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赞美老师的一段话范文

赞美老师的一段话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赞美老师的一段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赞美老师的一段话

第1篇:赞美老师的一段话范文

一、巧妙导入,让学生快乐感知

好的导入语能把学生带入一种崭新的教学意境中,在导入中抓住一个“趣”字来激发学生思维,就能迅速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就像油锅里滴上几滴水一样地把课堂激活。

我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首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录像:

五光十色的海水,嬉戏的鱼群,蠕动的海参,披甲的龙虾,美丽的珊瑚,海滩上各种各样的贝壳,庞大的海龟,不计其数的海鸟……学生们一边观看这些奇妙的海底世界的景象,一边听讲解员的解说,深深地陶醉在如此缤纷的神奇世界之中,产生了新奇感,激起了浓郁的学习热情。此刻,教师抓住时机,说道:这就是富饶的西沙群岛,同时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这种运用现代媒体手段,创设意境,由画入文的导入方法,由于其形象、直观、生动有趣,特别易于收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产生渴望学习的内驱力,形成学习冲动的教学效果。利用录音机,播放声情并茂的音乐、解说,可以把学生带进一种特定的氛围中去,让学生沉浸在音响所创造的能直接感知课文内容的气氛里;利用电视录像或多维动画,可以让课文内容形象化、直观化,通过画面形体、明暗、远近、色彩的变化,并以其特有动态画面的组合,逼真地再现生活,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所学对象,进入特定的境界。

二、设疑求解,让学生快乐探究

【教例】《狐狸和乌鸭》

师:从乌鸦被骗这件事,我们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甲:从乌鸦被骗这件事,我们懂得了喜欢听奉承话这容易受骗上当的道理。

师:那你们喜欢乌鸦吗?

生众:(不假思索地)不喜欢!

师:为什么不喜欢?

生乙:因为乌鸦喜欢听奉承话。

师:大家都不喜欢乌鸦吗?

生丙:老师,我喜欢乌鸦。

师:哦!谈谈你为什么喜欢乌鸦。

生丙:因为乌鸦也有好的。一年级学的《乌鸦喝水》里的那只乌鸦会动脑筋,想办法克服困难,就是一只好乌鸦。

生丁:再说课文里的这只乌鸦爱听奉承话,受骗上当吃了亏,也会改的呀!

生戊:改了缺点的乌鸦就是一只好乌鸦,我也喜欢。

生众:老师,我也喜欢!我也喜欢!……

师:我知道了,大家是不喜欢爱听奉承话的乌鸦,喜欢爱动脑筋、有错就改的乌鸦,对吗?

生齐:对!

【评析】

一堂精彩的好课,如能再配上相应的结课,则可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本教例采用设疑求解的方法结课,就是很好的实例。教学本课,教师除了让学生从乌鸦受骗这件事,懂得喜欢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的寓意外,还想进一步深化教育,便提出了“那你们喜欢乌鸦吗?”的问题,目的是要让学生明确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以求得从另一角度作出解答。学生在回答时联系旧知识,进行迁移,求异思维能力在训练中得到培养,口头说话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教师顺其自然,因势利导,以不喜欢爱听奉承话的乌鸦,喜欢爱动脑筋、有错就改的乌鸦作结,让学生悟出该做什么样的人,不该做什么样的人的道理,使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情操的熏陶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三、读背相辅,让学生快乐读诵

为了突出“读”的训练,我们可以采用朗读和背诵相结合的方式,按照“读诵知意――读诵理解――精读品味――熟读背诵”这四个基本环节进行教学。

如《荷花》的第2自然段,描写生动细腻,文笔优美流畅,是训练朗读与背诵的好材料。

具体做法可以是这样的:(1)学生读诵这一段,初步了解这段话是写荷花的形态美。(2)再采用引读的方法读这6句话,理解构段思路(第1句总说荷花开了不少,第2句写荷叶长得茂盛,第3句写荷花有荷叶的衬托,第4句至第6句描写荷花开放的不同样子)。(3)划出描写白荷花美丽的诗句,朗读品味,用赞美的语气,读出荷花的美丽。(4)最后根据前面理出的构段思路练习背诵;并可眼观荷花的挂图,耳听配上的优美乐曲,有感情地背诵全段。

四、读写结合,让学生快乐说写

【教例】《养花》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六自然段,想一想,这个自然段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写养花的伤心事。

师:这一自然段怎样写养花的伤心事,属于哪种构段方式?

生:先总说养花也有伤心的时候,再写伤心的原因。

生:举“今年夏天菊秧被砸死”的事例来写养花也有伤心的时候。

生:是“先总说后举例”的构段方式。

师:请同学们按照这一自然段“先总说后举例”方法写一段话

(学生写好后,教师请几个学生把自己写的一段话读给全班同学听,教师评点,及时肯定,给予鼓励。)

【评析】

第2篇:赞美老师的一段话范文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2课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五自然段。

②感悟人民心系人民、团结抗洪、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

③学习文中点面结合的写法,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悟人民心系人民、团结抗洪、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

难点:学习文中点面结合的写法,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揭题:同学们,1998年夏天,一场特大暴雨使滚滚长江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老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了威胁。在这危急的关头,几十万名官兵和人民群众一起打响了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学生齐读课题)

2.(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理解“铭记”,两个“铭记”,分别让我们要记住什么?(第一个“铭记”,指要记住1998年夏天那场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第二个“铭记”,指要记住保卫战的主力军,我们英勇的人民子弟兵。)

3.为什么要永远记住英勇的人民子弟兵?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5自然段,圈圈、划划,写写批注。(设计说明: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是一种理解、鉴赏。教师充分让学生自主阅读,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以形成良好的语感。)

二、精读课文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内容。

1.“大堤抢险”。交流:(板书:大堤抢险)。

句子:四百多名官兵闻讯赶到……顿时……出现了

⑴指导学生抓住“闻讯赶到”“顿时”等词体会救援速度快。⑵“长龙”在句中指的是什么?⑶指导朗读。

句子: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保住大堤。

⑴学生抓住“穿梭”“奔跑”“全然不顾”等词体会战士们奋不顾身的可贵精神。⑵指导学生想象战士们还不顾什么?他们心中顾着什么?⑶你能读好这几句话吗?试读、指名读。⑷读到这里,你想说这是( )的人民子弟兵?(学生用积累到的成语来说一说)

句子: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人墙。

⑴学生抓住“呐喊”“奋然”等词和感叹号,体会战士们的大无畏气概。⑵在子弟兵面前,狂风、暴雨、巨浪算得了什么!让我们一起高声朗读……⑶教师引读: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官兵们……你知道“鏖战”是什么意思吗?指名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⑷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读读这句话联系上文,指名说。齐读。

引读:这是人民子弟兵……真实写照。(板书:惊心动魄)(设计说明: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比阅读本身更重要,通过抓关键词、句、标点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学习“铮铮铁汉”。大堤抢险写的是子弟兵的群体形象,铮铮铁汉的本色写的就是个体形象。(设计说明:介绍点面结合的写法,有利于帮助学生生动写作。)交流:⑴想想课文是通过哪些方面写黄晓文的?(语言、动作)划出写黄晓文说的话以及动作。大家体会到了什么?(争分夺秒、奋不顾身)⑵指导学生朗读。⑶小结:他们的英勇事迹可歌可泣,让我们用一个词概括他们的形象。(板书:铮铮铁汉)⑷过渡:子弟兵除了保卫江堤,救护遇险群众的事迹也是数不胜数。

3.“救护群众”。交流:课文中写战士们救了哪些群众?(设计说明:通过班内交流,使学生共享学习成果,让他们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学习中达到学习的目的。)⑴“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晃晃的电杆。”老师觉得这三个“飞向”用得特别好,请你反复读一读,体会这三个“飞向”好在哪里?⑵“在安造垸,他们……在洲湾,他们……”(体会到子弟兵救人的事例数不胜数。)⑶“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体会到子弟兵急人民所急,把生的希望留给人民,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⑷官兵奋不顾身、救护群众,反映他们之间的什么情感?(军民鱼水情)⑸让我们来深情地朗读铭记这感人的一幕幕。(引读)板书:救护群众,劈波斩浪。

三、总结

1.这深厚的鱼水情,人民群众怎能忘记?我们将永远铭记――1998年的夏天,永远铭记――我们英勇的人民子弟兵。

2.让我们把一首赞美英雄的歌送给他们。播放歌曲《为了谁》。

四、拓展阅读练习

完成《补充习题》的阅读训练。

五、作业设计

第3篇:赞美老师的一段话范文

一、借梦境抒情

作家杨朔在《荔枝蜜》中写道:“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这是作者借梦境来抒情,其实表达的是对劳动人民勤劳本质的赞美之情。

二、脑海浮现往事抒情

一学生在《我的母亲》的结尾描绘了三个画面:当作者餐票忘在家里时,母亲冒雨送来的画面;当作者准备上学时,母亲帮其收拾行装的画面;当作者放学回家时,母亲忙里忙外为其准备好吃的饭菜的画面。此时已无须多言,伟大的母爱已自然表现了出来,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也很自然地流露出来了。

三、引用诗词抒情

我们可将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用在文中,抒发思乡之情;可把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用在文中,抒发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此外,我们还可用歌声来抒情。如《妈妈的爱》中这样写道:“‘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这首歌我要永远唱下去,我要用歌声来表达对妈妈的爱。”这里,作者就是用歌声抒发了对妈妈的真情。

四、假设作者行为抒情

“假如/我能飞上天空/我将采下天边那洁白的云彩/作你心爱的围巾/假如/我能爬上喜马拉雅/我将摘下那千年的雪莲/作你头上的饰物。”这是《我的同桌》中作者假设的自己的行为,虽然这些行为不可能实现,但我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同桌之间的真情,更看到了作者那颗真诚的心。

五、描摹作者神态表情抒情

“一幅素描完成了,可我的泪水早已将整张纸滴湿了。我仔细端详画好的画,才发现女儿与您的距离一下子拉得很近很近。”这是一位小作者在《我给妈妈画像》结尾时的一段话,其中对自己流泪时神态的描写抒发出作者对妈妈的爱。朱自清先生在《背影》中也通过写自己落泪表现了父子情深。

六、妙用比喻抒情

“母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觉到温暖如春;母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便蒙上了岁月的风尘也能清亮澄澈;母爱是一株树,在季节的轮回中固执地坚守家园,为能给你撑起一片浓阴而默默付出……”从这些比喻中,我们能看到《大爱无言》中母爱的伟大。

七、借四季景物特征抒情

第4篇:赞美老师的一段话范文

“哦!怎么说?”我好奇地瞪大了眼睛。

“我喜欢读书,文笔好,可自控能力却很差。但自从您发现我的闪光点,让我当了语文课代表以来,我上课专心了,有责任感了,还乐于助人了!我的一个闪光点像长了翅膀一样播撒了很多闪光点呢!”说着小阳神气起来了。

“哈哈,多精妙的比喻呀!太恰当了!”我摸着小阳的头,由衷地赞扬。看着得意的小阳,我记忆的闸门缓缓打开……

去年,我刚刚接手这个班的第一天,小阳就给了我个下马威:他竟将同桌的墨水瓶里塞上了废纸!班干部也抱怨:“小阳呀,他是老师最头痛的学生,破坏课堂纪律、搞恶作剧……”

然而,我却发现小阳语文素养很好,我想,是不是可以抓住小阳的闪光点,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呢?

一转眼,我们进入了复习阶段,我将金班分成了几个小组。在每个小组中,我选择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孩子任组长。

到了小阳的组,我看到小阳充满希望的眼神,我一拍小阳的肩膀,故作轻松地说:“小阳,你来当。”小阳先是一愣继而大喜,“啊?好,好,好。”

当晚,我在小阳的成长日志上看到这样一段话:

“今天,老师竟然选我为组长!我以为自己听错了,我掐了掐自己,没错!我乐得一蹦三尺高,我当上组长了!太棒了!这是老师对我的信任,我一定会奋发努力,当好组长的!”

之后,小阳这个组长干得不亦乐乎!

一日午间,我发现小阳一直在写写画画,定晴一看,小阳在制一张表,上面写着他们组组员的名字和日期。他见我看见了,兴奋地说:“老师,以后我们组谁完成了作业,我就在他对应的表格里打个勾,就不会弄混了。”

“嗯,真棒,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当即,我在全班面前表扬了小阳,并建议别的组可以向他学习。

当晚,在他的成长日志上又出现了这样的话:

“今天,听着老师赞美的话,看着同学们欣赏的眼光,我不禁自豪起来。正是老师给了我机会,我才能有这样的表现,我一定会做得更好的!”

小阳的上进心被大大地激发出来了。这学期,我还委以小阳更重要的职务――“语文课代表”。看吧,下课后,小阳特忙:忙着收作业、发作业、给生病的同学补课……

第5篇:赞美老师的一段话范文

一、发表见解“追求无忌”,偏离了文章原意

聋生认知水平不高,在学习语文时,大多以自己对生活的直观认识形成的经验,或以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观察思考作出天真无邪的发言,这本无可非议。可近年来,一些语文老师“疑问让学生提,见解让学生说”,课堂上也常听到“没关系”“不要紧,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在评价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时,不少老师同样亲切有加,以表扬为主。附摘录于某聋校的《司马光》一文的教学实录:

师:你觉得司马光砸缸救人的做法好吗?

生:大家都慌了,有的去找大人,有的哭起来,只有司马光的办法又快又好。

生:不好,砸坏了公园的缸,又可能把缸里的小朋友砸伤。

师:你觉得第二个同学说得有道理吗?

生:对,小石头都会砸伤人,这么大的石头还可能会把缸里的小朋友砸死。

生:缸片飞出来,也会把外面的小朋友砸伤。

师:这位小朋友真会动脑筋,想得真周到。

这位老师对这“无忌的童言”可谓是格外保护,表扬有加。其实,本文是赞扬司马光在危急时刻不慌不忙、急中生智,而对司马光评价在老师的“怂恿”下严重偏离了对课文原意。教者应充分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引导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二、朗读教学“主观臆想”,淡化了朗读指导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感情朗读,需要情感的投入、语调的变化、停顿的转换,需要内行的老师在朗读基调上的准确引导。把握不准课文基调,朗读教学就惨了。附摘录于某培智学校的《一夜的工作》的朗读课例:

师:此时此刻,你能读读最后一段话,表表你的心意吗?(语调亲切地引导)……

师:带着你喜欢的语气读,你认为该怎么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在老师的启发下,出现了好多种读法。

生:(读)“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学生始终用低沉缓慢的语气读前三句,最后一句用亲切询问的语气读)其实,这段话是作者看了总理一夜工作后发自肺腑的赞美,朗读时的语调是“高声”赞美,可在老师“亲切地引导”下,学生只能循着亲切的基调,低沉地读书了。

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因此,阅读教学的整体构架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句的训练为“纬”,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1)充分诵读,触发语感。让学生反复接触语言、感受语言,将诵读贯穿于课的始终,采用灵活多样的诵读方式。诸如,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个体自由诵读、同桌之间互相诵读、选点诵读、根据自己的领悟诵读等。(2)潜心品读,领悟语感。引导学生紧扣课文中某些语感因素很强的地方,反复咀嚼、深入品味。(3)积累运用,积淀语感。积累就在于“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三、学习方式“一味合作”,取代了独立感悟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于是,合作学习成为部分教师追求的标杆,成为实践新课改的课堂标签。然而,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面:教室里热热闹闹,气氛活跃,似乎人人参与其中。但仔细一看:A组学生压根儿没有合作讨论,是在闲聊;B组学生围坐在那里,聆听个别好学生的主讲,充当“陪坐”或“听众”的角色;C组学生合作正渐入佳境,但时间已到,只得打住……这样的合作学习,或蜻蜓点水,或干脆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而已。没有让每一位小组成员都有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并解决问题,这样的合作学习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倡导新的学习方式?(1)鼓励质疑,解放学生的头脑和嘴巴,使他们敢想、敢说出自己的见解;(2)恰到好处地运用讨论、探究等合作学习手段,允许实话实说,甚至允许有争论。让学生在独立感悟的基础上展开合作,在掌握知识的重难点处开展合作,在合理有效的指导下进行小组合作,以便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与合作精神。(3)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把自主、合作、探究变成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需要,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

第6篇:赞美老师的一段话范文

镜头一:

师:飞翔是什么?

生:飞翔,是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跌跌撞撞的……

师:跌跌撞撞的身影,是吧?挺好的。给这位飞翔者掌声鼓励一下。

(学生热烈鼓掌)

镜头二:

生:我要游遍永嘉。

师:游遍永嘉?

生:对,和谢灵运一样写下一些美丽的诗词,留给读者看,让他们更了解我们永嘉。

师:爱家乡,爱诗词经典,两个很好的语文素材,同学们鼓励一下。掌声!

(学生热烈鼓掌)

第一个镜头中,学生用孩童学步来描述“飞翔”的姿态,很有创意,但表达有点吞吞吐吐,此时的掌声可以帮助他消除意到语未至的尴尬,同时也是对他个性化思考的一种鼓励。第二个镜头中,学生慷慨激昂,充满自信,此时送出的掌声则是一种赞美。这样的掌声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起到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那么,既然掌声应该响起,我的教学细节又错在哪里呢?我又想起来老师的话:“课堂上的掌声,我想还是要更真实些。”原来,鼓掌没错,“鼓”掌则失真,被老师硬带出的掌声,因“鼓动”而失去了它的真实性和人文性,鼓掌最终成了“鼓”掌。浙江师范大学蔡伟教授课后撰文写的一段话同样一语中的:“肖老师也许是为追求课堂的氛围,也许是为强化学生拘谨中的放松,有引导学生‘鼓掌’的痕迹,学生若能情不自禁地鼓掌,则更显课堂教学的流畅性。”

任何鼓励都应是真诚的、发自肺腑的,鼓掌也不例外。我就曾经因角落里那一声轻微的掌声而深深感动过。几年前,我在外校开课,教的是柳宗元的寓言体传记《种树郭橐驼传》。因文章说的是郭橐驼种树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反复思考后最终定下了“学生自学提问合作解疑”的教学策略,目的是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怀着良好愿望的我走上讲台才发现,学生与我的教学方式之间有距离感,而我又固执地不愿放弃“郭橐驼式”的种树法,课堂瞬时就走向了冷场。极其艰难地等到了下课的铃声,在几分落寞几分沮丧中,我突然听到教室的某个角落里竟然传来了掌声。那只是一双手送出的掌声,在偌大的教室里,轻微而细碎,可当时却是那么清晰地落在我的心里。是安慰,是鼓励?是支持,是提醒?我没有细想,我只知道,这样稀稀落落的掌声却成了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日子里让我走出失意的唯一温暖。

真掌声,哪怕轻微,也是一种激励;假鼓掌,即使热闹,也是一种虚伪。对比和我有关的两种掌声,再看课堂上那一双双被我硬“拽出”的原本生动的手,机械地做着鼓掌动作,仔细咀嚼朱老师的几句话,我更能明白:掌声,是一种尊重,更是对一个生命的鼓励和肯定,但硬讨来的掌声,看似在给课堂制造一份热闹一份繁华,其实是一种虚假的鼓励,甚至会是一种无心的伤害。

新课改后,语文课堂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了很大变化,现在的课堂更会响起掌声。诚然,课程改革提倡多鼓励学生:为师生精彩的诵读鼓掌,为同学精彩的发言鼓掌,为一次小小的进步鼓掌,为战胜自我敢于亮相鼓掌……遗憾的是,当下的语文课堂也不时传来被要求的掌声。“你真棒”“好样的”这样显得幼稚的赞语相对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给他掌声!”“要不要鼓励一下?”“掌声再热烈一点!”这样暗示性、指令性更强的评价语,然后教室里掌声不断,一派盛世景象。也因此种繁荣,语文课堂上的鼓掌多呈现这样几种状况:不该鼓掌而鼓掌,不是适度鼓掌而是掌声泛滥,不是自觉鼓掌而是被迫鼓掌。这些随意送出的“失真”的掌声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并没有多大作用。有时甚至会产生负面影响而降低了语文教学的实效。

新课程强调尊重和赏识学生,教师们也确实放下了架子,改“呵斥”为“呵护”,开始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只是一些教师不问学生表现如何,一味地给以鼓掌表扬并以“尊重学生”自居。其实这样不加思索地鼓掌,贬低了自己也贬低了同学们的掌声,会让学生习以为常,无动于衷,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价值向导,反而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不该给的掌声给了,会使语文课堂缺失对学生的公正评价,给课堂教学造成知识错位和假象,使得学生难辨是非。试想,当老师要求给“愚公移山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这样的寓言解读鼓掌时,不仅模糊了真实的语文教学,甚至还是在助长学生胡乱弹琴之风。宽容不纵容,呵护要有度,失真的掌声不仅无法激发思维上的碰撞和认识上的飞跃,更会让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向歧途,让我们的学生远离真实。

第7篇:赞美老师的一段话范文

一、课内阅读教学现状

当前课堂阅读教学中有一些怪现象,教师讲得多,学生听进去的少;教师提问自问自答,学生似乎成了陪衬,随口敷衍应付,课堂仿佛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在唱独角戏。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发言并答上来的就那几个学生,仿佛成了好学生的专场,而其他学生都成了陪衬。更有甚者,教师遵循新课标理念,从文本出发,让学生进行探究合作,结果却抓不住问题所在,只是流于形式,走走过场,看似一片热闹繁华,内里空洞无物。整个阅读课堂中,学生一直都在读课文,写生字词,无法获得深刻的思想感悟,更不用说和文本进行对话。

究其原因,语文教师有很大责任:首先,教师在教学中,不深入钻研教材,从理论上不多研讨,对文本没有自主探究解读,无法在课堂上让学生多元解读;在教学中图简单省事,只要将任务布置下去就行,学生写写,读读,背背就完了。这种教学模式敷衍潦草,造成学生对语文课堂厌倦,更讨厌进行课文阅读。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水平如何提高?课改中提到的要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其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只能是一句空话。针对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改变观念,树立阅读意识,加强对学生课堂自主阅读的能力培养。

二、加强课堂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一方面调动其积极性,另一方面加强引导,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进行个性化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才会乐于探索语文阅读的奥秘。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教师要先从课堂导入语入手,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一)激发学生探索热情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当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如猜谜语、游戏、制造悬念等,一下子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使其乐于探索,这时能够让学生乐于投入精力,课堂就变成了知识的宝库,学生可以尽情探宝。

另外,教师要适当采用变式教学,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传统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顺式导学,按照课文的顺序按部就班,缺乏新意,无法提供新鲜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厌倦,思维定式僵化。

为了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我独辟蹊径,拓展学生思路,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蛙螂捕蝉》中,我从课文的结尾入手,让学生根据文中的一段话,进行想象。(课文最后一段话:“听了少年这番话,昊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学生心中的疑问很多,其中主要的问题是:“少年到底说了什么话?道理何在?昊王弄懂了什么?为何要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

学生带着这四个问题进入自主探索阅读的课堂中,根据自己的体会,深入领会课文内容,更深刻理解“蝗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含义。

当然,要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还要恰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将抽象的文字内容转化为直观形象的画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增强其理解能力。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安塞腰鼓》一课时,我播放那些狂野奔放的安塞腰鼓的视频画面,震天响的鼓点,红绸子白羊肚的西北民族风格,一下子扑面而来,震撼学生心灵,再通过文字体会,让学生加深了印象,同时从文本中抽捉到了安塞腰鼓的迷人魅力,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二)传授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

学生的课堂自主阅读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还需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我常采用如下方法:

1.紧扣重点段,训练概括能力。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如何有效对话,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呢?我认为,要让学生扣住重点自然段自主阅读。比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课文《郑成功》一课时,我抓住最后一节让学生分段,明确哪些内容是郑成功,哪些内容是郑成功建设台湾。在此过程中,学生读懂本节内容是对郑成功的肯定和赞美,通过思维发散理解文中的思想内涵。

2.提出关键问题,训练拓展能力。

对有些课文,学生可能一下子不知从何下手,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通过关键问题的设置,使学生由点到面,进行思维发散,并进行拓展,打开思路。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船长》一课,如何让学生从中感悟到作者对船长的赞美,如何深化船长精神,这是个关键问题,也是难点问题所在。我提问:危急关头,哈尔威船长如何应对?从他的行动中你体会他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根据问题自主探究,从而深刻理解哈尔威船长的性格:沉着、镇定、机智,指挥有方,忠于职守、舍己救人。学生顺着关键问题这条纲,去思考,去理解,就能理解课文,从而提高自主阅读能力。

3.围绕课后的问题,训练自主理解能力。

一套教材凝聚了教材编写者的心血。教师与学生要能够与编者“对话”,充分发挥课后练习题的作用,围绕课文后面编者设计的相关问题理解课文,比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詹天佑》,有这样一道课后练习题:你对“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是怎样理解的?仔细阅读有关课文,画个示意图,给大家说一说。

这道题可以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画示意图的同时,进行自主探究,通过对文本的解读,从而准确画出居庸关采用的“两端开凿法”和八达岭采用的“竖井开凿法”的示意图。另外,这一练习题还要求学生画好后“给大家说一说”,这对学生又是一个综合的口语交际训练,一题多练,训练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

三、课内阅读教学中师生应注意的问题

第8篇:赞美老师的一段话范文

下面是我教学的几个片段。

片段一: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桂林山水的特点并学了第一段,知道山水之美,眼见为实,现在请大家深入学习,了解作者怎样写出漓江水的特点?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师:看屏幕,读一读并说一说喜欢哪个特点,读给同桌听。

生:我喜欢“漓江的水真绿啊!”

师:为什么喜欢?

生:这句用比喻手法,写出绿的特点。

师:你知道水绿得如何,说说“翡翠、无瑕”的意思,并指出水的特点。

师:想想,应怎样读呢?

生:应读得活泼、跳跃。

师:喜欢读这一句的同学把这一句读一读。(生读)

师:喜欢水清的同学,说说你们喜欢的理由并读一读。

生:漓江的水清得可见江底的沙石。

师:漓江到底有多清呢?我们可以把一枚硬币放入水中,透过江水可以看见江底硬币上的字。那如何朗读呢?喜欢的同学读一读。

生:读

师:请同学们评一评,他们读得如何?(师指导,该句应读得平整,然后,全班读一遍)

师:老师也喜欢这一段,现在老师读前半句,你们读后半句。(师生接读)

师:这种句子有什么特点?

生:后面半句强调前半句。

师:这是排比,作者本写水,为何要提到大海、西湖?

生:对比、比较。

师:这有什么作用?(出示幻灯:波澜壮阔的大海、西湖的图片)

[评析]:

老师在指导此段的阅读理解时,做得最好的是,读的辅导非常到位,读得细致,特别是读漓江水,做到读与理解相结合,并且根据学生学习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状态,让学生及时反馈评价,并且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所描述的意境,课外资料的补充对指导学生形象理解山水百态有很好的作用,这能更好地让学生在朗读时读出感情;教师富有激情的范读、领读很有感染力,对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片段二:自由读第三段,交流朗读方法

师:大家自由读这一部分,要读出作者怎样写出山的特点。(先指名读)

师:读这一段,指出你喜欢哪些语句?小组交流这一段与前面的写作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有感情地朗读。(个别读、评读、诵读、挑战读)

师:(引读、配乐读。)交流一下对以上这一段话感受最深的词句,说说你的感受。

生:这一段写得很好,如写山“各不相连、形态各异……”说明山很多,形态多种多样。

……

生:(汇报)写了山有各种各样的形态。

师:(出示桂林山水图片)同学们边看图边想象桂林山水之美,并说说与文中所述之美有何异同?

评析:这一片段的教学,老师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在读中体验,学习中以文本为载体指导修辞手法,提高习作能力,同时通过对比前后两段写法,先总结出学法,再放手让学生自学,这样多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自我想象,自我感悟,形成自己的见解,养成主动探索的精神。通过创设情境、图片展示,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便使学生急于表现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从而达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统一。个性得以张扬,使学生享受到生活化的语文,给他们带来快乐。同时,本片段也重视了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或模仿文中的句式、或自由表达,都为学生语言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实现了积累、理解、转化、应用的语言实践过程,为学生今后学好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述:《桂林山水》这一课,用优美流畅的文字描绘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呢?首先老师用图片展现了桂林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了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喜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句子,结合看到的图片,说说对桂林山或水某一个特点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即自我体会的情感朗读);接着在品读、评读、诵读、挑战读、引读、配乐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或对照图像认知,在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同时,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让学生自己在读的过程中感悟文本思想,在读中体会作者的写着方法,感受桂林的山是怎样的奇、秀、险,桂林的水是怎样的清、静、柔。

第9篇:赞美老师的一段话范文

一、利用晨读,创设乐说情境

低年级儿童的兴趣主要不是来自活动结果或事物意义(即间接兴趣),而是来自活动本身(即直接兴趣)。“乐说”即学生对说话内容感兴趣,不吐不快。我们充分利用晨读课,创设语境,激发学生说话的积极性。

例如“学会赞美”,教师可以围绕“赞美”这一话题,充分联系学生实际进行适当拓展,选取学习和生活中丰富的话题资源,让学生学会如何由衷地赞美他人。为丰富话题资源,可以把平时学生大扫除拍下的录像播放出来,让学生夸夸谁在大扫除中表现突出;或欣赏班级里字写得漂亮的作业,请学生来夸夸;或者夸夸妈妈哪一样拿手菜做得好;赞一赞白己学校的优美环境,其中最喜欢的某一个景或地方;还可以夸一夸自己的特长、优点,让学生找出他人的优点之外还能知道自己的长处,了解自己,相信白己,找到自信。

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也可以作为说话的素材。我们太华小学有竹文化特色教育,依托竹文化开展各类活动,如“竹娃看家乡”“竹文化艺术节”“科技节”……让学生能够把自己所见、所想、所做的事情说出来与他人分享;每周五班级进行“七德(七德是以竹子的七种品性来定的)卡”的发放,让获得的孩子在台上说出自己当时的感受,也可以让没得到的孩子说说自己的打算。这样既树立了榜样,又激起了孩子们的竞争意识,还锻炼了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二、挖掘教材,创设生活情境

如《三个小伙伴》一课,教师让学生分组扮演角色。“小熊”看到伙伴们带来自己最喜欢的礼物探望自己,激动万分,感谢的话语脱口而出。“小伙伴们”也人情入境,七嘴八舌地安慰着“小熊”。从具体的对话中,学生领悟到对话的应答性,体验到人物对话由于情境、身份、说话内容的不同,需要变换语气、语调。

二年级《狐狸和乌鸦》这课,让学生也来想一想:当乌鸦第二天又找到一片肉,狐狸再次骗它,乌鸦会怎样呢?孩子们各抒己见,上台表演,把狐狸的狡猾、乌鸦的笨拙都从对话中体现出来。《狼和小羊》一课中课文结尾是狼向小羊身上扑去,此刻小羊到底有没有被狼吃掉呢?学生充分地展开想象,从而在创造性的想象中不断地提高对话能力。

三、开展活动,创设活动情境

1.看看说说

利用具体的实物创设实物情境,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主要形式有:看实物说话、看图片说话、看场景说话和看大自然说话等。如教师把装满苹果、梨、葡萄、香蕉、西瓜的大玻璃盘出示在学生面前,让他们仔细观察各种水果的形态、色泽,品尝各种水果的味道。又如带来一只小兔子、小刺猬等小动物,让孩子们先观察后说说它们是什么样的,学生不仅仅能把颜色、样子说出来,还能用上拟人、打比方的方法把小兔子的可爱、小刺猬的外形特点,淋漓尽致地用自己稚嫩的语言表达出来。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趣味盎然,发言欲极强。

2.听听说说

我们常组织学生开展听故事、听电话、听谈话等活动,创设情境让学生说话。如我设计了以下形式的活动。你是班长,老师打电话到你家通知星期日下午2点到电影院看电影,请帮助转告其他同学;小康打电话询问妈妈病好了没有;爸爸远在他乡你打电话问候他等等。这种训练带有很强的游戏性,符合低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学生能很快进入角色,乐说,抢着说。

3.做做说说

即让学生动手操作,根据操作过程和结果说话。比如手影游戏“翻出一个聪明来”,学生用双手翻出各种动物姿态,随后说上一句话或一段话。折纸飞机、纸青蛙、蝴蝶结等,说出自己是怎么折的,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动口。学生想说,爱说,常常是一发而不可收。

4.演演说说

让学生担任生活中的实际角色,围绕某一主题进行对话。如图书管理员与借书人、营业员与顾客、病人与医生、爸爸妈妈与孩子、老师与学生等,要求学生在适当的场合说出最恰当的话,体现对话语言的应用性,让学生知道什么才是文明、礼貌的语言。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