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研统计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网络问卷应用优势
1.省时省力
在局域网或互联网上发问卷,整个操作过程无纸化,问答方便,回收过程快速,可及时反馈,节省人力、财力。
2.问卷填写时间自由
在一定时间段内,可以自由回答问卷,不限人数;网络环境可以多人同时填写,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3.保证数据录入有效性
在网页和Excel中均可设置填写有效性检查,通过命令限制,防止漏填或不符合规范的数据录入。如输入身份证号时,若位数不够,将提示重新输入,否则不允许继续录入,保证数据录入准确。
4.数据统计快速、准确
由于网络问卷采集的是数字化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快速高效。如在Excel中进行运算和统计,一条命令几秒钟可抵上手工几小时甚至几天的工作量。
5.题型多样,统计方便
网络问卷可采用单选、多选、判断题、简答题等形式调查。前三种可用字符统计命令快速统计结果,而简答题汇总时,由于是电子形式,可大大节省后期录入的时间和精力。
6.安全性强
纸质问卷回收过程中,涉及回收环节较多,而且不少被调查者不愿意被其他人看到自己的回答内容。若采用网络问卷的形式,只有网络后台管理人员和问卷组织者才有权限接触到数据结果,减少了中间环节。
数据采集方法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收集和统计的方法多种多样。中小学校可以利用现有条件,在学校局域网或互联网上通过Excel表格方式调查,利用学校网站进行互联网调查,或通过专门的在线调查网站进行问卷调查。
1.利用Excel在机房内收集数据(局域网环境)
传统汇总学生信息,通常是教师将学生的数据收集起来,然后一条一条输入汇总为一个表格。由于一些统计数据过细过多,输入的工作量很大,费时费力。而在网络机房进行调查反馈,可多人同时填写一张Excel表格,既减轻了人工输入的压力,还节省时间。采集的数据信息集中在一张表上,可快速高效地完成相关调查反馈。要完成此操作,只需正常网络设置的学校机房,安装Excel软件,通过对Excel文件及所在文件夹进行一些设置,就能完成数据采集。方法如下:
设置文件夹共享:首先在网络教室中教师机(Windows XP或Windows 2003系统)上建立一个共享文件夹,然后在文件夹上右击,执行快捷菜单命令【共享和安全】,打开文件夹【属性】对话框,在【共享】标签上选择【共享此文件夹】选项,点【权限】按钮,打开权限设置对话框,选中“允许”列的所有选项,点【确定】按钮,这样就将文件夹设为“完全共享”,局域网内其他人就能访问了。
设置工作簿共享:将Excel文件(成绩单.xls)复制到此完全共享文件夹,打开Excel文件,点击菜单【工具】|【共享工作簿】命令,打开【共享工作簿】对话框,选取【允许多用户同时编辑,同时允许工作簿合并】选项(有对勾),点【确定】按钮,这就完成了工作共享。
编辑应用工作簿:在学生机上,双击桌面上的【网上邻居】,在打开的窗口左侧单击【网络任务】列表中【查看工作组计算机】,在右侧窗口找到教师机,双击打开,能看到共享文件夹,双击打开Excel文件,按自己序号输入相应内容后保存。所有学生输入数据后,保存Excel文件。教师在教师机上点击【保存】按钮,这就得到全班的数据(成绩)汇总表,然后就可以通过Excel命令对收上来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了(提示:在学生机打开Excel文件后,此时可以看见标题栏的文件名右边有“共享”提示,若标题栏文件名右侧提示为“只读”,则需要重新打开)。
说明:局域网内共享Excel方式简单易行,但受到机房环境的限制,若调查人数较多还是不方便。解决办法是可以通过互联网共享Excel文件方式进行,如利用EditGrid网站(),新建或上传已有Excel表格文件,为不同用户设置相应的浏览权限,其他操作都如在Excel软件中操作一样。利用EditGrid网站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和人数限制地进行数据调查。
2.利用ASP程序在互联网上采集数据
由于同区域学校间网络可以互访,因此,可在学校任意一台计算机(无论是Windows XP 或Windows 2003系统均可)中安装IIS(互联网信息服务),正确配置一个ASP程序运行的环境,再到网上下载一个问卷调查程序,修改成自己问卷内容即可,操作过程如下。
下载:上网搜索ASP问卷调查源程序,选择题型与自己问卷要求一致的,如凌云有奖问卷调查ASP问卷,将其下载、解压、复制到IIS网站目录下,通过网页浏览器,运行无误后,就可进行修改操作了。
修改:一个问卷调查系统一般包括问卷输入、问卷保存、答案查看等多个网页文件,只需修改两个网页和一个数据库文件。
步骤 1,通过FrontPage或Dreamweaver等网页编辑软件,打开问卷录入网页(dati.asp),将原网页问卷内容修改成新问卷调查内容。再切换到“拆分”视图,如右上图所示,将按钮名称和选项对应。主要是修改每个答案的代码,如在语句中,type说明题目类型为单项选择题,每一题各答案中name后的名称要相同,它对应数据库中的字段名称,value后是输入数据库中需要统计的内容。
关键词: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7-134-02
Abstract:Through the teaching reform of food experiment design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including the reasonable selec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the improvement of interest, case teaching, training comprehensive ability and reforming examination methods, to enable students to improve the learning interest,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through a variety of ways to eventually reach the goal of mastering the course,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 study and work.
Key words:Food experiment design and statistics analysis;Teaching reform;Practice
《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是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在食品科学研究中的具体应用,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及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将学习到如何正确地收集、整理、分析数据,从而得出客观、科学的结论,掌握基本的试验(调查)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对食品科学研究中拟通过试验解决的具体问题提出科学而合理的试验方案,并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得出可靠的结论,从而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由于该课程内容繁多,县理论性强、实践性要求较高,教师在教授本课程时会面临课程内容抽象、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教”与“学”的矛盾等一系列问题[1]。针对本课程存在的问题,结合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特点和食品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和教训,笔者对课程教学体系进行了有益的改革探索,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为提高《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1 合理选用教材
2000年以前,国内食品院校较少开设统计学相关课程,因此相对来说合适的教材也少。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从2005年开始开设《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在选用了多种教材后,综合比较认为由王钦德、杨坚主编的《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最为合适。虽然该教材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缺少单因素和双因素优化试验,需要额外补充相关内容;教材后面的软件介绍为SAS软件应用,相对于简单或实用性来说,应当介绍Excel和SPSS软件在统计学和试验设计中的应用等。但作为国家级优秀规划教材,其基本满足了本科阶段学生对全面、系统的专业统计知识学习要求[2],也为大多数高校所选用。
2 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在首次上课时通过列举本门课程在后续学习中、实际工作中、日常生活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后续课程中,经常穿插小故事或小典故,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不是感到非常枯燥,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3 采用案例教学方式,加深学生理解
应用案例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应用统计的理论、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3]。案例教学具有形象化、生动化、简单化、具体化等特点,能将沉闷的学习环境变成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能有效避免出现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的问题,防止教师在讲授理论时过多推导理论公式等情况[2]。例如,假设检验是本门课程的难点和重点,通过红楼梦中贾宝玉和众多姐妹掷骰子的故事的分析[4],来说明曹雪芹对统计学知识掌握较少,通过这样一个经典名著中出现的实例,对小概率事件和假设检验进行了很好的诠释,使学生很容易就对此产生深刻印象和有效理解。
4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其中能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在进行正交试验设计教学时,首先让学生自己通过文献检索找到熟悉的并使用了正交试验设计的科研论文,培养学生文献检索的能力;然后在学生提交的文献中,以试验设计较好的论文从考核指标、试验因素确定、试验水平选取、结果分析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使学生初步掌握正交试验设计;部分文献中在试验设计中会存在或多或少问题,最后以这些文献为反面教材,详细指出在正交试验设计中容易忽略或易犯的错误。通过这样的一系列教学分析,学生可以很好地掌握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具备初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从而具备了初步的科研能力。
5 改革考核方式
由于本门课程公式较多,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员来说,主要是会使用本门课程作为一种工具,记忆过多的公式对学习本门课程的用处不大,且不用后很快就会忘记,因此传统的闭卷考试并不适合作为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的考试。而采用传统的开卷考试,会使学生对课程学习放松,认为到时开卷考试容易,而在真正考试时却一筹莫展。因此,笔者采用半开卷考试作为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得到了学生及其他老师的普遍认可。半开卷考试就是允许学生带一张A4大小复习纸参加考试,可以允许学生在上面书写任何内容,使得学生不得不将课程内容浓缩在一张纸上,其在抄写一些例题的过程中将会得到思考,或者在考试中仿照例题完成试卷的内容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学生在考试期间,只有在理解了复习纸上的例题才能将试卷上的试题完成。这样,学生将会在多个阶段学习本门课程,包括预习、课堂讲授、完成作业和复习、完成复习纸、考试时,最终使大部分学生可以掌握本门课程。
6 结语
通过多年采用上述方式对《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尝试和实践后,目前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反响很好。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这门比较难教、难学的课程产生了较大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通过多种途径最终达到了掌握这门课程的目标,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柄灿.《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教学设想[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211-213.
[2]付晓萍,范江平,李凌飞,等.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现代农业科技,2013,(24):327,332.
【关键词】 会计信息系统; 能力模型; 效度检验
一、引言
会计信息化相关专业是会计学与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结合的交叉学科专业。于玉林教授在其论文《试论会计信息化》中提出:“会计信息化是在会计工作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开发信息资源,利用信息促进企业发展经济和提高经济效益,并向各方面提供多方位信息服务的过程。”刘仲文教授在其论文《论会计信息化的几个问题》中提出:“会计信息化是将一种新的技术信息技术(以I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Information Technology,IT)在会计领域广泛应用的渐进过程,是信息技术与会计技术高度融合的过程”。决策层对企业价值增值信息越来越重视,对决策有用信息的需求涌现了集成化、综合性要求。通过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效用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例如: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认为该门课程对他们的专业没有太大的作用,只要熟练操作会计软件即可,对这类课程的开设表现得很冷漠;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则认为,不需要明白会计信息系统的原理,只要掌握会计理论和实务即可满足学习和日后工作的需要。虽然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经常强调该门课程的重要性,然而学生们依然重视程度不够,觉得这门课程效用不明显。这种现象在高职学院的会计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本文尝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运用多种统计方法,从数字角度检验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课程的效用,以期增强高校会计信息化课程规范化、科学化建设的决心和树立学生对该门课程重要性程度的正确认识。
二、加强高校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一)改革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加强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课程教学
大量研究表明,现代企业不但需要可靠的会计数据,而且更需要对企业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如何从大量会计数据中抽取小量决策有用会计信息,已成为高校教研的热点。显然,不论是培养适合企事业行政单位的高素质应用型会计电算化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还是兼顾理论性和应用性的普通高等教育都需要通过会计信息化类课程教研来满足企业现实需求。因此,改革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出能分析利用会计信息的人才,必须围绕会计信息化专业或者会计信息化、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来展开。它是会计信息化专业、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精髓,在现代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会计信息系统教学是会计信息化事业发展的需要
财政部在2009年4月12日了《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财会[2009]6号),“意见”指出“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目标是:力争通过5―10年左右的努力,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化法规体系和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包括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分类标准),全力打造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基本实现大型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与经营管理信息化融合”,该目标提示从需求上讲,发展会计信息化事业需要大量的会计信息系统操作员、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员;从结构上讲,需要有良好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也需要具有一定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开发的高端人才。一般来说,高职学院对这个方面人才的培养处于低端,而该方向的博士研究生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则处于高端,普通本科教育则处在它们两者之间。因此,发展我国会计信息化事业需要高职教育、普通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共同发展。
(三)“工业化与信息化有机融合”亟待强化规范会计信息化专业课程教育
随着企业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工业化与信息化有机融合”的思想逐步被业界人士所吸纳。如何有效的推进企业信息化,是摆在企业和高校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据国内企业信息化学者江苏科技大学副校长葛世伦教授的研究表明,我国企业信息化呈现了“三个三分之一”特点,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系统起点低、建设周期长、信息孤岛多、系统缺乏柔性以及企业信息化专门人才匮乏、规模信息化ERP软件生产企业产品数量不多、质量不高造成。因此,亟待强化规范会计信息化类专业课程教育,培养出大量企业信息化专门人才,以最好最快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有机融合”。
三、本研究采用的数学思想
客观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用于描述事物数量特征的变量之间自然也存在一定的关系,这些关系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函数关系,一种是相关关系。
函数关系是变量之间的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相关关系是另外一种普遍存在的关系。在实际问题中,变量间往往并不是简单的关系,也就是说,变量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又不能由一个或者几个变量的值确定另一个变量的值,即当自变量取某一个值时,因变量的值可能有多个。这种变量之间的非一一对应的、不确定的关系,称之为相关关系,这种关系不像函数关系那样用一个确定的数学函数描述。但可以通过图形和数值两种方式,有效的揭示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的强弱程度。常用的方法有:二元变量分析(Bivariate)、偏相关分析(Partial)、距离相关分析(Distances)。相关分析常用散点图和相关系数两种方法来揭示事物之间相关关系的强弱程度。常用的相关系数主要有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和Kendallτ相关系数。
回归分析是研究一个或者多个变量的变动对另外一个变量的变动的影响程度的方法。根据数据找出变量之间的关系表达式,用自变量的已知值去推测因变量的值或者范围,它实际上是研究因果关系的方法。通过回归分析可以确定变量之间的密切程度,可以预测和控制因变量的取值和精度,可以从影响因变量变化的自变量中寻找出对因变量有显著影响的自变量,从而进一步区分出重要因素和次要因素。
本研究主要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影响岗位能力的四个方面的因素,并确定其影响程度。
四、效用模型与假设
(一)岗位能力结构模型和假设
1.会计信息系统的分析能力
系统分析能力在会计信息系统开发综合能力中的作用毋庸置疑。没有科学的分析系统的能力就不会有良好的设计能力。分析过程需要全面了解企业营运过程,分析每一个业务环节、每一个过程的业务流程,对现有系统存在问题或者冗余的过程应该具有识别和重构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和积累将全面提高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能力。于是,本文提出:
假设1:会计信息系统的分析能力越强,会计信息系统岗位能力越强。
2.系统设计能力
软件学界一直认为,软件最终功能的实现重点是在设计环节。在多开发环境支持下,系统设计的好坏直接关乎到软件项目的成败。于是,本文提出:
假设2:系统设计能力越强,会计信息系统岗位能力越强。
3.系统操作能力
系统操作能力,一方面体现为所设计出系统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体现为用户的使用体验。如果一个功能完善的系统,不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那么该系统的实施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如果系统仅仅体现为良好的用户使用体验,而没有比较好的系统功能,那么用户就会感到该系统是个中看不中用的系统,最终没能达成信息系统为企业解决管理决策问题的目标。于是,本文提出:
假设3:系统操作能力越强,会计信息系统岗位能力越强。
4.系统管理能力
良好的信息系统需要有良好的系统管理能力,良好的管理能力既体现为系统有良好的管理模块,同时又体现为操作它的用户具有良好的管理系统的能力。因此,本文提出:
假设4:系统管理能力越强,会计信息系统岗位能力越强。
上述四条假设构成了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课程效用的基本假设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这个模型表明,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岗位能力结构模型形成了一个环状结构;的四种分能力分别支撑岗位能力,每一个分能力均能增强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分能力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们共同推动着岗位能力的动态增加;分能力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二)研究方法
通过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这门课程,期望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员岗位能力提高”。为了从数量上检验教学目标与系统分析能力、系统设计能力、系统操作能力和系统管理能力之间的高度相关性,从五个方面设计了调查问卷,答卷人需要对每个题项所描述的内容在岗位能力提高过程中的作用大小进行判断并打分。
(三)数据分析
表1显示了上述5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矩阵。表明系统分析能力、系统设计能力、系统操作能力、系统管理能力与岗位能力之间的相关系数r分别是0.798、0.705、0.581、0.608,显然存在着比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因此,证明了系统分析能力、系统设计能力、系统操作能力、系统管理能力对岗位能力有比较强的正向推进作用。
(四)回归分析与假设检验
在4.1中已经通过分析提出了4个基本假设,形成了图1所示的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课程效用结构模型,然而该模型所基于的假设并未得到检验。因此,需要进一步对该模型中内涵的假设正确性进行检验。本研究以岗位能力为因变量,以其他四个能力项目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Alpha=0.05),以此来观察每一个分能力对岗位能力的影响程度,从而确定模型的解释能力的变化情况。通过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中可以看出引进这些变量以后,复相关系数R分别由0.798增加到0.889、0.924、0.943,同时估计标准误差由0.827本别降低到0.641、0.546、0.485,说明模型随着影响因素的逐步引入,解释能力正向逐步增加,这与预期是相吻合的。
从表3的多元回归分析(ALPHA=0.05)结果看出,各个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Sig值都小于0.05,这表明图1揭示的4个假设判定都是成立的。同时,如表2所示,这几个变量可以解释“岗位能力”88.8%的变异。
综上数据表明本研究的4个假设均成立,该理论模型的最终效用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
五、结论及建议
本研究提出了影响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岗位能力的四个方面的分能力: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操作、系统管理能力,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其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验证了这四种分能力项目对岗位能力具有积极的影响。本研究揭示了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课程对会计、会计信息化、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专业岗位能力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也是实现应用型教育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因此,建议该门课教学既要充分体现岗位知识需要,又要满足学生知识更新的需要,做到既重视原理知识积累又重视实务能力培养,加强教学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必要的现有会计信息系统的模拟操作和会计系统模块分析设计实践,以启迪学生分析设计会计系统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财会[2009]6号.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
[2] 葛世伦,潘燕华.大型单件小批制造企业信息模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5-8.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合理规划电网中的电源容量和电源接入点以及确定最佳的电网架构;可以找出电网中因为负荷增长和新设备投入而导致的薄弱环节,方便对电网进行网架结构的改进以及基建的加速;提供发电厂进行有功、无功调整以及负荷调整的计算依据;可以分析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故以及设备的投切对电力系统静态稳定性的影响,进而得出相应的运行方式和调整方案。
在过去半个世纪以前,人们都是采用手工方法计算电力系统潮流,主要依靠计算尺。但是由于电力系统日渐复杂,手工计算起来非常复杂,不仅耗时费力,同时也容易出错。与此同时,伴随着计算机行业的飞速发展,就出现了后来的计算机算法。
在传统的“电力系统分析”教学课程中,教师们一般仅针对一些简单的电力系统(节点数很少)进行潮流计算,而忽视了现有潮流计算最通行常用的计算机算法。这种课程教学不仅枯燥,学生难以深刻领悟,而且与实际研究脱轨,因为目前现实中的电力系统都很复杂,采用手算不切实际,也就失去了教学的根本意义。本文针对课程教学中潮流计算方面存在的问题而进行教学改革研究。
DIgSILENT软件的潮流计算简介
电力系统仿真软件DIgSILENT的名称来源于数字仿真和电网计算程序(Digital Simulation and Electrical Network),是德国DIgSILENT GmbH公司开发的电力系统仿真软件。
DIgSILENT软件几乎包含了所有电力系统的常用分析功能,如潮流计算、短路计算(包括对称短路和不对称短路计算)、机电暂态和电磁暂态计算、谐波分析以及小干扰稳定性分析等等。另外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把机电暂态分析模型与电磁暂态分析模型结合到一起,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它不仅能够分析电网的暂态故障,而且又能研究电网的长期的电能质量问题及其控制手段。
DIgSILENT/Power Factory提供了非常全面的电力系统元件的模型库,包括发电机、电动机、控制器、动态负荷、线路、变压器、并联设备的模型,甚至包括风电机组电气部分的模型,如:双馈感应电机、变频器等等;其他部分如风速、机械传动系统、空气动力学部分以及控制系统都采用动态仿真语言DSL进行搭建。
DIgSILENT可以描述复杂的单相和三相AC系统及各种交直流混合系统。利用DIgSILENT进行潮流计算时,通过指定发电机、异步电动机、负荷等系统元件的特性来确定与之相连的母线在潮流计算中相应的属性,这样就能够以简单的操作方式来模拟复杂而真实的系统。此外,程序还提供了多种远程控制模式,例如多个发电机共同控制系统频率或母线电压等。DIgSILENT以更加接近实际情况的方式执行网络的控制模式,使操作和计算均得到简化。潮流求解过程提供了3种方法以供选择:经典的牛顿-拉夫逊算法、牛顿-拉夫逊电流迭代法和线性方程法。与此同时,DIgSILENT软件还可以进行变电站控制、网络控制以及变压器分接头调整控制。当潮流计算遇到不收敛的情况时,程序会自动将非线性的元件模型逐步线性化(主要是将所有负荷逐步转变为恒定阻抗,将非平衡节点发电机转变为带内阻抗的简单电压源),进而得出计算结果,该结果可用于对系统不收敛的原因作进一步分析。潮流计算的同时,DIgSILENT软件还可以实现过负荷校验计算等功能。
此外,最新版本的DIgSILENT还提供了最优潮流计算(OPF)功能。所谓最优潮流计算就是对基本潮流计算的有益补充。最优潮流计算主要采用内点法,而且提供了多种约束条件和控制手段,其目标函数主要有最小网损、最小燃料费用、最大利润及最小区域交换潮流。
DIgSILENT软件正逐渐成为电力系统研究方面最为认可的计算机软件之一,其所提供的潮流计算以及仿真结果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
课程教学安排
手算
潮流计算可以用一组高阶的非线性的方程来表示,但是不含有微分方程,主要是因为潮流计算隶属于稳态分析,故不涉及系统元件的动态特性和过渡过程,而解非线性代数方程组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迭代。因此,设计潮流计算算法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是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收敛性,最终得出合理的解。
虽然目前计算机潮流算法运用十分广泛,但是掌握一些手算方法,不仅可以加深对其物理概念的理解,而且即便采用计算机算法,之前通常仍需采用手算求取某些原始数据。
这里所说的潮流计算手算方法主要针对简单网络的潮流分布,但是所谓的简单网络和复杂网络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课前老师把所需进行手算的算例以及分析资料分发给学生,让大家提前预习并先进行独立计算。然后在实验课上针对大家可能出现的共同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并推导全过程,加深大家对潮流计算的认识和理解,掌握其原理。
运用DIgSILENT软件计算电力系统潮流
前面已经说到,计算机算法是大势所趋,而且已经得到广泛运用,是电气工程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也是未来继续深造以及竞争重要工作岗位的一个重要砝码。所以掌握并熟练运用计算机软件对本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众所周知,DIgSILENT软件正逐渐成为电力系统研究方面最为认可的计算机软件之一。无一例外,任何一种电气设计软件都是先寻找或是自己搭建元件模型,然后通过所述关系搭建网络模型,其次就是设置元件参数,最后进行潮流计算。那么,如何判断一种设计软件是否优越,就是一看元件模型库是否丰富、准确,二看元件参数设置是否简单明了,再者就是看控制语言是否简洁易懂。
DIgSILNET采用有名值进行计算,电网元件从类型数据和个体数据两个层面被严格定义。类型数据包含了该类型元件用于各个计算功能的基本信息,例如某一架空线路的类型为OHL110kV-1,该类型的架空线为潮流计算提供的基本信息为,,,为短路计算提供的基本信息为,。对某一类型数据的改变将影响到所有采用该类型属性的元件。个体数据则是每个元件在分析计算中所要用到的仅与该元件本身相关的数据,例如某一架空线路的长为。采用该种方法进行计算机计算是有很多好处的。首先,我们无需再进行标幺值计算,避免了繁琐的计算,可以直接采用一些直观的铭牌数据等;其次,对于软件来讲,这也大大减少了数据的重复储存,显然对提高计算机速度也有一定的帮助。
在DIgSILNET中执行潮流计算、故障分析、谐波分析、动态仿真等功能时,可以引入多种电力电子元件,包括FACTS装置(如SVS、TCSC和UPFC)、直流整流和逆变器等。DIgSILENT为所使用的电力电子元件提供了丰富、开放且定期更新的模型库。
这些对于课程教学来说,减轻了单纯的软件学习难度,可以缓解学生对新软件学习的畏难心理。这种人机交互的友好界面,不仅老师们授课讲解起来比较轻松,而且学生们更易于接受,更为重要的是可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对比手算与机算
在课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但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对比分析潮流分布的手算以及计算机算法。众所周知,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要学会对比分析以及总结,这种能力是学生们亟待培养和掌握的。最后,通过对比两种方法的结果,计算两者之间的误差,再分析一下导致这种后果的原因,原因可能是计算机算法或是手算采用了哪些近似处理,或是计算结果精确度的不同,这些都是需要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归纳的。这一步看似可有可无,电力系统潮流分布的手算以及机算的结果都已经出来,课程已经结束。实则不然,这关键的最后一步恰恰是中国高等教育中最缺乏的部分,就是对新知识的分析与自我总结。做好这一步,对于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能力的提升起到关键作用。
提出一种刀具寿命分布模型的确定方法,将P-P概率图法的定性分析与Kolmogorov-Smirnov(K-S)检验法的定量分析相结合。先运用P-P概率图法初步选出符合样本拟合要求的分布模型,再利用K-S检验法进行量化分析,选择出与样本数据拟合优度最高的分布模型。通过实例计算,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最终给出刀具磨损可靠度及可靠寿命的计算方法,为实际生产中的换刀策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刀具寿命分布模型;P-P概率图;K-S检验;刀具可靠度;刀具可靠寿命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数控机床的使用也越发普及。作为整个机床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刀具是其中寿命最为薄弱的一环,其寿命的长短对整个机床的可靠性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对刀具的可靠性进行预测有着相当的实际意义。所谓刀具可靠性是指刀具在一定时间内、一定条件下无故障地完成指定切削任务的能力。通过对刀具的可靠寿命进行估计,可为生产中的换刀策略提供一定的依据,避免加工过程中故障的发生。当前,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对刀具可靠性进行了研究,张石平等[1]用Weibull比例危险模型描述刀具的失效故障率,可以给出刀具可靠度、故障率、平均寿命及其下限的估计值。陈保家等[2]通过在线测量获取加工过程中的振动信号和刀具磨损数据,提出了一种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可靠性评估方法。李常有等[3]基于Gamma过程对刀具寿命渐变可靠性进行建模,对恒定加工条件下刀具寿命的渐变可靠性进行了分析。马春翔等[4]把刀具寿命合理值视为模糊变量,根据模糊概率理论,提出了刀具寿命可靠性的计算公式。尽管以上研究的方法、理论各不相同,但所有这些研究都对刀具寿命的分布建立了相应的模型;并且研究者根据以往的研究内容,总结出几种常用的刀具寿命分布模型:正态分布、对数正态分布、威布尔分布和伽马分布等。傅如昕[5]根据刀具的磨损情况,对前3种分布模型进行了研究。
1)正态分布模型[5-6]。正常磨损阶段,刀具的磨损是线性的,失效率恒定不变。对于此类失效率恒定不变的刀具,如果其离散系数小于0.4,则其磨损寿命分布可以用正态分布模型来表示。2)对数正态分布模型[5-6]。当刀具处于非线性磨损状态下时,其刀具寿命分布可以用对数正态分布模型来表示。一般认为,刀具前刀面月牙洼磨损为非线性磨损,因此,由于前刀面月牙洼磨损导致失效的刀具,其寿命分布可以用对数正态分布模型来表示。3)威布尔分布模型[5-6]。当刀具失效率与时间有关时,认为刀具发生破损的寿命分布服从威布尔分布。即当刀具失效率为时间函数时,其寿命分布可用威布尔分布模型来表示。4)伽马分布模型。伽马分布模型是可靠性工程中常用的一种分布模型,其模型单调、连续,适用于描述工程实际中性能逐步连续退化的过程。而刀具磨损是一个典型的连续时间、连续状态的性能退化过程,因此,刀具的磨损寿命分布可用伽马分布模型来表示。
1刀具寿命分布模型确定
在实际的切削加工过程中,刀具的磨损寿命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加工工件材料的硬度和刚性,加工刀具的材料和几何参数,加工时切削参数的选择及切削时选用的何种切削液等都会对刀具的磨损寿命产生一定的影响。因而,加工不同材料的工件、使用不同的刀具都会造成刀具磨损寿命分布的不确定性。如何确定切削加工中刀具的磨损寿命服从何种具体分布是刀具可靠性研究的关键问题。本文采用P-P概率图法及Kolmogorov-Smirnov(K-S)检验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实验得到的刀具寿命样本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确定出与样本数据拟合优度最高的分布模型。P-P概率图是根据变量的累积概率对应于所指定的理论分布累积概率所绘制的散点图,它可以直观地检验样本数据是否与指定的理论分布的统计图形一致,如果被检测的数据符合所绘制的分布,则代表样本数据的点在图形中应当成对角线分布。K-S检验通过样本的累计分布函数Fn(x)和理论分布函数F(x)的比较来做拟合优度检验。检验统计量是F(x)与Fn(x)之间的最大偏差Dn,即Dn=max{|F(x)-Fn(x)|}。若对样本中的每一个元素x来说,Fn(x)与F(x)都十分接近,则表明实际样本的分布函数与理论分布函数有着很高的拟合优度。对于实验所得到的样本数据,首先运用P-P概率图将其分别与常用的分布模型进行拟合,根据拟合得到的P-P概率图以及拟合残差图考察各分布的拟合优度。对于初步满足拟合要求的分布函数再采用K-S检验法对其拟合优度进行进一步的定量检验。根据K-S检验结果的P值(K-S检验中原假设成立的概率,即本文中刀具寿命分布符合该指定理论分布的概率)选择出跟样本数据拟合优度最高的一个分布模型。
2刀具可靠度及可靠寿命计算
在可靠性工程中,可靠度及可靠寿命是最常用来评价系统可靠性的指标。本文的刀具可靠度是指刀具在一定时间内、一定条件下完成指定的切削任务而刀具不损坏的概率。刀具可靠度常用R(t)来表示。它与刀具不可靠度(刀具发生损坏的概率)F(t)之间的关系。
3实例计算
本文以江苏某电梯零/部件生产企业电磁制动器中柱塞杆的一道车削加工为例来确定加工该工序时所用刀具的可靠性。在试验中,以刀具后刀面的磨损量VB作为刀具磨钝测量基准。根据ISO3685(1993)选取刀具磨钝标准为VBmax=0.6mm,当测得的后刀面磨损量VB>0.6mm时,则认为刀具已达到其磨损寿命。
3.1试验条件工件:直径为22mm的柱塞杆。材料:高力黄铜棒;牌号:CuZn25Al6Fe3Mn3。机床:安阳鑫盛机床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AD-25M数控车床。测量方法: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刀具后刀面的磨损情况,并利用其自带的测微尺读取刀具的VB值,当测得VB>0.6mm时,认为刀具已达到磨损寿命。从仓库库存中随机选择18片刀具进行切削试验,测得的刀具磨损寿命如表1所示。
3.2刀具磨损寿命分布模型的确定本文采用SPSS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P-P概率图分析,首先分别将样本数据与Beta分布、卡方分布、指数分布、Gamma分布、半正态分布、Laplace分布、Logistic分布、对数正态分布、正态分布、Pareto分布、Studentt分布、威布尔分布和均匀分布进行拟合并分析其P-P概率图,其中,正态分布、对数正态分布、Gamma分布、威布尔分布、Laplace分布和Logistic分布等六种分布的P-P概率图中代表样本数据的点基本处于对角线上,即该6种分布基本满足样本数据的分布要求,其对应的P-P概率图及拟合残差图如图1~图6所示。由图1a~图6a所示可知,6种分布的拟合曲线均近似为对角线,皆可作为刀具磨损寿命的分布模型。但从图1b~图6b所示的可以看出,正态分布的拟合残差在(-0.08,0.04)之间,对数正态分布的拟合残差在(-0.10,0.05)之间,Gamma分布的拟合残差在(-0.10,0.05)之间,威布尔分布的拟合残差在(-0.03,0.10)之间,Laplace分布的拟合残差在(-0.10,0.10)之间,Logistic分布的拟合残差在(-0.08,0.06)之间。从图1~图6中可以看出,对数正态分布、Gamma分布、Laplace分布和Logistic分布的拟合残差范围均可包含正态分布的拟合残差范围,因而,相对于这4种分布,正态分布可以更好地描述刀具磨损寿命的分布。而威布尔分布的残差范围也包含于Laplace分布的残差范围,因此,相比于Laplace分布,用威布尔分布来描述刀具的磨损寿命分布也更为合理。在此基础上,对于正态分布及威布尔分布的拟合结果的比较,采用K-S检验法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定量检验,结果可以更加直观、量化地比较出这两种分布的拟合优度大小。正态分布及威布尔分布对应的K-S检验(Matlab环境下)结果如表2所示。表2中h为0,表示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假设检验中样本数据服从正态分布或威布尔分布均可接受;检验统计量Dn为样本的累计分布函数和理论分布函数的最大偏差,由表2所示可知,正态分布的检验统计量小于威布尔分布,即正态分布相对于威布尔分布对样本数据的拟合优度更高;P值为K-S检验中双侧检验原假设被接受的概率,即刀具寿命服从该理论分布的概率,从表2所示可以看出,正态分布的P值远大于威布尔分布的P值,因此可得出结论,该样本数据与正态分布的拟合优度最高,即可认为该试验下刀具磨损寿命分布服从正态分布。
3.3刀具寿命分布模型参数求解在本文第3.2节的试验中刀具磨损寿命服从正态分布,对于正态分布,可利用最大似然估计法求解参数μ、σ的值。
3.4刀具可靠度及可靠寿命计算在刀具寿命分布函数已知的情况下,根据式(7)可计算试验所用刀具的可靠度。由式(14)、式(15)可知,当刀具磨损寿命达到80min时,刀具的可靠度R(t)=0.153,即该时刻刀具可靠性仅为15.3%,刀具失效可能性较大,建议及时换刀。当刀具可靠度为90%时,刀具的可靠磨损寿命为67.9min,小于样本平均寿命74.6056min。通常刀具可靠度的评估标准为R(t)=0.5,当R(t)>0.5时,即可认为刀具具有足够的可靠度,此时,刀具的磨损可靠寿命为74.6056min,等于样本平均寿命。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本文所述加工条件下,当刀具加工时间超过74.6056min时,可认为刀具没有足够的可靠度,建议换刀。
4结语
1)本文介绍了一种刀具磨损寿命分布模型的确定方法,运行P-P概率图法先对样本数据进行定性分析,初步确定出符合样本拟合要求的分布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K-S检验法对样本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最终选择出与样本数据拟合优度最高的分布函数,以此作为刀具磨损寿命的分布模型。2)在确定了刀具磨损寿命分布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刀具磨损可靠度及可靠寿命的计算方法并建立了相应的计算模型,为实际生产中的换刀策略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张石平,王智明,杨建国.机床刀具可靠性及寿命评估[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5(6):1-9.
[2]陈保家,陈雪峰,李兵,等.Logistic回归模型在机床刀具可靠性评估中的应用[J].机械工程学报,2011,47(18):158-163.
[3]李常有,张义民,王跃武.恒定加工条件及定期补偿下的刀具渐变可靠性灵敏度分析方法[J].机械工程学报,2012,48(12):162-168.
[4]马春翔,王光斗,李涛,等.基于模糊理论的刀具寿命可靠性[J].机械工程学报,2007,43(12):93-96.
[5]傅如昕.关于刀具可靠性的研究方法探讨[J].职大学报,2004(2):32-33.
[6]薛庆华.铣削淬硬45钢和40Cr钢的刀具寿命可靠性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7]陈保家,陈雪峰,何正嘉,等.利用运行状态信息的机床刀具可靠性预测方法[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0,44(9):74-77.
[8]徐正国,周东华.基于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的实时可靠性预测方法研究[J].机械强度,2007,29(5):765-768.
关键词:食品试验设计;食品统计分析;教学改革
一、现阶段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研究发现,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具有丰富的内容和较多的公示图表,有着比较复杂的计算过程;而大部分学生基本上没有较高的数学基础水平,对数理统计方面的内容比较反感,认为其理解难度较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心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无法主动参与到课堂当中。教学过程中,对理论过分重视,实践环节遭到了忽略,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了公式推导、演示及计算过程讲解方面,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遭到了忽略,无法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采取了较为单一的教学手段,仅仅借助于传统的黑板板书,在公式推导以及绘图画表等方面需要花费很长时间,虽然在课前准备及课堂教学中,教师花费了很多的时间与精力,但是学生却依然体会不到乐趣,因此,就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二、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优化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
1.将试验设计的实际应用案例增加到绪论教学中,激发学生积极性
课程通过绪论引入进来,其讲授效果会对学生的积极性产生直接的影响。现在教材中的绪论只是将课程性质、发展史及意义等进行介绍,大道理较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因此,就需要将试验设计的实际应用案例引入其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结合就业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选择
结合课程目标以及目标知识、职业态度与技能等内容来确定课程教学内容;根据能力本位理念,在选择高职课程内容时,需要结合职业工作分析结果来开展。食品生产工艺管理人员、检验人员、现场质量管理人员等都是食品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对技能应用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那么在课程教学中,就需要将食品生产与科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试验设计及统计分析方法运用过来,如正交设计、直线回归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3.凸显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本门课程具有较多的公式和复杂的计算过程,学生往往比较厌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借助于计算器来手工分析,一道题就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而目前在实际工作开展中,已经开始由计算机统计软件来进行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就需要将基本概念和原理作为讲解的重点,带过公式及定理;促使理论深度得到降低,而让学生学会如何实际应用理论知识。对于复杂计算过程的教学,可以通过实训课来进行,这样课程难度得到了有效降低。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成效
1.积极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技术
与数学课类似,如果完全使用多媒体教学法,学生就会感觉比较枯燥,且理解难度较大,反而无法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而借助于传统的黑板板书教学,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学习效率不高。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有效结合传统方法和现代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来演示需要讲解的案例题数据表和统计结果图表,统计分析过程由粉笔来验算,这样教学效果就可以得到显著提升。
2.运用启发式教学
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为了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出来,就需要将启发互动式教学模式运用起来,促使学生能够自主探究,鼓励学生独立发表见解,大胆质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表情和反应等细节注意观察,同时有机搭配询问和提问等,以便对学生是否理解所学内容进行了解,结合调查结果,对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与优化组合。
此外,只有解决了实际问题,并且进行反思之后,才可以逐渐掌握知识,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就需要对课堂中的讲授时间适当减少,留出足够的机会让学生动手、动脑。一般理论课时和实训课时的分配要按照1:1的比例来进行,理论课完成之后,及时安排相应的实训课程,对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巩固,促使学生能够正确掌握统计分析方法。
综上所述,在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的教学过程中,任课老师需要将该课程的内容不断进行调整,做到与时俱进,教学方法更要不断地改进,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和能力。结合现阶段食品试验设计及统计分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如创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等,以提升教育成效,促进学生全面提高,满足对高素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李超.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实践[J].农产品加工,2015,3(3):73-74.
关键词:医院 科研经费 管理系统 发展 应用
医院的科研经费管理是医院科研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不仅关系到医院科研经费科学的预算、分配、使用,还可以促进医院科研建设的发展。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近几年,科技厅、财政厅、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对医院科研项目的资金投入越来越大。科研课题的增多,科研经费的逐年加大,对医院在科研经费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原有经费管理模式的弊端开始显现,一些大型医院已经开始与软件公司合作,借助信息化手段,对科研经费进行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本文以H省某三甲医院为例(以下简称X医院),通过分析新引进的科研经费管理系统的基本模式,探讨其能解决的问题及需要完善之处,谨供各医院管理者借鉴和参考。
一、X医院及其原有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式
(一)X医院的简介
X医院是H省某知名三甲专科性医院,医院的研究所在某些专业领域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近年来,X医院还经常和协作单位进行深层次交流,加强基础与临床的结合,注重科研的开展,使医疗、教学、科研同步发展。医院的科研课题逐年增加,据初步统计,截至2015年,X医院立项课题就有600多项,还不包括院内课题。2015年厅局级、省部级、国家级等课题收入达到677万。
(二)X医院原有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式
1.科研经费使用手工本登记报销
和大多数医院一样,X医院的科研经费主要依赖课题本进行手工登记报销。一个项目设立一个经费本,由课题负责人保管。为了不影响科研人员日常报销工作,财务科一般到年末才把经费本统一收齐,来核对余额,核对工作量很大。科研人员也害怕报销,因为找领导签字走流程,耗时长,他们通常积累半年的发票一起签字报销,实效性差。
2.手工统计科研经费奖励
科教科对科研人员的奖励经费等采取手工统计的管理方式,纸质进行分配。由于某些科研人员同时有好几个项目的经费奖励,科教科要先按项目进行分配,再按人员汇总给财务科发放。科研人员也无法随时查询到奖励的分配情况。
二、X医院原有科研经费管理模式中存在的弊端
(一)管理工具无法实现事前与事中控制
虽然OA办公系统下面有一套科研项目基础信息管理模块,记录项目的基本信息情况,包括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下拨经费、配套经费等基本信息情况。但由于无法提供课题和科目的计划额度、支出数、结余数,所以这个模块形同虚设,让管理者无法做到事前和事中控制,只能事后控制。而且X医院目前多数课题从立项到结题都是跨年度的,要求连续核算。科研经费来源渠道的不同,科研项目数量的攀升,对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专门处理科研经费的财务人员工作量较为繁重。
(二)管理工具无法适应趋严的外部监管要求
监管部门越来越严格,课题审计越来越规范,医院配合检查难度增加。科研课题在中期和结题的时候,监管部门经常会让医院出具课题执行情况统计数据。医院科教科和财务科每次都需要花费很大的人力物力来配合监管的执行。由于目前这种模式受人为影响较大,存在一定的漏记或错记的风险。若经费本一旦丢失,该项目的科研情况将无从考究。这种信息化脱节的管理方式给科研经费的管理带来了很多不可控的因素。
(三)管理工具无法满足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需求
科研经费使用不合理,医院在科研经费预算控制方面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部分科研项目负责人认为科研经费申请下来以后就可以自由支配了,因而在经费使用上并没有按照计划合同书在规定的预算范围进行使用,有些甚至出现课题结题后,课题负责人还在报销的情况。特别是2012年1月1日执行新的医院会计制度后,科研核算科目分类细化,收、支、余分别在三个科目进行反映,无法再沿用以往对单一科目余额赤字控制预算的方法来控制预算超支。
以上这些弊端的存在,使得X医院原有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式跟不上整个医院的科研体系发展,X医院迫切需要一个统一的、科学的、现代化的科研经费管理系统,将课题从立项、预算编制、申报、审批、资金拨付、经费支出、结题等各个环节通过模块管理整合起来。
三、X医院科研经费管理的新系统及其应用。
(一)新系统流程图
新系统流程图见图1。
(二)新系统的构成
新系统主要有四个模块组成:网上查询模块、网上报销模块、网上追加模块和OA衔接模块。
1.网上查询模块
该模块主要便于课题负责人直接在网上查看属于自己的课题项目,以及课题的计划金额、拨入金额、支出金额、结余额度。财务经费管理人员也可以实时追踪每个课题的开支明细和结余状况。
2.网上报销模块
课题负责人可以直接在网上填写执行单(见图2),实现网上报销,在报销的过程中,系统会显示课题的剩余额度以及显示课题的冻结资金,自动限制课题报销的金额,科目可用余额,报销科目。同时,对于填写错误的执行单,课题负责人可以编辑修改,也可以撤销单据。每笔经费支出都有对应的科目选择,如材料费、设备费,出版文献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等。
3.网上追加经费模块
经费调整流程按设定的金额权限处理,在一定额度内的由财务科审批。
4.OA系统衔接模块
经费系统会自动把报销单提交给OA,然后自动发起流程,领导可以在OA内直接审核单据,审核的同时可以看到报销单的所有信息,目前还可以查看到发票的拍照信息,以及发票的明细信息。
(三)新系统的优势分析
经过近赡甑氖褂茫通过网络实现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确实为医院带来了至少四方面的亮点。
1.提高了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
首先,将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科研经费管理集成到一个统一的应用平台;其次,采用系统简化录入和自动对接功能之后,不仅减少了科教和财务人员繁琐的手工劳动,保证了财务数据录入的可靠性,而且实现了科教科和财务科之间的数据有效及时的沟通,确保了数据的一致性。
2.提高了科研人员的报销效率
课题人员报销项目经费时走网上的签字审批流程,减少等候领导签字时间,让科研人员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研究中,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了科研工作效率。另外,系统处理的数据量大,提供的信息快而且准确,同时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3.增强了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
加强经费的规范化报销管理和OA协同审核管理,使用系统后,系统可以根据预先设定的预算控制方案,随时给出提醒,实现了事前、事中、事后的经费控制系统,避免资金使用上的随意性,使相关部门领导及时了解资金执行进度和实际使用情况,并做出合理的决策,使科研经费使用的预算制度真正得以实施,科研管理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提高了科研项目管理的质量。
4.树立了科研人员成本核算的意识
新系统设置了接口,可以统计以下几张报表:经费执行进度表,经费执行预警表,经费执行分析表等。系统对科研支出的分类也进行了明细设置,可以让管理者了解各个报销科目的占比。对不同来源的经费,不同的报销内容和金额,分别设置审核权限和流程,做到有据可查。
(四)小结
X医院的新系统上线后,课题组、科教科、财务科都在系统中担任不同的角色,对这个系统按其职能进行不同的操作,并设置相应的查询权限。系统对这些角色加以定义,并针对不同的环节将相关制度嵌套在系统中。一切科研活动的申请及审批,都将走电子化会签的流程,通过系统对整个科研活动加以控制。另外改变了科教科传统手工统计科研人员奖励的模式,提高科教科和财务科的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四、对新系统后续改进的几点建议
X医院建立科研经费管理系统近两年,为提升X医院的整个财务管理体系做出了很大贡献。然而,在这个科研经费管理系统的运用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笔者认为还有几个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探讨。
第一,希望能设置自动灵活的核税处理模块,使得经费报销自动生成财务凭证。因为课题组在发放劳务费和专家咨询费时,需要代扣个人所得税。以往都是手工计算,如果能通过系统模块,既支持对院外人员发放劳务费,也支持对院内有工资性收入的人员发放奖励性绩效,并且能够自动核税,最终自动生成凭证传递给总账。这样通过财务业务一体化,简化手工劳动,减少业务差错。
第二,系统还需要进一步完善X医院经费执行情况分析报表和支出科目分类明细报表,对科研成本进行二级核算。按照合理的占比分摊科研项目进行过程中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计算出各项目的真实收益。在运行过程中不断完善科研课题的成本核算体系和科研经费使用绩效体系,使之更适应科研经费管理的需求,配合医院全成本核算。
参考文献:
[1]王巍.构建科研经费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实践探索[J].卫生经济研究,2012,(12):44-46.
[2]程明,王冬,徐卫国.转型期公立医院科研经费管理策略[J].卫生经济研究,2011,(7):40-41.
[3]赵锦辉,卢震藐,唐淑梅.计算机软件在医院科研经费管理中的应用[J].卫生经济研究,2010,(9):46-47.
关键词:多元统计分析 卷烟商业企业 零售客户管理 判别分析 因子分析
多元统计分析是经典统计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当前诸多企业广为应用的一种科学统计方法,其影响之大应该引起足够的关注。多元统计分析的基本精神是“尊重数据和规律,探求事实和关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和内部管理有效的统计路径选择。卷烟商业企业在面对激烈市场竞争的过程中,有必要采用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数据的研究和统计,尤其在零售客户管理中开展多元统计分析有利于提升客户依存度,形成核心竞争力。对当前卷烟商业企业客户管理中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进行研究,其现实意义还是很突出的。
一、多元统计分析在卷烟零售客户管理中应用的背景和意义
1.1背景分析
多元统计分析是一种综合性的分析方法,指的是对个体的多个数据或要素进行多元、正态的分析,结合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最终得出数据或要素之间的规律、联系,进而形成可靠、科学的结论,为企业及管理者所用。因此,多元统计分析的概念界定就决定了这种分析方法具备“科学,全面,有效,务实”的基本特点,十分适合卷烟商业企业开展科学统计分析。对于我们重点研讨的以销售为主体的地市级商业公司来说,将多元统计分析完整、有效的应用其中,必然可以产生新的利益增长点,为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提供内部动力。我们还知道,对于卷烟商业企业来说,零售客户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而零售客户的管理也是很困难的。首先,零售客户是卷烟商业企业运营和谋求发展的支柱,只有零售客户业绩不断进步才有卷烟企业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卷烟商业企业要汇聚多股力量,零售客户的管理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做好零售客户的管理工作,必须对他们的各类数据、信息和要素“了如指掌”,这也就是应用多元统计分析的基础和背景所在。
1.2应用意义探析
多元统计分析有多样的分支和不同的内容,也具备广泛的应用空间。在卷烟商业企业客户管理中深入而广泛的应用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必须做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科学有度”。具体来说,将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应用与卷烟商业企业的零售客户管理,那么统计和分析的对象就是关于卷烟零售客户的一切信息,即零售客户将成为统计和分析的主体。开展这样的统计分析,意义十分深远,影响十分明显。首先,多元统计分析应用于卷烟商业企业的零售客户管理,可以对零售客户的信息、数据进行科学、公正、严格的评估与评价,最终形成企业完善的零售客户数据库,为企业客户资源的积累和日后的拓展奠定了基础。其二,通过多元统计分析的卷烟零售客户的数据和信息的结论,能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构建数据和资料的支撑,帮助烟草商业企业管理者更好的制定企业发展决策,不断推动卷烟商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客户作为卷烟商业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加强对其数据、信息和各类资料的统计、分析,也理应成为企业的核心工作之一。运用全面、综合与科学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不但可以帮助企业更好的了解和掌握客户动态,而且能够稳固客户资源,促进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可谓好处多多。
二、多元统计分析应用于卷烟零售客户管理的思路探究
前面已经提到,作为卷烟商业企业,务必要把客户资源的稳固和拓展作为企业的核心工作来抓。多元统计分析作为当下最科学、最全面的统计分析方法,可以帮助卷烟商业企业更好的分析并统计客户数据,进而探究其间的规律和关系,帮助企业决策者做出更明智的战略决策。
2.1锁定零售客户群体,探究、分析其间的规律
零售客户可以说是构成卷烟商业企业运营体系的“细胞”,也是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要素。这是因为,卷烟商业企业的销售必须通过零售渠道完成,而各级的零售客户构成了完整的卷烟销售链条,他们的销售状况其实就是卷烟企业的销售状况。还有,零售客户群体的状况如何,即客户的管理水平好坏,其实与卷烟商业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所以,必须加强对其的管理和研究。只有找到零售客户之间的数据联系和信息关系,才能制定科学有度的管理举措,也才能更稳固的锁定客户群体,夯实客户资源,提升零售的能力和范围。所以,这是一个自然而然、循序渐进的科学过程,应该引起卷烟商业企业管理层的高度重视。
运用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卷烟商业企业零售客户的各类信息、数据、资源等进行研究,就是为了探究零售客户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帮助企业管理者制定有效的管理决策和措施。例如,在加强对零售客户管理的过程中,要对客户的个人信息、零售数据、月度及年度销售情况、成本和利润情况、地域零售客户差异等变量进行统一的汇总、分析和研究。通过多元化、综合化分析得出的结论,最终可以做出企业管理层的绝对依据,为今后更好的管理零售客户提供第一手的资料。再如,运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聚类分析、对比分析和因子分析等方法,可以分别对卷烟零售客户的类别、差异性和个体构成等要素进行定性的全面分析、研究。在类似的统计分析的过程中,多元统计分析发挥的作用往往更大,对于帮助决策者做出科学决策能够提供更有力的数据和资料。
2.2开展有效的判别分析,确定卷烟零售客户的类别
对于卷烟商业企业的零售客户群体来说,客户的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对其进行有效的分类至关重要。从理论上看,在日常针对零售客户的管理中经常需要根据观测到的数据资料,对所研究的零售客户对象进行分类,这也就是判别分析的基础。因此,判别分析是判断样品所属类型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其目的是对已知分类的数据建立由数值指标构成的分类规则,然后把这样的规则应用到未知分类的样本中去分类。
所以,判别分析从本质上与聚类分析是不同的,判别分析是已知研究对象分成若干类型并取得各种类型的一批已知样品的观测数据,在此基础上根据某些准则建立判别式,然后对未知类型的样品进行判别分析。具体到卷烟零售客户的判别分析,就可以按判别的组数来区分,有两组判别分析和多组判别分析;同时,按区分不同客户总体所用的模型来分,有线性判别和非线性判别;其三,按判别式所处理的变量方法不同,分逐步判别和序贯判别等。不难看出,判别分析可以全面、多角度的对卷烟零售客户群体进行分析,进而得出较为可靠的结论。诚然,判别分析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因此有不同的理论判别准则,诸如马氏距离最小准则、Fisher准则、平均损失最小准则、最小平方准则、最大似然准则、最大概率准则等。在研究和分析大卷烟零售客户群体的过程中,判别分析的方法十分有效,而且能够最终形成较为严谨、精确的数据结论。
卷烟商业企业在对零售客户的管理预测中,往往根据以往所调查的种种指标,用判别分析方法判断下季度是客户销售情况是畅销、平销或滞销。所以,在管理零售客户的过程中,判别分析要经常与聚类分析联合起来使用,形成合力。例如,在对卷烟零售客户开展的聚类分析中,我们可以若干家零售客户进行明确的分类,假定分类结果为一级、二级和三级,那么之后判断新进入的零售客户或商户属于哪个级别的时候就需要用到判别分析了。总之,判别分析其实就是将大卷烟零售客户的类别进行深度的分析,最终帮助企业构建分层次的零售客户体系,维持企业的健康运营和发展。
2.3进行严谨的因子分析,帮助企业深入了解零售客户
对于卷烟商业企业来说,各级零售客户构成了企业的骨架,也为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在加强零售客户管理的过程中,进行严谨的因子管理,不仅是很有必要,而且势在必行。这是因为,将每个零售客户作为个体看待,他们自身的因子是不同的;在同等因子的衡量和比较下,对所有零售客户开展分析、研究,就可以找到他们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进而为企业加强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所以,因子分析在卷烟零售客户管理中的作用不可低估。从理论上看,因子分析是主成分分析的推广和应用,它是将错综复杂的随机变量综合为数量较少的随机变量去描述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再现原始指标与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具体的案例来说明因子分析在重点卷烟零售客户管理中的应用,其效果立显。例如,某卷烟商业企业要对50家零售客户和商户的零售策略知识和营销能力进行测试,并且设置了100道题目的试卷,由于试卷内容包括的面较广,“杂七杂八”,很难一概而论。但总的来说,通过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可以将其归纳为四个方面,即零售客户的销售能力、宣传和推广能力、服务水平及售后状况、零售的可持续能力等,我们将每一个方面称为因子,这些因子也就构成了因子分析的框架。再如,某卷烟商业企业要对30个零售客户的月度销售数据、营业额、纯利润、开支情况、人工费用等10个指标进行分析,如果按照一般的分析方法,企业就需要处理10个指标,并赋予它们以不同的权重,这就是传统分析方法的流程。但是这样一来,不但使得分析的工作量变大,而且由于指标之间存在比较高的相关性,会给分析结果带来偏差。所以,这样的情况可以考虑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从而减少分析变量的个数,然后再给它们以不同的权数,从而计算出各个零售商的平均综合实力得分,以便决定对不同的零售客户采取针对性的管理举措。
三、结束语
卷烟零售客户的管理是十分复杂而且困难的,不仅表现为客户管理中涉及的人事关系、利益关系等问题,还集中表现为传统分析方法的滞后和负面影响。采用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不仅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而且能够得出科学、严密的结论,最终为加强对零售客户的管理提供有效的数据和信息支撑。因此,适度和合理的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必然可以提升大卷烟零售客户管理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晓兰. 浅析多元统计方法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J]. China’s Foreign Trade. 2011(20)
[2] 于华. 多元统计方法在企业盈利能力评价中的应用[J]. 商场现代化. 2007(22)
[3] 霍远,王惠. 多元统计方法在财务管理中的运用[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8(11)
[4] 刘鑫. 多元统计方法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半月). 2008(04)
[5] 甘露.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上市公司综合评估中的应用[J]. 企业导报. 2009(05)
[6] 彭文洁.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证券投资中的应用[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16)
关键词:通用电气矩阵 中小物流企业 大客户分类研究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1(c)-0125-02
目前中小型物流企业越来越多地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到更好地服务目标客户,针对目标客户的需求来设计企业的总体、竞争和职能战略,并合理地分配资源来保持竞争能力。而在所有的目标客户中,大客户是非常重要的,文章尝试着运用通用电器矩阵来帮助企业对已选择的细分市场再划分不同的大客户类型,以便更好地拟定相应的营销策略。
通用电气矩阵是根据波士顿矩阵模型,扩大其评估内容而形成的一种战略分析方法。该模型认为,除市场增长率和相对市场占有率之外还需要考虑更多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可分为市场吸引力和企业竞争能力两大类。如果应用于细分市场各目标客户的评估,则可以针对该模型划分出来的每一种类型的目标客户制定出相应的营销对策。
文章通用电气矩阵的模型应用主要分为4个步骤:(1)确定细分市场大客户吸引力和竞争能力的各影响因素。(2)确定各影响因素的权重。(3)综合评估打分。(4)得出结论、绘制矩阵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1 基于通用电气矩阵的中小物流企业细分市场大客户分类
1.1 影响因素
确定这些因素的方法可以采取头脑风暴法、小组讨论法等。综合分析中小物流企业经营环境、竞争环境与消费者特征并结合大客户营销的相关特征,可以得出以下重要的影响因素,如下面表1所示。
1.2 确定各影响因素的权重
该文以关键因素指标对比法来确定权重,结果见表2。
根据上述结果,可得大客户吸引力指标的权重见表3。
同样也可以用该方法得出企业竞争能力的各因素的权重。
1.3 综合评分
采取五级评分标准。对于竞争能力进行评分:1=企业实力极弱,2=企业实力较弱,3=企业实力适中,4=企业实力较强,5=企业实力极强。对于大客户吸引力进行评分:1=毫无吸引力,2=无吸引力,3=吸引力适中,4=吸引力较强,5=吸引力极强。
综合得分计公式如下:
A=大客户吸引力综合得分 S=中小物流企业竞争能力综合得分;
Xi =大客户吸引力影响因素评分;ai =大客户吸引力影响因素权重(i-1.2.3………n);
Yi =竞争能力影响因素评分;bi =竞争能力影响因素权重(i=1.2.3……n);则
AXiai sYibi
1.4 绘制模型图
纵轴表示大客户吸引力,横轴表示中小物流企业的竞争能力, 根据综合评分绘图出9个象限,并分别对各象限的对象制定相应的营销对策(见案例)。
2 案例分析
2.1 案例背景
某中小型物流公司运用了通用电气矩阵来对细分市场的大客户进行分类并拟定相应的营销策略,从而更好地实现其差异化战略。
2.2 模型应用
此文以一个目标细分市场的10个代表性的客户作为案例分析对象,根据收集的数据,运用定性分析法、头脑风暴法、关键因素指标对比法等对该细分市场的10个客户进行了综合评分。(见表4)
根据以上得分可绘制相应的通用电气矩阵图。(见图1)
由图1可知,客户1、3、4属于该细分市场内优质目标客户,可以认定为A类客户,该物流企业应该制定相应的重点开发营销对策,比如集中企业的资源和人力采用高效、快速、优质的客户关系管理策略、一对一服务营销策略等;客户2、5、8属于B类客户,客户6、7、9、10属于C类客户,分别采取维持和一般的关注等相关策略。
3 结语
通用电气矩阵可以通过微观化改造,应用于目标细分市场大客户分类。通过综合考虑中小物流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和大客户吸引力两类因素,也得出9个象限的分类,并分别制定相应的营销对策。
参考文献
[1] 菲利普科特勒,著.营销管理[M].12版.梅清豪,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