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统计分析报告范文

旅游统计分析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统计分析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统计分析报告

第1篇:旅游统计分析报告范文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我市六大支柱产业人才队伍状况,现就全市能源、矿产冶金、林产、绿色食品、医药、旅游六大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进行调研统计,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做好人才基本情况的调查统计

按照中央和省人才工作会议的有关精神,调查统计标准确定为两条,一是按照1982年人事部确定的知识分子标准,即中专以上学历或具有初级以上职称的人员(不含离退休且未返聘的人员)。二是按照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提出的“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的人才标准,即没有职称学历,但在单位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优秀人才。具体统计办法是:

(1)各县(市)区委组织部统计表01、表02、表03中县(市)合计栏及其以下栏,表04、表05、表06;

(2)各国有省属企事业党委组织部统计表01、表02、表03中省属合计栏和总计栏(包括总计中栏);

(3)市经贸委统计表01中市直合计栏和总计栏(包括总计中栏);

(4)市人事局统计表02中市直合计栏和总计栏(包括总计中栏);

(5)市劳动局统计表03中市直合计栏和总计栏(包括总计中栏);

(6)市民营局统计表04、表05、表06(只统计市直企业)。

二、进行人才队伍建设综合分析

各地、各单位要结合这次人才调查统计,认真分析人才队伍现状,对照建设“三城两地”和本地、本单位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科学预测建设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示范基地对人才的需求,查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五支人才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同时开展全市五支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的调查问卷。

第2篇:旅游统计分析报告范文

今年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数据质量的控制,做到统计数据真实可靠。

加强数据质量评估,确保数据真实可靠。继续实行统计数据质量下管一级数据评估制度,各镇、街的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出口供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全局性敏感指标,必须经区统计局核准后方可公布。各级统计人员要强化质量意识,层层建立统计数据质量监督控制机制,对统计数据认真审核、评估,对于出现的异常现象,要主动向

上级统计部门做好指标异常分析。各级统计部门要严格审核基层报表,及时指出和纠正错误,切实把好数据质量关。

规范基层统计工作,提高源头数据质量。全区各级统计部门和基层企事业单位,要注重加强统计基础建设,认真健全统计工作制度。

规范统计工作流程,严格执行和遵守各种报表上报时间,加强对统计工作的规范管理。从今年起,将对各镇、街及部门统计年报进行评比,予以通报。年内,市、区两级统计部门要统一又个全市企事业单位开展一次专项检查,树立一批典型单位和示范企业。

适应新形势的变化,保证统计数据的完整。随着我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将给统计工作带来许多新问题和新课题。统计工作必须尽快适应变化的形势,正确分析和判断经济发展趋势,制定相应的统计指标,保证统计数据的科学完整和及时有效从而对各级领导的决策咨询起导向性的作用。

现代农业统计要构建与我区都市农业发展相适应的统计制度和方法。以现代化农业园区建设为载体进行相关调查,对于新兴农业的品种,价格体系进行规范。支柱产业统计强化又如精细化工、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环保产业、服装靴业等我区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的统计监测,提出有针对性的统计分析,客观反映对我区经济拉动效能。劳动社会保障按季度进行综合统计汇总制度,及时反映失业、就业和岗位变化情况。商贸统计要逐步建立适应新型业态和经营方式发展要求的调查指标体系,加强汽车、电子、生产资料、新型建材等市场的跟踪统计。投资统计要通过多种方式及时全面掌握投资项目情况,尤其要做好全区基础建设及重点项目的跟踪统计真实反映基建、房地产、技术改造和农村投资的发展状况。外经统计要加强对外招商引资的跟踪监测,对外商投资办企业要及时建立卡片,探索电子统计台帐的运行模式,汇同相关部门共同制定科学有效的统计方式。服务业统计重点关注现代物流、路港、金融保险、旅游、信息咨询等产业的发展情况、就业状况、逐步完善统计体系。文教科技统计要逐步拓宽文化产业,教育产业、体育产业、环保产业等新型产业统计,协调指导有关主管部了习做好统节十调查分析和综合汇总。

二、加强统计制度管理方法改革,保证统计数据及时完整。

正确处理好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的关系。部门统计是政府统计的重要部分,政府综合统计离不开部门统计;特别是在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中,部门统计的作用更加重要。但应当明确,部门统计是在政府统计的综合管理下,独立负责地开展统计工作。部门统计涉及全区GDP等经济,总量的数据,要与区统计局及时沟通。各主管部门在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本行业相关统计资料的同时,必须及时抄送同级统计部门存档备案,对外的信息必须经过区统计局的认可,以保证统计数字一致性,避免数出多门,这是部门统计的职责和义务。

为配合税收体制改革,做好在地统计。今年市统计局对各区(市)县主要经济指标按属地进行汇总。因此,各级统计部门要给予高度重视,协调运行。要充仍拥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资料,把本地区单位数搞全、搞准,以此推算各行业、各所有制数据,为开展属地统计奠定基础。今年重点要放在私营企业的劳动保障的在地统计,此项指标将直接影响到各镇街增加值测算和地区再就业工作,望各镇街等相关部门给予高度重视.

满足地方各级领导的需要,调整相关的统计报表内容及行业统计.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成份和经济结构日趋多元化,为了不断满足各级党政领导宏观决策的需要,逐步完善国内生产总值表的内容已迫在眉睫,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点运行,国内生产总值新的报表形式将在全区全面铺开.国内生产总值报表的分组将改为国有、集体、外商投资、个体私营等,目前国内生产总值表的汇总程序已编制完毕.改制企业仍按原报表渠道上报。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采取限额以上企业全面报表和取额以下企业和个体户抽样调查推算相结合的方法,使这项指标计算更动口科学合理。

各工业小区在今后经济发展中将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强化工业小区的统计工作势在必行,各级政府要引起足够重视.工业小区如营城子小区、辛寨子小区、大连软件国、环保产业园等小区的统计工作要有专人负责,其负责统计资料的采集整理加工汇总上报,同时做好重点企业的统计工作.

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统计内容。将召开驻区内金融机构业务交流会,将金融机构统计内容进年亏充实和修改,以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

三、强化统计分析精品意识,提升统计服务水平。

用先进的统计理念整合包装统计产品。扩大宣传力和影响力。实施“提速工程”,在遵循3K&制度的前提下,提前《统计公报》、《统计快报》、《统计月报》的时间。季度性的统计分析和定期《统计简报》、不定期的《统计专报》要在第一时间内送达到各级领导的手中。要花大气力丰富统计资料的内容,如《统计年鉴》、各种普查资料等。提升资料的水平和质量,打造一批统计精品,扩大统计信息宣传水平。

深入基层,加强调研。区作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先行区和“大大连”建设的主战场,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作为各级统计部门,要改变过去只对报表汇总数据进行分析的工作模式。跳出统计看统计,走出机关,深入基层,深入园区,深入市场,对当前社会的热点、难点、敏感问题进行调研,向各级领导提供有力度、有深度、有广度的分析材料。真正发挥统计的参谋作用。学习兄弟县市区及外地的先进经验,加以创新、唯我所用,提升整体统计服务水平。区统计局今年将对全区有影响、有分量的统计分析报告进行奖励。

对热点问题进行跟踪监测。加强对宏观形势的分析,紧跟形势变化对主要指标进行监测,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我区发展建设纲要“十五”计划,本届政府目标,实行责任分解,每年创亏一次监测分析报告。继续加强市政府对区政府,区政府对各镇街经济指标的考核汇总和审核工作,及时向区委、区政府提供指标完成情况,进一步发挥统计依法监督的职能作用。加强对热点问题、敏感问题的监测,如: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大项目建设跟踪、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兄弟县市区及全国大中型城市经济运行情况等内容的分析和相关数据的采集,及时向有关领导反馈,发挥统计工作的特殊作用,树立统计部门的形象。

全面改进咨询方法,定期统计数据。改变过去有时被动式提供咨询的方法,对各级领导关注的指标,及早采集到位,通过网络或电子邮件等形式,定期向领导传输,将印刷材料和人工送达的时间剔除,避免出现由于提供数据不及时而影响决策工作的现象。为了维护统计数据的权威性,杜绝数出多门的现象,更好地为各级领导决策当好参谋。今年,区统计局将在《》报、政府网和统计信息网定期向社会统计数据,开辟统计专栏,进行统计分析,提出科学建议,全方位提供统计咨询服务。

四、加强统计法制建设,进一步优化全区统计工作环境。

抓住有力契机,将统计普法和法制宣传教育推向。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颁布实施ZO周年,全区上下将利用报纸、板报等方式开展进行纪念宣传活动,在《报》和《统计快报》上开辟专栏,进行广泛地《统计法》宣传活动,各镇、街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统计法》宣传工作。区统计局将举办统计法规专题讲座。抓住典型案例进行重点宣传,开展《统计法》知识竞赛活动。市局还将以领导干部为重点;举办乡(镇)以上政府主管统计领导、大中型企事业单位领导于部法制培训班。

做好统计“四五”普法培训工作,加大统计执法力度。今年将对镇、街有关统计人员进行“四五”普法培训,采取多种方式宣传统计有关法律法规知识,同时继续加大统计执法力度,采取日常检查与集中重点检查才目结合的方式,将年报与月报所做记录做为违法案件查处的重要依据。对于屡次迟报、拒报统计报表的单位将给予严肃查处。对规模以上大、中型企业要进行重点检查,对抽样调查样本单位的统计基础工作要加大检查指导力度。各单位要对2002年的统计资料进行整理归档,建立健全原始记录统计台帐,做好迎接各级统计执法检查的准备。

各级统计部门要运用法律手段,建立起正常的统计秩序。坚持“三不”,即统计数据不被计划牵着鼻子走、不相互攀比、不受外界干扰,客观公正地搞准统计数据。要依法规范统计数据对外的,任何部门、个人不得擅自向外提供或调整由其他主管部门负责汇总的统计数据,确保全区主要统计数据的一致性。各项统计调查及增设的统计项目必须严格依法统计。今后创亏业的部门统计不经区统计局批准备案,擅自下发报表,进行统于十凋查,基层单位有权拒绝上报,以进一步强化依法统计意识,规范统计调查内容,避免不必要的人力、资源浪费,减轻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量。

五、加快统计信息化建设,用科技带动统计工作的发展。

统计部门是专门的信息部门,掌握着丰富的大量的信息资源,只有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开发和科学的管理,才能真正转化为生产力。因此强调统计的信息化建设是建立电子政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政府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的客观需要。

我区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建成“四网一库”。即区统计局局域网、统计信息工作网、统计信息公众网、党政领导咨询决策查询网和历史资料数据库。

加大数据库的建设力度。建设统计数据工作平台,力争将所有年度和进度数据,历次普查数据分类整理入库,再对丰富的统计数据进行深度加工,为建成可以任意加载分类资料的先进的查询系统打下基础。

加快局域网的建设,拓展其功能的延伸。不断加强局域功能的开发。正式启动OA办公自动化系统,在此平台上,实现磁介质、纸介质的无纸化办公。进而捆绑党的领导干部咨询决策查询网,上联区级党政领导,横联综合部门及行业主管部门,实现信息互联互能、资源共享。

启动统计工作信息内网和统计信息公众网。建成和启动上链省、市统计局,下接镇、街统计部门,横联有关部委办局的全区统计工作信息系统。实现全天候网上直报、超级汇总。进而推广重点房地产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亿元市场等行业的网上直报。统计信息公众网将搭建区政府网的平台上,网站信息力争丰富,重点在政务公开、统计信息、分析报告、数据查询等方面下功夫,创出品牌,最大限度为广大公众服务,同时成为宣传和鼓舞全区人民建设现代化新型城区的窗口。

实现“四网二库”建设,需要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需要上下齐动。各镇、街、有关区直部门要在5月底前,将联网电脑和专用电话准备好。区统计局将于6月底前完成与镇、街和有关区直部门的联网工作。有条件的镇、街要推广到村、社区居民委的联网工作,要建立统计数据分库或备份。区统计局将予以软件支持和技术上的指导。

要加大力度抓紧实施统计信息建设“十五”规划,全面启动OA办公自动化系统,建立统计系统办公自动化网,实现与市局、区委区政府和镇、街网上传输工作,进一步加强软件技术培训。全区21个农村经济调查点微机培训已经开始,现已有17个调查点能独立操作计算机,处理住户调查程序。培训工作还要进一步加强,要建立我区农村信息网页,并组织各镇、村统计人员完善农村经济统计数据库工作,将历史资料全部入库,实现资源共享。房地产企业、限额以下商业企业部分资料也将逐步完成网上传输。

六、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认真做好普查工作。

认真组织好投入产出调查。投入产出调查是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统计局、计委、经贸委、财政部组织实施的重要的国情、国力调查。通过调查可以掌握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中间需求与最终需求之间的联系,以及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投资结构、消费结构和进口结构等各种重要比例关系,是宏观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各有关部门和被调查单位要充分重视和协调配合。调查和报表工作,真正把此项调查任务抓实抓好。

全面完成第三产业普查。第二次全国第三产业普查是国务院批准实施的,这项工作对我区健全服务业统计制度、搞全搞准服务业统计数据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各镇、街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充分做好普查前的准备工作。尽快成立机构,选配人员、落实经费精,心制订本单位的普查方案,搞好相关人员的培训Q和试点工作。开

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为普查的顺利实施良好的工作环境。

加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统计调查。规模以上是指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2002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6家,实现工业总产值413499万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27.4%。随着政府招商引资的力测口大和我区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成为全区工业生产的主力军,代表我区工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也将进一步增加。目前,国家、省、市统计部门已由公布全部工业企业统计指标,改由规模以上企业取代,特别是统计方法制度改革后,搞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对于推算全区和各镇、街工业经济总量、计算工业增加值等指标至关重要。各镇、街要严格按照区政府的要求,认真做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调查工作。

七、加强统计队伍建设,为统计事业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第3篇:旅游统计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展会;现场;信息化管理

一、展会现场准备

展会筹备之中,主办方要围绕整个展会开展很多细节的工作,往往细节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展会的效果,更关系到展会的品牌是否能延续下去,而这些细节若能做好才能真正能得到事半功倍的结果。

(一)组委会

1、参展商的验证与登记注册的展商则可以直接拿到自己的相关证卡(可制作个性化或通用证卡,在展会举办前寄送或在现场直接领取)、展会资料、会刊(杂志和电子会刊)、参展指南、餐券、参展商调查表等。

2、专业观众登记观众信息收集(采集观众姓名、单位、职务、地址、电话等基本信息,并对数据进行录入)、相关证卡(根据观众提交的表格和名片等信息,为现场参展观众打印和发放入场证件)

3、门禁管理门禁识别系统,是一种高度智能化、既可以实时控制又可以脱机使用的网络进出口监控和警报管理安全系统。可以有效的协助场馆方、组办方、参展商做好现场的统计、管理、控制和宣传工作,以便统计流量等信息、统计分析。

(二)咨询台(服务柜台和留言中心)

设置现场触摸屏参观导览系统帮助参与展会的人员自助了解展会的相关情况与相关服务,提高展会参与者的满意度。安排若干个熟知展会各项内容的礼仪人员回答展会期间参展商和观众遇到的问题,例如:卫生间的具置等等。登记参展商和观众提出的问题并相应的解决。在展会期间提供一个服务柜台与留言中心是必要的,在这个中心可以提供基本的资料,服务柜台要有足够的空间放置留言板等。设置电话,展会期间保证咨询展会的任何信息都可以畅通。提供留言条,准备足够的笔、电话本、当地服务餐厅指南、地图、观光和购物指南。

(三)现场管理小组

参展商在报到时可以在展会上向主办单位申请其它服务,如住宿、饮食、租用设备、停车等,办理相关手续及缴费。

(四)突发事件应对方案

1、紧急医疗在任何情况下都随时可能发生,参加展会的与会者会因为改变饮食、喝酒、睡眠不足、疲劳、处于不熟悉的环境,会容易产生种种不适容易发生一些心脏疾病,中风和其他危害生命的病。需要得到展会工作人员的更多照顾。会展的组织者应当通过当地有关部门或机构协助成立一个紧急医疗救护系统,在展会现场安排医疗人员,并与当地的医院联络,一旦有紧急病人立即安排救护并送到医院抢救。2、每一个与会者都应该知道遇到火灾的应对措施,会展组织者有责任告知客人逃生以及紧急逃生出口,向与会者充分提供预防火灾方面的资料。因此主办单位要印制防火手册,放在资料袋中一起提供给与会者参考。在展会现场重点检查安全设施配备的完好情况。3、每一个参与者在展会的现场遇到盗窃的时间都会给他们留下一个很不好的印象,与会者会对展会的品牌产生质疑。因此应该在展会期间加强警卫的同时也以书面资料的形式告知相关的防盗事宜。

二、展会管理信息化的体现

(一)组织管理信息化

充分利用互联网、文档、图片资料数字化处理等各种信息技术,提高展会组织效率。减少组织管理中的无章可循。

(二)经营服务信息化

作为现代服务业,会展的竞争说到底是服务水平的竞争,而只有实现了信息化管理的服务,才是高水平的服务。

(三)战略研究信息化

国际上的一些著名的品牌与展览场所,都非常重视来自会展信息化的程度与绩效。应用先进的技术队信息的采集、整理,用信息化的手段加以分析,做出科学的服务用于评估,是会展经营机构生存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三、展会后续服务

(一)数据分析统计提供数据分析报告,包括门禁流量观众情况、观众调查表、财务项目的统计分析。当展会结束后,参展单位可以通过服务中心索取展位的时段客流情况,这种先进的服务会成为参展单位与客户之间沟通的最好桥梁。

(二)方案对策根据展会的实际情况统计展会期间遇到的参展商和观众提出的实际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和对策为展会品牌创造价值,树立展会口碑,以便延续下届展会。

(三)会展评估和展后总结总结工作是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结的功能是统计整理工作资料,研究分析已作的工作,为未来的工作提供数据、资料、经验和建议。

四、展会管理信息化的组成

(一)会展信息化管理系统

1、会展电子上午平台建设系统;2、会展网上系统;3、专业观众管理与交流系统;4、会展客户管理系统;5、会展评估分析系统;6、会展场馆现场视频直播系统;7、会展秘书在线服务系统;8、节事赞助管理系统;9、会展服务商管理系统。

(二)展览场馆的信息化管理

展览场馆服务水平是考核一个展览场馆能否达到国际标准的重要指标。面对异地参观,场馆的现代化服务可以使参展观众在交流与信息分享方面省去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而考察一个场馆的信息化服务程度,已成为组展商选择场馆的重要指数。

(三)组展机构信息化

通过强大的展会信息系统的分析与统计,组展机构很容易就可以了解到目标市场的现状,并且可以经过对客户数据和展位预定情况避免展览会的失败和定错展位,可以提高对参展商以及观众的需求和服务质量,使展会的营销与收益得到科学的保障。

(四)参展商系统信息化

任何一个参展商都渴望在展会期间能有效的掌握自己的展台和观众流量的情况,同时也能了解产品的受众情况,展会在做好全方位的现代化的自拟吸附物系统后,参展商就可以对自己的参展情况效果了如指掌。

结论

在不远的未来,可能5年,也可能10年,展会现场的信息化经营和管理会更加的普遍,主办方不会再为了招商招展而东奔西走,参展商和观众也可以更加准确的了解到展览的信息,更好的接受展会的全方的服务,在未来的会展业,信息和技术方面一定会有一个崭新的面貌。

参考文献

[1]张强.疯狂会展[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3.

[2]魏中龙,段炳德.我为会展狂――如何经营成功的会展[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8.

第4篇:旅游统计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地理国情普查;数据采集;表覆盖数据

一、地理国情普查

地理国情普查综合利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PS)、航空航天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等现代测绘技术,结合各时期测绘成果档案资料,对自然地理要素、地表人工设施要素及其属性进行定量化、空间化的调查,统计分析其分布特征、地域差异、变化量、变化频率、变化趋势等形成反映各类资源、环境、生态、经济要素的空间分布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及分析报告等,从地理空间的角度客观、综合展示国情、国力。为系统的掌握权威、客观、准确的地理国情现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2013年2月28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通知》,决定于2013年至2015年,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

二、地理国情普查调查方法

(一)普查调查前期应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俗语有云,磨刀不误砍柴工,讲的就是事前准备的重要性。只有将普查过程中所需要的一些必要支持事先预备好,就可以保障普查进程可以按计划顺利展开。在前期的准备过程中,首先应做好的一项基础工作就是资料的收集。资料也包括多方面的内容,要对与主题相关的、准确的数据进行甄别和筛选。比如全色与多波段的正射影像和不同比的DLG数据以及一些相应的专题资料。另外,也包括一些来自于互联网、出版社等其他途径的准确信息,诸如民政部于2012年出版的我国行政区划的简册等。再如,以专题资料为例,我国的地理资料在国土部、水利部、旅游部、交通部、民政部、林业部和规划部等都应有保存,另外在一些医疗和教育部门也有相应的医院及小学的分布资料。在获取资料时,应到以上的国家部门进行规范的采集,并将所获得的资料分门别类做好保存。

(二)做好基础地理数据和专业资料提取工作

1、影像资料的分析与利用

影像资料源较多,分辨率不一,清晰度不一,现势性不一。应优先选用现势性好,有效信息量更大、更有利于信息提取的影像,如优先选择现势性好,优于1m分辨率的卫星影像或优于0.5m分辨率的彩色数字航空摄影资料。对于仅有高分全色影像而无多光谱影像时,可采用全色影像与资源三号等多光谱影像融合。为保证精度也可采用高分全色影像采集地理国情要素信息,采用资源三号等多光谱影像确定地表覆盖数据分类。

2、基础测绘资料分析与利用

基础测绘资料与国情普查影像(DOM)套合可作为国情要素信息提取与地表覆盖分类的基础数据。其中,1∶50000基础测绘资料,覆盖全国,且定期更新全要素,现势性较好,可作为地理国情普查的重要数据基础。1∶10000基础测绘资料覆盖大多数发达省份、现势性好,可作为地理国情普查的重要数据基础,部分省份覆盖不全,现势性差,可参考使用。大比例尺基础测绘资料依地市情况而定,对于近期更新、现势性好的,可作为地理国情普查的重要数据基础。基础地理信息分类码(GB码)和地理国情信息分类码(CC码)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但不严格一一对应,使用时应按照对应关系表示。

3、控制资料的分析与利用

1∶10000控制资料为省级基础测绘任务积累下来的控制资料,包括外业像控点、空三加密点、保密点。1∶50000更新形成的控制资料,包括外业像控点、空三加密点、保密点。二调控制点的点位大部分位于道路交叉口,很难在0.5m高分影像上转刺利用。二调控制点、1∶50000更新控制点在地理国情普查中可利用的价值不大,主要依据1∶10000基础测绘控制点。

(三)地理国情数据采集的方法

地理国情普查数据采集是以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影像数据的数据质量较高,且地表覆盖类型较少时,可优先考虑人机交互的方式;若影像数据质量不高、基础资料较为丰富、现势性较好时,可以使用人工解译的方式。由于地理国情普查要求采集全部地表覆盖范围内的要素,且数据精度要求高,所以不论采用哪种方法工作量多会较大。

地理国情预设的查验对象,凸显出明晰了区域特性;多维架构下的时序变更,有着复杂的倾向。然而,现代特性的遥感技术,可以经由高清拍摄,快速明辨地面范畴内的监测对象。图像传感器特有的新技术,正在不断延展;存留着的数据资源,也渐渐丰富。空间辨识率的升高,为普查数值的存留及获取,供应了可用的数值支持。与此同时,遥感数据接续的处理流程,也提快了速率。商业软件的制备,提升了原有的处理速率,能解析偏多的空间数据。多源架构内的图像融汇,能提炼出明晰的解释,提升数值精度。对选取出来的测区,进行地表层级的完全覆盖,缩减了耗费掉的劳动强度。卫星遥感关联着的新技术,对地观测及查验的水准很高;观测时段被缩减,提炼得来的信息递增,且覆盖范畴被延展。未来时段中,卫星遥感依托的新颖技术,会创设多平台,依循多角度这一方向去延展。

地表覆盖、地理国情要素和定位点在影像上能明显辨别出分类界线及定位点位置时,采集精度不能超过5个像素。如果在影像上无法分辨地表覆盖数据的分类界线,在地表覆盖数据分类是要保证其上一级类型的准确性。当有高层建筑物遮挡或阴影时,从影像上无法分辨准确的分界线,采集精度应控制在10个像素以内。由于摄影时存在侧视角,具有一定高度的地物在影像上产生的移位差需要处理,以符合采集精度要求。

(四)表覆盖数据内业提取

同地理国情要素数据提取一样,正射影像DOM为底图影像,按照《地理国情普查实施方案》、《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等技术文件要求,内业判读、解译,勾绘地表覆盖图斑,从三级类开始勾绘,三级类无法判别的,勾绘二级类,二级类无法判别勾绘一级类。根据影像,能够区分覆盖不同,却无法判定地物类别的,勾绘出界线,地物类别留给外业实地核查。内业分类数据在提交外业调绘前,经过检查,形成内业解译初步成果数据。

(五)地理国情要素数据生产

以遥感正射影像为基础,利用收集整合的参考数据,采用自动分类提取与人工解译结合的方式,参考基础地理信息、土地利用、自然资源等资料,采用人工判读与解译的交互式编辑方式进行地理国情要素数据的生产。

(六)外业核查

基于调查底图,根据任务区自然地理、区域特征及适用的技术手段,按规划好的调查与核查路线对选定的地理国情要素内容和地表覆盖分类图斑进行重点核查和样本数据采集,并进行统计。对新增和发生变化的信息分类要素和图斑,进行补调或补测,最终形成外业调查与核查成果。同时实地采集影像解译分类样本。

(七)内业数据整理及建库

基于外业调查成果,结合DOM成果及专业资料,对内业采集的地表覆盖和地理国情要素信息数据进行其要素几何位置、属性项的修改编辑、要素接边、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等进行编辑整理,形成满足地理国情普查相关技术规定的普查数据,在此基础上建立地理国情普查成果本底数据库。

(八)统计分析

以地理国情普查信息数据库为基础,结合社会、经济等专题数据,基于不同统计单元,对自然、人文等地理国情要素进行统计分析,形成系列地理国情统计数据集、统计报表、地理国情指数及分析评价报告等。

参考文献

第5篇:旅游统计分析报告范文

一、交通运输安全

2013年,全市交通安全工作将以深入贯彻落实十精神和《省政府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全面提升全省安全发展水平的意见》(苏政发〔2012〕112号)为主线,开展“三化三整治”活动,以“三化建设”推进长效治理,以“三项整治”解决突出问题,不断夯实安全生产基础,提升安全监管水平,提高事故预防预控水平,强化应急处置能力,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保持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一)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不断夯实企业安全生产基础

按照交通运输部要求,从事客运、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等重点运输企业力争在2013年底前达标,其他交通运输企业在2015年前达标。因此,企业标准化建设将是今后三年交通运输安全工作的重点。一是迅速宣贯标准化建设实施意见。按照《省交通运输企业安全标准化工作实施意见》,分别组织召开道路客运企业、道路危货运输企业、石油化工码头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宣贯会,明确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创建工作的目标任务、序时要求,督促企业积极主动开展标准化建设工作。二是指导企业开展达标自评。运用《道路客运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指南及自评手册》和《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指南及自评手册》,引导企业对照自评要求深入开展自检自查,找准薄弱点,完善工作措施。指导企业健全自我完善、稳步提高的工作机制。三是严格控制考评工作质量。强化对考评机构和考评员的监督管理,确保考评机构清正廉洁、客观公正从事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考评工作。要根据交通运输部对企业标准化建设的相关要求,理清质量控制重点,编制考评技术指导文件,细化评分规则。四是确保达标考评年度目标顺利完成。要根据市局工作部署、企业标准化建设情况和提交达标考评申请情况,制订考评工作计划。

(二)推进行业安全监管规范化建设,不断加强监管主体责任落实

坚持安全监管制度和规范建设,强化监管责任落实和绩效考核,努力提升安全监管的能力和水平。一是明确建设目标把握建设方向。要认真梳理各项安全监管规章制度,以建立覆盖全行业各领域、各层级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体系为目标,理清现行安全监管规范体系存在问题。要加快规范安全监管队伍建设,加强安全监督执法,保证行业安全工作的投入力度,确保安全监管规范体系有效落实。要健全统一协调与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建立良好的、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安全监管内控机制,全面落实行业主管部门的专业监管、行业管理和指导职责。二是以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促进安全监管规范体系建立健全。配合企业标准化建设工作开展,大力加强安全监管规范建设,明晰相关安全监管责任,建立各门类安全监管标准。三是加强安全工作绩效考核。开展安全监管绩效评价体系研究,按照厅《交通安全监管绩效综合评定指标》,细化调整年终工作目标考核中安全生产工作考核内容,实行事故指标和监管绩效双考核,合理量化分析和评估监管成效。四是大力开展安全培训工作。认真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培训工作的决定》,持续开展我市交通施工企业“三类人员”培训教育工作,严把“三类人员”人员持证准入关,严格落实安全监管监察人员持证上岗和继续教育制度。

(三)推进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不断提升安全监管工作效能

2013年是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年,主要任务是开展数据统计体系研究,加大信息化应用力度,提升对整个行业安全生产现状的把握,统筹安全工作的开展。一是落实安全工作数据统计制度。行业条线主管部门和各市交通运输局要严格落实统计报送规定,加强对交通运输行业生产安全事故、营运车辆道路交通事故、道路运输站场安全生产事故、水上交通安全生产事故、港口安全生产事故、交通运输建设施工安全生产事故、城市客运安全生产事故等六类事故的统计分析,每季度向市局报送安全生产形势统计分析报告。二是推广应用事故隐患跟踪管理系统。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安全隐患识别、控制、消除等工作内容的标准化、流程规范的系统化、统计分析的自动化,进一步提高事故预防预控能力。通过系统应用,构建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网络化、动态化、信息化工作格局,实时掌握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开展情况,切实监督各类安全隐患整改到位。三是推广应用省厅应急指挥系统。推进应急处置预案的数字化建设,实现全省交通重点交通基础设施等的动态监控和应急值守管理,进一步规范应急工作流程,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能迅速准确反应,及时掌握情况,快速确定和调度各类应急保障资源和保障力量,实现上传下达、多级联动、快速响应,实现高效的应急处置。四是进一步加强安全管理信息化项目建设。按照“强化服务、突出应用、示范引领、重点突破”的原则,要加强对局应急指挥平台功能的维护开发,发挥好指挥平台安全生产突发事件信息报送、资源管理、预案管理、协调指挥和应急评估等功能的实效。确保交通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应用水平不断提升,并成为交通安全工作的新亮点。

二、平安交通建设

(一)深化“平安交通”创建,扎实开展“三项整治”

结合上述“三化建设”,深化打非治违、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活动。

一是开展水上交通安全专项整治。要巩固去年水上交通安全专项整治成果,进一步加大对重点水域、重点船舶、重点航段的监管力度。实施“救生衣工程”。确保旅水上旅游区按乘客定额100%配备救生设备,严格督促乘渡旅客穿戴救生衣;确保全市执法船艇按乘员定额100%配备救生设备,确保水上执法人员100%穿戴救生衣执法。二是开展危险化学品运输专项整治。运管、海事、航道部门要联合行动,进一步规范危险化学品运输和安全管理行为,确保危化品水陆运输安全、有序。运管要加强水、陆危险货物运输经营资质审核检查;海事部门要加强危化品船舶申报制、报港制和实船签证工作检查;航道部门要设立危化品运输船舶专用停泊区,加强危化品船舶安全管理,要以石油化工码头压力管线安全为整治重点,加强对港口码头危险货物罐区的安全管理。三是开展道路交通运输安全专项整治。进一步巩固道路客运专项治理工作成果,继续开展“道路客运安全年”活动。进一步规范客运企业安全检查行为,指导企业建立定期自评制度,组织专家对“安全带-生命带”、安全告知、车辆动态监控等工作落实情况开展专项检查。会同公安、安监部门加强《道路旅客运输企业安全管理规范》的落实,组织开展企业安全工作负责人、安全管理干部培训。按照交通运输部“汽车客运站车辆安全例检工作和技术规范”,组织开展宣贯培训,指导和规范客运站车辆安全例检。继续提升公路安全通行条件,深化源头治理,全面实行违法超限运输信息抄告制度,推广关联处罚机制,加强对重点源头企业的监管;加大路面执法力度,定期开展联合治超行动,有效控制国省道公路平均超限率。

(二)坚持全面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全面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凡重大决策的决策部门、重大项目的审批部门、重大事项的决定部门必须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今年原则上“应评尽评”“全覆盖”。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作为重大项目实施、重大事项和重大决策出台的前置条件和必经程序,认真落实市《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查究办法》,着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主管部门具体负责、综治维稳部门指导考核”的运行机制。从源头上有效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及不稳定因素,推进交通运输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6篇:旅游统计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创新;

溶入了民族创造力、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文化在当今世界已经发展成为了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世界各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构成中比例越来越大,据2006年全球经济统计分析,美国文化产业产值已经占到GDP总量的14.7%,日本已经占到GDP总量的18.5%。在我国尽管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但已经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2006年,北京、上海、云南省、广东省等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已经超过当地GDP的5%。河北省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包容了海洋文化、经济文化、游牧文化和中原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但目前文化产业在河北省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不高,整体水平处于快速起步发展阶段。

在文化产业中,知识和创意作为一种不可以完全模仿与替代的资源,已经逐步取代了传统的诸如金融资本、土地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而成为文化创意型企业中最为关键的资本和首要的财富。人力资源作为文化和知识的拥有者、创造者、实践者和传播者,成为文化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和决定因素,直接影响文化型企业的成败兴衰,人力资源的管理效率的优劣直接决定着企业经营绩效的高低。同其他传统产业相比,人力资源将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文化产业中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源泉力。

本文在统计分析河北省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现状特征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河北省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策略与途径,对文化产业中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会产生有益的帮助。

1 河北省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目前,世界各国对文化产业的定义表述不太一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化产业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我们采用文化产业的定义描述为由市场化的行为主体实施的,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为目的的而提供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的大规模商业活动的集合,是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具体行业主要包括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文化娱乐业、观光旅游业、体育业等五个方面。

近年来河北省文化产业增长迅猛,正在成为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孕育新兴主导产业的一个潜在发展产业。依据河北统计局数据和河北文化产业分析报告,“十五”以来,河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4%(可比价格)。2006年河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34.8亿元,比上年增长43.5%(当年价),占全省GDP的2.01%,比上年提高近0.4个百分点;从业人员达到57.8万人,比上年增加7.6万人,增长15.1%(见下表)。

河北省社会文化氛围更加浓郁,文化产业整体实力提升速度明显加快[1]。预计2007年河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有望突破340亿元,比2006年增长45%以上(按当年价格估算),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将接近2.5%,从业人员将突破60万人。在河北省文化产业中主导优势行业为文化用品设备生产、出版发行、文化用品设备销售业和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但从全国其他省份同行业比较看,除出版业在全国具有一定优势外,其他领域还处于全国中下水平。文化产业集团化发展效应凸现,新闻出版等领域组建和培育了一些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在文化旅游、休闲娱乐、文化产品生产及销售等领域,民营中小企业逐步呈现集群发展态势,初步形成了以国有文化企业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竞相发展的格局[2]。

在河北文化产业中,超过90%是中小型企事业单位,而人力资源总量的近80%分布于中小型企事业单位中。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创意和知识创新,目前,河北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素质和人力资源需求的存在加大差异,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处于比较低的层次,创意创新能力较弱,在人力资源组成结构当中,绝大部分人员的主要工作价值体现在复制加工和事务处理等方面。人力资源管理整体效率较为低下,在中小型文化企业事业单位中具体体现为缺乏人力资源的科学规划和系统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手段单一;而在大型国有文化单位中集中表现为人力资源管理被束缚在传统的管理机制下而缺乏活力。河北省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的供应链在现阶段尚未形成无缝连接,人员的教育专业培养和市场需求脱节,同时用人单位的人才自我培养机制尚未建立,缺少体系内的自我造血能力,文化产业内的人才流动市场化程度不高。河北人力资源与京津的流动共享性较高,知识和信息的可分享性,为文化产业内人力资源的合作奠定了基础,京津冀文化产业间的梯度差异性和门类互补性促进了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渗透扩散,相近的社会、地缘和产业联系,使得北京、天津和河北人力资源间的交流合作性、知识共享性、能力互补整合性显著增强。

2河北省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要素

影响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因素包括环境要素、群体要素和个体要素。环境要素中的政治、经济、地域、体制等因子直接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外部发展空间,群体要素中的组织文化、团队建设和创新氛围等因子决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价值观,个体要素中的先验知识结构,创新批判精神、文化自觉性和风险承受度等因子则影响了人力资源个体的创新能力和创意水平。下面分析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要素在河北省的具体特征。

2.1 环境要素

文化产业追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综合体现,政治在人力资源的环境要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党的十七大就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的新目标,这对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宽松的外部发展环境和难得的历史机遇。从而明确了人力资源管理目标是为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而服务。环境经济影响因子制约了文化产业发展方式和发展进程,河北经济发展主体是基于资源加工的传统产业,文化产业所占比重较小,非市场性干扰因素较多,人力资源管理应遵循基本市场规律和理论。毗邻京津的地域环境,使得河北将直接分享北京奥运效应,奥运会不仅是全球的体育盛会,更是主办城市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娱乐消费的最大平台。现代奥运效应的直接影响期至少要持续10年左右,河北省是奥运经济的核心层,河北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应紧紧围绕与京津对接这一优势,做好奥运文章。文化管理体制的直接制约人力资源发展的外部因素,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关联紧密,河北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宽松的政策引导环境。

2.2 群体要素

在文化产业中,人力资源群体的组织文化、团队建设和创新氛围是微观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直接强作用于人力资源的个体成长。组织文化是一个单位的使命和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在文化产业中组织文化建设尤为重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价值观。团队建设是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结构的基本模式,增加组织的柔性化管理,将人力资源的个性化融合于团队建设之中。创新氛围的是孕育创意的温床,而基于知识创意的新文化产品和服务是推动文化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知识创造的主要途径是基于知识共享和摩擦性创意基础上的知识重组,通过不同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的交叉融合从而组合成新知识[3]。人力资源是创新知识的主体,通过战略决策层、管理执行层和具体操作层的人力资源不同管理方式,有效营造企业创新氛围。

2.3 个体要素

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管理中,需要重点关注的个体要素包括先验知识结构、创新批判精神、风险承受度和文化自觉性。先验知识结构是指个体具有的知识结构体系,它影响着个体对于新知识的吸收和转化能力。创新批判精神是个体吸纳新知识接受新事物的内在精神动力,影响了人力资源个体的创新能力和创意水平。风险承受度体现了个体在创新过程中的韧性,创新过程存在大量不确定性,风险承受度高的个体拥有较多的创新成功机会。文化具有民族历史性特征,人力资源个体的文化自觉性是指明白文化历史形成的过程, 所具有的特色和未来的发展趋向;文化自觉性可以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 取得适应新环境文化产品及服务选择的自主地位,促进河北地域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在产业创新过程中发展延续。

3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策略

针对河北省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现状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我们提出建立学习型组织,宽松管理机制和优化激励方式等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策略。

3.1建立学习型组织

建立学习型组织是提高人力资源知识创新能力和知识价值链管理的有效途径。创新是建立在群体内知识流动、分享、创造和应用基础上的。知识价值链反映着组织中知识流程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主要包括知识获取、知识转化、知识创造、知识应用和知识扩散五个依次相互连接的核心环节,构成一个闭合的循环往复回路,从而完成知识的价值实现和知识的增值创新[4]。学习型组织应注意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建立长效学习机制,注重学习氛围的培养和人员开发培训机制确立,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制定人力资源的培养、职业培训和终身教育计划,逐步提高员工的个体素质和整体水平,满足文化转型发展对员工提出的专业技能、管理能力和市场运营的新需求。

3.2宽松管理机制

世界上对于文化产业有两种不同管理体制,一是以法国、中国为代表的政策扶持,二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无为而治。鉴于自身需求的特殊性,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应建立以团队管理模式为基础的宽松管理机制,遵循文化产业自身发展规律,鼓励人才流动和知识扩散。通过人员流动和知识扩散,知识主体可以获得以知识转让为代表的多种扩散收益,可以促进群体中其他个体新知识创造的实现,从而提高群体的知识创造能力,营造出知识创新的环境氛围。改进人才管理制度,建立规范的文化产业人才流动管理机制,企业自主用人,员工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管理。营建良好的诚信体系,人与人、人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是知识转化、知识组合创造以及知识应用和扩散的基本前提条件。

3.3优化激励方式

激励是指可以提供一种行为的动机诱因,并通过特别的设计来激发被激励者的兴趣[5]。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针对不同需求的激励对象采用不同的激励方式。在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员工的激励方式应采取加大物质激励和注重精神激励的多种方式优化组合的形式。物质激励主要包括薪酬激励、股份激励等,在充分体现经济价值的基础上,注重满足员工心理期望需求。基于文化理念的多种精神激励手段相结合的激励效果是把文化事业溶入个人追求、情感和责任,尊重自身知识价值的实现,合理规划员工的职业发展。

4 结论

近年来河北省文化产业整体实力提升速度明显加快,然而河北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素质和人力资源需求的存在加大差异,创意创新能力较弱,在分析河北省文化产业人力资主要因素(包括环境要素、群体要素和个体要素)的表现特征基础上,我们提出建立学习型组织、宽松管理机制和优化激励方式等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策略。通过提高人力资源知识创新能力,建立以团队管理模式为基础的宽松管理机制,和采取加大物质激励和注重精神激励的多种方式优化激励组合的形式,将有效提高文化产业中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河北经济年鉴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2]省略河北省文化产业蓝皮书专栏

[3] 张建华, 刘仲英. 知识管理系统要素分析[J]. 科学管理研究, 2005, 23(2):72-75.

[4]许庆瑞, 王海威. 全面创新管理形成的动因探讨[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4, (7):17-20.

[5]秦兴方, 人力资本与收入分配机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第7篇:旅游统计分析报告范文

一、一季度价格运行特点及其成因

(一)一季度整体价格形势开局良好,价格总水平由降转升,已经进入缓慢回升的轨道

2003年伊始物价形势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一季度各种价格均呈现良好的走势(见表1)。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一月份比上年同期上涨0.4%,结束了连续11个月的负增长,由降转升,并呈现稳步回升的走势。其中城市和农村消费价格均小步上涨;同时,生产资料价格明显上涨,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购进价格均有较大幅度的上升。

  

表1

2003年一季度主要价格变动情况(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经济景气月报》资料整理。

  

进一步分析,价格运行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居民消费价格止跌回升,主要是受蔬菜价格、服务价格和公共用品价格上涨(见表2)所带动。尤其是蔬菜,年初由于气候变化影响,使一季度蔬菜价格上涨34.7%,带动食品价格上涨2.5%。而其他消费品价格如烟酒、衣着、家庭设备、医药、交通通讯、娱乐文教用品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下跌。其中,三月份家庭设备下降5.5%,医药下降5.7%,通讯工具下降17.8%,文娱耐用消费品下降7.6%。如扣除蔬菜上涨的短期因素,居民消费价格仍然负增长。

  

表2

一季度消费品价格上涨商品和服务项目(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经济景气月报》及《统计分析报告》资料整理。

  

第二,在工业品价格中,一季度采掘业和原材料加工业等重要的生产资料价格涨势迅猛,推动生产资料价格快速上涨,进而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约3.9个百分点。分月看,生产资料出厂价格持续上涨带动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购进价格涨幅逐月扩大(见表3)。

第三,一季度生活资料出厂价格虽然比去年同期下降1.4%,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约0.3个百分点,但呈现逐月回升的态势,已经走出低谷,将对今后居民消费品价格走势产生影响。

  

表3

一季度工业品出厂价和原材料购进价(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经济景气月报》及《统计分析报告》资料整理。

  

(二)价格回升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经济景气不断上升的反映

物价是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综合反映,2003年一季度价格回升是我国连续几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坚持扩大内需和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结果,说明我国开始摆脱通货紧缩阴影,宏观经济运行已经出现一些新的变化。

1.需求快速增长是拉动价格水平回升的主要力量

在2002年经济增长保持较高速度的基础上,2003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9.9%,比2002年同期加快2.3个百分点,是1997年以来同期增长最快的一个季度。国民经济持续加速增长,使社会需求更加旺盛,市场供求关系不断改善,对价格的拉动作用增大。

第一,全球制造业开始向中国转移、美元贬值和出口环境改善,使一季度外贸出口达863亿美元,增长33.5%,比上年同期加快23.6个百分点。其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分别增长40.7%和48.5%。出口快速增长增大了对加工制品的需求。

第二,经济增长、企业效益上升和扩大就业增加了居民收入。在上年收入增幅较大的基础上,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实际现金收入增长7.5%。居民消费信心进一步增强,消费结构升级加速,促进了国内消费的增长,使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9.2%。以住、行、服务为代表的发展型消费全面启动,带动了住房装修装璜用品、汽车、通信工具、娱乐用品、文化用品等多种新型消费品需求的快速增长。

第三,在连续几年扩大内需、积极财政政策引导下,及经济快速增长的刺激,各种经济成分投资热情很高。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55亿元,同比增长27.8%,比上年同期加快8.2个百分点。新开工规模迅速扩大,同比增长63.3%。加大了对建材、机器设备等投资品的需求。

  

表4

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情况(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经济景气月报》及《统计分析报告》资料整理。

  

2.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贷款增速,支持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和消费需求的增长

2003年一季度,我国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贷款出现了增速加快的现象。年初,央行确定的调控目标是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狭义货币供应量分别增长16%的较高调控指标,但实际运行结果是:到三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狭义货币供应量分别增长了18.5%和20.1%,远远超过了调控水平。一季度,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8082亿元,增加额比近三年平均水平多5064亿元,是建国以来贷款进度最快的一季。其中贷款增幅最大的是是基本建设贷款和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充足的资金,支持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和消费需求的增长。

3.一季度价格形势的特点反映出当前经济运行的特征

按照一般市场经济规律,需求增长影响顺着流通和生产链条由最终消费向上传递,需求增长拉动价格的过程应该是:最终消费品——加工品——能源和原材料产品——投资品。但目前我国需求对价格的影响结果却不是遵循这一规律,而是资源性产品价格大辐上涨,原材料价格相随上行;居民服务价格上涨,居民消费品价格下跌。这种价格特点反映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一些特征。

第一,连续几年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通过扩大投资需求拉动内需,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投资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逐年上升,直接推动了投资品价格的上涨。

第二,由于资金、技术和体制的原因,我国产业结构一直表现为头重脚轻的非均衡状态,涉及到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相对于加工业发展较慢。加工业多年来低水平重复建设产生大量过剩的生产能力,同时处在产业升级换代及消费结构转换的过渡期,生产能力的过剩和产品结构的趋同,使得市场供过于求的状况严重。因此当市场需求增长时,只拉动加工制造业和轻工业生产增长,由于原有生产能力较大(生产能力通过投资还在继续扩大),市场竞争激烈,生产企业采取了增加生产薄利多销的策略,仅在生产环节起到制止价格进一步下滑的作用,而没有拉动居民消费品价格。但加工业和轻工业生产增长,及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增加了对能源和基础原材料的需求快速增长,市场需求旺盛,供求关系发生变化。由于基础产业生产能力有限,电力、钢材、化工原材料等基础原材料在数量和品种、规格上不能满足需求,引起这些价格不同程度的上涨。再次,原材料生产的快速增长加大了对原油、煤炭及铁矿等金属矿产品的需求,而国内资源缺乏,这些价格涨幅较大。而随着居民对服务消费需求的增加,教育、医疗、保健及家政等服务行业得到快速发展,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上升档次,推出新的项目,使服务价格呈现上升的趋势。

第三,对一些基础产业的进入限制过多,门槛很高,不能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这些行业的建设中,限制了这些基础产业的发展速度,影响了供给结构的调整。

因此,目前价格形势的特点充分反映出当前宏观调控政策的导向作用和原有产业结构失衡,及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的经济运行特征。

4.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上涨对我国生产资料价格的影响

我国是原油、金属矿产等资源性商品短缺的国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缺口越来越大,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相应增大,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衔接的更加紧密。目前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和伊拉克战争,使这些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正处在上升时期,影响我国生产资料价格相随上行。同时也带动居民用电、液化气等公共用品价格的上涨。

二、2003年价格走势预测

2003年价格合理形成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向有利方面转化,价格将在回升通道中平稳运行,但也存在一些影响价格稳定的因素,值得重视。

(一)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的增长周期,三大需求持续增长有利于供求关系进一步改善

一季度经济运行的各项指标明显表现出中国经济自身内在的动力和活力,已经预示着经济开始由政府政策主导增长的阶段,逐步转入政府政策与市场活力共同推动增长的新阶段,将使社会需求持续增长,为物价稳定运行奠定了基础。

随着我国投资准入政策的逐步完善,所有制界限、部门垄断和地区封锁的逐渐破除,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深化,使投资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以及连续多年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带动作用,激发了国内外社会资金投资的热情。民间投资进一步活跃,外商直接投资增长势头良好,2003年我国投资需求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投资品市场将继续购销两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消费能力进一步增强,消费结构升级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汽车、住房和高档家用电器逐步成为越来越多的家庭的消费对象,各种服务越来越受到重视。消费结构的升级,使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对宏观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渐增大。

出口贸易方面,随着伊拉克战争结束,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将加快,国际贸易的前景进一步看好;我国入世后,较好的投资环境、门类齐全的工业基础、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加快了世界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速度;加之我国鼓励出口政策的实施,出口贸易也将保持稳定的增长,增加对高新技术产品、加工品等出口商品的需求。

(二)市场经济内在机制自发性的进行自我调整的能力逐步增强

虽然目前我国消费品市场绝大部分商品仍表现为供大于求,但供求关系的内涵和实质已经发生明显改变,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进一步增强,市场经济内在机制将根据市场供求状况自发性的进行自我调整,消费品更新换代和结构调整加快。据国家经贸委贸易市场局与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对600种主要商品2003年上半年全国市场供求情况进行了排队分析。600种主要商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87种,占排队商品总数的14.5%,与2002年下半年相比增加了1.5个百分点;供过于求的商品513种,占排队商品总数的85.5%,与2002年下半年相比减少了1.5个百分点,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说明通过消费需求的拉动和企业自我产品结构的调整,消费品市场供求平衡的商品增加,市场向好的方向发展,反映出消费品价格变化的发展趋势。

(三)当前仍然存在影响价格稳定的因素

1.部分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目前,石油、天然橡胶、钢材、生铁等基础性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过快,有些上涨超出正常范围,将产生负面影响。一是高价引起部分商家囤积居奇,影响了市场秩序和经济稳定性;二是过高的价格,增加了下游家电类与制造业企业成本压力。由于原料价格上涨而成品价格因竞争激烈成刚性,导致企业利润率下降,挤占利润空间。当加工企业承受不了成本上升的压力后,将因停产,供给下降而使商品价格上涨;三是非正常的价格将会误导社会投资,产生新的产业结构失衡。

2.进口增加过快。旺盛的生产资料市场需求和较高的价格,加快了进口商品的增长速度。一季度进口增长52.4%,比上年同期增加47.3个百分点,6年来首次出现了1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其中,资源性商品进口大幅度增长,1~2月累计,进口原油比上年同期增长62.2%,钢材增长95.3%,初级形状塑料增长20.2%,铁矿砂及精矿增长66.6%。进口量的增大和进口商品价格上涨,增加了下游产业的成本压力。同时也削弱了这些商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

3.局部地区和个别行业出现发展过热的倾向。随着经济的加速增长,部分地区又出现了程度不同的电力、运输、原材料等生产要素供应偏紧的现象。价格上涨,市场需求旺盛,调动了对此投资热情(见表4),这将有利于经济结构,平衡市场供求。但一些地方出于局部利益,大上钢厂、大搞开发区建设,不惜一切手段吸引外资。同时,一度被关闭的“五小企业”又有死灰复燃之势。其后果,一是一些重工产品尤其是高耗能产品增速明显超常,钢、钢材生产分别增长18.1%和16.6%,有色金属增长20.3%,金属切削机床增长45.4%,发电设备增长61.0%,加剧了资源短缺的程度;二是大部分投资建设的仍然是技术含量低、生产能力过剩的大路商品,重复建设抬头,恶化了产业结构;三是“五小企业”的复出,不利于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

4.“非典”疫情对价格运行产生不利影响。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随着时间推移将对我国经济运行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水平。

首先,“非典”疫情迫使人们缩小了活动范围,将影响旅游、文教娱乐、餐饮与服务、交通等的直接消费。其次,影响我国商品信誉和对外出口,因商务活动机会减少影响订货合同的签订,进而影响工业生产。第三,使有疫情的地区市场供应和物价产生波动。最后,影响了疫区居民消费的情绪和消费信心,需求减少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和市场价格水平回升。“非典”疫情的影响将有2~3个月的滞后期,疫情延续的时间越长,对经济和价格的影响越大。但“非典”疫情仅仅是在部分大中城市发生,工农业经济基础和整个经济秩序并没有受到波及,这种影响是短期的和局部的,将随着疫情的控制而逐步消失,不会改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运行轨迹。

(四)2003年市场供求关系将进一步改善,全年价格总水平将稳步回升

展望全年价格走势,从我国的居民生活水平、经济基础、市场潜力和体制环境看,已经具有实现较高经济增长速度的能力,为价格稳步运行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同时,较雄厚的工农业产业基础和较大的生产能力,大部分商品市场仍然是买方市场,将不会出现价格上涨过猛的局面。2003年后几个季度,经济快速增长将继续使生产资料市场供求两旺,将拉动价格稳步上行。随着我国世界制造业中心地位的增强,出口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商品进口将因弥补资源缺口、品种、档次调剂和加工出口而持续扩大,资源性商品国际市场价格稳中有升的走势将使我国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消费品价格随着市场供求状况的改善,及原材料价格上涨推动生产成本上升的压力加重,将继续稳步回升。预计后几个季度价格将平稳运行,在一季度回升的基础上,缓慢上行,全年总水平将在1%左右。但“非点”疫情将对经济增长及价格运行产生影响,如果上半年疫情可以控制住,下半年经济将恢复活力,居民的消费信心也将恢复,价格总水平将维持在现有水平以上。

三、政策建议

针对当前经济运行的特点和出现的问题,采取政策和措施的立足点既要保持社会需求的持续增长,改善消费品供过于求的局面;也要控制不正常的过热现象,维护市场的供求平衡,为经济持续发展和保持价格平稳运行创造有利条件。

(一)采取相对措施,促进最终消费需求持续增长

当前,与投资贡献率逐步提高相对应,我国的最终消费的贡献率呈现下降的趋势。最终消费需求具有继续增长的空间,应该进一步挖掘最终消费需求的潜力。

第一,积极的财政政策应该向支持最终消费需求转移,一是支持社会保障系统,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消费能力;二是支持农村的医疗、教育系统,减少农民为此的负担;三是支持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

第二,结合发展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尤其是家政服务和便民服务业,扩大就业机会,对于下岗、待业人员就业给予税收、收费等方面的优惠和资金上的支持。

第三,清理、整顿住房、汽车、服务等新的消费热点的税、费措施,解除制约,促进消费的持续增长。

(二)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为价格合理形成创造良好条件

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加快,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已经确立。要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引导和规范市场价格行为,创造统一、透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是建立和完善价格监测系统。对重要的农产品、生活必需品和重要的生产资料价格进行监测,加强对市场价格运行情况的跟踪分析,及时掌握市场价格变动的异常情况,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二是依法加强市场价格的监管,加大执法力度,加强行业协调,及时和严厉打击不正当竞争、囤积、哄抬物价等违法违规的价格行为和活动,鼓励公平竞争。三是加强信息服务,利用多种公共媒体,及时向社会公布涉及国计民生商品的市场供求状况,各种价格及其走势,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四是打破地方保护主义,为商品能够合理流动创造条件。

(三)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维护市场供求平衡

第一,在调整农业结构时,要注重对基本农业生产力的保护,粮食价格的稳定是居民消费价格稳定的基础。主要是保护粮食主产区农民种粮的能力,要结合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改变粮食保护价的间接补贴方式,建立向农民直接补贴的机制,使农民真正得到政府的补贴。同时,要进行农业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第二,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促进供给结构调整。要利用产业政策和及时公布市场供求信息进行合理引导,减少行政审批和行业进入限制,为社会资金投向生产能力短缺的行业创造公平的环境。对于目前某些产业投资过热的情况,避免利用行政手段按经营规模“一刀切”,应采用法律和经济手段进行调控。严格按照有关安全、环保法律制度监督企业的经营行为,鼓励优胜劣汰的公平竞争,并严格制止和惩处地方保护行为。

第三,鼓励企业适应市场需求进行技术更新和产品升级。改变生产型增值税的征税方式,允许技术改造的投资品抵扣增值税,增强企业投资能力和积极性。同时,对技改贷款继续实行国债贴息政策,使更多的国债用于加快结构调整和改善供求关系上。政策支持要面对社会上所有企业,对技术含量高、产品市场前景好、形成生产能力快的项目优先支持。

第四,资源性产品短缺,将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对此,重点应放在促进合理配置、有效利用资源上。一是为资源性产品(包括进口资源)的流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让所有企业享有平等使用短缺资源的权利,使有限资源能够得到充分、高效的利用。避免出台一些行政性的规定,限制资源的使用范围。二是加强对我国短缺矿产资源的开采、生产和流通的管理,提高资源的开采效率,杜绝滥采滥挖,浪费资源。

第五,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企业利用国内外期货市场,对相关重要商品进行套期保值,分散和减少价格波动的风险。

(四)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控制“非典”疫情

首先要及时、有限的控制疫情,越早控制,对经济及价格的影响越小。一是要及时、准确的向社会公布疫情及分布区域,宣传预防知识,增强居民预防疫情的能力。二是最大限度的切断疫情传播的渠道。

第8篇:旅游统计分析报告范文

摘要:当前,全球服务贸易迅速发展,在全球贸易总量中的比重不断扩大,在世界经济竞争中的作用日益提高,发展服务贸易成为各国关注和竞争的焦点。加快服务贸易发展是提高我国对外贸易水平、参与国际分工能力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我国面对新形势做出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服务贸易;政策;选择

服务贸易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提高我国对外贸易水平、参与国际分工能力的重要举措。当前,全球服务贸易迅速发展,在全球贸易总量中的比重不断扩大,在世界经济竞争中的作用日益提高,发展服务贸易成为各国关注和竞争的焦点。加快服务贸易发展,进一步发挥服务贸易在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我国面对新形势做出的战略选择。

一、发展务贸易急需更好的政策环境

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未来几年服务贸易发展的目标:到2010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目标是4000亿美元,年均增长20%;力争提高服务贸易出口在我国对外贸易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在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稳步提高。

(一)我国服务贸易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1.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选择和政策选择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把发展服务业上升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为发展服务贸易创造了基础条件。

2.世界经济结构形成以服务经济为高端,以发展服务贸易为重点,以服务业加快转移重组为特点的新形势

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从制造经济为主向以服务经济为主的转变过程,全球产业结构加快升级,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大大快于货物贸易的增长,国际投资更加倾向于服务业等因素,新一轮产业转移和要素重组以服务外包和承接服务外包为重点,将推动世界服务贸易稳定快速增长。

3.我国近几年服务贸易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面临着加快发展的最好时机

2007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达12165亿美元,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口分别位于全球的第七位和第五位,其中出口超过意大利,进口超过法国和意大利。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和进口额的全球占比分别为37%和42%。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和各国对中国的开放,将使中国的服务贸易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准入机和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部分新兴服务贸易领域加快发展,出口增速正在赶超发达国家,服务贸易已具备了快速发展的条件。

(二)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1.发达国家在服务贸易领域还占据着主导地位

发达国家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全球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75%以上,其中美、英、德三国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30%左右。很多发达国家制定了加快服务贸易的发展战略,建立了完善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立法机构、主管部门、中介机构有机协调。发达国家利用其服务贸易水平领先的优势,通过各种多双边谈判要求世界各国开放服务贸易市场,以此来扩大服务贸易出口,服务贸易的国际规则,成为WTO新一轮谈判以及区域性经济合作谈判的主要议题。在发达国家,服务贸易越来越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集聚,服务贸易也处于世界服务贸易的高端,创造了较高的价值和附加值,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

2.来自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竞争日趋激烈

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纷纷调整发展战略,加快服务贸易发展,服务贸易整体出口竞争力逐步增强,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地位有所改善。尤其在当前国际形势下,这些发展中国家承接服务外包与离岸服务贸易的能力迅速提高,使服务贸易的世界格局正发生着变化和调整,成为当今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和转移中一个新特点。

在服务贸易全球自由化的大趋势和全新的开放环境下,我国服务贸易仍处于起步阶段,总体上仍比较落后,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我国服务贸易存在着层次低、承接服务外包的能力不足、服务贸易部门结构不平衡、市场和地区发展过于集中、统计体系不健全、管理体制亟待完善等问题。这与发达国家和世界整体水平,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国家的战略目标实现都有较大差距,需要采取积极措施,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我国各方面的要素资源,推动我国服务贸易加快发展、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推动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选择

总结近几年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做法,分享发达国家发展服务贸易的经验,把发展服务贸易上升为国家战略,制定并实施推动其加快发展的战略和政策,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改善服务贸易结构,扩大服务贸易规模,提高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的能力,提升服务贸易的质量和效益,推动服务贸易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这是新时期对外开放战略和产业调整的重要内容,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政策调整:

(一)研究制定更高水平的全国和地方服务贸易发展规划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商务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经过充分研究和讨论,2006年我国出台了服务贸易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十一五”期间我国发展服务贸易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对推动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起到重要推动和引导作用。为了满足加快服务贸易发展的迫切要求,需要尽早研究制定国家“十二五”时期服务贸易发展规划,提出新的更高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保障。我国必须以世界眼光和全球战略思维研究和制定规划,根据近几年服务贸易规模速度显著扩大的实际,确定快于“十一五”期间发展的目标。建议到2015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7000-8000亿美元,年均增长20%以上,使服务贸易出口我国对外贸易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在世界服务贸易出口中的比重显著提高。同时,应提出优化服务贸易结构的方向和比重,提高现代服务业在服务贸易中的比重。与此同时,组织各地根据国家服务业发展主要目标,研究制订本地区服务业发展规划。经济发达的地区可以适当提高服务贸易发展目标,有条件的大中城市要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形成服务贸易能力,服务贸易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应先于全国和各地综合规划,力争在国家和地方制定“十二五”规划时,将服务贸易作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加快贸易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工作任务。21写作秘书网

(二)研究制定更加优化的发展服务贸易指导目录

目前的国家产业发展目录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货物贸易上,应该根据贸易结构调整的需要,抓紧细化、完善服务贸易发展指导目录,明确行业发展重点及支持方向。要根据服务贸易所具有的特殊性,针对其离岸贸易的可贸易、跨度大、领域广、以创意和高技能、高知识的特点,分门别类地调整和完善服务贸易相关的产业政策,认真清理限制服务贸易产业分工、业务外包和承接服务外包等影响发展的不合理规定,逐步形成有利于发展服务贸易的产业政策体系。在国家“千百十”工程的基础上,具有发展基础和经验的地方,要立足现有基础和比较优势,制订并细化本地区发展服务贸易的指导目录,突出本地特色,发挥更大的积极性和带头作用,使我国在“十二五”期间形成几个象印度班加罗尔那样的服务贸易基地。特别是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和中部人力资源密集的地区,在“腾笼换鸟”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中,应把发展服务贸易作为重要战略。通过服务贸易产业指导,促进服务贸易结构不断优化,提高我国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运输、旅游等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的水平,促进出口继续扩大。提高计算机信息服务、通信、保险、金融、文化创意、专有权使用费、特许费、咨询、广告等新兴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占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力争到“十二五”末期服务贸易达到进出口平衡,改变我国长期处于服务贸易逆差的局面。

(三)研究制定更为开放的服务贸易发展战略

顺应世界范围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推动服务贸易多层次发展,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就必须使服务贸易领域形成更加开放的格局。修改完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基础上扩大服务业特别是服务贸易利用外资规模。吸引包括新建、并购、风险投资在内的多种服务业跨国投资,扩大在通信、保险、金融、计算机信息服务、文化创意和商业领域利用外资的规模,带动我国服务水平整体提高,国际服务外包承接业务量明显增加,国际服务贸易市场开拓能力大幅提升。提高已经建立的国际服务外包基地规模和水平,引导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培训中心,向我国大规模转移服务外包业务。吸引外资能力较强的地区和开发区,要注重提高层次和水平,积极向研究开发、现代流通等领域拓展,充分发挥集聚和带动效应。

要加快实施服务贸易“走出去”战略,推动以商业存在模式为主的服务贸易发展。为发展开放型、走出去的服务贸易创造良好环境,研究采取具体措施,为服务企业“走出去”和服务贸易出口服务。一是积极发展境外服务贸易集群或合作区。鼓励发展贸易采购分销、物流航运、研发设计、远洋运输、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法律服务、知识产权服务、信息咨询、人力资源、留学居住、休闲旅游等境外服务,形成几个境外中资服务企业集群或服务贸易合作区。二是有序促进自然人移动模式下的服务贸易出口。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密切跟踪国际市场需求动态,鼓励中医药、中餐、汉语教育、文化、体育、对外承包工程等领域企业和专业人才“走出去”提供服务,扩大医护人员、律师、教师、厨师、农技、建筑、制造、空乘、海运、医护、农林牧渔等领域人员外派规模。三是加大高技术含量的现代服务业贸易在国外提供服务的能力。顺应科技进步和全球产业结构调整趋势,稳步扩大信息产业、教育、生物、环保、计算机、电信、金融保险、法律、现代流通、旅游等领域的服务贸易出口。增设境外经营网点和分支机构,获得国际知名品牌、先进技术以及营销网络,增强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四是鼓励优势企业到境外设立机构。以优势服务业和大型企业为依托,鼓励各类有实力的企业和机构到境外从事银行、保险、证券、期货、基金管理、电子信息、旅游、教育、文化传媒和中介服务。五是国家各部门应尽快形成支持保障服务,提供各方面帮助。纳入国家有关专项资金扶持范围,并尽快简化出入境手续。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基础上,积极支持国内有条件的金融企业开展跨国经营,为我企业参与国际市场服务贸易竞争提供金融支持,对软件、流程外包等服务贸易等出口开辟进出境通关“绿色通道”。

(四)研究制定更为有力的支持服务贸易发展的具体政策

着眼于全面提升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水平,构建充满活力、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服务贸易发展格局,就要认真研究制定促进和支持服务贸易发展的具体政策,象当年支持货物加工贸易一样支持服务贸易。

1.进一步扩大税收优惠政策

国家应通过税收政策,鼓励和支持服务贸易发展,借鉴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采取适用于服务贸易的税收鼓励政策。按照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有关规定,支持服务贸易企业进行服务产品的研发,企业实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按有关政策规定享受所得税抵扣优惠。在苏州工业园区开展鼓励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发展所得税、营业税政策试点的基础上,应尽快扩大软件开发、信息技术、知识产权服务、工程咨询、技术推广、服务外包、现代物流等鼓励类生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试点,取得经验后在全国推广。在服务贸易领域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试点,促进自然人移动模式下的服务贸易出口,对吸收就业多、不占用资源和无污染排放的服务贸易企业,应按照其吸收就业人员数量和创造服务贸易的贡献给予补贴或所得税优惠。对国家鼓励发展的服务贸易重点领域内的投资项目,在规定范围内,进口自用设备及其按照合同随设备进口的技术及配套件、备件,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2.实行有利于服务贸易发展的城市规划和土地政策

根据我国发展服务贸易的战略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在制定城市规划和调控土地规划计划时,应对发展服务贸易留有充分的空间,年度土地供应要适当增加服务贸易发展用地,特别是保障国家级服务贸易承接基地的用地。各地区制订城市总体规划也要充分考虑服务业发展和服务贸易发展的需要,中心城市应逐步实行土地上的产业替代,迁出或关闭市区污染大、占地多等不适应城市功能定位的工业企业,退出的土地优先用于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支持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的单位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传统商业街等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兴办信息服务、研发设计、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服务贸易。

3.加大金融对服务贸易发展的支持力度

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开发改进对符合国家宏观经济、产业政策的服务贸易企业的金融服务,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快开发适应服务贸易企业需要的金融产品。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企业通过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债券等多渠道筹措资金。修订和完善有关股票、债券发行的基本规则以及信息披露制度,要充分考虑服务贸易企业的特点。符合条件的服务贸易企业集团设立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应该优先得到支持和批准。各类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服务贸易给予货物贸易同等便利,改进服务贸易企业外汇管理,保证合理用汇。抓紧建立中小服务贸易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搭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地方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资金,要给予服务贸易鼓励类企业重点资助或贷款贴息补助。加大技术引进和创新的政策性金融扶持力度,在业务范围内应积极开展涉及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贷款业务。保险公司在国家出口信用保险政策范围内,积极创造条件,为服务贸易出口项目提供保险支持。简化服务贸易对外支付手续,鼓励服务贸易企业境外投资。4.加大财政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中央财政和中央预算内投资在继续安排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的基础上,根据财政状况及服务业发展需要逐步增加,重点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和完善农村服务体系。整合服务领域的财政扶持资金,综合运用贷款贴息、经费补助和奖励等多种方式支持服务业发展。加大对国家级软件出口基地和产业基地的资金投入。中央预算内投资要加大对规划内重点服务业项目的投入,同等情况下优先支持服务业项目。有关部门应利用现有渠道继续加大对服务贸易出口的资金支持。鼓励国外资本、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加大对发展服务贸易的投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通过多种方式筹措资金。地方政府也要根据需要安排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和引导资金,有条件的地方要扩大资金规模,支持服务业发展。

5.加大对服务贸易领域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

鼓励服务贸易企业实施服务品牌带动战略,培育发展知名服务贸易品牌,达到国家有关规定的和市场认知程度的,应将其纳入中央外贸发展基金等国家有关专项资金扶持范围。大力支持服务贸易企业开展自主品牌建设,鼓励企业注册和使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标。鼓励服务领域技术创新,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抓好服务贸易、现代服务业发展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重大项目。建立一批研发设计、信息咨询、产品测试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一批技术研发中心和中介服务机构。对服务贸易领域重大技术引进项目及相关的技术改造应提供贷款贴息支持,对引进项目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活动应提供研发资助。在政府采购中,应优先支持采用国内自主开发的软件等信息服务,进一步扩大创业风险投资试点范围。探索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服务贸易领域知识产权交易活动,符合规定的应享受创业投资机构的有关优惠政策。鼓励服务业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技术进步提高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产品创新。

三、抓紧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工作

(一)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社会化统计体系

科学有效地开展服务贸易统计工作,为国家制定服务贸易政策提供数据信息服务。加快建立科学、统一、全面、协调的服务贸易统计调查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完善服务贸易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建立政府统计、行业统计、企业统计和社会抽样调查互为补充的服务贸易统计调查体系,健全服务贸易统计信息制度。建立中国服务贸易统计制度、建设中国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库系统、权威统计数据和深入开展服务贸易统计分析,为国家制定服务贸易规划和政策提供依据。

(二)建设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库系统

建设中国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库系统,是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工作。要通过开展服务贸易进出口运行状况的分析,掌握服务贸易发展的总体趋势;开展分行业的国内外服务贸易状况分析,引导服务贸易结构及时调整和优化升级;进行企业发展和运行态势,及时调整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确定新的政策选择;对于双边服务贸易和多边服务贸易的统计分析,把握服务贸易国别(地区)市场发展的重点。建立全口径、多层次的、实时的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库,其价值不在于数据堆积,而在于数据库的分析产品的生产。目前,商务部已经不定期服务贸易进出口分析报告、行业分析报告和国别(地区)市场分析报告等,对推动服务贸易起了很大作用,随着国内外服务贸易统计信息的收集、展示、预警、分析与构建基础性平台的建立,我国服务贸易统计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服务贸易信息资源必将得以较好地开发与利用,为国家制定政策、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和国际交流与谈判提供数据支持。

(三)加快推进服务贸易政策透明化

建立更为完善和迅捷的服务贸易信息服务体系,使服务贸易政策透明化,是发展服务贸易的必要条件。建设和提高服务贸易指南网站的水平,为国内服务贸易出口企业和海外进口商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特别是适时公开、公布和解读服务贸易政策。应建立以国务院有关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驻外使领馆为主体的境内外服务贸易支持网络和服务支持体系,为中外服务贸易企业的交流合作提供信息服务和必要的政策支持。这些网络支持和服务支持体系,要向所有服务行业、企业和自然人公开,使在世界各地的服务贸易经营者,都能获取最新的和准确的政策信息。

(四)制定与国际接轨的中国服务贸易标准化体系

提高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必须抓紧研究制定符合国际标准和惯例的服务贸易标准体系,提高标准的整体水平和透明度。制定服务贸易标准,重在引导我国的加工贸易形成先进的经营方式、先进适用技术、管理理念和经验,要充分借鉴和利用境外在服务贸易中的经验和做法,加快形成服务贸易出口企业开展国际安全认证、质量认证、环保认证等标准。同时,鼓励企业从国际上获得更高标准的服务贸易资格,为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提出更高的目标要求。

第9篇:旅游统计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饭店;餐饮成本;控制

我国饭店业从改革开放以来主要经历了起步、波动、起飞以及现在的下滑四个阶段。目前饭店业发展处境已十分艰难。要想摆脱困境,就必须开拓市场、合理经营、降低成本,建立有效的管理系统。餐饮部门是饭店的主要组成部分,餐饮成本控制也是饭店管理的重要部分。如何做好饭店餐饮成本控制的研究是饭店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饭店餐饮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餐饮利润是饭店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如果经营得当,餐饮业的收入很容易超过饭店其他部分的收入。一般来说,旅游饭店的餐饮业收入占旅游饭店总收入的30%-40%左右。而饭店各营业成本占营业收入的百分比是不同的:一般来说,饭店成本占饭店营业收入的22%-30%,其中,客房营业成本平均水平占客房营业额的8%-10%;餐饮营业成本占餐饮营业额的40%-50%;娱乐场所的营业成本占其营业额的10%-15%.控制好餐饮成本,就能有效增加饭店收入。

目前饭店数目很多,竞争激烈。然而许多饭店仍然没有成本控制管理的意识。饭店也是一种企业,也需要运用科学的管理理论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做好饭店餐饮业的成本控制,有利于提高饭店的竞争力,更有利于饭店的生存与发展。

1.饭店餐饮成本控制有利于提高饭店的竞争力

首先,利润就是营业额除掉成本的值。要使利润最大化,就得有效控制成本。而餐饮业的利润又占饭店总利润的很大比重。那么运用科学的成本控制理论,有效的降低餐饮成本就能直接增加整个饭店的利润,从而提升饭店的竞争力。饭店餐饮成本主要包括原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两部分。其中原材料成本占总成本比重较大。原材料成本的控制既是饭店餐饮成本控制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消费需求的不断变化,原材料的量很难控制,很容易造成供不应求或原材料浪费的情况。同时,原材料不易保存也是造成原材料浪费,成本提高的主要原因。因此,做好饭店餐饮业成本的控制是增加饭店总利润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饭店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2.饭店餐饮成本控制体系直接体现饭店管理水平的高低

饭店也是一种特殊企业,而企业的管理是企业成败的关键。饭店餐饮成本控制体系的好坏直接体现饭店管理水平的高低,也是饭店成功的关键。饭店餐饮成本控制体系本身也是饭店进行科学管理的表现。餐饮成本控制体系可以让企业在保证硬件产品和软件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通过预算核对实际成本的记录与标准成本差异的分析,对餐饮经营过程采取约束、促进、指导和干预等手段来实现降低成本的目的,研究出一套适合饭店发展的餐饮成本控制体系有利于管理,也有利于饭店的经营与发展。

二、饭店餐饮成本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饭店利润不容乐观,饭店经营者也想控制成本、降低成本,然而在成本控制管理上还存在许多问题。

1.没有正确的成本控制意识

虽然降低成本能提高利润,但是一味的追求降低成本,而忽视服务的质量也是不可取的。现在许多饭店为了降低成本,不惜购买质量低下的原材料,导致饭店的服务质量跟不上消费者的需求,也严重影响了饭店的信誉。真正的成本控制不是以牺牲服务质量为代价的,饭店经营者在成本控制方面不能顾此失彼。另外,有些饭店工作人员虽希望饭店多盈利,但成本控制意识淡薄,出现随意浪费原材料等行为。

2.监督机制缺乏

无论是餐饮方面,还是饭店其他方面,其中都包括许多环节。现在许多饭店并没有对这些环节实行有效的监督,导致饭店内部管理混乱。就餐饮业而言,采购环节是成本控制的关键环节。由于酒水、海鲜等原材料价格、质量差异很大,采购环节具有很大的灵活性,采购物品的好坏也直接决定了饭店产品及服务的质量。然而现在的许多饭店在采购上处于失控状态,没有专门的验收标准来衡量采购物品的质量。饭店对于这些环节的监控掌控远远不够。

3.原材料浪费严重,消耗太大

由于餐饮消费的量随时间变化较大,不确定性也大,原材料的采购量难以确定。估计的好也就浪费的少。然而很多饭店在采购量预测工作方面存在许多疏忽,导致原材料浪费严重。再加上有些工作人员素质低下,可能会出现偷食的现象,以至于原材料的消耗很大。尽管许多饭店餐饮部建立了餐饮产品标准成本卡,但由于信息归集、处理、分析工作量大、手续繁杂等原因并没有实行标准成本控制制度成本差异无法落实到责任人,原材料浪费、损毁现象不能得到抑制和根治。

4.工作人员流动频繁,人工成本难以控制

人工成本也是饭店餐饮成本控制的重要方面。如今,饭店的工作人员变动性大,流动频繁且素质低下也是饭店餐饮成本难以控制的原因之一。饭店工作人员尤其是餐饮部门这边的工作人员一般都是临时的,变动十分大。这样频繁的更换工作人员,会导致工作人员的效率降低,影响人工成本的控制。但是这主要也是由于饭店客源不稳定的特点所导致的。正是由于工作人员频繁流动,其工作素质就难以提升。新员工总是需要一段时间来熟悉工作的,这样就降低了整体工作效率,间接提高了成本。

三、饭店餐饮成本控制措施

饭店餐饮成本控制措施研究对于饭店的发展很有必要。饭店经营者应根据自身饭店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及时的提出解决方案。饭店餐饮成本控制是饭店成本控制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针对其普遍存在的基本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1.建立并完善饭店内部的监督机制

饭店要健康合理的发展就需要完善其内部的各种机制,其中监督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采购作为饭店餐饮业成本控制的关键环节更是需要严格规范的监督机制来确保其顺利开展。对于采购的数量以及质量,饭店应建立验收标准进行监督。不同的饭店应该有不同的标准。对于采购物品的价格,我们可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查询各物品价格,从而建立完整的价格档案以供日后查询。在工作人员方面,为防止偷食现象的发生,也应建立相应监督制度进行监督。也可利用技术手段进行监督,如装监控等。只有通过各种手段对饭店各环节进行监督,才会使饭店管理井然有序。

2.建立奖惩制度,培养员工成本控制意识

饭店工作人员自身的成本控制意识是饭店餐饮成本控制的基础。只有饭店上上下下所有员工都有节约开支,控制成本的意识,饭店餐饮成本控制工作才有可能健康执行。因此,饭店可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对于充分利用材料,使得成本控制得当的员工可予以适当奖励。而对于造成材料浪费的员工则予以适当惩罚,以提高全体员工的成本控制意识。同时,饭店可定期采取成本控制理论与方法的培训,使全饭店员工能科学的认识成本控制理论,并能将其科学的运用于实际。这样员工的成本控制意识跟上了,饭店的成本控制工作也就跟上了。

3.做好价格的预算及分析

由于餐饮业的客源不稳定,原材料的价格也随时间而波动,所以在定价之前饭店应做好相应的市场调研,并要召开会议进行讨论而定价。例如,受天气影响,有些菜的价格可能会上升,其需求可能也会上升,这就要求饭店做好市场调研,写成报告,严格控制定价。饭店可定期召开成本分析会,分析每一菜品、每一台、每一宴会、每一个档口的成本率,将各档口的成本与实现的收入进行对比,及时分析滞销菜品情况,对成本率高的项目进行统计分析,并编制成本日报表和成本分析报告书。总之,对价格的分析及制定也是成本控制的关键环节,不容忽视。

4.探索创新,打造饭店自身特色

如今,饭店的数量越来越多。要提升饭店竞争力,可从饭店创新着手。对于饭店餐饮成本控制而言,饭店可打造自身的餐饮特色吸引顾客。比如说可在饭店内设置多处充电插孔已提供便捷的充电服务而方便顾客。还可以设置网上灵活支付,灵活结账的方式,既节约人工成本,又方便顾客。其实创新是一种趋势,无论什么行业都需要创新来注入活力,饭店也不例外。如果饭店创新做得好,既可以节约成本,又能有效提升饭店竞争力。

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饭店应加强管理,做好餐饮成本控制以及其他成本控制,以期增加自身效益,谋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熊燕.论饭店餐饮成本控制.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2006.

[2]朱伟.饭店餐饮成本控制难点分析[J].饮食文化研究,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