。而FM系统虽然专业化比较强,但是缺乏必要的绘图能力,因此在应用上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然而,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很强的分析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的能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原先城市规划中纯文字和纯图形的缺陷,从而大大提高了对属性数据进行空间分析以及对空间数据进行图形表现的能力,给城市规划工作提供了比较理性但又比较直观的规划工具。
(二)分析城市规划中的相关数据的功能
GIS可以对大容量的数据进行管理,具有良好的数据维护和更新能力,能够支持空间数据的多种表现形式,并具有查询并分析叠合、查询、网络、分类、临近和数字高程模型等信息的能力,从而有助于实现对城市规划的理性化分析。一般情况下,一个城市的地理信息数据比较复杂,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因素。由于GIS对整个城市的信息进行了梳理,并实现了分类、标准化的管理,一旦哪个指标出现较为明显的变动,那么就可以对该指标进行分析,为城市的规划发展提供可靠地依据。而且,这种分析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对于分析合理的结果,可以对已有的数据库进行修正。
(三)促进城市规划的有效决策
城市规划决策是否科学、是否合理对整个城市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而GIS系统技术具有十分强大的分析功能,能够对整个空间的数据进行分析,帮助决策者、方案制定者制定一系列的可以模拟的的规划方案,并对规划的方案进行模拟评估,促进城市规划的有效决策。GIS所拥有的强大的数据信息功能能够为城市规划的决策者提供科学的、标准的依据具有较高的统一性的数据信息,具有较高的战略发展高度,是当前城市规划的得力助手。
(四)有助于城市规划及规划的管理
GIS系统一旦形成以后,其数据信息就有一定的稳定性,除了前期需要较大的资源投入之外,在建立了较为完善的GIS系统之后,只需要根据城市的变迁进行必要的更新,空间分析的实时性比较强,这样对整个城市的规划提供了较为可靠的技术性支持。同时,借助于GIS技术的支持,还可以对整个城市的发展和管理进行有效地监督和管理,从而实现整个城市规划和管理始终处于一个良性的循环过程之中。
二、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究
前文已经分析,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GIS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城市规划辅助的设计应用
城市规划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技术进行设计,而设计的基础必须借助于翔实、准确的数据,如果缺少了必要的地理信息的支持,那么再好的设计也会与城市规划的目的背道而驰。事实上,城市地下各种管线的设计、资料的储存以及数据库的建立都需要GIS作为支撑,比如,GIS技术与CAD技术的结合,使得当前的工程设计发展的更快、设计更为科学合理,而且工作量也大大降低。
(二)系统数据的广泛“共享”
当前,各种信息数据的收集、输入的过程都比较繁琐,而GIS在简化这一工作流程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地理信息系统的收集、输入的成本较高,占整个系统开发的大部分费用,而且在该系统建立以后更新相关的数据也需要较大的投入。但是,一旦输入成功,GIS系统可以为整个城市的规划和城市的发展提供一个内容丰富、便于共享的数据库,城市规划的各个机构、部门以及相关的组织之间可以交换彼此掌握的信息,数据在整个区域范围内实现了最大限度地共享,社会总的费用大大境地,而且数据的共享也实现了数据信息的标准化,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更为合理、科学。
(三)地形图、测绘统一化、数字化
目前,地形、土地以及房屋时城市GIS最为常用的基础性信息,与这些信息相对应的就是城市的地形图、房产图等等,城市规划部门、测绘部门等展开相关的工作时,都必须要以地理信息作为支撑,否则就根本不可能完成测绘工作。由于每个部门所测绘的重点不一样,彼此之间重复借鉴测绘结果的可能性比较小,而建立了GIS系统之后,该系统将所有的信息进行了细化,每个部门之间虽然不能够直接使用相关的数据信息,但是可以借鉴某个单独的数据,这样数据的重复利用率大幅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测绘的统一化、数字化。
(四)城市空间统计单元标准化方面的应用
GIS促进了城市规划数据的标准化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数据的分类、数据的信息的编码以及相关数据的交换等几个技术方面。一般情况下,城市规划的相关的文本只是对整个城市规划进行宏观方面的描述,而且从微观方面来看,每个规划的图纸也往往彼此之间缺乏必要的连贯性,这与整个城市规划空间信息统计没有实现标准化有着密切的关系。GIS技术平台的建立,可以有效地解决城市规划空间定位不够稳定、不够准确以及不够统一带来的一系列矛盾问题,而这也是GIS技术的突出优势之一。
(五)处理城市规划综合信息方面的应用
城市规划必然要涉及到各个方面的问题,比如,城市的资源规划、发展环境、人口、交通规划、经济发展规划、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等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地理信息作为支撑。GIS的数据库管理使得这些信息能够归档于同一个系统中,然后根据数据库的信息进行城市发展的整体规划、城市建设发展用地的科学评价、城市发展环境的质量评价以及道路交通规划的评价等等。另外,根据城市规划业务及地理信息系统中技术手段的不同,GIS 的应用主要有: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规划报批:虚拟现实及多媒体网络技术与城市规划;嵌入式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结合等。
结论
GIS在整个城市规划中的应用越来越为广泛,比如,城市规划用地、道路建设、环境保护以及经济发展等都与城市的规划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应该在实际的工作中,充分借助于GIS系统的支持,科学、合理地对城市的发展进行规划。同时,该系统还可以为社会上多个行业或者领域的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该系统的作用,转技术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GIS应用的新课题,以实现促进城市规划和发展快速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傅维华,杨建伟,刘恒利.城市规划中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应用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09) .
[2]杨江波.城市规划与测绘中的地理信息系统[J].陕西建筑与建材, 2004,(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