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庭德育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新时期;家庭教育;难点;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2A-0014-05
(上接本刊1A期第17页)
二、新时期我国家庭教育的几个难点
近三十年来,我国家庭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家长学校和各类教育指导机构蓬勃兴起,家庭教育科学普及成绩显著,家庭教育的面貌和水平有所提高。但是总体而言,我国家庭教育事业发展严重滞后,难以适应社会济快速发展的要求,难以满足广大家长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难以适应教育发展和改革深化的趋势。由于发展起点、社会共识、体制机制等方面因素的制约,目前我国家庭教育发展面临以下几大难点,亟待突破。
(一)落实家庭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有地位
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和细胞。家庭教育在人才培养、民族素质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极为重要和难以取代的地位和作用,对此必须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并在国家法规和政府行为上加以落实。
1.社会共识尚未形成
无论政府、社会、家庭,对于教育的关注都集中在学校教育上,集中在升学率上,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实际上,学校教育的问题、学生成长的问题,大都是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的。家庭教育重在养成教育,学校教育重在认知教育,社会教育重在公民教育,养成教育在成人、成才、成功中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2.国家法制建设滞后
与发达国家和我国港台地区比较,我国家庭教育立法滞后,至今没有一部家庭教育的专门法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法律地位与职责义务、儿童在家庭的权益等,均缺乏具体和可以操作的法律规定。国家对于家庭教育的要求,仅仅散见于《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具体条款中、党和政府的相关文件中。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侵犯儿童休息娱乐权、正当交往权、隐私权以及针对儿童的虐待、家暴、等行为的惩治,大都无法可依。国家意志缺乏法律载体,民事问题缺乏判断标准,事业发展就缺乏保障。
3.政府行为没有到位
家庭教育关系千家万户,涉及方方面面,需要政府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加强领导。目前,家庭教育在多数地方处于“无政府‘注意’状态”,没有被列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没有被提上政府日常工作日程。妇联作为一个群众团体,其职能和拥有的资源显然难以全面担当领导家庭教育的责任。教育部门没有家庭教育的内设机构,只在有关部门的职能中附带此项工作,实际工作处于可有可无、可多可少、可做可不做的状态。目前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基本上取决于领导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4.教育投入严重不足
我国家庭教育的经费投入结构极不合理:一方面是家庭的教育消费占家庭消费的比例很高并不断攀升,但因缺乏正确引导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另一方面是政府对于家庭教育基本上没有专项的经费投入,学校举办家长学校等开支,基本上是自筹或从学校其他经费中挤出来的。教材的编写或购买、专家讲课等各项正常经费如果向家长收取或寻求赞助,又因受到许多政策限制而举步维艰。家庭教育本质上属于公益性事业,但在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事实上已具有产业属性。如果不解决好经费保障问题,家庭教育事业就难以健康发展。
(二)满足家庭教育指导的社会民生需求
根据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是重中之重。满足广大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的现实需求、使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则是其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
1.满足家庭教育指导的普遍性要求
广大家长迫切需要学习和掌握家庭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用于反思和改进家庭教育,提高教子育女的水平。对我国近4亿家庭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知识,是一项提高民族素质的浩大工程,单靠目前为数不多的家长学校是远远不够的。事关民生大计的社会事业,也必须依靠政府和社会两条腿走路才能完成。
2.满足家庭教育指导的个性化要求
家庭教育指导的需求因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结构模式、家长文化背景、孩子实际和个性特点的差别而不同,因而必须分类指导、分层推进、逐步提高。例如,山东省泰安市温泉路小学研究认为,流动家庭家长具有文化低、工作忙的特点,对孩子的教育特别重智轻德、重物轻人、重管轻教,应当给以针对性的指导。又如,上海有60万随迁子女在体制外的教育机构求学,对这些家庭的家庭教育指导,必须具有针对性。一些教育基础较好的地方,家长已不满足于一般性的知识学习,就需要调整教育内容和要求。
3.满足家庭教育指导的互动性要求
家庭教育指导不能停留在知识传授上,必须经过调查研究,针对实际问题,根据家长需求,听取家长意见,倡导指导者与家长互动。通过经验交流开展自我教育,也是亲职教育的基本方法,需要倡导。这就要求家庭教育指导、家长学校办学模式的探索和创新。吉林油田实验小学通过建立教师家长联系卡、设立家长意见信箱、运用电信交流手段、建立家长定期来访接待日的制度化等渠道,沟通家校联系,效果很好。
4.满足家庭教育指导的实效性要求
家庭教育及指导,必须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把握教育时机。因此必须精心设计课程、编写教材、实施教育,做到系统性与阶段性结合、指导性与应用性结合、针对性与实效性结合。而目前各地的家长学校,在教育目的计划、课程教材内容、教育手段方法上,大多比较粗放、不够规范,制约了亲职教育的实效。
(三)突破我国教育发展中家庭教育这个瓶颈
整体观之,我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在发展理念、规模、速度、水平上都严重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瓶颈。教育发展和改革上出现的许多问题,诸如教育结构不够合理,素质教育难以推进,德育实效不尽如人意,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不强等等,都与家庭教育薄弱相关。突破家庭教育这一瓶颈,已经势在必行。
1.提升家庭教育的战略地位
必须明确,家庭教育不只是家庭和家长的私事,首先是国家和社会的事业;不只是学校教育的简单补充和延伸,而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政府、社会、家庭,都应当从人才强国、民族复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形成高度共识,重视家庭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要像重视学校教育那样重视家庭教育,从国家立法、政府职能、教育投入、部门责任、社会分工、宣传舆论等方面,切实保证这一战略地位落到实处。
2.统筹规划家庭教育事业发展
家庭教育事I发展必须列入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使之与其他教育事业和各项社会事业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要建立强有力的领导管理体制、科学有序的运行机制和监督保障机制,协调各方关系,整合社会资源,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事业快速发展。
3.解决好当前制约发展的几个关键性问题
根据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进程和当前家庭教育的发展实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有:一是党政领导的认识问题。要把家庭教育列为科学发展和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二是理顺领导管理体系,强化政府行为,落实部门责任。三是加快师资队伍、课程教材建设。四是建立办学资质认证、教育质量评价制度。五是制订经费筹措和投入政策,激发事业发展活力。
4.完善“三教结合”的育人体系
家校合作、家校协同教育,是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的基本保障。这是建立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必然选择,是基础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也是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辽宁省锦州市国和小学着力创新家校互动模式,积极探索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学校教育要得到家庭和社会的理解、支持与配合,必须让家长在了解、参与学校教育工作中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改进自己的家庭教育。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在与家庭和社会的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推进和深化学校教育教学的各项改革。
(四)坚持家庭教育发展的科学方向
家庭教育必须依据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培养目标,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秉持素质教育的科学育人理念。我国家庭教育发展的成绩有目共睹,但目前存在的问题也相当突出、不容低估。
1.家庭教育的应试化倾向
多数地方学生学业负担居高不下、身体素质下降、心理问题突出,众多家庭亲子关系紧张、矛盾冲突不断,许多孩子不堪精神压力导致厌学、出走以致违法犯罪,其根源多为家庭教育的失误。应试教育的形成自有多种因素,但主要推手不在学校和教师,而是家庭教育在给应试教育推波助澜。
2.家庭教育的市场化倾向
包括家庭教师在内的家庭教育的指导和培训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在政府对这一市场缺乏关注、培育和规范的情况下,许多商家便乘虚而入。以利润追求为目的的市场无序介入,在部分满足家庭需求的同时,必然导致商业炒作、假冒伪劣、误人子弟等种种乱象。家长受其苦其害,已经到了空前程度。
3.家庭教育的功利化倾向
功利化是非规范市场化的必然产物,当前我国教育的功利化倾向,在家庭教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盲目追求高学历、不惜代价的择校热、重金聘家教做培优、不顾一切地争取名次、压抑孩子的兴趣爱好、剥夺孩子的基本权益等,不一而足。教育功利化倾向如果不加以遏制,必然会付出牺牲孩子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沉重代价。
4.家庭教育的反科学倾向
一个时期以来,为了满足家长望子成龙的愿望,许多非科学、伪科学、反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口号、观点、经验、典型、品牌等广为流行,正在造成不容低估的负面影响,对青少年的成长构成威胁。诸如“赢在起跑线上”、状元家教、家教秘诀、名人成才秘笈、虎爸狼妈教育法等,充斥社会、课堂、媒体,甚至一些专家学者也见利忘义,丧失学术良知。在家庭教育思想学术领域正本清源,规范家庭教育市场行为,需要强化专业引领,开展社会教育文化治理。
三、新时期我国家庭教育事业发展的路径
家庭教育是我国现代公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在政府的统筹规划和领导下,建立由职能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协同、社会各方支持配合的领导管理体制和职责明确、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
(一)进一步发挥教育部门对家庭教育工作的主导作用
教育部门是统管我国各类教育事业的政府职能部门,对家庭教育事业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实践证明,教育部门对家庭教育具有责任意识,发挥主导作用,是家庭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和事业蓬勃发展的关键。在国家现行家庭教育领导体制和格局之下,教育部门应当在政府的统筹领导与有关部门的协同下,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进一步发挥在方向引领、组织指导、办学示范、资源配置、市场规范等方面的主导作用。
1.方向引领作用
确定家长学校和各类家庭教育指导机构的办学宗旨和教育方向。通过政策规范、资质认证、考核评估等手段,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素质教育宗旨,以普及家庭教育科学、指导家庭教育实践、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为主要任务和根本目的,扭转以应试教育为目的、以赢利为目的等不良倾向。
2.组织指导作用
办好家长学校和其他指导机构,组织全体中小学、幼儿园学生的家长参加家庭教育科学知识的学习和家庭教育实践经验的交流,组织开展各种亲职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活动。对家庭教育参与者及其指导者开展指导培训,不断提高指导服务水平和家庭教育水平。天津市武清区教育局采取的具体办法是:中小学、幼儿园举办的家长学校全面负责对家长的教育工作,以教育部关工委审查推荐的《家庭教育》教材为主,结合本校家长实际,有针对性地给家长讲解,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教子观念、家教知识和方法,积累教子经验。
3.办学示范作用
着力办好中小学、幼儿园举办的家长学校,为其他部门和组织主办的家长学校提供办学示范和经验借鉴。通过建设实验学校、实验区、示范学校等方式,创新办学思路,提供榜样示范。如北京市昌平区教委把家庭教育纳入整体工作计划,实现家长学校的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管理,探索创造了四种课程(基础课、专题课、亲子课、活动课)体系,抓住了三支队伍(设计队伍、辅导队伍、管理队伍)建设,就很有示范作用。
4.资源配置作用
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并积极拓展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为家庭教育提供和优化人才、课程、教材、制度、设备、物资、条件等保障。积极创造、引进、整合和优化家庭教育优质资源,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的指导和服务水平,满足不断增长的民生需求。
5.市场规范作用
对各种家庭教育的读物、音像制品和社会举办的各类市场化的家庭教育机构、活动及其产品,进行专业评估、鉴定和检查监督,会同政府有关部门进行标准化管理,引导家庭教育的消费市场健康发展。
(二)加快家庭教育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尽快改变我国家庭教育理论研究滞后和学科建设薄弱的状况,动员和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开展国家级的家庭教育系列重点课题研究,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学术理论体系、学科体系和实践指导理论体系。在学术理论方面,应立足于我国家庭教育优良文化传统,借鉴当代各国家庭教育的研究成果,构建我国的家庭教育原理、中国家庭教育史、家庭教育社会学、家庭教育经济学、家庭教育管理学、家庭教育心理学、比较家庭教育学等。在实践理论方面,应从总结我国家庭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入手,借鉴各国的成功经验,从宏观层面的事业发展、中观层面的领导管理、微观层面的指导实践三个方面开展研究。
建议筹建中国家长教育学院,培养家庭教育的高级专门人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应该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有计划地每年为各地培养家庭教育的指导与管理骨干。高等师范院校应普遍开设家庭教育专业,加快培养培训师资力量。目前各地急需的家庭教育师资,可采用专兼结合的方式聘用:专任教师可以从当地家庭教育的专家学者、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和德育工作者、教育科研人员、医护人员和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当中选聘;兼职教师可以聘请有一定教育素养的领导干部、师范院校相关专业的教育和研究人员、家庭教育研究与咨询机构人员、法律医务人员、街道和居委会干部等。此外,还可以挑选热心家庭教育、关心青少年成长、有一定家庭教育经验和研究水平的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工人、老军人、老社会科学工作者等,担任家长学校的志愿者。要制定家庭教育师资的资格准入与管理使用制度,保证师资的数量与质量,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和水平。
(三)强化家庭教育的政策扶持和条件保障
1.将家庭教育工作列为督导评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中小学、幼儿园设置管理家长工作、指导家庭教育、协调家校合作的常设机构和专(兼)职人员,以联系家长委员会,优化家校关系,提高家庭教育与家校协同教育水平。
2.把家长学校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切实保障办学条件,落实教师待遇,规范教育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充分发挥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在家庭教育工作方面的组织作用,组织和指导其开展各种亲职教育活动。
3.多渠道筹措家庭教育经费。首先,政府财政从教育经费中划出一定比例的家庭教育经费切块下达,专款专用,目前广东省已经这样做了。教育行政部门也可将其列为成人教育、基础教育、师范教育和德育工作的经费开支项目,以保障家教工作的基本需求。此外,对于教育部门认定的家庭教育优质资源,应鼓励与倡导政府买单方式,以惠及更多家庭。其次,制定相关的政策和管理制度,积极鼓励和争取社会力量的赞助和支持。第三,在现有政策允许、互利共赢的原则下,大胆探索与企业联合办学。家长学校属于成人教育范畴,收费对象是家长而不是学生,用于家长自身学习提高的教育消费是民生所必需的、政府应该积极引导的,也是家长愿意与能够承受的。家长学校的收费坚持“自愿受益”的原则,不应纳入义务教育一费制,不应视为乱收费,所收经费可以向家长公布并接受审计。第四,为广开家教经费筹措渠道,政府对家教机构举办活动、创办和发行报刊、编写出版教材等应予政策倾斜。依据有关法规,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建议政府制定家庭教育产业的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注入家庭教育这一社会事业领域,积极扶持家庭教育产业的健康发展。
(四)强化对家庭教育的市场管理
家庭教育产品事关青少年身心发展,同食品卫生同等重要。鉴于一个时期来家庭教育市场的混乱状况,建议:
1.由政府责成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把它作为当前教育社会服务和社会治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管理,并致力于建立社会服务体系和长效监督机制。
2.召开中国家庭教育产业发展高层论坛,探讨我国家庭教育产业的发展路径和方针政策,为政府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提供依据。
3.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团体的社会服务、社会监督功能,设置家庭教育机构、团体与从业人员的准入制度,建立依法经营、照章办事的工作、评价和奖惩制度,定期进行市场检查与监督。
4.设立“基于家庭教育的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研究”国家级课题组,研究国内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并授权相关社会评估机构,对当前家庭教育市场与产品加以政策规范和科学引导。
5.组织评选和推荐家庭教育优质产品,引导家庭教育的社会消费,扩大家庭教育消费公益性比重,倡导政府买单。
(五)加快推M家庭教育的法制建设
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港台地区,家庭教育多已立法推行。家庭教育权与国家教育权、社会教育权同属于教育权。鉴于当代我国家庭教育已从私有空间走向公共领域,与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利益紧密相连,鉴于家庭教育已成为构成现代公民教育体系的三大支柱之一,鉴于家庭教育由于缺乏法规和制度保证难免导致的各种不良社会现象(如教育高消费、择校等),已对社会现代化进程产生日益严重的负面影响,必须尽快以法律手段确保家庭教育的地位,明确家庭教育相关主体的权利、责任与义务,把家庭教育纳入政府的职能范围和社会管理系统。
(续完)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新时期家庭教育的特点、理念和方法研究”(DEA100355)总报告(有删节和修改),全文由谭虎执笔。课题研究成果详见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6月出版的《新时期家庭教育研究》一书。
关键词:家庭教育指导;儿童父母;社会经济地位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6A-0016-06
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阶段中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遇到了新的问题,对指导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1]研究已经表明,父母对孩子进行的家庭教育与父母的自身特点有关。
由儿童父母的学历、职业和收入等构成的社会经济地位,是影响家庭教育的家长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父母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发展关系的专题研究已有不少;对家庭教育进行的许多全国性大型调查也往往将家长社会经济地位设置为前置变量之一;父母社会经济地位以家庭教育为中介影响儿童发展已经被许多研究者所重视[2][3]。然而,以家庭教育指导作为背景来研究家长社会经济地位的发展趋势和家长社会经济地位对接受家庭教育指导的影响,尚显薄弱。认识家庭教育指导对象群体的社会经济地位的新特c,是新阶段深化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研究利用中国儿童中心2012年在全国六省市对12000余名3~18岁儿童父母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现状调查时获取的数据,以儿童父母的学历、职业和家庭收支三项指标为核心变量,对儿童父母社会经济地位的现状、趋势及其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指导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由此获得对新时期家庭教育指导对象群体特点的认识。
一、儿童父母的学历层次
1.儿童父母学历的现状与趋势
如表1所示,分年龄段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从高中段、初中段、小学高段、小学低段到幼儿段,儿童父母的学历层次随儿童年龄段的下降而逐级提升,幼儿段儿童父母的大专和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分别达到22.7%和24.1%,高中以上学历比例高达77.1%。
儿童父母学历随儿童年龄段下降而升高的现象,反映了我国未成年人父母群体学历水平不断提升的趋势。可以认为,儿童父母学历层次的提升是我国家庭教育指导对象变化的特点。
2.学历与其他自身特点的关系
如表2所示,儿童父母的学历层次与职业层次、收入层次和业余活动之间存在联系。其中,与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和专业技术工作、家庭收支状况以及业余忙于进修事业、亲子游戏和辅导孩子功课之间呈现具显著性意义的正相关,与职业为工人农民和商业服务业人员、业余忙于家务和成人娱乐之间呈现具显著性意义的负相关。可以认为,儿童父母学历层次愈高,他们的职业层次、收入层次和业余教育投入程度也愈高。
3.学历与家庭教育状态和参与指导状况的关系
如表3示,儿童父母的学历层次与家庭教育水平和参与家庭教育指导的水平存在联系。具体而言,儿童父母的学历水平与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观念态度、教育方法、教育要求、家庭环境氛围的创设以及家庭教育的总体水平之间存在具有显著性意义的正相关;与参与家庭教育指导的参与性、积极性、主动性和主体作用的发挥也存在具有显著性意义的正相关。儿童父母学历层次愈高,家庭教育的状态愈好,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参与程度愈高。
二、儿童父母的职业层次
1.儿童父母职业的现状与趋势
如表4所示,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从高中段到幼儿段,儿童父母职业为工人农民的比例逐段下降,为干部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逐段上升。幼儿段儿童父母中,工人农民、干部管理人员、商服人员与个体户和专业技术人员4类主要职业的比例分别为24.1%、17.6%、22.5%和22.9%,其中工人农民的比例比全体儿童父母低12.3个百分点;干部管理人员、商服人员与个体户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比率分别比全体儿童父母比例高出2.6%、3.2%和6.3%。从各年龄段儿童父母四类职业分布状况看,不同职业间的差距随年龄段的下降而缩小,到幼儿段,儿童父母四类职业的比率已经趋于接近。
可以看出,从高中段到幼儿段,儿童父母的职业层次存在逐级上升的现象。可以认为职业层次的提升是我国家庭教育指导的对象群体变化的特点之一。
2.儿童父母职业与其他自身特点的关系
从表5―表7数据表明:儿童父母的职业类别与儿童家庭居住特点,儿童父母的年龄、是否独生子女、学历层次、业余主要活动以及家庭的结构类型和收支状况之间存在联系。具体表现为:
(1)职业为工人农民的儿童父母与其他父母相比较:未外出务工的比例较低,子女中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比例较高;平均年龄较大,其中80后出生的比例较低;自身为独生子女的较少;学历层次较低;业余主要活动中忙于进修或事业、亲子游戏和辅导孩子功课的较少,而忙于家务和成人娱乐的较多;家庭的结构类型中,主干家庭较少,而单亲家庭和隔代家庭较多;在家庭经济状况上,收支状况较差,其中困难的较多而有剩余的较少。
【关键词】 糖尿病;农村;家庭护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糖尿病发病率及患病率也在逐年升高。重视农村老年糖尿病的预防和诊治工作,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糖尿病整体防治水平的重要环节。尽管一些地区和部门开始尝试一些专门面向农村患者的糖尿病知识宣传和防治工作,但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巨大,各地区对糖尿病的认识和防治水平不均,建立一个综合性防治网络仍然任重道远。因此,了解农村老年糖尿病的特点,提高家庭护理水平,减少和预防并发症,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对48例农村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分析,发现农村患者有其较为突出的区别于城镇患者的特点,对出院后家庭护理的指导采取更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效果明显。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6至10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就医并确诊的48例农村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男37例,女11例;年龄60~81岁,平均年龄63.5岁;受教育程度高中2例,初中12例,小学28例,未受过学校教育6例。就诊时存在并发症23例,其中糖尿病合并病神经系统症状9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心脏病6例,糖尿病足5例,糖尿病合并眼病2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例。48例均散居于农村,从事农村作业。
1.2 患病特点
1.2.1 患病时间长但就诊晚:详细询问病史,48例在确诊前均有一到十几年不等的糖尿病症状存在,但是首次就医原因却并非以糖尿病“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为主,17例因骨科、外科或其他疾病住院后实验室检查发现,23例出现并发症的患者中19例以诊治并发症为目的就医。而以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的糖尿病“三多一少”典型症状就诊患者只有12 例,占25%。
1.2.2 知识缺乏造成对糖尿病症状的忽视
1.2.2.1 获取糖尿病知识渠道较少[1]:48例确诊前对糖尿病知识严重缺乏,基本未接触过较为系统的相关文字材料,对糖尿病知识的粗浅认识主要来于电视剧情或者地方电视台的医药广告。当地卫生部门、宣传部门很少在农村组织宣传活动和发放免费资料。当地居民很少知道什么是“三多一少”,不知道糖尿病严重并发症,更少有预防观念。
1.2.2.2 对糖尿病知识的缺乏也影响着患者的就医行为:48例情况反映出:在农村,糖尿病早期症状在不足以影响正常农村劳作之前,被普遍认为是一种无关紧要的疾病,这种“富贵病”需要诊治的紧迫程度是被远远列在癌症、心脑血管疾病之后。
1.2.2.3 农村仍然存在一些“江湖术士”和庸医,由于他们自身对糖尿病的无知,误诊误治,延迟了患者得到正规诊治的时机,使糖尿病一级、二级预防环节失效。典型病例如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诊入院的患者,在家按照“肾虚、肝虚”吃偏方、打点滴近1个月,结果出现昏迷症状后才送医院诊治。
1.2.3 对糖尿病与饮食的关系存在漠视与误解:不合理饮食与糖尿病存在着严重的因果关系,合理饮食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措施之一。48例在居家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习惯明显偏向于高热量饮食,高碳水化合物、高脂肪饮食,以及一次进食量大、时间不规律等问题突出。造成不合理饮食的原因主要是:(1)老年农民在改革开放前的贫困经历,促成了认为“大鱼大肉”就是好饮食的误解;(2)传统养生之道中,能吃能喝就是健康的认识偏差;(3)高强度的农田劳作需要高能量饮食;(4)农忙期间可能存在“饥一顿、饱一顿”的饮食习惯;(5)儿女们孝顺老人的重要表现依然是盲目顺从老人意志,对不良饮食生活习惯不加劝阻。
1.2.4 没有“农田劳作”与合理运动之间的概念区别:“活到老干到老”是农村老年人的重要养生信条,因此,农忙时节,许多农村老年糖尿病患者仍然参加高强度田间劳作,他们将此看做为最好的身体锻炼;农闲时节,应该“休养生息”,体力活动明显减少,但对饮食结构及摄入量的调整不明显,因此能量蓄积明显。
1.2.5 农村卫生保障体系仍然不能为糖尿病患者提供足够资金支持:近两年来,新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建立为破解“因病致贫”和缓解城乡差距方面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但是和城镇职工的医疗保险体系相比较,“新农合”明显存在覆盖面小、保障力低的问题。例如各地城镇职工医保中大多把糖尿病列入“可享受特别补助的大病、慢性病”行列,可供选择的治疗糖尿病的甲类药物也较多。但是新农合没有类似政策,糖尿病治疗没有特殊的补助政策;而且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也仅限于“307种国家基本药品目录”范畴内的数种药品,难以满足临床和患者需要。
2 家庭护理指导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单纯依赖住院期间的治疗不能达到长期控制血糖、防止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因此,经过医院治疗好转出院后家庭护理是一个长期的、重要的过程。我们根据48例农村老年糖尿病患者表现出来的以上特点,进行了针对性的家庭护理指导。
2.1 建立患者
医院“直通车”,方便医患之间信息沟通,保证对患者居家治疗安全有效。
2.1.1 积极倡导有条件的农村患者参加糖尿病患者联谊会[2]。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定期举行的“患友联谊会”已经为数百名患者提供了定期的糖尿病知识讲座和糖尿病患者居家治疗、自我护理的经验交流机会。由于农村患者普遍存在学历低的特点,针对这一群体患者的专家咨询和讲座更趋于通俗易懂化;积极鼓励农村患者参加病友交流环节,从别人治疗中吸取适合自己的经验。
2.1.2 提供有关糖尿病知识的印刷品的免费邮寄服务。在邮寄给未能参加患者联谊会的农村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信件中,提供已付邮资的反馈信封,便于联系。
2.1.3 借助我院组织的送医药下乡工程,与农村卫生站、所建立联系,帮助建立起科普宣传栏进行糖尿病知识的宣传,培训基层医生糖尿病防治知识,为农村老年糖尿病患者服务。
2.2 饮食指导
有人形象地说“糖尿病是吃出来的”,饮食治疗虽然不可能会让糖尿病痊愈,但是合理饮食、控制总热量是所有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对控制血糖水平、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
2.2.1 糖尿病患者食物选择宜粗不宜精,引导患者和家属抛弃不良饮食观念,回归“粗茶淡饭”。主食尽可能多吃些粗杂粮及豆类、蔬菜,以绿叶菜为好,如油菜、小白菜、韭菜、菠菜、芹菜等。这些食物中既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无机盐,又含有较多的粗纤维,能有效地防止糖分吸收过快、降低胆固醇、预防动脉硬化及防治便秘的作用。 同时严格限制蔗糖及甜食,糖尿病患者不要吃食用糖、糖果、蜂蜜以及含糖饮料;也不宜多吃动物肝脏、动物脂肪等。
2.2.2 根据劳动量确定总进食量、少量多餐。农忙时节也应至少保证三餐制,并且随时准备一些糖果,出现心慌、大汗、乏力、饥饿感、面色苍白等低血糖症状时立即补充糖分;农闲时节减少总热量摄入,为了缓解饥饿感可以采取多餐制,如在三次正餐之间加餐2~3次,以无糖饼干、苹果等低糖水果之类为宜。
2.2.3 北方农村喜食粥,但是粥类食品中的碳水化合物消化、分解成糖分的速度较快,使血糖的上升速度较快。因此,应减少粥类食品,尤其避免研磨精细米粉类。
2.3 适当劳作与运动
首先,老年糖尿病患者不宜参加高强度劳作,应避免在高温、曝晒、潮湿或者严寒的环境劳作,过量劳动很容易出现低血糖症状;另外,应改变“劳动就等于体育锻炼”的观念;再者,农闲时节,也应进行合理锻炼。
2.4 自我血糖监测与电话指导
使用电子血糖仪居家监测血糖方便、快捷,已经成为衡量广大糖尿病患者家庭护理质量的主要方法。电话指导能够对居家患者提供经济、快速而且持续的支持。两者联合对交通不便的农村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作用更为明显。国外一些研究表明通过电话指导的家庭护理对控制患者血糖、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ba1c)以及提高遵医行为作用突出[3-5]。
2.5 充分认识家属在家庭护理中的重要作用[6]
由于大多数农村老年糖尿病患者对此病的了解和认识需要一个渐进过程,对饮食、生活习惯的改变可能会面临不适应、难坚持的问题,每当面临在这种情况时,家属的鼓励就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主要作用。因此,家庭护理不能忽视家属的作用。
3 讨论
3.1 农村老年糖尿病患者逐年增加的形式是严峻的。但是,受知识水平较低、卫生条件较差、生活习惯差异及经济条件不同等多因素影响,这一人群又存在着明显区别于城镇糖尿病患者的特点。
3.2 在新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框架下,适当增加对农村老年糖尿病患者投入,帮助他们改变就医观念,改善饮食和劳作习惯,指导他们做好家庭护理,是一条既经济又有效的道路[7]。
3.3 由于农村的交通和信息化建设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民对糖尿病知识的获取途径有限。因此,采取适当的方法,如“患友联谊活动”、“电话在线指导”等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 范丽风.我国糖尿病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实用护理杂志,2002,18:5556.
2 林娟,李红,王小芳,等.糖尿病俱乐部的健康教育效果评价.中华护理杂志,2008,43:368370.
3 aubert re,herman wh,wters j,et al.nurse case management to improve glycemic control in diabetic patients in health maintenance organization.a randomized ,ccontrolled trial.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1998,129:605612.
4 turner d.can telephone followup improve postdischange outcomes?british journal of nursing,1996,5,13611365.
5 song ms,kim hs.intensive management program to improve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level and adherence to diet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applied nursing research,2009,22:4247.
多棱观点之剑:电视国际新闻评论的题材特色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新闻评论作为发出一国声音、争夺国际话语权的利器,在传递国际新闻的同时,起到了抢占舆论先机、引导舆论方向的重要作用。①国际顶尖电视媒体都十分重视新闻的评论工作,评论不仅能够提升新闻报道深度和传播力,还能明确地表达一国或者新闻媒体自身的立场和观点。因此,中国新闻媒体要想加深国际新闻的报道力度,提高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必须提高自身的国际新闻评论实力,真正发出中国的声音和表达出中国的观点。鉴于电视国际新闻评论的题材广泛,很难完整地将所有的评论囊括在内,因此笔者尝试按照国际新闻的分类和国际新闻评论的功能将其分为政治经济类、文化体育类、生态环保类。
国际政治经济新闻评论。政治经济新闻(以下简称政经新闻)一直是国际新闻中最重要的一个类别,也是最受关注的一个类别。政经新闻评论能够起到解释深化国际新闻的作用,也代表着一国的声音和观点,在争夺国际话语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国际政经评论在媒体评论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每逢国际重大事件发生,国际社会都会关注中国的声音,因此国际政经评论就扮演着传声筒的作用。如在美国要求中国人民币升值的问题上,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中文国际频道、财经频道等采取多种报道形式,彰显我国政府在人民币汇率上的一贯立场。新闻频道滚动播出《美国业界敦促国会不要紧逼人民币》《人民币汇率再创汇改以来新高》等新闻,中文国际频道《中国新闻》及时报道中国商务部回应操纵汇率说法,以及美国资深议员等反对国会对人民币问题施压的表态,并组合播出新闻快评,分析美国施压人民币升值背后的政治意图。财经频道多档栏目及时播发商务部声明,表明中国政府立场;采访权威专家学者,分析中方的应对方法;连线路透社驻纽约的财经评论员,分析美国这一举措的真实意图。中央电视台的经济评论向世界传递了中国政府的声音,体现了中国对人民币升值采取的强硬态度。此评论受到了西方媒体包括《华尔街日报》和CNN在内的广泛关注和报道,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姿态,起到了发出中国声音的作用。
文化体育新闻评论。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之间的交流日益加深,文化交流活动和体育赛事都成为国际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国际文化体育评论(以下简称文体评论)在传播国际交流活动和加深各国之间的了解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国际文体评论并不只是观点的传声筒,也是传播一国形象和文化价值观的工具。国际文体评论以其趣味性和生动性吸引了很多受众,同时在艺术和体育爱好者中间起到了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文体评论较之政经评论,形式更加鲜活,语言更加生动,内容更加丰富,是提升一国软实力的重要工具。就一般模式而言,电视文体新闻评论通常穿插在国际重大文化体育事件的新闻报道中,比如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经常邀请体育评论员做客演播室,对体育赛事进行专业点评。随着电视频道专业化的进一步加深,专业的国际文体节目也开始涌现,如上海文广传媒集团旗下的五星体育频道,专辟了一个国际体育评论栏目《今日体育快评》,及时更新对国际赛事的评论;上海外语频道ICS的一档文化谈话类评论节目Culture Matters(说东道西),主持人和嘉宾借用轻松愉快的话题架设起东西方文化交流和理解的平台,节目时长一小时,多位中外知名文化学者或名人在节目中轮番上阵,就当下的文化热点与主持人及现场观众展开热烈探讨,而现场乐队的加入也让节目更时尚。与文体新闻相比,此类节目既提供相关新闻热点剖析,也将背后的一些现象生动地展现出来,而且丰富生动的节目形态更容易为受众所接受。
生态环保新闻评论。国际性生态问题的日益突出,使得生态环保类题材的新闻成为国际新闻的一类重要主题,不论是自然灾害、气候问题,还是环境污染、环境保护等都成为全球共同探讨的一个话题。而生态环保类评论在责任担当和表达方面发挥出的巨大作用以及激发的公众倡导力逐渐受到了新闻媒体的热捧。美国CNN在新闻栏目中专辟Eco Solutions(拯救生态)栏目,将生态新闻和评论结合起来,倡导绿色世界和环保理念。而中国在生态环保方面的表态和责任担当,将更多地通过新闻媒体的国际生态环保新闻评论表达出来。如凤凰卫视的《地球宣言》,每天讲一个故事,展现一个话题,关注地球的自然生态和社会文化发展以及人类生存的可持续发展,并在节目中阐释官方、研究机构、非政府组织、学者、公司高管、普通民众等不同阶层的群体对于环境保护的看法,全方位地对国内外生态环保话题进行评述。此类国际评论在国际传播中能够表达中国对全球环境保护的担当和责任,从而塑造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
确立传播目标:
做好电视国际新闻评论的作用和价值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国际国内舆论环境十分复杂。在西方媒体主导的国际新闻话语修辞中,关于中国的新闻被烙上了负面印象,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形象。因此,中国电视媒体应该重视国际新闻评论的价值,使中国在国际社会舆论的引导和国家合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下面笔者将分析做好电视国际新闻评论的作用和价值。
那么,作为家长和幼儿园启蒙教师该做些什么?如何去做呢?
一、纠错误方法,树正确观念
现今独生子女普遍,家长应正确对待自己孩子的行为,纠正错误的教养方式,树立正确的观念,不能抱有“他打你一拳,你也还他一拳”的错误心理。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经说:“如果在儿童期的早年,不能给予合理的教育,致使儿童养成不良意识和习惯,那就会给以后的再教育带来几倍、几十倍的困难。”所以说,家庭氛围、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幼儿的德育发展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幼儿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家庭对幼儿个体的身心发展的影响是通过家长的教养行为来实现的。因为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现一般是最坦率而无掩饰的。幼儿模仿性强,辨别力差,家长一些不良的、错误的言行对幼儿的发展有很大的消极影响。如家庭中父母“过度关心、过度替代、过度教育、过度要求”等错误的教育方式结果使一部分幼儿成为依赖性强,缺乏最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缺乏道德约束力,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胆怯、粗暴。因此,家长必须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凡事要有一个“度”。力争为自己的孩子营造宽松、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使他健康成长,以致不出现心理畸形。
二、家园联动,经验共享
由于幼儿园、家庭密切联系,使原来的家庭配合幼儿园教育变为家园同步教育、共同教育。这不但对幼儿的德育发展水平有明显的提高,而且对改变家长的教养方式也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孩子与家长在共同生活中,互相学习;家长与教师在互相沟通中,同步教育孩子。但对于家长来说,他们毕竟不是专业的教育者,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有着一定的难度。因此,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窗,组织相关的专题讲座,向家长宣传幼儿早期德育的重要性,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孩子经常提出无理要求怎么办?》、《面对任性的孩子》、《在家里孩子进行品德教育》等等,通过这些讲座,使家长在理念上有新的认识和提高,从思想上重视幼儿德育,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德育方法,使幼儿的校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协调同步,为幼儿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听完讲座后,教师和家长可以进行经验交流,将自己在对幼儿进行德育时遇到的问题讲出来请求共同解决;将自己一些比较理想的德育方式和德育内容向大家推广参考;将一些错误的德育方式和内容进行讨论指正,从而使家园及时沟通,形成合力。
三、多种渗透,促幼儿德育发展
幼儿德育内容的确立,不能仅仅依据教育者的主观愿望,而必须研究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不能采取随意性、临时性的做法,想到什么就进行什么,而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遵循教育规律,注意研究幼儿德育的特点进行与幼儿相适应的德育。
1、将德育渗透于“同龄”和“混龄”活动之中
在幼儿园中不难发现同龄儿童中,通常会出现“争抢玩具”、“粗暴打人”等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劝解指导,而在“混龄”活动中,则会不由自主地出现“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的现象,大班的孩子往往会很自然地把中小班的孩子当成弟弟妹妹来护着,和他们共同游戏、玩耍,一般不太会出现矛盾冲突。混龄儿童在一起活动,可以促进一些新的社会的发展,对年长的儿童来说,能扩大交往的技能,形成责任心。对年幼儿童来说,能从社会经验比自己丰富的年长儿童那里学会与人相处的交往技能,从而两者在无形之中得到了德育发展的互补。
2、将德育渗透于教学活动之中
每个孩子都有着他们不同的特点,当他们出现无理要求、粗暴打人时,我们的教师都应适时适度介入指导,及时调整幼儿的行为。而采用一些音乐活动、语言活动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是最为恰当的方法,因为这些活动内容丰富,新颖活泼,寓教于乐,它不同于陈旧的、说教式的“个别谈话”和“集体谈话”存在着形式化、简单化和模式化的现象。根据幼儿好模仿的年龄特点,如给幼儿讲讲《三只蝴蝶》的故事,渗透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品德教育,唱唱《让座》这首欢快的歌曲,使孩子们懂得了尊敬老人的道理......
3、将德育渗透于“爱”的教育之中
论文摘要:当前中学德育中存在着内容与学生实际脱节、基本途径没有发挥应有作用、社会家庭的负面影响抵消了学校德育的效果等突出问题。应把握当代中学生的思想变化的新特点、强化中学教学中的德育管理、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性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
近年来,从上到下都十分重视中学德育工作,提出了种种口号,组织了大量的教育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中学德育的整体实际效果,与广大中学教育工作者付出的辛勤劳动比较,可以说是很不相称的,中学德育实效性差已经成为中学德育工作的突出问题。
一、当前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学德育内容与学生实际严重脱节
由于中学德育目标的不确定性和缺乏层次性,导致德育内容的空泛化和缺少预见性,与中学生德育的可接受性脱节。其表现有:(1)德育内容役有根据中学生不同阶段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形成层次。长期以来德育内容“上下一般粗”,往往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把中学生目前难以达到的要求硬要他们努力去达到,而对中学生达到这些高要求、高目标的基础,如做人的基本道理,爱父母、爱师长、做文明公民等等,又役有稳定的教育内容,以致脚疼医脚,头痛医头,教育者和学生都难以接受。例如,在每年学习雷锋活动中,中学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助人为乐”的教育,其效果并不佳。因为很多教师并没有思考过“助人为乐”,包含什么样的教育内容和要求。“助人”,是帮助别人的意思,“为乐”,是以帮助别人为快乐的意思。显然,这是道德领域里的最高境界,它涉及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等。有没有人能做到?有!雷锋。但对大多数人来讲,只能是努力的方向。如果降低一点,变为“乐于助人”,即愿意帮助别人,高兴帮助别人。达到这一要求也不易,现实中有不少人做不到。如果再降低点,变为“应该帮助别人”。因为每个人作为社会人存在,都需要别人的帮助,而每个人又都有义务帮助别人。现实生括中还有最低层次的要求,即“不妨碍别人”。你可以不帮助别人,但你不应该妨碍别人,以上道德要求和内容被分成四个层次,对学生的教育首先要从最低的层次开始。(2)德育内容与德育目的不一致。中学德育课普遍存在知行脱节,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学会做人,而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条条,学生背条条,思想行为不沽边,其结果是德育课成了学生考高中、考大学捞总分的工具和敲门砖。许多中学的德育活动追求形式,不讲实效,丢掉了很多传统有效的教育形式,而动不动就是什么“知识竞赛”,“讲演比赛”。班级、学校为了拿名次,丢掉某项括动对全班、全校学生的教育,由班级、年级、学校挑选一些学生组成代表队集中排练,教师当导演,学生当演员,一场竞赛、比赛结束,消耗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结果是绝大多数学生不仅没有受到教育,甚至连该竞赛、比赛的内容为何物还不知道。
2、中学德育基本途径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各科教学中,通常又把政治课作为直接德育途径,把其他学科作为间接德育途径,然而,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首先看政治课的状况。中学的德育目标和要求,缺乏系统性、连续性、稳定性和层次性,德育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存在简单重复和严重脱节的问题,不能很好地回答学生所关心的实际问题,因此收效甚微。中学的政治课又常常论为纯粹的知识教育课甚至应试教育课。课堂上教师并不往重思想道德上的系统训练和理由的阐述,尤其忽视道德行为能力的训练,常常灌输一些枯操的理论,令学生记忆背诵,把政治课上成了纯知识课。
其次看各科教学中的德育状况。中学长期忽视这条德育的基本途径,尽管也有这方面的要求,但各地学校在实际教学中,各科教师并役有承担起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责任,“教学即传授知识”,在许多教师尤其是理科教师看来是理所当然的。另一方面,即使有些教师注意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却存在生硬结合,常常将德育与知识传授分割开来进行,拖上一条“光明的尾巴”,给人一种画蛇添足之感。不仅收不到德育的实效,反而引起负效果,让学生反感。
3、社会、家庭的负面影响较大程度地抵消了学校德育影响的效果
中学生在学校一般接受的是正面的,正统的德育影响,这种教育好比在他们心灵上抹上一层“玫瑰色”。另一方面,学生们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社会、家庭生活中的积极与消极、美好与丑恶、文明与愚昧、先进与落后、规范与不规范等矛盾冲突的影响,必须会使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困惑,中学教育工作者经常抱怨:现在的社会环境太差,学校德育工作辛辛苦苦,抵挡不住社会消极面的影响。过去我们的工作是6十1=O”,即学校教育6天,家庭、社会影响1天,就把学校教育给抵消了。现在改为双休日,则是“5十2<O”,社会上,不健康的书摊,“三室一厅”那么多,我们就更不好办了。这些抱怨一方面反映了目前学校德育工作软弱无力,另一方面说明社会、家庭消极影响巨大。在一项问卷调查中,认为社会环境对自己影响不太好的学生高达68.4%,认为当前社会风气好的学生仅有1.3%。当前社会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我国已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市场经济对学校教育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产生一些消极影响。例如用经济规律代替教育规律,把经济领域中的价值法则与教育过程中人的价值混为一谈,使教育过程掺入“拜金主义”和雇佣思想。(2)社会风气、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使学校德育的社会价值未能充分体现出来。社会和家庭中的“拉关系、走后门”,腐败、赌博、体罚子女、伤害儿童,吸毒等等消极因素交织在一起,在青少年心灵上投下一层阴影。(3)音像书刊、舞厅、电游网吧等社会文化娱乐环境中存在的“病菌”,对中学生的灵魂产生一定程度的侵袭。
二、解决当前中学德育问题的对策
当前中学德育工作的突出问题的确不少。不过,虽然我们困难重重、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笔者认为,要想解决上述突出问题,改进中学德育工作,必须采取以下对策:
1、系统研究和把握当代中学生思想变化的新特点
在改革开放这样一个特定历史条件下成长的一代中学生。他们的学习和生括的环境与以往几代的学生有很大的差别,他们的思想必然呈现新的状况。研究和把握当代中学生思想变化的新特点,是学校德育管理的出发点,也是进行德育改革,提高实效的重要依据。(1)当代中学生独立意识明显增强。在家庭中,不再把父母教导奉为行动指南;在学校对教师的崇敬感减弱;在集体生括中,由被动追随转向主动参与;在思想观念上由接受灌输转向独立思考;在思维方式上由求同转向求新、求异。但是另一方面,他们的独立行为又较弱,与较强的独立意识形成巨大的反差。由于他们生活条件较好,倍受父母疼爱,缺乏艰苦的锻炼,在遇到挫折时,往往又表现出很强的软弱性和依赖性。与前几代学生相比,他们的意志力更为脆弱。(2)求真求是的观念增强,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进取心,是当代中学生另一明显的思想特点。是否合乎实际,是他们判断是非的一个重要标准。他们不盲从,更相信自己的亲眼所见和亲身体验,对学校教育持有分析和怀疑的态度。另一方面,他们又表现出社会理想淡漠,往重个人发展和现实利益,出现唯我主义和个人奋斗的苗头。(3)当代中学生生括在一种比较宽松的政治生活气氛中;他们的思想活跃,思路开阔;敢想敢说,敢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求新求异,易于接受新观点。但是,他们对社会又缺乏全面了解,易受各种观念左右,思想观念较为混乱,人生价值、道德取向上失去明确的统一导向,出现多样化、多层次的特点。
2、加强中学教学中的德育管理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寓德育于教学之中,是中学德育的主渠道,也是提高德育实效的根本措施。中学加强教学中德育管理的主要措施有:(1)强化教师的育人意识,变德育的自然掺透为自觉实施。育人意识,首先是个教育思想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师,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括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教师要成为名符其实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不能只教书不育人。(2)提高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德育的能力。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必须具备三方面条件:第一,占有丰富的知识,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知识贫乏既谈不上教好书,也谈不上育人。第二,具有一定的马列主义理论知识,思想道德修养和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能力。第三,掌握寓德育于教学中的规律,具有有机渗透德育的能力。(3)深入教学,深入课堂,抓好指导和评价。中学管理必须深入教学第一线,参加备课、听课、评课,深入调查研究,了解每学科每位教师在教学中德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导教师改进方法,提高实效;及时进行信息反馈,搞好评价工作,促进学校教学中德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社区 德育 社区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社区”一词源于拉丁语,有共同的东西和亲密的伙伴关系之意。最早1881年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将该词应用到社会学的研究中,我国最早引进该词的是社会学家由滕尼斯著作翻译而来。一般认为,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由社会个人、组织和社会群体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不仅有管理、服务、保障安全等功能,还肩负着区内居民的教育责任,特别是德育责任。
社区德育即是教育者(除学校、家庭以外的教育组织、文化机构、社会团体)利用各种社区教育资源,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进行思想、政治、品德、纪律、法制和心理健康教育。社区德育是依靠社会环境,立足社区实际,利用社区各种条件,整合规划区内家庭、学校及周边的德育资源,三者合力,优化德育环境,形成全社区人人参与互动、和谐发展的一种德育模式。
1社区德育的特点
第一,教育对象广泛化。社区人口众多,各年龄层次和文化层次的人都有,分散各个家庭,他们都是社区教育对象。社区成员都要参与社区活动,都是社区德育网络中的一员,担当相应的角色和责任。社区即学校,生活即学习,社区成员即是教育对象。
第二,开放程度高。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都是小范围内对教育对象进行教育的,而社区德育是在社区内进行教育,利用社会资源、面向社会办学,形成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综合教育格局。社区德育在教育方式上更开放灵活,不局限于传统理论灌输,多用非灌输式德育方法,将育德寓于公共服务和社区文化活动之中。
第三,渗透性强。社区德育活动把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寓于现实生活之中,避免受教育者产生逆反情绪,增强德育的吸引力和愉悦感,同时也延伸了德育的时间和空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社员的品德。社区德育可以通过媒介、经验或某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来传递德育信息,如图报、广播、电视、街头宣传标语、公益广告,或在社会生活中通过示范、模仿和接触来实施思想的影响。它是间接内隐的,“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的心理反应发生作用”,因而具有渗透性强的特点。
2开展社区德育面临的问题
第一,受地域因素的影响。社区德育的产生会受该社区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本地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它的发展无不烙上本社区独有的印记。正是社区状况的不同,导致社区与社区间的差异。
第二,学校和家庭的不配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不足,没有形成合力,影响教育的整体效益。
第三,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可能影响居民道德文明行为。社区信息来源的多样化,使得传输内容良莠不齐,有些虚伪和欺骗信息,易导致居民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在文化传播领域中存在的一些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的消极影响极大,社区德育难度增大。
第四,制度不健全。我国社区德育尚处于起步阶段,规章制度还不健全,严重影响社区德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3 社区德育的实施途径
3.1挖掘、整合社区德育资源
一般说来,每个社区都有可以用来开展德育活动的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社区应充分发掘这些资源的德育功能,开展德育活动。如社区的运动会、音乐节、联欢会、博览会、传统节假日的庆祝纪念活动,激发人们的参与热情,并大力宣传本社区的先进人物,给人们树立榜样。
3.2优化社区教育环境,对大众传媒加强调控
社区教育环境包括社区居民的精神风貌、社会风气、社区文化氛围和社区内的各类文化、教育设施,这些都对居民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社区的文化传媒,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监控,优化社区教育环境。
3.3社区德育要有相应的制度保障
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要引起重视,加强监督管理,制定严格而有效的措施,为居民品格的健康养成保驾护航,为德育活动的长效、顺利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4增加社区教育投入
关注社区教育,扩大公共资源总量、合理配置社区教育资源。长期的投入不足,使得社区教育需求得不到满足,客观上引发了教育权利不均等的出现。因此,我国应加大社区教育投入,增加人均资源占有量,保证居民的教育机会。
3.5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单一的德育形式容易造成德育效果低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协调不一致,会导致教育效果互相抵消,达不到育德的效果。我们应把三者有机组合,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三者互相协调、统一行动,实现整体育人的目的,为居民的品德形成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社区德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做好这项工作,确非易事。但是,只要我们在工作中把握好开展社区德育的几个途径,对德育活动的长效顺利开展还是很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 卢波.社区德育的功能及其特征[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3).
论文摘要:学校德育具有全面性、系统性等特点.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德育活动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循序渐进,分阶段实施;把握重点,有的放矢;以素质教育为基础,逐步提高;经常与家庭、社区沟通。在培养学生具有较强劳动本领的同时,还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水平。
引言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单位,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讲授做人的道理,使学生学会做人。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德育又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德育活动效果与德育活动方式密切相关。本文拟对德育活动方式进行探讨,就教于有关专家。
一、学校在德育活动中的特殊地位
一般说来,从出生到长大成人,一个人所能接受的德育大致来自学校、家庭、社区等几个方面。在这几个方面的德育活动中,学校德育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其特殊性主要有以下表现:
1.学校德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就人生旅途来说,几乎每个人都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小学六年,中学六年,大学本科四年,一个本科毕业生就有16年是在学校度过的。如果把上幼儿园的时间算进去,则时间更长。有些人本科毕业后还要攻读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又要好几年时间。可见,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学校接受教育。对于青少年来说,学校德育一直伴随着他们的成长,因而能够产生广泛、深刻、持久的影响,对青少年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学校是对青少年开展德育活动的主要场所
学校是教育机构,青少年是受教育者,学校负有对青少年学生开展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活动的责任,要使学生既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又懂得怎样做人。在校期间,学生不仅可以接受老师的教诲,而且可以得到同学的帮助,各个方面的能力都可以得到锻炼。所以,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概莫能外。
3.学校德育具有全面性、系统性等特点
学校德育涉及如何做人的各个方面。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说,有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团结同学、助人为乐等内容;从如何对待读书来说,有端正学习态度、注意学习方法等内容;从政治思想来说,有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劳动、遵纪守法等内容;从个人修养来说,有诚实守信、礼貌待人、勤劳俭朴、遵守公德、讲究卫生、注意仪表等内容;甚至涉及生理卫生、婚姻家庭等问题,有关内容较为全面。不仅如此,对于绝大多数内容有关知识的传授还相当系统、相当深入,有些还开设了专门的课程。正因为学校德育具有这些特点,学校德育才显得尤为重要。质言之,学校在德育活动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学校德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校应该如何开展德育活动
既然学校德育活动如此重要,那么,学校究竟应该怎样开展德育活动呢?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循序渐进,分阶段实施
德育知识极为丰富,涉及如何做人的各个方面。德育过程也是十分漫长的,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在短时期内将所有的德育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是不可能的,不但教师做不到,学生也接受不了。不仅如此,对于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学生,德育活动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也必须有所区别。学校德育活动要从传授最基本、’最简单的德育知识开始,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注重实际效果。对于小学生,要教育他们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劳动、懂礼貌、讲卫生、刻苦学习、遵纪守法、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诚实守信、爱护公物、积极向上等,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对于中学生,上述基本道德规范必须得到拓展和深化。此外,还要讲授生理卫生等知识,强调学生要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千万不要沾染酗酒、赌博、吸毒等恶习,不要沉迷于上网和电游。对于大学生,则要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社会主义荣辱观规范自己的言行,成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有用人才。对于研究生,不仅要强调加,强个人修养,而且要强调遵守学术规范,成为一个有着良好学术道德的高级专门人才。只有这样循序渐进、分阶段实施,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2.把握重点,有的放矢
学校德育活动应该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目的明确,方法得当,不能停留于空洞的说教,要将德育知识与有关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握重点,有的放矢,以便学生加深对德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并付诸实践。仅仅进行空洞的说教,一味强调“要怎样怎样”、“应该怎样怎样”,那是很难收到实际效果的,学生容易产生厌烦、抵触心理。例如,学校强调中小学生不能私自下河游泳,这是纪律,是为了保证学生安全而制定的。每年夏天都有许多中小学生因私自下河游泳而丧生。据统计,2000年以来,湖南省湘潭市水上治安大队从湘江湘潭段共打捞120具尸体,其中三分之二是中小学生。其他地方也有类似情况。哒些学生溺水而亡,无论对社会还是对家庭来说,都是重大损失。班主任在读报活动中应该趁机教育学生遵守纪律,甚至还可以将这类文章剪下、张贴。又如爱国主义教育。小学生对于“祖国”这个概念不容易理解,教师可以多讲一些历史上民族英雄的故事和中国人民抵抗外来侵略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热爱自己的祖国、努力使祖国强大是多么重要;还可以通过教唱国歌、举行升旗仪式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祖国的感情,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再如勤劳俭朴精神培养。现在我国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绝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两个孩子(城镇居民一般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生活条件较好。中小学生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很少有人参加生产劳动,不懂得粮食、衣服等生活必需品来之不易,不知父母的艰辛,难以养成俭朴的生活作风。在这种情况下,尤其需要培养他们具有勤劳俭朴的精神,这是每一个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如何培养这种精神呢?笔者认为,教师除了要向学生讲清楚生活必需品的生产过程之外,还要引导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如打扫卫生、洗衣做饭、到社区做义工等。农村学生应该经常参加生产劳动。只有参加这些劳动以后,学生才能认识到粮食、衣服等生活必需品确实来之不易,才有可能珍惜,从而养成勤劳俭朴的精神。把握重点、有的放矢可以使学校德育活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以素质教育为主,逐步提高
与其他教育一样,德育也应该以素质教育为主,着重培养学生为人处世的能力,使他们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水平,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容应付各种复杂的局面。爱党爱国、勤劳俭朴、尊老爱幼、谦虚谨慎、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积极向上等是立身之本,这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只有具备这些素质,才能在社会上站住脚,才不至于犯严重错误。拿诚实守信来说,一个人如果讲假话、没有信用,那么别人就会看不起他、不相信他,不愿意跟他打交道,他在现实生活中就有可能寸步难行,甚至因此受到某些惩罚。在诚实守信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正确对待错误,主动承认错误,及时改正错误,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一个人不可能不犯错误,但是要能迷途知返、知错必改。如果死不认错、一错再错,那就无药可救了。能够正确对待错误就是一种很难得的高尚品质,是要经过长期修炼才能形成的。又如积极向上。一个人如果消极颓废,那么他的学习、工作肯定搞不好,事业方面不可能有什么发展前途,身心健康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沾染许多恶习,对社会和家庭造成严重危害。在保持积极向上精神风貌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刻苦学习,注意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较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成为有用人才。只要学生具备了这些基本素质,再对他们有进一步的要求就容易多了,同时也就有可能达到目的。教师应该阐明有关利害关系,举出实例,使学生认识到“只能这样做”和“不能那样做”,帮助学生培养上述基本素质。
4.经常与家庭、社区沟通。
家庭、社区也是德育活动的重要环节。家庭、学校、社区开展德育活动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培养具有较高道德修养水平的青少年。但是,由于各自的条件不同,家庭、学校、社区开展德育活动的方式也就有所不同,这就需要三方经常沟通、相互协调。在校期间,学校对学生的思想、表现比较容易了解,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活动。离校以后,教师就很难看到学生了,不能直接考察学生在学校之外的言行,只能通过家庭、社区来了解此时学生的思想和表现。在其成长过程中,学生在家庭、社区的表现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了解学生在家庭、社区的表现,可以检验学校德育活动的实际效果,可以看出学生是否按照老师教导的那样去做了,也可以看出学校德育活动还存在哪些不足,便于以后改进。现在很多家庭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家里只有老人和孩子,孩子缺乏父母的管教和关爱,祖父母管教有些力不从心,这样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成长是不利的。有些留守儿童终年见不到在外打工的父母,为了见到他们,为了引起他们的关注,只好给他们发“死亡短信”,意虻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如果学校经常与家庭、社区沟通,便能及时发现问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缺失的父爱和母爱。有些孩子沉迷于上网、电游,甚至沾染酗酒、赌博、吸毒等恶习,如果学校经常与家庭、社区沟通,采取适当的措施,对于挽救这些孩子具有重要意义。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
在高中德育工作中,教师往往认为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回事。对德育所蕴含的道德、法律和心理学等都不重视;突出德育工作的规范化、程式化,忽略个人的个性发展;往往关注德育的教育性、思想性,忽略个体需求的差异性和接受层次。
很多学校对德育的发展并未高度重视,未与时俱进,对学生心理特点现状的把握不够精准、深入。对此,学校和教师应确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强调学生主体及个性地位,关注新时期高中生心理的新特点,尊重其独立价值观,促进学生科学化、个性化发展。
二、多方式推进德育工作
作为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德育的重要性以及对个体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应抓住德育与高中某一学科及不同学科间的联系,注重渗透,以多学科协作的方式,扩大德育的深度和广度。
此外,学校和教师应该有效利用课余时间、课外活动或者校内组织的活动,努力为高中生营造一种轻松而愉悦的德育氛围,加强其德育的发展训练,将德育渗透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感受
另外,学校还可以专门建设一个德育网站或德育板块,将德育论文、观点放到网站上供学生学习,学生也可以把存在的相关德育问题进行留言提问,获取专业老师的解答,从而排解心理难题。
三、加强“家、校、社”合作
高中生的德育问题,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有社会、学校、家庭以及个人因素,这是一个综合性问题。学校作为德育工作的主导方,在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的基础上,应同时加强与社会、家庭的合作,以合力形成一股强大的德育力量,让学生在完整的德育圈和浓厚的德育氛围中健康成长。
学校和教师应定期定时地召开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学生情况,督促家庭德育工作的常态开展。学校应联合相关社会机构,借助资源和专家支持,形成强有力的后盾,并积极优化中学周边环境,全面提升学生德育工作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