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虚拟经济的定义范文

虚拟经济的定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虚拟经济的定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虚拟经济的定义

第1篇:虚拟经济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虚拟经济 研究综述 实体经济

一、概念的提出

国内外对虚拟经济的研究源于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他在《资本论》中详细论述了“虚拟资本”的概念。马克思认为虚拟资本是在借贷资本(生息资本)和银行信用制度的基础上产生的,包括股票、债券、不动产抵押单等。虚拟资本本身并不具有价值,但是它可以通过循环运动产生利润(马克思称为某种形式的剩余价值)。虚拟经济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简单地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实体经济则指与实际资本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运行模式,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及与其相关的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以成思危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从虚拟资本理论出发,提出了虚拟经济的研究课题,希望能更好地把握当代经济运行规律。近年来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也印证了这一研究的现实意义。

二、国外的研究

国外对虚拟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符号经济、金融与经济运行等方面,同时对于虚拟经济的定义和研究有三类范畴,中文都译作虚拟经济。第一类范畴是Fictitious Economy,这是指虚拟资本以金融平台为主要依托的各种活动;第二类范畴是VirtualEconomy,指的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所进行的经济活动,包括众所周知的电子商务,有人建议将它译作拟实经济。第三类范畴是Visual Economy,就是用计算机模拟的、可视化的经济活动,把经济活动做成模型,然后在计算机上进行模拟。这三类范畴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国内所指的虚拟经济主要是第一类范畴(Fictitious Economy)。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德鲁克最早正式提出了符号经济的概念。他认为整个经济仅由符号经济和实体经济组成,符号经济是指货币和信用,实体经济是指货物、工作和劳务。Bernanke,Gertler提出了金融加速器理论。由于信贷市场摩擦的存在,企业资产负债状况的改变会引起投资的变化,投资的变化进一步引起下一期产量的变化,从而造成宏观经济波动。

三、国内的研究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虚拟经济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将虚拟经济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虚拟经济泛指与传统的物质生产相对应的一切虚拟活动,包括体育、文艺、银行、保险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活动,房地产(除去建筑业创造的价值)、教育、广告业等;狭义的虚拟经济专指所有的金融活动和房地产业。二是将虚拟经济定义为与人为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或虚拟资本以脱离实物经济的价值形态独立运动的经济,大体上有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活动;以信息技术为工具所进行的经济活动(virtual economics);计算机模拟的可视化经济活动(visual economics)。三是将相对于实体经济之外的虚拟资本的持有和交易活动。另外,还有的学者将虚拟经济定义为“权益经济”,即以有价证券方式持有并交易“权益”所形成的经济活动。

刘骏民(2004)从传统理论经济学视角对虚拟经济的定义,他把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作为出发点、借用资产定价模型等相关理论构建虚拟经济的理论框架。他将虚拟经济定义为:以资本化定价为基础的,由心理和观念支撑的价格系统,它的运行特征是具有内在的波动性。成思危(2003)从系统工程和复杂科学视角对虚拟经济的定义,他认为虚拟经济是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活动模式,是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循环运动的经济活动,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吴立波(2006)从金融视角对虚拟经济的定义,他认为虚拟经济主要指金融领域中以牟取价差为目的的金融投机活动(但不包括为实体经济提供融资和风险分担等服务的金融服务),还包括以金融业为基础的房地产及文物珍品等的投机活动。

四、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是虚拟经济研究的核心问题,主要包括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作用、虚拟经济风险的产生与防范。

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作用。罗良清,龚颖安认为市场流动性与实体经济发展匹配的虚拟经济可以促进实体经济的资金融通和资源配置优化,而缺乏控制所造成的流动性过剩或是缺乏流动性则会将实体经济推入大量失业和长期衰退的深渊。在理论方面,王爱俭认为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具有双重作用。积极作用: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资金需要;转移风险、降低交易成本;更好地揭示和传递实体经济的信息,提高实体经济运作的效率;提高社会运行效率。消极作用:增加了实体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和投机风险;大量投机行为使资金停留在活期账户上,减少进入实体经济的资金,降低资金有效利用率;虚拟经济的过度扩张会造成经济的虚假繁荣,严重时就会导致金融危机。实证方面,刘金全在VAR模型中分析货币供给行为和实际产出行为,得出结论: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无论是货币供给规模还是价格水平的波动,都存在着对实体经济规模和增长的正向作用和影响;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也具有显著的反馈影响,反馈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则性和灵敏性。

虚拟经济风险的产生与防范。在理论方面,贺京同、李大勇分析了虚拟经济的行为基础——资本化定价方式,提出了适合现代资产定价的理论模型,并指出要降低虚拟经济的波动性,就要正确认识虚拟经济的实质,减小虚拟经济的微观主体——企业整体资产价格的不确定性。刘晓欣、马笛指出,金融杠杆的推广导致风险传染链条深入到整个经济的各个方面,金融机构之间的资产负债表将金融业的脆弱性带给了整个经济。应创新金融监管理念和监管方法,将股票市场、债券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等投机活动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重视对经济过程的观测,动态地监测资金流动,监测系统性风险的形成、传导、蔓延及爆发过程,及时判断引发危机的节点及关联点。实证方面,王国忠将价格、重复交易量与真实的货币流量结合分析,建立交易资金流量模型,把经济系统分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两个子系统,在借鉴资金流量核算表与资金的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依SNA的标准对经济按部门进行分类得到一个基于交易的资金流量分析表。它可以明确地显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互之间的资金流量情况,可应用于经济危机的预警分析与宏观决策,为研究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短期动态关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刘裙,丁授,马岩以股票指数波动率作为宏观经济量化指标反映经济波动新的变化,从经济结构化的角度指出股票指数高波动对新经济悖离的原因,实体经济是价值创造,而虚拟经济侧重于增值,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非生产性劳动与生产性劳动的比例应该有一个阂限值,阂限机制应向金融体系延伸,即金融创新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绝不能脱离实际需求,避免高杠杆倍数导致衍生品交易失控所积累的系统性风险。

五、虚拟经济对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研究

孙宝文等(2005)提出从宏观经济调控角度来看,应密切关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的关系,防止虚冷实慢、虚热实伤、虚过实祸。“实为核心、虚实并重、双向治理”应是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缪匡华(2006)认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经济越是虚拟化,就越需要有效的宏观经济管理和政府的适度干预。不仅需要有长期性的制度性建设,也应该注意短期对经济的调控。王健(2007)认为我国虚拟经济对宏现经济的影响越来越深,宏观经济发展中出现了证券化率高与间接融资率高并存、虚拟经济发展吸引国际流动性进入、通货膨胀与人民币升值并存、股市与楼市出现“跷跷板”关系、流动性过剩与资金流出并存等特点。针对这些新特点,为了实现宏现经济稳健发展,我们要采用平衡的财政政策和有弹性的货币政策。徐京平(2008)认为我国虚拟经济存在“虚拟不足”的现象,即虚拟经济不能完全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应从宏观上进行调控,使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在总量和规模上达到平衡,实现虚拟经济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

六、发展我国虚拟经济的对策研究

优化虚拟经济内部结构。发展和完善多层次多结构的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加强债券市场建设,提高企业债券融资比例;重视外汇市场建设,逐步扩大外汇市场业务;逐步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市场。

保持虚拟经济适度、协调发展。虚拟经济如何发展才算得上适度发展?李薇辉(2009)认为适度的虚拟经济必须符合本国市场环境,实体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及要与产业结构提升相协调。虚拟经济适度发展时要注意以信用制度为前提,以实体经济作支撑,不断规范金融市场,增强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以及加强金融监管。在产业选择上,虚拟经济要以高新产业、高增长产业、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为对象,重视扶持民营中小企业,并为之提供虚拟化支持;在区域产业调整上,虚拟经济发展要有助于部分资本从传统产业和高成本地区撤出,转入新兴产业和低成本地区(王斌等,2008),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虚拟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

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我国虚拟经济发展不成熟,在监管方面仍然需要重视。马桂婵(2006)针对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程度和现状,提出要明确监管机构的职责,找准市场监管的重点,不断加强监管的手段。卢仁远(2010)还认为政府应设立专门的机构或委托科研院所进行监管理论体系创新与建设,统领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及其相关的政府或准政府机构,对虚拟经济系统进行监管。

完善金融创新。我国金融自由化程度还比较低,金融创新缓慢。伴随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国家应支持并鼓励金融创新产品的研发与应用,为企业提供多种金融避险工具。同时,作好金融衍生工具的规模控制,完善相关金融创新的法律法规(缪匡华,2006)。

七、总结

虚拟经济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但虚拟经济正逐渐成为我国实体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规范和发展虚拟经济变得十分迫切。因此必须将虚拟经济纳入我国宏观调控,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宏观经济政策,确保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综合以上文献,发现目前的研究有重要的理论贡献,但也存在不足:

学者们普遍认为目前我国虚拟经济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尚不发达。这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我国虚拟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及存在问题,更好地结合国情找到发展对策。

有学者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应坚持以下几项原则,一是低水平原则,农民工的实际收入一般低于城镇职工,因此,应当根据农民工的自身收入特点,制定专门的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政策。二是分类原则,根据流动性大小,将农民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已经城市化的农民工,他们已在城市生活多年,有相对固定的工作和相对稳定的收入。第二类农民工是以务工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以务农收入为辅的农民工。第三类是流动性较强的农民工,常年流动于不同的岗位于不同城市。第四类是以务农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以务工收入为辅的农民工,他们将来仍以土地为生活基础,生活在农村。三是广覆盖原则,我国农民工数量多,收入差距大,因此,应该建立一个多层次的、覆盖所有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四是灵活性原则,农民工的流动性,决定了需要设计一种全新的养老保险模式,使得流动性较大的农民工在调换工作后,能够较方便的转移其养老保险账户全部存储额。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关系着我国几亿农民工的切身利益,落实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缩小农民工与城镇居民的在养老保险上的待遇差距,在政策上给予农民工群体关怀和适当倾斜,实现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量化解决。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的有效落实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并能引导我国经济朝长远健康有序和稳定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 (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冀光恒,张建军.当代虚拟资本的新发展及启示[J].生产力研究,2008,(21).

[3]刘骏民.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第2篇:虚拟经济的定义范文

摘 要 文章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界定虚拟经济,并分别从信用要素和交易要素角度分析了信用形式的特点,最后归纳并给出了信用的概念。

关键词 虚拟经济 信用 交易

一、虚拟经济的界定

虚拟经济在国外一般有三种叫法:一是fictitious economy,是指虚拟资本(比如证券、期货、期权等等)的交易活动;二是virtual economy,也译作虚拟经济,指以信息技术为工具所进行的经济活动,如电子商务;三是visual economy,是指用计算机模拟的可视化经济活动,即利用计算机模拟市场来进行经济政策的模拟等。

国内的研究则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

首先是从生产力即技术或物质存在的角度来判别,即基于信息和网络的虚拟经济观。例如郭华平认为,虚拟经济是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企业利用虚拟资本、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进行交易活动所引进的各种经济形态的总称。虚拟经济包括虚拟资本、信息经济、网络经济。

其次是基于生产关系角度即价值和剩余价值创造与否的金融视角的虚拟经济观。目前国内的研究学者主要集中在金融领域,他们大都从马克思“虚拟资本”的概念出发,结合实践对虚拟经济进行系统研究,并且这种研究视角已经成为虚拟经济研究的主流。下面做一简要介绍。

1.成思危认为,虚拟经济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简单地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即虚拟经济是利用股票和债券及金融衍生物等虚拟资本直接用钱生钱的经济活动。

2.刘骏民认为虚拟经济可以定义为:以资本化定价为其行为基础,具有内在波动性的一套特定的价值系统。整个经济系统可以看作是由两个系统组成:一部分是由成本支撑的价格系统,即实体经济;另一部分是由观念支撑的资产价格系统,即虚拟经济。

3.曾康霖认为,马克思指出的虚拟资本是相对真实资本而言的,真实资本是指“ 已投资于企业,并在企业中发挥作用的资本,或由股东支出的,用于企业中起资本作用的货币”。于是把虚拟经济定义为:把传统的交易主体、交易对象和交易方式虚拟改造成新的交易要素,并由它们所参与的经济活动的总和。本文即采用此定义。

二、虚拟经济中信用的特点

郭华平认为虚拟经济的特征包括虚拟性、复杂性、高风险性和附生性;成思危提出虚拟经济系统的五个特性:复杂性、介稳性、高风险性、寄生性和周期性。本文就以此为基础,从不同角度分析虚拟经济中信用形式的特点。

(一)从信用要素的角度分析(见表1)

(二)从交易要素的角度分析

1.交易主体

虚拟经济条件下的交易参加者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产生了企业法人这样一种企业人格化的虚拟的交易主体。企业法人只是整个企业构成的象征,是一种资产组合的拟人化。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还出现了虚拟企业等新的组织形式。

2.交易对象

交易对象已经从实体经济中的商品的借贷转移到金融资产和房地产等虚拟资产上来。金融资产是现代财富的虚拟形式,金融资产的交易是一种典型的虚拟化经济。

3.交易方式

交易方式的虚拟化表现为交易方式的创新和突破,即从现实中的直接交易,转变为主要依靠现代先进的通讯工具和电子计算机的网络化交易,例如电子商务和金融衍生品交易等。

三、信用本质

信用是经济学最基本的范畴之一。我们可以从信用的基本特征进行探究信用的本质:

(一)与市场紧密结合

借贷活动的主要特征并不在于有偿有息,在于借贷双方依据于市场环境对“风险――收益”的权衡。这在金融衍生品市场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各种合约的交易,其实就是对风险的定价、组合和交易的过程。

(二)包含心理和道德因素

传统上人们往往从经济学上思考信用的意义,很少从心理和道德上考虑。事实上,在借贷行为中,银行会依据贷款人的信用记录做出信贷决策。在金融市场上,资产价格的变动受到社会公众信心的巨大影响。

(三)符号化的信用交易

伴随着信用活动的演进,符号化已经成为现代市场交易的一个必要因素。从财富形态变迁,到金融中介化过程,再到现代企业制度中的资本运作,我们都可以看到符号化交易对于市场主体的重大意义。

综上所述,信用其实是一种基于信誉的符号风险交易。这一定义包含了三个核心因素,信誉,风险和符号。表明信用的本质是一种通过符号化风险交易的财富创造,而这种交易行为的发生和财富创造的结果,则取决于人们特别是交易双方对风险的控制和对收益的预期。信用意味着信誉,信用意味着风险,信用意味着符号。

参考文献:

[1]王征.虚拟经济的内涵、影响及发展对策.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2]郭华平.虚拟经济特征及功能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01(9).

[3]尹国平.基于不同视角的虚拟经济观点综述.云梦学刊.2007(1).

[4]成思危.虚拟经济微探.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第3篇:虚拟经济的定义范文

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论断之后,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展开了对虚拟经济的深入研究,出现了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学派。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成思危先生的“以钱生钱说”。该学说认为虚拟经济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这时,货币资本不经过实体经济循环就可以取得赢利,是以钱生钱的活动(成思危,2000)。但是,“以钱生钱说”在解释实物信用时出现了问题,即实物信用和货币信用都是借贷的形式,何以将以钱生钱的货币信用归为虚拟经济,而将以物生钱的实物信用归为实体经济呢?(易纲,2001)

在“以钱生钱说”的基础上,刘骏民(2002)提出“信念支撑说”,认为整个经济是由资产价格体系和物价体系两部分构成的一套价值系统,虚拟经济揭示的是资产价格体系的运动规律,是以观念为支撑,以资本化定价方式为基础的一套价值关系。与此相对应,实体经济则是由成本和技术支撑的价值关系。吴晓求和宋逢明(2002)更加深入解释了资产价格体系,提出虚拟经济的“定价体系和证券市场说”。该学说认为,虚拟经济是与实体经济相对立的一个独立经济体系,衡量它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它是否具有独立的定价体系,因此,狭义的虚拟经济仅是指股市,并且,资本市场产生之前的金融不是虚拟经济。李晓西等观察到票券交易的虚拟特点,提出了“权益交易说”, 认为虚拟经济是以金融市场为依托,并借助票券方式交易权益所形成的经济形态。虚拟经济的权益交易行为涵盖整个金融范畴,不仅包括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也包括银行业、证券业等各个金融部门。

当然,对于虚拟经济的认识并不都局限于“与实体经济对应”。秦晓在2000年提出虚拟经济的“金融的实体经济偏离说”,认为虚拟经济就是信用制度膨胀下金融活动与实体经济偏离的那一部分形态,而非建立在信用化制度下的全部金融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还存在一些“非虚拟经济”的提法。比如,张晓晶认为,“虚拟经济”的提法容易与“网络经济”等概念混淆,而“金融经济”没有反映出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容易导致金融发展走向误区。他援引德鲁克的符号经济(symbol economy),提出了符号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研究领域。该学说定义符号经济是由经济符号的创造(即发行)、流通所形成的与实体经济相对的经济体系。所谓经济符号是指能够变现的对未来收入的索取权凭证。符号经济有三个特征:(1)它是一种索取权证书,凭借它,人们可以索取未来的现金流;(2)这一现金流是可以变现的,可以用于交换;(3)它一般都有一个符号化的载体,纸制符号、电子符号或其他。

二、信用进化与信用深化

上述几种学说从不同的侧面阐述了虚拟经济的内涵,各有各的特点。我们认为,虚拟资本的概念虽然早见于马克思的《资本论》,但虚拟经济(fictitious economy)却是一个国外学术界很少涉足的崭新的研究领域。因此,对于虚拟经济的解释应当遵循三个原则。第一,继承性,即对于虚拟经济的描述应该在继承前人虚拟资本等研究的基础上,揭示虚拟经济独特的运动规律和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第二,有用性,十六大报告中“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论断是基于中国国情提出的,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对虚拟经济的解释不应该是咬文嚼字的,或者舞弄外文字母的游戏,而应有益于中国经济的发展。第三,指导性,即揭示出虚拟经济的普遍规律,作为指导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和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依据。

在充分理解经济学经典论述和成思危等虚拟经济专家思想,研究不同学者代表性学说的基础上,本文尝试根据上述三个原则提出对虚拟经济的注解。我们认为,虚拟经济是在信用进化和信用深化基础上产生的,以金融体系为依托,以预期收益为驱动的实体经济的价值运动形态,实体经济信用化的过程就是虚拟化的过程。虚拟经济的范围包括在信用化制度下实体经济的价值运动所涉及的所有机构、市场与工具。

虚拟资本的信用解释思想早见于《资本论》,其中虽然未给出虚拟资本明确的定义,但是,对《资本论》第三卷和恩格斯的相关著述通读可以发现,政治经济学提出的虚拟资本,其范围不仅限于生息的有价证券,而是包括借贷资本、票据等在内的信用基础上产生的几乎所有非现实资本。《资本论》的相关论述还暗示了信用的进化和深化。《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也将虚拟资本描述成“通过信用手段为生产性活动融通资金”。信用之于虚拟经济就像基因之于生命体一样。如果说生命体是基因的幻影,那么虚拟资本和虚拟经济则是信用的幻影。对于虚拟经济的把握应当从信用及其相关制度的分析入手。

基于上述对虚拟经济的注解,我们认为,虚拟经济研究应当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实体经济的虚拟化,即信用是如何催化虚拟资本的产生;二是如何从信用角度解释虚拟经济的运行规律和与实体经济的互动关系。本文尝试就上述两个层面做一个初步的分析。

1.实体经济的虚拟化

1) 实体经济虚拟化的产生和分析模型

实体经济的虚拟化是实物价值可衡量的条件下在信用催化的基础上产生的。随着一般等价物的出现,实物的价值变得可以衡量,进而,以偿还为条件的借贷(信用)使得价值与实物开始分离,从而呈现出实体经济虚拟化的端倪。货币的产生是实体经济虚拟化的标志,货币使实物信用的一部分演化为货币信用。信用在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维度上催化实体经济的虚拟化,历时性表现为信用主体的进化,共时性表现为信用制度渗透和信用主体叠加。

2)基于信用进化的虚拟化

分为信用制度的进化和信用环境的进化。信用进化是指在减少交易成本的方向上,信用主体不断演进并产生相应虚拟资本的过程。最早是基于对物的信任而产生的以物易物交易;而后银行等中介机构承担起信用主体职责,基于货币存量发行了的银行券,作为信用中介经营货币产生了借贷资本;随着社会信用体系的不断完善,企业、政府等主体开始以自己的信用为基础,直接向公众进行债务融资,于是产生了债券、股票等虚拟资本,以商品和自身信用为担保,在上下游企业间进行融资从而产生了票据等虚拟资本,此时的信用主体是企业和政府等实体机构。而后,自身信用欠佳,但具有优良资产的企业若以自身信用为基础进行融资成本过高,于是企业优良资产便替代企业整体成为信用主体,从而产生了资产证券化。信用制度的进化不同于一般制度进化的特点在于,一般的制度变迁是在原有制度基础上的演变,其结果主要表现为新的制度对旧制度的替代。而信用制度进化表现为新旧制度的共存,且互为信用制度环境的一部分。

信用制度的进化与信用环境的进化是相互促进,相互联系,共同进化的。信用环境是指与信用制度配套的征信体系、信息披露、激励约束等制度环境和相关技术环境。信用环境的进化为信用制度的进化奠定了基础,信用制度的进化对信用环境提出了要求。需要指出的是,信用环境的进化并不仅是单方向的。信用环境的变化受经济体制、道德、法律、技术等多种因素制约,在某些情况下会产生信用环境退化。退化的信用环境和现存信用制度之间矛盾是诱发信用危机的重要原因。

我们对信用演化的过程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发现,信用在进化过程中初步显示出螺旋式上升的规律。信用的进化从实物信用经过中介信用、主体信用进化到资产的信用,实物信用与资产信用在某些方面具有共性,均是基于对物的信用,螺距在于实物信用是实物的本身为信用主体,而资产信用是以资产的未来的现金流为信用主体的。

3) 基于信用深化的虚拟化

信用深化是指在信用进化的同一个阶段,既存的信用制度的形式和范围不断扩展,从而形成新的虚拟资本的过程。信用制度的深化主要有两种方式,信用渗透和信用叠加。信用渗透是指既存的信用原则渗透至新的领域从而创造新的虚拟资本的过程。比如,随着信用市场的出现,信用的有限责任原则渗透到投资领域从而产生股份制和普通股票,进而,信用原则渗透到普通股票,产生了优先股等金融工具。信用卡则是企业间的信用制度渗透到消费领域而产生的。

信用叠加是说,不同信用主体的信用进行叠加,形成信用的复合形式,从而创造出新的虚拟资本的过程。比如,融资租赁是实物信用与中介信用的叠加,金融衍生工具是主体信用与中介信用的叠加等等。

2.虚拟经济运行的特征

虚拟资本脱离实体经济进入流通领域后,就会以不同于实体经济的方式进行循环运动。国内外专家学者从不同的侧面对虚拟经济的运动规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不再赘述。从信用和信用进化角度看,虚拟经济运行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预期收益驱动性。从虚拟经济的微观层面看,虚拟资本的运动是以预期收益为驱动的,而预期收益则是以对未来的预测和信心为基础的,因而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预期收益的不确定性导致了虚拟经济的复杂性、高风险性和周期性。

相对稳定性。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介稳性”。从信用角度看,信用制度与信用环境相适应的时候,表现为虚拟经济的有条件稳定,而信用制度变迁或信用环境变化导致二者不相匹配是造成虚拟经济的波动或周期性变化重要原因。

对实体经济的依赖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寄生性”。信用是虚拟资本的基础,而信用又来自信用主体,这就决定了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依赖关系,即实体经济是第一位的,虚拟经济是第二位的,实体经济的变化和周期通过信用制度作用于虚拟经济并决定虚拟经济的运行状况。

与实体经济的互动性。信用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传动装置,从微观层面看,信用主体在实体经济的运行状况通过信用纽带,影响其虚拟资本的预期收益和价值变动,进而影响其在虚拟经济领域的资源配置,这种资源配置的变动反过来又会对信用主体在实体经济的运行产生影响。

三、信用进化和信用深化解释的意义

虚拟经济的信用进化解释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从信用进化角度解释虚拟经济可以基本囊括脱离实物和实体的价值运行的各个方面,从而进一步揭示虚拟经济的内涵和运动规律。银行、融资租赁、证券市场等在运行过程中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将虚拟经济解释为股票市场并将其它虚拟资本作为外生变量将会导致分析和研究的复杂化。

第二,有利于金融危机的分析与防范。解释金融危机的理论有三代模型,第一代是货币危机模型,认为货币危机根源于国内经济政策和固定汇率之间的矛盾;第二代模型基本理论与第一代模型相似,但侧重于货币政策;第三代模型是由麦金农和克鲁格曼提出的,他们认为危机爆发的原因在于经济泡沫的破裂,而经济泡沫来源于经济中普遍存在的道德风险,在于企业和金融机构肆无忌弹地大量举债而引起的信用危机,信用危机与金融危机如影随形。因此,从信用角度分析虚拟经济对于深入了解和防范金融危机具有一定的意义。

第三,有助于我国信用体系建设。市场经济的实质是信用经济。我国在经济转轨过程中,诚信体系建设的滞后性越来越成为信用制度演化的桎梏,直接或通过影响虚拟经济的运行阻碍实体经济的发展。从信用进化角度研究虚拟经济有助于从宏观上把握诚信体系的定位,使其更具有目标性和可操作性。

四、对我国虚拟经济发展的启示

对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的虚拟经济发展远远滞后于实体经济。就现阶段我国虚拟经济发展问题,本文提出建议如下:

第一,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市场经济是交换的经济,交换的前提是产权的归属。以借贷为基本形式的信用,同样以私有产权为基础。马克思和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家都给予了产权制度相当多的关注。中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如果忽视了产权变革,信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二,以诚信体系建设和信用制度设计为核心。信用制度和信用体系是在既定的制度结构下的互补制度体系。推进信用制度,引进和设计新的虚拟资本,发展虚拟经济的同时,一定要关注并完善包括道德、法律、征信和披露制度等在内的信用体系。

第三,对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问题,应当本着尊重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边研究边实践。马克思提出虚拟资本概念不过百余年的时间,在这百余年的时间里,虚拟经济一直以加速度向前发展,虚拟经济正在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迄今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研究尚不能全面揭示其运动规律。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虚拟经济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也在迅速增强。时不我待,我们只有在理论和十六大报告的指引下,边研究,边实践,才能切实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

本文作者:

第4篇:虚拟经济的定义范文

在1840年约克郡银行家威栗色姆的《关于通货问题的通信》中,最早提出了虚拟资本(FictitiousCapital)的概念,并将虚拟资本定义为空头汇票(票据);马克思在《资本论》的第三卷中引述了该定义,并对虚拟资本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系统研究。成思危将马克思关于虚拟资本的理论概括为两个主要观点:

(1)虚拟资本是在借贷资本(即生息资本)和银行信用制度的基础上产生的。在此观点下,虚拟资本包括银行的借贷信用(如银行票据等)、资本化价值(如有价证券等)和不动产抵押单等。

(2)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虚拟资本本身不具有价值,但却可通过循环运动产生利润,即虚拟资本本身不能产生剩余价值,而是在利润中按照相关约定以利息或其他形式付给虚拟资本的所有者的,可将其称为某种形式的剩余价值。

二、虚拟经济的分类

刘骏民将虚拟资本划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企业股票与债券,第二类为政府债券,第三类为证券化和ABS,第四类为金融衍生品。在这一分类中,第一类虚拟资本企业股票、债券的交易,买卖的是实际资本的所有权,与实物资本共存;第二类虚拟资本政府债券买卖的利息回报权,刘骏民认为在传统的财富价值观念中,消费不创造价值而消耗价值,因此这类资本完全是凭空虚拟的;而第三类和第四类的虚拟资本的虚拟性更大,买卖的是一种没有交易物的预期,相当于一种心理感受。这种对虚拟资本的分类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随着虚拟经济理论的不断丰富,本文认为不同类别的虚拟资本应根据其直接的原生主体进行划分。原生主体部分包括经济实体、信用和预期,这三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的,经济实体的运行状况会影响其信用状况及社会的预期,同时,信用状况以及社会预期也会对经济实体产生反作用,影响经济实体的运转。其中,信用作为重要的载体之一,也是重要的原生资本之一,而知识资本和社会资本则更多的包含在预期这一载体之中。根据载体的不同,我们将虚拟经济划分为三类:

I类虚拟经济,也是最基本的虚拟经济,其依托于经济实体,如公司股票、商品期货等,尽管其价格波动可能会偏离经济实体的价格,但其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实体的经营情况或价格情况。这一类是虚拟化程度最低的虚拟经济市场。

II类虚拟经济,包括公司债券、政府债券、票据、各类融资平台等,这类虚拟经济主要依托于政府或金融中介的信用情况,由于不直接与具体的经济实体存在联系,而是依赖于经济主体的信用这一原生虚拟资本,因此虚拟化程度较I类虚拟经济更高。

III类虚拟经济,包括资产证券化、各类金融衍生品等,这类虚拟经济更是脱离了任何的经济实体或经济活动主体,而是依赖于人们的预期。这一类虚拟经济往往从I类虚拟经济和II类虚拟经济衍生而来,其虚拟化程度更高,可在经济系统中快速自我循环膨胀。

三、我国虚拟经济的整体发展状况

(一)虚拟经济的整体统计核算指标

最简单的衡量虚拟经济整体规模的统计指标为货币化率,即一定经济范围内通过货币进行商品与服务交换的价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使用经济体的货币化程度来衡量虚拟经济的规模,也是一种合理的近似,并使用广义货币供应量M2进行计算。与此类似的重要指标还有马歇尔的K值系数,计算公式为K=M/PY,其中M为名义货币,PY为名义总收入,K值系数则代表了货币在整个社会财富中的比重,为了方便计算也通常用名义GDP代替PY。K值系数实际为货币化率的另一种表述形式,K值系数越大,表明货币在整个社会财富中的比重越大,虚拟经济载体数量就越多,就越容易引发虚拟经济规模的膨胀。金融相关率是衡量一国金融发展状况的另一重要指标,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戈德史密斯提出,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金融活动总量与经济活动总量的比值,其中,金融活动总量一般用金融资产总额表示。金融资产包括非金融部门和金融部门发行的各种金融工具,如股票、债券、信贷凭证、通货与活期存款等。FIR是戈德史密斯根据资产负债表中的指标提出的衡量一国金融结果与金融发展水平存量和流量的一系列指标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可以大致的反映一国金融发展的一般状况。根据FIR的定义,其包含7种因素,分别为货币化率、非金融相关比率、资本形成比率、外币融资比率、金融机构新发行比率、金融资产价格波动和乘数。但在后期大量相关研究中,FIR的计算通常直接使用个别金融资产规模之和除以GDP而得到。关于金融资产规模的核算,IMF的《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MFS)和联合国、欧共体等共同的《国民账户体系》(SNA)中都包含了相应的统计方法,虽然在对金融资产的分类上有所不同,但基本都涵盖了以下内容:货币黄金与特别提款权、通货与存款、贷款、股票和其他权益、保险基数准备金、金融衍生品、其他应收或应付账款等。由于本文研究范围所限,加之各国统计口径并未并完全统一,虚拟经济各子系统的存流量统计差别较大,IMF的国际金融统计系统(IFS,InternationalFinancialStatistics)中也未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进行金融资产总量的相关数据,本文并未对虚拟经济整体规模的核算进行详细地展开,在下文使用FIR时,仅使用窄口径的虚拟经济(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期货市场)初步对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进行整体的研究和探讨。

(二)我国货币化率的变化情况

中国人民银行将我国货币供应量指标分为以下四个层次:M0为流通中的现金;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外币存款+信托类存款;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等。其中,M1是通常所说的狭义货币量,流动性较强;M2是广义货币量,M2与M1的差额是准货币,流动性较弱;M3是考虑到金融创新的现状而设立的,暂未测算。根据我国的统计口径,M3为衡量虚拟经济更好的指标,但由于尚未统计,本文仍按照国际通用的广义货币M2来计算我国的货币化率。如图8所示,为1993~2010年我国广义货币M2及据此计算的货币化率的变化情况。2002年以前,我国货币化率保持稳定增长,2002年以后货币化率维持在160%左右的水平。自2007年第三季度,针对银行体系流动性偏多、货币信贷扩张压力较大、价格涨幅上升的情况,我国开始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尽管广义货币供应量M2仍旧稳步提高,但货币化率在2007年和2008年有所下降。2008年第三季度,中国人民银行为了应对国际经济环境急剧恶化对我国经济的巨大冲击,开始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09年和2010年,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加快,与此同时,我国的货币化率也出现了陡增,从2008年的151%猛增到2009年和2010年的180%左右。

四、总结与建议

第5篇:虚拟经济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虚拟货币价值;财富;帕累托最优;产权

一、价值定义

王海明先生在《价值释义》、《效用论价值定义辩难》文章中研究了价值的概念,并在《新伦理学》中对价值的概念做了非常详尽的分析,定义“价值为客体对于主题的需要——或其各种转化形态,如欲望、目的等等的效用”。

价值是一种相对关系,衡量的是客体对主体需要满足的效用性。在虚拟经济中,价值主体是具有趋利避害与好坏评价能力的人;价值客体即是虚拟货币。价值的存在必须以价值客体的某种属性满足主体需要为前提,具有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的价值客体才能成为价值实体。

虚拟货币没有实物形态,没有实在的价值,但它的存在却实实在在的满足了价值主体的效用。它对拥有者的交换价值更直接地体现了一种社会契约、社会信用和社会符号。比如Bitcoin,其交易的匿名性、抗通胀性、可兑换货币等一系列特点,使得大量信奉者坚持持有这种新型虚拟货币,而Bitcoin的价值却越来越大。

二、虚拟货币价值的探讨

(一)虚拟货币的财富价值

1.财富从功能上讲,可分为个体性财富与社会性财富,它体现了财富的社会价值。个体性财富对个人的消费具有重要意义,它的产生离不开社会分工,但却可以脱离社会而存在。社会性财富对于所有者的社会地位和声誉具有重要意义,必须依赖于社会形态而存在。这样可以从财富角度理解网络经济。虚拟货币即是社会性财富,离开现实社会的分工合作它便失去价值,因为虚拟货币并不能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在网络社会中,拥有大量的虚拟货币,代表个体性财富的富足,同时,为社会的其他较少货币持有所羡慕和敬仰。

2.财富从储存方式讲,可分为分存性财富与统存性财富,它体现了财富的技术形态。同时,财富具有两面性,分存性财富可由自己存储,通过投资获得更多财富便具有正性特征,自行销毁便具有负性特征。社会财富由于社会统一存储而具有正性特征,若有社会协助而销毁便具有负性特征。虚拟货币即是统存性财富,它无法离开社会的存在而单独存在,若没有发行者的协助,虚拟货币拥有者无法自行销毁。

3.社会性财富与统存性财富的价值的大小取决于认可这些财富价值的人数的多少。例如,货币以国家信用发行,并以一国税收做担保;无论是本国居民还是外国民众都倾向于持有一国货币。然而金融危机来临,国家债务陷入危机,经济的衰退导致税收收入减少,货币就倾向于贬值,因为认可其财富价值的人数越来越少。

(二)财富管理的成本

1.个体性财富的管理必须付出一定的成本,即个体性成本;社会为了维持现有财富制度运行而花费的社会成本称之为公共性成本。社会发展变化,货币的根本作用是降低交易成本与财富管理成本,既降低个体性成本又降低社会性成本。金属货币阶段,人们需要持有实物货币,自己花费成本进行储藏保管,而国家负责铸造、防伪成本;电子货币阶段,人们仅需要持有一张银行卡,记住其账号和密码即可,而国家仅需要维护电子信息网络的安全即可。

2.在探寻虚拟货币之所以风靡全球,受到各国人民的追捧,核心原因是它极大降低个体性成本。然而对于社会成本可能降低也可能升高。在一定使用范围内,虚拟货币体系的管理成本不随使用者数量变化,其边际成本为零,在这种情况下,可有效降低社会成本;当使用者主体发生变化,则需要相应的制度与系统变革以满足新使用主体的需求,即扩大使用范围,这样就会增加社会成本。Bitcoin发展之初只是为了满足特定人群的交换需求,然而巨大的升值潜力,使之具有了储藏价值,吸引大量的投机者参与,极大的增加了社会管理成本。

(三)人的需要的价值

克雷顿·奥尔德弗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实际经验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本主义需要理论——--ERG理论。认为人有三种核心需要——生存、相互关系和成长发展的需要,在一定时间内有某种需求对行为起作用,当这种需求得到满足后,对这种需求的强烈度不仅不减弱还会增强;当事人可能会追求更高层次需求;当较高级需求受到挫折时,可能退而求其次。实物货币随着经济发展,退化为商品而满足人们的实际消费需要,从而具有直接的消费价值。在符号货币时代,货币仅能满足人们交换商品的需要,仅有交换价值存在;同时,人们可以通过持有更多符号货币,以满足其获得社会地位和人们尊敬的需要,从而具有价值尺度的作用。

(四)经济价值

货币形态的演变促使以更低的交易成本实现社会分工,不断改进帕累托最优以获得潜在剩余收益,促进经济发展、增进社会福利。当社会制度、经济结构、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状态,没有一个人的效用能在不损害其他人效用的情况下得到提高,即达到帕累托最优经济状态。当影响这种经济状态的某一因素调整时,使至少一人的效用提高而不降低其他人的效用时即为帕累托改进,这种改进所带来的社会收益就是潜在剩余收益。而与之相对的是内生交易费用,是人们分工合作协调失败而造成与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差距。在各种经济行为中,机会主义策略行为所造成的损失都视为内生交易费用。在纸质货币阶段,走私、仿制货币等行为所造成的印刷、防伪成本,都极大的增加了内生交易费用。货币作为经济的产物,也就是潜在剩余收益与交易费用相等时的产物,此时的经济形态决定了货币的形态。

经济活动的创新实质就是发现潜在剩余收益,然而人类的每一次创新性活动并非有利可图,在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货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保持着其固有的形态。历史上的金属货币尽管没有足够的便利性,但仍然在很长的历史长河里主导货币史,正是潜在剩余收益大于内生交易费用,才推动人们不断展开社会合作与分工。在当世界贸易一体化、区域货币一体化,社会分工与写作遍布五大洲四大洋,推动货币形态迅速发展。虚拟货币作为网络经济的创新产物,正是通过降低交易成本费用,大大实现了大于相关交易费用的潜在剩余收益。

三、虚拟货币的价值特征

(一)具备有限信用特征

在货币形态的历史演变中,从足值铸币到不足值铸币,从可兑换银行券到信用纸币,从电子货币到虚拟货币,交易的载体与货币形态始终在变化,而货币的本质——人们在交易过程中所达成的一种默认的信用关系,却恒定不变。

1.在商品货币阶段,商品所具有的普遍适用性使得任何人相信持有该商品能为自己所用,所以货币的信任来源于商品自然普遍适用性的信任。

2.在信用货币阶段,国家通过立法保证对货币的发行制作的垄断,并对危害货币体系的行为严加惩罚,信用货币来源于对国家行政权力的信任。

3.在电子货币阶段,来源于对发行者的信任,政府通过提供电子货币管理的法律法规与发行资格的认定以辅助提升发行者的信用。

4.虚拟货币发行的信用担保也以发行机构为主、国家信誉为辅。由于担保能力与担保范围有限,虚拟货币没有使用价值作为内在信用担保,单纯以发行商的外在信用为担保,且仅限于网络虚拟世界使用。市场经济体制下,一旦发行虚拟货币的商业组织破产倒闭,那么其虚拟货币所具有的外在信用则为零,则虚拟货币的价值也为零。

总结来看,不管货币信任是来源于自身的价值量或是货币发行机构赋予的信任,都必须具备足额的信用才能广泛流通。而虚拟货币显然只具有有限的、不完全的信用。

(二)具有货币的部分职能

在不同时期,经济学家对货币职能有不同定义。目前的虚拟货币,职能种类有限、职能程度不充分,使其还并不完全具有现实货币的职能。

表1 历史各时期对货币职能的理解

人物及时期 对货币职能的定义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三世纪)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

马克思(1867)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米什金(1984) 交易媒介、价值标准、价值储藏

金德尔伯格(1985) 支付手段、记账单位、交换媒介、价值储藏

斯蒂格利茨(1993) 交换媒介、价值储藏、计量单位

乔治考夫曼(2001) 交换媒介、价值标准、价值储藏

1.具有的职能

(1)流通职能,现货交易中,虚拟货币与虚拟世界里的商品发生直接的交换,而一定价值的虚拟货币也需要等价值的纸质货币交换,这种虚拟商品就代表等价值的纸质货币。这样就构成了纸质货币——虚拟货币——虚拟商品的交换。

(2)价值尺度,各种网络社区运营商所提供的商品与服务都由其发行的虚拟货币明码标价,每一种价格就衡量了其价值量的大小,用户可以利用持有的虚拟货币直接购买含有不同价值量的商品或服务。

2.不具有的职能

(1)支付手段,虚拟货币无法支持期货交易,更多的是一种“预付费方式”,商品价值转移后不需要马上支付货币,可以约定未来某个期限执行货币的支付职能,显然虚拟货币无法用于延期支付购买虚拟商品。

(2)储藏只能,虚拟货币存在于网络社会各独立的虚拟社区,受制于运营商所提供的有限的消费类别,流通范围也有限,所以它不具有独立的价值形态,也无法退出流通领域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3)世界货币,若一种货币在国际经济中自由流通,具备国际支付、购买、转移手段等,便具有世界货币的职能。显然,没有哪一种虚拟货币能在世界市场上承担一般等价物的职能,并成功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

四、虚拟货币的产权界定

科斯定理,作为现代产权经济学与法经济学最为基础的定理,对产权界定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做了深入研究。并得出结论:只要产权清晰界定,交易成本为零且可自由兑换,则初始产权分配对资源配置效率无影响,当交易费用不为零或为正时,则影响资源配置效率。

张五常曾提出,产权界定费用是产权清晰度的增函数,对任何产权进行界定越清晰则内生交易费用越少,但伴随外生交易费用的升高总费用也是升高的。杨小凯在其《经济学》书中描述,由于一些实际经济活动因为外部性的存在而无法实际界定产权,所以社会总是在产权清晰度与外生交易费用中进行权衡。威廉姆斯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书中对交易成本经济学进行了系统阐述,认为交易契约和治理结构的选择的根本原则是交易成本最小化,然而非理及机会主义行为却导致交易成本的提高。最优的交易契约结构是由资产专用性、交易频率和不确定性三个因素确定的。

虚拟货币作为一种货币,无法超然社会存在,其产权的界定也依赖于与其相关的产权界定。作为发行虚拟货币的运营商,其付出成本提供虚拟货币所需要的环境,这个是虚拟货币交易实现潜在剩余收益的前提,对于虚拟经济环境的初始产权应界定为运营商。而消费者是否能够利用虚拟货币交易实现潜在剩余收益,决定了消费者是否接受虚拟货币,所以虚拟货币的初始产权应界定为消费者。用户在购买发行方的大额虚拟货币,并零星购买发行商的产品,从而将用户与发行方的外部交易变成内部记账关系。虚拟货币作为专用性资产参与到整个交易过程,以减少小额零星交易导致的高交易频率,同时降低交易的不确定性。

五、结论

虚拟货币作为一种新的货币形式,不仅优化支付环境也便捷支付程序,由于其发展还处在初级时代,职能有限。虚拟货币产权的有效划分可以使用户合法持有,其基本的存在价值及经济价值,降低了货币作为一种财富的管理成本。网通天下是时展的大势,一旦虚拟货币有了互联网第一硬通货的法律地位及与实物货币或者金银、石油等硬通货等价估值,其价值前景意义非凡。

参考文献:

[1]王海明.价值释义[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

[2]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探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3]杨小凯.经济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王智慧,刘芳.各种内外生交易费用权衡折中原理[J].商场现代化,2005(27).

第6篇:虚拟经济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 虚拟企业 核心能力 网络经济

一、虚拟企业的内涵

1.虚拟企业的定义

到目前为止,虚拟企业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全统一的定义。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基于不同的环境,或者是不同的角度、侧重点、适用范围等对虚拟企业做出了千差万别的认识与界定。通过分析这众多的定义,我们可以将它们大致分为两类:即狭义的虚拟企业与广义的虚拟企业。

所谓“狭义”的虚拟企业实际上是从技术角度定义虚拟企业,比较强调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工具的运用;另外,在组织特征方面比较理想化,强调一种完全松散、平等的组织形态。“广义”的虚拟企业可以理解成为内容上的虚拟企业,这种定义强调企业间的合作与外部资源的整合,强调市场反应速度和联盟的动态性,而不强调必须以信息网络技术为工具。比较两种定义,“广义”的虚拟企业有助于从实质上去认识虚拟企业,并有利于人们把握虚拟企业的核心内容形成新的企业管理理念。然而,“狭义”的虚拟企业更具现实意义,毕竟信息网络技术推动并极大促进了虚拟企业的形成,它的存在与发展保证了虚拟企业的真正实现和优势的实际体现。

综合上述两种定义,本文对虚拟企业做出了这样的界定:虚拟企业是为迎合快速变化的市场机遇,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的诸种核心能力的动态联合体。这一定义不仅能够反映虚拟企业的本质特征——核心能力的整合与联盟的动态性,而且突出了虚拟企业运作的技术基础和网络经济这一经济技术背景。

2.虚拟企业的性质

虚拟企业的根本性质在于其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突破传统企业组织的有形界限,强调通过对企业外部资源的有效整合,迎合某一快速出现的市场机遇。具体体现如下:

(1)虚拟企业是为了迎合某一特定的市场机遇而连接在一起的企业联合体。市场机会是虚拟企业形成的基础,面对特定的市场机会,通过企业核心能力的互补性联合,形成抓住市场机会所需的竞争优势则是组织虚拟企业的目的。

(2)虚拟企业是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的一种无确定边界的网络组织。虚拟企业一般没有地理上的边界,拥有不同核心能力的企业以某种方式形成一个网络,通过信息高速公路进行沟通。只有在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间的合作充分利用网络使降低的交易成本大于企业合作的管理费用,于是虚拟企业才能成为主流的企业形态。

(3)虚拟企业对市场信息反应灵敏。一方面,虚拟企业打破传统企业制造、管理、车间、工厂的边界。对传统企业组织内的生产、管理、服务等各项功能广泛融合,包容了市场需求、创新设计、技术工艺,把触角深入到市场各个角落。另一方面,在虚拟企业中,信息技术取代传统组织中层级式工作方式,工作人员多为高知识人才,他们将工作方法和标准程序的集成有机地融入人与经营、技术集成中。从而使得信息的纵向传递距离缩短,市场与环境信息及决策中心反馈更加迅速,实现企业敏捷制造。

(4)虚拟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更加突出。在虚拟企业中,由于网络技术的充分运用,分散的信息处理导致组织决策权力下放,频繁的横向信息交流导致组织结构扁平化。同时,由于虚拟企业的员工大都是知识型员工,一般具有特殊技能,其显著特征是蔑视权威、忠诚于自己的事业。所有这些与传统企业的差异都减少组织中的官僚气氛。

(5)虚拟企业是一种动态联合体

虚拟企业组织形式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虚拟企业是一个“市场机会驱动型”

组织,它的组成到解散完全取决于市场机会的存在与消失。当市场机会出现时,虚拟企业开始组建、形成并运作;当市场机会消失时,虚拟企业便告解体。

二、虚拟企业的特点

1.组织结构扁平化、网状化

虚拟企业的结构是扁平化、 网络化的,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从而提高了企业运作的效率。

2.功能虚拟性

虽然企业内部有独立的财务、生产、销售等部门,但由于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企业可以集中精力发展它的核心优势,而该企业其他的功能则被虚拟化,由外部最好的企业来承担。

3.以网络为主要渠道的各部门并行运作

虚拟企业是以网络为基础的。这种特殊动态联盟要求必须建立覆盖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及顾客的信息网络。尽管企业成员的活动在空间上是分散的,但在时间上是确实并行的,这样就形成以网络为主要渠道的各部门并行运作模式。

4.合作的契约性

由于虚拟企业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法人实体构成,因此它必须有自己的内部约束机制,从而各个内部的企业必须在平等合作的基础上签订协议,来界定各合作伙伴的利益关系。

5.组织的时效性

虚拟企业是随着市场机遇的出现而产生,并随着市场机遇消失而解散,因此它只在市场机遇的生命周期里存在。当虚拟企业解散后,各成员企业仍然可以保持各自的独立性。

6.成员企业的优势互补及资源优化配置

虚拟企业是在各成员企业优势互补的基础上产生的经济组织,在每一个价值链上,各成员企业只用专注于自己最拿手的、最具有竞争力的业务。这样一来,整条价值链上都实现了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三、虚拟企业的产生条件

虚拟企业产生的背景是全球经济和和信息网络的建立、高科技时代的到来。在这种形势下,企业间竞争和联合并存,为了更好地生存和更有效地利用全球的资源,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各企业有意或无意都在寻求一种资源最佳配置方式—虚拟企业,其产生的条件如下:

1.共同的市场机会

在市场机会面前,所有企业是平等的,而在共同的市场机会中各企业都在极力寻求一种适合自己发展的机会。构成虚拟企业的思想基础是共有的市场发展机会。当几个公司同时看好市场需求的某一产品或项目时,它们立意要从事该产品或项目,这种共有的观点便是各企业共同连接在一起创建虚拟企业的主导思想。

2.市场竞争有序,无垄断出现

若在市场中发生垄断现象而形成一个垄断市场,就不可能有共同的市场机会,也就没有虚拟企业的出现。而市场竞争有序是指市场竞争符合竞争本身特有规律,在市场中没有垄断现象出现。

3.全球资源共享和企业资源共补

面对共同的市场机会,开发共同的产品或项目,各企业都在极力寻求一种以最大有效利用资源或最少成本的方式来完成产品或项目工作。当各企业纷纷接受资源的共享或互补时,资源的互补地位就越来越重要,资源互补性的巨大潜力奠定了虚拟企业形成的经济基础。它包括:资本的互补、人才优势的互补、管理的互补、市场营销的互补、技术的互补。

4.利益共享

各公司在资源上即资本、人才、技术及管理上所具备的互补条件,吸引着有这类要求的公司相互联系,改变以往单兵作战的方式,迫切形成一种组合,集中优势迅速进入市场,取得更大的收益。共同的利益使得竞争多元单位在共同的目标下得以组合,形成虚拟企业。

四、虚拟企业的实现模式

虚拟企业的实现模式可归纳为3种:

1.一主多从型

主要是复杂产品的生产,“核”仅从事产品的装配。例如飞机的生产,大量的飞机零部件是由成百上千个分散在不同地点的企业供应的,由总装厂装配成最终产品。采用一主多从型的虚拟企业模式,“核”的生产系统能很方便推行JIT、OPT和全面质量管理,可以促使实现高效率的供应链,为主机厂和配套厂都带来经济效益。美国的波音公司便是一个一主多从型的虚拟企业。

2.专有技术和品牌型

转贴于  在设计、开发和制造新产品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某些专有技术和特种设备,例如新型材料的研究、复杂过程的仿真、超精密加工等;在产品的营销过程中,可以凭借品牌获得市场和顾客。这种掌握专有技术和品牌的小公司是知识型和智力型的,他们虽然不具有大型生产设备和能力,但却掌握着关键的技术和品牌,往往成为虚拟企业的“核”。日本的任天堂、美国的耐克公司便是很好的例子。

3.动态联盟型

随着经营机遇、经营过程和合作伙伴、经营目标和核心资源、产品供应链以及风险和利益等关系的变化,虚拟企业的“核”可能发生变化,“核”地位是动态的,谁能最先抓往市场机遇、并对整个产品的概念和关键技术有所创新,谁就可能优先获得领导权。当然,“核”可以是相对稳定的,也可以是交错的,即就某种产品而言,本企业是盟主,而在另一产品的制造过程中,则是配角,是“盟友”。动态联盟的成败关键在于如何构成满足顾客需求的联合生产过程的运行机制,使生产要素有效地组合,资源的利用更加合理。

五、虚拟企业对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的启示

虚拟企业强调在合作中形成竞争优势,它的建立要以企业信息化、市场法制化和结构扁平化为前提。这种要求对于我国目前实施企业虚拟化的条件还有欠缺,但是,这种依靠信息技术加强合作,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充分组合和利用现有资源,提高竞争力的经营思想,对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1.企业要重视利用外部优势

一个企业不可能拥有经营所需用的全部资源,这是我们必须明白的一个事实。近年来的企业改革和重组中,不少企业仍然没有跳出“大而全,小而全”的圈子,试图把企业搞大搞全,做到“万事不求人”,这种做法还宥于传统的经营管理理念,不利于建立健康的市场经营济体制。当前企业一方面应利用自身的有限资源形成自己的核心优势;另一方面应利用信息网络寻找外部优势,借助虚拟企业形式,使其为我所用,形成合作竞争优势。

2.树立合作竞争观念

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企业与企业的竞争也日益全球化,市场竞争无国界和无企业界限的趋势已越来越明显。每个企业的实力都是有限的,无法担保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靠合作来弥补自己某一方面的不足,从而增强实力,因此树立合作竞争的观念显得尤为重要。

3.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

要实现企业之间优势资源的共享和协同运作,没有强有力的信息支持是不可能的。企业信息化也是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已显得越来越重要,没有信息,就没有应变能力,就没有市场,企业也就没有生命力。

4.企业规模不是越大越好

规模大虽然有利于规模经济的发展,但是在传统企业管理模式下,企业规模增大,就容易扩大机构建设和增加管理费用,从而加大成本,而且会使敏捷性变差,造成企业跟踪和调整的速度难以跟上市场变化速度,错过市场机会。

5.把“鸡蛋放在最安全的篮子里”

为避免风险,传统的做法是多元化经营,这是“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具体体现。但这样做是有条件的,如果片面应用,不但不能分散风险,反而会带来更多的风险。事实上,每个企业的经营资源是有限的,按合作竞争的观点,每个企业应该集中使用自己的优势资源,建立起自己的核心优势,即编织一个“最安全的篮子”。但许多事实表明,我国的企业不是多元化经营做得不够,而是缺少自己的专长。如何构造并经营好自己的专长,是当前我国企业应该考虑的战略重点。

虚拟企业是为了适应市场挑战和实现企业长远利益最大、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聚合在一起的紧密合作的企业业群。虚拟企业无疑将成为21世纪最有竞争力的企业运行模式,现在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有了初步发展,中国的许多企业也已经自觉不自觉地融入虚拟企业中,中国的许多企业已经成为外国企业的“盟友”和“合作者”,但能成为“核”的寥寥无几。培育中国虚拟企业的“核”已是当务之急。过分追求企业的兼并,扩大企业规模既不适合中国国情,也不符合时展的潮流,企业应把注意力集中在提高企业的敏捷性、柔性等适应当代市场要求的企业核心能力上。

参考文献

[1]陈建长:对虚拟企业若干问题的认识.粮食科技与经济,2004(6):21~22

第7篇:虚拟经济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实体经济;虚拟经济;经济虚拟化;泡沫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4-0007-02

一、对虚拟经济概念的界定

国外对虚拟经济的界定大体有三种范畴。(1)用Fictitious Economy 来表述,是指股票、债券、期权、期货等虚拟资本的持有和交易;(2)用Virtual Economy来表述,是指以信息技术为工具所进行的经济活动,也称信息经济或数字经济;(3)用Visual Economy来表述,是指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建立经济模型对实际经济运行过程进行的模拟。目前国内学者对虚拟经济的界定大都属于第一种范畴,大致可以归结为三种观点:(1)“虚拟经济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货币资本不经过实体经济循环就可以取得盈利。简单地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成思危,2002)。这一虚拟的经济系统的构成可以比喻为:虚拟经济的产品就是各种金融工具――股票、债券、期货、期权及各种金融衍生产品,虚拟经济的工厂就是各种金融机构,虚拟经济的交换场所就是各种金融市场。(2)虚拟经济是以资本化定价行为为基础的价格系统,是观念支撑的价格体系(刘骏民,2003)。(3)虚拟经济就是金融(李扬,2003)。持这一观点的学者们认为,金融是虚拟经济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作者认为,第一种范畴更为合理。该概念反映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活动的共同之处:追求价值增值。同时又揭示了虚拟经济价值增值的特点。第二种观点没有体现出虚拟经济活动的本质属性。第三种观点虽然反映了金融是虚拟经济运作的主要组成部分,但虚拟经济并不等同于金融,金融中的许多活动的价值增值过程是直接参与了实体经济的运作的,其增值过程并不是“虚拟”的。基于以上分析,对虚拟经济作如下定义:虚拟经济是以金融系统(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市场)为主要依托,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的一种虚拟资本独立化运动和价格决定的经济形态。其本质内涵是虚拟资本以增殖为目的进行独立化运动的权益交易。

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分析

(一)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是相对独立的两个经济范畴,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决定虚拟经济,同时,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有反作用。

1.从起源的角度看,虚拟经济产生源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根据经济理论,商品经济的运行规律都隐藏在商品中。因此,分析虚拟经济也应从剖析商品开始。通过剖析可知,能够虚拟化的只能是商品的价值形式。用货币表示的商品价值形式即价格是其后一切价值符号的根源,同时也是以虚拟资本为代表的价值符号的根本基础。随着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伴随着信用制度、股份制度、资本市场的产生与发展,“每个确定的和有规则的货币收入都表现为资本的利息,而不论这种收入是不是由资本生出。货币收入首先转化为利息,有了利息,然后得出产生这种货币收入的资本。”(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526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随着收入的资本化,虚拟资本便产生并发展起来,在此基础上,虚拟经济自然而然的产生了。

2.从经济运行状况看,虚拟经济运行状况取决于实体经济的运行状况。如果实体经济运行状况良好,则虚拟经济必然茁壮成长;反之,假如宏观经济不景气、微观经济缺乏活力、结构失调等因素使实体经济出了问题,那么虚拟经济最终必然萎缩。

3.从发展的角度看,虚拟经济发展的规模与程度取决于实体经济的规模与程度。作为虚拟经济载体的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是实体经济中经济主体根据实体经济中资金的需要而发行的,因而发行的规模是由实体经济决定的。有价证券的发行制约着证券二级市场的交易规模。尽管虚拟资本中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与实体经济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它依托于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因而也取决于实体经济的规模与需要。

(二)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双重影响

虚拟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适应实体经济的需要而产生,可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也可能制约实体经济的发展,使国民经济发生动荡和危机的可能性增加。

1.积极影响。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产生和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一,虚拟经济可以看成是实体经济的货币蓄水池,它既可以吸收大量的实体经济的过剩资金,也可以补充实体经济流动性的不足,从而化解实体经济的物价不稳定的压力。资金是实体经济的“血液”。虚拟经济以其高流动性和高获利性吸引着大量暂时闲置和零散的资本投入到股票、债券和金融衍生品等虚拟资本上,沉淀资本由此投入到实体经济中,满足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需要。而虚拟资本的便利流动性, 加速了货币资金的周转、转移和结算的速度, 也提高了实体经济运行的效率。由于金融市场上融资渠道拓宽、融资技术提高、融资方式灵活、融资成本下降,可以在时间、数量、期限、成本等方面同时满足生产者的要求,使储蓄和投资在数量上和时间上都进了一大步,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融资支持,加速实体经济的发展。

第二,虚拟经济提供了分散经营风险的工具,降低交易成本。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使个体风险趋于分散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分散实体经济的风险。如经营者可以采用发行股票的方式将经营风险分散到各个投资者身上;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产生的最初的动机就是为了套期保值和转移风险;虚拟资本的多样性、可转换性和高流动性又使企业能够以比较低的风险成本实现实物资本存量的累积。

第三, 虚拟经济可以通过财富效应使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增加。股市上涨等造成的财富效应能够有效扩大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推动实体经济增长。此外,金融市场的活跃,也会带动企业投资需求的增加。由此,虚拟经济从两个方面给实体经济提供强劲的需求拉动力,并通过扩大的乘数效应拉动实体经济增长。

第四,虚拟经济可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升级。通过股票等有价证券,能够使社会资本迅速从效益低的领域流向效益高的领域、从效益差的企业转向效益好的企业,并按照利润最大化的原则不断地对资源进行重新分配和重组。这样,虚拟经济对资金的配置效应增强从而引导实体经济对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虚拟经济活动可以对企业形成一种压力,使资金和社会资源得到优化组合,形成合理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以至产业结构,从而促进实体经济的协调和健康发展,提高整个实体经济效益水平。

2.消极影响。虚拟经济的发展必须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虚拟经济的超前发展,会引发泡沫经济,而泡沫经济破裂又会引致金融危机,阻碍实体经济发展。

(1)虚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不确定性和投机风险性。虚拟货币一旦以膨胀的信用化形态进入生产或流通领域,虚拟经济就渗入了实体经济,并形成了两者之间的互动。这一互动增加了实体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2)当虚拟经济过度膨胀时,会阻碍资金进入实体经济,降低资源利用率。(3)虚拟经济的过度扩张会引发泡沫经济,导致对实体经济的巨大破坏。(4)虚拟经济的跨国扩张严重危及世界经济安全,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实体经济造成巨大冲击。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业务国际化、自由化,使国际资本流动急剧增长和快速扩张。特别是在金融创新的推动下,以各种对冲基金为主的国际投机资本也应运而生,严重威胁全球金融安全。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1.充分认识适度发展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积极作用。正确认识和对待虚拟资本、虚拟经济,不能因为它们有可能产生泡沫经济或导致金融动荡而限制其发展。应该认识到,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与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意味着经济形态的多样性和高级化。

2.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膨胀演变成泡沫经济对实体经济产生消极影响。正确处理实体经济、虚拟经济的关系,把握好虚拟经济发展的“度”,使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泡沫经济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金融投机虽然是重要的原因和导火线,但实体经济的内在失衡才是导致泡沫经济的根本原因。投机是泡沫破裂乃至引发金融危机的催化剂,是外在原因;而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和泡沫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出现问题才是内在的原因。所以,我们一定要打牢实体经济的基础,把握好虚拟经济发展的“度”,使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3.注意防范和控制中国经济的泡沫风险,抓紧化解已形成的过度经济泡沫。中国实体经济运行的泡沫风险主要有:房地产泡沫、股市泡沫和国有企业较大面积亏损造成的泡沫。集中反映在银行的巨额不良贷款上。

4.建立经济预警系统,增强金融交易的透明度,完善市场法规,加强金融监管。为了使虚拟经济更好为实体经济服务,防止泡沫经济的产生,应加强对虚拟经济运行的监控,控制其与实体经济的偏离度,使虚拟经济形成的资产、交易量与实体经济的对应从发散变为收敛,促进与实体经济运行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孙耀乾.论虚拟经济的特征及对实体经济运行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7,(4).

[2]段进朋,李刚,索红云.虚拟经济的作用及影响[J].生产力研究,2006,(11).

[3]刘骏民.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4]李多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探析[J].理论前沿,2007,(17).

[5]成思危.虚拟经济论丛[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3.

[6]李方.金融泡沫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

[7]李扬.关于虚拟经济的几点看法[J].经济学动态,2003,(1).

第8篇:虚拟经济的定义范文

虚拟经济全球化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在世界范围内虚拟经济规模急剧膨胀,远远超过实体经济;虚拟资本的国际流动日益频繁;世界性的虚拟资本交易市场日趋成熟。当前的虚拟经济全球化潮流具体表现为: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经济虚拟化迹象明显,欧盟等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金融一体化程度加深,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高度融入世界商品市场的同时,逐步融入全球金融市场。尽管目前我国经济虚拟化的程度不高,但随着中国经济日益融入世界,我国的宏观经济波动已不再仅仅取决于国内因素,而是越来越受到国际冲击特别是主要工业化国家的影响,必须及时调整相关经济政策,应对国际新趋势的挑战。

一、全球虚拟经济规模

(一)虚拟经济的界定

虚拟经济是与实体经济相对而言的经济运行方式,是虚拟资本进入虚拟经济部门循环运动而发生的经济交易活动的总称。任何以货币衡量的财富都可能进入虚拟经济的运行领域,通过交换发生价值增殖,因此,对虚拟经济规模的测量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股票、债券、金融衍生品、房地产和收藏品市场都采用资产化定价方式,是构成虚拟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上述领域作为虚拟经济的代表性部门,将其市场价值总和定义为虚拟经济的总体规模。全球虚拟经济规模是一个静态变量,对该时间序列的分析体现了全球虚拟经济的发展轨迹。将全球虚拟经济规模与全球实体经济规模相比较则体现了虚拟经济的相对增长和波动特征。此外,为了从动态上把握虚拟经济的活跃程度,虚拟经济的交易率也是衡量其规模的重要变量。

(二)全球虚拟经济总量测度

根据在虚拟经济中的重要程度和活跃度,本文选取全球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市场价值数据作为衡量虚拟经济整体规模的静态指标。由于国内生产总值GDP主要计算的是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涵盖了实体经济的主要范畴,因此,我们以虚拟经济规模与GDP的比值作为经济虚拟度指标来反映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而言的相对规模。

截至2010年底,全球虚拟经济的整体规模已经突破2000万亿美元,相对规模达到实体经济的34倍。其中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份额最大,虽然股票和债券市场也已经接近或超过实体经济总量,但在虚拟经济的整体规模中所占份额很小。同时,全球虚拟经济仍在高速增长,2010年的增长率达到21%,远远高于实体经济的增长率,金融衍生品市场则是虚拟经济最为活跃的交易市场。

二、虚拟经济全球化与实体经济周期波动

(一)全球虚拟经济波动

全球虚拟经济规模的高速膨胀是否影响了世界经济周期的发展态势和波动特征?为了解答这一问题,就要考察虚拟经济的发展轨迹与实体经济周期波动的相互关系。考虑到虚拟经济中的证券市场部门发展相对成熟,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我们以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总规模作为代表虚拟经济的变量,同时仍以GDP代表实体经济。在考察两个变量的变化时,由于原始数据非平稳,需要进行去势处理,本文采用主流方法HP滤波技术,去除序列的趋势项(图1)。

从规模发展来看,1989年全球证券市场规模略大于实体经济,但差距不大。20世纪90年代,虚拟经济的发展逐步背离了实体经济,整体规模迅速膨胀。到2010年,证券市场的名义市场价值已经达到GDP的两倍以上。从全球虚拟经济波动与实体经济周期的互动关系来看,大部分时期虚拟经济的波动变化领先于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波动有约1年的滞后期。但是也有例外,1995—1997年和2001—2003年,两者发生了同步波动,而1998—1999年虚拟经济的高速增长并没有带动实体经济同期或下一期的正向波动,表明这一时期实体经济的发展更多是受到贸易、投资等其他因素的影响。此外,虚拟经济的波动性更大,虚拟经济下滑往往导致实体经济增长放缓。随着虚拟经济波动性的增强,世界实体经济的波动幅度也在上升。当采用不变价格计算的GDP数据时,这种趋势更加明显。

(二)不同虚拟资本交易市场对实体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

为了考察不同虚拟经济交易方式对实体经济波动的影响,我们分两步描绘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金融衍生品场外交易市场(OTC市场)以及实体经济周期的波动特征,首先对时间序列取对数来消除量纲,然后采用HP滤波剔除趋势项得到波动分量(图2)。

变量处理结果显示,与各交易市场的剧烈波动相比,实体经济的波动幅度极为平缓。2004年后,各虚拟资本交易市场的波动逐渐呈离散态势,同时实体经济的波动开始上升,表明在虚拟经济剧烈波动影响下实体经济波动性增强。从具体交易市场情况来看,尽管债券市场的规模大大超过股票市场和OTC市场,但波动幅度却最小,其滞后一期与GDP的周期波动趋势相似。股票市场在1999年之前相对平缓,此后开始大幅震荡。规模最小的OTC市场波动最为剧烈,2008年出现爆发性增长,2010年又迅速跌入低谷,体现了虚拟经济的高度不稳定性。

接下来我们采用Eviews6.0软件对各变量的皮尔逊相关系数进行测算,进一步分析各金融市场时间序列的滞后一期与实体经济波动是否存在相关关系,运算结果见表2。

我们把1989—2010年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二阶段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波动的相关性显著高于第一阶段,显示两者关系日益密切。股票市场与GDP在第一阶段为弱负相关,第二阶段转变为显著正相关,这反映了上世纪末虚拟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尚不明显,而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则在整体上影响了实体经济增长。债券市场在两个时期都与实体经济波动存在高度正相关,这可能是由于债券交易市场是虚拟经济部门中泡沫化程度较低的部分,与实体经济的联系最为密切。OTC市场与实体经济增长不存在相关关系,说明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泡沫化程度最高,其波动经常与实体经济的发展相背离。同时我们注意到,债券市场与股票和OTC市场波动都存在弱正相关关系,股票市场和OTC市场之间却为负相关,这说明债券市场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其他部门都有密切联系,起到两者的中介作用。

三、虚拟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一)我国虚拟经济发展现状

中国金融市场经过长期发展已初具规模,截至2011年,沪深两市股票成交金额为42万亿元人民币,国债交易额20万亿,期货交易额138万亿,三者总计达到GDP总量的4倍多。然而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程度与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举例来说,各种消费信贷本质上是将个人未来的收入流提前资本化的一种金融契约,是虚拟经济融入个体消费的一种表现形式。我国1997年的住房按揭贷款余额为190亿元,2006年底上升到2.2万亿元人民币,约为GDP的11%,而同期美国的按揭贷款达到13万亿美元,是其GDP的100%。但是相关研究认为我国消费信贷增长速度很快,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就大胆预测,到2015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将由2010年的7万亿元人民币扩张到21万亿元,而美国2012年的消费信贷规模为2.5万亿美元。

目前,我国正处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共同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虚拟经济规模逐步扩张,有较大上升空间,开始对实体经济发挥影响,但虚拟经济总量占GDP比重仍然有限,相关的市场建设与监督机制尚不完善,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二)中国金融市场国际化

尽管我国的金融市场尚未完全开放,但是仍有大量国际资本通过各种渠道流入中国的证券市场,在客观上促使中国融入世界金融市场。通过统计实际发生的资本跨境流动,我们可以考察中国的金融市场参与国际化的程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综合证券投资调查数据库(CPIS, Coordinated Portfolio Investment Survey)采集了自1997年以来全球跨境证券投资(包括股票、短期和长期债券)状况数据,本文数据来自该数据库的报告国对中国的证券投资统计(见图3)。

图3显示了来自亚洲、欧盟和美国对中国的跨境证券投资金额(左侧)及其所占比重(右侧)。虽然中国的金融开放程度仍处于较低水平,但增长速度较快,且中国与亚洲区域的跨境证券投资远高于其他地区,其中香港是最重要的投资者,这一方面说明中国与亚洲区域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加深,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热钱的流入。截至2009年,美国持有的中国证券资产为1023亿美元,欧盟为408亿美元,亚太国家为1965亿美元。除香港和美国外,全球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投资者对中国证券的购买十分有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中国的证券市场对外国投资者仍然相对封闭。目前,非本国居民在发行票据及债券时要得到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若国内机构在国外发行债券则必须纳入国家外债计划,相关规定限制了中国金融市场国际化的程度。

四、政策建议与展望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合理吸收和有效利用外国金融资产投资,有步骤地开展金融一体化进程,引导外部资金促进国内经济健康发展。建立完善海外金融资产投资的监督管理机制,有效降低外部金融冲击对国内经济的负面冲击。完善决策机制,使宏观政策能够对国内、国际经济局势特别是金融环境的变化做出及时反应。2.加速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向发达国家靠拢,走向更成熟、波动幅度更小的经济周期模式。3.在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更加重视国内市场环境的培育。对外贸易的发展尽管对我国经济增长发挥了强劲的带动作用,但是过度依赖外部市场将导致国民经济在面临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等外部冲击时更加脆弱,因为国内市场稳定发展是我国实际经济周期波动的决定因素。

第9篇:虚拟经济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金融海啸;金融工具;虚拟经济;实体经济

一、美国金融海啸的形成与实质

美国当前的金融海啸,始于2006年出现、2007年2月首次披露的次级贷款危机。次贷危机的产生,是由于疯狂追求高额利润的资本主义的痼疾,在监管缺位的情况下无限制地运用杠杆化,资产证券化过度,衍生金融工具过分膨胀,最终致使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失调,这是此场金融海啸的实质。

美国的多数居民一贯超前消费、寅吃卯粮。因此在美国,向银行抵押贷款、 贷款买房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不过,原本只有收入可观且稳定的居民才可以贷款,但10年前,美国房市一片大好,在正常的房贷得到满足以后,投资银行及金融机构为了增加利息收入,扩大消费群体,又再次降低贷款的条件,扩大贷款的范围,向信用等级达不到标准和收入不稳定的一族发放抵押贷款。为使次级贷款者有能力还款,推出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包括零首付、利率优惠(前期固定利率,后期浮动利率或是提供一定的低利率优惠期)等。贷款公司成功开拓了次级贷款市场,但因为次贷风险较高,于是找来投行(高盛、摩根、雷曼兄弟等)分担风险。在格林斯潘主持美联储期间,一再降息,致使房贷资金充裕,购房需求愈增,房价上涨,房地产升值。持有房产者对其房产增值部分,再次申请增加抵押贷款,这部分涨价增值抵押贷款的风险较大,信用等级低,与之相对称,金融机构也就提高它的风险收益的预期,提高它的利息率。其利率曾高达10%—12%,比普通抵押贷款利率高一倍。投资银行及金融机构为了增加、扩充它的资金来源,运用杠杆化的原理,再引入资产证券化,运用新产品债务抵押债券(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CDO),其本质就是债券,通过发行和销售CDO债券,让债券的持有人来分担房屋贷款的风险。由于CDO是以次级贷款为基础的,风险较高,很多投资者不敢问津,于是将CDO分成优先CDO与普通CDO。发生债务危机时,优先CDO享有优先求偿权,因此相对于普通CDO而言,优先CDO风险较小,很快得到市场认可。普通CDO则风险更大,主要销售给偏好风险的对冲基金。2001年末,美国的房地产一路飙升,短短几年就翻了一倍多,使得以次贷为基础的优先CDO与普通CDO均市场红火,对冲基金除按照协议从投行处购买普通CDO,更将普通CDO抵押给银行,获得更多的资金,加大普通CDO的购买力度。而投行为了分得利益,又从对冲基金处回购普通CDO,同时投行开发出信用违约交换(Credit Default Swap,CDS),即在CDO中取出部分资金到保险公司投保,让保险公司分担风险,提高CDO的信用评级,将次贷的资本链进一步拉长,也使得风险级数进一步提高。

由于房价仍高涨,CDS市场销量可观。华尔街在CDS的基础上又开发出一种新型基金,专门投资买入CDS的基金。 只是将基金资本分为不同的切片,其中一个部分作为Support Tranche,即在亏损时先由Support Tranche进行垫付,不足时才由其他切片依次支付。Support Tranche其本质是一种保证金。新型基金大卖,各种养老基金、教育基金、理财产品,甚至其他国家的银行也纷纷买入。新型基金大量增发,但保证金Support Tranche并没有增加,导致基金的抗风险能力大为下降。从次贷到CDO,再到优先CDO、普通CDO、CDS、新型基金,这一系列的衍生品的创新过程,华尔街不是在遵循贷款证券化最初的分散风险的目的,而是在一味地追求高额利润。

这些抵押贷款,还有股票、债券、金融期货、金融期权及其他金融衍生工具等等,他们都是实体经济的“纸质复印件”,称之为虚拟资本,他们的运行形成了大大超过实体经济的虚拟经济。以2006年的估计数据为例,美国2006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3万亿美元,而市场上流通的股票、债券、期权、期货等的价格总额估计为400万亿美元,也就是说,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的30倍,虚拟的繁荣令人眼花缭乱。统计资料显示,1994—2007年,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水平大幅提高。美国抵押市场全部抵押贷款的证券化率由1994年的55.8%提高至2007年的74.2%,而所有次级抵押贷款的证券化率则由1994年的31.6%大幅提高到了2007年的92.8%。据美联储统计,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MBS)规模从2000年的3.0万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5.83万亿美元。据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的《次贷危机报告》,美国住房抵押贷款余额从2000年的4.8万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9.8万亿美元,年增13%,形成了庞大的住房抵押贷款。其中,次级贷款2003年4 000亿美元,2004年突破1万亿美元,2005年增加到14 000亿美元;次级抵押贷款比例从1993年开始起步发展到2005年的20%。在高度证券化的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上,次级抵押贷款的呆账和坏账,恶化了庞大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MBS)的资产池,增加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MBS)收益的不确定性。抵押品赎回权的丧失率(Delinquencies)在2005—2007年短短两年时间内激增50%。

这样连续不断自我膨胀的虚拟资本总有一天要达到充分饱和的状态,泡沫太大终究会破裂的,金融资本的链条也就会断裂。诸如由房产供给逐渐扭转大于需求,房价下跌,房产及二手房卖不出去。房产抵押贷款中原先凭房产上涨增值而增加的贷款,就会难以继续还贷。这种情况逐渐多起来,使信心不足,房地产资本链就会断裂。

美国最大的金融信贷机构是“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房利美(Federal National Mortgage Association,Fanny Mae)是在1938年根据美国国会颁布的法令成立的;房地美(Federal Home Loan Mortgage Corporation, Freddie Mac)是1970年成立的竞争机构。他们只收购二级抵押贷款市场上的房贷资产(信贷凭证),然后以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将取得的房贷资产打包向投资人出售。他们虽然不直接提供房贷,但提升了信贷市场的流通性,使美国中低收入的家庭得到房贷。从1994年到2006年,次级房贷使900万户的家庭拥有自己的住房,房屋拥有率从64%上升到69%;从2002年到2005年美国房价以每年10%的升幅一路上涨,2005年上升达17%,累计涨幅超过50%,更加刺激了次级房贷市场的大发展。2005年达到6 250亿美元,比较2001年扩大了5倍,到2006年,美国次级房贷高达12 210亿美元。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繁荣,使参与房贷的金融机构收益丰厚。在经营过程中,不断运用金融衍生工具创新,增加信贷资源,也被社会所推崇。

必须指出的是,次贷市场及相关衍生品市场等虚拟经济的繁荣是以实体经济房地产的价格上涨为基石的。但是,自2005年以来,美联储由于对通货膨胀的担忧,连续17次提升基准利率,从1%到5.25%。风光了整整5年的美国房地产终于从峰顶摔下,2006、2007年跌跌不休,城市房价跌幅高达17%,最小也有11%。次级房贷的还款额因利率上调而逐步增加,低收入的不能偿还贷款的家庭大增,至2007年6—8月形成冲击市场的次级房贷危机。至2008年,比尔斯登破产、雷曼兄弟公司也被迫破产,房利美和房地美被美国政府收购,美林也被美国银行收购,扩展为2008年的金融海啸。

二、金融海啸对金融工具及其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分析

美国的金融海啸及次贷危机是金融衍生工具闯的祸吗?这样提问题和看问题是值得再度思考的。因为这种认识,不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利于我国的金融创新。金融工具以及金融衍生产品,他们只是一种工具,其性质是中性的。任何工具,特别是有效工具,都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用来为人民造福,也可以用来闯祸。诸如在房价上涨阶段,可用来集中资本,让众多中小收入者凭所购房产作抵押取得房贷,拥有住房,繁荣房地产市场,其功不可没;但是在房价下跌阶段,那些凭房价上涨、房产增值取得房贷从而套现者,以及没有提供收入证明而取得房贷者,则成为房贷市场资本链的薄脆环,有断裂爆破引发危机的可能。又如,金融期货,可以用来套期保值,对冲风险,又回避风险;也可以用来投机,追求高风险的高收益,引发高亏赔。这是违规操作追求高收益的贪婪造成的,是信贷缺少应有监管和风险管理不到位所致。在金融资本市场上,如果监管缺位或监管不力,正常的经营者也会流入投机者流。凭房价上涨增值发放贷款,是种没有实际抵押品的抵押贷款;没有收入证明发放抵押贷款,是将抵押贷款变成了没有信用的信用贷款。滥发信贷,就会使房贷市场的泡沫膨胀,其膨胀倍数大大脱离实体经济,增大了泡沫爆破引发危机的风险。

次贷危机发生后,众多学者、政界和企业界资深人士,特别是一些损失惨重的金融机构对按市价调整的会计准则发起猛烈抨击,纷纷指责金融机构实行的公允价值计量会计是引发此次危机的罪魁祸首。美国及欧盟在金融海啸的冲击中,一些银行家抱怨由于会计准则规定衍生工具要以公允价值即按照市场价格计量,严重低估了金融机构的资产价值,加剧了金融危机。美国国会2008年10月3日通过的美国政府救市方案中授权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暂停公允价值计量;10月15日欧盟正式决定第三季度起金融机构停止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准则,改用成本估值计量。10月13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宣布对国际会计准则作出紧急修改,允许金融机构对一些以前必须以公允价值或当前市场价值入账的金融资产“重新分类”。

其实,公允价值计量只是个会计技术问题,与金融危机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而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达到客观、透明、真实的高质量要求。改用成本计量也不能降低实际亏赔,只是账面和报表上好看一点而已,并不能解决价格下跌的问题,也不能改变危机的本质。首先,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更符合资产与负债的定义。例如,资产是指由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由于资产必须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而预期的经济利益或未来现金流量不可能以历史成本方式进行计量, 而只能以公允价值模式进行计量,这是符合逻辑的。 因此,运用公允价值模式对企业的资产进行计量更合乎资产定义。同理,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由于负债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因此以未来流出企业的经济利益的现值计量负债,也合乎负债的定义。其次,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会计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会计核算的前提之一物价稳定这一假设难以成立。尤其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价值随时间和市场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幅度也越来越大,历史成本信息的相关性逐渐降低,其决策有用性也大打折扣。公允价值计量能合理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从而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能较准确地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面向未来的公允价值要比过去的历史信息更有用于决策,从而使会计报表的使用者能更好地获知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帮助其作出理性的决策。因此,按公允价值计量能为企业管理人员、债权人、投资者的经营、决策提供更为有用的信息。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