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教育现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 在教育工作中,确实落实素质教育思想
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是:教育对象的全体性,教育内容的基础性,教育空间的开放性,教育目标的全面性,教育价值的多元性,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主体精神和个性健康发展,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但由于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学校在落实素质教育观方面还存在不少困难。特别是初中,高中阶段的教育,还未彻底摆脱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因为“升学率”的高低还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同时,由于社会的原因,“升学率”还是社会对学校认可度的一个标准。导致在学校教育中,未能确实做到面向“全体”,而是各有侧重。将素质教育内容的基础性与培养学生某方面的“特长”混同起来,在教育空间上,缺乏开放性,还是以课堂单纯进行知识教育为主,不能真正积极开拓获取知识的来源和获得发展的空间。在教育价值的取向上,注重了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做人、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劳动、学会共同生活,但做的还不够,学生的个性还不能得到自由的发展,创造的活力还不能得到激发;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但我们的教育在这方面还抓得不力,做得不好。
2 在教育工作中,确实落实主体教育思想
主体教育思想是人类现代教育实践的重要指导思想,主体教育思想认为学生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现代教育应该把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一项核心性的目标。
生命的本质是一种生动、活泼、向上的力量,发挥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的要求。只要看看孩子的表现。就知道人的天性是多么活泼、生动,是多么向往自主和自由了。然而在一些客观或主观因素的作用下,人的生命力在许多时候并未得到充分的释放,而是受到种种压抑、束缚、摧惨以至于变得枯萎消沉。在同样的工作与生活条件下,个人主体性发展和发挥的水平不同,其感受将大不相同。同样是工作很辛苦,有人感受生不如死,因为他们做的事情并不是自己想做的,而是迫不得已,是被动,消极的。而有人则感觉到苦中有乐,因为在工作中发挥自身潜能,实现了自身价值,他们是积极主动的。在实施素质教育,深入进行课改的今天,我们的教育内容、方式等都发生很大的变化。但还存在一些问题。现在的不少课堂上,总是充满着一问一答的场面,表面热热闹闹,但细心体会就会发现对教育活动的参与还是比较肤浅和被动的。表现在:1、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未必是真正有启发性的,学生的参与未必是建立在主体积极思考的基础上的,有的问题纯属烘托气氛。2、教育活动完全是按照教师预先的设计进行的,而不是根据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实际掌握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活动基本上是教师自己说了算,教学过程及内容缺乏“生成性”。学生参与更多的是回答问题而不是提出问题。实际上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参与缺乏实质性,所以学生的学习还是处于被动,而不是主动,效果可想而知。为此,我们必须真正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就学生的学习而言,则不仅是继承性学习,更重要的是创新性学习。
主体教育思想首先把学生看作是人,然后才是学生。上海高一学生“韩寒”对写作情有独钟。而且表现出非凡的才能,他想象奇特,文笔老辣,所发表的长篇小说《三重门》在行家看来颇有钱钟书先生之遗风。但除了文学,他对其他各科不感兴趣,上课一点都听不进去,结果在期末考试中6门功课不及格,被要求留了级。现在韩寒因对学校的教育感到无趣、无用而辍学在家,准备专事写作。我们身边虽没有特别的“韩寒”,但类似这样的人或事屡见不鲜,这一现象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吗?
现在大部分学校还是应用传统的的物理教学方式:老师独自在讲台上进行实验操作和演示,偶尔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学生则坐在下面观察和记笔记,处于完全的被动状态。初中物理试验一般较为简单和单调,而且有一些物理现象并不容易呈现,学生也不能主动进行实验和探索,很难明白个中缘由。所以,在现在的现代化教育改革的推动下,老师在课堂上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引进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为课堂提高直观、形象的图像、视频,作为初中物理教学的辅助工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从而主动进行知识点学习和探索,做到温故而知新,不断的发散思维,从而培养个人的创新意识。老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仿真实验,平时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和探索,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消化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二、现代教育技术下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路径
1.诱导学生发现问题
老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不断地诱导学生提出疑问,引导学生将学过的知识点和新学习的知识点结合起来,在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同时,主动进行学习和思考。多媒体技术主要是一种教学工具,用直观的情境让学生进行科学发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方便。
(1)呈现真实的场景
在课堂上向学生直观的展示情境,可以让学生发动感官进行学习,全方位把握知识点。如在进行《声波的发生与传播》这一课程的讲解时,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放映不同生物的发声振动——青蛙鼓动的肚子、蜻蜓振动的双翅等,这样一来,学生对课程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进行缘由的联想。
(2)设置问题情境
只有善于思考的学生才会有很大的进步。老师要学会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进行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在观看的同时去发现问题、然后提出问题,最后想办法解决问题,获得知识。比如,在学习“参照物”这一章节时,老师可以给学生放映一段有趣的视频:“战争期间,一名飞行员在高空飞行时,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像是一只蚊子,于是便伸手去抓,抓到后一看,便惊奇的发现居然是一枚子弹。”这种特殊的情境肯定会让学生感到吃惊,充满疑问。
2.科学的设计实验
要想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进行科学探索,老师就必须在教学中设计科学的实验。在课堂上老师要和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以实验原理为基础,探讨该实验的可行性和科学性,从而设计最佳的实验方案,最后老师进行实验器材的选定,在实验课上,帮助学生进行实验顺序的疏导、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而多媒体在这个实验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
(1)为实验提供资料和信息
实验即创造,是在进行知识的深入探究的一个重要阶段,直接关系最终的结果。而多媒体对于实验所需资料和信息都能够从实验的知识库进行搜集和调取,如基本的实验原理、物理公式、实验所需器材、实验流程、应该注意的事项,等等。在实验中如果遇见无法解决的难题,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知识的搜集来解决问题。
(2)模拟实验
有时候,学校的设施有限或者实验的危险度高,不易操作时,老师就运用多媒体进行实验的模拟。这样就可以解决以上的限制问题,替代传统的实验方式,让学生仍然可以直观的了解实验过程,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方便。
3.组织同学积极进行讨论
学生们按照科学设计的实验进行实验后,接下来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这样才能进一步巩固实验所获的知识和技能。具体而言,组织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交流,还有以下两方面的益处: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学会如何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实验成果和学习借鉴别人成功的实验经验;另一方面,可以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对学习物理的兴趣。关于实验结果的分享呈现,其实我们教师的还以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如使用图形、动画等软件工具对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加工处理,将其优化成简单清晰明了的课件,然后再采取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汇报。一方面,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备课期间进一步加深对实验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上台讲课的胆量,而且在下听课的学生也可以课堂分享的实验结论提出自己的质疑,这样课堂气氛便活跃起来了,学生可以在堂课争论中收获新知识和新能力。
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物理实验教学中的难点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将物理中一些复杂的理论知识化为具体而生动的图像或影像,如物理教师在教授“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可以采取分组实验的方式,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魅力,而且还可以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加深其对理论的理解。这样,复杂的物理理论被具体的图片影像所简化了,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吸引过来了,原先枯燥的理论知识在他们的心中从此也开始会变得生动而有味了。因而物理教师在进行物理实验教学时,如果面临一些难以理解且复杂的理论,都可以尝试用多媒体技术将其简化,同时鼓励学生参与进来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物理实验教学中的难点将不再成为难点。
三、结论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微课;慕课;翻转课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和普及,现代教育技术在现代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依托的现代教育技术在实现教育教学的优化、培养复合型人才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方面的“微课”、“慕课”、“翻转课堂”,学习者方面的“移动学习”,家长方面的“网上家长学校”等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新方向,给教育技术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使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更符合时展的要求。
一、教师方向的“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方向
在教育技术学中,我们要学习的不仅仅是指一些简单的PPT、图片、视频等的制作,很多现代课堂中的教学设计都需要我们教育技术的支持,并且在教师教学方面出现了很多新的课程形式。微课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微课,又名微课程,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慕课,就是英文MOOC的音译(massiveopenonlinecourses),又称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翻转课堂,是将课上课下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了翻转,将课上学习的内容放在课下,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等学习资源自我探索学习,然后在课上把不懂或有疑惑的地方与老师一起讨论解决,这样的课堂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翻转课堂“颠倒”了教学理念、师生角色、教学流程。将学生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录制在视频中,让学生在课下观看视频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习兴趣也可以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微课、翻转课堂、慕课在我国引起了很多中小学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如山东省济宁市历下区教育局于2013年7月颁布了“翻转课堂”教改实验实施意见。提出在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积极开展数字化网络环境下学习方式的探索,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的研究。特别是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9月成立了慕课中心,并组织了高中、初中、小学慕课联盟(C20MOOCs)。尽管这些都是新兴的教育形式,发展得还不是很成熟,但是从它们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就可以看出它们将会给教育界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上述三种方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都需要微型视频的辅助,而且微型视频的要求是简单易懂。而微型课程并不是课堂录像,也不是一节课的浓缩,它所针对的学科知识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易混淆点和易错点,把这些教学内容放在微课里面就会使教学内容简单易懂,一目了然;在教学环节中主要针对的是一种情境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这样不仅迎合了学生的个性特点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当然在准备这些课程的时候需要技术上的支持,我们不仅要学习如何使用多媒体课堂教学,如何录制微型视频,还要学习如何制作网站供学习者下载学习资源。现代教育技术学习的不仅是技术,它要求作品呈现的效果不仅要符合作为学习资源的要求,同时还要符合学生的心理,我们不能为了新颖奇特就舍弃了它作为学习资源的本质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现代教育技术实施者不仅要有相应的技术,更要能结合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教育服务。
二、学生的“移动学习”方向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中,不断充实自己已经成为当下的发展趋势,终身学习的概念也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接受。对于那些不能进入校园中接受全日制教育的人来说怎样才能享有和别人一样的优质教育,这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给我们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提出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电子学习的教育模式在应用上有了很大的发展,使人们享受了接受教育和知识的便利,而移动学习的出现更进一步解决了这个难题。移动学习,是指无论是在什么时间或者地点,学习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无线设备、移动设备和无线通信网络在网络上进行学习。除此之外,学习者还可以与其他人进行交流沟通。这种学习方式,可以使学习者实现真正的随时随地学习。[1]移动学习不仅需要理论知识方面的支持更需要技术方面的支持,这种要求不仅仅是对教师的要求,对学习者同样需要。移动学习最鲜明的特点就是移动性。所谓移动性就是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地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学习。其中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都可以看作是移动学习的具体表现,它们可以在课堂上呈现也可以由学生在课下自由安排。从移动学习的实现方式看,移动学习实现的技术基础是移动计算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即移动互联网技术。在移动学习中数据库的建立也是至关重要的,作为数字化学习和移动计算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移动学习最直接的应用形式就是让学习者能够通过移动设备来实现数字化学习。因而,开发适用于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知识需求和不同实际要求的移动学习资源是移动设备应用于教育领域的真正意义所在。数据库资源是指经过技术处理,可以在移动设备上实现访问、浏览、传输、共享、修改、编辑等功能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所以对于数据库的建立也是一向技术性的要求,我们所要建立的数据库应该有一套专门符合实际、富有创造性和易于操作的移动学习系统,来实现资源的传播、展示、分享、交流以及反馈。对于数据库的建立不仅需要技术方面的支持更需要理论支持,我们所要建立的数据库不但要技术过硬更重要的是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符合知识获得的规律,还要符合学习者的学习特征等。
三、家长的“网上家长学校”方向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使他们的空闲时间越来越少,尤其是有了家庭的人更是忽略了人的情感培养和对孩子培养教育,因此网上家长学校就应运而生。网上家长学校是在局域网或广域网上开展一系列家庭教育活动。它与学校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延伸和补充,也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的学校提供的家长教育就是家长会或者在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所谓的“请”家长,这样的家长教育是延后教育。当孩子出现问题后再进行教育就会事倍功半,不只是学校教育的问题也有可能是家庭教育的问题。所以进行家庭教育要持续不间断,学校、家庭、社会都是影响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因素,家长尤其要和学校保持紧密的联系,网上家长学校的出现就为家长解决了这一难题。网上家长学校不是简单的手机短信,通知孩子考了多少分,通知家庭作业是什么,通知孩子需要改进的地方,网上家长学校需要构建专业的教育网站。在教育技术中,教育网站的开发与应用是很重要的课程。教育网站是指通过收集、加工、存储教育信息等方式建立信息库,或者同时建立网上教育平台与信息获取及搜索等工具,通过Internet服务提供单位(ISP)接入Internet或者教育电视台,向上网用户提供教育和其他有关教育公共信息服务的机构。[2]网上家长学校的网站至少要包括五个板块:一是关于教育政策解读的板块,在这个板块里我们教育技术工作者要及时更新关于教育有关的实事政策,并能准确地根据我们的教育学知识进行剖析解释,让家长明白国家的教育走势和对他们的家庭教育的影响;二是要有教师答疑板块,在这个板块中家长可以向任课教师提出问题,可以是关于孩子的成绩问题、学习问题,也可以是学校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我们教师就必须耐心仔细认真对待每个家长的问题,及时向家长提供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状态,做到家校的有效沟通;三是关于孩子心理健康、生理健康和安全教育的板块,我们的网站中要包括这三方面的教育问题,要说明家长在家庭中怎么对孩子进行心理、生理、安全方面的教育,遇到问题要对孩子进行引导的注意事项以及教育中的疏导原则;四是家长之间的交流板块,在这个板块中家长之间可以进行交流,交流教育孩子的心得或者是遇到的难题,不仅可以解决问题还可以了解更多的教育沟通方法;五是学习辅导板块,我们会把学习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疑点都放在这个板块,让家长和孩子能够随时学习运用。虽然这些板块的内容都可以通过家长会或者电话解决,但是又有几个家长真的有时间和精力在学校里参加所谓的家长会,他们更多的是零碎的时间和晚上的时间,利用这些时间了解孩子的动态和遇到的问题才更符合他们的时间安排。所以我们教育技术专业的工作者更应该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在制作网站和开发应用的时候既要符合技术要求又要符合理论要求,这不仅仅有利于家庭教育的需要更有利于学校教育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学习者和家长方向这三个方向大概就包括了教育对象的三要素。它们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发明创造而是人们为了顺应时代的需要一步一步改造我们的教育,使得教育更符合需要。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切合实际需要,符合教育规律,遵循教与学的原则,用更先进的技术、更贴切的原理优化教与学环境和条件,让现代教育技术更好地为教育服务。这些方向的创新发展也给教育技术专业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使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更符合时展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杨云仙,王继新.基于3G技术的移动学习模式探索[J].教育技术导刊,2010,(8).
[2]张婷“.网上家长学校”现象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2):65-67.
《论语》是儒家学派重要的经典着作,阐述了孔子重要的文学思想观点,对后代的儒家学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笔者通过分析孔子最具代表性的经典着作———《论语》,总结出孔子重要的文学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文学与道德修养并重,并为政治外交服务“仁”是道德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孔子一切学说的重要出发点,因此,孔子在文学思想中强调文学与道德修养并重是其文艺思想的核心。对于文学与道德的关系,孔子在论语中是这样阐述的,“有德者必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可见,孔子将道德置于与文学同等的位置,而文学创作的最终目的主要是为宣传自己的“仁政”思想服务的。另外,孔子也认为,文学与道德修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不可分离的。在《礼记?孔子闲居》中,孔子说到,“志之所致,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可见,在孔子的心目中,文学的创作必须把道德始终放在第一位。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孔子的文学思想中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文学创作应该为政治外交所服务。孔子认为,诗歌的目的在于表达作者的志向,即反映作者内在的想法,特别是政治上的愿望,因此诗歌的创作必须满足作者本人政治思想上的诉求。“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可见,理解诗歌,解读诗歌的重要意义所在就是要实现政治外交活动的顺利完成。
(二)文学创作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孔子文学思想目的性的重要体现。孔子文学思想的目的性主要体现在文学的社会作用上,最具代表性的学说就是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兴”就是指“兴于诗”,它想要告诉大家的就是,修身的第一步必须要学诗,诗歌可以通过艺术的形式将各种形象具体化,从而激发人们内在的精神修养,达到培养人格修养的作用。“观”就是指“观察”,即要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去感受外在的事物,就是指诗的内容应该与生活的实际相结合。“群”就是指将不同的人的观念结合起来,通过相互的交流切磋,以达到统一人们思想认识的目的,提高人们的思想修为。“怨”就是指文学作品应该批判现实的黑暗社会,为政治服务,达到教化人的目的。“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对我国文学理论的重要贡献之一,是一个完整的学说体系,表述了文学的认识作用、对人的教育作用以及审美作用等。
(三)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相协调在孔子的文学思想里,一直十分强调诗乐的和谐美。他认为文学创作的表现形式在于“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即“文质彬彬说”。“文质彬彬”一词主要用于形容人的精神品格,“文”主要是指人的外貌,而“质”主要是指人的品质、内在的修养等,即外貌的修饰必须要与人的内在的品格相统一。在这里,孔子引申为,在文学的创作上必须达到文学创作内容与文学形式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孔子并不是将内容与形式放在同等的位置,在孔子的文学思想里,他认为内容应该重于形式,即内容决定形式。从根本上来说,他更加强调“质”的重要作用,而“文”应该随着“质”的变化而变化,与“质”相统一。
二、孔子文学思想对现代教育的重要启示探析
孔子许多的思想至今为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性,为我国物质文明的建设、精神文明的建设提供着重要的参考价值。笔者认为,其文学思想对我国的现代教育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现代教育应该以德为本“仁”是孔子学说的灵魂,而品德与文学并重是孔子文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孔子认为,品德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位于首要的位置。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我国教育向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即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根本目的,可见,德育应该放在首位。德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孔子认为,德的内涵包括孝、义、忠、恕、勇、信、诚、勤、温、良、恭、俭、让、谦、和、宽、敏、惠、直、中庸等多个方面。在儒家的教育思想里面也着重强调了这一点,认为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人最核心的素质应该是人的道德素质。道德教育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的重要途径,学生只有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够对社会的发展有所贡献。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我国素质教育的理念与孔子的文学思想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是不谋而合的。但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我国教育的核心主要偏重于学生“智”的发展,而忽视了学生“德”的培育,严重地制约着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
(二)现代教育应该为社会进步、经济的发展服务孔子的文学思想中认为,文学的创作的目的在于“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兴观群怨”学说则更加地突出了文学的社会作用,鉴于此,笔者认为教育更应该服务于社会的发展。众所周知,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关键所在,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赢得未来竞争的关键所在。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可见,教育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现代的教育也应该贯彻为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服务的宗旨。[3]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对于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因此,我国现代教育的改革应该紧紧地围绕这一需求进行,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现代教育应该促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孔子认为,文学的创作应该反映现实,这主要体现在孔子“观”的学说上。笔者认为,教育更应该促进理论知识与实际的结合,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实践。在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应试教育占据着主导地位,老师们都只是一味地追求学生考取高分,而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我国许多学生的综合素质较低。“哑巴英语”现象的出现就是最好的证明,还有一些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弱,连一些基本的实验都无法独立完成。“死读书,读死书”的现象较为普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较低,因此现代的教育必须要突破传统理念的束缚,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地提高其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能力。
(四)现代的教育应该注重“文质”的结合中国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而中国也素来重视品质与行为举止的统一。在孔子的文学思想中强调了“文质”的重要性,认为文艺要从属于礼,要为礼所服务。人在社会交往中,也必须注重行为举止与礼貌内在修养的统一。因此在现代的教育中,除了要树立“德育”的理念外,也必须注重社会交往的各种行为举止的教育,使学生在交往中做到“文与质”的结合。孔子的“四勿”,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仍然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在现代社会交往中,外在的礼貌修养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尤其是在商业交往的各种活动中。但是,在我国,这方面的教育却是相当薄弱,从小学到大学,除了大学某些学校开设相关的专业之外,可以说基本上没有开设这类的课程,导致我国很多大学生在求职、商业社交中,都不知道如何进行外貌修饰,使自身达到“文质”的协调。
三、结语
人本主义是德文Anthropologismus的意译,又译为人本学,希腊文词源antropos和logos意为人和学说。通常是指以肯定人的根本价值,强调人的尊严为主要特征的哲学观点。西方传统文化中人本主义是受到人们普遍首肯的价值观。在西方人的眼中社会的一切价值、权利和义务都是来自个人。个人的能动性、独立性、责任心和自尊心是独立人格最重要的要素。正是人本主义在西方价值观中的地位与影响,才使得西方人谈起自己奋斗经历时从来都带着自豪感和满足感。即使是奋斗后失败了,他们在正视现实中仍然能保持那种欣赏自我奋斗过程喜悦的平和心态。之所以如此,与他们从小到大所经历的独立性、能动性教育观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正是这种基于社会责任和价值取向的教育才使他们无论面对任何压力都具有承受能力。西方传统文化的人本主义在教育中的反映和影响是无时不在的。不仅反映在学校教育中,更重要的是植根于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在美国,一个儿童从很小就开始在小房间中单独睡觉;孩子跌倒了父母不会主动搀扶,一定让他自己爬起来;小孩子要随同大人一起进餐,没有特殊待遇。儿童几岁起就要做家务,如洗碗、扫地、洗衣服。这种基本的养成教育是人本教育最初始的萌芽。因为做什么事情都要靠自己,所以他们从小就知道维护自己合理的利益。同样,西方儿童在玩耍和生活中不必拘泥于诸如礼貌、礼节等成人要遵守的社会规则。他们在公共场合吵闹嬉笑,抑或与小朋友因为个人利益发生纠纷,很少受到大人的指责和批评。因为西方人认为孩子本身就应该是天真活泼无拘无束的,大人没有权利折断孩子天性的翅膀。至于礼貌,不是靠成人的约束和传授,而是在成长与感受中获得的。在儿童的学校教育中,西方人强调用个性差异化的教育方式引导他们,教师从不强调个人与团体的统一与一致,目的是为了使孩子都能成为有别于他人的独立的自我。西方文化中人本主义在教育中的表现主要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和自我实现理论、罗杰斯的人格结构理论和罗洛•梅的存在分析观。西方教育中浓厚的人本主义气息主要源自于上述人本主义心理学原理。在西方心理学家的眼中,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恶是环境影响下的派生现象,只要区别对待每一个个体对象的特殊性,就可以在心理完善的过程中建立起健全的并有利于社会的完整人格。正是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西方现代教育无论是儿童阶段、中等教育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人本主义的理念。这种理念使西方教育在儿童教育中以激发儿童天性为主导;初中级教育中以培养学生的情趣为宗旨;高等教育则以发掘个性化人才为己任。培养出来的学生则是:儿童天真烂漫,不必为学业担忧;初高中学生可以在最感兴趣的学科上展现自己最具魅力的理想翅膀;大学生则学有所长,术有专攻,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优势。这就是充分尊重人的个性发展的人本主义文化作用于教育所显示的魅力。
二、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文化对西方现代教育的影响
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是社会普世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形成和影响在西方社会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基础。理性主义是建立在承认人的推理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哲学。与理性主义相反,经验主义认为人的知识起源于感觉,并以感觉的领会为基础。由于理性主义具有预设性,它会削弱人的思维能力,让人变成单向度思维的个体,而经验主义对前人在具体实践基础上抽象出来的一般原理持否定态度,所以西方现代文化中的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在彼此互为补充的前提下被社会广泛接受。具有人本主义基因的西方教育为什么会同时深刻的受到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影响呢?这是因为西方现代教育中理性思维和独立思考一直是教育所秉持的重要理念,在西方人的心目中,理性的思维是人类分析和研究这个世界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理性的思维就没有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征服,理性主义已经深深地植根于西方民族的精神血液中。同样,西方文化是人本主义的文化,注重社会实践中关注不同具体实践的特殊性,研究和发现每一具体实践的未知性,同样是社会上普遍认可的一种文化意识,这自然也就成了经验主义大行其道的原因。西方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对教育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西方的儿童教育中,讲授道理和传授知识不是最重要的,按约定俗成的普世伦理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理性思维习惯和善于发现崭新事物的能力才是家长最关心的。一个儿童主动把自己的玩具拿出来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时,家长首先想到的是让孩子懂得分享才是快乐的道理。让孩子把弄坏的玩具自己动手修理,是为了让他增长自己动手的能力;家长带领孩子种植果蔬,是为了让孩子懂得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得到享受的道理;同样让孩子经常到自然博物馆去参观,是为了让他了解大自然的神奇。在西方尤其是在英国的小学里,教师一般不会对儿童横向比较式的提出批评或表扬,理由是:批评了某个孩子会挫伤这个孩子的自信心;表扬了一个孩子就可能挫伤了其他众多的孩子。老师一般注重的是孩子自身的纵向发展,而坚决杜绝孩子之间横向的相互比较。正是在这种渗透着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文化的教育方式下,西方的孩子虽然也会受到家长的某种意志约束,但保证孩子的活泼天性不受抑制仍然是最基本的前提和底线。西方的初中等教育中,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身影是无处不在的。为了让学生在初中等教育阶段就能得到个性化的发展,理性主义的理念在教育中一般只限于伦理观的领域,为的是能使学生具有崇尚理性的精神追求。西方的学校里,无论是苏格拉底的知识(理性)—美德—幸福的理论,还是柏拉图的理性—至善的理论一直被一大群怀揣梦想的孩子所追逐。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教学中,学校实行的是开放式教学,强调在实践中培养初高中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能力,真正把感知、想象、判断、推理的全过程交给学生自己。在西方,学生在大学里学什么专业不是在上学前,而是在大学初期学完所有通识课程后才需要做出选择。这样的学生培养模式实际上把学生对专业的选择权完全交给了经过课程实践以后逐渐变得理性了的学生自己。在西方大学的文科类教学中,老师几乎不拿教材。授课时老师主要讲课程的框架和导引,重点是从具体、纷繁、独立的事例因素中不断提取出属于自己或自己认可的理念,然后再用这种理念指导学生具体的课业实践或研讨活动。教学过程中的论证和推理只是蜻蜓点水或一笔带过,目的是要把动脑、动手、观察、归纳统统交给学生自己。学生则利用教辅活动中的座谈会、研讨会、课题研究、分组讨论、个案分析、媒体演示等活动来完成老师留给自己的课业。这既可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时间把控、计划设置、压力承受、团队合作和独立负责等能力,又可以激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事物,通过独立的思考去分析问题。教师所关注的是学生的观点是否鲜明、分析是否透彻、逻辑是否缜密,所有这些都是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在大学教育中的彰显和体现。
三、西方现代教育的支点——自然主义
【关键词】现代教育理念;扬琴教育;教育模式
前言
扬琴作为我国的民族乐器,在世界音乐领域上也有一定地位,扬琴在我国的发展已有四百余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社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影响到了扬琴的教学模式。扬琴教学作为一种专业的音乐教学活动,教学内容丰富且驳杂,包括演奏技巧的学习、音乐流派的了解、音乐风格的分辨以及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
一、目前我国的扬琴教学现状
扬琴是我国常见的一种击弦乐器,原系古波斯乐器,与钢琴同宗,十四世纪在欧洲很受欢迎,于1580年传入中国,经过我国人民的不断改进和传承,扬琴已经成为了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中华乐器,反映了我国的民族文化特点。我国的民族乐器种类丰富多样,互相融合但又各自独立,每一种乐器都有着自身的历史发展故事。扬琴融合了西方文化精髓与中华乐器精华,具有很多优点,民间称它为:左右全能、点线有致、曲直兼济、纵横交织。而目前存在于扬琴教学中的主要问题有:首先,教学研究不深入,我国目前的扬琴教育研究还处于基础层次,在解决具体教学问题时,忽视课程理论体系的思考,相关教育文献内容没有创新多为教育界普遍经验,没有推广价值;其次,教学法研究固化了,目前对于教学法的研究一般流程是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针对扬琴教学的具体问题却几乎没有具体对策。针对我国扬琴教育已经滞后于现代音乐声学的现象,学界尚未开始重视扬琴音乐的数字合成、数字编码、数字控制以及数字演奏,没有计算机音乐教学的意识,因此就出现了扬琴教育普及力度小,普及范围窄的问题。
二、现代教育理念对扬琴教育模式的影响
(一)改变了传统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传统的扬琴教育活动中,教师具有很强的权威性,被当做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普遍实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课堂教学的被动地位,只需要接受知识,不需要思考,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心理活动,学习兴趣没有得到激发,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因此学习效率也就无法得到提高,影响了整体教学效率。现代教育理念融入扬琴教育中,改变了传统教学观念,开始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传统课堂教学机械且缺乏趣味性,接受现代教育理念后,教师开始重视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以及学习兴趣的提升,通过采用教学新措施比如课堂讨论、课堂小游戏、课堂竞赛等等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水平及质量。
(二)情境教学的应用
扬琴教育的教材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练习曲教材,一种是乐曲教材。学生进行基础课程的学习要用到的就是练习曲教材,通过学习了解并掌握基本的演奏技能和理论基础。学生通过乐曲教材的学习可以检验自身基本技能和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两种类型的学习相互融合但又相互独立。不管是乐曲教学还是练习曲教学,教学情境的设置都是非常重要的,好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更清晰地认识自身水平,巧妙融合理论与技能的学习,在深化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还巩固了扬琴演奏技能。进行情境教学的注意点:首先,音乐情境要与作品音乐内涵相符。在实际的扬琴教学中,学生在学习曲目前必须先了解清楚音乐作品的内涵及寓意,教师通过营造音乐情境来加深学生们的理解,
比如《苏武牧羊》这一课,教师可以这样描绘:在没有半点人烟、荒芜的北地上,有一位衣衫褴褛、面容衰老不堪的老人站在风里久久地望着东方,他怀中抱着的使节早已光秃,腹中也无半点粮食,但他的目光一直坚定的望着东方,不知他究竟在期盼着什么,也不知他已期盼了多少年。通过动情的描绘让学生几乎身临其境,从而深入感受作品的音乐内涵;其次,音乐教学中音乐演奏的地位也非常重要,除了创设音乐情境,还要布置合适的舞台让学生能顺利演奏;最后,重视学生强大心理素质的养成。情景教学的重要部分就是实践演奏,学生在进行实践演奏时,由于猛然脱离了课堂环境处于陌生的环境中,难免会产生紧张的心理,因此就会影响演奏水平,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强大的心理素质,即便在实践演奏中出现差错也能从容应对,比如在教室教学时,可以进行班级演奏,或者更换上课地点,将学生带到操场上进行演奏,渐渐地学生就可以从容应对各种演奏环境。
结束语
扬琴在我国已经流传了四百余年,它早已不是外来之物,而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构成因素,在我国民族音乐中占据重要地位,时代的发展、教育观念的更新对扬琴教育而言,与其说是挑战,更像是一次机遇。在改革扬琴教育模式时要积极吸收现代教育理念中的优秀部分,摒弃不适合扬琴教育发展的因素,创造出更灵活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以及教学效率,由此推动扬琴教育持续发展,更好地传承我国传统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杨易.分析现代教育理念对扬琴教学模式的影响[J].音乐时空,2015,01:133.
[2]刘娜.现代教育理念对扬琴教学模式的影响[J].艺术教育,2014,10:118.
[3]张新昊.现代教育理念对扬琴教学模式的影响[J].戏剧之家,2015,23:196.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教育技术;整合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2-0120-01
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新型学科,是当前我国在基础教育领域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理论基础。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思想品德教学相结合,冲破传统的教学框架,改变了思想品德课上“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打天下”的语言说教的教学模式,把道德行为与学生的生活、情感体验,化成了一幅幅声形并茂生动画面展现在课堂中,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推动思维、丰富想象、促进记忆,积累知识,提高能力和学习效率。尤其在以抽象、理论性强为特点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配合教学,其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但信息技术的使用要注意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要让信息技术为我们思想品德课辅助和服务,那就需要找准教学整合点。下面,我们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教学中确定整合点,优化教学,提高效率,达到教育教学的目标。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课程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今中外的许多科学家,他们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就是对某一事物具有浓厚兴趣。浓厚的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学习的内在动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坚持不懈地进行学习。但思想品德课自身较强的理论性使许多学生学起来感到有些枯燥。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应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抽象的道理生动化、形象化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社会科学,其中的概念、道理都是前人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一些枯燥抽象的知识,如果教师平辅直叙,照本宣科,就会使这些概念、道理像过眼烟云一样在学生头脑中转瞬即逝,不会留下任何深刻印象。这就需要找到教学过程中的整合点,需要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手段来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要使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生动化、形象化,就不能再单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而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使枯燥、抽象的道理变得生动、形象,从而确定并解决教学整合点。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六课《学会调控情绪》一课中,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有关情绪发泄的动画,其中的主人公采取了一些不恰当的方式发泄情绪,影响了周围人的感受和生活,动画诙谐幽默,学生在欢笑中了解了情绪表达时要注意的种种问题及给他人带来的危害,并记忆深刻,效果极佳。动画的运用巧妙的突破了教学难点,也解决了教学的整合点。
三、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由于受到学生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及实践经验缺乏的制约,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计算机辅助思想品德课教学进入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通过展现图、文、动画、视频、等资料,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这就为教师解决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我在教学八年级《难报三春晖》一课时,学生对“怎样孝敬我们的父母”这一重点问题七嘴八舌,纷纷发表议论。我没有及时给予评价,而是先利用多媒体投影和自制的Flash漫画一次出示了:1.调查反馈:看看你对父母的关爱程度如何?2.案例分析:给母亲洗脚并提问:给父母洗脚跟招聘有联系吗?如果让你选择为父母做一件事,你会选择什么呢?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很快明白了孝敬父母不仅从了解父母、关爱父母开始,从身边小事做起;而且要有行动,“言行一致”;更要有是非观念,不能盲目愚孝。如果没有前面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辅助,学生是不会理解的这么快的。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突出价值观目标强调的内容
论文 关键词:东北 乡土小说 比较视闵 现代 性
论文摘要:东北现代乡土小说脱胎并族属于
山丁的短篇小说《在土尔池哈小镇上——一个马夫和马的故事》,也是一部显,j:乡土与 现代 意识猛烈交碰之作。作品从一个知识分子的视角,讲述了
1.现代美术教育及其形成基础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以及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艺术风格越来越多样化,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不断学习、借鉴西方现代美术教育理念,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合自身的现代美术教育体系。中国画也可以说是在美学思想的积累、沉淀下发展起来的,特别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情况下,美学思想越来越具有融合性。现代美术教育思想是在中国古典美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古典美学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特征:第一,传统儒学思想的美与善有机结合、统一。儒家对于“无声”“无味”以及“无色”的论断,全面、深入、系统地阐释了艺术和审美之间的表征关系,从情操陶冶、精神美的角度提出应该观照人的心灵。第二,道家美学思想的美与善有机结合、统一。道学家对于审美思想以及道学理论的表现主要可以归纳、总结为“观道”“悟道”“体道”三点,同时还可以立足于还原事物本质的角度说明超越人类世间万物的自由境界。第三,楚骚美学中混合儒道思想。道学比较推崇自由奔放,而儒学强调高尚情操,将两者融合成一体,有利于启发人的思维,升华人的情怀。第四,禅宗美学中美与禅的结合、统一。佛家思想中融入了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想,而且在人的解脱以及认识上主张、提倡“梵我和一”的世界观,以空灵、淡泊的心理追求净化自己的内心,进而提高艺术与审美主体内心感受的境界。西方美学思想的研究范围主要是围绕着“社会和艺术”“自然和艺术”“人和艺术”等领域。如,亚里士多德在传统美学理论“模仿说”中的主要思想是“艺术模仿于自然”。现代派美学思想中,主要将印象派作为划分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的界线,印象派并不支持古典派,其往往利用现代光学理论和光学实践展现绘画艺术。
2.中国画
中国画的概念非常宽泛,狭义的中国画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国画,主要是指利用我国传统的宣纸、墨汁、毛笔和颜料等材料和工具创作的绘画作品,时代风格比较突出,民族特色也比较鲜明。从广义上而言,中国画的概念较为丰富,主要是指极具中华民族传统审美趣味和传统审美理想的风格独特、历史悠久的民族绘画,它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也较为丰富,年画、帛画、画像砖、壁画、崖画、画像石和漆画等都属于中国画。
二、现代美术教育对于中国画发展的影响分析
中国画教学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美术发展状况,近年来不断改革,首先就体现在美术史教育方面。美术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中外美学,为其后期进行艺术创作以及文化分析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增加学生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新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中国画越来越强调基础美术教学,初期基础学习过程中,静物写生等教学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基本功和视觉观察力。当然,学生在以后的艺术创作过程中,也可以灵活运用这些视觉观察技巧和基础能力,以一种独特的视角观察各种客观事物,而且能够将自己的主观意识融入客观事物,创作出更完美的作品。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一种传统的艺术门类,发展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中国画的发展基本上与传统美术教育保持一致。我国自成体系的美术教育模式对于中国画的发展而言是一种强有力的支持,但与此同时,也为中国画的发展带来了一些弊端,如果没有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很有可能会使中国画的发展出现僵化、停滞的现象。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底蕴之间的差异很大,这对于中国画和现代美术教育的融合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现代美术教育的形成和发展受到西方课程理论的影响,着力于有效调和中西文化。传统美术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以学习诗词歌赋为基础,追求在原本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传统美术教育和现代美术教育的侧重点和出发点有所不同,如果违反客观规律,脱离了中国画和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实际,将两个截然不同的体系盲目地叠加、融合于一体,很有可能造成消极影响。虽然现代美术教育对于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对于中国画发展也具有极其重要的积极影响。在创作题材方面,中国画的取材极为丰富,特别是很多素材都来源于自然、生活。相对于传统中国画题材而言,现代美术教育不仅很好地继承了传统中国画题材的格局,同时也在创作理论知识系统化方面进一步拓展了美术教育范畴。其次,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高科技的快速发展,涌现了越来越多的绘画技巧,现代设计、西方油画等创作技法大大拓展了中国画的创作方式。
三、现代美术教育对于中国画发展的启示
传统中国画的审美标准主要体现为“雅”“清”“俗”“淡”四个字,而现代美术教育强调画家要提炼审美观念,从审美情调和形式感受等角度进行创作,更能够突出艺术思想的融合。为此,应该从以下几点进一步完善现代美术教育,促进中国画的发展。
1.强调绘画形式的多样化
中国画一直以来非常强调突出绘画形式语言,形式语言主要是对于人的情感、能力、心智和意志的自我肯定和观照,体现了人们对于真、善、美的无限追求,并且融入了作者自己的情操和理想。形式语言不仅可以布局构图,还可以定格造型、运用色彩,充分体现了画家的理想和情志。著名画家顾恺之在分析绘画构图的过程中提出了“置陈布势”的主要原则,谢赫也提出了“六法”的理论思想,这些都突出了形式语言在中国画构图形式中的重要地位。如,《清明上河图》的构图主要可以划分成三段:第一,刻画汴京郊野风光,主要通过环境、人物突出其氛围。第二,以汴京市区街道作为描绘对象,细致地描绘了繁华的街市和高大的城楼。第三,以具体人物情态作为主体,通过散点及焦点透视的方式对自然事物进行观察,情感色彩非常浓厚。中国画的造型非常强调视觉的真实性,特别是点、线、面构成方面非常强调线条的质感,这也使事物显得非常生动、传神。如,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主要通过线条表现神像、火焰、龙等物象,整幅画的画面非常有动感、质感。这种融合具象和主观的绘画方式主要应用了点、线、面的造型艺术。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开始意识到形式语言对于作品艺术魅力的重要性,作品如果缺乏形式,根本不可能成立,自然也就不能很好地表达内容和作者内心的情感。对于现代美术教学而言,形式语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基础铺垫。
2.强调创新审美意象
审美意象表征是艺术创作的关键所在,审美意象和人的职业、文化层次、年龄等各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如果能够熟练掌握中国画的审美特征,便可以大大提高中国画创作水平。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这句话的意思主要是说从情感融合和选择意象方面将事物的意趣和形象凸显出来,这样有利于将对于客观材料的想象力提炼出来。中国画审美特征主要凝练了美学思想,而且主要基于美学层次对事物的审美进行观照,从而深层次、全方位地展现审美特征。如,中国画在创作鸟、人、鱼、山、水等元素的过程中,必须将艺术表现手段与审美意向有机结合起来,才可以高度综合听觉、视觉、时间、空间和造型表现等各方面,给观赏者以丰富的视觉感受。另外,值得强调的是,每一件艺术作品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画家在创作的过程中会融入自己的精神和思想,因此每一幅作品都充分体现了画家的人格与人品。现代审美意象发展的新思路是提倡自主创新,在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中,画者可以学会观察现实生活和大自然中的真、善、美。现代美术教育应该特别注重学生自主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3.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中国画的研究学习不能局限于传统古老的方法,一定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一定创造,巧妙地融入多元化理念。在对中国画和现代美术教育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需要从不同的视点仔细、深入地观察事物的基本特征及个性,每一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每个人的情感及其表现也会有很大差异。画者在绘制中国画的过程中,应该以一种高尚的品格进行创作,在选材、创作手法方面也不应受到客观事物的空间、时间的局限。此外,应该尽可能从大自然的四季交替、牛马羊群、花草树木等自然物象中寻找创作灵感,创作出新颖、独特的中国画作品。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