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闻学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中学各个学科的教学中,由于语文教学进行的是母语教学,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的学科教学。而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更要侧重于培养学生创新作文能力,语文教育家黄光硕先生就曾说过:“学生的语文学得怎样,作文可以作为衡量的重要尺度,学生的语文能力过不过关,作文也是一个重要标志。”可见,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其原因在于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新课程在语文教学中强调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同时还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作文能力”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怎样进行作文创新教学呢?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在教学一线针对此教研课题作了一些深入地思考和研究,现总结如下。
一、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是创新作文的必要前提。创新作文的写作就是把创新思维的轨迹,用语言文字来进行周密的表达。因此学生写创新作文必然要具备创新思维,没有创新思维是不可能写出有新意的作文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主要包括想象思维能力、联想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等思维模式。
首先,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一是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改写、扩写、续写课文。二是运用角色换位法。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一个固定的角色,如果把每个人的角色和另外一个人对换一下,让他站在对方的层面和角度上来思考问题,来展开想象,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和创新。三是运用跨越时空法。跨越时空法就是打破时空的界限,让时间倒流,让空间错位。让不同时代,不同空间生活的人互相对话。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历史的隧道中任意驰骋,任意想象。
其次,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呢?一是让学生学会细致观察生活,广泛阅读,储备丰富的表象。二是运用常用的几种修辞格,进行仿写局势,扩写句式,训练联想能力。
最后,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以让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一是培养学生多向思维,打开学生的思路。二是培养学生逆向思维,鼓励学生“反弹琵琶”,即打破传统思维的定式,反其意而行之。
二、重视阅读,储备丰富的知识,闪现创作灵感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它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阐明了厚积薄发的道理。掌握丰富的知识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前提和基础。丰富的知识能启发学生产生新的联想和想象,进而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学习是创新的前提,没有一个刻苦学习和知识积累的过程,就不可能有创新行为的发生。只有不懈学习,储备丰厚的知识,才能构建创造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结构,才能具有良好的教育素养,从而闪现创新的灵感。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学好课本范文,并积累写作方法。课本选编的文章是经过专家精心选取的经典文章。他们具有优美的语言,发人深省的哲理,感人至深的事迹,无不是我们写作的样本。引导学生把课本上的范文学熟学透,有利于他们今后的写作。
其次,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我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人类发展历史的长河中,积淀了许多优秀的文化,先秦散文、唐代的诗、宋代的词、元代的曲、明清的小说以及现当代许多优秀的作品,这些都是学生很好的阅读素材,教师要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作品,或者通过列书目的形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培养学生逐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让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最后,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以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开展“课前十分钟朗读的活动”,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好的文章在此活动中向同学推荐,即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三、触摸生活的脉搏,关注社会,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教学困境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困境分析
结合文言文教学的现状,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依然停留在“讲、读、背”这三大方式上,加上文言文本身就存在一定的抽象性和枯燥性,以至于学生一提到文言文学习就会产生一种畏难心理,甚至厌烦、排斥文言文的学习。还有的学生认为文言文本身深奥难懂,理解已成问题,更别提背诵了,因此在提到文言文背诵时经常是怨声载道,感觉负担过重。其次,还有的学生也会反映教师的教学方法实在太过单一,除了讲解文章内容和分析词句之外,就是让我们反复地读,或者练习用口头翻译出来,根本毫无趣味可言。针对这些教学问题,笔者认为从事文言文教学的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在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积极改进文言文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文言文的学习效率。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如何创新教学方法
1.巩固文言基础,加强词句分析
针对学生所提出的学习文言文存在困难的问题,教师在展开具体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指导学生打好文言基础,加强文言词句的分析,并且主动探究文言文词汇和表达方式上和现代汉语之间存在的异同,从而拉近学生与文言文之间的距离。例如,在学习《陈涉世家》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提炼出其中的经典词句,说一说现代汉语中所用的许多成语其实就来源于古文中。如“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一句中就包含了“鸿鹄之志”这个成语,而“王侯将相”也来自于本文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样不仅可以拉近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之间的距离,还能帮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多积累一些词汇,以便应用到今后的语言表达过程中。
教师在讲到具体的字词时,为了帮助学生加强理解和记忆,还可以借助“说文解字”中的解字法,对所学的字词进行“六书”分类。如“山”“水”“月”“日”等字就是典型的象形字,而学习这类字时,教师还可以查阅相关的教学资料,把象形字最初的原型还原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文言文演变的历程。
2.把握朗读教学,领悟文章内涵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朗读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还能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语言感知能力,这对于学生阅读文章和写作训练都将带来较大帮助。但是,传统文言文教学课堂,学生常常感到朗读困难,甚至把朗读当成一项非常无聊的事情,丝毫没有兴趣参与。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保障朗读教学的效果,教师就应该创新文言文的朗读教学方法,降低文言文的朗读难度,并且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所饱含的思想感情。还是以《陈涉世家》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时,应该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的停顿方法,读出文章的气势来,同时也注意细细品味陈胜吴广想要施展个人抱负的那种强烈情绪。
3.丰富教学形式,提高课堂趣味
针对文言文教学内容相对枯燥、深奥的问题,教师在讲解文言文时应该尽量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用游戏活动鼓励学生以手脑并用的形式来取代以往的简单讲解过程。尤其是在课文复习环节,与其让学生单调地回答教师所提问题或者进行抽查背诵,不如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入手,采取更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类似于将全班学生分成男女两组进行知识竞赛,或者让学生充当“小老师”,帮助其他同学回答问题等,都能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营造积极活跃的氛围。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的《桃花源记》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将陶渊明所描述的“桃花源”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然后再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看法。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以实现语文教学和艺术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厚载体,在中学语文课堂中加入文言文教学内容,是鼓励学生传承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体现。而课本上那些精选的文言文资料,不仅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象征,还具备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的作用。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重视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和注重提高教学效率,是当前语文教学应该改进的地方。
参考文献:
一、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
实施创新教育,教师创新素质是创新教育的关键。语文教师在创新教学中也不例外。教师不再是学校教育的中心人物和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帮助者、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学习上个人的咨询者和示范者、学生创新活动的欣赏者和评价者。教学中,教师除了要与学生平等相待、和睦相处外,还要树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生活信念,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敢于对前人得出的结论或大多数人公认的做法提出怀疑,对自己提出的目标执着追求,在理论指导下联系自己的工作实际,多想、多看、多写、多干,以教促研,以研带教,教研结合。
二、教师要创新教学中知识点的讲授
就语文而言,策略性知识的渗透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契机。如诵读在中小学语文能力的形成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使学生积累字、词、句、篇的语文材料,在头脑里建立储存感情的语言模型,形成良好的语言反映机制,经历情感的体验,接受文化、审美的熏陶。学好精读课文、学好习作,让学生认识到作文实际就是把自己在生活中做到的,见到的写出来,再加上自己的想法,写文章就是反映自己的生活,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
三、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方式要进行创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师教育的对象,也是教师的排战者,还是教学艺术美的欣赏者、参与者、创作者、审查者,最有发言权的批判者。为此,语文教学改革必须勇于打破常规,以人为本,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求和,逐步走向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之路,我认为这才是真正意义的语言语教学。
在主张张扬学生个性,着立培养“创造型”人才的今天,要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
四、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上要进行创新
作为教师,不仅对学生“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彻底扭转老师“填鸭式”和“满堂灌”,改变学生成为知识的搬运工具,和“贮存器”的不良倾向,使学生用创新的金钥匙撬开知识的大门。自主、创新、探究是创新教学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持之以恒,习惯成自然,终生能受益。创新学习在语文课的学习中,尤为重要。我们在实践中意识到,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运用演课本剧,组织“动态社会”活动,在合作中,阅读是一种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也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语文 作文教学 创新
一、传统作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创新素质水平不高
教师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起主导作用,一个教师自身的素质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创造力。然而在作文教学中,许多教师的做法是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背道而驰的。比如,在布置好作文题后,有的教师接着大讲特讲如何审题,如何立意,如何选材,如何布局,甚至讲如何开头,如何结尾等等,讲得滴水不漏。有的教师觉得这样讲还不够,于是又找出优秀范文来念。作文前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少而精的点拨,有时是必要的,但像这样的细心指导就给学生造成了思维定势,学生就会按照老师的指导去写,全班学生的作文基本上是一个模具铸造出来的,学生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从何而来呢?
(二)重形式创新而轻内容创新
在作文教学中,很多老师重视结构和文体技巧,比如,结构上形式题记式、后记式、小标题式、日记式、书信式等;文体形式有戏剧、访谈、启事、处方、广告、小品、庭审笔录等,这都是舍本求末的做法。写作形式的新颖是相对而言的,像结构上的各种形式早就不新鲜了,至于文体上的形式因为写的人少而显得较为新颖,如果叫大家一窝蜂都去写,也就显得平淡无奇了。
(三)重华美语言而轻创造性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离不开语言,语言也离不开思维。语言是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如果没有思维活动,没有思维活动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成果,也就不可能有语言。因而,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的作文,离不开学生的思维。作文要创新,离不开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但在作文教学中,老师们似乎只强调语言美,教学生如何做到“语言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而对看不见的思维却无意去培养,致使有的学生刻意追求辞藻华丽,而整篇文章结构混乱,选材失当,立意模糊。 转贴于
二、新课改下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创新途径
(一)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写作素材
写作过程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那么,作文就应该是学生生命历程中最精彩的瞬间的记录,是学生对人生、对社会的体验和见解。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不同,从而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记的事情很多。观察的过程就是留心各种各样的事情,从而获得具体、丰富、生动的感性材料。观察的主要对象是生活中的人和事以及与人和事有关的社会现象、自然现象。将所见所闻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就是一种很好的积累形式,这样长期积累,就不但可以拥有丰富的写作素材,还可以提高写作的领悟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最终回归生活、再现生活,进行有创意的表达,写出生活的丰富多彩,展现个性,展现个人化的生活和情感,是新课标下作文教学的精髓,是一种值得肯定的先进理念,在作文教学中,应尽可能朝这个方向努力。
(二)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意识
学生作文的过程是对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训练过程。叶圣陶老先生曾指出:“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才有撰作”。可见“思”是作文的最初阶段。思维定势是妨碍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最大障碍,它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方式,限制学生大脑思维的活跃性。创新思维是一种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它往往突破习惯性思维和束缚,在解决问题时产生富有创说,互补优缺,互相借鉴,但不要雷同。收集资料,自由讨论,相互指点,互相借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合作能力、讲演能力、听讲能力、互助能力、阅读能力、创新能力必将有大的提高,作文自然“有的写”,一定能使文章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立意新颖,富有创新精神。这样多次练习,也为以后的写作指明了方向:加大阅读量、勤做笔记、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分析,勇于创新,一定能写出优秀的富有创新性的佳作。这样做,完全符合语文知识长期积累、能力长期培养锻炼的规律。
(三)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拓宽学生的创新思路
在提倡写实的氛围中,联想似乎已是一个被人遗忘的词语了,然而“想象”是创新的思维灵魂,只有让“想象”插上翅膀,我们才能飞上蓝天,飞向一个广阔而崭新的天地。现在的学生,那种三点一线式的单调而紧张的学习生活,确实不能提供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因此每次课堂或考试中的作文里无不充溢着那种机械模仿式的作文,而有创新意味的则是屈指可数,真是提不起改作文的兴致。这不能怪学生,因为他们的生活天空只有那么宽,而我们的教学却又始终强调一个“真”,为了分没办法,总不能不写呀!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的教育是不是该反省呢?想象是根据写作的需要,融合自己的生活积累,本着艺术真实的原则,虚设所需的各种材料,构思成文。当然,联想不是虚假,它是艺术的真实,我们老师大可不必担心学生是在弄虚作假。其实,只要学生能展开想象的翅膀,不管他飞得多高,它永远都离不开生活的土地的。
关键词:多元文化;大学生;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国家、政党在时代变革中既能保持自我又能面对世界的标识。坚持和提高文化自信,能使一个人、一个国家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肩负起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使命。推动实现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促进大学文化的繁荣发展、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是历史赋予大学的神圣使命。
一、当代大学生文化认知的现状
随着全球化的迅速蔓延,大学生成为了受到外来多元文化侵袭最严重的群体,伴随着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造成了他们对物质追求远大于对文化的追求的现象,他们对民族文化的冷漠无视,对当今社会的主流文化的自信严重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民族传统文化认知不足
跟据有关统计显示,当代大学生普遍认为很有必要了解民族传统文化,但是事实上真正接触民族传统文化的情况不容乐观。真正仔细完整听完过一场传统话剧的大学生只占23.4%,完整看完四大名著的占了29.6%,对中国的传统艺术,如绘画,书法等一点都不懂的竟然占了17.2%。这个现状非常不容乐观,大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知识的了解太少,这个结果让人不免担忧,中国五千年的光辉灿烂文化
2.对外来文化的盲目认同
伴随着网络的发达和智能手机普及,大学生们接受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也在不停的拓宽,大学文化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百家齐放、百家争鸣”不仅是促进我国经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正确的指导方针,也是大学生必须长期遵循的一个原则。但是当代大学生对西方的外来文化存在盲目认同现象,主要表现在对外来语言、节日、生活方式、以及休闲娱乐等方面过分崇洋。2014年一部韩剧《来自星星的你》让韩国的饮食、服饰文化和生活方式再次掀起热潮,相比中国传统节日,他们更注重“圣诞节”和“情人节”这样的外国节日。他们对国内的影视剧、综艺节目、新闻节目失去兴趣,反而对外国的综艺和影视趋之若鹜。
3.对主流文化失去兴趣
在90后成为大学校园的主体的今天,部分大学生崇尚越来越崇尚“享乐主义”价值观,痴迷网络游戏的不占少数,“ 考试只求低空飞过”成了他们的信仰, university“任你玩四年”是他们的追求,泡网吧泡夜店成为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崇尚韩剧和美剧带给他们的流行时尚和价值取向,对外国文化的全面肯定和对中国文化的全面否定,重洋的思想比比皆是;一些大学生甚至接受封建迷信思想,痴迷于。他们认为成为“高富帅”“白富美”才是他们理想的生活状态,对当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了解甚少,或者持怀疑态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和了解甚少,对国家主流文化失去了兴趣。
二、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对策分析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
大学处于接触兼容并包的各种社会思潮和科学文化的最前沿,而大学生也正处于思想文化形成和成熟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维比较活跃,但是思辩能力不强,较容易受不良信息的影响而误入歧途,从而影响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自信程度。对文化的接受程度和方向反映了一个人的多方面素养和发展方向。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从而使他们在意识形态形成的关键时期就能够树立正 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树立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摆正自己的人生态度和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我们要倡导先进的文化,就是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精神塑造人。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指导思想,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2.加强对大学生文化自主学习与鉴赏能力的培养
要加强文化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便全面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树立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自信心。在我国,高中阶段的孩子们接受着高考的重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触和了解并不深入,理论基础较薄弱。这就决定了在升入大学以后,高校必须要从多个角度和方向引导大学生主动寻求形成学习传统文化的大的环境和氛围,高校教育要重视大学生创新心态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系统实践教学。不但要认识到外来文化的优势和特长,也要看到外来文化的不足和缺点,不能盲目排外也不能崇洋。通过大学阶段形成的思维方式和积累的知识底蕴,准确系统的分析外来文化,学习其中有利身心发展的精华部分。当代的大学生承担着未来建设祖国的重任,不仅要掌握我国传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同时也要具有独创精神和思辨能力,在学习与吸收的过程中掌握创新的能力和方式,从而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都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不竭的动力。
3.充分发挥高校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
高校是大学生接受教育、增长才干的主要阵地,专业课教师和理论课教师同样都是社会主流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者,近年来的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旨在改变教育教学和考核方式。那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上就要充分结合大学生的兴趣和专业知识背景,促进公平、正义、团结、友爱之风的传扬。要改变传统的以授课教师为主体的授课方式,增加更多实践讨论环节,引导大学生去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加更多的弹性考核机制方法,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主流价值观在大学有传播和发展的土壤。此外,增强专业课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相关方面的影响也显得极为重要。作为高校大学生政治,文化素质的带路人,要不断加强自身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以使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和综合素质各个方面朝着积极、健康方向发展,进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黄秋生,薛玉成. 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110-113.
[2]杨娜娜,张超英. 关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程度的调查与思考[J]. 魅力中国,2009,18:94-95.
作者简介:杨杉,1987年出生,法学硕士,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分团委书记,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
从2004年高考开始,对联重新进入语文考试的范围,这一年的15套高考语文试题中,有七套设有对联题;2005年,又有一些省份设置了对联题,并且进行了相应的变化,增加了难度;接下来在各个省市的中考语文试题中,对联也成为语文综合能力测试的主要题型……面对这种趋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古老而陌生的文学形式——对联。
对联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就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对联知识在以往的教科书中没有做系统的讲解甚至没有要求,但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1“梳理探究”部分加进了《奇妙的对联》这一文化常识,算是正式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增加了“对联”知识。对联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今天的我们应该加以继承和发扬。从现实的角度讲,中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对联题直接指向的是对考生语文素养的考查,从对联中可以显见出考生语文素养的高下。国学大师陈寅恪曾经说过,对联不仅能够体现汉语文的特性,而且具有四条检测功能:一,“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分别虚实字及其应用”;二,“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分别平仄声”;三,“对对子可以测验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四,“对子可以测验思想条理”。(《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简而言之,对联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教学资源应当再次得到积极的利用和开发。
1对联教学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灵魂――人文性
当代著名学者周汝昌先生就说过:“对联乃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美学观和语文特点的综合产物,是几千年文化史上的高级创造积累的特殊成就。……对联是一种‘精粹’,一种‘提炼’,一种‘结晶”,或一种‘升华’。它有极大的概括能力,能以最简练的形式唤起人们最浓郁的美感,给人以最丰富的启迪,或使人深思,熟味,受到很大的教益。” 众所周知,文化底蕴的薄弱是当今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学生在现今的语文学习中常常是不经意间就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质和量的积累,对传统文学样式的运用意识就更淡薄了。语文教学的“中国特色”,被我们有意无意的忽略了,对联作为我国传统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是我国特有的、珍贵的文学遗产,是一种凝缩了的艺术。它的独特之处是与我国特有的文字形式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它以最精巧的语言和有节奏的韵律集中地反映人们的生活而抒感。让人在品味的过程中,体会到对联文辞的精炼和民族文化与精神的深邃。
2对联教学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工具性
对联除了作为传统文学艺术形式之外,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传统教学方式,古人对于对联教学是相当重视的。张志公先生在他的《传统语文教学的得失》一文中说:“属对(即对联),古已有之,到了近体诗(律诗、绝句)时期,成了一种格律,诗里的某两句必须成对。属对这种语文教学方法的形成,显然和近体诗有渊源关系,然而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作诗的范围,发展成一种教学手段了。”文史学家周劭先生曾说过:“在中国文学各种有韵之文的体裁中,如骈文、诗词、赋铭,都要以对联为基础。所以过去的读书人,无不以对对子为基本功,这门基本功练好了,才能进入各种体裁的领域中。”更为巧合的是,对联训练的思维方式和过程,跟现代语言学教学理论不谋而合。“人类学习说话,是从独词句开始到双词句,语言的基本奥秘已经开始渗入这个思维过程中,独词句体现词和事物的联系,特别是词指称整类事物的概括性,双词句体现造句的原理,进而掌握表示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的虚词。” 鲁迅先生的一段话恰好是该理论的绝佳例证,他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满怀深情地写到:“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给我读的书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加上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学者钱剑夫先生回忆自己小学“对课”的经历:“每日放学时由国文教师出对,能对出者先归。一年级一字,如天对地,马对牛之类;二年级二字,如天高对地厚,白马对黄牛之类;三年级三字;四年级四字……”可以说,对联训练的过程,就是思维训练和表达训练的过程。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
3对联教学体现了师生平等的主体地位和主体关系
对联教学虽然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但它却不受其漫长的历史所影响,体现了现代教育的要求,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师生当堂的对联训练,使得枯燥呆板的课堂充满生气,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也促进教师角色的变化,即师生都处于一种平等的创造性的情景之下,因而教学充满人文关怀,面对词与词组构成的挑战,教师和学生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即思维的起点上。在更多情况下,教师的思维敏捷程度以及发散程度都未必高于学生,特别到了师生互相提问的环节,对联的答案已经超出预先的设定,更多的体现的是开放性和探究性,这样就更加体现师生的平等的主体关系,课堂的教学更加的开放,包容,充满激励,师生之间进行智慧的交流和精神与情感的沟通。这种课堂氛围,是无法刻意营造的,它不是教师个人知识权威的体现,也不是学生的被动表现,而真正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
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运用对联训练学生的这些方面的能力。如我在分析《杨修之死》一文后,让学生用对联的形式评价杨修,学生概括为:“一张巧嘴,道破天机:两片薄唇,召来横祸”这副对联高度地概括了杨修之死的原因,而且对文章的主旨起到了一个升华的作用。又如学生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内容概括为:“百草乐园,自然熏陶;三味书屋,文明教化。”可谓一目了然。这种做法,比只串讲课文字词,不分析其内容主旨,多了一层能力训练,使教学内容更充实、到位。再如在复习古诗文时,我设计了“东临碣石观沧海”,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写出“西望星汉射天狼” “西望夜朗寄愁心”等下联,而且都出自学过的古诗文(分别出自曹操《观沧海》,苏轼《江城子》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等等),此类对联集句用典,十分自然,浑然一体。
在教学中我经常选择那些内涵深刻,内容丰富,构思巧妙的对联,介绍给学生,并进行评价和鉴赏;另外还让学生自选对联,写鉴赏文章,然后互相交流,进而能够自主进行创作学生们徜徉在高雅的文艺创作和欣赏的海洋中,所获良多,对于我个人教学研究来讲,受益匪浅。 本文的写作目的并非是想刻意拔高对联教学的地位。我认为在现行的高中《新课标》的良好背景下,能够重新拾起传统文化的瑰宝,并且结合新的时代特点,继承和发扬有中国特色的语文学科的特点和优点,这就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幸福。
注释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5
[2]张志公《张志公自选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35.
一、开放取材渠道,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生极少有机会走出校园去感受纷繁的人生、多彩的自然,这就限制了学生的作文空间。他们的心灵深处即使曾被一时、一地、一景、一事之感激起过涟漪,但也只是瞬间的火花闪烁,他们既不做广泛的联想,又不做深入的思索,更不能诉诸文字,而任凭它逝去。生活本身单调又不做生活有心人,不怕作文才怪呢?
叶圣陶先生说过:“接触的多少不在乎外物来不来,乃在乎主观的有意与无意,无意应接外物,接触就少了。”要使学生有丰富的生活,就应该让他们“有意地迎接外物”,开放多种环境氛围,发现到处存在的美。
1.经常让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广阔的田野,壮丽的山川,繁华的街道,热闹的市场,都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素材。因此,要培养学生广泛的生活。要求学生平时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凡遇到新鲜有趣的事物或是新的感受,就及时记在观察卡片上。同时要引导学生将平时观察到的生活素材,定期进行归类整理,通过集中归类整理,使这些素材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有序的网络化的认识结构,以便及时提取。
2.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在课内外读物中吸收语言营养,积累语言材料,可以开拓作文思想。要建立学校图书室,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要定向的专题阅读与语文教材的单元阅读、单元作文相协调,以提高阅读和作文效率。自由阅读就是根据学生的兴趣自行选定材料。
3.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这社会,用明亮的眼睛关注生活。现在的孩子家里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家都有电视,甚至有的还有电脑,学生的眼光应该放得更远。运用这些先进的媒体了解外面的世界,教师也可以利用各种设备为学生提供一些有意义、有实效的文字、声像材料,让学生自由地展开讨论,发表感想,培养分析与思考的习惯。
4.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放开自己的思绪设计自己。如:没有明确结局的故事还可以有一个怎样的结局?一个故事中的人物你是否有异于作者的看法?学生们随着自己的思绪,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有感而发,发而不可止。这是一种情感的释放,所阐述的是一种对人生的负责。学生写作和表达的欲望在无形中形成并成长起来。
二、开放作文方式,引导学生自由作文
有计划地进行一定量的命题作文是必要的,但更要重视学生自由作文训练。自由作文就是教师指导学生放开思想、放开手脚去写,自己命题,自己选材,自己立意构思,自己修改完善,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发挥。对于自由作文,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
1.指导学生自由作文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师心中要有总体规划和安排。
2.要及时对学生的自由作文进行批阅和讲评,发现问题及时加以引导。
3.指导形式要多样,可采用集体指导、分组指导,也可采用个别指导等形式。
4.为了提高效率,教师要教给学生选材、立意、组织材料的思维方法。
三、开放作文环境,在生活中展示自己的作文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在生活中展示自己的作文学生有成就感,能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1.举办黑板报、墙报、手抄报,鼓励学生出个人的习作集,出班级优秀作文集,开设优秀习作评论角等多种形式,为学生展示自己提供机会。
2.在校园内创造一种和谐的富有竞争机制的评价环境,采用学校广播、画廊,出学校优秀作文集,开展各种作文竞赛或征文等多种形式,为学生表现自己的成就提供机会。
3.鼓励学生积极向电台、少儿报刊投稿,指导他们积极参加各种作文竞赛。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有效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是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也是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文课堂是教学的重要场所和主要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益最大化,是语文教师所努力的方向,笔者结合自身语文教学实践经验对此进行探究。
一、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虽然当前国内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从实践来看依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总结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缺乏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从开学伊始,他们的多数时间都放在了学习上,尤其是在现代的高考体制下,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压力更多,以至于很多学生几近崩溃。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在逐渐加深,而且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语文题型更加的灵活多变,这让很多学生望而却步,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学习积极性和热情。问题二:教育教学模式相对比较落后,难以满足现实需要。据调查显示,当前国内很多高中学校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依然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填鸭式、满堂灌等教学模式依然沿用至今。这与很多教师的教学理念和习惯息息相关,尤其是教龄较长的教师,已经习惯了的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使得他们在当前的教学背景下,也在使用传统的模式,因此教学活动难见成效。
二、加强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1.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改变目前这种讨人厌的语文教学现状,除了吃透教材、用好各种工具书,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原有的资源以外,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好各种课外学习资源,一些与课文相关的知识,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课前课后去收集。例如,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以找到和作者豪放派词风相似的诗人,比如辛弃疾、陆游等,找到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比如《题西林壁》、《前赤壁赋》等,让学生在课堂内展开比较讨论。如此,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2.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启发性教学原则,通过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去探究问题。学习课文,不管是哪一种体裁,首先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常言说,善教者“其言也约而达”,这话有着深刻的道理,用的比喻少但通俗易懂。语文教师要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把学生的精力引导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无论什么体裁的文章,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结构,这一环节很重要。教师在教学之前,要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运用了哪些典型材料,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等,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一一设计问题。教师或搭桥、或启发、或质疑、或举例等,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他们的感官也就随着动起来。活跃了课堂气氛,只要教师合理启发和指导,就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能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效的学习方式很重要。学习是一项复杂的脑力劳动,如果学生不去积极主动地学习,那么收获是很有限的。比如,有的教师在上作文课的时候,采用小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评选出最佳作品,让小作者在讲台上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说出作品的优缺点,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一学习方式使作文写得好的学生大受鼓舞,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雄心壮志;而平时害怕写作文的学生也见了世面,学到了别人的长处,树立了自信心。因此,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很有必要。教师需要备好课,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得到更多的体验。如果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便失去了实践的机会。
3.教师合理运用自身的魅力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运用自己在语言和才艺方面的魅力,来活跃课堂氛围。有调查表明,学生对老师的喜爱关注程度和学生这们学科的成绩成正比。如果学生对老师关注程度高,那么他的学习热情也会高涨,学生成绩自然而然的就会有所提高。那些幽默、生动的语言和多姿多彩的才艺就有足够的魅力来吸引学生对老师的关注。《诗经》是四言一句,很容易和各种曲子相结合,我就亲耳倾听了一位老师用耳闻能详的《死了都要爱》的曲调来唱《诗经》,以这样一种全新的形式来诠释古代诗词势必会让学生对此产生强烈的兴趣。这样的形式也可以运用在背诵上,据调查有节奏的背诵要比无节奏背诵更容易记忆。
4.让学生有平等学习的机会
在课堂当中老师多以关注优秀学生为主,而往往忽视学习较差的学生,这样会出现好生更好差生更差的两极分化的现象。长此以往,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会变得自卑,这样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在新课标理念中也提出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学习欲望和保护学生自信心。在课堂上老师应以学生为本,提高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老师应该发扬民主精神,尊重每一位学生,让所有同学都有一次展示自我的机会,从而营造一种良好的语文教学氛围。
三、结语
总而言之,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与不足,针对这些问题应当加强思想重视,在结合实际的情况下,补足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段志平.新课改下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尝试[J].教学研究,2012(29)
关键词 新课程;小学;语文;备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新课程改革环境下,语文教师的备课不能旧守传统的备课模式,也不能杂乱无章,无序可循。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展示,它的性质、功能、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么面对新课程,语文教师该如何备课呢?我认为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真钻研教材,充分解读并超越教材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要站在新课程标准的高度上去解读教材、把握教材,对教材作出深层次的思考。并要及时关注时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做到对教材的超越。教育名家于永正老师说:“文本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实践告诉我们:解读文本十分重要。备课少了朗读,就少了语言品味,少了独特体验,少了情感熏陶,又怎么去感染学生呢?怎么能上出优质的课呢?
如:我在教《唯一的听众》一文时,我反复诵读文本人物内心世界的情感变化,抓住主要角色(我和“聋哑”老人)的动作、神态、语言的相关句子,想象他们内心世界的情感变化,感悟“聋哑”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以及“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这就为引领学生品读课文创造了条件。
二、充分了解学生,备课以学生为本
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说:“我不会教书,是学生教会我教书。” “据我自己分析,还是在于我和学生是一家人,他们帮着我出主意,我也帮学生出主意,合力大于分力之和。”从魏书生这些平常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参与备课是多么的重要。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教师要想教会学生,必须先充分了解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例如,根据学生的程度不同,备课时设计适当的问题提问适当的学生,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怀和自己在学习上的进步。有的学生连生字都还没能掌握,我就上课时只让他回答一些最简单的问题,以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在备课时,我们与学生应“平等对话”,不应“唯我独尊”,应根据学生的合理意见,改进教学方法,使之更切合学生的需要。
三、恰当介入资料,引发深层次思考
利用课外资料对文本进行适当的拓展,能让课堂因丰富的资料而呈现立体化。面对资料,背课的老师总在想一定要把这些东西挤进去,至于用得效果怎样,不管。备课的老师则在心底盘算,我这段资料究竟放在何处才能实现最大价值?因此,用在何处暂不固定,视课堂情况而定。
如:我在执教《怀念母亲》一文时,当学生结合“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这一句谈自己的感受时,我顺势引入资料《赋得永久的悔》,让学生了解作者对母亲的悔恨,再让学生频频地读,从读中领会到了作者由于没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惭愧之情。
四、恰当预设,引领精彩生成
备课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预先设计,是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运用系统的方法对教与学的活动进行安排规划的过程,是教师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学设计的再创造。这种预设在设计教学时,教师要明确努力实现三维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大体过程,并虚拟地进入头脑中的“课堂”。
我曾经认真拜读过《小学语文教学参考》中《蒲公英的教学实录》一文,那位老师设计了这样的开放题:小蒲公英种子,你们最想到哪儿去?(学生自由发言)你们在那儿生活得怎样?(学生自由发言)这时你们后悔吗?想到了谁的话?(一起读太阳公公的话)教师的引导语很好地发挥了引领作用,让学生在对话中感悟,并把握了课文蕴涵的深刻道理。
五、认真反思,不断优化教学策略
课后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所产生的有效性进行反馈性的小结。教育名家于永正老师说:“写教学反思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备课及实施的总结。认真写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为优秀教师;但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必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专家来。”著名教育学家波斯纳曾提出一个教师成长公式,即“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才能接近它的真谛。因此,注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能帮教师及时认识自身在教学实践中的成功与不足。通过反思,一方面可以聚沙成塔,积细流成江河,不断优化教学策略;另一方面可以把教学对象在认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变成信息,暂时贮存,便于今后教学时借鉴使用,做到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