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推广普通话的好处范文

推广普通话的好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推广普通话的好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推广普通话的好处

第1篇:推广普通话的好处范文

本学期“特色学校建设”共分:大课间行为艺术、推广普通话、书写规范字和班级建设四大块儿。

一、大课间行为艺术

从上学年开始,我校把大课间行为艺术——经典诵读之古诗接龙+古诗韵律操、手操”作为建设特色学校的突破口来抓。本学期依然有声有色、扎实有效地开展着。我们开展的形式主要是利用大课间学生坚持每天跟着音乐背诵一个单元(20首)古诗,然后做一个单元的手操。平常以班为单位自行根据各班情况利用预备十分钟和课余时间让学生背诵,班内用自己的办法进行督促、检验。每周学校以光荣榜的形式公布各班古诗王和级、校古诗王以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

开展背古诗以来,校园里时时、处处传来同学们有节奏的背古诗声:同学们在扫地的时候会背着古诗、玩耍时会背着古诗、做游戏时会把古诗穿去边做游戏边背古诗。一个学期来,整个校园几乎听不到学生的争吵、打骂声,一些不文明的习惯、行为,几乎被古诗声所代替。每当学校的古诗音乐响起,无论同学们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都会不约而同地跟着音乐背起古诗来,而且相当快乐、有精神,背得相当卖力。在我校,背古诗早已成了学生的一种习惯、一种兴趣。

二、推广普通话

本学期,我们学校把“推广普通话”作为一项特色项目来抓。我们的要求是:教师上课必须用普通话,学生问或回答问题必须用普通话,课下和老师交流要用普通话,和同学们讨论、聊天尽量学用普通话。经过一个学期的不断努力,现在学生基本都能做到上课回答问题用普通话,自身都有说普通话的意识。但我们知道我们都是农村人,都习惯了用方言与人说话、交流,想让孩子们一下子变成一个城市化的孩子、能随时随地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对于我们农村学校来说的确是相当困难的。在推广普通话方面,一直来学校都在想怎样才能让学生都能尽快的进步、怎样才能让孩子们毫无顾忌地张嘴就说……由于学校条件有限,没有经过普通话训练的教师占相当一部分,所以推广普通话的确有一定的困难。但作为学校来说,不会有丝毫的放松。我们一定会想尽一切办法,找到最好的推广普通话的方法,让学生们都能说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

三、写规范字

本学期,我们把写规范字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来抓,希望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有一手让学校、家长、自己满意的字迹。

俗话说:“冰冻非一日之寒”,写字更非一日之功。我相信通过老师们的努力,通过学生的认真练习,学生们的字会让家长和老师们满意的。

四、班级建设

一个特色的学校应该有个个特色的班级。本学期我们学校的“特色班级”在各班班主任的带领下也开展的有声有色。

为使我校的班级建设开展的顺利而有特色,上学期,学校安排了专门时间组织全校教师到夏堡小学参观学习。进到夏堡学校的每一间教室都给人不同的感觉。从夏堡小学的班级建设中我校教师感受很深,也学到了许多班级管理的方法。

本学期我们便在学校推行建设“特色班级”。先给各班发班级建设费用每生3元,让班主任制定出“班级建设实施方案”,把班费用得恰到好处,以鼓励学生更好的学习或给班级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第2篇:推广普通话的好处范文

爸爸爸爸的普通话很不表准,所以时常会闹出一些事来。比如这次:我哪着笔和纸,并已把语文书交给了爸爸,正严阵以待了。爸爸报得挺快,大概十分钟左右就报完了。紧接着,我就迫不及待的让爸爸赶快改,但是突如其来的却是一个又一个的错误。

我很不高兴地对爸爸说:“有些词语都是你的语音不标准,所以才导致我写错的。就像这个词语,你明明报‘jiao ji’,可书上写的却是‘皎洁’,这分明就是你误导我的,你可不要是非不分!”我虽然觉的说的有点过分了,但我还是坚定自己的立场。这会爸爸可不干了,“错就是错,这有什么误导不误导的!”爸爸硬说自己有理。我不想再说下去了,因为我从爸爸那不容争辩的语气中,清楚的意识到:,狗急还会跳墙呢!再这么说下去,对谁都没有好处。把爸爸惹及了,说不定还会做出什么过分的事情来呢—毕竟胳膊扭不过大腿。因此,虽然我很咽不下这口气,也很不甘心,但是,到最后我还是给爸爸这个台阶下。

事后,爸爸的火气也消了,就来找我谈话了。爸爸这会心平气和地说:“海方啊,我们小时侯老师说的教的语音都不标准,所以我的普通话也不标准,这次是爸爸不好,原谅爸爸好吗?”“好!”我欣然地回答。“那我以后也一定好好地学习普通话。”爸爸严肃地说道。

第3篇:推广普通话的好处范文

和谐语言与社会和谐

语言(包括文字)不仅是生活中须臾不可缺少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而且语言文字社会应用的和谐程度是衡量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与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一方面社会的发展变化推动着语言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语言的变化发展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社会的变化发展。如今,社会上和语言学界要求提高语言和谐度的呼声颇为强烈,语言文字工作者为此发表了不少的文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达他们各自不同的观点。实际上,语言和谐恰恰是语言最基础的东西,正是因为它的基础性,往往最浅显的道理,却最容易被人忽略。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同其他社会现象诸如道德、意识、风尚等一样,是社会群体行为趋同性的自然表现。语言和谐的目的除了准确地传递信息外,更在于为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的和谐,言语行为必须接受社会道德的价值评价,必须与社会道德相一致,这样,言语行为才可能为社会所接受,效果才会好,才能真正达到交际目的。

由于语言具有社会交际工具这一本质,就使得语言运用标准的趋同性带有更多的必然因素,使操同一语言的社会成员人人羞于同周围他人为异。然而,在一个使用共同语言的集团里,个别人或某些人偏偏采取与其他社会成员不一致的做法,有意或无意地使用一些同现有规范不同的语言成分或语言形式。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比较复杂,有的是即兴之作(多半为口语),有的是由于缺乏语文修养,有的是有意识地标新立异等。

目前社会上语言的不和谐情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言内部的不和谐,比如,语音方面,有意无意地模仿港台影视明星、歌星的发音,导致一些音节的声、韵、调发音不准,没有正确地使用轻声和儿化等。词汇方面,或随意造新词(尤其是网络词汇的大量出现)或篡改现成的词和词语;如“冻容(20岁左右的年轻女孩儿希望冻结青春,早早开始抗老历程)、PK(对决)、584(我发誓)、裸考(什么加分都没有,完全靠实力参加考试的人)、丁狗(不要孩子,只养宠物狗的家庭)、粉稀饭(很喜欢)、拼客(集中在一起共同完成一件事或活动)等。或表现为对已有词语随意添加、赋予新义。如“偶(我)、超级恐龙(反应迟钝)、虾米(什么)、圆梦(本指古代解说梦的吉凶的迷信活动,如今指实现理想或愿望)、白奴(白领奴隶的简称)等。因为这些新词新语不够稳定,词义多变,用于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意思,加上缺少受众的理解基础,所以,听到或读到这类新词语,就会让人感到莫名其妙。语法方面,为追求标新立异、引人注目,语句不通、搭配不当,甚至逻辑混乱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语言结构以外的不和谐,主要表现为言语行为趋于“随意化”、“痞化”甚至“黄化”、“粗俗化”,违背社会道德的言语行为时有发生。这些不良语言现象严重地影响了社会道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精神风貌。这些不良语言现象的治理和规范,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努力,需要语言研究者从理论上给予科学的阐释。

和谐语言的建构既要从语言的内部结构――语音、语汇和语法三方面着手来进行,同时也必须要考虑语言结构以外的相关的社会文化以及社会心理诸因素。因为语言和谐与否,除自身结构方面的原因外,还与社会方面的许多复杂因素有关。

由于受经济发展的影响,曾几何时,在东南沿海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过方言潮以及随之而来的方言的泛滥。以上海话为例,由于上海经济的飞速发展,在狭隘的地区经济优越感中,一些本地居民连带地产生了方言优越感,他们以说本地方言为荣,不愿意说普通话,更不屑于说外地的方言。而在一些老的经济发达地区,他们还没有从当年的地区经济优越感中摆脱出来,也在固守着他们的方言优越感。相应的,内地一些人在潜意识里认为凡是讲上海话、广东话的,或者说话带点儿“广味儿”、“港味儿”的,就是“大款”、“有派”、“吃香”,并由羡慕进而模仿起来。而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尤其是偏远的山区),还有不少人仍然像几十年前那样,仍死死地坚守着方言阵地。像这种背离时代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若不克服,人们在语言交际中出现不和谐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了。

语言生活与和谐秩序

语言生活是一个很现代的提法。它与一个人的幸福指数密切相关。如果一个人只会说方言而不会说普通话,就说明他的语言生活已落伍了。方言是客观存在的,有其自身的使用价值。它将在一定时期、一定领域和特定地区内长期存在。推广普通话并不是要人为地消灭方言,主要是为了消除隔阂,以利于社会交际。推广普通话主要是要求会说方言的公民,还要会说普通话。不是要求公民在所有场合都说普通话,只在有些场合,如学校、机关、服务场所等讲普通话。从语言发展来讲,普通话和方言也处于不断丰富、融合的过程中,方言在语音词汇等方面逐渐向普通话靠拢。因此推广普通话绝不是禁绝或消灭方言,关于这一点,我国的语言文字基本政策中已有明确规定:各民族语言文字平等共存,禁止任何形式的语言文字歧视;各民族都有学习、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国家鼓励各民族相互学习语言文字;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推广普通话是促使公民普遍具备普通话应用能力,要求人们在正式场合和公共交际场合说普通话,并不反对在日常生活中说方言。推广普通话有利于促进现代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有利于促进地区间、民族间的交流,有利于普及文化教育、发展科学技术,促进两个文明建设,有利于实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提高工作效率,对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颁行,标志着我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全面走上法制的轨道,对于促进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的和谐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新时期的推普工作应该有更新的姿态和新的水平,应该在全社会积极倡导以说普通话和具备普通话修养为荣的价值观念和社会风尚。因为规范语言仅仅靠普通话的法定地位、靠数量和能量都有限的推普工作者、靠影响力有限的宣传性文字及节目,很难抵抗强大的习惯势力。我们需要做的是如何把普通话变成全体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应当站在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和本着与现代化同步、为现代化服务的宗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普通话水平的普查和测试工作,获取相应的数据,进行一系列有关的科学研究,进而把这些研究成果尽快地转变为语言和谐化的效益。

言语行为必须合乎社会道德规范是由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的需要所决定的。语言的和谐既需要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进行规范、管理,又需要进行社会道德教化,更需要社会全体成员的言语道德自律,以使其言语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适应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的需要。

从语用功能的角度来讲,语言的和谐应该是一种语用和谐,是语言在表达功能和交际功能上切合目的性的和谐。因为引起表达、交际的动因和情景是多种多样的,那么只要是恰到好处地达到了目的,就是和谐的。因此“不能把语言规划的目标确定为不管何时何地都必须是一种绝对一致的代码”(E・Haugen,1971)。

构建和谐的语言也意味着创新,语言和谐了就能更好地发挥语言的交际工具作用。因此,语言的丰富、发展与和谐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语言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必须以语言和谐为基础,没有语言的和谐,也就谈不上语言的真正丰富和发展。而没有语言的丰富和发展,语言就只能是僵死的,停滞不前的东西,就会失去它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的功能,也就谈不上语言的和谐。语言是动态发展的,所以语言和谐也应是动态发展的。言语使用一方面要遵守既成规范,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创造新形式。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也是社会的组织工具,没有通用的语言、和谐的语言,将会阻碍社会的发展。语言的和谐,尤其是词汇和语法格式的协调,不能定于一尊,当前已成为共识。语言在不断发展中趋于和谐,即“动态和谐”。那么在动态语言系统和动态语言的观念中,语言系统与言语和谐实际上是辩证统一的。我国幅员辽阔,方言众多,从语音到词汇都相差甚远,实现语言的规范、和谐,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个人方面讲,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交际范围的扩大,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已成为决定一个人生活与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和谐语言与人文素质

言语行为涉及人文素质、伦理道德等许多方面的问题。宽泛地来讲,人文素质指的就是文化素养。语言作为与人类社会同生共长的文化世界的基本成分和核心成分,它对于人类文化具有建构、保有以及传承的功能。在此意义上讲,人类的文化世界也就是语言世界。语言是社会联系的纽带,言语交际是语言的社会联系功能在具体场景的实现,是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表现形式。言语行为不能也不可能超然于社会文化背景之外。人们的社交用语渗透了一定民族一定时代的文化精神,成为这一民族这一时代的重要文化景象之一。比如,体现在社会上人际关系的社交称谓对于确定交谈双方的身份角色具有重要作用,尤其能体现社会文化的风貌。而语言的文化功能具体表现为:几乎各个文化领域都必须仰仗语言符号的建构作用。文学作品里的交际形式体现了某种社会风范,而且它所刻画的不同类型的人对语言的典型使用,使得语言的各个方面都饱含着和渗透了民族文化的精神内容,进而使得几乎所有人文科学的研究都不能不注意语言问题。

需要强调的是,语言的规范、和谐与语体的多样化,以及个人语言风格的形成并不矛盾。民族共同语尽管是有一定规范、一定标准的语言,但它的内容是丰富的,范围是宽广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可以让每一个使用者自由选择。如果有人认为语言风格的形成在于使用了方言土语,一旦使用通用语,摒弃方言土语,作家就会失去独特的语言风格,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为了增强表现力,为了刻画人物性格,为了反映地方色彩,作家可以适当地使用方言土语。但是方言土语的滥用却会造成民族共同语的混乱,造成语言的不和谐,会妨碍民族共同语的发展。事实上,作家的独特语言风格绝不是单靠使用方言土语来形成的,而且作家也不应该盯在这方面创造自己的“语言风格”。作家在遵守规范的范围内,只要他善于运用语言,能精心选择适合于表现自己思想感情的材料,就能够创造出他自己的独特的语言风格。

著名作家金庸先生认为:人类世界不能只有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文科学培养的是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一个只有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和经济、丰富的物质生活享受,而没有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谐的心灵、和谐的人与人的关系、和谐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社会,绝不是一个理想的社会。对青少年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是要其“熏染温文敦厚、乐而不、哀而不伤的君子之风,最终达到修身、齐家、治国”。

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现代化素质的人来搞。现代化不仅仅是经济和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人的文化素养问题。在经济大潮冲击下,出现的一些言语失德现象,一方面反映了某些人道德修养不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国民的言语素养状况。同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人的文化素养,表现在语文方面,即具有高度的语言和谐观念和与此相当的语文素养。世界各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进程,总是伴随着一个语言和谐化以及提高全民人文素养的进程。因为语言是一种精神产品,是人类心智活动的成果,又是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为此,加强语言研究,促进语言的和谐化,最大限度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进而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已经提到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重要的地位。

第4篇:推广普通话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现代汉语 “有+VP/V”句式 成因

一、前言

“有”是现代汉语中非常活跃的一个动词,一般表示“领有、具有、拥有”或者“存在”,与“无”“没(没有)”相对,其后一般接名词性宾语,如“年轻人有热情,有朝气”“小王有艺术家的气质”等等。此外,“有”还可以用在某些动词的前面组成套语,表示客气,如“有劳、有请”等,但数量极其有限,只限极个别动词。杨庆蕙(1993)主编的《现代汉语正误辞典》中指出:“动词‘有’表示领有、具有,它后面一般要求直接跟名词或名词性的词语充当的宾语,有时也可带动词(大多是双音节动词)充当的宾语,如‘有发展’,‘有增加’。但一般不能带动宾短语或补充短语充当的宾语。”杨庆蕙指出的一个典型错误例句是“山上有下雪。”她认为,“下雪”是动宾短语,不能作“有”的宾语,应将“有”改为副词“在”,表示山上正在下雪。熙(1982)认为,动词“有”能带的动词宾语是有限制的,只能带“名动词”,可以说“有影响”“有准备”“有计划”,但是不能说“有看”“有写”“有去”“有反对”“有喜欢”“有同意”等。

然而,近年来,“有+VP/V”结构的句式在电影、电视、电台、网络甚至报纸和杂志中却大行其道,使用越来越普遍,并逐渐影响到普通大众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表达。以前熙先生和杨庆蕙教授认为错误的用法如“山上有下雪”正在被人们接受和使用,并且呈现泛化态势,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言语交际中。为什么会出现这一语言现象?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有+VP/V”这种看似不正确的用法?

二、“有+VP/V”结构句式的类型

“有+VP/V”结构的句式一般在口语对话中使用较多,报刊和杂志等媒体出于新潮的需要也会使用。不少研究者把“有+VP/V”句式分为两类,一类是完全式(管娟娟,2006;崔娜,2013),即“有”与“VP/V”一起完整出现。例如:

(1)他一共有列了22项,22项当中有多少是假的呢?(中央电视台《新闻1+1》2012年10月22日)

另一类则是答话人用“有”直接回答提问人的问题,省略了“VP/V”,被称为省略式(管娟娟,2006)或者变化式(孙琴,2003;崔娜,2013)。例如:

(2)主持人:你当时并没有阻止或者是对其他人……

青春大篷车:我有啊,我有啊。(东方卫视・东方直播室 2014年10月13日)

本例中,青春大篷车辩解时说的“我有啊”实际上是“我有阻止”的省略。由于省略式或者变化式不具有典型性,因此本文探讨的“有+VP/V”主要是完全式,即“有”与“VP/V”同时出现的句式结构,一般有两种常见句式:陈述句和疑问句。

(一)陈述句

(3)他们说当初他有把房子过户给你们,然后你们也答应给他买房款,但是迟迟未给。(上海电视台・甲方乙方2012年10月1日)

(4)昨日下午,负责此案的网监大队姜姓警官对南都记者称,因为伍娟不懂程序,所以先告诉了外宣办,她本人之后有到公安机关报案。(《南方都市报》2013年1月22日)

上述“有+VP/V”结构的陈述句式中,如果各例句划线部分去掉“有”,意义不但没有任何改变,反而更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二)疑问句

(5)当时公证处的人有问你吗?说你父亲有没有再婚的情况?(央视一套・今日说法2012年10月14日)

(6)(李玉堂太太)我跟了你八年,你赌了八年,我有离开过你吗?我有贪图过荣华富贵吗?我没有!(电影《十月围城》)

在上述例句中,基本上都带有语气词“吗”,构成“有+VP/V+吗?”的疑问句式,既有一般疑问句,也有反问句。如果去掉“有”字,这些句式可以转换为“V+过+P+吗?”或者“有没有+V(过)P?”的结构,语义不变。上述例句去掉“有”后可以分别改为:

(5)a.当时公证处的人问过你吗?(或:当时公证处的人有没有问你?)

(6)a.我离开过你吗?我贪图过荣华富贵吗?(或:我有没有离开你?我有没有贪图荣华富贵?)

从句子时态上来看,无论是陈述句还是疑问句,上述“有+VP/V”结构的句式基本上都是过去时,即强调事件是否发生过。

三、“有+VP/V”结构句式的成因分析

“有+VP/V”结构的句式近年来大量出现,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和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语言现象?其成因究竟是什么?

(一)“有+VP/V”句式成因的三种说法

对于“有+VP/V”结构句式的成因,学者们各抒己见,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1.东南方言和港台普通话影响

大多数语言研究者认为,现代汉语中出现的“有+VP/V”结构句式是受到了闽南语、粤语、吴语和客家话等东南方言语法的影响,因为在这些地区的方言中存在大量的“有+VP/V”句。这些方言深刻地影响着港台普通话,而随着香港的回归,这种句式再由港台普通话渐渐传入大陆普通话中。“这种句式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英语语法的影响”,因为在港台地区,特别是香港,英语是强势语言,英语中表示完成体的句式往往用“have(has)+动词的过去式”,而“have(has)”的基本义是动词“有”,用作完成体时直译就是“有+VP/V”句式。

2.古汉语“复活”

不少学者用历时的眼光看待“有+VP/V”结构的句式,认为“有+VP/V”结构“是汉语中古已有之的一种句式”,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张文国、张文强在《论先秦汉语的“有(无)+VP”结构》一文中认为,先秦时期汉语中所有的动词都能够出现在“有”的后面,并归纳出了12种结构关系。因此,现代汉语中的“有+VP/V”结构句式“实际不是什么新现象,它是历史上曾经消失了的结构在新时代条件下的‘复活’。”甚至认为,这种结构句式“不是东南地区方言带入现代汉语的新结构,而是东南地区方言所掀起的一种语言结构的复兴。”

3.语言自身的对称发展

部分学者认为,“有+VP/V”结构的句式是语言系统自身发展带来的结果。在普通话中,“有”与“没有”是相对的一组词,使用的对称性较为明显,当“没有”作副词单独修饰动词在汉语普通话中广泛使用时,语言内部要素的这种对称性、趋同性促使“有”也在副词的领地努力寻找自己的位置。从形式的角度说,“有+VP/V”结构句式的形成符合语法对称性的要求,因为“语法总是追求严整性,从这一点上说,‘有’进入普通话口语也是普通话语法内部发展规律的要求”。

(二)“有+VP/V”句式成因分析

关于“有+VP/V”结构句式的形成原因,我们针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入考察与分析,发现古汉语“复活”说和语言自身的对称发展说都存在很大的疑问,并不能很好地解释这一语言现象。而从该句式在普通话中出现的时间来看,实际上这一语言现象是受到了东南方言和港台普通话的影响。

1.古汉语“复活”说存疑

我们认为,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有+VP/V”结构句式的出现,并不是古汉语的“复活”和“复兴”。古汉语中确实存在“有+VP”句式,但学者们统计出的用例是极其有限的,张文国、张文强在《论先秦汉语的“有(无)+VP”结构》一文中除大量“无+VP”结构的例子外,“有+VP/V”结构的例子数量有限,个别用例形式上是“有+VP/V”结构,但实质上与我们所讲的“有+VP/V”并不相同,甚至有些牵强。例如:

(7)夏,有告陈桓子曰:“子旗、子良将攻陈、鲍。”亦告鲍氏。(《左传・昭公十年》)

(8)大臣父兄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去,谓之谏;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死,谓之争。(《荀子・臣道篇》)

(9)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孟子・梁惠王上》)

(10)岂有为人之臣而又为之客哉?(《韩非子・说林上》)

例(7)中的“有”是“有人”,例(8)中的“有”表假设,意思是“如果有人”,例(9)和例(10)中的“有”分别与“焉”和“岂”组成了“怎么会有……(的事)?”疑问结构,是很正常的语法现象。实际上,由于古汉语用字简洁,省略现象较为普遍,翻译成现代汉语可以有多种解释,因此,古汉语中的“有+VP/V”句式与今天流行的“有+VP/V”句式并非完全对应。

古汉语中的“有”与动宾短语连用的语法现象并不是古汉语语法的主流,仅是个例,为数寥寥,这一点从研究者的统计中也能反映出来(伍文英、夏俐萍,2002)。其实学者们也承认,“有+VP”这一语法形式的运用在汉语发展史上是呈递减趋势的,“先秦以降,自唐以后,‘有+VP’的使用就渐渐减少,最后走向了消失。”现在这种句式为什么突然之间就“复活”了?它“复活”的社会原因是什么?持这一观点的学者们语焉不详。

即使认同“有+VP/V”句式起源于南方方言的研究者也认为,南方方言中的“有+VP/V”句式是保留了古汉语的句式,这一说法也值得怀疑。中国古代南方历来被称作百越之地,百越民族有自己的语言,与北方汉语相差甚远。战国时期百越被北方汉人征服,中原汉人开始向南越迁徙,“百越之地渐渐被北方汉人入主的过程,也是南方方言逐渐形成的过程,南方方言的形成不仅具有北方汉语的成分,也应该有百越族的语言成分,并且是非常重要的因素。”(陈叶红,2007)。众所周知,构成语言最基本的要素是语音、语法和词汇。在语言接触过程中,语音和词汇都有可能从别的语言借用,但语法是固定不变不可以借用的。因此,古汉语中为数寥寥的“有+VP/V”句式是不太可能被南方方言借用并保留的。“南方方言形成的原因集中在两晋至宋代的大量移民,方言的形成也应该在两晋至宋代的一千多年以内。”古代汉语书面语与口语相差甚远,古人口语中是否使用“有+VP/V”句式因年代久远已不可考,即便是使用书面语的诸多文献,根据学者们穷尽式的调查,“有+VP/V”结构的句式自汉代以降就很少使用,自唐以后甚至消失了。本身不是主流,甚至是已经消失的语法现象怎么可以去传播、影响到别的语言呢?由此看来,南方方言中的“有+VP/V”句式保留了古汉语的句式这一说法本身也是站不住脚的,因而也了现代汉语中出现的“有+VP/V”句式起源于古汉语,是古汉语的“复兴”和“复活”这一说法。

2.语言自身对称发展说存疑

持“语言对称发展说”的研究者们认为,在内部因素中,语法系统平衡性的要求(“有”同“没有”用法的对称和趋同)促成了现代汉语普通话“有+VP”句式的产生。那么,“有+VP/V”结构的句式是不是语言系统自身对称性发展带来的结果呢?我们认为并非如此。语言的发展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并不总是“一对一”对称均衡发展的,总会有不平衡。沈家煊(1999)认为,语言总体上是对称的,局部上是不对称的。语言对称只是相对的,而不对称则是绝对的。不对称现象存在于语言的各个层面,包括语音、构词、句法、语义和语用。这种现象不是个别的,而是普遍的。

“有”的反义词有“没”“没有”和“无”三个,一对三的事实本身就说明这几个词语不是对称发展的。就本文所讨论的“有+VP/V”结构句式来说,仅仅关于“有”的词性,持“语言对称发展说”的学者就各持己见,有的认为“有”是副词,有的认为“有”是助动词,还有的甚至认为“有”是与英语“have”对称出现的完成体标志,大家莫衷一是。实际上,人们忽略了一个语言事实,那就是长期以来,汉语普通话中“没有+VP/V”句式的肯定用法一直是“V+(过)+P+了”句式,人们并没有感觉有什么不妥,现在突然要用“有+VP/V”肯定句式和“没有+VP/V”否定句式进行对应,反而让许多人不太适应。即使在接受新兴事物迅速、时尚用语多产的高校校园,此句式的接受程度也不高。据蔡(2009)对上海高校的学生的定量统计分析,受访者对“有+VP/V”句式的“基本接受”态度,“说”与“不说”的人受家乡地域的影响各占一半,家乡越往北的学生说得越少。调查显示,不少人认为这种句式“是小姑娘说的”“电视主持人常用”或“港台腔、发嗲用”等,因而男性的使用率普遍较低。也就是说,“有+VP/V”句式还远没有被社会公众所普遍接受,只是在一定的人群中小范围使用。从语言系统自身的发展来看,“有+VP/V”句式要想转变为“没有+VP/V”句式的肯定式并被社会公众普遍接受,尚缺乏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语言自身对称发展说”只是一种被人为贴上的标签,并不符合语言自身的发展规律,纯属形式主义的语言观。

3.东南方言和港台普通话影响是真正成因

考察现代汉语“有+VP/V”结构句式流行的时间和发源地,我们认为,这一句式确实是受到了闽南语、粤语、吴语和客家话等东南方言语法的影响,并经港台普通话传入到大陆普通话。据考察,闽南语、粤语、客家话和吴语中确实存在“有+VP/V”结构句式(陈叶红,2007)。例如:

(11)前日我有看电影。――闽语区

(12)今日我有头痛,所以唔上班。(今天我头痛,所以没有上班。)――粤语区

(13)昨天你有去赶集吗?――客家话

(14)我阿哥这年有走归。――吴语区

闽、粤、客方言区的人学说普通话时有一个非常顽固的倾向,就是把方言中的“有”字句强加到普通话中。这也从侧面证明,在语言接触过程中,语法是固定不变的,具有很强的“顽固性”,南方方言区的人在学说普通话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套用了本地区方言的语法。香港和台湾正好处于闽、粤、吴和客家方言地区,其普通话难免会受到这些方言句式的影响,再加上港台地区英语的强势渗入,英语中正好有“have+V-en”相似的结构,使得“有+VP/V”句式得到进一步强化。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广东、福建沿海地区率先实行改革开放,经济繁荣发展,各种新鲜事物对内地影响颇大。特别是90年代中后期,祖国进入倒计时,牵动人心,大陆民众对港台的关注度空前高涨,加之大陆对外开放的包容性增大,大量的港台电视节目进入寻常百姓家,而港台电视节目主持人和记者、嘉宾等大量使用“有+VP/V”口语句式先是影响到大陆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和记者、明星等追求时尚、喜欢新潮的媒体人,继而随着网络的普及影响到一般民众,特别是在年轻人中颇为流行,从而使得“有+VP/V”结构句式在汉语普通话中推广开来。这也就是“有+VP/V”句式为什么在普通话中以前没有出现,直至上世纪90年代后期才出现并影响至今的社会原因。

(三)“有+VP/V”结构句式的表达优势

作为南方方言影响普通话的一个案例,“有+VP/V”结构句式能够在汉语普通话中推广、流传,除了南方经济发展对内地的辐射作用原因外,还必然有其自身强大的生命力,也就是说其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我们认为,这一句式在语义和语用两方面有其独特的表达优势。

在语义方面,“有+VP/V”句式的“有”仍然具有“存在”义,肯定动作的发生或一种情况的存在,表示确认或强调。例如:

(15)陈女士说,当时任渊没有参与殴打,但有参与调戏。(《新京报》2014年10月19日)

(16)在这之前我们有打麻药,已经最大限度减轻它的痛苦。虽然不忍,但这是剧情需要。(《楚天都市报》2014年10月23日)

上述两个例句中,如果去掉“有”加上“了”,句子完全成立,意思不变,但用了“有”后,句子的确认和强调意味得到了加强。例(15)中,陈女士肯定了任渊“参与调戏”这一事实是确实存在,无庸置疑的。例(16)中,导演张扬回应网友对其拍戏时残忍杀鹿的指责,用“有打麻药”来为自己申辩,强调拍戏时确实对鹿是打过麻药的。对于“有+VP/V”句式的语义,王国栓(2008)认为:“从语义的角度说……普通话中有一般叙述和强烈肯定,没有一般肯定,‘有’正是填补了这个空白。”正因为如此,“有+VP/V”结构句式才能够被普通话口语所兼容,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道理。

在语用方面,“有+VP/V”用在口语中,特别是回答问话时比较简洁,符合口语中的简略原则。如果不用“有”回答,则需要回答的字数较多,不够简便。如:

(17)主持人:你有反抗过吗?

青春大篷车:有。我一直在反抗,但是他说没有用,你去找学校,不会有人管,你去找纪委,也不会有人管。(《重庆商报》2014年10月15日)

上述例句中,主持人只想知道青春大篷车遭遇性骚扰时是否反抗这一事实,并不关心她是如何反抗的,所以引导对方回答“有”或者“没有”以便确认事实,十分简略。

“有+VP+吗?”这种句式其实完全可以去掉“有”,变成“VP吗?”句式,这样的问句更符合汉语语法,而且也更简略。但若不用“有”,对“VP吗?”问句的回答,必须以“V”或“VP”作答,如“你反抗过吗?”回答就必须是“反抗过”或“没有反抗过”。而一旦用“有+VP/V”提问,问话的一方就引导对方以“有”或“没有”作答,显然要比一般的答话形式简洁利索。正是因为“有+VP/V”的疑问句式在语用层面非常符合口语中的从简问答原则,所以该句式才在汉语普通话口语中具有一定的价值和顽强的生命力。

四、结语

对于“有+VP/V”这种句式在普通话中的出现和使用,尽管大多数研究者持乐观态度,但不可否认的是,该句式在普通话中的接受度并不高,使用人群受到职业、年龄、性别和地域的限制。我们认为,由于普通话中已经存在比较成熟并为公众广泛使用的同义表达形式,新兴的“有+VP/V”结构句式进入普通话书面语成为规范用语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即使在其发源地之一的台湾地区,这一句式在书面语和口语中仍然存在较大差异,在口语中它已经成为“主流”形式,但在书面语中只是“支流”,“主流”依然是汉语传统的“VP了”以及“VP过”。因此,对于“有+VP/V”结构句式对汉语普通话传统语法的影响和冲击,尚需要时间检验。而在对外国留学生进行汉语培训时,仍然要坚持传统的语法教学,不提倡引入“有+VP/V”结构句式。

参考文献:

[1]蔡.上海高校学生“有+VP”句使用情况调查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6).

[2]陈叶红.从南方方言的形成看“有+VP”结构的来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3]崔娜.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有+VP”句式[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3,(4).

[4]刁晏斌.两岸四地“有+VP”形式考察[J].励耕学刊(语言卷),2012,(1).

[5]付习涛.关于构式“有+VP”[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6]管娟娟.论“有+VP”句[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7]沈家煊.不对称与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4.

[8]孙琴.对话中的“有+VP”句[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3).

[9]王国栓,马庆株.普通话中走向对称的“有+VP(+了)”结构[J].南开语言学刊,2008,(2).

[10]杨庆蕙.现代汉语正误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755.

[11]张文国,张文强.论先秦汉语的“有(无)+VP”结构[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

[12]郑敏惠.福州方言“有+VP”句式的语义和语用功能[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第5篇:推广普通话的好处范文

。设置口语交际课,不仅要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在交际过程中的待人处事能力,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笔者从教学实际出发,针对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的现状思考一些对策:

1.现象

1.1 口语不规范,口语习惯不良,常常“出言不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口语是最主要的交流手段,口头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着交流的效果。农村小学生由于在口语交际时常受方言或“口头禅”影响,将不规范方言掺杂其中,有的甚至常“出言不逊”。如“抽(吸)烟”,说成“吃烟”,“喝酒”说成“吃酒”。

“错了,错了,真恶力!”“放屁……你妈……”等,这些都是在农村小学课堂上或活动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些“不逊评价”。

1.2 口语交流缺乏激情,流畅度欠佳,没有条理。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低年级的学生喜欢说话,发言大胆,声音响亮,但进入高年级 后,课堂上举起的一只只小手慢慢少了,口语交际能力也逐渐趋向两极分化。课堂成了几个活跃分子“挑梁唱戏”的舞台,大多数学生“金口难开”,乐于作陪听。久而久之,口语表达得不到训练指导,所以一旦要用口语表达时,就显得“站立不安”拘谨胆怯,神情紧张,不仅缺乏激情,声音不响亮,而且说话内容不完整,东拉西扯,语无伦次,不规范,不流畅,许多话词不达意。

1.3 即兴表达能力弱,非要“深思熟虑”不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接收了表达信息之后,一定要反复练习,说上几遍之后,才能在众人面前表达陈述,属于“准备型”的口语交际,即兴口语能力弱,农村不学生还缺少用形象生动的口头词语和手势动作,面部表情等辅助手段来增强表达效果。

1.4 在口语交际中不善于倾听对方的意见。表现在学生态度不认真,注意力集中持续时间短,易分散,常常一边一边做小动作。究其原因主要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农村小学生家长都忙于农活或外出打工赚钱,孩子平时与祖辈生活的时间较长,这些生活的空间相对比较狭窄,接收信息能力较弱,见识短浅,文化素质低,聊起来你一句我一句,话题漫无边际,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倾听的修养。

2.对策

2.1 加强校本培训,转变观念。

在口语交际教学方面,观念的转变,务必关注以下两点:一是口语交际教学对孩子们成长的主要性;二是口语交际教学实施“我能行”。作为一所农村小学,要达成这两点,最好的途径是抓好校本培训:充分发挥学校口语交际能力强的教师以及教育教学思想理念较先进的教师作用,实现传、帮、带。1、专题学习。以口语交际为专题,收集,整理资料,包括新课标解读,理论探讨。课例赏析,反思交流等等,加强对这些资料的理解。2、经验交流。充分利用这些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组织讨论,在交流中实现对新理念的进一步理解。3、反思总结。自觉地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改进自己的策略,进而转变观念。

2.2 用活教材,激发交际愿望。

2.2.1 用活生活教材。

口语交际是日常的生活交际,是现代生活必备的生活技能。农村小学生拥有得天独厚的口语交际资源,如幽静的旧野乡村,芬芳的泥土气息,千姿百态的虫鱼鸟兽,古老淳朴的风土人情,优美的自然景观……他们拥有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如下河摸鱼,捉螃蟹,上山采野花、野果……我们应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积累,逐步增强口语交际的意识,为“学会生存”奠定基础,可谓一举两得。

2.2.2 用活书本教材。

“口语交际”是“听话、说话”的发展,是一种双向,甚至多向互动的言语活动,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形式活泼。首先,教师要明确教材的编排意图,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生与别人进行交际的愿望;其次,教师教学时应融口语交际的训练于识字写字课,阅读课和作文课中。课文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和拓展知识的好范例,教师要很好地活用这一源泉,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服务,对课文内容进行创新性的拓展和延伸。长此以往,一定能朝着人人交际,人人会交际的目标迈进。

2.2.3 丰富校园生活,生成能力。

口语交际能力的养成,说到底在于多实践,敢实践,善于实践。校园,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教师,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引路人,都应该担负起丰富校园生活,提供实践机会的责任。

2.2.3.1 推广普通话,说普通话,说好普通话,是进行口语交际的基础,但是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其口语交际是与泛滥的方言抗争着说的,心理自然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因此,在农村学校推广普通话仍是项长期的,重要的而又艰巨的任务。

2.2.3.2 创设民主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交际。农村小学生进行“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训练的主要阵地是课堂,教师应有和蔼亲切的教学态度,激发鼓励的教学语言。在口语交际中,教师要注意创设交际的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尽可能地回归常态,还原生活。对学生的评价,要多表扬,多鼓励,不批评,不指责。另外,还要尊重语言的多样性和学生的个性特点,增强课堂学习的开放性,不苛求唯一答案。

2.2.3.3 组织实践活动,使学生乐于交际。活动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教师可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和组织各种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以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训练为主,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主要形式。课内、课外相结合,注重对课外的拓展。如“每日一讲”“谈天说地”“读书报告”“生活报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家长和学生互动”等多种训练途径,创设良好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使他们敢说,愿说。

2.2.4 联系生活实际,加强指导。

学生在生活中学语言,在生活中用语言,口语交际才有了活水源头。在生活实践中进行口语交际是口语教学的巩固和延伸,也是口语交际教学的最终目的。

2.2.4.1 交际心理指导。农村小学生普遍“怕羞”,“怕说不好”或善于和他人特别是陌生人打交道。“怕说”导致“少说”因而“不会说”。教师采用实例,演示法,自身感受传达等方法,并组织“买(卖)菜”,“收废品”、“营业员”。

“导游”等实践活动锻炼,学生实际的胆量。特别要关注“开口难”的学生,千方百计让他们消除“怕”字,大胆与别人交流沟通,战胜自我,取得进步。

2.2.4.2 交际行为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行为:坐正、站直、昂首、挺胸,眼睛注视对方;认真倾听,边听边想,有不理解的地方虚心向别人请教;说话声音响亮,让对方听清楚明白;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讲述,有不同的意见要用商量的语气;神情大方,不卑不亢。对学生在口语交际时态度,以及语言背后隐藏着的思维、品质等。教师应相机恰到好处地指导。

2.3.4.3 交际口语指导。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在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礼貌用语,如:“对不起,请问……”“我认为……”等等。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正确区分方言词与口语词,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好口语规范性与简约性的关系,把握语言的特定指向,把话说得简洁明了,突出重点。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好准确性与模糊性的关系。

第6篇:推广普通话的好处范文

1.语言的表达要规范。语言是指语言中的字、词、句的发音。作为教师必须用规范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且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里说的规范化主要是指两点,其一是语言中的单字、词汇的发音要规范。其二要大力推广普通话,这是语言规范化的重大措施。作为教师,积极推广普通话责无旁贷。

2.语言的节奏要适宜。语言的节奏是指说话的快慢“、吐字”的间歇时间。教师的语言节奏太快,会使学生毫无思考的余地,反应不过来;语言节奏太慢,说话拖泥带水,慢条斯理,说一句想一阵,看一会停一下,这些都会使人乏味感到昏昏欲睡。因此教师的语言节奏应当和学生的思维活动理解程度相适应,才能取得良好的言教效果。

3.语调高低要适度。语调是指贯穿整个语句的调子,即语言语句的高低抑扬。一般来说,体育课堂开阔,教师语言音量需大些,但也要适度。如学生集中时声音应小一些;学生分散时应大一些:个别辅导时音调低一点,亲切一点。对违反纪律音调重一些,严肃点,但都要避免大喊大叫,高声训斥。有的人喜欢让“声音在喉咙里打转”,故弄玄虚,学生竖起耳朵也听不清,这种语调显然是不能起到言教的作用。

4.语气的变化要适当。语气是指语句的抑扬顿挫。“吐字”的快慢“,音量”的轻重,这与教师思想感情的表达关系密切。也就是说教师说话的语气要随着不同特点的学生在不同的场合下起着不同的变化。如命令和下达口令时,声音高亢,干净利落;布置任务,提出要求时声音平和亲切;学生紧张或疲劳时,声音应轻柔关切;维护纪律和安全时,声音宜坚定严肃等。要善于用不同的语气表达教师的思想感情,以便于和学生思想沟通。

5.言教的时机。言教的时机就是教师的语言在什么情况下传输给学生能获得最佳的效果,这是言教艺术的表现之一。学生的心理状态决定了这种时机。学生的情绪热烈高亢时不宜停下来长篇讲评或“泼冷水”;学生情绪低落时不宜宣讲较难的技术,不宜当众点名批评某个学生,对个别学生的行为不能让全体学生“代受其过”;学生练习受挫而丧气时,宜用鼓励信心的语言;学生沾沾自喜时宜用克制的语言等等。如果能把握住每个学生最能接受教师教授的时机,就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语言的反馈信息。学生在接到教师的语言信息以后,必然会通过不同渠道和形式反馈出来。当教师发出语言信息后,如学生东张西望,毫无反应,表示“没听进去”;如学生惶惑不解,交头接耳,表示“没听懂”;如学生眉飞色舞,跃跃欲试,则表示“很感兴趣”;如学生表情专注,神态自然,则表示“恰到好处”等等。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对教师语言的各种反馈信息。以便自己及时检查,选择和调整教学方法和语言技巧,使师生间的语言信息传输更加和谐统一。体育教师言教艺术的内容是丰富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

第7篇:推广普通话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 专科生实习 问题 对策

一、实习过程中折射出的问题

我校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如职业素养和表达能力欠缺、所具备的专业技能难以适应幼儿园的实际需求等问题。

(一)幼师所具备的职业素养比较欠缺

幼儿园教师面对的都是2~6左右的孩子,教育对象年龄较小,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职业道德素养需求。如需要有较强的自信心、耐心和坚强的毅力、能正确看待孩子的成功与挫折;有较强的沟通协作能力,与家长、幼儿园、及幼儿的关系融洽;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及较强的随机应变能力。然而,我校学前教育专科生在实习过程中,以上几方面的职业素养都相对欠缺。

首先,我校部分实习生吃苦耐劳及遇到困难不退缩的良好品质比较欠缺。吃苦耐劳及遇到困难不退缩的品质,对于从事任何职业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必备品质。然而,在巡视幼儿园期间,据实习单位反馈我校学前教育专科实习生仍然有部分学生存在怕苦怕累、做事缺乏毅力、在带班过程中遇到困难就退缩等幼师的必备品质。而这些品质无论对其今后无论从事哪种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我们的学生却根本意识不到这些品质的重要性而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比如,所调研的14所幼儿园中,有实习生不到三天就因为园方提供的食宿条件差而到外面去租房子居住,而不到2周便向园长提出离开该幼儿园转而到其他地方去实习了,实习单位对此非常反感。这些实习幼儿园的园长一致认为:实习生们年轻,缺少生活阅历及人生经验不足,这都不要紧,只要能够吃苦耐劳、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去对待幼儿们,并且能够在实习期间坚持不懈地跟着指导教师学习、反思自己的教学和管理工作,那么,他们也是非常乐意帮助和指导这些实习生不断进步的。

其次,社会交往能力比较欠缺而显得不够主动和灵活。社会交往技能是人的社会性当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社会交往技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社会关系的好坏、事业的成败以及人在社会上的吸引力和别人对他的满意度。大量的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交技能所导致的良好的同事关系,是人们保持身心健康和取得学业、工作成功的必要前提。然而,我校学生在实习时,多数缺乏必要的社交技能。例如,一方面,实习幼儿园反映实习生跟着指导教师带班时,看到指导老师忙不过来,也不知道主动上前搭把手。而另一方面,实习生也反映他们确实不知道要做什么,该如何与同事及幼儿交流、如何与幼儿家长交流沟通、如何取得家长的信任、如何才能让家长积极配合她们管教幼儿的工作等。

再次,职业定位不明确并对幼儿事业缺乏一定的热情与对策。职业定位对大学生择业有着重要的意义――职业定位可为他们将来择业提供一定的基础,是实现成功就业的关键,也是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然而,我校学前专业专科生在校期间尽管有职业规划的课程,依然有部分学生在前2年半的时间里没有明确就业方向,这样他们就根本不清楚未来的职业方向,也不知今后要做什么以及能从事什么职业。因而即使到了幼儿园实习,要么表现出“人在曹营心在汉”,要么表现出漠不关心或随便应付了事的姿态。

(二)实习生表达能力欠缺

首先,多数学生普通话不太标准。我校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班的学生有95%是海南人,他们的普通话确实不够标准,在实习期间经常遭到来自幼儿而不是家长或指导老师的嘲笑,这对实习生来说是无比大的打击。而根据学生反映,尽管他们在校期间也通过了普通话考试,但在考试之前他们没有进行训练,比如,跟着视频或教学软件纠正自己不正确的发音等。因而,即使获得了普通话的相关等级,但依然很多音发不准确。

其次,姿态表现能力欠缺。人的情感状态、能力特性和性格特征有时可以通过身体姿态来自发地或有意识地表达出来,从而形成身体姿态表情。比如,幼儿舞蹈,需要展示学生舞蹈的基本功,动作协调、灵活、舒展而优美、流畅而富有表现力及童趣等。而这些技能也是需要经过较长时期的专门训练才能掌握的。然而,据实习生反映他们有些幼儿舞蹈的姿势根本就做不来,因为在校期间的幼儿编舞、排练及展示都几乎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因而在实习期间只能边学边做。尽管多数学生都会根据幼儿园的教材来设计教案并进行编舞,但由于没有相应的训练功底,靠零时抱佛脚编排的舞蹈,在第二天教孩子时其姿势也比较僵硬和不协调,总是引来孩子的嘲笑而感到异常的尴尬。

(三)学生的专业技能难以适应幼儿园的实际需求

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对幼师的专业知识及技能的掌握及其运用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学生学习过,并在大脑里储存了大量相关的知识和信息,才能在一线教学时信手拈来加以运用。然而,目前我校学前教育专业所开设课程中要么缺失幼儿园所必须的一些专业技能课,要么所学课程与一线幼儿园的实际需求脱节。

首先,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而导致学生实习时很多知识和技能都不具备。目前,我校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的课程设置中,涉及幼儿教育的理论课程比较多,因而学生在校期间也学习了较多的幼教理论知识,但在实际的幼儿教育教学过程中,根本无法将一些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也就更难以将其所学理论知识和技 能灵活有效地运动到幼儿的课堂教学和常规管理中去。也就是说,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的衔接能力存在极大的问题。

其次,幼儿教材方面的课程严重缺失。比如,幼儿编舞、幼儿儿歌、幼儿泥塑、幼儿英语、数学和语文。目前,我校学前教育专业无论是本科还是专科,都没有开设这样的课程,直接的影响便是学生实习时根本没有办法上课,而只有在经过幼儿园较长一段时间后才能慢慢做这些工作,这一点既令实习单位失望,也令实习单位感到棘手。

再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缺少幼儿园教材研读这类课程。目前,我校教科院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没有当前幼儿园使用的最新或最流行的幼儿教材。比如,幼儿五大领域的教材,教科院没有为学生订阅,学校图书馆也没有为学生订阅,更不用说在校的三年或四年期间,经常有老师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对当前幼儿园所使用的教材进行研读、设计教学环节并进行教学观摩、反思并加以修改等提升其幼师专业技能的教学环节,因而学生到了实习基地,对当前所使用的幼儿教材一概不知,比较茫然。

二、对策

(一)有意识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是否能够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往,主要由其认识、习惯和情绪等因素决定的。针对这种情况,建议今后我校教师们在上课期间,也要客观地给学生分析幼儿教师的辛苦,让学生有个较为恰当的心理准备,而不是一味鼓吹教师的好处等。当然,在学生去实习之前,拟定一些管理学生实习期间的政策制度,明确要求学生不能轻易离开实习单位,否则将有较为严厉的惩罚等也是非常必要的。与此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吃苦耐劳的训练。

针对学生缺乏与家长及其他同事有效的沟通交流技能,我校在培养幼师时不妨采取示范模仿的方法。教师在示范模仿教学中,可以事先把幼儿园常见的社会交往技能分成具体的几个小步骤,按序用课本或图片、影视及学生编排的节目来呈现。当然,教师也可以采取教练式训练的教学方法,即先将历年实习生遇到的社交困惑收集起来并加以整理,然后研究出解决措施,并有计划地培训学生并提供机会与学生一起练习,然后再在教师指导下复习直至熟练掌握为止。

针对学生职业定位不清楚或不够准确,建议学校修改培养方案,最好在大学一年级期间都不分专业,经过一年的通识教育后,让学生自行选定感兴趣的专业方向,由学校教务处统一调配具体专业的学生名额。当然,目前在校生今后也将会走向实习或就业岗位,针对在校所有学生,在实习时可以让学生选择与今后想从事的职业相关的单位去实习,不一定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都到幼儿园实习。这样,学校的实习指导教师及已有的实习基地都可以供不同学院的学生共享。

(二)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针对这种情况,建议我校采取以下这些措施来帮助学生。一是学生在考试普通话证书前,要组织学生进行培训,给学生提供一些具体同时也能纠正其发音的有效方法,如集中时间让学生跟着普通话视频或教学软件读字词句,并及时录音,然后师生一起听录音并帮 助学生找出其发音不正确的字词句,调整口型及舌位后再不断练习与纠正。二是可以与实习单位共同拟定合作方案,让他们在实习期间能够得到实习老师的专门辅导。比如,我们所调研的一些幼儿园就专门要求指导教师每晚抽时间训练其实习生的普通话。虽然这些幼儿园没有与我校有这样的合作培养方案,其目的纯粹是因为实习生做事踏实、认真,希望她们毕业后能够留在该幼儿园工作,但从实习生的专业技能发展来说,是很有好处的。而有的幼儿园却没有这样的专项技能培训措施,因而要想实习生们在幼儿园一线工作期间能够拥有一口标准的与幼儿园教学用语密切相关的普通话,我校与实习幼儿园签订长期的合约也是很有必要的。

(三)加大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力度

首先,调整课程设置及课时分布。为了毕业生能更好地适应幼儿教师的需求,我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加以调整,增设一些目前没有但幼儿园又切实需要的课程。比如,泥塑、幼儿编舞、社会交往技能等课程。不仅如此,还应逐渐调整已有课程的课时分配。比如,可以将专业技能课的学期安排提前至第一、第二学期,其中,适当增加基础技能课(泥塑、手工、琴类)和艺术实践课(儿歌、编舞、戏剧、专业技能汇演)的学分。当然,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学生研读幼儿园五大领域的教材,同时观看一些教材教法的视频,并加以分析也是非常必要的。幼儿园教材研读及其教法课程,最好设在学生实习前,这样学生实习时可以加以有效地运用。而每年组织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汇演并将设置学分,这样既可以及时展示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成果,也能够很好地展示学生在“弹、唱、跳、书、画、说”等几方面的技能,能够较为有效地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练、引导学生重视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的培养目的。

其次,构建适合我校学生实际情况的实践体系。比如,“全实践”的见实习体系,即将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全程中的所有实践环节作为一个整体来系统定位、统筹安排。这种实践方式将所有的学科知识与技能整合到在现实的幼儿园实践场域中去。全实践体系,具体包括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选修课的技能操作,分散在各学期的见习和实习、短期的社会实践、寒暑假社会实践、毕业前综合实习等环节。当然,构建有相对固定指导教师的“全程见实习”的见实习体系也是“全实践”的内涵之一。根据目前学前教育专科生实习过程存在的问题,不妨适当调整其见实习的时间分配,将学生的见实习分散在其求学的整个3年中,构建有相对固定的“全实践指导教师团队”。这种实践模式可以先在我校学前教育专业某个年级进行试点,具体操作是在大一新生时,将该班学生进行分组,每组10人,配备1名指导教师和一位幼儿园实践指导教师,组建一个12个人的见实习小组,然后由教科院教师及幼儿园园长、指导教师等一起商讨学生见实习的具体内容并编制成册,由我校带队教师定期带领学生前往幼儿园见实习,并在此过程中收集整理见实习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加以研究,然后再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试点一段时间后,再逐渐推广。以此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地训练我校学前教育专科生在各方面的实践技能。

第8篇:推广普通话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 读 感情 形象 思想 语感 口头表达技能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里所说的“读”,即诵读,又称朗读、朗诵。古人学语文(过去不叫语文),把“读”书看得非常重要。

现代语文教育也重视阅读教学,它有三种重要手段:读、思、议。读是前提,思是基础,议是关键。可是,目前的语文学习,好多人将古人的经验之谈抛到了九霄云外。试想,现在的学生,有多少时间在“读”书,又“读”了多少书。课堂上难听到读书声,即使是晨读课,也难以听到琅琅的读书声。这样的结果便直接导致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相当差,进入社会后与对方沟通时有所欠缺,不能恰到好处的运用语言文字。

因此,我以为明确“读”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又有现时意义。下面就谈点个人的浅见:

“读”,可以体会文章的感情。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朗读者披文以入情,表情以达意。学生朗读时能与作者的感情沟通,进而产生共鸣。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放之情,鲁迅《记念刘和珍君》的悲愤之情,陶渊明《饮酒》(其五)的淡雅闲情,学生们都只能好好地“读”,才能品出味来。当然,文章的感情并不单一,朗读时更需留心,如郁达夫《故都的秋》清静中寄悲凉,莫泊桑《项链》同情中喻讽刺,陆游《书愤》豪壮中流露愤慨,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另外,文章言尽而意无穷处,朗读时更需细心揣摩。如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的第四部分“天气愈冷了……”一节。当得知时刻怀念、牵挂的战友忽然被枪毙了,柔石“身上中了十弹”,作者的悲愤与仇恨之情,思念和痛悼之意是何等的强烈而复杂,但鲁迅只写了“原来如此!……”四个字。我们只有真正把握了这四个字的含义,才能读得到位。笔者以为:“原来”之前宜停足够时间,“原来”之后应稍作停顿:“如此”要深沉,缓慢,“如”字拖长音;读完后停足时间再往下读。

“读”,可以再现文章的形象。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形象的载体――文字加以联想和想象,使之在朗读者心中形成“内心视象”,朗读要打动人,也非得建立起自己的“内心视象”不可,并在朗读中贯彻之,使听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嗅其味,如扪其形。例如,《守财奴》中老葛朗台抢夺梳妆匣一节。读的时候,要浮现出这样一组镜头:骨瘦如柴的干瘪老头一见金子立刻眼冒金光,饿虎扑食般一纵,扑上匣子,夺将过去。一连串的尖音“噢,是真金!金子!”夺口而出,连声音也因贪婪的满足而颤抖,失去了正常的音质。老太太害怕得在一旁连声哀求:“上帝呀,救救我们!”欧也妮四肢发抖,目瞪口呆。只有再现了这些情景,朗读者才会不自觉地把这些“意会”的形象,通过声音传达给听众。这也能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读”,可以理解作者的思想。“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古人读书当是诵读。朱自清先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他说:“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确的诵读教学入手”,文章要由老师、学生反复读,有时还得背诵。深刻理解文章思想是诵读的先决条件,同样,学生也因朗诵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领悟。朱熹也有同样的体会:“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字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 例如《阿Q正传》中“土谷祠畅想曲”一节,初读觉得好玩;联系背景及前后文方觉阿Q可笑;后来才明白鲁迅先生的用意:阿Q之所以有这样可笑的想法,是因为革命者并没有发动下层愚昧的劳动人民;再读是时便觉阿Q可怜、可悲;涵泳再三,又读时阿Q的心态已了然于心,尚未张口已觉阿Q活灵活现地浮现在眼前,仿佛不是自己在读,而是阿Q在倾吐“革命心声”。无论朗读者还是听众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双方都受益非浅。

“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朗读,课文内容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多方感知,对文章感受极为深刻。朗读课文以至于成诵,文章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诗歌语言的形象、精炼,小说语言的个性化,散文的抒情性,议论文的逻辑性,记叙文的叙述性,这些都要求学生用心去读,久而久之,培养了语感,进而化为自己的东西,终身受益。无需举例,借两句古语为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旧文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技能。目前,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差,学生“不敢说”和“不善说”的现象十分严重,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从“读”书入手,让学生运用普通话,洪亮、清晰、流畅、自然地读现成的书面文字。这一方面可促进学生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和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使学生掌握技能,熟悉语气、语调的变化;另一方面,学生自己读,没有心理压力,能自由自在地读。此外,读书能使人口齿伶俐,讲话滔滔不绝,这样,就会增强学生口头表达的技能和信心,使学生从“不敢说”和“不善说”变成“大胆说”和“善于说”。

综上所述,“读”,是沟通书面语与口头语,实现语文学习目的有效途径,是学生进入课文的桥梁,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对课文最好的预习。有经验的老师一听学生诵读的水平就立刻可以判断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诵读还有其他作用,比如有利于推广普通话,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对实施素质教育也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可见,提倡诵读教学意义重大。那么,如何进行诵读教学呢?笔者以为应做好以下三点:

首先,教师要加强范读。好的范读不仅可以设置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果,还能给学生一种美的精神享受,也有利于提高教师威信。笔者音质不佳,普通话也不很标准,但我用心动情的范读,常常博得学生们的满堂喝彩,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当然,在范读的同时应辅助必要的教学设备。如:根据课文内容选定适当的音乐,配套的教学音像,各种晚会的诗歌朗诵节目等等均可以不定期的运用到日常教学中。2008年我们湖南省遭遇了罕见的冰雪灾害,为纪念先进,激励斗志,发扬互助精神,湖南卫视举办了一个特别的赈灾晚会,其中最能打动人的一个节目就是诗歌朗诵。根据这一情况,我立即从网上把这个节目下载下来,然后组织学生到多媒体教室授课,首先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意境,结合自己亲身体验,再让学生自己上台朗诵。这次教学效果出奇的好,因为有了亲身的体验,朗诵时便充满了真情,大部分同学在朗诵时眼眶中都饱含泪水。由此,我引导学生:在朗诵时一定要根据课文内容投入真情实感,方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其次,要善于指导学生朗读。特别是单个指导。应针对学生朗读中音量偏小,速度过快,破句多,缺乏感情的缺点,进行个别的针对性的辅导。笔者对学生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朗读在很大程度上有自娱自乐,自我满足的特点,不要怕人笑,要大声地大胆地忘情地旁若无人地甚至“肆无忌惮”地朗读。比如著名的李阳“疯狂英语”便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这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朗读氛围,有效地调动了朗读的积极性。

第9篇:推广普通话的好处范文

与刘谦面对面表演过,还敢叫板红遍中国的知名魔术师,难道这王祝红真有两下子?

“不务正业”,“村官魔术师”很痴狂

只听一声吆喝,瞬间将手中硬币扔进了倒扣的玻璃杯中,在颁奖大会的午餐间隙,王祝红小试牛刀。记者很诧异,他却轻松地说:“这只是小菜一碟。”晚会上,他即兴表演了几个节目,前来参会的村官和企业家大饱眼福,满堂喝彩。

农民依靠种蔬菜、搞养殖、自主创业出名的并不鲜见,但表演魔术的还真不多。王祝红是农民,还是山西省武乡县李峪村的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打小喜爱魔术的他,没条件向大师学习,也没受过专门培训,只是在电视上、街头观察别人的表演,然后自己琢磨,魔术技术却日渐长进。

当时,并不出名的王祝红还不能靠魔术养家糊口。村里那几亩地没有丢,他还在当地开了一家加油站,恰好赶上了汽车行业大发展的机遇,经济状况大有好转。正因致富有方,又有着极好的口碑,2008年他当选为李峪村村委主任,2009年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当了村里的领头人,妻子以为王祝红再也不会“不务正业”搞魔术了,村民们也期待着他的“治村方略”。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是,他反其道而行之,自掏腰包十五六万元为村里购置了一批魔术器材。之后,他带领村两委班子,利用自己的魔术特长,响亮地提出创建“魔术村”的思路,逐步打造了一批精品魔术节目。

男女老少齐上阵,一台晚会不重样

王祝红说:“村里人有个风气,就是爱好红火热闹。用个时髦词来形容,就是有‘娱乐精神’。”

本就喜欢红火热闹的李峪村村民受王祝红演魔术的影响,个个都想变魔术。于是,王祝红培养了几十个村民成为魔术队骨干。全村200多户860多口人中,有100多人参与魔术表演。在他的组织下,村里的魔术表演队可以表演《人分三体》《火箭穿人》《美女拼图》《五花大绑》《玉兔开泰》等200多个魔术节目。

李峪村成了远近闻名的“魔术村”,不时有山西省内其他市县及河南、陕西、河北等地的魔术爱好者打来电话,与王祝红切磋魔术技术,商谈合作事宜。武乡县委书记周涛说:“李峪村是个‘魔术村’,这种以魔术表演为中心的文化模式,能够形成一种产业,造福村民。”

除了魔术,李峪村60%的村民还参与小品、歌舞等文艺活动。每年冬天,王祝红都要组织村民开展两个多月的节目演练,大伙儿不畏北方冬天的寒冷,踊跃参与。2011年正月十五,武乡县三级干部会暨劳模表彰会在李峪村举办,李峪村村民以精彩的演出,为与会者献上了一场文化大餐。2011年春,李峪村村民赴长治市演出“抗战柱石,建国先锋”大型抗战民歌暨魔术专场晚会。2011年6月3日,应沁县沁州黄米厂邀请,李峪村的节目《武乡开花》在沁县演出,受到当地群众热烈欢迎,沁县四大班子领导给予一致好评。在武乡县纪念建党90周年的晚会上,由60名李峪村村民参演的《抗战民歌联唱》技惊四座,赢得现场观众齐声喝彩。

“村民个个有绝技,小到十二三岁的学生,大到70多岁的老人,都能登台献艺。一台晚会下来,节目绝对不重样。”王祝红告诉《村委主任》记者。

“说普通话比演魔术难”

作为表演者之一,王祝红应邀参加了由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宣传教育委员会、《村委主任》杂志社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全国优秀村官暨新农村建设新闻人物颁奖大会的联欢晚会。只见手中凭空多了一只鸽子,一张百元钞票在手中瞬间变成了两张十元的……他幽默的表情、麻利的手势、生动的肢体语言,给与会的领导、专家、村官、企业家及媒体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接受晚会主持人采访时,王祝红说了一句话:“说普通话比演魔术难。”通过了解,这句看似不经意的话隐含了王祝红近年来一直考虑的大问题:如何让李峪村的魔术文化赢得大名声,为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确实,许多人不能完全听得懂浓重的武乡口音,李峪村的魔术要想走得更远,节目包装策划还需努力。

近几年,以魔术为核心的文化活动让李峪村村民不再围坐在麻将桌旁,村里打架滋事的人没有了,大伙儿搞文化活动的心气高了,县里给了村里资金支持。王祝红考虑得更远,他计划组建一个文化演艺公司,扩大李峪魔术的影响,真正实现市场化运作。

如此一来,王祝红和李峪村需要解决3个问题:一是资金的问题,购置先进的魔术设备装置及市场运作所需的费用;二是李峪魔术目前虽小有名气,但还需在推广方式和渠道上多想办法,目前村里已建了“李峪之窗”网站(省略);三是如何通过魔术文化为村民带来好处,为村集体带来收入。这3个问题解决了,李峪村的魔术文化将大有起色。

示范村里“文化”多,发展前景不一般

李峪村位于武乡县东部山区,200多户860多口人,1600多亩耕地,没有其他资源。村民以种植玉米、小米等维持生计,部分村民搞粮食运输,村里建有粮食集散基地。

虽说有些产业,但老百姓增收还是非常缓慢。王祝红上任后,为村里确立了“文化兴村”的战略,几年下来,效果不错。如今,李峪村成了武乡县的文化示范村。村里文化元素不少,除去魔术文化,“地雷大王”王来法亦美名远扬。

1938年,日本鬼子占领武乡县。李峪村处于日军的必经之地,时任村武委会主任的王来法组织李峪村村民大摆地雷阵,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之后,王来法被授予“地雷大王”的称号,并受到主席的亲自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