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媒体传播分析范文

新媒体传播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媒体传播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媒体传播分析

第1篇:新媒体传播分析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 分众传媒 分众传播 智能终端

在人类传播的演变进程中,第一次重大的转变来自于小众传播向大众传播的跨越,而从大众传播到分众传播的变革,则是社会传播发展中的第二次飞跃[1]。创立于2003年的分众传媒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分众传媒),首创中国户外视频广告联播网络,采用精准的分众传播策略,追随人们的生活轨迹挖掘“无聊时间”,抢占不同受众的“注意力经济”。经过十载发展,除了商务楼宇广告,分众传媒旗下还拥有卖场终端视频媒体、公寓电梯平面媒体、户外大型LED彩屏媒体、手机无线广告媒体、互联网广告平台、分众直效商务DM媒体及数据库营销渠道等,构建了庞大的分众传播网络。可以说,传统大众传媒难以顾及的每个角落,都有以分众传媒为代表的视听新媒体企业延伸的触角。

分众传媒的传播特征

如今人们生活在一个“注意力经济”时代,繁芜冗杂的信息铺天盖地,大众传媒的同质化信息、传统的传播媒介的单向度传播已经难以跟上受众为主的传播步伐,依托这种媒介的广告信息也难得有效的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再加之社会阶层的分化越来越明显,社会地位和利益需求不同的群体必然有着不同的信息消费需求,诸多原因导致传播领域的细分势在必行。

分众传媒正是嗅到传播模式演变趋势中的商机,具有前瞻性地将目光聚焦在人们等电梯、坐电梯等无所事事的碎片化时间,不失时机地抓住了受众曾经被传统媒体所忽视的“生活圈”接触点,从而巧妙地设置广告终端,赢得消费者宝贵的注意力,从而创造了业界高度认可的盈利模式,成为广告投放的“新宠”,业绩令人瞩目。

(一)传播渠道。

大众传媒的传统媒体:报纸、广播与电视,受众使用媒介获取信息时可以有意规避广告信息的传播,比如快速翻过报纸广告,将正在播广告的广播与电视节目更换频道。生活在快节奏社会的现代人,再也不是“一击即中”的靶子,大众媒体上生硬的广告,让他们避之不及,不知不觉都练就了一身在信息狂潮中“独善其身”的本领。

然而,分众传媒的传播渠道有别于传统媒体,它企图跟随受众的生活轨迹,攻占曾经被忽视的“碎片时间”,因为它的终端媒介可谓无处不在:遍及商业楼宇、卖场终端、公寓电梯、户外LED屏、电影院线、网络等等。这种传播模式直接渗透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几乎将消费者的所有的“角落时间”一网打尽,可以说分众传媒看到了传统媒介“鞭长莫及”而受众最容易看到地方,因此信息接收具有针对性、强制性、排他性,广告关注度自然大幅度提高,这都是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

(二)传播形式。

分众传媒将户外广告影视化,利用其以液晶电视、LED屏等为显示终端的庞大联播网,借助视听新媒体的视觉触觉多感官刺激,使户外广告形式具有生动性与互动性。传播效果显然会比墙面、灯箱的等传统户外广告显然更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尤其是在公寓电梯内及等待电梯时,陌生人共处在一个狭小的空间而产生交集的一两分钟,彼此陌生却近得听得见对方的呼吸声,人们常常感到尴尬与窘迫,觉得时间漫长难熬。分众传媒的楼宇电视和电梯电视,影音兼具十分引人注目,使狭小空间的陌生人有了共同的注意点,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使人们的尴尬,广告也显得不那么可恶,从而有效的而不受反感的把握了受众“无聊时间”,吸引消费者关注它的广告信息。

(三)受众精细划分。

分众传媒的受众范围辐射辽阔,不仅遍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还力图三四线城市均试图全线覆盖,但是,它作为有别于传统大众传媒的视听新媒体企业,它的优势还是在精细划分受众。如设置在高级商业楼宇的显示终端,针对的是写字楼里面25岁到45岁之间的高学历、高收入、高消费的白领阶层,因为这个群体在收入、消费观念上有着一定的共性,消费需求与习惯接近,从而广告的投放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而分众传媒在全国200个高尔夫球场、5大城市机场贵宾厅等等高端场合设置的广告终端,则足以见分众对企业高层受众的重视。

新媒体环境下分众传媒面临的挑战

分众传媒作为一家发现行业空白,通过创新开创传媒行业新蓝海,并以迅速的行动取得巨大成功的新媒体企业,无疑使令人瞩目的,甚至催生了一个产业的发展。但是,面对大批闻风入行的竞争者,面对日新月异发展的新媒体环境,它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很大的挑战,比如缺乏科学的广告效果评价体系,遭遇产业政策的壁垒,风险投资受到压力,同行的竞争激烈等等,本文重点探讨的是智能移动终端普及的新媒体环境下,分众传媒对于无聊时间时“注意力经济”把握的丧失,以及分众传播的精细区分受众的模式受到的挑战。

(一)便携式移动智能终端对“无聊时间”的抢占。

便携式移动智能终端主要包括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 ,它们在智能终端的多媒体功能、可上网、多任务性,移动性,实时性等特性的基础上更为便于携带。

分众传媒成立于2003年,此时手机市场还是功能机和JAVA程序的时代,功能较为简陋,彩屏还正新鲜,大多数人眼里手机都只是个打电话发短息的工具。然而,然而,随着2007年苹果推出第一代iPhone,谷歌公司随后公布基于LINUS内核的Android手机操作系统,智能手机开始慢慢进入人们的生活。尤其是近几年,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人们可以在手机上看新闻、看视频、聊天、购物、办公……智能手机几乎“无所不能”,功能强大的手机开始“统领”人们的碎片化时间。

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对人们碎片化时间的填充,无疑对分众传媒的主要阵地商业楼宇,公寓电梯等地的信息传播效果有一定的冲击。连分众传媒的创始人江南春自己都说:“智能手机的到来,对具有强迫性 的传统媒体形成威胁”。

分众传媒成功的基石即是无数块带有强迫性质的液晶显示屏,而这些终端大都停留在“广告播放器”的简单功能上,面对无处不在的“广告播放器”,受众已经没有了最初的新鲜感,而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则更好的填充了人们碎片化的“无聊时间”,无论是浏览新闻,还是刷朋友圈、逛淘宝,智能手机使人们成了“低头一族”,不停重复播放广告的分众显示屏不再能吸引来来往往人们的注意。

(二)生活圈媒体的过度开发。

“凡是有人停留的地方都可能形成一个新的媒体”[2],而分众传媒正是将这一理念下“捕捉特定人群,抓紧无聊时间”的生活圈媒体发挥到了极致,再加之不断涌现企图在分众传播行业中分一杯羹的竞争者,城市人们的生活轨迹每一个接触点都被广告商挖掘出来做广告,就连洗手间都没能幸免。事实上,生活圈媒体的投放已近饱和。

电梯里、出租车上、大街上广告叫卖无处不在,分众传媒及早其他企业在分众传播上的精准广告营销,却不知不觉在牺牲受众的信息私有权,城市居民再难得在公共场所找一方“净土”。生活无时无刻不被铺天盖地的广告所包围,加之不能即使更新信息,反复雷同的广告轮又一轮的“轰炸”无异于噪音,消费者难免会审美疲劳,甚至产生逆反情绪,这时候分众传播企业无孔不入的广告战略,就有可能适得其反,难以得到预期的广告效果。

(三)目标受众难以精细区分。

分众传媒针对的是受众的“无聊时间”,但是这个无聊本身的定义就值得商榷。究竟谁是分众传媒的目标受众?,其实并非那些真的“无聊”的人,而是具有购买能力和消费欲望的受众,尤其是分众传媒针对高层人士在高尔夫球场和贵宾候机厅设置的广告终端,这些“日理万机”的高层人士究竟有多少人会去无聊到看广告。

有人认为在心理学上无聊分为两种,一种是被动无聊,是指人们因为所处的环境使其感到无聊,就会主动寻找宣泄的机会,排解无聊的情绪,这时候就可能主动的关注广告信息。还有一种无聊是主动无聊,它是指人们盼望拥有没人打扰可以完全放松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就算你的广告做的多么精彩有趣,消费者也可能将其屏蔽。如果过于嘈杂喧闹,还会引起消费者的反感,产生副作用。

分众传媒发展思考

事实上,媒体的广告信息繁杂而铺天盖地,特别是分众传媒为代表的生活圈媒体,将我们的生活包围在广告里,但是这种以信息偶遇为核心的传统广告形式,潜在消费者与所需要的广告信息只能期待“不期而遇”,所以就有了销售商的抱怨:“我知道我的广告费一半都浪费了,却不知道浪费的是哪一半……”[3]

分析分众传媒“Q卡”的互动运作模式,其实可以发现它的失败是可以预见的,首先互动形式过于复杂,不仅第一次需要激活,消费者每次使用都要阅读、刷卡、等待信息发送到手机、然后再去消费,相比于大众点评、美团等APP团购软件,操作过于复杂;

其次分众显示屏身处写字楼而不是商业区,拥挤的站在一群西装革履神情严肃的上班族里,去使用“Q卡”下载优惠券,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地理空间错位;再者,分众传媒显然有些高估在电梯里面的两分钟,相比于使用智能手机刷微博、逛淘宝等个性化的选择,分众的Q卡互动并无足够的吸引力,由此可见,分众的这一创新显然有违移动互联网的大趋势。

那分众传媒等立足生活圈媒体的企业究竟怎么样才能跟随移动互联网的趋势呢?本文认为抓住移动智能终端,重视用户体验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人类社会的传播从大众传播转变到分众传播的巨大跨越,手机等个人终端在其中提供了技术支撑,更是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也是分众媒体行业绝不能忽视的重点和趋势,现在大众点评、美团、百度糯米等网站通过“新用户一块钱看电影”、“首次使用手机客户端减钱”等活动大[dYlW.NeT专业提供论文写作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手笔招揽新用户,淘宝利用“手机专享价”推广手机淘宝的APP应用,都是在试图培养受众移动消费模式,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提供随时随地的购物消费的可能,给商家提供了丰厚的商机。

因此分众传媒等视听新媒体企业,虽然拥有遍布各大商业楼宇、公寓电梯的分众显示屏作为基石,但是也不能固守于此,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智能终端,追究简单、便捷、快速的用户体验,是移动互联时代的潮流与趋势,分众传媒等立足于分众传播的视听新媒体企业不应忽视。

注释:

[1]张毓强:《传播学领域融合与创新的新探索——第八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综述》,《现代传播》2004年第6期

[2] 张淑燕、王波伟:《试分析分众传媒所遇到的挑战》[N]人民网传媒专题,2008年10月08日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50421/135435/8144845.html

第2篇:新媒体传播分析范文

网络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人们逐渐习惯用网络去了解社会、探索世界。新闻媒体作为网络空间里的重要角色,其内容得到了公众的重视,其传播手段也逐渐被人们所关注。

网络对新闻媒体传播的影响

1.互联网满足了公众内心的需求,成为社会舆论的集散地

如今,公众逐渐接受并习惯在网络上对某些热点问题或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想法。传统的关注事件的模式是针对报纸或电视、广本文由收集整理播中的信息与邻里朋友进行沟通与交流,只是一味地用“语言”去实现。而网络时代,公众在对事件进行评论后,可以将自己的想法或主张用相关的资料或视频来表达,非常便利地满足了公众的内心需求,使公众得以及时获取信息、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在对事件进行关注并及时进行评论表达想法的同时,也开始关注起新闻媒体传播手段的更新。他们更加习惯方便快捷的传播手段,因为他们更加迫切地希望自己的内心需求得到满足。

2.微博方便快捷,成为公民参政议政的重要工具

当今社会,一个不起眼的事件也有可能引发一场轩然大波,成为社会各个阶层关心的热点问题。微博为人们打开了新的视野,为群众合法权益的有效维护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渠道。在微博上,每个发言者都可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最终通过协调,可以形成具有代表性并为社会大众所接受的民意。甚至,网民可以通过微博这个高效传播载体,发起实际生活中的维权行动。微博发挥了桥梁作用,方便了群众与政府的沟通交流。

新闻媒体原有传播手段导致的不足

在网络时代,传统的新闻媒体传播手段显得刻板单调,已经无法适应部分人群的需要,往往使传播效果不甚明显。

1.内容空泛,让受众觉得无趣

一些新闻媒体的内容过于空泛和枯燥,所以,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让受众觉得无趣,无法吸引受众的眼球,使受众对新闻内容失去了信心,渐渐转移视线,削弱了新闻媒体的影响力。

2.形式单一,受众易产生审美疲劳

新闻媒体的内容形式单一、老套,使受众产生审美疲劳,渐渐产生厌烦情绪。特别是在新闻内容的安排上严重不合理,不能灵活地运用各种有效方式来吸引受众。

新闻媒体更新传播手段应有的思维

在网络时代,新闻媒体只有及时更新传播手段,才能满足受众越来越挑剔的心理,这也是人们知识水平和观察能力提高的必然结果。更新新闻媒体传播手段,应当具备适合新闻媒体发展趋势的思维,以有效巩固传播效果。

1.经验思维

网络时代新闻媒体传播手段的更新,需要最基本的经验思维。成功的经验是完成传播手段转变的必备条件,能够提升整体的传播效果。因此,新闻媒体在利用全新的传播手段时,应当合理运用经验思维,并合理照顾每个传播内容的差异性,实现有机的融合。

2.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完成新闻内容传播的正常思维,其容易满足大众的正常判断顺序和理解层次,使内容在大众的思维范畴之内,便于大众对事件内容作出及时准确的判断和评价,使传播手段达到预期的效果。

3.形象思维

很多时候,新闻媒体在传播内容时需要给人以视觉上的印象。形象思维能够较好地把握住视频、音频资料的特点,将所要传达出来的

信息通过受众视觉、听觉上的配合,来增强受众对新闻内容的印象。

4.超前思维

新闻媒体在借助网络传播相关内容时,应当对内容进行全面准确的把握,也应当注重将超前思维融入新闻内容之中,提前捕捉公众可能呈现的心理状态和感官上的直觉反应,以维护新闻媒体传播的稳定性,巩固传播效果。

5.创新思维

在网络时代,新闻媒体的传播内容需要满足公众的心理需求,其传播手段也应当体现一定的创新意识。新闻媒体应当着力转变自身固化的思维模式,打破思维僵化局面,对各个环节的工作尽量进行创新。敢于在合理思维的前提下谋求创新,突破思维障碍,尽量抓住受众的心理,使新闻媒体成为网络上真正吸引公众眼球的阵地。

网络时代新闻媒体传播手段运用事宜

网络的普遍应用最终是为了使公众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发展浪潮中来,使公众的社会主体地位得到更好的体现。只有积极倡导和实践以人为本的传播理念,才能使受众在网络上进行选择、参与和互动,使新闻媒体传播达到更高层次的人文关怀。

1.传播手段为内容服好务,时政新闻应以民生为基点

网络已经成为关注民生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成为关注民生的动态窗口。时政新闻要时刻体现民生意识。这就要求新闻媒体的传播手段应当尽量满足主题的需要,通过合理的传播手段使民生内容更加贴近群众生活,更加到位地反映民生。当然,工作人员应当注意事物的两面性,不能将个体和整体颠倒,不能把偶然与必然混淆。

2.妥善运用传播手段,经济新闻应关注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提倡合理配置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理所当然是经济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但是,许多新闻媒体工作者对经济工作并不真正了解,对一些经济问题把握不准。网络上诸如“某果农种大樱桃年收入几万元”、“某菜农大发洋菜财”之类的报道大量出现。这类报道对农民打开思路或许有一定作用,但少数农民少量种植会卖高价获大利,如果更多人一窝蜂地跟风,价格就会下跌,农民就不能发财,甚至会亏本、负债,这样的报道可能会造成误导,毕竟一些农民有急功近利的心理。这是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背离的。

3.传播手段应注意细节问题,科技新闻要通俗

目前,网络上有很多军事节目或相关内容。军事节目有其特殊的关注群体,因此,进行军事节目内容的传播时,应当注意科技用语的准确性。如果节目中涉及专业术语,应当尽量解释清楚。否则,受众听不明白,必然影响对整体内容的理解,导致传播手段无法得到受众的认可,甚至对这类节目丧失信心。新闻媒体工作者如果尚未弄懂专业性较强的术语,应当向各个领域的专家虚心请教,在自己弄明白的前提下,说给专家听,由专家评定是否正确,然后传播给受众,使内容贴近受众。

第3篇:新媒体传播分析范文

关键词:手机媒体 体育 新闻传播 前景

当代社会信息高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随着移动终端功能的迅猛革新以及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人们获取资讯的重要方式。手机传承了移动通信的“移动性、实时性、个人性、安全性”特点,手机比互联网更为普及,比报纸、电视更为互动,比电视便于携带。手机媒体集中了以往四大媒体的优点,且具有无线网络媒体传输的随时随地随身的新特征,完美的移动通信终端技术又赋予它向大众媒体转变的物质基础。

体育凭借其精彩体育赛事吸引着大量观众,这又反过来吸引众多新闻媒体的关注。手机媒体从发展初期就与体育赛事结下了不解之缘。近年来,手机媒体通过报道体育赛事为自身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体育也搭载了手机媒体先进的传播工具,扩大了自己的影响。

手机媒体对体育新闻需求很大

体育赛事和娱乐节目基本上属于手机电视主流用户的重点关注内容。对手机媒体的研究中发现,用户关注的最主要的是新闻节目和体育赛事,其次是娱乐节目。对手机视频用户性别调查发现,男性用户比例占64.1%,男性群体对体育的偏爱给体育节目在手机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市场。用户在使用手机媒体时对体育新闻传播需求量大,与此同时,体育新闻传播也加深了用户对手机媒体的认知,二者相互促进。

体育节目收视契合手机媒体特性

体育比赛实况通过手机媒体观看。人们总是希望能够观看到体育比赛赛场上的实时情况,但是因为受到时间或空间条件的制约,很多人只能通过其他媒体获知比赛结果而不能坐在电视机前关注比赛。有了手机媒体,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手机媒体采用无线接入方式,便携、可移动、普及率高,能够随时随地满足人们欣赏比赛的需要。手机媒体体育节目随时进行、随时、随时接收,即时传播,方便快捷。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手机媒体也是时效性最强的媒体。

手机媒体可同时提供多种体育信息。手机媒体是一个无线移动媒体终端,这个终端背后是海量的网络资源,通过无线移动媒体终端可以进入网络世界,可以同时提供多种体育赛事信息,既不像报纸受到版面的限制,也不像电视受到转播频道的限制。而且,手机媒体作为一种整合性媒介,其他媒体也成为它的传播内容。这样,人们获得的体育信息会更加丰富,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手机媒体方便实现体育节目交流互动。在手机媒体上可以方便地实现体育节目的互动交流。手机既是信息的终端也是信息的始端,形成了一个交互传递的网络。用户在收看体育节目的同时,可向平台上发送自己的观点,与朋友交流,与观看同一节目的人进行信息互动。手机媒体兼具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两种特质,它的信息分享更具人性化。

手机媒体可以满足个性体育需求。体育爱好者们对于体育新闻和赛事节目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甚至节目之外的很多东西都是他们关注的焦点,在手机媒体中,这种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并且通过手机媒体的交互式传播,运营商、内容服务商、服务提供商都能够很快地收集到用户的反馈,进而适时调整和更新自己的服务。

手机媒体需要多元化的体育内容

手机媒体中的体育节目应该符合手机媒体的传播特性,应该有核心的竞争力,应该有明确的目标群体。手机媒体中体育视频的制作应该既能在小屏幕上获得很好的视觉效果,又能够发挥手机媒体的人性化、应用性、交互性、分众化的优势。随着服务技术平台的开发,手机业务与互联网业务的衔接更加紧密,手机媒体的平台更加开放,手机可以与其他媒介渠道联系起来,创造出不同的娱乐形式,产生和推广多元化的体育节目。手机电视的实现目前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的手机电视,另一种就是基于广电网络,利用DAB数字广播技术实现信号传播的手机电视。两者各有各的特点与优势,笔者认为,在商业模式上,未来手机电视的商业模式应该是多元化的,甚至可以通过广播数字电视与移动网络手机电视商业模式上的互补与结合推动手机电视产业的发展。这将改变人们与体育媒体产业的关系,人们将在手机媒体的体育节目中获得更多的乐趣。

手机媒体的传播优势

服务个性化。手机媒体面对的是特定人群,信息可实现专门化,受众可根据自己的需求爱好订阅信息,避免无关信息的干扰,提高传播效率。手机媒体可在每天不同的时段内,提供新闻、气象预报、笑话、游戏和生活实用信息等,充分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分类信息的按需提供,使得手机媒体的传播极具人性化。

传播快速便捷。手机媒体具有高度的便携性,信息传播极其迅速方便。手机体积小,功能多,随身携带,只要在信号覆盖区域内,即可瞬间接收全部内容。对于生活节奏加快的现代人来说,他们最爱短小精悍、更新快的报道。手机媒体传播高速便捷,长度有限,正符合新闻短、快、精的特点。尤其在大型体育赛事的报道中,这些优势体现得更为明显。2008年,中国移动奥运手机媒体成为奥运的重要途径之一,订阅用户突破千万。

交互性强。在手机媒体传播体系中,传播的双向性增强,媒介的中心地位偏移,传者与受者没有明显的角色分别。当受者把他接收到的信息传给他人时,他也成为一个传者了,这样扩散下去,就形成了N级传播。手机媒体除给用户发送信息外,更可开展跟踪、报料收集、读者调查、新闻评论等多种活动,与读者实现更迅速直接的互动。

受众数量巨大。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国的手机用户已超过4亿,是互联网用户的3倍多。手机的普及预示着一个个性化的、可移动的、庞大的信息发送与接收平台的建立,随着技术的成熟,手机媒体必定产生强大的传播能量和巨大的经济效益。

手机媒体未来发展趋势

现阶段以短信、彩信为主的手机媒体业务只能是3G(第三代通信技术)时代来临之前的过渡性产品。3G网站类型是未来手机媒体发展的方向和主流。在3G时代,手机媒体将摆脱技术桎梏,发展为包含图、文、音频、视频的一个多媒体平台,手机媒体将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手机用户可以高速上网收看体育比赛、新闻、电影、音乐、电视等多媒体信息。首先在3G普及之后,手机媒体拥有了巨大的广告空间,可以构建持续性的多元的盈利模式。其次,手机媒体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将发生深刻的变革,平面、静态的图片文字将转变为涵盖视频、音频、动漫等动态互动的多媒体表现形式。在3G时代,手机媒体突破技术瓶颈,将壮大成一个独立的媒体,迎来飞跃发展的春天。[项目资助: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SKL-2007-1386)]

参考文献:

1.罗翔宇:《手机短信的传播学分析》,《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1)。

2.刘伟:《手机短信的六种媒体优势》,《新闻爱好者》,2004(5)。

3.蒋晓丽:《从“第五媒体”到后现代文化――中国学者研究视域中的“手机短信”综述》,《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1)。

4.刘丹:《第五(手机)媒体的功能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中国商界》,2008(7)。

5.黄爽:《手机媒体的教育应用现状及前景展望》,《科技信息》,2008(3)。

6.于建华:《手机媒体管理的实现途径》,《当代经济》,2008(12)。

7.《手机媒体开启奥运传播新时代》,《中国电信业》,2008(9)。

8.别林娟:《从文化传播视角浅析手机媒体》,《新闻窗》,2008(4)。

9.段甲贵、马玫瑰:《手机媒体研究回眸》,《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8(7)。

10.杨欣:《论手机媒体在体育报道中的应用――以2008年奥运报道为例》,《现代视听》,2008(12)。

第4篇:新媒体传播分析范文

一、互联网传播方式对传统媒体传播方式的影响

1、网络新闻信息海量、快速更新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网络新闻构建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之上,其容量巨大的数据库功能轻易实现了传统媒体一直追求的信息量和时效性,使叫络新闻编辑没有任何的空间限制的顾虑。同时,网络媒体的新闻可以24小时随时更新,把网络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发挥到了极至。

2、网络新闻多媒体表现手段对传播方式的影响

网络新闻拥有多姿多彩的“超文本结构”,彻底打破了报纸、广播、电视长期以来径渭分叨,互不干扰的竞争局面。运用超文本结构,网络新闻将声音、图画、动画、影视、文字等各种传播介质揉合在一起,极大拓宽了新闻事件的信息范围。

3、网络新闻专题对深度报道方式的影响

20世纪20年代深度报道让报纸在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脱颖而出,电视、广播也发展了各S特色的深度报道样式。如今随着网络新闻专题高容罱对以深度和广度见长的传统媒体深度报道产生致命性的冲击。在网络新闻专题咄咄逼人的压力下,传统媒体深度报道只有抓住网络新闻的内在缺陷,借鉴、汲取其优点,挖掘自身潜力,才能获得足以生存的有限空间。

4、网络新闻互动性对新闻传受关系的影响

互动性是网络媒体的一大特色。在大众传播学的研究屮,受众的作用日益得到重视。传统媒体ill然也比较重视受众,但受众没有什么“话语权”。然而在网络新闻屮,网民的“声音”通过BBS,ICQ,聊天室等方式充分表达出来。可以说,网络为我们提供了“谁都可以通过网络放大自己的声音”的可能性,山此形成的社会影响力也丨丨益巨大。比如“宝马撞人案”、“孙志刚事件”等,都显示出网络舆论的巨大力量。

二、网络时代传统媒体的优势与发展对策

1、与互联网媒体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形成合力

在互联网发展的初级阶段,也就楚当前阶段,互联网媒体还处于探索期,其最具特征的楚:互联网山于受到各种条件(如带宽、成本)的局限,在商业运行上处于劣势,使它暂时只能成为主流媒体的附属。冈此,这一阶段传统媒体面临的主要课题楚如何将新兴筝物为我所用,从而获得原有节目形式的创新和技术人才的储备。具体操作上就是积极探索一些能与互联网媒体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形成合力的表现形式或传播手段。在这一阶段,大规模地,脱离实际应用地投身网络产业还S得盲目,并不可取。

2、主动进军M络媒体产业,努力实现两条腿走路

第二阶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的优势得以充分展现,互联网媒体得以实现商业运行上的突破,其潜在经济价值得到实现和认同,开始对传统的媒体进行整合。山于屮国与美国相比,互联网的发展整整晚了一个周期,W此,美国在新千年到来之际经出现了这一整合趋势,美国在线对时代华纳的兼并就跫其典型代表。在这一阶段,传统媒体的主要课题将是如何在与网络媒体的直接冲突和竞争屮把捤主动。冈此,传统媒体必须淡化媒体形态,充分发挥自己在商业运营和行业人才等方曲的优势,通过加大改革力度,主动进军网络媒体产业,努力实现两条腿走路,传统和网络媒体融合,在激烈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3、开拓媒体市场化、商业化新途径

第三阶段,随着整个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技术条件的不断改善,媒体全面整合的时代也会到来。到那个时候,己经不是传统的单一媒体间的竞争,而是以网络为核心的媒体集团间的竞争,各种媒体形式只是其综合技术手段之一,媒体集团的竞争目标只是其他的综合媒体集团。在这一时期,网络信息将按内容进行分化组合,比如新闻、娱乐、交流、商业等互联M频道,明确各自的品牌、宗旨、价值和权威。这种划分已不是技术手段的划分,而是在技术手段配合上的功能性的划分,另外,媒体集团除了在宣传、娱乐等方面发挥作用外,还将充分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促进来来往往的物流链屮买卖双方间的沟通,开拓媒体市场化、商业化的新途径。

三、结论

第5篇:新媒体传播分析范文

关键词:文化折扣文化接近网络传播

在第三次浪潮的影响下,全球化的步伐越来越快。过程中伴随的跨文化传播行为使得各民族各地域的文化相互碰撞并且整合,产生了文化全球化的现象。作为生产和消费文化的受众,由发达多样的媒介,我们可以在世界的不同地方注视同一个文化符号、分享同一种文化现象;它们不仅是原貌呈现,并且其更新也具有了即时性。比如现在谈到美国,人们不再只注目于其标志性符号可口可乐、麦当劳或者是万宝路,在经历了星巴克与嬉皮士的风靡时代之后,与奥巴马、金融危机并肩而行的是一股“美剧热”。

美剧从引进到风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之前在国内的收视败北到如今的引领,究竟是什么让美剧能够一跃成为受众的新宠?笔者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

一、电视时代:遭遇滑铁卢

在此,我们以《绝望的主妇》为例。这道美国所推的文化“主菜”曾经在多国收视率极高,被誉为“可以跨越文化和语言障碍”。而2005年在国内的收视率仅为0.4%,完全不及同时期播出的韩剧所拥有的良好收视率。现实效果与预期理想的差异,以及之前《成长的烦恼》、《老友记》等剧的“碌碌无为”,似乎都昭示了美剧在国内市场的无可作为。

根源:文化及语言的差异性。在跨文化传播研究中,文化和语言被公认为是最能抵消外来电视节目影响的两项因素。主要由于电视传播所面对的是国家和地域中最具代表性和大众性的民众,多具有传统和保守的意识形态。

首先,“文化折扣”的现象造成难以解读美剧魅力。“文化折扣”指根植于某种文化的节目文本,可能在某种环境里具有吸引力,而在其他地方吸引力减弱,因为受众会发现很难认同文本所论及的事物的风格、价值观念、信仰、制度和行为方式。正是由于中国和美国两种文化所具有的差异性的影响,中国受众很难适应美剧中原汁原味的幽默、刺激、大胆和跳跃性;另外在价值道德、生活方式上的不同,加上脱离了美国本土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社会条件,美剧中所包含的社会意识、文化价值观很难被大范围的理解和接受。

其次,本土文化“滤镜”的存在导致价值道德判断的差异。本土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语境使得受众在理解文本之前就具有了一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倾向性,这在受众理解、接受和处理文本的过程中起到了“滤镜”的作用,受众会像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由特定的民族文化传统而理解和对待异域文化与意识形态,对呈现的生活产生偏差性理解。比如儒家文化、家庭亲情观和个人隐私意识的影响往往可能让国内受众在对同一件事进行价值判断的时候,产生与美国观众大相径庭的效果。

再次,内容的删减以及配音技术。由于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在电视台引进美剧进行播出的时候,多会自主回避一些敏感性话题,比如删减性色彩的画面、有所保留地翻译带有政治色彩的话语;另外,很多拙劣的配音技术音调失真、节奏和画面不搭调,使得美剧原有的风貌大打折扣,受众观看时感觉到困惑和难以忍受。

相比之下,先入为主的韩剧成为劲敌。在美剧进入受众市场之前,韩剧就已经成功地打人中国市场,《大长今》、《看了又看》、《人鱼小姐》等剧在中国掀起了一波波韩流,不仅家喻户晓,也创下了央视的收视纪录。相比而言,时髦靓丽的美国主妇不折不扣地输给了婆婆妈妈韵韩国主妇们。笔者认为主要因素有两点:

首先,韩国在文化上的接近性。韩剧能成功打人中国市场,关键的一点在于它找到了两种不同文化的契合点,实现了社会文化在心理上的接近。例如,《看了又看》中提倡的大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关爱、孝敬父母、夫妻恩爱等家庭伦理观念是十分迎合中国观众的;而他们的生活习惯、礼节礼貌、集体意识也很符合中国人的行为模式。由于韩剧文本中所蕴涵的韩国社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并以此为根基融于社会行为体系之中,因此两国在社会文化和受众心理上具有了相当的共通性,使得中国观众对韩剧文本和内涵的解读变得更容易、更深刻。

其次,风格的塑造适合电视剧模式。当电视作为传播媒体时,受众多是被动接受。他们观看电视剧的目的,多是工作之余的消遣和打发时间,观看也往往呈现出无意识的伴随状态,比如同时在谈话、进食、做家务或是打瞌睡,他们需要的是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收不需要运用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的剧情。韩剧在传播上为受众提供了特定的模式,比如剧集长、情节发展缓慢、温馨、家庭氛围浓厚,非常适合主妇们通过电视观看。以至于其风格作为一种标志性概念逐渐被大众所认可与接受,为进一步占领中国电视市场这片蓝海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信息时代:涅槃重生

20世纪末互联网的盛行无疑为跨文化传播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它所特有的自主性、即时性、多样性和互动性改变了原有的传播方式,很大程度上消解了现实中的各种边界,便捷了跨文化传播行为。从另一方面来讲,文化的差异性在这里被淡化和忽略,受众更多的是以开放和好奇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网络技术所赋予受众的自与细分出来的受众自身所具有的特性可以说是相互影响,以2005年《越狱》的网络传播为起点,《绝望的主妇》、《英雄》、《迷失》等美剧重整旗鼓,迎来了在中国市场的涅槃。

传媒革命带来了接受行为的转变。用互联网来传播传统意义上的“影视作品”。主要依赖的是受众自主下载或是在线观看的方式,这种点对点的形式好比自助餐的模式,观看者可以“按需索取”,自己掌握播出和接受的权利。而借由网络的即时性和共享性的特性,摒弃了之前存在的时差干扰。受众不仅可以打破频道、节目播出时间表的限制,甚至能完全远离电视——受众不再娱乐致死,由被动向主动转变,在传播中具有了主导权和能动性,这使得他们乐意并且着迷于这样的传播方式。

分众之后,网络受众的特征。如今媒介形式多样化,受众从被动接受模式化、同质化的信息到可以主动获取,选择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信息。网络的繁荣、其他新媒体的出现更使得媒介竞争尤为激烈,受众有了极大的自主性,地位进一步提升。新兴的技术革新肢解了大众,出现了分众的局面。

报告显示:国内25岁以下网民占49.9%,18-24-岁的网民在网民年龄构成中占据最大比例(30.3%),学历多为高中或高中以上。

网络受众特征符合美剧观众的特性,文本得以解读,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异文化的水土不服。通过网络调查问卷数据,我们可以勾勒出大陆美剧迷的标准形象:大中城市的18~30岁的年轻人,受过良好的教育。其中一部分是在校学生:高校校园网络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

在内部文件传输迅捷的网络系统,让走出家庭生活氛围的学生迅速成为网络影视资源的重度依赖者,而从家用媒介——电视观众队伍中剥离。这是没有机会接触网络的人无法拥有的娱乐体验,也是美剧迷形成的决定性条件。另一部分已毕业的年轻人也有着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他们在闲暇时间里追求刺激和消遣。这都使得美剧具有的原始魅力能够充分地被受众解读。而在跨文化传播中回避了由文化差异而来的“水土不服”。

网络传播群体的形成壮大,“美剧热”给予了受众身份的归宿感和忠诚度。借由传播方式而来的分众战略为美剧占领了网络这片“影视剧”不曾涉及的蓝海,越来越多的受众开始参与这项被贴上时尚、新奇标签的收看运动。而互联网上的BBS、博客等讨论组,官方网站、贴吧等聚集地为美剧观看者提供了开放的交流平台。在这里,受众不仅形成了鲜明的群体组织。而且与自己有相同爱好的人进行讨论、交流,甚至会有定期的聚会。这不仅使他们的“美剧迷”身份有了很强的识别性,在心理上也具有了强烈的归属感和对美剧的忠诚度。

第6篇:新媒体传播分析范文

关键词:新闻传播能力;影响因素;路径

一、引言

新闻传播能力是有效衡量对媒体实力的一个关键准则。在新闻传播当中,所有的新闻媒体都要结合自身实际及主要特点,利用相关策略,提升自身的新闻传播能力,并促进媒体竞争实力的提高,以向受众提供真实、快捷的新闻服务,推动整个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

二、当前新闻传播能力较低的原因分析

从现在的基本情况来看,新闻的传播能力较低是由很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所以,要有针对性地对新闻传播能力较低的原因进行分析,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新闻的传播能力。现具体分析如下:

(一)无序竞争

新闻传播行业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市场的合理竞争能够实现媒体的优胜劣汰,但是无序竞争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有着极大的阻碍作用。现阶段的新闻传播业中,便有无序竞争存在,其表现主要是诸多新闻媒体为求生存,不断降低自身下线,甚至还有超过底线的现象出现,新闻传播质量非常低。此外,还有部分不良媒体恶性竞争,互相抹黑。这些情况对于新闻传播业的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它使新闻媒体的传播能力不断下降,进而对媒体的发展产生阻碍。

(二)新闻结构失衡

现阶段,新闻传播业的不断壮大促进了媒体数量的增加。不过,新闻传播媒体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增长,但是其质量仍旧存在很多问题。那些影响较大的新闻媒体在多年发展之后,不断向产业化和集团化发展。而现阶段小媒体不断涌现,其由于产业经验不足,所以发展极为缓慢。这就使得两极分化的状况在新闻传播行业中越来越严重,从而降低了新闻传播行业的整体质量,阻碍了新闻传播能力的提升。

(三)管理不完善

新闻传播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有许多管理上的不足,这些问题直接阻碍了新闻传播能力的有效提升。近些年来,很多新闻媒体都只是追求形式上的模仿,而忽略了提升新闻传播节目的质量,这就使得国内新闻传播节目的质量低下,存在许多粗制滥造的状况。这种情况对于新闻行业提升传播能力是非常不利的,对新闻传播媒体的发展有极大的阻碍作用。

三、提升新闻传播能力的方法分析

借助于上述分析,我们大致了解了影响新闻传播能力的因素。其主要原因即失衡的自身结构、不完善的管理以及新闻传播媒体的无序竞争。这些因素对新闻传播媒体积极健康的发展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也阻碍了新闻传播能力的有效提升。因此,我们要实行有效措施,解决问题,提升新闻媒体的传播能力。

(一)重视新闻传播的一般规律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要对新闻传播能力进行有效提升,保障新闻传播的质量,就要对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予以高度关注。所有行业都具备自身的发展规律,新闻行业也是有其自身发展规律的。新闻媒体在进行市场竞争的时候,要结合市场对新闻传播的要求,积极迎合大众的新闻口味,注意新闻的传播需要,以事实为依据,不能凭空捏造。这样,才能够提升新闻传播的能力。重视新闻传播的一般规律,能够保证媒体制作的新闻或者新闻节目的质量,以及新闻的传播和宣传效果,从而促进整个新闻传播行业的积极健康发展。

(二)积极拓展新闻品牌

很多媒体在传播新闻的过程中,非常注重自身品牌的发展,因为品牌的健康发展是媒体发展的良好保证。一个传播媒体的品牌也就代表着其口碑,代表着其受群众信赖的程度,同时也预示着新闻传播的质量。新闻媒体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将新闻行业的发展情况同自己的特征结合起来,创建属于自己的品牌特色,并使建立的品牌符合广大群众的收看需求。只有这样,才可以提升新闻的传播能力。新闻媒体在建立自己品牌的时候,还需要注重对受众市场的调查。只有深刻地了解观众的心理需求,才可以保证新闻传播的质量,保证自身优质的服务。我们可以认为,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实际创建新闻品牌,并充分了解各种新闻资源的功能,提升平台新闻传播的能力,才能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促进自身健康发展。

(三)有效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新闻传媒的发展需要紧紧地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新闻媒体自身如果要想提升传播能力,需要充分使用现代化的学技术,将其同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这些努力,才可以提升新闻传播的质量。每一个新闻媒体的发展都具有不同的特征,所以新闻传播媒体应该积极地引进每一次变革的传播技术。只有通过这些新的技术来传播新闻事件,通过这些新技术来提升新闻传播的水平,才能使新闻传播行业健康良好地发展。

(四)提升新闻传播能力的切入点

首先,是对新闻质量进行有效提升。这要求新闻工作者注重新闻的质量。现阶段,新闻不断向着娱乐化和世俗化的方向发展,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从各个方面做起。新闻需要传播积极性的社会正能量,其向受众呈现的新闻媒体信息不能是低俗甚至是消极的。其次,要挖掘新闻的内涵。这要求新闻媒体紧密结合社会热点话题和动态,引起受众对问题的关注,并使受众对现阶段的生活环境进行探究,从而获得独特的社会体验。

参考文献:

[1]韩松.2015和2016,中国外宣忙什么[J].对外传播,2015(12):25-26.

[2]李烨辉,张贝茜.如何提升中国国际传播能力——以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建设发展为例[J].传媒,2014(24):15-17.

第7篇:新媒体传播分析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互动;整合营销;传播策略

大数据是在云计算、互联网之后IT行业的又一次大的飞跃,人类社会也由此进入大数据时代,受众的各种信息会在媒体所触及的各个角落被记录存储在大数据网络平台上。整合营销传播是企业通过借助广告等各种传播方式来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一种方式。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是新媒体环境下营销传播环境、传播模式、传播汇率进行变革的产物。文章从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的概念展开论述,探讨新媒体环境下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构建和发展的有力契机,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大数据时代下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策略。

1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的概念论述

“整合营销传播”的概念是以广告、公关等传播方式作为企业信息传递的渠道,达到直接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目标,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运用多种传播手段进行信息传播的过程。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和广泛使用彻底地改变了营销传播环境,营销传播模式和传播规律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衍生出了“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新媒体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特征是互动性强、精准度高、可测性稳定,这些优势对信息实现双向传播和互动功能有很大的帮助,也实现了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多种传播模式的生成。因此,新媒体成为当今时代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一种营销传播渠道。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新媒体互动性强的优势,新媒体传播策略应该采取数据为导向的消费者信息细分的策略,要求企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运用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收集个体信息,建立数据库,实施“信息密集型”消费者传播策略,这种传播方式就是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在新媒体时代下能够实现以消费者为导向的营销模式构建,通过运用大数据信息和针对个人的传播策略实现广大消费者建立稳定的长期互利的关系。目前,淘宝、京东商城等互联网电子商务企业应用的就是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模式,对于一些普通的传统型企业,尤其是一些传统的中小型企业来说,对互动式整合营销模式的运用还处在起步阶段,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对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模式认识不足,营销人员缺少专业的知识结构和技能,对数据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的认识和操作能力不够,导致企业对消费者的数据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十分薄弱,不能对营销效果进行全程检测,这些都是阻碍企业实施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的主要因素,但大数据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契机。

2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企业实施互动式整合营

销传播模式提供了新的契机大数据是继云计算、互联网之后IT产业的又一项技术变革,大数据的研究和应用是当前信息科技领域研究的一个新热点,但目前我国“大数据”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概念,但对其容量大、种类多、速度快、价值密度低这四项显著的特征有着一致的认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企业管理更加完善、更加具有科学性。企业实施营销管理是一种通过对目标市场的确立,用创造、交付和传播优质的产品附加价值来赢得顾客的青睐和购买行为的艺术。营销管理体系构建的科学性在于对消费者和企业发展数据的严谨记录、搜集、整理和分析,并以此建立并存储营销数据库。大数据中海量的数据让这种定量分析结果更为精准,让企业营销与真实的市场发展需求动向无限接近。大数据时信息传播渠道呈现平台化和受众碎片化,传统的消费者研究方法在大数据时代下已经不能再保证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了,因此在营销体系中,传统的研究方法已经不能再及时、准确地获取到受众心理、媒体传播效果、营销效果评估等各个方面的数据信息。大数据时代对消费者群体进行了新一轮的重聚和再细分。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新媒体平台中存储的消费者的各种信息进行洞察和分析,营销体系从媒体、消费者、企业营销战略、营销效果评估等众多层面进行整合重构:首先,数据是媒体的核心资产,地位十分重要。消费者的行为在媒体所能接触到的各个环节中被有效地记录、检测下来,并对这些行为数据进行了分析整体和挖掘,企业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可以有效地掌握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为企业营销战略和策略的制定提供指导,帮助企业精准地向消费者群体投放广告信息,并能及时、准确地评估营销效果,不断改进营销过程。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过程具有跨媒体、跨渠道、跨终端整合,线上线下相互协同,营销过程可度量等优势和特点。其次,专业的海量数据服务商大量涌现,这一类型的企业主要的经营业务是数据计算、数据存储、数据分析,为经济市场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支持和技术服务,为企业的信息传播提供了专业的依托平台。大数据时代营销体系的变革和重构,为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模式的构建提供了动力。首先,整合营销过程不断进行变革,企业营销以数据为核心对信息传递的媒体、渠道和终端等进行了整合,更加注重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能根据大数据存储的信息进行消费者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分析,并实施全程检测和反馈,这为整合营销传播的互动性特征的运行提供了良好的数据技术基础,使得企业的营销策略更精准,更具科学性。其次,整合营销产业链体系也进行了重构,新兴起的数据服务上、信息技术服务商等企业在企业互动式整合营销模式的运行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让一些没有独立构建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体系的企业,也能通过向数据服务商购买数据服务等形式,用可控的成本构建属于企业自身的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体系,从而提升企业的营销能力。

3大数据时代下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策略

大数据时代下,企业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挖掘和处理,根据信息内容科学的制定决策模式,用决策模型来指导营销实践,推进企业的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向科学性、定量化分析方向发展。大数据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的结构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大数据营销信息和信息技术体系;二是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战略体系。大数据营销信息和信息技术体系是互动式整合营销模式的基础部分,大数据营销信息和信息技术体系运行的核心是根据存储的信息为企业构建大数据营销信息平台,大数据营销信息平台的构建必须包括消费者的个体信息、社会信息等不同层次的营销数据。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发展战略体系是借助不同的传播媒体、不同的传播渠道和信息传递的终端来构建营销渠道和媒体矩阵,以实现企业进行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模式强调消费者是企业发展的导向,要将消费者反馈的信息与产品经营的各个环节联动,企业营销信息平台获取、挖掘的信息应该与ERP等信息系统进行及时有效的对接,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中的各类数据信息产生联动,才能对产业生产结构进行整合,共同促进企业生产管理向前发展,及时、全面地满足广大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提高企业管理的敏捷性。大数据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步骤。3.1大数据营销信息平台建设大数据营销信息平台获取营销数据的两个途径分别是自行采集数据来建立营销数据体系、向第三方海量数据服务商采购数据。大数据的存储、管理、分析、挖掘等各项工作都会牵扯到复杂的信息技术,但一般的企业并不具备这些信息技术能力,因此,绝大多数的企业都会选取专业的第三方大数据采购技术服务。3.2消费者洞察与细分企业在运营中会广泛借助大数据营销信息平台,通过统计学、数据挖掘等多种方式,对营销数据展开分析、挖掘工作,从这些数据中探寻消费者在这一时期和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行为、心理等生活中各个方面的特征。与传统的营销数据收集、分析方式相比,大数据营销信息平台更及时、更全面、更科学、更深层次地分析出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求、行为和特征等,精准的预测和定位消费者在当下或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消费倾向。进而根据消费倾向将消费者群体细致地划分为有意义、相似、可识别、可实施精准营销传播群体,构建消费者细分模块。3.3制定并实施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策略企业可以根据消费者细分模块,制定相应的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策略,实施精准营销。互动式整合营销策略还可以根据消费者细分模块有针对性地选择传播方式和传播媒体。一般企业最常用的几种传播媒体有微信、微博等互动式新媒体;论坛、网站、互联网等网络媒体;电话、短信等通信媒体;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模式应该充分角逐各种媒体资源,整合媒体传播优势,发挥新媒体的有利的传播特点,根据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进行最合理的互动传播,推进企业营销实施精准营销。根据目标消费群体反馈的有关媒介使用频率等数据对媒体资源及时地进行再调整。3.4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模式的效果监测、评估和反馈机制构建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检测机制,根据不同的传播媒介建立与之相对应的指标体系,追踪和分析最近一段时间的传播效果,对这一段时间的营销效果进行评估。评估营销效果的方法有很多种,最常使用的方法是品牌评估法和口碑传播评估法。另外,还需要注重将营销效果评估结果及时进行反馈,并及时在大数据营销平台内进行更新,及时改进和完善消费者洞察结果,提升营销传播技术,在营销传播实施过程能及时调整传播方式和传播技巧,提升营销效果,整合和优化产业结构,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企业的经济实力。

4结论

随着云计算、互联网等IT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使用,人们对社会数据信息的采集能力在迅速增长,大数据的应用领域也一直在拓展。大数据时代让企业的竞争核心从资源转变成了数据,营销也成为一项基于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处理而非创意的一项企业管理系统工程,被企业和学术研究领域高度重视。文章所阐述的大数据时代下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体系的构想,能够有效地指导和推进我国企业构建和实施互动式整合营销模式。同时,为企业在运营发展中重视将营销信息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联动的重视提出了警醒。希望通过本文对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在大数据时代下的使用策略分析,为企业借助大数据信息平台建立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体系提供帮助,提升企业的营销能力,调整产业结构,获得更多的经济利润,提升企业的经济实力。

参考文献:

[1]刘英贵,李海峰.新媒体传播中精准广告的营销方式研究[J].当代传播,2013(4).

第8篇:新媒体传播分析范文

[关键词]传统媒体 新媒体 融合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3-0150-01

2013年对我国新闻传播也提出建立“现代传播体系”。该体系的主要特点就是新旧媒体的融合。新媒体正处于发展的最佳时期,传统媒体若是没有走出创新的道路,必然要被新媒体挤出媒体市场,怎样才能走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的路径,我们根据当下的媒体发展环境、应对措施和发展趋势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媒体的发展环境

1.媒体的现状

网络时代对于媒体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媒体由于网络的冲击,发生巨大的变革,由于新媒体的参与,媒体的格局发生变化,呈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彼此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面临新媒体如此猛烈的发展趋势,传统媒体产生生存危机,其要以新思想、新观念,走出具有自己特色的融合发展的新道路,任何应对措施都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思想和舆论导向。

2. 融合的必然性

网络媒体可以凭借自身的优势消除各个媒体、国家、产业、之间的界限,实现媒体的大融合,其受众群包括所有的群众,并且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成本低廉,门槛低,可重复性,可搜索,传播范围广、打破空间限制的优势。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取适合自己的信息接收,而传统媒体具有一定的被动接收性,同时用户的参与度也不断加深。网络媒体还可以根据特殊用户的需求,点对点的实施专项。

传统媒体由于多年发展,其权威性和丰富的资源决定其并不会快速消亡,新媒体却正处于最佳的发展期,两者的融合使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媒体利用网络媒体的优势,扩大传播范围,开展媒体业务,打破媒体界限,与各个商业相互合作,丰富自身的传播渠道,这样促使传统媒体与时俱进,同时也是网络媒体内容主提供方,两者融合,互助互利,共同创建现代传播体系,促进我国媒体与国际媒体逐渐接轨。

二、融合道路的应对措施

1.观念的转变

网络媒体的发展逐渐改变媒体的发展模式,其具有信息的即时性和海量性,信息交流的平等互,充分体现受众的主观能动性。传统媒体必须深刻认识到媒体发展的变化,改变自身的单向传播的方式、适应受众的选择功能,建立双向传播的模式,注重信息传播的个性化和多样化。根据受众的需求,建立个性化、针对性的用户体验的网络媒体。

1.分析受众,找准市场定位

传统媒体面对新兴媒体的冲击,其如何扭转不利的局面。传统媒体的权威性深入受众的心理,往往来自于传统媒体的信息更加容易获取人们的共识,但是其灵活性远不如网络媒体。利用两者的优势,传统媒体可以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网络媒体。

电视网络建立并不仅仅是电视栏目的移植。首先是对媒体受众的分析,根据数据分析可知,网络媒体的受众大多数为年轻人,他们更加关注的是曝光率和粉丝数,而传统媒体的重点在于收视率和可视性,因此电视网络公布的视频应该针对年轻人关注的话题进行传播,才能真正融入网络媒体;其次是根据受众的不同,传统媒体应该对公布的信息进行调整,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过程中,传统媒体可以根据其公布的信息和视屏的浏览量和转发量来逐渐调整其公布的内容和风格,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

2.资源共享

无论是新兴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其吸引受众的亮点仍然是内容。现今我国媒体多样化的发展趋势,2003年我国首次成立中央数字电视传媒有限公司,其负责央视付费频道市场化的运营现今数字频道基本普及,还增加30多个境外频道,除了网络电视、还有手机电视等传播媒介,网络媒体将这些媒介集成在一起,丰富网络媒体的信息资源,为受众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信息服务。

3.增加受众的参与度

网络媒体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和伴随性,人们不仅仅可以通过网络媒体浏览信息,还可以通过投票、发表言论和搜索等途径参与信息传播。传统媒体可以利用新型媒体传播途径的多样性,采取不容方案进行传播,增大受众的点击率,以此同时传统媒体利用新兴媒体受众参与度高的特点,增加传播信息的互动因素,将受众作为传播媒介的一个重要成员。传统媒体也尽可能的利用网络媒体的传播优势,利用图片、视频、文字等充分体现自身丰富的资源,更好的与受众进行沟通交流。

三、未来媒体的发展趋势

根据媒体的发展现状和媒体融合的必然性可知,媒体的发展不仅仅是单个方面的突出就可以立足于媒体市场,未来媒体的发展必然呈现多元化、个性化、体验化的发展模式。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道路中,内容、网络、终端、技术、资本、人才和受众是决定其主流媒体地位的发展要素。七个要素的相互依赖、整合才能持续保持传统媒体的主流媒体的地位和舆论导向的权威性的不动摇。

传统媒体在未来几年的发展道路上主要建立三个内容:一是融合媒体的信息指挥中心;二是整合信息内容的汇聚平台和技术平台;三是建立信息汇聚平台、语音视频共享平台、电子商务和信息服务平台。

未来媒体的发展要遵循融合媒体的发展规律,以网络媒体为主体,遵循受众的意愿,建立用户体验的融合媒体,即抛弃传统媒体的专断独行,我播你看的传播模式,而建立面向用户、你爱我播、互动参与的传播模式,媒体和用户融为一体,在潜移默化中控制正确的舆论导向,而非实施传统媒体的霸权主义。

网络媒体、传统媒体的融合道路要以互联网为主体,顺应网络媒体的发展规律,正式网络媒体的积极作用,为融合道路建立良好的政治和市场环境的基础,并且重视市场机制的运作,两者在竞争、合作中互助互惠,共同进步,形成双赢的局面。

结语:综上所述,21世纪是信息大爆发的时代,网络已经渗入到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现代传播体系必然要正式网络媒体的积极作用,真正认识到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融合的必然性。传统媒体在融合道路上不断丰富传播形式,优化传播内容,顺应受众需求,逐渐将其融合到新媒体的网络环境中,顺应现代媒体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张立斌.传统广电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的融合路径分析[J].科技传播.2010(14)

[2] 朱春阳、张亮宇、杨 海.当前我国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问题、目标与路径[J].新闻爱好者.2014(10)

第9篇:新媒体传播分析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 广告 传播主体 传播受众

一、 新媒体广告概念及新媒体广告分类

新媒体包括数字电视、网络、数字广播、移动电视、手机短信、数字报纸、数字杂志、桌面视窗、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几乎囊括了所有的新媒体形态。新媒体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乐趣和方便,带动了整个信息产业的发展和需要。

新媒体广告就是指借助新兴媒体为媒介进行的广告传播形式。其中主要包括有数字电视广告、触摸媒体广告和互联网广告。

1、数字电视广告,增强了广告传播与受众群体的人际互动,服务性、娱乐性效果突出,广告画面清晰,内容完整,增强了广告的观众印象,贴近人们购买心理。

2、触摸媒体广告,包括了户外触摸显示频以及智能触摸手机,这种媒体主要迎合了年轻受众的接受心理,以快速的,有针对性的广告信息获取途径迎合了广告受众的需要,同时让广告信息传播直接到达目标消费者。

3、互联网络广告,借助于网络传播无限广阔的虚拟空间,使信息传递更加快捷、方便、多样、广泛。网络广告常见的形式有使用新闻组广告、使用电子邮件和电子邮件列表广告、插入式广告、搜索引擎广告、聊天室广告、文本链接及浮动广告以等。

二、新媒体广告特点

1、媒体的整合性特征。新媒体整合了传统媒体优势,结合报纸、广播、电视的特点,使文字、图片、声音、影像、动画等要素融合起来,实现了平面与立体结合,使受众有了如同亲身体验的,因此新媒体广告被接受度较高。此外新媒体广告的强大信息检索功能,能更直接的给受众带来所需要的由各种传播符号整合而成的广告信息。

2、媒体的互动性特征。互动性特征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双向甚至多向的互动传播,是人类的传播行为中传播主体与客体所追求的方向,新媒体就有这样的优势,其互动性表现在目标受众具有对信息控制性的操作权和选择权,这就改变了传统媒介传播信息过程中受众只有被动地收看和收听,也正因为这个,新媒体被人们快速接受。新媒体广告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对于受众不喜欢的信息,他可以进行操作跳过或者关闭,而对于受众喜好的信息,他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入了解,甚至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个特征对于使用者来说不仅给他带来了方便和可靠,而且自由灵活的操作与选择已经成为人们的首选。

3、媒体的表现超文本性特征。新媒体融合了诸多媒体特点,它将艺术与科技结合在一起,其中超文本性就是网络的信息组织方式,新媒体广告借助于这一与传统印刷文本不同的方式“自由运动的非顺序写作方式”1即非连续性的特点给予受众展现其所想看见的多元的,富于创造力的广告信息。当然高品质的新媒体广告需要诸多因素的配合,不仅包括了程序设计,还需要视觉传达方面的设计等等,正是这样才创造出不同的表现方式。

4、媒体的传播多层次性特征。新媒体广告的传播具有多层次性,主要是因为新媒体传播的多层次性,尤其是网络传播中,传播主体与受众的身份越来越模糊,有时候得到一条广告信息的同时,受众还会将这条信息迅速转发出去,所以这样的传播必然是多层次的,另外新媒体广告传媒形态多样,可以覆盖不同年龄、学历、收入层次的受众群。

三、 新媒体广告发展现状分析

1. 广告新媒体现状

媒体的经济命脉是广告,新媒体广告的多样化和覆盖率,得到广告主的青睐,这样就使传统媒体的生存基础——广告市场遭受较大的影响。根据摩根士丹利的分析预测,目前在国内,新媒体市值超过600亿,未来五年,国内的新媒体将以平均每年15%左右的用户增长率、30%以上的收益增长率发展。2新媒体广告已经开始改变着人类生活形态与行为方式,城市受众对广告的获知途径已经悄然转变,新媒体广告孕含着巨大的投资价值。

2.新媒体广告受众接触分析

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赵子忠认为:新媒体领域聚集了大量新兴注意力资源。3以互联网为例,互联网受众的主要年龄段为18至35岁,移动媒体增值业务的使用者也主要集中于年轻受众群体,年轻化受众代表着将来的社会主流话语权,对这些受众的注意力资源的掌握,是新媒体拥有的重要社会资产。虽然发生了上述变化和调整,这些重新聚集的社会资产依然需要通过货币化来体现其价值。

四、新媒体广告的发展反思

随着新媒体广告慢慢被受众接受认可,广告主对新媒体广告亲睐的同时还应该留意其中很多潜在的问题 。

第一,弥补公信力不足。新媒体的发展面临着很多传统媒体所没有的优势,但不可否认的是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例如其中的权威性可信度常常受到质疑,这点对于广告传播来说无疑是致命的,受众在接受广告信息的过程中对信息信任与否直接关系到广告的经济效益,因此如果新媒体,特别是网络传播信息的真假难辨,良莠不齐必然会引起受众的排斥心理,所以新媒体广告效果较好的往往还是在传统媒体上过的,所以目前还是应该与传统媒体进行广告整合传播策划。

第二,重视广告互动。新媒体广告之所以受欢迎,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互动效果,但是广告主不能让这种互动形同虚设,既然能让受众提要求,有反馈,就应该重视受众的反馈信息,而不是视而不见,不加改进,或者受众反馈后没有回应。

第三,利用先进手段,创意为王。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新媒体的发展必然引起新媒体广告的进一步兴盛,这种新兴的媒体形式可以使受众接触到更新型的广告形式,了解更多的信息,但是在视觉与听觉享受的同时也需要有广告创意的吸引才能让受众接纳更多的广告内容。广告主应该注意在创意方面多下工夫,使受众不仅自己接受信息还可以用作娱乐向其他人转发信息,达到信息的二次传播。

在新媒体时代已经来临的今天,新媒体广告已经为广告主和广告逐渐接受,但真正将新媒体广告的优势发挥出来才是广告传播发展的未来方向。

注释:

[1]黄少华,翟本瑞.网络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