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实习建议范文

教育实习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实习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实习建议

第1篇:教育实习建议范文

关键词:教育实习;体育隐性课程;理解;建议

一、体育隐性课程的概念

体育隐性课程是指受教育者通过学校体育环境,以间接、内隐的方式所获得的体育教育性经验的总和。它重视体育环境对学生的潜在作用,主张利用环境中的各种体育教育因素开发学生的生理潜力与生理潜力,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获得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感染。体育隐性课程与体育显性课程相对应,他们是两种不同的课程,其分水岭是课程的呈现方式,体育隐性课程通过间接、内隐的方式影响学生,而体育显性课程则以直接的、外显的方式对学生施以影响。

有资料显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正式课程与非正式课程是依据课程的不同属性对课程所做的分类,他们之间不是对应关系,而是交叉关系。因此,体育隐性课程并非与正规课程相对,也不能称作为非正式课程。体育正规课程与非正规课程中均含有隐性(与显性)课程的因素。

二、体育隐性课程的基本要素

1)物质层面主要包括校园各种体育场地设施、体育艺术雕像、体育名言牌等。而设施是学校体育文化组成的核心部分,场地、器材、设施是否科学、合理、完善将是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最直接的影响因素。

2)文化层面则包括行为主体的体育形象(包括学校领导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参与程度、投入程度,体育教师的举止言谈、衣着仪表、个体特征、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教育方式、行为习惯等。)、体育文化活动(包括体育学术沙龙、体育兴趣活动、体育俱乐部活动、体育知识竞赛以及体育宣传等。)、体育运动行为和人际关系(主要指体育活动中的行为交往活动)。这些事大学生是否参与体育锻炼的间接影响因素。

3)精神层面的的因素包含范围较广,主要由学校、班级气氛中所形成的良好体育传统与风气、领导者的体育风格、体育教育理念、体育教师的人格魅力、体育教育中的心理氛围。校园体育精神是被大多数人认可并遵循的体育价值取向和理念,其直接影响运动主题的运动状态和体育观念。

4)各类规章、法制体系是大学生体育个体活动与他人、集体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因素。

三、体育隐性课程的重要性

1)体育隐性课程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影响

体育隐性课程的学习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自我发展为中心的主体性教育。在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中,需要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而在思维的过程中,隐性课程起着积极的作用。学生的体育活动是通过掌握各种运动技能表现出来的,各种运动技能又是由一系列的动作组成,运动技能是否能顺利地被学生掌握,这就要求学生必须通过复杂的思维活动,逐步认识到体育运动的本质与规律,已达到学好体育知识,熟悉、巩固、提高运动技能技术的目的。因此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社会化方面的状况,而这两方面是在间接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许多教师根据教学大纲、重复教材的内容,忽视了学生的兴趣,没能很好的培养学生自我成长、自我管理的技能和态度。体育隐性课程为这些因素提供了教育的载体,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中能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2)体育隐性课程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体育隐性课程的主要功能是形成学生的一种形式化的文化态度与思想人格。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中,会努力使得学生自己的运动行为与校园体育文化相匹配,积极投身于各种有益的体育活动。学校的体育课堂规范、体育锻炼制度、体育竞赛制度对学生都有一个约束,使他们既能享受运动的乐趣,又能调整自己的认知行为使之与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相协调。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是知、情、义、行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只能通过相互交往,在各种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体育隐性课程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种影响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情感又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品质,是学生接受一种全新理念的体育教育,从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四、体育隐性课程的功能

1)对时空缺陷的弥补

体育课堂是显性课程的主要体现形式,体育隐性课程不仅仅附着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上,而且它无时无刻的存在于校园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他能够随时随地的对受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对体育显性课程“经验”的弥补

体育课程的主要作用就在于对前人以往形成的体育技能和体育经验总结进行传递,主要是体现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操作中,对体育文化的素养传承却无力为之,而体育隐性课程却可以弥补显性课程的这一缺陷。

3)对教学效果缺陷的弥补

体育隐性课程在对受众产生影响的系统性和一贯性方面要比显性课程好,譬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往往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对所学内容并不是都感兴趣,试问铅球、铁饼一类的体育项目离开校园之后还会有几个人在继续。而体育隐性课程却能够在学生心灵的深处烙下印记,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促使学生养成爱好体育、坚持锻炼的终身体育行为。

五、对体育隐性课程实施的建议

1)物质载体方面

校园内的体育场地器材要派专人馆里,并及时检查维修,以保证学生能够长期使用锻炼的需要。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来添置和及时更新新的体育器材,以调动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2)精神载体方面

对学校领导普及体育锻炼重要性的知识,并宣传终身体育的必要性以及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影响。首先使学校领导对体育重视起来,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在人力财力上都能支持学校体育赛事的举办、积极做好学生体育业余俱乐部的坚实后盾而不是大小学生的积极性。另外是体育教师方面,教师是学生接触体育的启蒙者,首先自身必须要有很好的专业素养、得体的仪表、丰富的理论知识、一专多能的体育技能等,才能对学生更加轻松的授业解惑,从而也能调动学生积极上体育课、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3)制度载体方面

学校的管理制度一般对体育这种所谓的“小科目”很是放松、制度不完善,导致教师也不重视自己的工作,从而导致学生不重视体育课的学习,恶性循环下去的后果就是这个学校的体育活动开展很糟糕。所以学校应当在制度这方面更为严谨,使得教师和学生都能够重视起来。

4)体育教学实践方面

所谓教师,即是教授者、为人师范者,俗话就是榜样,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不仅仅是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还有就是教师本身的性格和习惯性为,所以,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不要有一些使学生误入歧途的行为做法,另外就是教师的语言激励法要使用得当,不要过分的强调一类人的优点,这样会凸显出另一类人的缺点,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最后就是身为教师,神为榜样,一言一行皆被学生看在眼里,与周围人良好的交往模式,有时候也是隐性课程中对学生传授的好的经验之一。

参考文献:

[1] 任同军等.体育隐性课程对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影响之研究[J].科技信息,2010,01.

[2] 于晓东.开发体育隐性课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02.

第2篇:教育实习建议范文

关键词: 教师教育; 一体化; 理论; 实践

A b s tra c t: In re ce n t ye a rs, w ith the inc re a s ing ly de ep e n ing o f te a che rspeduca tio nre fo rm , in teg ra tio n o f te a che rspe duca tio n ha s be com e the sub je c t o f m any scho la rs e x2p lo ra tio n. Th is a rtic le inc lude s th re e p a rts: the co nno ta tio n o f in teg ra tio n o f te a che rspedu2ca tio n and the theo re tica l ba s is fo r in teg ra tio n, p ra c tice a nd p ro b lem a na lys is, a nd sug2ge s tio n s o n p romo ting in te g ra tio n o f te a che rspeduca tio n.

Ke y w o rd s : te a che rspeduca tio n; in te g ra tio n; theo ry; p ra c tice

教师教育是世界各国对教师培养和教师培训的统称。目前, 教师教育一体化己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教师教育的理念并转化为实践。在我国,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在政府文件中以“教师教育”替代了长期使用的“师范教育”的概念。为了改变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分离的局面, 为教师提供终身化的教育, 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在一体化路径上做了积极的尝试, 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 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 有必要对我国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从理论到实践做进一步的分析与探讨。

一 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

教师教育一体化是时代的呼唤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更是当今和以后高质量教育的要求。对教师教育一体化内涵的深入挖掘有利于全面地认识和把握当前教师教育一体化, 并为一体化改革的深入提供一个更为全面的思路。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师教育一体化进行过分析和讨论。有学者将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含义分为两个部分: 内部一体化和外部一体化。内部一体化包括三个维度。即纵向一体化, 教师教育要成为一个内部各阶段各具特点又相互连接的结构体。这是我们通常所提到的较为狭义的教师教育一体化, 也是目前我们所关注最多的。第二个维度即横向的, 主要体现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和协助作用。包括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第三个维度即深度的, 侧重于教师的情意发展, 涉及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态度等。达到知识、技能和情感的统一。外部一体化指教师教育和学校发展的一体化, 强调了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紧密联系以及学校教师间的相互合作。[ 1 ]

另外有学者从师资队伍建设的角度提出,教师教育的一体化应把中学、小学、幼儿教师的培养纳入高等教育体系, 趋于学历一体化,实现教师教育层次上的一体化。[ 2 ] 也有学者认为, 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核心在于将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视为一个连续的过程, 并在此过程中为教师提供持续的培养和培训, 使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受到连贯的、符合其阶段发展特点的教育。[ 3 ]

教育改革离不开教育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以及相关理论的应用与支持。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也不例外。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并实践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目标, 各学者、专家便展开了对教师教育一体化多视角、多层次、多方面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指导。其理论基础主要涉及终身教育思想、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教师职业生涯理论、系统论等。

终身教育理论认为, 教育应该能够在每个人需要的任何时候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它包括了教育的各个方面, 从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终结时为止的不间断发展, 也包括了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之间紧密而有机的在联系。《学会生存》在定义终身教育时指出: “终身教育就变成了由一切形式、一切表达方式和一切阶段的教学行动构成一个循环往复的关系时所使用的工具和表现方法。”由此看来, 终身教育强调了教育的整体性特点, 它要求原来相分离的教师的培养和培训要相互衔接起来。包括教师教育的培养机构、培养目标、内容、方式、时间等在纵向的维度上要做出统一规划和安排。而贯彻终身教育思想的关键还在于要提供横向的、宽度的一体化环境, 给予教师不断学习、创新和发展的一切机会, 充分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教师教育的阶段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种: 从教师成长的角度看,教师教育的阶段划为准教师培养—新(试用)教师培养—合格教师培养—优秀(骨干) 教师培养四个阶段。[ 4 ]

教师专业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发展目标和任务。一体化的教师教育要根据教师不同阶段的发展需要来设置培养目标, 安排课程内容, 开展教师培养与培训。教师专业发展要求教师具有“双专业性”即学科专业性和教育专业性。教育专业性更多地体现了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 因此在教师培养阶段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在教师教育体系中, 要加大大学与中小学的密切合作, 使中小学参与到师范生的培养中来, 充分发挥中小学在实习生教学指导方面的作用。

从教师职业生涯角度看, 主要有: ( 1) 费斯勒的职业生涯关注理论, 包括教学前关注阶段, 早期生存关注阶段, 教学情景关注阶段,关注学生阶段。( 2) 费斯勒的生涯发展理论,包括职前教育阶段, 实习导入阶段, 能力建立阶段, 热心成长阶段, 生涯挫折阶段, 稳定停滞阶段, 生涯低落阶段, 生涯引退阶段。( 3)沃尔夫的生涯发展理论, 包括新手, 学徒, 职业, 专家, 卓越的, 名誉退休。[ 5 ]多样化的阶段划分体现了不同角度下教师职业不同的阶段特征, 目标更加具体, 对实践具有更多的指导意义。教师的情意发展在其职业生涯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是教师学习和发展的情感支撑,是保证教师教育一体化动态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因此, 在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中, 外在的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规要与提升教师的内在动机相吻合, 在教师个人身上要做到知识、技能和情感相融合。

一个系统是由无数的子系统构成的, 只有各系统的契合, 才能实现大系统的整体效能。美国著名学者彼得·圣吉博士在他的名著《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提出, 第五项修炼———系统思考是“看见整体”的一项修炼。圣吉博士认为, 它是一个架构,能让我们看见相互关联而非单一的事件。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 “一体化”研究就是要在教师教育的大系统中去找寻教师职前职后教育的衔接与融合, 探讨出教师成长的有效模式。因此,必须以系统论的思想、观点、方法指导“一体化”研究, 无论是研究者还是师范生或中小学教师。教师教育一体化涉及政府、高校、中小学和教师主体。教师教育一体化包括体制上和机制上的一体化。不仅要建立起职前与在职教育、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相互沟通的教师培养培训机构, 更应该在运行机制上实现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一体化。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将教师教育一体化的特征归结如下: 整体性, 即用全面的眼光来审视教育机构、课程安排、师资建设、教育资源等,并使各方面得到合理优化, 统筹安排。阶段性,主要体现在职前、入职和在职三阶段各自的特点的认识, 目标的设立和实现。连续性和可持续性, 突出表现在教师专业和职业发展各阶段相互衔接的连贯性、一致性和动态性。从实践层面来看, 教师教育一体化应包括: 教师教育机构的一体化(指师范院校与教师培训机构的合并) ; 中小学和大学的紧密联系; 课程实施的一体化(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一体化) ; 师资队伍建设的整合与优化; 教师教育层次的一体化; 教师个人知识与情感的一体化等等。

总的来说, 教师教育一体化涉及了教师教育方方面面的改革, 它主要是在终身教育思想的指导下, 依据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和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遵循资源优化配置原则, 构建一个体系完备、机构合理、内容科学、管理得当、培养培训衔接连贯、与外界协调一致、运行有序的组织系统。

二 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实施及问题分析

(一) 体制建设初见成效, 有效机制急需建构。

纵向的教师教育一体化首先得到了较多的关注, 主要表现在管理体制上, 通过合并逐步理顺了隶属关系与领导关系, 建立起了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机构, 使其同时具有教师培养与培训的功能, 并逐步取消了教师进修学校的建制,建立起高校与教育学院的两级格局。

20世纪90 年代中期至今已有上海、河北、天津、内蒙古、山西、云南、宁夏、海南、甘肃、青海、湖南、辽宁等12 个省市的高师院校, 与当地教育学院或教师进修机构进行了合并, 并仍有一些地方准备合并, 这使教师教育一体化建设迈出了至关重要的第一步。但结果却并未能令人完全满意, 除极少数经济发达地区如上海做了真正意义的“一体化”探索外,大部分参与结构调整的各级培养培训院校, 对调整的目标和意义认识不足, 对双轨并存体制的问题认识不清, 还缺乏对教师教育进行整体研究的意识, 思维仍定向在职前培养模式中,出现培养培训合并后统一机构下的相分离。[ 9 ]由此看来转变教育观念, 尽快建立一套健全的教师教育一体化运行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 培养模式多样化, 问题呈现复杂化。

分阶段培养是当今教师教育中一个较大的改革。在师范生非定向培养下, 职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3 + 1, 4 + 1, 4 + 2, 即首先进行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研究, 然后集中进行教育理论和能力的专业性培养, 从理论上看, 分阶段培养有诸多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但在我国还存在着可行性的问题。如在3 + 1 模式培养下, 学生在最后一年迫于就业压力纷纷外出找工作无法安心学习。而全部改成4 + 1和4 + 2的研究生层次的培养模式, 从我国基础教育的现实需求和财力状况来看, 也不具备可行性。[ 10 ]另外我国的教育硕士学位自1997 年设立以来, 不仅为广大在职教师提供了学习的发展空间, 在一定程度上还提高了教师教育培养的层次。但随着人数的扩大, 质量问题也难以保证。

(三) 课程结构设置不尽合理, 理论与实践融合性不高。

我国现阶段师范教育课程设置中, 公共基础课占21% ~25% , 教育专业课程占教学总时数的6% ~11% , 教育见习/实习4~6周, 学科专业课程占教学总数的65% ~70%。相比美国教师教育课程所占的比重30% 和英国的25% , [ 11 ]可见我国教育课程结构的不合理。教师的“教育专业性”与“学科专业性”比例失调, 这既影响了教师个人的整体发展, 也不利于基础教育的改革。另外, 在澳大利亚, 4年的教师教育计划中至少有80 天的教育实习时间。[ 12 ]苏格兰的教师教育在时间安排上, 理论课程与实践性课程交叉进行, 其中, 实践体验的时间至少40 周。[ 13 ]而我国的教师教育课程, 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在时间上、内容上的关联性都不高。实践性课程主要在毕业前安排一次教育实习, 时间一般为6~8周。

三 推进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路径及对策建议

(一) 增强一体化建设的观念, 构建合理有效的培养培训一体化机制。

由于一体化建设的规模宏大, 而我国起步较晚, 因此, 这项改革必定要全方位地, 大刀阔斧地持续进行。随着教师教育一体化机构的调整与合并, 体制的建设初见成效, 尽快转变重职前轻职后的旧的思想观念, 建立一套全新的教师教育一体化运行机制就显得尤为必要,这既是对新的“同一机构下的分离”的有效预防, 对一体化体制改革成果的加强与完善, 也是教师教育一体化深入、持续、健康进行的有力保障。

高校领导层要从根本上革除固有的思维定势的障碍, 从职前职后协调统一的大局观念出发, 考虑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改革和发展。一个健全的教师教育一体化运行机制应该包括管理系统、监督系统、评估系统、反馈系统。管理系统主要对一体化教育的质量保障系统进行具体策划、组织和执行, 是整个保障系统的核心。它应包括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即行政管理系统、职前职后管理系统和研究系统。监督系统、评估系统及反馈系统自成一体。监督系统负责对一体化建设的各项漏洞及不合格行为进行披露和有效整治。评估系统则定期对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教师进行评估, 比较职前与职后的差距,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推动和促进工作的改进。反馈系统将来自教师和学员或社会的情况及问题及时反馈给有关部门, 这些信息便可以作为教师教育一体化管理政策调整的依据, 从而有效保障教师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高效率运转。

(二) 借鉴外国, 依据国情, 立足现实, 有的放矢地进行改革。

教师教育改革必须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并充分考虑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非均衡性, 体现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 总体规划、分类指导、分区规划、分步实施。在总体战略上我们要大刀阔斧地推进教师教育体系的调整和改革, 积极推进培养培训一体化, 逐步把教师教育纳入高等教育体系, 实现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的过渡, 具备条件的地方向一级过渡, “旧三级”向“新三级”过渡(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 , 但在技术路径上, 要严格遵守教育规律, 区分小学、初中和高中教师培养模式的差别。在推进策略上必须充分考虑中国社会经济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特点。[ 14 ]

(三) 创新模式、依托制度, 加强与中小学校的紧密合作, 提高师范生的实践能力。

高校与中小学的合作应体现“双赢”态势,即既要提高高校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 又要服务于中小学校, 促进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高校与中小学的合作在于模式的不断创新。如在有条件的地区成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切实加强师范生的实习。通过“顶岗实习, 置换培训”的方式实现师范生和在职教师的互换和调动, 即师范生到中小学实习, 顶替准备来高校接受培训教师的岗位。然而制度的保障是教师教育中理论与实践整合的前提条件。

制度更具有根本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教育若要实现一体化建设, 必须从制度的创新入手。从宏观上来说, 国家要制定和完善教师教育政策, 改革和调整师范学院和实习学校的关系, 切实保障师范生的实习条件和实习质量。从微观层面来说, 大学要与中小学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制度。在此背景下制定出更为详尽的实习指导制度、实习生评价制度、指导教师培训制度、奖罚制度等等。建立和完善教师准入制度, 实行定期认证的教师资格制度,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 建立有利于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教师培训机制, 建立教师教育机构的资质认证制度、课程标准鉴定制度、质量评估制度以及教育经费投入保障制度。

综上所述, 我国教师教育一体化正在从理论的探讨转向实践的运行。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从体制上来说, 已基本实现了整合, 而机制上, 如何有效运行需要进一步地研究和总结。从政策上来说, 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 应积极推进教师教育的制度创新, 切实保障教师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最后, 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大趋势已经形成, 政府、高校以及中小学如何在这一系统工程中找准自己的位置, 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是当今乃至较长时期我们所面临的任务。

参考文献

[ 1 ] [ 8 ] 荀渊. 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的回顾与反思[ J ]. 教师教育研究. 2004 (7).

[ 2 ] 韩长日. 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良好实践[N ]. 海南日报, 2004.

[ 3 ] 董吉贺, 穆国华. 推进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思考[ J ]. 开放教育研究, 2006 (3).

[ 4 ] 吴庆麟. 教育心理学[M ].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 5 ] 陈琦, 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M ].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6 ] 侯贵宝. 教师教育一体化研究的原则体系[ J ].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 (8).

[ 7 ] 吴彦. 系统思考下的我国教师教育一体化建设[ J ]. 成人教育, 2007: 246.

[ 9 ] 徐莉. 对我国教师在职培训现存问题的思考[ J ]. 教师教育研究, 2004 (7).

[ 10 ] 潘懋元, 吴玫. 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 J ]. 中国高教研究, 2004 (7).

[ 11 ] 马欣研. 教师教育课程建设一体化研究[ J ]. 教师教育研究, 2008 (2).

[ 12 ] 戴小春. 澳大利亚中小学教师职业门槛[ J ]. 教师教育研究, 2008 (4).

第3篇:教育实习建议范文

关键词:实践教学;满意度;调查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2-0066-02

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是我国最重要的旅游人才培养环节,培养和输送的专业人才是地方经济的重要推动力。本文结合云南省旅游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特点,玉溪师范学院旅游系一直在积极探索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可用、能用、好用的旅游人才。

一、实践教学设计思路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设计是以学校应用型本科大学定位为基础,以构建实用性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旅游人才为目标来进行的。教学设计中逐步改变知识累积型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形成一套能让学生既具备较强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能力、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的培养方案。这是一套全方位的实践教学设计。旅游专业的实用性和职业化倾向,旅游人才定位的分层化和特色化是旅游人才培养必须关注的前提,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理论知识与实用性可操作性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需求,特别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性体现,分别按年级、专业课程、旅游行业构成等分类制定实践教学计划,构建出课程教学实践,校内外工作实践,企业调研、旅游资源考察等囊括了理论实践、实习实训、工作实践和毕业设计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注重核心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中理论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深度和学习层次是区别于职业教育的根本点,但也可能陷入注重理论而轻实践的误区,教学中往往特别强调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而忽略实践性,为此专门对核心理论课程进行系统的实践教学环节设,实践对象的选择,深入实践是提高和检验学生实践能力的最好方式。“企业导师制”的实施使得企业管理层充分参与到学生培养中,形成旅游专业实习的特色和亮点。学生在每一个实践项目都有机会充当设计者和管理者。

二、实践教学效果实证调查

为了检验教学效果,围绕课程实践教学设计、实践方式、教学环节设计等内容,对已经毕业的2009级和在校的2010、2011级三个班学生发放108份调查问卷,对24名同学进行访谈。问卷回收105份,问卷的回收率为97.22%,有效率为95.23%。

1.实训课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对课程教学效果满意度调查,以三门实训课程和8门核心理论课为对象进行。其中46%学生对实训课教学表示非常满意,46%表示满意,仅有8%的学生认为教学效果一般。这说明实训教学方法得到了学生的认同,教学效果良好。理论课实践环节设计满意度均高于50%,最高为76%。统计发现,同一课程在三个年级满意度呈递增趋势,说明专业教师对课程实践教学设计不断趋于完善,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更加有效。48.45%的学生对企业考察实践最感兴趣,40.54%的学生对活动方案设计和情景表演感兴趣,这是三种最受欢迎的课程实践方式。深度访谈的意见与问卷调查的结果基本一致。总的来说,学生对课程实践的满意度较高,但从学生的建议中我们意识到理论课教学的实践设计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课程的实践方式还趋于传统,缺乏创新。如何处理理论教学与课程实践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接受度和满意度还是专业教师应该更多思考的问题。

2.旅游资源考察实习满意度。旅游资源考察实习是旅游专业一项十分重要的传统实践教学活动。通过考察实践让学生了解旅游资源,感知旅游发达地区,结合市场调研、旅游产业认知、旅游线路设计实现旅游基础知识从课堂到现实的迁移,加深学生对旅游产业构成的认识,搭建旅游产业整体框架,为高年级深层次专业知识学习理解奠定坚实基础。考察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对一些突出的旅游现象和问题做出理性的判断分析。旅游资源考察的组织准备工作,我们从传统的老师包办模式转变为了“学生主导,教师把关”模式,给学生充分的自和参与权。因此,问卷调查中涉及的实习准备工作满意度最高,73%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在深度访谈中16位特别提及所参与的资源考察实习前期准备工作,认为是一个非常有意义且能够充分体现出综合协调能力的一次实践机会。

3.旅游企业实习。旅游专业的企业实习由酒店、旅行社、旅游行政部门实习和毕业实习组成。问卷结果表明,学生对酒店实习的满意度较低,仅有17.8%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42.8%表示满意,还有17.8%表示不满意;而参加过两次以上酒店实习学生的满意度为50%,并没有不满意者。经过访谈了解发现,学生对高星级酒店的实习期望值较高,对实习中的困难和辛苦预见不足,因此会有部分学生产生不良的情绪,而多次接触酒店工作的高年级学生能够正视酒店的工作,并有应对工作中的各种情况的经验,因此更能适应酒店实习,也能够合理地运用专业知识处理各种突况。

4.开放式问卷及深度访谈。本次调查设置了两个开放式问题,了解学生对实习岗位的需求和对实践教学设计的建议及想要通过实践得到的知识和技能。73%的有效问卷都对开放式问题做出了回应,24名深度访谈的学生访谈也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企业实践的要求,学生们希望范围扩大、时间更长,导游服务实践内容应更加丰富、酒店实习的岗位更加多元,能增加管理岗位的实践机会,特别是人力资管理方面的工作;对实践教学的建议集中在学生的参与度上,希望在实践中能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对实践教学知识和技能的需求除饭店管理、导游服务等专业技能外,学生们对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变能力和外语的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三、提升实践教学效果的思考

从此次问卷分析和访谈的结果看,我校旅游管理专业近年来开展的实践教学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同,满意度较高。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思考,可以进一步改进和提升的问题。

1.强化能力本位的专业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的显著特点是直接为生产生活工作服务,要把发现、创造变为可以实践或接近实践,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综合应用知识、复合能力、开拓创业精神是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旅游人才培养中,要强化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为本位的培养目标,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增强学生的行业意识,使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有效对接,提高职业能力。从调查结果看,我们对知识体系的实践设计关注较多,而对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非专业能力的职业能力实践设计还应加强,应该在今后的实践环节设计和实践对象选择上多下功夫。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尽可能地了解和理解我们所设计的能力培养方案,让学生意识到人才培养的双向性,即以培养方案为主线,学生应该主动地围绕培养目标塑造自我,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层次和职业能力。

2.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现行的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上较为完整,但对具体实践教学实施内容和教学手段、方法还应继续努力完善。一方面,在教学环节设计时要紧紧把握学科的特征、行业发展需要以及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特色来完成,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了解学生的特点。访谈中我们发现,学生对理论课实践设计认同度很高,但是对实施满意度却相对较低,这是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学环节的完整性,而忽略了实施效果;如方案设计和情景模拟等教学方式学生更愿意和旅游热点问题联系起来,更容易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互动。另一方面,与教学效果相关的评价机制改革也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完善。虽然专业教师进行系统的实践教学设计,课时量比重较大,以核心专业可为例,每学期72学时,其中实践教学学时达到16个,占22%的总课时量,但是在考核评价中,还是以传统方式进行,这样的评价机制不免给学生造成了理论课程实践并不重要的错位认识。因此,需要修订评价标准,重视学生实践的参与态度,鼓励参与课程实践。例如,可以尝试采用课堂活跃度积分、实践卡片等方式,成绩中实践部分由积分和卡片数量来考核,这样就对学生的参与热情起到推动作用。

3.深化旅游人才与行业互动的培养模式。校企结合是学生实践的重要内容,“实习导师”的实践方式已经比较成熟,也取得了良好的实习效果;在以后的实践中,我们应该尝试突破单纯的“走出去”的培养模式,把旅游行业的精英“请进来”参与到学生培养工作中。可以选择包括酒店管理、景区建设、旅游开发商、旅游承包商、旅游中间商以及旅游业管理者等与旅游行业相关的成功人士、旅游研究者和从业者,使其在适当的时机真正参与到学生的教育和教学活动,并非单纯的讲座、宣讲等,而是切实地参与其中。诸如,毕业论文的选题、指导和答辩,专业课教学的部分参与,实践一线的案例教学等,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行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也可以通过旅游行业成功人士的现身说法,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从就业的层面看,人才培养和行业互动能形成良性循环,行业精英也可以在互动中培养并发现人才,成为企业人才培养的基地。

4.引导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在今后的实践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科研的引导和帮助,并争取形成有序的科研导师制度,从入学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逐渐建设起旅游专业的科研团队,提高旅游专业的人才质量,最终形成职业教育和理论研究两条实践主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专注于科研深造还是职业能力培养,或者两者兼顾,这样的培养模式更加系统完善,也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第4篇:教育实习建议范文

2014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教育部也在研究制订关于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一切,为的是让高等教育的发展更加适应社会需求,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当前经济结构发生巨变,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日语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一、“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

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是指在学科、专业体系的基础上,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对组成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整体设计。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旨,设置合理的实践课程内容,通过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等实践环节的合理配置,确定具体的实践教学环节、教学目标,并通过各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形成与专业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三位一体”是指“课堂实践、校内实训、校外实习”三者形成一体化,服务于实践教学体系。具体说包括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环节、校内实训课程和校外实习三个部分,通过科学系统的架构上述三者中的实践教学内容,形成“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

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优化、内部协调的原则

日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由多个要素构成,所以要以整体优化的思路来全面考察实践教学体系内部的各个要素,注重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衔接配合。实践教学体系不仅包括课堂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设置,还包括培养途径、保障机制、评价方法等多方面要素。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要处理好日语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注意知识的延续扩展、课内与课外的有机融合,从整体系统的角度来协调内部各环节,将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资源、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实践教学管理与评价等不可或缺的系统因素进行整体分析与规划,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切实可行、逐步提升的原则

日语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必须立足于本校现有的资源,考虑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及未来的发展,构建切实可行的、适合本校日语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要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所提出的程序、环节、步骤,策略应当是可以有效运用开展的。其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出阶段性与层次性。根据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阶段以及年级的不同,采取从简单到复杂,逐步积累与深化的方式与策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日语应用能力、创新能力。

(三)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原则

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最终实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目标。教师要时刻关注市场对日语人才的需求状况,明确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有效拓展专业方向,增强实践性、应用性,制定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日语专业“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思路

(一)分析职业能力

通过充分的社会需求调研,了解日语专业毕业生面向的就业岗位群。针对毕业生所面向的岗位群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进一步分析要达到要求所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并以此为依据开发专业课程,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计划;在实践教学计划的指导下,创建能力模块,合理设计课程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方式、方法、评价体系和质量标准等。从而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的技术技能型日语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实践教学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应用型本科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归纳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的培养方向,构建由‘语言应用能力模块、职业运用能力模块、职业岗位能力模块’三个模块组成的模块式课程体系,以日语语言为教学重点,以国际贸易、旅游、会计、物流等方向为专业的复合知识结构,以日语角等课外活动为第二课堂,以校内模拟实训为主要实践平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具有日语专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优化实践课程设置

1.课程内容模块化、职业化

构建由语言应用能力模块、职业运用能力模块、职业岗位能力模块三个模块组成的模块式课程体系。语言应用能力模块包括:基础日语、日语视听、口语、阅读、翻译、写作等课程;职业运用能力模块包括商务日语、商务信函、商务礼仪、会计日语、IT日语等课程;职业岗位能力模块包括:国际贸易实务操练、外贸综合模拟实训、模拟商务谈判、涉外礼仪、社会实践、计算机操作等课程。课程内容设置过程中要做到:课程内容与企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流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学习目标与岗位任务目标对接。

2.课堂实践仿真化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基本技能和商务知识技能。绝大多数课程可以采取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随堂实践比例应达到70%以上。根据授课内容和授课对象,设计课堂实践环节,创造实践环境,以期达到仿真化的目的。积极运用多媒体和网络视频等现代化教学技术,通过情景模拟、分组讨论、主题发表、语法综合训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商务能力。

3.校内模拟实训标准化

校内模拟实训要实现标准化教学,教师要了解岗位业务流程,设计模拟实训内容。如:在商务谈判模拟实验室中,模拟贸易过程中的商务谈判、电话应对、商务合同处理、开展外包跟单业务等训练,使学生将所学的商务日语、商务函电、外贸单证和谈判技巧、商务礼仪等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同声传译实验室中,模拟真实的国际会议场景,还原最真实的日语发话场景。在日本文化研习室中,体验日本茶道、插花等文化的魅力。在实际操作中锻炼学生日语语言应用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学生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

4.校外实习规范化

发挥校企合作教育优势,稳定并扩展校外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供了平台,也为师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必要条件。学校要积极主动加强与日语专业相关的企业联系,建立合作关系;也可以聘请一线专家参与实践教学指导,充分利用企业的便利条件,不断提高师生实践的质量与效果。校外实习锻炼以企业文化体验,企业实训,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生产型实训,毕业实习等组成的实践体系展开,来促使学生岗位适应能力的形成。通过岗前培训与考核,让学生持证上岗。通过校外实习,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零距离接触工作岗位,体验工作流程,感受工作环境,能够训练实践服务意识,同时,语言运用能力也将得到大幅度提高。

(四)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

1.校内实践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包括: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外语广播电台、日语自主学习中心、外文图书及资料阅览室、日本文化体验室、同声传译室、商务谈判模拟实验室等。充分利用已有的校内实践资源,积极开发必要的实践资源。加强网络教学平台、精品资源课程建设,积极开展网络自主学习、答疑、讨论、作业、测试等个性化学习活动,创造条件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拓展更长的学习时间,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日语实践环境。

2.校外实习基地的巩固与拓展

校外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开展的基本载体,实习基地为师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最直接的环境。学生可以在真实自然的语言文化环境和工作环境中了解日本社会、了解日本公司的状况;在真实的工作流程中,使自己的日语语言知识和商务技能知识快速融合并得到最大程度的锻炼。实习基地的建设对日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因此,学校要积极主动与日语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联系,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五)培养日语“双师型”实践教学团队

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现实情况是,许多高校日语教师理论知识过硬,但实践经验匮乏。培养既能开展理论教学,又能进行实践教学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才能为技术技能型日语人才培养提供保障。因此,学校应该为教师提供各种培训机会,使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提高。校企合作模式为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便利条件。

第5篇:教育实习建议范文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应突出职业特点,强调基础理论的适用性和专业理论的应用性。反映在具体的教学形式上,则表现为专业设置的职业性、课程内容的适用性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构建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专业改革所面临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近年来,在教育部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下,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经过不断的探索,已经初步建立了校内、校外两种实践教学体系。从目前来看,虽然许多高职院校对校内实践教学给予了较高的重视,为其配备了国贸实训软件、实训设备等,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由于在专业需求方面缺乏充分的调研,致使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实践教学内容设计更新较慢,与企业对岗位能力要求之间的差距难以被及时发现和调整,实践教学的管理机构、管理制度、评价体系不够健全,与“零距离”上岗的目标之间尚存在较大差距;校外实践教学的开展因受组织困难、师资配备不足、合作企业较少、保障制度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其效果很不理想。

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应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教学与实习教学一体化的模式;积极推行订单式培养,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模式”。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应以教育部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要求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确立“以目标性、系统性、层次性、规范性、实践性为原则,以岗位要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构建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1.职业能力目标体系应以岗位要求为依据

培养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是该专业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而职业能力的培养要以满足外贸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按外贸相关工作岗位所应具备的职业技能来确定职业能力标准,按外贸从业人员所应具备职业能力的需要确定专项技术能力标准,最终形成由基本职业能力到综合应用能力的目标体系。

2.项目化实践教学体系应以就业为导向

为培养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需要构建结构完整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课程的选择要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技能学习为基础,兼顾就业的灵活性和地方企业的需求来设计课程的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开发项目化课程,从而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3.实践教学的质量保障体系应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

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制定详细的实践教学管理规范,从计划制订到教学实施,从教学过程管理到教学质量保障,从物质保障到基地建设,从师资队伍建设到教学方法改革,都应做出完整的规定。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框架及其主要内容

1.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统一、学校与外贸企业相融合。其主要内容包括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和实践教学管理保障体系,从而形成一个集“研究、运行、管理、反馈”为一体的相对完整的体系。

该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为了确保实践教学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及时了解外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学校应加强与外贸相关企业的联系,聘请有丰富经验的外贸企业人员,由其与学校专业教师共同组成实践教学指导小组,定期进行外贸行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和预测,并且制定外贸相关岗位的职业能力标准,同时就外贸实践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总结,并制定改进措施。这既能为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也为确保该体系能够顺利运行提供了有效指导。

学校应坚持“学生本位”的指导思想,为学生搭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平台。在此平台上,根据外贸相关岗位的要求,建立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保障体系三个子系统,在整体上构成一个不断自我完善的系统。整个系统的建立应以能力为核心,具体内容包括基本职业素质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应采用专业认知实习、专业课程实训、综合技能训练、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方式,确保学生的能力能够得以提升。

2.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1)能力目标体系

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多层次的实践训练,使学生形成基本胜任未来国际贸易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要以职业岗位的需求为依据,按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来确定职业能力标准,最终形成由基本职业素质能力、专业技术能力以及综合应用职业能力所组成的能力目标体系。

(2)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可将其分为实训、社会实践、顶岗实习、毕业论文等多个实践教学环节,并以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按基本职业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综合应用职业能力划分层次。具体内容包括实践教学基础、实践教学模块和实践教学方法等,其中实践教学基础主要指实训教材、实训设备、实训基地和双师队伍的建设等;实践教学模块包括认知实习、课程实训、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四个部分;实践教学方法主要包括社会调研、参观学习、仿真模拟和职业考证等。

从国际贸易专业认知实习到专业课程实训模拟的操作,再到仿真模拟、考证培训,最后到企业顶岗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能够确保零距离上岗目标的实现。为此,应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使学生通过实践教学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专业技能。

(3)管理保障体系

实践教学管理保障体系是指要拥有一支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有较完备、先进的技术设备设施,有仿真的校内实训环境和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有以实践教学指导小组为主的管理机构,以及建立使实践教学活动、教学监督有章可循的实践教学保障制度。另外,由校企共同组成的管理机构应重点负责对实践教学全过程的评价和监督,以掌握学生的实践教学状况,了解企业的意见,及时发现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充分发挥评价、监控、反馈机制的激励、导向和诊断作用,从而保证国际贸易实践教学考核评价系统的安全运行,促使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能够持续、健康、有效地发展。

四、几点建议

1.重视政府的扶持作用

在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是教材编制、教学计划制订还是对专业认知实习和顶岗实习的安排,都需要企业积极地参与和配合,而良好的校企合作环境的形成,又离不开地方政府的辅助和推动作用。

2.多途径开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国际贸易专业的校外实训与其他专业有所不同,其他专业的相关企业有的一次可以容纳几十个学生进行顶岗实习,而外贸企业对人员的需求是非常有限的,最多只可以接收几个学生来企业实习,因而国际贸易专业的校外合作实训基地应呈现出多渠道、多元化的特点,不能仅仅局限在一个地区的两三个企业中,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与其他地区尤其是外贸人才需求较多的沿海地区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3.注重仿真模拟软件的更新

国际贸易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一般是以应用仿真模拟软件为基础的电脑实训室,由于软件购买的成本较高、软件开发公司软件升级较慢,因此安装好系统后,对软件难以进行更新,致使很多学校实训中所使用的案例仍然是五六年前的,这样必然会影响校内实训的效果。

4.积极创造条件邀请企业人员参与实践教学改革

由于外贸企业的工作人员时间有限、校内合作资金缺乏等原因,致使企业人员参与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改革的积极性较低。因此,应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外贸企业人员积极参与该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

5.加强对双师素质教师的培训

建立一支优秀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是推动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保障。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双师素质教师培训的重要性,因而各高职院校积极鼓励教师到外贸企业锻炼,但也有一些学校只是走过场,难以达到培养双师素质教师的要求。为此,学院可以从完善考核机制入手,将教师的企业实践能力和经验与教师年度考核、职称晋升、薪酬定级等挂钩,从而调动教师主动参与企业实践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2006-11-16.

[2]王小志.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二维多点式”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6).

[3]刘刚桥,李明,师建华.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第6篇:教育实习建议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实训基地;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1-0241-02

高职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的‘二高一新’专门人才”,而其中“高技能”就离不开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职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透过这些意见的背后,其实都是突出两个字――实践。目前,实践教学在高职培养中的中心地位,已经普遍形成共识,但是必须看到,实践教学是一项不同于理论教学的活动,它离不开两个方面的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属于应用性很强的经济类专业,从适应时代和行业发展的角度看,建立合适的实训基地和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一、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模式

1.院校自建。院校自建实训基地是当前高职院校的普遍做法。在这种模式里,实训基地由院校自己投资建设、由学院自己管理。院校自建国际贸易实训室的最大好处是一次性投入,使用周期长,便于管理,不用求人,实训室使用频率高,受训对象多。

但是,院校自建实训室也有一些缺点。由于实训是通过软件模拟国际贸易的流程,扮演贸易中的各方当事人,而外贸软件只能实现数据库之间的数据与表格登录、转换,没有业务流程操作的实务要求,没有具体的外贸产品生产跟单形态,因此,与实际的外贸业务还有较大的差距。同时,外贸软件更新不及时,会出现与现实不符、相对滞后的情况。此外,实训室不能像工科实训室那样,有“自我造血”的功能,基本不产生经济效益。

2.校企共建。按照双方合作的密切程度,校企共建的国际贸易实训基地可分为两种。

第一,浅层次的合作。企业只是院校的实训场所,院校以付费的形式安排学生实训,或者企业通过院校获得廉价劳动力。近年来,由于外贸公司纷纷改制为民营企业或股份制企业,而学生给外贸公司带来收益的能力尚暂时欠缺,因此,在经济利益的驱动,外贸公司接受学生实习的意愿明显不足。同时,从2000年开始,高职院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而与此同时各外贸公司为提高经济效益,人员不断精减,办公场地相对缩小,因此,各外贸公司也不具备大量接受学生实训的能力。此外,外贸公司出于保守商业机密的需要,重要的外贸业务一般也不让学生参与。在一些外贸公司,因为责任风险的明确划分,甚至连一些简单的外贸业务,例如制作单据、发送E-mail等,公司员工都不敢放手让学生做,学生到这类外贸公司实习,形式意义已大于实际意义。第二,深层次的合作。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参与到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课程的设置与开发,并按照教学规律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和职业道德教育。而院校则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和人才输送等,为企业带来实惠。这种合作模式相对于前一种来讲,具有稳固性和长效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当前大经贸的经济环境下,实训基地的建设并非要局限在传统的外贸公司,一些生产性企业或者外资零售企业都可以作为实训基地,如沃尔玛企业,它既有国内零售业务,又有跨国采购业务。与这样的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对于学生来说,可以深入了解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技巧,熟悉外资零售企业在采购、配送等各个环节的运作方法。

3.院校联建实训基地。院校联建实训基地一般是两所甚至更多院校根据资源共享、成本分担等方式,联合共建的实训基地,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各院校在资金、场地、设备等方面的不足。在这种模式下,往往要求合作院校制定科学合理的合作方案,包括如何去建设和管理实训基地等方面的问题,最终实现优势互补和效益最大化。

这一模式的最大挑战是实训基地建成之后对它的运营管理问题,这直接关系到实训基地的生存与运营效率问题。科学的管理方法还是应该运用市场运作的方法,比如,由各个院校出资兴建一个具有法人资格的外贸企业,企业运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各个院校按照出资额多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学生的实习可以直接付费或者从出资额中抵减等,具体可根据公司成立时约定的条款确定。

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论证、构建三年整体实践能力培养目标体系。高职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有军训、实验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高职首先需要确定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整体目标确定以后,要将其分解到不同的学年、学期中,形成阶段性目标。实践教学各环节的安排要循序渐进、科学合理。基本实验、认知实习和社会调查等实践环节,适宜安排在第一学年;专业实践环节安排在第二学年较为合适;毕业设计、实习等综合性实践环节安排在第三学年为妥。最后,再将阶段性目标分解到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上,在此基础上编制实践教学计划、大纲和指导书。

2.实践教学内容设置应处理好几个关系。第一,课程实训之间的关系。先修课程和后修课程之间的实训内容应避免重复,如本专业的《外贸函电》、《进出口单证》、《国际贸易实务》等课程实训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出现内容重复的现象,浪费了教学时间。在这个问题上,相关教师应该充分沟通,对教学内容作出合理的安排。第二,综合实训与课程实训之间的关系。虽然《国际贸易实务》是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但是综合实训并不等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训。在综合实训中,应该以团队建设为中心,通过团队的形成、团队的工作方法、沟通技能、时间管理等主题,对学生进行分组分工,包括角色扮演、案例引导、小组讨论等来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宏观政策的敏感、商机捕捉、沟通谈判、纠纷处理等能力。

3.实践能力培养与专业考证相结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给学生强调专业考证的意义,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实践与实训的动力。比如,全国外贸跟单员资格考试、报关员考试、外销员考试等,通过广泛宣传,可以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化学习压力为动力。

4.改革毕业设计环节。以我院本专业2005级和2006级毕业生为例,2005级毕业生人数为60名,2006级毕业生人数为80名,选题范围涉及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电子商务、物流、谈判等方向。从选题性质来看,主要分为两类:一是运用专业知识解决某领域实际问题,二是对国际经济领域某些现象进行理论探讨。

由此可见,我院本专业学生选题虽然符合专业要求,但是进行理论探讨的比较多,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都比较少。这是将来需要改进的地方。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很好地实现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教学目的,合格的师资是基本保障,这要求从制度上到精神上不断地鼓励教师改变观念,勇于实践。首先,引导教师树立“实用为本、够用为度”的教育理念;其次,要注重教师与实践基地的紧密联系,创造各种条件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实习、兼职或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再次,鼓励教师改进实践教学方法。

三、结论与建议

综上,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实训基地可以有三种形式,每一种形式都既有优点,也有缺点。高职院校应该根据自身资源情况、招生情况、企业及院校情况选择合适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如果高职院校自身财力有限,那么,可以考虑院校联建的形式;如果高职院校实力较强,招生规模很大,那么,可以考虑自建和与企业共建两者并举的形式;如果高职院校地处外贸活动极为频繁、外贸人才极为短缺的地区,可以考虑校企共建的形式,尤其是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形式。同时,实践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个科学的、合理的、综合性的实践教学体系,需要从计划到大纲再到指导书、从协调实践课程排序到技能考证、从理论型毕业论文选题到实践型毕业论文选题等一些列的探索与改革。

参考文献:

[1]沈华锦,蒋喜锋.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主要模式[J].教育学术月刊,2007,(7).

[2]祝卫,程洁.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建设的思考和实践[J].实验室建设与探索,2001,(4).

[3].整合实践教学资源高起点建设实训基地[J].中国高等教育,2005,(18).

[4]伊辉勇,应晓跃,郑辉昌.实训基地建设与创新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5]洪林.国外应用型大学实践教学体系与基地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12).

[6]郝晓燕.关于提高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外贸实践能力的教学研究与探讨[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1).

[7]孟范立.谈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J].现代教育科学,2008,(6).

第7篇:教育实习建议范文

[关键词] 粮食机械;实习教学;存在问题;建议

1.引言

随着我国现代科技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粮食加工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涌现出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这些新事物又促进了粮食机械技术的飞快发展,企业对粮食机械专业高级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培养粮食机械专业高级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河南工业大学肩负着重要责任。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对于毕业生质量反馈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比较弱,其重要原因是学校缺乏相关专业的实习基地或实验设备陈旧,致使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教育环节质量不高。鉴于此,我校为粮食机械专业开设了粮食加工生产实习,实习地点选在省内面粉或食品加工企业,由专业课指导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为期2周的生产实习。粮食机械专业生产实习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粮食加工工艺过程的了解,增强学生对粮食机械结构及工作原理的理解和感性认识,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工程综合能力的锻炼。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和实习教学质量回馈表明,目前的实践教学模式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得到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但是还应该看到当前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和值得向前推进的地方。

在实践教学方面,我校为粮食机械专业开设了《粮油加工认识实习》,实习重点是让学生熟悉和掌握粮食加工的全过程,并对工艺流程中配套装备的用途、结构、工作原理和参数配置有初步认识,通过实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打下基础。

2.存在问题

2.1 实习经费短缺,实习质量下降

校外实习经费主要包括交通费、住宿费、交纳给实习单位的实习费和实习单位教师讲课费等。学校每年按每人限定的实习经费标准乘以实习人数下拨给学院,但由于学校教学经费不足和对实习不够重视,学校制定的实习经费标准仍然停留在多年前的水平上,加之近年物价上涨快速,这样的实习经费标准甚至不够学生的交通费用。实习经费短缺将会导致一系列不利问题:

(1)学生需要额外出资,进一步加大学生的经济负担,导致学生实习积极性不高和出现抵制心理;

(2)指导教师只能被迫根据实习经费标准而不是根据真正的实习教学要求来安排实习计划,其结果往往会走过场和流于形式,实习质量下降;

(3)未向实习单位支付实习费或支付费用不足,这就更强化了企业找借口拒绝接收学生实习,同时因无法向实习单位指导教师支付讲课费,就很难得到实习单位指导教师更加专业的指导;

(4)由于经费缺乏,指导教师缺乏相应的活动经费,与企业沟通交流联谊感情的事情只能敷衍了事或无法开展,为今后重返企业实习埋下被拒隐患。

以上问题的直接后果会降低师生实习的积极性,校外实习沦为走过场和形式,实习教学效果和质量严重下滑。

2.2 实习基地难以保障

近年来,我国粮食加工业发展迅速,不断涌现出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装备,企业对粮食机械专业高级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需求旺盛。学校由于教育经费紧张,难以购置和建立符合现代粮食加工工艺和加工技术要求的实习装备和场所,因此,学生实习只能求助于外面的企业。但与此同时,由于近年来不少企业受到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 出于对自身局部利益和工作安排的考虑, 认为接收学生实习是一种额外的负担,不能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 甚至会出现安全隐患和影响生产,因而不愿接收学生实习, 导致学生面临进厂难, 进厂之后实践更难的尴尬局面。现在实习教学所用的实习单位是教师通过个人关系联系到的企业,但由于缺乏经费和政策支持,这样的实习单位很难维持长久。因此,多种因素造成了校内、校外实习基地都难以保障。

2.3 实习指导教师数量不足,业务素质层次不齐

近年来我校粮食机械专业教师退休人数较多,目前生产实习指导教师主要以青年教师为主,而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丰富的实习指导教师资源相对短缺。青年教师多数是近几年从重点大学刚毕业的博士研究生,由于缺乏工厂现场生产实践经验和设计经验,青年教师在实习讲解过程中往往重视机械设备的理论讲解而忽略设备内部结构细节和设计方法的讲解。许多青年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经验,对实习对象缺乏深入的了解,教学方法很容易采用“灌入式”的作法。

2.4 学生对实习不够重视,积极性不高

粮食加工认识实习给定的时间不足和教学安排十分紧凑,实习时间又通常安排在理论课《粮食加工基础》和《粮食机械原理与设计》学习之前,学生对将要实习的具体内容、要点和目标往往不是很明确,他们要在短时间内摄取大量信息并吸收实属不易,同时受传统“重理论,轻实践”教学理念的影响[1],部分学生对实习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实习积极性不高和不珍惜现场实习的机会[2],甚至出现中途退场的现象,将实习看作是走过场和形式,没有充分利用短暂的实习机会来提高其专业素养。

2.5 缺乏粮食机械制造实习和实验教学环节

在实习过程中,机械设备通常是处于工作状态,出于安全考虑,设备不能随意停机或打开外壳,其内部结构往往看不到,这就给学生观察设备内部结构、机构运行状况和物料运动规律等带来一定困难,学生在后续理论课程学习时想象不出,仅凭教师口头描述和课本上的简图,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有必要增加粮食机械制造实习教学环节,实习基地可以选在省内中等以上规模粮食机械制造企业。

第8篇:教育实习建议范文

关键词: 学分制 教学督导 评价体系

学分制是相对于学年制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学分为学习计量单位,以学生修满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课程的最低学分作为学生毕业的基本衡量标准。多元化的课程能够扩充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用新视角看问题,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重要途径。教学督导是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校教学中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分析指导和信息反馈等。从传统学年制教学管理模式到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习的学分制管理模式,必然导致教学督导管理模式发生改变,必将推动教学督导评价体系更完善。

一、实施学分制的意义

学年制管理模式是一种传统的学校批量培养人才的模式。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单一,类型单一,课程高度结构化和专门化,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不利于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另外,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统一规定的,没有弹性。进入大学后学生没有升学压力、学习不努力,学习质量下降。而实行学分制管理后,学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课程、任课教师、教学水平较高的任课教师,教学水平较低的选课学生人数太少的教师将可能没有课上,势必影响教师的声誉和经济收入。这种机制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觉钻研业务知识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有利于促进师资队伍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课程建设和专业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学生因补考不及格必须缴费重修,将给学生在学习上带来时间和经济成本增加,这种机制不仅起到督促学生自我约束、认真学习的作用,而且让家长参与管理教育学生的工作,促进良好学风形成。由此对学生的学风建设和教师的教风建设都起到非常明显的推动作用。

二、我校实施学分制的效果

我校升专历史不长,对高校教学管理有的还处在摸索阶段,多年来都是实行的传统学年制管理模式,从2013级普通大专生才开始实行学分制管理模式,目前我校实行的是有限弹性学分制,学生可以延长修业年限,最多顺延2年(服兵役除外),但不得提前毕业。实施学分制是学校教学组织和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自从我校实行学分制以来,无论是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都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首先推动教务管理改革,教务管理手段和方法要求的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实行学分制涉及学校内部管理诸多方面。如学生的成绩管理、学籍管理、主修专业的管理、主辅修专业的管理等都要根据学分制的要求,做相应的变动。为此学校在教务处专设相应的职能科室,对有关人员进行学分制管理培训。其次,推动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诸方面的改革,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合理调配运用教育资源。以前教师教得好坏结果都一样,实行学分制后,有的老师用老方法、陈旧的教学观念和内容教学,结果到目前已有近十位教师因无学生选自己的课而导致收入下降,同时对自己的声誉和进职称和岗位晋升都有一定的影响,这样增强了教师的竞争意识,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再者,实施学分制后,无形中给学生增大学习压力,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以前学生上课迟到现象严重,学校专门组织人在教学楼前督促检查,但效果不佳,而现在学生为了抢到位置都是提前进教室,以前一到晚上校园到处是三三两两谈情说爱、聊天、散步的学生,现在自习教室和阅览室经常座无虚席。

三、我校实施学分制出现的问题

我校学分制实施时间较短,实施过程中出现一些未预料到的问题。一是实施学分制后导致行政班级和教学班级两种班级同时存在。无论是学校层次的管理还是教师教学管理都增加了难度,教室的安排、辅导员和班干部的任命、任课老师的考勤等方面都与以前有很大不同。二是由于我校教师人数有限,任选课的可选课程未达到学生完全满意的程度,有的学生喜欢的课未选到,为了修够学分,不得不选自己不一定喜欢的课程。三是我校是医学院校,实训实验课特别多,选修课上课时间很多时候就与实训实验课时间重叠,导致学生无法两头兼顾,老师和学生都有怨言。

四、我校教学督导评价体系建构实践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督导依据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监控措施,对教学工作过程和结果进行检查、分析和评价,以此达到对教学工作的监督和指导,督促和指导教学管理部门、教学实施单位和师生按教学规律办事,提高教学质量。科学构建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督导体系,是高职高专院校保证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和重要内容。

教学督导是实施学分制的重要保障,学分制下教学督导评价体系的构建,要建立具有权威性的督导机构,是进行教学督导活动的保障。目前我校教学督导机构是教学督导委员会,属于分管教学的副校长直管的学校内部教学机构,由九位来自教学和临床一线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临床经验副高职称以上的资深教师和专家组成,并有两名专职教学督导员。在分管校长的领导下,参照其他兄弟院校的经验及结合我校实施学分制的实际情况,我教学督导委员会制定听课评价标准(理论)、听课评价标准(实训)、学生网上评分标准、教学计划检查评价标准、教案检查评价标准、考风考纪巡查记录表、教学秩序日常巡查评价表、教师调课申请表等评价标准,督导专家们据此对我校教学各个环节进行制度化监督、检查、评价指导。

1.教学督导听课制

课堂教学是高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效果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质量,对课堂教学实施督导是保障教学质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重要措施,听课是教学督导对教学过程实施监督的最重要手段,课堂教学从类型上说有理论和实训实验课,从性质上说,有必选课、限选课和任选课,对于选修课则更侧重督查学生出勤情况和教师教学准备是否充分及教学效果等。高职高专性质决定了课堂督导的重点在于实训实验课,学分制的实施强化了教学督导对选修课的督导,教学督导专家们通过随机听课和专项听课的方式,采取集体听课、集体评议的方式或随机、单独听课的方式对课堂教学进行督导。被听课的对象主要是近三年入学的教师、年轻教师、网上评教较差的教师和巡查中发现问题较多的教师,课后检查任课教师的教学计划、教案、课件和学生名册等教学资料,如实填写听课评价表中项目,并与任课教师进行平等而富有成效的交流。

2.教学秩序日常巡查制

开展教学秩序日常巡查是教学督导对教学环节实施监督检查的重要手段,对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树立良好的教风学风,增强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有很好的监督作用。教学督导每天安排专人对我校几个校区进行巡查,教学楼外重点是检查老师和学生上课迟到,把食物带入教学楼等不良现象,教室内重点检查老师到岗、着装规范、教学投入、学生听讲的情况,巡查比到教室听课更能了解教师教学的真实情况,并将检查结果记录备案,及时通报给有关部门和分管校领导,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3.教学管理常规督查制

督管是教学督导的主要职责之一,是教学督导工作的难点,我校教学督导委员会只是一个学术机构,不是一个职能部门,在督管上,教学督导采取灵活务实的管理方式,以常规管理督导为主,包括开学前的教学准备工作检查,各教学部门行政坐班人员到岗检查,教师上新课试讲、新进教师试讲检查,教师调课规范检查,领导干部听课完成情况检查,期末考试考风考纪、试卷批改检查,校外实习医院和教学班等检查。对检查的结果以与部门沟通交流为主,对突出严重问题上报给分管领导处理,让教学管理真正服务于教学,保证教学秩序正常运行。

4.教学管理协助制

教学督导对教学管理进行适当协助是对教学管理监督的有益补充,是充分发挥教学督导专家经验丰富的长处,服务于教学的有益尝试。教学督导专家通过借鉴他校经验,结合我校教学特点,设计了学校新的教案,教学计划,教学日志模板,报校领导批准,由教务处,在全校实施。教学督导还协助教务处和各系部中心搞好新教师的培训,参与学校教学团队和精品课的验收,参与学校各类教学评比的评审,参与学分制方案的审定等。

5.教学信息收集反馈制

教学信息的收集与反馈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很重要的一环,教学督导专家深入教学第一线,对教学各环节和教学质量进行跟踪监督,通过听课、学生干部座谈会、网上评教等多种手段,广泛与师生接触,及时了解他们对教学管理部门的意见,了解学生对教师师德、教学态度、敬业精神等方面的意见,及时把收集到的信息和意见反馈给相关部门和学校领导,使教学督导真正起到领导和师生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

6.教学督导评价建议指导制

教学督导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评价过程,教学督导通过对学校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然后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性建议,以帮助和指导教师及教学管理部门改进教学,同时供学校领导决策和解决问题。目前,我校教学督导对教师的课堂教学采取及时性评价建议,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对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采取定时的评价建议,每月以简报的形式汇报给分管校长,并在每月校长办公例会上通报,每学期结束时,对一学期教学工作进行总结性评价,提出指导性建议,上报分管校长。

7.教学督导自我建设制

教学督导要能科学公正地对教学实施监督、检查、评价和指导,需要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总结学习,加强教学督导的自我建设,是提高教学督导质量和水平的前提。制定教学督导委员会部门职责和主任委员、秘书、专职督导员和兼职督导员职责,通过每月召开教学督导例会,总结当月教学督导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学习国家教育法规和学校教学管理文件,用以指导和规范教学督导活动,到兄弟院校考察学习,借鉴他山之石,建立完善的教学督导档案,储备好第一手教学资料,办好教学督导网站,使之成为师生了解学校教学的窗口,监督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和教学管理的舆论工具。

参考文献:

[1]李萍莉.全面构建两级管理体制下的教学督导与评价体系[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5):83-85.

第9篇:教育实习建议范文

论文关键词:剪纸艺术 教育途径 成效

论文摘要:本文以嵊州市石璜镇校开展剪纸艺术教育为例,阐述该校以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间工艺积淀为基石,通过全方位教育普及剪纸艺术、立体式宣传营造剪纸氛围、大活动展示增强剪纸效果、多渠道培训夯实科研基础等教育实践,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因陋就简的特色教育之路。

剪纸艺术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它民俗活动的一种民间艺术。它交融于群众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群众的社会认识、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近年来,嵊州市石璜镇中心小学把剪纸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载体,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间工艺积淀为基石,开拓创新,普及提高,走出了一条独树一帜的剪纸艺术教育之路。

一、开展剪纸艺术教育的背景

剪纸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个实用性强、工艺手段简单、流传广的民间艺术品种。她与生活、民俗紧密相连,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欣赏价值。一双巧手,一把剪刀,几张彩纸,便可随心所欲地剪出各种寄寓向往和美好追求的花样图案来,流传到千家万户。一方面,嵊州剪纸在民间流传较广,深受农村妇女的喜爱。每到节日,经常会看到一些“春幡”、“元宵花灯”、“端午五毒”等花样的剪纸露脸,从影壁墙上的“福”字灯,到天棚顶上的顶棚花,窗户棱上的窗花、角花,馒头上的馒头花,鞋垫上的鞋花,门顶上的“过门笺”等,无处不有。另一方面,学生生活在这种浓郁的剪纸艺术氛围之中,从小耳濡目染,很多学生对剪纸艺术感兴趣。在学校社团活动中,报名参加学校“剪纸”兴趣小组的学生比较多,“剪纸”兴趣小组的规模比较大。同时,学校有不少教师对剪纸艺术有浓厚的兴趣,小有成就者不乏其人,为数不少的女教师擅长剪纸,并有了深厚的剪纸功底,在各级比赛中屡次获奖。再加上小学美术教材也已将剪纸内容列入其中,学生已从美术课上对剪纸有了初步的接触。由于它制作材料、工具极其普通,方法简便,集审美与实用于一身,很多学生都喜爱有加。但现实的局限性无法满足他们对剪纸艺术的了解和更进一步的探究。

近年来,石璜中心学校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依托民间文化资源优势,充分挖掘现有的师资力量,以创建省示范学校、市文明学校为契机,将剪纸列入学校的特色文化,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加大基地开发力度。并坚持教育创新,将文化建设与学校的德育工作、学生的终生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实效,营建富有特色的剪纸艺术教育。

二、开展剪纸艺术教育的基本途径

自2001年起,石璜镇以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间工艺积淀为基石,结合校情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因陋就简的特色之路,通过十年努力,使民族剪纸艺术成为学校特色教育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具体通过以下四条途径来实现:

(一)通过全方位教育普及剪纸艺术。学校剪纸教育要持续发展就必须长抓不懈,努力做到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布置三结合,给学生的学习以更充足的时间和更广阔的空间。学校各班每周开设了剪纸课,要求人人多懂一点剪纸知识,多会一项基本技能。在课堂教学中,把剪纸课程排入课程表,并不断增加剪纸课的新内容。充分利用好学校的信息网络和现代技术装备,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使学生初步学会剪最简单的事物,如花、草、树、木、虫、鱼等。课外主要通过课后社区培训学校、兴趣小组等阵地,让学生自由选择,个性发挥。在校园布置中,开辟了“艺术长廊”、“特长生专栏”对学生的优秀成果和荣誉进行全方位的展示,还有在走廊、教室内外也都能见到学生的习作,把“苦练”变成“乐练”,为后继学习提供动力。并通过班级布置,班班学习园地有剪纸等校园氛围的创设,营造一种学习剪纸的良好气氛。

(二)通过立体式宣传营造剪纸氛围。要使教师、学生和家长达成共识,宣传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为此,学校形成了以校闭路电视、学校网站和市文联主办的《青少年文艺》报为主阵地,以电视台、报社为窗口的多样化、立体式的宣传模式。同时,编写了一本校本特色教材,本书主要介绍单色剪纸,分色剪纸,套色剪纸,染色剪纸,以及团花剪纸的制作材料、工具、步骤与方法,并附有图解和例图。而且利用现创作的一批作品,编集一张配套光盘,既可作辅助教材,又可作作品欣赏。

(三)通过大活动展示增强剪纸效果。只有通过举办大型活动,才能真正展示学校剪纸教育的丰硕成果;只有通过举办大型活动,才能引起各界人士对学校校剪纸教育的广泛关注;只有通过举办大型活动,才能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今后剪纸教育的努力方向。因此,该校连续多年举办了石璜镇小学剪纸展,出席展览的领导、专家无论从人数,还是从档次上讲都是前所未有的;参加市越剧节民间工艺大展;每年5月份进行一次师生现场剪纸比赛。对于剪纸,学校不仅把应用于教学上,而且又把它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为配合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击非典,表示全镇师生的一份信心,特创作了一幅2米长,0.8米宽的剪纸图,这幅《万众一心,共抗非典》的图受到了市级领导的一致赞赏。更为了向抗战一线的医护人员,表达石璜镇全体师生一份真诚的敬意,并把这幅图送到了市人民医院,嵊州电视台特为此事进行了专题报道,这等殊荣正是对学校剪纸教育成果的最好展示。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全校师生的剪纸技能已基本趋向成熟。在2008年5月份初,全校开展了一次剪纸现场比赛,这次活动有25名教师,135名学生同台展技,选手们用巧妙的构思,娴熟的技艺,现场创作了一幅幅栩栩如生,充满童趣的作品。

(四)通过多渠道培训夯实科研基础。“科研”直接影响剪纸艺术教育的质量。为此,学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艺术教育的方针和有关文献资料,举办实验讲座,组织课题研讨,不断增强教师的钻研精神和改革实验意识,引导教师走教育与科研相结合之路,自觉地把学校课题实验的总目标与个人课题实验目标结合起来。一是“拜师学艺”寻找机会让骨干教师外出学习,拓宽视野。同时与市文联、美协联姻,使骨干教师拜师学艺成为可能。二是“苦练内功”在吸收外来先进理念的同时要求艺术教师“回家内化”,把理论不断地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去;在不断提高剪纸艺术素养的同时要求美术教师不断提高文化素养。

三、开展剪纸艺术教育的成效

(一)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通过多年的积淀和校本教材的试行,以及与绍兴电视台“名市文化”和嵊州电视台“现代教育”栏目合作,拍摄的剪纸教育专题节目播放后,使学校在剪纸教育中取得的成果响誉市内外。迄今为止,师生作品在国家级获奖有4次,省级获奖或发表31次,县市级获奖100余次。其中创作的作品中有反映嵊州民情风貌的,如《越剧十姐妹》、《嵊州名人》,也有反映民间艺术的,如《天女散花 》、《幽幽沈园》等。就在去年嵊州市民间工艺精品展中,该校的《越剧十姐妹》在本次展览中荣获金奖,还有许多作品于本次展览中获银奖,铜奖。

(二)打造了一支合格的传承人队伍。在校本教材的开发过程中,教师们通过“拜师学艺”和“苦练内功”现在学校的传承人队伍,都具大专以上学历,其中有2人本科毕业,一支高学历、高素质的传承人队伍已基本形成。艺术教育课题的阶段性成果有3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有8篇在嵊州市级课改成果评比中获奖;《小学生学剪纸》校本教材按计划实施后,经过总结、论证,现已修订为《越乡剪纸》并已正式出版发行,相应的资源包也制作完毕。由此,学校已形成一种浓厚的科研氛围,先进的教育理念已为教学实践正确导航。

(三)弘扬了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学校利用剪纸其特有的民俗性,以剪纸教学为载体,使民俗教育的有关内容让学生在剪纸创作中得以领悟,使民间艺术和本土文化得到了保护,使民族精神得到了弘扬。通过《民族剪纸》教材的课堂实施、特色弥新、师生创作的民族剪纸作品融合时代、相伴生活、栩栩如生,从而让我们的孩子从小了解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受到民族精神的激励,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综上所述,剪纸艺术进课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弘扬的需要,为剪纸艺术传承弘扬、研究提高、活态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发展的一种创新。

参考文献

[1]陈小红.儿童剪纸艺术的鉴赏[J].教育导刊.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