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道德的作文素材范文

关于道德的作文素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道德的作文素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道德的作文素材

第1篇:关于道德的作文素材范文

【关键词】中学语文 环保教育

一、当前,环保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之一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世界许多国家在中学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环境教育活动,以期培养出具有环境意识,懂得基本环境知识,能采取适宜行为保护环境,力争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地球公民”。我国义务教育大纲也明确提出要重视环保教育。因此,中学语文学科渗透环境教育很有必要,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教育是切实可行的。

1.从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看。语文学科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它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教育和道德质量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工具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学科特点,决定语文学科在环境教育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环境教育要求学生:逐步树立热爱环境、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文明意识,既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历史和社会赋予他们的义务和责任。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环境保护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是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存亡与兴衰的大事。祖国优美的环境靠一代代人去创造。所以语文教育与环境教育密切联系,因为热爱环境、保护环境是道德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而环境科学基础知识是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2.从中学语文学科的教材看。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编的文学作品多,其间环保教育素材丰富而生动,涉及大气、水、土壤、动植物等环境因素,而文学作品又具有审美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这就为我们充分利用文学作品里的环保道德教育素材,发挥文学的基本功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环保道德教育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这无疑对引导中职生们理解掌握环保道德知识、培养环保道德情操,形成环保道德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3.从当前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看。国家教育部未将素质教育的实施落到实处,于近年提出了对中学部分学科教学进行改革的意见。语文学科教学的改革举措和其他一些学科一样,主要是删减部分教材内容,降低部分教学要求,以保证实施素质教育的时间和空间。这样的改革趋势也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提供了切实的条件。语文是语言文学形式和思想感情内容的整合。学生学习语文,不仅要学习语言文学形式,学生在学习或练习各种口语及书面语技能时,总不免接触语言文字所反映的各种思想感情内容。这些内容可以是关于道德行为和修养的,也可以是关于环境知识或观念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为学生提供以环境教育主题为内容的听说读写教材,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学知识,练习语言文学技能的同时接受环境知识或环境道德的感染和影响。

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途径

在语文课中渗透环保教育,不是要将语文课转换成环保教育课,它的主要任务还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素质。在语文学科中,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中的环保教育成分,融会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文章的听说读写,以及对所描写的千姿百态的动植物和美丽的自然景物的赏析,感悟生命和大自然的神奇,在提高语文素质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环境情感,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只有把环保教育和语文教学结合得恰到好处,才能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1.利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渗透环保教育。中学语文教材里有许多环境保护的文章,如《济南的冬天》《环球城市,风行绿墙》等。在讲解这些课文时,中学教师应紧扣环境教育认知、情感和行为三大目标,注意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去引导、渗透,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懂得: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是每个学生义不容辞的道德责任。利用课文教学渗透环境教育,可采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利用课本的插图和投影。这与中学生的认知学习心理结构是一致的。中学阶段,青少年学习的特点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因此语文教学应以直观的形象引起中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对环保的兴趣。

2.利用中学语文课外活动渗透环保教育。“环保意识、情感、价值观是学生整体素质中的不同领域不能孤立地形成和存在,它们的发展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而学生主体参与、积极实践是加强这种连结的有效手段。”因此,在语文课程中也可让中学生尝试一定的环保实践活动,达到培养中学生环保素养的目的。结合语文课的需要,开展环保教育的实践。

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作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落脚点之一。首先要重视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关心身边的环保问题,激发学生自觉参与环保活动的积极性;其次要精心指导学生完成习作,抒发人们对大自然的情感。

第2篇:关于道德的作文素材范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写作训练 想象能力 虚构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4-0007-02

英国理论批评家艾 阿 理查兹说:“使用虚构,更确切地说富有想象力地使用虚构,并不是一种自我欺骗,并不是我们自以为事情实际并非如此的一种过程。它在任何情况下都与最充分和最严肃地承认确切的事态是完全相容的。它并不是自欺欺人。”

文学创作如此,记叙文的写作亦如此。因此,我认为,尝试着让学生在想象的世界里去学习虚构,不失为一个提升学生记叙文写作能力的好方法。

一、立足于现实生活的合理想象是虚构的基础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上的一切,推动着知识的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可以说,没有想象,便没有古今中外许多杰出的文学作品。但我们更应该记住“任何创作都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没有现实生活作为想象的基础,那么,任何想象只能是凭空臆想,难以反映现实生活的本源,也就失去存在的价值了。从另一个角度说,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它是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而想出它的具体形象,或者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综合而创造出新的形象。因此,想象必须植根于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中。

二、在想象的世界里进行虚构

1.虚构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的塑造是记叙文重要的组成部分。不管是写人或叙事的文章,都必须要有人物的行为贯穿其中,形成文章的脉络。作为作文的指导者,老师就是要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经验,指导学生经过模仿、反思、提炼、整合等过程,将所掌握的有关于人物的生活素材进行适当地“加工”,使之成为自己笔下的个性人物。这个过程我们常称之为“虚构”。由于虚构是属于一个思维的空间,不必为现实中的人物所束缚,也不必担心有人会“对号入座”,这也就为我们选择人物形象塑造的方式方法提供了一个较大的空间。试举几个常见的方法:

①组装整合法。所谓的组装整合,就是把散见于不同人物身上的不同特点,按预定的人物性格特征各取所需,在一个新形象身上先拼凑起来,然后根据写作的实际需求将来自四面八方的各个不同的特点适当调整,使之成为一个全新的形象。鲁迅在《我怎么写起小说来》中说过的那番话指的就是这个道理。

②凸显特征法。一般情况下,我们对于一个人物的记忆,不是全面而具体的,经常是依托于该人物身上某些带有与众不同的或让人印象深刻的标志来感知这个人物形象的。如“三毛”这个形象,我们的印象在于他头上的三根毛,而其他的人物形象特征可以说相对模糊了;“孔乙己”的形象,我们也仅仅停留于“穿着长袍,站着喝酒”这个特征上;“九斤老太太”的形象则是她的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现实生活中的类似例子也比比皆是,如杨娜车二姆的“大红花”,“凤姐”的“猩红大嘴”,陈雷的“头盔短裤”……这种“以点带面”的生活经验,也就为我们的人物形象塑造带来了一个启示:人物形象的塑造其实不必面面俱到,只需将某个特征凸显并加以强化,使读者在记住这个特征的同时感知这个人物形象的存在即可。

2.虚构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的铺叙展开也是记叙文重要的核心内容。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平凡、稳定的生活轨迹其实也意味着单调、苍白。我们不难理解学生们在写到“母爱”这个话题时总不忘“深夜发烧,妈妈冒雨背着(现在改成‘骑着摩托车载’,也算是与时俱进了)我上医院”这个不知真假的古老题材背后的无奈与焦躁——这个年纪的学生毕竟还是孩子,让他们用尚且稚嫩的思想去感受平凡中孕育的温暖与幸福,毕竟难为了他们。他们还需要一些感性直观、易于描述的故事情节来作为支撑,借此表现他们对话题的理解和感受。有鉴于此,适当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从生活的大舞台中收集各类素材来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是必需的。这些生活素材如果融入学生自身的理解和感知,就马上可以转化为鲜活生动的故事情节。试举几个方法如下:

(1)情节移植法。其实也就是仿写,对故事情节的仿写。把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故事移植到自己身上,然后在虚拟的环境中设身处地地去揣摩、体会、理解当事人的行为举止和内心感受,再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

例如,汶川大地震中,有个孩子在废墟下打手电筒看书等待救援的事迹曾感动了许多人。我们就可以移植这个情节到话题作文“打开一扇窗”中。

尽管没有亲身经历,但如果我们能将自己还原到当时的环境,把自己当成那个当事人,然后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当时的我会怎么做?怎么想?我的心理变化会如何?这些问题的解决,我们就可以虚构出废墟下的生命故事了。也就是说,情节移植法的运用,主要就是利用他人的经历,然后对当时环境进行虚拟还原,以自身的理解重新阐释话题。

(2)情节嫁接法。与情节移植法不同,嫁接法只是将发生在他人身上的某些情节借鉴到自身,通过情节的完整虚构,以形成新的故事情节。例如,我们可以将网上记录的一个过路老人冒雨清理公路旁的排水孔的故事嫁接到“感动”这个话题作文中,以新的故事情节来阐释“感动”这个主题。

3.虚构环境

记叙文中的环境可以借鉴小说的提法,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往往在故事情节的铺叙中有暗示起因、推动发展甚至揭示、升华主题的作用,学生在作文中的理解囿于自己的阅历,无法自觉地运用,因此,从社会现象、生活热点中去寻找灵感,经想象虚构,然后糅合到自己的文章中,就是弥补不足的好方法了。例如,“老人摔倒无人敢扶”拷问的是人的良心与公德;助学义举颂扬的是理解与感恩;“留守儿童”的孤苦无助,呼唤社会的关爱与帮助;房地产开发商与拆迁户之间的博弈,引发的是利益与道德的思考;物价上涨带来的虽是困扰,蕴含其间的却是真情与感动……

这些发生在我们所处社会各个角落里的大小事件,有心汲取,就是构成文章故事社会环境的雏形。如果在此基础上加以提炼、虚构,则进一步形成具体可感的背景或脉络,由此衍生的故事就可谓丰富多彩了。

参考文献:

第3篇:关于道德的作文素材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环境教育;渗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文以载道”“文道合一”是语文的重要特征,这些都决定了语文教育与环境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学生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学习关于环境的知识,可以从文学作品中感悟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研究并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一、通过朗读渗透环境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有许多文章描写的正是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在学习课文时,我带领学生理解好词佳句,品味语言文字,丰富学生美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力。例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中,我把这种美集中体现在朗读上,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感悟小兴安岭的美,激发他们对小兴安岭的向往。在教学小兴安岭的春天时,课堂环节是这样的:(1)读中找景,用“”圈出自己看到了小兴安岭的哪些美景,让学生比较直观、形象地初步感知美。(2)读中找特点,用“――”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话?这时学生的情感被激发了,有的学生说:“我喜欢描写小鹿的这个句子,因为这句话把小鹿写得太美了,太可爱了。”有的学生说:“我喜欢描写小溪的句子,因为我似乎听到了流水声。”于是我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想象当时的画面,带着这种感情读读句子,加上动作读读句子,加上流水声读读句子,使学生心中对美的理解得到了升华,在读中感悟了小兴安岭的美,感受了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美。这种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我想是当今语文教学的主旋律之一。记得有人曾经这样说过:“终身受益的东西从来是看不见的,是学生内在的情感态度和人格。”就这节课而言,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于言而动之情,这种油然而生的对自然美、语言美的感悟,是学生终身受益的。

二、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渗透环境教育

卢梭说:“千万不要干巴巴地同儿童讲什么理论,如果你想使他懂得你所说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示它。”与其进行一百次生硬的说教,不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既接受教育又增长知识。

1. 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多媒体课件渗透环境教育

利用图片、科教片、风光片等直观教学材料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情认识,让学生欣赏、想象、对比。学生通过这种审美体验,慢慢地内化为自己对大自然的赞美和依恋,继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比如利用《九寨沟》的插图进行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观察高耸入云的雪峰、色彩斑斓的大小湖泊、古木参天的原始森林、高低错落的平湖瀑布。当学生初步形成印象之后,美丽的插图在学生中所唤起的感觉,会产生一种愉悦之情,这种审美体验,慢慢地沉淀为有益的营养,继而使其产生保护美丽大自然的愿望。此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在地球上,除了九寨沟的美景外,还有广袤的草原、浩瀚的森林,还有沟壑纵横的田野、熙熙攘攘的城镇、马达轰鸣的工厂和矿山……他们会由衷地感叹:古老、慈爱的地球,像母亲一样养育了千万种生命,她宽容、忍耐,为人类无私地奉献了一切。既然人类的生活离不开自然环境,那么,我们应该从小做起,从自己身边事做起,爱护环境,美化环境,做一名环境保护的小卫士。

2. 抓住重点课文和重点语句,对学生渗透环境教育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文章短小,语言朴实,然而其隐含的道理却非常深刻。在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结合重点语句,说体会,谈感受,加深理解。如文中的“拎”字表达了人们的一种非常随意的心态,它把人们那种把砍树没当做一回事的心态淋漓尽致地勾画了出来。表达这种随意心态的还有“一棵一棵”, 突出了人们没有将砍树当做一回事。“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这里的“锋利的斧头”,不仅仅指的是人们砍伐树木的工具,还包括人们的愚昧及破坏生态平衡的落后观念、行为。

《只有一个地球》中,“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是学生理解上的一个难点,教师可以抓住这个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可爱”“破碎”“同时”,联系全课,让学生说说地球的“可爱”表现在哪里,容易“破碎”又表现在哪里,为什么要强调“同时”。学习的目的在于提醒人们,如果“不加节制”“随意毁坏”资源,可爱的地球就可能走向“破碎”;如果精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可爱的地球就会更加可爱。

3. 课外拓展延伸,对学生渗透环境教育

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情感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可以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紧紧联系现实生活,将环境教育向课外延伸。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知识技能的同时,接受环境知识、环境道德的教育,深入思考,拓展视野,蕴蓄情感,逐渐增强环境意识并动手动脑,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完后,老师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的理解动笔写写保护地球的宣传语。学生写道:“ 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保护地球=热爱妈妈,为了我们的地球母亲,请不要向她的血管里注入废水。”写到这,我想学生们的心肯定犹如大海般不能平静,幼小的心灵里油然而生出一个想法:保护地球吧!那是我们的家啊!

三、通过作文教学,有机渗透环境教育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广大的中小学生进行环境可持续发展教育,培养他们的忧患意识,使国家未来建设者树立起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资源观。”因此,在指导学生写作训练的过程中有机地将环境教育渗透于作文教学中,以增强环境意识是完全可行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这学期,我在鲤城区“习作(写话)专题研讨”活动中执教的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想象作文《假如我是……》,重点开拓学生思路,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换位想象,表达自己心中的美好想象和愿望。在指导时,我有意识地诱导学生写环境方面的内容,比如有一位同学写《假如我是一棵大树》,我引导她从当前山林毁坏严重、森林火灾繁多、人们为谋私利乱砍滥伐等现象入手,道出大树希望受到人们的正确对待。还有一位同学的题目是《假如我是环保专家》,其中写道:“以前天是湛蓝的,水是清澈的;现在天是灰蒙蒙的,水是浑浊浊的,许多飞鸟走兽不现其踪迹,鱼虾之类少得可怜。假如我是环保专家,我首先处理的是那些成堆成堆的垃圾,一个城市一天要埋掉数以千吨的垃圾,一些垃圾能腐烂,而白色污染几千年都烂不掉。我想要发明一种药水,滴上一些就能使垃圾自动分解,对土壤有利的埋在土里,而烂不掉的呢?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变成人类需要的氧气,还给大家天之蓝、水之清,让飞鸟走兽能和人类协调共处。”

通过这次的习作教学,让学生产生了保护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并且在作文中表达出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在语文活动中正确渗透环境教育

1. 结合各种主题活动,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每年的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3月12日是植树节,3月22日是世界节水日,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12月29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有选择性地利用这些绿色纪念日开展主题活动,就能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2. 利用各种语文活动正确渗透环保教育

如组织学生查找有关环保的资料并进行阅读、开展各种宣传口号和绿化环境的设计等语文活动,让学生亲身实践、亲身体验。这不仅渗透了环保教育,而且培养了他们获取信息、与人合作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3. 利用新闻报道进行环境教育

当今新闻媒体的快速发展和其图、文、声、色并茂的特点,为学生及时了解环境信息提供了方便。我们在培养学生关心新闻的习惯时,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了解那些近在咫尺、触目惊心的环境破坏导致的恶果,在课堂上组织学生适时进行讨论。这样既考验了学生捕捉信息的敏锐程度,又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也让他们在嘴唇的上下翻飞中锻炼了口才。与此同时,我们让环保意识深入人心的目的也得到了落实。

第4篇:关于道德的作文素材范文

关键词:情趣课堂;学习场;儿童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10-0050-05

“构建小学情趣课堂的实践研究”是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本课题立足我校“十五”期间的研究基础,并力图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在课改大潮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校本化探索,取得具有“轻负担高质量,重情趣高效率”的校本特色的研究成果。课题于2008年4月立项(课题批准号为B-b/2008/02/040),2011年6月完成结题论证。该课题于2011年11月被评选为江苏省第三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追本溯源:课堂教学期待情趣盎然

宋代大理学家朱熹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但综观当今教育,学习仍是一件既“刻苦”又“痛苦”的差事。该课题的提出正是基于以下因素:

1.新课程改革期待充满活力的课堂

进入21世纪,第八次课程改革的强劲东风吹遍神州大地。新课程提出了“以人为本”、“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等教学理念,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整合的教学目标。显然,情感作为人生命中最为活跃、重要和复杂的因素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因而,新课程的实施和深化对课堂教学提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学习内容中有哪些情趣性的学习资源?怎样的学习方式是学生感觉到趣味盎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进行评价?情趣课堂对教师的教学素养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凡此种种,只关注知识传递,不关注传递过程中的方式方法的生硬做法显然被大家所摒弃,乐见在教学中老师们更多地关注孩子学习的状态和用积极的状态去教,因为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课堂。

2.立足儿童发展期待充满情趣的课堂

(1)当前课堂重知轻情的失衡。

虽说素质教育倡导多年,课改进行得轰轰烈烈,但勿庸讳言,高考指挥棒照旧在挥舞,应试教育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综观很多地区、很多学校,考核仍以一张试卷为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标准,并以此来评价学生和教师的业绩,重知轻情的状况难以得到很好的改善。原本富有情趣的教学资源,可以上得情趣盎然的课,变得过于理性,课堂上充斥着知识的讲解,充斥着机械、枯燥的习题训练。如此种种,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搞坏了,造成思想僵化、情趣索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上课都没有兴趣,怎么可能学得好?

(2)儿童发展以人为本的缺位。

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指出:教育应站在儿童的立场上。但是在教育现实中,儿童立场受到了猛烈的冲击,作为成人的教师们以惯有的思维,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把自己的需求当作儿童的需求,以自己的兴趣代替儿童的兴趣,最终以牺牲儿童为代价实现自己预定的教育意愿和目标。而最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一切为了儿童”。我们不知道“儿童是谁”,不知道“儿童在哪里”。我们漠视儿童对玩的渴望,对情趣的需求,我们唾沫飞溅地讲解知识,毫不客气地让儿童苦战题海,我们眼里很少有儿童。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校也不例外,学生存在一定的“苦学”现象。

3.根植校本研究期待课堂教学变革

“十五”时期,我校在省立项重点课题“小学数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中对数学教学如何联系生活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同期,我校还研究了省教育学会课题“情趣作文的实践研究”,“情趣书法”也是我校的特色,所以我们对情趣课堂的研究已有了前奏性的跃动,并取得了相关成果。“十一五”来临之际,我校就在思考:如何在继承现有的研究基础上来进一步改善课堂?我们提出了这样的理念:“注重快乐过程,追求完美结果”。继而我们又认真学习了青岛实验小学等地的实践经验,在具体的操作上有了参照样本。正是在这样的思考和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我们尝试通过优化教师教学行为,重视教师的情趣引导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与积极性、主动性,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学生在一种主动和谐的氛围中自觉地学习,掌握知识,点化智慧,润泽生命。形成了以情趣课堂、情趣作业、情趣课外综合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情趣教学特色,使有效教学走向高效。

理清脉络:情趣课堂研究指向何方?

情趣课堂研究作为理想化的方向提出了,那么我们所预期的目标和追求的价值体系到底是怎样的呢?这些正是我们需要理清的概念脉络。

1.情趣课堂的概念内涵

(1)情趣课堂的核心概念:

“情趣”从词面看是指情感与兴趣的综合。《现代汉语词典》对“情趣”的释义是“性情志趣”或“情调趣味”。当情趣作为课堂教学研究的主题词时,这里的“情趣”则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情感和趣味,包含学习的兴趣、理趣、志趣,以及与学习内容、过程相关的情感。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们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它既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情绪活动,又是个体认知活动的最为基本和重要的内在动机。兴趣可以唤起人的注意,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启动器。而情趣比兴趣的内涵更为丰富,是兴趣的提升和发展。情趣不仅包含兴趣,还包含理趣、志趣。根据对小学生情趣形成和水平的研究,我们认为情趣一般有三个层次:“兴趣”属于情趣的初级水平。兴趣与人的内在的感觉情绪相关联。“理趣”属于情趣的中级水平。理趣与人的理性水平相关联,主要指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倾向,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验方法策略的多样性、灵活性,在获取知识、方法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知性能带来无穷的趣味。“志趣”属于情趣的高级水平。志趣是由兴趣、理趣迁移为自己志向的结果,是更加稳定和持久的学习动力。志趣水平的高低不仅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就,而且会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和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

“情趣课堂”是一种使学生感到趣味盎然的课堂,是生动活泼、智慧流淌、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这里课堂不仅指课堂教学的过程,还应当包括课堂空间中物理与心理、社会与教育、个体与群体等等因素的有机综合。情趣课堂还应当是师生思维活动与情感体验活动的高水平体现。情趣课堂也应当是一个充满情趣和吸引力的社会心理场。它以积极的课堂气氛去浸润学生,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学生体验智力活动与审美情感的愉悦,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过程,情趣和智慧同构共生,从而产生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情趣课堂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心理。脑科学研究成果越来越表明,情感在人类学习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情感与认识并不是对立的两个过程,而应当理解为两个并行的过程,它们以特殊的方式联系在一起,都是脑神经整体功能的体现。针对传统教学重知轻情的弊端,情趣课堂更关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以此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内在潜能。

实践证明,“情感在一个人的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人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司职情绪的大脑相关组织激素蛋白质的分泌,进而影响人的学习和生活。积极健康的情感能有效激发学习的热情,消极的情感便会阻碍学习的进行。”

苏霍姆林斯基早就把情感培养作为学校的中心任务提出来,指出学校的中心任务之一就是培养道德的、理智的、审美的、高尚的情感……新课改也指出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情趣课堂注重三维目标的整合,明确把“完善教学目标”放在优先位置,把形成学生乐学的心态作为课堂的追求目标。

情趣课堂决不是肤浅地追求课堂表面的嘻哈热闹,而要追求深层次的“理趣”,关注代表智慧的思维水平的发展,主要指向学生的思维品质,即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思维的逻辑性、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逐步引导学生从低层的兴趣发展到持久的志趣。

情趣课堂追求知情和谐发展。情趣课堂之所以突出“情”,只是对以往重知轻情的教学失衡的一种矫正,而不是忽视或否认教学中的认知因素。恰恰相反,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认知因素的重视,尤其要借鉴国内外心理学在认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以力求形成以情促知、以知增情、情知互促并茂的教学格局。

(2)情趣课堂的主要特点:

学习环境的宽松性。美国著名学者吉诺特曾多次强调:“教师有一项功能是永远不能忘记的:创造有情感的学习环境。这是任何精细的机器都永远无法代劳的。”情趣课堂要给孩子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提供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实现心灵的交锋,真情的宣泄,这样才能真正使课堂生动活泼。

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小学各科的教材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无论是内容还是表达形式,都蕴含着浓浓的情趣,然而它呈现的形态却是静态的语言文字或符号、图片,要使学生一下子感受到其中的丰富情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现版教科书已改变了原来“刻板”的面孔,编写得已生动许多,为此,我们要精心研读教科书,尽量挖掘出教科书中情趣性的学习内容。但仅此还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我们进一步来给学习内容添情加趣,如以现实为素材,可添生活之情;富人文气息,可添文化之情;编趣题讲故事,可添快乐之情。

教学方法的生动性。呆板、机械的教学方法只会使学生昏昏欲睡,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才能迎合儿童的心理,吸引他们的注意。在课堂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巧妙设疑、故作悬念、激发想象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如语文课上娓娓动听的背景介绍、声情并茂的范读表演、生动逼真的电视画面演示、优美抒情的音乐配音,都能让学生徜徉在如诗如画、有情有趣的学习中。

教学评价的人文性。情趣课堂对学生的评价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在评价方式上鼓励老师用富有爱心、幽默风趣的语言来指出孩子行为的对错,成绩的好坏。让学生在会心一笑中明白老师对自己的评价,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构建小学情趣课堂的实践研究”就是在小学课堂教学主阵地上研究如何使小学生的课堂学习富有情趣,探索实现情趣课堂的操作路径,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的目的,从而优化课堂学习,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知情的和谐发展。

2.情趣课堂的研究目标:

课题研究的总目标是:让情趣充盈课堂,让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让教师在富有情趣的工作中成功,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学习中成长,让学校在情趣特色的形成中成名。具体目标是:

(1)形成对情趣课堂较为清晰的校本化理解。通过研究的深入,我们要深刻理解情趣课堂的内涵与特征,借鉴前人的研究经验,在自己的实践基础上赋于我校个性化的理解。

(2)构建情趣课堂的课堂实践模式,形成一些情趣课堂的操作样式。

(3)达成学生知情和谐的全面发展,课题研究最本质的目标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通过课题研究,期待学生能乐学、会学,知情合一,谐调发展。

(4)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塑造科研型教师队伍。①转变教师观念,认识到情趣教学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紧迫性。②改变教学行为,使教育科研成为他们日常的工作方式。③善于反思总结,促使教师多出优秀的教学成果。④磨砺出更多的教学新秀、能手、学科带头人等教学骨干。

(5)丰富办学内涵,彰显学校特色。通过举办对外的汇报活动、展示活动、较高质量研究经验介绍等多种方式来打造学校品牌,形成学校特色,提高学校知名度和办学美誉度。

跛行千里:情趣课堂实践初见成效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辛苦的磨砺总是给付出者以真诚的回馈。三年来,我校的课题研究从蹒跚学步一路跛行千里,学校的课题研究从模糊走向逐步清晰,从“赶鸭子上架”走向教师的自觉追求,成效显现:

1.初步建构情趣课堂的理论框架

(1)形成了对情趣课堂校本化的理解。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不断加深对“情趣”的理解。课堂追求情趣,并不意味着去迎合情趣。打造情趣课堂是为了克服重知轻情的教学失衡状况所作的一种纠正,它不是忽视或否定学习内容中的认知因素。所谓情趣只是为了适应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给小学各科学习穿上一件比较生动有趣的外衣,引发学生的注意和喜爱,从而让他们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但最主要的,我们还是要脱掉这件外衣,把学生的兴趣点和注意点适时自然地转移到知识本身,而不是始终停留在漂亮的外衣上,知识本身所弥散的理性之美若能吸引学生,这才是长久的,力量巨大的。过于放大情趣,把情趣泛化,导致的结果是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得到的也是肤浅的情感体验,可谓是舍本求末。

情趣课堂是充满活力的学习场。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心理系统,它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社会、心理因素。课堂中影响学生学习行为的,不仅有教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还包括课堂其它各种情境因素,如:课堂的物理环境、集体的人际关系、课堂事件、心理气氛等等。现代教学论的研究已经从单一研究教与学的过程,拓展到研究课堂的学习场问题。关于“场”,最早是物理学中的概念,如磁场等。后来社会心理学家勒温把这一概念运用到社会心理学中,成为分析社会心理情境的一个重要工具。他认为,人的行为是情境与个体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所谓“社会心理场”是指影响人们行为和心理的各种物质、心理因素的情境。当人们进入某种情境时,人就会自觉地采取某种行为。因此,我们认为,情趣课堂要把教与学的过程,以及教学过程中整个社会心理情境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从这一意义上讲,情趣课堂应当是一个充满情趣与生命活力的学习场。

(2)初步构建了几个校本化的操作样式。

情趣课堂的建构最终必须落实到每一门具体的学科教学之中,由于每一门学科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情趣因素不同,需要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发挥学科教师的创造性去建构各种情趣课堂的样式。目前,我校初步形成了数学、作文、英语等学科的情趣课堂操作模式。

数学教学:源于生活——建构模型——解决问题——用于生活

作文学习:怡情——沟通——松绑——实践——积累

英语课堂:以“乐”入境——表演性学习——趣味练习

2.形成一批情趣课堂的物化成果

(1)学生学习成果丰富。

在追求快乐的过程中,我们更追求完美的结果。正是因为解放了学生,注重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学生才能发挥出巨大的能动性,学习更热情、成绩更突出。在三年的各级各类比赛中,书画类竞赛有100多人次获奖,科技小制作有约20人次获奖,音乐“三独”(独唱、独舞、独奏)比赛中有200人次以上获奖,各种征文竞赛有约200人次获奖,省数学小论文竞赛有约35人次获奖……如今,两本学生情趣作文集《快乐星期八》和《会游泳的鸡蛋》已由珠海出版社正式出版。

(2)教师研究成果突出。

在研究过程中,老师们围绕课题的研究内容积极撰写论文和案例,至今已有近150篇论文在省市以上各级各类征文竞赛中获奖,有约16篇于各类省级以上报刊。老师们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小学情趣课堂的理解,不断探索小学情趣课堂的操作模式,不断实践着情趣课堂。如今已把所思所做撰写成课题专著《情趣课堂——构建充满活力的学习场》,由现代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该研究成果再次获得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3)学校办学内涵丰厚。

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教学传统,自从开展了本课题研究后,我校更是注入了一潭活水,呈现了蓬勃发展的趋势。

①科研浓氛围,学校显内涵。

老师们能自觉自愿地投入到课题研究中去,边研究边工作,教育科研成了老师们的工作方式。教学理念、教学行为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平时利用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时间及业务学习时间积极进行研讨,畅谈研究感悟。在研究中,老师们对情趣课堂产生了很多感悟:

我一直执教低年级语文,长期从事情趣书法研究。在教学中,我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基本笔画,以人、事物来活化字形,使书法教学有情有趣,让学生细致入微地观察,笔笔传神地写字,赋予每个字生命的活力,把做人的道理蕴含其中,学生对写字从“兴趣”到“理趣”,再到“乐趣”,直至“志趣”,做到“一笔一画写好字,一生一世做真人”。——周丽君

我想:情趣课堂该是什么呢?它应该是三月的夜雨,六月的柔风,在潜移默化中滋润着学生幼嫩的心灵,同时也默默地改变着我的工作心境和工作方式。“用情感化,用趣牵引,用艺点化”,工作着,研究着,并快乐着,这就是情趣课堂研究中的我。——汪燕芬

情趣教学,让我深深体会到,一个教师,一个永远具有生命力的教师,他的生命动力来源于而且只能来源于教育科研! ——王羚

这些发自教师内心的话语,流露出的是他们对科研工作的热情,正是这股热情渲染出了我校浓郁的科研氛围,在办学理念“注重快乐过程,追求完美结果”的指引下,学校正努力走内涵发展之路。

②活动创佳绩,学校赢美誉。

2009年6月我校承办了江阴市名特优教师风采的展示活动,由校长带头展示了四堂课题研究课,活泼生动情趣盎然的课堂教学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每年学校面向全市的展示课活动,也都充分体现了情趣课堂的个性特色,我校的课堂活而不乱,趣而有味,课题研究让我们的课堂有了活力和深度。

从2008年课题实施至今,新增10人被评为无锡市(或江阴市)教学能手或学科带头人。两位老师执教的研究课分获省一、二等奖,有近10位老师获得无锡市一等奖。在近两年的江阴市教学大比武中,我校有十多位老师获得一等奖。

以上一系列活动,尤其是所取得的良好成绩,有效地为课题研究成果作了推广与宣传,也在无形之中形成了我校课堂教学的一道特色风景线,为学校赢得了美誉。

任重道远:情趣课堂研究路途遥遥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