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教研总结范文

计算机教研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教研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算机教研总结

第1篇:计算机教研总结范文

 

日期

法律教研室

基础教研室

计算机教研

警体教研室

10

上午

培训动员会议

完成教研室学科分组,安排培训内容

安排培训内容、制定今年参加计算机大赛学生培训计划

完成教研室年级分组,安排培训内容

下午

刑法备课组教研活动

培训动员会议

培训动员会议

教师分组讨论写教案

11

上午

民法备课组教研活动

1、张延峰进行教学管理方面讲座。2、语文组青年教师代表汇报课,全体教师点评

窦跃武主讲《备课、听课、说课》

商千里主讲《试述我校警体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

下午

刑事诉讼法备课组活动

分组集体备课

校本教材书稿第一章研讨

教师分组讨论写教案

12

上午

合同法备课组教研活动

1、高峰进行教学经验交流讲座2、英语组青年教师代表汇报课,全体教师点评

彭红英主讲《骨干教师成长心得》

李随斌主讲《警务理念通讲》、《解脱技术和警棍技术的动作规范及教法》

下午

中国法制史备课组教研活动

1、秦霞示范课教学2、分组集体备课

校本教材书稿第一、二章研讨

郝红刚、张晓辉、杜林峰讲课,全体教师点评、讨论

13

上午

法律文书、商法、行政法备课组教研活动

1、王永新示范课教学2、数学组青年教师代表汇报课,全体教师点评

柴红桃主讲《FLASH课程教学模式》

培训动员会议

下午

刑法组实验课示范、全体教师讨论、点评

1、王路示范课教学2、政治组青年教师代表汇报课,全体教师点评

校本教材书稿第三、四章研讨

范治国、齐华强、袁晋龙讲课,全体教师点评、讨论

14

上午

刑法组实验课示范、全体教师讨论、点评

1、书法、音乐组青年教师代表汇报课,全体教师点评、

郭燕飞主讲《教学心得体会》

党世将主讲《特训队的警体发展方向及基本格斗技术的教法和组织训练》

下午

分析、总结

分析、总结

校本教材书稿第五章研讨

任洪亮、丁俊平讲课,全体教师点评、讨论

备注:

1、法律教研室主要任务是指导各备课组教师制定、落实教学内容及教学进度计划,审议教案、并根据各学科组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提出要求。

2、基础教研室通过汇报课、示范课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3、计算机教研室就假期安排校本教材的编写进行审核,每章编写教师要说出自己的编写思路,此次校本教材重在符合学生实际。

4、警体教研室通过专家讲座、教师讲课,统一警体课教师教学动作规范

教务处要求:

1、各教研室要按照培训日程安排做好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2、各教研室于14日下午将下列计划交教务处。

(1)本学期各学科教学进度计划表。

第2篇:计算机教研总结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 教育 手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渗透到学校,并参与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各个职业学校也开设了计算机课程。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设置以及如何提高计算机的教学质量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下面,本人就此谈些体会。

一、教材的选择与课程的设置

计算机的应用是广泛的、多层次的,计算机的教学也是多层次、多角度的。由于没有统一固定的计算机职教教材,书店有的大多是计算机专业书籍,不适合作为职教教材,于是许多学校就把大学的教科书照搬到职教讲台上去。因而在职教讲台上出现了诸如《汇编程序设计》、《语言程序设计》、等专业书籍,学生学起来很吃力,有些则望书生畏。要解决这个问题,计算机专业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培养目标、教学目的,深入钻研有关专业书及教材,总结出适合本专业学生的教学内容。在课程设置方面,很多人一谈到计算机的教学,就认为是学习语言、学习程序设计、搞软件开发。其实,据有关专家分析,我国今后对计算机应用的人才需求,除少数人需要掌握程序设计开发能力外(这部分人才由大学本科以上的有关专业毕业生就足以提供),对大多数人只是要求了解、操作计算机,凭借现成的软件解决实际问题,为各行各业普及计算机的应用,培养急需的处理软件、常用工具软件、计算机病毒的防治与检测等方面的人才。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学习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等。计算机课具体的教学内容还应该结合各专业特点而有所侧重。如文秘类、办公类应侧重与字处理和数据库的命令工作方式等,计算机专业应侧重于数据的程序设计,掌握常用工具软件的应用,能对计算机软硬件进行常规的维护等。

二、深入教研,提高教学质量

1.要深入教研,改变常规的教学模式。计算机实践性很强,往往理论课和技能课平分秋色,有时技能课显得更为重要。在技能课中由于学生的好奇心,一开机就到处乱碰乱撞,一节课下来也不知学了些什么,此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计算机教学中,应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少讲理论多上机,注重学生操作技能、技巧的培养。在技能课中有一个主题内容,不能把学生放入机房就万事大吉。如在学排版软件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排版一份简报、一期校刊或一本书。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学好文字处理软件,还能使学生掌握排版的方法和技巧,又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在学程序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编写一个小时的应用程序,先把它分成各个小模块,然后分给学生去完成,最后由教师将各个模块连起来,成为一个应用程序。

2.要高瞻远瞩。表面知识刚学就过时,对暂时无法开的课程,可以举办形式多样的学习讲座,向学生介绍一些计算机的最新发展情况。

3.要注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由于计算机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如果不注重这方面的培养,学生步入社会将无法赶上计算机发展的步伐。

4.提高计算机教师的素质。计算机的知识更新得非常快,为跟上时代的步伐,学校应经常派教师到高校去进修,组织他们进行校际间的教学、教研、教改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三、计算机教师教育的必要性

一是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的需要。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起步较早,培养了一大批既有计算机专业知识,又熟悉本行业知识的计算机应用人才,这部分人是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应用中的骨干力量,要提高整个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水平,必须进一步提高计算机教师的学识和能力。因此,在开展普及计算机教育的同时,应注重对高职院校现有计算机教学人员进行高层次计算机教育,以带动整个计算机教学水平向深层次发展。

二是适应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惊人,“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又推动了计算机网络、通讯、多媒体技术的更进一步发展。因此,我们要想赶上新技术革命的大潮,就必须抓紧学习和掌握更多的计算机新技术、新理论,只有将自己的知识伴随计算机的发展速度向纵深延续,才不致被淘汰。所以说,进行计算机教师教育的任务更是迫在眉睫。

三是拓宽知识面的需要。计算机应用所涉及的已不仅仅是单一学科的理论,而是边沿学科、交叉学科的集中体现,因此,扩展知识面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加强教育,不断调整计算机教师的知识和结构,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以适应这种技术结构变化的趋势。

四、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面临的一些问题

加强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是显而易见的,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还不能令人满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对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师教育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看出,一个是有些部门重视计算机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忽视计算机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另一个是对计算机教育的对象在认识上带有片面性,认为计算机教育只是对没有学过计算机的人员而言,而对在职的计算机教师却错误地认为他们大多接受过计算机专业高等教育或专门培训,忽视了对他们更深层次的教育。

2.教育投资难以保证。在计算机教育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很大障碍是教育投资难以保证的问题,其原因之一是资金紧张,教育投资无来源,或是由于资金紧张占用了教育投资。其原因之二是对加强科技力量建设不够重视,由于人才培养的投资在短期内不一定见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往往认识不到今天的一份投入,会获取明天加倍的回报,舍不得加大教育投资。

3.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组织管理工作薄弱。在组织形式上,缺少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这项工作,管理上也不完善,缺乏明确的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的目标、任务及具体的实施措施。

4.学习条件不能保证教育的顺利实施。一是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师工作比较繁重,工作与学习的矛盾突出,在学习时间安排上存在不少困难。二是计算机教师的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的程度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学习起点的要求不同,在教学内容和深度上较难掌握。因而增加了实施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师教育工作的难度。

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实施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师教育存在着工学矛盾突出的问题。所以,在具体教学安排上,除了在教学时间、教学内容上要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以外,还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去推动教学方法上的革新,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1.大力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提供一个集声、像、色彩于一体,动静相结合的教学环境,可以突破时间地点的限制,自主进行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和手段。因此,在有条件的教育场所,应创建CAI中心,集中人力财力,搞好CAI的环境建设和开发利用。

2.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一是可以通过一些公共网,如Internet,实现网上教学。二是利用高职院校现有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经过进一步改造完善,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应用,实现大范围的网络化教学。

3.其他形式的现代化教学方法。如广播、电视教学、电化教学等方法,都可以提高教学过程中的生动性、直观性。

4.管理方法上的科学化。如将人工智能的理论、系统工程的理论引入教学决策、教学质量的评估上,使计算机教育的管理更加科学化、系统化。

总而言之,计算机技术学科教育是顺应信息技术的时展的要求,不论从专业教育思想、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要求都是新课题,课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必须走面向时展、面向市场改革的道路,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努力形成适应市场机制开放的课程体系,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马和民.网络社会与学校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李学农,陈庆.论多媒体教学的发展与启示J.医学教育

王桂仙,张启伟.高校多媒体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丽水学院学报

第3篇:计算机教研总结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探索;计算机;教学法

21世纪是一个数字化的信息时代。面对这一巨大的时代变化,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当今时代,如果一个人不会一种外语、不懂得利用计算机来处理一些信息,就可能是一个新时代的文盲。因此,从小学起普及计算机教育已成为时展的必需。为此,从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站在时展的战略角度,开始在小学3~6年级开设计算机课程。可是,由于这是一门新开设的课程,全国各地的计算机教学的教研体制还不够健全,因此,就不可能在教学方法上给大家以有力的指导,这就导致了计算机教学质量较差的局面。作为计算机教师,必须以时不我待的高度责任感,在教学实践上对小学计算机教学法进行一些必要的探索和实践,以求获得更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来指导和发展我们的计算机教学。多年来,我对此不断探索积累,总结出了一定的经验和措施,愿与大家共勉。

一、“比喻”教学法

在讲解计算机的工作系统的构造及工作过程一课时,我将计算机生动地“比喻”成人的“大脑”,以此来形象地描述计算机的系统构造和工作过程。我们都知道,人脑中的信息都是由眼、鼻、耳等感官来输入进去的,这样,人的“眼、鼻、耳”等就相当于电脑的“输入设备”,如鼠标、键盘和扫描仪等;人的“大脑”能够对信息进行记忆、分析和处理,它就相当于电脑的“主机”;“人脑”中的信息要输出的话,就必须借助“口、笔”等手段,它就相当于电脑的“输出设备”,如打印机、显示器等。运用这些形象生动的比喻,就能使学生很好地理解掌握计算机的工作过程,从而实现我们的教学目的。

二、“对比”教学法

在教给学生学习计算机中的“复制”和“剪切”两个操作方法的作用时,我运用了“对比”的教学法。我先给学生讲解了“复制”的操作使用法,并亲自动手操作,让学生牢记在心。在讲解“剪切”的使用方法时,我则侧重向学生讲清“剪切”和“复制”二者的区别,强调指出:剪切后,原来位置上的文件就被剪掉不存在了,相当于把文件从一个位置“移动”到了另一个位置;而复制后,原来位置上的文件还照常存在。在这样对比的讲解中,学生就能深刻地理解并掌握“复制”与“剪切”的不同及各自的作用。

三、“类推”法

所谓类推,就是指由一种方法推理出另一种与之前相类似的方法。在教计算机画图一节内容时,教材要求我们向学生讲解长方形、正方形、圆角矩形、圆或椭圆的画法。在此,我们就可以选取“类比教学法”。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画法,然后向学生布置一个作业:画出一个由长方形、圆及圆角矩形等组成的图形。这样,学生就会从画正方形和长方形的方法中类推到下一种画法。我们这样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自运用“类推法”来完成,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训练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扩展法

例如:在教“智能拼音输入法”一课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先学习“单字”全拼输入法。如要输入“我”,则键入“wo”,然后再进行大量的有选择的训练。训练一段时间后,我们再进行“词组”的全拼输入法训练。如要输入“我们”,则键入“我们”。由于这种情况下的重复率比较低,因此学生的输入速度就会很快得到提升。再过一段时间,我们再进行“前全拼后声母”的输入法训练。如“我们”,只需键入“wom”就可以了。当然,使用“前声母后全拼”输入法也可以,如“我们”,需要键入“wmen”。选择这种方法,既减少了击键率又降低了重复率,从而大大提高输入速度。这种逐步“扩展”的教学法,就会使学生感到输入的速度逐渐加快,学习也越来越轻松,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五、演示法

例如:在讲授“软件的安装”一章时,如果教师能够在课上演示安装的过程,就能使学生很容易地理解具体的内容。我们可以把电脑屏幕放在投影上,老师一边讲解,一边进行操作。这种演示教学法,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游戏法

在教学上,教师还可以选择和利用一些与教学密切相关的游戏软件来进行教学,以提高教学的趣味性。例如“电脑博士”、“打飞机”等游戏。另外,条件好的学校,还可以自行研发一些与教学有关的游戏课件,从而使学生在“玩”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操作本领。

七、“竞赛法”教学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求知欲,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适当的时机组织一些有意义的“计算机画图赛”、“中英文输入法赛”和“排版比赛”等,并及时给予奖励,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

八、“因材施教”教学法

第4篇:计算机教研总结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3-8001-02

近年来,计算机已渗入到社会各个领域,政府、企事业单位、金融等各行各业日常工作都离不开计算机,大大加快了信息化进程。当然,计算机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比如:临床医学、医学统计、医学检验和医院管理等都有应用,大大推动了医学技术的发展。作为医学院校计算机教研部老师,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计算机处理日常工作,是医学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首要考虑的问题。

1 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学内容理论部分整体安排过多,各章节理论知识的衔接不够,不具有连贯性,不利于学生整体理解和掌握,需要对教学内容重新组织安排。此外,《计算机知识》是一门要求实践操作很强的学科,理论知识安排过多,不利于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达不到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目的。

1.2 新生入学计算机能力参差不齐

考入医学类院校的学生计算机基础存在很大差距。据调查,来自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计算机基础较好,而来自经济不发达甚至偏远地区的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少,因此计算机基础较差,学习计算机这门课程有一定难度。此外,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仍停留在浏览网页、上网聊天和玩游戏等,对计算机课堂知识不感兴趣,认为只要期末考试及格就可以。这些都对计算机课程教学增添了难度,针对学生存在的种种问题,如何提高学生计算机技能及素养是医学类院校计算机教学的难题。

1.3 课程设置与医学专业脱节

目前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计算机课程与医学专业普遍存在脱节现象。医学院校的计算机公共课在教学内容上一般采取工科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即教学内容上缺乏医学院校计算机课程的特色。医学类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将担负着各级医院、教、研工作,在他们的工作中不可避免要使用计算机,因此,如何使计算机教学与医学相关知识有机融合是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又一难题。

2 教学改革措施方面

针对教学改革存在的三点问题提出对计算机课程教学方面的改革措施:

2.1 教学方面改革

① 计算机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理论知识是基础,更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一般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课比例为1:1,但这个比例远远不够,应把两者的比例改为2:3。加大学生上机操作时间,从而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② 课程定位与设计方面:采用先进的网络课程教学模式,搭建教师和学生沟通的平台;教学中组织各种计算机操作技能比赛,给学生创造利用所学知识展示自我的平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③ 教学模式:分别从教(做什么)、学(怎么做)、做(完成任务)、评(做的怎么样)、展(如何做的更好)五方面展开。

④ 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在课堂根据任务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这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操作技能)、案例教学法(教学的过程由传统的从理论到实践改为从实例到理论或原理)等。

2.2 分层教学法应对学生知识能力差异

由于新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计算机能力较强;一部分学生计算机方面甚至没什么基础,如果统一对学生进行整体授课,掌握计算机能力较强的学生等于重复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在授课过程中没有额外时间对其进行指导,因此授课效果势必不好。因此采用分层教学法,新生入学就对其进行计算机入学考试,考试成绩达到规定分数者可以免休计算机课程,没有达到规定分数者须进行系统学习。此外,把课程考核与职业证书结合起来,鼓励学和参加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让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2.3 医学知识与计算机教学有机融合

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培养学生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软硬件知识,能利用计算机解决医学领域中的相关问题,全面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养。在教学中应注重计算机知识和医学知识有效的结合,将医学专业中的案例加入到教学实例中,使教学活动更加贴近医学专业的应用要求。此外,计算机在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用途是医疗设备,如医学检验、基因测序等设备都离不开计算机,大多数检验人员只会对设备进行简单操作而不知道其工作原理,由于各种检验设备对疾病的预防及医学科研、诊断与治疗非常重要,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把这方面知识加到教学过程中,并在学校的现有医疗设备上进行实际操作。

3 总结

《计算机基础》是医学院校一门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全校计算机公共课程。该课程的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方面至关重要。该文仅从三方面对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还有很多方面学进一步进行改革,就要求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必需与时俱进,使计算机课程对医学院校的学生起到真正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喻焰,魏文芳,张仁庆.独立设置医学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邵阳医学院学报,2004(6).

第5篇:计算机教研总结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公共课;实践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已经离不开计算机这一自动化和具备多媒体功能的辅助工具了。因此为了使学生掌握计算机与信息处理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够有更好的就业前景,近十几年来计算机基础已经成为在校大学生必修公共基础课程。

我们学院计算机公共课包括两门课程:

1. 计算机文化基础 36学时 18学时理论/18学时上机

2. C语言程序设计 72学时 42学时理论/30学时上机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基础水平,科学的设置实践课程,适当调整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的比例,使二者能够有机结合,提高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效果,为后继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将基础实践教学项目、提高型实践项目、创新型实践项目合理配套,建立科学化、层次化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具体课程及实践性教学分布如下。

在计算机公共课实践教学改革中,我们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长春建筑学院计算机教研室经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实现了从教师教为中心到学生学为中心的观念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充分考虑目前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生源水平。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重视学生的主动性,

增强课程的趣味性,由浅入深推进教学、构建课程内容。

2 采取“五个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采取“五个结合”的教学方法,即: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讲解与多媒体演示相结合,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教室课堂与网上课堂相结合,面对面答疑和网上答疑相结合。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根据讲授内容的重点、难点布置与实际问题有关的思考题目,安排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将电子教案、多媒体演示系统和项目案例都放在校园网上,供学生复习和自学;除在规定时间和地点答疑外,利用网络答疑随时在线答疑构成了集多媒体、网络环境和教师讲授于一体的立体化教学模式。

3 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院从2007年开始将C程序的开发环境由turbo c 2.0改为VC++6.0,将上机操作课由24学时增加到30学时,加大了实验教学,解决了教学内容和实验内容脱节的问题,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形成了“理论实践一体化” 的“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上机操作课中以实例进行引导,用任务进行驱动,强调学为所用和学以致用,强调算法的多样化,鼓励学生多思考,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教材特色明显、效果显著

第6篇:计算机教研总结范文

高职计算机的课程设计存在较大问题,如:教材陈旧,实验、实训环境落后,教学与实际脱节,实训力度不够等。课程教材的编写,过分强调学科体系和学术性,一味追求面面俱到,偏重于理论教育和素质教育,即注重讲授知识产生的来龙去脉和体系背景,不能及时删减过时、落后的教材,有时甚至会出现同一本计算机教材连续使用的情况,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没有突出知识应用和能力训练的特点。

二、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课程的内容要有较高的水平,能够反映出当代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表现出多媒体时代的特征,注意效益性与整体性、理想化与现代化、社会化与个性化等一些综合性的因素。课程的体系要具备独立性与系统性、层次性与连贯性的相互统一,将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计算机比较科学的知识结构充分的体现出来。再次,计算机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方法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以及方法,还要充分的把握“举例”原则,来提高教学质量。

三、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

具体来讲,第一层次为计算机文化基础,也是最基本的层次。这一层次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及互联网应用能力。一般来说,要求学生了解计算机硬件与软件基本知识,掌握操作系统基本操作,掌握Office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与应用,了解并掌握互联网基本知识与应用等。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就停留在该层次,无法达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需要在此基础上结合专业特点增加第二层次、第三层次目标。第二层次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层次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分析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教学课程一般为《多媒体技术基础》、《网页设计与制作基础》等,提高专业或领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例如掌握制作课件、制作动画视频、网页设计等能力。第三层次为计算机技术基础,这一层次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教学的课程一般为《C语言》、《VB程序设计》等。这三个层次的划分不仅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而且也有利于贯彻“计算机教育三年不断线”的原则。

四、课程体系要面向职业岗位

根据市场的调研情况,根据岗位的需求,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重点,改革课程的内容。通过工作岗位对程序设计员的需求,来确定课程内容。以工作的内容作为一种导向,根据工作任务进行教学设计。将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要做好。抓住特殊的、典型的工作任务对于学生能力、素质以及知识的要求,找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根据典型的工作任务来设计课程的教学情境以及教学目标。要善于利用单位在录用人才时对资格证书的要求,在实施课程建设的同时把相关考证的内容嵌入到课程模块中,这样不但可以验证教学的效果,而且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同学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构建高职课程体系时,应面向相应的职业岗位群,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高度进行必要的整合和重组。将学生应具有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作为课程整合和重组的原则,组建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创造性地构建高职教育的复合型课程体系。

五、总结

第7篇:计算机教研总结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 任务驱动教学法 职教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工作以及学习方式。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标志。作为与经济建设结合最紧密的职业学校,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实用知识和操作技能是信息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

职业学校的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决定了计算机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应用性,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为宜必须以顺应这一特点为标准。我认为在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有利于构建教学情境,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获得再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

一、“任务驱动法”的操作程序

传统的教学通常是“三步曲”,即“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

任务驱动法采用的是“四重奏”,即:

1、提出任务。任务具有“双重性”:一是指教师的教学任务;二是指在教学任务驱动下,学生边学边练的学习任务。这是任务驱动法的开始,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关键之处就在于任务的设计,其形式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必须来源于发生在学生身边鲜活的实例,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亲和力。如:我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将当前的热点问题、热点人物和新闻事件作为任务设计的素材,也经常引导学生自己选择健康、积极向上的内容来设计任务。这样,就容易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完成任务上来。

2、完成任务的思路、方法、操作。教师在设计任务之后,采用多媒体演示或讲解的方法,给出完成该任务的思路或者是完成任务的方法或具体操作步骤,这时,教师处于中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在此过程中,如遇到较为复杂的任务时,教师可以化整为零,将任务划分为若干个子任务来完成,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探索完成任务的方法,这样既可逐步完成知识点的递增,又能避免过多的知识使学生产生厌倦或无力感。

3、学生边学边做。教师可根据“教学任务”所展示的内容,在课堂上让学生及时练习,即边学边做。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不同和教学任务的难易程度不同,教师可以采取多种选择,如:按“教学任务”的要求,由学生照猫画虎,再做一遍;给出具体题目,由学生按要求完成相应任务;仅提出要求,由学生按要求完成相应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不仅让学生亲身感受了认知的过程,而且培养、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转贴于

4、总结规律,突出重点。这是一个画龙点睛的过程,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边学边做中的情况,总结规律和技巧,将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在总结过程中一定要突出完成教学任务的重点,教师可采取点评学生作业或由学生讨论集体总结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来进行。

二、使用“任务驱动法”应注意的问题

任务驱动法虽然有很多优点,但也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在对职业中学计算机教学内容进行了深刻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我认为,对于操作技能要求较高的应用软件的学习,如office系列软件、Internet操作等,采用任务驱动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但对于理论性较强,如“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硬件”等,则不宜采用。

在使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之前,教师应对教材的内容作适当转换或调换,即揉合任务。同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状况,并积累大量素材,为设置教学情境,即设计任务所用。

任务驱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建构新知识、新方法,不能完成任务就了事。任务完成后,还要使用讲授法或其他方法,把引入的知识明确强调出来,我们的任务就是为了引入新知识,所以最后一定要落实目标。

任务的设置也是很有技巧性的,是需要下功夫的。一个好的任务可以恰到好处地引入新知识、新概念,不好的任务只会画蛇添足,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所以设计一个好的任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对所教内容有深刻的了解,也需要我们有长期探索研究的精神。

经过一阶段的教学实践,我在计算机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学习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有了显著提高。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职业中学计算机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任务驱动法,有利于改变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进而培养善于钻研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好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第8篇:计算机教研总结范文

关键词:信息素养教育;计算机基础教育;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TP3-4

最早是在1974年的时候信息素养这个概念就被提了出来,具有信息素养能力的学生能够确定所需信息的种类和形态,能够通过高效可行的方法获取所需信息;能够批判地评价信息及信源且能够整合在自身知识背景和评价系统内;可以利用信息单独或团队合作完成特定目标;能够认识到使用信息可能会带来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从而在使用、获取信息过程中遵守法律和社会公德[1]。因此,是否能够使用计算机去分析、获取、加工处理各类信息,是否具有较强的信息素养,已成为评价每个人基本能力的标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每个大学生必修的基础课,它的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使大学生们具有良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较强的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育对学生们信息能力的培养具有深远和直接的影响。

1 我国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现状

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普遍较低,具体表现在学生的信息源主要还是来自课堂很多学生除了写毕业论文,平时一般不会对于某一个问题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有的学生由于计算机基础差甚至与就根本没有利用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的意识,还有一些学生不懂得使用图书分类方法,有些学生不会利用网络信息检索和光盘检索获取信息。高校的机房中学生一般上网喜欢看电影,打网络游戏,热衷于做黑客,平时的一些基础操作都不会。由此可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努力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已迫在眉睫。纵观高校目前计算机课程信息素养教学的现状,形势不容乐观。表现为:第一计算机教学目标出现了偏移,教师和学生们的应试心理严重,过分追求考试的分数,以通过计算机各种等级考试为学习目标,不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应用能力;第二由于每个学生不是来自同一地方,并且存在不同的家庭环境和学习条件差异,这使的许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能力各不相同,这给每个计算机教师组织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导致教师们在选择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内容的深浅选择上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第三当代计算机网络环境新技术、新手段、新概念的发展,如何处理好经典和新兴事物的关系较难,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爱好计算机的原因是喜欢上网娱乐,并不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第四在现在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计算机总学时在逐年减少,而计算机教学信息却逐年增大,技能训练时间逐年减少且很难实现在实际工作中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的培养目标;第五现有的计算机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很难调动学生积极性,限制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2 基础教育与信息素养教育的融合

从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素养——到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来看,“计算机”和“技术”的权重依次减弱,“信息”同“文化(素养)”逐渐显现。是“计算机”到“信息”过程的转移,同全球信息化的大环境密不可分的。计算机是处理信息的工具和载体,信息是计算机工作的客体。而在计算机使用的最早期,计算机能够处理的信息种类还很少,人们多忙于认识计算机的功能特征。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特别是Internet网络的大行其道,已经很难找到不能被计算机处理的信息,计算机处理信息速度已经不再是瓶颈。让“技术”到“文化(素养)”的转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过程[1]。因此,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应当超越技术训练类教育范畴,应该不断地完善、应该不断地总结,展示出从培养计算机技术到培养计算机素养的蜕变,发展成为与当代信息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信息素养教育。

3 基于信息素养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改革

3.1 调整课程的设置,完善课程的体系

现在许多高等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计算机必修课,学生们必须学习此类基础课程并按照学校要求通过考试,一般此类课程是开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年完成;另一类是计算机专业类的选修课,由本校计算机教研室或者学生所在系或学院根据当前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要求进行课程的开设,每个年级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爱好来选择学习计算机类课程。此外,在每个学院的高年级学生还会结合各自专业特点开设针对性较强的计算机应用类课程,由专门教师讲授。这样能够保证每个学生在大学期间的计算机专业学习的不断深化。而在当今高等教育改革各专业课程总量在压缩的大环境下,要想增加课程总学时数已经是不太现实的事情。因此,让每个计算机老师必须要对适合课堂讲授的章节用较多的学时去讲,适合上机实践的章节,进行少讲精讲,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用于上机实践。

3.2 改变教学传统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针对当今,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已经出现的教学内容多、教学课时紧、教育对象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为了能够切实提高计算机教学效果,笔者在几年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实践中,做了如下一些计算机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尝试,具体如下。

3.2.1 课前与课后五分钟

课前五分钟通过对上次计算机课程内容或实践操作的总结,然后再引出此次计算机课程新内容,提出本次课程我们要解决的计算机的哪些问题,让每个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让每个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课程结束,用五分钟进行课后内容总结,且提出我们下次计算机课程准备要解决的问题,不断的通过这种课前和课后五分钟的方式可以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能够方便同学进行全盘学习内容的把握,更有利于学生对本次课所教内容的知识掌握。

然而一堂课教学时间有限,每次课前后五分钟要用得好而且有实际效果,每个计算机教师就必须在备课时精心准备、精心总结,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所以经过笔者课后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大多数认为这几分钟让他们了解到了本次计算机课程学习的目标,能够做到对每堂课的知识点心中有数,通过总结提高了学习效果。

3.2.2 教学学生通过自学找到学习的方法

计算机学科中的内涵、外延内容的丰富,与其它相关学科的不断发展,各种技术、理论、应用等研究成果的不断出现,使教学任务逐渐加大,而一个课程不会包罗万象所有知识都具备,这就需要教会学生们应该如何掌握学习的方法,让我们教授的学生学会如何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所以,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安排一些学习目标内容让学生进行自学、讨论、演讲,布置一定量的研究性作业,教会他们利用互联网查阅资料、借助书籍和参考资料、去图书馆获得资源、从而解决学习问题。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会潜移默化的提高自学能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2]。

3.2.3 构建多元化教学环境,加强师生互动环节

由于在大学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流动性,使学生和老师在课下见面机会很少,非常不利于知识的交流,使教师不能够得到及时的教学反馈信息,十分不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因材施教和“对症下药”。所以,计算机教学必须搭建一个开放式的交流平台,来加强师生互动,将课堂内的知识延伸到课堂以外,从而构建立体化教学环境。为此教师可以尝试在第一次上课时给学生们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包括EMAIL、QQ、手机、BLOG等,如果学校有自己建立的教学网站或交流平台就更好了,这样会无形中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能够更好更方便的学习和积累知识还可以加强和教师之间的亲切感,学生又不必担心因为当面与教师交流而带来的胆怯和拘束感。笔者尝试使用这个方法后,发现效果非常好,学生不但表达的欲望得到很大的提高,而且学习的主动性也增强了,交流不再会有强迫性了,学生能够反馈更有效的信息了。同时,学生在使用这些交互方式的过程中,无形中的提高了自己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对操作系统、网络软件、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水平都有了提高。

3.2.4 以案例驱动教学

在计算机教学中细致准备每个计算机本堂课程案例,往往在教学过程中能事半功倍。如在课堂上讲到用PTT幻灯片时,预先制作完成一个精美的PPT制作的MTV幻灯片,再逐一讲解其中的动画效果如何添加,要求每个学生在实践中能完成同样的案例。在计算机课堂中以案例驱动教学,从案例中总结出知识点的方法,能够让学生们看到知识应用后的直观效果,从而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3.3 改革考试制度,以考促学

利用上机实践考试代替传统考试,实现学生素质教育的突破。按照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分为实践技能学习和理论知识学习两部分,在计算机考核上可以采用无纸化上机考试方式来解决问题。计算机实践操作题采用题库抽题的考核方式,要求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规定时间内完成期末考核,经过笔者的实践,采用这种无纸化计算机考核形式,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 结束

总之,信息素养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大工程,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信息技能和信息创新的过程中,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发展学生们的多元发展、智力提高能有着积极的、重要的作用。但从现实社会发展来说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仍然任重而道远,需要教师和学者更进一步地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中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中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8.

[2]马费成,丁韧.李卓卓案例研究:武汉地区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09(1):24-29.

[3]贝蓓,王元立.李艳琪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J].农业网络信息,2010(3):88-89.

[4]娜日,吴晓伟.吕继红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升策略研究[J].情报杂志,2010(8):178-181+143.

第9篇:计算机教研总结范文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在客观上也为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面对这种情况,中职计算机教育需要摒弃传统的“以教为中心,全面开花”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往教育和社会需求相脱节的现状,与时俱进,大力推动计算机专业的学科改革,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重点培养实用型人才,使中职学生成为真正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因此本人认为中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改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对中职院校的计算机改革需要有一定的紧迫感

一方面,由于中职学校的门槛比较低,因而选择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学习积极性不高,基础文化很差,并且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由于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农村乡镇中学计算机教学设备不够完善,在教学方式上也比较保守。因此,很多学生在进入中职前没有经过较为系统的训练,对电脑软件的操作不是很熟悉。作为一个迅猛发展的行业,计算机更新快,这就需要不断地加强学习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而很多中职学校为了节省经费开支,校内的机房设备更新缓慢,导致学生在学校中没有良好的硬件环境,不能及时跟上行业的发展。

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很多技术性要求不高的行业也需要计算机进行日常事务的处理,由此,社会对计算机人才需求缺口很大,但是从目前的就业形势来看,却与需求相反,呈下滑趋势。深入探究,原因在于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的学生没有特长,普遍存在着“不软不硬、博而不精”等缺点。如果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掌握不是很好,或者连一些基本的操作都不会,必然会被企业加以拒绝,这也是造成中职学生离开学校后就业困难的原因。因此,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根据中职生就业社会所需要的岗位,确定技能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具有相当的紧迫感。

二、当前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促进学生独立思想与独立人格的形成。如果说普通高中由于高考的压力,必须得将素质教育搞的轰轰烈烈,抓得扎扎实实,那么,中职院校则可以按新课程理念探索开什么课、怎么才能教好学生,将学生潜在的动力释放开来。

当前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考试仍以知识的积累、记忆为目标,考试形式单一,虽然这种方式对于评定学生对基础能力的掌握有一定的好处,但是在今天“人才饱和”的情况下,由于缺乏实践操作,忽视了职业教育的“职业”特征,已经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

中职计算机专业脱离了现实工作环境,没能与市场很好地接轨,更没有突出其特色,专业教师紧缺、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相脱离、专业设置和专业课程内容不够合理、教学投入缺乏等等,已经与市场需求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些也是制约中职计算机教学发展的障碍。

三、构建符合中职院校发展特色的课程体系

各个中职院校应从专业的实际应用要求和社会的需求出发,去构建符合应用需要的课程体系,推进计算机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整合,并采用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必修课应该按专业来分,教材的内容要紧扣专业应用的需求,要改变“旧、多、深”的状况,贯穿“新、精、少”的原则,做到“因专业施教”,强制学生修完这门课,并达到合格。其次,全校可以按学生的兴趣与需要设置能体现多样性和灵活性的计算机基础选修课,并可以增加其比重,以满足学生的兴趣与要求。

总之,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面向实际、突出实践环节,要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开设相应课程,加强教学资源的建设,体现差异性,令计算机课程教学更有现实意义。

四、注重中职院校的师资培训

1.是教师应该通过在职学习、参加进修和培训等方式来加深专业理论知识;深入企业接受实际工作能力的锻练,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使自己能始终站在本学科的技术前沿。专业知识不深必然会影响讲授内容的深度、广度和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念。

2.是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与本专业有联系的知识,能够将本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知识进行糅合和相互渗透,以便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与信心。

3.是通过刻苦锻炼,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教育能力,包括全面细致地观察了解学生的能力,发挥教育艺术、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具有缜密的思维和精准的语言表达能力,能把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结合起来独立完成教研任务的教研能力。最后,教师还应该在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教学反思、教师间相互学习探讨等方面做进一步的工作。

计算机教学有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要改善中职院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大力改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和热爱,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地掌握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

五、计算机专业要培养计算机应用型的人才

培养一名合格的应用型人才,要经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的训练和工作的锻炼三个阶段,其中实践训练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它能够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因此该专业的实训教学需要进行改革,改变纯理论型的教学模式,加强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突出专业特色,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