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环境规划内容范文

环境规划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规划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环境规划内容

第1篇:环境规划内容范文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255-01

我国人口基数大,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环境污染较严重是目前影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障碍,在这样的形势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将更加紧迫,保护环境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是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涉及经济学、生态学、地理学、系统学、社会学及计算机科学等相关领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如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技术方法,并能熟练运用于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培养他们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就业和社会的需要,将是值得探讨的问题。通过多年的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经验和相关文献表明:实行改革要符合新形式教学需要,在教学计划安排、教学模式、教学考核上进行探讨,适应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需要。

一、调整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效果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内容丰富,包括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生态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法规、数学模拟等相关专业知识,这些知识理论性强,掌握这些理论有利于对环境规划与管理理论知识的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在做教学计划安排时需要考虑和这些理论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做好教学计划的相应调整,其中有些主干课程如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环境规划与管理里涉及的相关内容也较多。从环境专业整体计划出发,“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可以与其他专业课同时开设,一般安排在第6学期,也可以放在第7学期前半学期,这样学生获得相应的专业理论技能和所必需的理论内容,具备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环境问题能力,从而达到较好教学效果。

二、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首先,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有利于基本理论的掌握和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内容第一部分为基本理论,如“人-地系统理论”、“复合生态理论”、“空间结构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环境承载力理论”,授课时如果按照书本进度讲授理论,学生学起来就会显得枯燥无味,理论内容掌握不透。在进行教学计划安排上,可以将这些理论穿插在后面章节内容讲解,结合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理解理论,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因时间和课时原因,结合专业需求有些理论可以重点讲解,有些理论可以让同学们自学,这样精选理论内容,强化应用知识。

其次,简化技术方法,强化应用。对环境规划与管理中所涉及的数学方法,如回归预测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总量控制技术方法如数学规划法,可持续发展评判方法如生态足迹法,环境规划与管理决策方法,这些技术方法几乎是模型构建起来的经验公式,调整部分内容在水环境、大气环境规划中进行讲授,在讲授课程时可以简化模型,利用实践应用实例归纳讲授,在实际环境规划与管理中进行分析,加强应用与理解。

对于不同专业根据学科方向要求,有些理论和技术方法可以进行有选择的讲授,以突出学科特点,讲授课程理论内容时对其基本概念和理论,贯彻少而精原则。选择具有普遍意义和较高实用价值的环境规划与管理技术方法和主要理论为教学重点。比如对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来说,环境规划与管理的重点内容结合土地资源规划、生态规划、城镇规划的应用进行讲解。同时,为了更好的适应环境专业就业和人才的需求,拓展知识面,加大与交叉学科的联系,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分量和进度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

三、加强案例教学,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案例教学是通过实际案例或专题的讲授、分析和讨论,使学生掌握有关专业知识技能,学会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一门综合性专业课,包括环境影响与评价、环境预测、数学建模、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物综合治理、土地资源、生态规划等相关知识,具有很强的现实经济与文化背景。对教师而言,按照书本内容进行讲解,不利于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理解,如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将书本内容在实例分析中体现出来,这样学生既学会了分析方法,又掌握了案例内容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一)案例选择是教学别要注意的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选择自己科研项目和和科研成果,或结合当今社会热点的实际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将书本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础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把干瘪、抽象的东西转化为生动、具体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

(二)围绕重点内容分析实际环境规划与管理问题,提出规划与管理方法。剖析典型实例如何应用书本理论,对学生了解实际环境规划与管理问题起因、分析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所选实例应是人们关注的热点环境问题,学生会更感兴趣。介绍实例时,注重分析相关环境管理方法、措施,将相关类型问题进行归纳,指出某些原理和方法的使用或误用。

(三)根据讲授案例重难点,讲授过程中采用讨论与提问相结合方式。比如在教学中围绕城市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教师讲授重点、难点、疑点,结合城镇综合整治规划与管理典型案例,提供调查的背景资料,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与学生间、学生与教师间进行规划模式、管理方法的辩论,通过比较综合得出最佳整治方案,熟练运用规划与管理理论,如空间结构理论、复合生态理论、环境承载力理论。讨论时教师注重启发规划理论的运用,进行“画龙点睛”式的引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考核方法,提高综合应变能力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理论性、系统性、综合性较强,环境问题因为多变性,分析问题时不同角度就会有不同的解决结果,乱套用原理公式得不到理想结果。为提高综合应用能力,扩大就业面,其考核方法应根据实际情况,充分考虑问题的多方面分析结果。考核方式可以以实例分析为主的开卷考核,也可以课程大作业或课程设计的方式进行考核。使学生真正掌握有关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方法、解决措施,提高分析技能。

第2篇:环境规划内容范文

环境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历史并不长,但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以及人们对环境认识的不断深化,作为协调人类环境和发展的环境规划已越来越被世界各国所接受。6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等先后在环境规划管理上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建立环境规划委员会,指定并实施全国的、州的、城市的和工业区的环境规划。

我国也于70年代末开始制定和实施环境规划,并开始进行环境规划理论方法的研究。经过众多环境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已形成了初具规划的环境规划体系。然而,我国目前的环境规划体中还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严重影响了环保工作的进程,同时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针对目前环境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我国的环境规划应该朝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1、建立新的环境规划体系

规划体系用以概括规划工作内部各技术层次的递进关系。我国当前的环境规划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环境规划法规体系、环境规划行政体系和环境规划技术体系。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环境规划理论方法研究渐渐跟不上步伐,当前的环境规划体系已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需要,暴露出种种弊端,比如法制不够健全、政府职能不够完善、心态未能摆正、环境规划质量不高以及环境规划与管理脱节等等。因此对旧的环境规划体系进行改革,建立新的科学的环境规划体系必然是我国环境规划的发展趋势。

未来的环境规划体系应包括环境规划体系、环境规划行政体系和环境规划运作体系,其中环境规划运作体系包括环境规划技术体系、环境规划管理体系、环境规划理论体系和环境规划教育体系。新的环境规划技术体系应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战略性的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规划实施方案。对于省级以上的环境规划要以总体规划为主,只作战略性的指导,给地方环境规划留以足够的灵活性;而对于区县级以下的环境规划,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尽可能详细地编制,并给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同时要加强大区(如经济区)、流域、乡镇、小区(控制单元)及企业的环境规划编制工作。

2、加强环境规划理论研究

环境规划理论研究比较枯燥,因此对其研究相对较少,在我国更是如此。我国目前的环境规划编制模式基本上都是延用以前的模式,对一些新出现的环境问题考虑不够,例如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城乡结合部的规划、近岸海域的环境保护规划等。规划中所用的方法也都比较落后,对规划中所包含的大量不确定因素未能进行系统分析,而许多较先进的规划方法却未能得以推广。总之,我国的环境规划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规划的实践,是目前环境规划体系中的薄弱环节,急待加强。

3、加强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结合

加强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结合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加强环境规划的管理和实施;二是加强环境规划工作与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的结合。

3.1、加强环境规划的管理和实施

环境规划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担负着从战略上、整体上和统筹规划上来研究和解决环境问题的任务。但环境问题的最终解决还是依靠环境规划管理,依靠环境规划的具体实施。实施规划,让规划在社会生活中变成现实是规划工作的真正重点。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环境规划理论方法的研究,尤其是规划实施方面的理论研究,从理论方法、原则、工作程序及支撑手段等方面建立一套动态的环境规划管理体系,以适应环境规划不断更新调整修订的要求。

3.2、加强环境规划工作与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的结合

环境规划工作是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我们要先弄清规划与规划工作的区别。规划是预测和决策的产物,而规划工作则包括准备工作、审批工作、执行和检查以及规划的评价调整等,它是预测、决策、管理、控制的综合体,也就是上面提到的环境规划的管理和实施。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在环境规划工作中应追求资源、环境和经济的有效结合,而ISO14000的基本思想,就是从根本上解决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和资源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因此,加强环境规划工作与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尤其是ISO14000环境质量管理体系的结合就显得很有必要,这也是进一步完善我国目前环境规划工作的需要,相信这将为我国今后的环境规划管理工作开辟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4、完善环境规划法制建设

国家法律及各项相关法规、制度、条例、标准等是制定实施环境规划的依据。但我国在环境规划的法制化方面做的还很不够,具体的《环境规划法》尚未出台,国家一级的环境规划法规体系刚成雏形,地方性的环境规划法制建设也还未全面开展,因此在环境规划的编制实施过程中缺乏一定的依据和约束。未来的社会是法制社会,一切都要以法律为准绳。我们应将环境规划真正纳入法制化轨道,并使其运作规范化、程序化。环境规划的法制建设不仅要对环境规划从编制的实施的各个环节中规划管理部门及相关行政机构的职权内容和范围进行设定,还要制定各个环节中所必须遵守的程序规定。为此,我们应尽快出台《环境规划法》,同时制定各种地方性法规条例,把规划申请、授权许可、公众参与、规划上诉等各个过程以法律的形式固定化,形成全面的环境规划法规体系,做到依法编制、依法行政。

5、加强环境规划教育

环境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它的影响因素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难以预测的变化,不可能完全彻底地实现目标,因此目前有些领导把环境规划看的一文不值,认为是搞形式主义。也有一部分领导过分看重环境规划,希望把它编成具体操作手册,对其横加干预。环境规划毕竟是一种不确定性很强的宏观规划,追求的是规划的整体性、综合性和长远性,不可能编的过分详细。因此这两种心态都是不可取的。此外,目前我国部分规划人员也存在"思想错位",在编制规划的过程中过分注重规划的编制技术,而对规划的实施考虑不够,从而使得本应是政府行为的环境规划变成了编制人员技术行为,增加了规划实施的难度。

为使政府部门及规划人员对环境规划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为了促进环境规划理论方法的研究,我们应加强环境规划教育。对于一个完善的环境规划体系,环境规划理论研究和环境规划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系统的、完善的环境规划教育体系将有助于环境规划学科的健康发展。未来的环境规划教育体系应包括环境规划普及教育、规划专业高等教育、规划职业准入制度和规划师职业联盟组织,如学会、协会等。在环境规划教育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应重视规划人才的培养。

第3篇:环境规划内容范文

关键词:小城镇 环境规划 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X1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b)-0039-01

1 小城镇

世界各国划分城乡的标准不同,小城镇的界定标准也各不相同,只能根据各国自己厘定的城乡划分标准和城镇统计范围的统计数字来界定。本文引入《小城镇规划标准研究》上所界定小城镇的概念[1]。

作为介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过度型居民点,小城镇专指行政建制“镇”或“乡”的“镇区”部分,并且“建制镇”应作为行政建制“镇”的“镇区”部分的专称。

2 环境规划指标体系

小城镇环境规划指标体系是由一系列从各个侧面角度反映小城镇环境规划的数量、质量规定性的各种指标形成的有机评估体系[2]。

3 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来源

小城镇环境规划建设涉及环境-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环境系统的各个方面,需要运用一套指标体系才能涵盖小城镇环境规划建设的各个方面[3]。指标体系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以科学性、层次性、可操作性和与区域政策相关性等为设计原则,通过筛选,建立一个内容全面,各个领域、分项内容既相对独立,又彼此相连的,可定量的环境规划指标体系。既能对所涉及各方面主要因素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客观的评估,又不能使指标体系过分的复杂,且数据要可靠、容易获取,应能反映系统的动态特征。

根据小城镇环境规划的内涵特征和发展目标,借助理论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从影响小城镇环境规划建设的因素出发,在结合小城镇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程度因素的基础上,参照“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考核验收规定(试行)”、“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指标”、“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指标”和“生态县建设指标(试行)”等文件,进行小城镇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的筛选及设计。

4 指标标准的选取

制定指标的标准可以参照以下几点原则[4]。

(1)凡是已有国家或国际标准的指标,应尽量采用规定的标准值。

(2)参考国外具有良好特色的小城镇现状值作为指标的标准值。

(3)参考国内小城镇的现状值,作趋势外推,确定指标的标准值。

(4)依据现有的环境、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力求定量化作为指标的标准值。

对于那些目前统计数据不十分完整,但在指标体系中又十分重要的指标,在缺乏有关指标统计数据之前,暂用类似指标值替代标准值。

5 数据可获得性

指标体系可通过以下手段获得指标的数据,首先,通过国家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统计报表和规划等获得,此类信息数据一般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完整性;其次,在指标数据采集中也可有选择地利用有关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及刊物上登载的资料;第三,在上述途径均无法获得满意结果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专家咨询的方式;最后,对于需要实施公众参与调查而获得数据的指标,可通过编制相关的调查表进行调查以获取数据。

上述指标数据的来源,除第三种来源外,其他来源所获得的数据均具有可靠性和准确性,能够满足评估数据的精度要求,确保现状评价、影响预测和评估结果的科学性。

6 指标体系的运用

指标体系建立数据确定后,可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通过评估指数的计算,以数量形式定量地表现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水平指数,以表达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所处的水平,反映评估区域内的可持续发展程度。根据指标体系及其现存主要环境问题,提出适用小城镇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固体废物和生态环境规划等方面的综合整治措施及建议,为当地政府决策部门进行决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参考。

7 结论

我国小城镇正呈现出日益繁荣的景象,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小城镇环境规划指标体系对于规范小城镇环境规划建设、定量评估小城镇发展水平与协调程度以及推动小城镇环境规划理论的发展都将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作用。

参考文献

[1] 董谦.河北省小城镇生态环境建设研究[D].河北:河北农业大学,2006.

[2] 吴人坚.生态城市建设的原理与途径-兼析上海市的现状和发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149-167.

第4篇:环境规划内容范文

关键词:多规合一 生态环境规划 生态文明建设 可持续发展

为应对我国城镇发展相关规划众多,不同规划之间内容冲突、协调度不够、难以高效支撑可持续发展需求的问题,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4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意见的通知(国发[2014]18号)》和《关于开展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通知(发改规划[2014]1917号)》等多个国家相关文件中,均明确提出了多规合一的工作要求,以促进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镇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内容的协调与统一。

当前多规合一中以“三规合一”工作开展较多,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发展规划的合一。从部分已经开展工作的案例来看,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合一往往成为三规合一、多规合一实施的核心,旨在协调建设用地指标与空间布局的不一致,如协调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总量差异[1],统一规划管理边界构建“一张蓝图”[2,3]。

在生态文明建设指导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但在当前多规合一工作中,生态环境保护多通过林地、水域等现状生态空间辨识,将其作为城市发展的禁建区予以辨识[2]。虽然这些城乡范围内的留存生态空间对于生物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但在不同生态空间斑块之间存在着各种生态过程,而这些生态过程对于生态保护往往发挥关键性作用。如城市发展造成生境斑块隔离所形成的破碎化景观格局,会限制生物在不同生境斑块间扩散的生态过程,进而威胁生物生存,不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当前工作中,由于所确定保护成果缺乏对生态过程的辨识与评价,将使这些生态过程直接面临城市发展的干扰与威胁,并降低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规划研究中,虽已有同时开展生态空间与生态过程保护的工作,但这些规划结果与当前我国城市发展的主要依据――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衔接不足,致使各类规划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依然较弱。因此,在多规合一的背景下,需要对生态环境规划如何与其他规划相衔接进行探讨,以提供更好的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一、衔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明确了国家发展战略意图,在社会、经济、环境等诸多方面设定具体目标以引导市场发展,并成为其他各类规划的纲要与依据。从“一五”规划至“十二五”规划的演变情况来看,生态环境不断受到重视,并从“十五”规划开始,对于资源环境的内容单独成章予以表述。评价指标体系变化则更直观地表现出生态环境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越发受到重视,而二者之间的衔接主要在两个方面:规划指标之间衔接和项目选择之间的衔接。

规划指标之间的衔接是将环境规划中的污染物控制量等作为国民经济规划的控制指标。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所确定主要指标中,包括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森林增长等指标。以针对“十一五”期间火电SO2排放绩效的测算结果为例,这种基于具体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指标体系能有效促进环境保护。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不断变化,反映主要环境问题的指标全面性将成为二者之间衔接的主要挑战。如雾霾在我国大部分城市的爆发,使得PM2.5成为当前社会主要关注的环境指标,而如何设定合理的控制目标则成为难题。

与项目之间的衔接则是依据项目所产生的潜在环境影响,指导建设项目的选择。随着科研的不断深入,当前已能在部分领域对产业发展的环境影响程度进行定量核算,如在碳排放控制方面,不同产业空间的碳排放强度核算能辅助各产业发展的总量规划、能源消费的碳足迹计算能指导社会发展的能源结构调整。总体而言,当前环境保护方面的理论与技术,融合于发改委定目标、选项目的进程中,能最大程度减轻经济发展与项目建设的环境影响。

二、衔接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是在全国范围内对不同土地利用总量与空间格局进行安排,相对于主要关注城镇空间的城镇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覆盖整个城市与乡村的所有空间,对于中大尺度的国土空间格局构建具有突出优势。基于空间格局安排进行生态保护的理论与实践工作已较为成熟,如针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网络规划、基于生态群与最小费用模型的生态网络规划、平衡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需求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等。因此,生态环境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重点应放在区域土地利用格局规划上。

在划定保护的空间格局时,当前土地利用或城镇规划多是根据自然保护区、地质灾害风险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有明确管理边界线的结果区,将其空间叠加结果作为生态保护核心区,或者在规划中列为禁建区。这种方式容易忽略掉一些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有关键性意义的空间,如高自然价值农田对于鸟类多样性的保护、河滩湿地对于水鸟的保护。因此,在划定保护核心区或者禁建区时,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划分标准,注重对关键性生态空间的辨识与保护。

生态保护空间规划中,除针对斑块结构的核心区保护以外,带状景观为另一主要的空间结构类型。当前研究与实践最为广泛的为两类带状景观――生物廊道与水系缓冲带。生物廊道是维系生物在不同隔离生境斑块间自由扩散的带状景观结构,而基于最小费用模型模拟的功能性廊道越发得到重视及使用。最小费用模型考虑了生物在包含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景观基质中扩散时的选择偏好与空间距离两个因子,对其扩散时所选择路径进行模拟,进而作为生物廊道予以规划;水系缓冲带是分布于河滨两侧具有一定宽度的植被空间,发挥着富营养物质控制、过滤径流、改善水质、保护河岸等多种功能,而根据其发挥的功能不同,其宽度与植被结构有不同的要求。在部分情形下,此两种带状景观在功能上可以重叠,即水系缓冲带可发挥生物廊道的功能。

结合核心区与生物廊道可以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景观安全格局规划,而在考虑水污染控制、土地沙化控制等生态需求以后,可以构建区域安全格局。在中大尺度的生态保护空间格局规划中,虽然会考虑多功能的需求,但在空间上依然 以网络化的结构为主。这种网络化的空间格局在国外规划中广泛采用,在国内科研与规划实践中也有探讨,但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则考虑不多。此外,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在空间格局规划上进行衔接时,可借鉴反规划的理念辨识需严格保护的生态空间,进而与禁建区相对应并融入土地利用规划中。

除划分禁建区这一广泛采用的生态环境保护方式以外,土地多功能需求对非禁建区的开发建设也有着一定的生态保护需求。如土地利用格局与覆盖的调整,对于面源污染控制、洪涝灾害应对等均有重要意义,而通过对多功能的考虑,能对广大非禁建区建设开发中所需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与保护需求予以辨识。这些所辨识出的生态环境保护需求,则应作为产业发展规划、建设用地选址的依据。

三、衔接城镇发展规划

城镇发展规划以城镇建设范围为主要对象空间,其从总体规划到控规、详规的组织体系,涉及区域到地块的多个尺度,同时,受限于大量的建筑空间,城镇范围内的生态空间以城市绿地为主,且总量较小。因此,生态环境规划在与城市发展规划衔接时,需要涵盖与之对应的所有尺度,并关注于少量的城市绿地利用。

在区域尺度上,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与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衔接的关键是空间格局的统一。在规划衔接中,生态空间网络格局对于提高整个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较大作用,并在当前城市生态空间规划中逐步推广,可作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指导。

当前生态环境规划所涵盖的规划成果、标准、研究理论与方法,均能在不同尺度上与其他各类规划相衔接,表明在多规合一中融入生态环境规划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与便利性。制度研究应是生态环境规划与其他规划的融合的关键。一方面应加强生态环境规划体系的建立,形成一个获得广泛共识的标准,以提供相对一致的规划成果与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则是通过规划制度创新,加大生态环境规划与其他规划成果的衔接,借助当前已经成熟的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体系加快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实施。本文依据生态环境规划的内容,结合成熟的“三规”体系与特点,对较易衔接的成果与方法进行梳理,有助于生态环境规划融入“多规合一”工作的开展,应对城市发展中快速增加的生态环境保护需求。

参考文献:

[1]徐东辉.“三规合一”的市域城乡总体规划[J].城市发展研究,2014,08:30-36.

第5篇:环境规划内容范文

关键词:环境规划;景观细部设计;整体与局部;

中图分类号:TU-85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作为一处景观,人是其主要的使用者,人们在城市中或者在大自然中进行娱乐活动、交往活动、观光旅游活动,景观为其创造了宜人的条件,因此,创造出仅仅让人进出的空间性的视觉艺术形象的景观是不合格的,景观中的每一个细小的部分都应尽量美化、设计,每一个细部都决定着整个环境规划的优良恶劣。作为设计者,在环境规划好的大前提下,要注重大尺度的空间形式设计,同时更应当关注与人最直接接触的细节――细部的形式纹理,包括质感、节奏、光线、家具及色彩。

1 、环境规划及景观细部设计的基本内涵

1.1环境规划的基本内涵

环境规划是指人类为了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宅间和时间上的合理安排。它具有动态性、整体性、区域性、综合性、信息密集及政策性强的特征,旨在指导人们按照既定的目标、标准和措施隔离排污,有效削减排污量,最大程度上约束排污行为的发生,开展各种环境保护活动,改善环境,有效防止资源的破坏,进而将保护环境纳入大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活动计划中,总之,就是要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佳最优的环境效益,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环境调查与评价,环境预测,环境功能区划分,制定环境规划目标,设计环境规划方案,选择和实施方案等内容。

1.2景观细部设计的内涵

景观环境是指在某一区域内的都市的三度空间、时间和人的视觉等具有形态独立性下,自然、环境、建筑和设施予以组织并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内涵,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景观细部分可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个部分,广义上来讲,细部设计就是相对整体环境规划而言的具有独立结构、功能的视觉单元,但这不意味着景观细部设计是简单而细小的;狭义上来讲,景观细部设计是以建筑和空间的结构和功能为基本单位,在环境空间中按照秩序排列的部分,即节点细部。

2、环境规划和景观细部设计的关系

2.1细部设计理论是设计学科的基础理论。

在任何一种事物中,细部往往具备有一定的物质功能,而且这种功能性细部又总是具有一定的艺术形式,一个细部的完善,往往需要二者相互交融,统一协调,作为一种组织丰富事物的环境也是这样,一方面,多种构造出完善的功能,由处理多种材料而共同组成,另一方面,功能和形式有机统一,使得多个相对独立的形式构成了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形象。因此,细部设计的基础性就不言自明了,它也是研究真个学科理论的基本问题之所在。

2.2景观细部设计是整体环境规划中的一部分

景观细部设计作为整体环境规划的组成部分,具有独立的功能,景观细部设计是整体的一个局部,是一种在“特写”和“直接”尺度上的景观物质纹理。从整体、或从远处上来看这个局部,它们的个性往往并没有很强,但当人们逐渐去接近它们时,就可能会发现一个全新的景观,这种的局部就是景观细部设计的魅力之所在。它们既片断又独立,它们承担着功能、结构和构造的责任,但同时又时刻体现出自身的细致与精美,本身也极具欣赏价值,个性张扬,无处不体现着设计者的用心,向使用者、观看者传递最直观、最直接的信息。

2.3景观细部设计体现文化。

在一个特定文化中,景观细部设计可以彰显文化寓意。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景观均表达出那一文化层次的象征意义,由于整体环境所处的历史、地理与文化背景不同,景观就有着不同的细部特征,因此,通过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细部设计的运用,创作出的景观也就会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反之,有意识的观察景观的细部设计,也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一地一时的文化。

3、景观细部设计的感受

3.1图案

图案是一种材质表面组织,就如同人们对于图案有一种天然反映一样,有着与生俱来创造图案的愿望,图案可以使人们更容易接受以及认同生活中的社会秩序。比如说人行横道、停车标志、红绿灯等,这些图案的重复性在整个区域乃至一国甚至于全球延伸,当然,他们同时具有多样性和整体性的视觉特征。在一个整体的环境景观中,图案的产生会受到自然、几何及形成的过程和使用的方向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3.2质感

质感会给人带来以触觉和视觉的印象。一个景观的质感,有助于将人们所看到和所感受到的东西联系起来,形成特有的视觉特征,从而增进景观的活力,增添景观的魅力。在城市环境规划中,材料质感的不同组合和变化,也会暗示着场合功能和性质的改变,具有引导提示作用。既能通过触觉传递,又可以通过视觉传递。比如长满苔藓的整石铺砌或密植的草皮强调着下部场地的形与体,增强其

可见的尺度,对于拔地而起的物体起着背景的作用。无论是硬的物质铺面还是如草地、苔藓等软的物质铺面,无不透露着景观设计者的精心设计,不同的组合法师,或是看似随意却又用心的铺砌,添加者鹅暖石或是嵌入古韵的铺装,千变万化、造型百变的小路,都带人以趣味,令人留连忘返。

质感和光线及距离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距离的不同而出现不同层次的质感,即重复质感,这种方式在城市规划中时常用到,如质感被当做地面或植物的整体北京市,可能就会呈现出较大尺寸的长方形交错分格的质感;而当人们游走在上面时,质感就有可能有更加丰富多彩的变化。如这种“一次质感”和“二次质感”可以被我们反复推敲、仔细运用、巧妙设计,营造出丰富的感官体验和细部景观。

3.3色彩

色彩往往可以使物体引起人们的注意,景观细部设计也是一样的。色彩作为视觉信息的传递工具,尤其特定的心里暗示功能,可以引发人们不同的情感,比如蓝色引发忧郁、红色引发热情、绿色引发随意等,是的观看者与设计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设计者设计色彩时,要充分考虑到光线这一因素,因为色彩与质感相似,它们都有光线有着密切的关系,色彩会随着光线的变化而。设计时还要考虑其他的因素,如色彩的季节性变化、有声无声的区别、是单调还是鲜艳,结合整个环境规划和各种因素设计色彩,也通过色彩的设计表达景观的含义。

3.4光线

由于不同的时间、气候下光线对景观的感受不同,所以景观的设计师有大部分时间是在于光线打交道,随着光线的变化,每一个景观细部所展现的风姿更是千变万化。因此,要想设计好细部景观,就需要掌握不同时段、不同气候、不同光源的光线,尤其要注意自然光与人工光对景观所造成的影响。

谈到光线就离不开阴影,阴影的设计也成为景观构图的一部分,随着光线的变化阴影也随之而变,不同大小、方向的阴影也丰富着图案效果,带给人们不同以往的视觉享受。

综上所述,景观细部设计是整体环境规划的一部分,要宏观规划好环境规划,更要多加注意景观细部设计,细节决定成败。

参考文献:

[1]陈镌,莫天伟著.《建筑细部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第6篇:环境规划内容范文

1SWOT分析法原理及应用分析

1.1SWOT分析法概述SWOT分析法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由韦里克教授提出来的,也被称为态势分析法,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SWOT分析就是将研究对象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及其所处环境的机遇(Opportunity)、挑战(Threat),通过调查得出的各种因素根据轻重缓急或影响程度等排序方式,构造SWOT矩阵。然后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将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综合分析。

1.1.1SWOT分析法基本内容

SWOT分析法传统上是为企业战略管理和市场营销战略的制定提供客观全面依据的一种分析方法,其主要思想是通过对目标企业外部环境中存在的机会和威胁的分析,同时结合企业内部的竞争优势和不足,定性地做出战略抉择判断。运用SWOT分析法的优点在于能够获得研究对象所处环境的较为全面准确的信息,从而有利于制定战略发展计划。但是这种方法也有自身的缺陷,最主要的是缺少明确的目标和准确清晰的分析过程,而且量化分析不够。

1.1.2SWOT分析法的改进与发展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SWOT分析的改进研究主要集中在定量分析和因素排序上。国内学者如王秉安等就结合德尔菲法、矢量梯度、极坐标及四半维坐标系等数学工具,构建出企业战略分析模型。通过引入数学模型,试图解决SWOT分析法中定量分析不足的缺点[6]。黄昕等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计算各因素强度的权重,再计算出总优势、总劣势、总机遇、总挑战强度,通过对战略类型以及战略强度的确定来选择经营战略。模糊综合评判法减少了主观因素,提高了评估的准确性[1]。蒋元涛提出了建立基于SWOT的双约束战略决策模型,两个约束条件是企业战略地位区和战略实力点,利用SWOT的四维分析框架,进行四维指标分析,最后综合企业在竞争环境中战略位置和战略实力点确定合适的战略方案[7]。国外学者威廉(Wheelen)和邯革(Hunger)则将内外部因素总结为外部战略因素综合矩阵和内部战略因素综合矩阵,试图解决内外部因素的关联性问题[8]。目前的学者都在致力于寻求将SWOT分析中定性的东西量化的改进方法,因而引入了许多数学模型。但是,当今竞争环境充满不确定性因素,对问题进行决策不仅需要科学的定量分析,还需要决策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利用理性的思考对局势进行判断[9]。SWOT分析模型需要进行不断的改进,才能更好地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

1.2城市环境规划的SWOT分析模型应用设计

本文将SWOT分析法引用到城市环境规划中,通过对城市环境规划产生重要影响的要素进行分析和研究。与此同时,运用综合模糊综合评判法、价值工程、四半维平面坐标、强度梯度等数学手段[1],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构建环境规划定位分析的系统定量模型,以便形成对城市未来发展有利的战略决策。

1.2.1模型变量的选择

通过信息收集来确定作为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因素,将它们作为模型的变量。在城市环境规划中,将称之为内部因素,即优势和劣势。机会与威胁视为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反映城市自身所具有的长处和存在的不足,指的是规划区的社会经济现状、自然条件、环境质量状况等;外部因素反映城市所面临的外部有利形势和不利因素,指的是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城市所处的发展环境、竞争环境等。(1)内部因素。①社会条件:文化历史状况,人口数量、组成及人口素质,城市区位与布局,交通运输,市政设施状况等。②经济条件:经济现状、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居民生活水平等。③环境条件:土地利用状况,水资源贮量,气象条件,生态环境,环境质量状况,绿地面积等。(2)外部因素。①城市所处的发展环境。②政治环境。③竞争环境。④技术环境。

1.2.2各变量强度的计算

根据SWOT定性分析结果,运用模糊评判法[2]求出各内部因素的权重和外部因素发生的概率。在规划分析中,内部因素的强度决定于其估计发生强度和估计的重要性,则某一优势或劣势的强度=其估计发生强度平均值×估计重要性;外部因素的强度决定于其估计发生强度和估计发生概率,则某一机遇或挑战的强度=其估计发生强度平均值×估计发生概率值。根据公式(1)-(4)计算总优势、总劣势、总机遇和总挑战的强度[10]。总优势强度S=∑Si/n1,i=1,2,…,n1总劣势强度W=∑Wj?n2,j=1,2,…,n2总机遇强度O=∑Ok/n3,k=1,2,…,n3总挑战强度T=∑Te/n4,e=1,2,…,n4n1、n2、n3、n4分别为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的影响因素的数量。

1.2.3构建战略四边形

建立SWOT四半维坐标系,以总优势强度S,总劣势强度W,总机遇强度O,总挑战强度T这四个变量各为半轴,并分别标上计算出的各要素强度值,连接各坐标轴上的强度值形成战略四边形(见图1)。

1.2.4战略类型方位θ的计算

在四半维平面中,SWOT四个因素综合作用结果以战略四边形的重心来确定[3],其重心坐标为P(X,Y)=(∑Xi/4,∑Yi/4),为便于讨论,以θ的大小来确定战略类型方位,则tanθ=Y/X(0≤θ≤2π),Y为OT轴,X为SW轴。计算公式为θ=arctan[(O+T)/(S+W)]。根据θ的大小选择城市的战略类型[4],如表1所示。

1.2.5战略系数ρ的确定

为便于讨论,我们引入研究战略强度的两个方向的概念,即战略正强度和战略负强度。城市战略正强度U是指城市外部机遇与内部优势共同作用的结果:U=O×S;城市战略负强度V则是指外部挑战与内在劣势共同作用的结果:V=T×W。对此,我们引入战略强度系数ρ来判断城市的战略强度。其计算公式为:ρ=O×S/(O×S+T×W)战略强度系数ρ的最大值为1,若ρ大于0•5,则说明宜采取较大的战略强度。若ρ小于0•5,则应采取较小的战略强度。综上所述,在SWOT矩阵分析中,以战略方位θ识别城市的战略类型,以战略系数ρ为模数判断城市的战略强度。坐标(ρ,θ)形成以θ为方位角,模数为ρ的战略向量。通过战略向量就可以识别和判断城市的战略类型和战略强度,进而选择城市的发展战略[11]。

2SWOT分析法在安庆市环境规划中的应用

2.1安庆市环境概况

安庆市地处长江中下游,行政区辖一市七县三区,总面积15348.5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821平方公里,总人口610•986万人,农村居民人口为503•785万。安庆市是中等传统型工业城市,行业分布广,具有以石油加工、纺织印染、化工为支柱的工业特征。安庆市作为生态大市,自然资源丰富,生物种类众多,生态类型多样,既有大别山区,又有沿江调蓄洪区。安庆市的总体空气质量处于良好水平,其中达到国家一级和二级标准的天数占总天数的97•9%。长江安庆段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III类标准,符合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要求,水质良好。危险废物处置率维持在98%以上的水平,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量和综合利用率逐年增加。

2.2安庆市环境现状的SWOT定性分析

随着安庆市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现阶段的城市环境规划已无法满足城市战略发展。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安庆市环境,促使其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充分分析安庆市自身内部的优势、劣势以及所面临的外部机遇和挑战,将它们综合起来考虑,提出安庆市环境规划的方向和对策。安庆市环境现状因素的SWOT定性分析矩阵如表2所示。

2.3SWOT定量分析

2.3.1专家分析

专家分析采取德尔菲法,设计量化打分表。其中机遇与优势为正,挑战和劣势为负,其绝对值越大表示强度越大。评价分数反映的因素对城市环境的影响程度,取值范围设为-5~5,评分标准参照表3。另外,表示因素重要性或概率的值越大,其重要性或发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反之越小。

2.3.2总强度计算

对城市环境规划的变量因素进行评估,根据专家打分结果,计算每个因素的强度平均值、概率平均值。在此基础上,运用某一优势或劣势的强度=其估计发生强度平均值×估计重要性,某一机遇或挑战的强度=其估计发生强度平均值×估计发生概率值,计算各因素的强度(见表4)。再利用公式(1)-(4)得出总优势强度、总劣势强度、总机遇强度和总挑战强度,分别为2•18、-2•63、2•325、-2•25。

2.3.3构造战略四边形

根据计算所得的总优势强度S、总劣势强度W、总机会强度O、总威胁强度T在四半维坐标系的S轴、O轴、W轴和T轴上对应点S1、O1、W1、T1,连接这四点就可以完成战略四边形的构造,如图2所示。

2.3.4战略类型方位θ和战略强度系数ρ的计算

战略四边形S1W1O1T1的重心坐标为P(X,Y)=(∑Xi/4,∑Yi/4)=P(-0•1125,0•0187),由此可知tanθ=-0•1667,得到θ∈(3π/4,π)。战略正强度U=5.0685,战略负强度V=5.9175,由此,求得战略强度系数ρ=O×S/(O×S+T×W)=5.0685/10•986=0•461

2.4安庆市的SWOT分析结果

根据前面的SWOT分析,求得θ∈[3π/4,π),表明安庆市应采取争取型战略区中的调整型战略,充分发挥优势,要积极抓住难得的发展机会克服自身的劣势,同时要尽力规避可能出现的威胁。因为战略强度系数ρ=0•461(0•5,安庆市采取的战略强度不宜过大,即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也应当谨慎,避免外部环境对城市环境造成威胁。现阶段,安庆市开展城市环境规划工作将为安庆市环境改善、经济发展开拓更大的空间,但是同时由于安庆市自身劣势的限制以及存在的外部威胁也给该工作的进行带来了一定的阻力。但是总体而言,城市环境规划工作的前景依然比较可观。

第7篇:环境规划内容范文

慧信环保?听都没听过,不会是家骗子公司吧?

“广东慧信环保荣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地球卫士奖战略合作伙伴新闻会”的参会记者纷纷提出这样的疑问。

4月15日,这个会在北京举行。出席会议的不仅有慧信环保董事长谭铭卓,还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新闻司司长兼发言人尼克・纳托尔(Nick Nuttall)、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张世钢、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李风亭等。

此次会议上,慧信环保从韩国家电巨头LG电子手中接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地球卫士奖”赞助商之“棒”,成为第一家与联合国签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中国企业。但在如此高规格的新闻会上,参会记者却对广东慧信环保有限公司(下称慧信环保)几乎没有了解。

实际上,慧信环保是国内最大的工业废水净化和沉淀剂制造商。成立15年间,它仅仅在2007年5月30日某纺织服装行业媒体上露过一次面。其官网更是在本次新闻会召开前几天才上线,也没有与百度等网络搜索服务器合作推广,并且至今少有内容可以点开阅读。而其所在的中国净水剂行业整个市场规模还不足100亿元,甚至连哇哈哈一家企业规模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不足之处是我们不会把握尺度,不知道如何利用好宣传途径来帮助公司发展。”谭铭卓在接受《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专访时承认,公司此前的宣传存在很大问题。

当下,污水处理逐渐成为各方关注焦点。有网络公开数据显示,我国工业废水污染现象严重,全国500多条主要河流中,有80%以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流经全国40多个大城市的河流,有90%以上受到污染。

政府对污水处理的问题也越发重视,国务院办公厅2012年4月19日下发的《“十二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指出,到2015年,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5%。这比2010年提高了7.5个百分点。

尽管如此,国内市场已经无法满足慧信环保的诉求。2007年通过收购净水剂重要原料铝酸钙粉的两家生产厂后,慧信环保已经稳固在净水剂行业国内老大地位,此次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为开拓非洲、南美洲等发展中国家市场铺平道路。谭铭卓希望3年后取代全球净水剂老大芬兰企业凯米拉(Kemira)的地位。

谭铭卓的算盘并没有打错。上一家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签订此战略协议的是韩国LG电子。双方于2009年签署合作协议,LG的代价是在3年合作期内每年捐助7亿韩元(约合56万美元)支持地球卫士活动。但来自LG的财报数据显示,其在欧洲、东南亚等市场的影响力和份额迅速得到提高。

免费起家

迈上国际市场这个台阶之前,谭铭卓已经迈上了两个重要台阶。

2002年,做了4年的净水剂经销商后,谭铭卓决定自己“单干”。这跟谭铭卓8年前丢掉环保局的“铁饭碗”下海经商需要同样大的勇气。

决定“单干”是因为谭觉得做经销商两头受“气”,赚不了钱。但生产净水剂的技术从何而来呢?这个问题立马就摆在了谭铭卓面前。好在谭铭卓是环保“科班”出身,虽然老师没有教过如何制造净水剂,但却让他学会了辨别净水剂的品质。

决心要一改净水剂行业粗糙生产方式的谭铭卓,开始广泛搜罗掌握此项技术的人。没想到的是,这个人就在谭铭卓所在的江门,是五邑大学时任副校长康思琦。康思琦1988年获中南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化学方向),他的研究团队是国内最早研制出净水剂生产方法的,却一直没有机会应用。

经过谭铭卓多次上门协商,康思琦终于同意把这项技术免费转让给了谭铭卓。

中间也有段小插曲,康思琦的一位同事刚开始并不同意免费转让。虽然求得技术的心情迫切,但谭铭卓也很担心,做了4年净水剂经销商的他并没有赚多少钱。现今回忆起来,谭还说:“如果他按照市场价格卖给我,我就没戏了。”

好在康思琦并没有把钱放在第一位。当着谭铭卓的面,康思琦做他同事的思想工作:“你这个技术不给小谭,也闲置了几年,还不如帮帮小谭。”当然这一切并不是没有所图的,康思琦回忆说,但他更希望技术能够得到实际应用。

此后多年,康思琦的那句“我就看中了你这个人,我相信你能帮我把技术发挥好。”一直印记在谭的心里。

得到技术的谭铭卓不仅一下子超越了同行,而且当年就净赚上千万元,这也为其铺平了后来的道路。谭铭卓现在回想起来不免感慨,战略定位对于企业的发展显得非常重要,如果一开始在没有技术的情况下就去跟其他企业拼,可能不仅挣不到钱,还可能早就关门了。

并购经

谭铭卓的变化冥冥中与某些规律相吻合。

5年后,谭铭卓干了件轰动净水剂领域的大事,这也是他迈上的第二个台阶。慧信环保从一家仅仅生产净水剂的企业,进入到了原材料铝酸钙粉领域,“而且一年之内由零到最大”。

2007年4月2日,慧信环保收购了贵州宇峰熔料有限公司,3个月之后又收购了山西慧信铝酸盐材料有限公司。这两家公司的收购花去谭铭卓1亿元资金。这在净水剂领域来说是“天价”收购。要知道,慧信环保2006年的净利润也仅有3000万元。这次收购让谭铭卓身边的朋友都为其捏了一把汗。

谭铭卓并不是盲目地收购。确定进入铝酸钙粉领域,谭铭卓派公司专人对全国的市场进行了近一年时间的调研。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谭铭卓发现,自2002年开始,净水剂的用量在增加,但铝酸钙粉的供应量却没有增加。谭因此认为,铝酸钙粉市场必然出现供不应求局面。

随着国家对环保问题加大重视,污水排放量大的纺织、印染等行业对净水剂用量的需求也是成倍增长。谭做了一个简单计算,从一开始企业不用净水剂,到后来环保局上班时间的8小时用,再到白天12小时用,最后到24小时使用净水剂,那就意味着用量会成倍增加。“这还不算企业产量的增加,以及新增加的企业用量。”

谭的判断很快得到应验。收购完两家公司后,“半年之内价格涨了一倍。”原来只需要550元一吨的铝酸钙粉涨到了1200元。谭铭卓用“暴利”一词来概括此次收购的收益。仅仅一年时间,支付的1亿元资金就回笼了。

冲上“山头”

通过十多年发展,尽管慧信环保的业务已经走出江门、广东,甚至把触角延伸到了全国。但它仍是一家基本不被公众所熟知的企业。

2013年4月12日,几十位环保条线记者收到一份来自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中国代表处发来的邮件:3天后将举行一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旗舰环境奖与中国企业签署新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会议。

这封邮件让记者们不仅好奇,更生疑惑,这家公司凭什么成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合作伙伴,凭什么从韩国家电巨头LG手中成功接“棒”?新闻会现场,记者们把一个个疑问抛向谭铭卓。会后的饭桌上,《中国环境报》等多家媒体的记者也不断询问慧信环保副总经理曾晓敏。

谭铭卓近乎刻意的低调作法甚至让不少纺织服装、印染行业也对其了解甚少。中国职业装第一股浙江乔治白服饰股份有限公司董秘苏忠对《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表示,因为其使用木炭净化剂而非化学药品净水剂,所以对慧信环保并不熟悉。而“印染之乡”浙江绍兴的多家企业也表示并不知道慧信环保。

几个月前,中国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代表官员同样心存质疑。被安理会成员国一致通过后,谭铭卓来到位于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中国代表处,派驻官员很是震惊,但同时他们也意识到,中国企业终于有机会作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战略合作伙伴了。

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选为合作伙伴绝不仅仅是捐钱那么简单。谭铭卓说:“我们经过大概半年时间的审查,最后一关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要表决才能通过。”

据谭透露,参与竞选的中国企业还有大连万达等知名集团公司,但由于种种原因接连落选。而慧信环保之所以能够被环境署看上,一是有与环境规则署合作的意向,二是“得益于我们是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要不然也过不了。因为对方要我们提供3年内经过有国际审计资格的会计事务所审计的财务报表。”

谭铭卓这么做有一个明确的目的。此次与环境规则署的合作其实是他希望先冲到“山头”,借助这个高度,就能够看清楚全球市场发展情况。相比中国,南美洲和非洲更多的发展中国家还尚未重视污水处理问题,但他相信这些地方也会很快重视起来。

谭铭卓曾经尝到过甜头。去年在肯尼亚某非洲环境部长会议上,谭铭卓接触到了全球环保界的国家首脑。谭铭卓认为此行意义非常重大,“比如说今年我要做巴西市场,那我就专门跟巴西的环境部长交流。”跟这些人的接触对于开拓市场而言犹如打开了一扇门。

第8篇:环境规划内容范文

关键词: GIS;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库

一、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地理信息系统是收集、存储、管理、综合分析和处理空间信息和环境信息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它是GIS 技术在环境领域的延伸。

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的主要功能有:

1、基本功能包括对空间和属性数据的输入、存储、编辑,以及制图和空间分析等功能。编辑功能允许用户添加、修改、删除点、线、面或修改其属性信息;制图功能可以灵活多样地制作和显示及输出各种专题地图,如污染分布图、水功能区划图、环境规划图等等,地理要素可放大缩小以显示不同的细节内容,并能够测量地图上线段的长度或指定区域的面积。

2、空间统计分析是指对空间数据库中的专题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各种属性数据的集征数、离散特征数及其分类分级统计等。

3、叠加分析功能允许两个或多个图层在空间上比较各空间要素和属性,分为合成叠加和统计叠加。合成叠加得到一个新图层,它将显示原图层的全部特征,交叉的特征区域仅显示共同特征;统计叠加可以统计一种空间要素在另一种空间要素中的分布特征。对不同的图层进行叠加分析,从而获得各种感兴趣信息。

4、缓冲区分析是GIS 的基本空间操作功能之一。例如,某地区有危险品仓库,要分析一旦仓库爆炸所涉及的范围,这就需要进行点缓冲区分析,结合与居民地图层的叠加分析,可以获取需要疏散的人口数等等。

综上所述,空间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核心,空间统计分析、叠加分析、缓冲分析等功能为地理信息系统提供了强大的环境分析功能与广阔的应用空间。随着其功能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地理信息系统将为环境各部门提供一个功能强大的空间信息服务和管理工具,成为各部门日常工作不可或缺的工作手段。

二、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由于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强大的信息服务和管理功能,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可以应用在环境管理的各个环节,如区域环境规划、环境监督管理、区域环境监测及环境评价研究等;二是它可以广泛应用在国家、省、市等不同层次的管理。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它的具体应用。

1、电子地图使环境管理工作变得轻松直观

由于采用空间数据和数据库挂接,改变了传统的信息管理方法,地图由传统的静态纪录变为信息丰富多样的动态的电子地图,实现了数据可视化。它使环境主管部门对各种环境要素的管理变得直观、简单和轻松。如通过直接对地图要素进行查询,可以获得环境监测点位、污染源等的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敏感区域的空间关系等信息。可以对各种环境数据进行综合的统计并分析以及采用直观的丰富多样的表现方式进行展示,为环境决策提供科学快捷的支持。

2、强大的环境规划手段

区域环境规划是EGIS 应用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目前基于EGIS 的环境规划模型还处于深化研究阶段,将环境应用模型与GIS 集成为一体,可以为环境规划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手段。由于应用EGIS 能够更好地考虑和评价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

3、危险物运输管理

借助GIS 的运行路径选择功能,可以对危险物转移运输线路进行优化选择,能避开人口集中居住区、饮用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区域制定运输计划。并可以通过GPS对危险物的运输线路进行实时监控。

4、环境模型模拟分析

环境模型在环境决策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可以通过模型模拟出污染事故发生后各个时间的扩散情况,为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常用的模型主要有大气扩散模型、1 维水污染扩散模型、2维水污染扩散模型等等,实现各种模型的模拟结果的生成、2维和3维的显示等功能。 5、为数字环保提供技术平台

数字环保是最近提出来的终极环境管理系统,它是继数字地球概念提出以后,环保领域提出的新概念,它将是未来十年环保领域信息化建设的终极方向,EGIS 作为数字环保的基础平台,将能够为用户提供实时动态环境信息服务,也能够为环境管理者提供决策信息,逐步控制污染,改善环境状况,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三、发展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策略探讨和建议

随着国外EGIS 技术的逐渐成熟和数据采集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立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条件开始逐渐成熟,而且将成为我国发展GIS的重点领域,从GIS在我国近几年的发展领域也可以看出这种趋势。

发展EGIS 应当采用“统一规划、注重基础、紧密跟进、高起点开发、协调发展”的发展策略。

1、统一规划。

为了降低空间数据资源采集和管理的成本,为了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必须在多方部门的参与下,统一规划和构建EGIS 的发展框架。

2、注重基础。

在统一规划的思路和明确的发展框架下,不断加强基础空间数据库和基础环境数据库的积累与建设。

3、紧密跟进、高起点开发、协调发展。

在技术上紧密跟进国外先进的GIS 技术,高起点进行系统开发,与我国的信息产业发展速度相协调,共同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EGIS。

当前我国各地许多部门虽然已经开展了EGIS的研究与开发,但这些开发均是出于本部门的需要,很少考虑到将来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流和共享,加上没有全国性的EGIS 发展框架和数据标准,数据的通用性将成为影响EGIS 开发的关键因素,建议有关部门及时组织开展EGIS 发展体系和框架标准的研究。

四、结束语

地理信息系统是近二十年来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应用已经从早期的矿产资源管理拓展到与空间地理相关联的更广泛的领域,特别是在环境领域,原有的多种环境信息处理技术(环境模型、环境规划分析) 正在与地理信息系统融合,逐渐形成具有强大功能并具有环境特征的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即环境地理信息系统( EGIS) 。它将成为各个环境管理部门日常信息处理不可缺少的新工具。它将彻底改变传统的信息处理方式。可以说它是环境管理进入信息时代的标志。

参考文献:

[1]张清宇、田伟利、沈旭,环境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第9篇:环境规划内容范文

关键词: 高职 项目化教学 GIS 教学单元设计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通常先由教师对项目进行分解,并做适当的示范,通过示范项目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然后让学生分组围绕各自的项目进行讨论、协作学习。最后以共同完成项目的情况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的。它非常适用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环境规划与评价GIS技术》课程是我院环境信息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属于GIS技术的应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利用学过的GIS软件的相关技术和环境规划与评价方面的相关知识解决环境规划与环境评价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从事环境规划与评价方面地理信息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专题地图制作等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其实践性较强。要想讲好这门课,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实践在教学中的作用。项目教学法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手段。为此,笔者对《环境规划与评价GIS技术》课程进行了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在此将以“基于GIS技术进行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单元为例,具体谈谈基于项目教学的《环境规划与评价GIS技术》的教学单元设计。

一、《环境规划与评价GIS技术》的教学单元设计

(一)教学单元名称

项目五基于GIS技术的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二)教学目标

1.职业技能目标

(1)能熟练应用GIS软件对空间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

(2)能熟练应用GIS软件编制专题地图。

2.知识目标

(1)掌握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步骤与方法;

(2)掌握GIS软件基于栅格数据的空间分析功能(栅格插值、栅格计算、重分类等)。

3.职业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实践能力;

(2)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分析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三)教学项目的实施步骤

1.项目描述

简介项目要完成的任务,明确学生学习和实训的目的。本项目以秦皇岛市地区的地图数据为载体,训练学生利用学过的GIS技术和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知识在ArcGIS平台下编制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图的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步骤和方法。

2.预备知识的讲解

为了能利用GIS技术完成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图的编制,学生需要掌握进行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步骤和方法的相关理论知识及GIS软件的操作技能。鉴于学生已经学习过GIS软件的相关操作技能,教师主要使用传统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逐一讲解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分类、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步骤和方法等理论知识。结合教学内容引入具体的某地区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案例讲解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主要包括评价因子的选择、评价标准的确定、评价方法的选择、根据计算的土壤综合污染指数确定土壤环境质量等级,编制评价专题图。通过案例分析教学,学生对实际工作项目的实施过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要是倾听、思考和回答教师问题。

3.分析项目

在项目实际操作前,教师带领学生对要完成的工作项目进一步分析,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确定本项目的评价因子、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等内容,明确完成项目需要哪些数据资料。本项目选择汞(Hg)、镉(Cd)、铅(Pb)、锌(Zn)、铜(Cu)、铬(Cr)、镍(Ni)、砷(As)等八个重金属指标作为评价因子。根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规定,本项目评价标准执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中6.5-7.5范围旱地和农田内的标准值。评价方法选择单因子指数法与综合污染指数法两种评价方法,并依据完成该项目的工作过程,把项目进一步分解,具体化、任务化,形成多个学习型工作任务。本项目根据完成该项目的工作过程可分为以下4个学习型工作任务:评价因子图的编制、单因子指数图的编制、土壤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图的编制、图面布局与整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相互讨论,共同探索在GIS软件中应该应用哪些操作技能实现上述任务,制定项目实施计划的步骤和过程。教师向学生提供完成项目所需的地图数据资料,包括秦皇岛市政区图、土壤环境质量的监测点及评价因子的监测值等。

4.项目实际操作

任务1:评价因子图的编制

本项目共需要编制选择的八个评价因子图。教师演示其中一个评价因子图编制的具体操作步骤,讲解如何应用以前学过的GIS软件中基于栅格数据的栅格插值空间分析功能在ArcGIS软件里完成评价因子图的编制,学生看完演示后,自己单独上机操作实践。对于其他7个评价因子图的编制步骤类似,由教师提出具体的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对知识点进行理解,消化演示任务的解决要点,完成操作。教师随时解答学生制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对学生的错误操作给予指正。

任务2:单因子指数图的编制

同样本项目需要编制8个单因子指数图。教师演示其中一个单因子指数图编制的具体操作步骤,讲解如何应用以前学过的基于栅格数据的栅格计算空间分析功能、对前面生成的评价因子图根据单因子指数公式在ArcGIS软件里进行计算,生成单因子指数图。学生看完演示后,上机操作实践。对于其他7个单因子指数图由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进行及时恰当的指导。

任务3:土壤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图的编制

教师向学生提出操作具体要求,应用基于栅格数据的栅格计算空间分析功能,对前面生成的单因子指数图根据综合指数公式进行计算,得到土壤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图。再应用基于栅格数据的重分类空间分析功能,根据土壤污染分级标准对土壤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图进行重分类,将秦皇岛市土壤环境质量分为3个等级。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讨论完成该任务,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进行及时恰当的指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普遍遇到的难题由教师进行操作示范加以解决。

任务4:图面布局与整饰

最后对生成的秦皇岛市土壤环境质量等级图进行专题地图的制作,鉴于学生学过专题图制作的操作技能,由教师提出具体的要求,包括栅格数据符号化、插入标题、图例、指北针、比例尺等具体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讨论完成该任务,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进行及时恰当的指导。

5.项目教学总结

项目任务完成后,学生和教师都要对该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认真总结。教师对于在完成项目任务中所用到的相关知识点及所需的专业操作技能进行归纳,总结项目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典型问题和不足之处,在以后的项目实施过程中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从而提高项目质量。学生总结本项目用到的知识点、自己的不足之处和学习心得体会,最后写出项目实训报告,对整个项目的设计思路进行梳理。

6.提交项目成果

完成项目后,学生提交项目实训报告和编制的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专题图件。

7.项目考核

教师针对学生的项目实施过程和最后提交的报告与专题图件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项目具体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分值分配见表1所示。

二、项目化教学单元实施建议与对策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已尝试过项目教学法第一轮改革,它所带来的经验与问题值得深思,今后力求在以下方面进一步改善。

(一)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采用项目化教学,对授课教师的要求较高。不但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鼓励教师通过各类培训强化操作技能,取得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要求教师到专业相关的企业基地去实习,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

(二)加快项目化教材开发力度

实施项目化教学改革对专业课程教材要求较高。目前该课程还没有与之相配套的项目化教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所在团队以自编的讲义为教材,但由于处于探索阶段,其系统性还有待提高。因此,我们必须在深入学习领会项目教学法教学理论的同时,及时总结项目教学实践中的经验,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和一线技术人员共同参与,编写符合项目教学特点的、实用型的教材,这样才能为推进项目教学法扫清教材上的障碍。

(三)加快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项目教学采用“理实一体”、“教学做结合”的教学方法,对教学场所硬件条件要求较高。为了体现真实的工作情境,更方便地模拟企业实际工作过程,更方便地开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一方面在校内加快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建设步伐,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将课堂延伸到现实职业岗位。

三、结语

基于项目的单元教学打破了传统的学科结构知识体系,以工作任务为依托组织教学内容,将课程的主要理论知识点和实践技能训练融入项目和任务实施中。教师带领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同步教学,课程教学边教、边学、边做,教学做一体化,使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教学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郭朝霞.项目化教学法在《遥感基础与应用》教学中的尝试——以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77-79.

[2]师杰,陈旭.高职院校GIS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探析[J].职教与成教,2011(16):200-201.

[3]吕翠华,张东明,赵文亮,等.基于工作过程的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5):9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