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产品营销推广方案范文

农产品营销推广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产品营销推广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产品营销推广方案

第1篇:农产品营销推广方案范文

农产品品牌营销即农业生产经营者以优良的产品和良好的企业形象并运用有效的经营方式集信息、资金、生产、销售、服务等功能为一体,制定总体营销计划,规划统一营销方案,开展整体营销活动等一系列有效手段的一项战略性长期行为。由于品牌是企业间争夺的制高点,所以,品牌营销规定着企业整个经营管理工作特别是营销战略的方向。国外许多企业在全球市场竞争中,早已形成了一套整合的、行之有效的全球营销策略。在品牌知名度这一过程的规划设计中,均突出品牌经营,且有战略、有目标、有步骤地制定方案,并在落实上下功夫,从而赢得了丰厚的利润。因此,树立和强化农产品名牌战略观念是创农产品名牌的前提,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是创农产品名牌的基础,提高农产品质量是创农产品名牌的关键,实行产业经营是创农产品名牌的重要途径,搞好农产品的市场营销是创农产品名牌的重要环节。中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的差异使农产品的品种和品质产生巨大的差异,吐鲁番应以当地得天独厚的气候、地理及物产资源为依托,发挥地域优势,创造属于自己的名优传统农产品,成为农产品品牌营销的资源依托。吐鲁番辖区位于东经87°16'~91°55',北纬41°18'~43°40',属温带极干旱气候区,日照时间长,气温高,昼夜温差大.按地形地貌、土壤水系等自然条件,全区可分为吐鲁番、鄯善、托克逊3大种植区,根据市场行情,形成了葡萄制干、鲜食、酿酒、制汁的高效种植格局,围绕葡萄产业已形成了楼兰酒业、红柳河园艺场等一批自治区级龙头企业,推出了红柳、楼兰、驼铃等一批名牌产品。其中楼兰牌干红在1998年上海国际葡萄酒评比会上获得铜奖。吐鲁番地区共注册100多个农副产品商标,其中“吐鲁番葡萄”“、吐鲁番葡萄干”“,楼兰”、“驼铃”、“新葡王”牌葡萄酒“,白粮液”牌白酒“,楼兰神”牌哈密瓜等7种商标相继获得了新疆着名商标荣誉称号“;楼兰”、“驼铃”、“新葡王”牌葡萄酒,“葡萄凰”牌葡萄干“,楼兰神”“、火焰山”“、金楼兰”、“天山情”牌精品哈密瓜8种商标相继获得了新疆名牌产品荣誉称号“;吐鲁番葡萄”“、吐鲁番葡萄干”、“吐鲁番哈密瓜”均已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原产地证明商标。另外“吐鲁番葡萄”被中国商标协会评为最具竞争力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楼兰酒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楼兰干红、赤霞珠等系列红酒在红酒行业中获知名度商品奖。

一、吐鲁番地区农产品品牌营销现状

(一)缺乏农业品牌的经营与运作当前,吐鲁番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着新的困惑,农产品结构不合理、标准不符合市场需求、销路不畅等矛盾日渐突出,这本质上都是缺少农业品牌经营运作的结果。虽然葡萄、哈蜜瓜等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具有一定的竞争能力,但这些特色产品目前大多仍处于“有名品无名牌”的窘境中,大多数农业产品是没有品牌商标的初加工产品,根本就没有体现当地农业产品的优势和特点。因此,吐鲁番地区的农业应通过不断加大特色农产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着眼于创建吐鲁番特色农产品自有品牌,指导当地企业及广大农户创出自己的牌子,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规模化、品牌化经营,走出吐鲁番农产品品牌开拓国内市场、打开国际市场的路子,为发展本地经济服务,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产品品牌价值没有得到合理提升吐鲁番是我国葡萄干的主产区,当地生产的葡萄干优势明显,但是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产业优势没有得到完全发挥,品牌价值提升的潜力仍然很大。限制其品牌价值提升的因素主要在于主体的意识、产品的档次、产品的质量、供应数量的均衡和供应商的规模这五个方面,因此提升品牌价值的途径和策略主要应从以上方面入手。

(三)农产品品牌建设速度缓慢吐鲁番地区农民的设施农业主体建设的积极性不够高,主要是农民思想观念不够解放,“小富即安”思想严重,更愿意依赖传统的技术,实行“春种夏管秋收”的种植模式,而不愿接受新的费工、费力、费心的种植技术。另外,设施农业作为一项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在吐鲁番地区大规模推开不到两年,规模效益整体显现的尚不显着,群体示范效应辐射力尚不够大,部分农民存在着等待、观望、徘徊等心理,这些因素影响了设施农业果蔬品牌的建设速度。

二、吐鲁番地区农产品品牌营销的可行性

(一)吐鲁番地区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是实施农产品品牌营销的基础吐鲁番地区有丰富的热量与光照资源,它独特的盆地自然条件有利于农产品生长,自然资源丰富,品种繁多,全区各地大多都有以自身地域优势为依托的特色农产品,许多地方都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如葡萄、哈密瓜、小白杏、红枣、葡萄干等等,这些都是享誉国内外的农产品资源。如果将这些农产品资源加以整合,并加大宣传营销推广力度,塑造有代表性和知名度的农产品品牌不是一件难完成的事情。

(二)当地农民有实施农产品品牌营销的现实需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家对健康越来越重视,看重商品质量,喜欢用品牌的商品,宁愿少买点,也要买好的,特别是农产品。长远来看,通过实施农产品品牌营销,提高农产品市场认知度,并且在社会上获得良好口碑,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三)各级政府的支持是吐鲁番地区实施农产品品牌营销的有力保障吐鲁番地区各级政府多年来一直高度重视农产品品牌的培育和发展,提出一县市一品牌的发展思路和产品定位中高端市场,主要面向集团采购、礼品和高端消费群体的销售策略。大力发展葡萄、精品哈密瓜、设施蔬菜等特色产品品牌建设,对优势农业龙头企业、优势品牌给予项目、资金方面的扶持,鼓励企业做大做强优势农产品品牌,增强品牌知名度,提高市场竞争力。从而有力地保证了农产品品牌营销取得实效,为促进吐鲁番地区的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和销售提升,增加农民收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吐鲁番地区农产品品牌营销的必要性

(一)吐鲁番地区农民增收致富需要实施农产品品牌营销在吐鲁番地区对农产品实施品牌营销,将会提高当地特色农产品附加值,使品牌农产品的销售价格高于普通农产品销售价格;而且,随着人们的品牌意识的不断增强,品牌农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销量和价格一起上升必然有利于提高当地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高生活质量,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积极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实施农产品品牌营销实施农产品品牌营销战略可以挖掘国内各地对品牌农产品的消费潜力,提高对本国农产品的消费水平,拉动消费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已经改变,开始越来越注重消费质量,消费需求向高端化、品牌化发展。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也从原来的单纯追求数量需求,转变为对农产品质量,营养,绿色环保等方面的需求,以满足其心理需要。由于农产品具有同质性强的特点,实施品牌营销战略,可以更好地将其与市场上的普通农产品区分开来,满足消费者的品牌需求,实现品牌农产品市场份额的增长。

(三)提高吐鲁番地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应对外来农产品的冲击需要实施农产品品牌营销品牌农产品一般都经过严格筛选,种植,加工和包装,最终产品必须通过多重程序检验,产品质量可以得到很好的保障;同时通过品牌营销推广,极大地提高其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对于提高本地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更好地应对外地农产品对本地市场的影响,将会起到非常有效的积极作用。

四、做好吐鲁番地区农产品品牌营销的基础工作

(一)加强商标的培育和推荐工作,发挥企业和政府主体作用各级政府应紧紧围绕吐鲁番地区设施农业、特色林果业、畜牧业积极培育吐鲁番地区农产品品牌,通过规模经营,产业管理,推广先进技术,健全质量检测,农业标准化和动植物疾病的预防控制系统的安全保障,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知名度。在加强商标保护的基础上,重点培育和发展吐鲁番地区农产品着名商标、驰名商标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选择一批有实力、有潜力的企业及产品进行重点培育和引导,在商标注册、品牌创建推广等方面给予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帮助,把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争创驰名商标,做成一批全国和新疆的知名品牌。通过举办营销专家讲座、品牌商标论坛和法律培训、学习考察等活动,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企业充分认识品牌建立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提高企业经营者注册商标保护企业品牌意识,做好品牌发展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和人力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企业做大做强,带动和促进吐鲁番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重点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标准的宣传,严格按标准生产引导企业和农民增强主体意识和品牌意识,加强质量工作,积极抓好质量体系认证、管理体系认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工作。大力推广使用的葡萄、哈密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作为带动地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做大做强原产地证明商标,加强品牌管理,努力营销拓展市场,提高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品牌农产品占有率和整体规模,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和整体效益,全面提升吐鲁番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实力。

第2篇:农产品营销推广方案范文

关键词:农业电商;供应;台湾;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F713.3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1

一、大陆农业电商供应链状况

大陆跨区域化供应技术,以顺丰为例,其跨区域冷运服务围绕四网展开。

1.仓网:专注于冷冻,冷藏的仓储服务,配合顺丰的宅配,城配干线/零担产品形成基于冷运的B2B,B2C商业模式;

2.干线网:建立全国性冷网平台RDC,DC之前班车化互通,围绕西塔计划,实现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内外部商流畅通;

3.城配网:基于冷运宅配网的建设,运力资源共享,整合客户资源,达到多客户共配目的;

4.宅配网:定位中高端食品客户/时令生鲜,通过干线/零担,仓储一体化服务,扩大销售范围,降低配送成本。

二、台湾农业产业链分析

(一)打造“产销供”一体化生态链

1.制定包装标准,提高规模化生产水平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台湾便致力于农产品的多样化营销推广及其包装技术的改进,并制定严格的包装标准制度。

2.建立产销经营组织,力推合作共赢机制

1980年以来,台湾大部分农场的生产经营理念发生了重大改变。他们由一开始的“教育基层组织”逐渐向“产销经营合作”转变,以此调动信息技术等原有优势,并充分利用产业集群效应,最大化缩减农民与商、经销商之间的沟通环节,以便从中获取最大利润。

3.多元化股份制经营,努力发挥市场优势

涉及农产品业务的公司通常会多元化引入股份,以此来扩大自己在商品市场中的影响力,这种资金筹资的多元化更是有助于他们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

也就是说,在整个农产品生态链中,农产品运销公司不仅仅起着运输农产品的作用,他们凭借自己多年以来对农产品市场行情的了解,同时会开放一些增值服务、扩大公司经营范围,最终巩固了公司在整个行业商品市场上的竞争地位。

4.提高服务水平,引领农产品市场走向成熟发展

台湾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管理机构通过不断深化管理,集货分货、齐备货色、发现价格、清算货款、行情等功能进一步得到了完善。如:他们会协助农民多举办一些拍卖活动,以降低库存、实现农产品快速且大量销售。

(二)推动农业产业链的整体升级进程

台湾的农场通过在生产准备环节引进良种,在种植环节上严格控制农产品质量,在销售和服务环节中统一物流、配送及营销,整合整条农业产业链,来打造农产品专属品牌。

一方面,从种子、农药等生产准备,到种植过程,再到物流、营销等环节进行农业产业化运作;另一方面,通过引入认股模式、推广农事体验服务和使用 “脸书营销”等多种创新手段,大力发展休闲农业。

(三)延伸农业产业链,推动产业创新发展

1.消费者互动参与农业产业链上游环节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农业+第三产业的完美结合将大力促进新商业模式的形成。通过这种产业与产业之间的互联、沟通、资源信息整合,消费者得以体验农业产业链的上游环节。

2.农民得到体验反馈,相应调整种植策略

为打造出一个消费体验极佳的农场环境,台湾农会会要求农户改变传统的种植习惯。譬如,使农民对农产品的关注重心从数量转移到品质、品相等多方面。

虽然有些措施可能会导致农产品产量的下降,但从另一方面来讲,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良好态势发展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因此,这不失为一种极佳的创新组合策略。

3.创新农产品推广方案,加强消费者体验满足感

台湾各大农会会不断创新农产品推广和营销方案,使文化、情感与现代流通等各元素相结合、同发展。 通过这些创新发展方式,消费者不仅仅能够亲身参与真实的农业生产等环节,更能跟农民充分沟通、建立近亲良好的关系,使产业链两端得到最直接的沟通交流,最终达到创新整合农业产业链的目的。

三、台湾农业电商及两岸差异与优势互补

而台湾的电子商务相比于大陆而言结构要清晰得多。这和台湾的地域面积较小有着一定的联系。他们不需要去思考自建仓库,或者设立分仓。由台南到台北,配送过程都几乎可以在一天内完成。此外,台湾也进一步借鉴了日本的精细化操作模式,应用了“宅配”和“店配”两种模式

1.宅配

而也正是由于地域面积狭小,台湾的物流发展相比大陆而言更为精致。配送生鲜类产品的要求也相比大陆要低:因为绝大多数情况下当日即可到达。比如每年到了出海捕黑鲔鱼的季节,当地都会组织活动,当天早上把黑鲔鱼从船上拉上岸,一般到下午消费者就能收到黑鲔鱼。

2.店配

同时,台湾还充分利用了本身丰富的便利店资源。发挥便利店的中介平台作用。在台湾,便利店不仅是生活用品购买的场所,也都是生活方式完成的场所,无论是喝咖啡或者买演唱会门票或火车票,都能够通过便利店完成。而“店配”就是指物流将货物送达就近的便利店后,客户即可自行上门领取的模式。需要指出的是,台湾的每条路上几乎都有大大小小的便利店,几乎绝大部分客户可以在几分钟内抵达离自己最近的便利店,并且,这些便利店都为24小时营业。这有一部分和大陆地区的O2O模式有着类似的地方,而大陆地区庞大的地理范围和人口基础使得这种模式很难开展。

以台湾的7-11便利店为例,它们将配送商品分为出版物、常温食品、低温食品和生鲜食品四个类别,配送中心则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做出相应的配送操作。一般实行一日三次的配送制度,分为3点、8点、15点三个时间段配送。

第3篇:农产品营销推广方案范文

溧水绿色农产品的发展背景和现状

溧水县位于长江三角洲和上海经济区的西缘,投资环境优越,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枢纽作用突出。溧水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5度,年平均日照2146小时,年平均降水1037毫米,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全县46万亩耕地,26万亩水面,36万亩山地,盛产多种农副产品。尤其是形成了青梅、黑莓、蜂蜜等为重点的支柱产业及特色产品。全县共建“三品”基地126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04个;绿色食品基地8个;有机食品基地14个。已通过“三品”认证228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54个、绿色食品21个、有机食品153个。

溧水绿色农产品绿色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溧水的农业产品产销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占有了不俗的市场份额。但在扩大流通、提升自身竞争力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笔者拟从市场营销四要素即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的角度来揭示溧水农产品绿色营销方面存在的不足。

1.产品策略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品种少,档次低、组合单一、区域发展不均衡、产品针对性不强、鲜活农产品的加工率低、产品深加工少、附加值低、龙头企业数量不足、品牌建设意识不强、知名品牌数量少。

2.价格策略

绿色农产品定价较高,难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另外,溧水绿色农产品缺少差异化定价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绿色农产品的销售。

3.分销渠道

大多数农产品采用农户直接销售;营销主体规模小、储备能力差、谈判地位低;各环节信息衔接不紧密,农产品的流通效率低;储存、保鲜等配套设施不完备;物流技术不完善;农产品损失率高、流通半径小,在途损失大;销售过程中易损坏和二次污染情况严重、产品的专业介绍几乎没有。

4.产品促销

当前溧水的农产品促销传播缺乏科学实施和长远规划。其中,促销形式单一,传播效应弱;目标定位不明确,缺乏对消费心理的捕捉和研究;产品促销没有做到请进来、走出去;产品定位单一等诸多不足。

溧水农产品绿色营销策略的建议

实施绿色营销与企业的长期发展规划息息相关。企业对于绿色营销的实施和开展必须要做足充分的准备,以便为更好地开展绿色营销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从市场营销四要素的角度来提出溧水农产品绿色营销方面的建议。

1.产品策略的建议

产品策略是市场营销的首要策略。企业要想实施绿色营销必须以开发满足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绿色产品为载体。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1)注意市场需求,不断提升农产品结构,培育和引进良种。(2)组织学习农产品的生产技术规范、质量标准操作及国际标准,突破绿色壁垒的限制。(3)要提升农产品的精加工和深加工层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4)要对绿色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减少农产品的运输损耗,降低物流成本。(5)要注意绿色农产品的品牌推广。做大、做强农产品品牌。(6)要注重绿色包装。

2.价格策略的建议

价格是市场的敏感因素,实施绿色营销不需要研究绿色产品的定价机制。定价时要遵循产品定价规律,研究市场变化,注重市场信息收集和分析,迎合消费者购物心理。只有充分做好以上工作才可能制定合理可行的价格方案。

(1)要突出绿色农产品给消费者带来的价值而不是价格,以争取消费者的认同。(2)采用灵活的差异化定价策略,形成差异化定价机制,差异定价可以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产品质量、品种、品牌、等级、特色、地域、季节、运输路途远近等。

3.绿色农产品分销策略的建议

绿色农产品的竞争优势在于健康营养新鲜。要拥有这个竞争优势,就要在绿色农产品的分销渠道设计和物流技术方面有所突破。企业实施绿色营销必须建立稳定的绿色营销渠道,策略上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1)要建立并完善营销主体一农民合作组织,尽可能减少分销渠道的层次。(2)逐步建立稳定的营销网。如:采用农户(农协)一配送中心一连锁超市的渠道模式销售,进行“订单式”生产。(3)开设绿色专营店,确保“纯绿色经营”。(4)大力发展绿色休闲农业,直接向游客提供新鲜绿色农产品。

4.绿色农产品促销策略的建议

第4篇:农产品营销推广方案范文

关键词:手机;移动营销;农产品;对策

网络速度更快、存储信息容量更大的3G手机,不仅能够处理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更能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因此手机移动营销作为一种全新的营销方式,将越来越广泛应用于农产品的交易活动中。如2009年12月底,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基于TD-SCDMA的农村信息化应用方案开发及示范验证”获准实施,成为工信部和科技部首先在农村应用的3G项目。

一、农产品移动营销的含义及其特点

农产品的移动营销是指通过以手机为传播平台,直接向各目标群体精准传播个性化的农产品信息,通过与消费者的互动达到产品销售或品牌传播的目的。手机移动营销是一种新兴的营销方式,相比于传统营销和互联网营销,手机移动营销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终端设备普及率高

作为移动营销终端设备的手机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信息交流工具,用户一般会随时随地将手机携带在身边,虽然其体积小巧但功能强大,同时手机使用者并不需要高深的专业知识,几乎人人都会发送或接收声音、图像和文字等多媒体信息。而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互联网营销,不仅离不开计算机、Modem(调制解调器)等终端设备的支持,还对计算机使用者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的要求,因此即便是使用便携性的笔记本电脑进行网络营销其方便性也无法与手机移动营销相比。

(二)及时的信息传播

手机信息相对于互联网信息传播方式来说更为快捷,一是制作快捷,二是快捷,使得手机移动营销中的信息传播具有极高的“时效性”。一方面使买方能随时随地掌握市场动态、了解顾客需求、为顾客提供支持与帮助;另一方面顾客能随时随地获得市场新闻和资讯、了解新产品的动态、获得买方信息等。

(三)灵活的互动性

手机信息平台在“交互性”方面有着极大的灵活性,买方不仅可以通过手机给顾客发送他所需要的信息,更能实现意见反馈等多方面的功能。以手机短信为例,短信的收发是双向的、互动的。发送双方既是传播者也是接收者,其身份是双重的、互变的、不固定的。相对于在互联网上的意见簿、BBS(电子公告板)和论坛等网络交流工具来说,手机短信的互动性在效率、速度及灵活性上更上了一个新层面。

(四)信息传播准确率高

每个用户的手机号码的唯一性,因此决定了手机信息的传播可以轻易地实现“一对一”的交流,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具有“针对性”。而传统营销中的信息平台都是“一对多”的传播方式,同时,信息接收也受到电脑等设备、网络信号等因素制约,因此往往达不到预期的营销目的。而移动营销信息在移动网络和手机正常的情况下可以直接到达顾客,因此传播的准确率高。

(五)使用方式简单,可操作性强

在农产品的互联网营销中离不开电脑、Modem等通讯设备,而且电脑操作系统复杂,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进行农产品的网络营销。由于农民的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很多农民的电脑知识几乎是盲区,并且对农民进行电脑培训并非一日之功,这也是网络营销在农业中推广慢的主要原因之一。相反,几乎每个有手机的农民都会利用手机收发信息、下载移动网络的资源(如手机铃声、彩信等),因此利用手机收发农产品信息也是轻而易举的事。

二、农产品移动营销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据农业部报道:截至2009年初,中国移动农村用户约为1.6795亿,中国联通GSM农村用户0.4885亿,农村手机用户达2.168亿。虽然农产品的移动营销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还处于启步阶段,其发展受到移动终端、信息、消费者传统消费观念及产业链等因素的限制,其发展完善尚待时间。

(一)农产品经营者的营销创新意识不强

农产品的移动营销在经济发达的韩国、日本等国家的应用率非常高,但在中国的推行时间很短,目前多限于用手机短信的营销应用,而手机WAP网站、3G网络等方面的移动信息化应用却很少。同时,大部分的农产品的生产者或经营者都位于信息封闭的农村,根本未认识到网络交易是永不落幕的博览会,甚至觉得手机短信真真假假、鱼目混珠,可信度太低,因而习惯于面对面地洽谈交易。

(二)移动营销各主体间缺乏合作

在我国,移动营销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受关注的产业。移动营销的产业链中包括移动营运商、经营者、消费者、物流公司、中介服务商等各类主体,且它们之间的关系及作用如图1所示。

现阶段移动营销中的服务公司、移动运营商等主体之间的合作欠佳。比如,不同的移动营运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之间的移动移营平台是独立的,没有实现农产品销售的数据库共享,易造成资源浪费,制约了移动营销的发展步伐。

(三)移动设备及技术的限制

普通手机短信息长度不超过160个字符,很难清晰完整的表达移动营销的全部内容,但多条信息发送的方式会大大降低信息表达的效果,尽管GPRS和3G等新技术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但由于全球移动设备生产厂商的标准不一,导致生产的移动设备存在不兼容的问题,当信息发送到某些手机上时,不能正常接收或不能正常显示,这对移动营销效果的影响很大。

三、推广农产品移动营销应用的对策

(一)政府推动中国移动电子商务标准的制定,提高农产品经营者对移动信息化的认知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政府要配合工信部、移动营运商等推动中国移动电子商务标准的制定,利用公共媒体对农产品移动营销的成功案例进行宣传,展示移动信息在推进农产品销售中信息化的独特优势。3G时代,手机可传送的信息量和信息形式越来越丰富。据悉,现在发行的手机报,60%以上的使用者是农民,利用最新3G技术不断提升手机报的业务质量,增加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来达到宣传农产品移动营销的目的。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设立资源共享的涉农信息共享数据库,加大农村信息服务站建设

在移动信息服务中,信息的准确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特别重要。这就要求各移动服务商之间实现数据资源共享,有高度的掌握和整合信息资源的能力。如中国移动山东公司如今已在30多家农产品批发市场、100多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信息采集点,建立了农产品市场价格、供求信息、科技信息等12个大型农业数据库;而山东联通的“农业新时空”则注重根据农时、农情、农需变化特点,按当地农业发展的具体需求及时、准确地有针对性的信息。如果各个移动营运商之间的信息数据库能实现共享,会极大增加农产品的信息源和接受人群,更有利地促进农产品移动营销的发展。

(三)加快培育新型经济业态

“物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将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一种网络。物联网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一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因此,积极跟踪农产品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加强农产品物联网标准化体系的建设,建立跨地区的物联网商用环境,可为农产品的移动营销开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四)实施灵活多变的移动营销策略

互联网营销具有灵活、个性化、互动的特点,移动营销可以借鉴互联网营销的宝贵经验,创新移动营销的内容模式。此外,移动互联网是一种高速、宽带、可支持多媒体业务并适合于移动运行环境的网络。农产品经营商可利用移动互联网可建立门户网站,手机用户可接入移动网、浏览网页、甚至进行手机视频通信,在方便手机用户的同时,也为移动营销提供了宽广的平台,促进移动营销的健康发展。农产品移动营销策略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农产品经营者不能对消费者进行的“推销式”或“打扰式”的广告宣传,保证消费者总是可以自行选择接收营销信息,减少了手机“骚扰感”。第二,农产品的信息也必须根据每个消费者的需求来定制,以确保信息的个性化和关联性,并且提供给消费者的产品必须具有真正的价值和益处。第三,对移动信息发送进行有效管理,防止农产品信息的无序发送,并对消费者的信息进行保密。针对农产品消费者的特点,注重手机广告的创意,采用简单明了、吸引眼球的界面,如Flas、3D音乐或者3D图案等形式,甚至进行客户DIY设计,实现手机广告与农产品消费者良好互动,刺激成交率的提升。

四、农产品移动营销的发展趋势

(一)个体的识别

在营销活动中识别不同的农产品需求对象并与其建立“一对一”的关系。做到消费群体识别,用户锁定,定向农产品供求信息,并及时处理消费者的问题,做好追踪回访服务。

(二)即时的信息

即时性体现出了移动营销的随时性。由于农产品生产的季节性、地域性以及保存的易腐乱性等特点,使得农产品的原产品销售必须体现快捷、方便交易的特点。移动营销的便利性使得农产品销售者可以及时与目标消费者进行沟通,并快速提高市场反应速度。

(三)互动沟通

互动就是消费者积极参与农产品的销售活动中。随着农业科技的飞速发展,反季节农产品、高科技的杂交农产品等等是层出不穷;同时伴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口味也与时俱进,可能随时会转向新品种。在农产品的移动营销活动中,“一对一”互动可以及时了解消费者的一切变化,调整营销的策略,及时为消费者提供所需产品,尽可能地维持顾客对本产品的忠诚度。

(四)农产品消费的个性化时代到来

个性化是一个民族自信和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3G时代,使得利用手机进行的移动营销活动具有了强烈的个性化色彩。“让我做主!”农产品的消费群体的新意识已经表达出市场的个性化特征时代到来,这种消费诉求要求市场的营销活动也要具有个性化,所传递的信息也要具有个性化,所消费的农产品就更要满足个人的口味。随着媒体信息传播私人化时代到来,使得手机营销越来越个性化,这也正是移动营销飞速发展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马凌,张亚男.浅析我国移动营销市场发展策略[J].电信技术,2008(5).

第5篇:农产品营销推广方案范文

 

光阴荏苒,时光流逝,2018年瞬间已去。自2018年8月23日举行揭牌仪式以来,在集团公司的正确领导下,农服公司全体员工上下一心,团结协作,努力推进各项目进行,为农服公司起步踏出了坚实的一步。回顾2018年,虽然我们没有骄人、优异的成绩,但是我们能平安、顺利的过度、在项目中获得宝贵的经验是最大的收获。展望2019年,坚信公司会有更大的发展前景。为了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认真吸取经验教训,找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现将2018年度工作总结及2019年度计划汇报如下:

一、2018年工作总结

(一)厘清土地流转思路

2018年,根据集团公司下达的土地流转任务目标,经前期充分考察筛选,农服公司选定拟流转地块分别为位于400亩农地。

在600亩土地流转的协商过程中,由于该地块现有经营者种养殖合作社无法拿出前期投入凭证,且在流转费用问题上与永丰村委未能达成一致意见,经慎重考虑,暂时暂停此地块流转事宜,将全部工作重心放在地块流转事宜上。

通过与进行了多次沟通,并结合实地踏勘情况,对运营情况、项目所在地情况、流转相关程序与材料等情况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结合流转的经验教训,总结经验明确了流转方式,目前流转事宜已获得村民大会通过,与当地村民签署委托协议,并已与达成合作意向,委托办理土地流转前置鉴证相关手续。

经过两宗土地流转项目,农服公司对土地流转相关程序有了全面的了解;对流转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经过全面总结流转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农服公司厘清了土地流转的思路,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积累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明确公司发展方向

2018年,为落实“项目优先”的发展战略要求,农服公司先后考察多个农业项目,考察确定了嘉年华项目,并与有限公司就合作展开了深入的沟通。

其中,嘉年华项目已经完成前期概念规划和可行性分析报告编制,根据报告结论,该项目建设符合各级政策及公司战略要求,建设方案可行,布局合理。下一步将继续跟进此项目,积极推动规划落地。

健业方面,在进行细致的市场调研和深度沟通之后,农服公司最终明确了获得海鲜菇产品独家经营权的合作方式,但由于在尽职调查问题上与健业方存在分歧,该项目暂时停止,但仍继续跟进联系。

经过对农业项目的接触和深入了解,农服公司进一步明确了“项目先行”的工作思路,肯定了“独家”的营收模式,并对公司未来发展方向有了清晰的构思,确定了公司业务发展从项目营销、农产品销售、专业农业服务以及争取政策扶持四方面开展。

(三)园区基建项目稳步推进

2018年,农服公司先后承担了园区内“智慧农业展示厅”及“果蔬花卉试验园”的建设任务。

其中,果蔬花卉试验园项目已经进行多个品种的试种植,产量及质量均可,在此基础上联合公司食堂对初级农产品进行加工进行售卖,反响较好。下一步将对更多优良果蔬品种进行种植,并尝试多种销售模式扩大影响,打响品牌。同时对试验田的土壤成分及农残情况进行检测和分析,根据结果对试验田的种植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根据试验园种植需要,拟将平房进行温控室改造,进行花卉种植。目前已经进场施工,年内完成此工程。

智慧农业展示厅项目已与设计方确定内部布局方案。拟建“展示厅”分为三个部分。前区为农耕文化、企业文化及农资产品展示厅。中区为阳光房,进行无土栽培展示,后区为农资超市。目前设计效果图已经制作完成,下一步将开始投招标等建设前准备工作。

果蔬花卉实验园及智慧展示厅项目是公司转型发展的试验田、公司形象展示和后期品牌打造的重要载体。2018年,在全体成员的努力下,农服公司稳步推进两个项目的建设,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科企合作初现雏形

2018年,公司与农科院达成战略合作意向,通过整合双方人才、科研、技术、资金、平台、渠道等优势,建立长期稳定、深层次的“产学研”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更高的站位开展务实合作,共同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农业种植养殖和科技研究的“试验田”、农业科技人才交流的“实战所”。合作内容包括开展农业种植、养殖和加工技术培训、共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立现代农业生态项目合作机制、积极争取政策支持、相互宣传、建立长效沟通机制等。

计划等流转地任务完成,进行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

(五)积极推动品牌建设

    根据农服公司业务开展计划及发展要求,品牌建设与推广至关重要,2018年,公司先后完成了包装袋、包装盒的设计工作,品牌logo及商标注册工作也在积极推进当中,并作为参展商参加了于11月17日至11月20日举办的第十五届武汉农业博览会,展会上,公司集中展销集团特优农产品,和同行企业、单位交流,展现了地区带头形象,达到了很好的品牌推广效果。

 

二、2019年工作安排

根据集团公司要求与农服公司发展规划,结合2018年工作经验,2019年,农服公司将以项目基地为载体,从项目营销、农产品销售、专业农业服务以及争取政策扶持等四方面开展工作,并分为两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

1)黄陂1400亩种养示范基地落地实施。

2)探索公司内部试验园、展示厅与种养殖基地的联动机制。试验园进行前期种苗试验,预种植,同时对消费者偏好进行摸底,展示厅进行宣传推广,最后根据实际摸底及宣传情况确定种养殖基地种植方案。

2)引入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商进行合作,对其产品进行销售,获取利润。

3)针对种养殖基地特色创立农产品品牌。

4)推广三农服务中心农资农家店,并使用其标识创立渠道品牌,开设农产品直营店。集中售卖自产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及合作商优良产品。

5)农产品品牌和渠道门面品牌进行统一设计与宣传,形成产前农资农家品牌,产色农产品品牌,产后渠道品牌“三位一体”格局。并通过报刊,展销会,自媒体等形式扩大影响。

6)以三农服务中心为载体,开展并推广农机具、田间指导等农业服务项目。

7)初步建立起公司包含生产、销售、服务全产业链的服务体系。

第二阶段

1)进行有机认证、初步建立公司有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探索建立有机农产品可持续生产体系。

第6篇:农产品营销推广方案范文

(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武汉 430079)

摘要:大数据时代通过对海量的非结构化数据的分析挖掘,发现、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可以为农业提供决策依据和策略参考。从传统农业营销现状分析入手,联系大数据时代给传统农业营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出立足精准营销,拓展订单农业;聚焦口碑营销,打造绿色农业;借力体验营销,发展休闲农业是传统农业走出营销困境,实现营销模式创新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精准营销;口碑营销;体验营销;传统农业;大数据时代

中图分类号:F71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7-1770-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07.060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收入的增加,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呈现动态化、个性化、优质化趋势,同时,农业科技的发展也使得农产品产量不断提高、品种日益丰富,出现了很多优质特色农业产品。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信息传递显然对农产品营销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局限,农业经济中信息不对称现象仍非常突出,处在生产者位置的农民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传统农业营销仍然面临一系列问题。

1 传统农业营销现状

1.1 农产品滞销,丰产不丰收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产品受季节、气候、区域等因素影响,在生产上呈现一定波动性;而市场杠杆作用下,许多农民摸不准市场行情——“种什么不种什么,基本依靠惯性和小道消息”,盲目跟风现象较为普遍,造成农产品滞销,丰产却难丰收。产销信息不畅是导致农产品滞销的关键原因,尽管农业部早就着手搭建农村网络信息平台,为农民提供农产品信息采集、整理、分析和服务,但在实际运作中,信息仍然呈现滞后性,农民抱怨“指导一次错一次”。

1.2 营销方式落后

目前采用的营销方法主要是线下营销[1]。线下营销又分两种,一种是“守株待兔”方式,就是农民在农产品收获以后,等着产地批发商上门收购,再经过层层流通,最后到达餐桌,在这种“垂直化”的传统链式营销模式(图1)中,农民处在相对被动的位置,没有议价的实力,只能是价格的接受者,这种营销模式使得农民远离消费者,无法准确获得市场反馈信息,更谈不上产品需求分析和市场预测。另一种是“提篮小卖”方式,就是农民自产自销、走街串巷地销售农产品,这种模式属于个体经营,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低,产品营销辐射半径有限,且产品类型单一、同质化程度较高。

除了传统线下营销外,目前有个别省份的农户开始尝试线上营销,如网上销售生猪、花卉、土特产品等,但由于农民网络营销意识不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薄弱,农业物流社会化、市场化程度较低,这种方式仍然只是星星之火,尚未燎原。

1.3 营销渠道不畅、流通成本上升

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一般要经历5~6个流通环节,上述流通环节中存在大量的中间商[2],他们控制着供需信息,在渠道中拥有主导优势,容易引发道德风险,甚至出现中间商恶意操纵流通及信息渠道现象,进而导致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严重扰乱经济秩序。另外,农产品流通环节多,仓储运输成本必然加大,农产品在储运中的损耗也随之增加,再加上中间环节层层加价,整体流通成本不断攀升,最终中间商获利较丰,而消费者和农民都没有得到好处。

2 大数据时代给传统农业营销带来的挑战

根据IDC市场机构的定义,大数据是指为了更经济、更有效地从高频率、大容量、不同结构和类型的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而设计的新一代架构和技术[3]。大数据时代的决策行为日益偏向数据和分析,而非经验和直觉,它在给各行各业带来新的经营理念和新的数据分析挖掘手段的同时,也给传统农业带来了一系列的机遇。首先,手机作为上网终端迅速崛起使得农民触网成本显著降低,借助移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实现了对用户需求和行为的精准判断;其次,国内大型电商平台如淘宝、京东等,积极试水农产品交易市场,使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无缝对接成为可能。传统农业营销如何在大数据时代抓住机遇,需要克服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2.1 农民信息化意识淡薄,信息应用能力不强

在这样一个号称“数据钻出石油”的时代[4],传统农业亟待升级为现代农业,这不仅仅是技术上,更应该是思想和观念上的革新。然而对农村地区的调研显示,中国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加上后期缺乏专业培训,真正懂信息懂科技,有数据分析及应用能力的农村高素质人才十分缺乏。农民的价值观念、工作方式、生活习惯并没有顺应信息化时代数据集中爆发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对市场需求信息的获取、整理、分析、运用上缺乏主动性,农民的网络应用仍然以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网络聊天以及网络游戏等娱乐目的为主,利用网络信息指导生产经营的比较少[5]。

2.2 农产品标准化难以实现

农产品从生产到走向餐桌,其不易标准化的特点制约了其流通力度。不少农产品的分类、分级、分等大多凭人工感觉,误差过大;产品包装从材料到包装管理都没有统一标准,标准化的编码技术也未普及应用于农产品营销,给农产品的储存、运输和加工造成一定困难,无法以一种更专业、更快、更具成本优势的方式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涉及农产品污染、农药残留等缺乏质量标准监管制度,增加了消费者购买的风险,影响了农业物流活动的质量、效率和效益的提高[6]。

2.3 信息数据共建共享体系有待完善

随着数字营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各级政府虽然早就意识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也在着力构建电话、电台、电视、电脑和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即“四电一站”农业信息服务综合平台,但由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投入难以一蹴而就,加之采取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信息收集、模式,各级涉农政府协调配合不力,农户也没有参与的热情,造成农业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进村入户难。没有高效的数据平台、数据分析团队和技术团队,将很难适应数字化时代,因此有必要在政府、农村网商、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三方合力下,加速建设农村信息数据共建共享体系。

3 大数据时代下的传统农业营销创新探讨

基于大数据时代给传统农业营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分析,传统农业要实现发展,适应新时期的市场需求,可从以下方面展开探索,构建新型农业营销模式(图2)。

3.1 立足精准营销,拓展订单农业

大数据时代下的消费者需求、行为可以预见,甚至借助数据分析技术及移动终端使用行为可以从“找对消费者”进而“找到消费者”,实现适时、适地、按需推荐农产品,进行销售引导,提高交易达成率。同时,根据消费者的购买习惯、购买方式、购买时间间隔等,给出实时消费建议,进而在消费者和农户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产销链接,真正实现精准营销。

专注精准营销促进了订单农业的发展,以顾客订单为导向的新的农业营销模式开启。订单农业主要表现在:未收先卖、未种先卖,中远期交易成为农产品交易的主流;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得终端消费者由大中型客户走向零散个体客户,惠及更多的消费者;订单农业的品种数量增加,由玉米、大豆、水稻、小麦、油料等粮油作物逐渐扩展到蔬菜、畜产品、水果、水产品等地方特色农产品,并由种植业延伸到养殖业、加工业;依托日益发展的第三方物流甚至农村物流,订单农业的交易范围也将进一步扩展,走出当地市场,迈向国际市场。

3.2 聚焦口碑营销,打造绿色农业

随着微信公众平台、大众点评网、人人网等一批社交平台的兴起,消费者分享互动的信息不断填充进数据平台,有关产品的口碑得以放大化,引爆口碑营销。农产品营销应该把握机遇,顺势而为,聚焦高人气、高活跃度的网络社交平台,与消费者展开立体互动,引领消费潮流。城市消费者对反季节、跨地区绿色农产品的需求强烈,但苦于没有可靠的购买途径,可以在信息中增加一些原生态、纯手工、无添加、无残留、新鲜、绿色的特色产品的宣传,并将产品的自然生长环境、绿色安全加工方式、纯手工制作流程以视频或图片形式进行[7],打造绿色农业生态链。可以发起各种形式的点评、人气推荐活动,以顾客的再度口碑传播获得几何量级源源不断增长的新顾客;再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朋友圈、短信平台等,向顾客定向发送产品促销信息、优惠方案或团购券等来促进消费。

3.3 借力体验营销,发展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是指综合利用自然生态、农园景观、农业设施、农业文化等资源,以农业活动为基础,结合农业和旅游业,集生产、生态和生活为一体的新型农业产业,其目的是为民众提供休闲观光服务的同时,增进民众对农业、农村以及农家生活体验[8]。现代社会处在“鼠标+水泥”的包围之中,居住环境日益污染恶化的城市消费者迫切需要返璞归真、享受休闲淳朴的田园生活,体验和感受成为当下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最关键的因素。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规模的拓展、城市人口的增加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巨大的客源市场,而大数据时代为产业的越界混融、经营的横向跨界、生产与消费的融合提供了充足的条件。现代农业完全可以结合自身优势,充分挖掘客户需求,借力体验营销这种方式发展休闲农业。对消费者在旅游社交网络、搜索引擎、电商平台等留下的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可以快速、自动地对客户进行细分,识别出优质客户群;可以分析其小众化、个性化的需求偏好,然后为其量身定制随时间、季节变化的休闲体验方案。如定制春赏花(油菜花、桃花、梨花)、夏观荷、秋采瓜果莲蓬、冬挖藕等农业观光及主题采摘活动;开发插秧割稻、种花养鱼、种植蔬菜、牧牛挤奶等农事体验活动;推荐手打年糕糍粑、湖滩露营烧烤、篝火晚会、斗茶、舞龙舞狮等民俗文化体验活动等。以地道的“农”味吸引周边城市消费者,以新、奇、巧的创意体验,为传统农业营销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曾淑云.论如何有效利用网络推广来销售农产品[J].中国电子商务,2014(16):16-17.

[2] 周 华.渠道沟通对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影响[J].中国流通经济,2013(12):70-75.

[3] 丁家伟,徐薛艳,张建华.大数据时代下农家乐旅游产品营销策略研究——以上海市闵行区农情园为例[J].上海农业科技,2014(1):22-24.

[4] 何志钧.理解“大数据”时代[J].新闻研究导刊,2013(5):15-18.

[5] 刘铁民,周 静.借鉴美国经验促进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快速发展[J].农业经济,2012(1):108-110.

[6] 徐 征,张 璐,黄长江.南阳市农产品网络营销现状与对策分析[J].时代经贸,2010(14):168-169.

第7篇:农产品营销推广方案范文

(一)目标

针对查摆出的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低、农民持续增收压力大、农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城乡统筹任务十分艰巨、农业部门党性党风党纪及作风建设有待加强等问题,紧紧围绕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增加农民收入主题,在五个方面加大整改力度:一是加快发展热带特色现代农业,继续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六大”转变;二是坚持以人为本,认真实施好农民增收民生工程,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努力实现省五次党代会提出农民人均纯收入5年超过全国平均的目标;三是夯实农业基础,统筹兼顾,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四是深化农村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以建设省现代农业检验检测预警防控中心,质量、沼气、测土配方施肥二期,构建全省农产品质量和动植物疫病防控监管以及沼气服务、测土配方施肥服务体系为实践载体;五是加快农业部门职能转变,提升农业部门监管服务能力。总体上要达到提高思想上有新的认识、解决问题上有新的思路、创新机制上有新的突破、科学发展上有新的成效,推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和谐。

(二)方式

把厅领导班子整改和处室党支部整改结合起来,以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为依据,选准实践载体,集中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多办几件群众迫切希望办的实事。积极稳妥地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创新以项目为载体推动工作的机制,科技推广、质量监管、动植物疫病防控、市场营销、产业化推进、南繁管理等长效机制,上下齐动、部门联动的机制,逐步形成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制度体系。于2月1日前采取66项整改措施集中解决好近期可解决的5大类17个问题,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为农民办实实在在的事;对需要一定时间才能解决的问题,列出解决的时间表;对不具备条件解决的问题,要创造条件,分步实施,积极解决。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梳理出的影响和制约“三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归类,按照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分门别类,明确整改落实的目标、方式和时限要求,明确整改落实的具体措施,明确分管领导、分管部门的责任,整改落实方案制定后,采取适当方式公布,做出公开承诺,创新科学发展机制,集中解决影响和制约农业科学发展的问题。

三、整改措施和责任分解

(一)20*年2月1日前解决的问题

1.解决特色优势农业比重低问题

一是1月底前抓好冬季瓜菜产销工作,争取完成冬季瓜菜种植面积230万亩,力争出岛出口和直供香港有新的突破(责任单位:种植业处、市场处)。

二是1月底前加快对畜产品加工园区项目论证,促进畜产品出口出岛(责任单位:畜牧处)。

三是1月底前争取动工兴建南繁种子检疫中心(责任单位:南繁办)。

四是1月底前加强瓜果菜、生猪、文昌鸡等供港基地建设,启动10万亩农产品供港基地出岛出口(责任单位:种植业处、南亚办、畜牧处)。

五是1月底前加快“和牛”推广示范基地建设,动工建设建设“海南和牛”育肥基地和8个示范点、2个示范村,启动“海南和牛”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挂牌运作“海南和牛”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注册“海荷”商标(责任单位:畜牧处、畜牧技术推广站)。

2.解决农业深加工水平低问题

1月底前创新农业产业园区开发机制,逐步落实“冬交会”招商项目,加快推进定安塔岭、琼中、屯昌、昌江四大园区建设(责任单位:发展规划处)。

3.解决农业组织化程度低问题

一是1月底前申报认证一批龙头企业,加强龙头企业监管(责任单位:农经处)。

二是1月底前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现有合作组织向合作社转型,扶持合作社与农信社联手合作(责任单位:农经处)。

4.解决农业标准化水平低问题

一是1月底前筹措1.7亿元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力争20*年规模标准养殖比例提高到50%以上。(责任单位:畜牧处)。

二是1月底前建设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标准化试点,建立可追溯的生产档案制度和严格的技术操作规程(责任单位:质量与标准处、种植业处、南亚办、畜牧处)。

三是1月底前依托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结农户,集中连片新建一批国家级、省级标准化示范基地(责任单位:质量与标准处、种植业处、南亚办、畜牧处)。

5.解决农产品质量监管水平低问题

一是12月18日启动第二批10个农产品质量检测流动服务站(责任单位:质量与标准处)。

二是12月18日制定全省冬季瓜果菜质量监管服务意见,给全省农民印发冬季瓜菜质量控制的一封信(责任单位:质量与标准处)。

三是1月底前完成省现代农业检验检测预警防控中心基础工程和琼海、屯昌两个区域分中心项目的动工兴建(责任单位:筹建办、质量与标准处)。

四是12月底前开展农产品质量专项整治行动(责任单位:质量与标准处)。

五是1月底前建立覆盖全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时监测系统(责任单位:信息中心、质量与标准处)。

6.解决农业科技研发示范推广水平低问题

一是12月18日启动第二批5个测土配方施肥流动服务站,建立健全流动服务体系,加快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20*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300万亩,力争为30万户农户服务,节本增效1.5亿元(责任单位:种植业处)。

二是1月底前推动落实乡镇农技机构改革,解决后顾之忧(责任单位:农经处)。

三是1月底前动工建设海南现代农业展示示范园(责任单位:计财处、种子站)。

四是1月底前建立节水农业示范点150个,面积突破300万亩,力争每年节水2亿立方米(责任单位:科教处)。

五是1月底前实施农民培训工程,建成省级农民培训网络平台(责任单位:科教处、农干校)。

六是1月底前开展科技下乡、科技入户等活动,支持20个基层农技部门加盟农业科技服务110(责任单位:科教处、种植业处、南亚办、畜牧处、兽医处、省农技中心)

7.解决农产品营销能力低问题

一是1月底前完成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规划论证(责任单位:市场处)。

二是1月底前依托海南农产品运销股份有限公司,组建一支运输车队(责任单位:市场处)。

三是1月底前完善全国农产品市场信息视频系统(责任单位:市场处、信息中心)。

四是1月底前跟踪落实“冬交会”签订的123亿元订单,把订单落实到农民手中(责任单位:市场处)。

8.解决动植物疫病防控能力低问题

一是1月底前加强“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建设,成立“迎检办”,确保“无疫区”(口蹄疫)通过国家农业部验收(责任单位:兽医处)。

二是1月底前落实解决9个全省动物省际检疫站的编制和组建工作(责任单位:兽医处、动卫所)。

三是12月底前总结推广动物防疫十大标兵经验(责任单位:兽医处)。

四是1月底前筹措4000万元启动建设海南省动物防疫和质量可追溯网络体系(责任单位:兽医处、动物疫控中心)。

五是1月底前完成102个乡镇畜牧兽医站改造(责任单位:畜牧处、兽医处)。

六是1月底前建设植物流动医院总院和首批分院(责任单位:南亚办)。

9.解决农民持续增收压力大问题

一是1月底前召开全省农民增收现场会,启动实施农民增收民生工程(责任单位:办公室、计财处)。

二是1月底前抓好农民养猪增收2000万元项目实施(责任单位:畜牧处、计财处)。

三是1月底前抓好预冷保鲜处理系统促进农民增收2000万元项目实施,筹措1.2亿元构建覆盖全岛的农产品预冷处理体系,每年新增冷库容量2.5万吨,出岛瓜果菜预冷处理量年增50万吨,每年为农民增收17亿元。(责任单位:发展规划处、计财处)。

四是1月底前启动落实20*年首批强农惠农政策,争取全年各种农民补贴资金10亿元以上(责任单位:计财处、科教处、畜牧处、种植业处、南亚办、农经处、发展规划处)。

五是1月底前以国务院减轻农民负担督导组检查为契机,建立健全减轻农民负担的监管机制(责任单位:农经处)。

10.解决农业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一是1月底前召开中部核心生态保护区县域经济现场会,推动山区特色经济发展(责任单位:办公室、种植业处、南亚办、畜牧处)。

二是1月底前做好中部山区冬季瓜菜发展的规划论证(责任单位:种植业处)。

11.解决农村沼气建设任务艰巨和生态循环农业刚刚起步问题

一是1月底前启动落实国家扩大内需农业项目,3月底前完成2.3万户户用沼气“一池三改”建设。策划20*年国家重点支持项目,争取投入2亿元,建设农村户用沼气3.1万户、大中型沼气工程22宗,建设养殖小区沼气137个、沼气服务网点400个(责任单位:科教处、畜牧处、计财处)。

二是1月底前筹措2.5亿元实施沼气生态富民工程,打造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争取全年节本增收6亿元(责任单位:科教处)。

三是1月底前策划筹措3亿元,启动建设省(海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责任单位:科教处、种植业处、畜牧处、质量与标准处)。

12.解决农村土地流转有待完善问题

一是1月底前建成三个试点县市的农村土地承包信息系统(责任单位:农经处、信息中心)。

二是1月底前纠正和查处农村土地承包、征占农村集体土地和农民承包土地中损害农民权益的突出问题,探索建立农村承包土地冬季流转机制,进一步规范农村承包土地流转(责任单位:农经处)。

13.解决城乡统筹任务十分艰巨问题

1月底前投入3000万元,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项目。完成培训阳光工程示范性任务3万人,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万人,增收6.4亿元(责任单位:科教处)。

14.解决廉政责任制需要强化问题

一是1月底初坚持完善处级主要领导干部述职述廉、领导干部重要事项和8小时以外重要事项报告等制度(责任单位:办公室、机关党委、人事处、学习实践办)。

二是1月底初制订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要点,落实“一岗双责”制(责任单位:办公室、机关党委、人事处、学习实践办)。

三是1月底初完善网上考勤和实时考勤(责任单位:办公室、人事处)。

15.解决项目资金管理、动物疫苗、沼气炉具、农机购机补贴等采购和验收问题

一是1月底前抓紧实施国家扩大内需1亿元农业项目,筹措2亿元加强农村沼气、动植物保护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责任单位:计财处、科教处、畜牧处、兽医处)。

二是1月底前规范动物疫苗和动物源性产品引进管理(责任单位:兽医处)。

三是1月底前完成国家扩大内需项目沼气炉具等材料采购(责任单位:科教处)。

四是1月底前争取国家增加农机补贴,创新农机补贴名录(责任单位:农机局)。

五是12月底前策划申报可研一批项目,争取沼气建设、农产品质检、南繁、瓜果菜预冷处理系统、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海南现代农业展示示范园建设列入国家重点项目(责任单位:计财处、科教处、质量与标准处、南繁办、发展规划处、市场处、种植业处)。

16.解决干部的思想作风和机关建设问题

一是1月底前以刘明彬“醉酒打人事件”为例,在全厅开展干部作风和廉政教育活动(责任单位:办公室、机关党委、人事处、学习实践办)。

二是1月底前改造机关干部篮球、乒乓球等文体活动场所,提高机关干部文体素质和修养(责任单位:工会)。

三是1月底前开展机关办公区安全专项整治活动(责任单位:办公室)。

四是1月底前开展文明机关、和谐机关创建活动,加强机关内部管理,规范办文、办事、办会和聘人程序,树立正气、勇气、底气、和气和学习的“四气一学”新风尚(责任单位:办公室、机关党委、人事处)。

五是1月底前建设机关图书阅览室,改善机关干部学习条件(责任单位:办公室)

六是开通农业会议视频系统(责任单位:信息中心)。

17.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一是12月底前创新沼气服务机制,建设以沼气服务中心为核心的全省沼气服务体系(责任单位:科教处)。

二是12月底前创新农业监管服务机制,建设农产品质量检测、测土配方施肥、沼气流动服务站和植物流动医院,把抓好质量控制、农业科技、动植物疫病防控服务到田间地头(责任单位:科教处、质量与标准处、兽医处、种植业处、南亚办)。

三是12月底前创新市场营销服务机制,改革完善13个驻省外农产品流通办事处,健全海南农产品营销网络(责任单位:市场处)。

四是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加快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改革,大力推广节本增效技术(责任单位:农经处、科教处)。

五是1月底前创新执法机制,加强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打造“文明之师、威武之师”(责任单位:政策法规处)。

六是创新农民培训机制,构建全省农民技术培训体系(责任单位:科教处、经营管理处、农干校)。

七是1月底前创新应急机制,进一步加强应急系统建设,提高应对自然灾害、动植物疫病、市场风险和突发事件能力(责任单位:质量与标准处、市场处、种植业处、南亚办、畜牧处、兽医处、科教处、经营管理处)。

(二)20*年底前解决的问题

1.解决特色优势农业比重低问题

一是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瓜菜、畜牧、水果产业,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提高瓜菜、畜牧、水果的比重,建设全国优质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责任单位:种植业处、南亚办、畜牧处、农机局、质量与标准处)。

二是加快南繁育种基地建设。完成种子繁育荔枝沟项目第一、二期建设,面积3000亩;完成种子检验检测的概念性规划,启动相关项目建设,启动种子检验检测项目(责任单位:南繁管理办公室、南繁植检站)。

2.解决农业深加工水平低问题

推进四个农产品加工园区畜产品加工区建设(责任单位:发展规划处、畜牧处)。

3.解决农业组织化程度低问题

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责任单位:农经处)。

4.解决农业标准化水平低问题

加强农产品标准化实施和示范基地建设(责任单位:质量标准处)

5.解决农产品质量监管水平低问题

一是完成省现代农业检验检测预警防控中心主体工程建设。(责任单位:筹建处、计财初、质量与标准处)

二是建设儋州、琼海、屯昌质检区域分中心(责任单位:质量与标准处、计财处)。

三是巩固完善全省农产品检验检测流动服务站(责任单位:质量与标准处、计财处)。

四是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时监测系统(责任单位:信息中心)。

五是扩大热带水果质量追朔网络覆盖面和影响力(责任单位:南亚办)。

六是加强无公害、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和管理(责任单位:质量标准处)。

七是加强农产品标准化实施和示范基地建设(责任单位:质量标准处)。

八是建设完善乡镇农产品质量检测站建设(责任单位:质量与标准处)。

6.解决农业科技研发示范推广水平低问题

一是支持省农科院、企业等研发(责任单位:科教处)。

二是指导实施年度主推技术、品种,发展日本地瓜、橄榄、油茶等新特品种(责任单位:科教处、种植业处、南亚办、畜牧处)。

7.解决农产品营销能力低

一是落实08年“冬交会”订单,办好*年“冬交会”,利用各种会展等开展促销活动(责任单位:市场处)。

二是抓好农产品运销包括绿色通道、协会、企业、预警机制(责任单位:市场处、农经处)。

三是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的收集整理、(责任单位:市场处)。

四是策划开展特色品种的擂台赛等活动(责任单位:市场处)

8.解决动植物疫病防控能力低问题

一是建设动物防疫体系项目,完善动物疫苗冷链系统(责任单位:兽医处)。

二是加强农村犬只管理和狂犬病防治(责任单位:兽医处)。

三是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稽查队伍及执法装备建设,完善和启动动物隔离场运转(责任单位:兽医处、动卫所)。

四是建设市县有害生物、蝗虫预警站(责任单位:种植业处、科教处)。

9.解决农民持续增收压力大问题

全力实施农民增收民生工程,每年投入9亿元,五年投入45亿元(责任单位:厅机关各处室)。

10.解决农业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总结推广山区特色农业发展经验,搞活山区县域经济(责任单位:科教处、种植业处、南亚办、畜牧处、经营管理处)。

11.解决农村沼气建设任务艰巨和生态循环农业刚刚起步问题

一是新建户用沼气5.3万户、乡村服务点663个、乡镇沼气服务站点120个,率先在全国实现第一个农村沼气服务体系覆盖全省(责任单位:科教处)。

二是加快建设大中型养殖场、果园、农产品加工厂、农村新校园沼气工程,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责任单位:科教处)。

12.解决农村土地流转有待完善问题

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改革长效机制(责任单位:农经处)。

13.解决城乡统筹任务十分艰巨问题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社会化服务和支持保护体系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责任单位:厅机关各处室)。

14.解决廉政责任制需要强化问题

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定(责任单位:机关党委)。

15.解决项目资金管理、采购和验收等问题

一是充分发挥政策项目研究中心作用,围绕启动内需,策划、整合、实施、争取一批项目(责任单位:厅政策(项目)研究中心、计财处)。

二是加强项目资金监管(责任单位:计财处、机关党委)。

16.解决干部的思想作风和机关建设问题

一是加强厅领导班子自身建设,落实“一岗双责”,切实加强农业政风行风建设,理顺机关职能,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思想素质(责任单位:机关党委、人事处)。

二是继续实施机关改革措施,理顺机关下属单位职能(责任单位:人事处、机关党委、办公室)。

三是加强信息、文印等条件建设(责任单位:办公室)。

四是加强农业宣传工作(责任单位:办公室)。

17.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一是创新强农惠农政策机制(责任单位:计财处、省农机化局、畜牧处、兽医处、种植业处、南亚办、科教处、农经处、经营管理处)。

二是创新项目管理机制(责任单位:计财处、机关党委、办公室)。

三是创新农业合作主体机制(责任单位:农经处、畜牧处、种植业处、南亚办)。

(三)较长时间解决的问题

1.围绕特色抓发展,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一是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建设全国优质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责任单位:种植业处、南亚办、畜牧处、质量与标准处)。

二是加强农产品营销体系建设,规划建设大型农产品和农资批发市场,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责任单位:市场处、农经处)。

2.围绕体制机制创新,构建农业监管服务体系

一是抓好农业科技、质量控制、测土配方施肥、沼气、动植物疫病防控、市场营销、小额信贷等服务(责任单位:科教处、质量与标准处、兽医处、种植业处、南亚办、市场处、计财处)。

二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责任单位:发展规划处、经营管理处、科教处)。

3.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推动农产品出口出岛

一是建设以省现代农业检验检测预警防控中心为主体、区域分中心为支撑、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流动服务站为基础的全省农产品质量监管立体网络(责任单位:筹建办、质量与标准处、兽医处、种植业处)。

二是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责任单位:质量与标准处、种植业处、南亚办、畜牧处、兽医处、经营管理处)。

三是有效应对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责任单位:质量与标准处、市场处、种植业处、南亚办、畜牧处、兽医处、经营管理处)。

4.围绕深化农村改革,增添发展动力

一是稳定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建设完善全省农村承包土地信息系统(责任单位:农经处)。

二是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其与农信社的联合融合(责任单位:农经处)。

5.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施科技富农工程

一是继续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力争每年为30万户以上农户提供服务(责任单位:种植业处)。

二是继续实施重点科技入户工程(责任单位:科教处)。

三是继续实施农民培训工程,建设完善覆盖全省的农民培训网络(责任单位:科教处)。

四是继续实施农机服务工程,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责任单位:农机局)。

6.围绕生态省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一是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户用沼气、大中型沼气,加快沼气服务体系建设(责任单位:科教处)。

二是建设完善省(海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积极开发生物质能源(责任单位:科教处、种植业处、畜牧处、质量与标准处)。

7.围绕农业风险防范,建立健全农业保障体系

一是加大农业投入,抓紧实施国家扩大内需农业项目(责任单位:计财处、科教处、筹建办、畜牧处、兽医处)。

二是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扩大农民补贴和保险补贴范围(责任单位:计财处、科教处、畜牧处、种植业处、南亚办、农经处、发展规划处)。

8.围绕农业政风行风,加强机关作风建设

加强厅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在全厅开展干部作风和廉政教育,建设和谐机关(责任单位:办公室、机关党委、人事处)。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厅党组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协调解决《方案》实施重大问题,监督检大事项进展和落实情况。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统筹协调,督促落实;其它领导分工负责,抓好落实。各单位要将《方案》中的各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确保《方案》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实施。

(二)建立健全整改机制

一是建立考核奖惩机制,以《方案》执行为主要内容,把《方案》执行工作作为考核政绩和干部任用的一项重要内容,对考核成绩突出的予以表彰奖励,对考核不合格的予以通报批评,对造成重大、严重后果的要追究直接责任人的领导责任。二是建立督导检查机制。围绕《方案》提出的主要整改措施,定期组织开展动态监测、督导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跟踪检查《方案》实施效果及政策措施落实情况,提出评价改进意见。

第8篇:农产品营销推广方案范文

项措施维护蔬菜市场平稳,帮菜农寻找销路。其中包括召开产销对接会、组织大型连锁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等流通企业与蔬菜生产大户、合作社等建立密切的产销合作关系,优先销售滞销蔬菜等。这些对策的提出,为农产品营销新业态的出现营造了良好氛围。

进入四月份以来,全国多个地方的蔬菜出现大面积滞销,蔬菜收购价格暴跌,山东一菜农甚至因此而自杀。但另一方面,蔬菜的终端销售价格却仍居高不下。菜价下跌的损失最终大多由菜农承受,而菜价上涨则由消费者买单,形成一个反复出现的“菜贵伤民,菜贱伤农”怪圈。如何走出这个怪圈,强化产销链接,创新流通业态,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在商务部、农业部的部署下,各地纷纷采取措施,一些加快农产品营销的崭新业态开始应运而生。

浙江:“网上菜场”实现农产品产销对接

长期以来,农产品产销对接,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农产品电子商务搭建的第三方平台,即“网上菜场”,恰恰解决了买卖双方的隐忧,兼顾了双方的利益。调查发现,“网上菜场”在浙江虽运作仅一两年时间,但发展速度惊人,可谓市场巨大,商机无限。

“网上菜场”主要由网上销售系统、宣传展示系统和加工配送系统三部分组成。首先是一个在线的农产品B2C交易平台,让市民通过网络点击进行订购,同时通过电子支付手段进行便捷的交易结算;其次是一个多层次的宣传推广平台,将优质农产品的信息从田间快速传递给城市消费者,帮助合作社和农业企业进行品牌的推广和宣传;最后是一个高效的配送平台,通过专业的仓储物流系统调度管理,进行全程无污染、高效的配送。

“网上菜场”上线产品都在千种以上,签约的农业企业大多在300家以上,每天处理的订单接近千单,发送各类农产品商品2万箱。一大批农产品越过中间商,直接从农民手里送到城里人的餐桌上,由此打开了农产品产销对接的崭新大门。

上海:全国首创蔬菜价格保险机制

为降低菜农种植风险,保护菜农的经济效益,上海市去年就在国内首推了蔬菜价格保险,推出“冬淡青菜成本价格保险”产品。冬淡保险的时间段为1月1日至2月28日,只包括青菜这一个上海最有代表性的蔬菜品种,凡青菜种植面积在2亩以上且上市期间符合保险规定期限的沪郊蔬菜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蔬菜园艺场和重点种植大户,均可向全国首家农保公司安信农保公司投保。保费承担比例为:市级财政承担50%,区级财政承担30%―50%不等。保险期间,“冬淡”青菜保险面积超过5.7万亩,共发生赔款424万元,亩均赔款近80元。

蔬菜保淡成本价格保险是就农产品在市场交易中可能遇到的价格风险而向农户提供保险保障的一种重要举措,是国内农保领域率先尝试价格风险管理的一种有益探索。专家认为,绿叶菜成本价格指数保险,充分发挥了农业保险的准公共产品特性,既保障了市场供应,平抑了菜价,又减少了菜农损失,调动了菜农种菜积极性,统筹兼顾了市民和菜农利益,有效缓解了“菜贵伤民”、“菜贱伤农”的问题。

面对今年的“卖难”问题,上海已着手制订“夏淡”绿叶菜成本价格保险方案,进一步探索完善全国首创的蔬菜价格保险机制。市级财政继续补贴保费的50%,各区县财政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补贴比例,投保人自缴保费比例不低于10%。相比“冬淡”保险,今年的“夏淡”保险的保险品种扩大到青菜、鸡毛菜、米苋、菠菜、空心菜等5个品种;计划保险面积扩大到12.5万亩次;保险时限从“冬淡”保险期的59天延长到“夏淡”保险期的77天。

北京:大力发展蔬菜零售直销模式

第9篇:农产品营销推广方案范文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特色高效农业和现代都市型农业为目标,以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质量农业为着力点,坚持市场导向、节水导向,加快推进“一减四增”,在保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前提下,适度压减非优势区高耗低质低效农作物面积,切实增加设施农业、农业产业园区、农业规模化生产基地和生态绿化面积,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目标。到2022年,全区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体系完善、竞争力强的农业产业体系,初步呈现科技高端、标准高端、品质高端、品牌高端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业产业结构明显优化。调减非优势区高耗低质低效农作物1万亩。

农业产业布局明显集中。按照建设新的战略定位,综合考虑区资源条件和主导产业,构建“一核、两带、五辐射”的空间发展格局。

绿色发展能力明显增强。通过种植结构调整,实现农业节水,化肥、农药使用量保持负增长;规模养殖场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秸秆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升,综合利用率达到96%以上。

质量品牌水平明显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75%,农产品质量监测合格率98%以上,基本实现主要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培养农业企业领军品牌1个,集中打造2-3条休闲农业观光精品线路。

二、优化区域布局

按照建设新的战略定位,综合考虑区资源条件和主导产业,构建“一核、两带、五辐射”的空间发展格局。

三、明确调整任务

在保障粮食安全条件下,适度压减高耗低质低效农作物,着力增强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

(一)实施特色作物替代。通过市场引导、主体带动和项目支持,扩大特色优质高效作物种植。实施特色作物替代1万亩,按照“连片开发、规模发展”原则,加快杂粮、花卉、中草药、果树等特色高效作物发展。镇镇以小堤村、村等美丽乡村为依托,调整枣树、油料、杂粮等种植面积。代召乡以樱花树种植专业合作社、杨胡庄土地股份合作社为依托扩大芍药、果树等种植面积。镇以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为依托发展薰衣草、艾草、杂粮、油料等种植面积。乡以区鲜果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发展果树、蔬菜等种植面积。

(二)实施优质饲草作物替代。重点在乡、镇发展粮饲兼用玉米等优质牧草,替代籽粒玉米。到2022年,新增饲草(粮饲兼用)1万亩。

(三)实施农业地下水压采。以节水为导向,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重点在地下水超采的井灌小麦种植区,推广节水品种和配套技术,春季浇水减少1至2次,实现节水稳产,到2022年实现全区小麦节水品种全覆盖。

四、打造重点,升级亮点。

建设农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带动全区农业结构调优调强。瞄准一流水平,区确定农业主导产业,重点打造一批亮点;各乡镇确定1-2个农业主导产业,集中打造1-2个重点片区、企业。

(一)打造升级设施农业。到2022年,新增设施农业面积0.04万亩。以提高深冬和早春生产供应能力为重点,大力扶持设施农业专业户和现代高效农业园发展。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蔬菜集约化育苗,开展新品种新技术展示,市、区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连栋塑料拱棚示范园区。提升装备能力,推进设施内农机装备和物联网应用,普遍装备卷帘机、保温被、防虫网、遮阳网和水肥一体化设备,提高自动控制和信息管理水平,实现轻简化栽培,降低生产成本。

(二)打造一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以“赵王仙桃”、“雨垌”蔬菜、“小堤古枣”、“黄粱梦小米”等地方特色突出、市场前景较好、在一定区域内知名度较高的地方特产、小品种,按照特优区认定标准,整合资源、重点建设,完善科技支撑、品牌建设、市场营销、质量控制体系,开发一线城市市场,创建一批特优区。

(三)升级现代农业园区。重点升级区现代农业园区、区现代农业高效农业园区,打造优质基地供应链,延伸优势产业加工链,提升新兴产业价值链,构建农民共享利益链,促进农业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休闲、服务等相互融合和全产业链开发,实现绿色发展和一二三产深度融合。

(四)集中打造一批领军企业。加大对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建立相关投融资服务平台,加大财政信贷税收等支持力度,促进龙头企业发展和提升,力争培育鼎康粮油有限公司等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加强企业间合作。重点扶持和培育一批有品牌、上规模、连基地、带农户的加工型龙头企业、服务型龙头企业和科技型龙头企业,巩固提升带动能力,拉长产业链条,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支持“成长型”龙头企业引进高端人才,加强与知名企业联姻,加快组建区域性、行业性企业联盟和协会,不断提升企业影响力和辐射带动力。

(五)集中打造一批农业品牌。加快培育鼎康粮油、黄粱梦米业、小堤古枣等一批特色鲜明、知名度高、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品牌。强化品牌创意打造,深度挖掘农业文化内涵,实施农业品牌价值提升工程,开展多种形式的品牌培训和推介宣传活动,提高农产品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影响力。

(六)集中打造一批绿色生态区。实施绿化攻坚工程,以地下水压采区、生态环境脆弱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为重点,大规模开展植树造林,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建设果品示范园区,坚持生态林与经济林结合,科学布局、优选树种,以乡崔曲、北寨为中心,打造万亩以优质“赵王仙桃”为特色的采摘休闲游,建设桃观光园、桃文化展馆,挖掘桃文化,举办桃花节、采摘节等。建设主题花海,充分发挥芍药、玫瑰、薰衣草等绿化美化功能,东部打造芍药玫瑰、西部打造薰衣草、艾草等主题花海,打造旅游观光养生基地。打造休闲农业精品线路,推进农业与休闲旅游、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采摘游、农家乐、休闲农庄和民俗村等。到2022年,特色精品农业休闲观光线路达到到2-3条。

五、深化推进措施

(一)推进科技创新。引进和借力农业科技领军人才,支持开展技术咨询、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等。紧密与省级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创新团队结合,围绕农业结构调整、特色产业带和特优区建设,突出关键环节,开展联合攻关,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建立市区乡三级专家团队和村级技术指导员制度,区乡负责制定落实产业帮扶方案、开展技术帮扶,村级负责日常技术指导服务。加强农机新装备引进与推广,提高山区丘陵、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场的农机作业覆盖面。

(二)推进绿色发展。实行农业节水行动,推广小麦节水品种和水肥一体化等综合配套节水技术,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以“一提一补”“超用加价”“终端水价”为重点,全面落实农业水价改革政策,加快建立水价形成机制和节水激励机制,引导农民开展水权额度内节余水量交易。到2022年,通过结构节水、工程节水、农艺节水和机制节水等各项措施,基本实现农业用水采补平衡。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重点结合特优区创建,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和绿色防控技术。实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行动,全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健全农作物秸秆收储运服务体系,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6%以上。加强地膜科学使用与回收利用试点示范,加快推广新标准地膜,提升残膜回收与资源化利用水平,全区农膜回收率达到85%以上。

(三)推进品质提升。对标国际,按照“有标提标、无标建标”原则,围绕农业特色优势产品,加快制修订农业地方标准,积极参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修订,逐步完善覆盖全产业链的标准体系。指导生产经营主体制定生产操作规程,实现标准落地,推动优势区、园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等整产业、整建制实施标准化生产,以绿色食品为导向,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强化农产品地理标准培育,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软实力。推进园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面落实自检制度,实施全覆盖抽检。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优势区、园区产品率先纳入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推行合格证加施二维码电子出证方式。到2022年,绿色食品认证企业产品全部实现可追溯。

(四)推进品牌培育。完善农业品牌准入标准及品牌审核、评价和授权办法,实行品牌准入和品牌目录动态管理,构建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农产品品牌的联动机制。依托优势区和园区,支持各乡镇优选1-2个主导产业开展标准化建设、品牌认证和形象设计,进行全产业链开发。举办农业品牌评选活动,利用中国国际农交会等国际性农业展会、品牌农产品对接活动和国内知名电商平台,推介宣传品牌,扩大品牌农产品销售渠道。实施优质农产品“走出去”战略,组织企业参加省厅在上海、广州等城市开展的系列专题营销活动,入驻省在京津设立冀产品牌农产品展销中心,加强与北京二商集团、国安社区、物美超市等商贸企业对接,在禽蛋、粮油等多个领域开展购销合作,开展“农产品进京津”行动,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引导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在第三方电商平台开设地方特色馆,促进品牌农产品上网销售。

六、强化支持政策

(一)强化财政支持。财政部门加大对农业结构调整的资金投入力度,完善资金扶持政策。按照突出重点、应整尽整的原则,整合涉农资金,集中支持蔬菜、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支持科技研发、绿色发展、品牌培育、质量安全等关键环节。每年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除用于农民直补、农业救灾以及有国家明确任务的,按照“大专项+任务清单”方式,优先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带、特优区、园区建设。通过贷款贴息、财政奖补等方式,重点支持农业结构调整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建立生产导向基金,重点向带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倾斜。

(二)强化金融支农。协调银行、担保等各金融机构和地方金融组织,不断完善金融支农服务平台。发挥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作用,发挥省财政对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和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政策作用,推动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提供更多的融资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设立私募农业股权投资基金,鼓励农业企业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争取省财政奖补政策支持。对符合上市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辅导、跟踪服务,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倾斜,强力推进上市融资。完善农业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保险制度,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投入力度,不断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推出气象指数和价格收入保险,尽快实现特色优势农产品全覆盖,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强化用地保障。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加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建设,推动确权成果在“两区”划定、轮作休耕、土地流转、惠农政策落实等方面的应用。在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中,允许区级政府预留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单独选址的农业设施、乡村旅游设施等建设。对利用收储农村闲置建设用地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给予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奖励。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现代农业园区纳入当地国土空间规划,年度新增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支持扶贫开发重点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向龙头企业和现代农业园区倾斜。

(四)强化人才支撑。落实乡村人才振兴行动,围绕服务产业发展,积极组织科技人员参与省专家顾问组、三农专家库建设,完善以质量、创新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打造一支年龄结构合理、人才梯次科学、产业链条衔接紧密的农业科技创新队伍。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创新服务模式和手段,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和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计划,鼓励省、市农村青年拔尖人才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充分发挥先进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支持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精干农技推广队伍。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推进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和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造就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依托园区及专业市场,创建一批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吸引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进城务工人员返乡创新创业。

七、加强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区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的指导、统筹、协调和督导。各相关单位也要完善相应机构,落实责任分工,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各相关单位主要领导要亲自研究农业区域布局和产业规划,分管领导具体抓,分包重点园区和基地,推动农业结构调整重大工程项目落地见效。

(二)创新工作机制。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分品种制定专项工作推进方案,成员单位出台具体支持政策,指导区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将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项目、到实施主体。实行“重点突破+专项行动”和分产业包联工作机制,每个重点产业由局级干部牵头,成立工作专班,制定年度工作方案,建立台账,实行月报告、季调度、半年观摩、年底考评,定期开展调研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