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院经营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园林设计艺术的内涵及其指导原则思想
在此过程中,因地制宜是进行园林艺术设计所必须要遵循的原则,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建设所需的各项投资经费,并且还能够在充分利用有限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营造更多审美效果,例如,在城市建设规划中,可以根据具体的观赏效果来对园林造景因素中的假山、异地塑料树类、雕塑作品等进行美化设计,有效将园林设计中的适用性、经济性和美观性融入进去,体现更深层次上的精神文明氛围。因此,园林艺术设计者要综合考虑环境设计的各项指导性原则,在降低经济投入成本的前提下,提升园林艺术设计水平。
2景观规划中的园林设计策略
2.1创新园林设计理念,丰富园林设计思想园林设计一定要体现出审美性、真实性和观赏性,通过科学理论的指导,对景观规划中的植物造景进行设计,以体现出绿色植物的层次感与审美效果。此外,还要紧密结合城市本土化的建筑特色,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体现具有城市特色的树种植被和花卉,以此丰富城市的多元化设计思想和设计元素,增强景观规划设计的可供观赏性和娱乐性。2.2构建城市“零污染”的绿色生态系统大力倡导建设原生态的绿色景观园林艺术,是因为绿地群落对于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完善空气质量、涵养城市地下用水水资源、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少汽车尾气含量以及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通过在城市景观规划中融入较多的园林设计思想,可以起到维护生态平衡、减少环境污染的效果,对于绿化城市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3保存和繁育种质资源依据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指导理论所倡导的原则,应当在景观规划设计中体现出保护珍贵野生植物的理念,实现提高城市景观质量与稀有植物数量的双发展。充分收集、培育和保护稀缺的野生植物资源,不仅可以丰富园林植物的栽培品种,并且还能够提高城市园林的整体艺术观赏价值、净化城市空气、绿化城市环境。2.4园林规划应坚持保护植被自然地貌的原则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很多开发商为了在最大限度上追求经济利益,在城乡结合处大力进行移山造地以及推土建设开发项目,对原生态的风水树林草地造成了严重破坏,如此以来,对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地域特征性植物产生了破坏性,不利于当地生态环境的研究和科学价值的提取,对实行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2.5以科学标准严格要求现代园林绿地建设城市景观规划园林建设设计者应该严格遵循生态系统理论体系的指导性原则来进行,在园林建设中充分体现相关科学的综合性因素,按照五大规则性标准来执行:其一,功能标准,将保障居民身心健康、维持自然生态平衡作为园林设计的最主要功能之一;其二,体现高效率和经济实用性,提倡利用最少的资源消耗以及资金时间投入,创造出最高的经济效益和资源价值,以做到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率;其三,资源的循环和可再生标准,充分发挥资源生态系统的循环利用以及再生功能,对园林绿地系统进行科学规划;其四,乡土与生物多样性标准,注重培育乡土植物以及多样性植物,并积极倡导外来物种引进机制建设;其五,地方与风土精神标准,突出园林规划区域的地域文化特色,并全力打造独立性较强的游赏娱乐空间。
作者:蒋壮力 张明明 单位:河南木森林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对环境艺术设计创新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把传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相结合,并在创新中实现二者的发展,是彰显文化魅力,提高环境艺术设计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茶文化元素在艺术设计中的作用、特点,并就茶文化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创新应用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
茶文化;元素;环境艺术设计;创新应用
所谓环境艺术设计就是指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对室内环境空间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提高空间使用功能,提高使用舒适度的一门实用性的技术。近年来,彰显文化魅力成为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一种发展趋势,而且彰显传统文化又成为一种风尚。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有的民族和区域特色更具魅力。把茶文化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创新应用,是环境艺术设计的一种尝试,这种尝试对提高环境艺术设计的质量和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1茶文化元素
我国是茶的故乡,同样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在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茶文化就其内容来说主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等高层次的精神文化,也包括茶联、茶书、茶具、茶画等物质形态,同样也括茶艺、茶技等等。茶文化元素是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洗礼而存下来的茶文化中的精粹,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我国茶文化元素的典型代表紫砂壶,从最初的泡茶的器具发展到今天集诗词、书画艺术等于一体,内容从开始的泡茶发展到今天融哲学、道德等方面的综合体。还有竹子、古木、根雕等茶文化元素以物抒情,情景相融,文化内涵丰富,也与现代人们的生活理念相适应。从材料、造型和审美上将茶文化元素应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之中,恰恰与人们所追求的生活境界和环境艺术设计目标相吻合,为环境艺术设计创新发展提供了途径。
2茶文化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的作用和特点
2.1茶文化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的作用
茶文化元素与环境艺术设计实现融合,并结合实际进行创新,可以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产生出以下新的效果。一是增强环境艺术设计活力。茶文化元素内容丰富,又富有极强的民族和区域特色,可以说是充满活力的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结合环境区域特点巧妙的融入茶文化元素,可以使环境艺术设计更具有民族性,使设计更体现地方特征,灵魂更加突出,作品的生命力更强,使环境艺术设计更具有文化色彩。二是增强环境艺术设计的“空间”。茶文化元素寓意深远,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思想空间。在环境艺术设计融入茶文化元素,可以让人通过这些元素所赋予的丰富内涵细心进行体味,让人们在这种充满茶文化元素的空间引导下进行思索,这种思维上的拓展比实际空间上的拓展更具有深远的意义,是环境艺术设计的最高境界,是一种大美,真正实现了我国古典“大美无言”。三是使环境艺术设计更加贴生活。茶文化元素来源于生活,经过发展又高于生活。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融入茶文化元素,使得设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而又在某程度上高于现实生活。这种根植于现实而又超脱了现实生活的环境艺术是一种能让人接受而又可以得到高级享受的精品,是环境艺术设计的最终追求。
2.2茶文化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运用中的特点
将茶文化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创新应用,实现了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的融合,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文化性。茶文化元素是茶文化的精髓,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缩影,具有极高的文化性。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应用茶文化元素,使文化、审美和艺术功能实现了完美的结合,是历史与潮流的结合,是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碰撞,必将使环境艺术设计的文化性进一步彰显。二是民族性。茶文化元素的民族性是其最大的特点。而环境艺术设计的特色同样需要民族性来体现。所以在环境艺术设计创新应用茶文化元素,通过茶文化元素鲜明的民族特征来彰显环境艺术设计的特点。三是艺术性。茶文化元素中的制作工艺、泡茶的技艺,与茶有关的诗词曲赋和茶画等等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通过恰当的方式去展示这些工艺和技艺,把茶诗词曲赋和茶画与环境巧妙结合,就是一种艺术的再造过程,必将产生出一种新的艺术作品。四是现代性。茶文化元素虽然代表的是一种传统文化,但当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这种充满现代气息的艺术创造中应用这些元素的时候,其所代表的含义明显已经超越了其在茶文化的涵义,是一种紧跟时尚潮流的发展,现代性已经在这些元素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3茶文化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创新应用
3.1环境艺术设计材质的选择
茶文化讲求清静典雅,所以在其空间元素上无不体现着这种特征。在茶文化元素中,树根、藤椅、紫砂壶就成为茶文化空间元素的代表,同时也通过这些文化元素构成了一幅恬静典雅的空间画面。这种材质的选择与现代钢筋混凝土构成的城市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显天然和质朴之气,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在现代都市中如果能用这些元素构建一个空间,定会让人产生一股气定神闲之感,也会使人身心舒畅,同时也体现了对茶文化淋漓尽致的运用原则。借鉴茶文化元素的这些特征,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可以大胆吸纳这种在材质选择上的特点,多使用一些木质的材料,充分利用木质自然纹理,给人以柔和温暖的感觉。同时通过在草木等材质的选择上,使空间更加统一、协调,富有生命力,充分实现“草木皆有情”的意境,更让人感到自然气息,体现人文上的关怀。特别是在一些私人空间和高雅空间中应用茶文化元素在材质运用上的理念,并富于现代生活气息,给人美和舒适的感觉,从而使环境艺术设计更为成功。
3.2布局设计
环境装饰是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空间结构确定后装饰性就成为环境艺术设计的重点。而且这种装饰性更多体现在软装与相关配饰等方面,通过家具和装饰物品的合理设置,实现功能的创新。在我国茶文化中精美的茶具,与茶有关诗词曲赋、茶画等具有特别的艺术气息,本身就是一件件艺术品。如果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对这些元素选择性地进行应用,并结合空间情况进行合理设置,一定会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彰显民族文化的魅力。笔者在某茶乡见到过一个茶楼,虽然原建筑不具备优势,但通过精心布局和摆设,营造出了浓厚的明清风格。各种年代家俱分布其中,紫砂壶,与茶有关诗词曲赋、茶画等被巧妙的摆放在茶楼中,再配有现代技术的灯光,仿佛让人走进了一个古老茶叶之乡,茶文化元素又好像随时向人们诉说着我国悠久的茶文化,让人流连忘返,真正实现了茶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创新。
3.3空间层次
环境艺术设计中创造二次空间,实现环境层次的丰富是一种常用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茶文化元素中的竹子、青砖、茶画等都可以用来实现空间的围合和整合,从而实现空间象征性分隔。通过这种分隔营造不同的意境,设置一些虚拟的场景。同时对茶文化元素进行创新应用,不仅实现了空间功能的再造,当人们在这些空间中活动时,又可以充分感受茶文化的丰富内涵,引起人思想的不断变化。笔者见过一个公共阅览室,通过竹子这种茶文化元素进行了空间的分割,然后营造出不同的文化空间,让人们的思绪随着空间的变化,接受不同知识的熏陶,那种虚实、意境之美让人感叹,环境艺术的设计的效果也通过这茶文化元素的合理应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3.4氛围意境营造
营造氛围是环境艺术设计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这种氛围的营造必须通过空间各元素的配合才能实现。可以想象,在一个空间内浓厚乡村气息的藤竹茶几,再加上竹子、紫砂壶这些茶文化元素的点缀,定会把茶天然的这种特征阐释得盎然有趣,让人在田园生活中遨游。当然,在环境艺术设计中,通过适当的方式对茶诗词曲赋、画等创新应用,与其它民族文化元素实现有机结合,实现搭配统一和谐,一定会在特定空间内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这种借助环境艺术来传递文化气息的做法是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趋势。
3.5和谐思想的运用
茶文化的中心是和谐,茶文化元素是和谐的具体体现。这种和谐体现在“茶艺”的和谐、“茶礼”的和谐与“茶具”的和谐上。这种以艺、礼、具虚实结合表达和谐思想的做法,体现了神形统一。这为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环境艺术设计要实现新发展,就应当充分理解茶文化元素中这种高超的思想表达方法,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加以应用,这样定会设计出环境艺术的精品。
3.6视觉、听觉拓展
环境艺术设计一方面是静止空间上的设置,同时也包括一些互动环境上的设计。在这些互动环境艺术的设计中,可以参考茶文化中技艺表演的元素,通过真实的表演,拓展环境艺术设计上的信息量互动性,给人听觉、视觉上的拓展,实现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
4结语
茶文化元素内涵丰富,是思想与文化的统一体。在环境艺术设计创新上,应用茶文化是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融合发展的基本趋势。从环境艺术设计材质的选择、布局设计、空间层次实现、氛围意境营造、视觉听觉拓展上创新应用茶文化元素,从茶文化元素中吸取养分,结合实际进行创新应用,定会为环境艺术设计赋予新的生命和活力。
参考文献
[1]沟睿.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3(11):94.
[2]车玥珣.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及运用[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4(4):35-36.
[3]华永.论我国传统茶文化与现代茶室空间设计[J].福建茶叶,2015(04):45-47.
[4]牛玉慧.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探索[J].福建茶叶2016(12):46-48.
【关键词】 神经内科;电话回访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157例,男638例,女519例;文化程度:大学128例,初中及高中257例,文盲772例。表1 电话回访表格
1.2 方法 患者入院时通过问讯患者本人或其家属电话号码并记录,出院后与病人直接联系。内容包括;出院1周之内进行电话回访,询问患者身体状况、住院时对医疗护理工作的意见及建议及对医院整体(包括辅助检查科室)的服务是否满意。登记回访电话1180个,实际回访1157个,回访率98%(对死亡患者不予回访)。实行院科两级回访,反映问题36个,皆满意解答。
2 结果
电话回访制度得到落实,患者满意度提高,患者二次住院率提高,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3 对策
通过回访了解到工作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努力提高医疗护理水平,温馨的服务让患者放心。对于患者与辅助检查科室医政服务科室(如住院处、 病案室)的矛盾。科室首先进行沟通调解,由于条件受限的,请行政职能科室协调解决,保证患者二次住院时不会出现类似矛盾。我们不怕患者提出意见,怕患者有意见不说,医护人员应本着真诚平等的心来对待所有患者。
4 讨论[1]
医护与患者的关系应该是融洽和谐的,充分关心尊重患者,有时患者虽然提出不很合理的要求,也应尽全力解决。患者或其家属有不良情绪时鼓励他们发泄出来,我们端正态度善听谏言,对于患者或其家属提出的宝贵建议我们表示感谢。
患者出院后1周内对其进行病情回访很有必要,一方面医生对自己的治疗效果进行求证,另一方面考察患者对治疗方案是否满意,病情是否已被控制或彻底治愈。因为神经内科的患者多数是老人——卧床或者生活不能自理,如脑梗死、脑出血、脑栓塞等患者往往需要常年服药,电话随访可以对患者的服药情况进行了解,必要时给予指导,患者若出现身体不适指导其及时到相应科室就诊。
电话随访的第二个内容是询问患者或其家属在住院期间有无不满。住院期间患者往往处于被动地位,所以有后顾之忧,即使不满意也不敢当面提出,出院后他们无形中将这一情绪传给周围的人。及时进行回访,鼓励其勇敢地说出,并耐心听其发泄和倾诉,对他们的不满表示理解,认真查找问题的所在,帮助患者或家属化解不满,可以提高满意度。
电话随访的第三个内容是向患者或者家属征求建议。因为住院期间他们虽为病人或陪人,但他们中不乏文化水平和社会见解高的人。他们往往能提出诸多合理而科学的建议,涉及的内容也很广泛。如果我们能虚心请教,有好的建议及时反馈到医院,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医院洁净室 净化空调系统设计 设备选型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design and equipment selection of existing domestic hospital and clean room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problems, in this pap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standards, the design concept of clean operation room, equipment configuration selection, unit maintenance etc. provide the reference opinion.
【Key words】Hospital clean room; Purification of air-conditioning system design; Selection of equipment
引 言
2009年3月,天津蓟县妇幼保健医院内6名新生儿发生感染,5名死亡。卫生部公布调查结果:此院手术室气流组织不合格,暖箱消毒不合格。近日某部门在对北京几家医院已建成的手术室及空调设备进行了几项常规检测,结果令人震惊:其中有一家手术室设定温度与实测温度相差6℃~8℃,设定湿度与实测湿度相差最大为38%(无论在手术室还是在空调机房,温湿度设定调整均不起作用);室内外压差与规范要求相差了31Pa,应为正压手术室的成了负压;室内噪音将近70分贝。对系统疏理时,发现集中新风预处理的管道内有抢风现象,造成各手术室压差混乱,有的手术室送风量只相当于设计值的60%左右,对机组检查时,发现机组表皮已大面积锈蚀溃烂,接缝处漏风严重,机组的控制系统、传感系统、加湿系统、电加热、风阀、水阀均为工程公司在施工中后配,所选组件均为在中国知名的国际品牌。再进一步观察,运动组件并未失灵,但运动逻辑混乱,机组的段位明显不合理,并且为负压机组。医院的维护人员告诉我们,这个工程自交付以来,就不断被迫进行改造,但始终无法满足正常使用要求。
通过对上述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这些项目在设计及设备选型上都存在着很大问题。
根据笔者多年参与医院各类洁净室建设的经验,我们在此为用户提供一些参考意见,希望能对建设长期良好运行的手术室及其他洁净室有所帮助。
一、医院洁净室专用空调的生产依据
我国2004年颁布了《洁净手术室用空气调节机组》GB/T19569-2004国家标准。尽管这个标准还需要进一步补充完善,但它仍不失为一个针对专用领域的专业标准。而目前欧美尚没有针对手术室专用净化空调机组的技术标准。目前在一些招投标文件中出现的如DIN1946-4、VDI6022、Eurovent等,虽对在医院使用的空调有所涉及,但均不是手术室专用空调技术标准,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不如我国的国标更专业。
按照我国法律规定,无论是进口产品还是国产产品,均应首先满足我国的国家标准才被允许在中国境内销售,除非中国国家标准与国外的标准有官方正式的互认。而现实的情况是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气候条件相差巨大,空气受污染的程度和原因也不同,所以权威性的国际标准难以形成,各国只能根据自身的情况,借鉴其他国家的一些先进经验,自行制定标准,也很难形成互认。我国的现行国家标准时基于我国的气候条件和经济发展程度而制定的一个可以普遍推广的基本标准,并不是有些人说的是一个可以被忽视的标准。
二、医院洁净室用空调≠空气处理机或组合式空调器
我国尚有很多医院在洁净室建设项目上使用空气处理机或虽冠以医用、卫生的名称但并无本质不同的空气处理机。但是医院洁净室用空调即手术室专用空调机组是空气处理机的一个专业分支,它不等同于空气处理机。医院洁净室用空调在许多方面与商用、工业、民用的空气处理机有着明显不同的要求,它在漏风率、送风量、噪音、温湿度控制等方面的要求较通用型空气处理机要严格的多。另外,它还有防菌、杀菌和自身不能成为污染源的要求。
三、手术室环境控制要求
我国2002年颁布的《洁净手术部建设技术规范》GB50333-2002中,针对不同级别的手术室给出了相应的控制指标,但对机组温湿度的控制精度没有提出要求,这一点在《洁净手术室用空气调节机组》中得到了补充:机组的温度调整区间为21℃~27℃,控制精度为±1℃,湿度调整区间为40%~65%,控制精度给出了较宽的±10%,从现代医疗发展的实际需要来看,这明显是不够的,例如在各种移植手术中,各国的医生们已懂得利用大范围的温度调整来减少患者的出血量及帮助恢复体能,这需要温度在16℃~28℃的范围内可调,而在治疗烧伤病人及哮喘病人的手术中,湿度的控制可缓解病人的痛苦,可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另外,我国现行的用于通用建筑空调设计的各地室外环境。依据如果直接应用于手术室建设,是存在问题的。手术室(还有血液病房等等)不同于任何其他民用空调服务场所,它要求每一天每一刻都应被控在合格的状态之内,这就需要对极端天气状况必须加以考虑,所以在计算冷、热、湿负荷时也应参考每年的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最高环境湿度和最低环境湿度来。以北京为例,全年室外环境参数超出通用设计依据参数的时间在90天左右,也就是说如果计算不当,手术室全年有三个月时间可能是在不合格的情况下运行。
四、设计理念
1.单独预处理新风
据我们了解和通过与建筑科学研究院空调所专家的沟通,国内大部分专家学者都已倾向于新风单独处理,这样更利于压差的控制、利于手术室的灵活使用、利于洁净室温湿度的控制,可防止净化系统内的抢风以及由于将所有湿负荷交给集中新风处理而带来的其他问题。
2.新风集中预处理后直接进入静压箱与循环机组送风混合可行吗?
理论上在特定的条件下是可行的。但在实际施工中却几乎不可能实施。这种设计方案要求系统安装空间上要允许,新风压头与循环风压头及高效过滤器阻力都要保持一定的平衡,还有要求集中处理的新风到达各个房间的静压箱时,余压保持一致,否则在循环机组的参数选型上就会很麻烦,手术室过滤器的脏堵情况也要基本一致,这显然是无法实现的,因为不仅在设计时设计师难以给出各处的参数,实际施工时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导致的最终管道敷设也不可能严格按原设计图一模一样地实施,而手术室的使用频率也不可能一样,而最后的结果是几个压力和阻力之间不可能平衡,勉强达到初始平衡后也需在使用中不断地调整,这又带来了新的问题:谁来调?在什么时间调?保修期结束后的费用问题等等。
3. 按(二)的方法,用Y型接法不能解决压力平衡问题
Y型接法能解决充分混流的问题,但解决不了压力动态平衡问题。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在洗澡时初始调好一个水温,但如果其中一个冷水或热水的供水压力有变化,整个出水的温度就会剧烈变化,冷热水的出水量这时也分别产生了变化。在现实生活中,水系统压力变化的可能性要比洁净室风系统压力变化的可能性要小得多,换句话说,洁净室风系统的压力变化几乎是实时的。
4.湿度优先与自控
湿度优先主要是为了防止系统内长期高湿产生霉变,系统设计上的保障是必不可少的。但对于房间内的温湿度调控要求它是同时实现的,真正的恒温恒湿控制器可以做到这一点,并不是管了湿度管不了温度,上述说法只有在控制系统的温、湿度控制器是单独分开的两个控制器或者一个控制器内有两个独立的过程控制程序时才有一定的道理。
5.两管制净化空调不能满足全年手术室内环境稳定
两管制的设备在秋冬之交、整个冬季及春冬之交时,系统内只有热源而没有冷源。而现代手术室是一个封闭的环境,只有新风进入,而新风的温度和风量往往不足以承担室内产生的热负荷,所以会造成手术室内过热。
6.冬季时也需要为净化空调系统提供冷冻水
冬季仍需要为净化空调系统提供冷冻水,但冷水机组并不是在时时制冷,只是在室外环境温度较高或者室内热负荷较大时才会自动工作。值得说明的是,由于医院建筑在冬季整体供暖,手术部内不可避免地产生区效应,即使手术部不供暖时,也会因整幢建筑内的相邻区域供暖而使温度值升高至相近的温度,这样再加上室内的人员及其他发热设备,就会造成室内温度较高。这一点上,各地区也有明显不同,越是北方,冷水机组的工作时间就越短。
7.夏季时,四管制净化空调也需要热水
夏季净化空调最好能有热水。因为高温天气下,机组优先除湿而使空气过冷,需要热补偿而达到恒温恒湿并且降低空气的相对湿度。机组内虽设有电加热补偿,但一般设计值都较小,并且即使是分级启动也不可能像热水那样易控热量的大小,会影响送风温度的稳定。如果您需要手术室内温湿度控制精度高,最好供应热水。选择较大功率的电加热也不节能,同时受限于医院的配电总容量。
8.通过控制新、回风混合温湿度,不能避免冷盘管过冷而造成冷热平衡带来的能耗问题
机组的运行只可能听命于一套温湿度传感系统,这套传感系统只能是用于感知房间内温湿度的,因为稳定控制房间内的温湿度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如果将传感器置于新回风混合处,房间内的温湿势必会紊乱,任何一个空调系统都是维持一个特定服务区域内的温湿度动态平衡,不可能在换热器前后出现两个平衡点。
五、机组的配置
依据《洁净手术室用空气调节机组》国家标准中的定义,手术室专用空调是“一种向洁净手术室和为其服务的区域或其他类似的有生物控制要求场所直接提供处理空气的专用设备。它主要包括空气循环和过滤装置,不但包括制冷系统、加热、加湿、净化和通风装置,同时还应包括控制微生物滋生的特别措施。”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手术室专用空调不是只有制冷盘管和过滤器的箱子,而从空调两个字上就可以顾名思义地得出机组必须具有自控装置和其他所有的功能组件。实际状况是,很多的工程建设项目都是由工程公司自行购买只有盘管、各种空段的箱体,再用各种买来的包括控制器、配电柜、传感器、加湿器、过滤器、电加热、风阀、水阀、压差计等在施工现场拼凑而成。即使在GB50333-2002《洁净手术部建设技术规范》中明令禁止、GB/T19569-2004《洁净手术室用空气调节机组》中详细规定后,情况仍无改善。指标不合格固然有维护保养问题,但更重要的是设计理念,设备选型等方面的问题。现场拼装机组不仅在产品质量、性能上没有保障,配电安全也会埋下巨大隐患,这一点上,国标也缺乏明确的规定,只针对直膨式机组做了些要求,这不能不说是个明显的缺憾。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所以专家学者们在考虑制定标准规范时要顾虑到县、乡一级医院的经济承受能力,所以在机组的工艺和材料上给出了较低的要求。但从实践上来看,这样带来了许多问题:
1.净化空调的有效使用寿命过短,有的只能两三年箱板已经出现变形;2.机组内部锈迹斑斑,有的甚至有如垃圾场;3.密封胶老化失效,漏风率无法保证;4.温湿度控制不住,温控与湿控协调性差;5.送风量不稳定;6.负压机组受外界污染;7.冷凝水排水口冬季漏风;8.噪音大,风道上辅助降噪设备过多;9.配置功率偏低无法应对变量;10.不能给电热式、二次蒸汽加湿器合理配套纯净水设备,致使起不到产生纯净蒸汽的作用;11.用有蜗壳风机做压差机组时带来的过滤均匀度问题;12.使用两管制设备带来的温湿度控制达不到要求的问题;13.晚秋、冬天、初春等季节不能开启冷源的问题;14.直膨式机组带来的送风温度忽高忽低的问题;15.低质元器件运行达不到要求的问题及使用寿命问题和能耗问题;16.会积尘及产生二次污染的元器件被应用在洁净空调中的问题;17.不使用变频器带来的能耗问题。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购买质次价低的产品对于用户来讲并不划算。一些有名望的专家早就呼吁,将用于手术室装修的大笔费用降低一些,投入到最重要的净化空调系统上来。
六、机组选择上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对净化空调系统缺乏足够的认知,用户在机组选型时就相应地存在一些误区,比较明显的有如下几个方面:
1.选择设备应注意的问题
就总体而言,制造业发达国家的产品质量、工艺等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但如果用户简单地看问题,就会导致花了大钱,上了大当。事实上,纯进口设备在我国的应用不仅不理想,甚至可以说问题百出。
首先要清楚您要选择的产品是否是符合我国国家标准和合适本地气候环境条件的产品。其次是它是否是一个功能完善的产品,然后是其对施工和使用的要求高不高,再然后是其性能(如控制精度,可调范围等)符不符合要求,发达国家的各种产品一般都进行差异化生产,避免过度竞争,这就使其各有所长,那么这个长处是否是您最关注的。我国经常把几个本来各有所长的产品放在一起竞标,忽视专业要求,这会带来应用上的许多问题。
2.空气处理机不等于净化空调,这个问题前文已说过,不再重复。
3.慎用现场拼装机组,没有制造依据和检测手段的产品不能保证品质和性能。
4.风机不坏,不保证手术部合格。风机是净化空调最重要的部件之一,但绝对不是全部。
5.不能将整体机组拆开,分别指定部件品牌。
可以限定所需要的机组档次,但希望不要随意指定部件的品牌,各个产品都有能让其机组整体性最佳的组件,将奔驰的发动机强行装到宝马上是不合理的。当然,产品之间一定是存在差异的,但应以整体性能为第一位。
七、净化空调系统的维护与保养
在我国,大多数手术室净化空调的日常维护保养并不是由专业人员来完成的。
好的净化空调主体使用寿命应在20~30年,在正常维护下,在前3~5年只需要更换一些耗材和易损件,如过滤器、加湿灌等。然而由于一些非专业人员在维护时的不规范操作和使用不合适的耗材,致使机组的运行受到影响,长期下来,会影响一些重要组件的寿命,更会使手术部的控制效果出现问题。这里提到的不合适耗材不仅仅是不合格材料,如功率和效率不合适的加湿灌,阻力和效率不同各种过滤器等。
八、大胆地对手术室专用空调机组进行独立采购
这样做有明显的好处:一是节约了成本。二是只要清楚洁净手术部的核心是洁净空调系统,而手术室洁净空调机组是洁净空调系统的核心这一事实,这显然是个纲举目张的举措。事实上,没有一家净化工程公司在洁净空调系统的理论和实践上超过一个真正的手术室空调设备设计者和制造者,因为大部分的净化工程公司往往受地域的限制、既定方案的限制、习惯的限制、制度的限制等等,在认知上总是不够全面,而且调整起来是困难的,他们的精力总是放在布局、物流供应、装饰等方面。
九、呼吁手术部年检制度
手术室是关乎病患生命的场所,环境需要在使用时永远处于合格受控的状态,所以制定手术部年检制度是必要的(建议手术室每年须有权威机构出具正是检验合格的报告才能继续使用,权威机构每季度对各医院手术室进行免费抽检,医院每月进行自检并将自检合格结果交权威机构备案),对医院也是有好处的,医院可以通过手术部品质的提升减少病患感染的可能性,提高手术的最终成功率,同时扩大了医院的影响力。通过建设前期的投入重新分配,医院不会增加什么负担;使用合格的、功能完善的设备也会降低能耗、降低运维成本;使用专业人员养护可以有效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避免短期内投资改造。另外,医院还可以在一些医疗纠纷中避免因洁净室不合格而带来的一些责任。
>> 财商少年班 “神牛”少年班 财商少年班的新同学 少年班培养模式探析 众说纷纭少年班 讲述少年班的故事 少年班天才还是怪胎 “天才少年班”的秋天 中国科大少年班的30年 为自己选择,轻松“跳”进科大少年班 古代“高考”也有“少年班”等 《少年班》:华语最佳败or絮其中 《少年班》:关于成长的那些事儿 MBO折页精英培训班在北京印刷学院开课 张亚勤:“少年班”走出的“微软全球副总裁” 张亚勤:从少年班到微软全球副总裁 从埃里克森心理发展观看中科大少年班 牛人辈出的少年班再证因材施教常识 《少年班》观众见面会红雷哥业界良心 少年班的舆论沉浮史 印证因材施教的重要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Meyer, J.W. The Effects of Education as an Institution [J/O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7(83):55-77[2011-05-04]. .
[9]齐芳.“钱学森之问”引发的思考[N/OL].光明日报.(2009-12-05)[2011-08-22]. .
[11]佚名.学院简介[EB/OL]. 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上载日期不详)[2011-04-23]. .
[19]佚名.历史沿革[EB/OL].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上载日期不详)[2011-08-21]..
[20]“院士”是各国用以指称某一领域内资深专家的称谓。1666年,法国成立了皇家科学院,首次对在皇家科学院工作的著名科学家称院士“Academy”。此后,英国皇家学会、普鲁士皇家科学院、彼得堡皇家科学院纷纷使用“院士”这一称谓来命名自己国家最杰出的科学家。中国最早的院士产生于1948年3月,即中央研究院院士;1994年,中国工程院开始选聘工程院士。我国院士产生方式是由各学部常务委员会组织院士对候选人进行评审和选举,根据投票结果,学部常务委员会检查确认,院士大会常设领导机构审议批准通报后生效。参见:佚名.院士[EB/OL].百度百科.(2011-07-06)[2011-08-22]./view/5793.htm.“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士”,简称“IEEE会士(IEEE Fellow)”,“IEEE Fellow”是由董事会授予对某些相关领域具有杰出成就的个人。每年新增的会士人数不超过总会员数的千分之一。作为会员的最高级别,“IEEE Fellow”在学术科技界被认定为权威的荣誉和重要的职业成就。目前,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Th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IEEE)已是世界上最著名、规模最大的跨国专业技术组织之一,拥有160个国家和地区约38.5万会员。参见:佚名. 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士[EB/OL].百度百科.(2010-12-30)[2011-08-22]. /view/4996081.htm.因此,“院士”和“会士”数量都可以作为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衡量指标,可以作近似的比较。
[21]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78.
关键词:园林设计艺术,景观规划,应用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城市发展步伐加快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弊端,使我国大部分城市成为了病毒的温床,三废污染极度严重,对市民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威胁。为了有效解决这些危害,最为经济高效的措施就是将园林设计艺术融入到城市景观规划中,最终达到绿化环境、改善空气质量及获得视觉美感的效果。
1 园林设计基本概念及指导思想
所谓园林设计就是园林的布局策划战略,具体来说是研究如何应用艺术和技术手段处理自然、建筑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比如:通过改造地形、种植花草树木等来营造和谐完美、生态良好、景色如画的自然环境的过程。
1.1 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园林设计应以市民的爱好及需求为前提,为其枯燥的生活环境增添更多大自然的色彩,努力创造既洁净又美丽的环境,让广大市民群众积极主动地走进绿色园林,去欣赏那些美丽动人的景观并享受着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使其文化艺术素养也在无形中得到提升。
1.2 园林设计应遵循适用、经济与美观为一体的原则适用性是园林设计的首要原则,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要因地制宜,遵循科学原理;其二要保证园林的设计效果适合于所服务的对象,所实施的策略具有恒久性。在满足适用性的基础上,要符合经济性原则,即在更少的投资情况下将事情办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上,从因地制宜,巧于因借等适用性原则来看,本身就已经减少了不少投资,解决了相当一部分的经济问题。在适用性与经济性都已完全符合的情况下,最后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尽可能地保证视觉上的美感,满足园林布局和造景的艺术要求。在一些特定的场地,园林景观设计的美观性被提到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也就是要满足其观赏价值,可以通过适当“移植”孤置假山、异地塑料树类、雕塑作品等来装饰和美化环境,创造出生动感人且又充满活力的精神文明氛围, 这同时也是一种独特的实用价值的表现。适用性、经济性和美观性三者在园林设计过程中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设计工作者不能单纯地追求其一或是其二,否则会降低园林艺术的水准,失去吸引力或是产生因缺乏经济基础而导致设计方案成为纸上谈兵的局面。
2 景观规划中园林设计方法
2.1 以丰富的理念设计园林景观 观赏性是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必须要考虑的内容,所以,要设计丰富的园林景观,需要进行科学的植物造景,利用植物的色调以及层次建立具有观赏性的园林景观。此外,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需要结合当地的城市建筑特点,有目的地设计自然景观,以当地的特色树种以及古老的树木为主要的设计元素,实现观赏性和绿化城市的目的。
2.2 加大力度建设好城市园林 把园林设计的理念融入到城市景观规划中,其目的是为了绿化城市日益恶化的环境。众所周知,绿地群落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改善城市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制造氧气,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植物还能够涵养水源以及维护生态平衡。因此,应不断地建设城市园林,使之成为改善城市环境的主力军。
2.3 保存和繁育种质资源 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种质资源已经相当稀缺,应当注重保存繁育。充分收集、培育和利用野生的植物,并积极地引进具有观赏价值和净化城市空气功能的树种,尽可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最大程度扩大园林植物的资源,丰富园林植物的品种,实现多样化,进而不断提高园林景观设计的质量。
2.4 以科学标准严格要求现代园林绿地的建设 生态系统理论明确指出,园林工作者必须把能够体现环境质量的园林相关科学数据考虑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一是功能标准,必须把维护居民身心健康、维护自然生态过程作为园林的主要功能来评价;二是经济与高效标准,强调用最少的投入来健全自然生态, 满足人类身心再生功能,强调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三是循环与再生标准,强调利用生态系统的循环和再生功能,构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避免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四是乡土与生物多样性标准,强调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是乡土植物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后堡垒之一,应节制外引物种,保护和发展乡土物种;五是地方与风土精神标准,强调每一地方的自然和文化的历史过程,形成地方特色;六是整体与连续性标准,园林绿地不是一个独立的游赏空间,应作为人类生活空间和自然过程的连续体来设计和管理。
2.5 园林绿化应尊重原有植被和自然地貌而设计全国很多地方,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特别是在城乡结合部位地区经济开发上,大规模的推土、移山造地,将原来的风水林毁坏,搞住宅、厂房,或大广场、大草坪等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然而从生态观点看这是不可取的。在城市或城郊,能保持一些本乡的疏林植被是很必要的,它们是当地物种的代表,对研究当地生态环境及社会变迁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尊重原有植被和自然地貌的设计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
2.6 创建现代园林绿地衡量标准
从生态系统基本理论出发,园林工作人员在开展城市的规划以及建设的基础上,对能体现城市环境质量的园林具体数据加以衡量,这对城市景观规划来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功能标准。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作为现代城市园林功能进行评价;(2)循环和再生标准。注重充分利用好生态系统本身的再生与循环功能,建立城市园林的绿地系统,禁止过度使用非可再生资源;(3)经济和高效标准。注重使用最少的经济投入来完善自然生态,进而能充分满足人的身心健康,注重科学使用有限土地资源,减少施用农药与化肥。(4)地方和风土精神标准。注重每一个地方的文化与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形成独有的地方特色。园林绿地对体现地方精神起到一定的作用,能从内涵上更加注重表达地方精神。
3 园林规划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积极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市民对居住环境要求也不断提高,在城市化日益加剧的今天,人工重建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通过景观规划设计改造城市环境,创造集中的人居环境,可以让城市人更贴近自然生活。将园林设计艺术运用到城市景观规划中,能让自然景观融入到人造环境中,使城市人与自然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自由、平衡的新的生活空间,使园林不再仅仅是提供人们休憩、娱乐及观赏的场所,同时也要满足社会功能需求。
随着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进一步提速,为了更好提升城市的美观性以及有效改善城市内居民的居住环境,很有必要对城市景观进行规划。在城市景观规划中引入园林设计理念,将自然景观与城市环境有机融合在一起,让城市环境变成人们平衡、自由的生活空间,有效减少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破坏环境的问题,是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表现。另外,园林作为人们休息与娱乐的场所,能和城市规划有机融合在一起,让园林设计提升到新高度,能促进城市规划更趋于科学性、合理化,推动城市的发展。
4 结语
景观规划是否合理,对城市的健康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在进行城市景观规划的过程中,应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设计宗旨,充分理解园林设计的理念,将其融入到城市景观规划中,有效解决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困境,努力改善城市环境,给市民创造一个舒适的宜居环境,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立欣. 园林植物群落及其设计有关问题之我见[J]. 中国农业信息,2013(07).
关键词:多元化经营;中小型集团;关联交易;交易定价
对于经营无关多元化的中小型集团公司,因为每个成员企业都有其不同的行业特点,都需要做出大量个性化经营决策。作为集团总部,为了对各业务单元进行合理有效的管控,都会从实际情况出发,设计最适合自己的组织架构,而且还要随外界因素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做到整个集团公司总体人力成本低、结构优。 通常来说,投资发展(项目管理)、财务管理、资金管理、审计、法务、人力资源、甚至大宗原材料的战略采购等相对集权于集团总部。
集团总部的各个部门,主要是围绕子公司的经营管理来开展工作(只为收取投资回报无需设置这么多部门),且遵循“管控”和“提供附加价值”并存的理念。母公司为子公司提供了管理服务,承担了开支,就应按照一定的标准收取相应的服务费用。收取费用的类型有哪些?金额如何确定一直困扰着各财务人员。
一、关于收取费用的类型
《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试行)》(国税发[2009]2号)第十条中,明确提供劳务类的关联交易类有市场调查、管理、行政事务、技术服务、维修、设计、咨询、、科研、法律、会计事务等。
根据本文中所述总部承载的职能,就其为子公司提供服务的内容大致分类如下:
(一)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主要包括与子公司共同进行各子公司新项目可行性的分析论证、项目过程监督、项目资金使用监督、项目阶段性报告等工作。
(二)会计服务
主要包括结合各子公司不同的业务单元,进行会计政策的制定、会计科目的设制,指导各公司特殊事项的会计处理、指导预算的制定、调整和分析、组织财务培训。做到既要给各公司充分的自,又要保证集团层面会计信息口径的统一。
(三)资金集中管理
一般包括资金集中、内部结算、融资管理、外汇管理、支付管理等。
实行资金集中管理,有利于规范资金使用,发挥集团的资源配置优势,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强集团公司的融资和偿债能力。
(四)财务审计、工程审计及其他各类专项审计
财务审计主要包括对各公司的财务收支、会计报表、预算执行等进行审计,对各公司的经济活动、制度执行情况等进行监督。
工程审计主要包括对各公司超过一定金额的工程项目的招标、过程控制、财务决算等进行监督或审计。
(五)人才规划、员工招聘、员工培训
集团人力部门的工作需包含对整个集团的人力资源进行规划,制定适用于集团的人才库;协助各公司做好各中层管理人员聘任的审核工作,财务人员聘用的审批工作;为各公司招聘所需的高层次人才,满足公司发展需要;负责集团大型招聘工作的组织,做好整个集团各类员工的培训工作。
(六)法律事务指导
集团总部法务人员负责整个集团企业管理和经营中的法务工作。主要包括:整个集团合同管理制度的制定、范本合同的起草、组织评审,对一定标的额以上的合同参与会签。对公司各业务模式、对外交流的形式进行了解,预防法律风险的发生。定期或不定期的为各相关部门提供咨询,使各公司的一些重大事项从一开始就步入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
(七)其他 如:
集团信息化方面:信息化团队的组织建设、信息化需求的梳理、采集和整理、信息化流程的建立、信息化的实施、跟踪管理等。
大宗原材料的招标:集团统一组织,较好的实现公司对大宗物资原材料成本的控制及操作流程的管控,争取最优价格与供应保障。
二、关于费用金额的确定
关联交易的定价方法通常有可比非受控价格法、再销售价格法、成本加成法、交易净利润法、利润分割法。
集团公司为各子公司提供服务,主要目的是遵循“管控”和“提供附加价值”并存的理念,做到整个集团公司总体人力成本低、结构优,整个集团的利益最大化。也就是说集团总部提供服务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赚取集团本部的利润而提供服务。这样,集团提供服务的收费总额能相对补偿发生的支出即可。
这种情形下,个人认为选用成本加成法相对合理,即以母公司为其子公司提供服务按预计所发生的费用附加一定比例利润作为向子公司收取的服务费。在这里,预计所发生的费用主要包括人工费、差旅费等变动费用。附加一定的利润也是为了弥补集团总部固定成本的支出。从这个角度出发,加成比例一般不会高。但加多少不触及国家税收法规规定还要有据可依,也就是要与非关联方之间的交易收费进行比较。关于此,可参考各服务类行业的收费标准(比如:会计事事务所的收费标准、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编制等计r项目造价咨询服务收费标准、律师服务收费标准等等),因其都明确了提供咨询服务如何收费,或者直接向相关服务单位询价。
需要注意的是,集团总部向其子公司提供各项服务,双方应签订服务合同或协议,明确规定提供服务的内容、收费标准(一定期间内相对固定)及金额等。只有按照所签合同或协议规定所发生的服务费,母公司才应作为营业收入申报纳税;子公司作为成本费用在税前扣除。
三、结论
综上所述,为了整个集团的发展,集团总部为下属各公司提供了切实有效的管理服务,理应收取合理的费用,此举属于关联交易,其交易定价在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可参考比较各服务类行业的收费额度,并不以赚取利润为目的进行合理约定。实现整个集团公司总体人力成本低、结构优,集团利益最大化,以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周雅琳.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与财务危机的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
[2]万春玲.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定价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2.
[3]李文莉.非公允关联交易的监管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2.
[4]丁芳.对我国转让定价税制思考[D].西南财经大学,2013.
[5]胡琛.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定价方法选择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11.
关键词:人力资源 精益化管理 劳动生产率 积极影响分析
随着精益思想的出现,人们逐渐将其运用到各个领域,旨在提高生产效率与企业效益。但是将精益思想作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中,却非常稀缺,大多数企业非常注重对生产成本的节约,达到提高生产效益的目的,然而,人才作为生产成本的一部分,对其进行精益化管理,能对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
一、精益人才管理及其意义
精益管理的思想最早来源于日本的丰田企业,在企业中,要求准时化生产,这就促使在生产中消除了一定的浪费,降低生产成本。准时化生产到了美国,成为了“精益思想”。将精益思想用于生产中,就要求没有造成资源浪费。后来精益化思想逐渐从生产领域进入了管理领域,挖掘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浪费现象,通过节约成本的方法提高管理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将精益化管理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用精益的思想对企业中的人力资源进行管理,杜绝人才浪费现象,提高人才的利用效率,做到物尽其用,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当人力资源管理中出现浪费时,这种浪费既是显性浪费又是隐性浪费,显性浪费主要表现为大材小用、消极怠工、人才流失,隐性浪费主要表现在用人不当和认知偏差的间接浪费。对人力资源进行精益化管理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第一,消除人力资源浪费可以最大限度减少企业的资源浪费。在过去的管理过程中,管理中往往注重对生产成本、生产时间等进行管理,加强利用效率,提升生产效益,却往往忽略了对人力资源的重视。人力资源的浪费不仅仅是人力本身的浪费,而是没有对人才的价值进行开发,没有应用到合适的岗位,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生产效率。人力资源浪费的同时也会伴随着其他资源的浪费。第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是提高企业效率的前提。企业除人之外的所有资源都是通过人来进行利用的,当人力资源没有进行精益化管理就会造成企业其他资源的浪费。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对成本、资源、时间、技术等进行优化配置,从而提高生产效益,当人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发挥,而是将其放置在小部件中,这就造成了企业的总体资源的浪费。第三,精益人才管理是实现精益生产的保证,当人力资源没有进行精益化管理,造成了大量的人才浪费,导致了精益生产的效率不高,让精英人才来推动生产的运行,制作合理的方案,实行时间、成本、资源的优化,为提升企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二、挖掘企业人力资源中的浪费现象
1.小材大用
大材小用作为企业人力资源浪费中的一种隐性浪费,会对整个企业的效益造成损失。当企业管理的民主性和公平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时,假公济私,结党营私,设置门阀,这就导致了没有实际能力的人员参与了企业生产。传统上认为小材大用不是属于资源上的浪费,但是企业的各项工作和事务都是通过人才来运行的,当人员“在其位不谋其职”或者“肉食者鄙而间焉”,在一定的岗位上或者没有实际的能力或者没有一定的责任心,这就造成了在工作中效率低下,在相同的时间和成本上取得了很小的收益,这就是资源浪费的症结所在。一般小材大用并不是员工个人的问题,而是人力资源管理者的问题,明知其非才而用之,是一种人力资源浪费的表现。例如历史故事《失街亭》中,马谡并非有才之人,而诸葛亮用其守街亭,街亭失守导致第一次北伐功亏一篑。在美国一家电器公司中,为了选好接班人,公司共用了四年时间对十几位候选人一一考核,最终确定了人选,这就是对人才的重视和精细化管理。
2.人才潜能浪费和大材小用浪费
很多企业管理者非常重视成本、资金、管理模式、市场调研,却往往忽略了对员工的潜能的开发。其实对人才潜能的开发是对企业成本的节约,人的潜力有百分之九十的潜能没有得到开发,如果企业忽视对员工潜能的开发,对员工定位没有前瞻性和实际性,有很多企业直接规定员工完成规范的任务量,没有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在考核机制上提升其积极性,造成了动作的机械重复。一些企业没有对员工进行培训,这就导致员工实有其才,而因力不足而失之,倘若对其进行培训试用,让他对新的环境能有所熟悉,定能发挥出应有的潜力。很多企业经常出现大材小用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企业注重工作经验,限制具有才华的大学应届生进入企业工作。注重对外来人才的提升,却对具有能力的下层员工提升到管理层上。有些人才由于性格因素,不喜欢阿谀奉承,导致了企业没有对人才进行重用。
3.消极怠工和人才流失
当企业管理出现了问题,对绩效考核和工资分配上没有做到位,奖惩制度没有落实好,企业员工会产生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念头,在工作中出工不出力,造成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的下降。人才流失也是造成人力资源浪费的一个重要因素,当企业内的员工在企业工作期间提升了能力或者掌握了技术后却投入其他企业,导致这种后果的因素除了员工的道德问题,还有企业自身的管理问题。当企业没有合理选拔人才时,员工看不到希望,会自行离职;当员工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却得不到相应的收入后,也会自动离职。所以企业要想留住人才,就要加强精细化管理,做到物尽其用,适者生存。
三、实现精益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1.转变人才观念是实现精益人力资源管理的精神保障
要想对企业人力资源实行精益化管理就必须要具有一定的精益化管理思想,要一改过去的粗放性的人才使用导致的人才浪费,在思想上加强重视。这就要求管理者要加大人力资源管理中员工的各项信息、数据的分析力度,建立工作档案,对员工的能力及工作积极性进行分析,将员工进行合理分配,做到将合适的人才放置在合适的位置,并加大考核力度,对于员工的业绩做出分析,确定人才。要加大对员工工作状态下的观察,做到员工提拔的准确性。另一方面,传统国有企业,要改变计划经济的铁饭碗政策,将市场化管理引入企业内部,实行按劳分配,使企业员工的积极性逐渐提高,激发员工的潜能,提高员工的生产效率,杜绝人才浪费。另一方面,加大培训力度,在员工获得技能和知识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最少的成本投入开发员工的劳动效率。既要杜绝显性浪费又有杜绝隐性浪费,使用精益化管理提升员工的使用效率。
2.准确用人是实现精益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
准确用人是实现精益人才资源管理的核心,企业要重视对各部门管理者的任用,管理者在企业中虽然在人数上非常少,但是在领导部门做好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管理者不称职时,部门员工的劳动积极性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整个部门乃至整个企业的生产效益,其影响程度非常重要。所以企业要加强对所任用人员的准确性,完善对下级员工的考核制度,对于具有能力的员工加强培训和锻炼,将考核得到的数据作为分析依据,对员工的能力进行测定。准确用人,就是要做到让人才站在适合他的岗位上,不能出现“大材小用”和“小材大用”的情况,防止人力资源浪费导致的其他资源的浪费。在对管理者的任用上尤其注意,当管理者出现以下情况下,部门员工会消极怠工。第一,管理者没有魄力,没有管理能力,导致了员工对管理者的不服,产生“这人也能当领导?天妒英才吗?”的疑问,导致工作不积极。第二,管理者没有落实奖惩制度的公正性,出现不公平的现象,按劳分配制度被破坏,多劳反而少得,员工积极性降低。企业要从企业内部培养人才,对看中的人才放在重要位置进行锻炼,要重用人才,不能错误地认为人才的任用会提高经济成本,要相信,人才可以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3.做细基础工作是实现精益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条件
这就要求人力资源部门做好工作分析和绩效考核工作,做到细致化和精确化,要做出正确的工作分析,将工作内容、岗位职责、任职资格、工资标准、人员培训和绩效考评等工作做到客观和真实,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准确的信息,衡量员工的具体工作才能以及职业素养,是将员工放在合适的位置,避免人才浪费现象发生的重要手段。除了工作分析需要精确化之外,绩效考核也一样重要,将绩效考核做到精细化,才能准确得知员工的基本水平,为员工的升迁、工资待遇提供合理的数据参考。待遇与职位变故与员工息息相关,是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考核之后能够因材施教,对员工做出相应的培训工作,对员工提升职业能力,提高工作效率的一项重要手段。
4.激活人的潜能是实现精益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任务
激活员工的潜能主要是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积极性,需要企业管理者做好激励工作。激励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物质激励就要求企业按劳分配,将薪酬与员工的劳动成正比,实行物质奖励和奖金绩效等奖励,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这就需要人力资源管理做到精细化。精神激励主要是满足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激发斗志与激情。此外,激活员工的潜能需要一定的培训工作做出铺垫作用。
精益化人力资源管理要想发挥重要的作用,有一定的效率,就要与企业文化建设挂钩,将精益化有效融入到企业的价值体系之中,这样才能充分的对员工产生激励作用。
总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与企业的生产效益息息相关,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到位,将会影响员工的生产效率,人才浪费将会导致在资源优化上产生不合理,最终导致企业生产效率的下降。利用精益化管理,提高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将有用的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发挥其合理的价值,才能做到避免人才浪费。
参考文献
[1]王军.实施人力资源精益化管理 推进企业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J].河北企业,2012(7):69-71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财富效应;微观机制;约束条件
文章编号:1003―4625(2006)05―0012―04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尔后在各国迅猛发展的金融创新,资产证券化已被“神化”为一种具有“点石成金”魔力的炼金术(Schwarcz,1994),它不仅对微观实体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对整个宏观金融制度的布局带来了较大冲击,将成为不同于传统的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第三种信用制度(李传全,2003)。资产证券化的影响可分为宏观效应和微观效应。宏观效应是指证券化对整个金融体系以及相关实体产业的影响;微观效应则是指证券化对各微观参与主体(如原始权益人、特殊目的机构、投资者以及中介机构等)的影响。
从证券化的交易结构看,原始权益人(originator)是证券化的发起人,它实施证券化的动力是整个证券化交易与市场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原动力。因此,资产证券化对原始权益人的微观效应是证券化的核心效应,是其他效应得以产生的基础。基于此,我们关心的问题就可以演变为:资产证券化对原始权益人的微观效应是什么?该效应得以发挥和实现的微观机制是什么?影响该机制发挥作用的约束条件又是什么?这些问题是资产证券化理论中最重要的基础性问题,对这些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人们更全面清楚地认识并合理运用这种金融创新,尤其对我国业已展开的资产证券化试点实践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二、证券化对原始权益人的微观效应与机制
(一)证券化的财富效应
许多西方学者认为,证券化对原始权益人的微观效应主要表现为财富效应。比如:Schwarcz(1990,2003)采用分析性方法指出证券化使不同类型的公司能够更好地利用其最有价值的资产,在资本市场上获得低成本融资,实现“净成本节约”,创造净收益,增加了原始权益人的价值,因此证券化并不是“零和”游戏。James A.Rosenthal和Juan M.Ocampo(1992)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对通用汽车承兑公司(GMAC)的汽车贷款证券化与同类的传统债务融资工具的融资成本进行了比较,发现证券化能为GMAC每年节省1.3%的融资成本。Hugh Thomans(1999)则将实证分析的样本扩展到1991-1996年期间美国236起非政府担保的资产证券化交易,而且不仅定量分析了证券化交易对原始权益人的股东的财富效应,还定量分析了对原始权益人的债权人的财富效应,指出一笔证券化交易能为原始权益人的股东带来平均大约5%的超额回报,样本中的137起证券化交易为原始权益人的债权人带来了不显著的0.21%的财富增加。
(二)证券化财富效应的微观机制
至于为什么证券化能使原始权益人获得财富效应,即证券化财富效应的微观机制问题,多数研究文献认为,证券化的财富效应是通过成本节约和收益创造这两大渠道实现的。比如,Greenbaum和Thakor(1987)、Pavel和Phillis(1987)、Hess和Smith(1988)、Zweig(1988)和Schwarcz(1990,2003)等认为证券化为原始权益人提供了一种可以降低风险、多样化资产组合以及为业务拓展提供融资支持的新手段,从而增加了原始权益人的财富;Donahoo和Shaffer(1991)认为证券化使银行等储蓄贷款机构提高了资本充足率,缓解了监管机构对准备金和资本要求的压力;Rosenthal和Ocampo(1988)认为资产证券化将被证券化的资产的信用风险与原始权益人相隔离,从而直接降低了融资成本;Finnerty(1988)、Bartlett(1989)和Bernstein(1993)认为资产证券化能将资产迅速转变为现金,提高了原始权益人的筹资能力,可以去拓展更多的能产生正净现值收益的项目和业务,从而增加公司未来的收益;Lockwood,Rutherford和Herrera(1994)认为从证券化融资所获得的现金可以用于偿还现有债务,降低财务费用,增加当期收益,从而使原始权益人的股东财富得以增长;Bryan(1988a,b)认为证券化促进了应收款发放、服务以及融资的分工,使原始权益人能更专注于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应收款的发放和服务业务,而将应收款的其他风险转移给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分工的深入创造了财富。国内研究证券化理论的著名学者张超英(2003)虽然并未直接分析证券化的财富效应,但用7种假说分析了证券化产生的动因,包括监督技术假说、管制税假说、担保假说、道德风险假说、市场原理假说、流动性假说和比较优势假说,并对银行参与证券化的动因给出了相关的数学模型,对资产证券化财富效应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视角。
总结起来,证券化财富效应的微观机制包括以下方面:
1.成本节约机制
(1)破产风险降低导致融资成本节约的机制。从证券化的交易结构来看,真实出售实现了证券化资产与原始权益人之间的破产隔离,降低了证券化产品投资者面临的原始权益人破产的风险;同时,从证券化的财务处理看,真实出售提供了一种新的资产负债表外的处理工具,提高了原始权益人的资产负债比率和产权比率,也降低了原始权益人本身的破产风险。这些机制的共同作用降低了向证券化产品的投资者支付的破产风险溢价水平,进而降低整体融资成本,实现了融资成本节约,增加了原始权益人的股东财富。
(2)信息不对称降低导致融资成本节约的机制。信息不对称理论已成为解释证券化效应的主流理论之一。从证券化的交易流程看,信息不对称主要发生在两个环节:一是投资者对原始权益人的整体资产和信用状况的信息严重不足,二是投资者对特定证券化资产的信息严重不足。信息的非对称性将导致投资者必须要索求更高的风险溢价进行补偿。证券化交易采取了三种微观机制以降低这类风险溢价的增加。一是“信息剥离机制”,即原始权益人将证券化资产以“真实出售”的方式出售给特殊目的机构(SPV),将特定证券化资产的风险与原始权益人的整体风险相分离,投资者不再需要关注原始权益人的其他信息,只需要关注与该部分证券化资产相关的信息,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的范围和数量;二是“信息增强机制”,即原始权益人采取信用证担保、超额抵押、持有次级档债券等方式对证券化资产进行信用增级,这相当于原始权益人向投资者补充提供了新
的、更强的信息,以降低投资者对证券化资产的信息不对称的关注和担心程度;三是“信息替代机制”,即聘请专业化的信用评级机构对证券化资产、交易和产品进行信用评级,这相当于用信用评级机构本身的声誉机制这种“更值得信赖”的、透明度更高的信息替代了证券化资产的不对称信息,使投资者甚至于在可以不关心任何具体细节信息而只要知道评级结果的信息获取情况下就可以做出投资决策。因此,在“信息剥离机制”、“信息增强机制”和“信息替代机制”这三种微观机制的共同作用下,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以解决,从而降低了对信息不对称引致的融资成本的增加。
(3)资本市场融资导致融资成本节约的机制。由于资产证券化的核心机制是将证券化资产标准化为各种有价证券并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一般认为,资本市场的融资成本普遍低于间接融资市场的融资成本。证券化丰富了原始权益人的融资渠道。因此,仅从市场这个层面而言,与其他融资渠道相比,证券化的融资成本就比其他融资渠道的要低。
(4)监管成本降低导致融资成本节省的机制。对于某些受到特别管制的原始权益人(如商业银行)来说,证券化财富效应的实现还来源于监管成本降低导致的融资成本节省。对资本充足率等偿付能力指标的监管要求使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本成本面临增加的压力。在资本充足率水平低于监管要求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类的原始权益人在传统上要么增加资本,要么压缩现有业务量,降低风险资产规模。前者将导致原始权益人新增融资成本,后者将直接导致业务收益下降(即资本的机会成本),还将造成既有客户资源和市场的流失。证券化却为商业银行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通过将风险资产的风险转移给资本市场,优化了资产的风险结构,从而可以在不新增资本的情况下,将原来被风险资产“占用”的资本“释放”出来,使其成为“自由资本”。因此,证券化的采用不仅节省了新增资本融资的成本,而且不需要压缩现有业务量,也节省了资本的机会成本。
2.收益创造机制
(1)流动性改善导致收益创造的机制。与融资功能相比,证券化的另一主要功能是改善原始权益人资产的流动性。从某种意义上讲,流动性改善甚至是证券化最主要的功能。张超英(2002)认为“流动化是一个包含证券化的概念,证券化的重要目的是实现流动化,证券化是实现流动化的一种技术法则。”原始权益人通过真实出售并证券化的方式,将回收周期较长、流动性不高的资产在短时间内转换成了流动性较高的货币或证券类资产,从而可以利用收回的货币资金开展新的业务。从财务指标上看,实际上提高了应收款的周转率。如果原始权益人连续不断地进行证券化(如循环型证券化交易结构),其流动性的改善效应会被不断放大,会出现类似于货币乘数效应的“流动性乘数”效应。流动性改善的直接效果是提高了单位资金的使用效率,通过业务规模扩大以及由此引致的规模经济和市场占用率的提高,或者投资于收益率更高的新业务,可以创造更多收益。此外,流动性改善还可以降低利率敏感型资产敞口的风险,这对于银行类金融机构是非常重要的。
(2)专业化分工提升效率导致收益创造的机制。亚当・斯密(1776)在《国富论》中指出:分工和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国民财富赖以增长的主要源泉。分工使每个人可以专注于特定的工作,提高工作的熟练程度,推动技术进步,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新的财富。科斯(1937)在《企业的性质》中认为,企业和市场都能具有分工和资源配置的功能,当企业的交易成本高于市场的交易成本时,企业内部的分工和资源配置功能就会被市场替代。从分工和资源配置的角度看,首先,资产证券化的交易结构使应收款的发放、持有、管理和回收工作分由原始权益人和资本市场投资者来承担,改变了原来由原始权益人一个主体来承担应收款的发放、持有、管理和回收的全部工作的局面,原始权益人可以更专注于应收款的发放、管理和回收。其次,虽然应收款的管理和回收工作在证券化后大都依然是由原始权益人承担,这一点似乎与证券化之前一样,但实际上却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证券化之前原始权益人对应收款的管理和回收是其完整业务链条上的内部环节,市场无法对其进行单独定价并进行监督,其效率的高低基本取决于原始权益人的内部经营管理,难以观察和评估,容易导致效率低下;证券化之后,原始权益人对应收款进行管理和回收的职责是资本市场投资者赋予的,投资者对原始权益人的这一职责按市场原则进行单独定价并实施监督,原始权益人的内部职责被外部化和独立化了。市场定价和外部监督促进了应收款业务分工的深化,市场和企业(而不仅仅是企业)共同参与了与应收款业务开展相关的资源配置,提高了效率。因此,证券化实际上促进了专业化分工、改善了资源配置的机制,进而提升了效率,创造了新的财富。
三、证券化对原始权益人微观效应的约束条件
(一)破产风险降低导致融资成本节约的约束条件
在原始权益人一方面通过证券化降低证券化产品投资者面临的破产风险而实现融资成本节约的情况下,另一方面却可能会增加原始权益人的无担保债权人所面临的风险。ChaseW.Ashley(1993)和Paul M.Shupack(1994)表述了类似的观点。但Schwarcz(1990,2003)却对此进行了反驳,他认为:在不考虑证券化所获资金再运用的情况下,证券化只是改变了原始权益人资产的类别构成,并没有减少资产总量,因此无担保债权人面临的风险并没有增加;即使证券化后原始权益人将所获资金进行再运用而使无担保债权人面临的风险增加,这是其他任何一种融资方式都可能造成的后果,本身与证券化无关。Schwarcz的这种观点将证券化效应静态化了,只是在证券化完成的那个时点上去进行分析,而未考虑到证券化资产的风险并未由于真实出售而被完全转移的事实,因此难免有失偏颇。我们必须从以下两个角度对这种机制的实际效果进行重新审视。
1.证券化交易结构与风险转移
从证券化交易结构看,通过证券化资产的真实出售,的确实现了证券化资产与原始权益人之间的破产隔离,降低了证券化产品投资者面临的原始权益人破产的风险。但是,如果认为随着证券化资产的真实出售,与该资产相关的全部或绝大部分经济风险就随之转移给了资本市场的投资者的话,就会得出不正确的结论。从理论上讲,原始权益人可以将与证券化资产相关的全部风险都转移给投资者来承担(比如自己不提供任何形式的担保或持有次级档债券),则投资者一定会要求一个与承担这些风险相当的风险溢价,从而使融资成本增加而不是节约。在实际的证券化交易过程中,为降低融资成本,原始权益人一般都要为证券化资产提供信用增级或持有承担第一损失的次级档债券。这就意味着证券化交易虽然采用了真实出售的机制,但绝大部分的经济风险并没有被有效转移给投资者,而是继续保留在原始权益人那里,即证券化交易实际上并没有使原
始权益人面临的经济风险发生太大变化。如同前面提到的“流动性乘数”效应一样,如果原始权益人连续不断地以这种方式进行证券化,则由此累积的风险也会产生乘数效应而不断放大。
2.动态视野下无担保债权人的风险
从静态角度看,Schwarcz的观点是成立的。但原始权益人实施证券化的目的绝不只是为了实现资产类别的转换,而是融资后运用资金获得新的收益。因此,对证券化效应的评估和考查就不能割裂证券化融资所获资金的使用而单独进行。而且,实际证券化交易的统计资料显示,同一原始权益人往往多次或连续不断地实施证券化。所以,必须从动态视野的角度进行分析。我们考虑以下四种证券化所获资金的使用情形。
如前所述,证券化交易并未使原始权益人的经济风险转移给投资者。因此,情形1-4中原始权益人的经济风险并没有降低,而是基本不变或增加;原始权益人的资产规模在除了情形3中由于偿还债务而减少以外,其他三种情形并没有改变资产规模,但无担保债权人的风险除情形1外,却都是增加的。这是因为:情形2中由于投资于比证券化资产风险更高的其他资产,虽然资产规模没有变化,但无担保债权人面临的风险也增加了;情形3中由于偿还债务导致资产规模减少,从而使那些未被偿还的无担保债权人的债权偿还保证减少,增加了其面临的风险;情形4中虽然资产规模不变,但由于不断进行证券化而导致原始权益人保留的经济风险被不断累积,进而增加了无担保债权人的风险。对于一个正常经营的原始权益人来说,情形1一般不会发生或者不会持续存在。因此,证券化交易的确使无担保债权人的风险增加。
一般地,既然无担保债权人面临的风险增加了,他们就会在后续债权契约签署的时候索要更高的风险溢价,使原始权益人的财务成本增加,从而“冲抵”掉了证券化通过降低破产风险而实现的融资成本节约的好处。对此可以构建一个跨期动态博弈模型进行更完美的解释。但事实上,我们必须考虑以下约束条件才能正确评估无担保债权人上述行为的实际影响:(1)处于稳定业务等因素的考虑,无担保债权人是否真的愿意与原始权益人进行动态博弈;(2)无担保债权契约的期限结构,过短的期限结构将使无担保债权人无法实施第二次博弈;(3)无担保债权人在博弈中改变风险溢价水平的能力;(4)无担保债权在原始权益人债务总额中的比重,如果该比重较小,即使风险溢价水平提高,原始权益人的财务成本也不会因此增加太大,“冲抵”效应也不会明显。以上条件构成了破产风险降低导致融资成本节约的约束条件。因此,证券化交易中破产风险的降低是否会导致融资总成本的节约就不再是一个确定的结论。
(二)信息不对称降低导致融资成本节约的约束条件
前文曾指出,通过“信息剥离机制”、“信息增强机制”和“信息替代机制”这三种微观机制的共同作用,资本市场上证券化产品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以解决,降低了对信息不对称引致的融资成本的增加。毋庸多言,证券化交易的独特结构和机制的确降低了融资市场中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但其对融资成本节约的效果还是要受到以下约束条件的影响:(1)“信息增强机制”的成本。固然原始权益人采取信用证担保、超额抵押、持有次级档债券等方式可以对证券化资产进行信用增级,但这些方式要么增加了机会成本,要么使证券化资产的经济风险无法被全部转移给投资者而是成本增加;(2)“信息替代机制”的成本。当信用评级机构用本身的声誉机制这种“更值得信赖”的、透明度更高的信息替代了证券化资产的不对称信息的时候,原始权益人也必须为此向信用评级机构支付相应的成本。此外,还必须注意到信用评级机构本身的声誉机制是否足以起到这种信息替代效应;(3)原始权益人证券化之前的整体信用水平。如果原始权益人证券化之前的整体信用水平越低,则采用“信息增强机制”和“信息替代机制”所需要支付的成本将越高,这必然会“冲抵”由此带来的融资成本的节约。如果没有这种“冲抵”效应的约束,则从理论上可以得出一个有趣的命题:整体信用水平最低(如濒临破产)的原始权益人(A1)具有最强烈的证券化动力,整体信用水平最高的原始权益人(A3)由于证券化不能带来融资成本的节省而最没有动力进行证券化,整体信用处于中等水平的原始权益人(A2)的证券化动力则介乎其中,因此,实施证券化的原始权益人在证券化市场中所占的比例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如下:Al最多,A2居中,A3最少。这显然与实际情况并不符合,根据统计,A2和A3都比较多,A1最少。对此可以做更深入的分析,但已超过了本文的研究范围。但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即证券化降低了信息不对称而导致融资成本的变化并不是确定的,需要考虑到原始权益人整体信用水平的影响。
(三)资本市场融资导致融资成本节约的约束条件
资本市场的融资成本低于间接融资市场的融资成本是资产证券化融资成本得以节约的关键因素。证券化市场比较成熟和发达的国家,其直接融资市场表现出较高的融资效率特征。而且,由于绝大部分的证券化产品都是债券,债券市场的成熟和高效率对证券化的融资成本节约来说就尤为重要。因此,资本市场(尤其是债券市场)的发达程度是直接影响证券化能否实现融资成本节约的非常重要的约束条件,这就是所谓的市场和制度基础问题。这一点对于目前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框架和制度基础建设来说是值得深思的。
(四)其他约束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