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生理想教育范文

初中生理想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生理想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生理想教育

第1篇:初中生理想教育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在全面分析初中生交流与合作能力现状的基础上,对初中生的合作学习效果进行了调查分析,根据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确定了影响初中生交流与合作能力提高的因素,在初中化学与数学的教学中,合理应用交流与合作能力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人相处,是21世纪的人所要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传统的教学只注重教师的“教”,而不重视学生的“学”,课堂教学过于强调认知的价值,而忽略学生的心理和社会适应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体现,学生的意愿、差异、情感态度难以得到应有的尊重,学生在一种压力和感到威胁的环境中学习。新课标下的交流与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心理和社会适应性的发展,是“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的重要源泉。

一、初中生交流与合作能力的现状

目前,课堂上教师们都在积极构建“小组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模式,其中有许多精彩的片段,但同时还存在相当部分的“生搬硬套”,“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导致交流与合作学习形式化、表演化。往往是教师设问,宣布讨论,学生便匆忙分组,七嘴八舌,热闹非凡。这似乎也成为公开课必备的点缀。可仔细一看,这热闹背后存在的学生“交流与合作学习”是只“作”不“合”,学生大多“各自为政”,有的搞“一言堂”,多数学生一言不发,故作沉思状;有的你争我抢,谁也不听谁,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wWw.133229.cOM更有甚者,不让别人插话,全得按我说的办,“老子天下第一”。当教师示意结束时,每小组的代表发言有条不紊,汇报时说的是:“我认为……”,“我想……”,而不是“我们小组认为……”。试想,这样的轰轰烈烈,有“形”无“质”的交流与合作,将会把学生引向何方,有多大的实效性呢?目前交流与合作学习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1.将小组交流与合作等同于小组讨论。

2.自由放任,缺乏监控和指导。

3.交流与合作学习的随意性。

4.“热闹”掩盖下的少数人学习而多数人休闲。

5.分配交流与合作学习小组的随意性。

二、影响初中生交流与合作能力提高的因素

1.教师方面的因素

教师是在传统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在其学生时代,交流与合作的潜能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与人交流与合作的技艺未能得到充分的培养,而教师的交流与合作理念也未能有效构建,从而造成交流与合作教学技巧的贫乏。尽管许多教研活动都把交流与合作能力作为重点进行研究,但在实际操作中无章可循,适度难控,很难收到理想化的教育效果。学生交流与合作的习惯尚未养成,教师急于求成,操之过急,违背学生的生理、年龄特点,不讲清要求,不考虑学生的生活背景,随意地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不研究“同质”或“异质”,不给学生明确的任务,没有动态地变更小组人数及成员的角色,不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不能科学处理好独立学习和“交流与合作学习”的关系,一味地让学生交流与合作、讨论,结果只能是表面热闹,实效不强。

同时,教师往往忽视学习小组带头人的功能,没有让“领头雁”的作用发挥好,小组里生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不能协调发展,使得交流与合作不能深入。另外,教师还没有及时转变角色,融入小组讨论中。

2.学生方面的因素

一是学生参与“交流与合作学习”的程度不均衡。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在“交流与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是不均衡的。个别学生频频发言,大部分学生默默无闻、一声不响,成为“多余人”。这种少数人学习,多数人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的“交流与合作学习”的效果必然有限。二是部分学生性格、能力、家庭背景及情感体验等因素使得他们不能很好地与别人交流,存在较强的胆怯、羞涩心理而以旁观者的身份自居。目前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自私心理严重,以自我为中心,普遍缺乏交流与合作意识和机会。有的学生的个人职责不明确,有的学生不愿意当众表露自己的思想,部分学生缺乏自制力,不专心,易受干扰,爱做小动作,爱跑题,常讲一些与主题无关的话题,影响“交流与合作学习”的效果。

3.评价方面的影响因素

目前尚不能建立一套与之相匹配的课堂交流与合作学习的评价模式,教师分不清“交流与合作学习”是手段还是目标。有的教师甚至片面地认为:某个学生的成绩好了就可代表集体成绩;或者是小组成绩一般就说明全组学生都一般。操作上体现出较大的随意性,缺乏理念指导和科学评价,缺乏创新,长期以往,势必造成交流与合作学习的形式化。

三、交流与合作能力培养的策略

那么如何有效地对初中生进行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呢?美国青年研究中心对必要的社交技能进行了总结,认为“组成技能、活动技能和交流技能”是交流与合作应具备的条件。因此,交流与合作学习应从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技能技巧上入手。

1.组成交流与合作小组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在分组或自己组合活动小组时往往不知如何着手,交流与合作的第一步就卡住了,其原因在于一些基本交际语言的使用上出了问题。因此,有目的有计划地从学生的基本社交性语言入手,积极引导,提出要求,让学生学会沟通成为交流与合作学习的一个重点。如:“你好,交流与合作愉快”等一类的打招呼,互相问候,自我介绍,或微笑、握手、击掌等,创造一个交流与合作的氛围。这些常见的“打招呼”语言和动作是组成交流与合作体的重要开端,具有“打破僵局”的作用。

2.小组活动技能的培养

一个团体需要凝聚力,有凝聚力的团体才有生命力,缺乏这一点,交流与合作体就有可能解体,或流于形式。那么,这种凝聚力是什么呢?它应是小组成员对共同目标的确认和激励。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积极参与和激励学生,引导和鼓励学生互相积极评价自己和他人,表达感谢与应达感谢,倾听和尊重他人讲话,“鼓励他人参与及对鼓励参与的应答”,“尊重差异,善于从别人的立场看问题”,对小组成员的成功表示赞赏,失败表示鼓励,以及倾注情感、平等相待等,都能增强交流与合作体的相互理解和友谊,而“理解和友谊”则更能产生凝聚力,这样便逐步形成与人相处的技能。

3.交流技能的培养

“交流就是彼此把自己有的供给对方”,交流的主要工具是语言,心理学家认为:“语言的第三个职能是交流的职能,即传达知识、态度和感情。”在学习中,教师要重视对话,让学生积极提建议与应答,询问原因和提供原因,有礼貌地表示不赞同与不赞同的应答,或学会说服他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也就是“学会微笑与倾听,做会说话的人”。教师在语言表达上给予的积极引导,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运用,养成习惯。

四、在交流与合作学习策略的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需要重视的问题

1.在实施交流与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好全班教学、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的时间分配,做到开放空间与开放时间相辅相成,不能影响教学内容的完成。尤其在课堂交流与合作学习中,只有那些能够形成“认知冲突”的问题才能体现交流与合作学习的价值。

2.关于在交流与合作学习中,如何从整体上对每一成员进行评价,是定量评价还是定性评价,过程评价和结论评价如何有机地相结合等,都还没形成一套适宜的评价理论和方法。

交流与合作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是学会交流、交际、与人相处的过程。由于中国“独生子女”的特殊国情,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强调自我是一个普遍现象,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人相处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交流与合作学习的环境之下,既是交友,又是交流,既有交流与合作规则的约束,又有自主的探索、相互的激励和影响,对发展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与民主精神、个人责任感和人格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终身教育和终身体育的基础。

在初中教学中合理使用多样化、个性化的交流与合作学习策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化学和数学的兴趣,改善学习态度,有利于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有待于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完善、提高。

参考文献:

第2篇:初中生理想教育范文

一、创设情境,激感

根据教材特点创设情景 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课文绝大多数虽为名家名作,且各具特色,但往往不乏选材平凡,语言朴实之作。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作者选择了生活中最平凡的事件展开描写,如果教师用常规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去学习文本,学生可能会对文本的理解感受不深,难以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父子情深”。

为了让学生对文本有不一样的体会,我将课文设计成课本剧,让学生模拟文中的父亲、儿子,离别时的背景加上音乐的渲染使学生对蕴含在文本中的父子情深有了不一样的体会。通过学生的表演和亲身体验,就能把朱自清对父亲的爱,发挥得淋漓尽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这使学生进入特定的氛围,唤起了他们的情感体验和丰富的想象,并使他们联想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情,这样学生就会对生活中看似常的生活事件有了不一样的体会和理解,也更深刻的领悟了文本中饱含着父子之间最真情的爱。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景 由于中学生的心理特征的差异性,在语文教学中,单靠传统的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已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的出现为情景创设提供了可能,如教读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瞑》一诗时,首先要求学生预习全诗,对这首诗展开丰富的想象,并在此基础上画一幅山居秋瞑的意境画。然后,收集学生绘画分别投影到大屏幕上并让学生对照大屏幕解说他们的绘画意图,分析诗歌与绘画的关系,找出自己作品的闪光点。经过学生的不断参与和解说,最后老师再结合作品作进一步分析总结。在这种方式中,通过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景并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不但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发展,也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王维“诗画合一”的艺术风格。

二、巧妙设问,层层启发

结合“小说”设问、启发,培养想象力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往往蓄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主题,所以也就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以《孔乙己》一课的教学来说,学生通过自学基本能了解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性格、品行及孔乙己一生的悲惨遭遇。在弄清楚这些基本问题之后,结尾有这样一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学生读到这里会思索他的结局如何?究竟是怎么死的?

那么后来他到底是怎么死的呢?这样一问,学生想象的翅膀纷纷展开,并议论纷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孔乙己的生活背景和社会背景,有学生说孔乙己一人孤零零的,最后在一个寒冷的冬天饿死了……但如果课堂的想象到此,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是肤浅的,教师要再引导学生思考:是谁造就了孔乙己悲惨的一生?从而让学生的思考从生活表面上升到对社会制度层面,获得对文本的理解。

结合“诗歌”设问、启发,培养想象力诗歌看似简单,由几个字组成,但诗歌的意蕴却比较丰富,好的诗歌所蕴含的意境就是学生想象的良好素材。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诗人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名诗句,诗中把塞北的雪来得急、下得猛想象成一夜梨花盛开,让读者看到了雪花飘落的情景,是多么的形象啊!又如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运用了大胆的夸张想象,把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一泄千里的宏伟、壮阔的画面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出来,讲解此句时可巧妙地进行设问:庐山瀑布到底有多高、有多壮观啊?李白又是如何写的?如果你是李白你又会如何写啊?如此种种,无不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绝佳素材。

第3篇:初中生理想教育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学;想象力

想象,是人类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马克思曾经说过:“想象是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爱因斯坦也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精心设问置疑,培养创造个性

问题是创造之源,疑问是创新之母。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指出:“思维自惊异和疑问始。”北宋哲学家张载说过:“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有“疑”,方能使学生在学习上感到困惑,处于“愤悱”状态,产生认知冲突,引起探究性反射,产生思维活动。而在“无疑”状态下,学生被动接受,盲从依附,思维往往被束缚在教师设定的圈子里,创新个性就会受到严重压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和灵活度,要善于创设一个民主融洽的课堂教学环境,巧引妙问,精心设疑,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精思多问,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自由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例如:教学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一文时,笔者采用以学生质疑为主、教师点拨为辅的方法,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让学生认识此文的深意所在。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便从中找出了疑问点:为什么苏州园林的布局故意避免对称?为什么说“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和阅兵式似的道旁树”是不足取的?整个园林的建筑都是不对称的,为什么设计师们会有如此超凡脱俗的意识?这样,学生在疑问中思考,培养了创造个性。

二、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积累知识,扩大知识面

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就必须开辟广阔的课外阅读天地,不能让学生的目光只停留在教科书上。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适合学生的书籍,例如《读者》《青年文摘》《语文周报》等优秀报刊,这些报刊上丰富的课外知识、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情感教育,能让学生受益匪浅。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向学生推荐读物,如学完《沁园春・雪》,推荐阅读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长沙》;学完《智取生辰纲》,推荐阅读《水浒传》;学完《陈涉世家》,推荐阅读司马迁的《史记》;学完《傅雷家书两则》,推荐阅读书信集《傅雷家书》。这样,联系课文内容积累下来的语言材料,学生印象深刻,感觉真切,说话作文就能脱口而出。

三、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为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

宋学家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就告诉我们,要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得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生活,观察生活。“百闻不如一见”,阅历丰富的人,表象储备才丰富,而表象储备丰富才能通过夸张和联想等方式创造出更多的想象。因此,要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机会走进大自然,去观察山川河流,去观察花鸟草虫;引导他们接触社会,去体验人间冷暖,去感受世态炎凉;引导他们在生活中捕捉形象、积累表象,让学生为自己插上想象的翅膀。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不仅可以让学生积累好词佳句,懂得文章的谋篇布局,而且可以间接地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为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打下基础。因此,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很重要的。

四、利用“意义空白”,开启学生的想象

现代画家齐白石在画“蛙声十里出山泉”时,用泉水中的小蝌蚪来代表“十里蛙声”,给赏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这种技法称为“空白艺术”,如果应用到文学作品中,就形成了作品的“意义空白”。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意义空白”来开启学生的想象。如:鲁迅的《孔乙己》一文的结尾,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一句,用看似矛盾的两个词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这种“意义空白”很容易让学生想象到孔乙己当时的落魄与悲惨及当时的社会现实,更深地理解小说的主题。

五、强化作文训练,提高学生想象能力

第4篇:初中生理想教育范文

一、关于生本理念

生本理念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强调将学生作为整个教育的核心,尊重和依靠学生。它主张教育应实现由“师本教育”到“生本教育”的转变,也就是将教师的以教为主,变为学生的以学为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其全面发展。例如,教师在讲授以“爱国”为主题的课程时,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应该是先告诉学生什么是爱国,爱国有哪些具体表现等。但是,将生本理念植入后,在教学中教师会先让学生表达什么是爱国,爱国有哪些具体的表现等,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最后教师进行归纳和总结。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现状

(1)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存在问题。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如何应用是经常遇到的问题,这也是教育领域的一大难题。实施新课改后,教师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应用的方法和理念有了较大进步,但是课堂教学效率仍然低下。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兴趣不高,只是应付老师和考试。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仍然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初中思想品德课始终采取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留给学生的学习时间太少,其余时间都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在课上缺乏学习兴趣,这样的课堂效率太低。

(2)教师的素质问题。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来讲,其内容既包括思想道德教育又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所以较为枯燥,如果教师没有很强的教学能力,并且不注意教学方法的话,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兴趣,单纯为了考试而学习,从而影响教学质量。教师的综合素质对教学效果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教师如果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积累,就能充分调动课堂氛围,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植入生本理念

(1)建立学生讨论小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小组学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方法。课堂小组学习如果组织不好,就会流于形式,起不到实际的效果。在小组教学的过程中,应将每个学生的具体分工明确好,分配好学生进行记录或是汇报等。在思想品德课上,教师应将大部分时间用于进行组织小组学习上,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便于对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进行培养,又将师生间的交流缺陷进行了弥补,使得很多在课堂教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得到解决。比如对《挫折》一课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了解挫折是什么,面对挫折的情绪和反应是怎样的,学生应该学会怎样面对挫折等。然后,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习,最后由小组中的汇报人员进行相关内容的汇报,汇报要求清晰有条理。这样,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在小组学习中得到合作和探究意识的增强。

(2)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内容较多,有时候一节课要涉及很多的知识点,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积极创新教学理念,给学生提前布置作业,让学生自己在课前预习中寻找本课的知识点,并找到与知识点相关的问题,在课上的小组讨论中和同学们一起进行学习。这种学习模式将学生放到了课堂的主体地位上,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提前预习的过程中,整理好了相关的问题和习题,分组讨论时能做到互相补充、互相质疑,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总结归纳问题的能力。

(3)转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的是单向的知识传授,学生在课堂上没有任何发言权,教师讲多少学生学多少。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将学生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师生双方在课堂学习中要相互沟通、交流、补充和启发,实现彼此体验和情感的交流,从而将教学内容进行丰富,探求新的发现,实现教学相长。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师要积极转变师生关系,将新型的师生关系确立好,使自己成为学生人生发展的导师。初中思想品德课很重要,它对学生的人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将生本理念植入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能够真心地喜欢这门课程,而不是单纯地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教师也不是单纯地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教学,而是能够充分发挥出其教育职能,充分将学生的学习潜力发掘出来。将生本理念植入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能够更好地发挥出思想品德课程的学科优势,为国家培养更加合格的人才。

作者:刘志新 单位:山东省邹平县青阳镇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第5篇:初中生理想教育范文

关键词:想象力 观察 教材资源 想象作文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在中国科技大学访问时,问起少年班的少年大学生们,是否怀疑过牛顿定律;并说,如果现在不怀疑,以后就再也不会怀疑了。的确,想象,往往孕育着创造的嫩芽,想象力是能动的知识,是创造力和智慧的必要背景。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在不同学段的各个部分都提出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首先,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基础。

观察,为儿童认识周围世界打开了一扇扇风光无限、奥妙无穷的窗户,这是想象与语言的源泉。《语文课程标准》在一、二年级“写话”部分提出“观察大自然”,三、四年级“习作”部分提出“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的要求,这是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紧紧相连的。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引导学生观察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日月星辰、周边的人文景观、自己的亲人、伙伴以及常用的物品等,并且启发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观察中想象,在观察中表述。观察过后,学生想到什么就写(说)什么,想写(说)什么就写(说)什么,没有限制与束缚。观察过后的表述是放飞想象,是自由表述、自主表达。

例如,很多老师尝试过让学生写“画写日记”,这种日记方式就是让学生把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先画成一幅有趣的画,再围绕着这幅画,写一句或者是写几句话。因为每一个学生在童年的时候,都有信手涂鸦的爱好,正如一位教育家说过的,儿童的智慧,就在他们的指尖上,绘画对他们来说,就像是一种游戏,在游戏过程中,他们可以随意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小学生遇见新奇的事或物,他们观察后得到的信息有很多,会写的字却太少,“画写日记”这种形式,就恰到好处地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记录自己观察的空间,又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自由想象的途径,从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再如,五年级学习《梅花魂》一课,当学生感受到梅花精神的时候,我就让他们写一个熟悉的、没有生命的物体,要求学生先对其进行观察,再写出它内在的精神,愿意写什么就写什么。学生写出的内容非常丰富,如:《莲吟》《蜜蜂颂》《北斗星》《蜡烛礼赞》《石子》等等。他们之所以写出了真情实感,写得很精彩,是因为他们通过平时的观察,积累了丰富的表象,为他们的想象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础,也为他们的思维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其次,挖掘教材资源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径。

如教材资源中的“课文插图”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内涵,用活插图,可以帮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有些课文的插图较多,而语文文字简洁,课文内容并没有完全地把插图的内容表达出来。这时,教师要紧紧地抓住这一空白,学习课文之后,引导学生对插图进行个性化的想象和创造。

有些课文,作者常因表达的需要留下空白,或省略一些内容,让读者去揣摩,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空白巧妙地激发学生展开想象补白,从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雪孩子》一课,课文中写到雪孩子从大火中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却化了。那么雪孩子是怎么救出小白兔的呢,课文中没有直接地表达出来,给学生留有想象的空间。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空白,启发学生想象练习说话,从而体会出雪孩子的勇敢和善良。

再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自己去吧》一课,写到“过了几天,小鸭学会了游泳。”“过了几天,小鹰学会了飞翔。”在学习过程中,小鸭和小鹰会遇到哪些困难呢?文中并没有进行描述。这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你也学过很多本领,在学习期间,你遇到过什么困难吗?你又是怎么做的呢?来引导学生想像小鸭是怎样学会游泳的和小鹰又是怎么学会飞翔的。

开展延伸课文情节的续写练习,也是教材补白常见的一种方式。即依据原有的课文情节的发展的逻辑,进行合情合理的推断,想象出以后的故事。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最后写到“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紧紧拥抱在一起。”教师就可以抓住最后一句话让学生去想像“这时,这对父与子还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这样,通过延伸文本的情节,提高了学生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再如,学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教师结课前引导学生:“第二年,书生又种了棵葫芦,书生会怎么样?展开你的想象力,编一个故事。”学生写到:“第二年,那个种葫芦的人又种下了一棵葫芦。他天天给小葫芦浇水、拔草、施肥。过了不久,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又过了几天,叶子上长了一些蚜虫。他想起去年邻居的劝告,就赶紧跑到植物医院,买来制蚜虫的药。赶紧跑回家,给小葫芦喷上药水。到了秋天,那个种葫芦的人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大葫芦一个比一个长得好。”这就是延伸想象的成果。

最后,想像作文,可以帮孩子插上想像的翅膀,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像力的法宝。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想象中的事物”,常常被老师们忽视。可能有的老师认为孩子们的想象是幼稚的,希望尽快成熟起来。其实,幼稚阶段是人生必经的阶段,也是人生不可重复的阶段,应当珍惜,充分享受,而不是跳越,或者拔苗助长。儿童的想象力往往是高于成人的,而且有一种不可重复的纯净之美的。新《课标》强调“写想象中的事物”,正是充分考虑儿童的特点,顺应他们的天性并促其发展。常见小学生想像作文有《未来的 》《假如 》《20年后回故乡》《 的传说》和自编童话、自编寓言故事等。

《创造之秘》这本著作中曾写到“想象力不是生来就有的先天素质,而是后天开拓的结果,它是完全能够培养的一种能力。”以上是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初步探索,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任重道远、义不容辞!

第6篇:初中生理想教育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 听力焦虑 听力策略 相关性

一、研究背景

第二语言习得领域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期,在这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研究者对二语习得领域内的认知因素相当重视,却忽略了情感因素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研究者对外语学习者的情感变量(如移情、自尊、焦虑、动机等)与外语学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一致认为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对外语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研究意义

第一,在关于英语听力焦虑和听力策略的研究中,国内的研究大都集中在英语听力焦虑或英语听力策略使用情况的单独研究上,关于这两个因素相关性的研究却非常少。因此本研究是对此前研究的一个有益补充。

第二,为数很少的关于听力焦虑及听力策略使用情况相关性的研究对象都集中在大学本科阶段或高职高专层次,几乎没有针对中学阶段的研究。本次研究希望通过调查初中生听力焦虑与听力策略使用情况的相关性来弥补此前研究在被试对象上的不足。

三、研究设计与方法

1.研究问题。

(1)英语听力焦虑与听力策略的使用是否具有相关性?相关性如何?

(2) 听力焦虑程度低和听力焦虑程度高的学生在使用听力策略方面有什么差异?

(3)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英语听力焦虑与听力策略使用的相关性方面有什么差异?

2.研究对象。本次调查选在乌鲁木齐十二中进行,共涉及被试180人,其中初一、初二、初三年级各60人。180名被试中,男生共84人,约占总人数的47%;女生共96人,约占总人数的53%。

3.研究工具。本次研究根据外语听力焦虑量表和英语听力策略调查问卷的结果做出相关性分析。

四、相关性分析

1.听力焦虑程度和听力策略使用整体情况的相关性。被试对象听力焦虑程度和听力策略使用情况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35),说明听力焦虑程度越高其听力策略使用情况就越不乐观。数据显示被试对象听力焦虑程度和这三种策略的使用分别呈显著负相关,其中和认知策略的相关系数为0.678,和元认知策略的相关系数为0.537,和社会情感策略的相关系数为0.516,可以看出被试者听力焦虑与听力策略中的认知策略使用的相关系数最高,证明被试者对认知策略的使用最能影响其听力过程中的焦虑程度。

2.高、低焦虑组与听力策略使用相关性方面的差异。

(1)高、低焦虑组在三种听力策略使用方面的差异性。首先对高、低焦虑组在三种听力策略使用方面的差异性做组间和组内的比较。首先,Levene检验结果的sig值为0.389(>0.05),方差相等的假设成立,那么第一行方差相等情况下的sig值为0.012(

(2)高、低焦虑与听力策略使用相关性方面的差异性。在低焦虑组中,被试对象的听力焦虑程度与听力策略的使用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18**;在高焦虑组中,被试对象的听力焦虑程度与听力策略的使用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1.000 **。证明与听力低焦虑组相比,听力高焦虑组中的被试者焦虑程度与听力策略使用情况的相关性更高,也就是说,被试者在听力过程中产生的高度焦虑与不善于使用听力策略息息相关。

3.不同年级的被试者在听力焦虑程度与听力策略使用相关性方面的差异。数据分析选用了初三组和初一组的问卷,目的是分析不同年级的被试者在听力焦虑程度与听力策略使用相关性方面的差异。初一组和初三组的学生听力焦虑程度和听力策略的使用都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604**和-.723** ),但初一组的相关系数大于初三组,说明相较于初三组,初一组的听力焦虑程度更容易受听力策略的影响。

五、本研究的主要结果

1.初中生听力焦虑程度和听力策略使用情况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35)。和认知、元认知、社会情感这三种策略的使用分别呈显著负相关,其中初中生听力焦虑程度与听力策略中的认知策略使用的相关系数最高(相关系数为0.678),其次为元认知策略(相关系数为0.537)和社会情感策略(相关系数为0.516)。这表明认知策略的使用最能影响学生的听力焦虑程度,正确使用认知策略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降低焦虑程度。

2.高、低焦虑两个组别在使用认知策略上存在显著性差异(sig=0.012

3.在听力低焦虑组的策略使用情况中,学习者对认知策略与元认知策略的使用不存在显著性差异(sig=0.379),认知策略与社会情感策略的使用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sig=0.494),而元认知策略与社会情感策略的使用存在显著性差异(sig=0.043),均值差为7.4,说明在三种听力策略中,低焦虑组中的被试对象更倾向于使用元认知策略;而听力高焦虑组的被试对象对三种策略的使用均没有显著性差异。

4.与听力低焦虑组相比,听力高焦虑组中的被试者焦虑程度与听力策略使用情况的相关性更高(相关系数为-1.000 ** )。

5.初一组和初三组的学生听力焦虑程度和听力策略的使用都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604**和-.723**),相较于初三组,初一组的听力焦虑程度更容易受听力策略的影响,也就是说,如果对初一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听力策略训练,可以更明显的降低他们的焦虑感。

六、本研究对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

根据数据分析和访谈,结果显示学生适时适当使用听力策略能降低他们在听力过程中的焦虑程度,尤其是使用认知策略。因此教师在听力教学中应考虑这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听力认知策略的培训,由于认知策略包含的都是听力过程中比较具体以及操作性强的策略,因而对学习的效果也是直接的、立竿见影的。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最好选择真实的语料,指导学生在听力过程中恰当运用如听前预测、猜测词义、记笔记、利用关键词、新旧知识联系、总结概括、归纳、演绎推理、迁移等认知策略,以帮助降低焦虑情绪,进而改善英语听力成绩。

参考文献:

[1]Horwitz,E.K.,M.B.Horwitz&J.Cope.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86,(70):97.

第7篇:初中生理想教育范文

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丰源学校 古 菁

【摘要】初中英语作为重要教学内容,尤其是在英语人才需求激增需求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初中英语无声沉默教学现状是英语教学薄弱环节,对英语教学课程改革进行反思,打破长期无声沉默教学困境,尤为重要。

【关键词】初中英语 教学改革 教师反思

伴随新课程改革的继续深化,初中英语教学开始重视口语教学,逐渐反思课堂无声现象,在课改实践中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仍需注意的是,当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仍存在无声沉默现象,学生口语交际活动少,英语“哑巴”现象普遍严重。因此,在初中英语课堂中,打破无声现象,刻不容缓。

一、重视初中英语口语教学

虽然我国教育体制推行改革多年,但是目前教育模式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师生乃至社会各界仍格外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很多人认为取得考试高分才是最终学习目的。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很容易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锻炼,在初中英语课堂就会忽视学生口语技能的训练,学生缺少口语训练机会,甚至根本没有机会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导致学生不敢张口,课堂出现无声现象。长期以来,师生难以走出教育教学应试误区,需要更新英语教学理念,正确认知英语口语学习重要性,将其作为一种语言技能制定教学过程和学习计划,灵活掌握英语口语语言,教师要让学生掌握英语语言知识,也要帮助学生能够应用英语口语交流;学生要遵循英语听说读写的学习轨迹,掌握英语口语学习技能,在学习中促进口语训练,在口语学习中增长知识,实现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相辅相成。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英语口语教学的地位,创设英语口语教学活动情景,为学生提供口语交流机会,激发学生张口说英语的勇气,打破英语口语无声现象。

二、初中英语口语教学活动设计

英语的学习活动由listening、speaking、reading、writing组成,其中,培养学生英语语言技能的“speaking和reading”方能达到初中英语教学的目的,要在重视英语口语教学基础上,创设口语训练机会,设计口语交流活动,在英语口语教学中以交际活动为中心设计教学活动。但是,英语口语技能的训练,不能简单依靠英语教学课堂的课文分析和语法讲解,需要长期大量的课堂活动联系。因此,在初中英语课堂中,设计英语口语活动,将口语教学融入英语课堂,激发学生英语口语学习兴趣,笔者就英语口语课改进行反思,结合学校学生英语水平,建议在口语教学活动设计中循序渐进的引入Presentation、Discussion、Retell和Ask and answer等方法,丰富英语课堂教学内容,鼓励和引导学生张口说英语。

1.Presentation(呈现)方法:在初中英语课堂中,教师应始终坚持运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用简单的英语问候学生,使用英语课堂用语,用英语导入新课,带领学生读,让学生听录音跟读,用手势、图片或实物来进行情景教学并使用短小或简单的语句把所教的内容呈现给学生。努力地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听、学、说、练的英语环境,让学生们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的感受到英语语言消息的刺激,从心理上产生一种用英语对话、交流的欲望,促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于英语这一种语言中,随时准备着用英语来和老师或同学对话。一旦学生开始说英语,教师就应给予鼓励,激发他们的成就感,树立他们主动开口的信心,使之逐渐形成说英语的习惯。

2.Discussion(讨论)方法:对日常生活题材的讨论是训练学生口语能力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讨论活动,适时引导学生广泛地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类题材相互间进行会话,既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逐步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扩大了知识面,从而为口语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How do you keep healthy? /My dream job./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Internet./School sports meeting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在讨论这样的题材时,有时是全班一起讨论;有时是每组负责讨论一个问题,然后面向全班阐述自己的观点;有时是各小组将各自讨论的结果作对比,分析总结异同,并且学生即兴发言,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当然,讨论之前教师要定下目标,避免学生利用探讨的机会进行一些与课题无关的讨论。

3.Retell(复述)方法:在当前英语口语训练中常用这一方法,教师可以就某篇文章、片段、关键词,结合学生实际水平,设计复述口语台阶,让学生以个体或小组形式进行复述。因为语言的使用有多样性,相同的意思可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所以复述时应鼓励学生使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同一意思的内容。如在教学“Asking the way”这样一个话题时,学生就可以按照这样几种方式来表达:A: Which is the way to the hospital? B: Where is the hospital ? C: How can I get to the hospital ? D: 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the hospital? 通过这样一个话题,学生就可以根据情景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同一种意思的会话,这样能使英语学习口语化、简单化。为使课文复述能顺利进行,教师不仅要不断地激发学生“复述”的热情,比如给学生壮胆,使他们有信心走上讲台,面向全班复述。而且还要给予他们一些实际的帮助与指导。指导方法主要有:①提示。在黑板上列出关键词、提纲,或出示图片、图表等,让学生填满内容。②设问。有时提一个大的问题,有时提一个有关细节方面的小问题,要求学生根据提问进行复述。③设想。在想像复述时帮助学生设想情景、人物等。

三、初中英语口语学习的正确方法

在初中英语口语学习中掌握正确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课堂中,学生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更是在培养学习能力,集中表现为学习方法的掌握应用,同样适用于英语口语学习。因此,教师在设计英语口语训练活动前,要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英语口语学习方法,帮助学生针对不同的英语学习对象应用恰当的学习方法。

1.掌握一定的词汇量

我们与人交流的前提是要听懂别人在讲什么,因此我们在英语口语的练习中首先要注意词汇量的积累。我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单词的拼读和积累,如在教学 “Yesterday、Today、Tomorrow”这几个英语单词时,我不仅会列举出如“Monday、Sister、Hot、Window”之类学过的单词,请学生在总结发音的基础上拼读新单词,当学生学会运用拆分拼读的方法后,就可以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尝试拼读陌生单词,如此一来,学生学习单词和自主读单词的效率就将得到大大的提高。其次,阅读、做题、听录音、看录像或原文电影等方法都可以用来扩大词汇量、掌握英语的习惯表达方式,扩大知识面和训练英语逻辑思维能力。这些训练,可使我们熟练掌握常用的词组、短语等。只有熟练,会话才能流利,与人交流才能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

2.强化听力训练

听与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听不明白就会给交流带来

很大的麻烦。听力提高了,学生开口说才有了依据和保证。 所以平时应强化听力训练,例如,单词辨音、句子理解和反应、对话理解和短文理解。听的过程中,一定要听准听清,注意辨别那些极易混淆的词或短语。此外,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断听和外语有关的素材,从新闻、纪实到文化、体育,不带任何目的泛听,只是培养听觉;长此以往,外语就成为深入骨髓的东西,通过对语音语调的不断模仿,语感在不知不觉中自然形成,想扔也扔不掉。听英文歌曲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英语口语的方法,优美的旋律可以帮助学生练习发音(pronunciation),语调(intonation)和节奏(rhythm),又可以让学生在很愉快的心情下背会很多单词和句型,真是一举数得。

总之,英语口语是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师应立足英语口语教学现状,积极发现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口语训练实践活动进行课改,反思正确的英语口语学习方法,打破英语课堂无声现象,提高英语口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红英,浅谈如何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J].学周刊,2015(9)

第8篇:初中生理想教育范文

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密切联系的,在人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速度是相互协调的,因而使个体的身心能处于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但初中阶段是人类个体生命全程中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初中生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在2至3年内就能完成身体各方面的生长发育任务并达到成熟水平。但其心理发展的速度则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这样,初中生的身心就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在心理学上又把这个时期称为“困难期”、“危机期”、“反抗期”。其主要特点是身心发展不平衡,自我成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致使他们感受许多心理冲突和压力,在情绪情感、性格特征、行为表现等方面出现种种问题,甚至厌学、失足等。

1.情绪不稳定导致行为失控

青少年的情绪特点表现为敏感而相对脆弱,强烈而不稳定,变化迅速而不持久,容易冲动而缺乏理智控制,因此也有人把这个时期称为“疾风暴雨期”。随着生理加速发展心理也迅速发展,由此而造成的对身心发展现状的不适应和不平衡使初中生在缺乏准备的条件下,面对许多矛盾和困惑,尤其是初中生叛逆心理日趋严重,老师与父母对他们的要求往往变成了对他们的束缚加之由于第二性征与的发展,青少年出现性好奇和接近异性的欲望,又由于环境与舆论的限制,这种朦胧的好奇心和欲望感不得不被压抑,使之往往处于莫名的烦躁与不安中。在这种情绪背景下遇到小小的不顺心之事,容易情绪失控,从而导致行为失控,如顶撞父母、老师或打架等。

2.自我意识增强导致观念“碰撞”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飞跃期。在个体进入青春期以前,曾出现过一次自我意识发展的飞跃期,其年龄大约在1至3岁,是以儿童可以用代词'我'来标志自己为重要特点的。在接下来的若干年时间里,儿童的自我意识虽然仍在继续发展着,但发展的速度则是相对平缓和稳定的。

进入青春期后,由于身体的迅速发育,生理迅速成熟,使初中生产生了“我”已经长大了的自我意识,他们要求具有和成人相当的社会地位和决策权,反对从属地位,更反对权威式的干涉。因而他们不理解为什么父母的想法与他们总是格格不入,更反对父母强加给他们的观念,出现了观念上的碰撞,导致了行为上的反叛,成人要求他向东,他却偏要向西行,以显示自己的长大。

3.意志薄弱导致行为反复

初中生的自控能力和心理调节都比较差但是他们的自尊要需与独立倾向相对表现强烈。这就出现了初中生的内心需要与意志控制力之间的失调,导致他们在具体事情的处理上经常表现出决心很大,信誓旦旦,行动上迟疑不决,摇摆不定。例如:不少老师和家长经常反映某学生贪玩,不够自觉,总要大人的监督等。原因就是初中生主观认识不够全面,缺乏意志调节能力,明知某种行为不好,但又不能严格要求自己,督促自己去做好。

二、初中生品德教育的途径

任何教育若能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开展,则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品德教育也不例外。鉴于上述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在进行品德教育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会学生调节情绪

教师要教会学生分析情绪情感的特点,帮组学生找出情绪波动的原因,教会学生调节和控制情绪。例如:认知调节、合理宣泄、行为调节、心理放松、理性升华等。一个情绪稳定,心境平和的学生,是较少出现反叛等失常行为的。同时在学生心境平和下进行品德教育比情绪波动下的教育收效更大。

2.给予学生理解与尊重

初中生与成年人间矛盾的焦点在于:初中生对自己的发展认识超前,成人对他们发展的认识滞后。成人往往以教育者的身份对待初中生,粗暴地对待学生的反抗与情绪波动。因此,要教育好他们,成人应该理解他们的成长,改变错误的教育观念与态度。

进入初中阶段以后,以父母、老师为模范的态度不再继续,代之为看到成人也有很多缺点。但由于他们认知的片面性,不能对成人的优缺点进行全面评价,从而认为成人无资格教育自己。因此,成人应真诚地与初中生进行情感沟通,平等对待他们,尊重他们,消除他们的敌视,从而使他们接受教育,争取上进。

第9篇:初中生理想教育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创新能力;课堂教学

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培养或者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主要场所就是教师教学的课堂上。简单来说就是,要想激发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综合素质,甚至是培养或者提升创新能力,主要依靠的手段就是改善课堂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创新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进行创新式的学习,从而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或者提高初中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语文教师只有在教学的过程中坚持创新意识才能够确保学生能够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尽管我国对于创新的话题已经研究了很多,但是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够做到利用创新精神进行教学的工作人员还非常少,这就需要相应的教育教学的工作者对该问题进行关注以及研究。目前,大部分中学的教师还是利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工作,而对于创新式教学在整个学期内只会出现几次,这就使得学生对创新能力的学习不够关注或者重视,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大部分学生经过中学的语文学习之后,只是拥有了课本上的一些死板知识,对于一些需要自己创新的知识根本无从入手。

现在,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工作中,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主要依靠在课堂上设置相应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或者讨论。然而,有一部分教师只是将其作为一种形式来完成,并不能够真正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语文教师坚持树立创新意识,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将自己的名利思想进行根除。由于现在我们国家考核初中学生的主要办法或者途径还是让学生进行考试,之后按照考试成绩进行排名,从而对相应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评估,这样的考核体系就使得大部分教师不敢去进行创新性教育教学,因为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够确保创新性的教育教学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提升,最终可能会影响自己以后的发展或者进步,所以就导致了现在的局面――初中的大部分学校开始倡导教师进行创新性教育,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但是事实上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创新性教学方式只是在进行课程评估的时候才会使用。

从上面这些信息以及资料中,可以知道让相应的语文教师树立创新性教育的意识是十分重要的,只有真正做到这些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初中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能力,与此同时也能够培养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二、初中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需要设计比较有特色或者有个性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够保证培养或者提升学生的各种综合能力

每个班级的学生在语文水平上都是有差距的,但是国家在进行相应的教学目标设计的过程中,只是考虑到大部分同学的综合情况从而制定相应的教育教学目标,一般情况都适用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因此,对于那些有特殊状况的学生或者年级,教师就应该实行有特色、有个性的教育教学目标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那些比较有能力的学生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同时也能够让那些能力比较差的同学不至于感到语文课程学习难度特别大。

初中语文这门课程相对来说变化比较大,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工作中使用最新版的语文教材,将教材中的主要内容以及教学目标进行整理,经过适当的处理之后制定适合自己班级学生的个性化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这些都是为培养或者提升学生创新能力进行的前期工作。

三、语文教师在培养或者提升学生各种学习能力的过程中,需要将语文课堂的结构进行创新性设置,只有让学生接受创新性的课堂教学才能够让他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培养或者提升自己的各种学习能力

目前,我国国内的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所使用的课堂教学的主要结构都大同小异,然而由于学生素质的差异以及学校要求的不同,就需要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使用不一样的课堂教学。在进行课堂结构的设计工作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能够结合教材中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此同时将培养或者提升语文学习能力以及创新素质做为工作核心。

同时,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对教师的素质提升能够起到非常关键的推动作用,因此这项工作的实行不仅仅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与此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相应的语文教师的语文综合素质以及创新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初中语文中的一个具体实例对课堂教学的结构设计进行相应的说明。例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很多讲解寓言的文章,几乎所有的语文教师都知道需要将该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故事内容以及该寓言的寓意这三个问题进行说明,但是有些教师将文章的写作背景在开始上课的时候就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之后再讲解了其余两个问题。然而,正确的课堂教学结构应该是让学生理解整篇文章的意思,之后再介绍写作背景,最终让学生自己总结寓言寓意,这样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以及相应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孟素华.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41):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