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基础性研究的含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刑法解释 文义解释方法 论理解释方法
一、刑法文义解释方法的理论依据和地位
德国法学家拉伦茨曾指出:“由一般的语言用法获得的字义,其构成解释的出发点,同时为解释的界限”。应该说,这一关于解释限度的诠释,揭示出文义解释方法其合理性依据,在解释限度内实现解释须以文义解释方法为途径。然而不可否认,这一解释限度理念虽被法学界广泛认同,却并未得到严格贯彻,而其本身亦被演绎为文义解释方法的基础性依据,“文义解释是法律解释的开始,但也是法律解释的终点。易言之,即法律解释始于文义,不能超过可能文义。否则就超越法律解释的范畴,进入又一阶段之造法活动。法律解释应尊重文字,始能维持法律之尊严及其适用之安定性。”而这一基础性依据则又被解说为文义解释方法其适用的基本规则,“文义解释只能从文字本身出发阐明法规范的意义,而不能超出文字的涵义,超出了文字本身的涵义就不能称其为文义解释。”
应该说,理论界所推崇的文义解释方法的基础性和优先性,作为理论调和的产物,亦不无商榷的余地。首先,关于文义解释方法的基础性。应该说,这一结论肯定了法律解释不仅须先由文义解释人手,且最终解释结论亦应符合文义解释,而此结论亦表明,文义解释并不排斥其他法解释方法的使用。因此,如果说解释限度理念给予文义解释方法以排他的绝对权威,那么这一基础性依据则仅确立了文义解释方法的相对优势。然而不可否认,在法解释理论中文义解释方法其相对优势的基础性地位其实也并不稳固,亦如梁慧星教授所云,无论依何种解释方法,原则上不允许作出反于法条文义的解释结论。但有下述情形之一时,应为例外:(1)法条文义与法律之真意及立法目的相冲突;(2)法条文义反于法学、经济学及社会学之基本原理;(3)法条文义反于法治国及民主思想;(4)依法条文义将使社会经济地位之弱者较之强者遭受更为不利之结果。而更确切些说,这一“相对优势的基础性地位”其实并不具有实现的可能。不可否认,文义解释方法与诸如扩张解释等法解释方法之间存在天然的排斥性。在此,如果我们确信解释限度系文本语言之“意义域”,那么文义解释则以揭示文本语言之“意义域”为要义,而扩张解释则应以超出文本语言之“意义域”,诠释文本涵义为其基本特征,因此适用这些方法即必然构成对于文义解释方法的否定。其次,关于文义解释之优先性,即将文义解释认定为首选的法解释方法。应该说,这种“首选”赋予了文义解释方法以普适性,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作为文义解释方法其合理性依据的解释限度理论,其本身即不具有普适性的意义,那么这一在解释限度内实现解释的方法,是否可以成为普适的法解释方法,或许也不无值得推敲之处。笔者以为,文义解释方法作为刑法的认知方法,应以刑法条文其语言文字的自身涵义为解释目标,因此如果我们确信立法原意的存在,确信立法原意不同于法律条文自身意义,那么以揭示法律条文语言文字其自身涵义为要义的文义解释方法,即不应成为探求独立于法律条文语言其自身涵义之外的属于立法者“精神世界”之立法原意的方法,而且亦不应成为揭示解释者之“历史世界”的解释方法。
二、文义解释方法的界定
1.文义解释方法与论理解释方法
应该说,文义解释方法与论理解释方法是对于法解释方法最为传统的界分,然而恰是由于二者之区分的理所当然,二者之区别的不言而喻,使得理论界对于二者之界分依据鲜有论述。例如根据杨仁寿先生的观点,狭义的法律解释方法有六,即文义解释、体系解释、法意解释、比较解释、目的解释及合宪解释,其中体系解释、法意解释、比较解释、目的解释及合宪解释,合称为论理解释。然而,杨仁寿先生并未指出,文义解释方法与论理解释方法之间的本质区别。再如张明楷教授曾指出,刑法解释方法分为两大类:文理解释与论理解释。文理解释是指根据刑法用语的文义及通常使用方式阐释刑法意义的解释方法。文理解释的根据主要是语词的含义、语法、标点及标题。论理解释是指参酌刑法产生的原由、理由、沿革及其他相关事项,按照立法精神,阐明刑法真实含义的解释方法。论理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扩大解释、缩小解释、当然解释、反对解释、补正解释、体系解释、历史解释、比较解释、目的解释。根据这一观点,文义解释方法应系以揭示法律条文语言自身涵义为要旨,而论理解释方法则旨在按照立法精神,探求刑法真实含义。然而,根据张明楷教授的界定,以立法精神为指引所揭示的刑法真实含义,其本质确有立法原意之嫌,而诸如刑法体系解释方法、比较解释方法等皆并非以立法精神为指导。因而,当陈金钊教授指出,文义解释包括字面解释、限缩解释、法意解释、合宪解释、当然解释、语法解释、体系解释、比较解释。这其中,最典型的文义解释即为字面解释,其他的解释方法之所以被纳入文义解释的范畴,是因为笔者坚持这样一个标准:只要解释的对象是法律语词,所使用的方法是发现,姿态是对法律服从,解释结果没有背离可能的文义,就属于文义解释。从而,即打破了中国法解释理论关于文义解释方法与论理解释方法的传统界分,而澄清二者之分野即成为界定文义解释方法的必要前提。
根据我国学者的观点,论理解释和文理解释的主要区别即在于,是否局限于法律条文的字面涵义。论理解释强调可以作出与法律条文字面含义不同的解释;而文理解释则认为,解释既不能窄于字面含义,也不能宽于字面含义。应该说,尽管论者所给出的论理解释和文理解释的界分依据,并没有贯彻论者所采纳的论理解释方法的界定,但这一界分依据却揭示出文理解释方法的本质特征,文理解释方法系以揭示法律条文其字面含义为目标,而文理解释既不可窄于字面含义,也不可宽于字面含义。
2.文义解释方法与平义解释方法
关键词:了解学生 研究学生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一、研究学生划分层次
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要提高教学效率,必须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我的做法是:平时接触观察其兴趣、爱好之所在;课堂提问看思维是否敏捷、清晰;作业、测试中发现其对各有关知识点的掌握是否牢固。此外通过个别交谈、和班主任联系来掌握其原有的学习基础。在此基础上,将全班学生划分为A、B、C(即优、中、差)三个组,并在作业本、试卷的相应位置上标明。以后随着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而随时进行调整,以保护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分层指导应落实到每个教学环节
分层指导不能仅限于评讲作业时,而应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都得到落实。
1.课前预习。课前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布置一些目的相同,但难度、要求都略有区别的预习题,以使他们都能在心理上对学习新课有所准备。
[示例]:初三化学第二章第二节“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对A组学生布置以下题目:
①写出电解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②“2H2”的含义有哪些?③用排空气法收集02和H2时有何不同?④能否用排水集气法来收集H2?为什么?⑤可通过哪些方法来制得较纯的H2?分别需要哪些药品和仪器?
对B组学生布置以下题目:
①电解水会产生H2和02,写出该反应的正确的化学方程式。②“2H2”的含义有两种:a.表示_______;b.表示_______。③已知H2、02、空气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的大小次序也适用于通常状况。则用排气法收集02和H2时有何不同。④能否用排水集气法来收集H2?为什么?⑤要制得较纯净的H2往往要去除掉H2中可能有的水蒸气和HC1气体。则要制得较纯净的H2需用哪些药品和仪器?
C组学生完成以下题目:
①通直流电来电解水时产生H2和02,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表示正确吗?②“2H2”的含义有两种:a.表示2个_______;b.表示两个_______分子中含有2个_______原子。③已知在标准状况下H2的密度为0.0899克/升;02的密度为1.429克/升;空气的密度为1.293克/升(以上数据均来自课本何处?)则在标况下H2、02、空气密度大小次序如何?又因为在通常状况下上述次序仍成立,则收集02时应用向_______排空气法,而收集H2时应用向 排空气法。④阅读课本可知H2_______溶于水,H2也不和H20起反应,因此能否用排水集气法来收集H2?⑤H2很有用,怎样才能制得H2?需用到什么药品和仪器?
2.在新课讲授时,要考虑教材要求,也要充分考虑到各学习层次学生接受能力,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讲课要有针对性,在恰当的时刻进行有层次的提问。一般可先由C组学生来回答一些基础性的、铺垫性的问题,使其有较高的正确率以增强其学习信心,稍有点难度的问题可先由B组学生回答,然后让A组的学生对其回答进行评论,最后教师小结和深化。
[示例]:初三化学第一章第四节引言部分
①实验室用什么物质制氧气?(C组学生回答)这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②从液态氧变为氧气又是什么变化?(由B组学生回答),(追问)为什么?(B组学生回答,A组学生评论)教师然后小结并引入新课。
③在作业布置和成绩考评时,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应作不同的要求,尽可能地不搞一刀切。对C组的学生,侧重抓基本概念,过好书本关。可多布置一些基础性、识记性的题目,不布置技巧性强、难度大的习题。对B组学生则仍应强调基本概念,并多做基本题,可布置少量有一定技巧和难度的题目。对A组学生则应在强化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同时,适当拓宽其知识面,并可布置适量的与巩固基本概念有关的技巧性强、难度稍大的习题。在考评时,对A组学生应从严要求,防止其骄傲自满,对C组学生和B组学生则应以鼓励为主。
三、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在学生中划分A、B、C组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筛选出一些由于学习好而倍受老师重视和宠爱的优秀生,分层次指导的目的在于因势利导地使各种学习层次的学生的能力、素质等都能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其实各学习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特色。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所以,在统计教学中,要考虑理论知识的适度、够用,而不刻意追求理论体系的完整。要强调统计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统计基本技能的训练,注重提高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和方法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语言表述上,力求简明、通俗、易懂,把概念表述准确、完整,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同时,将统计知识与计算机知识融为一体,让复杂难懂的统计理论和方法变得简单、快速、准确。将反映国计民生的最新统计数字放在恰当的地方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让学生感受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的丰富多彩,国家变化的日新月异。这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科学设置教学内容统计的目的是认识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从中发现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统计需要做一系列的工作。统计课的教学内容就是按照统计工作过程的每个阶段来安排的: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分析和数据积累。其中,统计设计和统计数据积累理论性较强,原则上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怎么做”就行了。而对于统计调查、统计整理这两部分,内容虽然多,但容易理解,可以简单讲解,让学生多看,借此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统计描述、统计推断、分析这几部分内容,要在学生对统计基本概念准确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系统讲解。搜集统计数据的过程又称为统计调查,就是围绕统计指标及其体系搜集统计数据,特别是原始数据。主要方法包括直接观察法、报告法、采访法、邮寄法和实验设计调查法。统计整理,即对调查资料进行加工汇总。统计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往往是分散的、不系统的原始资料,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统计调查所获得的资料进行科学的整理,并通过合适的形式把这些整理结果表述出来。具体来说,统计整理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要求,对统计调查所得到的原始资料进行科学分类、汇总,或对已初步加工的资料进行再加工,使之系统化、条理化,成为能够反映现象总体特征的综合资料的工作过程。统计整理主要讲方法,包括分组、汇总和编制统计表和绘制统计图。统计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统计描述(综合指标)、抽样推断、统计指数、时间数列(动态分析)和相关与回归分析。这也是重点和难点。
(三)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统计各章节内容的安排是有逻辑性的,前面内容往往是后面内容的基础。学习过程环环相扣,不能跳越某一章节而直接进入后面的章节。总论部分是对统计课程教学内容的概括描述,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统计学的基本框架体系,把握统计学的涵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统计活动的过程,尤其要准确理解统计学的基本范畴(基本概念)。统计学基本范畴包括:总体、总体单位、标志、统计指标以及延伸出的小概念。如果把统计课的学习比喻为盖高楼大厦,那么这些基本范畴就是地基或基石。深刻理解领会这些基本概念的含义,准确把握基本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能正确运用,就为这座高楼大厦夯实了地基、稳固了基石。教师讲解这些概念时,可结合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例子深入浅出地讲解,课下布置练习进行巩固。
二、统计课重点、难点内容解析
(一)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最基本的概念包括:总体、总体单位、标志、统计指标。如上所述,这是学好统计课的基础。例如,“总体”这个概念。毫不夸张地说,统计所有章节的内容都是围绕“总体”展开的。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大量的客观现象,特别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包括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和数量界限,目的是认识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而社会经济现象包罗万象,种类繁杂,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人民生活等领域的各种现象。统计研究时需要分门别类,把他们界定为一个个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现象或事物组成的集合体,即统计总体。个别现象或事物就是总体单位。总体具有大量性、同质性、差异性三大特征。大量性即总体是由许多单位组成的,一个或少数单位不能形成总体,因为统计研究的目的是要揭示大量事物的普遍规律性,所以,统计研究的对象必须包括足够多的个体。同质性即构成总体的各单位必须具有某种共同性质,这是形成总体的客观依据,也是我们确定总体范围的标准。差异性即总体的各单位除了某些方面的共同性外,在其他方面必须有差异,这些差异是统计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如果学生不理解“总体”这个概念,就不能在特定的统计研究目的下,准确地界定总体的范围,描述总体的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就无从理解和计算,更谈不上利用这些指标进行统计推断和统计分析。
(二)平均指标这是统计课中最重要的基础性指标。平均指标用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所达到的一般水平的综合指标。它反映总体分布的集中趋势。其中,算术平均数是基础的、最重要一种。明确它的计算原理和含义,就能顺理成章地掌握变异指标、抽样推断、时间数列分析、指数分析中各类指标的计算和应用。平均数的计算学生并不陌生,在小学或者初中都学过。这是学习统计平均指标的基础。但要让学生明白,他们以前学的平均数是一个抽象的量,而这里的平均数是有特定经济内容的,是具体的有空间范围、时间限制的量。学习平均指标首先要搞清分类。平均数分为两大类:静态平均数和动态平均数,这跟时间有无变化有关。计算静态平均数的每个数值都是同一时间点上的,它表示每个总体单位在某一数量标志上的平均水平。计算动态平均数的每个数值是某一个统计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取值,是表示该指标在每个时间单位上的平均水平。最常用的平均数是算术平均数,其基本公式为:算术平均数=总体标志总量总体单位总量这个指标的含义、计算原理、四个计算公式以及应用都要讲透,特别是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和应用,对学生的要求不能停留在“会就给定的资料计算出算术平均数”这个层面,而要让学生透彻理解掌握其计算原理,并把它运用到复杂的领域。因为标准差、抽样平均误差、平均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平均数指数、相关系数、回归分析等有关指标的计算都是以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原理为基础的。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内分层教学必要性实施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10072
众所周知,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除了要营造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还要针对学生的基础差异,分层检测教学。通过课堂内分层检测教学训练,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解难度不同的思想品德题,成为真正能动的学习主体,达到和谐共进、教学相长的境界。
一、 思想品德课堂内分层检测教学的含义
思想品德课堂内分层检测教学是教师依据新课程标准和课改方向,针对学生现有智力水平、非智力因素和知识基础等差异,在备课过程中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而分层次制订出不同的课堂内检测习题,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能检测教学内容的层次性、教学对象的全体性、教学程度的针对性、教学效果的同步性。
二、实施思想品德课堂内分层检测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初中学生特别是初三学生,会出现很明显的两极分化,他们不仅在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个性品质上有差异,知识基础也有很大的差异。教师在课堂上面对的是一群参差不齐的学生,那么,如何对各层次的学生开展同步教学,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严峻的问题。课堂内分层检测教学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机遇和可能性,也适应了中考“基础性”“选择性”“发展性”的理念,适应了高中学校分层选拔的需要。
三、思想品德课堂内分层检测教学模式的实施
(一) 学生分层
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基础、自主学习能力、智力水平等因素,可按2.5∶5∶2.5的比例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即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各层次的学生合理搭配,建立学习互助小组。
(二)备课分层设计检测三个不同层次训练习题
对学生进行分组后,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备课,设计三个不同层次的检测训练题。如确定哪些题目是所有学生都应掌握的,哪些题目是优等生应掌握的,哪些题目是学困生应掌握的。教师要在充分尊重学生差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计“检测”内容,探索“检测”策略,以提高教学效率。
一种是巧妙利用板书,检测基础知识。在板书时,教师可对易学又易错的知识点,以填空题的形式列出,让学生练习。
二是活用教材,重视教材。在课本教学上狠下工夫,减少复习资料,不搞题海战术,注重基础性、变式性、探究性、实践性,注意循序渐进,同时注意收集趣题。
三是根据课程标准确定当节课的难易度,围绕本节课的主干知识,适量、适度地命题。
四是为了使课内检测变得更有趣,布置各学习小组合作命题,让学生也过一把当“考官”的瘾。
通过以上四种途径设计“检测训练题”,确保在实际的课堂内检测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三) 课堂内分层检测
一节课45分钟,保持授课30分钟,检测授课效果15分钟。课堂内测试由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以类似测验的形式当堂独立完成,这样才能较好地检查学生对新知掌握的真实情况。学生在训练当中,教师要巡视,可以鼓励、提醒学生有生疏之处可参考黑板上的板书,尽量不要抄袭别人,避免学生将不懂的问题掩盖起来。同时检测训练题可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主要是基础题,是每一位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教师可从中获得教学的反馈信息,从而调整下一节课的教学思路。选做题主要是难度较大的题,由学生有选择地去完成。检测时间到,就全收全改,学生互批,教师面批。在这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及时、真实、主动、耐心”,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这样,可以增进师生的感情,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相应的提高。
四、思想品德课堂内分层检测教学模式的效果
(一)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果
学生非常清楚地知道,只有上课认真听讲,才能掌握当天的课堂知识,之后的课堂测试才不会出问题。所以课堂中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对检测乐此不疲。
(二)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在课堂中的学习状况
每次做完测试,学生立即会得到自己的成绩,找到存在的问题。这样他们可以立即纠错,不把问题带回家。
(三)限时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
【关键词】职业学院 英语 目标体系 特殊性
职业学院英语课程目标具有其他分科课程目标的共同特征,作为课程标准一部分的课程目标,受社会需求、时代背景、学生特征、学科理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课程目标形式的简明性及在表述上的清晰性;课程目标内容随着科学知识日新月异而体现出的时代性和发展性;课程目标结构的层次性和均衡性等。在了解课程目标共性的同时,很有必要对职业学院英语课程目标的特殊性进行分析,以建构合理的职业学院英语课程目标体系。职业学院英语课程目标的特殊性基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职业目标的特殊性和语言实践能力的特殊性。
1. 职业学院英语课程目标的基础性
所谓基础性有三个方面的含义。首先,它不仅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还指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个性发展(人格完善);其次,它既指课程目标要打好学生的文化基础,使学生具备继续学习英语的能力,同时也要为学生奠定职业基础,使学生在从业和转岗时有较强的迁移能力和适应能力;再次,“基础”不仅是比较低的,全体学生普遍能达到的,而且是因人而异、高度个性化的,不是统一规格的、模式化的存在,即职业学院英语课程目标既要进一步提升中职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要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奠定不同基础。职业学院英语课程目标的基础性要求在制定和实施职业学院英语课程目标的时候,应该和基础教育英语课程一样,注意课程目标的普及性、浅显性、形象性、趣味性等特征;要分析学习者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职业倾向、兴趣和需求以及基础学力等现状;克服中职英语课程目标高职化、学术化等不良倾向。
2. 职业学院英语课程目标的实践性
职业学院英语课程目标的实践性由语言的实践性所决定。语言的作用是为了交际,交际是一种实践。语言教学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使用,而不是讲授大量的语言知识。所以,英语课应该是一门技能课,而不是讲解课,在制定英语课程目标时应该充分考虑这一点。
职业学院英语课程目标过度理论化,过度强调英语学科知识体系的现象应该得到纠正。在制定目标时应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就业实际,提倡如下任务型英语课程目标:能熟练运用各种方式(词典、电子辞典、工具软件、网上查询等)查询生词;对常见说明书、街头广告、招贴画中的英文感兴趣并设法理解其含义;能用英语为自己设计一份个人简历;能流利准确地用英语介绍自己一天的生活;养成收看某个英语电视节目和浏览某个英语学习网站的习惯;能看懂相关的英文招聘广告并用英文回复。
3. 职业学院英语课程目标的职业性
职业学院英语课程目标的职业性,是指职业学院英语课程目标必须按照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功能——就业准备教育。它表现在就业定向性、技能主导性和兼容适应性三个方面。
就业定向性要面向市场,敏感地关注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英语课程目标,使之适应行业和岗位的需求。同一行业和岗位需求也是在不断变化的,英语课程目标要体现这种变化。某一时期某一岗位对于英语水平的要求也是多层次的,每个职业学院应该根据办学条件、生源状况、地区特点来确定英语课程目标。由于这些变量的影响,职业学院英语课程目标的修订和调整应该比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目标更频繁、力度更大。另一方面,要科学地理解英语课程目标的就业定向性。职业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样,都是通过学院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具有健康的身心和健全的人格,为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应通过英语课程培养学生过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培育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念。也就是说,职业教育要适应现代化生产的客观规律,把促进人的平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英语课程目标上,处理好“宽”和“专”的关系,从促使学生掌握与岗位相关的语言技能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增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平衡发展、高素质的人等四个层次理解具有就业定向性的英语课程目标。
技能主导性这里所说的技能,不仅包括通过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形成的语言技能,而且包括通过解决复杂的问题,掌握基本的学习和工作技术而形成的方法能力,更包括通过掌握基本的合作和交流技能而形成的社会能力,如合作能力、自控能力、适应能力、组织能力、自我推销能力、竞争能力等。技能目标在职业教育中的特殊地位是区别其他种类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这是因为职业教育是一种以产业生产和从业技术为主的教育。例如,对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英语课程应使他们熟练掌握前台接待、房间预订、接受投诉等方面的英语会话技能;针对双语幼儿教师专业、导游专业等对听说技能要求较高的专业,英语课程目标应该加强对这些语言技能目标的分析,以更好地为专业服务、为就业服务。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类智能是多元的,个体身上独立存在着与特定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多种智能。职业学院的培养对象与普通高中和普通高等学院的培养对象相比,在智能结构和智能类型上有一定区别。一般说来,职业学院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和身体、动觉智能普遍比逻辑、数理智能发达。所以,职业学院英语课程目标的技能主导性既是就业需要,也要体现和尊重职校学生的英语学习心理和智能发展特点。
兼容适应性职业学院英语课程目标的兼容适应性具有多方面的含义。首先,由于当今世界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新的工种不断出现,社会对人提出了较高的文化要求,人的价值观念不断多元化,择业方式也在不断变化,职业学院英语课程目标必须具有时代性和开放性的特点,通过培养学生文化底蕴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在岗位变化时能做出适时和适当的反应。其次,职业学院英语课程目标的兼容适应性还指课程目标应有前瞻意识,在体现社会和职业当前需要的同时,也要和未来需要有所联系,使学生能适应未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特别应注重培养学生通过网络和工具书进行自学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英语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再次,应该淡化学科意识,把英语课程和其他文化课程、专业课程整合起来,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注意学科间课程目标的兼容和适应。
参考文献
摘 要 基础管理工作是企业一切管理工作的基石,只有企业基础管理工作扎实,企业管理创新才有可能。企业需要的是基础管理工作,现代企业管理必须建立在一个扎实的基础管理之上。因此,抓企业管理就必须抓基础管理。文章从公司、部门和员工三个层面探讨了如何进一步加强石油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
关键词 石油企业 基础管理
一、公司层面(宏观层次)
企业高层的决策对基础管理工作的开展起着方向和引导作用。因此,要做好基础管理工作,从企业的整体和大局出发,在宏观层次上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宣贯力度,明确基础管理工作的含义
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工作必须以“基础管理”为理念指导,加强以基础管理工作为主题的各项宣传活动,包括下发正式的文件,召开研讨会,推进典型示范和推广活动等,但其前提是要明确基础管理工作的涵义,让员工明确的知晓什么是基础管理、基础管理包括哪些内容,实施基础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如何开展基础管理等基础性理论或概念。
(二)注重目标管理,提升基础管理的过程控制能力
管理是依据目标进行的管理,目标的设定要与公司的战略规划、长远发展联系起来。有明确的工作目标,才能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保障各项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提升整个基础管理系统的稳定性、连续性。
(三)注重反馈与激励,保证基础管理推进过程中的干劲与热情
一是对基础管理各个阶段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验收与反馈,在反馈的基础上进行修正与完善。二是对基础管理的结果与各项奖励措施相挂钩,奖优罚劣,奖勤罚懒,真正体现管理中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也增强基础管理开展后续工作的热情与干劲。
二、部门层次(中观层次)
企业各职能部门对基础管理工作的开展起着承上启下作用,在管理上,各职能部门需要变被动为主动、深入到基层,摸清情况,切实负起自己的责任,将各项将工作落到实处,才能正确开展好基础管理工作。
(一)建立与健全部门各项规章制度
企业各项规章制度是企业正常运行的保障,企业应结合现在新体制下的要求,在原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补充,使之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一是要狠抓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努力维护规章制度的权威性和严厉性。二是要提高企业标准化工作的水平,促进企业管理工作稳健发展。三是要避免制度本身的缺陷,或者避免产生执行不力问题。
(二)深入基层,做好调查研究工作
调查研究工作贯穿于企业管理工作的始终,是基础性工作。调研,调研,顾名思义,既要“调”又要“研”。只“调”不“研”,不叫调研。调查研究,重在研究。调查研究是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调研过程中,调研人员始终要把了解民声、民愿,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当作调研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做到言而有信,抱着解决问题,为下层单位服务的态度,才能达到调查研究的目的。
(三)加强信息沟通渠道的宽度和速度
一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和完善企业的信息网络,搞好经济信息的集成和共享。诸如电子计算机技术,建立完善的内部信息传输网络,通过技术改进提高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加强企业自身的控制和调节能力。二是通过微机联网,与企业外部市场开通信息渠道,及时收集和信息,提高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保证信息传播及时、准确、齐全、配套。
(四)扎实推进部门的教育培训工作
一是要结合油田现在的实际情况,加强对基层管理人员的培训,使职工素质高能化,改变职工队伍素质落后的局面,必须认真地对职工进行全面培训,要以新的基础管理工作项目为主要培训内容,让每一个员工都能有比较透彻的了解;组织多层次的岗位技能培训,使职工牢牢掌握专业技术和操作技巧;彻底改变当前普遍存在的培训流于形式的倾向,严格考核和培训管理制度,要做到培训、考核、使用三位一体化。
三、员工层次(微观层次)
企业的员工是基础管理工作的最终推动者,从员工层面来讲,开展基础管理工作,是每位员工的义务与职责所在,同时也是管理收到实效的最终受益者,员工要做好基础管理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做好时间管理,保证工作的计划性和有序性
时间管理的三部曲是记录时间、分析时间和管理时间。记录时间就是要了解自己真正是如何使用时间的,即如何诊断自己的时间;分析时间就是管理者的事务都可以按照“轻重”、“缓急”两个维度进行分类和排序;管理时间就是管理者需要编制每天的时间工作表,根据事先计划和要事优先来分配和安排时间,最后进行反馈与检查,即要在实践中进行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寻求不断改进。
(二)做好能量管理,保持工作的干劲与热情
人的能量包括基本的四个层面:身体、情绪、思维和精神,人的能量是有限的,因此必须合理分配与管理好能量,一是处理好工作与家庭的关系。二者合理处理好运动、睡眠与饮食的关系。三是培养有益的生活情趣,戒除不良生活习惯。
(三)做好环境管理,保证工作时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关键词:美术教育;价值;实践路径
一、美术教育的真正价值
教育是一种具有功能性的培养手段,包括个体和社会。美术教育的个体是其固有属性,社会则是其衍生属性。美术教育所蕴含的个体属性和社会属性都要求有与之相匹配的价值性。价值性是美术教育存在的重要前提,美术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才,直接面对的是个体,在促进个体成长的过程中推动社会文化建设。美术教育作为一种对价值选择和期待的应然,是对生存价值、生命质量和美学意义的追寻与确证。“人作为有着自身需要、目的、追求、向往的活体,他总是为着某种目的而进行活动。因此,人所参与的活动总是涉及一定的价值倾向性和价值选择的活动,都是追求价值、实现价值的过程。”①美术教育的作用,就是根据个体追求价值、实现价值的需要,赋予被培养的人才敬重美学、钻研艺术、服务社会、传承文化的价值功能,使其肩负起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的重任,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连接世界文化的责任。美术教育的作用决定了美术教育的范畴,美术教育的形式决定了美术教育的广泛性与研究性的结合,它既包括幼儿美术教育,也包括大学美术教育和成人美术教育,是基础性教育与专业性教育的结合。但无论是基础性美术教育还是专业性美术教育,其核心价值都是关于美的教育,其中既有关于研究美的学问,也关乎创造美的艺术技能。需要注意的是,过去,我国的美术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的美术教育,在以升学为指导思想的教育理念下,核心价值取向发生了偏差,轻视美的教育,重视美术技能,与美术教育的核心价值越行越远。美术教育的核心价值应该也必须成为美术教育的根本之所在,只有坚持美术教育的核心价值,才能培养受教个体的想象力,引导受教个体建立起具有多重复杂美学情感的联络体系,奠定艺术创作的基础。
二、美术教育的实践路径
虽然美术教育应从多角度、多层面着手,但必须确认美的培养是美术教育的核心规定性。换言之,必须超越现行的功利主义思想,从艺境的视角探索美术教育的内涵,提倡文化层面的美术教育观,这样才能凸显美术教育独特的含义,并使之在当下的美术教育实践活动中发挥作用。一方面,必须确认美术教育的人文特质。诚然,高超的技艺、高标准的美术作品质量观、认真负责的职业态度等均是美术教育的应有之义,但其本质规定性必须与艺术之境的美学维度相契合。对于真正的美术教育者而言,教育首先是自身充盈的生命力、创造力外化的活动,是人生价值大放光彩的展台,是保持艺术自我、追求解疑释惑的通道。唯有如此,才能使美术教育永葆本真,且弥足珍贵。另一方面,必须坚持狭义教育与广义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所谓狭义教育,是指美术基础性知识的教育。美术毕竟是需要手、眼、心互动才能产生的艺术,是将理想情感发展、进化为完整艺术品的手工作业。因此,在这个教育层次,坚持基础性的美术技能(包括临摹、素描、构图、色彩、写生等)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在这个教育环节,需要注意对受教个体的美术核心价值取向进行培养。取向是由事物特性所规定并选取的事物发展的应然倾向、趋向和向度,它属于价值层面,体现了事物的目标价值与方向。教育者应该明了,今天的教育是为了给明天的社会培养德才兼备、明晰真善美内涵的、广义上的美学鉴赏者奠定基础,从而使受教者的美术思想的生成性与过程取向、能育性与实践取向、价值性与超越取向、整合性与创新取向获得基础层面上的相互联系、密切相关、辩证统一。广义教育注重对正面美术作品感悟的培养。笔者认为,就艺术作品本身来说,是否具有正确与谬误的区分,向来是艺术界众说纷纭、争辩不休的话题。因此,在美术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对“伪艺术”必须保持足够的戒心。教育学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是“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内化生成的建构与发展的过程。美术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才的活动,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并以过程的方式展开的,既然过程属性是教育的基本属性,那么对于分辨能力尚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中小学生来说,把能够弘扬正气、培养品德的艺术作品以美育的过程引导到艺术作品核心价值取向的解读上,比把那些充满争议的或者荒诞不经的艺术作品提供给涉世未深的受教育者解读,更有益于他们的成长。美术的核心价值在于美的培养,其实现需要教育者以自身的素养,培养受教个体相应的艺术创作能力,以帮助受教个体获得全面的美术教育,从而有利于他们的成长与成才。与成才。
作者:赵媛媛 单位: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教研室
参考文献:
[1]李芳.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与路径研究.美术教育研究,2015(11).
摘 要:本文以职业院校普遍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背景,阐述了一个鲜明的主题,即在操作技能训练的同时,深入开展思维训练,培养双手灵巧、头脑聪明的创新型发展人才。
关键词:操作技能;思维训练;相得益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综合性课程,几乎所有职业院校都把它作为文化基础课来开设。站在课堂上看,“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质有两层教育意义,上面一层是为操作技能训练奠定基础;下面一层是为开展思维训练搭建平台。如何实现“计算机应用基础”在双层意义上的教育目标,是教学改革所面临的更深层次的问题。
1 培养善于思维的技能型人才势在必行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使命,深化创新教育是教育必须承担的责任。然而,创新思维是最复杂、最综合的思维方式,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开展科学的思维训练,才能把创新教育落到实处。
(1) 操作层面上面的事情重要,但不全面
从操作层面讲,“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几个标准模块各自起到了不同的基础性作用。比如,Windows奠定了运行软件和管理文件的基础;Word奠定了文字处理的基础;Excel奠定了数据处理的基础;PowerPoint奠定了多媒体制作的基础;局域网与Internet奠定了网络操作的基础。除了个性操作功能之外,各个模块又具有共性。比如,菜单的基本概念、窗口的操作方法、快捷键的功能定义、图形化语言的含义以及“帮助”系统的功能等等,都从不同的应用角度反映了相同的知识和方法,形成真正的应用基础。
综上所述,“计算机应用基础”对于学习专业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都起到了名副其实的基础性作用。美中不足的是,由于过于关注操作环节,致使“灵魂工程师”们共同肩负的主要重任之一的智力教育,竟然与这门文化基础课擦肩而过。在操作型课堂上,教师喜欢下达“单击”和“双击”等教学口令。这种“口令式”的教学环境冻结了学生的思维,虽然双手灵活了,但头脑僵化了。在紧张而单调的训练中,学生们的眼睛死死盯住屏幕上的指令和字符,双手机械地操作着鼠标和键盘,思维逐渐变得僵硬和佝偻。这种教学方式省时、省力、省脑子,教师们习以为常,学生们司空见惯。从记忆型学习和跟随型操作中走出来的学生,在课堂上固守着操作层面上的阵地,在实践中固守着仿造来的技能,缺乏自主学习、独立工作和改革创新的能力,面对新问题和新技术,往往故步自封、一筹莫展。
(2) 操作层面下面的事情麻烦,但很深刻
要想完成技能和思维双重训练任务,必须要冲破惯性思维的障碍,还要改革传统教学的模式,这确实比穿旧鞋走老路要麻烦得多。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教育和智力开发资源,这门课程不但能够奠定脚下坚实的基础,还能够为智力开发提供宽阔的平台。
计算机是吸取了众学科的精华而诞生的能够思维的机器,模仿人的大脑形成了自己的系统硬件模型,用人脑的许多特定“算法”构成自己的软件模型。借助于算法的灵活性和严谨性,借助于计算机操作界面的友好性,计算机完全可以为思维训练搭建一片宽厚的智能平台,让有理想的教师们大展创新教育之宏图。
当我们引导学生穿过操作层面,进入思维训练的平台,就会感受到浓厚的计算机文化气息,触动着大脑兴奋和思考,将原来单纯而浮浅的操作训练与活跃而严谨的思维活动结合起来。比如,用鼠标操作窗口时,引导学生们感悟鼠标指针和窗口部件变化的特定含义,理解计算机的图形化语言,使学生的想象力逐渐丰富,逐渐增强了独立学习和开发新软件的能力。再如,编写及调试分支结构和循环结构的程序时,可以全面锻炼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和分辨力。这些足以说明,计算机的应用不只是限于社会和自然,还有我们人类自己的大脑,这是最深刻的计算机应用。
(3) 动手与动脑是相得益彰的事情
俗话说,平坦的前面总会有许多坎坷做铺垫,通途的旁边总会有几条弯路做陪伴。科学的认识是从无数次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高级的技术也是经过无数次基本的训练才掌握的。例如,从网页中复制了一些文字后,开始只是简单地执行“粘贴”命令,但复制过来的可能不只是文字,脱掉附着在文字之上的表格和格式都要经过一番周折。久而久之,简单操作产生的烦恼开始让思维活跃。是否有另外的途径能够只把文字粘贴过来呢?经过思考与探索,如果采用“选择性粘贴”中的“无格式文本”,既可以避免因网页格式带来的麻烦,还能够让新成员适应自己文章的格式,明显地提高了操作效率。可见,思维的活跃与发展离不开实践,实践的成败与优劣与思维的程度与方式密切相关。
操作是思维的基础,因为思维的发展是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反过来看,思维又是行为的导向,大脑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之后的行为,比盲目行动的成功率要高许多倍。如果操作是一把梳子,思维是一团乱麻,只有经过不断梳理,才能使千头万绪的思绪井井有条。如果把操作比作是刺绣的针,把思维比作是绣花的线,只有经过穿针引线,美好的想法才能变成现实。操作与思维虽然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活动,但是相得益彰。
2 在教学中渗透思维训练要循循善诱
用脑科学的观点来看,学习是脑信息传递和转化的过程。教学行为产生的大量信息,从学生大脑神经元的树突输入到核心细胞中,经过抑制或放大,最终形成的输出信息从轴突传递到邻近的神经元。在此过程中,维持信息传递的根本机制是电信号和化学信息之间的频繁转化,最终引起神经元组织永久性的化学变化。可见,思维训练不可能一挥而就,只能是循循善诱。
循循善诱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有节律,逐步进行;另一层是指导和引导。这两层意思全面地概括了思维训练、智力开发区别于其他活动的最本质的特点,是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思维训练必须遵守的基本法则。
(1) 思维训练应该有节律的展开
思维训练只能循序渐进地进行,正象小苗从松弛的土壤中钻出后需要逐渐长高一样,任何拔苗助长的行为只能导致学生在智力和心理方面的偏差或欠缺。学生的认识开始往往带有偏见性和主观性,每当遇到一个新问题,他们习惯用自己的观点和认识来解决问题。教师要想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去思考问题,必须遵守两个原则,一是放松,二是渐进。下面以在Excel工作表中建立公式为例来验证这两个原则的正确性。
为了解除学生学习Excel公式的为难情绪,教师设计了一个步步深入、逐渐变难的教学阶梯。从最低点到最高点,建立公式的教学过程一共被划分为6个教学环节:手工输入无变量公式、手工输入有变量(单元格地址)公式、手工输入有函数的公式、用鼠标引用单元格地址建立公式、用鼠标引用单元格区域建立公式、用鼠标引用不同工作簿中的单元格地址(三维引用)建立公式。由于不断提出不同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教学自然而有序地从一个环节进入到下一个环节。在这样有节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发生了循序渐进地变化。
(2) 思维训练应该因势利导
因势利导是指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进行引导,根据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是进行思维训练的有效途径。也可以把因势利导和武术中的技法联系在一起,那就是“借力”。换句话说,因势利导是教师借助学生自己的力量驱动学生进步,包括掌握技能和增长智慧。
1) 用想象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富于想象是年轻人的特点,只要把想象力激发起来,就会在想象和现实的结合点上产生一个清晰的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在用Word处理文字时,设置字符间距格式可以改变字符在页面中的水平位置和垂直距离,抓住这个要点设计教学,能够使技能训练和思维训练得到很好的互补。教学可以不针对文章的排版来学习字符间距格式,而是经过巧妙的构思,把有关字符间距格式的全部知识点和技能点融合在具体的字符作品的创作之中,让学生们用老师提供的5个字符素材“”,运用字符间距格式创作一幅“高山滑雪”图,如图1所示。
图1 完成任务所需的素材和效果图
摆在学生面前的5个字符素材和最后制作的妙趣横生的“高山滑雪”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在想象力的推动下,思维得到了充分的舒展。学生在思考、实验、再思考、再实验的循环过程中,通过提升字符“”、缩小字符“”与“”的间距和增加字符“”的宽度,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本节课将知识、技能、思维和情感教育集中在完成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操作过程中。通过设置字符间距来创作“滑雪”场景,既帮助学生理解了字符间距许多难于理解的概念,突破了设置字符间距的操作难点,还训练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另外,在构思和实现运动员激烈竞争的场景过程中,学生们还受到了“为竞争作好准备,在竞争中努力拼搏”的思想教育。
如果把知识、技能和智力比作是课堂教学的三基色,借助于想象力这支画笔,可以调和出五彩缤纷的色彩。但是,要想描绘一幅精彩的的图画,还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运用创造性思维,精心地构思,努力地实践。
2) 用问题驱动学生认真思考
文字处理软件Word是“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敲门砖,许多计算机高手都是从这里入门的。但如果采用简单、机械和模仿的教学形式,入门很容易,要想成为高手却只能是望尘莫及。
“替换”是Word从最低版本开始就具有的编辑功能,在探索式授课方式下,教师给学生出了一道难题。有一个用制表位格式制作的“学生名单”,要求把几十个人的姓名填写到表格形式的“学生签到表”中,但是不允许复制,要求实现自动转换。当老师提出这样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时,许多学生都以严肃认真的态度来对待。在学生迷惑不解的时候,教师提示学生到“替换”对话框中的“高级”功能中寻找解决方案。图2是原来的“学生名单”和需要新建的“学生签到表”。学生们解决难题的思维活动就是从二者的对照过程中逐步向深入延伸的。
图2 “学生名单”和“学生签到表”
思维活动展开以后,如何在每个姓名的后面增加4个制表位是学生思维活动中遇到的最难障碍。教师用数学中的A=A+B的变量思想启发学生,学生们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终于明白了:如果用Word的“替换”功能来解决,A=A+B就相当于用A+B替换A。如果“^t”代表制表位,“^p”代表回车符,那么,用“^t^t^t^t^p”替换“^p”就可以跨越这个障碍。难题解决后,学生们终于创造了利用制表位自动生成表格的奇迹。奇迹的发生,使固守在学生头脑中的“菜单命令式”思维方式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休闲的大脑开始活跃起来,思维由被动变成自觉,由浮躁变成深入,并逐渐向灵活而严谨的方向转化。
3 教师是成功开展思维训练的关键
(1) 恪守奉献是开展思维训练的基础
要想在课堂上取得技能和智力双丰收,花费精力认真地进行教学设计是必要的前提条件。没有奉献精神就不能付出大量的时间,没有充足的时间保证,要想完成高质量的教学设计谈何容易。
下面,仍然以“替换”功能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当发现可以在“特殊字符”之间开展“替换”操作后,可以用“要查找的文字”替换“任意字符”,再配合“格式”按钮的操作,就可以对文档实现自动格式化操作,几乎可以实现手工格式化的全部功能。那种在弹指一挥间让版面格式变化万千的壮举,着实在学生思维中激起了不小的波动。然而,要想把几十节课才能完成的文档格式化的全部教学内容在“替换”操作中重新再现一遍,需要花费多大的精力不言而喻。可见,研究思维训练比准备技能训练要花费许多倍的时间和精力,无疑需要教师的无私奉献来支撑,离开这一点,一切都是空话。
(2) 潜心研究是思维训练成功的保证
“教师用心,学生用脑”,这句话既揭示了师生之间心灵相通的因果关系,也对教师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固然是课堂的主体,但如果教师不深入研究教材,就不能有效地与学生进行思维互动,思维训练只能是走过场。站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上看,教师只有深入研究在应用软件中蕴藏的基础性知识,从基本操作方法中发现共性的操作技巧,才能在简单中发现复杂,在平淡中掀起,才能为开展思维训练提供足够的有价值的训练素材,提供科学的有效的训练方法。
比如,在“字符间距”格式中,单纯为排版服务的技能性问题比较简单,但如果深入研究,就会发现“字符间距”竟然是许多特殊字符格式产生的基础,比如带圈字符、字符合并、字符阴影等。再进一步探索还会发现,通过精确地设置字符之间的水平间距和垂直距离,还可以合成无法用键盘输入的稀少文字,还可以自由构造文字的特殊格式,产生奇特的艺术字效果。可见,只有深入研究基础性和操作性的东西并应用到教学当中,才能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新颖的训练素材,这是成功开展思维训练的基本保证。
参考文献
[1] 卫正勋.论诺贝尔医学获奖者的思维方法[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2] 刘克俭.创造心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
[3] 杜慧群.逻辑与思维技巧(第二版)[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问题现状;解决方案
PPP模式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目前可以说已经成为了经济社会中的一种重要的合作式的关系。中国目前已经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深水区,如何维持住发展的势头已经成为了全社会共同在关注的一个课题,而PPP模式的优势使得人们日趋倾向于这种合作关系来推动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而促进经济的继续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PPP模式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的PPP模式中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在本文中,笔者将首先论述PPP模式的定义,然后具体阐述我国PPP模式现阶段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推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推动PPP模式在中国的进一步推广。而要分析问题和提出相应的对策,首先我们就必须了解什么是PPP模式。
PPP模式的含义目前已经有了统一性的定义,PPP是英文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的缩写形式,它指的是政府和社会资本或者说私人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可以说是一种存在于公共基础设施中项目运作的模式。在PPP模式之中,所鼓励的是私营企业和民营资本和政府进行积极有效的合作,共同参与到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来。这种模式最基本的合作方式是特许权协议,这一协议同时对双方都产生约束力,并有为双方的利益提供基本的保障。PPP模式以项目为基础,其中社会资本往往会占据一定的主导地位,能够起到提高工作的效率和经济利益以及降低风险的作用。政府在这一模式中则必须起到扶持的作用,通过资源和政策的倾斜和优惠推动合作的进一步展开。
与BOT模式相比较而言,PPP模式的主要特点为:在项目的中后期建设管理运营过程中,政府往往会更多地参与其中,而企业则主要针对项目前期的研究立项等过程。政府和企业全程参与整个过程中,二者之间通力协作,合作的时间更长,信息的沟通更加便捷,双方具有对等性。
PPP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伙伴关系、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三点且具有较强的优越性,例如,通过PPP模式,双方都可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政府节省了支出,私人企业也降低了成本;工程进度能得到较大程度的减少,不会因为项目规模较大而影响工作的正常完成;基础设施项目也可以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拓宽了资金的来源,同时其质量也因双方的共同努力等得到大大提高;总之,PPP模式是一种共赢的模式,政府和私营机构都能从中取得利益,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也正因如此,面对PPP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我们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尽快地解决问题,使PPP模式能够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一、PPP现阶段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中国的PPP模式已经经历了大约10年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PPP模式以其优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并不意味着PPP模式的运行是一帆风顺的。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发现,有接近七成的PPP模式在运行的初期遇到了较大的困难和障碍,这就说明PPP模式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在阻碍该模式的正常执行。下面笔者将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分析。
(一)投资与收益的周期较长
众所周知,PPP模式中的项目大多与基础设施建设有很大的关系,而基础设施的建设基本上都具有建设周期长,收益回报慢的特点。目前,基本上PPP模式所针对的基础性项目主要包括供水厂、污水排放和处理、城市运输、垃圾焚烧等方面,这些项目的特点就是周期较长,可期待的回报速度较慢,并且回报率不尽如人意。再加上这些项目关乎到国计民生,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基本利益息息相关,是由政府所提供的基本产品,并没有最基本的规章制度提供安全保障,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融资风险,因而在项目的进行中投资人往往会面对较大的亏损风险,这样投资人的投资欲望就会大大降低。除此之外,许多我国早期的投资项目虽然具备较好的投资前景和较高的回报率,例如高速公路,但是这一领域的市场早已饱和,投资方难以继续加入,而现有的投资领域又存在着较大的难度和风险,所使用的模式经常是BOT模式,这样就对PPP模式的正常进行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响。
(二)项目的运营难度较大并且成本较高
在前文中,笔者已经提到,PPP模式所关乎的项目大多数是基础性的公共设施,这种类型的设施的项目周期一般都比较长,而且项目后期还需要系统化的运作,这又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在项目的初期,私人机构或是企业通常会注入大笔的资金,构成项目建设的基本资金。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基础性的公共设施在项目的后期同样也需要较大的资金,这一笔资金的量与初期相比同样也是巨大的,其来源大多是政府的公共财政补贴。由于前期与后期的资金源存在差异,在项目的进行过程中,自然会存在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博弈。这种博弈有时会对项目的正常进行产生消极作用,后续的成本可能会走高,进而提高项目正常进行的风险。这在目前也是PPP模式M行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很有可能会激化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矛盾,导致项目无法完成,即使完成,项目的质量有时也达不到标准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