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媒体传播策略范文

新媒体传播策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媒体传播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媒体传播策略

第1篇:新媒体传播策略范文

【关键词】报纸新闻;新媒体传播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传统的新闻媒介受到较大冲击,特别是对以报纸为首的纸质媒体影响更为严重。《武汉晨报》《上海金融报》《城市快报》等十余家报纸宣布休刊,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式的全媒体平台建设工作的巨大成功。因此,对报纸来说,特别是对新闻类报纸来说,其与新媒体的融合,打造新的全媒体平台,已经成为挽救自身于危难之际的唯一“救命稻草”。

一、新媒体的特征

网络技术、移动电视等技术构成了新媒体的主要形态,从理论上来看,其发展空间非常广阔。随着新时代的来临,新媒体不断进入市场,其信息传播方法在市场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并得到快速发展。实时性和开放性是新媒体的主要特征,在网络上新闻,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其信息具有实时性,能够立即查询。此外,现代常用的社交工具,如微信、论坛、微博等,可以有效提高新闻传播速度,这种传播速度是以往传统媒体难以比拟的。此外,新媒体还具有交互性强、信息容量大、空间限制弱等特点。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加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应用,其信息传播能力非常强,而且还方便了信息接收者与信息传播者的互动。传统媒体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新媒体的严峻考验,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就需要采取合理措施进行调整。

二、新媒体环境下报纸新闻传播变化

1.调整组织结构。在新技术不断应用于信息市场的条件下,新媒体获得了一定的发展,这对报纸新闻的传播形成了较大的冲击,对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组织结构方面,其变化是非常明显的。国家针对信息市场出台了一些政策,在行政和体制方面影响着报纸新闻传播,部分报社在其结构方面作出了适当的调整,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实际应用中,应当将网络和报纸结合起来,并对其进行积极管理。组织结构的调整和工作流程的变化是在新媒体冲击下报纸媒体生存的必要发展道路,只有实现了“优势互补”才能够进一步发展。

2.新闻信息来源逐步改变。信息源方面出现了较大变化。在以往的传统媒体中,其信息来源主要依靠政府机构、社会团体等,信息的采集、信息的加工等主要由新闻工作者来完成,这样所形成的新闻信息源,其数量仍然存在不足。在新媒体中,其信息来源非常广泛,其传播主体由职业的新闻工作者向着职业人员和社会公众共同分享的方向发展,新媒体的发展使得信息源的结构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来自普通民众的信息及言论在新闻的传播过程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

3.新闻传播方式出现了较大的转变。现代技术不断应用于新媒体,大大增加了媒体功能,增加了媒体的新闻手段,让新闻方法更加多种多样,这使得新闻媒体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更多的媒体和多媒体加以应用,在多种终端介质上进行听、说、读、写,这样在新闻的传播方式上也呈现出多样化发展。报纸新闻的信息来源以及内容也比较丰富,这些新的变化对提升新闻的传播效率和速率有着积极作用。

三、新媒体环境下报纸新闻传播发展策略

1.在传播渠道方面的策略。就现阶段来看,在媒体行业中,需要不断应用新媒体的发展模式,进而推进报纸向前发展。一方面,应当整合各类传播渠道,另一方面,逐步扩大受众范围。在目前的信息市场中,竞争是非常激烈的,报纸想要获得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就需要逐步向数字化方向转型,不断占据新的生产空间。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一旦信息传播的渠道未打开,那么其传播能力就会受到制约,因此,对于报纸来说,需要以自身为依托,不断开发新的传播渠道,有效整合传播平台,让其传播方式得以增加,进而扩大新闻传播的能力。要充分借鉴《人民日报》所开创的报纸融媒体“中央厨房”式发展战略,重点打造以报社为团队基础的“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全媒体平台,进一步提升报纸影响力。

2.交互策略。在传播方式上,报纸媒体能够逐步实现跨界,实现与新媒体的交互,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创新社交媒体,用户的行为也会逐步形成传播数据。互联网用户每个月通过百度、360等搜索引擎工具搜索报纸的频次达到350多万次,并且每个月以4%左右的速度增长。报纸在跨界传播中很大程度上增强了用户的重合度,更加凸显报纸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主流地位。

3.报纸新闻传播的数字化策略。在信息行业中,要让报纸获得较好的发展,就需要重视其传播互动能力,其承载的信息量也需要得到丰富,数字化策略能够有效提高其传播速度。新技术在新媒体中得到充分应用,并引导着新媒体的发展。在报纸媒体中,其出版周期会有一定的限制,并且存在一定的传播时间,当其进入读者视野时,其新闻信息的时效性就受到了影响,为此,可以对其进行数字化,发行电子号外,提高其时效性。同时要注重纸质传播的思维向多元数字媒体的思维转变,要通过“中央厨房”式的全媒体平台建设,容纳更多诸如短视频报道、短视频现场直播、VR新闻、人工智能新闻主播等新鲜数字元素,提升报纸全媒体平台的科技感,增强口味不断挑剔的客户黏性,使报纸融媒体平台真正摆脱原有纸质媒体的约束。

四、结语

第2篇:新媒体传播策略范文

关键词 新媒体;风险传播;挑战;策略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7-0105-02

风险传播不仅涉及到自然灾害,如地震、干旱、泥石流、暴风雨、海啸等自然界方面具有负面性质的传播,还涉及到人类社会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突发事件、公共危机事件的传播。任何上述类型事件的传播都具有影响深远、传播速度快、对稳定的社会秩序产生一定影响的特点。再加上,当前传统媒体功能逐渐被新兴媒体覆盖和拓展,如网络、数字电视、触摸媒体等“第五媒体”的相继出现促使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整个社会信息传播格局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也改变着风险传播的速度、风险传播对社会的影响程度。那么,新媒体背景下风险传播出现了哪些新特点,给当前新闻工作者带来哪些挑战,如何应对?作者试对此进行分析。

1 风险传播内涵概述

早在80年代,就有外国学者对风险传播做出了概念界定,指出:“风险传播是在个人、团体、机构间交换信息和意见的互动过程。它不只与风险相关,还包括风险性质的多重信息和其它信息,这些信息表达了对风险信息或风险管理合法的、机构的安排的关注、意见和反映。”[1]风险传播是对“风险”相关的综合要素进行传播的一种形式,以“风险”发生的过程构成划分风险传播[2],其内容则可分为:一是风险传播的预警阶段,对“风险”提前宣传,广而告之,以防范“风险”的发生;二是风险传播处置阶段,对正在进行中的“风险”进行时时公布和更新,及时与公众沟通,控制舆情,将“风险”导致的负面舆论影响降到最低;三是风险传播的反馈阶段,对“风险”造成的影响进行总结分析,通过媒体传播引导公众认识,使舆情恢复到正常水平,恢复社会稳定、良好秩序。事实上,风险传播多数是指风险事件的传播。

2 新媒体背景下风险传播带来的新挑战

因为媒介不同,传播形式不同,并且传播主体与受众之间的交互方式也有所差异,这种差异在新媒体盛行背景下显得更为突出,也成为新媒体背景下风险传播带来的新挑战。

2.1 风险放大机率增加

新媒体传播中提高了风险被制造和放大的机率,这是由于新媒体具有对话性、开放性、参与性等特点,提高了公众对风险信息的获取速度,同时言论自由也促成了风险信息的快速传播。新媒体是一把风险传播中的“双刃剑”,它给公众提供了参与风险传播的桥梁、平台,增加公众主动认知和防范风险的意识,但也因其门槛低,操作便捷、传播速度块、丰富的传播形式、公众便于参与等特点增加了风险被放大,增加被“制造”、被杜撰而出的机率。因为在新媒体中人们通常不考虑信息的出处、真实性等就妄加评论,掺杂个人极端情绪,再被二次甚至多次传播,放大潜在风险,甚至是引发恐慌,给社会秩序带来负面影响。

2.2 交互影响程度加深

新媒体传播突破了信息者与接受者之家的界限,任何人在都可以在新媒体下的虚拟平台发表意见、观点,具有较为充分的话语权。公众的大量参与使风险传播交互影响更明显:一是可以对风险及时传播和“发声”,以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增强防范意识;二是通过公众参与互动形成舆论,强化政府部门风险管理意识,保障人民各项安全。公众在新媒体中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转化为主动的信息者与接受者,成为媒介主体,参与公共事务,在风险传播的各方进程中作用影响明显。

2.3 风险传播视角多元化

普通大众使用和介入使自媒体的门槛较低,这在某种程度上加快了传播的话语权从传统媒体向普通大众的转移。新媒体信息的和转发的“把关人”功能弱化,风险也正在此,加上新媒体出现多元化的风险传播的视角产生了不同影响。商业视角中,为博取眼球,获得经济利益,增加受众,风险信息被利用以达到商业目的,如当前微信传播中,为博眼球,促进微信营销,传播不实风险信息,微信也因此并被冠以“谣言的温床”的称号;媒体报道视角中,新媒体扮演的是传播媒介角色,最大限度的反映和还原事件的本来面目,在风险发生时,具有提供全面及时事件信息、提醒公众,普及风险意识的社会责任。总的说来,多元化的风险传播视角都在考验媒体的素养、在传播风险信息中的态度。

3 新媒体背景下应对风险传播挑战的策略

3.1 积极发挥媒体“把关人”作用

在一个社会发展中,信息的传播依赖于媒体,构建稳定和谐的社会不仅是媒体人的职责,也是媒体人应有的职业目标。因此在信息传播中,降低风险甚至消除风险都成为媒体重要任务。强化媒体“把关人”作用:一是建议提高进入门槛,增加实名认证,全面把控参与者信息传播情况,控制风险传播源头;二是对发表在各自媒体平台信息进行全面审核、筛选,对那些缺乏客观、真实的信息严格过滤,杜绝再次传播,避免制造风险或把风险扩大化;三是风险信息传播正式化、公开化,通过把关,把风险信息及时、全面、真实、客观地传播给公众,预防因不了解风险情况而带来的焦虑感。

3.2 加强对新媒体传播的监管力度

新媒体发展时间短暂,在当前这种井喷式发展中不间断出现各种问题,如网络造谣、杜撰等,片面强调高关注、高点击率、转发效应而不经辨别的传播方式增加风险机率,因此,加强对新媒体主体的监管力度,有利于规范其行为,促进其自我管理。首先,完善上级信息监管机构的功能和作用,对涉及到媒体主体进行全面信息监控,过滤不良、存在潜在风险或扩大风险的信息。其次,要完善法律法规督促媒体自身发挥信息监管作用,通过法律强制性要求媒体承传播责任,既要降低风险,又要正确传播和处置风险。最后,增加公众参与监管的渠道,督促媒体不断整改,进行有益于大众的传播内容与形式。

3.3 培养公众的风险理性传播意识

作为媒体应具有一定的社会担当感、职业道德感,积极发挥传播正能量作用,这是媒体最基本的职责,也是媒体的天职。在当前公众对新媒体具有高度粘性,越来越依赖于新媒体传播的信息,而这些信息繁杂,公众难以辨别,这就增加了风险传播范围和加深影响程度,因此,信息传播媒体承担着提醒公众、教育公众,提高其认知和辨别能力的责任,扮演正面角色,传播正能量。首先,媒体要传播风险知识,包括传播特征、过程、机制等。其次,普及风险传播规范意识,尤其是对触犯法律的案例、法律条文进行宣传,培养公众在新媒体环境中的底线意识。最后,引导公众养成正确的风险处理态度和行为,在风险传播中也能发挥正面作用。

综上,我们看到风险传播给媒体带来的挑战,要从媒体自身、监管部门、公众多维度去处置和应对风险

传播。

参考文献

第3篇:新媒体传播策略范文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5(2015)04-0043-03

五粮液在经历白酒业的黄金十年后,在军队禁酒令、消费趋势变化和国家严厉控制公款消费政策背景下,销售情况急转直下,五粮液集团销售陷入困境。2015年对五粮液来说仍将是调整之年,仍将是谋求变革脱困之年。在目前如火如荼的新媒体时代,微博营销是五粮液集团走出困境的一个很好策略选择。

一、五粮液经营困境表现

五粮液的经营困境体现五粮液产品量价齐跌,股票市场萎靡不振,产能过剩,渠道臃肿。

根据五粮液在深交所披露其2014年三季报数据显示,公司报告期内营业收入为34.06亿元,同比下降6.59%;净利润为7.05亿元,同比下滑46.26%。经营业绩继续下滑。

由于淘宝网、京东商城、酒仙网等电商的冲击,现有营销渠道出现了控制不力、价格混乱、串货明显、渠道单一、快速反应力差等弊端。

二、新媒体时代微博营销与传统营销传播模式对比分析

(一)传统营销传播特点分析

从传播内容上看,重品质而轻品牌,过多的标榜“名酒”、“好酒”的消费追求。五粮液、水井坊、国窖1573如此,二三线品牌也如此。

从受众界定上看,仍定位于传统的中年男性、社交场合男性,所采用的营销策略仍是传统的强推式营销。忽视了80、90后这一新兴白酒消费群体,忽视了他们的消费个性和消费话语权[1]。

传播媒介上看,主要的广告传播媒介仍局限于电视、纸媒、户外广告等,忽视新媒体的影响了。

(二)微博营销传播特点分析

1.广泛性、裂变性

目前开题微博用户已达6亿众,由于微博具有“OneToNToN”裂变病毒式的传播机制,因而微博使用十分广泛,目前微博用户已到6亿之众。

2.时效性、简洁性

微博以“140”字符短小简洁而闻名,同时这也为信息的快速传播和互动提供方便。

3.互动性、强粘性

微博营销可以非常方便使企业与粉丝之间的发信、评论和转发,从而增强粉丝对企业微博的依赖和粘性。

4.高精准、低成本

微博营销是网络平台,因而具有互联网低成本的特点,同时微博营销主要吸引对企业感兴趣的用户,因而企业的微博营销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微博营销这些特征,使酒业企业开展微博营销时,可以非常及时、精准、高效与客户或潜在客户互动,分析、相应和满足他们的需求,实现企业营销目标[2]。

三、五粮液采用微博营销传播必要性分析

微博营销可以使五粮液在营销中降低营销成本,开展新产品和新服务推广,整合品牌传播活动和跟踪其效果,舆情监测和企业公关服务,提升客户服务的质量,快速开拓年轻一代网络消费群体市场。

微博营销已经成为白酒企业的营销趋势,泸州老窖、古井贡、劲酒等白酒企业开设了官方微博,提高了企业在微博平台上的曝光率。

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微博营销代替传统营销和传播,微博营销是传统营销方式的有益补充,微博营销的效果更多是潜移默化地影响。

四、五粮液微博营销分析

根据新浪网微博2014年4月29日数据,在新浪开设与五粮液相关的微博3322个,其中认证用户274个,其中有个人认证用户,如宜宾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销售部品牌经理刘宇。也有品牌认证用户,如五粮液冰珀43、五粮液窖藏酒全国总经销、五粮液北京旗舰店北苑店、巴州鑫酿五粮液公司等。但是五粮液有限公司没有开通官方微博,虽然腾讯网有“五粮液集团”微博账号,但是并非官方,而是个人。

五粮液相关微博影响力较大的个人微博是“五-粮-液招商刘宇”微博,他有1655个关注、25376个粉丝和11355篇微博.影响力较大的认证微博是“五粮液冰珀43”微博,他有366个关注、2848个粉丝和1158篇微博。他们与“泸州老窖中国荣耀”微博的758个关注、436362个粉丝和6291微博的影响力,与“中国劲酒”的329个关注、1429341个粉丝和2224篇微博的影响力相比差距十分悬殊。根据新浪网微博排行榜的统计,在食品行业中,排名最高的酒业企业是嘉士伯啤酒官方微博,白酒则是中国劲酒,五粮液榜上无名。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五粮液在微博营销方面十分落后,必须加大微博营销建设。

五、五粮液微博营销传播策略分析

(一)明确微博定位,建立微博矩阵

明确微博信息的者,企业在开展微博营销时,微博信息者有两类,一类是企业微博,另一类是协助企业微博的个人微博。两类微博在营销中扮演的不同的角色,相互协作。

企业运营的微博根据定位可以分为:官方微博、产品微博、品牌微博、员工微博、领导微博、招聘微博、公关微博等八类,不同的微博有不同的内容和风格。泸州老窖开设的有官方微博:“泸州老窖中国荣”,“泸州老窖六年头官方微博”,也开设的有个人微博:泸州老窖集团总裁办主任豫让开设个人微博,也有销售微博:“瀘州老窖同和旗舰店”微博,不同微博相互协作。

五粮液也应该根据不同定位开设多种微博,如五粮液官方微博、五粮醇和五粮春品牌微博、五粮液经销微博,五粮液的国宝级调酒师也可以开设个人微博引导行业舆论,同时五粮液还可以借助已有的酒博物馆开设微博,介绍我国悠久的酒文化。

多个微博账号,利用微博的裂变式传播特性,传播效果就会几何级的增长,犹如“病毒式”传播。这多个微博账号的不同协作关系,就形成了不同的微博矩阵模式[3]。五粮液可以建立双子星微博矩阵,双子星矩阵微博有两个微博中心,一个是企业官方微博,一个是企业高管微博,此矩阵适宜于企业有在社会或者行业有较强影响力的高管,可以利用企业高管扩大微博的影响了。五粮液微博矩阵是以“五粮液官方微博”和“五粮液高管微博”两个微博为中心,品牌微博、经销商微博、销售微博、产品微博、职工微博、酒文化博物馆微博等围绕的微博集群,微博之间相互协调。

(二)设计微博内容,做好规划

微博营销内容对微博营销效果影响巨大,企业必须精心规划微博内容。

1.认真而谨慎设计微博内容

由于微博用户时间的碎片化,微博内容必须与微博用户高度相关才能引起用户的关注。微博的相关性包括,一是,与用户需求相关,根据用户需求设计微博内容;二是产品知识相关,根据产品的延展知识设计微博内容;三是企业目标相关,微博内容是实现一定的企业目标[4]。由于宗教、民族和政治问题具有高度敏感性,因此微博在设计话题尽量避免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2.做好微博序列和时间规划

微博的碎片化特征,企业发的微博是转瞬即逝的,然后由于微博内容的短小,一条微博往往不能充分说清一个事情,因而必须利用标签和主题把零碎微博内容归类,所以,请重视标签和话题的设置,碎片化的内容变得完整而有序。根据新浪微博商务企业研究组的研究,在不同时间点的微博转发和评论量是不一样的,其中,周五、六、日用户比平时更活跃,12点至13点、16点至17点,以及22点至23点间在线人数均会呈现高峰,企业微博在此时间点较好

(三)选择微博媒介,借势名人效应

目前国内的主流的微博平台有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网易微博、搜狐微博、百度微博等平台,新浪微博的市场份额和活跃用户远远高于其他微博,五粮液可以选择新浪微博作为微博平台。在微博营销中,要善于借势,尤其是借助名人效应,使营销效果事半功倍。五粮液微博可以借助企业代言人,企业高管,明星调酒大师等,提升微博营销的效果。

(四)分析受众特点,设计传播特色

根据新浪微博《2013微博用户发展报告》的调查,微博营销受众具有年轻化、高学历为主和时间碎片化等特色。因而,五粮液微博用户定位要符合微博受众的特点,五粮液微博应该具有时尚、简洁、有趣、原创、个性化的特色。

(五)强化互动,提升效果监控

五粮液需要成立专门的部门,由专人负责微博信息的和评论的回复,定期收集粉丝的关注变化从而调整微博内容,强化与粉丝的互动,提高微博的营销效果。企业加强对微博关注数、粉丝数、转发数、收藏数等指标进行监控,分析微博的价值和影响力,并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乔金星.企业微博:品牌营销新工具[J].今传媒(学术版),2010(5):14-16

[2]褚亚玲.新媒体传播理论的“扬弃”内核[J].唐山学院学报,2012(5):40-43

[3]陈然,刘琼.学术期刊微博营销的问题与策略建构—以新闻学与传播学学术期刊为例[J].青年记者,2013

(17):69-70

[4]闫幸,常亚平.微博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11(9):61-66

作者简介:余奎,(1978-),男,四川宜宾人,硕士,宜宾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营销管理、企业信息化。

第4篇:新媒体传播策略范文

第一节 节目内容垂直化发展

2004年10月,美国《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出版了《长尾理论》一书,在书中他告诉读者:商业和文化的未来不在热门产品,不在传统需求曲线的头部,而在于需求曲线中那条无限长的尾巴,一些潜在的庞大的客户需求会在无意间被忽视,被称为“长尾效应”。

在当前的电视节目中,主流的收视率高可以创造高收益的节目仍被娱乐真人秀节目占据,而军事节目在众多题材节目中并不算热门,受众面也不广泛,多为军迷和对军事、国际政治感兴趣的群体,可以说是在需求曲线那条尾巴上。按克里斯・安德森的长尾理论而言,军事节目如果可以精准满足有需求的观众,将会有更大的空间。

近两年互联网节目蓬勃发展,军事节目或许可以从互联网成功的“小众”节目中吸取一些经验,谋求新思路。2015年6月15日,“看理想”系列三档文化类节目陆续上线,获得了热烈的反响。“看理想”系列是由优酷土豆集团与理想国出版社联合制作的节目,被称为全民娱乐时代的“精神食粮”。第一天上线的是作家梁文道的深夜读书节目《一千零一夜》,它的首日播放量达63.3万,而第一次做互联网节目的当代艺术大师陈丹青主讲的节目《局部》,上线第一天就突破了200万的点击量。紧接着6月18日,由马世芳主讲的台湾音乐与文化节目《听说》上线,再创佳绩,直冲150万。可以说这是互联网节目做垂直内容的一个成功案例。由于对特定受众进行了精准投放,所以该节目也获得了高端广告客户的青睐。

在《长尾理论》中,克里斯・安德森强调要从传统意识中认为不能盈利或者难以盈利的长尾巴中找到新的盈利点。而“看理想”系列三档文化类节目的案例表明,只要有兴趣明确的受众群,就有垂直化服务的需求,目标受众明确对于广告投放来说就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未来电视也将向产业化发展,制播分离是必然的趋势,把电视节目作为产品来经营的思路必定可以在市场的大潮中生存下来,而军事节目作为相对小众化的节目,如果重视“小众”内容产品的制作和传播,进行满足垂直化服务的精准投放,运用“长尾效应”军事节目或许可以闯出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第二节 受众多元化互动方式的培养与生成

电视本质是里面的人与外面的人说话,在移动互联网之前,电视节目基本上进行的是单向传播,即我说你听的模式,而今移动互联网的应用给观众带来了参与和被传播的可能。

互联网上的内容由用户自己创造,改变了以前只能看、下载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互联网上的内容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增长,形成一个信息量多、覆盖面广、专业化强的局面,对人类知识的积累和传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用户自己创造的模式在网络平台上的发展,让互联网迅速进入了自媒体时代,《军武次位面》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的知名网络军事类视频节目。据主创人员介绍军武次位面的“次”是“次时代”的意思,有意区别于传统的军事节目。该节目的特点是每期一个主题每集约10分钟,运用大量的游戏、电影和电视剧中的画面,深入浅出的使本来比较专业的军事话题更接地气。在传播效果上由于创作团队有专业的虚拟特效支持,所以在视觉上也有着很强的冲击力。此外,在解说风格上,节目较注重调侃和娱乐性,由一个代号“262”的人进行点评,“262”调侃、戏虐的解说风格,深得军迷们喜爱。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风格相对娱乐化,但其在专业深度上也毫不逊色。《军武次位面》可以说是互联网中比较成功的自媒体,该节目在互联网传播不仅聚拢了大批军迷,并且在这个细分领域中站稳了脚跟,是电视军事节目值得研究的对象。

在苹果、小米、锤子手机、乐视TV一波又一波的粉丝狂潮中,粉丝经济应该算是近几年最炙手可热的一个词汇了,那么,到底什么是粉丝经济?《粉丝经济》一书给出如下定义:“粉丝经济,是基于粉丝参与的品牌社群,在其信任关系之上的社会资本平台和商业经营行为。”[1]

网络军事节目《军武次位面》正是靠着粉丝的力量将其推到了大众的面前。节目的创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观众今天看你这个节目,明天就看别的去了。而粉丝是很忠诚地追随你的品牌的。”该节目的整个团队都非常认同粉丝经济的运营思路。目前,《军武次位面》建立了几十个粉丝群,把早期的一些节目的忠实观众都聚集了起来,经常与他们进行沟通,并通过做活动的方式增加这些观众的粘性,渐渐把观众培养为自己节目的粉丝。而将受众培养成粉丝正是网络军事节目改变传统受众培养方式的突破点。

此外更值得关注的是,《军武次位面》的主创人员把节目的一些环节开放出来让粉丝们参与,比如让受众们进行主题制定话题的选择,了解观众们想看什么再着手开始做。除此之外,节目组还会让受众参与视频的制作,这大大增加了受众的热情。例如在第二季第一期节目中,有一个画面需要一群坦克冲锋陷阵,于是节目组就找到一批受众,然后用语音工具统一指挥在某个模拟游戏中将一群坦克冲锋的画面“演”了出来。让受众亲身参与节目的制作也成为互联网军事节目对于传统受众互动方式的改良,这种方式极大增加了受众粘性,对于传统电视军事节目来说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改变受众参与节目的方式,让受众不断的参与进来,创造更多的可能性也给节目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力量。而相较于传统的电视军事节目来说,这样的模式可以解决目前节目同质化严重,没有自己的个性和趣味等问题。

第三节 多屏传播 互利共生

在2015年5月出版的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5)中了一份2014年受众媒介接触习惯调查报告。报告显示2014年,电视的日到达率为78.8%,较2013年下降3.4%。在电视日到达率不断下降的同时,网络视频的到达率则在继续上升,从2012年18.7%上升到2014年的53.8%。同时,电视与网络视频的融合趋势也在加强。2013年,电视的独占受众为73.3%,网络视频的独占受众为6.5%,两者的重叠受众为20.2%。2014年,电视的独占受众减少至35.5%,降幅达52%;网络视频独占受众上升至10.6%,增幅达63%;两者的重叠受众增加到43.3%,增幅高达114%。电视与网络视频相生相伴是未来发展格局。以多屏为平台,大力开发吸引观众的新节目内容及形式,尤其是要加大原创力度,这才是电视生存之道。[2]

对于军事节目如何与新媒体融合,笔者认为现在互联网平台上的军事节目主要来源于传统电视节目中的军事内容,虽然各大门户网站也都有自己原创的军事节目,如新浪军事频道制作的《新浪军情室》、凤凰频制作的《天下兵锋》、《马鼎盛军事观察》等,但网站自创的军事节目形式相对单一,没有实现有效共享,传播效果大打折扣,有些网络军事节目很快便停播。而电视军事节目为互联网平台提供了稳定的内容,节目变成了连接电视与新媒体的桥梁。

在新媒体环境下,以多屏传播为方式,把新媒体变成传播工具,可以是未来军事节目的发展方向。多屏传播不应被理解为同一内容在不同平台上的重现,而是对有效内容的重新开发利用。因为网络和电视的播放环境和受众观看时的心理不尽相同,所以针对新媒体传播“碎片化”的特点,可以将现有的节目进行二次编辑,使其成为符合互联网传播特点的视频。除此之外,新媒体还可以成为传统媒体的互动工具。目前,很多电视节目都在尝试边用手机边看电视的传播模式,未来新媒体端的受众一定会更多的参与到节目的互动中,成为组成节目内容的一部分。

媒介融合的时代已经到来,媒介生态环境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在未来,移动互联网越来越多的介入人们的生活,电视节目应该不断去适应环境所带来的变化。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交织互融,多屏化接收、信息获取方式多样的今天,受众对节目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节目的新鲜感和忠诚度越来越低,任何节目模式都不能做到一劳永逸。中国电视已经走向市场化,竞争一年比一年激烈。“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意思是生物间相互竞争,能够适应生活的物种才会被选择留存下来,军事节目应通过各种途径,运用更多方式找到自己的个性化生存之路。在新媒体环境中只有发挥自己平台的优势,运用正确的传播策略才能在竞争中不被淘汰。

参考文献:

第5篇:新媒体传播策略范文

时展催生科技发展,现代人们的生活在科技的引领下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人们对新闻的接收方式也由原本的传统纸质阅读演变为互联网时代下的屏幕式阅读,现代新闻的传播途径不仅变得更多样化,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自身的企业前进战略。

1 新媒体的特点

所谓的媒体就是指在信息传播中充当其传播渠道的工具,在早期即传统媒体下,媒体主要包括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等现代物质化载体,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就在于新媒体仰赖互联网,互联网为其提供了更便利更广泛的空间和储存量更大等帮助,因为互联网是建立在现代的计算机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基础之上,具有数字化,交互性等特点。在当代社会中,最普遍的信息化传播渠道已经不仅仅包括杂志,报纸,电视和广播,更包含了电脑网页,微信,腾讯QQ还有手机等,这样多样化的传播途径不仅仅能方便读者更自由、更便捷地阅读新闻,也能在同一时间阅读大量不同的且来自不同空间的信息,这样的方式正符合当下人们的生活节奏,节省人们的时间。

1.1 新媒体视角下信息传播主体多样化

从上述新媒体的发展现状可以归纳出其特点:新闻信息的传播主体实现了多样化,以往的新闻信息都是由记者或是编辑通过对某件事件进行采访和做笔录后整理然后再发送到读者面前,而现在几乎人人都有发表某件新闻信息的权利和途径,每一个人都成为了信息的接受者和传播者。

1.2 新媒体视角下信息?热莸亩嘌?化

新闻的内容更多样化。生活原本就是一个信息的大杂烩,任何题材和风格的信息都存在于大众的生活中,而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受到许多方面的限制,首先是从题材上讲,没有任何一个人具有将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都收集来的能力,人生活的地域性就限制了人们接触事情的全面性,新闻工作者只能通过有目的和有意图地对新闻加以筛选,按照大部分人所感兴趣的方向写新闻文章,因此当人们在接收信息时只会看见某些类型的新闻而非全部,而从整个新闻的传播形式上也会受到限制,版面的大小决定对新闻题材论述的多少,不同类型的杂志或是报纸会有的放矢地选择对应的题材进行报道。

1.3 新媒体视角下信息传播方式实现虚拟现实的结合

传播的方式发生了基本的变化。传统媒体不外乎电视,报纸和广播,且加上原本的科技并不发达,人们面临的问题是电视只能看黑白效果,不能对新闻中的图片有更完善的了解,纸质报纸和杂志甚至是书籍太多,既杂乱无章,也不能维持其保存的完好度,简单而言就是不易储存和后期查阅,另外就是与读者的交互性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当读者阅读完信息后不能有效地和者沟通,也不能和其他读者沟通分享心得体会,新媒体的出现帮助人们解决了这些问题,在足够多的信息传播者和足够广阔的空间平台上,人们不仅可以作为信息者将身边所发生的有趣或是有意义的新闻到网络中,以供人们阅读和讨论,而且新媒体作用下更多的网络平台诞生,几乎生活中的每一类新闻都能被当成一个项目,运营者只需要不断收集信息,最后整理到网络中即可。从传播方式上而言,现代媒体因为科技的进步实现了信息呈现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彩色高清电视的出现,帮助人们更直观更准确地了解信息,电脑的出现帮助人们改善了对信息的储存条件,其不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在新媒体的虚拟空间中可以有序地对信息进行分类处理,最后对信息加以保存,手机的出现帮助人们及时地接受信息,了解在不同时空中发生的事情,实现了新媒体的虚拟与现实的交互发展。最后是互联网的出现为新媒体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收集和平台,无数的公众号和网页等拔地而起,每一个人都在接收者与信息者的身份间转换。

2 新媒体视角下新闻信息传播的战略

不可否认的是,在当代新媒体视角下信息的传播方式和渠道具有十分便捷和快速等特点,极好地发挥了互联网时代下网络为人们生活提供的价值,而时代是不断发展的,新媒体不能一直停留在目前的状态中,需要不断顺应时代的发展,以预见性的角度看时代的发展,更有效地借助网络也好,其他新兴的方式也罢去更好地实现新闻信息的时代价值,也更好地发挥其对社会和大众的价值。

2.1 维护新媒体的正常秩序,加强监管力度

任何一件事物的兴起都存在两面性,上述所提及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可取价值,但是在新媒体传播的背后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信息泛滥时代下人们面对是非不明的信息时如何去判断其真实性,当新闻传播方式多样化的同时如何正确地避免未成年人接触到不利于自身发展的信息,如何在可见的信息中提取出正确的思想以供孩子发展正确的价值观等。因此新媒体必须在自身的自觉维护和外界政府或是法律的监管下传递出一种正确而积极的价值观,当面对心智还未成熟的青年人时应当自觉筛选适合的信息在学校等青年人聚集的公共场所传播,当面对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的时候国家应当做出一系列的措施,主动引导新媒体,必要的时候给予强制性的屏蔽或是处罚措施,将这些不利信息从主流信息中清除出去,提升国家的公信力。

2.2 政府加强对新媒体扶持力度

在新媒体的发展过程中,互联网的全球化特点在信息传播中被展现地淋漓尽致。每一个国家或是地区都会根据自身的情况在新媒体发展中做出一定的调整,而外来媒体的方式与中国新媒体的运营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样的差异来自于文化和地域性,但是其对于中国新媒体的影响是很大的,外来文化的侵袭严重影响到中国主流媒体的发展,因此,政府应当给予新媒体大力的支持,无论是从运营方式还是从未来的发展方式上,政府的扶持会极大地增强新媒体在对抗外来文化侵袭时的信心,这样的扶持不仅仅是体现在资金方面的投入,还可以体现在对加强技术研发力度和技术人才的培养,构建一个更有利于新媒体发展的社会体系,在一系列的推动下,新媒体才能以更自信的态度对抗外来媒体的侵袭。

第6篇:新媒体传播策略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 纪录片 跨文化传播 问题 策略

手机和网络等新媒体出现之前,中国纪录片的传播渠道局限于传统媒体(光盘刻录发行、电视媒体等)和国际文化交流,其传播范围较窄,严重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对内对外传播。中国纪录片的广泛传播应该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电脑进入中国并为广大民众所使用后开始的。新媒体的出现不仅为中国纪录片增加了传播渠道,为中国纪录片商业化交流提供了平台,也为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国内跨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宜。但在中国,纪录片的受众率仍然较低,这不禁发人深思,在新媒体视阈下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

一、新媒体语境下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1、社会民生问题关注单薄

新媒体的诞生为中国纪录片创作者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除了专业的纪录片网站,创作者可以将自己的作品上传至视频分享网站(如优酷、酷6等),这大大激发了纪录片创作者的积极性。从宏观上关注中国文化的纪录片多是由体制内的电视台或有资金实力的影视公司(创作的纪录片多用于商业交易)制作的,这类纪录片有《故宫》、《圆明园》等以及历史人物题材类纪录片。这类纪录片的创作需要过硬的技术和雄厚的资金支持,所以小的民间团体几乎不可能创作此类纪录片。新媒体环境下,中国当下存在的社会民生和环境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得到网民的关注,但纪录片对其的关注率相对其他电视艺术形式来说还是相对比较单薄的,作为纪录片创作者,应该关注大家关注的社会民生和环境问题,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

2、民间纪录片创作人员缺乏制作技术和创新力度

1995年第一台DV摄像机诞生并传入中国以来,DV摄像机为中国纪录爱好者所使用,“小话题和小视角是DV纪录片的优势”①,但它只是简单记录身边发生的新奇的事。这种团体来源基层,他们的视角和选材往往更加贴近基层普通人的胃口,他们所拍摄的纪录片故事和选题具有一定受众性,但是往往由于未受专业训练而在技术方面缺乏专业性,很多画面的拍摄出现了硬伤,甚至镜头摇晃不稳,另外在故事讲述上,也多是流于自然主义的纪录,而不是按照一定的结构对社会故事进行有序的加工。纪录片《老头》是杨荔娜的处女作,创作于1996年至1999年间,相继在日本、法国、德国获得国际性奖项。作品获奖不代表作品在制作技术上的精良,相反作品中出现了不少画面拍摄和组接上的硬伤,对初次创作的杨荔娜是有情可原的,她本是总政话剧团的演员,拍摄《老头》之前从未扛过摄像机拍摄电视片。在新媒体诞生以来,这些纪录片有了更为广泛的传播渠道,同时也解决了纪录片“播出难、发表难”的难题。由于新媒体传播的自由性,可将纪录片随意上传至网络进行交流,但也暴露了中国民间制作者缺乏技术的缺陷。

3、未能产业化发展

当下,中国处于文化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中,纪录片产业化发展将是中国文化产业化格局中的一个分支。中国纪录片要产业化发展,“就必须由产业化运营的基本要素入手分析。虽然纪录片属于精神产品,有其独特性,但要实现产业化,就必须同其他产品一样形成完善的产业链,生产、交换、流通、消费,四个环节缺一不可”②。纵观中国各大纪录片(纪实)频道,多是自产自销的小作坊制作,播出后也许就进了磁带库,而没有流通和消费,而电视台大多想到的是播出这个纪录片所带来的广告费是多少,而没有进一步消费纪录片产品。

4、批判性负面效应的纪录片普遍存在

由于新媒体自身净化的延时性,即使有网络删贴或者纪录片的网络审核,在当下也不是很严格的,过于展示暴力内容的纪录片或者过于批判性的纪录片都会存在于新媒体中。当下中国处于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者,信息的传播者,我们所制作的纪录片可以完整的自由发表于网络上。那么一些批判性负面效应的纪录片将会暂时存在于新媒体。

二、新媒体语境下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中的策略

1、充分挖掘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题材

全球化时代,中国的文化历史在世界各民族传播,吸引着各民族的目光。饮食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2012年5月22日,由中国中央电视台制作播出的,陈晓卿导演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该片相继在台湾、香港和新加坡等地电视台播出。作品以轻松快捷的叙述节奏和精巧细腻的画面,向海内外观众,展示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中国人在饮食中积累的丰富经验。这部作品从各个方面来说都很成功,不但向国内外传播推广了中国各地的饮食文化,也提高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地位。中国有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56个民族,由于地理环境、气候环境、人文环境的不同,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民的生活习性、民族风俗、语言等不尽相同,除了人类学家以外,对每一个中国人或者外国人来讲,并不完全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新媒体为我们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提供了便利。“马斯洛认为,人的无意识深层有一种探索内驱力,它使人产生认识和理解客观事物的愿望”③。因而学习和发现未知的事物会给人带来满足和愉悦。所以作为我国纪录片创作者应当多挖掘富含中国历史文化的题材的纪录片,给创作者自身和国内外观众带来满足和愉悦,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发展中国纪录片。

2、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文化内涵

相对来说中国纪录片创作人员不足。人才是发展的基础,没有人才,纪录片的发展将会遇到最为根本的瓶颈。中国各大高校都在开设广播电视学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目前来说这两个专业在为纪录片创作培养主力军,但是真正能够培养纪录片创作人才的高校无非是重点高校或专业院校。或者说培养的学生不少,但不能精于创作纪录片。所以要从根本上加大纪录片创作人才的培养力度,更好地展现中国特色的文化内涵。

3、加大与国外有经验的纪录片制作机构的合作力度

中国纪录片制作精良化,所面临的除了创作人才问题,就是技术问题(抛却资金问题不说),纵观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所播出的纪录片多是引进的,国内制作的纪录片能在纪录片频道播出的少之又少。问题就在于自产自销无法满足于电视台的播出。即使国内创作不少的纪录片作品,但由于电视台实行高清化播出后,多数纪录片达不到播出标准,或者播出受到时长限制。目前中国在纪录片制作技术上还没完全成熟,那么只能靠引进播出,但引进的纪录片多是传播动物世界或者微观世界,再是国外文化,那么要展示中国文化的一种渠道就是要与国外纪录片制作机构的合作,这不乏有成功的例子。中国与国外纪录片制作机构的合作拍摄最早是1979年与日本放送协会(NHK)联合拍摄的电视纪录片《丝绸之路》,时隔25年后(2004年)中央电视台和日本放送协会(NHK)再次联合拍摄的纪录片《新丝绸之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2004年中央电视台和英国广播公司(BBC)第一次联合拍摄了纪录片《美丽中国》,在国内外也获得巨大的成功。所以以中国目前的技术而言,应加大与国外有经验的纪录片制作机构的合作力度,传播中国文化、自然生态资源。

4、推进中国纪录片产业化发展

产业化是中国纪录片做强做大的前提,因为只有产业化才能完成一个产品的“生产、交换、流通、消费”的四个环节,缺少一个环节将不能完成产业化发展,而目前中国纪录片创作只停留在制作和播出,和少量的出版发行,而没有体现交换、消费。这也是为什么电视纪录片在中国是小众化的原因,因为不能广泛传播也无法更多吸取新的收视群体,造成中国纪录片节目收视率低。中国纪录片产业化发展要注重品牌化,目前国内几乎没有纪录片制作品牌。国外知名纪录片制作机构的产业化发展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结语

如果不是网络等新媒体的出现,如果不是新媒体传播的便利性给网民和知识渴望者带来资源,想要欣赏早期的纪录片以及国外的经典纪录片,将是非常困难的,或将要花费不小的资金通过各种渠道购买,这也增加了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的难度。“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④,当下媒体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异军突起,为人们提供了更便捷的娱乐观赏平台。通过网络等新媒体对纪录片进行宣传与传播,是提高其影响力的一种有力手段。新媒体融入纪录片创作后,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播渠道的局限,解决了“播出难、发表难”的瓶颈。虽然新媒体环境下中国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为中国文化的国内国际交流提供了便宜。

【本文系河南省科技厅国际合作项目《新媒体环境下跨文化传播与适应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34300510059)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倪祥保、邵雯艳:《纪录片专题片概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110

②陈宏,《中国纪录片产业化发展乱弹》,中国纪录片网,http:///

③任远:《纪录片的理念与方法》,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128

④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第7篇:新媒体传播策略范文

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为大家展示了一个平等开放的世界;新媒体环境下,公共关系传播也将为大家带来一个平等、开放、多元、包容的世界。国内外对“公共关系”内涵的认识与理解从最初的“国会声明”到国际公共关系协会的定义,再到专家、学者的创新性阐释,并未形成一致的意见。但总的来看,都倾向于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对其加以把握。随着网络、手机、楼宇液晶电视等新兴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传统媒体环境已经发生新的变化,新媒体环境的形成正在对公共关系内涵产生广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公关传播要素层面的改变:首先,公共关系传播主体、传播对象边界模糊化;其次,传播方式多样化,越来越注重交互性;再次,传播的信息越来越丰富,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广泛;最后,传播模式个性化、传播快速化、影响全球化。这些改变使得传播主体迫切需要对新媒体环境下公共关系的传播策略加强研究与认识,明确新媒体环境下公共关系的全新内涵,正确运用新媒体实现双向互动的传播目标。本文认为:新媒体环境下的公共关系,旨在通过对新媒体传播渠道的广泛运用实现传播主体与对象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不断丰富、发展创新性的传播策略,提升传播主体的认知度、美誉度、和谐度。

二、新媒体环境下公共关系传播策略的具体表现

(一)把握多元的传播主体

公共关系传播主体一般包括两种类型:企业、个人等需求主体和多种特定公共关系工作的社会组织。在新媒体环境的影响下,公共关系主体除了这两类以外,还包括公共关系从业人员。新媒体环境下的公关人员,要求掌握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双重传播工具,并能够运用丰富的媒体资源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业务能力和从业水平等。一个完整而又成功的公共关系活动的策划和实施,需要很多因素的保障,把握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将三种类型传播主体的关系加以协调,熟练掌握公关理论及公关技能,尤其注重网络公关,发挥主观能动性,开拓创新各种新的公关活动,以期达到与传播对象建立良好关系的目标。

(二)运用新兴的传播渠道

随着网站、论坛、社交网站、即时通信、微信、微博、游戏等新媒体平台的广泛运用,拓宽传播渠道的意识已渗透到公关领域。公共关系传播主体在进行媒介事件策划时,可以借助于强大的搜索引擎,官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建立一个庞大的关系网络,创新性地运用多种媒体形态,使得公关传播渠道丰富化,让公共关系的传播更具活力。虽然传统媒体不会因为新媒体的发展而消亡,但随着新媒体传播力量的不断提升必将影响原有的媒体环境,传播主体也将越来越相信新媒体的传播力量,使其得以广泛推广和应用,并在建立良好关系的过程中,很容易就能够将海量的信息传播给相应的对象,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

(三)区别不同的传播对象

新媒体环境下,传播对象围绕着互联网,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社会网络媒体,每个参与者都对传播主体的品牌塑造和营销传播具备价值,新媒体将传播主体传统意义的公共关系行为进行了延伸。由此,公众也趋向于分为两类:一类是忠于传统主流媒体的官方话语的公众;另一类则是频频出现在微博、微信等新兴社交媒体的公众。针对不同偏好的公众,公关人员必须用全局的观点看待,以不同的形式来满足区别化的公众。新媒体环境下,将互联网思维的概念融入到公共关系领域是大势所趋,传播主体要做到的就是让社交新媒体成为其发展公共关系的优势,以微博、微信、网络论坛、个人网页为传播渠道,任何组织或个人都可以实时动态传播信息,使得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发生改变,公关机构和公关人员也必须针对区别化的公众进行差异化的公关活动。

三、新媒体环境下公共关系传播策略存在的问题

目前,公共关系传播主体在新媒体环境影响下越来越多元化地运用传播策略与传播对象进行沟通与交流,借助新媒体技术有了自己的门户网站和宣传平台,可以以最快捷的速度向国内外交流传播主体的信息。然而,新媒体环境下的公共关系传播策略在运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传播主体对传播媒介和传播对象进行细致把握。

(一)对新媒体公关缺乏本质认识

新媒体环境下,传播主体需要具备新媒体公关意识才能通过灵活多样的传播方式将海量信息传播给目标对象。而现实情况却是:新媒体的发展使得整个媒体生态发生了转变,企业、组织的公关意识本来就不强,媒体环境的改变更使得企业、组织和个人缺乏新媒体公关的本质意识,目标不明确,缺乏敏锐度,缺乏对新媒体的认识,不能灵活运用新媒体进行公关宣传,不能将新媒体与公关关系紧密地融合起来,传播主体没能在新媒体环境下更好地进行公共关系传播。究其原因,主要还是传播主体对新媒体时代公共关系缺乏必要的了解,不能准确把握海量信息,使得公关活动的开展无法顺利进行,如2014年8月某大型超市出现熟食一个月不换油的问题。

(二)对新媒体渠道缺乏整合运用

新媒体环境下,公共关系传播应该充分运用各类媒体,改变以往局限在传统媒体上进行广告、宣传和公益服务的现状,通过新媒体渠道传播广告信息、进行网络公关宣传、扩大公益服务的范畴。目前,传播主体在对新媒体渠道进行了解、运用的过程中,缺乏整合性的思维,不能对有利的传播渠道进行创新性的运用,一味地循规蹈矩,盲目跟风,不具备自身的特色,缺乏竞争力和影响力。以危机公关为例,某客轮倾覆事件发生后,一味地依靠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进行详细而全面的跟踪报道,忽视了网络媒体的话语权,使得网络媒体异常被动,只有网民的“跟帖回复”能反映出主观能动性,并未整合性地创新运用多种媒体。

(三)难以突破传播对象的碎片化进程

新媒体的碎片化、可聚合性,使得传播对象碎片化、公关关系操作碎片化。在碎片化时代,传播对象完全以个体为核心,传统媒体所采用的“先提供内容、再让传播对象被动收看”的模式已经不再适用,新媒体应当强调如何满足传播对象的个性化需求。传播对象则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媒体的内容,媒体除了提供内容外,还要提供一份菜单给传播对象。但就目前的传播环境来看,面对碎片化的传播对象,传播主体运用新媒体渠道展开公关活动的效果已经有所体现,但并未完全消除碎片化对传播效果的不良影响。

四、新媒体环境下公共关系传播策略的实现途径

(一)充分认可新媒体公关,实现信息的海量传播

新媒体公关的本质,就是将新媒体环境下的互联网思维与公关相结合,时刻洞察社会动向,增强公关意识,从战略高度为企业、组织或个人进行公关策划和公关活动,利用新媒体为公关活动的传播主体和传播对象之间搭建桥梁,实现信息的海量传播及有效沟通,建立良好的形象。只有认清新媒体公关的本质,才能海量传播信息,实现信息的有效沟通。

(二)创新运用新媒体,增强传播方式的互动性

新媒体环境下进行公关传播活动,要求传播主体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加以把握,存在一定的挑战性。这种挑战性主要来源于新媒体所散发出来的强大影响力:只要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的信息必将得到受众的快速反应,并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如:某娱乐名人通过微博公布恋情使得“我们”体的风行。这也说明:新媒体环境下的公关传播必须创新运用新媒体,注重传播方式的互动性。具体做法:通过与企业相关或较为信赖的新媒体来报道相关的新闻,在说明产品的问题时,一定要通过新媒体传达出正能量,传播企业好的一面,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公众的抵抗心理;要懂得运用新媒体的巨大影响,在危机发生后及时地通过新媒体将相关的事件公布在公众面前,不让危机朝着更坏的方向发展,不要使得问题没解决而产生更大的矛盾。

(三)重点关注传播对象,满足个性化需求

新媒体具有新的特点,将信息传达给传播对象并不是它的唯一目的,其更加注重以有效手段来提高信息的利用率,从而给传播对象带来益处。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公关传播对象倾向于将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告诉给其他传播对象,与之进行分享,一言以蔽之,极高的传播效率是新媒体环境下公关传播对象的一大特征。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新媒体公关低门槛准入度,具有更加有效的双向互动性、灵活性和便利性,进一步深化了传播对象需求的差异化。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海量化、碎片化,传播对象的注意力有限,集中于一个地方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传播对象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明显。因此,公共关系传播主体更应该针对传播对象的个性化需求进行公关活动的策划和推广,迎合并满足传播对象的需求,以建立良好的形象。

五、结语

第8篇:新媒体传播策略范文

>> 浅析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品牌营销之道 也谈“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品牌塑造” 基于案例分析的社会化媒体时代的事件营销策略 社会化媒体时代的营销哲学 社会化媒体时代下的营销模式研究 社会化媒体营销策略研究 浅析基于社会化媒体的品牌社区构建 浅析社会化媒体营销 基于社会化媒体的营销沟通策略 NGO组织的社会化媒体营销及策略 COWMALS时代的社会化营销 社会化媒体时代企业品牌危机管理策略研究 社会化媒体的营销运作 营销在社会化媒体时代裂变 浅析品牌广告的创新策略 传统企业在社会化媒体下的品牌营销 社会化媒体营销在品牌服装商店中的应用 社会化媒体营销背景下的企业微博营销策略研究 社会化媒体的管理创新 社会化媒体营销思想、价值与策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②荣振环,《社会化媒体时代的红与黑——以微博营销为例》,《创意传播》,2011(3)

③葛洪波,《三屏联动——社会化媒体新营销传播模式研究》,《新闻界》,2012(1)

④董旭,《社会化媒体营销:困境与机遇同在》,《创意传播》,2012(1)

⑤张文阁、赵闯,《关注社会化媒体营销 抢得营销3.0 先机》,《世界电信》,2011(7)

⑥赵苑君,《社会化媒体的品牌营销》,《信息通信》,2011(3)

第9篇:新媒体传播策略范文

【关键词】媒体融合 文化价值观 传播技巧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当下,新的社会风尚正在涵养,新的时代精神正在呈现。一个崛起中的大国迫切需要向世界阐述自己真实而不被歪曲的愿望,一个整装出发的政党需要向人民传递其执政价值与理念。在世界第四次传播革命浪潮中,我们不能再把媒体融合发展视为“洪水猛兽”,也必须彻底摒弃“鸵鸟心态”,在权衡利弊中把握新媒体运行的特点和规律,运用战略眼光透析媒体融合的特点与规律,在扬弃中把握主流文化价值观传播的新基调。

当代中国充斥着媒体融合的多元价值观:一方面,西方传统的新闻通讯社、电视台以及新闻报刊等媒介,掌握着世界的话语权;另一方面,网络社交平台用户量的持续增长,使信息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充分利用媒体融合的优势,企图强行向其他国家植入代表自身利益的价值观,以达到控制世界的目的。例如美国就主导着包括互联网信息、网络社交平台、服务器等多层媒介,并由此大力宣扬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观,影响着全球的网络用户。

因此,如何提升媒体融合发展下传播主流价值观的使命意识和实际效能,既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挑战,也是一个必须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来把握的重大历史课题。 媒体融合发展为主流文化价值观传播带来的正负面影响

从积极影响的角度来看,媒体的融合发展可打破某一固定媒体功能的局限性,实现功能的互补与强化。传统媒体功能比较单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相互融合,可以使主流文化价值观的传播途径变得更加丰富,使媒体功能得到互补与强化。大力宣扬我国的主流文化价值观,推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需要顺应新媒体日新月异的变化趋势,充分发挥媒体融合的优势。当然,媒体的融合不是机械地进行累加,也不是单纯地扩大传统媒体的规模。媒体的融合发展是要将传统媒体的传播观念进行深化改革,拓宽传统媒体的传播思路,实现思维的创新,强化传播的能量,实现功能的互补与强化。传统媒体的改革、新媒体的创新,给我国主流文化价值观的传播理念注入了新的活力,符合我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的基本国情。

此外,媒体融合为传播主流文化价值观提供了多样选择。以前,主流文化价值观一般通过书信、语言、思想教育、情感交流等传统途径进行传播,此类传播途径形式单调、效率低下、耗时耗力。现如今,媒体的融合发展使主流文化价值观的传播由平面转向立体、由静态转向动态、由单向转向互动、由显性转向隐性。互联网信息的快速更新,使得主流文化价值观的传播格局更加开放,传播速度大大提升,传播空间更加开阔。

从消极影响的角度来看,媒体融合发展也容易造成文化价值观传播模式的复杂化。互联网的发展,使每一位网络用户都可以形成自媒体,用户可以自主接收和各种信息,但这也为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传播信息一旦缺乏规范化的管理,就容易使污秽、诈骗等非主流文化涌入公众的视野,甚至影响社会稳定。

同时,媒体融合发展还会使主流文化价值观的传播面临多元价值观的竞争和干扰。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和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技术,具有天然的“反中心”取向,且传播的内容趋向于社会化,从而使主流文化价值观的传播面临多元价值观念的竞争和干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家在信息、技术和意识形态方面的主导权,给国家的组织和治理带来了挑战。此外,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形势下,我们很难以明确的标准来衡量与评判各种价值观。在多元价值观涌入公众视野的同时,一些急功近利、庸俗腐败的负能量混杂其中,容易造成负面影响。而且,“去中心”之后很可能会遭遇“无中心”,这也意味着社会将会缺少一种权威话语,此时,非理性和极端性的话语很有可能登上舞台,对主流价值观的传播产生干扰。 充分发挥媒体融合的积极影响,完善主流文化价值观的传播形式

充分发挥媒体融合发展优势,为主流文化价值观的传播带来积极影响。我们应合理利用媒体融合发展带来的优势,大力弘扬我国的主流文化价值观,特别是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融合发展,为主流文化价值观的传播带来了更加多元的传播形式。加强监控与防范非主流文化价值观的侵入,可以使主流文化价值观的传播避免负能量的干扰。

不断深化和完善主流文化价值观的传播形式。面对复杂的价值观传播局势,我们必须深化和完善主流理论,增强其可信度和说服力。应充分利用媒体融合发展这一契机,进一步强化互联网时代主流文化价值观的传播力度,排除多元化思潮带来的干扰与负面影响,加大力度弘扬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核心价值理念作为民族发展的向心力,共同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此外,对于主流文化价值观的传播,我们也需进一步进行深化改革,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宣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观。同时,还要提高传播信息的可信度,不断深化和完善主流文化价值观,规范传播媒体平台的监督与管理工作,坚决打击庸俗、腐败等非主流文化价值观的传播行为,铲除媒体传播过程中的不和谐因素。 协同运用大众化策略与小众化策略,改变单一低效的传播模式

人们对于新闻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大众化传播媒介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然而,市场经济带来的竞争与发展同样需要小众化传播策略的存在,小众化策略被定位为只适用于少数人的价值观传播策略。例如日本就存在服务于小众的出版社,致力于出版符合少数人口味的书籍。从主流文化价值观的传播角度而言,传播方式既要有小众化策略,又要有大众化策略。小众化策略往往注重文化价值传播的微观之处,力求从细节体现媒体传播的特色。大众化策略则更多从全局来把握主流文化价值观的传播,致力于建立迎合大众的信息传播模式。

传统媒体具有传播形式单一、传播效率不高、传播速度慢等劣势,而新媒体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但是在文化价值观的传播过程中,媒体的主流思想导向功能减弱,其所传播的信息也良莠不齐。为了加大正能量的传播力度,我们有必要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协力共推,丰富文化价值观的传播内容、拓宽传播范围,增加信息传播形式的多样性。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真实反映了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人们生活的状态。协力共促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发展融合,有助于全面了解民生与社会动向,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在媒体的融合发展过程中,要促进两种传播方式的有效结合,利用网络平台的前沿技术、运用数据科技,打造出符合社会发展的传播模式。

(作者为贵州师范大学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柳斌杰:《全面提升主流媒体的核心能力》,《新闻与写作》,2017年第2期。

②陈宗章:《“媒体融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路径创新》,《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

③杨英法、聂雅:《社会思想引导、社会舆论调控与社会情绪管理》,《光明日报》,2014年9月28日。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