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行政区划方案范文

行政区划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行政区划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行政区划方案

第1篇:行政区划方案范文

一、整治范围

区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使用、经营企业(以下简称危化品企业)。

二、整治标准和内容

(一)关闭取缔:非法生产、经营单位(业户)。

(二)停产整顿

1.未取得公安、安监、消防、质监、环保等部门许可手续之一或未达到有关规定要求的;

2.未达到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定的安全生产基本条件的;

3.未落实各级政府和安监部门部署的安全生产工作事项的;

4.近三年来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

5.存在事故隐患或违法行为逾期未整改的;

以来按照危化品安全生产分类监管标准被确认为C类和D类的;

7.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的;

8.存在其他安全生产违法行为,需依法停产整顿的。

各危化品企业按照《区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综合整治自查表》(以下简称《自查表》)逐项逐条进行自查,凡是存在上述情况之一的,必须立即停产整顿。

三、工作步骤

(一)取缔非法业户和企业自查阶段(8月12日—8月15日)。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对辖区内所有危化品非法生产经营单位(业户),一律取缔,拆除设备设施,并将关闭取缔情况,由主要负责人签字后,报区危险化学品行业安全生产综合整治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区危化品整治办公室)。同时,各危化品企业认真对照《自查表》逐项逐条进行自查。8月14日前,各企业将《自查表》和《区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综合整治审核意见书》报送至区危化品整治办公室。区危化品整治办公室组织区政府有关部门、安全生产专家组召开综合整治行动联席会议,研究确定拟停产整顿企业名单。对于确因工艺原因不能停产的企业,要同时写出书面报告,由区危化品整治办公室组织安全生产专家进行审定。

(二)停产整顿阶段(8月16日—9月1日)。凡是未达到整治标准要求之一的企业,必须从8月16日开始进行停产整顿,并对存在的问题做到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各类问题整改完毕后,向区危化品整治办公室报送验收申请。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对相关企业停产情况进行监督,对企业整改工作进行督导。

(三)综合验收阶段(9月2日—9月30日)。区政府成立危化品安全生产综合整治验收组,按照验收标准逐个企业进行验收。对验收合格的企业予以恢复生产;对未达到相关标准要求的企业继续停产整顿;对未经验收擅自进行生产的,或在规定期限内仍未按要求整改到位的,将依法予以关闭取缔;对整治期间发现的违法行为,一律依法予以“顶格处罚”。经验收合格恢复生产的企业要继续加大安全生产管理力度,区危化品安全生产综合整治验收组将对此类企业进行抽查,凡发现不符合相关标准要求的一律予以停产整顿。区广电部门要加大对安全生产工作的宣传力度,并安排记者对综合整治验收工作进行跟踪报道。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有关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危化品行业安全生产综合整治工作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整治任务,确保危化品行业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好转。

第2篇:行政区划方案范文

关键词:GIS空间分析;行政区划;优化调整;人口规模;定远县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8015903

1 引言

行政区划是指在一个国家的领土内,在综合地理、历史、经济的基础上,根据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对行政管理区域进行划分和调整。行政区划调整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事[1]。

国外关于行政区划的调整研究已将定量研究引入到行政区划调整中,起步很早而且有了很多尝试。例如,瑞典的乔克普森等做过许多类似的探讨,很具有理论意义,但也只是在理论层面上提供了一种研究方法,缺乏实践性 [2,3]。当前的乡镇行政区划调整还是以定性分析和主观判断为主,缺乏有效的定量分析,大多数是通过经验对乡镇进行硬性撤并。近年来,我国的一些地理学者试图为行政调整提供一种定量的标准,其中最具成果性的是王德等人开发的城镇势力圈的分析计算机系统[2,3]。需要借助科学的方法对目前的行政区划进行优化调整。本文就是在GIS空间分析的基础上用定量的方法对滁州定远县进行行政区划调整,提出优化方案。

2 研究依据

2.1 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影响因素

(1)乡镇人口规模。中心大城镇的形成,需要一定的人口规模,人口评估一直都是城镇规模的一个重要指标。不同等级规模的城市具有不同的规模效益[4],通过研究区的人口规模标准来确定乡镇调整的保留个数。

(2)乡镇势力圈范围。

乡镇调整的目的就是要使研究区的行政范围与经济范围大体上保持一致,以便调整后更好地促进研究区的经济发展和行政管理效率。本次研究就是以人口作为乡镇规模计算乡镇势力圈。

(3)乡镇的空间联系。

空间联系在行政区划调整上主要体现在对乡镇势力圈范围的划分和对有联系的乡镇进行区划调整上。本文就是利用GIS方法,从空间联系上进行考虑。

2.2 乡镇区划调整的原则

(1)包围合并原则。

如果一个乡镇的势力圈完全被另一个乡镇的势力圈所包围,此乡镇应划入另一乡镇。

(2)合理性原则。

中心城镇的势力圈范围较大,会影响其他乡镇的范围计算结果,因此划入中心城镇的乡镇不超过2个。

(3)完整性原则。

如果将一个乡或镇拆分为几部分并入周围的镇,会造成管理混乱。所以在行政区划调整中我们要保持乡镇的完整性,不拆分原有乡镇。

(4)综合性原则。

在调整过程中,还需要综合考虑政治因素、民族因素、历史社会因素。

3 研究方法

3.1 乡镇规模的确定

需要保留多大规模的乡镇,是首要解决的问题。由罗伯塔・卡佩罗(Roberta Capello)等对乡镇规模的研究中得知,城镇存在有效规模[5]。因此本论文也用乡镇人口来代表乡镇的规模。

借鉴了俞燕山对我国城镇的合理规模和效率的研究结论:10万人以上人口规模的小城镇效率最高,其次是人口规模为5~10万人的小城镇,再其次是人口规模为3~5万人的小城镇,最差的是人口规模为1~3万人的城镇 [6-7]。城镇的综合经济效益随着城镇的规模扩大而增大。

3.2 乡镇势力圈的划分

乡镇势力圈的计算首先要生成一个连续空间,所以选择栅格数据结构[8]。根据重力模型[9]和城镇势力圈分析的计算机系统[3]可将本次乡镇势力圈范围的计算公式定为:

Fij=Mi/d2ij

式中: Fij是i城镇对j区域的辐射强度;dij是i城镇与j区域之间的距离;Mi为i城镇的人口规模量。

3.3 GIS的空间分析

ArcGIS集成了多学科的最新技术,其为空间分析提供了强大的工具,空间分析早已成为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功能之一 [10,11]。本次研究就是基于人口规模的确定以及乡镇势力圈划分计算的基础上,运用GIS软件对人口以及距离等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基于GIS软件空间分析上的行政区划调整。

4 定远县乡镇行政区划案例

定远县是安徽省滁州市的市属县,位于安徽省东部。东接滁州市南谯区,西邻淮南市,南依肥东县、长丰县,北连凤阳县、明光市。定远县总面积2890 km2。总人口65万人左右(2000年末)。

4.1 乡镇规模分析

在2000年时共辖有16个镇、21个乡和2个未批乡,最少的为旱庙未批乡7672人,定远县的人口规模差异还是比较大(基于第五次人口调查)。定远县的人口差异比较大,城镇化水平相当低。有必要对定远县2000年时的 39个乡镇进行合并工作。

在对定远县人口规模分析的基础上,并结合之前的乡镇规模有效性研究的结论,确定本文撤并后的人口不少于1.5万人作为本次乡镇撤并的基本规模参照标准。

4.2 定远县乡镇势力圈计算

4.2.1 乡镇间的距离统计

在对定远县栅格地图矢量化的基础上,通过 ArcGIS 的 Anaysis Tools 工具中的 Point Distances 计算所有乡镇相互之间的距离,这样得到 39×39 个记录。剔除距离等于 0 的记录,得到 39×38 个记录,是任何一乡镇到其他乡镇距离统计。最后确定本次研究的栅格像元大小为800 m×800 m 适宜。

4.2.2 计算乡镇势力圈

在ArcMap下,启动ArcToolbox工具,选择Spatial Analyst ToolsRaster CreationCreate Constant Raster工具,生成定远县的栅格数据,格像元大小为800 m。利用ArcToolboxConversion ToolsFrom RasterRaster to Point工具,将上一步生成的完全包含定远县的栅格数据图,转化为点状数据图并确定定远县区域内点的个数为4971个。利用ArcGIS 中的 Analysis Tools工具的Point Distances来完成。得到距离记录的表格,并将含有乡镇人口数据的表格与新生成的表格合并,建立Fij新字段,并插入到新建立的字段中。然后统计出Fij的最大值,将生成的新表格与前面的栅格数据生成的矢量点数据属性表进行合并,最后将合并属性表的矢量点数据转化为栅格数据。然后对栅格数据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得出每个乡镇的势力圈范围,结果如图1所示。

将乡镇势力圈的栅格数据转化为面状数据。通过以上步骤统计其面积和人口数据(见表1)。

5 定远县乡镇区划优化调整和对比分析

5.1 定远县乡镇区划调整

按照之前介绍的乡镇合并的原则在综合考虑各乡镇的人口撤并标准的基础上,应该对定远县的乡镇做以下调整:程桥乡、斋朗乡并入定城镇,青洛乡、年家岗镇、严涧未批乡并入炉桥镇,靠山乡、青山乡并入永康镇,九梓乡、站岗乡并入吴圩镇,旱庙未批乡和高塘乡并入张桥镇,朱马乡、仁和乡并入藕塘镇,岱山镇并入池河镇,练铺乡并入三和集镇,东兴乡并入西卅店镇,天河乡并入桑涧镇,界牌集并入大桥乡,并且撤乡为镇。合并后的乡镇区划如图2所示。

通过本次调整,定远县撤掉了 18个乡镇,保留了 21个乡镇。

5.2 定远县乡镇调整优化对比分析

对比定远县的实际行政区划调整(实际保留了22个乡镇),结果只在界牌集镇划不划入大桥乡有着不同的意见,考虑到大桥乡和界牌集镇的人口规模都小于1.5万人,乡镇势力圈的范围有着重叠的部分,而且合并之后可以发挥城镇合并的规模效应,并且考虑到大桥乡行政中心的地理位置,所以优化方案中把界牌集镇划入了大桥乡并且撤乡为镇。

6 结语

以定远县为例,在ArcGIS中利用空间分析的方法,探讨运用定量的方法解决行政区划调整,为行政区划调整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但目前我国的城市乡镇发展基本都是依靠道路交通来发展的,越是交通便利的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才越好,因此,在做乡镇区划的时候,得考虑到交通和地形等要素,所以必须认识到用时间距离去代替单纯的空间距离是大的趋势,但是具体如何操作运用,还需要作进一步研究与探讨。同时必须认识到在做GIS分析的时候,如果能预测各个乡镇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竞争力大小的变化情况,就可以以此来预测势力圈的变化,则得出的结果对将来行政区划的调整更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赵 君,温 军.行政区划变更与区域经济发展――以白银市为例[J].经济地理,1994,14(3):50.

[2]王 德,郭 洁.乡镇合并与行政区划调整的新思路和新方法[J].城市规划汇刊,2002(6):72~75.

[3]王 德,赵锦华.城镇势力圈划分计算机系统HAP的开发研究与应用―力圈的空间结构特征[J].城市规划,2000,24(12):37~41.

[4]俞燕山.我国城镇的合理规模及其效率研究[J].经济地理,2000,20(2):84~89.

[5]朱 玮,王 德.从“最佳规模”到“有效规模”[J].城市规划,2003,27(3):91~96.

[6]李小建,乔家君20世纪90年代中国县际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J].地理学报,2001,56(2):136~144.

[7]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

[8]ZEILER M.为我们的世界建模[M].张晓祥,张 峰,姚 静,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51~60.

[9]陆化普.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116~121.

[10]Haining R.Spatial data analysis in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11]Fischer M,GetisA.Recent developments in spatial analysis[M].Berlin:Spring,1997.

第3篇:行政区划方案范文

关键词:行政区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大同市

Abstract: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including the many aspects such as the historic district, historic buildings, historic landscapes, historic culture, and historical names etal.. With the rapid urbanization process, many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carried out the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adjustment and optimization, which can have an effect on 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Taking Datong city, Shanxi province as a case study,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important role of the adjustment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in 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outstanding problems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in Datong, it put forward the general idea to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in the process of adjustment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which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for the adjustment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in the future.

Key words:administrative divisions;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protection;Datong city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2)-11-23-(5)

1 引言

2010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北京市政府关于调整首都功能核心区行政区划的请示,同意将崇文区并入东城区、将宣武区并入西城区。北京市政府公布的调整理由是“打破旧城行政界限,调整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不协调的行政管理体制,明确各级政府以及市政府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所负担的责任和义务。”作为国际知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北京对首都功能核心区行政区划调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同时也引发了行政区划调整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影响方面的思考和讨论。

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同时,随着城市交通日益改善,在大城市地区郊区化日益突出,城市空间不断向外扩张。由此带来的大拆大建,对一些历史街区以及历史文化古迹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因此,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传承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在行政区划调整过程中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因此,本文以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大同市为例,从行政区划调整的视角,探讨在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和保护的前提下如何更好地调整行政区划格局,理顺行政管理体制。为今后历史文化名城的行政区划调整提供参考和借鉴。

2 行政区划调整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途径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应该充分考虑人文结合自然的整体性发展格局,保护地域特色的原真性,并对不同种类的历史文化应该进行分门别类有针对的保护。由于许多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遗迹分布在不同的行政管理单元,这给历史文化遗产的统一规划和保护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为了保护城市中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独具特色的历代遗存和古城民居风貌景观, 保护并充分挖掘历史街区、历史文化古迹的文化内涵,有必要将相邻的历史文化地区纳入统一管理,而行政区划调整正是实现不同的行政管理区域合并和整合的有效途径。只有通过行政区划调整,才可以确定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的合理保护范围,制定统一的保护措施、规定适当的开发强度和建设控制要求,有助于科学界定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的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另一方面,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和地名变更,可以深入挖掘本地区的历史地名文化,重新启用一些历史地名,有助于传承本地的历史和文化,彰显本地居民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和审美理念,有助于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扬光大。可以说,行政区划调整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途径。

3 大同市行政区划沿革与存在的突出问题

3.1 历代建置沿革

大同建置于战国时期的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设置云中、雁门、代郡,大同属于雁门郡,直至秦,为边塞重镇。西汉、东汉时期,称为平城县,隶属雁门郡。公元398年,北魏在大同建都,复名平城,历经六帝七世长达97年,平城一直是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直至公元494年迁都洛阳后,平城治于恒州。北齐时期,大同隶属太平县。北周灭齐后,更名为云中县,属北朔州。隋时,因避讳皇族姓名,更名为云内县,唐时复名,复置云州,唐末公元869年设置为大同军节度使,为军事重镇,领辖云、朔、蔚三州。五代称为云中县,属云州,公元936年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契丹,云州在内。辽金时期,改云州为西京,设大同府,大同始称于此,辖7县3镇,为辽之陪都。元时改西京道为大同路,隶属河东山西道,辖5县8州。明朝改大同路为大同府,属山西行中书省,辖4州7县。清朝,大同府隶属山西布政司,后改为山西省,大同隶属山西关系在元明清时期稳固奠定。民国时期,大同废府留县,置雁门道,治大同,1927年废道后,直属山西省。1937年日寇侵占大同后,成立晋北自治政府,后改为大同省公署,管辖雁北13县(表1)。

由于地理区位因素,历史上的大同是边塞重镇和两朝国都所在地,历史悠久、地位稳固。北魏定都平城是大同政治经济地位最重要的时期;辽代始称西京道大同府,此后大同名称延续至今;大同于山西省的隶属关系在元、明、清时期逐渐稳固,之后虽有短期调整,但大同始终是都、府所在地,是领辖周边区县的政治中心。

大同在1949年解放后设市。市域总面积为1.4万km2。市辖4区7县(图1),4区即城区、矿区、南郊区、新荣区,7县即阳高县、天镇县、广灵县、灵丘县、浑源县、左云县、大同县。

3.2 大同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历史上的大同是一代京华、两朝陪都、四朝重镇,留下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全市各级文保单位318处,其中国家级7处、省级30处、市县级204处。包括:战国时期赵武灵王陵墓秦汉时期的南北长城遗址、古墓葬群;北魏时期的平城遗址、云岗石窟为代表的石窟寺群和方山永固陵等古墓葬群;辽金时期的华严寺、善化寺、觉山寺等佛教寺院和古墓葬群;明清时期的悬空寺、九龙壁、慈云寺等古建筑,长城古堡,大同古城等。

古城格局独特完整,但历史风貌逐步受到蚕蚀破损,文化名城的底蕴和潜力挖掘不足,城市特色塑造不鲜明,不利于历史文化名城的开发与保护。府城与小城的布局独特,府城内部空间格局保存较好;但古城内整体历史风貌和环境逐步遭受破坏。古城城墙、城内众多文物古迹保护力度不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城内遗存不多的东南四合院街区大多年久失修、私搭乱建现象严重;城内基础设施急需改善,区内居民的生活条件亟待提高。因此,在大同市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历史继承性,加强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与开发。

3.3 大同市行政区划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3.3.1 市辖区犬牙交错,行政管理体制不顺

大同市市辖区现行的行政区划是1970年以来形成的,建立在“政企合一”的大背景之下,其显著特点是“城郊分割、犬牙交错、区界不明、矛盾重重”,城区、矿区、南郊区界线交错,共存在一个地域,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区界不清、权责不明”的不合理现象。行政区划管理体制不一致给城市发展带来许多问题,首先是城市管理,诸如治安、户籍、环境卫生等,由于在一个地区内,不同行政区体制混在一起,名义上是各管各的,实际上职责难以分清,导致互相推诿、无人管理的情况时有发生;其次是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往往各搞一套,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或者相互依赖,无人过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在各个市辖区的均等化配置,不利于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3.3.2 中心城区发展空间有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压力较大

城市拓展受行政区划制约,造成市区面积狭小,人口密度增大,环境改善滞后。大同市的行政区划结构已经30多年基本没有变动,30年来,大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区人口急骤增加,新的住宅区越建越多,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就2009年人均建设用地来看,城区人均80.7平方米,口泉(南郊区)人均114.3平方米,御东(新区)人均214.0平方米。城区的人口密度高,用地混杂且人均用地较少,而矿区发育不足,御东地区发展空间广阔。因此,有必要疏散中心城区的人口压力,加强老城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修复与保护力度,不断推进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进程。

3.3.3 目前的行政区划格局不利于城市规划建设和有效管理

大同市现行的行政区划建立在“政企合一”、“先有村后有矿”的基础之上,城区与南郊区之间交错分布,界线不明。而矿区政府在南郊区的土地上建立起来,“有天无地”,管辖权责有限。由此导致职责管辖界限不清,地区管理混乱。在规划层面,城区空间有限,矿区则无地可用,而南郊区却不能“地尽其用”,三者之间争地现象突出,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在建设层面,由于区界不清,市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无法合理配置。在管理层面,由于政府管辖区界不清,权责不到位,城市管理混乱,如由于城乡分割,市民、农民、常住户和暂住户混居。市民归城区、矿区管,农民归南郊区管,而不同居民混杂的局面导致“谁也管,但谁也管不了”的局面。环境卫生管理也非常混乱,城区、矿区管事不管人,而南郊区管人不管事,城乡结合部的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严重。

3.3.4 市辖区地名缺少内涵,与历史文化名城的称谓相去甚远

当前,大同市有四个市辖区,分别是市区、矿区、南郊区和新荣区。除了新荣区略具文化内涵外,市区、矿区和南郊区的名字都是俗不可耐,一看就知道属于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没有任何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这对于有2000多年建城史的大同历史文化名城身份不相符合。而本身有较高知名度和历史文化内涵的云冈镇、口泉镇以及北魏故都平城却没有得到体现。由此可见,当前的几个市辖区的命名存在很多缺陷,与大同市深厚的历史文化不匹配。大同市2009年进行的城区主、次干道的命名、更名工作,有效延续了大同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文脉,汲取了大同历史上最辉煌时代的历史地名,诸如魏都、平城、云中、云州、西京等,体现了对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工作的重视,但只是街道的更名远远不够,市辖区的更名工作亟待落实。

4 基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大同市行政区划调整思路

4.1 大同市行政区划调整是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和新区发展的需要

大同市是1982年我国首批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古迹独具特色,旅游资源丰富,以北魏年间的云冈石窟最富盛名,与敦煌的莫高窟、洛阳的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然而,尽管该市旅游资源丰富,但目前的城市建设还不能满足旅游开发的需要,“历史文化名城”的口号还没有宣传出去,外地人对于大同的了解大多停留在“煤都”的层面,对于它丰富的历史文化知之甚少。分析其原因,一方面可以追究到大同旅游产业本身发展的缺陷,而另一方面可以归结到行政区划的滞后,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大同市区的命名大多是延续了19世纪70年代计划经济的产物,没有继承历史文化的特色。例如,云冈石窟是大同市极富盛名的旅游资源,但在区界命名时却没有突出这一历史名号。又比如,南郊区历史上被称作“口泉”,“口泉”的知名度远比南郊区要高,但现行的区划命名却没有注意考虑历史继承性原则,影响了这个地区的对内凝聚力和对外知名度。二是,城区街道的命名也仅仅是以较普通的“东南西北”方位来命名,不能从街道名称上读出这个地区的文化特色,降低了这个地区的文化品味。

同时,大同市目前正在极力推进御东新区的建设,但对于现行的行政区划,“御东新区”仍然是一个抽象的方位概念(指御河以东新开发的地区),仍然没有现实的行政区划名称,其具体的管辖范围、管理职能以及与现行分区之间的相互关系都没有确定。通过行政区划调整,促进行政区划与新区建设之间的相互融合,是促进新区发展的基础工作,可以提高新区建设的效率,减少其中不必要的行政成本。

4.2 大同市行政区划调整思路

4.2.1 拓展中心城区发展空间,优化人口产业空间布局

城市行政区划调整,要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发展与布局及历史基础等因素及条件。首先地形条件对大同市的空间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大同城区北部及西部已接近山地边缘,丘陵山区遍布,城市没有发展空间。而大同城区的东部、东南部、南部和西南部分地区属于平原地区,发展空间比较广阔,因此,大同中心城区的发展方向只有向东、东南、南或西南四个方向发展,才能解决城市发展用地之需。尽管这几个部分土地平坦,适于建设,但由于环城高速和铁路的限制,城区空间的外向拓展都要突破一定的障碍。充分考虑城市的长远发展,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可以通过设立开发区管委会的形式集中力量发展新城,优化配置各种社会资源,疏散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引导老城区人口稳妥有序地向新区转移,有利于古城和修复与保护,稳步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建设。

4.2.2 尊重历史沿革,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力度

从古至今,大同市的行政区划也几经变更,但大同市今天的行政区划仍然或多或少地继承了以前行政区划的特征。而且,一定地理位置的行政区划,必然受当地地理条件、风俗以及传统因素的影响,有着本地的根植性。由于本区域自然地理条件、风俗和传统的相对稳定性,行政区划也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在行政区划调整过程中应具有历史继承性,包括历史上的行政管辖区域、历史上的隶属关系、历史文化地名的延续性都是重点考虑的内容。同时进行城市功能分区,对于以旧城保护为主的中心城区,可以适当合并,进行统一的规划和保护性开发,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力度。

4.2.3 重视历史文化地名的价值,促进市辖区更名工作

地名,是一个地方的历史、事件、人物、家族等等的记载和纪念,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既受一定地域自然条件的影响,又有一定地域历史文化的作用。地名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历史与地理的结合,人文与自然的融汇,有的源于自然条件因素,有的源于历史人文因素,也有源于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和建制变更以及自然与人文因素结合的。可以说,地名是历史文化的结晶,古老的城市必有其特有的文化特征,有些地名不在乎是否古旧,注重的是那深厚历史的积淀。因此,大同市应该高度注重历史文化地名的价值,在尊重历史继承性的基础上优化市辖区的行政区划格局,同时对新设立的市辖区赋予它更深刻的文化内涵,如老城区可以更名为平城区,彰显北魏故都平城文化;南郊区可以更名为口泉区,因为原南郊区的驻地口泉镇因有泉而得名,历史悠久;而矿区可以改为云冈区,一是更好地宣传云冈石窟及其旅游文化,另一方面也是尊重历史,原来就曾经设置过云冈区。总之,通过市辖区的更名,让大同市的市辖区名称回归历史,进一步彰显大同市厚重的历史文化脉络。

5 结语

目前全国已经拥有历史文化名城117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350个,其中平遥和丽江两座名城还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城市、村镇、历史街区和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根据国务院2008年通过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应当整体保护,保持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不得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 但在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一些有历史价值文化内蕴的古城镇、老街区、旧建筑等仍然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一些具有文化底蕴的历史遗产被拆除,城市的历史风貌和文化传统遭到破坏。因此,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力度亟待加强,而行政区划调整和历史文化地名的启用与保护是实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途径。

大同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在发展过程中同样存在着行政区划调整的必要性。在进行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制定与市辖区、街道命名过程中,应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作为一个重要的前提要素进行考虑,尽量把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老城区纳入同一个市辖区统一管理,市辖区范围的调整尽量尊重历史沿革,市辖区的命名尽量彰显当地的历史文化,只有如此,才能实现行政区划调整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双赢,才能更好地促进历史文化名城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阮仪三,王景慧,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9.

[2] 王开泳.行政区划视野下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1,(3):249-255.

[3] 吴兰波,郑达强.基于城市成长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以泉州市为例[J].中国城市经济,2010,(5):223-224.

第4篇:行政区划方案范文

关键词: 土地管理、行政区划、界线调整

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 A

一、上海市行政区划变更概览

从上海解放至今,行政区划已进行了多次调整。其中最大的调整有三次,一次发生在1958年,将宝山、嘉定等10个县划入上海,实行市管县体制;另一次是在80年代以后,分期分批实施区、县合并或撤县建区。最后一次是90年代后期开始并延续至今,包括原南市和黄浦的合并,原南汇和浦东新区的合并以及最近的原卢湾与黄浦合并。

上海市的行政区划工作是由上海市民政局负责的,主要包括研究和修订全市行政区划规划;负责乡镇、街道的设立、撤销、调整、更名和界线变更及政府驻地迁移的审核报批;负责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负责本市政区名称的审核报批;指导本市居(村)委会设立、撤销、更名、命名等。

二、上海市土地管理的主要任务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作为上海市人民政府的组成部门之一,承担全市土地管理的职能,主要包括:(1)负责土地使用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管理工作,负责地籍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管理,依法对土地权属争议进行调处,指导建立地籍数据库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2)统一管理城乡土地资源,确保本市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保障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负责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总量控制和用途管制,并承担监管责任;依法负责土地划拨、征收征用、农用地转用、政府土地储备等各类建设用地以及土地开垦、整理、复垦的审批和管理;(3)依法负责土地收回、土地储备和各类建设用地的审批和管理,拟订并实施节约集约用地评价;研究制定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政策措施,并按规定组织实施土地使用权的出让、租赁、作价出资、转让、交易和政府收购的管理;指导农村集体非农土地使用权的流转管理等。

三、土地管理中由于行政界线所引起的问题

上海市行政界线走向主要分为以下三种情况:(1)道路中心线:城市中心城区的行政区域一般以道路中心线为界,如普陀、静安两区的界线就以安远路、长寿路道路中心线为界;(2)河流中心线:如闸北、黄浦两区以苏州河中心线为界,浦东、杨浦两区以黄浦江中心线为界;(3)农民集体的所有权权属边界:城市郊区区与区之间的界线普遍来源于乡镇所辖村农民集体之间的所有权界线:

随着上海城市的建设的飞速发展,各个区县核心区域的土地大多都用于了住宅、商业、工业等经营性开发,而不少城市建设必不可少的公共基础设施往往都选址于区县交界处,甚至跨越两个行政区,如虹桥机场扩建工程跨闵行、长宁两区;地铁4号线停车场跨徐汇、闵行两区;中环线汶水路交通枢纽跨闸北、宝山两区,徐泾会展中心跨青浦、闵行两区等等。这些地方十多年前大多还属于农村化地区,区与区之间行政界线基本都来源于原来各区所辖村队农民集体的土地所有权界线,走向大多比较蜿蜒曲折,随着农民集体土地被征收,新的规划项目供地建设,依然保持原有的行政界线不变就会带来管理上的问题,如土地登记、房屋登记等工作。

此外,随着近几年来,郊区新城,大型居住社区如火如荼的建设,原先乡镇所辖的村队集体土地不断被征收,开发利用,一个大型居住社区已经很难在一个镇级行政区域中“容下”,往往需要跨两个甚至三个镇级行政区域,跨镇与镇之间行政界线项目屡见不鲜,而这些项目已经不仅仅是公益性的基础设施,有不少住宅、商业等地块因规划需要骑在行政界线上。根据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工作的年报,2007年至今虽然每年都有1至2条行政界线进行了优化调整,但由于行政界线导致土地管理等行政管理的矛盾依然突出。

四、行政界线调整机制研究

根据《国务院关于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县、市、市辖区的部分行政区域界线的变更,国务院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批准变更时,同时报送民政部备案。乡、民族乡、镇的设立、撤销、更名和行政区域界线的变更,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驻地的迁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同时,根据《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经批准变更行政区域界线的,毗邻的各有关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勘界测绘技术规范进行测绘,埋设界桩,签订协议书,并将协议书报批准变更该行政区域界线的机关备案。在行政界线调整的过程中应当遵循、法制化原则、相对稳定性原则及灵活性原则。

第5篇:行政区划方案范文

一、要充分认识行政区划和地名工作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

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工商业和交通运输业、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城市化是指根据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变农业人口为城市人口、变乡村居民区为城镇居民区的过程。在城市化过程中,非农业人口的比重在不断提高,城镇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城镇建设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城镇人口的地区分布也在不断变化。随着这些变化,城郊村庄不断地融入城镇,成为城镇的组成部分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有三个突出的表现:

1、原来的城郊村庄在不断地融入城区,成为城区的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城郊村庄变成城区的组成部分是不可避免的。以威海市为例,在19*年以前,威海的城区范围仅限于现在的鲸园、环翠楼两个街道办事处所辖区域以内。现在,威海城区的范围包括10个街道办事处所辖的区域,将原蒿泊、田村两镇和现孙家疃、张村两镇共95个村庄中的大多数变成城区的组成部分,或成为城郊村庄。文登、荣成、乳山三市城区也融合了许多村庄。

2、随着城郊村庄不断融入城区,与城区相关的行政区划也在不断调整。这些调整包括撤县设市、撤乡设镇、撤镇设办、撤村设居,等等。这些调整也是不可避免的。自19*年以来,文登、荣成、乳山三县先后撤县设市,全市原有的38个乡陆续撤乡设镇,并先后撤销了蒿泊、田村、文城三个镇分设为10个街道办事处,全市共有一百多个村庄已经或正在准备进行撤村设居。

3、随着城区规模在不断扩大,城市的街道也在不断增多。19*年以前,威海城区建成区面积不足10平方公里,仅有城市街道不到100条,现在威海城区的建成区面积已达43.7平方公里,有街道300余条。文登、荣成、乳山三市城区的建成区面积也分别增加到十几或二十多平方公里,城市街道也由几十条增加到一、二百条。自19*年以来,威海市及各市区先后对799条街道,47个住宅小区进行了命名或更名。

从对以上三方面表现的分析中,不难看出行政区划调整和地名管理工作是城市化过程中一项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工作,是开展各项城市管理工作的基矗做好了这些工作,可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促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所以,行政区划管理和地名管理工作在城市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必须从促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的角度来认识行政区划和地名管理工作,来做好行政区划和地名管理工作。

二、推进撤村设居是当前理顺城区行政区划管理体制的一个重点

行政区划工作为城市化服务,主要是理顺城区行政区划管理体制。城区行政区划调整,从大的方面讲,包括撤县设市、撤县设区,小的方面包括撤镇设办、撤村设居。当前,撤村设居已成为理顺城区行政区划管理特征的一项重点工作。

威海市的撤村设居工作已经启动。做好这项工作是进一步理顺城市行政区划管理体制,推进城市化发展进程的需要。但是,目前的工作主要还是改名称、换牌子,撤村设居后,原来的农村管理体制和管理职能都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还没有从改变管理体制、调整管理职能这个层次,对这项工作进行探讨,并制定具体方案。所以,要使村改居工作能够及时、稳妥、有序地进行,还需要认真地进行一番探讨。

村委会和居委会都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有关规定,这两个自治组织职责的共同之处是:办理本居住区域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职责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两个:一是村委会的职责是支持和组织村民依法发展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其他经济,承担本村生产的服务和协调工作;居委会的职责则是开展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活动,兴办有关的服务事业。二是村委会依法管理本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它财产;居委会则管理本居委会的财产。这两个不同,决定了村委会与居委会在管理体制和社会职能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不同:村委会管理村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它财产,与村民有着密切的经济利益关系,居委会只管理居委会自身的财产,与居民没有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村委会对本村全部村民的生活、生产甚至养老等问题负有直接责任,而居委会对所属居民则没有这种责任;村委会只对本村的村民负责,而居委会则对本区域内的全体居民负责。所以,撤村设居涉及到改变管理体制、调整管理职能等问题,不是单纯地改名称、换牌子的简单工作。如果已经成为城区一部分的村庄全部保留了村委会的管理体制、只履行村委会的管理职能,那么这样的城市根本不具备城市的功能,发挥不了城市的作用,只能称之为“村庄联合体”,谈不上城市和城市化水平的问题。

撤村设居必须妥善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对集体所有制经济实行股份制改造,组建有限责任公司,实行股份制经营。财产归集体所有,原村民都应有份。但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产权不清、收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已成为基层干群矛盾中的支配性矛盾。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撤村设居的核心之处,难点所在。股份制改造必须将资产量化,确权到人,持股分红,以保障原村民的基本生活问题。实行股份制改革时,要注意两个问题:一在成立有限责任公司,组建董事会时,要注意公司领导成员(不包括董事会、监事会成员)与居委会成员不能交叉兼职,以实现居企分开,让两个组织各司其职,按照各自的职能独立工作。二在进行股份分配时,要预留一定数额的股份,做为集体股份,用于公益事业和社会福利。

2、调整居委会的职能,对辖区内的各项社会事务实行属地化管理。打破居委会职能的局限性和居民利益的排他性限制,适应由于人口结构变化所带来的社会、政治方面的需求,优化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的环境,是实行村改居工作的目的之一。要按照一定的规模要求(主要是居民户数),以街巷或其它明显的地形地物为界,打破原来的村庄界限,重新划定居委会的管辖范围。居委会不仅要管理辖区内的原有村民,而且要管理包括在辖区内居住的外来经商务工人员和新迁入人口在内的全部人口。要明确居委会的主要职责是抓好社区建设,搞好行政事务管理及各项服务活动,不再兴办、经营工商企业,直接从事经济活动。

3、妥善解决好三提五统与社会保障、群众优待、兴办公益事业等经费的筹集问题。与民政工作相关的思路是:在费税改革前,原由村民负担的三提五统经费改由集体股份的红利中缴纳,不再由群众负担;费税改革后,原五保对象的供养经费从集体股份的红利中支出,生活贫困的居民要纳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老优抚对象的优待享受原来的标准,优待经费从集体股份的红利中支出,新优抚对象享受城市优待标准,支出渠道与其他城市居民一样;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和办公经费,同其它居委会一样,按同一渠道解决。

撤村设居工作的关键是依法行政、规范程序。要严格掌握撤村设居应具备的条件,成熟一个改一个,不能操之过急;要严格遵守撤村设居的报批程序,必须按照两个组织法的要求履行手续,一定要征求村委会和村民会议的意见,不能简单从事;要先行试点,特别在进行股份制改革时,一定要经过试点,取得经验后再推开;要在做好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经验,适时推广。

三、设置标准地名标志是当前地名管理工作的一个重点

随着城镇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城镇街巷也在不断增多。街巷是城市的交通网络,名称是街巷的识别符号,标志是名称的外观表现。在由许许多多街巷组成的城镇里,没有街巷名称,没有名称标志,对人们社会活动造成的不便是不难设想的。十几年来,威海市先后对799条街巷、47个住宅小区进行了命名或更名。这是适应城市发展需要所必须的。但是,光有名称不设标志是不行的。只有既对街巷进行命名,又设置名称标志,才能对人们的社会活动提供方便。

当前,地名工作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在城镇设置标准地名标志。*年3月,民政部、交通部、国家工商局、国家质监局联合下发《关于在全国城市设置标准地名标志的通知》,要求用五年的时间完成在全国城市标准地名标志设置任务。标准化的地名标志是每一个城市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之一,有人将其比喻为“当地人的脸,外地人的眼”,被誉为城市的“名片”。在城市街巷、居民小区设置标准地名标志,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促进城市化进程的需要。为此,省厅在全省城市标准地名标志设置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议上要求:市(包括县级市)、市辖区政府驻地建成区的设标工作要在2003年底前完成,县政府驻地建成区要在20*年底前完成,镇政府驻地和其它居民地要在2006年底前完成;1997年底以前县以上政府驻地建成区内设置的各类标志要在20*年底前更换完毕,其它居民地设置的各类标志要在2006年底前更换完毕;1998年以后设置的各类标志也要按照先城市,后农村的顺序,陆续更换成符合国家标准的地名标志。

民政部门是政府地名工作的主管部门,也是地名标志设置工作的主管部门。在地名标志管理体制已经理顺的地方,毫无疑问民政部门对这项工作要负责到底;在地名标志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的地方,民政部门作为地名工作主管部门,对这项工作仍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这些地方,民政部门主要应做好三项工作:

1、制定城市地名规划方案,提高城市地名标准化水平。制定地名规划,是促进地名管理,克服地名命名、更名的随意性、盲目性,提高地名标准化水平的重要措施。在设标工作开始前,一定要按照地名命名、更名原则,搞好地名规划。威海市区地名规划制定工作正在进行,大体思路是:将整个市区分为老城区、高技区、经技区、度假区、孙家疃、刘公岛六个区域,对名称的通名分类、专名渊源等作出相应规定,并提出哪些名称应该保留,哪些名称需要更改的具体意见。在编制地名规划时应注意既要保持原有地名的稳定,可改可不改地名一般不改,又要突出区域特征,反映各区域的历史、文化、经济和自然地理特征。编制地名规划应广泛征求有关部门特别是城建规划部门的意见,并经省厅审定后,再由市政府公布实施。

2、根据规划方案对各类名称进行清理整顿。地名规划公布后,要按照规划,对城市地名进行清理整顿,该命名的命名,该更名的更名,该注销的注销。威海市区清理整顿的初步打算是:由民政部门牵头,建委、规划、公安、房产、邮政等部门参加,按照规划方案,对各区域分别进行清理整顿;在经过试点的基础上,以街道办事处或镇为单位分头进行;对需要命名、更名的街巷和门牌、楼号的编制,要广泛征求居委会和群众的意见;清理整顿意见形成后,要按照规定的程序报市政府审批。清理整顿工作不结束,设标工作不能开始。

第6篇:行政区划方案范文

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今天在这里召开全市干部大会。会议的主题是:统一思想,服从大局,严肃纪律,明确要求,确保镇街区划调整工作平稳顺利进行。

参加今天会议的人员有:所有在X的市级领导,老领导代表,市委各部委、市级各部门、各人民团体主要负责人,XX市在合直属机构主要负责人,金融、保险部门主要负责人,各镇、街党政主要负责人和人大主席(工委主任)。

下面,请市委书记XX同志讲话,大家欢迎。

同志们,今天会议就要结束了。刚才,XXX书记深刻阐述了XX实施镇街区划调整工作的重大意义和条件,强调了镇街区划调整工作各项纪律。为贯彻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下面,我再强调几点:

一要及时传达,认真贯彻。各级各部门要及时传达这次会议精神,深刻领会我市镇街行政区划调整的重要意义,形成共识,在思想上、行动上自觉维护镇街区划调整这个大局,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政治责任感和责任心,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切实负起责任,齐心协力做好我市镇街区划调整工作。

二要严肃纪律,维护大局。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具体负责做好本部门、本单位人员的工作,严格遵守今天会议宣布的“七条纪律”,坚守工作岗位,以实际行动维护全市大局。要严格做好保密工作,在区划调整方案未公布之前,任何人不得散布对区划调整不利的消息,干扰正常工作。在调整过程中,市纪检监察、审计、财政等有关部门要加大明查暗访的力度,确保各项纪律落到实处。

三要集中精力,狠抓当前。行政区划的调整是我市当前工作中的一件大事。各级各部门决不能因此而分散抓中心工作的精力,决不能因此而放慢开发和建设的进程,决不能因此而影响全年目标的完成。全市各级领导,特别是涉及到区划调整的广大干部,一定要集中精力,一着不让,一心一意搞建设,聚精会神促发展。组织部门要跟踪了解镇街领导干部在近阶段的表现,并把每个干部的现实表现作为今后安排使用的重要依据。

第7篇:行政区划方案范文

一、招生管理

由市教育局统筹,两区教育局具体组织实施。

二、学区划分

1.今年小学和初中学区原则上按2011年划分的方案执行。

2.因学生数变化或学校校址变更需微调学区的,调整意见由两区教育局提出,报市教育局批准后公布实施。

3.新校学区划分由所在区教育局提出,报市教育局批准后公布实施。

三、入学方式

1.基本原则:坚持划片招生,就近免试入学。

2.住户统一的学生到所在学区学校入学。(这里的“户”指的是户口,户主原则上应是法定监护人即父母,祖孙三代户籍一直在一起的,也可认定为当地户籍;“住”指的是居住地,有效证件是房产证,无房产证的家庭需提供一年以上能够反映户主住址的缴费凭证等证明材料,以上户主必须是户口本上的户主或成员。)

3.住、户分离的学生入学。滁城户籍住、户分离的学生入学,原则上以实际居住地为准,到居住地所在学区学校入学(需出具户口簿和房产证)。

4.有户籍、无住房的学生入学。滁城户籍,但无住房的学生入学,需提供有效居住地证明,按行政区划,原则上由实际居住地教育局依据就近原则统筹安排入学。

5.有住房但非滁城户籍的学生入学。到住房所在地行政区域内教育局登记,由区教育局本着就近的原则统筹安排入学(需出具房产证)。

6.拆迁户子女入学。可凭拆迁相关证明材料,原则上到现住址所在地学区内学校入学;已安置的住户子女,就近在安置地学区内学校入学。

7.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持用工合同或营业执照,到工作单位所在地行政区域内教育局登记,本着就近的原则统筹安排入学。

8.驻军或现役军人子女入学。可持军官证和部队政治部证明到市双拥办审核登记,市、区内部分学校有计划拿出一些学位,优先安排。具体学校和学位安排由市、区教育局商定。

9.招商引资企业法人或高管和引进高技能人才子女入学。本人提出申请,由市招商局审核登记,与市、区教育局商定,可优先给予安排。

四、招生办法

1.小学新生入学按以上入学方式,由两区教育局具体负责组织实施。

2.小学毕业生入学信息由两区教育局组织辖区内学校具体采集,报所在区教育局,返城生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信息可直接到所在区教育局登记。两区汇总审核后按照以上入学方式进行分类后报市教育局。

3.市教育局牵头,两区教育局参加,依据新生信息,共同提出小学毕业生升学分配方案。

第8篇:行政区划方案范文

智者引航,从容应对

2010年6月30日,京城各主流媒体上都刊登了这样一条消息:位于北京市中心的东城、崇文、西城、宣武4个区将撤销,同时成立两个新的首都功能核心区――东城区和西城区。

面对突如其来的区域调整,统计事业能否在融合后不断发展,各级领导异常关心,社会各界非常关注,两区干部殷切期盼。北京市统计局、调查队的领导亲自引航,新东城区的全体干部从容应对。

7月28日上午,北京市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苏辉同志亲自召开了城四区行政区划调整座谈会,召集原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四区统计局局长、党组书记、调查队队长,以及市局、总队有关领导和部门参加了座谈会。研究了在行政区划调整过程中统计部门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形成了“把握节奏、掌握主动、及时跟进、沉着冷静”的十六字方针,为区划调整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年一次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此时正处于关键时期,如何确保这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的顺利进行,减少区划调整对人口普查工作的影响,北京市人普办常务副主任顾兖州于7月29日召开专题会议,讨论应对措施,确立了“统分结合,内外有别”的工作模式。

8月5日,新的东城区委宣布了统计局领导班子任命。9日,召开区划调整后第一次全体干部大会,望着台下将近两百人的队伍,局队领导动情地对大家说,“今天我们走到一起是缘分,希望大家要好好珍惜,共同携手提高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展现出直面现实考验、勇担历史使命的成熟和自信,共同把我们的统计工作做好。”8月16日,召开了第一次局队长联席办公会,研究领导班子成员分工、人员调整安置、办公用房调整搬迁工作,提出全体干部要做到:思想不乱、人心不散、工作标准不降,淡定从容应对历史变化。

统筹安排,科学规划

白驹过隙,日月如梭,融合的努力不曾停息,一次次思想碰撞,一次次方法借鉴,机构整合、人员调整顺利完成。

首先对机构进行整合,为了扩大干部安排的容量,积极争取区编办的支持,最大可能增加内设机构,经过缜密考虑,局队共有13个内设机构进行合并调整,原东城区4个内设机构予以保留,同时增设了党群办和纪检监察科,内设机构达到了19个。

整个机构的框架搭建起来后,干部如何安排被摆上了议事日程。让融合后将近200人的队伍中每一名同志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殊为不易。领导们冥思苦想,殚精竭虑,多次召开会议进行思想碰撞,提出了本着既有利于组织发展又兼顾个人发展的原则,合理调配每一名人员。中层干部的安排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也是平稳过渡的一个关键问题,局队长联席办公会反复比较,广征意见,明确了四项原则:“对于调整合并科室中同级别的领导,根据任职年限确定科室负责人,原则上由任职年限长的科级干部担任负责人;对于机构调整合并科室不同级别的科级领导,原则上由科级正职担任科室负责人;男性在55岁以上,女性在50岁以上的科级领导,原则上不再担任科室负责人,由具有公务员或参照《公务员法》等身份的科级领导担任科室负责人;事业编制的科级干部不再担任科室负责人”。四项原则为科级干部调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大家纷纷以大局为重,前后共有44名同志的岗位进行了调整变动。

为了尽早让大家融合到一起共同办公,局队部分人员前后进行了两次异地大迁徙,聘请搬家公司搬了34次,搬家工人186人次,调整和改造办公用房近90间,调整办公电话50余部。为了不耽误正常工作,为了每一张报表按时上报,很多同志利用双休日甚至牺牲节假日来搬家。领导更是亲自带头上阵,几经周折,2011年4月12日,办公用房调整顺利完成,南北统计人终于跨越了那道横亘在北京站的明城墙,聚在一起,找寻到了往返奔波后的归属感。

统计事业要在融合后的新起点上实现新发展,就必须有科学的规划。在广泛调研征求各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立足原东城局队相关规划架构,结合原两区工作实际,重新制定了统计业务、统计信息化、统计文化三个三年发展规划,“三驾马车”齐头并进,形成了组织严密、架构完整的规划体系。

在规划体系成型后,按照“工作不断,标准不降”的要求加强业务建设,制定了《新东城区历史数据整合工作方案》,对各专业基础数据库、汇总数据、核算数据以及部门数据进行集中整合,确保了区划调整前后统计数据有效衔接。围绕新区中心工作,进一步加强对重点指标、优势产业和重点产业的监测。

辛勤耕耘,硕果累累

2011年5月17日,东城统计人迎来了融合后的第一次“大考”,北京市统计局总统计师侯小维,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副巡视员张叶飞带领市局总队有关部门对东城区政府统计工作进行了全面巡查,一致认为“东城局队在首都功能核心区行政区划调整过程中,新领导班子集体识大体、顾大局,工作思路清晰,团结带领局队全体干部,迅速实现了干部队伍思想的有效融合和工作的顺利衔接。在工作机制、人才培养、行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真正实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东城统计人一年共同的辛勤耕耘,迎来了事业的丰硕成果。

干部心稳、气顺、劲足。不同的人生轨迹,共同的理想信念,让大家凝聚在了一起,共同经历的时刻让彼此慢慢走近,一起在执法路上的酷暑当头,一起在催报表中的口干舌燥,一起在年报冲刺中的共同坚守,一起在文体活动中的携手并进……

基础工作扎实、有序、规范。结合区划调整以及统计管理体制改革带来的变化,重新修订并完善了行政、业务、法制以及信息公开等五大类制度汇编,从根本上确保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开展。为夯实统计数据质量根基,出台各项数据质量控制、责任追究办法,让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决策贯穿各项工作。

统计服务水平更优、更高、更强。出台了适应新区发展需要的统计服务体系实施方案,自主设计开展了行政区划调整工作民意调查,适时编印了《新东城・新区情》、《数据解读东城区“十一五”经济发展辉煌成就》等手册。立足新区规划,围绕低碳经济、中医药等新兴产业开展统计分类标准,围绕“一轴两带五区”布局开展名录库建设与管理。一年来的工作获得了区委、区政府的高度肯定和赞扬,荣获了2010年东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突出贡献单位”奖。

第9篇:行政区划方案范文

关键词: 跨流域 调水 水库管理 对策

中图分类号:P343文献标识码: A

我国的水力资源开发目前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主要河流上可建水利工程的坝址开发程度已经接近饱和。在未来的水资源管理中将更多的从工程水利转向水资源的综合管理和有效配置,以水库为依托,将不同行政区划、不同流域之间的水资源有效调配,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将水库管理问题从当前主要的单库或梯级水库的管理推广到跨地区、跨流域的水库管理。这类水库管理问题的核心问题是水资源的调配管理,不仅仅和工程、技术有关,还和其他社会、经济因素有关。这也决定了跨地区水库管理问题的复杂性。因此跨地区、跨流域的水库管理问题可集中到这些水库之间的水资源调配问题。

一、跨流域水库水资源管理的主要问题分析

1.管理权限问题

跨一级流域的水库之间的水资源调配通常都要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流域管理机构和相应的调水工程,如引额济乌西延干渠工程就是“500”水库为起点,途经若干区域的相关水利工程,需要多个流域管理机构、多个行政区划之间的密切合作才能够协调完成。这就涉及到水资源的管理权限归属。按照我国当前的相关法律,水资源的管理是采取流域管理和行政区划管理相结合的形式,具体的管理细则原则上都是以流域划分单元来进行管理权限的认证,但对于跨流域的水资源管理权限却没有明确的管理权限认证方法。由此导致了这类跨流域的水资源调配问题处于当前法律法规的边缘地带,相应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不明确,由此导致了诸多的相关问题。

2.调水权限和调水资质问题

从理论上讲,取水许可证制度和水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是保障跨流域水库水资源调度有序进行的重要保障。在某个明确了管理权限的行政区划内,取水许可证的获取是以行政审批的形式来完成的,流域机构对取水许可证的发放也是类似的形式。但一旦涉及到跨流域的层面,就会遇到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具有调度权限的机构通常为非营利性的水资源调度机构,而受益者范围则比较广泛,甚至于直接受益对象还并不明确,这直接导致了水资源调配后的经济核算困难。综合上述问题可见,在直接受益对象和经济核算方式不易明确的情况下,取水许可证的发放对象都可能存在争议,因此跨流域的水库水资源调配要有效实施自然就面对大量的现实阻力。

3.跨流域水资源调配的规划与经济补偿问题

经济问题是跨流域水资源调配的重要影响因素,就目前的表现来看,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其中受益群体(或长期的取水用户)数量在水库的跨流域水源调配中如何合理确定是首要问题,由于普遍缺乏供水方(水库)和用户之间的协定,因此供水方和潜在用户之间都缺乏保障,加之水库的可调水量还受到天然径流波动的影响,更加加剧了这种不确定性,由此导致了经济核算时的不确定性,直接影响了水库在进行跨流域水资源调配时的可行性和经济补偿问题存在相当大的困难。

二、对策探讨

1.制定跨流域水资源调配的管理细则

在当前的跨流域水资源调配的管理体系中,尽管已经明确了原则上是按照流域管理和行政区划管理,但对于跨流域的水资源调配,尤其是大型跨流域调水却实际上是主要由中央直接决策,流域和地方管理部门的参与程度较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理清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于以水库为依托的跨流域调水问题,必须在法律上确立具有详尽权利和义务的管理部门,而不是仅仅依靠中央直接决策和包办。尤其是要理清跨流域调水管理部门和流域管理部门以及地方水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管理权限问题,构建出上级调度机构和地方管理机构密切配合的管理体制。水库作为跨流域调水的主要源头,其利益归属方主要是地方部门,而跨流域调水的上级调度部门又是实际的调水组织者,因此二者之间的利益平衡是当前跨流域调水中的关键问题。二是调水工程的管理问题。当前跨流域调水在经济上的主要问题是在规划阶段,表现为对工程规模估计不足,受水区水资源利用状况计算粗糙,导致了这类跨流域调水工程的经济合理性问题长期存在。因此在制定跨流域调水的规划时就应对这一问题高度重视。笔者认为在规划阶段应充分听取地方部门的调查意见,尤其是应对受水区的水资源取费标准问题做足够的研究,必须在可承受的基础上进行,而且应当签订必要的受用水的书面协议,用以保障调水工程基本的经济收益,同时避免出现调水工程完成后受水地区无力承担水费的问题。三是取、用水的管理细则问题。按照调水工程规模来划分,可大致划分出两类基本的取水管理体制。第一类是由国务院、或国务院委托流域管理机构管理的调水工程,其取水许可证的发放应由直接负责的部门组织审查。第二类则是由流域管理机构作为最高的组织协调机构,负责对所涉及地方行政区划内相关事务的处理。此时按照是否跨越省级行政区可进一步细分为两小类。当调水不涉及跨省级行政区、且该调水工程对附近省区的影响较小,则应由省水利厅负责取水许可证的审核和发放工作。若涉及到临近省份,则应由流域和相关省份的水利管理部门共同组成调水管理机构,共同审核取水许可证的发放工作。

2.用水管理问题

用水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更多体现在技术层面,其本质是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一过程中能够既需要处理水库自身的调度要求和外调水量之间的关系,又需要对外调水量在各用水单位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因此存在水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比较有效的解决方法是采用优化理论,将水库的供水、发电、航运等进行多目标调度,可采用的多目标群决策方法来实现。在制定调水计划时引入群决策机制,在各受水地区之间将调水量初始分配,拟定出满足基本需求的若干个可行方案,并对各方案进行目标偏好的优属度评判,从而构建起基于多目标模糊优选的群决策模型,针对方案决策中决策者对目标偏好的冲突,提出了基于满意度的多目标协商决策模型,以贴近度作为方案优劣的评断。这种多目标群决策方法由于可以充分各用水单位之间的利益权衡和水量分配时的技术性最优,实践表明是一种较优的水库水资源用水分配方法。

结语

从上述分析可见,意义水库为依托的跨流域水资源调配问题从宏观层面的管理体制到微观层面的经济核算,都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既需要解决管理体制和法律法规中的冲突,又需要解决经济核算时的理论和技术问题,合理配置、调整和平衡不同层次的利益主体的水环境资源利益和社会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刘强, 杨永德, 李英.跨流域调水水资源管理问题分析及建议[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7,5(3):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