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庭德育的重要性范文

家庭德育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庭德育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家庭德育的重要性

第1篇:家庭德育的重要性范文

(新疆沙雅县第三中学842200)

【摘要】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集体(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关键词 家庭教育的特点包括家庭教育早期性,家庭教育连续性,家庭教育权威性,家庭教育感染性,家庭教育及时性

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被做为一种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也就是近年来的事情。这是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国民整体素质提高所必须涉及的问题。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集体(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相当的地位。为此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

一、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幼儿园、学校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在孩子入园、入校后,配合幼儿园、学校使其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家庭教育由于发生在家庭之中,与幼儿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这些特点使家庭教育成为教育人的起点与基点,具有其他教育所没有的优势。 (一)家庭教育早期性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所以家长对儿童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我国古谚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幼儿期是人生熏陶渐染化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幼儿在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如果家长在这个时期所实施的家庭教育良好,将是孩子早期智力发展的关键。反之,人的幼年时期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影响智力正常发展。据《中国妇女报》披露,我国南京市一姓马的工人因患有精神性心理疾病,深怕孩子受人迫害,将自已的三个子女从小锁在家中,不让他们与外界接触,长达十几年,致使这些孩子智力低下,言语迟缓,与同龄人相比,智力及生活能力差异很大,近于白痴,所以不可忽视家庭教育早期性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连续性。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2/3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伴随着人的一生,可以说是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长称为终身教师。这种终身性的教育往往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家风,家风的好坏往往要延续几代人,甚至于十几代、几十代,而且这种家风往往与家庭成员从事的职业有关。如:杏林世家”、“梨园之家”、“教育世家”等等。同时家风又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学风,学风的好坏也往往延续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看得出家庭教育的连续性往往对人才群体的崛起有着重要影响。

(三)、家庭教育权威性。家庭教育的权威性是指父母长辈在孩子身上所体现出的权力和威力。父母的教育易于被孩子接受和服从,家长合理地使用这一特点,对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是很有益处的,对于幼儿来说,尤其是这样。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决定着孩子如何看待接受幼儿园学校及社会的教育。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孩子最先面临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几乎体现了社会人伦道德的各个方面,如果这种关系中形成裂痕和缺陷,孩子今后走向社会,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就会反映出来。强调父母权威的重要,是因为父母在孩子幼年时代始终扮演着双重角色:即既是孩子安全生存的保护者,又是人生启蒙的向导。父母教育的效果如何,就看父母权威树立的程度,父母权威的树立必须,建立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础上,而不是封建的家长制上,明智的家长很懂得权威树立的重要性,更懂得权威的树立不是靠压制,强求、主观臆断,而是采用刚柔相济的方法。父母双方在教育子女的态度上首先协调一致,并相互配合,应宽则宽,应严则严,在孩子面前树立起一个慈祥而威严的形象,使孩子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四)、家庭教育感染性。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以情通情。在处理发生在周围身边的人与事的关系和问题时,孩子对家长所持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共鸣。在家长高兴时,孩子也会参与欢乐,在家长表现出烦躁不安和闷闷不乐时,孩子的情绪也容易受影响。如果父母亲缺乏理智而感情用事,脾气暴躁,都会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其弱点。家长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时,表现出惊恐不安、措手不及,对子女的影响也不好;如果家长处惊不变、沉稳坚定,也会使子女遇事沉着冷静,这样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家庭教育及时性。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长辈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行为,比幼儿园、学校教育要及时。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么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故此做为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而幼儿园、学校中,教师面对着几十个孩子,只能针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进行共性教育。也就是群体教育,因时间及精力所限,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孩子的特点,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甚至因此使孩子对教师的照顾不周而产生不信任感,而家长可以及时引导孩子端正认识。因此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既可以使孩子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接受集体教育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又可以弥补集体教育的不足。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21世纪人才的必要条件

福禄贝尔说:“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很有哲理性,它深刻地挑明了家长在教育子女中所起到的作用。家长首先要明确教育方向与国家利益、人民要求相一致的原则,不能把孩子视为私有财产,要树立为国教子的思想,端正教育目的。21世纪的人应该是具有良好的思想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理品质、积极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较强的应变能力、吃苦耐劳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

第2篇:家庭德育的重要性范文

一、引起重视

目前,教育正呈现出一种逐渐趋于幼龄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孩子的学前教育问题。在学前教育中,家庭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父母的行为举止,将是孩子在教育启蒙阶段最好的范本,因此,在幼儿的学前教育中,家庭教育也应引起家长的重视。

家庭教育是幼儿人生中的第一课。在这一阶段中,父母所扮演的角色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幼儿在正式接受系统的教育之前,他们与生俱来的学习方法就是模仿,从言行举止,到行为习惯,幼儿在一种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耳濡目染的就会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式。所以,家长一定要重视孩子学前教育中家庭教育的这一重要环节。良好的家庭教育会使孩子养成一种良好的自我修养,对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言行举止等方面都具有良性积极的促进作用,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以后接受学校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育氛围

家庭对于幼儿来说,是人生的起点,他们从家庭开始,一步步地去进行对世界的感知。家庭是一种自由形式的课堂,幼儿的学习过程都是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因此,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需要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行为习惯,为孩子做好榜样。例如,家长需要做到在孩子面前不吸烟,一方面是为了孩子的健康,另一方面是为了不将坏习惯暴露在孩子面前。还有,家长需要做到不在孩子面前争吵。有研究表明,青少年中,有过犯罪记录的孩子,大都是家庭不幸福的。父母在孩子面前因为琐事而争吵,甚至大打出手,都会在孩子的心理上造成一定的伤害,从而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父母应特别注意在孩子面前的形象,有问题及时沟通,为孩子创造一个温馨美满的家庭氛围,让孩子能够健康成长。

三、辨别是非

在幼儿的家庭教育中,需要保持幼儿心灵纯真的一面,但是在孩子逐渐长大的过程中,也要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让孩子认识到这个世界丑陋的一面,让孩子具有一定的明辨是非的能力。但是,在进行这项教育的同时,家长需要特别注意孩子的心态,不要让孩子被负面的情绪所控制,而是让孩子仍然能够保持积极阳光的心理状态,加强心理辅导,使心灵变得强大,健康而快乐地成长。

四、自己动手

目前,一些家庭中,普遍存在父母外出上班,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孩子的情况,这种情况容易导致由于祖辈的过分溺爱,造成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些孩子甚至养成浪费粮食、不尊重长辈等等的坏习惯,这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相当恶劣的影响。因此,在家庭教育中,除了对幼儿进行道德素质方面的教育之外,还要注重培养他们自己独立生活的习惯和能力,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幼儿通过身体力行的劳动,体会到长辈的辛苦和关爱。与此同时,还要培养幼儿尊老爱幼的性格,教育他们去帮助长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等等。在这种教育下,易于培养幼儿自尊、自强、尊老爱幼等性格特征,为幼儿以后的素质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加强沟通

学前教育阶段中的幼儿,在身体和心理上都对父母有着极大的依赖,许多孩子在遇到困难时都是通过号啕大哭引起长辈的注意,然后通过长辈的帮助使问题得到解决。家长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应该锻炼孩子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及动手能力,同时激发幼儿在面对问题时进行思考的能力。例如,幼儿在和小伙伴闹矛盾的时候,家长的第一反应不应该是追究谁对谁错,而是让孩子表述事情的经过,然后站在客观的角度对孩子进行教育,引导做错的孩子向小伙伴道歉,教育孩子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要勇敢地承认错误,并积极改正。并且在事情过后,通过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给孩子仔细分析事情的经过,告诉他怎样做才是正确的。这样,在孩子下一次面对类似的问题时,就能通过自身的能力使问题得到解决。

六、协同合作

第3篇:家庭德育的重要性范文

1.家庭教育相比较学校教育而言具有更明显的基础性。中学生在幼儿时期就接受着家庭教育产生的影响。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看,虽然中学生具有较高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但是事实上中学生群体却很缺乏对外界的认知,并且中学生由于自主生存能力较低而体现出了对家庭的依赖性,所以中学生需要家庭来引导自己掌握一些生活知识以及其他知识,并逐渐认识社会。在此过程中家庭教育所能够传达给中学生的内容在学校教育中未必会涉及到,所以相对而言,家庭教育具有更加明显的基础性。中国古语有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虽然其中所提到的年龄并不是在指中学生,但是却对家庭教育所具有的基础性进行了强调。学校教育会在固定的时间段要求中学生掌握知识并完成学习以得到毕业证书,但是家庭教育却没有这种时间上的限制,同时也没有类似于毕业证书这种结业标志。对于中学生而言,只要没有离开家庭自主生活就一直在接受着家庭教育,而即便是离开了家庭也可以通过通讯工具等来开展这种教育,所以家庭教育所传达给中学生的内容具有基础性,同时家庭作为一种教育场所而言也具有基础性。

2.家庭教育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当前许多中学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并且具有这种心理障碍的中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增长,而家庭教育的缺失是使中学生产生这种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虽然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中学生培养中的目标具有一致性,但是从责任来看,学校教育更偏重于传授学生知识,而家庭教育则更偏重于向孩子传授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其中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并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也是家庭教育十分重要的任务。这要求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能够以身作则,通过合理地对孩子开展教育来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并重视在家庭教育中给予孩子尊重,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家庭氛围,从而引导孩子的心理能够健康发展。家庭教育不仅能够在培养中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在激发中学生认知能力与丰富孩子知识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家庭教育的科学化能够为孩子智能的激发提供良好条件,由于家庭教育并不受到形式、地点以及时间的限制,并且具备灵活性的家庭教育也不会受到教学大纲的束缚,所以中学生在生活以及学习中遇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家庭教育来得到良好解决。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可以发现并指出孩子的不足和缺点,然后对孩子进行引导,这对于培养中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针对中学生开展家庭教育的主要原则

针对中学生开展家庭教育应当以尊重中学生前提。中学阶段的学生并不具备足够的认知能力和社会经验,并且其价值观以及行为习惯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所以作为学校以及家长都必须注意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另外,由于中学阶段的学生逐渐进入“叛逆期”,所以家庭教育应当以引导而不是强制为主要的教育手段,在这种教育的开展中,家长需要重视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在家庭教育中要尊重孩子的尊严、人格以及主体地位,从而更好地激发孩子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在此过程中首先要求家长能够树立正确的爱子观。在维护自身的威严性基础上做到严而有教,让孩子在感受到平等的同时也感受到家长给予孩子的爱护和关怀。同时家长要扮演良师益友的角色,当孩子在生活、学习或者是思想方面遇到问题时,家长需要及时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其次家长要加强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家长与孩子作为两代人难免在价值观和思想上产生分歧,而由于孩子在家庭交流中往往处于被动,所以家庭教育会因此遇到瓶颈。家长要认识到家庭教育应当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同时家长要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积极参与,通过重视和尊重孩子提出的观点和想法,让孩子感知到家长对自身的肯定,从而树立起对家长的信任。

2.以身作则原则。通过严格要求自身的行为来发挥榜样作用是家庭教育中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重要手段。作为中学生的孩子仍旧有大量的时间与家庭成员为伴,所以家庭成员要通过言传身教来发挥引导作用。这要求家长能够具备良好素养,其中又要求家长能够具有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思想,在了解教育理论的基础上体现出家庭教育对孩子年龄特点以及心理特点的针对性。同时家长要具备良好的修养,避免使用过于粗暴的方法来对孩子进行教育。另外家长需要通过对自身的严格要求来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以正确的教育观和价值观为导向来了解孩子需求并对孩子进行引导。

第4篇:家庭德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亲子关系;发展心理学;家庭教育

一、中国亲子关系存在隐忧

传统中国被普遍认为是家庭本位的社会,即家庭是社会关系的重中之重。中国传统家庭是以亲子关系为轴心的,家庭的存在是以亲子关系为基础的,家庭成员的地位以亲子关系来决定,亲子关系重于夫妻关系。但是在中国这么一个长如此重视亲子关系的国家,在亲子关系这方面却存在着众多隐忧。

豆瓣网是一个近几年在年轻人中颇受欢迎的新兴文化服务类网站。豆瓣上有一个小组叫做“父母皆祸害”,建立于2008年,现如今已经拥有近七万多成员。小组成员以80后为主,主要在此倾诉或反思父母造成的情感或肉体上的伤害,而绝非无理抱怨。小组成员多数在家庭生活中确实受到不公正待遇,如直接肉体伤害,间接人格伤害,父母间的矛盾、争吵、家庭暴力,或对孩子不关注、冷漠造成的伤害。以及试图控制孩子的人生,或更为严重的猥亵子女、性别歧视等精神伤害。这些伤害都足以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埋下危险的种子,伴随着孩子成长性格甚至是人格上面的缺陷。

这种“父母的过错”之类的话题在“百善孝为先”的中国传统家庭伦理氛围中是很难公开来讲的,并且很可能成为一种潜藏的隐痛,人们从上一代那里受到的痛苦就很有可能被发泄在下一代身上,比如受到家暴伤害的人长大后也最有可能成为家暴的实施者。

八九十年代的年轻人和他们出生在五六十年代的父辈各自拥有着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念,彼此看问题的方式和行为准则也大相径庭。“父母皆祸害”这种呼声,并非只是代沟问题。中国正处于复杂的社会转型期,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被放在最首要的位置,赚钱成为了每个家庭更重要的任务。社会越来越肯定个人的自由和价值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市场经济的发展,让原本农业社会中生产依赖老人的生产经验的情况转变成更加依赖年轻人的创新科技等生产技术,家庭生活的重心也逐渐向子一代转移。年轻人对不当家庭教育上的挣扎和反抗,以及对话语权的争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对父权的消解,其实这都是符合当前社会转型现实的现象,“父母皆祸害”这种说法大致和尼采的“上帝死了”有某种相像的成分,惊心动魄也发人深省。

二、“父慈”才能“子孝”

鲁迅在《我们怎样做父亲》里就已经对中国亲子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痛批中国古代的伦理纲常中的亲子伦理,认为中国父权太重,几乎是违反自然规律的,使得为人子女的终不能得以解放。原话如“他们以为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若是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本位应在幼者,却反在长者;置重应在将来,却反在过去。前者做了更前者的牺牲,自己无力生存,却苛责后者又来专做他的牺牲,毁灭了一切发展本身的能力。”①

王朔在《致女儿书》里也表达了自己对于中国家庭伦理的观点。他认为“在我们这儿孩子对长辈不敬的事与长辈对下一代的虐待相比是不成比例的,因为父母的权力大得多,父母打孩子社会不认为是不正常的,国家也不干涉,但是孩子不体谅父母,社会就一片哗然。”“孩子承担这么多的义务,父母拼命来要求孩子,把孩子训练成一个赚钱机器,这就叫成功,表面是为孩子好,其实是想自己将来有个靠山,无情剥夺孩子童年的快乐。”②

蒋勋在《孤独六讲》里面讲到的“伦理孤独”,他说“父母是我们最大的原罪,是一辈子还不了的亏欠。”“伦理有时候的确是非常大的暴力,伦理孤独是当前社会最难走出的一环,儒家的‘大团圆’往往是让‘不舒服的东西’假装不存在”。③

中国人原本最依仗和珍视的家庭,却有可能带给自己最多无处言说的痛苦,这是多么巨大的孤独和绝望。细细想来,那些呼喊着“父母皆祸害”的年轻人,也绝不愿意这么轻易地就把成长的责任推卸到自己的父母身上。我们愿意相信,每个父母都是绝对爱自己的孩子的。但是不得不否认,也有很多的孩子,从最亲的人身上受到过极大的伤害。

儒家的伦理观念是强调“孝”的,“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孝不孝顺往往是社会衡量一个人的品质的重要标准。比起承认存在于我们社会中的种种亲子关系失调现象,大众更倾向于肯定儒家家庭伦理的种种好处,描绘中国人家庭生活的其乐融融,认为这是我们比之西方家庭伦理的优越之处。还有一句话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儒家是承认爱是相互的,只有爱自己的孩子的父母才能得到孩子的爱,孩子爱的情感是需要父母来培养的。

三、发展心理学对“怎么做父母”的启示

亲子之间的爱,本是人所共有的基础情感,这甚至是可以推及各种禽兽动物而皆准的。比起爱,更重要的其实是怎么爱。在对孩子的培养方面,家庭教育的作用什么都不能代替,现如今科学昌明,社会发展,中国的家庭教育似乎还停留在原始阶段。“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等被当作教育孩子的普遍法则;孩子被视为私物;父母不尊重孩子的意愿将其作为盛放自己梦想的容器等。小时候,应该很多人都经常听爸妈说:“你看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样怎么样…”但却没什么人敢说:“你看别人家的父母,怎么样怎么样…”。现在社会上已经有太多的人在说,我们应该怎么做人儿女,却没有多少人在真正思考,我们应该怎么做人父母。

发展心理学认为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完成的成长,如果那个阶段的正常成长未完成,以后也不可能补救。举个例子,里克森的发展八阶段理论认为,婴儿在0-2岁这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如果父母一味的用条件反射式的养育来对待孩子,做的好就夸奖,做的不好就板起脸来辱骂惩罚,严重的话会给孩子造成深重的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认为父母只爱听话优秀的自己,一旦做的不够好就得不到父母的爱了,父母爱的不是自己,而是自己做出来的成绩,这样的人长大后更容易抑郁,心理不健全。我记得最近很火的一档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里面,石头在别人问他你觉得爸爸爱你吗的时候,回答说:“我觉得他有时候爱我,有时候不爱我。”这种淡淡的不安全感大概就是因为他爸爸过于严厉的管教方式造成的,真可谓是儿童集体心理的表达。在对待孩子的时候,还有这样那样的小小细节,虽然都看起来好像无足轻重,未免太过小心翼翼了,但是若是都不好好对待,在给孩子造成伤害之后也不好好挽救的话,往往会引起蝴蝶效应,可能终有一日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过于严苛或是溺爱的教育都是不正确的,是没有根据孩子自身成长和发展的规律特点的自以为是型的教育。

当然也应该看到一些好的转变,《爸爸去哪儿》成为了一档热播节目后,人们显然也增加了关于亲子关系和与孩子交流的正确方法方面的讨论。还有儿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的逐渐普及,到了出生在70和80年代的人们慢慢开始也成为了父母亲,人们的养育心理也明显起来变化。可是关于“怎么当父母”这门功课,我们落后的还是太多了。

参考文献

[1]蒋勋.孤独六讲[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39.

[2]鲁迅.我们怎样做父亲[M].原载于1919年11月1日“新青年”6卷6号.

[3]王朔.致女儿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119-124.

注解

①鲁迅:《我们怎样做父亲》,原载于1919年11月1日“新青年”6卷6号。

第5篇:家庭德育的重要性范文

(1)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与学生保持心灵沟通,了解和引导其心路历程。这一点的要点是,要尊重学生的选择,不冒然对孩子做的事情下结论,尤其是否定的结论。更不能以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判断对错,粗涉学生所做的事。以家长意志批评训斥,强制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这样只会导致学生更不愿与家庭交流,加上学生回家次数少,使学生与家庭隔阂加深,出现沟通不畅情况。

(2)关注学生物质生活的合理需求,超出部分一定要清楚原因,正向引导,适当节制。满足合理的需求,保证学生生活和尊严,防止其出现过度自卑,让其保持阳光心态。也要限制学生奢侈和虚荣,防止学生攀比注重物质享受,鼓励其发展兴趣,注重人格修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家庭无微不至的爱。须知,爱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3)关注学生学习,经常了解学生学习状态,让学生把学习放在重要位置。了解学生学习内容,经常让学生介绍所学课程及取得的成绩,多加鼓励,有助于学生把更多精力放在学习上,避免沾染不良习气。多向学生介绍其所学专业中的成功案例,以激发其学习兴趣。

(4)家庭解决不了的学生遇到的问题,要先接受,再考虑应对方法。必要时要与老师沟通,或向专家请教,有了合理合适的应对办法后,再与学生沟通交流,以尊重的心态与学生平等交流是家庭教育成功的重要保障,切记不可简单或者粗暴对待。

第6篇:家庭德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家庭教育;良好个性

笔者从事幼儿园工作多年,每天来接送孩子、问询孩子日常、陪着孩子玩耍的家长中,妈妈占到了绝大多数。通过约访得知,爸爸们比较忙碌,有的加班、有的应酬,还有的在钓鱼。男主外、女主内的老思想依然在当今社会实行着。多年来人们不断的通过书籍、影视、歌曲来歌颂母亲的伟大,强调母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重要性,事实上,在家庭里父爱也占据极其重要的作用。母爱和父爱就像阳光和空气,都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需品,不可或缺。虽然爸爸和妈妈对孩子的影响不同,但是爸爸在孩子的教养过程中有着和妈妈同样的责任。爸爸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可替代的。

1父亲要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将教育资源有机结合。首先父亲要明确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担任的义务和责任,不能一味地注重物质上的需求而忽略了对孩子性格的培养。应该多和孩子交流和谈心,参加孩子的活动和娱乐,从多方面了解和观察孩子,从细节里发现孩子的优缺点。配合老师共同解决孩子的各项学习生活问题,做好家园共建工作。男性的优秀品质在生活中对孩子会造成多方面的启发和引导,让孩子拥有更多的坚强、勇敢、忍耐和开拓。反之则会产生许多不良的身心影响,让孩子的未来生活埋下隐患。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男老师较少,让孩子减少了与男性接触的机会,造成孩子绝大多数时间处在女性的管理和行为方式里,在性格的培养上出现了缺失。长此以往,男孩子会因缺少模仿对象而变得胆小和犹豫;女孩子长大后面对男性时,会显得羞涩和拘谨。因此,在这种教育现状下,父亲在家庭教育中作用更加凸显,他将对孩子教育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父爱让孩子拥有良好个性

父母性别的特点对孩子的性格造成很大的影响。男性的刚毅、果敢、智慧与女性的稳重、细腻、温柔形成了互补。在生活中夫妻可以通过双方性格的互补来解决各种问题。孩子在生活中通过观察和模仿,不断地总结经验,并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尝试,去挑战,最终将父母最优秀最成功的方式方法融入自己的内心世界,成为一把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这就是父母能留给孩子最好的财富。当父亲为了物质奔波错过了孩子的教育,母亲只好担当更多的家庭角色用以弥补,从而产生了角色错位。这种错位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性格缺失,随之产生偏执,对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3父爱让家庭教育更加丰富

美国著名教育研究专家斯可基•约里昂和中国台湾教育研究专家史玉梅女士经过近十年的潜心研究,发现由男人带大的孩子,智商更高些。男性在教育孩子上计划性强,对于发展孩子哪些方面的品质,如何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更强的目的性,想要培养孩子哪些品质,通过哪些方法来实现,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不断实践并坚持下去。在这个问题上母亲就要弱一些,大多数母亲对孩子都有很高的期许,但在教育过程中喜欢多方面尝试,听取身边人的建议,或者不断报名各种培训班,所以实际教育过程中,她们往往显得无计划性。男性偏好于历史、地理方面的阅读与学习,因此,父亲给孩子讲得更多的是历史故事、风情民俗和英雄人物等。这些看似平常的讲述对孩子的语言和思维拓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母亲在拓宽孩子视野,丰富知识面方面要弱于父亲。在生活习惯的培养方面,父亲作为成年男性崇尚独立、勇敢、果断且具有冒险精神。在生活中他们会带着孩子登山、涉水、骑行等户外活动。教会孩子基本的求生、简单的维修和如何应对突发危险。大多数女性从小就在保护中度过,所以母亲对孩子的保护欲更强烈。生活中母亲会拒绝孩子做危险动作、碰不干净的东西等等母亲内心不能接受的事物。所以笔者在幼儿园总能见到有的孩子不敢快跑,不敢捏泥人,甚至听到狗叫就赶紧往教室跑。这一点上,父亲的作用远大于母亲。

4父爱与孩子情商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情商的重要性经常被人们提及,在幼儿早期教育中,父亲对孩子情商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男性与生俱来的外向性格成为了孩子情商培养最好的模板。虽然有的喜欢夸夸其谈,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孩子模仿爸爸,敢于在展示自己和主动与人交流的态度。在幼儿园里善于交流,能够主动展示自己的幼儿,绝大多数都有一个情商高的父亲。父亲往往能给孩子更多的竞争意识,让孩子走出家庭后能够更快地适应与陌生人交往,并逐渐取得自信。在解决突发问题、情绪控制、成就感等方面,父亲是一个重要的榜样,并极有可能成为孩子解决问题的一个标准,所以父亲不仅要教好孩子,更要做好自己,因为对于幼儿来说,他们没有分辨对错的能力,更多的模仿。智商的培养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和整理,而情商的培养就是性格的培养,需要环境的引导和影响。作为父亲,在这一项工作中应该当仁不让主动承担,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情绪。

5父亲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第7篇:家庭德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听障儿童康复;家长;作用

在听障儿童康复教学中,需要听力师、言语矫治师、康复教师、家长等人员合作完成。而家长是其中一项重要因素。孩子在学习语言时,他的第一任老师就是家长。孩子每天和家长相处的时间最长,孩子首先是和家长进行沟通,父母能在日常生活情景中为孩子创造倾听和语言输入的机会,因此,在目前的听障儿童康复教育过程中,非常强调家长的积极参与。

一、家长的积极参与可以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听障儿童由于听力受损,家庭溺爱,交往面窄,容易出现任性、依赖、自卑、内向等性格特征。在康复教育的过程中,如果家长能以积极的心态帮助孩子克服行为、身心方面的障碍,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将会促进听障儿童全面康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需要父母与孩子在情感沟通的基础上实现双向互动,以促进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也促使父母自身素质得到提高。在听障儿童康复教育中,家长配合老师和孩子一起做游戏,给孩子示范如何听声音、示范发音方法、共同玩有趣的玩具,使听障儿童在感受到父母浓浓爱意的同时学会听和说。

二、家长可以帮助听障儿童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言

听障儿童家长和老师相比起来,他们和孩子在一起生活的时间更长,生活范围更广。作为听障儿童家长,应调动听障儿童学习语言的积极性,把语言训练与生活中的游戏结合起来,在游戏中学习语言,利用他学会的语言开展各种游戏。一般说来,游戏能够使听障儿童保持愉快的心情和良好的情绪,为家长进行有意识的语言训练提供机会,创造条件。听障儿童家长还应将语言学习生活化,将孩子带在身边,一起走进超市、公园、邮局、饭店、郊外、运动场等地方,让孩子感受真实的情景,学会正确用语言表达。

三、家长配合老师一起训练听障儿童,有助于提高听障儿童康复效果

作为听障儿童家长,大多数人由于孩子听力损失存在焦虑情绪和心理压力。同时,在如何对孩子进行康复教学与训练中存在误区。家长只有懂得必要的听觉语言康复知识,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家长和教师达成一致的康复教育目标,为孩子的康复教育共同努力,才能帮助听障儿童较快地提高康复效果[1]。

家长可以通过参加康复机构举办的听障儿童家长培训班,接受康复教师和听力师的正规培训,或购买有关的听障儿童康复培训与辅导资料,获得听障儿童听觉语言康复训练的科学知识。在康复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及时咨询听力师、语言训练教师以获得帮助。听障儿童家长还应和专业康复人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更多的帮助、支持和理解。

家长应利用掌握的康复知识和从老师那里学到的康复技巧,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有利时机,有意识地对听障儿童进行听觉语言训练,让其多听、多看、多说,听障儿童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康复教育、掌握和运用语言。

四、 听障儿童家长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听障儿童家长的世界观和思想品德与家庭教育极大。如果家长没有正确的人生观、良好品德,就不能给子女正确的思想教育,也不会有良好的威信。很多家长只重视孩子语言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忽视了健康、艺术、社会等领域的均衡发展,使得孩子没有得到全面康复,在进入普通学校以后适应慢。因此,家长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还应了解特殊需要儿童心理学、教育学、听力学知识。家长要有正确的人生观,注重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2]要懂得幼儿身心全面均衡发展的意义和重要性。以正确、积极的康复态度来参与孩子的康复教学。

听障儿童家长首先要克服自卑心理,勇敢地将孩子介绍给社会,积极引导、支持和鼓励孩子与外界交流。要多鼓励听障儿童说话。要确立听障儿童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让他感到他是能够把话说好的。同时要给他提供表现自己说话能力的机会。对听障儿童说的不准或不对的地方,哪怕他说错了,家长和家庭成员中的任何一个人都不要嘲笑,只要听障儿童是积极参与语言交流并开口说话的,就要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以便使听障儿童能够时常获得成功的快乐与喜悦,从而提高学习语言的兴趣,

家长应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坚持以乐观向上的态度对待生活,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孩子,多为听障儿童创造运用语言的条件,增加听障儿童学习语言和用语言与别人沟通的机会。鼓励听障儿童和正常儿童结成伙伴,一起游戏。在共同玩耍中促进听障儿童自然学会用语言,提高听障儿童的沟通能力,发展听障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

听障儿童家长还要加强和其他家长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分享相互的康复心得,取长补短,共同探讨科学、有效、实用的康复方法。 同时,家长要了解听障儿童的个别化差异和特点,在相互交流中不攀比,不和其他孩子横向比较,既不急于求成,也不丧失信心。

家长在孩子康复的过程中,要有不怕困难和挫折的思想准备,坚定信心。此外,家长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掌握听障儿童康复的新理论、新方法,以使孩子始终接受科学的训练。听障儿童的听觉语言训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即使在听障儿童获得康复进入普通小学或幼儿园就读后,家长仍需要坚持经常地给孩子进行语训,以保证孩子的语言交往能力得到正常发展。

[参考文献]

[1]罗薇.王段霞.听障儿童康复教师与家长沟通中的共情: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11,6:39.

第8篇:家庭德育的重要性范文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the emotional education of infants has gain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especially the role of family education in infants' emotional education. Family is the first school of children, with family education having a lifetime influence on them, accompanying their growth. By analyzing such factors as the age of infants, features of infants' emo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emotional education to infants' growth, this study tries to reveal the importance of family education in infants' emo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family education, infants' education, emotional education

1 “幼儿”教育概述

1.1 幼儿年龄界定

我们常常说的儿童时期实际上指的是从刚出生到15岁,儿童期又包含婴儿期、幼儿期、学龄期等。婴儿期是从出生到满一年,这个时期婴儿的意识还不太明显,只会简单地通过哭来告知大人自己的生理需求。而幼儿期是指从1岁到6岁这个年龄段,他们已经有了更多的意识,了解了自己的心理需求,开始接受教育。而学龄期是从儿童6、7岁到15岁这一年龄段,能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对人生、对未来都有了自己的认知能力。在儿童期中,最容易、最能快速受情感教育影响的就是幼儿期。因为在这个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发展还很不健全,容易受自己情绪波动的影响,经过一些专家学者的调查研究得出,在幼儿期对儿童进行情感教育能促进脑神经的发展,使儿童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1.2 幼儿情感教育的内容

1.2.1道德观

道德是一种意识形态,是用来规范人和事物和谐共生的一种准则,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但不管它如何变化必须要遵循对社会、他人有益。在幼儿阶段,是孩子成长的最初阶段,这个时候他们对事情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认知,他们对善和恶没有明显的区分,思想和行为都易受到父母家人的影响。在我国古代孔老先生就教导弟子要把“仁、义、礼、智、信”作为待人接物的准则,在现在倡导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孩子,道德教育是自古以来在我国的教育中处于重要的位置,需要从幼儿阶段抓起,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

1.2.2审美观

审美是一个人对美孜孜不断追求的精神状态,而当我们看到一件事物时能让我们感官上受到刺激,内心感到愉悦的,才可称为美。当然,每个人的受教育程度、所在的环境、所从事的工作不一样,对美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感受,对美的评价、美的欣赏也不会相同。而对于幼儿来说,他们还处于对这个世界懵懂的状态,对一切未知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在他们眼里所看到的是不分美丑的,因为他们对美的事物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认识,只能依靠父母来培养他们对美的意识。审美是教育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的一部分,只有先培养他们对美的事物的认知,才能让他们积极发现美、??造美。

1.2.3是非观

是非观是指用来辨别对错、明辨事理的一种立场、一种态度。而对于幼儿来说,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会认为自己所做的都是应该做的,不分什么对错,这是因为自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用哭泣来和世界交流,用哭泣就可以让父母知道自己的需求,换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他们不知道这是否正确,但却能感受到这样做是有效的。在幼儿阶段,培养孩子的是非观,是为了更好地开发思维、培养他们的情感,让他们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更好的成长。

2 情感教育对幼儿成长的意义

2.1 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幼儿在3~6岁是培养智力的最好阶段,也正是因为好奇心的驱使,使得他们对自己不熟悉的事物产生了兴趣。儿童的智力发展也是靠兴趣培养起来的,趣味性是情感教育的特征之一,在幼儿阶段,他们获得知识的来源也都是靠模仿得来的。比如,家长会给他们讲一些童话故事,这些故事是充满趣味性的,最开始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感受故事里所带给他们的新奇和刺激,但他们不会满足于只听故事,故事里的角色所做的事情、说的话都能让他们产生问题,他们的问题会一个接着一个。在这个过程里无形中就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

2.2 培养幼儿的个性形成

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说,这个人没有什么特点,让人看一眼就忘了,这也就是在说这个人没有个性、没有存在感。一个人的个性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路子。对于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可以激起他们内心世界对美的认知,从外部世界对他们造成的影响中来完善他们的人格特质。塑造他们的个性但不是让他们任由自己的性子胡来,而是让他们在情感教育中,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某一方面比较突出,有特长。也只有不断地接受情感教育才能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积极愉快的情感,才能在某一领域有所突破。

2.3 帮助幼儿感受生活的美好

在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中,开篇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意思就是说,婴儿在刚出生时,他们的本性都是善的,还没有受外界环境的熏染,在他们的世界里一切都是那么干净和美好。父母对他们的关爱让他们感受到亲情的美好,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意识,当人们向他们打招呼时他们会回以微笑,父母也会告诉他们怎样和长辈相处,怎样去和同龄的孩子玩耍。而这些都是家庭中的情感教育,父母待人接物的方式、父母关系是否和谐都会直接影响孩子日后各方面的发展。也只有家庭和谐,幼儿接受到的情感教育才能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在生活中体会到亲情、友情带给他们的快乐和帮助。

3 家庭教育中对幼儿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3.1 帮助幼儿养成独立的人格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和发展,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显然不适应当今社会,但依然有许多家庭溺爱孩子,让孩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以至于很多孩子上大学了还需要家长陪着,甚至还有些家长每星期去学校整理孩子的衣物。这些都是因为他们从小就缺乏对孩子的磨练,没有让他们养成独立的好习惯,不懂得照顾自己,不会为父母分担家务。幼儿阶段是记忆东西最快、最迅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需要家长一身作则,为幼儿树立榜样,要让他们懂得自己的事情需要自己做,不要依赖他人。比如,父母在打扫卫生时,幼儿处于对新鲜事物的好奇阶段,作为父母在他们提出要亲自尝试时,要及时予以鼓励,在言传身教中教会他们要按时打扫自己的房间。3岁以后,幼儿到了上学的年龄阶段,这个时候就可以告诉他们老师布置的作业要当天完成,不要拖拉、不要懒惰,养成独立的好习惯。除此之外,还要对他们进行情感交流,不要溺爱孩子,还给孩子一片自由的空间,但不是放任不管,也有很多家长认为爱孩子就是要满足他们的一切需求,而不管这样做是否正确,以至于孩子长大后仍旧依靠父母,把父母当成自己的摇钱树、提款机,这样的家庭教育现状让人堪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最为深刻,因此,作为父母应为孩子的未来着想,把他们培养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能帮助他们养成独立的人格。

3.2 培养幼儿的兴趣爱好

孩子的未来就是国家的未来,梁启超先生曾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未来的社会将是人才竞争的社会,而优秀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成长的第一个环境――家庭教育。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开始注重孩子的教育,也有的地方在开始实行先教育父母,教给父母一套培养孩子的教育方式,进而去培养孩子。因为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是无可替代的,有很多伟人的成功无不来自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中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要结合幼儿的性格特点,发现他们擅长的事情,并要给予支持和鼓励。我们所熟知的才女冰心先生和杨绛先生,在文学界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她们之所以能笔耕不辍,成为我国文学史上耀眼的明珠,与她们二位从小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冰心先生从小受舅舅杨子敬先生的熏陶,从小就喜欢说读书,读书带给她的快乐是无法言说的,也促成了她后来成为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杨绛先生从小受父亲的熏陶,爱上了读书,她曾答父亲:“三日不读书,不好过;一周不读书,一周都白活了。”也正因为父亲对他的影响是她对书籍产生了兴趣,被丈夫钱钟书成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由此可见,家庭对孩子兴趣爱好的培养是如此的重要,父母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让孩子在家庭教育中激发自己的情感,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3.3 提升幼儿道德素质

第9篇:家庭德育的重要性范文

1 提高自身素质,取得家长支持

一个具有高尚的品格、渊博的学识的老师,无疑是人们心中的丰碑,会引起人们的爱戴,在行动上得到支持和拥护。因而,班主任老师要树立起形象,才能深受家长欢迎。高尔基说:“谁最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作为教师,要热爱学生,动之以情,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进而促使家长引起共鸣,愿意主动和老师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2 尊重家长意见,建立良好关系

由于班主任老师与学生家长对德育工作的认识不同,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同,教育的方法也不同,班主任老师在同学生家长交往中,要尊重家长,才能建立良好关系。

2.1 克服互相埋怨情绪。

在面对后进生的时候,教师与家长间易互相埋怨,这样,导致双方产生对立情绪。老师在于家长交流时,要具体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办法,防止只“揭短”“告状”的现象。

2.2 避免伤害家长的感情。

班主任往往对喜欢的学生大力表扬,而对一些不称心的学生指责有加,结果造成学生家长怕见老师,于是影响了家校联系。因此,在与家长交往中应客观对待学生的错误,以商量的口气与家长共商教育方法,这样家长也欣然接受,也愿意和老师沟通。

2.3 虚心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最初打开学生智慧心灵重要的一环。学校教育是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按照教育大纲的要求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和教育。一般来说,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了如指掌,能较真实全面的反映学生在家里的情况。在家访、家长会和同家长联系时,这对班主任全面了解学生,进而管理好班集体有很大的帮助。

2.4 实现家校合作 共商育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