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区域生态环境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环境规划 建设思路小城镇
Abstract : Based on the environment of small town planning guidelines,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small town planning law and the environmental planning purposes, submitted a general environmental planning practice of the small town, proposed a general construc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planning in order to ensure the operability .
Keywords: environmental planningconstructionsmall town
中图分类号:X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小城镇迅速崛起,而且已具相当的规模。但是小城镇的发展过程中,特别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排放大量废水、废气和废渣,造成了环境质量急剧下降,在环境污染与小城镇人口急速增长的双重压力下,城镇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小城镇环境污染和生态的破坏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低起点的规划建设、无规划无序建设及大中城市污染控制理论与方法“同构”现象是造成这一严峻形势的关键因素。如果对此没有清醒认识,不采取科学规划方法,必然对小城镇发展乃至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2小城镇环境规划的目的
小城镇环境规划是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防止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根本措施,是以镇域农村和镇区环境为对象的综合性环境规划。环境规划的目的在于调控人类自身的活动,减少污染,防止资源破坏,从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通过小城镇环境规划的编制,可以协调乡镇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强化对乡镇环境的宏观控制和管理,解决好乡镇企业与城镇环境污染的问题,保护农林牧渔业生态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使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促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小城镇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3小城镇环境规划的一般规范
(1)总论
说明规划任务的由来、编制依据、规划原则、规划范围、规划时限、技术路线、规划重点等。
(2)基本概况
①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概况;②城镇社会经济及建设总体规划。
(3)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①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②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③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④固体废弃物与声环境调查与评价。对规划区内环境质量进行调查,在调查基础上进行评价,在评价的基础上说明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实现规划目标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4)环境规划目标及指标体系
①指标体系(见表1);②近期目标(近期目标年限可按5年考虑);③中远期目标(中远期目标年限可按10—20年考虑)。
(5)生态功能区划
根据规划区域生态环境基本状况与使用功能、可能具有的功能,在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保护分导分治的原则,结合小城镇总体规划,划分不同类型的功能区(如工业区、商贸区、文教生活区、农业保护区、生态保护区等),并提出相应的保护要求。要特别注重饮用水源和自然保护区、点的保护。各功能区要合理布局,对各功能区开发与建设提出具体环境保护要求。严格限制城镇上风向和饮用水源地建设有污染的项目(包括养殖业)。
(6)环境规划主要内容
①水环境对影响水环境质量的工业必须要实施达标排放;农业面源污染要进行整治措施,对于镇区内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选择处理工艺时,不能脱离实际,一定要做到从本城镇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条件(如土地、湿地、草地);对水源地与农田、村屯、城镇之间要设生态防护隔离带,确保水源地安全运行;提倡循环经济、中水回用。沿海地区小城镇,应同时制定保护海洋环境规划和措施。
②大气环境针对环境状况调查反映出主要问题,实施大气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进行必要的工业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一切大气污染源都达标排放。规划集中供热、推广清洁能源,结合当地实际规划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如秸秆造气、秸秆还田),控制焚烧秸秆造成大气环境污染。
③声环境综合整治结合道路规划和改造,加强交通管理,建设林木隔声带,控制交通噪声污染。加强对工业、商业、娱乐场所的环境管理,控制工业和社会噪声。重点是通过规划解决居民区、学校、医院等的声污染问题。
④固体废弃物工业有害废物、医疗垃圾按国家分类规定进行处置。一般工业废渣、建筑垃圾着重考虑综合利用。提倡垃圾分类,适合堆肥的可考虑堆肥,生产有机复混肥等途径加以利用。
⑤生态环境保护根据分导分治的原则,制定生态功能区划。在区划基础上,根据规划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本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高起点规划出生态建设方案、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重点是小城镇周边区域,天然林保护区,沼泽湿地、滩涂湿地,平原林网化建设,重点资源开发活动的生态保护,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文物古迹等。
(7)可达性分析
根据人口、环境、资源、社会、经济、技术等诸多方面对规划目标实现的可能性进行全面分析。
(8)规划方案经费概算与实施计划
①按建设项目经费概算方法核算经费,经费概算应以实现规划目标所有的工程和管理项目经费概算,②实施计划,提出实现规划目标和时间进度安排,包括各阶段需要完成的项目、年度项目实施计划,以及各项目的具体承担和责任单位。③保障措施,提出实现规划目标的组织、政策、技术、管理等措施,明确经费筹措渠道,规划目标、指标、项目和投资均应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4小城镇环境规划建设思路
(1)做好小城镇的资源环境的本底研究,完善乡镇企业环境污染的法规和标准加强环境管理能力。
小城镇在开发之前需做详尽的规划和监测,确保不会造成环境退化和生态破坏;对小城镇现状自然环境资源进行调查,科学地评价和区分人类活动地区、自然保护区及恢复区。采取措施禁止或限制森林砍伐与放牧恢复植被,加强湖泊、水库和饮用水源地的水资源保护,重点水源保护区建立相应的法规。农村的农业产业化进程速发展,乡镇企业仍是小城镇环境的重要污染源。要加强和完善乡镇企业环境污染控制的法制建设,大型工程项目建设之前都要对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做出科学估算,对于新建设项目的污染防治必须严格执行“三同时”政策;小城镇在招商引资项目时要坚持把技术含量低、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大的项目拒绝在审批之外。
城市环境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之一。一个城市的建设,必须要有一个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的城市总体规划;一个城市要建设优美的人居环境和可持续生态环境,就必须要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城市环境规划。现在许多决策者们都认识到,必须强化城市环境规划,将城市环境规划纳入到城市总体规划中,唯其如此,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城市与经济建设,使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环境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实施城市形象工程。论文百事通绿化是城市生态文明的标志。要围绕建设国家级现代化园林城市目标,进行城市总体形象的策化和塑造,做好绿化与文化、自然与历史文化的结合,进行街道、河流、城市内部功能区及城区边缘等窗口部位的形象设计建设,搞好城区公园的策划设计和建设。努力增加绿化面积和提高绿化质量,改善投资和生活环境。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保护市民身体健康为根本出发点,树立“环境优先、持续发展、绿色文明”的理念,预防和控制城市发展对环境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将绿化、林业建设作为城市生态发展的第一需求,大规模推进城市绿化、林地建设,重视物种多样性和绿地的保护及修复,全面开展城市环境治理和保护,创造舒适优雅的城市环境和人居环境,不断提高市民的生活环境质量,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城市总体规划则应根据环境规划中确定的环境容量和功能区划来制定,并依据环境容量明确城市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这样,既有利于保护环境,也有利于经济发展。
(二)高起点、高要求规划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城市环境规划和空间形态设计,合理规划城区的区域划分和功能布局,充分兼顾经济功能和其他社会服务功能,营造高水平的人居环境。要针对城市环境现状及未来发展需求,在科学的指标体系的指导下,通过调查研究、信息的收集和加工、环境预测,对过去和现在存在的以及未来可能发生的环境问题进行定性或定量的描述,抓住主要的环境问题,确定环境保护目标,根据城市布局和土地利用规划提出相应的环境功能分区,确定工业布局调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污染控制措施等,实现功能分区要求的环境质量目标,促进城市经济建设、城市建设与环境建设协调发展,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三、对城市环境规划的几点思考
(一)坚持环境规划和城市规划同步进行。城市环境规划要与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相匹配,既要有长远的城市发展规划,也要有近期的城市环境建设计划,要按照人口对环境生存空间的基本要求和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的基本规律,规划建设一定面积比例的广场、绿地、水域等环境功能区,使环境容量与城市发展规模相适应,环境建设与城市发展步伐相统一,环境质量与市民生存要求相一致。目前,我国多数乡镇功能区划和发展空间布局未确定,更需要加强小城镇城市化的总体规划和环境规划,把规划纳入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坚持环境建设、经济建设、城镇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环境规划要突出城市的特色和地区的优势,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制定环境保护规划目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二)把环境做为城市的重要资产来经营,是推动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政府提出“经营”城市的理念。经营城市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促进城市土地增值,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而环境质量的好坏是土地能否增值的基本条件之一。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首要条件和第一资源,规划在城市化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方向标。一个没有规划的城市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失去发展的潜在动力和方向。新晨
1.1生态修复
水利水电开发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可通过规划环评制定一系列的修复措施,尽快恢复生态环境的完善性,避免引发更大规模的生态问题。水利水电开发中的生态修复,必须以规划环评技术作为依据,实行建设补偿,与此同时跟踪开发中生态变化的指标,充分利用监测途径补偿生态缺陷,体现规划环评在生态修复中的作用与控制优势。生态修复结合规划环评的状态,制定符合生态保护的方法,补偿水利水电开发中的生态不足。
1.2构建制度
水利水电的开发速度越来越快,根据规划环评的实况,我国相关部门应对水利水电开发提出制度约束,通过构建制度形成环境评价的体系,用于规划环评的实践中,科学保护水利水电中的生态环境,确保水利水电所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优化环境评价。
2规划环评技术在水利水电开发中的应用
根据水利水电开发与规划环评技术的关系,分析规划环评技术的实际应用,体现技术性的环境保护,由此确保环境保护下水利水电的顺利开发。具体分析如下:
2.1环境评价
环境评价技术能够提高规划环评的应用效率,满足水利水电开发的基础应用。环境评价技术可以根据水利水电项目的基本情况,划分评价的范围,在此基础上确定评价对象,深入研究水利水电项目中的多个差别,由此确保环境评价技术更加适用于水利水电项目的开发。水利水电开发中的环境评价技术,主要包括数学模型和情景分析等,利用系统的评价方式,得出水利水电开发的环境依据,避免水利水电开发偏离环境保护的要求。
2.2区域分析
不同区域的水利水电项目,对环境存在不同的影响。水利水电项目属于国家基础建设,呈现区域性建设,增加了规划环评技术的应用压力。为优化水利水电的开发,需在环境评价技术中引进区域分析,根据规划环评的以往经验,完善区域性的环评分析。区域分析决定了水利水电项目中的环境规划,同时明确环境在区域中的表现特征,能够降低水利水电项目中环境规划的难度,有利于提高环境的稳定度。环境评价技术中的区域分析,归属于一类基础性的措施,可以为水利水电开发的规划环评提供技术性的保障。
2.3政策评价
政策评价是规划环评技术的核心,辅助环境评价技术进行决策。政策评价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其可以发现环境评价技术中的差异点,全面反馈水利水电开发中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同时渗透到政策评价中。政策评价在水利水电开发规划环评中,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如:
(1)政策分析,利用价值观念分析水利水电中的环境现状,实行多维度划分,进而实现多个层次的政策解析;
(2)政策预测,利用定性的分析,得出政策中的环评信息,通过判断环境评价技术前后的政策形态,估计环评的价值;
(3)政策评估,利用实践规划出水利水电项目中的环评价值,评估环境评价技术在项目开发中是否具备效益和效率保障。
2.险预测
规划环评技术在水利水电开发中,可以经过一系列的动态行为,找出开发过程中引发环境破坏的因素或潜在因素,并预测可能出现的风险。环境评价技术能够根据水利水电开发中的环境风险,估计此类风险引发的损失,包括经济损失和生态损失,而且风险预测具有一定的决策优势,预先评估风险损失,有利于控制开发中的环境破坏,充分控制开发行为,保护生态环境。
3结语
关键词:生态城市;城市生态规划;设想
生态城市(Ecopolis或Ecocity)的概念是上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来的,马上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前苏联生态学家O.Yanitsky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生态城市概念包括3个层次的内容:一、自然地理层,是城市人类活动的自发层次,是城市生态位的趋适、开拓、竞争和平衡过程,最后达到地尽其用、物尽其用;二、社会功能层,重在调整城市的组织结构及功能,改善子系统间的冲突关系,增强城市这个有机体的共生能力;三、文化意识层,旨在增强人的生态意识,变外在控制为内在调节,变自发为自为。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以人为核心,是一个融合了自然、经济与社会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自然生态系统到农业生态系统的演变,最后才产生了城市生态系统。
1.生态城市规划思想
生态城市的规划与传统的城市规划区别,在于它强调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价值取向,应用各种科学技术手段,分析利用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等各种信息,去模拟设计和调控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从而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调控对策。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应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以自然生态优先的原则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使系统向更有序、稳定、协调的方向发展,最终目的是引导城市实现人、自然、城市的和谐共存持续发展。
要实现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可持续性,就必须革新观念,运用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以环境容量、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适宜度为依据,缓解城市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协调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污染,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城市生态规划的内涵
城市生态规划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为建设生态城市而发展来的。
遵循五项原则:1、生态保护2、将自然融入城市3、历史文化的保护4、保证居民生活标准5、生态基础支持体系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从自然要素的规律出发,分析其发展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人类如何进行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有效地开发、利用、保护这些自然资源要素,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使得整个区域和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城市生态规划不同于传统的环境规划和经济规划,它是联系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规划及社会经济规划的桥梁,其科学内涵强调规划的能动性、协调性、整体性和层次性,其目标是追求社会的文明、经济的高效,生态环境的和谐。
4.城市生态规划的设想
⑴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在创建生态城市建设时,要特别重视城市生态系统的建立、维护和发展,使之和谐平衡,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促进人的全面进步。
⑵制定生态城市建设各阶段的目标和任务
建设生态城市的过程中要引进绿色GDP观念,不仅要看经济指标,还要看人文、资源和环境指标。
⑶统筹城乡生态建设,走新型产业道路
不仅要把城市作为生态建设的重点,还要把农村、山区和原生态保护区作为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领域。
⑷加快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
要把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按照城乡统筹、合理布局和分布实施的要求,实施好城市森林、河流整治、湿地保护等工程。以生态示范区、天然林保护等项目建设为载体,实现全区域的污染协防、生态联建,共同维护生态安全。
⑸大力推进城市生态文化建设
加强生态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生意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口生态体系。保护优秀文化资源,发展生态文化,发展生态文化。推行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绿色消费。
⑹加强法制建设,为城市生态建设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建设生态城市,必须把生态保护、污染治理和环境建设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严格执行生态环境建设的有关法律法规,做到依法保护,依法处理,依法监管。
⑺美化人居环境,构建宜居家园
要按照生态城市的目标,选择绿色建材、建设生态建筑,创造优美宜人的城市生活空间;要切实引导市民形成良好的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的习惯和行为,多做有利于环境的事情,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⑻创建绿色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一是建立技术支撑体系;二是加快发展绿色产业;三是精心培育绿色企业;四、开发绿色产品。
⑼建设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生态城市
抓住本城市特有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建设条件,要尊重、研究、发扬自身的特点,从一个或几个方面,抓住优势,体现个性,制定符合实际的、具有自己生态特色的城市建设方案,体现生态城市建设的优势,给人们一个醒目的形象。
要实现城市生态规划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革新观念,运用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以环境容量、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适宜度为依据,缓解城市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协调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污染,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1.李王鸣、刘吉平、王吉武城市生态廊道规划研究—以浙江湖州埭溪镇为例
徐溯源生态伦理与生态美学视角下的城市规划价值观
关键词:规划设计;环境要求;宏观理论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people's living environment and the corresponding put forward higher request. 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residential planning in planning and design must pay attention to some of the problems. Combined with years of the worked experience, to the city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planning and design is discussed.
Keywords: planning and design; Environmental requirements; Macro theory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住宅小区是城市大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生活中停留时间最长、接触最多的场所。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要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住宅小区的生活环境质量,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同时,需要满足居民各种社会活动的需求,便于居民的活动、交往。近几年来,我们在住宅小区的建设中,很重视住宅小区的合理规划。为此,在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工作中应逐步做到以下几点:
1 住宅小区规划中生态环境的保护
生态环境是影响住宅小区居住条件的主要问题。因此,在规划设计时要考虑地形、地貌和地物的特点,在尽可能不破坏建设基地原有的地理条件的同时,加以利用,创造出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一致、相互依存,富有当地特色的居住环境来。在住宅小区规划中要防止盲目提高容积率、只重建房不重环境的倾向。对住宅小区空间的布置,必须首先考虑生态环境,并按生态要求,本着“以人为本”原则,在住宅小区布置、环境布置、交通系统等环节保证住区有充足的日照,清新的空气,良好的通风,洁净的水面,尽可能扩大绿化面积,提高植物的中面系数(多种树)和造氧功能。要充分利用原有树林和水面,并使其合理使用。绝不能盲目破坏自然山水,随便推山建房,砍树取地。同时要做到处理“三废”,净化空气和水面,落实防风、防尘、防晒措施,改善小气候,使住区生态环境比原来好得多。
生态住宅小区要提倡环保理念、节能理念,充分利用环保材料、节能材料,使用太阳能,节约用水,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
2 住宅小区规划中各功能分区的组合
居住小区的空间按其功能要求一般划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用空间和私用空间四级。公共空间即居住小区的公共干道和集中的绿地或游园,供居民共同使用。在公共空间的规划上应与文化建筑、水面、曲桥、草坪、树木、雕塑小品或城市公园、河流水系等结合在一起考虑,营造出一种舒适、幽雅的空间氛围。半公共空间,是指其公共性具有一定的限度的空间,作为居住组团内的半公共空间是供居民共同使用的,它是居民增加相互接触、熟悉、交流的地方,是邻里交往、游乐、休息的主要场所,也是防灾避难的疏散的有效空间,以及通过较完整的绿地和开阔的视野作为居民接近自然的场所。私用空间即住宅底层庭院、楼层阳台与室外露台。底层庭院的设置使居民可以自由种植,增加组团内的景观,又使居民有安全感。楼层上阳台可以眺望、休息、种植花卉,营造垂直绿化的景色。
3 住宅小区交通道路的合理规划
住宅小区的交通道路要以方便居民出入、迁居,满足消防、救护需要,减少对住的干扰,保证住的安宁为原则进行布置,以达到通达性、安全性、方便性、一体性、多层次性的要求。
住宅小区道路系统应分级明显、架构清楚,既要与城市公共系统衔接,又要避免城市公交道路穿住区而过。如果城市规划确定公交道路必须穿过住宅小区时,在可能条件下可设计地下道路,以防止对住宅小区的严重干扰。小型住宅小区应避免机动车道进入居住区域。有的住宅小区建成“无车小区”,即把机动车道和停车场都设在地下,机动车从小区门口进入地下,居民在地下停车场可直接乘电梯到居室,车辆对住宅小区区域全无干扰,效果良好,居民满意。
住宅小区的停车位要数量合适、设置合理,有利于优化环境、节约用地,减少对居民的干扰。随着私人小汽车的不断增加,原来有的住宅小区按总住户数的20%、30%设置停车位,已显不足。有的档次较高的住宅小区已按总住户数的百分之七八十,甚至100%设置停车位。多少合适?应根据不同类型住宅小区不同居住人群,按适当超前原则确定。停车位的布置不能影响环境的美观,要尽可能减少空气污染、噪音干扰,而且应节约用地。住宅小区停车场以设在地下、半地下较为适宜,有以下几种形式:①半地下停车场与绿化组合――在同出地面的车场顶种植花卉、草坪,以至花架、花坛,一举两得。②全地下车库――其顶面的覆土应绿化,并与周围地面园林融为一体。③架空平台下停车库――在数幢住宅围合的空间设架空平台,其下停车,其上为绿化、交往空间。但由于车库靠近住宅,要设法防止对住户的干扰。④在绿化带塔棚架停车――这应尽量少用。但如果能做到停车地面仍有绿(用砖块铺地,地砖边缝种草),棚顶有绿树遮荫,不靠近楼旁,噪音很少,则未尝不可。
4 住宅小区空间的布局
住宅小区的功能区应布置得当,有丰富的经验,布局结构既有特色。住宅小区以居住为主体,但在教育医疗、文化娱乐、体育锻炼、交通出行、园林绿化......等功能区也要环绕居住中心,根据人的需要,合理布置。住宅楼的投影面积所占用地面积的比例(密度)应控制在30%以下;绿化用地一般应超过35%,并尽可能扩大,如有的优秀住区已达到50%以上。绿地分布应按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便于居民就近使用的原则。公共服务设施尤其是体育锻炼、老人休闲、儿童游戏活动场地,既要适当靠近居住区域,方便居民使用,也要防止对住户的干扰。
住宅小区群体的布置,应提高院落功能,增大交往空间。合理的组团围合式――院落、群落式可以丰富建筑空间环境,优化组团园林设计,方便居民交往和休憩、锻炼。也可以设计立体交往空间,在相邻的住宅楼(尤其是高层)之间及楼顶设计几个交往层。在山坡地段,为便于依山就势建房,增加建筑群体的梯度层次,可以适当设计一些排列式布置。但这种布局也应注意提高住宅群落功能,布置好住宅行列间的园林绿地和交往空间。
结束语
总之, 设计师在进行现代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时必须以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前提, 对环境负责、对社会负责, 同时必须对开发商负责、对住户负责, 追求更加阳光、更加完善的与周围环境协调适合人们居住心理的住宅社区, 尽可能地给人们提供舒适、安静和新颖优美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 高永红试论居住小区环境规划[J]《山西建筑》2009年08月
[关键词]影响评价;土地使用;生态适宜
中图分类号:F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6-0254-01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对土地的需求量一直很大,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需求量也在一直增长。但是如果在开发过程中我们不能很好地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将会产生很严重的后果。因此我们要合理的开发土地,建立正确的生态适宜性分析方法。而经过实践探索,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其中最为简单可行的方法。
1. 生态适宜分析方法的种类
土地使用生态适宜性分析是区域环境影响的一个重要评价内容,是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理性评价和规划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适宜性主要负责对环境开发区域内各种使用功能不同土地排序位置的科学合理性,生态优化性等因素进行综合的考虑。目前土地使用生态适宜性分析方法的种类主要包括地图重叠法,因子加权评分法以及生态因子组合法这三类。
第一类,地图重叠法。地图重叠法是一种比较形象的分析方法,具有直观易理解的优点,它通过对自然生态环境中的不同因素的综合分析来获得土地使用生态适宜性的评价结论。地图重叠法其实采用了等权相加的原理,需要将地图进行重叠。然而,在实际的分析过程中,每个分析对象的性质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这会导致最后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得不到保证,即使后来采取了对分析对象采用颜色标注的方法,也未取得十分显著的效果,反而增加了工作量及繁琐的程度,且重叠后的地图在颜色深浅上的区别也存在一定的难度,造成一定的分析误差;第二类,因子加权评分法最大的优点就是其分析过程相对简单便捷,不像地图重叠法那样还需要对土地的性质进行一系列的拍照,制作范本等繁琐的程序,而且因子加权评分法能够有效解决图像颜色杂乱模糊的现象。此外,这种分析方法的实现结合了计算机的科技优势,大大提高了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因子加权评分法与地图重叠法在原理上相比较,前者评价对象的独立性更强,与实际应用中评价标准及因子的相连性是不相符合的,因此需要一个更加折中的方法;第三种,生态因子组合法。这种方法具体可以细分为两种,层次组合方法和非层次组合方法。前者是采用单组的因子实现对土地的适宜度的评价,之后再将本组的因子作为具有全新性质的因子与剩余因子之间进行组合,采用综合的方法对土地进行综合的评价;后者则是与前者相反的一种因子组合法。由于层次组合法程序更加简单与便利,因此更适合应用在复杂性较高的土地评价当中[1]。此外,生态因子组合法集中了地图重叠法与因子加权评分法两者的优势,实现了对评价因子综合性分析和总结的目的[1]。
2. 生态适宜性的评价内容
生态适宜性评价的主要内容是对环境开发区域内各种使用功能不同土地排序位置的科学合理性,生态优化性等因素进行综合的考虑。生态适宜性评价是以环境规划范围内生态的类型作为评价的单元或因子,然后依据区域资源及生态环境的特点,对具有代表性的生态特征进行选择,并从规划目标尺度的抗干扰性、独特性、观赏性、和谐型以及生物多样性等评价规划范围内在的资源质量,从而确定范围内生态资源对资源开发的限制性、适宜性进行相应的分析评价,并对适宜性的等级进行明确的划分[2]。
3. 土地使用生态适宜性在区域环境评价中的应用
近年来,土地使用生态适宜性在区域环境评价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下内容将以我国大连两个不同的区域为例展开,对出现环境问题,影响气候条件以及未来期望着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究。
3.1 出现环境问题
在区域开发造成环境变化这个问题上,该座城市的相关政府部门已经对这两个区域的生产区与与出口外贸区进行了不间断的开发,这对当地的土地,水等资源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例如,区域开发过程中搭建的锅炉等耗能设备极易出现废气超标排放,根据生态土地使用适宜性分区图就能得出锅炉就是这这两个区域环境中的重要污染源。此外,废水污水的任意排放以及机械设备噪音也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污染。这些现象均会对这两个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很严重的破坏,甚至使环境发生不可逆转的恶性转变。此外,区域生态适宜性区位分析图的绘制是土地使用生态适宜性在区域环境评价中应用的一个重要手段,一般情况下,分析图中若高低地势之间的的变化呈现递增或者递减的趋势,且高位势的区域上水和上风的方向,则基本可以说明这样的环境布局规划是符合土地使用生态适宜性要求的[3]。由此看来,土地使用生态适宜性在区域环境评价中的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因区域开发而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通过对环境开发区域内各种使用功能不同土地排序位置的科学合理性、生态优化性等因素的分析和总结,使得环境开发更加符合环保、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于生态环境的维持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意义。
3.2 影响气候条件
区域环境的开发对气候条件也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子中的城市南风盛行的季节包括春季和夏季,而在秋季与冬季,则主要以北风为主,在这两个季节中,西北风也是发生频率比较多的一种风向。根据该城市风向的规律可以发现,北风和南风是污染物排放传播的主要方位,特别是对于采暖高峰期的冬季来说,是北风与西北风最盛行的时期,采暖产生的废气就会借助风向的作用对该区域的空气质量与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而通过土地使用生态适宜性分析,有助于在区域环境规划阶段中有效避免后续环境问题的产生,从风向给区域环境带来的影响不难发现,土地使用生态适宜性在区域环境评价中的应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气候条件。因此,区域环境的规划布局一定要与区域的总图规划目标相一致,生态位置的选择也要充分考虑能否减小污染物重复污染的可能性,总之区域环境的总体规划要充分以城市生态学原理为基础。
3.3 对未来的期望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速度的加快,土地的使用问题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生态适宜性是城市土地使用中的一个基本要求,其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得到更加合理的解决。就目前我国技术及设备发展的现状来看,还无法实现对土地生态适宜性进行准确判断的目标,很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究和解决,具体表现在:第一,需要不断对我国土地适宜性的协调理论及管理方针进行更加深入的调查研究;第二,需要对土地使用适宜性加以评价和研究,并不断改造和创新技术方案,寻找出最佳的生态适宜性研究方法。
结语
上述内容主要简要分析介绍了生态适宜性的评价内容,并重点对生态适宜分析方法的种类,土地使用生态适宜性在区域环境评价中的应用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探究。总的来说,我们土地使用生态适宜性在区域环境评价中的应用方面还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程吉宏,王晶日.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土地使用生态适宜性分析[J].环境保护科学,2008.
摘要:乡村是以农业为基本经济活动内容的一类聚落的总称,是中国绝大部分人口主要的聚居区域。而乡村的景观园林作为乡村总体规划的基础,对于乡村人口聚居区域的整体布局、乡村特色的塑造与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乡村景观园林在乡村人口聚居区域环境规划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趋明显。乡村景观园林是中国园林发展的基础与源泉,但目前中国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探索乡村人口的景观需求,进行主要类型乡村景观园林规划的探讨,对于未来乡村景观环境规划建设以及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1 乡村景观园林概述
1.1 乡村景观园林的含义 乡村景观园林是景观规划设计界新兴的研究领域,由“乡村”、“景观”、“园林”3方面构成。从广义上来讲,乡村景观园林是非城市化地区人类聚居环境以大自然的真山、真水等自然素材塑造而成的具有高度审美价值和自然精神境界的境域。
1.2 乡村景观园林的功能作用 第一,生活、生产功能。村落景观、农业景观与城市景观的风格迥异,它们是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源地,故进行乡村景观园林设计时首先要满足生活与生产功能。第二,生态功能。乡村景观的生态功能主要表现在净化空气、调节小气候、降低噪音、减轻“三废”污染、吸收粉尘、有害气体,维持生态平衡,最终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第三,文化功能。乡村居民之间具有较为一致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意识行为,久而久之在交往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上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特征。第四,美学功能。乡村景观园林“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因材致用”,它的线条、色彩、形象无不透露出朴实无华的自然气息。
1.3 乡村景观园林绿地系统的类型 根据功能和乡村生活的需要分类,乡村景观园林绿地系统分为:公共绿地、生产绿地、附属绿地、自然绿地以及防护绿地。
1.4 乡村景观园林的规划原则 乡村景观园林的规划原则如下:规划先行原则、特色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实事求是原则、属地实施原则。
1.5 乡村景观园林绿化的具体模式 乡村景观园林绿化的具体模式分为:宅旁绿化、道路绿化、水岸绿化、公共空间绿化、防护绿化等。
1.6 乡村景观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第一,乡村景观园林绿化规划不科学,过于追求城市化;第二,乡村绿化规划结构不合理;第三,乡村绿化科技含量低,质量参差不齐;第四,乡村绿化植物种类单一;第五,乡村绿化宣传力度不够,绿化管理不力。
1.7 乡村景观园林绿化植物规划原则 第一,适应生态环境,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第二,根据地域特点,体现区域特色。第三,强化植物配植的季相变化,增加新优植物。第四,突出绿化植物功能性、艺术性与文化性。
1.8 乡村景观园林绿化的管理 乡村景观园林绿化的管理分为:乡村景观园林绿化的规划管理、乡村景观园林绿化的建设管理、乡村景观园林绿化的产权管理、乡村景观园林绿化的监督管理、乡村景观园林绿化古树名木的管理。
2 乡村景观园林绿化的发展趋势及模式
2.1 发展趋势 乡村绿化一体化趋势、乡村景观化趋势以及乡村园林化趋势。
2.2 发展模式 乡村绿化与景观生态建设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乡村绿化与发展农村旅游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3 主要乡村景观园林类型的规划
3.1 道路绿化 乡村景观中道路绿化的设计形式包括:一板二带式、二板三带式、三板四带式以及四板五带式。在行道树的选择方面,应满足如下标准: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和生长环境;树形整齐、枝叶茂盛;移植容易成活,生长健壮,病虫害少,养护管理粗放;叶、花、果具有一定观赏价值,并能够体现当地乡村风貌;抗性强,具有一定的生态功能。
3.2 乡村庭院绿化 乡村庭院是农业社会的产物,乡村家庭既是生活单位也是生产单位,在承载广大村民生活起居的同时,也承载着村民的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庭院不仅是养花种草的地方,也为人们带来惬意的生活体验。乡村庭院绿化应注重植物选择、空间营造等诸多方面的考虑,在突出园林艺术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出乡村庭院的特殊要求。
关键词:城市;生态规划;分析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cept and content of urban ecological planning, precautions do a good job in urban planning, ecological planning.Key words: city; ecological planning;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我国城市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必须走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的城市生态规划与建设之路, 这也是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必须坚持高标准的城市生态规划与建设管理、高起点的环境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高科技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等为主要载体的知识经济和以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的 3R 技术为主要载体的循环经济。只有这样, 才能达到社会文明公正、经济高效繁荣、环境优美洁净、生态良性循环的新世纪城市发展的宏伟目标。
1 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
现代城市是一个多元、多介质、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各层次、各子系统之间和各生态要素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城市生态规划坚持以整体优化、协调共生、趋适开拓、区域分异、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为指导, 以环境容量、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适宜度为依据,有助于生态功能合理分区和创造新的生态工程,其目的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寻求最佳的城市生态位,不断地开拓和占领空余生态位,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潜力,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共生。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 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开发和生态建设提出合理的对策, 从而达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的目的。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 (MAB,1984)第 57 集报告指出生态城(乡)规划就是要从自然生态与社会心理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诱发人的创造精神和生产力,提供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因此,城市生态规划不同于传统的环境规划和经济规划, 它是联系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规划及社会经济规划的桥梁, 其科学内涵强调规划的能动性、协调性、整体性和层次性, 其目标是追求社会的文明、经济的高效和生态环境的和谐。
2 城市生态规划大体应包括的内容:
高度的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意识:应具有较高的人口素质、优良的社会风气、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高度的生态环境意识,这是城市生态建设非常重要的基础和智力条件。
2.1 高水平的管理系统:包括人口控制、资源利用、社会服务、医疗保险、劳动就业、治安防火、城市建设、环境整治等都应有高水平的管理, 以保证水、土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适度的人口规模, 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
2.2 完善的绿地生态系统: 不仅应有较高的绿地指标, 如绿地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而且还应合理布局, 点线面有机结合, 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 组成完善的复层绿地系统。联合国生物圈生态与环境保护组织规定, 城市绿地覆盖率应达到50%,城市居民人均绿地应达60%时,我国要求本世纪末人均公共绿地达到7㎡-11㎡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城市离上述要求差距较大, 在城市生态建设的过程中,应努力向着高标准的绿化方向发展。
2.3 高质量的环保系统: 对城市的大气污染物、废水、废渣以及饮食业、屠宰业、农副市场、大众娱乐场所等系统排出的各种废弃物,都要按照各自的特点及时处理和处置, 同时加强对噪声的管理,各项环境质量指标均应达到国家先进城市的最高标准,使城市生态环境洁净、舒适。
2.4 高效能的运转系统:包括通畅的道路交通系统,充足的能流、物流和客流运输系统。快速有序的信息传递系统,相应配套有保障的物资供应系统 (主副食品、蔬菜、材料、水电、燃料等)和城郊生态支持圈, 完善的专业服务系统和污水废物的排放、处理系统等。
3 城市生态规划应该注意的问题
生态城市规划是建设生态城市的起点,通常要回答为什么要建设生态城市以及生态城市规划要解决哪些问题?这是多数城市管理者关心的问题,只有明确地给出问题的科学解释才能确定一个城市是否有必要建设生态城市,因此,生态城市规划需要优先思考一些问题:
3.1 区域生态安全问题。生态城市本身也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要实现与其他区域的物质流转才能真正体现其发展活力,区域内生态环境的安全状态是决定区域内城市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因此,在推进自身生态化建设的同时, 要特别注意区域内城市间的协调发展,实现区域内的优化整合。因此在城市系统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规划中, 既要考虑区域承载能力对于城市需求的制约,又要考虑城市发展对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力、扩散力、带动力。只有当一个城市向外部的索取被该城市对外部的回馈所平衡时, 城市运行才是健康的、合理的。
3.2 增长空间控制问题。城市发展潜力与增长空间应是相互制约的, 实践证明“摊大饼”式地盲目扩张会对城市的发展形成巨大的压力。许多城市面临着城市绿地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满足人口增长需求空间等问题, 如果不从科学规划的角度从长计议, 未来城市发展的空间将会受到城市环境容载能力和城市生存安全能力的限制。可以根据城市具体的生态问题规划建设“生态安全带”、“生态警戒带”和“城乡交错带”等控制线。以此界定生态城市的增长空间幅度, 为城市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潜力提供科学的决策信息。
3.3 城市经营成本问题。城市经营成本的高低是社会经济发展效率,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状况以及城市内在可持续性的重要表征如果城市经营成本过大, 说明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内在的不协调性。我国多数城市目前经济发展处于快速发展期, 但经营成本亦相对较高, 因此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时首先应该对城市历史的经营成本做出理性的分析, 从中分析经营成本高出的部分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研究城市生态规划的着眼点。
3.4 人力资源转化问题。将庞大的人口资源迅速转变为更加有效的人力资本,是建设生态城市的本质要务。中国城市化进程中, 根本的任务是必须将人力资本的培育,作为城市化成功的最大保证。其中所涉及的充分就业问题、共同富裕问题、生活质量普遍提高问题、现行二元结构的消除问题、中产阶级的形成问题以及国际竞争力的提高问题,均可以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力资本培育中,获得满意的解决。因此生态城市规划也要充分认识城市人力资源在一、二、三产业中分配的历史变化, 在经济生态系统上要重点对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问题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
4 结语
生态城市作为未来的人类聚居地,它的实现有个发展建设的过程,也就离不开规划的指导。以切实可行的规划指导。当今城市的生态建设,是实现生态城市的基础。城市生态规划就是以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思想为基础, 对城市的结构功能、资源利用、生态关系进行社会、经济和自然的整体协调发展的调控,因此,城市生态规划是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一、*年工作情况
(一)生态市建设进展良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和责任落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生态市建设的意见》。二是科学编制生态市县规划。市政府批准实施《临沂生态市建设规划》。各生态县区建设规划全部编制完成,并通过了省、市组织的专家论证,经各县区人大审议通过、颁布实施。三是突出抓好生态市建设重点工作。抓住循环经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三大重点领域和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保持水土、防治污染四个关键环节。临沂市被列为全省循环经济试点市。四是积极推进生态县区建设。对全市各生态县区建设情况进行了调度,初步制定了生态县区创建计划,并上报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确定兰山区率先建设生态区,罗庄、莒南、郯城等多个县区争取生态县创建先进县。五是围绕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加强各项生态工作。六是加快*—*生态省建设市长目标责任书各项工作完成。对责任书各项指标进行认真分析梳理,确保如期完成目标任务,对生态市建设县区长目标责任书进行了督导落实。
(二)积极准备生态示范区验收工作。组织各县区环保局分管局长、科长去日照、章丘等地学习生态示范区创建先进经验。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考核验收工作的通知》,制定了《临沂市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实施方案》和《临沂市各县区生态示范区建设验收资料准备方案指导意见》。
(三)快速推进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活动。一是全面编制乡镇环境规划。环境规划坚持以人为本,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现循环经济理念,因镇制宜,根据各乡镇发展定位,紧紧抓住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措施。各乡镇根据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状况、人口数量以及国家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将镇域经济规划和环境保护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乡镇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加强对环境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对不符合环境规划、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工程和项目,都做到了令行禁止。*年共编制62个乡镇环境规划,并全部通过论证,经县区人大或县区政府批准实施,居全省首位。二是加强资金扶持。环境优美乡镇等生态创建活动,应作为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项目。市环保局对创建环境优美乡镇进行资金扶持。对获得省级环境优美乡镇称号的,市局奖励每个乡镇2万元;获得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称号的,市局奖励5万元。三是落实责任。为加快我市环境优美乡镇建设,临沂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年度环境优美乡镇创建计划,并组织部分乡镇及县局去青岛学习创建经验,*年上报沂水镇、郯城镇创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上报61个乡镇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居全省首位。四是梯次推进。为深入推进生态市、生态县建设,市环保局结合临沂实际,*年制定了《市级环境优美乡镇考核验收规定》,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创建市级环境优美乡镇活动。目前,全市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已形成市级、省级、国家级“整体规划、梯次推进”的良好格局。
(四)积极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创建工作向村庄延伸,使村庄成为生态系列创建活动的基本单元,生态市、生态县、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年11月,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农村广泛开展了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以“经济发展、民主健全、精神充实、环境良好”为主要创建内容,由各级文明办和农业、环保等部门共同组织实施,并提出了全市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的目标:到*年,全市15%左右的行政村达到文明生态村标准;到2010年,全市45%左右的行政村达到文明生态村标准;力争到2020年,把全市行政村建成文明生态村。创建以来,全市涌现出一大批文明生态村先进典型。*年4月,在临沭县召开了全市文明生态村建设工作现场会,创建活动全面铺开。目前,全市文明生态村已建设规划538个,基本建成201个文明生态村。
文明生态村建设中,以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创模为促进,以建设生态示范区为主体,以创建环境优美乡镇为拉动,以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为主要内容,因地制宜,确定了平原、山区、丘陵等不同类型的典型范例进行总结推广,按照好、中、差划分为三个层次制定了不同创建标准,实施了以“三清五化”(清粪堆、清垃圾堆、清柴草堆、硬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为重点的环境整治工程,开展了以“六通九有”(通电、通自来水、通硬化路、通客车、通电话、通有线电视、有村庄规划、有管理制度、有专管人员、有文体活动场所及活动器材、有文艺队伍、有图书阅览室和小康电子书屋、有宣传栏、阅报栏、村务公开栏、有村民学校、有卫生室)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以“一池四改一利用”(沼气池建造与改圈、改厕、改厨、改水,开发利用太阳能等新型清洁能源)为中心的生态家园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在全市建成了生态家园型、文化特色型和生态经济型等不同类型的文明生态村,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五)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一是围绕新农村建设,全面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下发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通知,沂水县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全国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试点。二是认真准备土壤污染防治调查基础工作。成立了临沂市环境保护局土壤污染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初步摸清并上报了全市土壤污染调点对象基本情况。三是加强好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工作。夏秋收季节,市政府分别下发了做好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工作的通知。根据对国家环保总局利用风云一号等气象卫星对全国主要麦收地区的焚烧作物秸秆火点进行监测的结果统计,夏收季节全国共计火点2982个,其中山东省430个,临沂市22个,占全省的5%。
(六)加强自然生态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在全市开展了自然保护区专项执法检查。建成了莒南马鬐山、临沭苍马山2个市级自然保护区,协调各方积极进行蒙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蒙山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积极开展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云蒙湖、沭河源、跋山水库等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已编制完成初稿。开展省级生态示范旅游区创建工作,与市旅游局联合转发了省旅游局、环保局开展创建省级生态示范旅游区的文件,上报蒙山风景区等创建省级生态示范旅游区。
二、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保护工作缺乏具体的规范和有关制度的支撑。生态保护职责难以真正落实,环保部门在生态保护方面责任大、权力小、措施空。由于缺乏配套的法律措施和最基本的原则性规定,面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环保部门无法可依,缺乏相应的处罚依据和处罚标准。
(二)严峻环境污染形势下,现实中生态保护很难与污染防治并重。当前污染防治任务异常繁重,环保系统内难以拿出更多的精力用于生态保护。另外,围绕怎样促进污染防治,生态保护还没有找到明确的、马上行之有效的切入点。
(三)生态市建设投融资渠道不畅,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的多元化融资机制尚未健全。生态保护与建设,必须有资金支持,有明确的政策,有顺畅的渠道。生态资源补偿机制的建立,也迫在眉睫。
(四)生态保护与建设管理体系需要进一步理顺。生态保护工作,单纯环保部门自己的事情很少,大多工作主要是别的部门负责,有的还重复。比如,环保部门的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与农业部门的生态家园富民行动类似;发展有机食品、沼气工程等农业部门更具有优势,要人有人,要钱有钱;等等。
(五)生态保护自身的制约性,反过来也制约了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比如自然保护区建设,自然保护区按规定绝对不能随意开发,《环境保护违法违纪处分暂行规定》也特别明确的针对在自然保护区违规旅游等提出了处分规定,另外还需经费维持,已建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资金非常紧张。有的部门存在一种误解,认为是花钱买“套”,积极性不高。
(六)县级环保局生态管理队伍水平偏低。缺少培训,开展生态保护工作少,不能适应新形势需要。
三、*年主要工作
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国务院《决定》和省局部署,学习兄弟市先进经验,以生态市建设目标责任书为抓手,以创建生态示范区为中心,健全组织和资金保障,加强各类生态示范创建,突出抓好农村环境保护、自然生态保护,务求实效,使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较大进展。
(一)做好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验收工作。原先计划*年9月全市包括12县区全部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各项前期工作均已开展。通过认真落实《临沂市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实施方案》和《临沂市各县区生态示范区建设验收资料准备方案指导意见》,计划*年全市整体分别通过省局预验和国家总局验收,率先建成全国人口最多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二)继续推进生态市、县区建设。进一步加强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努力形成齐抓共管、分工协作、责任明确、有序推进的工作格局。定期召开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会议和联络员会议。建立生态市建设考核奖惩机制。加强各县区、各有关部门生态市建设任务调度。计划*年兰山区率先建成生态区。
(三)积极创建环境优美乡镇。计划*年建成10个国家级、30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落实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奖励2万元,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奖励5万元,鼓励各县区也出台相应奖励政策。加快乡镇环境规划编制和评审工作,精心准备申报材料。配合市文明办、农业局搞好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
(四)加快实施生态省建设市长目标责任书。*年是实施生态省建设市长目标责任书的最后一年,确保我市责任书考核成绩能确保合格,并能进入生态市建设先进市考核B组前三名,取得生态市建设先进市称号。同时制定《生态市建设县区长目标责任书(*—*)考核办法》,做好生态市建设县区长目标责任书的督导落实和检查考核。
(五)认真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结合国家、省要求,制定并组织实施全市《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加强农村生态保护。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积极创建有机食品基地,推广有机食品认证。加强规模化禽畜养殖业污染防治,开展对规模化禽畜养殖业的污染防治进行监督检查,创建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加强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继续开展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农用化学品环境安全管理等工作。
(六)认真做好全市土壤污染防治调查工作。根据国家总局、省局规定,在全市范围内系统地开展土壤现状调查,分析重金属、农药残留、有机污染物等项目及土壤理化性质,通过开展全市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掌握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状况,阐明区域土壤污染的特征,为建立符合我市的土壤环境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防治土壤污染提供基础数据和信息。
(七)加强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建成蒙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和3个市级自然保护区,建成沭河源头区、云蒙湖、跋山水库饮用水源地3个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和3个市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加强重点资源开发及旅游资源生态保护,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生态保护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八)建立生态市建设财政支持制度。协调市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生态市建设事项,争取制定生态市、县区建设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落实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开展全市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以云蒙湖饮用水源地生态补偿为试点,争取建立全市上下游之间的生态资源补偿机制。
(九)开展生态环境状况评价。依据国家环保总局最近于*年5月1日实施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开展全市及各县区生态环境现状及动态趋势的年度综合评价。
四、建议
(一)强化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保障。建议省里出台专门的生态省建设考核奖惩机制。二是加强资金保障。建议省里出台文件,进一步明确生态省、市、县建设资金列入本级预算的规定,做到必要的资金保障。对生态示范系列创建落实配套支持资金,省级及以上级别创建,省里应给予部分资金扶持。三是加强法制保障。建议省里制定相应的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措施,面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使基层环保部门有法可依,有明确地的处罚依据和处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