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媒体研究分析范文

媒体研究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媒体研究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媒体研究分析

第1篇:媒体研究分析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对应分析 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教学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目前在高等学校中,它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一种主导教学手段,许多教师积极应用多媒体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幅度提升了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和技术含量。但由于受到教师业务水平等因素的限制,目前的多媒体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多表现为传统教学手段的机械替代,未能体现教育技术的革命和教学手段的升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来自很多方面,作者通过对应分析方法,以电信本科专业的理论型课程《电磁场与电磁波》和技术型课程《多媒体软件设计技术》为实践平台,在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师业务素质和能力、教学环节设计等方面展开指标的具体分析,探寻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多媒体教学进行客观的衡量和评判,研究合理高效的多媒体教学方法。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1节介绍了多媒体教学的相关影响因素和对应的指标体系,第2节讲述了对指标体系进行对应分析的过程和结果,第3节结合实际情况详细探讨了各指标变量的影响。

1多媒体教学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的确立

从系统科学角度看,多媒体教学由教师、学生、教学课件、教学内容四个要素构成,四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学生处于中心地位,应以发展学生的认识为中心,把教师、教学课件、教学内容与学生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一个优化的结构,促进四个要素的共同作用,形成最佳的运行状态[1]。在近三年的教学实践中,课程组对以上两门课程进行了积极的教学实践,采用了多种创新方法,深入研究这些教学方法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适用性,并采用指标评价的方法对这些教学方法手段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多媒体教学资源配置、课程安排和实践运行[2]。在研究中依照对教学效果的关联程度,选择适用于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指标[3]并设置体系如图1。

第一大类指标体现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教师要善于控制教学节奏,合理调整教学结构,及时捕捉反馈信息,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互动。具体包括:

讲授方式(A1),体现在教师通过何种方式展开知识的传授,使学生产生主动的学习动机;

师生交流(A2),体现在教师和学生就学习进程和学习内容的交流沟通程度;

主导作用(A3),表现在教师能否起到组织者和促进者的作用,集中学生的持续注意力到当前的教学过程;

教学态度(A4),指教师的教学工作热情,要求工作投入,感染学生,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

第二大类指标体现了在知识的载体――教学课件/板书的设计中,应具有教育性、技术性、科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等方面特点,应能够通过其丰富的表现力有效的配合教师的讲授,展现教学内容。这里所关注的指标包括:

知识结构(B1),要求课件/板书应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具备启发性,与学生思维同步并循序渐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

表现效果(B2),要求课件/板书将静态、抽象的教学内容转变为动态、直观的教学内容,课件应充分利用声音、图像、动画手段,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交互效果(B3),指交互响应时间及时恰当,能较好地配合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理解进行反馈交流,输入输出功能强。

可操作性(B4),体现在使用方便,内容展示与操作控制布局合理,能帮助教师对授课进程进行控制,演示机动灵活。

第三大类指标关注教学内容的设置探讨,要求教学内容应深入浅出,富有内涵,具有引导、启发作用,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这里研究的指标包括:

教学目标(C1),要求教学目标明确、具体,符合学生实际水平和素质教育要求。

结合实际(C2),要求将相关知识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最新的应用前景呈现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练习实践(C3),为学生提供练习实践机会,包括知识点巩固练习、技术专题设计及实验等,以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提升动手能力。

授课进度(C4),该指标体现了每课时讲授的知识量上,对学生的知识接受程度具有很大的影响。

2 多媒体教学影响因素的对应分析

对应分析[4]是一种能直观显示观测数据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其特点是同时平等、对称的考虑样品和变量,并通过对样品和变量双向的分析,揭示统计数据中的信息。它的理论基础是因子分析,将对变量的因子分析和对样品的因子分析统一起来,将变量和样品直观的同时反应在一个坐标轴上,使图形上相邻变量在所有样品上的取值分布具有相似性,相邻样品属于同一类,且同一类样品点被邻近的变量所表征。作者采用对应分析方法对教学中的学生反馈数据进行研究。

学生反馈数据来自近三年的教学调查问卷,以年级为单位集中进行针对以上12个指标的评价反馈,收集有效样品数据10份,其中每份样品的指标值由170份以上有效问卷结果求平均值得到,分值在0到5之间,样品编号为E1至E10,其中E1-E10为对传统教学方式的评价样品,E1-E3为对多媒体教学方式的评价样品,E7-E10为多媒体教学结合实践方式的评价样品。如表1所示。

在用Visual C++自行开发的多元统计分析软件中,对以上“样品-变量”数据集进行对应分析,得到的因子平面点聚图如图2所示,其中变量以粗点表示,标记以Ai、Bi、Ci,样品以细点表示,标记以数字。

3 教学指标分析和对策研究

针对平面因子点聚图,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展开的分析如下:

1) 样品点明显聚集为三类,如图中三个虚线椭圆所示,和实际情况完全一致。

2) 左边的椭圆中,样品相关的变量为A4和C4,说明学生对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学态度和授课进度较满意。

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体,以黑板为教学传播的媒体,教师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通过口语、表情动作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教师的眼神、语调的变化都是一种潜在的交流,有助于学生的领悟和理解能力的提高,而且学生也可能以情绪表现反馈出对教学的评价信息,教师因此而控制教学进度,调节教学方式。虽然多媒体课件声像并茂,但教师往往被束缚在了电脑屏幕前面,失去了自由活动的空间和与学生交流的机会,课堂缺乏教师讲解的情感和人格感染力,对学生的影响力较小。

此外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意到其容量大等特点而忽略了学生的感、知觉能力,课堂进度偏快,且难于判断学生对其所讲知识的接受程度。在课堂教学中很常见的现象是:坐在前排的学生赶记笔记,而坐在后排的学生仅能勉强跟上课程进度。在实践中教师认为每节课讲授20页左右幻灯片较为适合,但实际上每堂课讲授的幻灯片数目经常超过30页。

3) 在最右的椭圆中,样品相关的变量为B1、B2和C2,说明多媒体教学方式在知识结构、表现效果和结合实际方面体现出了较大的优势。

例如,传统的《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学采用“板书+讲述”的教学方式,难以表现电磁场的三维特性和电磁波的波动性,而采用了集成文字、声音、画面、图表、动画等多种表现方式的多媒体课件后,将难以表达的概念、规律形象直观的呈现给学生,如兼具时间和空间变化特性的驻波的演示;在《多媒体软件设计技术》的教学中,也引入了微软大百科全书电子光盘中的视频素材,展现了动画、360度全景图、虚拟现实以及交互式操作等多媒体表现形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此外,利用多媒体课件携带信息量大的特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或课间展现相关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相关技术的前沿发展,也能够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平面电磁波各个波段的特性和作用介绍。

4) 在右边偏上的椭圆中,样品相关的变量为C3,说明结合了针对性实践教学的多媒体教学方式能大幅度提升学习效果。

在近年的《多媒体软件设计技术》教学中,实践的比例和质量不断提升,实验方面课时稳步增加,教师通过HyperCam软件录下电脑屏幕上的软件开发操作,指导学生从零起步,快速上手,触类旁通;此外,教师还布置了结合当前最新技术、实用的专题设计课题,如SIP协议开发、OpenGL程序开发等,学生分组查资料、编程序、写报告,学习的兴趣和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对比中,指标A1、A2、A3、B3、B4、C1在三个样品聚类椭圆之外,未能体现出较大的区别,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以改进和提高。综合各类指标进行分析发现:

1) 与教师相关的变量有三个未能体现出明显的优势,还有一个变量(教学态度)处于劣势,说明教师在适应多媒体教学方式上还需要花很多功夫,在课堂讲授中应改变以操作课件为主的传授方式为以讲授交流为主的传授方式,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2) 与教学课件/板书相关的指标有两个体现出了明显的优势,有两个未体现出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明显区别,说明了多媒体课件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在师生交互和可操作性上需结合具体教学情况,采用新的手段进行优化,如更恰当地提问、更合理地超文本结构。

3) 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指标中,有两个体现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有一个体现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说明了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进度安排上还需进一步的改进。

参考文献:

[1] 邓周虎.理工科专业课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思考与探索.高等理科教育,2007.1.

[2] 刘仁圣.多媒体课堂辅助教学存在的不足及其改进策略.江西教育科研,2007.1.

[3] 于丽霞.影响多媒体教学因素的分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7.3.

第2篇:媒体研究分析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 多媒体技术 应用 发展

中图分类号:TP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9-0090-01

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多媒体日渐成为处理信息的主要角色。最初的多媒体技术只是单一的媒体形式,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声音、动画、视频、文字等多种形式。多媒体凭借自身的独特优势在越来越多的范围内得到应用,也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多媒体的出现改变了我们以前的生活与工作方式,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那么如何更好地在高校教学中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这将成为广大高校计算机工作者面临的一大难题。

1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涵义

多媒体是一种人际交流信息和传播信息的媒体,它融合了至少两种及两种以上的媒体方式,它的使用包括音频、动画、图像、文字、图形,虽然各种表现形式不一样,但是都以计算机内的二进制数字存在。计算机多媒体的特性有很多,一、多媒体信息体现的是一种交互的表现形式,在这种表现形式下,各媒体间存在相互离不开的交互作用。二、音频、动画等的采集都是通过技术将模拟信号转为数字信号,最终经过计算机的技术处理,然后通过多媒体装置直接展现给用户观看。目前较为突出是Direct Show技术,通过这种技术,Windows平台可以及时采集到多媒体的信息,Direct Show技术有效的解决了设备兼容和个体间性能差异的问题,而且在传统的环境驱动方式下也同样可以使用。最后,计算机通过压缩把大量的文本、数据、音频资料等进行处理,这种大量的数字化的音频、视频数据都是通过压缩技术来实现的。

2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分析

多媒体的出现,使得我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工作、生活、娱乐,无时不刻都在享受着多媒体技术给人类带来的便利和全新体验。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从办公自动化、教育培训、娱乐以及医疗这四个方面出发,对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阐述,提出了几点自己的拙见,为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今后的应用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推动高校多媒体技术应用持续稳步发展。

2.1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办公自动化方面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近年来,多媒体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很多领导汇报,开会都会采用多媒体方式进行,把事先做好的多媒体幻灯片通过投影仪或者其它设备进行投影演示。通过图文并茂的演示幻灯片,多媒体技术让声音和动画结合成一体,以前枯燥无聊的汇报也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有声有色。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把数字图像、公司文件资料以及计算机设备连接在一起,就组成了我们现在生活中的自动化办公系统,这种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传统的纸质办公时代,办公变成了一台电脑就能解决的自动化时代。

2.2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育培训方面

首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来进行教学,能很好的实现互动的教学方式,而且课堂的演示效果也远远超过传统的教学手段。而且,在教一些带有危险的物理、化学等实验时,多媒体技术更是有着明显的优势。多媒体技术是一种教学手段的改革,它让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课堂,充分体现出了教育的理念——以生为主,有效的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其次,多媒体方式教学要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更有说服力。通过多媒体的图文音结合,能同时激发人五官的神经元,多媒体与计算机的有效结合,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利用多媒体展现声音、图片、照片等的效果比其他任何形式的媒体方式都要好。最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存储很大的数据量。传统形式下,我们都是把文字、影音资料等分类装订,而多媒体技术能够把这些资料进行完美的整合,不仅使得教学内容得到了丰富,而且在相同的时间内,学生能够接收到更多的信息和知识。多媒体可以把教学信息、教学理论结合起来展现给学生,多媒体教学下,老师和学生形成交互的学习教学环境,是教学方式、内容、目标最有效的组合。

2.3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医疗方面

除了教学方面,多媒体在医学方面的使用也相当广泛。目前,我国已有很多医院都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参与诊断的辅助设备中。多媒体技术辅助医生诊断主要是通过传感器,将人体身体的数据进行采集,然后输入到计算机里,最后用图像等方式呈现给医生与患者观察。随着医学的进步,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有些病人由于条件的限制,在当地医院通过远程多媒体技术实现与外地医学专家面对面会谈,这种方式的实现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实现了医院之间、专家之间的资源共享,不仅能够提高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还可以解决偏远地区就医困难的情况,让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推动医疗领域的发展。

2.4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娱乐方面

在娱乐方面,多媒体也受到用户的热烈欢迎。通过多媒体手段能够将游戏呈现出逼真的三维立体动态图像,数码音响效果也能加强。多媒体技术走进千家万户,改变着人们的家庭生活,传统的家电越来越被多媒体替代,我们生活中更多接触到了CD,VCR,DVD等光碟。

3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前景

目前,多媒体技术已经在各大领域得到应用,如教育、医疗、广告、商业、娱乐、科研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技术的创新使得网络设备如服务器、转化器、路由器等等的性能得到提高。随着社会的进步,技术的创新,未来多媒体技术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赵美玉.浅析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与发展趋势[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15):293-294.

[2]李俊峰.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分析[J].科技风,2011(24):93-94.

[3]潘安霞.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09):45-46.

第3篇:媒体研究分析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问题高校

一、前言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当前的多媒体教学通常指的是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是通过计算机实现的多种媒体组合,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屏幕或投影机投影显示出来,同时按需要加上声音的配合,以及使用者与计算机之间的人机交互操作,完成教学或训练过程。这种教学模式具有交互性、集成性、可控性等特点。

二、当代大学的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科学是把双刃剑,任何科学的发展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现阶段高校的多媒体教学是否已经完善,是否还存在负面性呢?为此,笔者在4所地方高校进行了问卷调研,共发放5000份问卷,回收4762份。调查结果显示,49%的同学认为多媒体教学的教学效果较好,37%的同学认为和传统教学不相上下,14%的同学认为传统教学的效果更好。由此看出,多媒体教学虽已得到大多数同学的认可,但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它并没有充分发挥先进性的特点。在调查中,同学们认为现在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师生缺乏互动与交流

75%的同学认为多媒体教学教学双方缺乏交流。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的注意力更多的放在了操作计算机和演示课件上,无暇顾及学生的反应,也不了解学生的接受理解程度,缺乏学生思维的引导。而学生就只能在下面观看课件,忙于记录课件上的笔记。多媒体本来是辅助教学,现却成了教师和学生的“间隔墙”。这样的教学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件制作水平普遍较低。

81%的同学认为多媒体教学的速度过快,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课程中安排的信息量过大。多媒体教学的一大优点是信息量大,很多大学教师认为课件的信息量越多越好,采用填鸭式教学。这种想法是极端错误的,这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学习相当吃力,学习效果很差。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安排适当的信息量,并且做到信息尽量贴近教学内容。

3.滥用多媒体,教学只注重形式

50%的同学认为多媒体教学过多的注重形式而忘了教学目的。多媒体集成了文字、图形、动画、声音等多种元素,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明显的区别。许多教师上课时,不管什么内容,都用课件来上课。导致一些简单的问题被复杂化,学生找不到上课的重点。而且部分老师在制作课件时,过度的追求表面的效果,学生在听课时,常常被这些课件漂亮的外观和精彩的动画所吸引,而忽略了真正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这样的做法只是注重了教学形式,而忘了教学的目的,本末倒置,违背教学的规律。

4.多媒体硬件和环境不达标,教师缺乏多媒体技术

62%的同学认为多媒体的硬件不达标,教师缺乏多媒体技术。高校中的多媒体硬件多已经老化,较为严重的是投影仪的老化问题。投影仪一旦老化,投影的清晰度将大打折扣,而且投影仪需要在光线较暗的环境下使用。有些学校为了省钱,只是用一般的窗帘进行遮光,没有使用专业的遮光布,致使投影的图像很模糊,学生难以看清课件。还有话筒已经损坏,学生根本听不到老师说的话。使用多媒体本来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的效果,如果这些硬件设施和环境不达标,教学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另外,许多教师只是对其所教授的专业比较熟悉,缺乏多媒体技术,在上课过程中一旦出现一些问题,便不知所措,只能寻求技术人员的修理,耽误了大量的时间,严重影响教学的进度。

三、多媒体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多媒体教学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学校、专业、年级的学生水平不一,学习能力也不同,多媒体和传统的教学相比,信息量要大得多,且教学速度较快。对于大一、大二的学生,由于刚上大学,还习惯于高中的缓慢的教学模式,在学习方法上要有一个渐变的适应过程。这时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制作全面的多媒体教学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而对于大三、大四的学生,他们已经具有较强的独立思维,在教学中的主动学习性和参与性也较强,再加之两年的大学学习经验的积累。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他们可采取更丰富的教学模式,如讨论教学、案例教学和讲授式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2.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制作要注重合理性、科学性

多媒体教学的首要前提是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高质量的课件必须是将多媒体技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的结合。课件不是书本的翻版,一份好的课件的内容应是教学的难点和重点,而不是书本的大纲的简单复制,更不能机械的把书本上的内容照搬到课件当中,这样的课件学生根本找不到重点。另外,课件既要注重内容,也要注意美观。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多媒体教学模式不仅要求教师在设计时考虑教学的内容,还要更多的考虑课件的美观性和实用性。如版面的合理性,色彩搭配的合理性,文字和图片的协调布局等。

3.加强教学双方的互动

多媒体应是应是辅助教师教学的工具,而不是教学的主导。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使用无线鼠标和话筒,这样,教师和学生除了声音的交流外,还有更多的肢体语言和目光的交流,教师可以时时观察学生对课堂的反应情况,准确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和掌握情况,并可以及时作出调整。

4.加强教师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随着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教师从教学的主导地位演变成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者。教师的教学任务由传统的课堂讲授变成通过教学设计,制定出一套适合学生需求的系统的优化教学方案。因此,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作为教师,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的知识,同时,还需要掌握教学设计及操作多媒体的多门技术,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

四、小结

多媒体教学是高校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丰富的内容和精彩的表现形式相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味的夸大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或是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不可取的。教师作为多媒体的使用者,除了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修养外,还应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技术手段,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学生作为多媒体的接受者,应尽快适应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以便更好的提高自己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李振涛.多媒体教学现状与对策[J].电脑学习,2008,(3)

第4篇:媒体研究分析范文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 新媒体 学生社团管理 育人

[中图分类号] G64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4-0179-02

新媒体时代的学生社团管理,是以新媒体为媒介,为学生、社团提供更好的信息、资源整合、资源共享的服务平台;也是团学工作更加灵活、高效,更加贴近学生、为学生所接受的管理手段;其最终目的仍然是为了实现对高校学生社团的良好引导,促进社团良性发展,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目前较为多用的新媒体平台主要有:网站、论坛、微信、微博、人人等。新媒体的运用,使得信息更加具有及时性、瞬时性的特点,增加了信息与接受双方的互动,更加激发了普通人参与信息交流的积极性。[1]为了更有效地实现学校、老师、学生的良流,及时准确地把握校园最新动向,正确有效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实现高等教育、团学工作中的育人目标,运用新媒体平台对大学生社团进行管理是必要的。

一、S大学S平台基本情况介绍

S大学S平台于2013年上半年投入使用,其主要以门户网站和手机客户端为媒介,在校大学生、老师、社团三方为主要使用者;它可以通过互联网对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制作量化的信息库和评价体系,可以有效地对社团活动质量予以判定。总体而言,S大学S平台,是一种电子管理、服务平台,其具体主要特点如下:

(一)后台管理员制

该平台将后台管理员设为若干层级,每级的管理员基本都由院校两级老师担任。管理员的责任是对社团发起的活动进行审批,以及对参与活动的同学配给学分。后台管理员制度,从根本上体现了社团管理的目标,能够使学校、社团管理者很好地把握学生社团活动的主要动向,并及时、主动地引导活动的走向。

(二)学生学分、积分配给制

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并引导大学生培养独立、正确的兴趣爱好和综合能力,该平台在设计之初,就采用了学生参与活动并给予虚拟学分、积分的措施,学期结束时,学生可以用相应的积分换取奖品。与该项制度相匹配的还有,学生的所有活动经历可以通过网上系统进行打印,并根据学生需要,可通过校方制作成相应的证书和证明。除此之外,为了充分迎合学生发展的个性要求,所有的社团活动都可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进行选择性关注,并可以从网站或手机平台上报名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

S大学S平台,主要通过以上作用、原理,实现了校内社团资源的网络虚拟空间整合,使社团管理工作更加高效、人性化,也更加贴近学生,利于学生与学校、老师的互动交流。

二、运用新媒体对学生社团进行管理的利弊分析

对于学生社团的管理,其根本性难题很多时候并不在于社团资源稀缺、管理制度不健全,而是在于如何运用更加高效、便捷的方式,在与学生进行良性互动的基础上,以更能为学生所接受的形式对学生社团进行服务、管理、引导。

(一)运用新媒体对学生社团进行管理的益处

1.新媒体的运用为学生社团提供了更有效的服务平台

首先,新媒体的运用有助于促进学校、社团、老师、学生之间的互动。以S大学S平台为例,在该平台中拥有各类以社团、组织、年级等为单位而组成的“部落”群,在校学生在登陆后可以相应的申请加入各类“部落”,在部落中可以进行活动讨论和交流;除此之外,同学们还可以针对已经参加的活动进行评论,即可以与活动主办方的社团成员们进行互动。

其次,新媒体的运用有助于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保证信息的及时、有效。平台中的所有活动,均是由社团申请、管理员审批合格后再进行的活动,信息真实、及时。另外,该平台有利于实现各类社团活动信息的整合,有助于改变社团活动安排混乱、学期内分布不合理的现状。除此之外,在S大学的S平台中,还相应的上传了学生关注的校内通知、校内公开培训课程通知、学习资料等,这有效地保证了在校学生间的资源共享。

2.新媒体的运用有利于学校加强对社团活动的管理

首先,新媒体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社团活动宣传的成本。学生对于学生活动宣传的传统形式主要包括:电子、纸质海报,宣传单页、手册,现场人员宣传。传统的宣传方式体现了信息资源传播的局限性、滞后性。而在得到一定关注度的基础上,以新媒体作为媒介对活动进行宣传,则可以相对降低学生社团在活动宣传中的人力、物力成本。

其次,新媒体平台有利于校方管理者对学生活动质量进行把关。S大学的S平台中,学生社团发起的活动必须经由后台管理员审批,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会更加认真地策划活动、谨慎地举办活动,避免在传统松散的活动管理中,学生发起活动较随意、活动质量差的问题。

(二)运用新媒体对学生社团进行管理的困境

运用新媒体对学生社团进行管理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是由于平台本身的缺陷造成的,而是由网络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无法很好地衔接所造成的。

学校对社团的管理经由原有的线下管理,转而为新媒体网络电子管理,这在管理程序上将更为严格、更为规范化。然而,新型管理模式在现实中的推广困难重重。这主要体现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这种现象反映了新型管理方式中存在线上发起容易线下推广难、线下普通学生参与线上互动的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首先,在原有的社团活动运作方式中,学生社团负责人、社团普通成员具有较大的自主性,在这样的情况下,社团活动的发起、组织、宣传、进行较为随意。而通过新媒体网络平台的管理,活动的要求、发起流程将相较之前更为严格。这其实是对社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在平台中参与互动的人员主要为社团成员和普通学生,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仅仅关注活动本身,而并不关注是否借助于平台进行活动参与。在S大学S平台上,基本所有在校注册学生社团已完成了自己“部落”的初步建设,但是,可以看出,各“部落”的总体参与度并不高,学生对自己“部落”的建设也明显不够。这些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线上的建设在线下的推广程度,或可以说被接受、使用的程度并不高。

就S大学S平台的目前情况来说,积极参与互动的普通学生相对于全校学生数量来说,仍然是不够的。这一方面是与平台投入使用的时间较短有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要想使一种活动规则、活动模式在全校范围内为同学所接受,仍然需要校方工作者作出更多的努力,并最终实现线上的管理对线下的活动形成实际上的影响力。

三、结论

高校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应该是广义上的管理,即包括:服务、管理、引导三个层次。新媒体时代的社团管理,主要是指以新媒体为平台对社团进行管理。本文以S大学S平台为例,在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新媒体的运用为社团的管理提供了新的发展趋势,这主要表现在:首先,新媒体的运用为学生社团提供了更有效的服务平台;其次,新媒体的运用有利于学校加强对社团活动的管理;最后,新媒体的运用有利于学校对社团发展的引导。然而,在运用新媒体对高校社团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也确实存在诸如:传统社团活动运作方式与网络电子管理之间存在的矛盾;线下活动发起者、参与者与线上网络平台后台管理者之间的分歧;多种新媒体平台在社团信息传播中的竞争冲突的问题。这些问题,实际上影响了运用新媒体对社团进行管理的效果。

新媒体时代中,新媒体的广泛运用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大大改变。大学生作为新媒体的主要使用群体,必然也面临信息筛选的困境。高校运用新媒体对社团进行管理,是一种贴近学生,为学生服务,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以及引导大学生梳理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方式。为此新媒体时代的社团管理所带来的启示是:首先,运用新媒体平台对社团进行管理,能够有效地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其次,媒体时代的社团管理,仍应以引导为主并坚持育人目标;最后,新媒体时代的社团管理要发挥其应有效用,需实现线上与线下的真正衔接。

[ 参 考 文 献 ]

[1] 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胡余波,徐兴,赵芸,郑欣易.手机媒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索[J].中国青年研究,2010(8).

第5篇:媒体研究分析范文

关键词:内容分析法;交互;多媒体课件;用户界面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22-0061-04

一、引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优质的交互多媒体课件将会对促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起到非常显著的作用。[1]而交互多媒体课件的用户界面作为用户与课件交互的窗口,承担着向用户提供其所需要的信息,供其阅读、判断和分析,向计算机输入相关的信息进行查询和控制等操作的重任。如果一个构思精巧奇特、媒体素材丰富、内容设计良好的交互多媒体课件的表达方式设计不合理,即用户界面设计不当,将大大地影响课件的教学效果。为了使用户与计算机的交流更好地进行,使交互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效果更为理想,合理地设计交互多媒体课件用户界面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用户界面的设计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用户界面不仅成为衡量交互多媒体课件教学效果和效率的重要因素,也是评价课件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开展交互多媒体课件用户界面的研究,是一项十分重要且有意义的研究工作。目前,国内外对交互多媒体课件用户界面的研究很多,但主要是定性研究,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定量研究,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二、研究方法与内容

1.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方法。“内容分析法是对于明显的传播内容,做客观而有系统的量化并加以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以预先设计好的类目表格为依据,以系统、客观和量化的方式,对信息内容加以归类统计,并根据类别项目的统计数字,做出叙述性的说明,从而得出结论。”[2] 本研究的过程主要包括确定样本,样本整理,数据的统计与分析,结果的解释与结论的形成等步骤。[3]

内容分析的应用模式可分为特征分析、发展分析和比较分析三种。本论文的内容分析将采取发展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模式,比较分析就是发现当下对交互多媒体课件用户界面的研究大多是从哪些不同的方面进行研究;发展分析就是比较不同时期对交互多媒体课件用户界面的研究。

2.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以Flash课件为例,以学术期刊中对Flash交互多媒体课件用户界面研究的论文为研究对象,通过CNKI 数据库进行检索,将梳理国内外关于Flash课件用户界面研究方面的相关论文,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其进行分析和数据统计整理,从中获得国内外关于Flash交互多媒体课件用户界面的研究现状、设计特征以及发展趋势,归纳探究提高Flash交互多媒体课件用户界面策略及启示。

三、Flash课件用户界面的内容分析

1.内容分析过程

为分析当下Flash交互多媒体课件用户界面研究的现状、设计特征与发展趋势,首先需要进行研究样本的选取。由于与Flash交互多媒体课件用户界面相近的术语还有Flash交互多媒体课件用户接口,因此将这两个术语作为检索的关键词,以确保将与Flash交互多媒体课件用户界面相关的论文全部找出来。通过查阅CNKI 数据库的期刊、论文集及专著,找到与Flash交互多媒体课件相关的文章共120 篇,剔除掉与本研究相关性不大的42 篇文章,确定以剩余的78篇文章作为本次内容分析研究的样本。本论文对这78篇文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这些文章按照发表年份进行了研究,有关研究样本发表年份的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此外还对样本文章进行了内容分析类目的研究,建立了如表2所示的内容分析类目表。表2中分为“基于理论的研究”、“基于技术的研究”两个内容分析类目。为了对“基于技术的研究”这一类目进行深入研究,又建立了如表3所示的内容分析类目表,表中的类目分为“对导航的研究”,“对屏幕显示的研究”两类。对“屏幕显示”这一类目又根据实际情况分成不同的子类目。本研究中,分析单元为“篇”。

用户界面是交互多媒体课件向用户传递信息的窗口,所传递的信息内容可分为内容类信息和控制类信息两类。[4]我们可以通过文本、声音、图像、动画和视频来表达内容类信息,即作为传递教学内容信息的载体。通过菜单、按钮、热区等来表达交互控制类信息,借助这些导航我们可以实现对交互多媒体课件的控制。交互多媒体课件用户界面就是由这些要素构成,对这些要素进行研究就是对交互多媒体课件用户界面进行研究。

2.内容分析结果与情况分析

通过分析表1、表2和表3,可以得出近年来关于Flash课件用户界面研究具体情况的结论如下:

(1)发展速度

Flash课件用户界面研究发展迅速。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Flash课件用户界面的研究,有关的研究论文数目也在持续不断地增加,由1997年的两篇、1998年的0篇增加到2007年的12篇。虽然2007年之后研究论文数量有所下降,但仍处于较高的水平。

(2)研究重点

Flash课件用户界面的研究重点主要是基于技术的研究,相对忽视了基于理论的研究。如表2所示,“基于技术的研究”占76.9%,而“基于理论的研究”仅占23.1%。这种情况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基于技术的研究中对颜色和布局研究较多,而对于声音和导航,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详细情况是:

理论层次:对Flash课件用户界面的研究缺乏理论深度,主要停留在技术层面。如何充分发挥课件制作过程中的理论指导作用,提高Flash课件的质量仍有深入研究的必要。许多课件在设计时是基于设计者本身考虑的,没有充分考虑学习者的现实需求。如何从用户需求、用户心理、心理等方面的特征进行用户界面设计是必须深入探究的研究课题。若能在充分考虑用户心理,结合教育学、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等的理论基础来设计和开发Flash课件的用户界面,将会大大提高Flash课件用户界面的质量,更进一步课件整体的质量也会有所提升,这些最终将极大的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课件的教学效果与效率。

技术层次:Flash课件用户界面研究中基于技术的研究对颜色和页面布局研究较多,忽视对声音和导航的研究。一个Flash课件若颜色和页面布局不够科学合理,将没有办法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导致学习者感觉乏味和无趣。拥有恰当的颜色设计和搭配合理的页面布局的Flash课件,能够吸引用户的注意力,愉悦用户的心理,从而使得用户加深对Flash课件的印象。[5]因此,对课件颜色和页面布局的研究较多也是合乎常理的,但忽视Flash课件中的声音和导航的研究,也是万万不可的。

由于课件中导航的基本作用是为了让用户在使用课件过程中不至迷失,并且可以方便地回到课件首页及其他相关内容的页面。一个课件的导航是否专业,影响着用户使用课件时的心理,也是确保课件信息能否有效地传递给用户的一个重要因素。[6]因此,加强对Flash课件导航的研究是有必要的。

声音也是Flash课件中传递信息内容的一种载体。课件中如果声音能够得到合理的运用,将会直接提高课件的质量,进而增强用户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提高用户的学习效果。声音媒体的恰当运用可以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能够提供更强的学习刺激,强化学习者的记忆,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必须要重视对Flash课件中声音的研究。

(3)研究特点

Flash课件用户界面研究中,“基于技术的研究”呈现出一些特点。根据表3中各子类目所占比例的大小,“颜色”(53.8%)和“布局”(51.3%)这两个类目所占的比例较大,而对“声音”和“导航”的研究仅占达16.7%和17.9%。声音是学习者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导航则是衡量整个课件内容衔接和跳转是否顺畅,是否符合超媒体基本特征的重要指标。Flash交互多媒体课件中对声音和导航研究不够深入和具体的情况值得反思。

四、基于内容分析法Flash课件用户界面研究的启示

1.交互多媒体课件用户界面设计发展趋势及应遵循的原则

(1) 用户界面设计理论与技术进一步融合提升

随着对Flash课件用户界面的研究与实践的不断深入,Flash课件用户界面在理论研究、技术研究等方面将呈现出新的特点。在理论研究方面,在开发Flash课件时能强调心理学等理论的应用,设计者能够在充分考虑用户的心理因素基础上来制作课件,以期满足用户的真实需求。在技术研究方面,导航和声音的研究必将会得到加强。用户界面各因素的研究能够得到相对平衡,从而全面提高课件的质量,激发用户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2) 用户界面设计要注意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协调

交互多媒体课件开发者的设计思路对课件质量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直接影响着用户对课件的使用效果。在制作交互多媒体课件时,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设计方法:一种强调内容,注重于追求科学性;一种强调过程,偏向于追求艺术性。科学性要求内容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要有逻辑,符合教学思路;艺术性则喜用天马行空的手笔,从美学上来刺激用户的视听觉等感官,激发用户的兴趣,引起他们的关注。因此大多数交互多媒体课件中会存在如下问题:强调内容者,虽然从用户的认知规律角度出发,使得知识点之间能够实现小步骤的完好递进,却也同时忽视了用户的心理特征;强调过程者,从用户的爱好和兴趣角度出发,有利于引起他们的注意,能够调动他们的学习欲望,却也相对忽视了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衔接。目前国内交互多媒体课件的质量大多数不是太高,主要是交互多媒体课件开发者在设计时过于追求科学性,不能够充分考虑用户的心理因素,不能够充分考虑用户的真实需求,导致设计出的课件不能够充分满足用户的需要。

(3)用户界面开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用户的地位和作用

交互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取决于用户的需求,只有交互多媒体课件充分满足了用户的需求,课件的制作才有意义。一切课件都是为了满足用户,因此用户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7]而在大多数交互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程中,用户的作用和地位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认可和考虑,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

(4)用户界面设计要注意标准选取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交互多媒体课件用户界面虽然有基本标准,但由于交互多媒体课件的多样性,目前大多数交互多媒体课件用户界面在遵守基本标准的前提下,必须根据课件内容按照自己的标准来灵活设计,因此交互多媒体课件用户界面并没有统一的标准。

2.交互多媒体课件用户界面设计及实现的具体技术细节

(1)导航

交互多媒体课件的导航部分绝大多数是文本、图像、动画、声音与视频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时间一般控制在15到30秒之间。用户能够灵活地导航到上一个和下一个活动,灵活地暂停、继续和退出。鼠标能够指向所有图标。在测试页面有一个与用户交互的对话,以确定用户是否要进行测试。

(2)屏幕显示

文本:每个页面中的文本大小与字体应限制在3种之内。课件的色彩要进行合理搭配。课件中不宜过多地使用鲜艳的颜色,因为这样既容易造成学习者的视觉疲劳,也容易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因此课件中的字体要合理搭配颜色,尽可能地给用户创造一个人性化的界面。[8]

图像:课件中的图像必须是清晰的,大小要适当。课件中的图片一般使用JPEG和GIF格式。图片尺寸一般不超过800*600像素,大小不超过200K。尽量避免在课件中使用带有明显偏见或色彩的图。图片的选择应该与学习者的年龄相符,与学习者的学习需求符合,与学习者的视觉、心理、生理等特征相符。

动画:动画的使用必须能够支持或促进学习。在制作交互多媒体课件时,动画是我们经常使用的手段,能够使课件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能充分调动用户的学习热情。动画是大多数优秀课件的构成要素,但动画的使用也有一个“度”:动画过少,文字过多,会使课件变得枯燥,不能够激发用户的学习欲望;而如果使用动画过多,就会分散用户的注意力,使其不能集中于内容的学习。所以课件中动画的使用一定要适度,既能充分调动用户的积极性,又能保证内容的完整性。

声音:声音的使用必须恰当,而且必须是清晰的;声音的设计应符合配音标准和用户的年龄等要求;课件中应设置声音控制图标,方便用户进行选择。声音可以引起用户各种各样的情绪:轻松、愉快的声音能够刺激用户的想象力,并将他们引导到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和理性思考的情境中,有助于用户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9]相反地,则会产生沉闷和压抑的情绪。因此,在课件中声音的选择一定要合理。

视频:视频的帧压缩不得低于240*180像素。[10]在制作课件时应尽量避免将视频设计成全屏,我们可以采用给视频加黑色边框的方法来避免视频的全屏;课件中应设置视频控制图标,如“中断、前进、后退、暂停、播放”等控制;视频的格式很多,MPG格式数据量最小,但画面播放效果较差,MOV格式次之,AVI格式播放效果较好,但数据量大。所以在交互多媒体课件中使用视频时要根据具体需求来选择恰当的格式。

参考文献:

[1]谢幼如. Action research and effectiveness analysis of course teaching reform in project-based website. proceedings of global Chinese Conference Computer in Education(GCCCE).Hawaii,USA,2005.

[2]谢幼如,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40.

[3]陈小青,肖宏.澳大利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现状――对AJET的一项内容分析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6(3):89-92.

[4]Norfadilah KAMARUDDIN.Improving the user interface of courseware in Malaysia[J].Asi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2009,7(2):24-29.

[5]杨春蓉,田丽.色彩在多媒体课件界面设计中的应用[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07(6): 79-80.

[6]吕中元.浅谈多媒体课件的界面设计[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5(14):205-206.

[7]郑维林.运用人―机―人互动的设计理念制作多媒体课件之探索――以高一思想政治为例[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11:40-45.

[8]魏凯旋.浅析多媒体课件设计的界面美[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60-63.

第6篇:媒体研究分析范文

关键词:幼儿教育;数字媒体技术;发展趋势一、数字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体制中的应用现状

1.数字媒体技术使幼儿教育得到社会大众的更多关注

在我国,幼儿教育受到的关注及重视较少。但是,随着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到幼儿教育中,幼儿教育得到了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咨询了解幼儿教育的人增多,对幼儿教育对于幼儿成长的重要性也有了更深刻的J识。在数字媒体技术的辅助下,幼儿教育体制的科学性以及先进性得到了体现,幼儿教育的改革也被社会大众重视,不断优化幼儿教育体制成为社会大众共同关注的主题,也使数字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体制中占据愈发重要的地位,幼儿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完善需要数字媒体技术的支持,可以说,数字媒体技术成为未来幼儿教育体制发展的趋势。

2.幼儿教育通过数字媒体技术打开幼儿的思维

在幼儿教育中,幼儿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引用数字媒体技术,丰富了幼儿的课堂学习形式。教师在应用数字媒体技术的时候,能够给幼儿全新的学习体验,使幼儿将自己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并且通过数字媒体技术的辅助,使幼儿对自己学到的知识进行全方位的认识,从感官的角度对所学的知识加深印象,为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二、完善数字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体制中的应用措施

1.用数字媒体技术改善幼儿教育体制的学习环境

在幼儿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给幼儿的成长教育创造更多的教育机会,幼儿教师可以使用数字媒体激发幼儿的课堂学习兴趣,使幼儿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并且,幼儿对于教师准备的学习内容也产生了更多的学习兴趣,幼儿教师使用新兴的数字媒体技术设计幼儿课堂的学习内容,利用数字网络资源丰富幼儿的学习内容,使学习内容具有一定的前沿性以及实用性。在网络媒体资源的支持下,幼儿的学习途径也变得非常丰富,幼儿不仅可以在幼儿园接受启蒙教育,在家休息的时候,家长也可以给孩子准备丰富的学习资源。可见,数字媒体的发展为幼儿教育创造了非常好的氛围,给幼儿教师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使幼儿教育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幼儿学习到的知识更多。

2.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给幼儿学习带来了更多发散思维的方式

在数字媒体技术的辅助下,幼儿接触到的知识更加丰富,教师能够从听觉、视觉、感觉等多个角度丰富幼儿的学习体验。幼儿能够从多个角度体验所学知识,从事物的形态、声音、色彩以及情感的角度认识社会,并且对于自己学习到的知识有更直观的认识,这对于解放幼儿的学习天性有非常大的帮助,也使幼儿通过更多的途径与外界社会建立联系。

3.幼儿教师从数字媒体技术角度为幼儿选择教育内容

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对幼儿教育的环境应当有全新的认识,也应当从更科学的角度设计幼儿教学内容,提升自身的教学专业能力,对幼儿教育理论进行研究以及创新,从幼儿的实际个性特征以及学习需求出发,有针对性地设计幼儿教育内容,创新幼儿教育活动形式,为幼儿教育体制的改革做出更大的贡献。为此,幼儿教师应当学习及研究新数字媒体技术,为幼儿搜集更多有意义的教育资料,并且从幼儿学习的角度出发,对幼儿的学习成果进行科学评价,适当地给予幼儿鼓励和肯定,使幼儿家长认识到数字媒体技术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要意义,同时,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配合教师,从多个角度在幼儿的生活中渗透数字媒体技术,使幼儿在学习以及生活中时刻接触到媒体资源带给自己的优秀学习资源,这样有助于幼儿的认知水平以及思维水平的提高,也使家长认识到如何科学地开展幼儿教育,幼儿教师也能够在这一过程中掌握更多的教育和引导方法,从更科学的角度设计幼儿教学内容,从小培养幼儿的良好学习习惯,使幼儿对知识学习产生良好的学习兴趣,为后续、更复杂的知识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总结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幼儿教育也面临着必要的改革,数字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有非常深的应用,在幼儿教育体制之中也应当得到重视,使幼儿教育体制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从更科学、更全面的角度探究幼儿教育体制的改革,为幼儿教育的完善作出贡献,使幼儿从小就接触网络技术,并且鼓励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在心理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为幼儿的学习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7篇:媒体研究分析范文

关键词 急诊医学 教育培训体系 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5)05-0062-04

Analysis of emergency medicin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ZHOU Jia1, ZHANG Kan2

(1. Luwan Branch, Ruiji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the Medical School,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20, China;

2. Shanghai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Shanghai 200125, China)

ABSTRACT The process and project of training and the guarantee of funding in the emergency medicin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were deeply analyzed and studied, and the effective proposal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mergency medicin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in China was also put forward.

KEY WORDS emergency medicin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effective proposal

急诊医学是一门研究急性病、慢性病急性发作、急性伤害和急性中毒诊治的学科,它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或跨科的学科。从1979年被国际上公认为独立的学科至今只有30余年的历史。虽然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但目前国际上非常重视急诊医学的教育,设置专业的培训体系,以培养合格的急诊医生。而在我国,1983年协和医院成立第一个急诊科,1987年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成立,1995年国家卫生部联合人事部正式批准急诊医学为一门独立的临床学科[1]。虽然我国的急诊医学起步较晚,发展尚不平衡,技术力量和设备还较落后,但随着国家层面的重视,大型医院急诊科的建设,我们的急诊、急救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时,我国对于急诊医学培训体系也投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更好地借鉴和学习国外的成功经验,本文对中国和美国急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的异同进行分析研究,对中国急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的建立、完善提出建议。

美国急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

教育过程

美国的急诊医学教育主要有本科教育和毕业后教育两个阶段。医学生经过4年医学院本科教育毕业后,才能进入住院医生培养体系,这是由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Accreditation Council of 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ACGME)认证的[2]。而在此之前,必须要通过美国医师执照测验(United States Medical Licensing Examination,USMLE)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急诊医学在美国是竞争非常激烈的学科,它是申请难度排名第三的专科。而整个住院医师的培训时间大致为3~4年。完成住院医师培训后,就能获得专科执业医师协会认证,成为一名能独立执业的主治医生,可以选择教学医院或者社区医院进行执业。而有一部分医生则可以继续选择专科医生的培训。专科医生的培训是住院医生培训后的亚专科教育,一般为1年或2年,在此期间通常还能获得额外的硕士学位[如公共卫生硕士(MPH)]。

培训项目

为了应对各种紧急情况,美国要求“所有的医生都要上过急诊医疗服务体系课程” [3],同时还规定了“全职型的急诊医生不仅需要大量的急诊知识, 还需掌握整个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知识”。为此,美国急诊医学委员会(ABEM)、美国急诊内科医师学院(ACEP)、急诊医学住院医师导师理事会(CORD)、急诊医学住院医师联合会(EMRA)、急诊医学住院医师评议委员会(RRC-EM )、学院急诊医学协会(SAEM) 联合制订了急诊医学临床实践模式。

急诊住院医生培训计划包括内科、外科、创伤、心血管病、骨科学和产科学,以及对药物中毒和家庭暴力的识别和干预技能等,此外,还应该加强其他非专业技术的培训,如计算机技术、客户服务、商业管理、咨询技巧等。美国每年有950名住院医生通过这项培训。美国急诊医学会还为住院医生提供各职业阶段的培训,以确保各地的美国民众都可以获得同样高水平的急诊医疗服务。

全美急诊专科医生获得批准的培训项目共有467个。主要包括:医院管理、临床法医学、临床药学、科研、重症医学、灾难医学、院前急救系统(EMS)、环境卫生、老年急诊医学、全球急诊医学等。绝大多数急诊医学专科培训项目属于以下几类:院前急救系统(EMS)、超声、儿科急诊医学、全球急诊医学、科研、毒理学、重症医学、医学模拟、医院管理、医学教育、灾难医学和运动医学。

资金保障

专科医生在急诊培训期间的工资大致与住院医生相似,约为每年6万美金。培训项目基金一般不来源于联邦政府,而是由接受培训医生所在的急诊室工作盈利部分提供,另外,大多数受训医生都会参与科研工作,以获取一部分的劳务报酬。

中国急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

虽然,我国的急诊医学起步较晚,但我们充分认识到急诊医学是一门涉及面广、实践性强的临床医学二级学科,是临床各学科的基础学科。近10多年来, 我国的急诊医学迅速发展,已形成了院前急救、医院急诊、危重病监护三位一体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EMSS)和一支由临床、科研、教学相结合的急诊专业人员队伍。但全国现有专职急诊医师仅约5 万人,其中80%~90%为其他专科医师[4],且学历层次参差不齐。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急诊医学教育,尤其要做好毕业后的教育工作。

教育过程

与美国不同,我国是从2010年才开始在上海先行试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项目的。完成院校医学教育的医学生,将以社会人的身份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项目[5]。根据其学历和培训医院的不同,开展2~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急诊科培训。培训结束将统一参加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试,结业综合考核采用客观结构式临床考核(OSCE)的方式。考核合格者将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合格证书,当然,在此之前必须先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同时有部分优秀医生还能获得硕士学位。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师可以选择继续参加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2014年上海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新增了急诊专科培训基地。通过2~3年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急诊科医生将获得更专业的亚专科教育,同时,优秀的还可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博士学位。

培训项目

与美国众多的培训项目不同,我国专科规范化培训主要包括:院外急救(包含灾害紧急救援等)、院内急救(包含创伤、中毒等)和急危重病救治(ICU)这3大类[6]。通过培训,应掌握急诊患者的病情分级;掌握常见急症的症状鉴别诊断,对常见急症进行基本正确和独立的急救诊治;熟悉和初步掌握各种常用的急救技术和方法。另外,在科研方面,能阅读有关急诊医学的外文书刊并了解临床科研方法,结合实践,写出病案报道和综述。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专科医师培训将有2个月的集中培训,这是培训的一大亮点与特色,主要包括:院前急救、基础生命支持、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高级创伤生命支持、急危重症抢救技术(血液净化、呼吸支持、有创血液动力学、急诊B超、营养支持、监测等)、灾害医学、急诊沟通技巧等。

资金保障

与美国不同,我们建立的是政府投入、基地自筹、社会支持的多元投入机制,并加大对全科以及儿科、精神科等急需紧缺专业住院医师培训的财政补助力度。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探索社保基金增加划拨基地医院经费的长效投入机制。

另外,为保障上海市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市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市卫生计生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等多部委讨论,拟由市财政拨付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专项经费。按照专款专用,统筹管理,合理有效的原则,对委派医院、培训医院和市卫计委行政管理部门这3个主体进行专项经费支持。

对急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议

加强政策导向

虽然我们的毕业后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但这4年实践下来,为各级医疗机构培养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能独立、规范地承担本专业常见多发疾病诊疗工作的急诊临床医师。目前,急诊医学还属于紧缺专业学科,据统计,上海市二、三级医院急诊和ICU医护人员共有6 022人,医生占29.5%,其中医生硕博高学历的仅占25.9%。上海市100所二、三级医院急诊年工作量达到914.27万人,实际抢救和留观均超负荷。工作强度高,人员配备不足,医护高学历人员所占比例偏低是目前的主要问题。所以更需要我们加强政策导向,加快政策扶持、加大毕业后教育培训的力度与强度,培养出更多学历高、医术精、医德高的优秀急诊医生。虽然政策的推行与执行过程中有些障碍,但我们会贯彻始终,为培养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的医生、为促进临床医师培训和管理法制化与规范化,为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和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而发挥积极的作用。

加强培训监督

虽然在不同的医院进行规范化培训,但我们希望结果是同质化的。所以,对于基地的标准、培训的标准、考核的标准都做了统一的规范度量。如:对急诊科相对独立、合理的区域;科室设置与人员配置;医疗设备;医疗工作量;医疗质量以及师资条件都做了细致的规范。在培训标准里对于相关科室轮转计划,要求达到的培训目标都做了规范。在培训结束后将统一参加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试,结业综合考核采用客观结构式临床考核(OSCE)的方式。但好的培训计划还需要有力的监督机制,以求达到从“进”到“出”都规范同质的结果。对基地的督导、对师资的培训、对考试过程的全程录音……都是我们加强培训监督的保障。为使急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越来越完善,我们一定会把监督机制落到实处,绝不走过场。

加强急诊医学建设

上海作为国际性特大型城市,老龄化突出,交通、工伤事故,化学事故和中毒意外伤害,群体性突发事件,气象灾害等引起的急危重症已成为威胁生命的重要因素。积极应对人民群众对急诊医学发展需求、提高急诊、急救的管理和综合救治能力是政府加强公共卫生事业建设的迫切任务。目前我们已经完善了全市院前急救系统网络规划和标准化建设,另外经两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已建立了5个创伤急救中心、 2个烧伤急救中心、3个儿科急救中心、2个心脏急救中心、2个核化救治中心和1个脑外科急救中心。例如,上海市东方医院形成了创伤急救院前、院内“一体化”的优良模式。考虑到地域分布和伤病分类,结合5+3+1规划实施,我们已经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全市覆盖,医疗救护基本实现“就近急救”。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探索开展分类救护模式、地理信息系统(GIS系统)的建立和应用,转运服务可实行预约或排队的服务制度以及加强救护车和急救装备配置,按每万服务人口不少于0.25辆的配置标准,确保救护车道路优先权,完善应急联动协作机制,确保急救专业队伍的建设和院前院内的序贯救治。

加强人员保障

美国急诊医生学会认为,急诊医生的健康是他们能够长期成功担任急诊工作的前提。他们的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轮班制的影响,这种影响具有累加效应,而且这也是急诊医生放弃这个职业的最重要的原因。因此,该学会建议轮班制度的安排应尽可能符合人的生物节律,推荐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专职上夜班和三班制的排班方式;避免在连续数天内上班时间过长,每一班的工作时间应小于12h,并且在轮班的过程中应规律地安排24h休息;将夜班医生的日间工作量降到最低;在排班的时候还应该考虑到急诊科的工作量、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医生的人数情况。这种人性化的处理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很大程度上显示了对于一名医生的尊重和理解。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也是我们能留住人才、培养人才的关键。

总之,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学科,是一门拯救生命、对抗伤痛的学科,是一门速度与激情的学科。为了让这门学科生机勃勃,我们一定要做好急诊医学的教育培训,因为这是人才、科教、兴国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范肃林, 王庆丰, 范维. 急救医学的建设与发展[J]. 人民军医, 2002, 45(5): 305-307.

朱宗信. ACGME六大核心能力于一般医学教育与冲击[J]. 医疗品质杂志, 2009(3): 75-78.

Debra E. The value of the out of hospital experience for emergency medicine residents[J]. Ann Emerg Med, 2000, 36(4): 391-393.

沈惠云, 施小燕. 我国急诊医学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2(5): 20-21.

薛迪. 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发展与改革[J]. 中国卫生改革政策研究, 2011, 4(12): 21-23.

第8篇:媒体研究分析范文

关键词:煤矿;安全管理;机电管理;技术管理

0引言

煤矿安全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在煤矿生产中涉及的领域广,包括机电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等,安全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煤矿是否能够安全高效地生产。但是在煤矿实际生产中,由于安全管理意识薄弱、安全管理机制不健全等原因,煤矿在安全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不仅降低了安全管理水平,还很容易引发煤矿重大安全事故。对此,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左云长春兴煤业有限公司通过技术研究,对当前煤矿安全管理中机电管理、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合理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合理有效的对策措施,力求保证煤矿安全高效生产。

1煤矿安全管理问题分析

1.1机电管理问题

a)机电设备安装不合格。煤矿井下机电设备种类及数量多,在设备安装过程中,由于安装技术人员专业知识缺乏、责任心不强,经常出现设备安装不合格的情况,这不仅影响了设备的使用寿命,还很容易引发重大煤矿机电事故,例如带式输送机张紧力不合格容易发生断带事故,液压支架对接不合格容易发生倒架、陷底等事故;b)设备操作不规范。机电设备操作人员对设备结构、工作面原理不了解,责任心不强,导致操作设备时不规范,严重影响到设备的使用寿命;c)设备检修维护不到位。煤矿在日常生产过程中未严格建立设备检修维护制度,导致设备在使用期间未严格定期进行检修维护,或者检修维护不到位,造成设备频繁出现故障,例如输送机电机轴承弯曲,未及时更换,很容易造成电机运转卡顿,烧毁电机;d)设备老化、自动化水平低。煤矿企业为了节约成本,井下设备老化现象严重,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故障;同时很多设备自动化水平低,需人工操作调节,误差大、精度低,造成设备无法充分发挥性能,例如带式输送机无法实现自动调节张紧力,无法实现自动筛选大块煤矸石,风门无法自动感应开停等[1]。

1.2生产管理问题

a)违章作业现象严重。由于施工人员安全意识薄弱,生产队组对生产任务安排不合理以及安全监察部门监督力度不够,矿井生产过程中违章作业现象严重,严重威胁到煤矿安全生产。例如2016年同煤集团安平煤矿8117工作面违章实施顶板预裂爆破,诱发采空区顶板大面积垮落,造成19人遇难;b)生产工艺落后。煤矿企业技术创新力度不够,在井下采掘施工中,被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仍在使用,例如高瓦斯矿井使用耙岩机,采用爆破回采工艺等。落后的生产工艺不仅会降低生产效率,还很容易引发重大煤矿安全事故;c)顶板管理力度不够。顶板管理是煤矿安全生产中一项重要的内容,由于煤矿生产过程中对采掘面顶板管理力度不够,顶板监察体系不完善以及对顶板动态变化未能实时监测,从而造成煤矿顶板事故频繁发生。例如:2012年5月,沈阳焦煤清水二井煤矿发生重大顶板事故,造成9人死亡,主要原因是二采区07工作面运输顺槽过断层期间,未采取合理有效的安全技术措施,造成顶板冒顶;d)支护措施不到位。由于对工作面支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采掘工作面在生产过程中经常出现工作面空顶面积大、支护不能满足生产需求、支护质量差等现象,致使采掘面围岩控制维护效果差,造成巷道变形严重、顶板破碎甚至发生冒顶、大面积片帮事故[2]。

1.3技术管理问题

a)采掘设计不合理。由于对矿井地质资料掌握不全面,例如矿井含水层位置、地质构造分布等,从而造成受地质条件限制,采掘工作面在设计布置后经常出现采掘效率低、施工难度大等难题,不仅影响了煤矿高效生产,还增加了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b)技术管理不规范。由于技术管理不规范、技术监督不到位以及深入现场不够等原因,现场施工与制定的安全技术措施脱节,从而出现技术性误差,例如巷道掘进时中腰线未严格给定或定期延伸补点,造成巷道施工出现偏差;c)安全措施编制不全面。煤矿技术人员专业知识缺乏、基层实践经验不足等原因,造成井下工程施工安全措施编制时,出现措施抄袭严重、内容不全面、与实际不相符等现象,在措施审批签字时只是走个过场,从而造成施工措施无法指导现场安全生产,导致生产事故发生;d)技术人员缺乏、专业知识水平低。煤矿工程技术人员缺乏,现有的多数工程技术人员学历低,未受过专业培训,没有专业技术带头人,对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不能及时处理,使煤矿高效稳定生产严重滞后。

2对策措施研究

2.1提高机电管理水平的措施

a)健全机电管理体系。煤矿企业应对井下机电设备运输、安装、操作等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机电设备在使用中应实施“包机责任制”,谁管理谁负责,实施“奖罚”制度,加大机电设备安全管理力度;b)加大设备检修维护力度。机电设备管理部门应对井下设备建立检修维护台账,按要求定期对每一台设备进行全面检修维护,对设备易损易磨部件及时更换,发现隐患及时处理,每一次检修后应及时进行登记;c)加大设备安全费用投入,提高设备自动化水平。煤矿企业应及时淘汰落后、老化设备,加大设备资金投入,引进新技术、新设备,进一步提高设备自动化水平,保障每一台机电设备安全高效运转[3]。

2.2提高生产管理水平的措施

a)增强施工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煤矿企业应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知识宣传培训,通过施工人员相互监督管理,增强施工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杜绝井下“三违”作业;同时煤矿安全监察部门应加大井下“三违”作业监管力度,一经发现井下存在“三违”作业,对班组长、上岗干部、违章人员以及施工单位负责人予以罚款通报;b)引进新技术、新工艺。煤矿企业应积极学习、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工艺,例如无煤柱回采技术、软岩煤层近距离掘进技术等,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保证煤矿安全生产,进一步提高煤矿生产效率;c)加强顶板管理。煤矿应重视顶板管理的重要性,建立采掘工作面顶板监测系统,加强顶板维护,严禁超空顶作业,全面掌握顶板岩性及特征,对顶板动态变化进行实时监测,顶板支护设计必须经总工程师签字且经可行性论证后方可实施应用;d)加大围岩支护力度。煤矿企业应建立巷道支护台账,主要内容包括支护形式、支护数量、支护强度等,发现失效支护时必须立即补打;巷道支护设计必须满足生产需要;同时应加大对掘进巷道支护的监督力度,严禁支护不及时、变更支护设计、更换支护材料等现象,支护施工完后必须对支护质量进行检查,主要包括支护间排距、支护预紧力以及支护外露长度、锚固长度等,不符合设计要求的必须重新补打[4]。

2.3提高技术管理水平的措施

a)强化采掘设计。在布置采掘工作面前,设计人员应详细了解工作面附近水患、断层以及小煤窑分布情况,经地测部门、钻探部门、设计部门现场考察并进行技术研究后,提出合理的采掘设计方式,并及时绘制采掘设计平面布置图,图纸上应标注工作面四邻情况、构造分布情况等,采掘设计及图纸经总工程师签字后才有效;b)加强技术管理规范。煤矿企业应加强技术管理规范,井下工程施工过程中专业技术人员必须深入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并编制切合实际的安全技术措施,同时技术人员应加强对工程施工技术的监督管理,对不符合技术要求或施工设计的必须责令停产整顿;c)强化施工措施编制规范。井下工程施工前应进行技术论证并根据工程性质合理编制施工措施,主要内容包括技术要求、施工工艺、施工顺序、安全措施等,各项内容应符合实际生产情况,能够指导现场施工。措施编制后应组织会审和复审,并经各个部门主要负责人签字,同时技术部门应定期对施工单位人员进行施工措施培训;d)加大技术人员培养力度。煤矿企业应加强对煤矿各个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定期对技术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同时建立技术人员奖惩考核制度,确保每一位技术人员都能够独立处理各种技术难题[5]。

3结语

为了保证煤矿安全高效生产,降低安全生产事故率,煤矿企业在日常生产过程中应加大安全管理力度,对煤矿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对策措施。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任春雷.煤矿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17(2):69-70.

[2]冯卫.资源整合煤矿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煤,2011(11):107-108.

[3]高臻.浅谈煤矿采矿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工业技术,2014(29):121.

第9篇:媒体研究分析范文

摘 要:近年来,随着煤矿现代化程度的提高,煤矿井下的大型机电设备也越来越多,而这些机电设备无不是以电为动力,因此如何提高煤矿供电系统的可靠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阐述了目前影响煤矿供电系统可靠性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几点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供同行交流和借鉴。

关键词:煤矿;供电系统;可靠性;安全

1、前言

电力是煤炭生产的主要动力源泉,供电可靠性就是供电的连续性和不间断性。近年来,随着煤矿企业的不断的发展,产量的不断提高,井下供电线路在逐渐延伸,供电设备逐渐增多,井下供电系统的可靠性已经成为制约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煤矿生产过程中,供电系统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着煤矿机电设备的安全运行和煤矿安全生产,而且提高煤矿供电系统可靠性可以提高电气设备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降低维修费用和维修周期,使煤矿生产能够顺利进行。因此,做好煤矿供电系统的可靠性研究,对于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效率和提高煤矿经济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当前煤矿供电系统存在的问题

(1)主变压器经常过负荷运行,低压供电系统谐波污染严重

近年来,随着煤炭产量的逐年提高,产量的上升就需要更换大功率的采掘设备,但是很多矿井都是只更换机电设备,没有及时进行供电系统的整改。煤矿井下的各设备的总负荷容量如果总是大于我们供电系统设计的容量,那么这一现象不仅直接降低了煤矿电网的供电可靠性,而且使主变压器等系统长期处在一个超负荷的运行状态,容易引起变压器绝缘老化,甚至导致变压器烧损。其次,低压供电系统谐波污染严重。近年来,随着电力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量变频整流设备(如变频调速控制系统、软启动智能控制系统等)在井下供电系统中的广泛使用。这些变频整流设备正常运行时所产生的谐波分量会直接反馈到矿井低压供电系统中,使井下配电网有功和无功间不能保持原有的平衡,造成电网被严重污染。这样不仅会影响井下开采设备的高效运行,而且还可能造成井下各类继电保护和在线监测系统出现误动或拒动现象。

(2)煤矿电气设备问题

目前国内一部分小煤矿还多多少少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国家已经在相关文件中明令淘汰或禁止使用一批在操作过程中会产生较大能量电弧的分支线路空气开关,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发现有些煤矿依然使用这些明令禁止的开关设备。其次,供电设备名目繁多,质量残次不齐。例如,在使用高压开关柜、移动变电站和磁力启动器等质量残次不齐的电气保护装置时,不仅不能对供电电气设备进行保护,反而会降低供电系统可靠性和设备的安全性能。

(3)煤矿供电系统在线监测水平较低

据调查发现,由于受当时建设技术水平和投资资金的制约,一些煤矿低压供电系统没有安装相匹配的供电系统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致使井下供电系统的综合运行工况数据信息不能实时反馈回地面,导致地面相关电力调度管理人员无法技术掌握井下供电系统运行情况,从而不能及时制止和消除隐患,不能为正确的决策提供保证,从而造成事故进一步扩大,大大降低了煤矿供电系统的可靠性。

(4)机电技术队伍整体素质偏低

很多煤矿认为机电部门辅职业,不加重视,又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专业队伍不稳定。一些煤矿机电管理人员文化较低,专业技术水平不高,未系统学习设备管理理论和企业管理理论,很少接受机电专门技术培训,理论知识不足,实践经验缺乏。面对技术先进、自动化程度高的电气设备,一些技术人员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和操作电气设备,如何检修和保养更无从谈起。在日常管理中,未能充分重视特种作业人员的资格证书管理,个别人员是通过走后门上岗,为安全生产带来严重隐患。

3、提高煤矿供电系统可靠性的措施

(1)优化井下供电结构,选用先进动态无功补偿及消谐装置

合理的井下供电结构是保障电网安全的决定性因素,近年来,矿井电气设备越来越多,为了防止由于系统发生事故,影响回路电源正常运行,必须采用双回路独立电源线路,不能在分支线上使用“T”字形接其它负荷,而且要对双回路采用分列运行方式,环网供电则应采用开环运行方式。同时,要加强对电网运行方式的调度管理,要始终对变电所内的母线联络开关的分合闸状态进行调度监控。其次,及时调整进行开采供电结构,动态优化内部配电线路结构,减少供配电过渡环节和冗余线路,有效的节约能源,实现经济运行。此外,选用先进的动态无功补偿及消除谐波装置来维系电网的波平衡。通过选用先进的动态无功补偿及消除谐波装置来自动调节设备无功和有功容量间的平衡,为井下各电气设备提供稳定的电源,消除不必要的谐波,降低谐波对煤矿供电电网的冲击,保证煤矿井下各种机电设备高效、稳定的运行,提高其使用寿命。

(2)加大煤矿供电设施投入

首先,煤矿相关部门应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对原有不符合要求的电气设备进行更新或改造,引进运行稳定、可靠性高、制造工艺先进、高效节能型的新型电气设备,提高机电设备系统的可靠度。例如,供电电缆的选择应该选择阻燃式交联电缆,低压电缆的选择要阻燃同时有屏蔽功能,高压开关优先选择带有“五防功能”的全密封开关柜,高压断路器开关优先采用真空免维护的断路器等,通过先进设备的应用,减少设备检修次数。

(3)完善保护装置

井下的高压电动机和动力变压器等高压控制设备应该具备一定的过负荷接地短路和欠压释放的相关保护,因此,井下由采区变电所、移动变电站或配电点引出的馈电线上,应装设短路过负荷和漏电保护装置;配电网则都需要装设过流短路保护装置,并且必须用该配电网路的最大三相短路电流校验开关;保护装置必须保证工作成组的电气设备能够启动严格做好故障保护的协调动作。

(4)加强供电系统管理,配置先进的电力在线监测系统

首先,做好供电线路和设备运行的巡视工作,建立详细的巡视记录,设备检修由定期检修逐步向状态检修过渡。对巡视中查出的问题和安全隐患,应立即下发整改通知书,并进行及时跟踪。其次,重视检修计划的综合管理工作,认真贯彻“应修必修、修必修好”的原则,落实设备检修责任制,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复性停电。此外,配置先进的电力在线监测系统。该系统能够对井下电网的工作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并通过监测到的相关数据信息来判定事故发生的性质和区域,及时地将该区域的电源切断,保证非事故区域可以安全生产。

(5)完善管理制度,加强运行、维修人员培训和管理

首先,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机构,完善各种管理规章制度,全面协调好机电与生产的关系。特别是建立和完善各级领导和业务部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工人的岗位责任制,通过经济杠杆,严格考核,从而促进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其次,重视对运行、维修人员培训和管理。制定有效的专业知识培训方案,使运行和维修人员掌握设备正常运行的关键参数、设备正操操作的方法、设备故障的发现判断方法以及日常点巡检过程中检测的重点,熟练掌握设备调试、故障判断排除的方法。同时,加强考核,培训完成后要进行考试,考试合格,颁发合格证,确保人人持证上岗,严禁无证上岗。

4、结束语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