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闻学教育范文

新闻学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闻学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闻学教育

第1篇:新闻学教育范文

地方院校没有重点大学那样的国际视野,即使勉力为之,也只会流于空洞的话语生产,有很大的虚假成份。面临着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办学条件薄弱等现实问题,笔者以为,地方高校新闻院系不能追求大而全的建设思路,在区域背景下办学,就要具备区域视野,牢牢把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条主线。作为我国高校办学的第二个层次的地方高校(或曰应用型高校),应该考虑专业的设置将如何增强地方服务能力,并在这一指导思想下科学论证学科的核心价值,整合相关学科资源,强化专业内涵建设,突出重点与特色,提高办学水平与就业竞争力。由于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地方高校在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师资配备、课程体系等多方面均有别于其它类型高校,“主要培养工程应用型、技术应用型、服务应用型、职业应用型、复合应用型等专业应用型人才。”[3]48新闻学教育亟待在人才培养机制与质量工程等多方面进行反思,认识到“成才教育”是“通才教育”与“专业教育”对接,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举,是“基础知识”与“能力培养”并重,是“专”与“博”的统一。总之,强化通识教育及重视人格养成是新闻学教育的根本性导向。在此,笔者以本人所在的吉首大学为案例进行说明。吉首大学是位于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的大湘西区域内一所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特色的省属综合性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以区域经济、民族文化、民族历史为重点,着力开展以“课程引导、环境熏陶、实践历练、自我塑造”为体系的“立人”素质教育。作为湖南省省级重点专业(2006年)和省级特色专业(2009年),吉首大学新闻学专业的定位是“立足湖南,辐射全国,对应市场,服务基层”,为湘鄂渝黔边区培养应用型新闻人才。近年来,该专业树立“立足武陵山区,服务社会发展”的专业建设理念,把专业建设与促进武陵山片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起来,力争建成武陵山片区新闻传播实用型人才培养基地、新闻传播教育示范基地和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基地,这种“接地气”的做法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如联合打造的“张家界•魅力湘西”文艺展演成为了“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真正在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作用,构建了学校、媒体与社会的多赢局面,为推进协同创新做出了一定探索。

办学及人才培养上体现出特色定位

有必要在地方高校新闻学专业确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更突出专业教育,专业化与宽口径并重、更突出宽口径,统一性与多样性并重、更强调多样性等原则,以特色赢得发展空间。如,吉首大学新闻学专业在办学特色上立足湖南西部,开掘大湘西丰富独特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在此基础上制定规范性与开放性兼备的人才培养方案,建构起一套“厚基础,宽口径”的教学课程体系、“以服务武陵山片区经济社会发展为指向、以发展新闻学为核心”的特色课程群,积极探索“教室+实验室+基地+田野”的培养方法,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并通过主辅修制、弹性学分制让“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落到实处。该专业借助武陵山区开发机遇,依托武陵山片区的多家新闻媒体和其他企事业单位展开“校企合作”,建设一大批具有稳定性和便利性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习基地,并以此辐射到湖南省之外,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为湖南省同类型专业建设提供了经验。

“分类分流分向”进行差异性培养

第2篇:新闻学教育范文

一、课程设置僵化

1.课程安排重理论轻实践。新闻学教育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但目前我国新闻学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普遍缺乏实践环节,都是一些理论的课程。这种教育状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动手能力差、缺乏创造性等弱点。

2.缺乏对新闻教育所需实验设备的高投入。现代新闻教育要求记者“一专多能”,“多能”指的是对学生的多方面技能训练,即网上采访、计算机学习、电脑编排、网络协统编辑、网上搜索与网络传输等基本内容,而要达到“多能”的目的则必须要有实验基地提供支持。显然,多数新闻院校在设备投入上明显不足。

3.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经验。新闻传播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它要求教师有专业知识的同时,最好还要有从事新闻实践的经验。不少新闻传播院校特别是省级以下不少院校的新闻传播专业点,一个院、系都没有一个代课教师从事过新闻实践。这种现象的存在,与国内高校用人机制不无关系。

二、新闻学教育凸现文学化误区

目前的新闻学教育正在进入一个误区,一些新闻院系的新闻学教师和新闻教育管理者正在用文学的理念、文学的思维方式来从事新闻学教育。这种“文学新闻学”的新闻学教育方式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的文学化;师资结构的文学化;课堂教育的文学化。

三、人才培养目标脱离实际需求

1.人才培养目标与新闻界现实隔绝。新闻专业的实践性很强,让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获得充分的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等业务技能,是新闻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专业技能训练不足,已成为目前新闻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2.新闻专业人才就业不能体现专业优势。一个新闻工作者只有对当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变化既能明察秋毫,见微知著,又能高瞻远瞩,把握方向,才能真正担负起自己的职业使命。美国学者罗杰斯在《传播学史》一书中介绍,将新闻学开拓成为一个合法的大学学科的“老爸”布莱尔,20世纪初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对新闻学教育作了如此设计:在一个4年期的大学课程中,新闻学方面的课程只占四分之一,其余四分之三都是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课程。这种课程结构观,最终成为美国大部分新闻学院所接受的“基本的鉴定标准”。 反观我国的新闻教育,则呈现出另一番景象。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新闻系纷纷独立成为学院。于是,新闻专业课急剧膨胀,越开越多,越开越细。譬如,单是新闻写作,某知名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就开设了消息写作、通讯写作两门必修课。再加上传播科技日新月异,新闻专业最近几年又充实了若干传播新技术课程。 新闻学教育是一门实践教育和职业教育,新闻学需要的是实战和实践。面对如今新闻学教育凸现的种种弊端,高校和社会需要重新重视“实践”这把利剑,在新时期对新闻学教育发展进程中的困境进行突破。

四、新闻学教育突破困境的对策

1.合理借鉴国外新闻学教育模式。虽然我国的新闻教育与别国的情况不相同,但是国外在新闻传播教育领域多年摸索积累的成功经验,完全可供我们学习和借鉴。如美国,坚持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记者为新闻教授;日本,携手媒体共办新闻教育;英国,新闻培训远离大学校园。在新闻事业发达较早的英国,培养和训练从业人员的任务是由那些拥有地方报纸的报业集团承担的。除此之外,各地方报业集团还联合成立了一个“全国训练新闻人员的理事会”,其主要任务是统筹全国的新闻记者的职业考核,给及格者发合格证书以及指导和监督地方报纸新闻记者训练事宜。

2.新闻学教育培养由理论向实践转变。

(1)转变培养目标,以培养新闻职业化人才为己任。针对新闻传播专业点数量急速增加而质量不尽如人意的现状,专家谏言,“为了我国新闻教育的健康发展,必须注意提高质量,控制数量。凡高校新办新闻类专业,应严格申报制度,严肃批准手续,建议教育部和各省、市、自治区制定出新办新闻专业的最低标准和起码条件,经过一定的评审手续后再行招生。”新闻类专业的布局也应力求合理,“一般不宜在同一城市、同一地区举办过多的新闻专业,以便于集中师资、设备和优势,真正把新闻专业办好,形成拳头力量,避免重复浪费。”

另外,应适当调整不同院校新闻专业的定位。目前,全国高校新闻传播院、系有综合、财经、政法、体育、外交等各类大学办的,这些院校应发挥各自的优势培养出有特色的新闻传播人才。

(2)改革课程设置,增设运用型教材。既注重新闻专业课程的教学,又越来越重视非新闻专业包括文学、哲学、法律、经济、心理学、历史学甚至自然科学各相关学科的知识教育。这对于提高新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扩大未来新闻工作者知识面和业务“后劲”无疑是重要的,有益的。

(3)改变师资结构,增加实践型教师的比例。延聘、引进既有厚实的专业知识,又有新闻实践经验的编采人员为教师,改变新闻传播教学与新闻传播实践脱节的现状,弥补师资力量的不足。

(4)采用案例教学法,改变传统的概念串例子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又称为抛锚式教学,所谓的“锚”就是指一个与实际情景相关的问题。案例教学法的特点是,学生不是死记硬背新闻采访和写作教科书上的条条框框,而是通过个案解剖和练习掌握新闻采访写作的精神和原理。

第3篇:新闻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新闻学实践教学问题研究

高职教育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技术性为主,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完成这一学习任务的学生一般具备进入劳务市场所需的能力和资格。目前,在我国新疆地区高职院校新闻学专业的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师资力量薄弱,尚需尽快解决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新闻实践教学的前提条件,教学力量薄弱必定会影响新闻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高职院校中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丰富的理论知识的教师少之又少。而新闻媒体中较为出色的人才工作量大,也不可能承担学校的实践教学专职教师。

仅对新闻专业的实践性最强的新闻摄影专业师资进行调查,实验教师与学生比例为1:109。其中,实验教师中本科学历有7人,研究生学历有3人。实验教师中,有初级职称的1人,中级职称有5人,副高职称有1人,无职称有3人。这就容易造成实践教师的研究能力不强,知识水平不高,发展后劲不足。

二、教学环节脱节,急需调整教学计划

教学环节主要包括教师对学生所进行的一切教学过程,包括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习题课、实习等。其中理论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上由教师依据教学大纲所进行的。教师结合学校实际在学生学完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见习、媒体实习,这两部分共同构成了教学的两个环节,也就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三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按高职教育的总体要求,主要按比例分配组织教学,目前,为了追求学生的有效就业率,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部分高职院校其实践课学时已达到或超过专业总学时的50%。

目前,新疆高职实践教学的比例普遍不高,一方面是教学条件的限制,不能正常地进行实践教学;另一方面,则是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过分地强调理论教学,或者是即便上实训课,也只是流于形式上的实训。除部分高职院校和高职院校中部分专业外,三年制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的学时数能够落实到位的较少,从而大大削弱了实践教学的功能与效用。

三、教学内容落后,增加新闻前沿信息

教材内容老化。例如,国内外有很多新闻方面的书籍,主要分为这几类:一是从新闻理论的角度入手,注重理念教育,教材中仅有少量章节涉及当代新媒体知识,不能很好地满足新闻传播的需要。二是旧教材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新闻教育的要求,致使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实际工作能力较差,毕业后不能马上适应新闻工作的要求,教育和实践严重脱节。此外,还存在两个问题:主要是使用教材的情况较为混乱,教学内容得不到保障,停留在简单原理的讲述上,基本上脱胎于原来的高本教材。高职教育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技术性为主,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完成这一学习任务的学生一般具备进入劳务市场所需的能力和资格。在教学中应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全面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科研水平是高校教师保障教学质量、提升教学能力的源泉,也是教师进行教材编写所需知识储备的关键要素。

作为新疆高职学院,学科的专业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应立足于加强自身的队伍建设,通过本地培养、异地培养、上学深造的方式,尽快培养出一支多元化、多层次的学术梯队,为自主编写适合新疆人才培养的教材编写,提供人力保障。由于个体力量的单薄,我们可以聚合集体力量,将各学院老中青教师组合起来,与其他地方院校进行科研融合和对接,形成教材攻关小组。目前,新疆各高职院校在积极创造条件向普高迈进,而忽视了教学及教材的特色的形成,过分强调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性, 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的意义, 大大影响了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效果。

四、实践设备欠缺,提高教学投入

新闻实践教育教学的硬件设施不完善,教学设备陈旧,使教学多流于课堂教学的形式,缺少动手的机会,许多学生没有受过专业的技能技法的训练。

教学实验手段差,器材落伍。现在新闻传媒早已全部使用先进性能的照相机和齐全的镜头、附件配套,很多新闻媒体已配有数码照相机及相应的传输处理系统。而高校中绝大部分仍使用早已淘汰多年的手动相机。由于器材落后且缺乏,绝大多数新闻摄影课无法教授图片传输技术、数码摄影技术。学生们甚至连自动聚焦、自动曝光、TTL闪光摄影等技能都无法练习,到传媒单位后还得重新学习器材的使用。

理论技术与技术技能的不协调。所谓理论技术,是指科学原理指导应用于生产并在生产过程演变中得到迅速发展的技术,即技术的科学化。对于高职院校来讲,理论技术主要体现为教材中科学技术原理、工程理论及相应的文化基础。所谓实际技术技能,是指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即能够依靠学习掌握的理论技术,依靠学习前人经验而形成的自己的经验和技能,辅以工具、量具等即能进行相应的生产或技术活动,并能判断质量优劣,排除技术故障。按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高职学生的素质应体现为理论技术与实际技术技能的有机融合并以实际技术技能为重点。在新疆高职学生身上,特别是新闻专业的学生身上会出现前者强后者弱的现象。

五、实践基地“贫血”,要扩大基地范围

2001年4月,教育部召开高职高专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讨会,会上专家提出了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三步走的工作思路:第一步,2001年,在组织对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试点工作评估的基础上,修改制定《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实践教学建设的若干意见》和《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教学基地评估方案》,明确基地建设目标、方向,理清建设思路;第二步,从2002年起启动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创建工作,在各省自评的基础上,评估确定国家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学校;第三步,从2003年起根据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进展情况,开展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评估验收工作,创建一批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基地。

此后,教育部又提出在2005年前建设成50~100个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的目标。经过3年左右的努力,我国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少实践教学基地达到合格标准,各省市都相继建成一批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

但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全局看,新闻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发展改革仍是高职教育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在全国700余所(2003年统计)高职院校中,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学校中,实践教学条件能满足教育部评估条件要求的院校屈指可数,新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亏欠也是其中之一。

在调研中,仅有新疆职业大学有一张四开四版的按市场化模式运作的报纸,其余被访学校即使有校报,也不是完全市场意义上的报纸,更不可能涉及其他类型媒体的校内实践平台。因此,目前设有新闻专业的高校,把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效果体现,更多地寄希望于最后一学期的实习,所以造成了前五个学期校内上课期间实训效果并不明显的状况。

六、教学效果不理想,要重视技能操作

实践效果是实践课程设置及实训方法实施的直接结果。通过实训课教学的效果评价,了解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促进教师不断学结,提高教学质量。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除新疆大学外的所有被访学校均宣称自己有五种或五种以上的新闻实训方法,但是,其在校学生(不包括第六学期的实习期)的实训效果预期与能在校内就在公开媒体上发表新闻作品的人寥寥无几的现实成较大反差。

受传统的“重理轻技”观念影响,各新闻专业对新闻实践教学未能充分关注,新闻教育的这种偏差,早已受到新闻传媒的批评。他们呼吁:“新闻摄影学应列为高等学府新闻系学生的必修课;‘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办报指导思想应编入新闻教育的教学大纲”,就是在呼吁新闻教育的双重教育效果。

尤其是一些新闻实训课程少的本科院校,其毕业生在毕业一年后,在专业新闻平台的支持下才能勉强进入角色。这种状况与高职学生一毕业就要就业的职业特点培养目标形成很大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是摆在高职新闻专业毕业生面前的现实问题。

我们发现,当前新疆地区高职院校新闻学专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新闻教育体制机制的原因、也有师资、观念、教学手段和方式、基础设施条件等各方面的限制。当前,除了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经验,我们还需不断找出症结所在,探索更适合新疆地区实际的高职院校新闻学专业教育途径。

第4篇:新闻学教育范文

一、新闻学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研讨

首先,不少教育者轻视新闻学专业英语课。这是个观念问题,也是个根本问题。在一些教育工作者看来,新闻学专业英语课程是装点院系门面的“虚”课程,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没有多大作用。虽然几乎所有新闻系都开设专业英语课,但是它不被视为主干课程,许多学校的培养计划中主干课程介绍一栏都没有专业英语课的字眼。而且多数学校直接把它作为选修课、考查课,在实际授课和考核中,对学生的要求也很低。“上不紧则下慢”,教育工作者的轻视,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程不重视。很多学生抱着混一混,走过场的态度学习,认为这样混到学期末成绩一样能及格。

新闻学专业英语课还存在界定不清的问题。翻开许多学校新闻系的课程表,会发现关于新闻学专业英语有不同的课程名称:如“新闻英语”、“新闻学专业英语”、“英美报刊选读”、“英美报刊文章阅读”、“英语新闻”等。从授课内容看,“新闻英语”、“英语新闻”及“英美报刊选读”、“英美报刊文章阅读”课如其名,蕴含比较相似。而“新闻学专业英语”则有显著差异:有些和前面的四种名称课程类似,讲授英语新闻;有些却是以阅读新闻学专业论文为内容的。授课内容不同,教学达到的目标就有差别。以英语新闻为内容的课程,是通过对英美报刊文章的阅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英语新闻的结构、语法、词汇等方面的特色,掌握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体育等英语新闻的特别术语。而以新闻学专业论文为内容的课程,则是通过阅读英语专业论文和著作,在了解新闻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英语水平,为学生独立阅读专业外文资料奠定良好基础。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如此不同的课程都被归为新闻学专业英语,但是除了少数一流新闻院校同时开设两类课程外,其他多数院校都仅设一类。

新闻学专业英语教师队伍的非专业性。目前,担任新闻学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师大体有两类:一类是从英语专业聘请的教师;一类是新闻学专业的教师。从外语专业聘请的教师精通英语语种和教学,但是不大了解新闻学的专业知识和新闻系学生专业的特殊需求。他们在授课中偏重语法的讲解,要求学生对新词进行识记,这符合一般英语的教学规律,但却忽视了新闻学专业英语的特色。新闻学专业教师熟悉新闻、新闻学,也了解学生的特殊需求,但是却不精通英语。学生可能通过他们的课程了解到外文报纸的版面编排风格、文体特色,以及西方媒体文化和传播制度,但是英语水平却未见得有大幅提高。新闻系缺乏既精通专业英语,又谙熟新闻知识的专业教师,只好用来凑数,导致事倍功半。

新闻学专业英语不注重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普通英语教学一样,专业英语应该以提高学生专业英语应用能力为目标。而要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必须既重视传授语言知识,还要注重学生的应用语言技能的训练和提升。要求学生既掌握词汇、语法,还要有听、说、读、写技能的全面提高。但是,目前新闻学专业英语教学仍采用学生阅读和教师讲授指导为主的教学模式,词汇和语法结构方面的知识是授课重点。这种传统模式只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缺乏听、说、写的训练。这种“单腿”行走的教学模式,很难使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得到全面协调和发展。

二、改进新闻学专业英语教育的建议

针对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几点改进意见:

⒈重视新闻学专业英语。高校新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精通新闻业务,并熟练掌握英语的复合型人才。而新闻学专业英语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身兼二任的重要课程。而且,新闻学专业英语不仅是为提高学生的英语技能而设,它更是我国高校新闻院系为应对传播全球化的国际环境,培养具有国际眼光和传播意识的新闻人才而设立的。它绝不是为摆门面而虚设的课程,也不是无关紧要的辅助课,而是要在新闻学领域培养学贯中西的人才,作为教育者,应该清楚认识到这一点,并应在实践操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体现出对它的重视。

⒉厘清对新闻学专业英语课程的界定,有的放矢地开设课程。新闻学专业的教育有其特殊性,既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新闻学理论,还要求掌握新闻写作技能,两者不可偏废。这种特殊性决定为使新闻系学生与国际接轨而开设的新闻学专业英语课程也应该与之对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新闻学专业知识英语,指以阅读新闻学理论著作的英语版为授课内容;一方面是新闻英语,指以新闻英语或者英语新闻阅读作为授课内容。它在本质上是地道的交叉性学科,两方面缺一不可并要平衡推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新闻学专业英语教学的完整性、拓展性、科学性和实用性。正如有些学者所说:“新闻学视域与全英语语境的有机整合是新闻学专业英语的专业特质,以赏析生动直观的英语新闻作品作为切入点,以精要的新闻学专业知识讲解作为支撑点,以引领学生动手采写英语新闻作品为兴趣点,以提升学生的新闻学专业英语能力作为就业竞争的闪光点。”①

⒊培养高水平、复合型的专业教师。提高担任新闻学专业英语主讲教师的素质是提高新闻学专业英语教学水平的主要途径。如前所述,新闻学专业英语课程是新闻和英语的交汇体、结合体,需要的是既谙熟新闻知识,又精通英语的教师,而这种教师正是目前新闻教育所紧缺的。如何解决这种突出的供需矛盾呢?唯一的路子就是着力专门培养这样一批适用的教师。而最可行、最便捷的方法就是选送英语水平较好的新闻系专业教师参加英语培训或进修。如今多数的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都是硕士研究生毕业,已经通过国家英语六级考试,英语底子扎实。只要对他们进行一段时间集中的强化培训,再加上刻苦自学,英语水平就能达到专业教学要求。

⒋对学生进行全感英语培训,全面提高其英语应用能力。所谓全感英语,是笔者借鉴“全感采访”中的“全感”移植引申出来的一个词汇,旨在强调英语学习要依靠全感。全感英语培训,指的就是对学生的听、说、读、写技巧都进行训练,四方面齐头并进,使学生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全面提高。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学从软、硬两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软的方面指,教育者在进行课程内容设计时,就要增设听、说、写的环节,并给予充分的课时保证和实践练习。硬的方面指,相应的教学设备和设施要完备无缺,运转正常,如语音教室和相应的设备及维护,要能充分满足特定课程的教学需要。

综上所述,在新闻学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中,观念上的不重视是根本性的原因。在观念上轻视,就把这门课看做徒有其名的点缀,也就不会在课程研究、设计、考量、创新方面下功夫。这种轻视反映在实践中就表现为,课程设置不全面、不科学,教师配置不专业、不到位,也不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拓展和应用能力的提高。而只有从思想深处重视这门课程,认识它对于现代新闻学教育的独特作用,明确它的不可或缺性,才可能下决心改变目前有些滞后的教学局面,采取诸如上述的配套应对措施。在对它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课程,为它培养和配置专业的教师,建设与之配套的教学设施。只有这样,才能改变目标和手段两张皮的现状,才能使新闻学专业英语真正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没有正确目标(价值取向)的手段是盲目的行动,没有得力手段(条件获得)的目标是空洞的目标。

注释

第5篇:新闻学教育范文

Abstract:Information technology's application is advances our country educational reform the important strategic choice, it has the remarkable function regarding the enhancement education quality. Journalism is a depend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upport's utility discipline, in the news teaching, uses the pres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fully, to raises the student independent innovative idea, innovation ability and the virtual rating has the very vital role.

关键词:新闻学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 整合途径

key word:Journalism teaching Pres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nformity way

作者简介:郭林(1983―)男,河南柘城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新闻学教学与研究

信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文字、声音、图形、影像等都是信息的传播载体。教学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信息传递与吸收的过程。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多媒体教学上。新闻学这门学科,是一门依托不断变动的信息源的社会学科。新闻,就是借用现代科技将信息载体进行整合传播的过程,其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利用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信息元素,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教学形式更加灵活,切实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 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如何更加有效地实现新闻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还有待我们的思考。

一、转变教学理念,构建自主学习模式

传统的教学观念把学习看作是一个知识从外而内的输入过程,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经验以及其各自的差异性。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课堂、教材和老师为中心,以老师主动传授课本知识为目的,以学生被动吸收为主要形式的一个教学过程。新的教学理念应该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强调学习者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教育应该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构建新的学习模式。

新闻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转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观念,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塑造综合素质较高的新闻人才为目的。要达到这个目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积极创造好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构建主动学习的模式,这种主动学习模式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来实现。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主要体现的是多媒体教学方式上。它是一个典型的依靠各种传播媒介来传播信息,帮助学生对知识的一个条理化、脉络化的明晰化过程。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的思维参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综合分析的能力。在互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学习潜能。

二、转变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和形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老师在讲台上口头传播,学生在座位上被动接受,师生互动性不强,教学过程简单枯燥,教学效果较差。现代信息技术普及到教育行业之后,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优化教学内容和形式,加强学生互动,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新闻专业的老师而言,使用多媒体教学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实践,开发不同形式的课件,满足不同教学的需求。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另外,由于多媒体还具有易复制、易保存、易修改和易扩充的优点,因此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及时修改和补充,通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老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三、建立和完善教学设施,丰富教学资源

首先要保证信息技术教学设备的齐全和先进性,加强教师对这些设备使用的培训,注意设备的保养与维护。其次,延伸教学范围。目前一些高校新闻专业的教学过程,大部分还停留在简单使用多媒体的常规课堂教学上,对于课外学习的引导和辅导还远远不够。新闻学专业的管理者应该充分认识并重视这个问题。学习是一个全面的过程,应该重视教学过程的延伸,通过组建专业的教学网站来丰富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是个行之有效的方式。目前的高校中普遍都有自己的网站,一些院系也有自己的网站。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网络资源,丰富网站信息。在搭建网络平台时,还应充分考虑到课后的教学互动性,开辟专业论坛,形成学术探讨氛围,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思想碰撞,同时提供在线测试、在线作业和批改等,从而使信息反馈更加快捷和有效。

四、改革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全面评价教学绩效

目前的教学质量评估还只限于课堂教学,主要从老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能力等方面来评定,而对于教学效果和效率的评价则鲜有涉及。这种评价体系的出发点和侧重点显然已完全不能符合和适应现代化教育的形势,应建立一个良性的促进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新闻学专业老师教学质量时,应考虑到教师是否能恰当合理地将信息技术资源整合到教学过程中,对于那些不断开拓创新教学方法,经常保持课件的合理更新,通过QQ、MSN、博客、微博、论坛、电子邮件等各种即时通讯与学生保持双向交流,积极组织和建构群体学习环境,引导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的老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并组织其他老师向其学习,从而在老师之间营造一个好的教学氛围,使得新闻学的教学工作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新闻学教育范文

一、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概况

二十多年来新闻传播学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办学层次的提升对新闻传播学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科层次的教育,据教育部高教司统计,截至2005年全国共有661个新闻学类本科专业点,其中新闻学209个,广告学232个,广播电视新闻学146个,编辑出版学50个,传播学24个;研究生层次的教育,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基地主任童兵教授介绍,在经过十轮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后,目前全国共有新闻与传播学硕士点123个,其中新闻学60个、传播学63个;博士点19个,其中新闻学10个、传播学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另有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3个。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涂光晋教授、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中心黄旦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胡正荣教授、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张金海教授、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建伟教授根据此前的调研,分别就国内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编辑出版专业的研究生教育情况做了专题报告。综合各专题报告的统计,目前各专业师资情况如下表:

总体而言,各专业的师资状况呈现出高职称、高学历和年轻化的特点;在研究方向设置及专业课程设置上,普遍呈现多样化的特点,研究方向设置宽、窄不一,而且仍有扩展的趋势。调查者认为,这种趋势反映了学科建设的繁荣,但繁荣背后潜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学科边界的模糊。例如,大部分学校将广告学专业归属于新闻传播学,但也有不少院校依托于经济、管理、文学、艺术等学科;编辑出版专业在不同院校分属于出版编辑、出版发行、文艺学、新闻传播学、纸浆造纸工程、图书馆学等;传播学的学科定位与边界不清也导致传播学科专业特性不清、课程体系缺少规范以及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含混。

二、新闻传播研究生教育的问题、建议与对策

1.关于优化学科结构

学科结构的调整是本次会议的热点和焦点,引起了代表们的热烈讨论。一种意见认为目前新闻与传播学下设两个二级学科,整体结构偏小,建议通过修订二、三级学科目录、增设二级学科以调整结构、夯实中坚力量。这样有利于进一步厘清学科边界,回应其他学科的蚕食之势,维护本学科的整体权益。胡正荣教授认为目前广播电视专业与社会的互动进一步密切,学科发展态势良好,已有几年一级学科授权单位自主设置了广播电视学博士招生方向,应当将其设置为二级学科,有利于学科内涵的建设。张金海教授、厦门大学黄星民教授等建议,将广告学提升为二级学科,既将其专业归属明确到新闻与传播学,也可为广告学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李建伟教授、南京大学张志强教授等则认为编辑出版专业晋升为二级学科条件已成熟。

但也有些代表则认为,在优化结构的同时更应关注学术品质和学理基础的建设。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董天策教授指出,学科结构的调整应当以学科内涵和学术成就作为重要参照指标,应当着力提升学术品质和内涵。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吴飞教授认为,二级学科不宜设立太多,应当考虑这些学科的学理基础。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方晓红教授认为,结构调整需要考虑学科本身的生存与发展,如果将其他部分从传播学中抽出设立二级学科,传播学可能会被架空。深圳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吴予敏教授指出,传播学科本身具有跨学科性质,一方面,研究生生源的多元化是必然趋势,既面临困惑,但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机遇;另一方面,媒体工业发展趋势下,传播手段的融合性也会越来越强,因此不能只考虑为单一媒体提供人才而增设二级学科,而应当立足于发展多元传播学教育。

2.控制研究生规模

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新闻传播专业在校学生约10万,教师约1万人,教授约1000人。就发展速度和数量来看,新闻传播教育发展超常规,专业点过多过滥。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罗以澄教授介绍,自1983年以来,新闻学类专业点保持连年高速增长,几乎每五年翻一番,可以用“几何级态”来表示这种增长状态。

就本次五个学校提交的调查的报告看,新闻传播专业一位导师所带研究生的人数大约在8~24人之间,半数以上导师与研究生见面的时间难以保证。胡正荣教授介绍,“一个茶壶配若干个杯子”是对高校研究生培养中一个导师带若干弟子现象的生动描述,这种现象导致每个学生分配到的资源非常有限,严重影响了研究生教育的整体水平。而且糟糕的是,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与会人士认为,新闻传播教育规模偏大,需要控制。黄旦教授代表会议主办方建议:建立硕士点的准入与退出制度,由教育部新闻学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学科评议组共同牵头,研究并提出切实有效的评估及检查方案。

3.关于提升教育质量

“培养目标不明确”是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普遍问题,“大学教育高中化,研究生教育本科化”的趋势同样出现在新闻传播专业。硕士生培养目标究竟应以研究型人才为主还是以应用型人才为主?

与会代表普遍认为面对社会发展的多元化,既应肯定研究方向开设的多样性、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同时也应注意学术规范和人才规格。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芮必锋教授认为:新闻传播教育不要被传统学科、市场和宣传部牵着鼻子走,而应培养分析能力强、有独立思考意识的人才。华中科技大学信息与传播学院院长张昆教授认为,研究生培养应存在着“一”和“多”的矛盾,即单一的培养模式和要求与多样化的生源(来自不同学科)、多元化的需求和目标之间的矛盾。西北大学杨立川教授主张,硕士生培养应定位于有较强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的一线人员,作为业界与学界的连接。

代表们普遍关注研究生规模扩张后的培养质量问题。涂光晋教授认为,应当加强对新建专业的适当检查和招生规模的适度控制。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张志强教授认为,强调研究生培养质量需要政府监管、学界指导和学校自律三个方面的力量。方晓红教授等则认为,研究生培养的规模与质量应当建立自我约束机制,过度强调自上而下的评估有可能会制约发展。罗以澄教授介绍了他在英美等国考察的情况,英美等国的专业评审基于自愿,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由专业评审委员会认定,同时努力获得社会认可。

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高福教授指出,目前研究生来源广泛,来自外语、文学、工科等跨学科的学生增多,而来自经济、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其它社会科学的较少,因此应当慎重对待学制问题,加强新闻传播学基础能力与研究能力的培养。黄星民教授指出,研究生培养的学制宜灵活,不能以牺牲质量来完成时间的缩短。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白贵教授批评目前的研究生教育存在实用化的倾向,淡化了对新闻专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

亚洲的新闻传播教育如火如茶发展之时,英美新闻传播教育界则在思考应对正在到来的新挑战。据英国威斯敏斯特媒介研究中心Colin Sparks教授介绍,在英国不少新闻院系正在调整对策:适应瞬息万变的产业对多种技能的显著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认可多重择业的可能、适应国际学生而不是只注重国家特性、不同的学校采取不同的培养途径等等。美国马里兰大学Thomas Kunkel教授认为,在美国整个媒介大环境和新闻工业正处于转型期间:传统新闻业持续走低、可替代媒介在崛起,针对这种形势,新闻院所更关注多媒体以及获得多面向的传播技能,同时亦试图延续新闻专业主义技能与标准。香港中文大学陈韬文教授通过调查发现:从业者与学生最看重的能力依次是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广博知识。他认为当前新闻传播教育面对的问题有:信息科技冲击传媒的传统边界,社会加速变化需要适应能力强的人,全球化迅速发展需要更多拥有跨文化和跨境传播素养的人,新闻传播行业的短期需要与长期需要的矛盾:上手快与后劲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陈教授认为应当改进课程设计。

第7篇:新闻学教育范文

新闻传播学科很多课程都要求实施双语授课,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新闻采访和写作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概念、术语、新闻学原理等内容均出自于西方,在教学中若使用中文教材授课,就必须要将其翻译成为中文,由于中文和英语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经翻译的教材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可能会存在着一定的误差,很容易使学生在理解时产生误解,最终影响和干扰教学效果。有学者认为,在当前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还应了解和掌握当前关于新闻学方面的信息以及文化。目前国内开展的新闻传播学科教育在双语教学中多应用的是国外教材,和国内传统教材比较,原版教材更为规范尤其在英语表达上更加规范,可读性比较强,表达更为清晰,内容也比较丰富,可提供更新的关于新闻传播学方面的知识,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国外新闻传播学,继而进一步为其打入国际传媒市场打好基础。

二、在新闻传播学科中实施和应用双语教学法的相关对策

双语教学法应用于新闻传播学科,不仅要实事求是,按照客观规律,同时还应满足实施双语教学的目的。也就是说,实施双语教学不可一刀切,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下面,笔者就新闻传播学科中双语教学的实施以及应用提出一些相关对策。

(一)合理选用教材

目前,教材是影响高等院校双语教学实施的主要因素之一。国外教材在编写上和国内现行教材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原版教材不管是在内容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均和国内高校学生英语水平不相符合,因此在选择合适的英语原版教材时困难较大。双语教学所用教材应为原版教材,该教材必须要具备先进性以及代表性。由于国外原版教材知识内容比较新,层次分明,所注重的是综合素质以及实际应用,而目前国内高等院校双语教学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适用于国内高等教育的原版教材还比较少;此外,国外原版教材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不足和缺陷,比如某些内容过于繁杂,或者内容和国内同种类型教材相比较简单;再加上教材内容在编写形式以及思路上均和中文教材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若处理不合理,很容易使后续课程教学以及学习受到影响。鉴于此,为确保所用原版教材更加符合国内高等教育的需求和新闻传播学科的学习需求,可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调整,使其更为完善;在讲解原版教材内容的同时还可利用网络,在网络平台上下载相关资料和信息,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或者介绍和原版教材相关的汉语教材,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深化其对于新闻传播学知识的认识、理解,兼顾英语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此外,在教学中还应配备汉译本,以便学生更好地学习。

(二)准确定位学生学习水平,合理安排时间和课程

由于学生个体间学习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双语教学过程中,若学生英语水平处于严重不均衡状态很容易使教学进度以及效果受到影响。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发展速度的加快,招生规模也随之扩大,班级学生数量也随之增多,从大量教学实践情况来看,在该形势下实施教学,效果低下。对此曾有人建议可基于学生自身英语水平采取分班授课,对于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可直接用外语授课或者采用双语授课,而对于外语水平处于中等状态的学生可适当增加中文授课比例,反之对于外语水平较低的学生则可减少外语授课比例。目前,该方法已被应用于新闻传播学实践教学中,从实践结果来看,效果显著,不仅使教学更具针对性,还在一定程度上便于不同学习层次水平的学生接受,使其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但是该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即对师资要求较高,造成师资紧缺。对此,在新闻传播学科实施和应用双语教学时,不可盲目跟风,应结合高校实际情况,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分层次实施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解相关定理、名词或者概念的时候尽量用外语,循序渐进,逐步靠拢于双语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大量教学实践表明,双语教学尽量在大三开设,因为处于该阶段的学生对基础专业教育、新闻学方面的知识已有初步认识和了解,同时通过两年英语学习已具备基本听说能力,在这一时期实施双语教学,可达到很好的衔接目的。此外,在明确双语教学课程时,应基于新闻传播学的特点,结合学生学习情况,选择具有代表性且和实际紧密相连的基础理论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如舆论学、英语新闻写作、大众传播学、英语新闻编译、西方新闻发展史以及经典作品赏析等,采用英语方式授课,原滋原味讲解教材中的内容,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教学情境中,还便于学生了解和熟悉即将要学习到的关于专业内容的英语表述,使学生养成利用英语思考和回答问题的习惯。

(三)实施互动式教学,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针对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和教师经验不足这一情况,在新闻传播学科中实施双语教学时,可采取互动式教学,构建讨论小组,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和回答问题,以便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英语学习活动和新闻专业知识学习活动中。但是该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即对于人数有特定要求,一般不可多于30人,同时对学生自信心、英语水平以及专业能力要求比较高,若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仅个别学生积极表现,则失去了实施双语教学的目的。鉴于此,在互动式双语教学中,选择讨论话题时教师可设悬念,合理分组,确保教学节奏。还可合理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关于专业方面的影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制作课件时尽量图文并茂,教学前应告知学生做好预习工作。此外,借助于少量课时来播放有关新闻传播学方面的西方影片,借助于影片让学生感受国外文化,以此进一步训练其听、说、写能力。可尽量选择系列剧,使学生能够有更长的时间理解,这样也便于教师更好地设置问题。

三、结语

第8篇:新闻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新闻采访与写作;实践教学;教学方法

独立学院是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作为高等教育机构新的尝试,独立学院在教育部的要求下,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因此,独立学院教学内容应与研究型大学有所区分,不能过多依赖“母体”在教学设计、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既有成品,而应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尤其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助学生学以致用。

1“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开展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属于新闻传播学业务课程,涵盖新闻的采访、写作两大基本模块。本课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学生前期所学的新闻学基本课程与传媒业界实践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新闻传播学的核心课程,“新闻采访与写作”这门课承担着锻炼学生新闻采写基本功的重任。新闻采访的设计、提问、基本新闻文体,如消息、通讯等的创作只能通过实践来培养和提升,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大量的实践机会和平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和新闻传播学科的培养目标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因而,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之中进行实践教学的探究和改革十分必要,且迫在眉睫。

2“新闻采访与写作”实践教学体系搭建

2.1设置“模拟采访与写作”教学环节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以往教学多以理论为主,辅之以案例教学等其他方法。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较为适合研究型大学课堂设计。独立学院因生源录取等问题,学生对技术和能力等综合素养的渴求较为突出。本课程在教学中后期(一般为18个教学周的12周左右),完成采访教学模块和写作教学模块中的“消息写作”教学之后,可以安排学生来到传播系演播实验室进行实验室模拟采访。模拟采访一般由教师设置采访情境(多为突发新闻),下发采访背景资料。此后,布置学生自主选择某一新闻媒体的记者身份,根据所在媒体的报道特点、版面设置等设计采访提纲。采访环节结束,学生立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始写作。本课程的“模拟采访与写作”教学环节通过合理安排情境、帮助学生搜集资料、设计问题等环节,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自主进行新闻采访前的准备活动、新闻采访各个环节的设计与实践以及新闻写作的兴趣和能力,取得了学生的支持,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2设置多层次校内实践平台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基于新闻理论而展开,但针对独立学院的学生素质,又不能拘泥于单纯理论的培养,要探索更多学以致用的平台供学生操练。本课程在传播学系开设工作室1个,供学生自主实践。工作室下设影视部、报纸部、网络广播部、电子杂志部4大部门,这些部门均面向全系学生进行自主报名和锻炼,受到学生欢迎。目前,经过初期建设,传播学系工作室备有电脑、摄像机、单反相机等器材,在硬件构成方面具备充分的实力供学生进行校内新闻采访和写作实践。传播学系实践平台常设品牌有学生报纸1份、广播节目4个、电子杂志1份,均由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创作的形式完成。这样,学生在校内实践平台和机会增多,达到实践不止于课堂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态度由被动的“要我学”转向主动的“我要学”,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兴趣,将课堂教授的理论转化成实实在在的能力。此外,基于传媒现状设置的校内实践平台由多媒体构成,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新闻业界的媒介种类,这种多层次实践平台的设计,有利于刺激学生学习,找出学生能力缺口,起到教学和实践相互补充的作用。

2.3开设第二新闻课堂

“新闻采访与写作”作为新闻传播学的学科支撑课程之一,不仅应注重独立学院校内实践,还应有广阔的社会视野。着眼于业界、着眼于社会实践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而闭目塞听、止步于校门,对于新闻传播学这一社会学科而言,不仅会导致教师教授内容的脱节,更容易造成学生综合素养匮乏等实际问题。因此,打开校门、博采众长地进行课程改革不仅必要,而且必需。本课程在基础理论讲授、搭建校内实践平台之余,注重通过新闻传播学研究期刊与论文、各类新闻传媒等方式吸收业界最新发展成果,了解业界最新发展动态,力图使理论联系实际,毋使学生与社会脱节。本课程邀请业界执牛耳者来校开设讲座、讲学,促进学生对于业界常识和动态的了解。如本地“温州人”杂志前主编郭明敏等,均为本课程的业界名师。第二新闻课堂的开设,增加了“新闻采访与写作”教学的实践比重。促使学生直面社会、直面新闻业界最前沿,找到自身与业界的差距,方便查缺补漏。此外,业界名师的聘请与新闻第二课堂的开设不仅带来新闻行业的最新动态,更能促使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及时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案例,与实践接轨,达到对课程设计的再反思,可谓一举数得。

3“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实践教学方法探索

鉴于“新闻采访与写作”本身实践专业的特性及独立学院开设本门课程的教学培养目标指向,本课程在内容上分为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

3.1案例教学法

新闻注重时效性,新闻学课程的案例也一样。本课程在教学设计中大量引入教学案例,用新鲜、生动、活泼的业界案例直观地向学生展示采访和写作的过程。例如在第五章新闻采访的一般方法章节里,安排学生观看“新闻调查———与神话较量的人”这一期经典采访案例并讨论,教师提供案例背景材料,学生则根据案例来分析记者王志与采访对象刘姝威之间就蓝田案件背后的影响因素所进行的多轮问答,起到了较好的案例示范作用。

3.2课堂讨论法

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与能力,本课程着意在九成以上的章节都设计课堂问题讨论的教学环节,针对理论部分给出最及时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课堂讨论不仅可以第一时间带动学生的听课氛围,还可以翻转教学角色和教学身份,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则“退居二线”。值得注意的是,课题讨论法须辅之以适时的、有争议性的或有启发意义的问题。讨论之余,教师的适时启发和总结成为点睛之笔,往往能升华学生的讨论成果。

3.3实验法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既定目标,本课程安排学生前往传播学系新闻传播演播室和实验室进行实践教学。此外,在课程中设计一系列课内实验也可辅助理论部分学习效果的提升。例如,在第八章消息文体的写作完成之后,安排学生进入广告传播系工作室进行模拟采访和现场写作实验。

4结语

新闻采访与写作的能力养成,绝非一时一日之功,“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能力培养也是一样。新闻采访写作的实践能力与水平检验着独立学院学生的素质,也可折射出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水平。因此,唯有遵循“理论少而精”的原则,不断加强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实践教学,才能完成既定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嫣婷.案例教学法在新闻采访写作教学中的运用[J].江汉大学文理学院学报,2010,(12):62-63.

[2]陶虹,江宏.独立学院新闻采访写作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法制与经济,2010,(09):122-123.

[3]郭愚.“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建设与改革探析[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4,(02):25-27.

[4]陈莉,宋仁彪.媒介融合环境下“新闻采写”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新闻世界,2014,(08):326-327.

第9篇:新闻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体育新闻;实践教学;实验室建设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8-0137-02

我国体育新闻专业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目前有近 20 所高校开设体育新闻专业,为新闻学教育增加了新的教学与研究领域,满足了一定的社会需求。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专业创办于 2005 年,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探索,已经初步构建并明确发展方向与目标定位,2012 年在学校的总体规划下开始实施 2013 版体育新闻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针对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构成、课程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进行了重新梳理,使之规范化和系统化,并突出和强化了实践教学,突出了学生专业素质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实践教学体系提出的依据

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提出,首先是为了适应社会对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新闻学是特别强调应用的人文学科,体育新闻专业更是在实践中产生并对专业能力有明确的要求,如对体育运动项目的了解,对采写编评及摄录采播技术与能力的要求,实践能力也恰是体育传媒行业对当前教育的要求,只有开展实践教学模式,才能够培养出综合素质高,既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操能力,又能胜任各种岗位技能操作和管理的综合型人才。

其次,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必须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要从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要求出发,提出本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具体目标,并将其为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在 2013 版培养方案中对培养目标的要求是系统掌握新闻学、传播学和体育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体育人文社会学的专业素养,熟悉我国新闻、宣传的政策法规,了解新闻与体育行业的发展变化,能够在新闻、出版、宣传领域从事策划采编、媒介经营管理及文化传播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体育新闻专门人才。

二、实践教学实施方法

(一)完善教学计划,制定合理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建立要围绕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通过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配置而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内容体系。体育新闻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加强了实践性,突出了应用性,将体育新闻专业的 23 门专业必修课分为三大类,学科理论课程、技术性的实务课程及实践平台课程。

理论性课程如《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中外新闻事业史》等采用精讲的方式进行,以点带面着重介绍重要的理论,其余内容通过课外阅读书籍和讨论,研究论文等形式完成。如《中外新闻事业史》首先为学生梳理历史发展的大体脉络,挑选重要史实和人物精讲,其余内容以作业和课外阅读形式进行,同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查找报纸原件,探寻历史人物足迹等方式来还原历史,并在课上进行讲演。

对技术性的实务类课程如《体育新闻编辑》、《新闻评论》、《体育摄影》、《体育赛事报道》等增加了课程种类及学时,增加实践教学周。每个重点实务环节必须进行实践练习,如在《体育新闻编辑》教学中,以任务驱动为主要教学方法,从教学开始阶段为学生布置实践作业“设计并完成一份报纸”,每人要从报纸的媒介定位、产品设计、报道的策划与组织、稿件的分析与选择、稿件的修改、新闻标题的制作、版面设计、实际版面制作几个环节,将报纸从设想到完成一份真正的报纸,实践整个报纸编辑环节,实现了人人动手、一对一的进行实践操作与指导。

实践平台类课程如《电视摄像与编辑》、《图片编辑》、《电视节目制作》、《体育播音与主持》、《网页设计与制作》、《新媒体技术与应用》等,依托实验室将三分之二的教学环节安排在实验室或课堂之外,所有课程都要安排各种作品的实践,期末试卷不做纯理论与文字考核。

(二)完善实验室与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和实验室是推进体育新闻专业改革的基础工程和保障,将实训基地的建设作为重要基础设施来实施,通过加大投入、加强管理,使得实训基地与实验室在培养实践创新人才中发挥重要作用。

体育新闻专业计划建设及升级演播厅(包括录音室)、电视节目编辑实验室、平面排版与设计实验室、摄影实验室、体育主持模拟实验室、新媒体实验室,这六大实验室针对不同课程和实践要求,进行统筹规划,明确功能,同一个实验室能承担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增强学科专业的适应性,提高使用效益。从功能上看演播厅、电视编辑实验室、体育主持实验室将直接服务于电视媒体模块课程包括《电视节目制作》、《电视摄像与编辑》、《体育播音主持》等课程,平面排版设计实验室与摄影实验室服务于平面媒体模块课程包括《图片编辑》、《新闻编辑》、《摄影基础》等课程,新媒体实验室服务于新媒体模块课程包括《网页设计与制作》、《新媒体技术与应用》、《新媒体营销》等课程。

同时,实验室与实训基地要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加大开放力度,帮助学校及其他专业进行技术培训、会议保障、科研与科技服务等工作,使得实验室成为学校科研发与人才培养的基地,为鼓励、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开放实验,将学生参加开放实验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作为毕业的必要条件纳入要求,强化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第二课堂及校内外实习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充分沟通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将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转变为充满活力的开放型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课堂活动将密切结合体育新闻专业的特点,利用体育学院的体育术科项目优势,使得学生深入了解体育运动项目,为今后从事相关项目报道提供理论和实践经验,同时可以丰富课外生活,加强身体锻炼。第二课堂提供了足球、篮球、跆拳道、羽毛球、乒乓球、体育舞蹈等运动项目,供学生选择,在固定时间提供场地,由运动训练专业指导员进行辅导。其次,针对专业技能定期开展各种知识和技能竞赛,如海报设计大赛、报纸版面设计大赛、体育解说员大赛、微电影创作大赛,学生通过这一系列校内实践活动,能够对创新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与锻炼。同时,还与图书馆、大学生体育馆、继续教育学院进行全面合作,建校内实习平台,提供志愿者,新闻宣传等服务。

此外,赛事志愿者活动是长期坚持下来的特色,每年在北京举行的“斯诺克中国赛”、“中国网球公开赛”、“世界沙滩排球巡回赛”、“羽毛球冠军赛”等国际、国内大型赛事中,体育新闻专业学生已经成为了固定的志愿者团队,在赛事期间提供了球员接待、赛场服务、票务服务、场地保障服务、媒体服务等工作,在多种志愿者活动中,许多学生通过接触赛事、球员、规则、体育记者,对赛事流程,运动项目,培育兴趣爱好,新闻技能实践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锻炼,已经成为该项赛事的准专家。

在校外实习方面,将实习与社会实践作为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来落实,相继与《北京日报》体育部、中央电视台《体育星探》栏目、人民体育出版社、《田径》杂志社、乐视网等 20 余家媒体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平台,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和实践条件。

(四)构建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模式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环节,体育新闻专业的毕业设计之前全部为毕业论文的形式,大部分毕业论文更偏向于理论和科研性质,对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与考核明显欠缺。在新版的培养方案中,对毕业设计进行了明确细化,毕业设计可以以毕业论文和毕业作品两种形式来完成,毕业论文对选题、格式规范、研究方法的使用、论据论点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毕业作品可从平面、电视、新媒体三个模块中选择相应的新闻作品做为毕业设计,同时对毕业作品在设计、主题、数量、规范、展示等方面提出要求。

三、实践教学的保障措施

(一)转变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助力实践教学

对学生的教学活动,不能仅停留在传授理论知识体教师,要形成联系实际,以实战出发为指导思想的教学观念,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二)加强教师队伍与专业建设支撑实践教学

教师队伍与专业建设是体育新闻专业的基础工程和根基,对实践教学的提高起到关键作用。逐步整合教师资源形成平面、电视和新媒体三个研究方向,争取每门课程能够由两到三名教师进行讲授互助提高,形成专业强势。

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鼓励教师横跨两个或三个研究方向。每学期对教师要进行单独或集体的专业技能培训,如运动项目知识培训、摄影摄像技术培训、网络技术培训、新媒体行业进展培训、电视包装培训、演播室节目创新、平面创意培训等等,通过各种培训、培养途径,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并对表现出色的教师及实验室进行表彰和奖励。

在教材编写方面,目前已经有两套系列教材,体育新闻传播系列教材及体育新闻实训系列教材,同时对国外体育新闻实务研究的系列著作正在编译中。届时将形成三套系列教材,能够对体育新闻专业实践从理论和实务层面进行指导,并具有一定国际视野。

广泛与校外名师及体育新闻行业工作者合作,通过校内讲座,项目合作,邀请进入课堂教学等环节。

(三)完善实践教学规章制度护航实践教学

科学管理必须要有规章制度进行保障,为使实践教学能够顺利进行,在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专业培养方案》的精神下,将逐步修订和制定各门课程的课程要求、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第二课堂管理规定》、《毕业设计工作方案》、《新闻实验中心管理规定》、《新闻实验仪器设备管理规定》、《本科毕业实习管理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从而使实践教学管理更趋于规范化,为实践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提供了基本条件。

参考文献:

[1] 郭盛,黄刚,王峰.高等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