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规划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环境规划;教学改革;实践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026-02
1 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主体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理论基础、具备较强专业实践技能的技术人员。通过《环境规划》课程的教学,我们应该让学生掌握环境规划的相关技术,能够应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工作,具备独立地开展具体建设项目的环境规划工作的能力。但该课程现行的教学模式重于理论教学,实践性教学环节课时少且缺乏系统性、完整性,与国家人才培养的主体目标不相适应,培养出的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较差,难以适应环境规划相关专业技术工作岗位的要求。而社会对环境规划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量呈现上升趋势,从而出现了环境规划专业技术人员的“供需”矛盾。另一方面,《环境规划》课程的实用性很强,可教材编排的理论知识多而实际例子少,如果仅仅按照教材的内容而没有结合实际的案例分析进行教学,教学过程将会是十分单调和枯燥的,很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影响到我们的教学效果。因此,针对这门课程实用性强的特点,把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理论教学之中,教学就会凸显特色,学生也会因为学习过程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而提高兴趣。因此,在国家人才培养主体思想的指引下,结合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的契机,《环境规划》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 课程体系与目前存在的问题
2.1课程体系。《环境规划》课程的授课课时为68学时,以课堂讲授为主,主要讲述环境规划的理论、内容、技术方法、各要素环境规划等,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
2.2目前存在的问题。(1)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不够,如何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规划项目中存在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缺乏切实可行的措施。(2)教学方式仍以课堂注入式教学为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发挥出来。(3)教学的手段比较落后,如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规划实例的图片、资料,使学生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理论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方面还有较大差距。(4)电子课件建设还没有形成系统化,不利于学生对环保新科技、新知识的认识,同时不利于老师对该课程发展趋势的认识。(5)学生的信息摄入量太少。
3 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与预期目标
3.1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本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增加《环境规划》课程的实训环节,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具体思路为:将《环境规划》课程的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理论教学使用的教材是由陈喜红主编的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环境规划》(2010年出版)。理论教学中,我们将实际案例和实践经验贯穿始终,结合对实际项目的分析,强化教学内容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使教学过程变得有趣,学生对理论知识易于消化吸收。该课程理论教学的大框架是环境规划的理论、内容和技术方法,纯粹的理论较多,因此除了讲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我们结合该课程在实际操作中的特点,重点讲解如何编写环境规划大纲和报告书,然后细解其中的各个专题如何展开、相关规划工作如何进行。实践教学环节也是此次教学改革的重点。在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穿插实践性教学,实践教学环节针对环境规划仿真项目分为五阶段进行,安排如下:第一阶段:现场踏勘,收集资料;第二阶段:资料分析,整理;第三阶段:编制环境规划大纲,开大纲评审会,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大纲并推优;第四阶段:根据推优的环境规划大纲编写报告书;第五阶段:报告书评审,根据专家意见修改报告书,完成实践环节。
3.2课程改革的预期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环境规划的基本理论,提高学生在规划项目中的实际工作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造就学生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4 课程改革的内容和方法
4.1课程结构体系的优化。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和教学改革总体思路,我们将课程体系划分为两大模块:①理论讲授:课时为48学时,主要介绍环境规划的理论、内容、技术方法、水环境规划、大气环境规划、土地资源保护规划、固体废物管理规划及城镇环境规划。②项目实践:课时为20学时,在学生的理论学习后,指导学生分组参加环境规划项目实践,编制仿真项目的环境规划大纲和报告书,通过实训掌握环境规划的工作技能。
4.2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4.2.1突出“少、精、实”有机结合的理论。针对《环境规划》课程教材编写理论性强的特点,对其基础性知识,一般以教师讲解为主,但不是完全照本宣科,同时结合规划项目的具体实例进行讲解。讲解的内容要少而精,留一部分内容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或阅读有关的参考书。不能让学生养成依赖老师、依赖教材的习惯,要培养他们自学的习惯。根据环境规划发展迅速的特点,要求课程的主讲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方向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实践能力。
4.2.2增设专题与讨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除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外,还增设专题与讨论(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讨论和课堂讨论),同时鼓励学生将讨论的主题与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选出优秀的科技报告在课堂上展示并接受老师和全体学生的提问。这种从原来的教师单向灌输式教学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的转变,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热情。
4.2.3积极采用先进教学手段。积极采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完善《环境规划》课程多媒体教学课件,并配合具体的规划实例,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加深学生对实际工作的了解。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软件,解决师生交流的时空矛盾。
4.2.4发挥教师的关键性作用。任何改革都要人去实施,无论是教学内容的更新还是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师都是关键性因素。因此,社会的发展对我们《环境规划》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教师自身提出了更多要求。一方面教师应该多进行与学科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既提高了个人能力,又可丰富课堂内容,增加素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当今信息时代教师已经不是知识的主要载体,教师的作用主要是表现在帮助学生制订正确的学习计划,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和帮助学生处理各种信息。学生可以多渠道地获取各种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得心应手,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5 课程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果
5.1教研教改过程中各个方面与旧的教学方法比较所取得的成效。在理论教学环节中,结合实践经验和实际例子进行理论教学,加强了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同时教学的内容也更加具体、更加浅显易懂;在实训教学中,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真正参与到环境规划工作的具体实践过程中来,切实做到学有所用。
5.2对课程及教材建设的促进作用。通过对学生实践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老师能及时地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解答疑惑,也同步提高了对老师的要求,达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同时,对这些问题的提出,也为我们即将要编写的环境规划教材提供有利的依据。
5.3对教学手法及手段的促进作用。通过这次教学改革,让我们认识到“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要积极因材施教、改变过去陈旧的教学模式,从实际工作出发,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提高学生操作技能为目的,努力采取各种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5.4为《环境规划》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模式。通过此次教学改革,使所教学生在学会基本专业理论的基础上,真正掌握环境规划这门技术,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能够独立地开展具体规划项目的环境规划工作;能顺利完成《环境规划》课程的教学任务,强化该课程的专业实践教学,使学生充分地熟悉环境规划大纲及报告书编写的整个过程,能够独立完成具体规划项目的环境规划大纲和报告书的编写工作;该课程改革立足实践教学,给《环境规划》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模式,可以为该课程的教学安排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内容;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10-0032-02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环境规划与管理是环境保护工作的核心。中国是在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环境污染较严重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使本来已经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在这样的形势下,努力增强我国高校环境类专业学生的环境规划与管理能力显得十分迫切。“环境规划与管理”是教育部“环境工程专业规范”中规定的环境工程专业8门核心课程之一,也是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两个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是环境科学与管理学、系统学、规划学、预测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计算机技术应用等相结合的产物[1]。因此,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教师应当结合自身的课程体系适当调整学习内容。另外,现有的课程教学往往忽略实验实践教学环节,难以达到提高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的目标。同时,环境规划与管理能力的提高,也是环境规划与管理已成为环境类专业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使学生比较全面掌握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教学问题。
一、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兴趣
针对教学学时有限的情况,适应目前环境科学发展及人才培养需求,应该全面整合教学内容,突出本课程相关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课程内容应当全面、新颖、科学、实用。注重与相关课程的区别与联系,重点考虑如何提高学生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环境污染防治的发展战略、规划、建设项目及其他开发活动的实施行为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防治的对策与好的措施[2]。
“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内容相当丰富,涵盖了“环境规划学”、“ 环境管理学”、“ 环境质量评价”等相关课程的内容,涉及政策、法规、制度、标准以及管理体系、技术方法等相关知识,内容繁多[3]。面对文理结合的教学内容,只有把枯燥无味的理论讲生动,把方法案例讲透彻,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授课内容上应当根据课程体系相关的开设情况与专业自身的特点补充或删减。“环境规划学”与“环境管理学”中各自的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特别是管理学中的基础理论,应当结合“环境规划学”所涉及内容来讲授,比如,环境系统论、环境经济学理论、环境承载力、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等。在大气、水环境规划中,预测方法与“环境质量评价”中污染物的浓度预测重复,应当结合课程体系,原则上不讲,但是应当注意到,特别是大气预测模型,自从《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颁布后,污染物浓度的预测已经可以用计算机进行估算模式或进一步预测模式实现。但作为系统知识的学习,大气质量预测模型中最基础的箱式模型和高斯扩散模型应当结合实例讲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实现与 “环境质量评价”的互补。
另外,由于各学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类专业组建的学科基础不同,专业背景不同,讲课内容有较大的差别,在讲授时,应当考虑自身的专业特点选择性地重点讲解,比如,农业院校应当注重农业环境规划与管理、土地资源规划与管理、生态保护规划的讲解。
二、注重学生环境数学分析能力的提高
随着应用数学的日渐完善和在环境领域的发展应用,多种定量规划、优化法得以出现,例如,投入产出模型、动态预测决策法、数学规划法、人工网络神经系统等,这些方法无不与数学分析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大多数环境保护工作者而言,具备一定的数学分析能力,是他们科学地采集分析环境数据,揭示数据隐含的规律,进行预测、优化决策所必需的能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复杂的数学分析问题越来越多,这对环保工作者环境数学分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一门与环境数学分析结合得非常紧密的课程,特别是环境规划中的预测、优化、决策部分,需要用到环境数学分析的相关理论与知识,应当利用环境类专业学生数学基础较好的优势,结合实例提高他们的环境数学分析能力,要让他们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同时还能提高他们对本门课程的兴趣。目前一些教材或专著介绍的技术方法很多,由于篇幅、内容的限制,要么缺乏相关求解的方法介绍,要么只有模型求解的数值方法和解析方法,甚至只有模型框架,对于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的同学来说缺乏完全理解这些方法的数学基础,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比如,时间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层次分析、灰色系统预测、环境模糊聚类、模糊综合评判等,需要结合实例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规划数学模型的掌握。由于大部分系统模型属于技术与方法支持一章,如果放在一起灌输给学生,可能不利于他们对这些数学模型、分析方法的掌握,所以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可以把这些模型放在其他章节后面,作为案例来讲授,特别是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章节,可以把学生从枯燥无味的理论讲授带到他们更感兴趣的案例应用中来。
三、适当开设实验,注重学生综合技能的提高
环境规划与管理涉及社会―经济―环境的方方面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简单的技术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环境规划与管理的要求,为了适应区域环境符合系统时变、高阶、复杂的特点,现代系统工程方法、计算机技术、“3S”技术逐渐在现代环境规划与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计算机水平的提高,环境规划与管理中定量计算的要求增高,计算难度增大,数据量增多,采用传统的数学计算已经不能满足科学计算和绘图的需要。因此,计算机的操作与应用在环境规划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借此提升自己的综合技能或者用于毕业设计、数学建模。在教学中适当安排一定的时间的上机实验或者计算机操作演示,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在预测、优化、决策中,比如前面提到的相关数学模型,相应的计算已经可以通过DPS软件进行计算,对于具有一定编程基础的同学鼓励他们自学Matlab软件来实现模拟、预测和优化。另外,在“环境规划与管理”技术方法与支持中,环境仿真系统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系统动力学软件如Vensim,也是学生应当学习和了解的软件。
环境规划图件在任何一个实际的规划工作中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掌握一定的绘图能力,对学生而言也是一项重要的技能。Auto CAD和Photoshop软件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另外,随着“3S”技术在环境规划与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需要利用Erdas和Arc GIS软件对规划区域卫星影像进行解译和绘制专题图。
通过实验课的开设,使学生熟悉掌握软件的使用,巩固环境数学分析能力,掌握绘图技能,突出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四、注重案例教学,并与毕业设计相结合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案例教学可以把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理论与应用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和实证精神,培养学生发现、提高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一些案例教学实践表明,经典教学案例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4]。环境规划与管理也是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一个重要的方面,同时与以后部分学生工作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密切相关,因此,注重案例教学,并与毕业论文设计结合,对学生有很好的启发。
案例教学的内容可以将现有的最新科研成果,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热点环境问题的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也可以来自于多年来学生毕业设计中较为优秀的成果。在环境管理的案例教学中,可以从城市的定量考核入手,让学生掌握如何用相关数据来对一个城市进行量化打分;环境规划的案例分析较多,可以先从单个要素的规划角度出发,让学生掌握某一要素规划的内容、步骤及编制要点,再从区域整体规划的角度指导学生,以便进行毕业设计,从而培养他们进行环境规划的实际能力。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提高学生查阅文献及收集数据的能力,教师从资料收集的途径、方法及数据的处理进行指导,让他们明确规划目标,拟定规划方案,最后按照相应的技术规范和设计要求进行报告或者论文的撰写。比如,告诉同学们,他们可以从环境年鉴中收集数据,可以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中华人民共和国环保部、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网、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等相关网站收集相应信息和资料。通过系统全面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将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并且处于一个快速的发展时期,新的理论观点不断被提出,新的研究技术和方法不断得到应用。一些有益的方法总结如下:(1)把握人才培养需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2)通过环境规划中数学模型讲解,进一步提高学生环境应用数学的分析能力;(3)适当开设课程实验,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案例教学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突出课程的实践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上是四川农业大学“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初步探索和小结,由于环境规划与管理学涉及领域广泛及作者的水平有限,希望得到广大专家、老师的赐教与帮助,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1]肖新,段晶晶,徐均.互动式教学模式在环境规划与管理
课程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09,(3).
[2]张承中.环境规划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3]周震峰,马东,陈翔.“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教学改革与实
践[C]//全国高等农林院校环境工程专业规范建设研
讨会,南京:2009.
关键词: 高职 项目化教学 GIS 教学单元设计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通常先由教师对项目进行分解,并做适当的示范,通过示范项目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然后让学生分组围绕各自的项目进行讨论、协作学习。最后以共同完成项目的情况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的。它非常适用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环境规划与评价GIS技术》课程是我院环境信息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属于GIS技术的应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利用学过的GIS软件的相关技术和环境规划与评价方面的相关知识解决环境规划与环境评价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从事环境规划与评价方面地理信息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专题地图制作等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其实践性较强。要想讲好这门课,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实践在教学中的作用。项目教学法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手段。为此,笔者对《环境规划与评价GIS技术》课程进行了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在此将以“基于GIS技术进行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单元为例,具体谈谈基于项目教学的《环境规划与评价GIS技术》的教学单元设计。
一、《环境规划与评价GIS技术》的教学单元设计
(一)教学单元名称
项目五基于GIS技术的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二)教学目标
1.职业技能目标
(1)能熟练应用GIS软件对空间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
(2)能熟练应用GIS软件编制专题地图。
2.知识目标
(1)掌握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步骤与方法;
(2)掌握GIS软件基于栅格数据的空间分析功能(栅格插值、栅格计算、重分类等)。
3.职业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实践能力;
(2)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分析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三)教学项目的实施步骤
1.项目描述
简介项目要完成的任务,明确学生学习和实训的目的。本项目以秦皇岛市地区的地图数据为载体,训练学生利用学过的GIS技术和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知识在ArcGIS平台下编制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图的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步骤和方法。
2.预备知识的讲解
为了能利用GIS技术完成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图的编制,学生需要掌握进行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步骤和方法的相关理论知识及GIS软件的操作技能。鉴于学生已经学习过GIS软件的相关操作技能,教师主要使用传统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逐一讲解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分类、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步骤和方法等理论知识。结合教学内容引入具体的某地区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案例讲解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主要包括评价因子的选择、评价标准的确定、评价方法的选择、根据计算的土壤综合污染指数确定土壤环境质量等级,编制评价专题图。通过案例分析教学,学生对实际工作项目的实施过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要是倾听、思考和回答教师问题。
3.分析项目
在项目实际操作前,教师带领学生对要完成的工作项目进一步分析,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确定本项目的评价因子、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等内容,明确完成项目需要哪些数据资料。本项目选择汞(Hg)、镉(Cd)、铅(Pb)、锌(Zn)、铜(Cu)、铬(Cr)、镍(Ni)、砷(As)等八个重金属指标作为评价因子。根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规定,本项目评价标准执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中6.5-7.5范围旱地和农田内的标准值。评价方法选择单因子指数法与综合污染指数法两种评价方法,并依据完成该项目的工作过程,把项目进一步分解,具体化、任务化,形成多个学习型工作任务。本项目根据完成该项目的工作过程可分为以下4个学习型工作任务:评价因子图的编制、单因子指数图的编制、土壤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图的编制、图面布局与整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相互讨论,共同探索在GIS软件中应该应用哪些操作技能实现上述任务,制定项目实施计划的步骤和过程。教师向学生提供完成项目所需的地图数据资料,包括秦皇岛市政区图、土壤环境质量的监测点及评价因子的监测值等。
4.项目实际操作
任务1:评价因子图的编制
本项目共需要编制选择的八个评价因子图。教师演示其中一个评价因子图编制的具体操作步骤,讲解如何应用以前学过的GIS软件中基于栅格数据的栅格插值空间分析功能在ArcGIS软件里完成评价因子图的编制,学生看完演示后,自己单独上机操作实践。对于其他7个评价因子图的编制步骤类似,由教师提出具体的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对知识点进行理解,消化演示任务的解决要点,完成操作。教师随时解答学生制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对学生的错误操作给予指正。
任务2:单因子指数图的编制
同样本项目需要编制8个单因子指数图。教师演示其中一个单因子指数图编制的具体操作步骤,讲解如何应用以前学过的基于栅格数据的栅格计算空间分析功能、对前面生成的评价因子图根据单因子指数公式在ArcGIS软件里进行计算,生成单因子指数图。学生看完演示后,上机操作实践。对于其他7个单因子指数图由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进行及时恰当的指导。
任务3:土壤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图的编制
教师向学生提出操作具体要求,应用基于栅格数据的栅格计算空间分析功能,对前面生成的单因子指数图根据综合指数公式进行计算,得到土壤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图。再应用基于栅格数据的重分类空间分析功能,根据土壤污染分级标准对土壤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图进行重分类,将秦皇岛市土壤环境质量分为3个等级。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讨论完成该任务,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进行及时恰当的指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普遍遇到的难题由教师进行操作示范加以解决。
任务4:图面布局与整饰
最后对生成的秦皇岛市土壤环境质量等级图进行专题地图的制作,鉴于学生学过专题图制作的操作技能,由教师提出具体的要求,包括栅格数据符号化、插入标题、图例、指北针、比例尺等具体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讨论完成该任务,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进行及时恰当的指导。
5.项目教学总结
项目任务完成后,学生和教师都要对该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认真总结。教师对于在完成项目任务中所用到的相关知识点及所需的专业操作技能进行归纳,总结项目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典型问题和不足之处,在以后的项目实施过程中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从而提高项目质量。学生总结本项目用到的知识点、自己的不足之处和学习心得体会,最后写出项目实训报告,对整个项目的设计思路进行梳理。
6.提交项目成果
完成项目后,学生提交项目实训报告和编制的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专题图件。
7.项目考核
教师针对学生的项目实施过程和最后提交的报告与专题图件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项目具体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分值分配见表1所示。
二、项目化教学单元实施建议与对策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已尝试过项目教学法第一轮改革,它所带来的经验与问题值得深思,今后力求在以下方面进一步改善。
(一)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采用项目化教学,对授课教师的要求较高。不但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鼓励教师通过各类培训强化操作技能,取得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要求教师到专业相关的企业基地去实习,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
(二)加快项目化教材开发力度
实施项目化教学改革对专业课程教材要求较高。目前该课程还没有与之相配套的项目化教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所在团队以自编的讲义为教材,但由于处于探索阶段,其系统性还有待提高。因此,我们必须在深入学习领会项目教学法教学理论的同时,及时总结项目教学实践中的经验,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和一线技术人员共同参与,编写符合项目教学特点的、实用型的教材,这样才能为推进项目教学法扫清教材上的障碍。
(三)加快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项目教学采用“理实一体”、“教学做结合”的教学方法,对教学场所硬件条件要求较高。为了体现真实的工作情境,更方便地模拟企业实际工作过程,更方便地开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一方面在校内加快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建设步伐,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将课堂延伸到现实职业岗位。
三、结语
基于项目的单元教学打破了传统的学科结构知识体系,以工作任务为依托组织教学内容,将课程的主要理论知识点和实践技能训练融入项目和任务实施中。教师带领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同步教学,课程教学边教、边学、边做,教学做一体化,使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教学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郭朝霞.项目化教学法在《遥感基础与应用》教学中的尝试——以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77-79.
[2]师杰,陈旭.高职院校GIS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探析[J].职教与成教,2011(16):200-201.
[3]吕翠华,张东明,赵文亮,等.基于工作过程的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5):91-95.
7月12日下午,福建省环保厅通报称,位于上杭县的紫金矿业集团公司旗下紫金山铜矿湿法厂污水池发生渗漏,污染了汀江。据初步统计,汀江流域仅棉花滩库区死鱼和鱼中毒约达378万斤。福建省有关部门已初步认定此次污染属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紫金矿业也因此而停牌。
近两年,陕西凤翔、福建上杭、广东清远一系列重金属污染事件的密集爆发,令国人震惊。但很少有人关注到重金属污染的另一大户――IT企业。
“IT重金属排放是我国重金属排放的源头之一,但其重要性往往被忽略。” 国家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水环境规划部一位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
近日,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和达尔文问环境研究所等三家环保组织再次公布“2010IT产业重金属污染调研报告”(下称《报告》),点名提示29家中外知名IT品牌重视IT产品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重金属排放问题,采取措施加强供应链环境管理。
IBM、苹果、惠普、佳能等知名IT品牌在此次IT重金属污染事件中,相继被环保组织点名。《报告》指出其供应商重金属排放超标违规。这些企业大多对消费者承诺建立了绿色供应链,但其供应商在重金属排放上的表现显然与之难以吻合。
重金属污染链
国家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水环境规划部一位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目前重金属污染领域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于治理成本较高、治理设施不稳定和部分监督管理有疏漏。
中国的环境污染治理遵循的本是“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然而颇具本土特色的是,由于现阶段企业违法成本不高,靠政策法制来提升企业环保意识并非最有效方式。
这是一场符合中国国情的较量。
在经过了50天的沉默之后, IBM和佳能对34家环保组织提出的质疑给出正式回应。两家公司均表示,自身会对整个供货商系统进行更深层次的调查。
国内NGO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告诉《财经国家周刊》,对《IT产业重金属污染调研报告》做出回应的IT品牌企业有24家。但这些回应,大多仍表达模糊的态度。
让IBM陷入质疑的,主要是PCB(印刷电路板)的供应商问题。《报告》发现,在电子产品的供应链条上,大量PCB企业不能稳定达标排放。广东省环保厅2010年1月底公布全省2010年环境污染整治企业,在被挂牌督办的20家企业中,东莞万年富电子和同属建滔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建滔集团)的另两家印刷电路板企业皆榜上有名。
公开资料显示,建滔集团线路板销售额在亚洲名列前茅,其客户包括IBM和INTEL等诸多知名IT品牌。
IBM向《财经国家周刊》发来“IBM供应商行为准则”和其绿色中国解决方案简报,以示其建立绿色供应链的努力。但对于报告质疑的建滔集团等4家电子企业,IBM皆否认与其存在直接的供货关系。
另一IT品牌佳能则作出更积极的回应。在与环保组织的沟通中,佳能对报告中提出质疑的4家供货商予以确认,并表示会进一步改善其供应链。
“讯强”模式
在此次IT重金属污染事件中,一些电子企业纷纷发出回应函件,希望环保组织撤销其违规记录。讯强电子(惠州)有限公司(下称“讯强电子”)为第一家申请撤销的企业。
讯强电子是在惠普公司的要求下向环保组织申请撤销其违规记录的。该公司环境技术中心污水处理组组长戴国斌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该公司是富士康的一级供应商,惠普的二级供应商。
中国政法大学污染受害者法律帮助中心主任王灿发说,在所有的重金属污染中,IT行业的重金属污染比其他行业更难被发现,即使企业排放的废水中含有铬,肉眼看起来该水依然清澈见底。
讯强电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钻的“空子”。
去年4月2日,惠州市环境保护局到讯强电子检查,发现该公司不正常使用水污染处理设施,表面车间废水由车间地板砖下渗漏后外排,经取样监测,外排废水中PH值偏酸3.8个单位,化学需氧量、石油类、总氮、总磷分别超标1.2、1.9、1.1、0.2倍,对环境造成污染。
上述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二十一条第二款的规定。在保存现场检查笔录、调查询问笔录、监测报告、照片等证据后,该局要求该公司交纳8232元罚款。惠州环保局宣传处最近接受《财经国家周刊》采访时说,已对讯强电子等环保组织提到的企业做了相应罚款。
讯强电子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公司在3年前履行环评手续时,以超过100万元的价格购置了一套排污环保装置。如果该装置平稳运行,每天的环保投入需2~3万元。而相比之下,惠州市环境保护局的一次性罚款仅8000多元。
值得注意的是,各地环保部门在对违规企业的罚款幅度上具有很大的裁量空间,这使得部分企业长期认为违规成本不高。
在选择供应商的过程中,很多公司会考虑供应商的环保因素,但该因素并不是其对供应商考核的主要内容。
据上述人士介绍,企业只要满足一般的污染物排放达标资格就有可能获得供应商资格。跨国企业并没有对其提出更高的要求。
“‘达标’只能反映企业在某一时刻的一种状态。”高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柳自立说:“如果企业存在污水进入雨水管线的情况,在污染物未达到峰值的情况下,企业的排放物数值也可能达标,但其实它在污染环境。”
污染抬头
违规成本不高,加上环保部门和下游品牌商很难监管,导致近两年重金属污染事件呈加速爆发之势。公众环境研究中心通过多年不间断搜集的环保部门监管记录,形成了数据库。他们发现,一些熟悉的企业名字开始不断出现在记录中。
《财经国家周刊》检索该数据库看到,建滔集团、名幸电子等印刷板电子企业出现频率很高。前者为全球最大覆铜面板生产商,后者为国际知名电子供货商。其生产的印刷版等产品,供应很多知名IT品牌。
名幸电子的重金属污染情况显示,其连续近3年被环保部门点名挂红牌,最近的广东上半年重点污染源环保信用等级结果中,也被重点点名。而建滔集团也是多年有记录可查的污染大户。
马军告诉记者,此次重金属污染报告表明,珠三角地区长久以来受重金属污染的状况没有得到缓解,IT行业的重金属污染出乎意料地给这一地区带来了严重后果。
参与报告的绿色和平组织水污染防治项目主任赖芸告诉《财经国家周刊》,2009年他们走访了广东广州、东莞、深圳、佛山等8个城市的60多家工厂,亲眼目睹了IT重金属污染触目惊心的现状。
“整个广东(珠江流域)西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情况严重,重金属超标率达到了60%。”中科院广州分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长助理颜文说。
持续抬头的重金属污染状况令环境部门十分头痛。据环境保护部统计,2009年环保部接报的12起重金属污染、类金属污染事件,致使4035人血铅超标、182人镉超标,引发32件。
国家环保部最近部署华北、西北、东北、华东、华南五个督查中心,对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了一次仔细摸底排查。《财经国家周刊》获悉,国家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正在做《全国重金属污染防治规划》,相关草案原计划6月底上报国务院。现在已经有了初步的底稿。
监管瓶颈
环保组织的报告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人们对高科技产品环境污染的传统印象。高科技污染并不像人们想象般轻微,而在印制电路板生产的电镀、蚀刻等工序中,产生的主要污染物除总铜外,还可能包括镍、铬等第一类污染物。饮水含铜高的地区人口心血管死亡率相应较高;镍及镍化物为人体致癌物。
“中国是IT产业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世界上一半左右的电脑、手机和数码相机产于中国。”马军告诉《财经国家周刊》。几年前,IT企业的管理比现在粗放,但其排放污染物的总量不一定有现在大。
在对于污染指责的回应中,索尼公司表示,将与一级供应商合作,要求其整改。“但由于供应链复杂,索尼没有能力了解供应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索尼并没有二级供应商的名单。”
在对供应商环境问题的监测频率上,以讯强电子为例,据戴国斌介绍,近3年来,富士康和惠普每年会派工作人员来讯强电子进行一次产品质量、环境保护方面的检查。
资料显示,惠普、戴尔和IBM等企业在2004年10月共同创建EICC(电子行业行为准则)。
EICC环境标准中包括环境许可和报告,要求企业应获取所有必需的环境许可证(如排放监控)并登记,对之进行维护并时常更新,以及遵守许可证的操作和报告要求。
EICC也要求企业应当识别和控制释放到环境中会造成危险的化学物质及其他物质,以确保这些物质得到安全的处理、运输、存储、回收或重用和处置。
“我们调研发现有些品牌一年都不会查一次自己的供应商数据库,好的企业18个月查一次,而比较‘懒惰’的企业甚至三年才查一次。”马军对《财经国家周刊》说。
论文关键词:区域环境评价;新经济开发;REIA;污染物预防
一、区域环境评价的概念
从1979年中国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至今,其相关制度在保护自然环境、防治污染、协调开发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就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带动了众多区域性开发建设项目的发展,例如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旅游度假区及边贸开发区等,使多个建设项目在相同地区,相近时间陆续开展。届时,如果对各建设项目进行逐个环境影响评价(EIA),就不能准确预测最终的环境变化,不能显示区域开发的总体环境影响,进而导致无法采取合理的环境保护对策,使环境质量目标的实现落空。故而,应当将这类开发建设项目看作一个整体,综合考虑全部区域开发的建设行为,开展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即区域环境影响评价(REIA)。从理论上说,REIA可归入战略性环境影响评价(SEIA或SEA)的范畴。
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类型
为了达到即定的目标和要求,依照评价的性质、行政区划、区域类型、环境要素等,可以把REIA划分成多种类型,与开发建设项目息息相关的常见类型有:
(一)新经济开发区环境影响评价
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我国在沿海省市开辟了一系列新经济开发区。这些经济区一般都有各自的经济发展规划,有的制定了区域环境规划,因此,应该开展相应的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二)现有城市发展的环境影响评价
我国发展经济的特点之一是:依托现有工业基地,以骨干企业为主体,利用它们的经济基础和技术优势进行新建、扩建和技术改造,以扩大再生产,从而形成了许多以大型企业为主的老工业开发区(如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些开发区的建设普遍都需制定相应的环境规划,做好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三、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
(一)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环保部门进行区域发展综合决策的有效途径
进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就是在制定区域开发建设决策之前,对区域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现状和目标、区域环境承载力、区域废弃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度以及污染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证和评估。按区域可持续发展要求,调整区域的总体发展规划,为产业的合理布局和环境功能的科学规划提供有效依据,为区域经济建设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提供保障,真正将环境保护做为区域开发综合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实现污染物排放总量有效控制的重要保证
单一建设项目的EIA,使合理确定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成为空谈;因为评价范围小,导致许多单项环评无法对区域大气和地表水环境容量进行估算。而区域环评却能对确定的区域,着眼于整体,根据区域环境规划与保护目标、功能区的划分、区域环境质量和区域污染源状况来研究区域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较准确地制定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为实现总量控制奠定基础。
(三)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为污染物有效集中控制创造了条件
对污染物进行集中控制和综合治理是兼经济合理性和技术可行性为一体的污染综合防治措施。单项建设项目环评虽说能把拟建项目的环境污染防治措施的技术经济可行性充分的诠释,但对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和污染集中控制只能提出宏观建议。在这方面,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有其优越性,即可根据区域产业结构、工业布局和总量控制目标,对区域开发建设活动进行有效的整体规划,应用“工业生态原理”,在循环经济理念的指导下,使一个项目排出的废物成为另一个项目的原料,实现区域内资源的充分利用;在上述基础上,再提出统筹治理和基础设施规划方案(包括污染集中控制方案),为区域污水集中处理与资源化、以及推行集中供气供热工程创造条件。
(四)有利于识别不良的累积效应并在区域范围采取对策
单个建设项目的EIA难以从整体上分析其与区域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开发建设所产生的累积效应。REIA有可能比较确切和全面地分辨区域各时段的开发对资源、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可能产生的恶性累积反应,进而提出针对性对策,加以预防和消除。
四、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一般而言,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在区域开发规划纲要制定之后和区域开发规划方案实施之前。实际上,区域开发规划设计方案的制定和环境影响报告书(EIS)的制定是一个同期,互补的过程,环境影响评价随着区域开发规划的启动就同时介入了,以区域环境特征等因素为基准,综合区域开发性质、布局和规划,进而编制出区域开发规划方案,评价每一个方案,并提出修改意见,分析修改后的方案的环境影响度,最终达到协助形成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环境保护协调的区域开发规划和区域环境管理规划的目标,促进整个区域可持续性开发。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在区域开发规划与区域环境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区域开发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意义:
(一)从宏观角度上说,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对区域开发活动的选址、规模、性质的经济技术可行性进行的考虑分析可以避免决策的重大失误,尽可能的减少对区域自然生态资源和环境的损害。
(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区域开发各功能的合理布局、入区项目的优化选择等决策的有效依据。
1.规划类课程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规划类课程针对教师、学生不同主体在课程体系内上下游支撑规划课程的衔接及教师准备上出现了以下问题,需要通过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来完善实践环节。①不同授课教师分开讲授制图技术与专业规划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上脱节,课程安排上前后学期未实现有序衔接。学生学习过程感觉过于空洞和抽象,应用制图工具的能力和积极性不够,专业课实验教学应用制图软件的效果很难保证。②传统专业教学设置学科门槛,教师长期从事分科教学,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无法独立胜任规划课程理论及实践教学工作。教师基于项目的多课程协同教学机制不健全,需要学校给予教师授课形式的更大自。③综合类规划课程实验缺乏教师协同教学。开发综合实验离不开教师们的配合完成。实验课程内容设计需要多专业教师合作实现,通过教学项目单元设计,强化不同专业规划与制图课程教师沟通,构建实现合作的教学辅助平台。
2.综合实验对资源环境规划类课程的重要性。①规划类课程实验内容中采集数据和制图是我们数据分析的基础和成果体现,设计科学的综合实验项目及操作平台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规划类课程包括理论授课、课程设计、实习三种课时安排形式。课程理论授课针对性很强,但实验技能要求有相通之处,课程实验实践大量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测量与地图学、专业制图软件等新技术的支撑。学生需按照实验要求,利用所学的信息处理技术,假定一个规划设计问题并应用制图方法进行数据挖掘,最终解决问题。②实验形式中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流程相近,构建统一的课程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不同学科背景和特色专业规划课程内容存在差异性,但各专业之间具有明显的交叉性、关联性和共同性,所有规划编制的各阶段成果主要是图件、数据图表和文档资料三大类型。规划类课程实践教学存在实验内容相通、教学方法类似的特点,应用实践技能要求也有一定的相似性。教师和学生利用实验平台按照规划流程容易形成良好互动。③利用GIS制图技术等实验手段拓展学生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在我国,规划各类型成果的编制采用各自的技术手段,针对性很强。教师在规划资料的管理方面相对独立,从科研案例中开发综合实验项目,利用项目开发可以更科学地服务于学生科研训练。多位教师利用新技术处理数据和条件分析相关的图件提升了规划课程,可以最大程度地增加学生利用高科技手段的能力。④其他课程改革的迫切需求。计算机制图、专题制图、GIS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强其应用教学成为培养高素质规划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GIS专业综合实习中,可适量融入规划课程案例与设计内容,规划图实例在挑选过程中紧密结合前期规划课程,将更多规划实例放入操作课程。
3.综合实验课程的建议。传统教学方式难以胜任不同专业的规划课程基础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教学要求。不同背景专业教师同时参与实验课程教学内容,科学高效的综合实验模式则是达成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在现有实验项目基础上,构建开放式综合实验平台,最终实现规划设计类课程动态仿真实验教学系统。目前本学院科研项目在编制资源环境规划、方案、报告时需要图件资料辅助,依托地信专业在土管、环科课程体系中加入制图技术课程。学院规划类课程开设的实验项目有环境规划类:流域水生态分区与环境管理、基于GIS技术的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综合环境敏感性分析;城镇规划类:城镇功能分区与城镇体系布局、城镇道路系统分析、绿地系统分析;土地资源规划类:土地利用效率评价、土地利用分区等。因此,利用综合实验平台,通过开发“资源环境规划类综合实验课程项目”,体现多课程协同教学理念,由不同课程的任课教师共同参与教学过程,真正实现实验教学培养目标。
二、综合实验课程教学尝试
1.实验内容的设计。资环学院三个专业方向制图基础课程由于教学大纲要求不同,各专业开设水平有差异,但配备专业课教师是共享的,在内容衔接上已向学生讲授《计算机制图》(如AutoCAD、Photoshop、MAPGIS等等多种制图软件知识)。在综合实验课程实际制图过程中重点制作规划分析图件和各类规划图件。实验教学目标可有机地将制图与规划课程融合,例如在城镇体系划分专题制图中实验内容具体为:对城镇体系分层,以代码分层方法设计城镇体系划分架构。以县、乡(镇)、村为分层级别,构建12为代码,县6位,乡(镇)9位,村12位;以Google离线地图为底图,绘制县、乡(镇)、村图层,并将实地调查数据添加至各个图层。对内容进行针对性的完善,对图层数据建立拓扑规则,检查错误,对遗漏、重叠等错误图层进行修改;制图,对图面进行整体布局设计,插入图名、比例尺、指北针、图例等内容。完成城镇体系划分专题制图。实验课程内容要遵循规划编制的程序、步骤和内容,突出案例教学、项目模拟。要求学生综合考虑各种规划因素和原理、协调以上各要素规划用地布局,完成一副规划成果图,并独立撰写规划方案。
2.实验方法的分析。目前,规划课程传统的经典案例教学,参与式、讨论式、互动式教学方法,存在案例质量不高、师资教学案例缺乏斜接、学生主动性差等影响教学效果的问题。在实验教学方法上一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如摄录技术、计算机、多媒体及各种管理软件的广泛应用使得建设综合实验平台成为趋势。例如在城镇功能分区专题制图中,学院机房配装有SuperMapDeskpro等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处理软件的电脑;已准备实验数据包含Google离线地图等。实验要求根据教学内容制定操作流程,将实际操作流程化展示;为学生讲解实例操作,让学生跟着操作并加以指导;学生撰写实验操作流程,以实验结果成功显示为准。实验教学目标包括理解空间地理数据的分类和分级处理方法;设计城镇功能分区专题制图所需表达图层及各图层要素的数据属性;熟悉数据矢量化及分层数据结构设计;绘制城镇功能分区专题图。规划类综合实验的关键是对专题规划制图流程的展示,采用以学生操作学习为主,规划制图流程演示为辅的方式,利用计算机的演示技术,形成实验课程全新教学软件;同时开发教学案例素材库,提升教师现有的教学案例水平。
三、总结
触目惊心的水污染
从170多年前英国泰晤士河的病菌污染,到1890年代德国汉堡饮水的传染病污染,再到1950年代日本熊本县汞污染和本世纪之初罗马尼亚境内多瑙河的金矿污染,一次又一次的恶性水污染不断地侵袭着人类,而且时至今日这一“黑色恶魔”不仅没有得到遏制,相反更加肆无忌惮。据联合国水资源世界评估报告显示,目前,全世界每天约有200吨垃圾倒进河流、湖泊和小溪,全世界每年约有4260多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全球因此被污染的河流占40%以上,其中所有流经亚洲城市的河流无一清浊,美国40%的水资源流域均被污染,欧洲55条河流中仅有5条水质差强人意。
水污染的扩散正在无情吞噬着本已十分有限的人类洁净水资源。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表的报告称,目前全球总人口中,大约每6个人中就有1人无法获得干净用水,而每3个人中就有1人因缺水而无法获得卫生保障;无独有偶,纽约市立大学在对全球水资源进行调查研究之后绘制了一幅全球水污染图,表明全球34亿人口正面临水污染。更加严峻的问题在于,由于受到水污染的影响,到2025年世界上无法获得安全饮用水的人数将增加到23亿。
比较而言,虽然根据美联社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美国24个大城市约4100万人的饮用水中含有抗生素和镇静剂等多种药物成分,同时欧洲平均每天有37名儿童死于被污染饮水,但发展中国家的水污染危机却更为突出。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发展中国家,约90%的污水和70%的工业废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河道,目前这些国家约有10亿人喝不到清洁水。值得强调的是,在发展中国家,作为经济成长速度最快的印度与中国恰恰成为了水污染的“领头羊”。
根据联合国印度文秘站发表的首个世界各国水资源评估报告显示,印度生活用水质量在全球被评估的122个国家中排名倒数第三。报告指出,目前印度每天有200多万吨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河流、湖泊及地下,造成地下水各项化学物质指标严重超标,其中水中铅含量比废水处理较好的工业化国家高20倍;此外,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也加剧了水污染程度,流经印度北方的主要河流――恒河已被列入世界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列。与印度不相上下,中国每年约有1/3的工业废水和90%以上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水域,全国有监测的1200多条河流中,目前850多条受到污染,90%以上的城市水域也遭到污染。因此,按照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的统计结论,目前每4个中国人当中就有一人喝不上安全水。
发展中国家之所以成为水污染的“重灾区”,一方面是随着经济扩张和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提速,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所致,如1970年代初期的孟加拉首都达卡市的人口只有25万左右,但今天这座城市中的居民已经超过1000万人;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工业的同时也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而这些发展中国家关于水污染问题的立法和执法力度都还比较薄弱。
汹涌的污染源
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已经成为水污染的三大最凶猛力量。
工业污染对于水质的“毒化”由来已久。18世纪的英国泰晤士河曾因大量的工业废水废渣倾入而一度完全丧失利用价值,而历史发展到今天,工业污染对于地球水的毒害无论从面积和深度上都更趋恶化。一方面,工业废水和废渣中多含的砷、镉、铅、镍、铬、汞等都为金属污染物质的来源,同时,由于这些金属元素量大且成分复杂、毒性大,因此,一旦进入水体就使得水质非常不容易净化。也正是如此,全球被污染的河流中有40%由工业废水、废渣的排放而造成。
相对于工业污染而言,农业污染是水污染的一种新污染源。在农业污染中,农村污水和灌溉水是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由于农田施用化学农药和化肥,灌溉后或经雨水将农药和化肥带入水体造成农药污染或富营养化,而在污水灌溉区,河流、水库、地下水都会出现污染。必须指出,目前农业污染对水环境的破坏有超过工业污染之势。以中国为例,据中国环保部对600万个污染源的普查结果显示,农业污染源已成为化学需氧量的最大贡献者,排放量占四成以上。农业污染源是总氮、总磷排放的主要来源,其排放量分别为270.46万吨和28.47万吨,分别占排放总量的57.2%和67.4%;另外,农业源污染中比较突出的是畜禽养殖业污染,其化学需氧量、总氮和总磷分别占农业源的96%、38%和56%。
伴随着农村人口大幅度地向城市集中,生活污染对于水体的侵害日渐突出。据统计,最近几年,全世界的农村人口向城市移民的规模正在以每天16万人的速度增加。生活污染主要是指城市生活中使用的各种洗涤剂和污水而造成的水污染,生活污水不仅可以加强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而且其中含有相当数量的微生物和病源体,如病菌、病毒、寄生虫等。根据部分工业发达国家资料统计,目前城市生活用水量大约每人每天150至420升,特大城市为440至820升。正是如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水质污染的原因有60%是家庭排放的生活污水,其中蓝藻、红潮产生的最大原因就是生活废水。
世界“头号杀手”
虽然并不像气候变暖对环境造成的侵扰那样令人质感强烈,也不像洪水和旱灾那样更易冲击人们的视线,但日益加剧的水污染实际上已经上升为“世界性的灾难”。无论是给人类生存安全所造成的威胁,还是对社会经济带来的损害,水污染堪称是世界“头号杀手”。
作为人类生存面临的最为严峻话题之一,全球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可能因水污染而趋向恶化。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研究报告显示,目前世界上有12亿人用水短缺,由于水污染蚕食了大量可供消费的水资源,如果未来得不到有效的控制,20年后世界上遭受水资源匮乏的人口将上升至30%,范围将扩大至50个国家,到2050年年底,全世界90亿总人口当中的大约70亿将可能面临用水短缺。
水污染对于人类身体健康的侵害以及生命剥夺的残酷结果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指出,从全球范围而言,污染的水源是人类致病、致死的最大单一原因;无独有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显示,大约80%的人类疾病是由质量低劣的饮用水造成的。另外,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资料表明,因饮用受污染的水,全世界每年有3500万人患心血管疾病,7000万人患胆结石,9000万人患肝炎病,3000万人死于肝癌、胃癌,1500万5岁以上的儿童丧生。
与人类身体遭受水污染的无情损害一样,自然界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化也遭到了水污染的残酷破坏。作为美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原油泄漏事故,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已造成大约28万只海鸟,数千只海獭、斑海豹、白头海雕等动物死亡,同时,该事故将使10种动物面临生存威胁,3种珍稀动物面临灭顶之灾。无独有偶,据美国科学家对海洋生物首次进行评估的结果显示,作为为100多个国家的沿海居民提供食物和其它自然资源的珊瑚有1/3因水污染而面临灭绝。
对于经济的杀伤是水污染最为明显的损害结果。这不仅是因为水污染会带来工业生产的停顿和农作物的减产,而且会导致资源与能源的浪费并且还抬升治理成本与纠错成本。据悉,仅治理18世纪泰晤士河的污染,英国政府共投资5亿多英镑,历时百余年;同样,为了解决墨西哥湾漏油问题,英国石油公司投入费用高达322亿美元,受此影响,英国石油2010财年第二季度巨亏172亿美元。
水污染干扰和威胁世界和平是人们不易看到的现象。10年前,罗马尼亚国内金矿污水汇入多瑙河令匈牙利、南斯拉夫等国深受其害,随即就招来了国际诉讼;而据公开资料显示,过去50年中,由水引发的冲突共507起,其中37起有暴力性质,21起演变为军事冲突。专家警告说,随着水资源日益紧缺,水的争夺战将愈演愈烈。
关掉污染“水龙头”
全球日益严重的水污染构成了对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公共治理能力的挑战和考验,为此,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制定出一项解决全球水污染问题的“两步走”发展规划:在2015年之前,使全世界长期喝不到卫生用水的人口减少一半左右;在2025年之前,力争使全世界绝大多数人口都能喝上卫生用水。另外,包括中国在内的92个国家已经共同签署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迈出了人类为关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重要一步。
但是,最大程度的遏制和消除水污染远非规划或者公约所能了事,只有采取更具约束性和前瞻性的措施,才有可能达到保护水环境的目的,为此:
――在全球范围内推行“清洁生产”。由于“清洁生产”主张从原料来源、加工过程、产品设计及从使用到弃置方式,每个步骤都消除或减少污染,并鼓励企业生产耐用及无毒产品,使用可再生能源,以改变现有非持续的资源与能源消耗模式,因此可以有效地堵塞工业污染的源头。为此,可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制定“清洁生产”的具体标准,各国政府依此制定相应的生产规划,同时在财税政策上予以重点扶持。
――大力推广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在满足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遵循以生态原理为依归的农业生产方式,尽量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所以,生态农业是一种健康、对水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方式。而在生态农业框架中,有机农业由于禁止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从防止水污染角度看,其应当是一种更值得推广的农业耕作种植方式。为此,各国政府应当从政策上给予更大的激励和支持。
“荒漠化”(desertification)一词是1949年法国科学家奥布里维尔提出来的,当时他把热带雨林在人为影响下变成稀疏草原,乃至荒漠景观的过程称为荒漠化。1977年联合国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的世界防治荒漠化会议上首次被正式使用了“荒漠化”这个词。
这次会议有94个国家代表参加,“荒漠化”被定义为“土地具有的生物生产力减退乃至破坏,最终变成荒芜状态的现象”,后又重新被定义为“主要起因于木恰当人类活动的干旱斗干旱和干旱半湿润地带的土地退化现象”。在这里,“土地”的概念包括土壤、水资源、地面状态和植被(包括农作物)等,“退化现象”是指因水蚀、风蚀、土沙堆积、自然植被减少等而出现的土地潜在生产力的减退。
在1977年的防治荒漠化会议上,与会国签署了一项《阻止沙漠化行动计划》,制定了防治荒漠化的行动计划,并为此投入了数十亿美元,目标是到2000年使全球性的荒漠化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198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又在内罗毕举行了特别会议,全面评价了执行《阻止沙漠化行动计划》的进展。然而,20多年过去了,虽然世界各国为阻止荒漠化进行了各种努力,荒漠化却并没有因此得到抑制,反而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日益扩大,成为地球的一个“顽症”。
至19世纪末,全球荒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漠和干旱区的土地面积有11亿公顷,而现在的荒漠和干旱区土地面积却已达26亿公顷。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977年的报告,全球中等程度以上的荒漠化地区为3970万平方公里,超过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的1/4,有100多个国家面临荒漠化的威胁,约9亿人生活在严重荒漠化地区。1984年的报告更加惊人:荒漠化仍以每年6万平方公里的速度继续发展着!对2000年的预测则是:放牧地荒漠化以现在的速度扩展,依赖降雨的农地荒漠化会进一步加速。
目前,全球上地的35%潜在着荒漠化的危险,其中,至少45%的土地已经轻度荒漠化(其农业生产率与没有退化的土地相比减少了25%),全球每年有近刀万平方公里的农田由于土地沙化而失去使用功能,全世界有1/3的陆地和约10亿人口处于荒漠化的威胁之下,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400亿美元。荒漠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生态问题,它给人类带来贫困和社会的不安定,它伴随着上千万人的背井离乡而成为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市环境监测中心站负责规划区内的监测工作,环境监测站负责规划区外行政管辖区内的监测工作。
二、具体职责
(一)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1.负责本市辖区内大气、水体、土壤、生态、噪声、固体废弃物、放射性等各种环境要素的质量状况的监测、分析,定期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上级监测站呈报本市环境质量和污染动态的技术报告。
2.负责全市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工作;
3.负责组织协调全市范围内的应急监测工作,参加本市污染事故调查,负责环境纠纷的技术仲裁。
4.承担市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竣工验收监测工作,接受社会委托监测。
5.参加制定本市环境监测规划和计划,完成主管部门为进行环境管理所需的各项监测任务。
6.负责参加编写本市环境质量报告书,编制本市环境监测年鉴;负责本市监测数据的汇总和上报工作。
7.负责本市环境监测网的业务组织、协调和运行,组织开展全市环境监测技术交流和监测人员技能培训,加强对辖区县(市)、区监测站的业务技术指导和领导。
8.负责本市监测技术考核和监测资质申报的预审工作;对辖区县(市)、区环境监测质量进行管理、抽测,加强环境监测绩效考核;
9.承担国家和地方环境标准、技术规范、环境测试新技术、新方法的验证任务,参加地方环境标准的制定、修订。
10.开展环境保护重点科研项目、环境规划、环境标准、环境信息、环境污染控制与清洁生产、生态恢复实用技术、环境仪器设备及有关实验室建设等环境监测领域方面的科学研究,承担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方法研究和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
(二)环境监测站职责
1.负责规划区外行政辖区内的水(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源)、大气、声环境、土壤、生态等环境质量监测;
2.承担辖区内市控及市控以下的污染源监督监测任务;
3.开展辖区内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环境安全检查、环境专项治理等专项监测工作;
4.负责辖区内的应急监测工作;承担环境监测网建设和运行;
5.负责辖区内的环境监测数据统计和按时上报工作;
6.负责区环保部门审批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竣工验收监测工作;开展辖区内的环境状况调查和评价,编制环境监测报告;
7.负责本区监测人员业务技能培训;开展监测资质、上岗考核及申报工作;
8.承担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方法研究和对外交流合作;开展环境监测领域科学研究;
9.协助市监测站完成规划区内的监测工作;承担委托的其他环境监测技术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