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产品数字营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网络;农产品;营销模式;消费者
[中图分类号]F3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6-0089-04
近年来,网络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商业机会,对企业竞争战略、商业模式以及买方和卖方的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传统的消费行为在网络的影响下发生着改变。利用网络这一平台,组织可以用较少的成本进行营销活动,思科、戴尔和亚马逊等企业均利用网络获得了巨大的直接收益。但对于农产品而言,由于具有易腐、单位价值低等特性,在网络环境下的营销模式、策略都应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本研究旨在构建适应网络环境的农产品营销新模式,并对该模式的实施提出初步建议。
目前,我国越来越多从事农业的管理部门、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的经营大户和农民都开始重视将网络技术应用于农产品的营销,有很多地方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营销尝试,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统计,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农村网民规模已达到1,31亿,占整体网民的27%。这说明越来越多的农民能够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网络技术应用于农产品营销的外部环境也在不断改善。一方面,政府不断加大对网络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将信息化发展列为国家发展战略。另一方面,消费者也逐渐接受网络商务活动。截至2011年6月底,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了1,73亿,使用率提升至35,6%。但是,与书籍、音像、数码等产品相比,购买农产品的网民比例还很低,这与农产品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不相匹配。总之,农产品营销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却并没有突破原有的营销模式,还不能够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需要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一、网络应用对农产品营销的重要意义
在传统的农产品网络营销活动中,消费者只能通过销售者的介绍、已有的经验和现场的感知来判断农产品质量,通过销售者的介绍来获取产品信息。对农产品的价格,消费者也只能在小范围内进行比对,在销售者与消费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另外,传统的农产品的营销活动还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网络技术的应用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由于网络的双向沟通性和信息搜索成本很低,消费者可以更容易地获取产品信息,农产品销售企业也将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通过网络开展营销活动,并实现交易成本和信息选择与处理成本的降低以及供应链管理水平的提升,从而获得竞争优势。网络的应用对农产品营销具有哪些重要意义,本研究将根据传统的4Ps理论加以详细阐述。
(一)对产品(Product)策略的影响
目前,农产品还不能够像服务和数字产品在网络上直接提供给消费者,但是消费者可以用更低的信息搜索成本从网络获得更多的农产品信息。消费者在购买农产品时往往需要大量的产品信息,如食品是否安全、农药含量、产地等等,网络是提供这些信息的最佳渠道,而那些能够及时提供这些信息的农产品销售企业或个人将因此获得竞争优势。同时,使用合理的网络技术,农产品销售企业能够更容易地从消费者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应用网络进行营销调研要比传统的市场营销调研更节省成本,通过低成本的网络调研将帮助企业掌握消费者的需求,进而促使其提高产品质量和开发出新的产品,并更加快速灵活地对现有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的需要做出反应。
(二)对农产品分销(Place)渠道的影响
网络是一个完全合格的分销渠道,企业通过网络可以减少交易过程中参与的第二三方数量,实现直接将产品销售给消费者。但对于农产品来说,通常都有一个非常庞大的供应链,并且农产品不能像数字产品等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下载,所以,一定数量的交易中介还是有存在的必要,需要在农产品营销中将实体店与网络相结合起来。例如,营销活动和订单可以在网络上完成,而送货则可以由消费者临近的实体店完成。但需要注意的是,无论何种形式,在将网络应用于农产品营销时都必须实现前期、中期和后期交易成本的显著下降,并让消费者感觉很便捷。
(三)对产品定价(Price)策略的影响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在网络上为商品定价更为复杂,同时改变了厂商的定价方式。例如,供应商可以使用网络技术对不同的消费者实现价格歧视,当其试图进入一个新的市场时,可以针对不同的在线消费者提供不同的折扣。在网络环境下,消费者有着较强的选择性与主动性,使消费者更易在商品间进行选择,消费者的议价能力或者价格谈判的能力对企业产品交易价格的形成有很大影响。网络应用还降低了厂商的经常性费用,提高了全球范围的竞争,从而带来了更大的价格竞争压力。Bickerton等(2000)研究表明,网络将促使产品价格持续下降,使价格接近边际成本。
(四)对农产品促销(Promotion)方式的影响
Ellsworth(1996)认为,网络应用已经变革了传统的促销方式。对于农产品营销来说,网络中信息流的双向流通能够帮助消费者获取更为丰富的农产品信息,而这一点是非常有用的。中国近年来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使消费者对安全、健康和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比以往都要高,消费者需要掌握更多的所购买农产品的信息来增加信心。农产品通过网络进行营销的另一个主要好处是较低的促销成本。通常广告与销量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在传统模式下进行促销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而对于大多数中小农产品销售企业来说,如果想与已有的大公司竞争并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这将是一个很大的障碍。网络作为一个低成本并具备较强沟通力的媒介,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低成本的与消费者建立直接联系的机会。
二、网络环境下的新型农产品营销模式构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推进,农产品营销也逐渐从无到有,各类现代营销理论得以应用到农产品营销中,形成多种农产品营销模式,如绿色营销、品牌营销、直复营销和关系营销等均在农产品营销中得到了应用,取得了较好的营销效果。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任何一种营销模式都不能忽略网络对营销所带来的影响。本文构建的农产品营销模式是在考虑网络环境的影响下,将网络技术应用于农产品营销中,将多种营销模式与网络加以融合,构建新的农产品营销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以目标消费者为核心,虚拟与实体结合,以网络为基础,整合多种营销模式,最终以形成忠诚消费者群为目标而展开(如图-1所示)。
(一)阶段1:目标消费者
农产品属于生活必需品,所以理论上任何日常购买农产品的消费者都可以成为农产品营销的对象。但是,一方面,受教育水平、年龄和经济条件等因素限制,很多消费者不能或不会使用网络;另一方面,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并不高,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也仅为36,2%,所以网络技术应用于农产品营销还处于初级阶段,不适于针对所有农产品消费者进行营销行为,需要对这些消费者依据其接受度和购买力进行划分,根据不同的目标群体,开展不同的营销活动。目前,“明星消费者”可以作为初级阶段营销的重点,这类消费者对于新事物具有较高的认知度,熟悉网络应用,同时具有较高的购买能力。该类消费者一般为30-55岁,月收入3000元以上,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人群(刘铁民、周静,2011)。
(二)阶段2:网络营销
网络可以将多种营销手段综合应用,这是其他任何媒体都不具备的。通过互联网可进行从农产品品牌推广,到销售、服务、市场调查等一系列的工作,而这些在以往的农产品营销中由于成本过高很少能够开展。在农产品网络营销中,可以通过许可Email营销、网站资源合作、搜索引擎营销、网络广告和网络会员制营销等多种网络营销手段结合来吸引消费者,增加其对某类、某地区或某品牌等特定的农产品产生关注度和购买欲,为下一步直复营销和体验营销提供目标消费群。
(三)阶段3:网络直复营销
美国直复营销协会(ADMA)将直复营销定义为:“一种为了在任何地点产生可以度量的反应或达成交易而使用一种或几种广告媒体的互相作用的市场营销体系。”而网络作为一种交互式的双向沟通的渠道和媒体,能够为农业企业与顾客之间架起交流的桥梁。对于一些标准化和品牌化的农产品,顾客可以直接通过登录网络平台订货和付款,农业企业通过网络接收定单、安排生产后,由物流体系直接将产品配送给顾客。作为一种相互作用体系的直复营销,能够实现营销者与目标顾客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可以克服传统农产品市场营销中,由于农产品供应链过长所导致的单向信息交流方式,使农业企业与顾客之间无法直接沟通的致命弱点。在开放、自由的双向式的信息沟通网络中,农业企业与顾客之间可以实现借助网络平台直接的一对一的信息交流和沟通。企业可以了解目标顾客的需求进行生产和营销决策,在最大限度满足顾客需求的同时,通过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控制技术分析消费者的重复购买率,可以评价营销活动的效率和效用。
但需注意的是,农产品不同于书籍和音像制品等可以提供网络下载进行试听试看,对于大多数消费者首次购买某一类或某一品牌农产品,仅仅靠网络营销是不够的,他们更习惯直接体验产品,形成对产品品质的实际认知才会形成购买。因此,可以通过建立体验中心,实施体验营销来满足这一类消费者的需求。
(四)阶段4:体验营销
体验营销是使企业以满足消费者的体验需求为目标,以服务产品为舞台,以有形产品为载体,生产经营高质量的产品的一切活动(丁原军,2003)。农产品体验营销主要是感官式营销,即通过视觉、听觉、触觉与嗅觉建立感官上的体验,它的主要目的是创造知觉体验的体验。感官式营销可以区分公司和产品的识别,引发消费者购买动机和增加产品的附加值等。如对于蔬菜、水果等需对其产品质量有直接感官的农产品,可将经过严格产品质量控制的标准化和品牌化的农产品送至农产品体验中心,由于在网络平台上已经对产品形成了一定的印象和接受度,而通过实际的体验来促进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安全性、品质或品牌的感知,进而促进其购买。之所以称之为农产品体验中心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销售中心、专卖店或专柜,是因为体验中心是连接于互联网络的实体店,主要以营销为目的而非销售产品,即通过体验中心来体验产品品质、树立企业品牌形象、提供售后服务等,最终的购买可在体验中心或者网络均可。当消费者完成一次满意的购买后,相关信息会通过网络平台反馈至企业,企业可以进一步满足顾客的需求,形成良好的顾客满意度,从而培养顾客的忠诚度,形成对本企业农产品的重复购买。
(五)阶段5:口碑营销
在本模式下的口碑营销渠道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渠道,即消费者通过亲朋好友之间的交流将企业的产品信息、品牌传播开来;另一类是网络渠道,即网络口碑营销(Internet Word of Mouth Marketing,简称为IWOM),是应用互联网的信息传播技术与平台,通过消费者以文字等表达方式为载体的口碑信息,其中包括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信息,为企业营销开辟新的通道,获取新的效益。以网络为渠道的口碑传播更为方便,而且由于这种传播是用户之间自发进行的,几乎不需要费用,其传播的速度能够更快。据市场研究公司Jupiter Research的一个调查显示:77%的网民在线采购商品前,会参考网上其他人所写的产品评价。在口碑营销模式下,通过前三个步骤形成的满意消费者会与其他消费者通过网络论坛、网络聊天中交流对该企业农产品形成良好口碑,进而促使其他消费者登录到网络平台或到产品体验中心,形成新的营销和消费循环。
总之,在网络环境下,这种新型营销模式实现了多种农产品营销模式的整合以及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有机结合,企业具有了忠诚的消费群体,形成了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三、新型农产品营销模式实施的关键点
与传统营销环境相比,在网络环境下实施农产品营销存在很大的不同,在实施中需关注以下三个关键点。
(一)信任问题
互联网将农产品消费者与企业联系起来,网络营销一方面降低了农业企业运营的成本,但另一方面也给农产品消费者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并因此产生信任问题。目前,阻碍网络环境下农产品营销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信任问题。传统的农产品营销方式下更多的是一对一的营销,消费者可以直接接触和体验农产品;而在网络环境下,消费者不能更多地去接触和体验产品,很多情况下只能通过图片、视频和文字等了解商品。所以,没有信任作基础,网络环境下农产品营销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价格与质量
农产品不同于服装等其他商品,可能同样品质的服装由于品牌、购物环境等因素影响而在价格上相差很多倍。对于和消费者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农产品,农产品营销关键点还是在于价格和质量。众多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无论何种营销方式,农产品价格和质量因素始终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农产品的决策中最为重要的因素(黄祖辉,2004;王战平,2005;何德华,2007;杨庆先,2010)。所以,任何农产品营销模式都要以价格和质量为前提,营销中如果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农产品和相对较低的价格,将会促进消费者重复购买。
(三)政府作用的发挥
由于目前网络环境下农产品营销仅仅处于起步阶段,买卖双方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和信用管理作为对买卖双方进行约束的基础,那么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必然造成双方的不信任,所以,网络环境下农产品营销必须有法制基础和信用基础。政府应加快对相关的立法,在消费者隐私保护、信息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税收征管、交易监督等方面填补法律空白,规范农产品营销主体行为,为农产品营销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一个健全的法律平台。同时,政府要积极建立信用管理体系,包括国家关于信用方面的立法、执法,政府对诚信行业的监管,对行业自律等方面制定相关法律,为网络环境下农产品营销形成互信的氛围。
四、新型农产品营销模式实施的建议
基于以上几点,笔者认为,在网络环境下实施农产品营销可以大致按以下思路进行(如图-2所示)。
(一)良好的宏观环境是实施的前提
在宏观环境上,政府通过立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普及网络教育,为农产品网络营销提供良好的环境。政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府应该是“裁判员”或“监督者”。应由政府建立消费者数据库和产品数据库,可以有效地避免消费者隐私的泄露,减少消费者对网络安全性的恐惧,从而可以获得消费者更详细准确的信息,而这一点对营销至关重要。基于法律法规和数据保护原则基础上,过滤后的信息将通过网络向企业公开。
(二)建立产品中心和标准化中心控制产品质量是实施的保证
通过设立全国区域农产品标准化中心,对农产品质量在标准化中心进行检验、控制,对农产品规格加以分类,不同质量标准和规格的农产品信息进入到产品数据库中供消费者挑选,产品本身进入产品中心。产品中心类似于各地的产品批发市场,但由于产品的标准化和信息化,批发商可以通过网络竞拍方式购买,购买成功后直接通过物流配送体系,送至农产品体验中心或直接到达消费者手中。由政府参与控制农产品的质量,可以增强消费者购买信心。而之所以选择政府而不是企业来设立产品中心和标准化中心,主要是因为大多数企业缺乏相应的资金实力,并且企业也缺乏政府的公信力。待体系运转较为成熟后,可考虑转交由第三方管理。
(三)严格控制成本,降低农产品价格是实施的关键
网络环境下农产品营销中最大的难点是成本的控制,而成本又决定了农产品最终的销售价格,所以,控制成本和控制价格是决定农产品营销成败的核心。从图-1可以发现,对于农产品企业来说,通过网络可以直接找到目标消费者,其营销成本较传统模式降低了。由于减少了分销商层数,交易成本也下降了。目前,可能增加的主要是运输至标准化中心的运输成本以及标准化过程中的操作成本。笔者认为,在政府监管控制下可以授权合格的大型企业或龙头企业在企业内部进行直接标准化,产品信息则进入标准化中心和产品中心。对于标准化过程中的操作成本,可通过先进农业机械、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的应用来实现降低。
民以食为天。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13亿人口。我国的耕地面积只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用占世界7%的耕地,解决占世界1/5人口的吃饭问题,这是一个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课题。大荣集团多年来不断组织人员搜集农业方面的资料做专题调研,对我国农业发展现状的认识日趋深刻。国内的农业生产,由于工业污染、植被破坏、过度垦植、土传病害及农药肥料的不合理使用,特别是一些剧毒化学农药和部分化肥的过度施用,导致土壤板结地力匮乏、农产品的农药残留超标、品质下降,难以通过进口国的“绿色壁垒”,甚至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健康,这些已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所在。大荣集团依据国外应用氰胺产品发展高效绿色农业的经验和技术,将自己生产的氰胺产品作为涉农产品推向农业领域,开拓氰胺产品新市场新用途,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这是利国利民的创新之举,大有可为。大荣集团研发的农化产品荣宝、荣芽、多功能生态肥,经试验示范、临时登记等程序,已经通过国家正式农药登记,并向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申请保险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权威部门的结论是:“荣宝”是一种缓效氮肥,主要成份是氰氨化钙。它除了可提供作物生长所需的氮素外,还可调节土壤酸碱度,改良大水大肥造成的土壤退化,防治土传病害特别是土壤线虫;同时还可以加快有机肥的腐热和转化,抑制土壤氮的硝化反应,提高施入的其它氮肥的利用率,缓解作物连茬障碍。“荣芽”作为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打破植物休眠、提高发芽率、改善品质、增产、早熟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并可为反季节生产提供保证。我国人口众多,确保粮食安全,解决人民群众吃饱、吃好吃得健康,尚需付出不懈努力。为了保证粮食安全,中央划定的耕地红线是18亿亩。全国有2015个县以农业为主业,大县耕地面积都在100万亩以上。以大荣销售5万吨荣宝为计算基数,每亩施用50公斤,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大县100万亩的耕地面积。荣芽在农作物上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除了用于葡萄、樱桃、猕猴桃外,正在有序向苹果、枣、柑橘等林果推广。全国葡萄种植面积有1000万亩,平均每亩葡萄施用0.25公斤荣芽,1000万亩葡萄就需要2500吨。以此可以看出“荣芽”产品市场极其广阔,以2014年最新数字,全国安排3亿亩蔬菜种植,以亩施50KG“荣宝”计,仅1亿亩就需500万吨“荣宝”。大荣集团农化产品市场销量逐年攀升,荣芽销量2011年到2013年连年翻番,这证明应用效果和知名度在大幅提升。农业部将“荣宝”、“荣芽”列为低毒、无公害产品纳入推荐名单,向全国蔬菜标准园推广,花生、油菜在大面积做增产示范。全国众多农户、农业企业在咨询和使用,这些都说明农化产品市场前景云霞灿烂,应用范围、农产品品种、地域分布、市场空间不可估量。
二、大荣集团实施农化攻坚的优势所在
大荣集团的技术创新水平在国内氰胺化工行业处于领先地位。进入氰胺化工行业构筑起“电石—石灰氮—双氰胺”这一基础链条后,瞄准国际氰胺行业的前沿技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进行二次创新,构筑企业领先他人自成一休的技术工艺装备优势。在国内同行业中以总体规模、产品总量、产品质量、产品链长、拥有自主专利技术和知识产权等处于领先地位,被评为国内同行业唯一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电子级双氰胺、单氰胺、正肥丹等被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品,进入国家重点出口产品目录,电子级双氰胺产品进入国家名牌产品储备库,引领着国内氰胺产业的发展方向。大荣集团率先开拓氰胺产品新用途取得阶段性成果。从上世纪末的1998年起就调整发展战略开拓氰胺产品新用途,将传统应用于工业领域的氰胺产品推向农业、公共卫生等新的应用领域,另辟蹊径开拓新的发展空间。率先在国内深度开发石灰氮,生产出“荣宝”(改性石灰氮)“荣芽”(单氰胺),在国家农业部、卫生部的大力支持下,投入1600余万元,先后在全国26个省市70余个县区400多个点上完成了试验示范。大荣集团不遗余力开拓氰胺产品新用途,已取得“荣宝”杀灭钉螺、防治香蕉黄叶病、粮食增产等7项在农业、公共卫生领域应用的国家发明专利,还有5项专利申报正在接受审议。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大荣集团已经拥有了对农化产品市场的深刻认识,有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掌握了农化产品的基本应用技术。所做各类试验示范遍及全国26个省的70余个市、县区,涵盖的范围和区域不可谓不大,包括的作物品种不可谓不多,成功率和有效率几乎是百分之百。在农用化学品市场上,占有较强的性价比优势。
三、用新思维、新措施确保实现农化攻坚目标
[关键词] 农业信息化 发展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0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007-01
香格里拉县的农业信息化建设从2005年前后开始起步,在全国上下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大政策的推动下,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近十年来,县乡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受地理环境、民族文化、资金投入等条件的限制,与国内发达地区以及省内其它州市还存在很大差距。为此,要认真分析香格里拉县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加强信息化建设,让信息化更好的为全县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增收服务。
一、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1.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果
香格里拉县自1997年开始实施推广云南电脑农业专家系统以来,每年投入的项目资金都在3-5万元,先后为全县11个乡镇配备了电脑设备,并全部接入网络,成为全县各行业领域中率先实现办公上网的行业。2003年开始,云南农业信息网的推广,为县级农业系统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站,实现了县级信息上网。2008年实施的云南数字乡村项目及金农工程项目,先后投入资金110多万元,为县乡两级配备了全新的电脑设备,对县乡两级信息员进行了系统的技术培训,集中收集整理出了全县的农业生产数据,并建立了1个县级,11个乡镇,64个村,709个自然村的四级数据信息网站,以文字、数据、图形、图表、声音、影像等多种形式,提供全县常规粮食作物及特种经济作物生产技术、市场营销政策、咨询等信息。农业系统与中国移动通讯合作的农信通也在广大农村用户中得到广泛推广使用。
2.信息化在农村的覆盖面不断拓宽
在全县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同时,从事农业信息工作的人员也得到加强,通过开展农业信息技术培训,在粮食种植、畜牧养殖、农产品市场、农业机械等领域,培养出了一大批信息采集人员,相应建立了比较稳定的信息指标体系和采集报送制度。
3.面向农民和社会的农业技术服务取得一定进展
目前,已经建立的县乡网站以及开始向乡镇级农产品市场、中介组织及农业大户延伸的网络,积极开展面向农民、农业企业和社会的市场信息服务,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4.利用信息网络推销农产品初见成效
县内的省州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如香格里拉酒业、藏龙生物、青稞公司、玛卡企业等已相继建立了自己的企业网站,在网上展示自己的产品并实现了产品网上销售及项目招商等,藏龙生物还在淘宝天猫开设了网上商城。通过信息网络进行当地农产品的介绍和推销,收到了农产品推销速度快、成本低、见效大的效果。
二、农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农业信息化重视不够
县乡各级各涉农部门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不足,没有将信息化建设作为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片面上对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互联网、信息化与当地政府部门、基层干部、群众相距甚远。基层干部绝大部分不懂电脑操作,更不知怎么上互联网,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服务体系基础较差,形成农业信息化发展严重滞后的局面。
2.农业信息网络不够发达
从现有的县乡“两网”建设上看,虽然省州县各级花费了大量财政资金,但在后期不重视信息采集,网站上信息不多,没能使这些网站发挥应有的作用。而在整个农村由于信息交流方式落后,传递速度缓慢,信息市场发育的基本条件落后,信息传递速度慢,交互性差,信息内容单调,信息产品和技术的实用性差,使信息失去时效性,失去价值。
3.信息技术人才相对缺乏
目前在“两网”的运行维护上,因乡镇工作人员水平较低,不少的网络变成为垃圾网站。而广大农民自身素质偏低,缺乏既懂现代信息技术又懂农业科学技术的高级人才。在计算机应用上,人才培养落后,信息标准不统一,信息网络不健全,高新技术开发不力,成果推广力度不够等。
4.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偏低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为三农服务,在香格里拉县,目前只有几家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能充分运信息化来促进企业的发展。而广大农民收入较低,获取信息的成本偏高,农户经营规模对信息消费者和生产经营者收益空间的制约,信息咨询服务滞后,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科研、教学和管理对信息的需求。
三、对推进农业村信息化建设的对策探索
推进农业农业信息化,就是要使农业信息产业能够被充分发挥和利用。信息化是双向的,一方面是要上广大农民能即时迅速的接收到外来的对自身的生产销售有促进作用的信息;另一方面是要让广大农民能及时将自己的生产销售信息给外界,从而促进销售。如何做好这两者之间的牵线搭桥的工作,这就是我们要探索研究的主要目标。
1.提高农业信息化意识,建立高效的农业信息化管理体制
要充分认识农业和农业信息化在全县农业结构调优、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建立和完善从农业信息采集到利用全过程的制度,一方面加强对现有的农业信息网和数字乡村网站的运行维护,让“两网”更好的为全县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同时要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手机,为广大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农业信息服务。
2.加快农业信息科技人才的培养
农业信息化是一项高科技的事业,研发、推广运用靠人才,竞争靠人才。在香格里拉县,农业信息人才的短缺是最大的、最长远的制约因素。农业信息化需要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农业科技和农业经济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必须从现在起加速培养适应农业信息化各方面需要的各层次专业人才。县乡两级政府及农业部门应注重对农业信息专业人员的培养,在信息员的使用上也应建立相应的利益激励机制,促进信息工作的延续性。同时,还要对广大农民群众进行农业信息化培训和引导,让广大农民也主动的寻求利用和信息。
3.加快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应用
抓好农业市场信息资源开发,组织好县内农业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的农产品信息上网工作,建立农业企业及相关产品数据库。进一步加大对云南电脑农业专家系统经验的推广应用,组织力量开发出适合县情的青稞、马铃薯、玛卡种植,牦牛、尼西鸡、藏香猪养殖等产全程管理系统和实用技术系统,并推广应用到实际生产中,以促进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和先进技术的推广利用。
4.建立农村信息服务市场。
在充分发挥“两网”服务作用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农业信息咨询业务,运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对原始农业信息进行深度加工,为农民选择项目提供咨询性意见,或接受农民委托,进行市场调查,为其生产经营决策提供依据。积极发展农业信息社会服务机构,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处理、传输专业优势,促进农业信息市场发育。近年来,农村乡镇企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蓬勃发展,他们对人才信息、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需求不断增长,农业信息产业应把目标放在广阔的农村市场,使之在能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又可以促进农业信息产业本身的健康发展。
5.依托旅游产业,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全面发展
香格里拉是一个近年来国内外知名的旅游品牌,在推进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一品牌,外来香格里拉旅游的游客每年达到907万人次,可以将这些游客作为一个地方农业信息传递的载体,一方面可以开发农业生态旅游的形式,以体验、品尝的形式向这些外来游客宣传本地的农业资源、企业形象、农牧产品;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这些游客带来的信息促进当地的农业产业发展,将农业生态旅游与信息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湖南 生猪 产业链
湖南作为国内的养猪大省,一直保持强有力的生猪养殖与出口能力,生猪产业在其经济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战略地位。2004年湖南出栏生猪7323.4万头,列全国第二位,其中外调和出口生猪3275万头,超过四川,居全国第一位。全省畜牧业产值的75.8%、农林牧渔总产值的31.5%直接来自生猪产业;城乡居民肉类消费的80%以上是猪肉;农村居民出售农产品收入中约40%是卖猪所得。抓生猪产业化,成为全省农业产业化的一大关键。
一、生猪产业链的含义
产业链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同一产业部门或不同产业部门某一行业中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及其相关企业,以产品为纽带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关系联结成的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链网式企业战略联盟。生猪产业链是指生猪从饲料加工、育种到养殖、肉产品加工、副产品加工、保鲜直至流通、市场销售等所有环节和整个流程。在产业链主线上的各个环节都与许多其他产业相关联,而科技、信息和标准化等基本要素又影响产业链的始终,最终形成了一个以生猪生产为主线的网状分布。生猪养殖产业与饲料产业、肉制品加工产业形成了较为密切的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从生猪的前向关联产业分析,生猪生产所消耗的饲料、种猪和兽药直接带动了饲料加工产业、种猪繁育产业、兽药产业的发展。依托产业链,饲料加工业又带动了与饲料加工业相关的加工设备制造、饲料种植及化学添加剂的发展。从生猪的后向关联分析,生猪经屠宰后,一是直接进入市场进行销售(包括经过简单冷却加工后销售);二是经肉制品加工后,以肉制品形式供应市场;三是对于在生猪屠宰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副产品,可用于发展副产品深加工。
二、湖南生猪产业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产业链环节彼此孤立
目前湖南生猪产业链以生猪养殖、生产企业、经销企业和消费客户进行市场买卖为主要连接方式。具体而言,就是由个体农户自行购买生猪饲料,进行单户零散养殖,再由猪贩到农户收购,然后将收购的生猪卖给屠宰加工企业,企业屠宰好生猪之后直接卖给零售商或进一步加工成猪肉产品后再出售。整个过程的参与主体彼此隔离,生产前没有共同协商,生产后没有生产企业与销售企业的长期购销协议,更没有对整个流程的宏观控制。这样导致的结果是生猪质量与企业要求的标准不匹配,生猪的养殖数量与企业的加工能力不匹配,零售商所需要的产品数量和屠宰加工企业的生产数量不匹配,最重要的是生猪养殖和生猪屠宰加工无法形成规模效应。
2、信息链的发展水平不高
产业链管理的基本思路是通过信息流带动整个产业链中的物流和价值流,因此信息链的发展水平高低是产业链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优质的生猪产业链应建立完善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该体系能够有效地捕捉市场需求信息,逆向对产业链各环节提出相应要求,产业链的参与者通过分工与协作迅速向市场提供所需求的产品。而湖南目前生猪产业的公共信息服务能力弱,产业链内部没有建立信息平台,导致产业链各环节相关利益主体不能有效及时地根据需求变动或疫病发生带来的市场波动做出正确决策。
3、产业链长度有限
生猪产业的最终出路和竞争至高点是生猪产品加工,通过加工获取产品的增值利润,生产加工环节越多即产业链条越长,能获取的利润就越丰厚,附加值就越大。湖南生猪养殖虽然相对发达,加工增殖环节却十分缺乏,目前湖南较为有实力的肉类加工企业仅有株洲的唐人神集团和岳阳的正虹集团。其中正虹集团还是以饲料生产为主业,以猪肉加工为副业,只有一家年猪肉产品加工量1万吨的肉类加工厂;唐人神的猪肉加工量相对较大,年产各类肉制品4万吨。而湖南猪肉总产量平均400万吨/年,两个企业的肉类加工量合在一起还不足湖南猪肉产量的15%。因此,湖南仍以出大猪为主,大部分企业从事的是传统的初级加工产品。
4、物流链的运营成本高
仓储与运输是加工企业和零售商最主要的成本因素,要从产业链中获益,关键是改善物流运作以削减产业链成本。湖南除唐人神和正虹这样的大企业有自己的物流系统以外,其他企业基本上是以零散的小规模运送为主。这样的运输方式不但导致物流成本耗费大,而且由于运输时间长、运输次数多,容易产生疾病和掉膘现象,影响生猪质量,增大了损耗。现在国际上普遍推行的第三方物流模式在湖南生猪业还是空白。
5、生猪养殖分散、规模小
目前湖南生猪规模养殖户27万,年出栏生猪2425万头,仅占全省出栏总量的33%,传统的散户养殖依然是湖南生猪养殖的主要方式。分散养殖方式能有效安置农村闲置劳动力,前期无大量成本投入,但与规模养殖相比,弊端也很多。如:地域分散不便管理,养殖标准化和规范化很难实施,养殖人员素质低、养殖技术高低不齐等。这严重影响湖南生猪的生产水平、养殖效益及生猪产品质量。同时,散户养殖方式对优质良种的推广也有着负面的影响,个体农户力量微薄,单独引进良种不但成本很高,配套的养殖技术和猪饲料也很难配套齐全。所以,湖南目前真正称得上瘦肉型优良品种的“洋三杂”还不到生猪总产量的30%。
三、湖南生猪产业链的重构与优化
1、重塑“饲料加工+生猪养殖+屠宰加工+市场营销”的产业链模式
(1)饲料加工+生猪养殖。随着人们生活结构的变化,农民余粮增多,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谷类产品价格优势的丧失, 种粮农民的增收难度将会日益增大。因此,将谷物生产和养殖业发展进行优化组合,将不具价格竞争力的农产品种植调整为围绕生猪生产为中心的饲料生产与加工模式是一条可行的思路。粮食种植户与生猪养殖企业建立长期契约,打造“农户+企业”的合作形式:种植户根据合同按要求生产绿色饲料,生猪生产企业为种植户提供绿色肥源,双方互惠互利,既确保农民获得稳定的收益,又能保障生猪生产的质量。
(2)生猪养殖+屠宰加工。目前我国在“生猪养殖+屠宰加工”模式上有三种选择。第一,“散户+协会+企业”模式,即由政府出面或民众自发成立生猪养殖协会,协会根据社会需求或企业需求制定统一的养殖计划,再屠宰加工企业磋商制定购销合同。第二,“散户+企业”模式,即由屠宰加工企业与个体养殖户直接签定合同,约定个体养殖户代企业进行养殖,养殖农户不具生猪的所有权,但需对生猪的安全和质量负责,企业提供一切养殖所需原料及卫生防疫条件。第三,“规模养殖户+企业”模式,即由企业与大型规模养殖场签定购销合同,规定养殖标准和收购价格,企业只需在生猪出栏时按约定价格收购即可。第一和第三种模式相结合比较符合湖南省情。第二种模式要求企业势力雄厚,湖南目前具备这种实力的龙头企业较少。
(3)屠宰加工+市场营销。在湖南生猪产品加工还相对薄弱的情况下,推行产销对接,拓展活猪销售份额仍然是目前重要而迫切的工作。加强产销对接,建立规模养殖基地,实行与广东等沿海地区和其他大中城市的生猪产销联新机制,实行标准化生产、订单式销售,是把湖南生猪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成沿海大城市定点养殖加工基地的重要途径。
2、提高湖南生猪产业信息化水平
湖南生猪产业信息化应由龙头企业牵头,在建立企业战略联盟的基础上,使联盟中各企业开放各自的数据库,实现产业信息共享。这种建立在企业内部的信息平台投入成本较低,可操作性强,但有一个成本如何分摊的问题。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在前期基础建设阶段给予政策扶持和财政资助。另外,养殖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精堆化是大型规模养殖场现代化养殖过程的重要标志,是生猪产业信息化建设的微观方面。这种微观信息化的建设虽然成本很高,但可以带来标准生产和规范管理,大幅度提高养殖效率和产品质量。
3、培育生猪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培育生猪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扩大加工规模。大力招商引资,培育生猪产品加工企业,并进一步落实龙头企业扶持政策,加快其做大做强的步伐。二是提高加工档次。大力发展符合国内外市场需要的鲜冷肉加工、熟食肉加工、精深加工和高档次加工;在发展肉品加工的同时,大力发展皮、毛、骨头、血等副产品加工。三是着力打造品牌。支持龙头企业创品牌、树品牌,依托品牌、运用电子商务、连锁配送等现代营销方式拓展销售网络,开拓省外市场、国际市场,努力发展名优猪肉品牌,提高生猪品牌产品的积聚效应和扩散效应。
4、加强生猪产业物流系统建设
生猪产业要发展不仅要关注养殖和加工环节,还要注重物流环节的资源整合。湖南目前第三方物流行业发展滞后,甚至连电子商务的物流形式在生猪产业上的应用也很少,因此建立和完善商务信息平台,建立物流信息共享系统,及时掌握来自社区、零售网点、分销商和商等各渠道的订单信息,从饲料生产到生猪养殖再到生猪产品加工和销售形成物流链已成为降低生猪产业链成本的关键。
5、抓好生猪产品质量安全
质量安全是生猪生产的重中之重,必须做到生产的标准化和科技化。第一,要建立完整的标准体系,并使之贯穿于饲料生产、生猪养殖、加工、流通的所有过程,每个环节都要有食品安全质量保证标准。第二,要建立推行产品标准化的保障体系,由政府颁布一系列的法规和政策,保证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在安全有序的环境中进行,并制订相关奖罚措施。第三,要建立强大的监督体系,包括政府、法律、媒体以及中介组织定期在媒体上科学监测报告,对不合格的产品进行曝光。第四,对原料、饲料、添加剂、猪种和饲养过程均有准确的记录,建立完整的档案和档案管理制度,一旦发生不安全因素,则以最快的速度发现和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 龚勤林:论产业链构建与城乡统筹发展[ J ].经济学家,2004(3):121~123。
[2] 吴金明、邵昶:产业链形成机制研究[ J ].中国工业经济,2006,(40):36~42。
[关键词]湖北水产品;电子商务化;水产养殖
[中图分类号]F7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2-0051-03
湖北自古就有九省通衢之说,水域广阔,气候温暖湿润,淡水资源丰富,水产养殖业特别发达。但湖北水产品因销售模式、销售地域的限制,同时还受季节因素、顾客需求不确定性等因素使水产品的销售及价格受到影响。为保障水产品的销售,湖北水产品需建立新的销售模式。
1湖北水产品的现状
1.1湖北淡水产品产量大,品种繁多,在我国淡水产品市场占有很大的地位具体表现如下:①湖北淡水产品品种丰富。水产市场上除了四大家鱼外,甲鱼、龙虾、黄鳝、螃蟹、泥鳅、鳜鱼等品种在市场上都有销售。湖北的这些淡水品种除了野生外,还行成了专业养殖,品种、产量都大大提高了。②湖北水产养殖水域广大。湖北水域广阔,除河塘、水渠养殖外,很多水库也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江河湖泊养殖量也得到大幅提高。③专业养殖方式增多。例如潜江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仙桃绿色水产品生产基地、洪湖无公害养殖、监利县水产品无公害生产等。
1.2淡水产品季节明显
①由于水产水域大,捕捞需专业技术,捕捞人力投入大,成本投资多,捕捞形成了一定的季节性。②市场的需求有季节性。顾客的消费习惯对水产品需求因季节不同而不同,节假日特别春节需求量大,且每位顾客由于经济条件的不同需求品种会发生变。③水产品供应具有季节性。龙虾、黄鳝、泥鳅、螃蟹等水产品的生长对气候有一定的要求,成长期有季节性,于是这些产品的供应就有了季节性。
虽然消费者对水产品的需求不断提高,但由于水产品的季节性特征,湖北市场有限,以及顾客对水产品的鲜活要求,水产品的销售季节和区域受到了限制,湖北水产品市场出现了品多、量多、质好但销售不畅的现象。湖北淡水产品的销路模式需要创新。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商业运作模式,给商业领域带来了许多新的变革,为水产品流通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随着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的传递有利于销售信息的传递,有利于湖北水产品实现电子商务化。
2湖北水产品的传统流通渠道
2.1小规模水产养殖主的流通渠道
由于小规模养殖,水产品的数量有限,小养殖主大多将水产品捕捞上来之后进行分级出售给当地的贩运商,当地鱼贩子收集的水产品达到一定数量再出售给较大的贩运商,如此反复,鱼贩商收集的水产品达到一定的规模将水产品出售给批发商,批发商将水产品批发给零售商,零售商最后卖给顾客。
2.2湖北水产品养殖基地的流通渠道
养殖基地的水产品数量较大,大多通过水产专业市场批发给外地的水产批发商,经过逐级流通批发,最后到达水产零售商,然后由零售商再卖给顾客。
由此可见,湖北传统的水产品流通环节过多,水产品销售也受到影响,湖北水产品的成本抬升过快。传统的流通渠道缺乏整体规划,缺乏合作使湖北水产品的优势不能发挥出来。
3湖北水产品电子商务化的可行性
我国目前提出强农政策,湖北淡水产品可以依托国家的优惠政策,抓住本土特色,将淡水产品市场做大做强。湖北水产品市场应抓住时代特色,跟随市场步伐实现电子商务化。
优势之一:湖北水产市场具有物流优势。湖北处于我国中部,与我国东西南北流通便利。①湖北陆路交通干线发达,铁路、高速公路、国家级公路四通八达。②湖北处在长江流域,水系发达,水路运输具有天然的优势。湖北物流体系能实现水产品生产、收购、运输、流通加工、储存、装卸、包装、配送、分销与信息等一系列运作。
优势之二:湖北水产品市场具有一定优势。湖北水产品有几个国家级市场,是专业化的水产品流通市场。例如武汉白沙洲水产批发市场、湖北孝感水产批发市场等。湖北的这些水产市场有利于水产品供应链的建设,水产品的供需方的合作与交流。
优势之三:湖北水产养殖主具有一定的电子商务化基础。①湖北水产养殖发展较早,养殖主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水产品电子商务需有一定的投入,需要相应的设施设备。养殖主的经济实力为水产电子商务化提供了物资基础。②湖北水产养殖主有一定的商务基础。这些养殖主在市场摸爬滚打形成了一定的市场沟通的能力、市场营销能力。③湖北政府多年对水产市场的扶持与投入,国家政策的有利条件,我国市场电子商务的日趋成熟,顾客对电子商务的认可,这些都有利于湖北水产品电子商务化。
优势之四:水产品电子商务使流通环节减少。水产电子商务后不仅流通环节减少,而且装卸搬运次数减少、距离缩短,水产品的鲜活度提高了,水产品的死亡率降低。
优势之五:水产品电子商务化有利于降低成本。①降低经营成本。购买者能将水产品相关资源在网上进行对比,从而以较低合理的价格购买。②降低交易成本。由于中间商减少,交易环节减少,从而降低交易成本。③有效降低营销成本。使用互联网广告,其成本要比传统广告媒体节省75%。利用网络向各地水产品资源信息,宣传、推介湖北的优质水产品。
湖北淡水产品生产占支配地位,消费需求难以改进。如果实现电子商务化,水产品信息准确及时,有利于水产品的迅速交易。淡水产品可借助电子网络打破条块分割、地域分割的限制,有利于形成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大流量。湖北水产品电子商务可以给经营者带来好处,节省店面租金,以最小的库存与消费者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
4湖北水产电子商务化存在的问题
4.1水产品的分级与评估网上交易存在一定的难度
交易难度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水产品没有一个统一的品质评价标准,尤其是鲜活水产品更是如此。虽然产地、大小、规格等都有公认的可比的量化指标,但鲜度、活力等品质指标就很难有统一的量化指标。传统的水产交易规格以“上好可销品质”为准,没有明确的规格,给销售带来难处。但在网络上,由于不能直接面对货物,就需要用某种量化指标,用文字、数字或图像描述出来,并使交易双方都能明了认同。这就需要有一套业内公认的理化指标和评估标准,作为交易的依据。
4.2水产品的物流问题
虽然湖北交通发达,但顾客对水产品鲜活要求较高,使得水产品的运输、储藏、装卸与搬运难度较高,同时要求水产品的库存周转较快。淡水产品在我国流通环节多,物流成本很高。因此湖北水产品要尽量缩短交易时间,流通环节。
4.3水产品电子商务网站发展水平有限
①湖北水产养殖主大多是农民,文化水平有限,计算机操作能力缺乏,网页制作不够精。网页设计不够精美,水产品的视觉效果受到影响。②网上服务仅是初级,只是网络信息服务,缺乏多样网上交易形式。③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有待加强。由于政府财力有限,水产缺少投资的积极性,即使有条件开展水产品电子商务的地区,农业网站所占的比例也极小。④水产品电子商务配套环境有待提升。我国目前水产品生产和加工能力相对比较落后,水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与国际水产品质量体系脱节。水产品电子商务网站力量比较弱,高素质人才也不是很多。
4.4物流相关配套服务设施不够完善
客户对水产品物流、售后等环节满意度低,总体缺乏统一的物流配送市场;电子商务交易缺乏全面的法律规范,特别是水产品;网络诚信和安全体系有待加强,瓶颈制约明显。
4.5水产品因季节性因素的影响价格波动很大
湖北水产品市场变化快,风险较大。水产品的交易对象和交易主体经常变化,需要更多的交易对象,加快流通周转。
5湖北水产品电子商务化建设
湖北水产品电子商务化存在着诸多问题,由于市场的发展以及客观的需要,湖北水产品电子商务化建设的刻不容缓。
5.1建立湖北水产品交易的标准化体系
由于水产品网上销售描述五花八门,商家很难把握,不利于网上交易。水产品的标准化直接影响信息的正确传递,进而影响水产品的流通速度与交易,水产品需建立标准体系。①湖北水产品质量标准,应包括产地质量标准、生产投入品标准、包装标准、无公害生产标准以及相关标准。实现“从池塘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控制标准体系。②建立湖北水产品批发的行业标准。不同的水产品应有不同的标准,以及相应的服务收费标准。实现水产品从育种、病害防治到捕捞、加工整理、包装上市都有一套严格的标准,能带来极高的产品市场竞争力。
在国外,水产品的分级评估一般都是由提供第三方服务的市场提供的。在我国,这种标准的建立需要由一个权威的部门,通过专家的努力,并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操作完善后才有可能产生。
5.2加强水产品网站的建设
①湖北政府可以出资建立相应的网站。政府相应的信息,公信度提高。政府水产品网站能发挥较强的宏观调控、政策引导、信息指导、资源策略分析作用。②水产协会建立网站。湖北水产协会网站可以实现本土化、地域化、社区化的营销活动。③水产品网上营销建立相应的网店,在网上展示经营的产品,使湖北水产品可视化强,信息具体、直观。④建立相应的网上水产品供应链和价值链,提升湖北水产品自身的竞争力。⑤网上挂牌、网上洽谈、竞价等销售模式,甚至涵盖交易系统、仓储物流系统。
5.3加强湖北水产品的品牌建设
水产养殖主要转变传统观念,树立品牌意识,要深刻领悟“一流的品质缔造一流的品牌”的含义,牢固秉持“品质基石,质量为本”的经营理念,重点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水产品品质,需要制定和实施育种、养殖、加工、包装等各个环节的工艺流程和操作标准,使生产过程规范化、系统化,符合国内国际的有关市场规定。力争做到品牌定位准确,追求品牌形象,搞好品牌营销,做出湖北水产品的特色。
5.4加强湖北水产品的物流
①融合物流配送模式。顾客的地域差异,需求的季节性以及个体性,可以提供交易服务、信息服务,送货上门。②湖北根据水产品季节性需求,建立相应的水产品流通的“绿色通道”,提供交通上的便利,加快水产品的流通,扩大季节性销售,降低物流成本。③实现湖北水产品的流通加工。有些水产品季节性特别强,例如龙虾、螃蟹等,保鲜要求高,周转较困难的水产品,可以适当地加工成为半成品,有利于周转、储存,从而降低物流成本,流通范围增大。④适当建立湖北水产品的“白色物流”,冷冻包装后有利于水产品的库存与周转。⑤实现各级会员管理。供应商水产品信息,建立水产品商务的第三方交易市场模式。
5.5湖北政府的政策扶持
网络已成为城市的基本设施,但农村由于经济基础有限,网络设施不够齐全,农村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缺乏。政府应加强湖北水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和维护,组织建立健全大型的综合性水产品信息网站及乡镇一级的电子商务网站,积极扶持和鼓励水产养殖加快信息化建设,积极引导养殖主进入市场,多层次多渠道的参与电子商务,运用宏观调控、税收等手段鼓励水产养殖主更多地运用电子商务。利用政策的优惠鼓励有志之士踊跃参与农村网站的建设。
湖北水产养殖要依靠天然的优势,积极发展水产品电子商务化,发挥市场的能动性,搞好市场营销,适应经济的需要,走出湖北。
参考文献:
[1]于慧.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2]綦卫平,王新艳.互联网技术下农产品的网络营销[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8(10).
关键词:粮食,物流需求
黑龙江省是中国耕地面积最大的省份,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带之一,耕地面积 990.5万公顷,粮食生产能力已稳定在 2 500 万吨以上,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2007 年粮食产量为 3 135 万吨。大豆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国首位,播种面积 340 万公顷,产量达 675 万吨。黑龙江绿色食品监控面积、获得标识认证的产品数量居全国第一,绿色食品数量至2007年达 787 个,监控面积达 2 380 万亩,绿色食品加工产值129.3 亿元。
(一)、粮食生产现状
过去5年,是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五年:实现了播种面积、总产、单产、优质率的四个历史性突破,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上作出巨大贡献。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由1.23亿亩发展到1.53亿亩;粮食总产由294.1亿公斤提高到378亿公斤。5年来,共为国家贡献商品粮890多亿公斤。论文写作,物流需求。
2008年,省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达46.9亿元,投入力度是近年来最大的一年。当年全省种植业资金物资投入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生产资金投入达到266亿元,较2007年增加75.4亿元,增长48.3%;投入化肥351万吨,增加89万吨,增长34%。
(二)、粮食商品率与流向现状
黑龙江省2008年粮食总产量在756亿斤左右,其中,销往省外的粮食商品量为450多亿斤,商品率达60%,占全国省际间可调配商品粮总量1/2。近些年全省粮食产量逐年攀升,粮食库存量居高不下,粮食总量供大于求的形势十分严峻。大库存量造成粮食陈化降等、损失浪费严重、财政包袱沉重、新粮接收困难等一系列问题,个别粮食购销企业甚至出现了为保补贴宁肯储粮不愿卖粮的苗头,粮食物流任重道远。
黑龙江省粮食外运主要有三个流向:一是通过山海关,由铁路运到关内,约占外调总量的40%;二是经铁路运到大连方向,再通过水路运到南方各省或出口,约占总量的45%。三是经满洲里、黑河、绥芬河等口岸出口到俄罗斯,总量不大但却是一条极有潜力可挖的粮食物流通道。目前,黑龙江省粮食流通南进北出的格局已定,且粮食运往大连方向的比例将进一步加大,预计今年通过大连方向集散的粮食可达800万吨,可以说,大连是黑龙江省粮食物流和粮食出口的“生命线”。
(三)、运输现状
截至2008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达到139 335.186公里(包含村道60 239.143公里),2008年,全省公路运输货运量分别达到4.8亿吨,占全社会综合运输量的84.7%和70.3%;货物运输周转量达到252亿吨公里,分别占全社会综合运输总量的20.5%。公路货物运输平均运距为52.5公里,全省汽车保有量达到了108.3万辆,其中载货汽车25.8万辆。
黑龙江省水运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基本形成港、航、厂、道、安全保障等俱全的运输体系,是黑龙江省综合运输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河、湖泊总通航里程为5 528公里。论文写作,物流需求。营运船舶1 545艘,船舶总净载重量26.5万吨,机动船舶总功率13.0万千瓦,年运输能力24亿吨公里。
境内铁路纵横,共有铁路干线、支线、联络线67条,营运里程6 888公里,铁路总延长线12 657公里。绥芬河经哈尔滨至满洲里铁路是连接欧亚两洲"大陆桥"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仓储现状
黑龙江省269个骨干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拥有的仓容253亿斤。自世行项目和国家储备库项目建成以来,粮食仓储及配套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技术水平较高,新建的粮库广泛使用了粮情检测、环流熏蒸、机械通风、冷却储粮、计算机管理等新技术。但从仓储能力的总体情况看,仓储设施的总体水平还不够先进,不适应现代粮食物流的需要。
(五)、包装现状
目前,黑龙江省的粮食包装袋主要是编织袋、复合塑料袋,而这些包装袋在运输、装卸、零售等环节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塑料编织袋比塑料膜袋的强度高得多,且不易变形,耐冲击性也好,同时由于编织袋表面有编织纹,提高了防滑性能,便于储存时的堆码。但存在防虫、防湿性能差,污染环境等缺点。复合塑料袋是由高阻隔性包装材料EVOH、PVDC、PET、PA与PE、PP等多层塑料复合,基本上解决了粮食包装上防霉、防虫、保质问题,具备一定推广、实用价值,但由于环境问题日益受重视,以及塑料制品有毒性阻碍其进一步的发展。总体上看,黑龙江省粮食在贮存、运输、销售过程中因包装不善造成的损失是惊人的,因此粮食包装需要改进。
(六)、物流信息平台现状
黑龙江省现在已经建立了集粮食资源管理网、粮油交易网、政务管理网和粮油数据库“三网一库”为一体的信息平台。该网下联全省包括269个骨干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在内的654个粮食企业和市县粮食局,上联省政府及各主管部门,横联全国各主要粮食批发市场和商品交易所,目前已经全部正式投入使用。
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全省包括269个骨干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在内的654个粮食企业,已有131个企业具备了计算机网络系统,省粮油中心批发市场创建了黑龙江省粮油信息网站,已发展会员600多个,这些都为发展黑龙江省现代粮食物流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二、黑龙江省粮食物流需求的影响因素
(一)、政策因素
一方面,国家的粮食购销和价格体制在建立、利用和尝试走出“双轨”制度方面经历了“合同定购”、“国家定购”、 “保量放价”、“提价定购”、“省长负责制”、以及“三项政策、一项改革”等不同的政策调整,而这些调整具有较大的依赖性和可逆性。为保护农民利益,政府实行的保护价敞开收购政策会导致收购企业的仓容爆满;银行执行政府粮食收购政策并根据收购企业的收购量来安排贷款,其结果则是承受很大的贷款风险;财政对企业超储量给予的财政拨款和利息补贴,不仅存在能否及时足额到位的问题,而且在顺价销售量少且困难的情况下,会形成沉重的连锁财政负担。
另一方面,历史上中国一直是以“重农”而著称于世,但解放以后却走上了一条主要由农民和农业为国家的工业化提供资金的道路,利用“剪刀差”来完成原始积累。论文写作,物流需求。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农业的投入,虽然数字逐年增加,但相对于庞大的财政预算以及实际投入到农业中的资金却是“杯水车薪”诸多的政策因素必然引起流通格局的变化。
(二)、生产、消费因素
1、生产因素:粮食的播种面积多少,产量高低、品质优劣,将影响到粮食的价格、销量,影响到对某一市场占有份额,市场占有份额的增减,必然存在对其他地区、其他品种的相应的份额的调整;农田、水利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防灾能力的提高等生产环节的资金、科技的投入,直接影响了粮食的收成,间接地影响到流通格局的变化。
2、消费因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同的消费习惯、消费结构、消费能力对粮食有不同数量、品种的需求按照社会经济发展规律,随着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粮食直接消费会有所减少,取而代之的是食品加工和饲料用粮等间接粮食消费的急剧增加。
(三)、市场因素
市场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市场引导粮食的产销,产销的变化必然导致流通格局的变化,因为需求、价格、品质、流向等许多信息都来自市场。论文写作,物流需求。目前,国际竞争、产区竞争、粮食收购、销售主体之间的竞争复杂而激烈,粮食生产者按市场导向安排生产。论文写作,物流需求。市场驱动的结果,必然调节粮食的产销,导致流通渠道变化。
(四)、交通运输等因素
交通运输环境,也直接或间接的左右粮食流通。如铁路运输能力紧张,限制了粮食向某一市场的流通;再如,销往某一市场的粮食运价高,也将影响到粮食的运输流向。
三、黑龙江省粮食物流的发展对策
总体粮食物流呈下降趋势的原因有以下几个:粮食库存大、粮食流通成本高;粮食流通缺乏市场化机制;储运基础设施落后;农业信息不畅;观念落后,人才匮乏等。论文写作,物流需求。但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黑龙江省经济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展,经济的高速增长对物流产生了巨大需求,从而为现代粮食物流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机会和条件。发展黑龙江区域粮食物流及区域外粮食物流的对策如下。
(一)、黑龙江省区域内粮食物流发展对策
1、成立粮食物流管理机构
统一协调粮食物流,做好粮食物流管理。管理机构应协调好黑龙江省内地区间政策性和经营性两部分粮食的物流运作,协助做好中央储备的调动和管理以及粮食企业的市场化运作。政府有关部门应依据粮食产销的经济布局,规划出黑龙江省主要粮食品种的物流走向和区域;结合自然环境、粮食产销状况和交通条件等因素来确定库址、厂址和粮仓类型;依据产销量、中转量等因素合理确定仓库规模,根据消费服务半径和竞争情况来设计加工能力。
2、加大粮食物流技术研究的力度,引进先进的粮食物流技术
目前,国外对粮食物流的研究已经涌现出许多有价值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黑龙江省应很好地借鉴和引进国外先进的粮食物流技术和管理经验,寻找与黑龙江省粮食生产、流通相适应的物流模式。提升黑龙江省粮食物流的技术水平。
3、加强粮食物流的信息交流和信息服务
目前,黑龙江省粮食物流的基本经济组织是各级粮食企业,包括收储经销公司,有许多粮食经营单位设在产区的农村,客观上造成这些单位对铁路、交通及粮食需求的信息了解、掌握得不及时、不灵通、不准确,所以必须加大信息宣传沟通的力度。粮食主管部门,粮食经营单位和铁路、交通部门等可通过计算机网络、通讯等手段了解掌握粮食运输、经营等方面的信息,有效地组织粮食物流。
4、促进国有粮食企业市场化改革,培育与壮大粮食物流主体
现代粮食物流主体主要是以下几种形态:一是国有粮食公司、供销合作社;二是农业公司,我国提倡公司加农户这一形态,大部分农业公司既指导农户生产,又从事农产品加工与流通;三是专门为农业公司、农业合作社、农民协会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这种企业目前非常少,要鼓励发展;四是为粮食物流服务的专业公司,包括专业运输公司、专业包装公司等等;五是经纪人队伍,没有一支为粮食物流服务的队伍,是无法实现现代化粮食物流的。政府应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尽快将企业推向市场。让市场机制对粮食供求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
5、组建现代粮食物流配送中心
现代物流配送中心是粮食流通产业的发展方向,是粮食流通企业发展的最佳选择。目前黑龙江省应放手着力发展两种类型:一是从事粮食流通的大型产供销一体化的专业性多品种配送中心。二是以粮食流通业务为主并利用其剩余经营能力其他业务的社会化的综合性多品种配送中心。
(二)黑龙江省区域外粮食物流的发展对策
1、降低粮食物流成本
改革现行粮食体制,积极发展仓储业,使之真正成为一个产业。对一部分国家储备粮实行合同储存,这样一方面可以稳定国家储备粮源,节约国家建设资金,另一方面可以使仓储业与国家粮库之间展开竞争,达到降低粮食物流成本的目的。黑龙江省粮食物流成本的降低,会大大增加与其他粮食省份之间的竞争能力。
2、组建大型粮食物流中心,实现规模效益
黑龙江省粮食流通中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大型粮食流通企业,这样就很难与国内、国外的大型粮食物流企业进行竞争。为此,必须组建大型粮食物流中心。一是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模式,积极培育粮食现代物流企业。具体是由粮食、铁路、公路和港口等共同发起成立黑龙江省粮食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物流中心的主体 ,组建大型第三方粮食物流企业,实现粮食物流的市场化、专业化和集约化。二是将与物流中心相关的粮食生产商、收储商、加工商、运营商和经销商协调组织起来,建立一个利益相关的粮食物流营销网络。
3、提高粮食流通的“四散化”率,是降低粮食物流成本的关键所在
发展省际铁路散粮运输,是提高粮食出省散运率的保证。可采取的主要办法有:一是省政府和省粮食主管部门与铁路部门和大连港协商,从政策上降低或补偿铁路的 “空驶费”,提高L18 散粮运输专用车的使用率;二是组建由粮食、铁路和社会各界共同出资的混合所有制粮食物流企业,提高各方的积极性;三是由粮食部门购买铁路散粮运输车,在收回投资成本后,将全部产权交由铁路部门等等。通过有效措施,提高南方用粮大户散粮接收能力,健全散粮运输的最后环节。
4、完善粮食物流信息平台,全面适应粮食现代物流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