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活即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英语;教学设计;生活;教材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8-0080-04
当下,我国小学英语教材的编写者以功能训练为主旋律,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听、说、读、写的语言材料。然而,有了理想的教材,就一定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吗?答案是“未必”。
对于一直生活在汉语环境里的中国学生来说,外语是枯燥的、陌生的,甚至有学生戏称学外语比登天还难。“十个手指,各有长短”形象地描绘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 40分钟对每个学生而言都是不同的,有的“游刃有余”,有的“消化不良”。一个课时的内容,前者可能花一半时间就能消化并能灵活运用,而对后者而言,也许是个“沉重的负担”。 面对这种差异,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必须事先制订周密合理的教学步骤,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法。笔者自1996年起一直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和实验,多年的一线教育经历让自己认识到,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教师除了是传授者,更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引导者。这就意味着教师不仅仅是“教书匠”,更应是“艺术家”。让教材“为我所用”“为生所用”,便是检验教师是不是真正“艺术家”的一块“试金石”。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 在英语教学中,将教学和生活有机地结合,寻找两者的契合点,对教材灵活处理,是快速提高英语能力的有效途径。现行的小学英语教材有很多特色,尤其是教材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本文选取《新标准英语》三年级起点第四册Family一课,运用教师常见的课例形式,论述笔者将二者有机结合的实践。
一、“生活即教育”的启示
陶行知在1927年《生活即教育》一文中解释:“生活即教育,就是要用教育的力量,来达民之情,逐民之欲,把天理与人欲打成一片”。并指出:“中国从前的旧文化,是上了脚镣、手铐的……以天理压迫人欲”。他说:“我们主张生活即教育,要是儿童的生活才是儿童的教育,要从成人的残酷里把儿童解放出来。”1934年陶行知在《生活教育》一文中确切的定义是“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他强调“要想受什么教育,便须过什么生活”,并把其普及教育的最终目的定为“解放全人类”。
目前推行的素质教育与生活教育的主旨有许多相同之处,审视素质教育的实践,我们会发现有些地方还有待改进:
一是教育和生活相脱节的现象还相当严重。陶行知十分强调教育与生活要保持一致。他说:“过的是少爷生活,虽天天读劳动的书籍,不算是受着劳动的教育;过的是迷信的生活,虽天天听科学的讲演,不算是受着科学的教育;过的是随地吐痰的生活,虽天天写卫生的笔记,不算是受到卫生的教育;过的是开倒车的生活,虽天天谈革命的行动,不算是受着革命的教育。”目前从小学到大学,对学生的劳动观念教育不够,许多学生的劳动意识淡薄、劳动习惯差、自理能力差,我们的爱国教育乃至做人教育也都存在着内容和形式两张皮的现象。我们天天谈爱国,可听到国歌许多学生竟然无动于衷!我们从小教育孩子要诚实友爱互助,可“逢人只说三分话”颇有市场,见恶不止,甚至不敢仗义直言的现象普遍存在,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心态依然不少。诸如此类的现象,除了社会痼疾以外,不能不说是我们的教育出现了问题。陶行知把教育与生活等同起来,把生活绝对化、概念化是其理论的缺陷。可教育要从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教师要以身作则,“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却是我们应该特别注意的。
二是素质教育形式化在有些地方和学校相当普遍。开几节体音美课,搞几次艺术节、科技节、生活节便算是素教硕果。购置的电教仪器和图书设备成了上级检查的标本;把德育局限于几节课、几次报告和“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管理形式上;重智育轻德育和劳动教育、课业负担重、恶补、满堂灌屡见不鲜。如果不能真正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整体入手,不能从教学、管理、环境服务等环节全面落实,那么素质教育就会流于形式。
三是终身教育、开放式教育、个性教育、创新教育等有待加强。1930年陶行知在《再答操振球之问》中指出“生活即教育是叫教育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生活即教育承认一切非正式的东西都在教育的范围之内。若拿教育做生活,八股的教育必然造成八股的生活”。这些话启示我们,教育要贯穿人的一生、人的生活的每一方面,这是终身教育的内涵。教育要树立开放式的大教育观,走出学校教育的围墙、书本教育的围墙,以及重智轻能、重智轻德教育的围墙。要把生活教育、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和创新教育加强起来。21世纪是全新的知识经济社会、信息革命社会和教育社会,因此学生过电脑的生活,便受电脑的教育;过有个性的生活,便受有个性的教育;过知识创新的生活,便受创新教育。教育要从单一的学校系统向成人教育系统和其他非正规教育系统扩展,教育要从象牙塔教育向市场经济、教学科研效益一体化过渡。
二、“社会即学校”的启示
如果说“生活即教育”是对现代教育本体论的回归,让我们认识到教育是回归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回归人的身心潜能素质,由此超越学校化教育的狭隘,为走向学习化社会,实现学习、劳动、闲暇一体化的贯穿一生的生活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视野,那么“社会即学校”的命题,为构建现代教育主体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和方法。“社会即学校”这个命题,从本质上提出了社会(形式化的人)与学校(形式化的教育)的关系,其革命性和创新性在于,对面向少数人的学校中心论予以批判和否定,认为社会的全体成员才是教育的全体。“在社会的伟大学校里,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先生,人人可以在做我们的同学,人人可以在做我们的学生”,可以说是陶行知对20世纪初西方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初见端倪的普及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乃至21世纪的学习化社会的科学诠释。他曾天才地主张“出世才算破蒙,进棺才算毕业”,以扩大教育的时限。他在上世纪30年代末提出的“为了整个寿命的教育”,和现代的终身教育思想不谋而合。
当以电脑为主体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带来多媒体教学、网络学校、虚拟大学等全球化学习的热浪时,当建构主义理论、交互式学习、实时教学的思想逐步打破学校、社会、家庭的围墙,陶行知所提倡的“无形的社会大学”便有了真正的生存土壤。它启示我们:
1.要把传统学校中那堵学校与社会隔绝的“高墙”冲破,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要有不断学习的精神和互相学习的热情。他指出:“无形的社会大学,是只有社会而没有大学之名,它是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28宿为围墙,人类都是同学,依‘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之原则说来,人类都是先生,而且都是学生。新世纪之创造是我们的主要功课”,“使自己和同伴近邻养成好学的习惯,活到老,学到老,进步到老”。
2.学校教育要树立“教育服务教育者,教育服务社会”的理念,既不能将教育与社会割裂,又不能等同于社会。一方面教育要有效地利用社会的各种有利因素,另一方面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创新意识等素质。学校教育要满足社会成员学习的需求,从服务的角度看待学校的一切工作,要建立一套“教育质量体系”,以持续地提高教育质量,真正实现“社会教育化”、“教育社会化”的目标。
3.要转变传统的办学主体,运用社会力量来办校。陶行知说:“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倘使我们认定社会就是一个伟大无比的学校,就会自然而然的去运用社会的力量,以济社会的需求。”他说:“民主的教育是民治、民享的教育”,“政府应该还教育于人民”,“应当将校门打开”,“校长应当有社会即学校的观点”,这些思想对于我国提出的多元化办学模式很有借鉴意义。
4.实现“社会即学校”的方法是“知行结合”和“六大解放”。陶行知指出:“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这段话阐明了教育教学的规律,也指明了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途径与方法。他还提出行知结合的思想:“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他主张“为行动即读书,在行动上读书”,反对以文字书本为中心的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做法,倡导行动产生思想、行动创造价值的观念。
"生活教育"是中国现代杰出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其内涵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具体包括三方面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
今天,我认真地读了他的文章《生活即教育》感触非常大,印象很深刻,不禁提笔写起了感想.
同志称陶行知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出发点是为了人民的解放,人民生活的幸福,他有着为大众生活解放而教育的宏愿.他的生活教育是大众教育.他说:"少爷小姐有的是钱,大可以为读书而读书,这叫做小众教育",而人民需要的是"大众教育",为生活的教育.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来,他的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
"综合实践"这门学科的开设就十分符合陶行知的理论.我们的教学应如陶行知主张的:做好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加强社会实践,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应避免教育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再次出现.综合实践的教研员也经常要求我们一线的老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不要一味地参考课本,完全可以抛弃这个枷锁.内容可以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有疑问的身边小事.教学时,可以邀请社会人事(例如:家长,专家等)共同参与学习,这就是"教学相长"也.教学时间不一定在课内,完全可以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教学地点也不一定要在教室,社会是最好的课堂,让我们走出去,亲密地去接触社会,在生活中学习和成长.总之要调动一切机制,服务于教学.要做到这些,我们必须了解生活,了解学生生活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生活对人的要求的变化.
在实际教学中,还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尽可能的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调动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提供更丰富的源于生活的感性材料,让其在观察,实验,调查,参观等实践活动中,主体参预自主探究.从而,获取新知识,养成独立思考,仔细观察,认真分析,严谨推理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为后续学习作准备,同时让其探究能力得到提高.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教育方法;动手操作
一、综合实践活动越来越受到关注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新型课程,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与各学科课程领域有着本质区别的新型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
二、关于教育方法
杜威把方法问题归结为儿童的能力和兴趣的发展问题。在儿童本性的发展上,“自动的方面先于被动的方面”,如果使儿童置于被动的、接受的或吸收的状态,那就是不允许儿童遵循自己本性的法则,结果就会造成阻力和浪费。他相信,兴趣是生长中的能力的信号和象征。教育者应当经常细心地观察儿童的兴趣,这些兴趣不应予以放任,也不应予以压抑。
大部分的学生都不喜欢枯燥、呆板的课堂,他们更喜欢充满欢乐的课堂,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师把游戏引入课堂,不仅融洽了师生关系,也成就了高效课堂。杜威也高度评价了老师的职责,强调了老师的重要性:教师不是简单地从事于训练一个人,而是从事于适当的社会生活的形成;每个教师应当认识到他的职业的尊严,他是社会的公仆,专门从事于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并谋求正确的社会生长,这样,“教师是真正的上帝的代言者,真正的天国引路人”。
三、让学生在短期综合实践活动中感受生活
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已经是一种必修课,但是每次参加实践活动的时间都十分有限,一般为三至七天。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简单地说是一种实践体验活动。实践体验,即主动活动、亲自参与,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1.要的是实践和体验,不需要太多大道理
现代教育把学校当作一个传授某些知识,学习某些课业或养成某些习惯的场所。这些东西的价值被认为多半要取决于遥远的未来;儿童所以做这些事情,是为了他将来要做某些别的事情;这些事情只是预备而已。结果是,它们并不成为儿童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因而并不真正具有教育作用。综合实践活动跟学校不同的就是不需要生硬地学习那么多道理性的事情,而是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东西。这就更强调综合实践活动的实在性。综合实践活动的最终归属就是与其他课程高度融合,弥补其他课程的割裂状态,弥补“实践”。
2.让学生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现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倡导主题性的模块,让学生去分析,或者以任务的形式实现探究,这些也让学生的目标更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也是一个过程,一般优秀实践活动课一般是“欣赏―感悟―模拟―展示―交流评价”几个模块,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实现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从无到有,从不会到会,从生疏到熟练,从碎片到网络,从封闭到开放。研究性学习必须和劳动技术相结合,在劳动技术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学习动手操作中,实现研究性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真正有用的人才。
3.延续性问题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即教育
生活教育理念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学习借鉴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我们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行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这一教育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生活即教育。创设生动情境
陶行知曾经讲过:“不把生活作为中心的教育是一种死的教育。”按照“学习数学的内容应是比较现实、有意义以及具有挑战性的”这一新理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情境进行创设,除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诱发外,还应该着力对教学情境所具有的思考性以及实践性进行追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苦闷乏味的数学教学与生活相互联系,将学生在生活中所获得的相关经验应用到课堂上,将不具体的数学问题转变成有意思、生动以及容易了解的事物,使学生发现数学来自于生活并且处处存在,对学生在生活方面的资源在教学中充分地进行利用。使学生在具有良好情趣的课堂情境中来对数学进行思考和探索,融入数学的“再创造”活动,吸取大量的数学活动相关经验,促使自我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
二、教学做合一。理论结合实践
陶行知先生提倡教学需要做到“教、学、做”三者统一。我们所具有的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效率和所有学生在全部过程中的积极和有效参加是密不可分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给我们的数学课堂以启示: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亲历知识的形成。对于这种数学教学的理念,在新课标中有清晰的反映,现在的数学不仅对数学的工具十分注重,还对数学课堂强调要将关注点从知识转向学生;对课程的设计要求让学生能够主动探索和自主学习以及体验知识。例如,教师在“时间换算题目”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制作一些简单的纸质手工钟,在上课的时候让他们按照教师的要求拨出时间,这种新方法对知识的巩固,和在黑板上画相比,效果要好很多。做到教学做合一,课堂氛围和学习效率都得到了提高。
三、社会即学校。扩大学习范围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有另一个重要的命题——“社会即学校”。他提到:“我们主张社会就是学校,因为在主张学校就是社会的时候,不难看出,学校的东西太少了,不如反过来对社会就是学校进行主张,这样可以大大增加教育的材料和方法、工具和环境。”
“社会就是学校”的思想对我们又有另一个重要启示,那就是要在数学课堂中紧密结合社会生活的实践。这样不仅可以让课堂时空得到拓展,让学习不再局限于一堂课所学到的内容,它将学生的视野放开,浓缩了过去和现在以及未来所有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可以拥有人类所有精神方面的财富。而且还让学生体验和理解了生活世界,让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更加深刻,不断领悟出人生的意义,让他们通过与世界的沟通,感受到生命是多么崇高,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 教材;学生;高职英语教学;基础教学;拓展教学
现行的高职英语教材,图文并茂,听力及配套的电子课件的大量应用,给学生提供了使用语言的情景,使语言与生活实际情境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使学生易于掌握并充分刺激了学生学英语的愿望。因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凭借教材,根据高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立足于学生未来就业的语言学习,加以合理的创造来使用教材,以此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扩展知识面,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一、采用新闻英语教学
(一)新闻标题教学:现在新闻英语是英语的一种变体,清新、简练,妙趣横生,紧跟时代、富有感染力,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将新闻英语的教学引入到高职英语教学之中,让学生了解天下事,并学到许多英语语言知识,从而来激活教材,激活学生。
新闻标题简约、醒目、概括、风趣,使读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获得尽可能多的消息。标题教学则成为了打开新闻英语教学的一扇大门。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用“三步法”理解标题的含义:浏览标题扫读整篇新闻回过头对照标题。此外,引导学生从语法、词汇、修辞三方面了解标题的特点。①语法:为了着眼于突出事件的现实感和新鲜感,英语新闻标题通常以现在时广泛代替几乎所有的时态。例如:Authorities seize 4m illegal publications(China Daily)政府查获四百万种非法出版物。当然在表意和语法逻辑上不能不用其他时态时,也常按实情使用不同时态。②词汇:广泛使用名词。名词具有很强的表意功能和广泛的语法可容性:充当多种词类,以简约的结构形式表达完整的句法概念。如:Cabinet?papers?leak?inquiry(The?Guardian)内阁文件泄密事件调查工作。
(二)新闻词汇教学:高职学生英语底子薄,词汇贫乏。课本上的词汇与生活的贴近程度以及反复出现的频率都较低,记忆难,遗忘率高。而英语新闻文体用词最为广泛,几乎没有一种社会行业的用语不被新闻电讯、新闻评论以及各种体裁的特写所吸收、采用。因此把新闻英语教学引入到高职英语教学中能使学生接触到丰富的词汇,而且这些词汇贴近生活,出现频率高,学生能反复接触,符合记忆规律,减轻了记忆的难度。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英语里出现了许多新词语,而这些新词语总是首先出现在新闻中。有时是旧词添新义,如dove(鸽子)和hawk(鹰)从上世纪60年代后用来表示“主和派”和“主战派”;有时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合成一个新词,如:job hop跳槽;有时派生出新词:用旧词的词缀来创造新词,如:ecomenu表示“对生态环境无影响的菜单”;有时采用缩略及拼缀法:brunch表示“早餐、中餐一起吃的那一餐”。
二、利用俚语,谚语,小诗来扩展语法点教学,激活教材,激活学生思维
由于高职阶段不提倡讲系统的语法规则,所以高职阶段语法的学习强调靠大量实践自然习得,而精选带有该语法点的地道的英语谚语或俚语让学生们练习说,谚语和俚语朗朗上口,不仅使学生记住了语法点,而且也学到了地道的英语,了解了异国文化,增强了英语交际能力。例如在讲述比较级时,让学生练习“Eyes are bigger than stomach”,让学生讨论和思考其含义,学生很快的就知道了这是中国人常说的“眼大肚子小”。我告诉学生这是一句地道的美国习语,看来中西国家有些是有差异的,但大部分还是相通的。学生们立即有了学英语的成就感,思维活跃。在学习better的过程中,让学生说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三、扩展交际情景,渗透有关英美文化,培养爱国意识,激活思维
学英语的目的是为了交流,英语是一种语言,语言是一种文化载体。课堂教学中,在学生进行功能话题的交际中,结合教学内容,扩展交际情景,渗透有关英美文化的内容,可提高学生的文化差别意识,有助于学生正确的使用语言。正如胡文仲指出的那样“在教学中应正确引导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更多的了解西方人的文化和习俗,要作到这一点,教师在课堂上应注意延伸,不应只局限与练习其特定的语句而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起始阶段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
总之,教材是相对固定的,但教学情景是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教学情景下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教材进行修正,开发和创造。现在的课堂要成为一动态,发展,富有创造化的过程,课堂不能仅限与教参提供的知识,还应有教师个人的知识和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创造性,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激活者,激活教材,激活学生,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生生活中,实现新课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葛文山:“新《标准》新特点新要求”,《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年第五期
【关键词】小学英语 生活化 教学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重要思想,他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既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将生活引入课堂,将课堂融入生活的教学内容,对于英语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在新课改实施的背景下,实施小学英语教学生活化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是有效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的手段。
一、小学英语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
1.响应新课程理念的倡导。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英语课程改革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注重重建学生的生活世界,使教学回归生活。在日常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设计与学生实际生活相仿的活动,从而让学生在英语课堂中感受到生活化的教学氛围,使其沉浸其中,给学生生活与学习一体的感觉,这与新课程的标准和理念相呼应。
2.改进传统教学的有效手段。有些地区英语教学存在费时多,效率低的现象。课堂教学老师主讲,模式单一,气氛沉闷,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普遍缺乏学习兴趣,语言能力特别是口语能力非常欠缺。英语教学生活化可以有效改变单调、沉闷和被动学习的局面,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3.符合英语教学课程性质的要求。语言是人们交流沟通的符号,是人们彼此交流的重要工具。英语课程属于语言教学,教会学生在生活中用英语正确交流的能力是本课程的最终目的。因此,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其目的是交流和运用。同时语言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文化源于生活,生活再现文化,所以,英语课程具有人文性。英语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了它必须与生活紧密相连才能取得成效。
二、小学英语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1.英语课堂教学生活化。(1)创设轻松、愉快、自主学习的教学氛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严格拘束的教学氛围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想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对所学知识感兴趣,教师必须创造一个轻松愉快、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这就要求英语老师平易近人,上课方式轻松活泼,还要使所教内容符合学生心理和兴趣。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老师或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都是不同的。(2)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英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灵活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敢于采用大胆、前卫的方式,开放课堂,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将课堂教学融入学生真实生活,让英语走入学生生活。英语教学联系生活,可采取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教师通过实物、图片、视频、歌曲、简笔画等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巧设情境;模拟所学内容进行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竞赛等。课堂生气勃勃,效果当然好。(3)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具有图像、文字、声音等特点,教师在英语教学时可以利用这些特点演示教学中出现的情景,加上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乐于接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课堂提问生活化。课堂提问生活化是英语课堂生活化的有效手段。要想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要抓住时机,设置矛盾,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矛盾时也就意味着思维训练的开始,这样对文章重难点的理解就水到渠成。
2.英语教学内容生活化。(1)突破教材的限制。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相互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教材和课程。教材只是教学内容的一个载体,“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使英语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师就要首先突破这个限制,让英语贴近生活,把现实生活内容加到教学中来,提供生活化的语言材料,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提高学习兴趣和能力。(2)加强课堂内容与生活的沟通。虽然新课标内容比较贴近时代和实际生活,为生活化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教学素材。但教师在教学时,也要加强教学和生活的沟通。即要引入生活中的事实,创造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加强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
3.教学组织生活化化。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交流是其主要的功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语言交流的环境,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和对话交流等形式让学生意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和意义。
4.作业设计生活化。语言学习不仅是一个理论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要掌握英语,“嘴”上功夫很重要。听力、朗读、背诵一个不能少。设计有交际性和针对性的课外作业是培养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英语老师在布置作业时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词汇、句型和语法知识外,还要注重落实英语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会英语,感受英语,培养英语学习兴趣。
一、生活化教育特色的提出
根据我校学生目前的现状,实施生活化教育,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生存,让他们将来融入社会,与社会共他成员交往、共处,意义更加深远。所以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让智障学生学习生活经验、学会生存技能、形成基本的实用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为他们将来进入社会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成为社会的平等公民打下良好基础。
二、对“生活化教育”理解
所谓“生活化”:书要是指贴近智障儿童的生活经验、生活兴趣、生活情感和社会认知水平。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智障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能基本解决现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智障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达到学有所得、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学校特色定位
学校提出了“以人为本,开发潜能,树立自信,融入社会”的办学理念。并通过系统而科学的方法,训练指导智障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必要的良好行为习惯,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一名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的精神,使之最终能够融入社会生活,成为残而不废的社会公民。学校提出了生活化教育,即从智障教育的社会需要,学生发展需要,课程发展需要出发,构建中重度智力障碍儿童生活化课程体系,以促进智障学生获得生活实际需要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为目标,将教育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生活的背景之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四、具体措施
1.定位生活化教育的目标。
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学会简单的劳动技能,培养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掌握生话中的实用知识。
2.合理确定生活化教育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选择中度智障学生生活中最常用的、与其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和他们最感兴趣的事物和知识,在知识传授方面联系生活,由生活导向新知。使智障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更为自主,更为积极,更为活泼。
3.课程生活化内容的选择。
选择课程内容上着重于智障儿童怎样融人社会,怎样适应社会。以生活适应、生活与品德、劳动与技能、烹饪课,家政课,康复训练课等生活内容较强的课程为主。
4.课程生活化的实施。
我们采取情境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等多种具有浓厚、真实的生活味的教学方法,激发智障学生的求知欲望,加强体验 。另外,我们还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挖掘自身的生活经验。
5.生活化教育体现融合性,不断促进智障学生学会自主的选择。
融合性主要体现三个结合,与德育教育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整合社会资源相结合。我们充分利新校长用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一切社会资源,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生活方式。从而使学校和社会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使智障学生教育真正实现生活化、社会化。
6.加强教师和家长的配合、交流。
利用家访,进行授课辅导,帮助家长解决问题,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共同商讨制定家庭辅导计划,老师与家长共同制定评价目标,组织“开放口”请家长们到校观摩孩子的学习活动。
7.创设生活化教育环境。
长期以来,教育缺乏对最终目的的思考、对受教育者人生全面发展的关注。学生时代是知识和人格成长的黄金时期,是人生命中的重要历程。当前,云南省的各级各类学校都在实施“三生教育”。“三生教育”就是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就是要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使以人为本的“三生教育”理念真正渗透到生活中、学习中,让所有人的潜力得到最大的发掘,让学生健全心智、学会生存、珍视生命和热爱生活。
“三生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切入点。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教学活动设计
2.1 设计意图
“三生教育”即生命、生存、生活的教育。开展“三生教育”有利于帮助幼儿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掌握生存的技能,学会健康快乐地生活。当幼儿学会独立行走,乐意自主运动时,交通事故的威胁就潜伏在身边。因此,及时教给幼儿一些交通安全常识,让他们从小树立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环境、保护生命安全的意识是十分重要的。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即将进入小学生活和学习,在上学、放学途中,他们由于自我保护能力差,过马路时不注意观察交通信号,随意闯红灯、随意横穿马路,对生命安全带来很大的威胁。
2.2 活动名称:交通安全最重要
2.3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掌握基本的交通规则,懂得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2)丰富幼儿的社会常识,培养幼儿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模范行为。
3)通过游戏活动,发展幼儿的自我控能力和判断能力,培养幼儿合作意识。
2.4 活动准备
1)废旧纸箱做成的汽车若干、自行车模型若干;十字路叉地面示意图。
2)快车道标志、慢车道标志、人行横道标志、人行道标志、红绿灯信号显示器。
3)交叉路口平面挂图一张、贴绒教具(人、车)、小书包等。
2.5 活动过程
1)创设游戏情境:教师带领幼儿进入活动场地(课前画好的十字路叉地面示意图)。①提问:这是什么地方?(大马路。)马路上有什么?(汽车、自行车、行人等。)教师:咱们今天就来玩在马路上开汽车、骑自行车、扮行人过马路的游戏。②幼儿自选角色进行情境游戏(有的开着汽车在马路上跑;有的骑着自行车在马路上穿行;有的拉着孩子过马路;还有的背着书包上学)。③针对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情况,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并展开讨论。
2)学习掌握基本的交通规则,了解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①提问:小朋友,刚才在游戏中发生了什么事故?(撞车。)为什么会撞车?怎样才能不撞车?
②引导幼儿充分讨论,引出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③出示直观教具,逐一向幼儿介绍常见交通标志:这种标志是汽车走的路,汽车走的路叫快车道;这种标志是自行车走的路,自行车走的路叫慢车道;这种标志是行人走的路,行人走的路叫人行道;这种标志是横穿马路时行人走的人行横道。
④教师小结:汽车、自行车、行人要各行其道,只有这样才不会撞车,才不会发生危险,才能保护我们的生命安全。
⑤出示交叉路口平面挂图,引导幼儿动手操作,进一步学习基本的交通规则。幼儿拿起汽车贴绒教具,放在平面示意图的快车道上,并说出“汽车要走快车道”;幼儿拿起自行车贴绒教具,放在平面示意图的慢车道上,并说出“自行车要走慢车道”;幼儿拿起行人贴绒教具,放在平面示意图的人行道上,并说出“行人要走人行道”;幼儿拿起行人过马路的贴绒教具,放在平面示意图的人行横道上,并说出“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
⑥根据幼儿操作完成的交叉路口平面示意图,提问:这些汽车、自行车、行人都要听谁的指挥?(交警叔叔、红绿灯。)
⑦出示红绿灯信号显示器,引导幼儿说出交警叔叔常做的指挥手势并模仿学习。
⑧假如没有交警叔叔,没有红绿灯,会发生什么事情?(引导幼儿充分讨论,把平时看到的堵车、撞车、车撞伤人等现象都讲出来。)
⑨结合幼儿所掌握的交通安全知识,启发幼儿说一说马上要上小学了,自己在上学、放学路上应该怎样遵守交通规则?
⑩复习歌表演《红绿灯》。
3)游戏:交通安全最重要。①请幼儿再次站在画好的十字路叉地面示意图周围,红、绿灯显示器放在路口中间,请幼儿指认快车道、慢车道、人行道、人行横道等。②教师当交警指挥,幼儿分别开汽车、骑自行车、当行人、当小学生,看着教师的手势,看着信号灯进行游戏。③请一名幼儿当交警指挥,幼儿继续玩游戏,体验与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
4)教师小结,带领幼儿走人行横道离开活动场地。对幼儿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就是让他们在活动中探索和掌握一些简单的生存知识和技能,使他们懂得遵守生存法则,珍爱生命,使生命不受到伤害。本次活动遵循教学的直观性原则,运用启发探索法,通过提问引起幼儿思维的积极探索,以游戏的形式把幼儿引入情境教学之中。然后,教师运用直接演示法向幼儿展示直观教具并配合口头讲解向幼儿传授知识技能;再运用操作法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在摆弄物体的过程中进行探索活动,由直接感知转为表象,进而理解、掌握社会常识,发挥幼儿认识的主体性,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对抽象概念的掌握要从动作开始,幼儿在移动、摆放、合并物体的反复动作中,再配合以词使动作“内化”,从而达到在心理上进行的、内化了的、可逆转的动作水平。最后,在遵循教学的巩固性原则中,设置游戏情境,让幼儿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通过多次重复、练习,实现由感性—理性—实践的认识规律。幼儿在游戏中认真模仿所扮演的角色,在游戏规则的约束中促进了意志品质的提高,在愉快的游戏情境中亲身体验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达到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为顺利步入小学生活和学习奠定了基础。
3 思考
人的心灵养成在7岁前就基本定型了,行为认知1~2岁前就基本定型了。开展“三生教育”,使笔者认识到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首先要用行为来对孩子进行教育,自己要珍爱生命、关爱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提高生存适应能力、创造能力、意志力。人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伟大,要学习报晓的雄鸡的激情、黄昏振翅的猫头鹰的理性和在任何地方都能生存的老鼠的意志力,还要学习乌龟的淡定自如。也就是说,要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孩子、说服孩子,从而达到对他们进行“三生教育”的目的。
生一个孩子不容易,教育一个孩子更不容易。在每一次的自然灾害中,最无力的是孩子,最让人痛心疾首的也是孩子。云南省倡导开展实施的“三生教育”,是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云南现代教育、努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态度;是对学校传统安全教育的一种深化、一种拓展。同时也引发幼儿教师的进一步思考:孩子们每天与我们朝夕相处,我们教师对孩子健康成长的作用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设计了这节“交通安全更重要”的教学活动,力求通过对交通安全知识的了解与掌握,让幼儿从小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热爱生命、掌握生存的技能、学会快乐地生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