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媒体研究范文

数字媒体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媒体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字媒体研究

第1篇:数字媒体研究范文

关键字:数字媒体技术;实践教学;创新实践;核心素养

引言

在新时代背景下,作为核心素养载体的学科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了教育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核心素养的培养切实离不开作为指导性纲要的人才培养方案,因此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研究和改革也将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而对于应用型本科专业而言,是以应用技术类型为办学定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应用型数字媒体技术(简称数媒)专业,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中的重中之重,贯穿于整体教学体系中,是对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升华,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1]。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和创新性实践教学模式的拓展对学生的自主和创新培养尤为重要[2]。以此为出发点,本文剖析了传统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湖南女子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实际情况,对实践课程体系与模式进行了研究。

1传统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传统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二级学科,同时也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艺术专业的相结合的跨学科专业。一部分课程是沿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或艺术专业的与数字媒体相关性较大的课程,一部分是与传媒类相关性较大的课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艺术素养要求的提高,数字媒体技术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革新,特别是平面设计技术、动画技术、影视后期制作技术等相关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也应朝着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传统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难以适应数字媒体技术日益发展的趋势,也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的多元化的需求。经调查研究发现传统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在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以下现实问题。在培养模式上,传统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更注重理论课程教学,对数字媒体在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学习要求相对较高,专业教学多以理论知识为主,大多课程内容依靠课堂授课的方式完成。在交叉学科的融合方面,传统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对计算机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不够深入,各学科相关的内容还处于各自独立的状态,导致学生在专业课程知识的掌握方面没有明确的主线,即专业培养的目标不明确。在实践教学方面,传统数字媒体主要以课内实践与集中实践为主,对于自主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不利于创新素养的提高,很难适应现代社会对数字媒体技术人才的需求,从而出现了校园与社会脱节的现象。

2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创新实践的内涵与必要性

改革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结构,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最终具有能够适应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既是专业发展的需要,亦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2.1实践课程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层次化的实践课程体系是新媒体应用发展下的数字媒体专业建设的核心之一。一个完备的实践课程体系,不仅要兼顾基础性知识的培养,还要兼顾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学生专项技能的提升,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综合实践能力。单一的课程模型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数字媒体专业人才的需要。如果学生仅仅以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仅以完成课程实践为目标,一方面不能好地融合各学科知识,另一方面不利于提高专业的专项技能、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将难以满足现在社会对数字媒体岗位的基本要求。因此,建立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以适应岗位职业的要求。

2.2专业培养方向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科交叉性,使得国内外不同学校的专业培养方向有所区别,对应开设的课程也不尽相同。如美国哈佛大学数字媒体方向的硕士学位,主要开设计算机技术方向的视觉信息学、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技术类课程[3]。美国南加州大学的数字媒体相关的电脑动画系,以动画技术为主要方向,重点培养动画制作和数字艺术方面的人才[3]。国内的浙江大学的数字媒体方向专业主要培养动画和游戏等方面的人才。如福建师范大学的数媒专业不仅培养游戏设计和动画创作等方面的人才,还在影视后期制作方向有所发展[4]。不同的专业培养方向,培养的学生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各不相同。此外,不同学校师资情况、学生的性别结构、学生的生源情况也所区别。基于此,制定适合学校以及学生的专业培养方向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是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

2.3专业实践技能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对于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目标的专业来说,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是基本目标。专业实践技能是本专业相关岗位的考核内容,与就业情况息息相关。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专业技能”与“专业实践技能”混为一谈,没有突出和强调培养过程中的专业实践操作,无法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同时,单一的专业实践技能培养模式不利于学生实践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

2.4自主创新实践

在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结合一定的创新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相应地能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创新能力是基础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的拓展和延伸。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核心素养,以形成适应当代终身发展的关键品质。因此,创新培养活动的开展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需要。

3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创新实践体系的重构与人才培养

3.1层次化的实践课程体系重构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岗位的需求。层次化的实践课体系,可以逐步、进阶式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重构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由课内实践、专业方向集中实训、创新实践和综合实践四大部分构成。课内实践是对理论课程的辅助,能从实践的角度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专业方向集中实训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项技能,是对专业方向技能的强化。创新实践是对专业教学实践的补充和延伸,能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综合实践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实现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

3.2多元的专业培养方向

本院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应用型的复合型人才,学生均为女生,因此,制定合理的专业培养方向是实践教学的关键。经过反复研究论证,本院制定了适合女性发展的数字动画技术与影视后期制作两个专业发展方向,并为两个方向分别设置了课程群。如数字动画技术方向包括二维动画技术、三维动画技术等课程,影视后期制作方向包括音视频处理、影视后期特效制作等课程。大一、大二以基础素质培养培养为主,包括全校性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必修课。从大三开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专业方向。多元的专业培养方向,一方面顺应了女生的特色发展,同时也满足了个性化的发展需求,让学生在特定的方向上更专业。

3.3多模式的专业实践技能培养

多种模式结合的专业实践技能培养,是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培养环节,主要包括校内教学模式和校企合作模式。学校通过与校外同行业企业保持长期合作,可以通过引入企业的资深技术人员进校讲学,或者在综合实践教学中引入企业的实际项目,使学生能直接与岗位工作无缝对接。此外,学生也可以进入企业实习,通过实习熟悉工作环境,锻炼实践能力,毕业后可以选择留在实习单位工作,实现就业的无缝连接。多模式的培养结构,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和提升专业知识,有助于专业实践技能贴近行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也有利于学生更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

3.4多样化的创新活动

在重构的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中包含了促进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创新实践学分,通过完成创新实践学分,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创新实践活动应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兴趣和特长参与到不同的实践活动中去。实践创新活动可包括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科竞赛、专业资格等级考试、或作品、科学研究、发明创造、学术交流、社会实践等类型的活动。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可通过校级或省级实训平台进行申报,通过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申报,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适应创新性国家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学科竞赛以专业学科竞赛为主,其他类型竞赛为辅,可分为校级、省级、国家级等级别。科学竞赛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专业资格等级考试可以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专业水平。其他的活动如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自身的素养,加深对社会和工作岗位的认知,从而引导今后的职业规划。

第2篇:数字媒体研究范文

关键词:数字媒体;专业建设;创建

一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发展现状研究

2012年,国家教委于对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第四次修订,比较大的变动就是将艺术学门类从文学门类下分离出来,新增作为一级学科,并且新增了设计学二级门类,将设计学门类下的艺术设计专业重新细分为了具体的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等专业。数字媒体专业从特色专业变为普通专业,艺术设计专业的扩大、分化足见设计类专业的“繁荣”和国家高等教育对设计的重视。但是,专业的迅速膨胀使教育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1)师生比大大超标

教育部要求这类专业的师生比应在1:11 以内,而现在普遍数倍于这个比例。有些学校已超过1:40。这对这个新型专业的长远规划和合理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阻碍作用。

(2)师资队伍缺乏

由于本专业在国内开设只有十余年,教师培养严重不足,再加上知识更新换代也非常快,导致合格的教师非常少,有很多高校是从纯美术或者纯工科领域转行过来的,对数字媒体艺术缺乏系统的专业了解和实践经验,有的缺少理论经验,目前在高校开办的几百个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中,相当一部分没有教授级的学科带头人,有的连一个副教授都没有。

(3)课程体系各成一派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刚刚起步,发展思路不明确,课程缺少针对性和系统性。主干课程、选修课程布局不合理,课程名目繁多,内涵、目标不明确。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执行过程中,教师随意性大,内容遗漏、交叉现象频繁,无法与前期课程、后续课程较好地衔接。正像北京邮电大学杨义先教授所讲,我们正处在“照猫画虎”的阶段,甚至还存在“无猫町照”的尴尬。各院校在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很多高校都是根据自己的学校特色设置课程体系,比如清华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城市学院等美术方面强势的专业,是以美术为核心招生。北京电影学院依托于影视为基础招生,而像这个传媒大学,电视行业的院校里面也有这样的专业。

(4)理论和教材建设跟不上学科建设的需要

理论建设亟待加强,清华大学杨教授认为:一个学科如果没有理论的支撑,就不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比起其他学科,艺术设计学科在理论建设方面一直比较薄弱。数字媒体的理论建设就更加需要强化,在以实践和应用为主的学科和社会大环境下,这方面的工作更容易被忽视,发表的高质量论文少之又少。目前国内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尚不统一,就更谈不上教材的完善和权威性。能不能建立起一个源于数字媒体艺术实践的理论体系和课程体系,并反过来指导设计的创作实践和教学实践,对于这一学科的命运将有重大影响。

(5)实验室建设不到位

在教育部几次教学检查评估中,实训教室的建设80%以上不能尽如人意。有的学校让学生在一个实验室进行所有的教学实验,有的学校只有一个电脑机房,有的学校借口在工厂有实习基地不再建实训教室。然而,对于艺术设计这类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缺少几乎每天都要用的实训教室,教学质量根本无法保证。工厂要完成生产任务,学生短期实习可以,但让学生经常占着设备进行基础训练,或频繁用于作业性的设计制作是不可能的。

(6)正在为数字媒体专业建设进行积极探索和研究

虽然有很多的现状让我们队这个专业忧心忡忡,但我们也应看到:有很多的专家和学者以及单位正在为数字媒体专业建设进行积极探索和研究。为更好的探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办学规律,2010年12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数字内容安全专业委员会,全国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联盟在北京举办了“第四届全国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研讨会”,就专业建设人才规范、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等方面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借鉴国外数字媒体专业的办学经验和办学理念,探索性的提出了很多合理化的建议。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专业在不久的将来会愈加成熟和完善,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 我校创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建设要素

本着专业建设应总体规划、分步实施、边研究、边改革、边实践、边出成果的思路。如何结合我校自身的办学特点,以及已有办学资源,探索一条适合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又能满足自身办学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在新建数字媒体专业是考虑的问题。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针对我国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笔者试着从课程体系建设、理论建设、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几个要素来进行研究,提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建设的一些理念。为我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指导。

(1)课程体系建设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体系认识不清、专业方向设置泛化、课程设置拼盘化是目前的现状。在课程设置方面,特别是实践课程设置方面,需要及时的更新换代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创建层次分明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得以实施的保证。根据数字媒体专业的特点,我把课程体系分为通识类课程和专业课程两类:专业课程又分为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课、专业实践和专业选修课;这些课程从基础到专业、从专业到方向,循序渐进,层层递进,遵循着学习知识的客观规律,有利于专业学习的进度和效率。

在课程设置方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要坚持应用为本,培养“适用”人才。在课程方向上优化设置:一方面要考虑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要考虑学校的实际。例如北京印刷学院、西安理工大学印包学院把出版印刷作为非常重要的方向之一,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把影视制作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方向,充分发挥各学校的优势资源,为优化人才培养服务。优化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的设计,应强调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避免内容交叉与重复。根据我校的专业实力,可把方向定位动画设计、交互设计、数字艺术设计几个方向。

(2)理论建设

张道一先生首将艺术理论分为由低到高的三个层次:技法性理论(技法的归纳和系统化);创造性理论(创作方法的总结和提炼);原理性理论(共性和规律的总结和提炼)。当然,理论是对实践的总结和提高,历史是对前人实践的总结。因此,数字媒体艺术实践是该学科建设的基础。要加强理论建设,就必须加强学术交流,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专业,是一个开放的专业,它的本质就是创新。这就要求在建设过程中要不断的进行学术交流,为专业补充新的血液。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交流与合作,教师将学术前沿的新知识、新方法和新信息应用于教学实践,能够促进教师教育观念和思维模式的变革,对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将有极大的启发作用。如定期举办学术报告等,启迪教师的学术思想,激励创造性思维能力,为促进学科的交叉发展,创立新的学科领域打下基础。

(3)实验室建设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在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只有在实际的操作中才能进行。可根据数字媒体专业的专业特色,建设不同需求的特色实验室,满足数字媒体技术不同方向的需求。1)数字媒体工作站实验平台:主要承担多媒体技术、图形图像处理、计算机动画基础设计、多媒体课件制作、多媒体游戏开发、网页制作及网站设计建设等专业课程的实验任务。2)动漫和影视后期制作实验平台:主要承担二维和三维动画设计和制作、数字视频和音频编辑、数字视频刻录技术。3)数字影像采集实验平台:主要承担专业摄影与摄像,专业实习,专业影像采集等实验任务应完善艺术设计专业图书馆与资料室建设,逐年增加专业所需的各类图书资料,包括工具书、教学参考书、教材、专著、国内外有关艺术设计类专业期刊等各类教学资料、声像光盘等。图书馆与阅览室分类管理,有效发挥专业教学中资料的辅导作用。

(4)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各高校多媒体专业的师资队伍,一般都是从各专业嫁接和衍生出来的,如一些计算机、新闻、广告等相关专业的教师半路出家。因此,办好多媒体专业当务之急就是要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尽快培养出该类专业教育所需要的复合型教师。笔者分别从学科带头人,师资梯队、项目成果几方面建设方向做论述。

1)专业带头人

分为专业学术带头人和专业建设带头人。专业学术带头人即我们我说的大师,清华老校长梅贻琦也多次强调了大师之于大学的极端重要性“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实乃大师之谓也。只有大师级资格的学者才能建设大师级的专业,因此,要创造条件,想尽一切办法,使本专业的名师尽快脱颖而出。因为专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教学、科研、人事管理、各部门协调等多方面的内容,这里就存在如何处理好学术权利与行政权利的关系问题。就需要专业建设带头人的存在。专业带头人是专业建设的领导者与组织者,是高校师资队伍中的骨干与核心。一个专业如果没有专业带头人,这个专业在社会上很难被承认。

2)师资梯队建设

专业师资梯队建设首先是要拥有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都较合理的学术队伍,如此,才能开展高水平的教学、科研活动。

3)项目成果

项目成果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实体项目成果、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有计划地选择若干领域的课题进行研究,做好产、学、研结合工作,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使学校办学之路愈走愈宽。促进相关专业建设的良性循环。除了项目成果之外还有教学成果。师资梯队应该齐心协力完善精品教材、精品课程建设;完成优秀学术论文、学术著作的发表;取得专业实践的获奖项目。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就更应该脚踏实地、增强实力、勇于创新,不断出新成果。

参考文献

[1] 许建龙.浅析数字媒体专业建设[J].中国校外教育,2009,(12).

[2] 贺楠,梁玉清.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1,(16).

[3] 杨哲.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2011,(8).

[4] 叶福军潘瑞芳.浅谈我国高校数字媒体专业的建设状况[J].新闻界,2010,(5).

第3篇:数字媒体研究范文

关键词:数字媒体时代;摄影文化传播;现状;发展趋势

一、前言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整个社会逐渐步入数字媒体时代,从摄影文化传播的整体上看,摄影手段和摄影文化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些改变对摄影文化的传播产生了诸多影响。摄影文化传播如何更好地适应数字媒体时代成为多数人们关心的问题。

二、数字媒体时代对摄影文化传播产生的影响

数字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传统摄影文化传播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并逐步改变了摄影文化的传播形态和传播方式。在分析大量摄影文化作品后可知,当今的复制技术和数码信息技术已经改变了摄影文化的传播形式,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顶遵新的《摄影与快餐文化》,杨晓军的《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摄影生态》等,这些作品充分说明摄影文化的传播方式已经逐渐向信息化转变,更多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人们对摄影文化传播的方式。其次,数字媒体时代改变了人们对作品的观念,让人们能够深度挖掘摄影作品的内涵和文化意义。例如,李璐的《数字化时代的摄影传播和个案分析》,作品中充分体现了人们对新时代的思考和反思,这样有意义的作品提升了人们的精神层次。此外,摄影艺术的传播思维受到了数字媒体时代的影响,观照影像传播的价值取向,以及摄影的图像学意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变。

三、数字媒体时代摄影文化传播的研究现状

摄影文化是一个相对广泛的定义,其主要包括肖像摄影、新闻摄影、时尚摄影、广告摄影,其在不同领域的研究状况也不尽相同。首先在肖像摄影方面,数字化手段丰富了摄影的视觉效果,从而让作品传达出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摄影精神,提升了肖像摄影的整体价值,目前在肖像摄影方面技术理论较为成熟,能够满足人们对摄影文化传播的需求。在新闻摄影方面,摄影文化的传播改变了新闻摄影的环境和拍摄方式,数字影像能够有效提升作品价值,凸显摄影作品的情感倾向,更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冲击着人们的道德观,如何在摄影文化传播和理论道德之间选取一个平衡点还尚未解决。在时尚摄影领域,数字摄影表现出了更大的魅力,逐渐成为时尚摄影的核心部分。分析作品可以看出时尚文化的差异和形态意识的转变,正如有些学者说的那样:时尚摄影逐渐左右了人们的思想,摄影师的柔焦镜头更是为这样一个消费的时代推波助澜,形成了一道最接近大众的时代风景。在广告摄影方面,数字化技术能够提供更多国际化、社会化的信息,从而使其更加多元化,广告摄影属于商业摄影,其能通过复杂的场景设置表现出现代主义风格的艺术形式,是人们较为常见的摄影艺术传播方式。[1]

四、数字媒体时代摄影文化传播的发展趋势及建议

(一)数字媒体时代摄影文化传播的发展趋势

数字媒体时代的到来是不可抗拒的,人们应当接受这个现实,在其对传统摄影文化造成冲击的同时,也提供了相应的帮助。在未来的发展中,摄影文化将会借助信息数字的相关技术,完善表现手法和相关技术。当代摄影文化的传播和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将有新的发展,摄影文化传播逐渐趋于商业化,更多地同经济挂钩,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同时纪实摄影更具备艺术感和美感,不再是以前枯燥无味的记录摄影。在未来的发展中,摄影文化的传播还将影响到政治的意识形态,并反作用于自身,导致摄影文化传播在全球化背景下逐渐形成国际化、商业化的摄影形态。因此,相关学者要加大对数字媒体时代摄影文化传播的研究力度,利用辩证思想看待不一致的思想和问题,从而得出更加具有价值的结论。[2]

(二)对数字媒体时代摄影文化传播发展的一些建议

数字化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传统摄影文化传播造成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我们应当积极转变思想。数字化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完善技术提供了有利的帮助,这就需要人们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提升摄影作品的创造力,更多地关注人类的整体层次,将文化精神融入作品中。数字摄影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摄影作品同现实的差距逐渐拉大,人们应当接受这种形式上的转变,让摄影文化的传播逐渐成为一种消费文化、时尚文化。数字摄影是一个新领域,其在传播层次上非常广泛,因此其理论知识相对匮乏,很多具体创作问题和创作现象属于摄影实践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有待探索的问题远多于现成的答案,诸多学者应当提升自身修养,以新的思维模式进行探究,并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反思。[3]此外,摄影的数字化生存问题是一个相对而言较新的研究领域,而与文化传播相关的对社会场景以及人类社会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的思考,涉及当代社会的文化转型以及后现代话语的讨论。而后者,对其界定现今尚存一定的模糊性,未获得学术界的一致认定。对于把握缺乏系统和恒定的理论体系的问题,在研究中要注意不同的理论研究视角、途径和成果之间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的关系。特别对细部研究,要运用哲学辩证思维的方法寻找正确的诠释途径。

五、结语

数字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传统摄影文化传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在传播方式、传播媒介上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数字化媒体时代,摄影文化的传播属于一个新的领域,当前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在未来的发展中,相关学者要创新研究的立意,增加研究的深度,使研究更具有社会价值。当然无论是研究的方法,还是研究的相对理论,都应当坚持以科学为原则,这样才能使得研究结果更加准确。

参考文献:

[1]田欣欣.数字媒体时代摄影文化传播研究现状与趋向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34(11):144-145.

[2]方明瑛.人文纪实摄影在文化传播中的价值探析[D].山东艺术学院,2015.

第4篇:数字媒体研究范文

关键词:

一、数字化对于广播媒体的含义

"数字化"对于广播媒体而言带有双重含义:其一是指广播媒体中的个别环节或者某个领域采用数字技术;另一个含义是指整个广播媒介领域,确切的名称为"全数字广播"。

就目前来看我国省级以上的广播中心系统数字化程度平均接近70%。广播节目的制作、播出、传输、发射、分配、接收的各个环节都在进行数字化改造。从节目制作环节来看,MD机、数字音频工作站、非线编辑系统、数字录音系统都已经实现了数字化。在播出分配环节中自动播出系统、播出资料库也已实现了数字化。

数字广播是信息服务的新领域,被看做是继第一代音频广播(电台)、第二代视频广播(电视台)之后的第三代广播业务类型,结合了互联网与有线电视的特点,让用户利用已入户的有线电视网络来享受专业化的信息服务。用户利用个人电脑或电视机,加装相应的接收设备,通过接入有线电视网络来享受多媒体信息服务。只要家里已接入了有线电视信号(当地的有线电视网络也接转了中国数据广播平台的信号),拥有个人电脑,(一般配置应在奔腾166,内存32M以上)和一个数据广播的专门接收设备,就可以接受中国数据广播平台提供的信息服务。

另外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司2005年组织的全国广播中心数字化、网络化状况调查显示:省级以上电台计划对录制系统进行更新改造的占53%,计划对播出系统进行改造的占40%,计划对传输系统进行更新改造的占20%。而到了2006年经国家广电总局普查,全国已有6家省级以上广播电台建成了播控传输网,有60%的省会级以上的广播电台已经在计划或者启动播控传输网的建设了。但是正如上述提到的那样当前的数字化很大程度上都属于部分的数字化甚至是某电台一套系列节目的数字化,例如像2006年中央台的"全国春节大联播"和"全球华语联播"等网络联播节目的开展,也就是实现了广播节目的资料存储、编目标注、版权管理的网络化共享。

可以说广播媒体的数字化是遵循这先易后难、先部分后整体的策略推进的。直到今天我们发现在广播节目的播出和传输系统得数字化上显得有些迟缓和发展不平衡的态势。

二、广播在数字化背景下的挑战

最早提出媒介融合理论的学者是美国的尼古拉·尼葛洛庞蒂,1978年他用一个图例演示了三个相互交叉的圆环趋于重迭的融合过程。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认为:"从本质上讲,媒介融合首先是传播技术的融合,即两种或多种技术融合后形成某种新传播技术,新传播技术具有多种技术特点又有其独特性;其次,媒介融合又是产品内容的整合,例如网络媒体可以把报纸上的文字新闻和电视上的图片新闻加以整合,再进行播报。"

目前,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介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渐渐远去,网络、手机、音频、视频各种媒介的传播形态、传播方式开始相互渗透和融合。媒介融合促使媒体的节目内容、发送、接收方式都发生了改变,就广播而言,从原来单一的线性播出方式转为点播、下载等方式传播节目,由原来单一的声音信息载体变成向文本、图像和视频等多个信息载体。 世界知名收听率调查公司阿比创(Arbitron)的《新媒体世界中的广播--互联网收听调查》中讲到,目前广播业正处于历史上独一无二的转折点,转折不仅仅起因于新媒体对受众注意力的吸引,更起因于受众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拥有了其他形式的收听选择。因此,新媒体融合的广阔背景在给广播带来冲击的同时,也蕴藏了无限的机遇和挑战。

三、广播在数字化背景下的发展

1.由单向传播向双向、多向传播转变。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和传播权利的分散化都是数字新媒体技术的最大的特点,也就是双向、多向的传播,还有传播者和接受者的互动,甚至是互换角色。在这个方面广播媒体有很多的发展方式,比如说对新媒介技术的充分利用,可以开展和听众的互动交流,开发播客式的受众互动传播平台等。

第5篇:数字媒体研究范文

关键词:五合一;校企合作;导师团队;数字媒体技术

数字媒体技术是伴随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而兴起的由工学、艺术、计算机技术结合的交互式学科,是以计算机为技术支持、艺术创意为手段、技术与艺术创意相结合的新兴专业。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需要,掌握一定数字技术与艺术设计基础知识,具备新潮流跟踪能力、独立策划与制作项目能力,面向数字媒体技术岗位的技术制作、设计、策划与管理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

随着网络的普及,数字媒体技术日益受到社会广泛的认可,各地高校纷纷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作为新兴专业,大部分高职院校对其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专业课程缺乏整体的系统性,大都是计算机类课程与艺术设计课程生硬拼凑,相互间缺乏共同性、兼容性,往往是各上各的,学生接受的知识也是零散的拼凑,与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差甚远,更别谈满足社会需求。企业对毕业生的反馈是“三差”:独立完成作品能力差、应对实际问题反应性差、适应企业环境能力差。因此,迫切需要对专业定位与认识进行必要的梳理。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和实践的深入,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清晰,传统学校内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再适应社会的要求。我们要整合课程,将人才培养的侧重点从理论传授向实践技能训练转移,从课堂讲授向实践实训基地与特定的社会岗位转移。

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企业的参与,需要建立与之配套的实践教学环境。要建立紧密型校企合作模式和“大学校”概念,建立校外实训、就业基地,增强与社会的广泛联系。构建导师团队式开放的紧密型“五合一”式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才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

一、校企互利,深化合作

在德国,职业教育被称为是“企业手中的教育”;在日本,职业教育被称为是“企业眼中的教育”。在我国如何建立恰当、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对校企合作模式、合作方法、合作形式以及其各方面制约因素进行研究和探索就是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办学特色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探索。

1.校企合作现状

校企合作在发达国家是企业培养与挑选员工、学生适应社会的互动行为。但在国内各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仅流于形式,主要还是以学校教学为中心,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校企合作陷入双重困境:一是企业处于被动地位,人才培养计划是由学校完成。企业用人需求千差万别,学校无法制定合适的“培养”计划,造成教学与生产的脱节。二是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由于“培养”计划的脱节,学生与企业的陌生感造成学生主动性的缺失。究其原因就是,校企合作多半是单向的,基本是学校一头热地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而企业仅是被动地把学生作为廉价劳力,消极参与。因为企业认为,参与职业教育是“无利可图”的,培养的学生会跑到其他企业,基本是为他人做嫁衣。而政府又缺乏相应的扶持政策,造成企业缺失积极性与参与性。同时学校自身认识不足也是原因之一。忽视企业的生产规律,致使企业无法安置学生,进而放弃合作。

2.数字媒体专业校企合作困境及解决之道

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受到专业特点的限制,问题尤为突出。首先,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起步较晚,且专业教师多是计算机转行,在教学中偏技术而忽视创意能力培养。另外,高职院校普遍重技能忽视素质教育,造成学生综合素质差,创意能力缺失。而企业用人首先看的是综合素养,其次才是创新与技能。很多院校已认识到这一矛盾,因受课时、师资、环境等制约因素,只能通过顶岗实习和校企合作缓解。然而,数字媒体作为新兴专业,相对应的企业很少,对应的岗位更少。另外,企业为追求效益,也不愿接受实习生。大部分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只能以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形式取代综合能力训练,其形式单一、散漫,难以进行系统教学管理,存在诸多弊端。这将无益于数字媒体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只有在学校与企业间寻找适合双方运作、互惠互利的共同利益点,深化校企合作才是行之有效的根本解决方法。

导师团队构建下的“五合一”校企合作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该模式通过实际项目使学生提高综合素养,学会团队合作的同时专业技能亦得历练,达到企业要求,培养出符合企业岗位要求的毕业生。

二、“五合一”模式,提升综合竞争力

导师团队构建下的“五合一”校企合作模式是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特点与企业需求为原则,制定课程体系。采用专业课程与企业实际项目对接,由课程导师承接企业项目,设计、指导、管理项目,带领学生适时参与,形成“专业与岗位合一、项目与课程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企业与课堂合一、练习与作品合一”的“五合一”校企合作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专业课程体系,成立导师项目团队,课程训练引入真实的岗位项目。在完成企业项目过程中,由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师、设计师共同参与,将实际项目分解为若干子项目,将理论融于实践,在子项目的实践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校项目导师主要完成项目理论教学与基础技术训练,企业方主要参与项目实践要求与综合环节教学。项目过程中“以训带练,以练带学”,以行业岗位标准要求学生。按照企业拟定的时间及项目要求,完成项目制作与设计任务。教学分工明确,教师将理论与技能基础知识化整为零,融入项目,有机结合,完成项目理论与基础技能的教学。企业技术人员授以岗位技能与实践经验,完成项目实践教学。学生在完成企业项目过程中,又掌握了基础知识、职业技能和岗位技能。同时,学生也完成相应课程的考核,达到“教、学、做、考”四位一体。通过真实的岗位项目引导的导师团队构建下的“五合一”校企合作模式,既培养了教师的实战能力,又锻炼了学生岗位综合能力及就业竞争力。

三、教学管理体系建设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具“行业性”和“专业性”相结合的典型特征。积极探索与行业岗位要求相一致的、适合自身发展的工学结合的“五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实施导师团队构建下的“五合一”校企合作模式,需要配套教学管理体系。

1.师资要求

实施“五合一”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熟练的技术,还要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能够自如地把握项目训练的各个环节。教师还要能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偶发事件做出妥善处理,随时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做出正确解答。所以,要求担任导师团队的教师不是单纯传授理论或实践知识,而是一支掌握系统而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熟悉数字媒体全案策划、方案设计、方案管理的“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

2.课程管理要求

学校要立足地方企业,将课程体系与企业实际项目相对接,把企业实际项目引入课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真实的岗位项目做实践,形成“课程设计―项目化、课程组织―团队化、课程成果―成品化、课程评价―多元化”的工学结合项目课程模式。

3.课程建设要求

在课程基础建设方面,注重在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中融合行业标准,将行业标准贯穿于整体专业教学体系中,着重基于行业标准的岗位项目式课程建设,编写行业标准为主线的特色教材。在课程技能体系建设上,建立优秀案例库,将典型案例、优秀作品整理归档。根据案例层次建立三级案例库:即初级、中级、高级,为今后分层教学储存丰富教学资源。

四、总结

导师团队构建下的“五合一”校企合作模式,在教学中引入切合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相符的教学内容和相应的教学方法。基于行业岗位的高标准、严要求,增强人才培养计划与就业岗位需求的针对性,将行业标准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模式探索[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1-5,24.

[2]张秀玉.高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析[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2).

[3]章洁.数字媒体专业的“工作室”教学模式与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初探[J].广西轻工业,2010,(12):175-176.

第6篇:数字媒体研究范文

关键词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方式;呈现形式;多元变革

中图分类号:G4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11019102

0引言

数字媒体是以数字方式存在和以数字方式传播的媒体。数字媒体当前的表现形式包括:数字报刊、数字电影、数字电视、网络媒体等运用数字技术,以屏幕为表现载体的媒体。较之传统的大众媒体,数字媒体传播具有数字化和双向传播的特征。数字媒体不仅成为当下媒体的主流模式,而且为艺术的现代性做出了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多种图式混杂的艺术存在态势\[1\]。

以数字媒体、网络技术与文化产业相融合而产生的数字媒体产业,正在世界各地高速成长。数字媒体产业的迅猛发展,得益于数字媒体技术不断突破产生的引领和支持作用。数字媒体技术融合了数字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字通信和网络技术等交叉学科和技术领域。基于数字媒体而产生的数字媒体技术是通过现代计算和通信手段,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信息,使抽象的信息变成可感知、可管理和可交互的一种技术。

1数字时代教育媒体的数字化发展

(1)常规教育媒体的数字化发展。随着数字技术推进与发展,电视、报纸、图书、期刊等运用在教学中的传统媒体也在朝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为教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数字电视、数字报纸、电子书、数字期刊的运用普及打破了传统教学环境中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资源的形式产生了多样的变化,学习者可以在任何适合的时间、适合的地点获得相关的电子资源,资源获取方便快捷、费用便宜、携带方便。

(2)基于互联网的教育媒体数字化发展。基于互联网而产生的教育媒体主要是指电子邮件、网络新闻组、万维网浏览、网络论坛、博客、播客、Wiki等社会性软件。这类媒体结合了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的特性,形成了网络媒体在传播的信息内容及表现形式上的数字化、全球性、数字媒体信息的丰富多样性与无限性、可存储、易复制、易检索的特征;传播方式上的迅捷性、多媒体化、交互性特征;传授关系上的多元性、自由性、个性化特征\[2\]为学习者带来很大的变革:①改变了教学活动的主体性,提高了自由度,有助于学习者自主能力的提高;②学习资源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是文字、图形、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的结合体,使动静结合,听觉与视觉结合,更加具有真实感,易于理解与掌握;③学习交流不再限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对一,而是多对多的交流方式,使学习者在交流中不仅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缺点,还可汲取他人的精华,获得不同层面的知识。

(3)基于数字化环境的新媒体发展。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要在竞争激烈的数字化时代继续生存,必须顺应时展的潮流,做出变革,接受、融合新型的数字化技术。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正是数字技术带来的成果。新媒体自出现起对其概念就众说纷纭,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它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还有学者把新媒体定义为“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石磊教授在《新媒体概论》一书中分别从相对论、凡数字论、互联论、媒体定义回归论、规模论、多维论与一言难尽论6个方面对新媒体做出了解释,指出: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3\]。

2数字媒体艺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呈现形式

将数字媒体艺术应用在现代教学活动中是一种信息化教学的发展趋势,数字媒体艺术主要是应用在基于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的新型教学场所中,数字媒体艺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呈现形式可以为我们的教学带来情景再现、资源整合、用户交互、虚拟演示,影视纪实等多方面的教学功能。\[4\]

(1)动漫游戏。动漫作品与教学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教学游戏,针对教学目标专门设计的学科教育游戏,它强调教学性,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具体的教学内容,并且含有经过仔细考虑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将静止的场景、画面转变成动态的艺术作品,形象生动地传授知识,使教学更加充满艺术味道。与教学相关的动漫游戏设计可以作为情境导入、情景再现等方式应用在教学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2)影音视频。将与教学相关的音、视频文件应用在教学中,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通过影像和音乐高效率的渲染能力、流畅表达模式与网络无缝连接高校整合各种资源,用视觉上的色彩和听觉上的动感使得学习不再单调乏味而是充满趣味性,同时可培养学生的音乐智能。

(3)虚拟仿真。虚拟仿真是用一个系统模仿另一个真实系统的技术,可以是现实世界的再现,人们可借助视觉、听觉及触觉等多种传感通道与虚拟世界进行自然的交互。特别是对一些操作性的学习任务及无法短时观察到的实验反应,应用虚拟仿真技术,虚拟实验过程,生成的一种特殊环境,人们可以通过使用各种特殊装置将自己“置入”其中,操作、控制环境,成为环境的主宰,实现自主学习。

(4)交互交流。基于数字媒体技术的各种新型教学环境中对用户交互做了更加详细的设计,更加重视留言板及谈论区的设计,可以加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通过交流合作教师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3数字媒体艺术引发教学方式的多元变革

数字媒体艺术是基于计算机数字平台的艺术,它以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作为技术基础,综合了绘画、影视、音乐、动画等诸多艺术门类,借鉴了新闻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应用到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共同组成了数字媒体艺术这样一个包罗万象的艺术大家族。人类社会正处于数字化时代,数字化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人类大发展。

(1)应用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生动的情境导入。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能通过口头的描述或简单的图画来设置情境导入,引入课题的学习。而基于数字媒体艺术的教学中,可以应用技术性与艺术性设计创造与知识相关的音视频相结合的动画、小游戏等情境导入方式,利用视觉、听觉结合感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应用数字媒体艺术丰富了教育资源的形式。在传统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展示只限于课本知识,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口头讲解、黑板的利用,然而在信息化社会中,这些远远不能达到教学的要求。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与运用改变了这种传统的方式,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视觉、听觉、感觉相融合的一种教育资源形式。

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促使各种传统教育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运用在教学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资源形势,教育资源不再是一种信息符号,而是由多种信息符号融合,使教学更趋向于信息化。在教育资源中各种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信息符号的运用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更加丰富多彩,知识的重难点更加突出,资源的利用更加形象生动化。

(3)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形成新型师生关系。“以教为主,以学为辅”的教学方法曾一直是我们教学中遵循的规范,而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应用打破了这一规则。随着各种媒体和技术的应用,产生了各种不同形式的教学环境,教学不再局限于单纯的黑板教学。在基于数字媒体技术的新型教学场所中,师生角色发生了改变,“以学为主,以教为辅”的教学方式已成为现代教学的一种主流。学生不再盲目地跟随教师接受知识,而是发挥自己的主导性,进行自主学习。教师也不再是整个教学中的主导者,而是辅导者、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地给予帮助和引导,使教学过程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教学效果。

(4)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为师生提供了多样化交流方式。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主要是通过课堂上的积极发言,而由于时间与课堂规则的限制,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进行交流发言。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提供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在数字媒体技术支持下的新型教学场所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发言加强与教师的交流,通过合作学习加强与同学之间的交流。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为教学设置了多种多样的讨论区和交流区,不论是课堂上还是在课外时间,学生都可以随时登入到相关的区域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提出自己遇到的问题,或在讨论区中对相关知识进行交流讨论。

(5)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为教学设计多种形式的作业。文字形式的作业方式一直是传统课堂教学中所使用的形式,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素质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这种单一的形式已经无法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数字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可以改变这种单一的文字形式,为我们提供更加开放化、形象化的作业形式。

第7篇:数字媒体研究范文

关键词: 资源共享平台; 云存储; vSphere; 虚拟化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7)02-24-03

0 引言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近年来随着数字信息处理技术、数字信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创办的新兴本科专业。我院作为山西省第一所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本科院校,在该专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然而,现有学习资源还无法满足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充分整合学习资源也就成为了急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云存储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普及,许多高校已成功搭建了自己的资源共享平台。建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资源共享平台旨在为学生创建良好的辅助学习环境,并对课程资源进行综合归类管理。

1 资源共享平台现状分析

从世界范围来看,资源共享概念的理论研究与实际运用方法上积累了大量的经验。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iCloud、DropBox、Google Drive和微软的Windows Live SkyDrive等优秀的资源共享平台孕育而生。国内资源共享平台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但已取得了大量成果,如:百度云、阿里云、360网盘、乐视云。而这些资源共享平台是针对全球用户,资源数量巨大且含大量重复和无效资源,并不能对特定专业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支持。除了大众化的资源共享平台,各大高校也相继创建了各自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但是针对特定专业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1]。分析高校资源共享平台现状,绝大多数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⑴ 学科分类不明确

高校现有资源共享平台都属于开源性平台,各专业都可以上传自己的资源,因此资源没有办法有效组织,降低了资源的利用率,使学习资源无法真正整合到一起,造成网络资源的共享性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

⑵ 资源共享平台技术滞后

现有资源共享平台往往搭建在传统单一服务器架构之上。随着资源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单位时间内用户检索资源次数的增多,传统的服务器技术使得系统运行风险大幅度提高,同时增加了系统运行成本和维护成本。

⑶ 资源质量参差不齐

高校资源共享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学资源的有效共享,但是由于管理上的权责不清、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导致资源共享不规范,许多资源的建设流于形式[2]。因此,如何进一步提前网络共享资源的质量,成为十分重要的现实问题。

2 云存储技术

云存储是在并行计算、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核心是通过整合网络中不同类型的设备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云存储平台整体架构可划分为四个层次,自底向上依次是:数据存储层、数据管理层、数据服务层以及用户访问层[3]。与传统的存储系统相比,云存储实现了自动化和智能化,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并节约了存储空间。早在2006年谷歌、亚马逊、微软、IBM、VMware等公司就开始了云计算和云存储方面的研究,云存储、云安全等相关的云概念随之诞生。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各大IT巨头相继推出了各自的云产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VMware公司推出的vSphere虚拟化解决方案。

VMware vSphere是一款业界领先且最可靠的虚拟化平台,它将应用程序和操作系统从底层硬件分离出来,以实现服务器、存储设备和网络硬件的全面虚拟化,从而简化了系统管理员的操作[4]。使用vSphere可以创建功能强大的多核虚拟机和跨多台物理服务器的虚拟机集群,以支持要求最严苛的应用程序。vSphere是一款成套产品,它有多个组件构成,其中重要的组件包括:物理服务器的虚拟化组件ESXi;集中管理ESXi及其上虚拟机的vCenter;用于直接连接ESXi主机实现基本任务管理的Client;浏览器管理界面Web Access。与同类产品相比,vSphere的功能更加全面,使用更加便捷和人性化。基于以上优点,本研究在vSphere基础上,进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资源共享平台的分析与设计。

3 资源共享平台的系统架构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资源共享平台中海量的学习资源对服务器来说是一个负担,很大程度增加了硬件设备的投入,早期的单一服务器技术已经无法满足资源共享的需求。以vSphere这个业界最可靠的虚拟化平台为基础整合现有服务器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资源共享平台,使用户在使用资源共享平台的过程中工作负载能够以最低的总体成本履行最高级别的服务。基于vSphere的资源共享平台的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

第8篇:数字媒体研究范文

关键词: 数字水印;媒体信息;信息;版权保护;算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2-429-03

Algorithmic Research of the Digital Watermark Technology in the Multimedia Information

DING Ai-ping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Yellow River Conservancy Technical Institute, Kaifeng 475003, China)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gital watermark,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basic principle of the digital watermark technology, analyses the currently popular watermark algorithm, points out the limitations in the current watermark technology and expects its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digital watermark; media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release; copyright protection; algorithmic research

随着Internet 的迅猛发展,近几年来,多媒体信息的形式越来越丰富。网络的形式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形式,伴随而来的是多媒体数据的版权保护问题。因此,多媒体信息版权保护成了一项重要而紧迫的研究课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近几年国际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有效的数字信息产品版权保护和数据安全维护的技术一一数字水印技术。

数字水印技术通过在原始媒体数据中嵌入秘密信息―――水印来证实该数据的所有权归属。水印可以?是代表所有权的文字、产品或所有ID、二维图像、视频或音频数据、随机序列等,主要应用于媒体所有权的认定(即辨认所有权信息、媒体合法用户信息),媒体的传播与算法研究,为实现有效的信息版权保护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手段。

1 数字水印的基本原理

从图像处理的角度看,嵌入水印信号可以视为在强背景下迭加一个弱信号,只要迭加的水印信号强度低于人类视觉系统(Human Visual System,HVS)的对比度门限,HVS就无法感到信号的存在。对比度门限受视觉系统的空间、时间和频率特性的影响,因此通过对原始信号作一定的调整,有可能在不改变视觉效果的情况下嵌入一些信息。从数字通信的角度看,水印嵌入可理解为在一个宽带信道(载体图像) 上用扩频通信技术传输一个窄带信号(水印信号),尽管水印信号具有一定的能量,但分布到信道中任一频率上的能量是难以检测到的。水印的译码(检测),即是在有噪信道中弱信号的检测问题。

一般来说,为了使水印能有效地应用于版权保护中,水印必须满足以下特性:

1)隐蔽性。水印在通常的视觉条件下应该是不可见的,水印的存在不会影响作品的视觉效果。

2)鲁棒性。水印必须很难去掉(希望不可能去掉)。当然,在理论上任何水印都可以去掉,只是要对水印的嵌入过程有足够的了解,但是如果对水印的嵌入只是部分了解的话,任何破坏或消除水印的企图都应导致载体严重的降质而不可用。

3)抗窜改性。与抗毁坏的鲁棒性不同,抗窜改性是指水印一旦嵌入到载体中,攻击者就很难改变或伪造。鲁棒性要求高的应用,通常也需要很强的抗窜改性。在版权保护中,要达到好的抗窜改性是比较困难的。

4)水印容量。嵌入的水印信息必须足以表示多媒体内容的创建者或所有者的标志信息,或是购买者的序列号。这样在发生版权纠纷时,创建者或所有者的信息用于标示数据的版权所有者,而序列号用于标示违反协议而为盗版提供多媒体数据的用户。

5)安全性。应确保嵌入信息的保密性和较低的误检测率。水印可以是任何形式的数据(如数值、文本、图像等),所有的水印都包含一个水印嵌入系统和水印恢复系统。

6)低错误率。即使在不受攻击或者无信号失真的情况下,也要求不能检测到水印(漏检,false -negative),以及不存在水印的情况下而检测到水印(虚检、false -positive)的概率必须非常小。

2 数字水印典型算法分析

近几年来,数字水印技术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里对一些典型的算法进行分析。

2.1空间域算法

数字水印直接加载在原始数据上,可以细分为如下几种方法[1-4]:

1)最低有效位方法(LSB)。

这是一种典型的空间域数据隐藏算法,L. F. Tumer 与R. G. Van Schyadel等先后利用此方法将特定的标记隐藏于数字音频和数字图像内。该方法是利用原始数据的最低几位来隐藏信息(具体取多少位,以人的听觉或视觉系统无法察觉为原则)。该方法的优点是有较大的信息隐藏量,但采用此方法实现的数字水印很脆弱,无法经受一些无损和有损的信息处理,而且如果确切地知道水印隐藏在几位LSB中,数字水印很容易被擦除或绕过。

2)Patchwork 方法及纹理块映射编码方法。

这两种方法都是Bender等提出的。Patchwork 是一种基于统计的数字水印,其嵌入方法是任意选择N对图像点,在增加一点亮度的同时,降低另一点的亮度值。该算法的隐藏性较好,并且对有损的JPEG和滤波、压缩和扭转等操作具有抵抗能力,但仅适用于具有大量任意纹理区域的图像,而且不能完全自动完成。

2.2 变换域算法

基于变换域的技术可以嵌入大量比特数据而不会导致可察觉的缺陷,往往采用类似扩频图像的技术来隐藏数字水印信息。这类技术一般基于常用的图像变换,基于局部或是全部的变换,这些变换包括离散余弦变换(DCT)、小波变换(WT)、傅氏变换(FT或FFT)以及哈达马变换(Hadamard transform)等。

其中基于分块的DCT是最常用的变换之一,现在所采用的静止图像压缩标准JPEG也是基于分块DCT的。最早的基于分块DCT的一种数字水印技术方案是由一个密钥随机地选择图像的一些分块,在频域的中频上稍稍改变一个三元组以隐藏二进制序列信息。选择在中频分量编码是因为在高频编码易于被各种信号处理方法所破坏,而在低频编码则由于人的视觉对低频分量很敏感,对低频分量的改变易于被察觉。该数字水印算法对有损压缩和低通滤波是稳健的。另一种DCT数字水印算法[5]是首先把图像分成8×8的不重叠像素块,在经过分块DCT变换后,即得到由DCT系数组成的频率块,然后随机选取一些频率块,将水印信号嵌入到由密钥控制选择的一些DCT系数中。该算法是通过对选定的DCT系数进行微小变换以满足特定的关系,以此来表示一个比特的信息。在水印信息提取时,则选取相同的DCT系数,并根据系数之间的关系抽取比特信息。

除了上述有代表性的变换域算法外,还有一些变换域数字水印方法,它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上述算法的改进及发展,这其中有代表性的算法是I. Podichuk 和ZengWenjun 提出的算法[6]。他们的方法是基于静止图像的DCT变换或小波变换,研究视觉模型模块返回数字水印应加载在何处及每处可承受的JND(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恰好可察觉差别)的量值(加载数字水印的强度上限),这种水印算法是自适应的。

2.3 NEC算法

该算法由NEC实验室的Cox[5]等人提出,该算法在数字水印算法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实现方法是,首先以密钥为种子来产生伪随机序列,该序列具有高斯N(0,1)分布,密钥一般由作者的标识码和图像的哈希值组成,其次对图像做DCT变换,最后用伪随机高斯序列来调制(叠加)该图像除直流分量外的1000个最大的DCT系数。该算法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安全性、透明性等。

2.4 其他一些水印算法

1)近年来,利用混沌映射模型实现数字水印、保密通信等成为混沌应用研究的热点。特别是自从Cox等借用通信技术中的扩频原理将水印信号嵌入到一些DCT变换系数或者多层分解的小波变换系数以来,人们已经提出了一些混沌数字水印方法。水印的嵌入与检测是基于人类视觉系统(HVS)的亮度掩蔽特性和纹理掩蔽特性,折衷水印的不可见性和鲁棒性之间的矛盾。结果表明,该方法嵌入的水印具有不可见性和鲁棒性,并且这种基于密钥的混沌水印方法更好的抗破译性能。

2)目前比较流行的还有一种基于盲水印检测的DWT算法。该算法首先对原始图像进行小波变换,根据人类具有的视觉掩蔽特性对低频分量进行一定的量化,同时可不影响视觉效果,并对作为水印的图像进行压缩和二值化处理,形成一维的二值序列,根据二值序列的值对上述量化后的原始信号的低频分量进行视觉阈值范围内允许的修改,从而实现水印的嵌入。水印提取过程是对含有水印的图像进行小波变换,对低频分量同样进行量化处理,为了增大算法的安全性,可以对水印形成的二值0,1序列在嵌入前进一步进行伪随机序列调制,相应地在水印提取过程需要增加用伪随机序列解调的步骤。这样,不知道伪随机序列的攻击者即使推测出水印的嵌入规律,也无法提取水印,大大增加了水印系统的透明性和鲁棒性。

3 水印技术的局限

为了对版权保护中使用水印的成功可能性进行评估,看能否满足实际应用需求,就需要对水印技术有更多了解。下面研究数字水印方案普遍存在的一些局限。

1)不知道能够隐藏多少位。尽管非常需要知道指定大小载体信息上可以隐藏多少比特的水印信息,但这个问题还没有得到圆满解决。事实上,对给定尺寸的图像或者给定时间的音频,可以隐藏信息量的上界,目前还不清楚。对图像水印,只能说目前使用的算法可以隐藏几百比特位的水印信息。

2)还没有真正健壮的盲图像水印算法。对于图像水印,鲁棒性还是个问题。目前还没有能够在经过所有普通图像处理变换后,仍能幸免的盲水印算法。尤其是能够抵抗几何处理的攻击,被认为是很难实现的目标。

3)所有者能去除标记。迄今为止提出的所有盲图像水印,实际上都是可逆的。已知水印的准确内容以及水印的嵌入和检测算法,则总能在没有严重损坏资料的前提下,使水印不可读取。目前,还不清楚这个缺点在将来还是否存在;同时在设计版权保护系统时,必须考虑如下问题:一旦水印内容已知,则有可能去除水印或者部分水印。

此外,迄今为止提出的水印算法,其可逆性使人们提出极大的疑问,即设计能够抗篡改的健壮公开水印技术是否可能?事实上,如果允许任何人读取水印,则任何人只要知道水印嵌入算法,就可以消除水印。

4 结论

随着电子商务的加速发展和网络用户的直线增长,媒体的安全要求将更加迫切,作为版权保护和安全认证的数字水印技术具有极大的商业潜力,作为一门学科交叉的新兴应用技术,它的研究涉及了不同学科研究领域的思想和理论,如数字信号处理、图像处理、信息论、通信理论、密码学、计算机科学及网络、算法设计等技术,以及公共策略和法律等问题,是近几年来国际学术界才兴起的一个前沿研究领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数字水印技术仍然是一个未成熟的研究领域,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其理论基础依然薄弱。随着一些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和密码设计思想的引进,必将日趋成熟且得到更为广泛的发展应用。

参考文献:

[1] Eepa Kundur. Dimitrios hatzinakos. Digital watermarking fortelltale tamper proofing and authentication[J].Proceeding of the IEEE,2007,87(7):1167-1180.

[2] 张春田,苏育挺.信息产品的版权保护技术――数字水印[J].电信科学,2006,14(12) :15-17.

[3] Bender W, Gruhl D. Techniques for data hiding[J].IBM sys2tem journal ,2007,35(3-4):313-336.

[4] Cox I J , Killian J ,Leighton F T. Secure spread spectrum wa2termarking for multimedia[J].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2cessing,2007,6(12):1673-1687.

第9篇:数字媒体研究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数媒动画方向;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10-0193-03

1 现代学徒制的含义与目的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现代职业教育制度,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推进的,是将学校知识技能教育与企业工作岗位能力培训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其教育对象既包括学生也包括企业员工,学徒一部分时间在企业生产,一部分时间又在学校学习,有的干脆将企业开设在校园内,生产和学习同时进行,实现工学交替,岗位成才。现代学徒制架起了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通道,使产业需求与专业设置、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理论教育与技能培养进行有效对接,促进了社会教育与经济的发展。

目前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企业用工和产业升级的实际需要,学生无法迅速适应岗位要求和动手能力差,使得我国就业市场的供求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急需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很多高职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现代学徒制就是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解决理论与实际割裂、知识与能力脱节问题。

我国的探索与实践也证明,现代学徒制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徒职业技能岗位技能,增强职业教育主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能力,培养学徒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缓解企业转型升级中招工难和高技能人才匮乏矛盾,以及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的重要举措。密切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实现教产结合方面具有的明显优势,也因其强大的人才培养功能和效果,必将在有效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正因为如此,现代学徒制成为国内外职教工作者的研究热点,并越来越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

2 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发展概况

我国的学徒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奴隶社会当中的师徒关系,经过历史的变迁,社会制度的改革,以企业为主体的学徒教育制度在新的时代以新的形势得到了广泛的关注。2011年教育部颁布《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到了现代学徒制的概念:鼓励职业学校和企业联合开展先招工、后入学的现代学徒制试点。直到今天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已经进入了全面推动的阶段。比如2011年,广东省确定清远职业技术学院为首家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以后逐年扩大试点规模。通过试点,探索了三种“招生招工一体化”模式,四种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双导师”团队建设。2014年2月26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家常务会议,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进行了部署,明确提出了“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的观点。国家教育部门印发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对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提出了具体要求。教育部2014年12月12日在河北唐山曹妃甸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推进会,魏中林副厅长代表广东省教育厅汇报了近年来广东在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方面的进展和成功经验。在试点过程中现代学徒制一直在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经历了顶岗实习、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多种实现形式,培养了众多的技能型实用人才,为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3 高职院校数媒专业动画方向的现状和面临的困境,急需解决的问题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社会需要大量的数字媒体设计制作人员,而当前此专业及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在于高职院校,而传统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员往往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差,与企业的岗位能力要求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大部分企业招聘相关专业人员后,不得不再对其进行岗前培训,既浪费了企业的生产时间又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深究其因,也是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的传统教育模式出现了问题,急需解决。

(1)教学现状。高职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的教学计划对实践教学部分不够重视,学生专业基础能力差,动手能力差,在接受教学计划时往往难以达到企业要求的能力。高职学校主要培养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社会需求型人才,数媒专业必须加多实践课程和课时,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对实践的认识。教材体系仍不够完善,并未有针对性编制教材和设置教学内容,类似与软件使用说明书的技术方面的教材占有较大的比例,而系统的专业理论教材偏少,未能保证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掌握理论知识,并根据理论知识加强实践能力。专业缺乏双师型素质教师,教师在教学时难以准确把握教学目标,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比科班生文化素质低,学习成绩不理想,有的学习态度还不端正,很多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内容和目标认识不够清楚。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未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没有大局观,仅以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为目的。学生无法更专更精的学习专业知识,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更是模糊。这也是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就业率底,薪资水平普遍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2)n程设置与教学和社会及企业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课程设置尚未形成完整科学的体系。数媒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包含了美术、文学、导演、音乐、表演等多种艺术于一身,作为高职教育,绝对不可能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就培养出一个动画全才。就当前的课程体系而言,是比较泛的动画教育,什么内容都点一点,但是实际上又什么内容都没有说透学深,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缺乏在动画某一个专业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说,数媒专业学科建设的核心课程设置不合理。核心主干课程缺少特色和绝对实力,在核心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当小而精,要细致,要做到与企业接轨,要打破传统的单一的线性的教学模式,让每位学生都做到一专多能。前导课程与后续课程之间关联性差,衔接的不好,甚至有的课程种类缺失,有的课程知识内容重复,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系统性地掌握知识与技能,造成了学生所学与企业需求的严重脱节。数媒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既拥有艺术创意和审美能力,又能掌握数字媒体技术的高级复合型人才。伴随着技术的发展,在课程建设方面应当有所创新。比如数媒专业中的实验影像与动画、动画市场营销与管理、网络动画、新媒体动画等课程都是从传统动画教学中几乎很少出现过的课程名称,是伴随着数字技术和动画产业的发展而出现的。课程设置中一定要注意与时代的紧密关系,注重与当前最新发展的结合。

工作室制是开展校企合作,践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有效途经,通过实施工作室制人才培养,全面推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实际项目为引领的课程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造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高、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引进社会企业实践项目,在真实工作流程中培养学生的个人专业技能与团队合作能力,增强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岗位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创业能力。学校要鼓励专业积极开展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为各工作室提供基本建设。专业需针对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与主要就业岗位设置对应工作室,工作室至少要以一家专业相关度高且有一定行业影响力的企业作为依托,工作室与该企业建立直接的合作关系,合作企业要有高水平设计师参与工作室的人才培养工作。工作室模拟设计公司的工作环境及规范工作流程、任务,明确真实工作岗位相关要求,根据工作室的专业特性和教学生产需要,建立一套规范管理制度和运行规程。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以准公司化运作方式建设和管理,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管理公司化,将教学、项目开发设计、生产、技术服务相结合,促进毕业生由就业型向创新型、创业型转化。进入工作室的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主要在工作室完成,由工作室指导老师结合项目案例实施教学并按授课任务书中的学时数为指导教师计教学工作量,各门课程的考试成绩由工作室负责人组织考核认定。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引进社会真实项目,基于工作过程,采用项目驱动方式开展教学,依据工作任务流程进行设计,比如学生在进行动画设计的时候,工作室提供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模版,这个模版在动画设计中包括了项目设计背景、动画风格的选择、动画制作的前期过程、动画制作的中期过程、动画制作的后期过程等具体的步骤和流程。承接社会服务等各类项目开发任务,项目主要来源为:企业合作项目、社会服务项目、大赛项目、工作室自主原创项目、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课题项目等。开展原创项目设计工作,并积极申报专利等知识产权保护,学校原则上支持工作室原创项目知识产权归原创人所有。

5 结语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数字媒体在当今社会需求不断提升,在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与社会和企业的需求相吻合,要能够满足企业用工和产业升级的实际需要。密切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实现教产结合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因其强大的人才培养功能和效果,必将在有效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庆祥.高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研究[J].大众文艺,2016(22).

[2]赵鹏飞.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实践与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150-154.

[3]张启富.高职院校试行现代学徒制困境与实践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5(03):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