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网络与新媒体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虽然网站流量达到了不小的规模,但由于缺乏对广告资源和广告投放的有效管理,使得50%以上的流量价值被浪费。”“广告订单不断增多,手工管理工作量非常大,自己研发广告监测系统,不但耗费大量的人力、时间和资金成本,而且不是第三方监控出来的数据很难让客户信服,客户对广告投放效果也会产生很大质疑。”
业内人士分析,网络广告的日趋繁荣和成熟,使得数以万计的垂直网站媒体价值突显,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很早就上马了广告管理软件,但仍有数十万垂直的中小型网站还停留在代码人工更换阶段,购买第三方广告管理系统动辄数百万的投入决定了其难担重负。
环比去年四大门户网站的财务报道,在靓丽的总营收高增长背后,网络广告业务方面的增长均比较缓慢。与2008年相比新浪和网易的网络广告收入出现了负增长,新浪跌幅达9%,只有腾讯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在当前互联网“去中心化”特征日益显现,综合门户一统网络广告江湖的局面正被打破现状下,广告主对细分的垂直媒体认识、青睐、依附程度不断加深。垂直媒体通过差异化的用户群体、广告形式、效果评价等多方面深入发掘,其较之于综合门户趋于饱和的剩余空间而言,具有更大的开发价值。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我国电视新闻媒体造成了沉重一击,导致电视观众的数量不断缩减,电视媒体的经济效益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电视新闻媒体的创新,就成为了全体电视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基于此,本文首先对新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媒体遭遇的挫折作了简要说明,然后深入探讨了其中的深层次原因,最后针对创新电视新闻媒体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具体措施。
关键词:
新媒体;电视新闻媒体;挫折;原因;措施
有人说,新媒体的崛起意味着传统媒体的衰落,这种观点虽然不能算对,但却是当前传统媒体发展现状的真实写照。在新媒体快速发展之后,传统媒体的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小,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许多电视新闻媒体都出现了生存困难的局面。新媒体的崛起固然对传统电视新闻媒体造成了不小冲击,但是这种影响并非全是负面的。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存在较为深入的联系,两者可以在某些层面达成一致。因此,对于电视新闻媒体工作者而言,当前最为紧要的任务就是找出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的契合点,以电视新闻媒体为平台,新媒体为手段,开创出全新的电视新闻媒体发展空间。
一、新媒体背景下我国电视新闻媒体遭遇的挫折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我国电视新闻媒体遭遇了较为严重的挫折,使许多电视新闻工作者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动摇,甚至部分工作者对传统媒体的未来发展失去了信心。这种行为显然有些夸张,但是也毫不掩饰地暴露出当前传统电视新闻媒体所遭遇的困境。具体说来,首先,在新媒体崛起之后,电视新闻媒体的受众数量锐减,分流到了互联网与手机。最开始的时候,互联网是新媒体的主要代表,其从电视新闻媒体手中抢走了大量受众,但是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又成为了受众的新宠,逐渐从互联网手中抢占了大量受众。其次,新媒体的崛起给传统电视新闻媒体的主流影响力也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在新媒体崛起之前,电视新闻媒体在舆论方面具有绝对的主流影响力,能够引导社会舆论,但是,新媒体的崛起使得新闻事件能够从多角度进行透视,同时利用手机、网络等更加方便快捷的手段实现传播,这就使得电视新闻媒体在信息传播上大幅落后,受众优先接收了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传播的信息,进而逐渐就对这些新媒体产生了信任,使得电视新闻媒体的主流影响力弱化。最后,电视新闻媒体的经济效益下滑严重,给相关工作的开展造成了障碍。在以往,电视新闻媒体是广告商十分青睐的平台,因为电视媒体具有广大的受众群体。但是,新媒体出现之后,其以超出电视新闻媒体的覆盖程度,迅速抢占了广告市场资源,越来越多的商家选择在新媒体上投放广告。此外,在其他一些方面,选择和新媒体合作的商家越来越多,和电视新闻媒体合作的越来越少。这就使得目前除了央视和个别省级卫视这些所谓的一线阵营的大型电视新闻媒体之外,大多数二、三线省级卫视和小型的市县级电视新闻媒体的生存发展越加困难。
二、新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媒体遭遇挫折的原因
第一,新媒体具有显著优势,导致传统电视新闻媒体竞争力不足。新媒体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全天候、立体化、及时性、全面性以及多元化等诸多特点,这都是电视新闻媒体所无法达成的。在社会节奏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新媒体的特点更加贴合社会的实际需求,因而使得其能够被消费者广泛接受,从而快速从传统媒体转移到新媒体上。第二,电视新闻媒体工作者对新媒体认识不足,导致在工作布局上没有做好对新媒体的应对措施,进而在新媒体的强势冲击下猝不及防,最终付出较大的发展代价。对新媒体认识不足的问题主要是电视新闻媒体的部分工作者固步自封、妄自尊大,没有对新媒体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导致工作布局失误。不仅如此,在遭受新媒体冲击之后,电视新闻媒体工作者对新媒体产生了不正确的认识,将其作为了竞争对手,而没有考虑到借新媒体之便实现电视新闻媒体转型升级的可能,进而使得电视新闻媒体工作限于困局。第三,思想局限,能力不足,使得电视新闻媒体的发展不畅。从电视新闻媒体工作的实际情况说来,不少人员在思想上存在一定局限,难以打破固有思维,跳出局势之外对电视新闻媒体的发展进行前瞻性的剖析。部分人员在能力上也有所欠缺,不仅不能够应对电视新闻媒体的本质工作,更无法适应新媒体发展对电视新闻媒体工作造成的转变,从而拖慢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效。
三、新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媒体创新的策略
(一)正确认识新媒体,以新媒体促电视新闻媒体要想在新媒体时代创新电视新闻媒体的相关工作,促进其健康发展,必须要对新媒体的真正内涵形成正确认识。首先,新媒体是媒体发展的产物,是一种媒体形式,和电视新闻媒体属于同种连枝,两者更应该成为合作伙伴,而并非竞争对手。其次,新媒体和电视新闻媒体存在不少共同点,这些共同点可以成为连接两者的纽带,为新媒体和电视新闻媒体的合作共建开辟新的道路。再次,新媒体的发展形式可以成为电视新闻媒体的参考对象,电视新闻媒体可以从中发掘出很多适用于当前工作的内容。最后,电视新闻媒体具有实体平台,具有庞大的社会网络和资源,新媒体立足网络,在虚拟环境中得以生存发展,但是缺少实体的支撑和巩固。比如,安徽卫视《每日新闻报》这个节目,就把微博这一新媒体作为节目的内容来源,通过幽默诙谐的方式点评微博上的热点时事,最后还和观众通过邮箱、微博等互动交流,可谓实现了新媒体与电视新闻的融合,取得了良好的反响。所以,电视新闻媒体工作者应该正确认识到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别,并通过这一差别实现两者的合作。
(二)革新思想,转变工作革新思想是新媒体时代赋予电视新闻媒体工作者的必要工作,只有革新思想,在新时代用新观念指导各项工作的展开,才能突破新媒体时代对电视新闻媒体的限制,实现创新性的发展。电视新闻媒体在新媒体时代对思想进行转变,可以在电视新闻中更多地突出故事化、视听语言精致化以及精良的新闻编排。比如四川卫视的《视线》这一节目,即是通过设置悬念的故事化手段,将新闻事件向观众娓娓道来,效果良好。再比如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其就是通过精致的视听语言,让观众通过画面感受到美食的温度。这样的创新性电视节目,就是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的大势所在。革新思想是新媒体时代赋予电视新闻媒体工作者的必要工作,只有革新思想,在新时代用新观念指导各项工作的展开,才能突破新媒体时代对电视新闻媒体的限制,实现创新性的发展。另外,作为电视新闻媒体应该对内部的制度体系进行转变,使其更加贴合新媒体时展的特点与步伐。同时,还需对人员架构进行调整,设置专门的研究新媒体的工作队伍,加快电视新闻媒体与新媒体的对接。比如,在新闻传播的及时性上,电视新闻媒体在有些时候会落后于新媒体,这就可以开辟电视新闻媒体和新媒体的合作模式,即新媒体获取新闻信息,电视新闻媒体在第一时间将其播放出来,同时突出新媒体的作用。如此,依靠新媒体的及时性,配以电视媒体的可靠性,就可以扩大信息传播效率,取得更大效益。
(三)加强综合性人才培养面对新媒体的冲击,电视新闻媒体必须要加强综合性人才的培养,构建一支对新媒体和电视新闻媒体都有独到见解的工作队伍。首先,电视新闻媒体可以广泛招聘新媒体人才,组建一支新媒体工作队伍,深入挖掘新媒体和电视新闻媒体内在规律。其次,对新媒体人才队伍加强培训,使其对电视新闻工作产生深刻认识,并且能够在对新媒体认识的基础上,实现对电视新闻媒体的再认识。最后,需要构建人才激发机制,通过奖励、晋升等手段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潜力,最大程度在工作中发挥自身才能,促进电视新闻媒体在新媒体背景时代下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岩.新媒体背景下我国电视新闻媒体的创新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5(15).
2.王晓园.新媒体背景下的电视新闻编导策略分析[J].传播与版权,2015(08).
3.唐芬.新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节目优势的重建及思考[J].新媒体研究,2015(19).
论文摘 要:通过阐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对大学生学习现状进行简单的分析,指出应在多媒体大学教学中使用,并运用建构主义理论进行全方位的指导.
近年来,随着高校继续扩招,大班教学成为日益普遍的教学形式,而采用旧的教学模式———“讲台上一个老师以最大声音授课,台下部分学生却见其嘴动而无声”,显然已无法促进大学生更好学习.而现今,多媒体辅助教学越来越为大学教学所倡导,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传统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而且,使用多媒体进行大学教与学,也是大学教学改革对教师自我提高和学生水平不断深化的切实要求,也是教育国际化的必要条件.“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改革应使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尤其要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应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建构主义,也称结构主义,是认知理论一个重要分支.是瑞士教育学家皮亚杰最早提出的.他认为,个体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使个体认知发生心理机制或途径的同化和顺应.同化是个体认知数量不断扩充,顺应使个体认知结构性质不断发生变化.在此理论上进一步阐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自主建构过程.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知与编码,从而获得对知识意义的理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直接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被教师灌输的对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建构主义认为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要帮助学生协调各种学习活动,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意义建构是学习的目的,它要靠学生自觉、主动去完成,教师和外界环境的作用都是为了帮助和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
一直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看作是对外部刺激做出被动反应,即作为知识灌输的对象.这此传统教学模式因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而大大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现代学习理论的新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因其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并把学生看作是信息加工主体的特征正愈来愈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体现了认知能力在儿童语言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皮亚杰的理论基础中,一些语言学者作了进一步的研究,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概括起来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情境”、“合作学习”和“学习环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即:
(1)学习是一种意义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刺激,学习过程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爱好、利用原由的认知结构,即知识和经验,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的过程.
(2)学习是一种协商活动的过程.学习的发展是以学习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的,不同的学生引起不同的认知结构而形成对知识不同的理解,此时只有通过“协商”才能达成共识.
(3)学习是一种真实情境的体现.学生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才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建构主义的观点顺应了学习者的认知规律,随着网络多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建构主义理论日益与大学教学实践普遍结合起来,成为高校教育改革和多媒体教学的主要理论基础.
如上所述,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内容.它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一个交互的、不受时空约束的、自然的、友好的、开放的学习环境是建构主义学习者的必需.只有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者才可以充分发挥创造性,可以自己决定建构和创造知识,利用各种学习工具和信息资源.从而顺利达到预期的目标.而多媒体技术正好是创设这样的学习环境的最有效工具.它由于能提供友好、形象直观的界面,提供大量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刺激,还能按照超文本方式组织与管理各种教学信息和学科知识,因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是很有利的,也是其它媒体或其它教学环境无法比拟的.将这一技术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结合起来,无疑是为高校大学教学的探索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建构新的大学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为基本手段和途径,新的大学教学模式应该包括学生、教师、教学信息、学习环境四个要素,这四个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成为稳定的个性化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
(1)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交互式教学和合作学习.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软件如Microsoft PowerPoint等设计出以发展学生元认知能力为主的、围绕本单元主题的合理方案,然后通过多媒体网络环境将所需的各种素材呈现给学生.此时,教师已从单纯的讲授知识转变为教学的设计者,课堂活动的导演者,学生获取知识的引导者.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通过多媒体网络设计的情境,与教师和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加深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从而完成对新知识的建构.
(2)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课堂.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信息的自由传输,使得教育资源在全世界的交换、共享成为可能.目前,许多高校都构建了校园网,与国际互联网接轨,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从网络上下载有利于创造情境的资源,丰富大学的课堂教学.这种与多媒休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集知识性、趣味性、易操作性于一体,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提高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关键词: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网络课程;多媒体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1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6-0231-01
1 多媒体设计
本文中多媒体主要指用于表征的知识和信息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教学信息的传播载体;而不是课本、投影机、计算机、录音机等物化形态媒体;同时双重编码理论和双通道学习理论都倾向于认为,人类进行认知加工时用于表征和呈现知识信息的媒体主要是语词和画面,如理查德•E•迈耶在其书《多媒体学习》中“把多媒体定义为用语词和画面共同来呈现材料”。需要特别指出的这里的语词包括发声语词和文本语词,即我们进行言语交流时所使用的语词和用文本呈现的由视觉通道进入认知加工系统的语词。
多媒体设计主要探讨遵照多媒体设计的原则,以何种媒体恰当地表征信息、研究媒体的优化组合,以设计出符合人类心理认知方式的网络课程。
2 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
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是由美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家理查德•E•迈耶(Richard E•Mayer)在其书《多媒体学习》中提出,并通过大量的心理实验证明该理论正确性和科学性。迈耶认为“按照人的心理工作方式设计的多媒体信息比没有按照人的心理工作方式设计的多媒体信息更可能产生有意义学习”,基于此认识,迈耶研究了多媒体学习的认知规律,依据双通道假设、容量有限假设、主动加工假设的心理学原理提出了多媒体学习的五个步骤和多媒体认知模型,并且提出了多媒体设计的七个原则。
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的三个假设:
(1)双通道假设。指人们进行认知加工时对视觉表征和听觉表征的材料都有相应的信息加工通道。
(2)容量有限假设。人们进行认知加工时是需要消耗认知资源的,而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在每个信息加工通道上一次加工的信息数量是也有限的。
(3)主动加工假设。是指人们为了对呈现的材料与他们的经验建立起一致的心理表征会主动参与认知加工。主动的认知加工过程包括形成注意、组织新进入的信息和将新进入的信息与其他知识整合。
多媒体学习的认知模型。
多媒体学习认知模型也代表信息加工系统,该模型形象的反应了人类进行多媒体学习时的学习原理;以语词和画面呈现的多媒体材料,分别通过听觉通道和视觉通道进入到人的感觉记忆中心,需要指出的是以文本呈现的语词材料,是由眼睛感觉通过视觉通道进入感觉记忆中心的,进入到感觉记忆中心的视觉表象和听觉表象能作短暂停留,之后需要进行选择,视觉和听觉表象的选择是基于容量有限假设,在感觉记忆中心在相应的通道只能选择有限的信息进入到工作记忆中心。多媒体学习的主要过程发生在工作以及中,在积极主动的意识状态下,工作记忆被用于暂时性地贮存知识和操作加工知识,工作记忆是以双通道为基础的,因此在完成相应通道中信息的信息模型建构后,还需要在两种通道之间建立关联,即将有关联的听觉表象和视觉表象进行转换,比如当听到“狗”这个单词时,你可能在脑海中会浮想出一只狗的图像;最后需要提取长时记忆中的先前知识,将经过加工后的信息与先前知识进行整合,存储到长时记忆中去。
3 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对网络课程多媒体设计的启示
3.1 多媒体认知原则
网络课程中语词和画面组成的呈现将比只有语词呈现的学习效果好,简单来讲就是要求在网络课程中最好是图文结合,特别是要描述那些复杂的关系或某些事物复杂的原理时,当语词和画面共同呈现时,学习者学习时将减少认知资源消耗,比较容易形成语言和图像的心理模型并在二者之间建立联系。
3.2 时空接近原则
网页上相关联的语词和画面应在空间和时间上接近;具体来说空间接近就是要求文本的相关插图不能离的太远,应在一个屏幕上能显示出来,时间接近就是要求在相应的语词和画面要同时呈现,例如在用声音加画面说明某一事物时,对应的画面和解说需要同时呈现;时空接近使得学习者更有可能在言语表征和视觉表征之间保持两种材料的心理表征,因此有可能在言语表征和视觉表征之间建立心理联系;如果不是同时呈现,学习者需要消耗相应的认知资源来形成语词表征和视觉表征之间的有关联系。因此,网络课程中多媒体信息在位置和时间上尽量接近是必要的;比如,将与图有关的文字整合到图中,尽量将相关内容用一个屏幕显示,使声画同步,采用同步交流等。
3.3 通道原则
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指出由动画和解说组成的呈现比由动画和屏幕文本组成的呈现能使学习者学得更好,也就是说在网络课程中,和图像共同呈现的语词用声音的形式比用文本的形式更能促进学习者学习,这是因为当画面和语词材料都是以视觉形式呈现时,将会增加视觉通道的认知负荷,而听觉通道的认知负荷处于闲置状态,认知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当语词材料以声音的形式呈现时,人们可以在视觉通道加工图像信息,同时可以在听觉通道加工语词信息,认知资源尽可能得到了利用。当前我国很多的网络课程都是单纯的视频,基于通道原则,在这种网络课程中的解说主张用声音形式解说,而不是文本形式的解说。
3.4 冗余原则
这里所说的冗余指信息的冗余,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指出,学习者学习由动画加解说组成的呈现材料比学习由动画加解说再加屏幕文本组成的呈现材料取得更好的效果,这里的解说和屏幕文本所呈现的是同样的语词信息;当然也有新闻传播理论认为字幕和解说是相辅相成的,人们在观看视频时既可以看字幕又可以听解说,而且当解说出现发音不准、讲得太快等问题而影响观看学习时,可以通过观看字幕获得清晰的解释;但是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从原理上解释了人类学习多媒体材料的过程,双通道假设和容量有限假设可以科学解释动画加解说加屏幕文本的不合理性,其不合理性表现在增加了视觉通道的负荷,影响了视觉通道对画面图像的加工;抛开认知理论的解释,常识也能感觉到:当你观看那些画面加解说加屏幕文本的节目或教学视频时,你可能会觉得你不是在看画面,而是在看屏幕文本。所以对于那些纯视频的网络课程或者教学视频,在有解说的情况下,不主张用字幕。
3.5 一致性原则
一致性原则是指与教学的一致性,它要求在网络课程中剔除无关的文本、画面、和声音;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认为无关的信息会争夺工作记忆中的认知资源,分散学习者对重要信息的注意力,干扰信息的加工。网络课程中有一个误区是对网页设计美感的过分追求,以为设计的越好看的网络课程越体现网络课程的质量,这违背了与教学一致性的设计原则,对于设计的非常漂亮的网络课程,学习者可能沉浸于其美的艺术之中而无暇顾及教学信息了;更重要的是,网络课程中知识和信息的结构应与学习者的认知加工保持一致性,也就是说网络课程的设计应能促进学习者的认知、有利于学习者对信息的加工。
4 结语
网络课程是利用多媒体来表现其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的,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从学习机理上解释了人类学习多媒体材料的过程,网络课程中利用多媒体学习理论来指导多媒体设计,对于设计有利于学习者信息加工、促进有意义学习发生的网络课程具有莫大的意义。
青少年媒体应用习惯调查分析
1青少年媒体接触时间安排较为合理
青少年媒体素养的养成与媒体使用时间有直接关系。由于青少年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知识,所以其接触媒体的时间受到了严格的限制。调查显示,60%以上的青少年学生每天阅读报纸和杂志的时间都在10分钟之内,接触广播所用时间更少,有65.25%的青少年学生表示其从来不收听广播。对于接触较多的电视和电脑来看,60.34%的青少年每日收看电视的时间都在30分钟之内,59.08%的青少年每日上网时间也在30分钟之内。时间安排较为合理。
2青少年媒体接触偏向新型媒体
媒体素养的形成是建立在媒体的接触和使用的基础上。媒体是媒体信息传播的载体,不同的媒体的特质也决定了其传播的内容和方式的不同。媒体可分为传统媒体,以报纸和杂志为代表;新媒体,包括电脑、手机、便携式数码播放器等[7]。本次调查结合广东省青少年的实际情况,主要对青少年接触报纸/杂志、电视、电脑、手机、收音机5种主要媒体的情况进行了解。根据调查结果,在青少年群体中,接触最为频繁的是电脑(38.35%),其次是电视(346%),再者是手机(19.37%)和报纸/杂志(8.46%),最后是收音机(1.36%)。现如今,新媒体的发展和普及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积攒了强烈的人气,在对青少年的媒体接触调查中,就证明了这一状况。
3青少年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新媒体
获取信息是使用媒体的目的之一。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个性化突出、受众选择性增多、表现形式多样、信息实时等新特点,具有交互性、全息性、数字化、网络化等优势[7][8]。电脑等新型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力愈渐强大。在此次调查中,受试者的主要信息来源是电视(404%)和电脑(397%),这两大媒体是广东省青少年的主要获取信息的渠道。其次是手机(11.89%),随着手机的普及,手机的利用范围已不再局限于只是一种通讯工具,由于其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也将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再者就是报纸/杂志(9.17%),最后是收音机(0.93%)。新媒体铺天盖地地跑步而来,已逐渐显示出其巨大的潜能发展空间,但青少年由于对媒体资源的认识和利用还很有限,所以获取信息的渠道比较单一,比较倾向于新型媒体。
4青少年最信任的媒体是电视
媒体公信力是媒体影响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媒体知名度和美誉度吻合的产物。媒体公信力的高低决定其舆论影响力的大小[9]。不同性质的媒体在青少年心目中有着不一样的地位。据调查,青少年对报纸/杂志、电视、电脑、手机、收音机的信任程度不同,其中认为最可信的媒体是电视(46、97%),远远大于其他媒体。其次是报纸/杂志(25.20%)和电脑(204%),虽然报纸/杂志的使用频率低于电脑,但是其代表的传统媒体的信任度却是高于电脑这类新型媒体的。其中,青少年对手机媒体的信任度最低,仅有78%的同学们表示信任手机媒体。由此可以看出,新媒体无论是在受欢迎程度还是使用度均高于传统媒体,但是在可信度上,传统媒体并不输于新型媒体。因此,传统媒体任重而道远,更应当正确促进推广青少年的媒体素养教育。
5青少年对媒体内容偏好以新闻和娱乐为主
不同的青少年有不同的媒体内容偏好,不同的媒体内容对青少年的思想、行为的影响也不同。本研究将青少年媒体接触的内容分为了9类,包括新闻、戏曲、综艺、文化、社科、动画/电视剧、体育、教育和其它。调查发现,青少年对媒体内容偏好以新闻(60.83%)、综艺(56.96%)和动画/电视剧(592%)为主。可以看出青少年目前最关注的信息类别以娱乐为主,当今媒体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都在最大限度的追求娱乐性,海量的娱乐信息必定带有一定程度的消极作用,不合时宜地引导青少年向偶像崇拜或是娱乐消费的方向发展。媒体素养教育更是迫在眉睫,应当正确积极地保护青少年避免走向过度娱乐化[10][11]。
6青少年在媒体的选择和利用上目的性较强
对待不用种类的媒体,青少年有着不同的接触目的。在课业学习之外,青少年通过利用媒体来获得的效果也是多种多样。本次调查将青少年使用媒体的主要目的分为:娱乐消遣、学习各种知识、消费指导、消磨时间、排除各种压力以及其他。其中比例最高的是娱乐消遣(80.58%),其次是学习各种知识(61.97%)和排除苦闷压力(566%)。青少年在使用媒体的目的上较为明确,在心态方面也较为积极。
各地区青少年媒体素养水平比较分析
1各地区青少年对媒体认知水平的比较
(1)媒体认知方面。在发放问卷的11个地市中,揭阳市经济发展水平虽然不及广州和深圳等地,但是揭阳市青少年的媒体认知程度最高,平均得分为440795。深圳市经济发展水平虽处于全省前列,但是深圳市青少年媒体认知水平却是11个受试城市中的第十位。韶关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高,但是韶关青少年媒体认知程度却排在受试地区的第二位,平均得分为401389。湛江市青少年对于媒体的感知程度位列受试地区最后,平均得分仅为472513,见表1。
(2)媒体理解方面。在发放问卷的11个地市中,韶关青少年媒体理解能力较其他受试地区较强,平均得分为648611。揭阳市青少年的媒体理解方面的能力依然排在受试地区的前列。但是深圳地区青少年的媒体使用能力依然处于中下水平,平均得分为519784,见表1。
(3)媒体批判方面。在发放问卷的11个地市中,韶关青少年的媒体批判能力也是处于受试地区中的第一位,平均得分为799074。经济发达的深圳地区青少年媒体批判能力处于受试地区的第九位,平均得分为523981。阳江地区青少年媒体批判能力位列受试地区的最后一位,平均得分为455801,见表1。
(4)媒体应用方面。在发放问卷的11个地市中,韶关青少年媒体应用同样处于受试地区第一位,平均得分为969444。揭阳地区的青少年媒体应用方面也表现良好,在受试地区中第二位,如表1所示。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不同受试地区的青少年在媒体认知、媒体理解、媒体批判和媒体应用4个方面的能力水平均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不构成正比发展。由此可知,经济发展水平并不是直接影响当地青少年的媒体素养水平。
2广东省青少年的媒体认知、媒体理解、媒体批判、媒体应用的相关性分析
(1)媒体认知能力与媒体使用能力的相关性分析。根据Pearson相关分析得出P值为0.007,见表2,即广东省青少年媒体认知能力和媒体使用能力呈正相关。也就是说广东省青少年媒体认知能力越高其媒体使用水平也越高,反之亦反。
(2)媒体批判能力与媒体认知能力的相关性分析。根据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知P值为0.000009823,见表2,即广东省青少年媒体批判能力与媒体认知能力呈正相关。也就是说广东省青少年媒体批判能力越高其媒体认知能力也越强,反之亦反。
(3)媒体批判能力与媒体使用能力的相关性分析。根据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知P值为0.001193,见表2,即广东省青少年媒体批判能力与媒体使用能力呈正相关。也就是说广东省青少年媒体批判能力越高其媒体使用能力也越强,反之亦反。
(4)媒体应用能力与媒体认知能力的相关性分析。根据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知P值为0.006498,见表2,即广东省青少年媒体应用和媒体认知呈正相关。也就是说广东省青少年掌握的媒体应用越强其媒体认知能力也越强,反之亦反。
(5)媒体应用能力与媒体批判能力的相关性分析。根据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知P值为0.002888,见表2,即广东省青少年媒体应用和媒体批判两者之间呈正相关。也就是说广东省青少年掌握的媒体应用越强其媒体批判能力也越高,反之亦反。
广东省青少年媒体素养水平总体状况
1青少年媒体认知程度现状分析
广东省青少年在媒体认知方面,总体平均得分为659833。从总体平均得分可以看出,广东省青少年在媒体认知方面,能够懂得媒体的基本知识、媒介组织、媒介作业流程的认识。尤其是广东省青少年媒体接触意识较强,对于新媒体有较强的好奇度,也很乐于使用新媒体与别人沟通。但是在利用媒体来表达自己观点方面表现的较差,而且在排除媒体对于自身判断的干扰方面还有所欠缺。由于青少年本身心智并未完全成熟,他们对于事物的判断能力较成人来讲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对于媒介信息对自身判断力的干扰也难以克服,加之家长、学校等各个方面对于青少年这方面的技能的培养较少,使得青少年容易受到媒介信息的干扰。各题目得分情况见表3。
2青少年媒体使用及伦理现状分析
广东省青少年在对媒体使用方面,总平均得分为70.54225。从总平均得分情况来看,广东省青少年对媒介使用的基础知识能够大致了解,对于媒体组织的性质的理解题目得分较高。但是对于媒体的商业利益的理解程度较低,同时对于媒体信息的判断能力较差,对一些具有媒体节目背后的内容并不能够完全理解,理解程度不高。之所以产生如此情况是由于青少年使用媒体的基本知识都是自己在接触媒体中慢慢知晓的,没有专人予以教导,那么他们对于媒体使用的知识也只能停留在表层,对媒体背后深层次的知识很难接触到。目前我国关于青少年媒体素养教育的内容还停留在媒体使用方法上,所以由于这方面教育的缺失也是造成以上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各题目得分情况见表4。
3广东省青少年媒体批判能力现状分析
广东省青少年在媒体批判能力方面,总平均得分为708733。从总体得分情况来看,广东省青少年具有一定程度的对媒介的反思能力,对于媒体基础知识和特性也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是在对媒体信息性质的理解方面,得分较高。但是对于媒体信息的制作方面的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并不能够了解媒体制作信息的背景以及信息的原则。这与我国媒体素养教育欠缺有一定的原因。目前为止,在我国青少年媒体素养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大家过多关注的是青少年文化方面的教育,并没有系统的教授青少年关于媒体方面的知识。在笔者与青少年接触中也了解到他们对于使用媒体的方式等方面的技能都大多是在自己摸索中得到的,并没有专人给予他们这方面的教导。各题目得分情况见表5。
4广东省青少年媒体应用能力现状分析
广东省青少年在媒体应用方面的总平均分数为75.48554。能够掌握一定的媒体特性知识,能够根据自身的学习或者其他方面的需求来选择合适的媒体。但是在运用媒体进行交流方面分数较低,这与其作息有很大关系。因为青少年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与同学之间的交流方式大部分是面对面的进行交流。根据调查显示,广东青少年使用媒体的主要动机也是娱乐消遣、排除苦闷和获取知识。那么从这点也对青少年运用媒体进行交流得分较低的原因可见一斑。各题目得分情况见表6。
研究结论与探讨
(1)媒体使用习惯方面。①青少年的媒体接触类别呈现多样化趋势,电脑和电视是青少年使用最频繁的媒体类别,所占比例分别是346%和38.35%;也是主要的信息来源渠道;②青少年最信任的媒体是电视,最受欢迎的媒体是电脑,但是对电脑的信任度却低于传统的纸质媒体;③媒体活动的内容多样化。青少年最感兴趣的信息集中在新闻、综艺和电视剧,他们对媒体娱乐功能的使用超过任何一种功能,信息渠道功能也只能位居其后;④青少年的媒体接触时间安排较为合理,60%以上的青少年学生每天阅读报纸和杂志的时间都在10分钟之内。平均一天看电视的时间和上网时间都集中在3060分钟以内。
(2)媒体认知方面。青少年能够意识到媒体的重要性,能够懂得媒体的基本知识、基本组织和作业流程,并且对媒体或者媒体信息有较为明确的需求。但是利用媒体表达自我观点的能力比较低,还不能够正确地排除信息带给自身的干扰。
【关键词】协同论;媒体融合;构建
在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网络传播改变了信息的传播形式,移动客户端的兴起,对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带来一定冲击,通过网络包容性、共享性的信息协调,对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一定挑战。因此,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迎合时展,传统媒体需要改变以往的发展模式,通过媒体统合机制的创新,改变单一的信息传播形式,并在网络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发挥协同论的引导优势,以便充分展现网络协同发展的目的,为媒体产业的运行及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一、概念分析
(一)协同论
所谓协同论,作为系统理论发展中较为重要的组成,其经历了经典系统论、现代系统论的发展阶段,在当前社会不断发展中,协同论形成了自组织理论形式。结合协同理念,主要是指系统中各个部门的系统合作,通过自组织理论方案的确定,展现协同的处理价值。对于协同论,主要是在系统内部的各个要素协同中,根据内部协作的特点,通过时间、空间以及功能的内部协同,以展现自组织过程的协调价值[1]。
(二)媒体融合
对于媒体融合而言,将互联网技术作为核心,通过报业、电视以及杂志等传统媒体的分析,将其与网络资源进行融合,形成资源共享以及信息集中处理的目的。媒体融合的必要性如下:第一,在系统论支持下,媒介融合中通过信息资源使用,可以在信息交融的处理背景下,产生一种全新的生产形式,以实现媒体融合发展的目的。第二,媒体融合作为一种重构机制,通过新媒体与旧媒体的融合,可以改变单纯的信息传播方式,为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资源的使用提供支持。
二、媒体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一)新闻传播理论被弱化
在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新媒体及网络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人们对信息的获取不再只是局限于传统媒体。新媒体作为全新的信息传播途径,人们在该平台上存在着灵活的话语权,而且,网络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形成价值取向,以展现新媒体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价值,但是,在这种媒体舆论环境下,舆论引导者会偏向公共领域意见,导致受众接收的信息与自认为的舆论方向存在偏差。而且,在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新媒体信息不断更新,传统媒体在主流舆论引导下难以在短时间内被人认可,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舆论的影响力,无法使主流舆论符合人们的信息获取需求。所以,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新闻编辑人员需要认识到新闻传播理论被弱化的问题,结合时代的发展及需求,在新闻编辑中融入新媒体技术,以提高新闻编辑的有效性,为新闻信息的传播及舆论引导提供参考[2]。
(二)缺少对新媒体的认识
在媒体融合中,存在着对新媒体认识不足的问题,部分媒体将融媒体简单地理解成为“全媒体”,在实际的新闻整合中,使用笔录、录音等设备采集音频,之后利用不同媒介进行信息数据的编辑处理,旨在通过一次采访完成多次编辑及任务,以实现信息全覆盖的目的。这种现象只是在本质上将网络作为新的信息传播工具,降低了媒体融合的资源使用价值。因此,在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媒体融合中为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媒体产业需要将网络信息技术作为核心,通过人们获取信息途径的分析,构建完善性的媒体融合发展机制,并将信息传输作为重点,提高媒体信息资源的使用效果,为协同论视角下媒体融合产业的创新提供支持。
(三)评估监管机制不完善
通过对媒体融合工作的分析,在不断发展中取得了成效,但是,在整个市场运行中,仍然存在着乱象问题。第一,在媒体融合中,由于缺少媒体融合评价指标及评价体系,导致媒体融合的评价制度相对落后,无法实现媒体融合,为产业的运行以及信息资源的调整带来限制。第二,受到媒体融合及市场监管的限制,无法明确产业融合方向,从而为媒体融合产业的持续发展带来限制。因此,媒体融合中,应该及时发现评估监管机制不完善的问题,通过信息评估、信息监管体系的完善,保证媒体融合的有效性,以实现媒体产业的创新发展目的。
三、协同论视角下媒体融合的优化策略
(一)强调资源共享,保障信息分类处理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为了充分发挥协同论视角下的媒体融合优势,需要将网络平台的建设作为重点,通过媒体融合信息的协同处理,保证资源共享,以实现媒体产业稳步发展的目的。第一,在传统纸质媒体中,各个部门呈现出各司其职的现象,在新媒体产业运行中,由于建设了新部门,导致传统报业无法与信息媒体进行融合,影响媒体资源的利用价值。因此,在媒体融合中,应该改变这种发展模式,通过信息资源的采集、互联网通信资源的运用等,强调信息资源的共享及交流,如,在媒体融合中,可以建立网民信息传播平台,结合媒体产业的运行特点,扩大信息资源的获取途径,使媒体融合中的各项信息处于动态化的交流状态,以增强信息资源的采集效果,充分满足媒体融合的产业发展需求。第二,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通过有选择性资源的配置以及资源的共享,可以避免传统媒体资源匮乏的问题,增强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也可以降低信息采集成本,展现协同论视角下的媒体融合价值。
(二)加强协调统一,发挥用户驱动价值
根据协同论思想,在平台与用户协调、统一中,需要将用户驱动作为重点,通过针对性媒体融合方法的落实,增强信息资源的使用价值,以满足网络信息资源的传播需求。通常情况下,媒体融合中的平台与用户协调统一中需要做到:第一,实现受众向用户的转变。根据媒体融合的特点,其作为一种多样化的信息融合方式,在经营结构完善中,需要全面渗透经营理念,通过纸质媒体以及新媒体的融合,展现现代媒体的社会精神及人文关怀理念,以提高信息资源的传播效果,满足新媒体产业的运行及持续发展需求。第二,在互联网信息背景下,新闻手机客户端呈现出多样变化,如果在媒体融合中只是单纯的将传统媒体受众转移到新媒体信息受众,会影响产业融合的效果,无法挥发信息自主使用的价值,影响人们对网络信息资源的自主选择权[3]。
(三)创新媒体融合,构建融媒体信息系统
结合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媒体融合中,为了提高信息资源的整合效果,媒体产业需要进行资源融合,并构建信息化的管理系统。通常情况下,在媒体融合的信息系统构建中,应该做到:首先,构建流程控制模块。在这一模块设计中主要系统包括:第一,智能创意选题系统。在媒体融合中,通过互联网全网监测,可以及时获取社会热点,智能创意选题模块会根据社会热点问题,利用平台作品的内容,进行相关信息的传播,并在模块策划中创新选题内容,展现智能创意选题策划的价值。第二,融媒体新闻采集模块。在这一系统中,会通过采集中心、资源中心以及展示中心等,对相关新闻进行在线文字视频的编辑,并向基层人员开放信息获取渠道,展现信息资源共享的价值。其次,数据监测分析模块。在这一模块系统构建中,需要对传播及舆情大数据进行分析。例如,在传播分析中,系统会根据媒体融合的相关内容,对稿件的质量以及转载量、点赞量等进行数据统计,逐渐形成动态化的维度监测系统,之后按照该种数据进行资源宣传,从而实现媒体融合的数据整合目的。在对舆情大数据分析中,系统会将数据处理作为重点,通过舆情判断以及数据报告的分析,精准掌握舆论动向并主动发声。
结语
总而言之,在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媒体融合中为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媒体产业需要将网络信息技术作为核心,通过人们获取信息途径的分析,构建完善性的媒体融合发展机制,以信息传输的有效性,为协同论视角下媒体融合产业的创新提供支持。通常情况下,在媒体融合构建中,需要强调资源共享,通过信息资源的协调、媒体融合方式的创新以及信息监管方案的完善等,发挥协同论视角下媒体融合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陆小华.媒体融合运作体系构建方法与实现路径——以新华社全球视频智媒体平台与相关运作体系为研究样本[J].现代传播,2019,41(10):1-11.
[2]关琮严.区域协同与生态融合:“空心化”困局中地市媒体融合发展路径[J].中国记者,2020(9):86-91.
虽然从理论上说,《新闻联播》的销量或者说收视率是没有问题的,但从目前的消费结构看,其主要目标消费群已经严重老化,通常都是三十岁以上的人。而且在这部分主要目标消费群中,有相当一部分成天爬在网上,对于国家严肃新闻在每晚的《新闻联播》开播前已经耳熟能详。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闻联播》如果不进行新的市场需求的引导开发,不提升自己的产品质量,不是它抛弃消费者,而是被消费者抛弃。因此,《新闻联播》改版也是在整体商业环境下的一次不得不为之的动作。
更进一步说,不仅仅是《新闻联播》必须走改版之路,央视或者说电视传播模式整体也面临着市场消费力量的强大冲击。若干年前,一个好的电视剧常常能让电视收视率达到20%,但现在一个电视剧能达到8%到9%,已经可以冲击当年度的收视冠军了。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李明利本人看来是消费者注意力的转移。
随着以网络为核心的新兴媒体力量的崛起,消费者已经不可能单纯依靠某个媒体来确定自己最终的行为意见。面对同一事物,消费者往往要经过一个完整的思考行为流程,期间要动用多个媒体,才能对产品或者事物形成一个完整清楚的认识,然后最终把行为固定下来。而消费模式决定传播模式。正因消费者的这种辗转多思的消费思考模式,所以从市场运营角度而论,现在已经进入了媒体多极化生存时代。
但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从根本上把握媒体多极化时代的传播本质。从目前来看,大多企业对传播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的时代。所谓传统时代,主要指企业从社会地位或者技术指标等外在层面评价媒体的时代。具体来说目前分为以央视+明星为中心和以网络传播为灵魂的两大阵营。
坚持央视+明星模式的企业通常是一些一线品牌企业,他们因为传统传播得到好处,并坚持央视+明星模式在企业传播中的中心地位,这些企业对央视的看法通常认为覆盖面大、权威性强,对网络传播则认为由于信息量太大受众过去宽泛,所以容易被淹没等。相对于一线品牌企业,更多的中小品牌企业则更倾向于网络传播,认为网络传播成本低,传递迅速;对央视模式则认为成本太高,风险太大等。
在一定意义上,方圆品牌机构认为,上述两种企业的看法都有一定道理,但由于对当前传播的本质特征把握不够,所以无论那种模式都有一定局限性。
在方圆看来,在当前的媒体多极化时代,无论央视也好,网络也罢,都不应该用其技术或者社会地位争论其长短,而应该从消费者角度去把握各种媒体传播的优劣势。只有从消费角度把握住了,传播才能从根本上系统认识传播,进而做好品牌管理。
消费心理层次、品牌传播与管理的对应模型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其消费任何一个品牌产品都是注意、兴趣、对比、偏好、购买、评价这样一个心理流程的循环。
在这一流程循环中,有的阶段如注意是可以在任何媒体上完成,有的则借助于网络完成的可能性更大,如对比、评价等。
而这些心理消费特征率先在什么传播中实现,则关系着其他阶段发生的强度以及对这个品牌的评价。比如面对一款功能饮料,如果首先从央视黄金段注意到,那么从消费心理来看,首先消费者会认为这是个有实力的品牌,并产生强烈的兴趣。相反,如果首先从网络的帖子发现,那么让消费者产生购买兴趣则还要经历漫长的对比、偏好等阶段,才能最终促成销售。
另外,在这一心理流程中,各心理特点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同样,虽然消费者因为在央视看到某品牌产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在网络搜索时,发现消费者对这款产品的评价非常不好,或者,在网络竟然没有其信息,这都严重影响着消费者对这款产品的兴趣和偏好,并决定着其最终的购买或者反复购买。
因此,认真研究各种媒体在消费者心中的作用以及所占的地位,就成为现代品牌传播管理的核心工作。
具体地说,从消费者消费模式看来,央视等传统电视权威媒体在消费者看来主要是消费注意力和消费兴趣的产生地,因为其官办等特征,在消费者看来,其就像家乐福等大的渠道,在里面销售的东西本身就是比较强势成熟的东西。相对于央视,网络的自由性、互动性则在消费者消费者行为中占据了了解、对比、偏好产品的职能。只有经过消费者在网络上的海量信息中甄别,对比同类产品,一件品牌产品才能初步得到消费者的信任,所以,没有网络后期的支撑,前期的央视传播并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消费传播流程,或者就算一个传播流程完成,如果消费者网络评价不高,也会制约乃至影响品牌或者产品的二度和更多消费者消费。
因此,从另一个角度说,如果说央视+明星模式适宜打造品牌印象,形成品牌知名度,打造产品概念的话,那么,网络等传播就更适宜让消费者深度了解品牌,形成以文化为中心的品牌忠诚度、美誉度。而任何一个产品,只有完成从产品概念到品牌知名、联想、忠诚、美誉度的整体体系打造,才意味着一个品牌管理链的构成。
从这个意义上,我国的企业品牌对传播的管理还有很多需要改进之处。
企业品牌传播三大问题
我国企业品牌传播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三种:
第一:对自己缺乏清醒的认识。其主要表现是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媒体,比如有的企业看到别人在做网络传播,其也匆忙建网站,但对网站能给自己、会给自己以及要怎样给自己带来什么并没有清醒的认识,从而让大笔费用被浪费。
第二:对品牌传播媒体缺乏准确的认识。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对自己缺乏认知的另一面,具体表现是许多企业不知道各种媒体的作用是什么,只是简单地把品牌传播定义为广告形式,然后以同一种标准形式满天“撒盐面”,把网络当做央视用,把央视当做塑造品牌的超级武器,或者重视央视轻视网络,这些都是这种问题的标志。结果造成品牌品牌传播的混乱。
第三、对品牌阶段管理缺乏整体认知。不管用央视还是用网络,品牌传播绝对是一个把握消费者消费心理为核心的整体流程。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不是这样,由于对消费心理模式缺乏科学地认知,所以经常导致央视把知名度塑造起来了,但网络却没有动作;或者网络拼命做动作,但高端媒体没有一点动作,结果整个管理链条错位,最终无法实现品牌价值的整体提高,无法让消费者产生消费兴趣或动力。
企业品牌传播的三大关键
从以上问题出发,李明利本人认为,在我国,要做好品牌传播管理,有三大关键:
第一:做好自己。所谓做好自己,关键是对自己的品牌塑造和管理有清醒的认识,明白自己的消费者的特点,知道自己目前在资金等方面的优劣势。只有明白自己的优劣势,清醒定位自己的消费者,才能为制定正确的媒体传播策略和媒体传播形式奠定基础。而事实上,在实际操作上,很多企业恰恰是自我不明确,不知道自己需要央视还是网络,也不知道央视或者网络等各种媒体的作用是什么,适合什么样的形式,从而造成传播的混乱。
第二、制定正确的传播策略。如前所述,在一个消费者占据中心地位的时代,消费模式决定传播模式,因此,必须认真研究产品消费者的消费流程和消费特殊性。只有从特殊性出发,形成整体的传播策略,完成对整个消费心理流程的控制管理,传播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可爱多的电视广告+网上活动在某种意义上是传播配合策略的一个较为典型案例。
关键词:护理专业;新生;老年照护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126-02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逆转的社会问题。有力推进和发展老年护理事业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我院已开始招收老年照护方向的专科生,本研究目的是为了了解护理专业新生对老年照护或老年护理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为开展老年照护专业课程设置与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整群抽取我院2013级新入学护理专业本、专科护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共发放问卷574份,收回问卷574份,其中有效问卷548份,有效回收率95.4%。其中,2013级本科191人,2013级专科357人;男生25人,占4.56%;女生523人,占95.44%;年龄16~22岁,平均年龄(18.78±0.88)岁。
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本课题组编制的《护理专业新生对老年照护的认识及就业意向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对老年照护专业的认知及态度等内容。采用不计名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要求学生就自己的情况独立、诚实回答,集中发放、集中收回。
3.资料分析。采用Epidata 3.1建立调查表数据库,双录双输所有数据;统计过程在SPSS17.0统计软件包中进行。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两相关样本多重比较等。
二、结果
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
2.护理专业新生对老年护理知识的认知情况。在我国老年人判定标准一项中,本科生105(54.98%)认为60岁以上为老人,专科生231人(64.71%),总共336人(38.70%),可见在这一项中总体认知率偏低,其中专科生认知较本科生低。本科生95人(49.73%),专科生117人(32.77%),总共212人(61.30%)听说过“人口红利”。在是否听说过老年长期照护的选择上,本科生68人(35.60%),专科生212人(59.38%),总共280人(51.09%),专科学生认知比本科学生高,可能与专科学生有更多的照顾老人经历有关,见表2。
3.护理专业新生照顾老年人的经历。在所有调查对象中本科生79人(41.36%),专科生177人(49.57%),总共256人(46.71%)有照顾老人的经历,见表3。
4.护理专业新生对老年照护专业(方向)的了解情况。本科生109人(57.06%),专科生295人(82.63%),总共404人(73.72%)。数据显示专科生对老年照顾专业的了解率明显高于本科生,可能与现目前主要针对专科学生开设该专业有关,见表4。
5.护理专业新生了解老年照护专业(方向)的途径。排在第一位的是讲座30人(23.72%),后面依次为教师授课81人(14.78%),网络媒体73人(13.32),杂志、书籍46人(8.39%)。可见学校宣传是新生了解该专业的主要途径,见表5。
三、讨论与对策
1.加深对老年照护的认识。调查表明目前有大部分护生对老年照护有初步了解,但是只有少部分的护生有照顾老人的经历,对老年照护专业了解并不透彻。很多人将老年照护等同于老年病护理,而后者只是对某种老年疾病有针对性地提供护理措施,而老年照护的范围已经超过了传统医疗护理范围,包括老年人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等各方面的护理,单纯的医疗护理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社会老年群体的需要[1]。护生在新型医疗模式下对老年照护的正确认识,有助于提高护生学习积极性,以适应需求。
2.加大对老年照护的宣传力度。老年照护是一个新兴的专业,还处在萌芽起步阶段。护生对老年照护认识偏差大。应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杂志书籍等媒介,拓宽宣传渠道,营造宣传氛围,提升老年照护在学生心目中的专业形象。
3.加强护理专业情感培养。护理情感教育对护理人员的职业态度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积极的护理情感对护理工作具有导向作用。通过加强对老年照护专业认知教育、丰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环境等方法加强护生对老年照护的专业情感[2]。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在兴趣中培养专业技能,让学生看到专业的发展前景,提高学习积极性。发挥护理专业优势和作用建设养老护理人才队伍,护理专业可发挥积极作用[3]。
4.增强老年照护职业认同感。增强职业认同感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加强护生对老年照护的认识、加强职业前景教育、加强职业情感教育。我国老年照护起步晚,很多人对老年照护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混淆了老年护理和老年病护理。实际上,我们需要对老年人提供的应该是全身心的照护,工作范围也从医院扩展到家庭、社区和相关社会机构[4];老年照护属于专科护理,改变护生对老年照护发展的错误认识,使其认识到老年照护不管是在专业知识还是在实践上都还有很大的空间进行探索,消除顾虑;现阶段,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对老年照护的需求大大增加,老年照护职业前景可观;老有所养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作为当代护生,应当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为老年照护事业发展尽力,实现自我价值。
5.探索适合老年照护专业学生的实习模式。应用体验式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学校可与医院、社区、养老院、家庭等多方合作,增加学生接触临床的机会,让护生通过小组方式参与到老年照护的实践中去,以了解老年人心理状态及生活状态。带教老师以身作则将理论与实际联系并应用于实践,巩固专业理论知识,探索更好的服务方式。
6.改变本专科护生认知差异大的现状。本科护生对老年照护的总体认知率低于专科护生。由于老年照护专业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临床专业,与专科护士的培养目标吻合。可以通过专业介绍、对本科护生开设老年照护选修课程、开办讲座等方式,增加其对老年照护的认知,消除对老年照护认知低的格局,专科护生充分利用空闲时间,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了解老年照护专业相关知识,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
参考文献:
[1]丁俭,王峥,白姣姣.老年护理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J].护理杂志,2004,21(5):42-43.
[2]曾丽梅,王嘉毅.护理情感培养寓于老年护理教学中尝试效果的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4):157-157.
[3]曹梅娟.养老服务机构护理人员现状调查[J].护理研究,2008,22(12):3299-3301.
[4]刘宇,郭桂芳.我国老年护理需求状况及对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4):5-8.
关键词: 大学生 新闻关注 现状调查 改善建议
一个国家的新闻报道,不仅是各种消息传播的主要渠道,更是引导社会舆论、进行社会教育的重要方式,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当代大学生作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国家未来建设的生力军。关注新闻,是大学生了解现代社会发展动态,提升素养,领会并形成社会主要核心价值观,拓宽认知范围,陶冶身心的重要途径;也是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促进自己专业学习的进步和知识见闻的丰富,推动自己学术研究能力的提高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对新闻事件的敏锐观察能力,对社会发展的前瞻性预见,反映出大学生的政治社会程度。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关注新闻的方式发生很大变化。互联网呈现给人们一个空前巨大的信息交流平台,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充斥网络,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对信息洪流,个人对各种信息的识别及理性分析能力,良好心态,正确的观念,都十分重要。我们选择大学生新闻关注现状的调查,正是为了了解在信息社会,大学生对社会新闻的关注现状和影响因素,从中了解大学生的新闻关注特点,为正确引导其形成正确的新闻观、良好的心态和理性认识能力奠定基础。
一、调查的核心问题及主要调查结果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大学生阅读新闻的现状,我们以中国计量学院全日制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实证研究方法开展此次调研活动,对大学生群体新闻阅读的状况进行研究分析。
(一)调查问卷设计及其发放
基于文献研究和初步调查,问卷设计采取两个部分对大学生进行调查。第一部分是基本信息,由基本信息填写和选择填空共7个问题组成,包括性别、年级、专业、家庭经济状况、政治面貌和人生规划等;第二部分由18个问题构成,针对大学生关注新闻的途径、内容及对待新闻的行为及看法进行调查。
问卷中1~6、13~22为单项选择问题,每道题目因实际情况的不同设置选项的数目不定,但利用层次差异将选项大体控制在4~5个以达到对调查对象的真实情况恰当描述。7~12题多选,这样更能全面地反映大学生关注新闻的基本现状。其中1~4题主要是针对调查大学生家庭背景、政治面貌及大学生人生规划等的调查,5~6题从利用阅读频数和时长考察大学生阅读新闻的总体情况,7~10题是关于大学生了解新闻的渠道、内容的相关问题,11~12题针对大学生关注新闻的促进因素及阻碍因素进行调查,13~16分别就大学生对新闻事件的深入思考程度,大学生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互动情况等对大学生对待新闻的态度及处理方式进行调查,第17~20题是反映大学对当前媒体的看法等问题,通过调查发现其中的影响因素,最后第21~22题是对大学生对新闻总体认识进行了解,调查大学生在新闻关注方面的需求。
实际发放问卷120份,其中回收问卷118份,有效问卷为116份,有效回收率达98.3%。为综合体现大学生阅读的现状,我们以偏文偏理的两个学院为代表,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对大一到大四的学生以各占25%的比例发放问卷,同时在发放问卷时力求男女比例均衡。实际回收问卷情况见样本信息表。
样本信息表
(二)访谈
此次调查共选取访谈对象20个,其中兼顾文理,从大一到大四对应每个年级各随机抽选2~3人进行访谈,访谈的问题除问卷的基本问题外主要涉及对社会媒体、校园媒体、校园新闻宣传活动的看法建议,以及对学校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的态度和建议,最后将访谈所得结果归纳总结以获得真实的材料。
(三)调查结果分析
基于相关研究文献,通过对有效问卷的处理与分析,加上深入学生群体的访谈,我们整合各方面的相关内容,得出以下调查结果。
1.当前大学生阅读新闻的时间较短频率较低。
在生活中,所有人都会阅读新闻,但阅读频率和时间各有差异。综合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时间,大学生关注新闻的频率为“一天一次”是比较理想的。部分大学生关注新闻的频率低于一天一次,对新闻的关注较少。40%的大学生每次阅读新闻在一小时左右或以上,60%的大学生阅读新闻的时间低于半小时,体现出大学生在新闻关注方面的差异。(见表1)
表 1:大学生平均每天阅读新闻时间
2.网络成为大学生关注新闻的主要渠道。
大学生接触新闻使用的媒介有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手机和互联网。为体现出大学生了解新闻途径的差异,我们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量化赋权。(见表2)
表 2:各层次的赋权值表
网络是大学生阅读新闻的主要媒介,而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介获取新闻的同学较少,9.51%的大学生将他人言论作为获取新闻的主要途径。36.84%的大学生通过网络关注新闻,59.48%的大学生阅读新闻主要受到网络的影响,因此网络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了解新闻的主要途径并对大学生了解新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高等教育要培养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生,应该注重学生网络新闻意识的培养。同时,大学生了解新闻的主要途径和受到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电视在对大学生影响最大的途径中比重有所增加,表明电视相对于其他媒介仍有较强的影响力。(见表3)
表 3:大学生了解新闻的途径以及相关传播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