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媒体传播研究范文

新媒体传播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媒体传播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媒体传播研究

第1篇:新媒体传播研究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京剧服饰;新媒体传播

20世纪8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阿尔文在《在第三次浪潮》中正式提出“大数据”(BigData)这个概念,直到2009年“大数据”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真正流行起来并被广泛认知。一些和它相关的云存储、云计算也应运而生。由于数据量庞大,不能用单台计算机处理,它需要特殊的技术和设备来有效地处理数据。大数据已经进入全球经济、文化、政治的各个领域。2015年,我国印发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大数据正式成为国家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什么是大数据,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统一准确的定义。“一种规模大到在获取、存储、管理、分析方面超出了传统软件工具能力范围的数据集合,具有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多样的数据类型和价值密度低四大特征”,“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能力来适应海量、高增长和多样化的信息资源”。不难看出,大数据的特征体现在信息数据量极为庞大,它可以快速地收集、存储、传输不同程度的信息量,通过云计算挖掘和分析与话题相关的各种数据,并且分析事物之间的种种连带关系,在各类数据中能快速地找到有价值的信息,而大数据的最大特点是大量(Volume)、快速(Velocity)、多样(Variety)、价值(Value)。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各行各业都受到了影响,传播业首当其冲。新媒体的传播趋势也发生了变化。其中,数据资源化成为人们关注的新焦点,其次是与云计算的深度结合。而以往京剧服饰文化的传播更多地建立在相对较少的数据资源上,对于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解读都有其固定的模式。但我们现在生活在大数据时代,随着移动社交网络的兴起、云计算的普及,在数字技术急速发展的今天,文化艺术的创作及传播已经出现新的气息,大数据背景下的新媒体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对于京剧服饰文化传播而言,我们可以依托新媒体平台,利用数字技术来采集、加工、保存、制作,通过大数据精准调查受众群体,进而更有针对性地传播。大数据时代对媒体传播最大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改变了媒体传播的性质,新媒体传播原有的及时性通过数字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而转变为全时性,因为大数据的4V特点,海量、多样化、快速处理成为传播的常态。其次是大数据带给传播媒介的整合,发扬各种媒介的传播优势,取长补短,让传播效果最大化。最后是媒体日益成为重要的数据源,媒体传播产生的大量数据也可成为可观的一笔财富被再开发、再利用。大数据带给文化发展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它重新定义了文化创作方式,拓展了资源内容,丰富了创意生成手段,创造了新的文化生态,改变了传播方式。

1大数据时代下新媒体传播的特点

媒体在英文中表述为Media,是指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工具。新媒体这一概念是针对传统媒体而言,是一种相对的概念,是基于传统媒体发展起来的。新媒体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而出现,它是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中介,能同时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和传播欲望的媒体形态。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最大区别是新媒体具备交互性、即时性、开放性,这三个特点让新媒体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数据平台,既融合了以往的媒体形式,又显示出信息覆盖面广、规模大、信息资源丰富等优势。1.1新媒体的最显著特征是数字化。数字化指的是数字技术,它与计算机是密不可分的,它是指运用计算机将各种信息——图、文、声、像等转化为电子计算机能识别的二进制数字“0”和“1”后,进行运算、加工、存储、传送、传播、还原的技术。从技术角度出发,新媒体本身就是一种数字媒体,而它的技术手段绝大多数都是依靠互联网实现的。数字化包括信息资源采集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存储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传输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加工制作的数字化等。伴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通过接入无线网络,智能手机便成了人们参与新媒体传播的主要渠道。接收设备的便携化与功能多样化为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上网,而数字化特点将成为新媒体发展的重要助推器。1.2交互性是新媒体的本质特征。所谓的交互性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运用在不同的领域含义是不同的,主要应用在计算机和多媒体领域中,指的是当你点击一个链接时进入一个新的页面。交互是网站和用户之间进行交流,网上读者和读者之间的交流。大数据背景下,新媒体传播平台拥有一个更强大的资料库,可供读者查询他们所需的任何特定信息。交互性是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最大的特点,更是新媒体传播的核心所在,它的交互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传播者与受众的信息交流是双向的。由于大数据时代信息交流的渠道更为广泛与廉价,每个个体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也能够进行信息的重新构建与再传播。在这种双向交流的环境中,传播者和接收者的界限变得模糊,形成了一种传者与受众之间“平等”的概念。第二,信息的掌控权掌握在参与传播的个体手中,参与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化需求进行信息的选择,可以选择接收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还可以对信息进行再加工或者再传播,在这种传播过程中参与者处于传播的主导地位。新媒体的这种交互性强的特点正在逐步构建一套新的传播模式。1.3即时性和共享性打破时空界限。从时间的角度来看,在互联网时布信息的流程简单,传播以及转载速度快,信息的发送和接收都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大幅提高了传播效率,使信息的时效性得到加强。这样就保证了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公众在第一时间看到相关信息便可以随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言论。同时,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新媒体可以实现实时传播,这种传播方式无须复杂的后期合成制作便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实时传播。从空间角度看,新媒体突破了传播的地域性,它的覆盖面积几乎触及全球的每一个角落,人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和移动平台共享资源信息,传播地域更加宽广,所用时间更短,让地球变得“越来越小”。1.4个性化服务实现小众化传播。新媒体的本质在于创造一种新的、个体化的公共平台,信息传播由原来传播者主导的菜单式转向接收者点单式的形式,这一形式的转换是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从推送到筛选的过程,是传播的主动权的转换,凸显了新媒体信息传播的个性。一方面,传播中的数字化与网络化技术的应用,使人人都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信息的和传播,推动了信息的传播走向——大众化;另一方面,任何一个人通过互联网和移动媒体等平台,可以随时和任何人进行信息沟通、交流。他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并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形成传播的小众化。

2新媒体在京剧服饰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京剧文化是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汇聚而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它是我国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的总体表现,具有中华民族的本质和风貌,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民族精神的体现。2010年,京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也是我国的“国粹”。它集音乐、舞蹈、绘画、诗歌、滑稽、技艺表演艺术于一体,是一种多种艺术门类汇集一身的综合表演艺术。京剧在我国戏曲种类中最具全国性和典型性,虽然它的形成只有短短的二百年历史,却在这二百年的发展传承中逐步确立了自己在中国戏曲中的“国剧”地位,同时它也走出国门,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手段。但是在20世纪初,电影、电视、流行歌曲等新的娱乐形式的出现对京剧艺术的发展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再加上京剧文化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策略不当,在传播内容上没有考虑到不同受众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方式,进一步导致京剧文化的传播效果不理想。这让传承京剧文化陷入了困境,对京剧文化的保护、发展和创新产生了消极影响。而京剧服饰文化具有典型的京剧特点,因京剧文化传承方式的局限性,人们对京剧服饰文化的认知范围更加有限。京剧服饰在京剧中被称为扮相,包括服装和化妆两部分,是京剧表演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剧艺术是写意艺术体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其中以梅兰芳为代表的表演体系与苏联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并称世界戏剧三大表演体系。它的程式化、虚拟性和假定性也体现在京剧的服饰文化上,使京剧服饰文化具有程式美、律动美、装饰美和符号美。传统的传播方式已难以给京剧服饰文化发展带来机遇,新媒体的出现给京剧服饰文化的传播和弘扬带来了革命性的转变。新媒体满足了年轻一代追求时尚生活的需求,京剧服饰文化经过新媒体打造后,呈现形式更具感染力,更易被大众群体理解和接受。在文化日趋开放和理性的今天,京剧服饰文化的传播不仅要通过传统媒体,更要利用好新媒体的强大表现力。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大数据的应用,促进了新媒体传播的飞速前进,新媒体和京剧服饰文化结合是技术和文化的完美体现,为京剧服饰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思想和传播形式。同时,新媒体也为京剧服饰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大数据、云计算的使用,物联网的发展成熟等都为京剧服饰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利用这些新技术手段可以为京剧文化创建新的传播平台,如京剧服饰脸谱网站的开发和建设,网站的界面设计(网络媒体上视觉推广主要是京剧服饰文化网站设计)等。网站主要介绍京剧服饰的一些种类、样式、服饰图案及颜色、头饰,脸谱等相关图片、图案、京剧服装知识,及对京剧服饰文化元素的挖掘和归纳。通过挖掘和归纳主要解决传播中对京剧文化特色的保护,将大数据技术作为了解受众思想的技术支撑,多元化利用新媒体,降低新媒体的传播门槛。2.1新媒体促进京剧服饰文化的传承。新媒体的信息量大、自主性和参与性的特点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京剧服饰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传统的文化传承方式更多的是进行文化本身的实践与创新,而新媒体的传播则更强调对京剧服饰文化本身进行收集、整理,以及再创作。其传播速度、范围、信息量都促进了京剧服饰文化的跨地域、跨民族的传播。新媒体传播逐渐代替了传统口耳相传的人际传播模式,构建了全新的传播渠道,使得京剧服饰文化影响范围更广、受众群体更多。据中国互联网中心的报告显示,中国互联网网民达到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网络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新途径,网络传播的广泛性使得京剧服饰文化的传播打破了地域限制而具有了全球性。网络信息的海量性可以丰富京剧服饰文化数字信息库的建设,网络信息的实时性可以快捷地把京剧服饰文化的相关新闻及时推送到公众手中。同时,网络的声画结合可以通过图片、文字、视频等形式立体展示京剧服饰文化,不仅可以提升公众的兴趣,更能借助数字媒体来保护和传承京剧服饰文化。2.2新媒体对京剧服饰文化的重构。京剧服饰文化的重构是指京剧服饰文化在当代大众传播的语境中,既要继承优秀传统,又要不断调整内容与形式,以适应时代要求。让京剧服饰文化加上流行元素融入新媒体,实现不同艺术形式的兼容并包,相互调剂,形成既保留专业的京剧服饰文化形态,又具有鲜明现代流行元素,具有艺术和技术结合的特色文化形态。利用新媒体技术打破常规法则将传统文化拓展开来,形成一种具有现代风格的传统文化,让年轻人更容易接受。2.3新媒体满足了京剧服饰文化传播的个性化需求。新媒体虽然是大众化传播的平台,但却为广大受众提供了一个平等接收信息的机会。每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兴趣爱好、职业身份、价值观等不尽相同,呈现出很大的个体差异,在选择信息内容方面也极具个性。因此,在传播和接收京剧服饰文化时,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或者需要通过数据检索有选择地进行,找到自己的所爱。另外,也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建议通过微博、微信及时出去,与其他受众交流,满足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展现个人魅力。

3京剧服饰文化如何在新媒体中传播

在全球化逐渐深入的今天,大数据技术带来传播模式的不断创新,颠覆了我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大数据让新媒体的传播与京剧服饰文化的连接越来越具体,越来越方便。随着新媒体传播技术的不断普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播在某些方面却显得与之不能紧密结合,在适应新媒体传播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此外,伴随着社会的开放,在外来大众文化的不断冲击下,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不断受到挑战,认识大数据时代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带来的机遇,积极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找到有效的传播策略势在必行。3.1建立立体化的网络传播。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它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大数据时代下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是技术与文化的完美体现,为京剧服饰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表现形式。京剧服饰文化中有很多传说和典故,可以创作出不同类型的文化内容。通过计算机软件,制作出有关京剧服饰文化的小故事、小传说,希望借此能让更多的年轻人关注京剧艺术。京剧服饰文化推广结合新媒体的传播形式,第一,从网站、电子书、动态海报、微博、视频等入手,根据不同媒体的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媒体界面和内容的视觉策划、设计,构建一个立体交叉的京剧服饰艺术传播网站。第二,兼容多种载体,方便资料的查阅和研究,甚至参与。第三,用视频整合京剧舞台以及台前幕后的各种资源,实现京剧服饰立体化展现。第四,用微信、微博消息,组织活动,联动戏迷和社会各界,同时参与多领域的艺术产品研发。第五,利用云存储、云计算、云分析建立超大容量的信息库与强大的检索引擎,及时根据受众的需求推送相关内容,发挥个性化服务的特色。3.2建立移动网络的微平台。以前,设计作品的发表通常都是采用期刊等传统媒体传播方式,这种方式属于被动地被大众发现,传播范围非常有限。现在我们可以使用移动网络平台,如微信、手机APP,这样作品和接收作品就非常方便、快捷,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传播速度,扩大了传播范围,充分发挥了新媒体传播的即时性和广泛性优势。微信是一个传播速度非常快的短邮信息平台,具有零资费、跨平台沟通、显示实时输入状态等功能。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微信已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变成一种生活方式。朋友圈中的小视频、H5形式的小游戏无时无刻不占据着话题的头条。我们可以微信平台为依托,结合京剧服饰文化的特点,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众的亲密接触。公众也可以通过公众号进行关注,每当有新内容、新作品、新消息产生时及时发送到微信平台上,也可以把相关的新闻动态、新闻热点与广大公众分享。不难看出,微信是非常流行的一种社交媒体、大众平台,也是广大戏曲爱好者即时互动最有效的交流媒介。它可以吸引粉丝关注和进行讨论、分享,及时推送最新消息,让移动媒体的粉丝能更快捷地得到最新消息,并能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京剧艺术。除了微信平台,还可以开发移动APP软件,设计、制作一些关于京剧服饰文化的动画和视频教学课程,并有意识地多创作京剧服饰文化相关的“折子戏”,将京剧服饰人物配上故事情节、剧情,时长仅3~5分钟,却能收到很好的传播效果,公众可以通过这种新媒体来一个京剧的“现场体验”。同时,京剧服饰APP具有宣传和服务用户的功能,它可吸引更多的陌生用户,同时还能服务于现有用户。3.3设计虚拟展览馆,为京剧服饰的保存和发展创建无限可能。虚拟展馆是指运用计算机虚拟三维技术构建的展览馆,是一种以传统展馆为基础,通过计算机软件搭建的虚拟平台,将这个虚拟平台放到互联网上进行传播,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展馆开发的时间和空间。虚拟展馆可以不受场地大小、时间、空间、地点等的限制,相对于传统展馆的资金投入非常少。虚拟展馆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更方便广大观众参观,也可以使用在线互动的方式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通过数据平台与虚拟解说员、作品、其他访问者开展互动交流,观众可以任意畅游无限的精彩世界。为京剧服饰搭建虚拟展馆的好处是通过大数据云存储、云计算、云索引的存储方式作品可以永久保存,随时查看,有利于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在传播时不受时间、地点、人数的约束,可以让分散在世界各地的观众进行参观漫游、互动。还可以结合大数据技术,转换传受双方的身份,通过新媒体平台在用户的微信朋友圈中传播,将自己看到的内容直接分享给其他公众。创建虚拟展馆,既为京剧服饰文化的传播开拓了新的空间,又争取了新的公众,也让京剧服饰文化得以永久保存。3.4与传统教育模式相结合,加强京剧教育课程资源建设。京剧的传承有必要从娃娃抓起,纳入中小学教育势在必行,京剧进课堂不仅可以让学生从小接触到中国传统的戏曲表演、戏曲音乐形式,还可以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同时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微课从最开始的网络教学视频分享到现在的直播互动教学,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创新。技术的发展为教育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把课堂教学转化为课外或者校外移动终端、数字化教与学平台上,可使学习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的教育方式是“移动学习”“碎片化教育”,实现学生随时随地学习、个性化学习。通过新媒体技术,运用虚拟交互手段、多媒体教学系统,构建京剧服饰文化的微课教学平台。2016年12月,虚拟《敦煌飞天》首次进入广州荔湾西乐贤坊小学,开启了新媒体形式与传统教学实验的新尝试。新媒体技术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教学内容,通过情景化学习、益智游戏,有效地营造了一个跟随技术发展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质量。

4京剧服饰文化新媒体传播存在的问题

当今全世界在新媒体传播中应用大数据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我国在2014年巴西世界杯新闻报道上使用了大数据,主要是建立在大数据分析基础上的报道模式索引,大数据真正应用到京剧服饰文化传播上还存在许多问题。4.1隐私保护问题。在京剧服饰文化传播中运用大数据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时可能会存在知识产权和个人隐私,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大数据保护问题。许多国家针对数据保护立法严格,而我国的数据保护立法相对比较薄弱,对侵犯公民隐私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公民也没有保护自己隐私的意识,然而国外却做得很好。在国外如果在使用数据时侵犯了公民的隐私将会受到严格的处罚。因为大数据时代的新媒体传播是全球性的,利用大数据传播京剧服饰文化必须遵守各国相应的法规,防止泄露用户数据。4.2在新媒体运用方面还不够普及和成熟。目前,京剧服饰文化在应用新媒体技术方面还不够普及与成熟,京剧类的移动APP原创性差,更新缓慢。基本上是将电视上的戏曲频道的视频内容直接拿过来用,相对单一。另外,在内容制作方面缺少专业背景,懂戏曲知识的不懂APP软件的开发、设计,会APP软件的却不懂戏曲。一个简单的APP开发大约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研发费用也要8万左右,每年还需要技术维护,也是不小的一笔开支。建立在云存储上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等技术的专业化程度还不够高,还不能称为大数据。数据不能很好地结合新媒体传播技术,社交性和互动性不强,数据的分发还不能做到差异化和精准化。

5结语

京剧文化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代表中华民族的灵魂。在大数据背景下,新媒体传播实现了很大的飞跃,大数据将改变我们的思想观念、决策及行动方式,京剧服饰文化和新媒体的结合能让京剧传播在困境中找到一条出路。但我们在运用大数据和新媒体时也应认识到它的局限性以及存在的问题,大数据+新媒体+京剧服饰文化是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结合,它们要发展就要不断突破传统形式,求创新、求变化、求改革,深刻解读与发现数据背后隐藏的传播规律,让京剧服饰文化通过更好的方式呈现。

参考文献:

[1]刘传江.新媒体时代下数字艺术的新趋势[J].赤子(上中旬),2014(15):76.

[2]金莹.以新媒体传承戏曲艺术[DB/OL].文艺评论官网,2010.

[3]王相飞,张巧玲.大数据背景下大型体育赛事新媒体的传播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

第2篇:新媒体传播研究范文

(一)新媒体时代,新闻的时效性增强

新闻所具有的时效性特点在新媒体时代下显得尤为明显。从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来看,人们主要通过浏览报纸和观看电视来获得国际和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并且仅限于日报的形式。当大多数的人们在浏览报纸和观看电视的时候,这些事件可能已经发生过了,或者已经得到了较好地处理,所以在时效性方面并不是较强。相比较而言,在新媒体时代下,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的途径也比较多元化,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等终端设备随时观看新闻事件的发生,并且可以观看大事件的直播,能够观看整个事件的发展态势。在时间上缩短了距离,并且具有极强的时效性,让人们能够随着随地发现新闻事件,并且根据相关的内容做出自己的计划和行动。这样的新闻才具有更高的价值性。

(二)新媒体时代,新闻的互动性增强

互动性同样也是是新媒体时代下,新闻所具有的特征,这一特征也有别于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传统的新闻媒体的观看者不能在网络平台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且无法进行互动,不能在政府制定与民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政策方面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不利于民意的表达。在新媒体时代下,在新闻内容方面都有了极大的互动性,并且在新闻终端设备上的APP都具备了留言板块和评论板块,让新闻者和新闻受众者能够建立起良好的沟通交流制度,能够形成互动关系,不断促进新闻媒体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也让民众对新闻中的事实具有稳定的看法,并且促进正确价值观的传播,不断增强新闻内容的客观性,让更多的读者参与到新闻中来,促进新观点的不断形成,固化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諧发展。

(三)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全媒体化

根据当前的新媒体发展的趋势可以看出,新闻传播的模式已经进入了全媒体化,这也是目前新闻传播的主要特征之一。传统媒体主要是利用报纸、电视、收音机等为传播基础和平台,主要包括了文字图片以及声音等方面的内容。而在新媒体时代下,在原有的基础之上逐渐改变了其传播的内容,主要涵盖了动画、音像以及视频等方面的内容,这样促进了人们对新闻传播的关注,并且能够带动人们观看新闻方面的内容,使新闻内容在社会上广泛的传播,扩大了其知晓性。相比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而言,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的平台和介质以完全改变,已经延伸到了手机、电脑等各种各样的移动终端设备上,经过这些平台,让人们更加容易了解到新闻,同时也改变了其阅读模式,让新闻传播范围更加宽。新闻传播的全媒体化,让新闻内容在受众者之间形成良好了互动性,让更多的阅读者了解到了国内和国际中所发生的大事件。

二、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创新模式

(一)将自媒体纳入到新闻报道之中

当前,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的互动性不断增强,传播手段的多样性不断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就决定了自媒体已经纳入到了新闻媒体的报道之中来了。所以在新媒体时代中,要不断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在相关的新闻媒体中可以设置自媒体的新闻报道板块,让更多受众群体参与到新闻内容中来,而后在此板块中完善相关的人员配置,例如新闻主编,对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的新闻进行报道和编辑,并且在相关的板块中进行公布,对有阅读需求的读者和相关的评论留言的读者进行相关的奖励,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相关的新闻中来,并且要为自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让其不断的发展。

(二)报道有深度、有价值的新闻

新闻媒体在传播速度方面比较快,并且新闻之间的差异化并不是太大,所以为了带动受众者,一些新闻媒体在新闻内容方面会出现内容不实、夸大并且博人眼球等方式,这些不良的新闻内容,阻碍着我国新闻媒体的发展。所以说,在目前,面对复杂的新闻环境,我们必须对新媒体进行监控,创新管理模式,让高质量、价值大的新闻在群众之间进行传播,让读者有一个更好的环境。

(三)新闻内容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当前社会发展速度较快,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新闻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给读者带来了更多的挑战,从而让读者在阅读中面临着诸多需要辨析的内容。所以在相关的新闻,要满足读者的需求,把握好方向,这样才能抓住读者的心理。

三、结语

第3篇:新媒体传播研究范文

关键词:传播学新媒体;艺术设计;发展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媒体+”时代得以形成。人们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都依赖计算机网络,使网络媒体得以普遍应用,并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处于新媒体时代,艺术设计也要迎合时代的发展促进媒体技术与艺术设计的融合,不仅赋予了传统艺术设计以时念,而且还会使艺术设计转向,对艺术设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从时代的角度出发深化对新媒体艺术设计深化认识

新媒体艺术所涵盖的信息除了艺术信息之外,更多是各种高科信息,包括媒体技术、数字技术等,不仅可以用于艺术设计中,更重要地是发挥这些技术的传播作用,以现代的传播形式提高现代人对艺术设计成果的接受能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物质生活得到充分满足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艺术文化以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不仅使生活环境艺术化,而且生活行为更有品位,生活质量也不断地提高。作为艺术工作者,就要充分认识对艺术设计的要求,并懂得运用新媒体技术将自己的艺术设计与受众有效沟通,使艺术设计作品符合受众要求并逐渐打开市场。新媒体艺术设计发展的过程,也是积极探索艺术设计之路的过程。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将艺术设计元素注入服装、媒体资讯、生活用品装饰等之中,并在网络平台上充分传播,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艺术气息,对人们的审美起到了引领作用。这就需要艺术设计人员要不断地从美学的角度出发探索设计技术,运用新媒体不断地完善艺术设计,以使艺术设计发挥视觉传达的作用,保证了艺术设计质量,其对现代的生活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

二、根据传媒受众的需求进行新媒体艺术设计

现代的传媒技术已经渗入各个行业,人们对各种传媒都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艺术设计领域可以充分认识这一点,将艺术设计的传统视觉传达的优点保留下来,运用新媒体技术对这种视觉传达信息进行传播。由于现代的传媒受众的媒体接受能力、知识水平和审美取向都有所不同,因此,对新媒体艺术设计的接受能力也会有所不同。要使新媒体艺术设计能够被大众接受,就要将新媒体技术的多种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在艺术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媒体传播对象的个性特点、知识背景以及文化审美情趣,并要求媒体传播技术的运用要能够激发起受众对艺术设计的吸引力。例如,艺术设计的构图上,是运用设计的手法,结合美学元素,不仅在设计中要注重线条、结构和色彩的搭配,还要注重艺术设计要能够给人以节律感。这就需要将新媒体技术充分地利用起来,从传播受众的角度出发,将艺术设计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通过新媒体突出,让受众能够从视觉上感受到艺术设计主题,在深入理解艺术设计含义的同时,还能够产生心理享受感。新媒体艺术设计也会因此对受众产生较强的吸引力。

三、应用新媒体技术丰富艺术设计创作作品的内容

艺术设计创作的过程也是设计思想传播的过程。通过运用设计语言表达思想,实现艺术的视觉传达效果。对于艺术感较强的人而言,能够对艺术设计创作者要表达的内容准确解读,并能够领会其中含义。但是,对于艺术感比较弱的人,面对艺术设计作品则能够看到画面构图而不会理解创作者的创作意图。这就意味着艺术创作失败。处于信息传播时代,运用新媒体技术优化艺术设计的创作思想,以动态的、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受众的视野中。由于现代的受众普遍对新媒体技术具有很强的接受能力,运用新媒体技术元素对艺术设计创作思想以诠释,并以多样化的传播形式体现出来,不仅使艺术设计作品的内容有效传播,而且受众会从主观的角度出发赋予艺术设计以新的含义,使艺术设计创作内容更为丰富。在艺术设计创作和作品信息的传播中,运用新媒体技术,则是借助高超的媒体技术手段,并使用各种数字化的绘图软件对艺术设计作品进行调整和技术处理,使艺术设计作品符合传媒受众的需求。例如,将手绘的艺术设计作品输入指定的计算机设计软件中之后,可以根据媒体传播的需要将平面的作品立体化处理,将二维设计转化为多维度设计,并对作品的色彩、线条、结构和作品的整体图形效果都进行重新调配。为了提高艺术设计作品对受众的视觉冲击力,还可以对画面的内容进行夸张处理。现代的艺术设计受众普遍知识层次比较高,且呈现年轻化趋势。这部分群体也是对新媒体传播技术敏感的群体,将艺术设计采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创作,在提高艺术设计作品吸引力的同时,还会在媒体平台上互动讨论,发表自己对作品的看法。从传播学的角度而言,设计作品能够在媒体上产生互动,就意味着艺术设计作品已经充分得到传播受众的认可。艺术设计创作通过这种媒体互动可以对受众的思想和需求有所了解,通过促进双方的交流而对艺术设计内容根据受众需求而进行调整,还可以据此构建新的艺术设计模式,使艺术设计内容更符合现代的文化环境而突显出时代特点。综上所述,艺术设计是传统与时尚的结合体,具有社会发展性,这就决定艺术设计在继承传统艺术设计元素的同时,还要注入时代元素,使艺术设计具有时代感,才能够适应社会环境而发展。处于新媒体时代,艺术设计在创作中对时代具有较强的判断力,对新媒体产生认知力,才能使艺术设计符合现代传播的需要而发展。

作者:李悦 单位:西安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第4篇:新媒体传播研究范文

众所周知,传统文化来自于历史的延续,它不仅是国人的价值观念的体现,也具有极其宽泛的内涵,渗透在我们的思想、道德、风格、心志、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语言文字之中。更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象征。传统艺术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亮点,它能够准确、快速的传播,是一个国家塑造对外形象和树立民族自尊的关键,是对外展现本国风采的传播方式之一。

当今社会,数字新媒体技术空前发展,它所催生的丰富灵活的新媒体艺术表现手段也越来越成熟。新媒体技术综合不同媒体的特点,又加上二维制作技术、三维制作技术、虚拟技术、感应技术等,使得艺术欣赏变成一个更为立体、效果真实、可以互动的过程。相较于新媒体艺术表现形式,传统艺术欣赏方式相当单一,都是静止的、被动的,这不仅局限了传统艺术的艺术感染力,更妨碍了传统文化的推广与传播。 本文由收集整理

在我国,新媒体艺术作为新兴的艺术形式,其构建期适逢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期,这为两者在形式和体系上,进行完善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同时也提出了如何相互介入和融合的问题。因此,在这个以互联网络技术为标志的崭新的信息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和新型媒体中如何表现,我们如何将技术与艺术完美地结合,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一、传承传统,打造民族艺术精品

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千年的发展演变经久不衰、博大精深、意蕴丰富,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至今还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然而这种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宝贵的民族传统艺术,在经受着严峻的考验: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己进入物化消费阶段,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受到金钱的挑战,在日益转变,加上最近几年,新媒体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多媒体系统的应用更以极强的渗透力进入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如教育、档案、娱乐、艺术、建筑设计、家庭、通讯、交通、饮食等等。新媒体集合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录像、声音、音乐等传统表现媒体的优点,结合了计算机的交互功能,加上开发者针对客户日常需求,通过精心的策划创意构思,结合各种表现方式,吸引了大量的文化受众,引导着大众的审美理念向数字化转变。

在这种形式下,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现代传媒技术的优势,加强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提炼与传播,打造民族文化精品,这不仅可以对国民进行循序渐进的传统文化的精神洗礼,还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介重新建构起更加符合现在形势的文化观。同时,避免传统艺术形式因内涵意义不易理解而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也避免产生因为新媒体艺术重形式,轻内涵而导致艺术缺乏文化深度的社会现象,而要以媒体语言整合传统文化精神,让世界更清楚地认识中国的现在和过去,从而实现文化传承,打造民族艺术精品。

二、融合矛盾,博采众长

新媒体艺术在为文化发展带来机遇、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消极影响。因为它既是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传统艺术的否定和创新。

从产生根源上分析,传统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反映的内容都是现实世界中或者是对现实世界的升华和提高。而数字媒体艺术的诞生则源于信息技术,反映的是一些虚拟的现实,许多新媒体技术它的创建者大部分又都是西方国家,他们在创建初期是为了服务他们自己,发展他们本国文化,传达西方理念的工具。这些技术不能很好的展现我们本国的传统艺术,它里面没有适用我们本国文化的展现程序,这样很难合理的表达出传统艺术韵味。

从发展脉络上看,传统艺术是一种封建保守的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向导,讲究“仁爱”、“修身齐家”的文化;而数字媒体艺术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由于技术上的先进性导致其成为强势文化。在当今社会现状下如果处理不当,极易受到西方文化和其价值观念的影响和制约,导致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侵蚀。

从社会地位上看,传统艺术一直出于权威地位,并受限于传播形式,属于单方面的文化输出;而新数媒艺术则是高度自主的文化,是平等参与的文化,强调交互性。新旧两种形式的文化在互动和发展中的对立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一者关系既有现代对传统的冲击,又有来自东西方的碰撞,数字媒体技术无论就其内容还是形式来说,都迥异于以往所有文化,并对传统文化造成很大的冲击。

然而,文化并无优劣之分,同样作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产物,摆脱不了“文化”的内涵,必然存在着千妊万缕的联系。正是这种共通之处才使得不同的文化形式间可以相互借鉴、吸收对方的合理因素,形成一种包含两种艺术内涵的新型文化,这种新型文化博采众长,更适合新形势下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每一次文化传播交流的机会,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吸收、消化,融合先进的文化元素,实现两种艺术形式的兼容并包、共存并处、相互调济,最终形成既包含外来文化又具有鲜明本土特色的新的文化艺术形态。

三、让新媒体技术成为传统艺术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

在全球化一体化的大潮中,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逐渐缩小,近年来我国加大了文化输出的力度,中国的音像制品、图像、服装、艺术等多种文化形式借助新的传媒技术源源不断地走向世界各地。使更多人了解中国文化、关注中国文化、欣赏中国文化。这样的文化的对外传播不仅可以使一国的文化走向世界,而目还可以在对文化的包装中重新构建一种易于被他人接受的文化观,这是一种外交策略,更是一种发展之路。

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不仅意味着中国将自己的文化传递给世界,同时也体现在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映。新媒体的出现深化了传统文化的双向流动。例如: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现场表演与高科技精密结合,形象地描绘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意境,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国与西方文化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国外开发的网络游戏、动画产品与影视作品中,中国传统元素被频频利用,《功夫熊猫》、《花木兰》的热映,体现了世界人民对于中国文化的接受和喜爱。

第5篇:新媒体传播研究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服务产品;品牌传播

一、相关概念界定

1.新媒体

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一个相对意义上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概念。宽泛的讲,一切利用现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媒介都可以称之为新媒体,如:网络电视、手机媒体等。新媒体的强势崛起,不仅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也打破了过去单向的传播维度,是潮流所向,是大势所趋[1]。以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应用为主的新的传播方式也大大推动了新媒体的发展。受众角色的转变,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向任何人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观点,人人即媒体,每个人都既接受信息又信息,信息的传播速度及范围也急速增长。传输在时间及空间上的突破,人们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轻松的利用手中的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通过无线通信网络访问移动互联网中的各类信息。传输内容上的多元复合化,新媒体中的内容丰富多样,涵盖新闻、经济、娱乐、社会等各行各业的信息,充分满足受众细致化的需求。同时,新媒体拥有多样的信息传播方式。它们通过文字、声音、视频、图片、甚至模拟虚拟现实来进行信息传播,使受众接受信息时如身临其境[2]。

2.服务产品内涵

服务产品是相对有形产品而言,是在特定时间内某一种行动、行为、努力或者接触所产生的结果,即服务属于行为、活动,服务产品是这些行为和活动及其伴随产生的一种感觉,对消费者而言就是一种体验。服务提供者无法以实物的形式展示或者显示其服务产品,消费者也无法通过视觉、味觉或者触觉感受服务产品,但服务会借助实物产品来完成,大多情况下,实物产品所有权并不发生转移[3]。Zeitham、Bitner认为服务是行为、过程和表演。Gronroos认为服务是具有一定程度无形性特征的一项活动或一系列活动。James Fitzsimmons指出服务是顾客作为协作生产者参与其中、将随时间而流逝的无形体验。服务具有无形性和易逝性,是一种事件和流程,其生产和消费同时或者汉跬时发生;尽管顾客在服务产出以后不能保留实际的服务,但服务的结果可以得到保持。

3.品牌传播

“品牌传播”,就是品牌的拥有者以品牌的核心价值为原则,在品牌识别的整体框架下,选择广告、公关、销售、人际等传播方式,将特定品牌推广出去,以建立品牌形象,促进市场销售。品牌传播是企业满足消费者需要,培养消费者忠诚度的有效手段。通过品牌的有效传播,可以使品牌为广大消费者和社会公众所认知,使品牌得以迅速发展。同时,品牌的有效传播,还可以实现品牌与目标市场的有效对接,为品牌级产品进占市场、拓展市场奠定宣传基础。品牌传播是诉求品牌个性的手段,也是形成品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

二、新媒体时代服务产品品牌传播策略

1.苏州我爱我家概况

苏州我爱我家成立于2001年,是一家集一手房投资顾问、营销、商业地产管理为一体的国内著名的房地产综合服务机构。业务涵盖房地产投资顾问、营销、商业地产管理、房地产金融,房屋租赁、二手房买卖、房产过户、个人房产金融服务,以及高端住宅、商业地产、旅游地产和投资类地产的跨界营销与异地销售。公司在整个房地产产业链上,面向开发商、投资机构、企业,以及广大个人客户,提供全程化、专业化、集成化的综合服务。

2.品牌发展模式

结合互联网发展的环境背景,我爱我家在品牌发展充分利用三网合一(连锁店网、互联网、呼叫中心通信网)的商业营销模式,实现优质服务在身边的理念。在房地产经纪行业实施ERP管理系统,实现实时管理监控、全国信息共享;开发房屋管家(房屋出租全程)、合租、快租、短租、房屋出售限时速递等各项新产品,引领行业发展;开设二手房网上看房;二手房买卖进程查询;呼叫中心客户售后回访等服务,为房产经纪行业树立新的服务标准和服务理念。品牌发展致力于回归客户体验,一切从客户利益出发提升产品、服务的品质。

3.品牌传播策略

①广告传播方式。广告传播是现代品牌传播的主流方式,也是品牌传播最为有效的方式。针对我爱我家的目标客户,对现有的广告平台进行分析,选择在电视、网络、杂志平面广告方面设计一系列广告,针对不同的消费者指定不同的宣传广告,以此获得品牌最大的传播。广告渠道的选择上主要针对目标群体接触的主流媒体,如网络等,通过各种媒体的整合传播我爱我家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具体策略为,在搜狐、新浪门户网站投放横幅广告,在优酷、爱奇艺、腾讯权威视频融入视频广告,在公交车站、地铁站、高速路口投放平面广告。

②公关传播方式。公共关系传播,是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社会组织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的重要手段。我爱我家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地铁等大众传播媒介,辅之以人际传播的手段,向其内部及外部公众传递有关本企业方面信息的过程。来我爱我家的新客户,基本上都是通过老客户的介绍而来的,或者是慕名而来的。此外我爱我家还可以参加社会公益捐款、帮扶困难家庭等公益活动来赢得公众的肯定,赢得一些潜在的消费者,提升整个行业中的企业知名度。苏州我爱我家注重参与苏州公益活动,经常组织公司职员穿统一的服装,到敬老院看望老人、参与植树节、团体志愿、社区卫生清洁等等公益活动,赢得公众的好感和舆论的支持。

③网络传播方式。我爱我家适应时展的潮流,结合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社交平台发挥着愈来愈重要口耳相传的作用,可主要借助以下方式:在微信注册我爱我家公众号,定期进行扫描关注、抢红包活动。百度贴吧,定期热点事件话题,进行盖楼赠送礼品活动。在微博上以“爱家”为主题,进行征文活动。在支付宝APP上定时进行类似“我爱我家,爱家人,爱自己”口令抢红包活动。在我爱我家的APP上,定期更新我爱我家房源信息,根据签到情况送话费、流量活动。

总之,苏州我爱我家作为一个服务产品品牌,以广大目标客户为传播对象,以二手房信息为传播内容,通过整合各种有效的传播工具将营销信息更好地传递给目标受众,最终完成二手房交易,完成二手房中介公司的中介服务使命,实现二手房买房、卖房和中介方三方的共赢。

参考文献

[1]郭颖.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转型探析[J].新媒体研究,2016年第7期:45-46

[2]范俊俊.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养成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4.1

[3]李培英,张超旋。 基于服务产品特性的中国本土酒店管理模式研究[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2

第6篇:新媒体传播研究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新媒体;传播规律

我国的信息化技术在不断发展,这也促使新媒体逐渐渗透进千家万户,大众接受讯息的整体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利用新媒体人们可以更快获取更多的信息。不仅如此,新媒体与传统的媒体融合发展正在深入推进,并以此为基础形成融媒体模式,在转型的过程当中,获取了极大的发展空间。

一、新媒体概述

(一)新媒体的定义以及主要内容。新媒体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学术性概念,其优势主要在于传播性和互动能力都无可比拟。有很多学者对新媒体的技术投入了更多的关注。虽然比较传统的电视新闻等传媒方式都拥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但是无论是自身的延展性或者其他部分,都无法与新媒体相匹敌。新媒体的用户不仅是信息接收者,同时也是发送者和传播者。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环境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新媒体是未来信息传播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二)新媒体的主要分类。新媒体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别,其发展的趋势主要是以智能手机为主,主要是利用手机终端来完成用户之间的交互。这样的模式和计算机发展也有着极大的关系,目前智能手机的发展,让手机的功能变得更加强大,甚至成为了迷你电脑。智能手机作为主要核心的新媒体交互模式,不但包括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同时也包括了新型的互联网平台为主的交互模式。

二、新媒体传播的主要特点分析

(一)“微传播”成为当前传播模式的主流。新媒体的传播模式在不断发展,微传播逐渐成为主流传播模式。微传播是通过更加短小的内容,在比较短的时间之内,通过碎片化的内容完成知识或者资讯的传播,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微博等媒体模式。这样的微传播媒体模式,其主要特点就是即时性非常强,并且拥有一定的互动功能,不但能够通过比较精简的内容迅速进行传播,同时也可以进行转载以及分享。(二)新媒体形成泛娱乐化现象。随着目前新媒体的传播更加广泛,泛娱乐化也逐渐成为其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泛娱乐化主要指的就是媒体为了博人眼球,增加流量,制作出了很多格调不高并且包含低俗内容的讯息。(三)网络舆论逐步形成倒灌的趋势。比较传统的媒体模式,大多都处于一种单向内容输出的状态,主要是因为传统媒体沟通交流的方式很单一,即使受众人群对于内容有意见或建议,大多都是通过信件或是电子邮件等完成反馈的工作。反馈机制也大多是单向的,并不公开。可是随着目前互联网的发展,各个门户网站提供给各个阶层的人员广泛交流的工具,任何人都能够咨询内容,并且进行反馈,甚至可以将言论出来,目前新媒体逐渐成为了众媒体的模式。(四)新媒体传播内容的定制化发展。在互联网发展的过程中,媒体传播逐渐走向了以客户作为导向的模式,主要是因为互联网大数据在不断分流,而互联网在不断发展,从最初大众化逐渐进入到个性化的阶段。而定制化逐渐成为了新媒体传播最重要的模式之一。

三、互联网思维下的新媒体传播规律

(一)用户思维。互联网思维最核心的部分就是用户思维,主要是将用户作为核心用户,这个概念本意指的是IT领域当中网络服务使用者,而网络媒体为了强化服务观念,强调要树立起用户思维,也就是要知道服务的用户究竟是谁,怎样才能够充分满足用户的需求,在满足的过程当中使产品得到改进,创造用户价值。在网络社会当中,纸媒的转型需要对用户思维进行强化。媒体过去也对以受众作为中心比较重视,而在进行新媒体竞争的时候,要能够在行动上真正重视起用户意识,并且要满足用户的需求,打造人性化的媒介,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新传播时代的实际要求,树立起用户思维,而在根本上要能够始终坚持让用户意识贯穿到信息生产运营的过程当中去,互联网文化要求必须树立起用户意识,而传媒也要有互动的意识,要能够学会对用户兴趣爱好进行讨论,并找到其阅读的习惯,寻找新闻报道以及用户贴近结合点,要学会通过互动的手段,有针对性地给用户提供相关的服务,通过这样的方式发展以及管理用户关系,并且培养用户忠诚度。(二)平台理念。在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得信息变得更加便捷,而成本也变得更低,信息非常丰富,用户对媒体做出信息选择,整体的需求量变得更大,所以媒介运作方式最重要的转变之一就是从传播平台到整合传播平台。随着我国的传播体系变得更加复杂,媒体独占内容的可能性也变得更小,只是依靠自我力量的采集以及制作内容,很难满足今天多样化的需求,因此必须要通过一定的机制以及载体,将各种内容资源进行整合,也就是要树立起开放、共享并且共赢的平台思维。传统媒体利用独立的内容生产体系以及传播的渠道,并且利用广告的方法获利,是一种单向循环链条,在目前产业融合竞争环境当中,是很难发挥出更大效用的。互联网企业最重要的机制之一就是平台运作模式以及思维,也就是要能够从封闭到开放,利益观也要逐渐转变为共享组织关系,要能够协调对等协作,要建立起一个更加动态的信息平台。

四、互联网背景下新媒体的传播模式分析

(一)新媒体的数字化传播模式分析。首先,互联网当中的新媒体传播是以数字化内容作为基础的。其次,在互联网当中,新媒体传播具有全球性特点。互联网本质是开放的,因此互联网资讯除了一部分和金融等相关内容之外,大多都是公开并且可以共享的,以此为前提,新媒体可以接收全球范围的知识和消息,并且在加工后进行全球传播。再次,互联网媒体具有隐秘性,陌生人以虚拟身份为基础进行交流,更加畅所欲言。最后,互联网具有交互性,在传播的时候双方自由平等,在交互的过程中,传播速率也变得更快。(二)新媒体的科学传播模式分析。目前新媒体的传播和科学的传播理论不谋而合,主要是把不同的信息,主题相互结合起来,让信息得到共享。共有知识通过提取之后传播,那么信息的传播者就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科学化的传播是长期以来需要坚持的过程,也是多媒体发展最重要的趋势。现今新媒体发展提供了很多人学习并且参与科学化传播的契机,技术发展也让学习壁垒逐渐降低,目前公众对资讯的掌握越来越多,而科学化的传播和媒体之间的关联性是非常显著的。首先,科学化的传播可以让新媒体的功能优化和发展技术水平也能够在传播的过程当中获得提升。其次,新媒体也可以让科学化的传播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科学化的传播可以充分地利用新媒体传播的力量,开放知识储备,生产更广泛的内容,更加丰富的知识传播,资讯交互的平台。随着目前互联网的新媒体技术在不断革新和发展,新媒体能够覆盖的范围变得更广,给科学化的传播形成了更加优质的氛围,促使二者之间互惠和互利。综上所述,在互联网当中,新媒体传播大多都是利用互联网交互的作用,使用电脑终端,通过文字以及音频等相关形式进行高效传播。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资源集散地,随着我国数据终端不断发展,新媒体传播的能力变得更加强大,可以即时传递信息,同时也可以及时完成信息的加工以及再次传播。因此不难发现在互联网的背景之下,新媒体的传播具有其独特性,不但以数字化为基础,同时也足够开放,其交互性也是很多传统媒体难以达到的。新媒体的传播大多都必须利用互联网交互功能,通过移动媒体终端来完成传播。因此,政府必须要制定更加详细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约束,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让媒体传播的环境更加具有规则,促使人们在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时候,令其发挥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吴好正.浅析互联网思维下的新媒体传播[J].中国高新区,2019,000(002):194.

第7篇:新媒体传播研究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安徽民间文化资源整合;文化自觉;文化传播舆论导向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5-0118-04

一、引言

一个地方的文化资源丰富程度彰显一个地方文化底蕴的深厚与否,安徽是文化资源丰富的文化强省,特别的地域文化造就安徽特有的文化气质,安徽最早的文化历史痕迹可从两百万年前的繁昌县人字洞的人类活动遗址说起,安徽依据独特的地形与环境,在漫长地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三大文化板块:涡淮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新安文化),以合肥为中心的新的文化圈――环巢湖文化圈逐渐成为安徽省第四文化圈,安徽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安徽地区文化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文化素养,成为安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安徽民间文化资源作为安徽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皖风徽韵最为世人称道,人们总以博大精深赋予安徽民间文化最高端的称谓,但我们看到安徽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与当前安徽发展十分有限的民间文化产业规模、民间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不足、民间文化精品化与成果推广难存在严重的不对称局面,除安徽民间文化存在地域分散、文化系统之间管理松弛、民间文化市场难以开拓、安徽民间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等原因造成安徽民间文化资源在安徽其他地域乃至全国推广受到严重的限制,新媒体在推介安徽民间文化的传播舆论引导途径上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

二、安徽民间文化资源整合与文化自觉

地域文化离不开一定的地理空间,长期的风俗习成,它是集地域特色文化之大成。梁启超曾论:“同在一国,同在一时,而文化之度相去悬绝,或其度不甚相远,其质及其类不相蒙,则环境之分限使然也。”[1]梁启超向我们展示了地理环境对文化的深度影响。安徽民间文化潜伏在安徽四大丰富的文化板块或文化圈中,“文化自觉”作为安徽文化精神的典型特征深深的根扎安徽地域的“文人墨士”之中,安徽人的“文化自觉”带来安徽民间文化的繁荣,我们能从多个方面看到安徽人的“文化自觉”给安徽民间文化带来发展的契机,实现安徽民间文化的内涵提升,有效整合安徽民间文化资源,增添安徽民间文化的学术价值。

安徽民间文化中之戏曲文化对中国戏曲文化影响至深至远,在王世华先生所撰写的《徽商与戏剧的发展》[2]一文中指出:“徽戏”进京导致国剧――“京剧”的产生。罗可曼先生在其所撰写的《从明清徽商、家乐班的活动探徽剧文化的张力》[3]中指出,徽剧作为安徽地方戏明以前只是活动在安徽地方规模的民间小戏,后来在社会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徽剧取百家之长,海纳百川之胸怀,兼收并蓄,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国家大剧。徽剧是京剧的前身,京剧在骨子里找到徽州文化的精髓,徽州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凸显安徽地域文化的张力,徽剧作为安徽民间戏曲文化的代表其戏曲价值与学术价值可见一斑。安徽民间戏曲之黄梅戏,作为中国目前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安徽的地域名片,深受国内外观众的喜爱,黄梅戏以其独特的音韵、表演艺术、服装舞美等曾征服了戏曲史上最庞大的海外观众群,观众的存在是建立在他们对某种文化存在文化的共识,法国史学家兼文艺理论家丹诺在他的著作《艺术哲学》一书中认为:种族的特性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和时代创造一种永恒的美,“因为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对于群众和艺术家是相同的,艺术家不是孤立的人。”[4]黄梅戏的产生和发展与其赖以生存的皖江历史文化的人文地理和民俗文化特征分不开的。安徽的其他戏曲文化,青阳腔、岳西高腔、泗州戏,花鼓戏等,每一种戏曲无不是本地人们社会生活、语言特征和思想意识的表达和建构,反映了当地普遍的文化心理,关注安徽民间戏曲文化,从发生学的角度,必须对他们生存的共同的人文环境进行了解,找寻他们的血脉联系,充分发挥皖人对皖戏曲文化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文化自觉”作为精神内核,加强安徽戏曲文化内涵式培育,实现安徽戏曲文化的整合,促进安徽戏曲文化的发展。戏曲中只有在不断地找寻历史、现在和未来的最佳结合点,才有可能找寻到其生存发展的空间。

安徽民间文化之民俗文化中的精英文化蕴藏着中原文化的哲学基因,“老庄文化”中所体现的道家思想对中国辩证法哲学的发展起到代表性的引领作用,道家思想的独树一帜与本土性,使其在中国哲学发展乃至世界哲学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体现人类文明的思想成果。同时安徽民俗文化也是华夏农业文明发展的历史积淀之一,“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它概括了人类在历史进程中人们日常生活的规范和范式”[5],反映了他们朴素的道德行为和原始情感。安徽许多民俗于先秦两汉时期就已开始延续至今,展现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如重要的节日安徽民间保持着祖先流传下来的习惯做法:大年三十接祖宗、除夕吃团圆饭,贴春联、守岁,春节走亲戚拜年,元宵节送祖宗、清明节祭祖、端午节插艾叶、中秋节吃月饼等,展现安徽节日风俗文化的辉煌事象。安徽饮食风俗文化也独具风情:安徽民间对“豆腐”情有独钟,安徽乡间“豆腐作坊”几乎家家俱设,过年做豆腐几乎是安徽民间乡村约定俗成的生活习惯,各种形式以豆腐为主菜食的豆腐菜肴是安徽春节迎接客人饭桌上的主要美食,长期的生活习惯,让豆腐菜肴成为安徽食谱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豆腐不成席”。最具代表性的豆腐文化当属“淮南豆腐文化”,这个可从学术上找到考据,宋学大师朱熹在其《豆腐》一诗中指出,豆腐应是汉代淮南王刘安发明的;日本驰名商标“唐传豆腐淮南唐制”,明代大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豆腐之法,始于淮南王”等等这些考据佐证了安徽淮南的豆腐文化。安徽婚嫁风俗中的“哭嫁”文化,表达对父母的感恩和依恋之情,安徽丧葬风俗中“送终、报丧、入殓、请七、出丧、安葬”是安徽丧葬礼俗必须对送别逝者要举行的葬礼环节,体现了安徽人对死的重视,在程朱理学盛行的徽州曾流行一句话“要生生在苏州、要死死在徽州”,由此可见,安徽在对逝者的礼数与其它地方的确不同。表达对死者的尊重,深刻体现了“死者为大”的民俗理念。安徽民俗文化作为安徽最具地域特色的生活文化,深深融合在安徽民众的日常生活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待传统民俗文化安徽民俗学家要用“时代”的眼光和“文化自觉”的意识对其进行资源整合,取其对传承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有益的部分,去其具有封建迷信的部分,同时用现代的科学手段、文明理念等对其进行改良创新,安徽民俗文化在保留传统的同时定能焕发新春。安徽民间文化之民间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尤以“桐城歌”为胜,桐城歌是最具有桐城地域特色的文化之一,其语言表达与艺术风格独树一帜,这和他独特的地域环境和人文土壤是分不开的,桐城自古就有“文都”之称,它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的发祥地,历代英杰名士群星璀璨,素有“文化之乡”的美称,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优美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桐城歌”这个民间文学的奇葩,桐城歌在明中叶自“两淮以至江南”,民间歌谣盛行,民间歌谣为两淮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共有”格局,它使属于音乐范畴的黄梅调找到了文学的依附,对黄梅戏的剧种产生具有基因孕育作用,它涉及的领域广泛,内容丰富,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语言朴实无华,通俗易懂,从文学的角度来讲,它是我省流传下来为数不多珍贵的民间文学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尺巷”以民间故事形式流传的安徽民间文学,其文化内涵中折射出的“和合”思想反映中华民族追求和谐社会的历史文化道德传统,对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都有深刻影响。“孔雀东南飞”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诗双璧”,是中国汉乐府民歌中最长的叙事诗,它以赞颂诗中主人翁兰芝和焦仲卿坚贞不渝的爱情而千百年来为文人墨客所称道,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风俗价值和史料价值,反映了中国民间文学的光辉诗篇,在安徽民间对不讲道理的婆婆至今仍有称之谓“焦母”的说法,可见这一民间文学的影响至深,在安徽怀宁还建有孔雀东南飞影视基地。安徽民间文学折射出皖人在文学造诣上的深厚功底,“文化自觉”精神深深渗透在安徽民间文学古今的宏篇创制之中,实现安徽民间文学的资源整合对传承安徽民间文化,展现安徽民间文学的优秀成果,树立皖人的文化自信,能让更多人感受到安徽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

安徽民间文化之民间美术的艺术底蕴和文化内涵是中国美术史上重要的一笔,“徽州三雕”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民间美术,徽州三雕包含徽派风格的“木雕、石雕、砖雕”三种民间雕刻工艺,它是在繁华的“徽州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徽学”和“敦煌学、藏学”并称中国三大地域文化学派,“以质趋文”的徽州文化造就了黄宾虹、查士标、石涛、黄士陵等中国美术史上罕见的书画家群体,他们是中国美术史上公认的大家,这些奠定了“徽州三雕”的美学艺术水准。徽州三雕的雕刻主题文化意蕴“忠、孝、节、义”“忍让、中庸”“崇王”“恩荣”“读书及第”、“观礼”中包含着对儒家文化的崇拜和儒家文化的教化,徽州是朱熹的故乡,朱熹是程朱理学的儒家思想代表,自然成为徽州儒生膜拜的对象,这为徽州三雕浓郁的儒家文化特征找到母体的根源.徽州三雕是以徽商能提供的经济实力为基础的,徽商富可敌国的财力、敦实淳厚的徽文化、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高超绝伦的雕刻技巧,使徽派建筑具有鲜明的汉风唐韵,完整地设计规划,立体的空间感官,程式的寓意表达,完美的建筑装饰使我们感受到其它艺术所不能感受到的艺术感染力。徽州三雕是“中华民族母体文化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封建社会晚期的一颗璀璨明珠,是最后的传统,终点的辉煌。”[6]徽州篆刻、徽州版画与徽州三雕并称“徽州三绝”,安徽合肥的“火笔画”,安徽宿州的“灵璧钟馗画”“萧县农民画”,安徽滁州的“凤画”,安徽池州的“青阳农民画”安徽安庆的“望江挑花”以及安徽阜阳的“民间剪纸”这些淳朴的民间美术文化已融合在安徽民间百姓的生活中,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抢救和保护,这些民间文化在当代皖人“文化自觉”的传承创新中呈现出新的美学常态。

安徽的文化资源必须坚持属于自己的、同时又具有全国、乃至具有全球意义的文化符号,才能不断地提高本省的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安徽人必须以“文化自觉”的精神和状态传承和发展安徽优秀的文化资源,建立皖人对本土文化的“文化自信”,树立皖人起对本土文化的“文化自豪”,唤醒皖人对本土文化的“历史记忆”。安徽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若干意见》提出安徽省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转变,提出建立“文化强省”的重要目标,在文化建设中以安徽“经济圈”作为经济后盾、安徽“四大文化圈”作为文化基础,提升安徽民间文化的文化内涵、实现安徽民间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加快安徽文化强省的建设步伐,提升安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三、新媒体下安徽民间文化资源整合的传播舆论导向

安徽民间文化资源历史上以皖人“文化自觉”的人际传播方式传承至今,“文化自觉”的人际传播方式在历史上曾发挥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随着文化的多元发展和文化传播媒介的日益广泛,安徽民间文化受到巨大的文化冲击,“文化自觉”的传播方式明显的出现“弱化”的表现。时至今日,安徽许多民间文化濒临灭绝的边缘,除了很长时间以来中国在文化发展制度上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致使传统文化出现传承断层的制度原因,缺乏文化宣传策略、文化传播途径、文化依附载体、文化内涵提升等都是安徽民间文化在现阶段出现“式微”表现的传播原因。

20世纪以来,网络技术与数字技术的飞跃发展带来了媒体格局的深刻变革和舆论生态的重整,新媒体的飞速发展极大的充实了传统的传播体系,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在讲话中曾多次强调“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要运用新技术新运用创新媒体传播形式,占领信息传播的制高点。”[7]新媒体作为新技术体系下新的传播形态,以覆盖率高、互动性强、推广方便等特征在现代传媒界保持飞速增长,这为安徽民间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传播平台,“网络”“手机”的逐渐兴起,传播模式发生重大改变,“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形成两个“舆论场”,新媒体“互联网”“微信”“微博”“腾讯qq”等构成新的“舆论导向格局”,这让安徽民间文化资源处在新的传播环境中呈现新的传播规则。

(一)发挥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各自优势,实现对安徽民间文化的有效宣传

传统媒体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内容生产力,大量的原创性、首发性报道来在于传统的媒体,据尼尔森评级数据一项名为《再现读者行为报告》的研究说明:新媒体67%的新闻来自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在内容上具有很大的依赖性。传统媒体专业化的新闻传播理念和运营方式及专业素养在新闻报道的深度、广度、高度上是新媒体无法比拟的,同时传统媒体长期的运营和发展,在受众群中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形成了品牌效应,这也是传统媒体的优势所在,因此传统媒体从对安徽民间文化的政策宣传上、从安徽民间文化的特色专栏节目的制作上、从安徽民间文化的知识普及上等发挥其质量传播优势。

随着新科技的发展,以新兴工具和传播工具为基础的新媒体传播媒介的时代到来,新媒体的信息传播量、低成本的宣传营销手段、与消费者的自主互动、广告的创意空间、与用户的创意共享、对客户的个性化定位、潜在消费用户数据的简易获得,企业与新媒体新的利益分享方式的建构,有效应对危机公关等是其优势,新媒体通过多平台加大对安徽民间文化的传播,在传播的过程建立起与对安徽民间文化的“群讨论”的良性互动模式,加大对安徽民间文化的“唯美”广告宣传,尤其是已经有相当数量用户消费群中的新媒体平台上如微信、微博、Facebook、博客等加大对安徽民间文化的宣传能在更多的民众中推广安徽民间文化。

安徽地方政府应充分利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不同的优势领域发挥其对安徽民间文化的宣传传播价值,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的创新传播手段和传播渠道,共同为推广安徽民间文化的服务,实现对安徽民间文化的有效宣传。

(二)加强对新媒体传播媒介的正确舆论引导,传承安徽民间优秀传统文化

对于安徽民间文化,我们应当用马克思唯物辩证法中全面的观点来一分为二来分析评判,我们了解到安徽民间文化传承至今,其间安徽民间文化中的许多优秀的文化基因凝聚了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现我国民间文化的深厚底蕴,再现了我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的丰富和发展,表现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特征,培养了特立独行的深受“徽文化”影响,具有“皖风徽韵”气质的安徽人,但我们同样看到安徽民间文化中还存在腐朽的,不合时宜的文化元素,它是封建文化的遗毒,是人本性中的劣根,需要我们以时代的眼光、创新的思维、敏锐的嗅觉、开拓的视野、破釜成舟的胆略对其加以剔除或改造,传承和发展符合时代文化需求的优秀的安徽民间文化。

以“传播信息量大和传播速度快”而著称的新媒体对安徽民间文化舆论的导向具有其他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其在传播过程中宣传的安徽民间文化内容是能进入公众视野的主要的安徽民间文化内容,它不仅能左右公众对安徽民间文化的认知层次,还能左右公众对安徽民间文化的态度,新媒体可以通过对安徽民间文化报道与不报道、报道的多与报道的少等手段和措施来主导公众对安徽民间文化的关注程度和对安徽民间文化的媒介宣传力度,同时在对安徽民间文化在宣传的过程中注意对安徽民间文化的正确舆论引导,让更多的民众在关注新媒体传播内容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接受安徽民间优秀文化的艺术熏陶,让新媒体对安徽民间文化中不合时宜的文化因素在传播的过程中以不报道和反面报道的方式引起公众的警惕和注意,从传播舆论导向上引导公众对安徽民间文化内容辩证的选择。

安徽地方政府应加强对新媒体的舆论监管,在舆论导向要注重对符合时代文化要求的安徽民间优秀文化的大力宣传,对不合时宜的安徽民间文化,新媒体要在传播的过程中要降低其对公众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加强对安徽民间文化的正面舆论引导。

(三)新媒体要有地方文化全球化传播理念,培养对安徽民间文化的文化自信

新媒体在传播的过程中传播理念的准确把握是新媒体自身获得深度发展和形成影响力的重要基础,新媒体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文化传播理念会影响文化受众群对新媒体的文化传播价值的准确评价和新媒体在文化受众群中的受欢迎程度,新媒体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要以开阔的视野、奔放的胸怀、国际化的视角表达出对人性的尊重、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怀,反映人类最基本的文化价值观,“传播具有普世的价值文化,体现对人类自由、平等精神的肯定”[8],绝不把自己的文化意识加于与他人的文化意识之上,崇尚自由多元,又要有强烈的时代感、现代感的文化,以包容的心态传播西方的文化的同时向世界推广本地区的文化,这是新媒体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传播价值观。

新媒体要真实、准确地传播安徽民间文化,制作更多的高品质的安徽民间文化的大型文化专题节目,通过向外界不断的推介安徽民间文化,使更多的国内外人士能准确地真实地了解安徽民间文化,消除因空间距离和政治倾向等因素造成的对安徽民间文化的误解,让国内外人士在对安徽民间文化的文化理解和认同的基础上,实现对安徽民间文化的有效交流和传播,同时让更多的安徽人通过新媒体了解到本地区民间文化艺术魅力,自觉地接收本地区文化知识的艺术教育,主动地承担宣传安徽民间文化的历史使命,增强安徽人自觉传承安徽民间文化的责任感,使安徽人对安徽民间文化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豪感得以彰显。走进安徽、安徽民俗文化节、安徽黄梅戏艺术节艺术展演等大型文化节目,在安徽民众中就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新媒体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能实现文化在全球范围类的自由传播,它俨然已成为构建当代文化与文明的重要载体,它既体现本身的传播价值,又通过文化的传播体现其传播的社会价值,新媒体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要理性的传播文化,灌输给受众优秀的民间文化的“心灵鸡汤”,陶冶民众的文化情怀,引领时代情势下文化传播的社会任务。

四、结语

安徽民间文化深受徽文化的影响,徽文化离不开徽人的文化自觉,徽商是传播徽文化的主要群体,徽商的文化自觉推动了徽州地区的文化繁荣,给安徽民间文化提供了充足的文化养分,打好了安徽民间文化的文化根基,奠定了安徽民间文化的文化底蕴,“一个群体的精神也反映一个群体的特征,是一个群体生存与发展的基础。”[9]安徽民间文化哺育了安徽人,赋予安徽人独特的徽文化气质,形成独具特色的徽文化体系,促成整个华夏文化体系的结构养成,历史的成就代表的是过去的辉煌,今天我们皖人仍需担负起传承安徽民间文化的历史重责。

新媒体作为信息时代的重要传播工具,其广泛存在的传播形式:网络论坛(BBS)、博客(Blog)、播客(Podcasting)、掘客(Digg)、即时通信(如QQ、MSN)、社交网络(SNS)、微博(Twitter)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其他媒体所没有的传播渠道,实现了普通民众对文化信息的自主提供和文化共享,颠覆了传统文化自上而下的文化传播方式,更加体现了对受众文化选择权利的尊重,满足了受众文化自由的心理需求,对在新的历史环境下传承安徽民间文化提供了新的传播手段,有力于安徽民间文化在更广泛地域领域与传播领域的宣传推广。

参考文献:

〔1〕梁启超.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梁启超:梁启超全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2〕王世华.徽商与戏剧的发展[J].新视野,2010(5).

〔3〕罗可曼.从明清徽商、家乐班的活动探徽剧文化的张力[J].中国音乐,2012(1).

〔4〕[法]丹纳.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5〕陈琴建.中国民俗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吴玉红.徽州“三雕”的成因及艺术特色[J].美术,2008(10).

〔7〕.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2013-08-19.

第8篇:新媒体传播研究范文

关键词 陕西媒体;微信公众号;传播力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41-0108-01

1 传播力内涵

从概念源起来看,“传播力”有两种界定:一是“传播力是媒介传播力的简称,指媒介的实力及其搜集信息、报道新闻、对社会产生影响的能力”[2];二是“传播力就是竞争力”。两者存在明显差异:前者认为传播力等同于媒介传播力,传播主体是大众媒体;后者意指传播力是在竞争中实现效益的关键因素,传播主体主要指企业。目前从微信认证来看,以陕西媒体微信公众号为例,运营主体有三类:第一,传统媒体,如:陕西日报、华商报、陕西交通916、渭南日报等;第二,门户网站频道,如陕西忒别忒、大秦网等;第三,科技传媒公司,如:西安妈妈网、荣耀渭南网、弘秦泾阳等。陕西媒体微信公众号的主体既有大众媒体,也有独立企业,所以本研究是传播力两大起源的一种合流。

2 数据调查及分析

本文选取较为活跃的20家陕西媒体微信公众号为研究对象,并以2014年12月14日零时至12月27日24时这两周为研究时段进行数据收集。样本中,网站类微信公众号有8个,广播类微信公众号有3个,报纸类微信公众号有5个,电视类微信公众号有4个。

2.1 形象度

形象度是指媒体公众号的形象设计与运维,从账号认证信息、账号头像与名称、功能介绍、自定义菜单、首次问候语等五方面体现。

20个样本均为订阅号,且全部认证,微信公众号的认证有利于增加用户对账号的信任度。媒体微信公众号的头像与名称基本上沿用了媒体或企业名称、标志或LOGO,而“陕西忒别忒”和“弘秦泾阳”采用创意式设计,体现简洁醒目,易搜索、记忆,突出主题且不繁复;在功能介绍上,大部分微信公众号只是寥寥数语介绍媒体职能,并未突出内容呈现和互动服务方面的特色。

20个样本中,有15个账号设置自定义菜单,占比75%;5个账号无自定义菜单,占比25%。在用户进入账号界面时,通过命令行交互方式,一目了然地了解相关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对运营者来说,能够维护账号运营的稳定性,易于用户养成习惯,通过“微互动”,达到用户参与受益和账号扩大影响的双赢效果。

首次问候语一般可分为简单问候、数字导航以及搜索指导三类。样本中只有10个账号使用简单问候,占比50%;搜索指导有3个,占比15%;数字导航有1个,占比5%;无问候方式的有6个,占比30%。简单问候方式无法向用户明确传递账号的使用方法,而数字导航和搜索指导能有效告知用户该账号的信息检索方法,便于用户按图索骥,操作简便。

2.2 内容度

内容度包括公众号推送信息的形式和内容类型。本文将媒体公众号的信息形式主要分为:纯文本类、图文结合类、视频类、音频类。样本在统计周期内共推出1596条信息,其中,图文信息有943条,所占比重最大,达59%;其次是纯文本信息,共640条,占比40%;视频信息所占比重较小,仅有11条,占比0.6%。此外,还有2条音频信息。图文信息是媒体微信公众号的主要形式,简单快捷、图文并茂满足读图时代“轻阅读”需求。

按照媒体微信公众号内容的类型,可分为:时政类、社会新闻类、生活服务类、活动推广类等四种。样本账号中,内容最多的是社会新闻,占比58%,主要以本地资讯为主,题文同质化严重,形式单一,或者题目微调内容原搬,来源多是本地影响力较大的传统媒体或网站,如华商网、腾讯大秦网、西安晚报等;其次是服务类信息,占比25.9%,证明微信公众平台等移动媒体是“内容+关系+服务”的效能整合,也是微信公众平台区别于新闻客户端的特色所在;时政类信息占比6%,多转自人民日报、新华网、央视等权威,可见新闻类信息仍是媒体微信的主打产品,媒体微信公众号已经独立于微信的私密社交功能发展为重要的大众媒体力量。

2.3 互动度

微信公众平台的互动是指应答回复功能,通过人工回复、自动回复、人工和自动回复相结合这样三种形式来实现。在20个账号里均无人工回复,只设置了自动回复,向用户提供咨询、活动推广、新闻热线等多种服务。有4个账号设置简单自动回复,4个账号设置关键词自动回复,通过回复关键词数字索引、关键字、或点击链接直接跳入某APP中。其余12个账号均无自动回复,与用户互动程度较低。依托网站及独立科技媒体等互联网属性较强的微信公众平台,在与用户互动和需求把握上表现出较高水平,如大秦网、西安妈妈网、陕西忒别忒等。

2.4 活跃度

媒体微信公众号的活跃度是指某一段时间内媒体公众号信息推送频次。主要从推送时间、推送次数和推送条数指标体系分析。

媒体微信公众号如何既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和新鲜性,对推送时间有一定要求。样本中,有7个账号在每天8:00-12:00之间推送消息;有5个账号在

12:00-16:00之间推送,有10个账号在16:00-20:00点之间推送,有2个账号在20:00-24:00推送。根据用户的生活习惯,一般在早晨上班前、晚上下班后浏览信息,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

在推送条数上,每天推送8条以上的账号有3个,5-8条的账号有10个,推送1-4条的账号有4个。研究发现,大部分媒体微信公众号每天推送条数都控制在5―10条,总体保持较为合理适中的推送频率,也有部分公众号信息推送频率过低,粉丝流失严重。也有个别微信公众号过分追求信息数量,推送信息次数过多,标题党现象严重,特色内容比例较小,此类微信公众号终将失去生

命力。

2.5 传播度

粉丝数是微信公众号传播力的重要体现,也直接反映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状况。粉丝量越大,微信公众号的传播范围越广,对所抽取的20个样本账号的粉丝数进行统计,有10万以上粉丝数的公众号有4个,占比25%;有12个公众号粉丝数在10000以上,占比60%。

其中“华商报”从2013年10月开通以来,粉丝数增势明显,目前已超过17万,位居全省第一,紧随其后的是“腾讯大秦网”,粉丝数超过15万。从某种程度上说,依托传统媒体的公众号粉丝量级代表了该媒体或栏目的受关注程度和受众范围。而“腾讯大秦网”的异军突起则代表着区域媒体面临来自腾讯网等综合性商业门户网站的冲击,在媒介融合的改革进程中,区域媒体“危”“机”并存。

以陕西20家媒体微信公众号作为研究样本,筛选出5项一级指标、16项二级指标,对陕西媒体公众号的传播力分析。总体上,陕西媒体微信公众号整体保持向好发展态势,网站类微信公众号规模领先,传统媒体借力微信姿态积极,优质账号的微媒体效能凸显,但也存在着运营平台建设不足,内容同质形式单一,阅读量两级分化,点赞率低迷等问题。

参考文献

第9篇:新媒体传播研究范文

关键词:自媒体;传播者;传播方式;传播控制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9-0094-03

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自媒体传播形态的多样性,如以图文为主的网络论坛、博客、微博和以视频为主的播客等,目前博客、播客、微博成为中国主要的自媒体平台。文章在解析自媒体内涵的基础上,对自媒体的信息传播者、信息传播方式和信息传播控制等信息传播特点加以探析,从而深化对自媒体信息传播规律的理解。

一、自媒体内涵解析

自媒体这一概念源于美国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Dan Gillmor),2001年9月28日,他在个人博客上首先提出了journalism3.0的概念。根据他的分类,journalism1.0指的是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介,是单向的线性传播形式;journalism2.0指的是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传统媒体的网络版以及新闻门户网站等,这一阶段的新闻传播速度更为快捷,但仍然是一对多的新闻传播形式;journalism3.0指的是网络论坛、博客、微博等点对点的、双向互动的新闻传播形式,这一时期的新闻传播主体由专业传播机构转为普通公民。2003年1月,他在《哥伦比亚新闻评论》上发表了《下一代的新闻业:自媒体来临》(News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here comes ‘we media’)的文章。2004年7月,丹?吉尔默出版了他的专著《草根媒体》(We the Media - grassroots by the People and for the People),本书探析了未来新闻业的转变,认为普通公民将成为新闻制造者。

由上可见,丹?吉尔默先后提出了自媒体(we media)与草根媒体(we the media)两个术语,区别在于定冠词the,由此也暗含了自媒体与草根媒体在新闻主体方面的区别,即自媒体的新闻传播主体是非新闻工作者,而草根媒体的新闻传播主体是非新闻工作者中的普通公民,不包括政治人物、娱乐明星等社会知名人士。由此可见,自媒体的覆盖面大于草根媒体,因此笔者倾向于使用自媒体。目前国内学界将自媒体与草根媒体(grassroots media)、公民媒体(citizen media)、参与式媒体(participatory media)等交换使用。

笔者认为,所谓自媒体(we media),是指传播者通过互联网这一信息技术平台,以点对点或点对面的形式,将自主采集或把关过滤的内容传递给他人的个性化传播渠道,又称个人媒体或私媒体。不同于大众传媒组织化、机构化的传播特征,自媒体强调传播者的主动性和传播内容的个性化与自主性。对信息时代的传播方式,传播学鼻祖施拉姆早就做出预测,“这个革命的信息时代的一个趋势是……更多着重点对点而不是点对面的传播,和个人越来越大的使用‘媒介’的能力而不是被‘媒介’所利用”[1]。

二、自媒体的信息传播者:由被动的受众到积极的“产消合一者”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