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疗科普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普外科;重症胰腺炎
在各种外科疾病中,重症胰腺炎起病迅速,病死率较高。传统的保守治疗手段往往会导致胃肠紊乱、消化不良,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生存质量,但外科手术治疗时,可以提高患者耐受度,减少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手术治疗已成为主要的方法[1]。近年来,为了研究和评价重症胰腺炎手术治疗的效果,进行了此项实验治疗,将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加以对比分析,现有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2年3月~2013年9月到我科就诊的重症胰腺炎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4例,女36例,年龄24~76岁,平均(44.4±5.5)岁。所有患者在年龄性别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患者具有典型症状,如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腹膜炎相关症状压痛、反跳痛或肌紧张,符合相关诊断标准,并经过CT确诊,其中胆性疾病22例,酒精性15例,外伤性18例,合并高脂血症26例,其余19例无明确病因。所有患者都签署了知情协议,同意参与实验和治疗。
1.2方法 治疗采用手术方法,具体为:①在手术进行的整个过程中,注意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随时检查精神状态,以防出现各种不良事件;②确保患者手术过程和术后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③对患者进行腹腔引流,清除已发生坏死的组织;④在下腹及胰周放置引流管,用标准灌洗液清洗腹腔,确保腹腔内的坏死物质能够及时得到清除;⑤及时检查引流管是否通畅,尽量保证不被感染;⑥在手术治疗的基础上,辅以内科治疗,必要时采取各种特殊治疗,如呼吸支持,胃肠减压;⑦术后患者禁食禁水,给予支持治疗,补充必要的营养物质和热量,提高患者抵抗力,尽可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2]。
1.3疗效判断 疗效分痊愈,显效,有效,无效。痊愈:症状和体征消失,各指标恢复正常;显效:症状体征好转,14d内消失,各指标基本正常;有效:症状体征14d内消失,各指标出现好转;无效:症状体征完全无好转,甚至变差,严重者死亡。
1.4统计方法 用SPSS 16.0软件进行分析,所得数据用x±s方式,进行t检验和χ2 检验,当P
2 结果
重症胰腺炎患者100例,到我科采用外科手术结合内科辅助的方法,完全痊愈的有62例,显效22例,有效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2.0%,无效率8.0%;在炎性细胞因子的检测中,治疗前后的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
3 讨论
在正常情况下,由于胰管本身的保护及防御机制,如胰管上皮细胞有黏多糖保护,正常胰腺腺泡可以阻止胰酶的侵入,加上胰蛋白酶等胰酶以酶原的形式分泌,并不会破坏胰腺本身,但当上述保护机制受损时,胰蛋白酶可以消化自身细胞。在病理上,可出现胰腺组织的局限性或弥漫性缺血、坏死,或胰腺的充血水肿。临床上可有腹膜炎症状,如压痛、反跳痛或肌紧张,以及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全身症状寒战、高热。
重症胰腺炎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疾病,一经诊断,立即禁食、禁水,可进行胃肠减压,同时结合患者的全身症状及耐受等情况,择期手术。在此期间,注意提高患者免疫力,增强抵抗,减轻患者心理负担,为患者的术后恢复打好心理基础[3]。
在手术时机的选择上,尽量在病后3d内进行,对于超过3d的患者,病情有所加重的,术后的恢复明显不佳。重症胰腺炎发病时,腹内压明显升高,合并细菌感染时,可导致腹膜炎,血行障碍时,可出现肠梗阻等症状,因此,对过高的腹内压进行减压是较为重要的方法。
本文通过比较手术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探究和评价手术治疗的效果,结果显示,手术治疗效果较为显著,相比传统治疗方法,该方法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延长生命,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因此,本文认为,当患者出现重症胰腺炎时,应综合考虑患者全身耐受,尽早手术,采用外科手术辅以内科治疗的方式,同时积极防治术后并发症,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邓可,潘华,胡俊川,等. 普外科重症胰腺炎手术治疗效果观察[ J]. 临床合理用药,2012;5(6A):38-39.
【关键词】 依那普利;双氢克尿噻;老年;收缩期;高血压;临床疗效;不良反应
作者单位:461500 河南省长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高血压是以动脉血压升高为特征的疾病,常引起心、脑、肾等器官的病变。收缩期高血压是临床高血压疾病中的一种,患者大多为老年人,由于老年患者身体机能逐渐减退,对抗疾病能力降低,一旦发现,应及时进行治疗。随着发病率的增高,人们逐渐认识到提早治疗高血压的重要性,对收缩期高血压老年患者进行较为高效方法治疗,已经成为日益关注的问题。笔者选取了我院收治的收缩期高血压100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50例患者采用依那普利联合双氢克尿噻进行治疗,并与同期50例单纯使用依那普利患者进行分析,现将对治疗老年收缩期高血压的临床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我院收缩期高血压老年患者100例,其中男49例,女51例,年龄55~78岁,平均(548±45)岁。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48~68岁,平均(546±49)岁;观察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50~70岁,平均(549±43)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组间比较。
12 诊断标准 根据WHO/ISH制定的高血压诊断标准,患者均符合收缩压≥140 mm Hg,舒张压≤90 mm Hg,且患者血压数值升高至少复查2次以上[1]。
13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治疗前均停用其他一切降压类药物,对照组患者给予依那普利,口服,1次/d,5 mg/次,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针对性调整用药剂量。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双氢克尿噻进行治疗,口服,25~50 mg/次,1次/d,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针对性调整用药剂量。两组患者均以8周为一疗程。
14 观察指标 ①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②观察治疗前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主要临床症状消失,收缩压下降至正常;有效:主要临床症状好转,收缩压下降20 mm Hg30 mm Hg,但血压未降至正常;无效:主要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反加重,收缩压下降≤20 mm Hg。治愈有效率= [(显效数+有效数)/总病例数] ×100%。
16 统计学方法 本次所有研究资料均采用SPPSS15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观察组50例,显效30例,有效15例,无效5例,治疗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50例,显效19例,有效19例,无效12例,治疗有效率为7600%。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治疗前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观察组50例,无严重并发症,患者出现头晕2例,食欲减退1例,咳嗽1例经治疗后2个月症状逐渐消失;对照组患者无严重并发症,患者出现头晕3例,恶心1例、咳嗽患者3例,经治疗后2个月症状逐渐消失。
3 讨论
高血压是老年人常见心血管疾病之一,根据血压升高的不同,分为轻度、中度、高度和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目前,治疗老年高血压主要通过服用降压药,以降低收缩压、舒张压及控制脉压差为标准[1]。由于发病率的日益增加,对此病进行进一步探讨并积极治疗已成为目前研究主要课题之一,探讨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已经成为目前治疗老年收缩期高血压的主要目的。依那普利属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在肝脏内易分解为依那普利拉,服用此药后,可有效降低血管紧张素Ⅱ含量,同时减少醛固酮合成,从而发生降压至功效。此药降压作用持久,同时可保持心肌收缩力,不影响心输出量,可有效增加肾血流量,减轻心脏前、后负荷,有改善心脏功能的作用。双氢克尿噻为利尿剂,提高利尿排钠作用,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降压较为平稳,作用持久,与其他降压药合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药效,但使用过程中应适当补充钾盐。两药联合应用,不仅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有效控制血压恢复至正常水平是同时,降低了脉压差,而且减少药物用量,减轻不良反应,是理想配伍用药。本研究表明,通过对老年收缩期高血压的100例患者分别应用依那普利联合双氢克尿噻进行治疗和单纯使用依那普利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经两药联合治疗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单用依那普利治疗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 考 文 献
[1] 刘力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年基层版).中国高血压杂志,2010,1(1):18.
关键词 普拉洛芬;玻璃酸钠;眼科手术后干眼症;泪腺功能
干眼症属于眼科常见病、多发病,其主要症状包括眼部干涩、灼热感、异物感、畏光、无眼泪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据研究,造成干眼症的主要原因包括:眼科手术后、泪腺功能受到损害、眼睑因长期的眼睑病变受到损伤、油脂层分泌的油脂不足、电子产品的长期使用刺激眼睛等。出现干眼症后,需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进行治疗,以免继发眼角膜的严重感染,逐渐发展会有出现角膜溃疡穿孔甚至失明的风险。目前干眼症的主要治疗方式以局部治疗为主,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抗感染、人工泪液、电子产品的减少使用等。我院采用联合应用普拉洛芬、玻璃酸钠的方式治疗眼科手术后干眼症,临床效果较好,现将相关内容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眼科手术后干眼症患者51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25例,男12例,女13例,年龄21~64周岁,平均(51-2±2.7)岁,病程1~13个月,平均(5.2±2.1)个月;对照组26例,男13例,女13例,年龄23~62周岁,平均(51.7±2.2)周岁,病程2-14个月,平均(5.8±2.4)个月。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试验组采用普拉洛芬联合玻璃酸钠治疗,对照组单纯应用玻璃酸钠治疗。玻璃酸钠滴眼液使用方法:1滴/次,5~6次/d;普拉洛芬滴眼液使用方法:1滴/次,4次/d。治疗期间每天需配合热毛巾敷眼10 min,并结合刺激眼泪分泌方法(如口含酸梅等),也可辅助做眼保健操等刺激泪腺分泌眼泪。两组患者均进行2个月的治疗,比较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
评价标准:采用泪膜破裂时间测试、泪液分泌试验等进行治疗效果的评价。将治疗效果分为4个等级,即治愈、显效、有效、无效。①治愈:干眼症的症状消失,泪膜破裂时间>10 s,泪腺分泌试验10~15 mm;②显效:干眼症的症状明显缓解,泪膜破裂时间5~10 s,泪腺分泌试验5~10 mm;③有效:干眼症的症状略减轻,泪膜破裂时间不超过5 s,泪腺分泌试验
统计学方法:本组研究中的平均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试验以及治疗有效率等数据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
结果
两组患者的平均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试验比较:经过治疗后,试验组的平均泪膜破裂时间明显多于对照组;试验组的平均泪液分泌试验值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经过治疗后,试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3.0%)高于对照组(73.1%),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讨论
[关键词]小儿毛细支气管炎; 喘乐宁; 普米克令舒; 异丙托溴铵; 氧气雾化吸入; 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 R7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1-229-01
笔者随机选取我院2008年3月~2009年8月收治的128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采用喘乐宁、普米克令舒、异丙托溴铵氧气雾化吸入佐治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疗效明显,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08年3月~2009年8月收治的128例毛细支气管炎小儿患者,患儿的诊断均符合《小儿肺炎防治方案》 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1]。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64例,对照组男30例,女34例;治疗组男27例,女37例;年龄均在2~20个月之间;患儿的症状表现为咳嗽、喘憋、肺部有湿音以及喘鸣音,X线检查后发现有肺气肿等临床症状;全部病例没有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等症状。两组病例数、性别、年龄和病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两组患儿采用同样的综合治疗法,即吸氧、抗感染、吸痰、扩张支气管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喘乐宁、普米克令舒、异丙托溴铵氧气雾化吸入,观察患儿解除主要症状与体征的时间。用法和用量:0.1%喘乐宁0.25 ml(含沙丁醇0.25 mg)、普米克令舒1 ml(含布地奈德0.5 mg)、0.025%异丙托溴铵(商品名爱喘乐)0.5 ml,加生理盐水0.5 ml,共配合混合溶液2 ml;后采用氧气驱动喷头将溶液雾化吸入,氧流量设置为6 L/min,每天2次,每次10 min,共连用5 d。
1.3疗效评定标准:显效:治疗5 d后咳嗽和喘憋等症状消失,气促症状缓解,肺部湿音以及喘鸣音消失;有效:治疗5 d后咳嗽和喘憋等症状减轻,气促症状缓解,肺部湿音以及喘鸣音减轻;无效:治疗5 d后以上症状均没有出现好转迹象。
1.4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两组治疗结果比较见表1、表2。
由表1可见,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表2可见,经统计学处理后,对照组和治疗组在咳嗽消失、喘憋缓解、喘鸣音消失以及住院时间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多由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引起。其主要表现为突起喘憋,有明显的毛细支气管阻塞现象,是儿科常见的急重症[2]。其发病诱因大多是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也有相关报道称人类Ⅲ型副流感病毒、腺病毒感染能够引起毛细支气管炎。致病机理是病毒侵入毛细支气管上皮细胞引起坏死周围淋巴细胞浸润,使黏膜充血水肿、黏液分泌增加、管腔平滑肌收缩致支气管发生可逆改变,临床表现为明显喘憋和毛细支气管阻塞现象,因此,保持呼吸道通畅将直接影响患儿的康复和预后[3]。
我们采用的喘乐宁、普米克令舒、异丙托溴铵氧气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方法,可以使上述药物直接作用于气道,因此患处的药物浓度高,治疗作用强。使用该治疗方法不仅能够缓解气道的痉挛现象,更能增加普米克令舒在气管树内发挥最佳的抗炎作用。采用戴面罩雾化吸入的治疗方法,患者只要被动吸入即刻,不仅容易接受,而且治疗更加简便,非常适用于患儿。该方法安全有效、副作用较少,作为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一种辅助方法,非常值得在地方医院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小儿肺炎防治方案.中华儿科杂志,1987,25 (1):47.
自我保健医学是以现代医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行为科学等学科为理论基础,研究人类生命活动及与其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增进健康,防治疾病、益寿延年的自我保健规律与方法的科学。自我保健医学的基本特点是,它的研究对象覆盖了所有人群,并涉及到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一切领域。自我保健医学尤其重视被医学长期忽视的极大多数非病人群的健康保护与促进问题,并且强调人们要更多地担负起自身健康的责任;要求医护人员注重医学科学技术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结合,病人在医疗中应与医护人员共同处于主动地位而不是听命者。因此,自我保健医学是主动医学,它是当今医学必要和有力的补充。自我保健医学既能创造卫生资源,又能合理、节约使用卫生资源,具有巨大的经济学意义。自我保健医学能把维护健康的钥匙交到人们自已的手中,使人人都能成为改变健康状况的动力,从而使人们的健康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掘,使人们更易适应现代社会工作、生活节奏。健康素质的提高能使人群的发病、患病和就诊人数下降,人均寿命延长,生活质量提高和有效工作时间增加,最终带来社会财富增长和人民生活幸福。
医学科普是自我保健医学的基础工程
所谓医学科普,就是把医学知识,医疗技术以及先进的医学研究成果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多种方式,通过多种途径,普遍地传播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让广大群众了解医药卫生保健知识,从而保障和促进人民的健康。由此可见,医学科普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的卫生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能力,以便更好地防治疾病和增进健康,这与自我保健医学的宗旨是一致的。
医学科普是创建自我保健医学的先导。虽然创建自我保健医学仅仅是近几年的事,但自我保健活动却历史悠久,自古有之。医学的产生,最初是从自我保健经验的积累开始的。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习惯于依赖被动型医疗预防技术服务来防治疾病,形成了医学技术服务的高度发展与自我保健观念淡化的巨大反差。70年代后,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和新的健康观的提出,自我保健逐渐被人们所重视。80年代以来,自我保健自发兴盛起来,作为向广大群众普及医药保健知识和技能的医学科普事业也随着人们自我保健需求的增长而得到了蓬勃发展。全国不仅卫生科普报刊林立,而且每年出版的卫生科普书籍、制作和播放的卫生科普电影、电视、广播节目更多。一些非卫生专业性报刊也增设了卫生保健知识栏目,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自我保健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讲,医学科普事业的发展,为自我保健医学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对创建自我保健医学起到了先导作用。
医学科普是实施自我保健的重要途经自我保健医学的任务,除研究自我保健综合理论和技术方法外,更重要的是将这些理论和技术,方法应用于不同人群的自我保健实践。当前,自我保健的技术,方法和商品众多,对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心理特点、疾病易感程度、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和所患不同病种的人来说,其自我保健的需求也各异。因此,必须向他们传授有针对性的自我保健知识和技能,这就需要通过医学科普工作来实现。最好的自我保健方法和技术,如果束之高阁,不被人们所接受,也就失去了它自身的价值。当有些人由于无知而自损健康时,如果能及时得到医学科普的正确引导,变成能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达到自身负责、自我防护和自我保健。因此,医学科普是实行自我保健的重要途径。
医学科普在三级自我保健实施中的作用自我保健可分未病期自我保健、病期自我保健和病后期自我保健三级。一级自我保健针对的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未病人群。为了落实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和各项措施,就必须向他们普及自我预防和增进健康的有关知识和方法,如坚持做到不吸烟、不酗洒、合理膳食、经常运动、控制情绪、生活规律等,就能预防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二级自我保健是病期自我保健。当人患病后,不仅需要得到医疗技术的服务,而且实施自我诊断,自我护理、自我治疗在促进疾病早日痊愈方面也相当重要。医学科普的功能之一,就是向病人传播早期发现病情、早期就医治疗和如何配合医生医治疾病的医学保健知识和方法,充分发挥病人的自我主动性,促使病程缩短和早日痊愈。三级自我保健是病后自我保健。当病人治愈或好转后,仍需进行定期复诊、随访和调养。这时就必须利用医学科普对他们进行病后康复教育,防止病情复发,有利于缩短恢复期,使病人尽早回归社会。总之,医学科普在三级自我保健实施中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发展自我保健医学,促进医学科普事业
当前,创建自我保健医学体系,发展其理论和实践虽然还在起步阶段,但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已得到国内许多著名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深入研究并不断完善自我保健医学,已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课题之一,这也将大大促进医学科普事业的发展。自我保健医学的发展增加了人们对医学科普的需求有人预言:“自我保健医学是21世纪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自我保健医学的发展,人们对自我保健知识和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许多自我保健的新理论、新方法也急需向广大群众传播,以及早取得应有的社会效益。由此可见,自我保健医学的发展必须会导致人们对医学科普的进一步重视。医学科普作为自我保健的重要资源,也将向多媒体、广覆盖、投入少、效益高的方向发展。
治疗情况:口服1种药物101例(36.1%),≥2种179例(63.9%);血糖检测:控制不佳123例(43.9%),反复多变74例(26.5%),基本稳定28例(10%),正常55例(19.6%)。治疗依从性与相关知识的调查分析:治疗依从性普遍较低,女性比男性更低,男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较低,多数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了解明显缺乏。见表1和表2。
本次调查发现,农村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普遍低,特别是治疗的依从性较低,其优良率29.6%,女性更低。58.2%的患者对血糖的正常值不清楚,30.7%的患者回答模糊不清,仅11.1%的患者回答正确;63.2%的患者不了解低血糖的症状,67.9%的患者不知道低血糖的自我急救方法。统计发现,本组调查对象的糖尿病并发症的比例较高。
导致糖尿病知识知晓率和治疗依从性低的主要原因:①缺少卫生科普宣传力度:当地政府对农村地区的卫生科普宣传的投入力度不足,导致社区科普宣传活动减少,居民缺乏对糖尿病知识的了解途径。调查显示,不同性别、职业和文化程度的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具有明显差异,特别是与受教育程度和经济收入有密切关系。文化程度越低,经济收入越少,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越差。本资料统计,50%的文盲或小学文化程度的患者对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药物治疗、饮食控制、血糖监测了解甚少。一些家庭经济条件差的患者,经常出现擅自减药或减少服药次数,甚至停药,导致血糖反复波动,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严重影响了生存质量。②医疗保障薄弱:大多数农村患者的社会保障力度较低,特别是医疗保障的力度明显低于城镇职工,医疗费用的自付比例较高。糖尿病是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和血糖的监测,医疗费用的支出较高,对收入较低的农村患者来说难以承受,影响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特别是文化程度低的女性患者治疗依从性更差。③患者的自身因素:有些老年人身患多种疾病,除了糖尿病外,还有其他各种慢性病,如高血压、白内障、关节炎、慢性支气管炎、心脏病、脑卒中等,治疗费用大,疗效不明显,失去继续治疗的信心。另外,老年人的记忆力较差,对药物剂量、使用方法和服药时间记忆不清,导致误服、漏服、多服,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就会停药,甚至放弃治疗。④医务人员告知不全:就诊时医生对患者坚持服药的重要性及药物的不良反应交代不清,一旦药物产生不良反应时,患者就会对医生的诊治产生疑虑,对药物产生畏惧心理,就会擅自停药或改药。另外,医生对患者的饮食控制、服药频次、数量、时间等相关信息告知不全时,常常会影响患者的遵医行为。
有人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取决于自我管理的好坏[3],为此,笔者建议应做好以下工作:①加强社区健康教育:地方政府应加大对社区卫生科普的投入,卫生部门应借助村委会、居委会平台,大力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居民的科学素养和保健意识。活动形式要丰富多彩,内容要通俗易懂,便于农村居民的理解、记忆、参与。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吸烟是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等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4]。本调查对象中,男性患者中79例有长期吸烟史,其中86例并发不同程度的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在开展社区卫生科普宣传时,加强宣传吸烟对人类的危害性,强调控烟行为的重要性,帮助人们建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糖尿病和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②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医务人员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提高服务质量,耐心细致地向患者交代清楚用药的细节和病情的演变,使患者对治疗产生安全感。并针对老年患者记忆力差、健忘等特点,在制定治疗方案时要尽量简化,尽可能减少服药次数和种类。根据病情和经济状况,筛选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相对廉价的药物进行治疗,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同时要反复强调坚持服药、控制饮食、适当运动的重要性,要使患者认识到糖尿病是终身疾病,治疗必须持之以恒。③加强社区慢性病的管理:农村地区的糖尿病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常在心脑血管疾病或其他疾病就诊时发现。因此在给居民进行健康检查时,将血糖检测作为常规项目,减少漏诊的可能。本调查中有不少患者伴有多种及不同程度的慢性并发症,预后较差,这些患者应列入重点关注的对象。糖尿病的综合治疗和管理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糖尿病的健康教育是反复不断进行的工作,应加强随访与反馈[5]。因此,在开展社区慢性病管理中应把糖尿病列入社区重点管理的对象,通过全科团队下乡、家庭医生上门服务、热线电话、建立个人健康档案等形式,加强与患者的联系,并通过电子信息化管理,加强病情监测,减少远期大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④加大农村医疗保障的力度:调查显示,由并发症产生的医疗费用要占糖尿病患者终身医疗费用的70%~80%[6]。政府应加大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力度,提高农村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自觉进行血糖的监测,对防治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十分重要。
作者:朱祖红陆明霞徐芳单位:上海市奉贤区金汇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目前,在无偿献血知识的宣传方面,以及在无偿献血科普知识的教育上,存在系统单一、普及面窄,持续性和受众群还远远没有达到社会公众对无偿献血的深入了解和自觉关注。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经过有益的尝试,经南京市科委立项建立了江苏省第一家无偿献血科普教育示范基地暨无偿献血科普教育馆。该馆的建立突显了弘扬中华民族团结、友爱、互助的传统美德,传递了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在帮助公众认识、了解无偿献血的同时也积极地促使其加入到无偿献血的行列。笔者认为无偿献血科普教育馆的建立在助推无偿献血事业发展上有其积极的作用。
一、有助于消除公众误解,重建社会信任
近年来,网络上流传的“一个老中医对献血的忠告”、“血浆浇花”事件,以及“郭美美”事件,让无偿献血事业在公众中的信任度降至冰点。公众的疑虑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一是有些人担心献血不安全,会被感染疾病;二是有些人认为献血会伤及“元气”,身体健康会受影响;三是有些人认为“献血无偿,用血有偿”的规定是血站牟利的手段……,这些误解暴露了长期以来,我国科学知识与健康知识普及以及开展无偿献血公益性宣传的低效与失灵。
无偿献血科普教育馆通过有针对性地对适龄献血人群和团体进行无偿献血知识宣传、专家答疑,以及现场参观、深入体验,正面有效地回应公众的质疑,实现采血、供血以及保存血液等相关信息的公开透明,增加无偿献血事业的透明度和公众的参与度,可以有效地缓和因血液供应紧张造成的一些社会对立情绪,消除社会公众对无偿献血事业的误解和疑惑。
二、有助于培育无偿献血的基础人群,扩充无偿献血的队伍
国内外多家机构应用KAP方法,即“知-信-行”理论,是从认知到采取健康行为的一个成功理论,在对民众及无偿献血者进行调查研究认为,在诸多影响献血行为的因素中,民众对无偿献血有关知识的了解对其是否决定参与无偿献血的行为,及其今后是否能够成为固定无偿献血者存在着一定的影响。有资料明确显示,接受过献血宣传的献血者愿意再次献血率明显高于没有接受献血宣传者。据学者统计发现,规范的献血健康教育前后,自愿献血人数、再次献血人数、一次献血400毫升人数分别从20.16%上升到66.42%,1.23%上升到31.59%,0.32%上升到18.07%。
同时,这些人,每一个都相当于一个广播站,他会宣传影响身边的亲人、朋友、同事等,而一旦献血宣传活动有效的开展,整个社会将会开始意识到献血作为一种有意义的人道主义博爱延伸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献血者相互谈论献血经历,从而对献血活动产生巨大的推动力,进而形成“宣传无偿献血——扩充无偿献血基础人群——更广更深地进行无偿献血宣传——继续扩充无偿献血的基础人群”的良性动念循环。
三、有助于提高血液采集的合格率,减少血液资源的浪费
通过无偿献血科普知识的宣传,可以在公众中进行广泛深入的防止艾滋病、性病等科学知识的宣传教育,据研究统计发现,规范的献血健康教育后,由预前后献血者体检合格率从67.8%上升到86.86%;脂肪血的比例从5.80%下降到1.49%;主动退出人数从1.86%上升到26.53%;延期献血人数从36.03%下降到12.58%;不宜献血人数从62.11%下降到60.60%。
无偿献血知识的科学普及能够促使有意向的献血者了解自己所献的血液既能挽救病人的生命,又存在着传播疾病的风险,使有高危行为者及其他不宜献血或暂时不能献血者主动放弃或暂缓献血,也能使有意向的献血者了解献血对身体健康的要求,进而有助于提高血液采集的合格率,减少作为稀缺资源——血液的浪费。
四、有助于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培育未来的无偿献血者
青少年,尤其是小学生,在献血理念上是一张白纸,在中小学生中进行无偿献血科普知识的教育宣传,有利于在这张白纸上写出纯洁正确的内容,让他们从一开始接触无偿献血接受的就是献血助人的理念和动机,为培养未来的献血者人群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道德素质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内容,学生时代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接受、模仿新生事物的能力很强,在这个阶段学习无偿献血的科学知识,也有助于引导青少年学生破除迷信、关爱生命,树立团结互助的意识。
在奇锐看来,当前的“中医热”虽然来的突然,但并不奇怪。
首先,当前的中医热是我国的医疗体制矛盾的爆发式反映。自1990年代医疗改革以来,因为政府对于医疗市场了解不够、投入不足,医疗市场走向了市场、政府双失灵状态。政府不愿意投入,医疗界借着市场化的大旗,严重逐利,时至今日,政府承认医疗改革失败,民间更认为:医疗问题已成新三座大山。看个感冒几百块,动个手术上万块,得了重病被吓死,政策的失误,对于政策制定者只是一个失误,对于老百姓来说却意味着血汗、金钱和健康的损失。
当前医疗体制下,西医为主,产生了大量的过度医疗和过度用药情况,不但药价虚高、费用高昂,更兼效果不佳。老百姓在生活中深有感受,现有西医性价比的低下。
生老病死是客观规律,主流的医疗体系太贵、效果不佳,但老百姓总是要看病,这次中医热的出现,这是根本原因。
其次,反思西医获得民间共鸣。中医含有文化、哲学、医学等因子,这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反思现代科学和制度的缺陷。这种情况下,传统文化就会逐步复兴,这是普遍的现象。比如,随着现有医疗体制的反思,人们开始探讨西医“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这种批判实质上从恩格斯就开始了,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普通的老百姓所接受。
今天人们开始怀疑:纯粹对抗的西医学模式,是我们需要的吗?重视微观分析的西医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吗?我们有必要陷入一种科学的迷信吗?我们要的效果还是理论体系的完美?
这种反思,伴随着老百姓的切身感受逐步从学术界,扩散入民间。在新的传播媒介和技术的支持下,终于造就了今天的中医热。
第三,互联网功不可没。我们探索《求医不如求己》、《人体使用手册》畅销的背后,就会发现互联网体现出来的巨大作用。中里巴人在新浪开博后,连载《求医不如求己》,一年多时间获得了超过100万的点击,而互联网上的早期传播很快形成了口碑,将书籍的发行量快速放大。这提示我们一个新的传播时代正在来临,对于制药企业,则需要审慎的应用。
1、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长庆宁夏片区退休女工进行妇科普查,年龄45-60岁。
1.2方法填写自制表格,询问婚姻史、月经史、孕产史、妇科疾病史。所有人全部进行妇科双合诊、白带常规检查、宫颈细胞学检查(2006年为巴氏细胞学检查,2007年改为TCT)、盆腔B超。
1.3统计学方法采用X2检验。
2、结果
2006年退休职工普查率为86.96%(680/782),2007年普查率为91.2%(840/921)。2007年宫颈炎、阴道疾病及盆腔炎的检出率均较2006年降低,而宫颈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增高,见表1所示。2007年普查的840例退休职工中有520例连续2年进行妇科病普查,对比两年的普查结果发现2007年白带常规检查的阳性率降低,宫颈糜烂程度减轻,两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1),见表2所示。
3、讨论
本研究显示2007年退休职工对于普查的重视程度明显增强,退休职工因为年龄及社会角色的转变,其被人关注程度大大减弱,其中有一部分人因年龄大,看病需要陪同而再三推后看病时间,从而延误病情。矿区医院医疗条件及服务理念的改进,可以增强患者对医院的信任程度,增加就诊率,从而提高疾病的检出率及治愈率。而妇科病普查更是发现疾病的窗口需要重视,随着油田矿区普查力度的加强及设施的改善,妇科病普查工作也将更加深入广泛的进行。
本研究发现由于2007年采用TCT代替宫颈巴氏涂片,宫颈癌前病变的检出率提高。在普查中对于检出不明确意义的橡皮样病变以上病变者,均建议其行阴道镜下活检,这样大大提高宫颈早期病变的检出率,从而降低宫颈癌的发生。同时,随着宫颈癌防治工作在矿区医院逐步加强及卫生宣教工作的逐步深入,2007年宫颈炎、宫颈糜烂的检出率明显降低。而与之相反的是在2007年老年性阴道炎的发生率有所增高,因为该年龄段妇女雌性激素水平降低,阴道粘膜皱襞薄,容易致老年性阴道炎,而这种疾病往往引不起患者的足够重视,所以导致发病率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