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媒体传播规划范文

新媒体传播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媒体传播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媒体传播规划

第1篇:新媒体传播规划范文

关键词:广播;数字化传播;移动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2-0053-02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最新统计,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1.7%,较 2015 年底提升了1.3个百分点,仅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占比达到24.5%。由此可见,中国网民从PC端向移动端上网为主要上网场景的转移趋势愈加明显,甚至部分较年长的智能手机使用者(例如广场舞大妈们),从一开始就有且仅有通过手机上网。广播作为传统媒体,已经有一百年的历史,并始终以平价、方便、迅速的媒介传播优势,在媒体版图上占有一定地位。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广播电台也与其他传统媒体一样,着手进行传统与数字渠道融合的媒体融合尝试,本文将着重从地方电台如何规划其微信公众号的课题入手,分析地方广播电台通过微信官方公众号助力媒体融合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一、新闻资讯类微信公众号并非网民获知新闻热点的主要途径

CNNIC统计显示,以微信和QQ为主要代表的“即时通信”在网民中的使用率高达90.4%,位列中国网民各类互联网应用使用率第一位。同时据CNNIC另一份报告《2015年中国社交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统计,网民网上收看新闻资讯的渠道从单一的新闻资讯类媒体转变成以新闻资讯类网站为主体,社交类网站并存的格局。

统计还显示,当网民需要获取新闻资讯时,除了新闻资讯类网站以及新闻客户端外, 15.1%的网民会通过微博关注新闻,此外16.2%的网民会通过其他社交网站关注时下发生的热点问题。

尽管及时了解新闻热点这一需求,位列微信主要使用目的第二位,然而,结合“微信主要使用功能”这一统计结果,关注公众号这一个使用需求仅仅排在第五位,其使用的优先级低于文字聊天、语音聊天、朋友圈和群聊。换言之,人们在微信上主要从朋友一对一分享(包括聊天中提及)、朋友圈分享的方式获知新闻热点,而非通过新闻资讯类公众号。这一数据分析显示,广播电台微信公众号首选的内容规划主题,不应是“新闻资讯”这一传统强项,而应走生活服务资讯和互动沟通的内容规划。

二、地方广播电台微信公众号在交通资讯上表现最优

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提供全方位学术支持的著名新媒体榜单“新榜”的数据显示,全国范围内传统广播电台官方微信公众号的前20位,除“西湖之声”与“浙江之声”是资讯综合类公众号,其他16个全部为交通广播类的微信公众号,还有2个分别是哈尔滨广播电视台的综合类微信公众号和FM1045女主播电台这个新的类型化电台公众号。这一结果提醒广播电台,对微信公众号的内容规划,应当围绕具有广播优势的资讯服务进行延展。

受制于用户使用场景的需求,以及微信官方允许每日推送一次的微信公众订阅号更新频次限制,新闻资讯类并不能作为广播电台的首选内容。同时,广播电台的微信公众号在吸引用户关注和持续打开时,还遇到了其他传统媒体的竞争。

同样以新榜的指数为例,指数越高,这个微信公众号的传播力与价值越大。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的分类上,前20位电台微信公众号的指数高于期刊和新闻网站,低于报纸和电视的微信公众号。由此可见,国家级报纸和电视等强势的传统媒体,其原本的权威性与影响力,对微信公众号的传播也有明显的帮助,这一点是地方广播电台难以望其项背的。

三、地方广播电台微信公众号的规划与运营

对广播而言,我们首先要认识其媒体优势在于快和互动性。广播电台的互动优势在于能够最大限度地为听众提供工具类服务,如交通出行、音乐点播等;也可以产生游戏效果,如猜谜等;更能满足听众的社交需求,如对新闻信息的点评和细分领域资讯的讨论。广播的互动可以说是传统广播实现差异化生存的又一利器。社交是人类作为社会群体动物的天然需求,而广播的互动优势正贴合受众需求,为其带来了强大的媒体生命力。

因此,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已经可以为地方广播电台的微信公众号确立三大规划原则:内容规划偏重趣味与资讯服务;形式规划偏重互动与交流;差异化规划贴近本地受众,做到接地气。

在运营阶段,地方广播电台微信公众号的运维需要遵循个性与共性协同的原则。个性是指媒体需要根据自身的内容传播定位和特点,在微信公众号上统一风格的内容,与听众互动的主题也要符合媒体定位。共性则是指尊重微信自身作为移动互联网社交平台的特点,对其微信公众号内容进行优化,强化互动体验。例如,广播媒体在微信公众号上的内容要经过转化,做到短小精悍、内容有干货、配合多媒体(音频、视频、图片、文字),既突出其社交媒体属性,又符合移动互联网情景下内容消费的快节奏。

四、地方广播电台微信公众号实战建议

地方广播电台开通微信公众号这一媒体融合方式,仍然是势不可挡的趋势,前提是一家广播媒体具有了能实现数字化与媒体融合的综合能力。

1.有能力对现有内容进行再加工甚至再制作。在微信公众号上,切忌简单地将广播新闻资讯的文字脚本摆放上网,而应该对图文内容进行加工,匹配人们看微信的内容消费习惯和偏好。进阶做法则是开辟新媒体部门,根据数字社交媒体的互动场景,对现有内容进行深度优化和重新包装,持续在微信公众号上输出优质多媒体内容,并适度、及时地与受众互动,甚至为微信公众号开发专属的栏目,通过虚拟主持人等数字化手段,做到差异化的内容规划和运营。

2.有能力吸引专业人才,包括采编人才、技术人才与运营人才。广播媒体可以采取媒体内开发或委托开发的方式,对移动技术进行优化,为微信号订阅者提供更优质的微信公众号使用体验,例如HTML5视觉化开发、数据库架构等的专业人才。在采编和运营人才吸纳上,需要吸引对互联网内容开发和运营有经验、有想法、有创意的人才加入广播媒体,成为新媒体部门的专业力量,持续制作适合互联网数字化传播的内容,提升用户互动的体验,提高运营成效。

3.有财力持续投入对微信公众号进行推广与运营。既要对微信公众号自身的推广进行持续的市场投入,也要对微信公众号订阅者的关系维护投入人力物力。而且这种投入是持续、长期、常态化的。

4.媒体自身有一定的社会公信力、影响力与魅力,或者其明星主持人能有一定的号召力,能吸引受众持续关注,提升微信公众号活跃用户转化率,减少用户流失。

5.有实力与广播媒体之外的其他同类新媒体渠道进行竞争。这样的竞争可能是来自同一区域的其他媒体的微信公众号,也可能是来自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同类型官方帐号。

6.有前瞻性盘活数字媒体渠道优势,实现渠道变现。微信公众号的出现,既让广播媒体开辟了新的传播阵地,扩大其影响力,吸纳新的受众参与,打破电波传播的地域限制;微信公众号也让广播媒体多了一条为合作伙伴进行推广的商业化变现方式,在扩大影响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广播媒体的合作议价能力。但是,微信公众号的合作方式与传统的广播媒体合作方式有很大的区别,地方广播电台一方面需要遵守来自微信官方的限制和约束,另一方面也要对其所在区域的营销重点有清晰的认知。例如,地方广播电台可以借鉴浙江交通广播的成功案例,通过增强区域服务属性,吸引本地合作伙伴;在垂直细分领域具有优质内容制作能力的,可以将其作品以“付费收听”的形式在其微信店铺“微店”上直接售卖,尤其是像说书、广播剧等广播媒体所擅长的、具有特别竞争优势的精品内容。

综上所述,为搭建传统电波与数字传播、新媒体相结合的广播媒体矩阵,广播电台在综合评估自身的匹配度,再制定长期的新媒体策略,分别制定了1年、3~5年和长期战术,是一个较为切合实际的做法。广播媒体还必须认清的是,各类新媒体虽然是广播媒体的“路线选择”,同时,也是与原本电波传播渠道独立的传播手段,需要尊重与遵守其特有的传播规律,传统的广播媒体切忌将这些渠道作为镜像分发渠道来对待,而应该将其上升到具有战略意义的新的传播阵地来看待。

在数字化媒介崛起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消费习惯和使用媒介的方式正在进行深刻的变革。但是,所有的变革都是危机与转机并存的,人们的眼光在转向互联网的同时,对传统媒体来说,不单只是挑战,更是机遇,只要传统广播媒体不断追求创新,努力探寻新的盈利模式,就会使触电后的广播获得突破性的发展。

不间断、即时、移动、免费是广播媒体传播的特点,感性与具有想象空间,是广播的魅力;应急,是广播的公益之本。只要正确认识广播媒体的优势,广播媒体在这个时代并不会消失,只要其广播的特点得到尊重和发扬光大,实现更好的媒体融合。无论广播的具体形态如何改变,变化的仅仅是传播渠道的革新,而非广播媒体的去留。

参考文献:

[1] 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CNNIC.2016.

[2] 2015年中国社交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R].CNNIC.2016.

第2篇:新媒体传播规划范文

我国媒体的总规模在世界范围内高居第一。目前,我国的报纸、期刊、电视频道以及广播电台的总量远超1万家,其中仅报纸就多达3000多种,这还不算规模上百万家的网站。这么多的媒体活跃在市场上,都有自己的存在空间,当然这其中有中国幅员辽阔、受众广泛且分散的原因,同时也说明,这些媒体都分别满足了不同受众的不同需求,差异化、个性化是媒体存在的重要理由。

公关议题的生命力,在于吸引媒体的关注,满足其对于新闻价值的需求,进而通过媒体吸引受众的关注,满足其对新闻的需求。从媒体关系的角度说,公关议题规划的核心要义,在于根据不同媒体、不同版面的定位与需求,围绕项目的传播需求,进行不同的议题设置。

一个基本的思考模型

在进行公关议题规划的时候,我们可以首先建立这样一个矩阵。

公关传播是一个有目标、有规划的主动传播过程。在传播的不同阶段,都会有不完全相同的传播目标,有不同的效果要求。同时,某项公关传播一旦启动,就进入了与公众舆论的互动过程,不可避免地受到现实环境与复杂舆论的影响或干扰。对主观声音的赞同、质疑、抵制或观望,往往需要在下一阶段的公关议题设置中加以考虑和应对。也就是说,站在公关传播者的角度,议题设置不可能是机械的,而需要根据情势的发展及时面对,顺势而为,对传播诉求的表达、维护与扩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从媒体关系的角度看,无论在哪一个阶段,都需要根据媒体特征来设置议题。上述矩阵模型所列的媒体类别是一个标准化分类,在实际项目运作中,不同的项目需求可能使需要借用的媒体类别的权重各有侧重,也有可能需要在某一个大类之中,进行更为细微的分类,以使媒体策略更为精准和有效。

这个矩阵模型,是我们思考公关议题设置的—个最简略也是最基本的工具。

不同类型媒体的需求方向

既然说媒体的立身之本很大程度上在于差异化和个性化,那么按照粗疏的分类而对媒体的定位和报道方向做简述,就显然过于冒失了。不过作为一个基本模型,作为思考问题的一个基本立足点和出发点,也不妨对不同大类媒体的总体特征略述—二。这些“总体特征”,其实也是其最具代表性,或者说最具个性化、核心的(远非全面的)定位特点。

通常来说,对同一个事件或现象,全国性媒体往往从大处着眼,传递主流价值,具有持重、严谨的风格特征。比如,对于因某一具体事件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全国性媒体的责任在于从产业和行业高度反思食品安全问题,从制度建设上思考问题的解决之道。

相对来说,都市类媒体更多关注民生问题和“本地化问题”。在一个大事件中,地方都市类媒体必须要追踪的,是事件对本地区受众生活品质的影响,所谓要把大事“落地”就是这个意思。如果奶粉出了问题,都市媒体一定要去追踪这种品牌、型号的产品在本地超市有没有销售,是否已经下架,消费者权益如何得到保护等。

财经(产经)类媒体的长项在于对财经现象的挖掘与对财经问题的分析。包括都市类媒体在内的很多综合性媒体也都有财经类版面,但侧重点仍有不同。都市类媒体的财经版面所面对的读者,更多的是普通百姓中的投资群体,财经类媒体则更关注产业走势与发展,关注财经现象背后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国家宏观政策走向和国际经济环境。

行业媒体和专业媒体是比较特殊的一类媒体,相对于综合媒体来说,它的视野专注于行业和专业内部,对专业问题的研判更精深,其读者对象也是行业和专业人士,不以普通百姓为主要受众。

网络媒体的构成十分复杂,有偏综合类的如门户网站,也有行业网站和专业网站,更有近年新兴的互动类社区媒体。如果对其总体特征一概而论,可以说简单地说,平民化、非主流、动态性、高扩散是其鲜明特征。在时时关注事件进展方面,网络媒体具有传统媒体难有的优势。且因其传播主体多元、渠道多样,其造成的舆论好坏不一。在公关传播中,业者往往利用网络媒体的这些特征营造及时、亲和的声音,以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但网络媒体的权威性相对不足,因此,近年来的传播案例中,也多见“先由网络媒体发声,后由传统媒体收尾”的议题设置和传播手段。

吉利收购沃尔沃话术分析

通过案例,可以更清晰地说明公关传播如何根据不同媒体的不同定位来设置有效议题。

2010年3月28日,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签署吉利收购沃尔沃协议,吉利收购沃尔沃大局初定。

一家仅有十几年历史的中国民营汽车企业收购拥有80多年历史的国际名牌企业,其成功可能性及后续问题引发舆论多方质疑。国内舆论的关键质疑点主要有——

运营问题:福特都经营不好,吉利能玩得转吗?

成本问题:沃尔沃的高成本将拖垮吉利?

品牌问题:吉利的低端品牌形象将毁了沃尔沃?

动机问题:又是一起好大喜功的烧钱行为?

吉利集团通过成功的公关议题设置,不仅使这一收购圆满收官,同时也借机提升了自己的品牌价值。且简略看—下吉利是如何针对媒体特征设置核心议题的。

针对都市类媒体,或者更准确地说,针对国内公众的情感诉求,吉利打出了一张“情感牌”:引领中国车企的新时代。吉利方面传递的核心信息显示,并购沃尔沃,—可以帮助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尽快走向国际市场,二可以嫁接国际知名品牌为我所用,三可以彰显中国汽车产业的实力。在更多细节问题尚未完全浮出水面的时候,吉利首先以“我们引领中国汽车产业走向高端”为收购定下了基调,有效引导了公众情绪。

随着事件深入发展,针对全国性综合媒体,吉利又打出了“政策牌”,指出吉利的大胆收购符合国家引导车企升级的产业政策。2009年初国家出台《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指出:“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推进汽车企业兼并重组。”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并购海外汽车企业,带头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吉利在政策方向的大局上立于不败之地。

“技术牌”与“价值牌”:吉利买到了核心技术——已有82年历史的沃尔沃是欧洲著名的豪华汽车品牌,被誉为“世界上最安全的汽车”,国际金融危机使其资产价值被低估,是中国企业出手的好时机。面对财经(产经)类媒体就收购意义的穷追猛打,吉利发出了自己对收购价值的宣言。

最后是一张“保障牌”,吉利告诉公众,收购成功后,吉利将充分保障沃尔沃的独立运营,沃尔沃的品牌和质量优势不会丧失。这极大消除了公众对收购案的最后一点疑问,也让消费者有了更多期待:将来有望以更便宜的价格拥有一辆世界名车了。

第3篇:新媒体传播规划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对一生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规划,它包括如何通过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在一个职业领域中得到发展,打算取得什么样的成就等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迅速增加,就业难的问题日益严峻,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科学化、职业化水平成为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分析

1、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分析

有数据显示近70%的大学生需要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并且这种需求呈现以下特点:第一:男生较女生有更为强烈的职业生涯规划需求,这或许与社会对于男性的角色定位有一定关联。第二:在拥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概率上,理工科学生比文科学生更大。第三: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呈现一定的层次性。一年级学生重在认识自我和规划学习生活。二年级学生希望能在认识自我基础上去了解自己的职业性向和专业基础上的职业发展,三年级学生希望能做出职业定位和选择,设定自己的阶段性职业发展目标和路径,毕业班学生则希望在把握职业环境的基础之上,获得一定的面试技巧和求职指导。第四:值得关注的是这种需求与学习成绩的关联不大;而拥有与职业相关的证书的学生、拥有更多实践经历的学生,具有更为强烈的职业生涯规划需求。第五:学生更倾向于学校提供免费、专业的生涯指导,对于低支出的生涯指导可以接受。

2、大学生对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满意度整体不高

对学校提供的职业规划、生涯辅导、就业指导教学,开展的个体咨询、指导服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或相关讲座以及提供的相关培训与就业信息等各项服务的调查中,仅有不到15%学生表示满意。统计数据发现,学生普遍认为生涯规划中涉及到真正的实践性的内容还比较欠缺,不能满足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另外专业教师的匮乏、组织机构的不健全、教育手段的落后、课程设置的不合理等方面满意度都不高。这说明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在教育理念上、技术手段等各个方面寻求新的突破,以适应学生日益强烈的自我意识,以满足日益扩大的学生需求。

二、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的归因分析

1、历史因素分析

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劳动者没有就业的自,只能接受计划安排。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了大学生要“自主择业”,改变了原来“统包统配”的就业模式,高校逐渐意识到就业的压力和难度。1997年以后,各高校陆续建立了就业指导部门。然而高校的就业指导也是为了适应“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而没有关注到职业意识、职业教育等观念的培养。由于往往过多地强调国家利益、社会需要而忽视了个体的差异性和发展需要,导致学生习惯于“被安排”、“被计划”,这对于树立职业生涯的自主选择意识形成了无形的障碍。

2、社会文化因素分析

长期的儒家思想、社会等级分工,这些文化传统对大学生的职业选择都有一定的“暗示”:推崇“仕途”,安于“稳定”,缺乏创新精神。因而“求稳”、“求体面”等想法促使大批学生涌入公务员队伍、事业单位,而不愿去西部、偏远地区去开拓事业,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正确职业价值观的形成。

3、高校自身因素分析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忽视自身的实际情况,盲目扩充专业、扩大招生规模,导致学科和专业结构及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职业指导缺乏专业性和全程的指导,职业指导还停留在事务处理的层面,职业生涯教育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系统而连续的过程,从大学生入校时起就应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但实际上大部分的高校仅仅在学生快要毕业时对三、四年级的学生开设职业指导课以及开展就业指导讲座,大都是进行一些就业政策方面的宣讲,没有真正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

由上述分析可知,高校开展有效的职业生涯教育刻不容缓,要充分认识其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其举足轻重的作用,提升职业生涯教育的科学性、专业性、职业性。因此,职业生涯教育工作必须抓住大学生在校期间时间,合理科学地安排实施,这样才能保证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清晰的职业定位、可行的职业规划路径,在面临就业时充满信心,从容应对,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新媒体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转变带来的契机

新媒体轰然而至,不仅是一次技术的革命,更是一次沟通模式的转变。新媒体的产生是媒体的革命性发展,他使得媒体技术、媒体产业、媒体参与者等都发生了新的变革,就媒体的传播和媒体参与者而言,新媒体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及时性等特点。而新媒体的特性对于提升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无疑是一次新的契机。

1、新媒体的价值观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相应和

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传播者,相对于传统的“权威”,每个人都可以是舆论的中心,这种传播方式暗含着“自我主导”价值观的空前膨胀。这对于当代大学生拜托传统思想束缚,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终身教育已经成为了个体适应时代环境变迁,通向未来的桥梁。新媒体几何裂变式的信息传播速度,正好印证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终身学习理念。

2、新媒体的互动性为提供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了载体

个性化教育是在发现和尊重受教育者的现有个性,以及有利的物质条件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促进受教育者的体能、智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情感意志等素质自主、和谐、能动的发展,最终形成优良个性的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结合所学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充分认识自身个体的特点的基础上,做出符合自身特点的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新媒体平台不仅仅是信息平台,而且已经成为信息者和受众之间相互交流的桥梁和纽带。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APP软件,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微博等形式,有利于在交互模式中提供菜单式的个性化服务,满足不同群体的职业生涯指导需求。

3、新媒体的及时性为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性提供了技术平台

新媒体功能强大、应用广泛,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了容量无限的新阵地。信息传播方式多样生动,符合大学生希望平等交流的心理特征和接受习惯,也有利于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职业测评、心理测验等可通过“网络游戏”等形式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并可通过网络终端的搭载,让学生第一时间进行相关测试、职业咨询。

4、新媒体的开放性为整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资源提供了实现途径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凸显实践性。高校职业生涯指导队伍缺乏经历职场打拼,没有很充分的工作经验,面对学生提出的实践性问题往往缺乏说服力。而新媒体的宗旨要义就是“开放和共享”,通过技术、内容、传播介质等的无限开放,为优秀毕业生的经验分享、创业人物的在线咨询、专家的网络点评提供了可能,有力地整合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各项资源。

第4篇:新媒体传播规划范文

关键词:媒体策划;新闻整合;研究

一、新闻整合应该创造效益

新闻的整合,现如今一个大众都承认的观念是:从新闻行业的营运上来讲,新闻整合说的就是借助对不同类型的新闻资源的再次整合,寻求新闻价值的增加。这样的观念主要说的是借助重新组合的方式,得到新闻价值增加的效果,原因和结果的联系十分明白。有一所著名的大学的传媒学院的教授曾经说过,对于新闻整合的能力,普遍来讲说的是传播媒介对于不同方面整理和结果的能力。传播媒介可以对资源进行进一步的深挖,进行具有深度的整理和再次加工,面临新的社会形势还有问题,快速的对于新闻资源进行整合,从而灵活的使用已经在手里的资源,在里面发现一些新的价值。这样的观念更加注重对于资源的认识、加工、借助,而且还强调了对于不同种类不一样的资源的整体价值的发现。

这样的一些观念都着重说明了对于新闻资源的整合,但是在创造利益和增加价值的方面都不是非常的清晰。笔者认为,所谓的新闻整合就是对于多种来兴的资源进行有一定目标的发现,用指定的主题对于资源进行再次加工组合,凭借新闻稿件、组织规划等方式,用没有报酬的新闻或者是有报酬的广告的形式让其发生新的价值。

二、媒体策划是整合不是“炒作”

决定传播媒介影响嫩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传播媒介独自拥有的资源。传播媒介是在传播学理论上的把关人和议程设置理论的引导者,身份特别。

第一,它对新闻消息的选取、处理、剖析和整理简析,全部都会对读者人群的认知、判断和行动发生一定的影响。第二,传播媒介能够记住提供选择的消息、安排消息,让人们被社会上的一些实际问题所吸引,有着十分明显的社会引导的作用。而且,伴随着报刊产业的市场争夺愈发的激烈,有些报纸不理睬新闻的规律,为了所谓的以情动人一些不实的报道,不经过事实核定就发表各类文章,做一些不符合事实的新闻策划,最终的后果就是造成了一种不良的新闻炒作的风气。新闻策划和炒作也有着一些关系。这两个名字的源头是一样的,全部都是传播人员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全面的展现出它们的积极性,对于新闻传播活动的一项策划活动和设计活动――全部都是传播人员积极的进行符合现如今传播形式的一种体现。在传播活动的规划当中,我们完全可以采用整合的方式进行营运,这样就能够避开炒作的嫌疑。主要体现在选择主题方面,选择的事件要完全客观,以大众的整体利益和大众的兴趣为主要为基础,以是否有价值为衡量标准,进行选择主题的时候一定要准确。在传播媒介的营运当中,新闻报道策划不是最后的目标,而是一种方式,最终的目标是增加报道的责任和使命感觉,都是向接受的人提供准确的新闻稿件,让新闻稿件能够用最好的方式传播到受众那里。第三,对于新闻策划在创造新意上要有一个度的限制。对于活动的规划要有创造新意的思想,在规模比较大的活动当中,要进行传播的创新,而且更要进行具有报道价值的消息,让传播的消息具有一种非常强大的传播效果。但是创造新意是可以的,但是一定要创建在严格遵守符合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上,新闻对于新闻报道来讲,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只是符合事实的新闻报道,才能够有着最强大的传播功能。不符合真实条件的新闻就是我们所说的假新闻,所传播的虚假的消息或者能够在不是很长的时间中产生一定的效果,但是在长期的发展中一定不会具有效果。

三、媒体策划是对现代经营手段的正常运用

在现如今的社会当中,公关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没有大众的理解、认可、相信和支持,所有的社会团体都非常难在这个生活上存在下去,在某些状况下,公司和传播媒介的联合行动也是一种最有效果的公共关系活动。由于传播媒介是大众消息传播的主要途径和载体,哪家公司的消息如果被新闻媒介所传播,用新闻的方式体现出来,那么它就能够获取在大众宣传的机会。并且,从消息的层面来看,新闻消息的可以相信的程度要比广告的大。现如今,某些公司在和传播媒介交流的时候,单单想要奉承传播媒介,就想做有报酬的新闻,或者是采用一些方式对媒体避而不及,缺少和传播媒介交流的正常的态度。现在来看正规的做法是有消息就和传播媒介交流,而不是给记者或者是某个人封口费。从传媒方面来讲,传播媒介要对公司的状况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这样就能够在活动策划的时候不至于找错对象,或者是错过了最佳的时机。第二,传播媒介要利用新闻时间号召一定的活动。比如说在神舟六号上天的时候,《半岛晨报》马上就发出了号外,而且在活动规划的时候,应该在事情之前就给广告商留了广告版位,用这样的方式提升有些公司在社会上的知名程度。

参考文献:

[1]王婷婷,孙志伟.对媒介融合下新闻实务类课程整合的研究[J]. 新闻界. 2011(08)

第5篇:新媒体传播规划范文

【关键词】中央电台 品牌建设 新媒体环境 主流媒体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品牌”是媒体的个性化烙印。在今天的“众媒时代”“泛媒时代”,媒体品牌更关乎气质、情怀,只有具备独特品牌气质的媒体才能与其他媒介形成重要区隔,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媒体品牌除了具有媒体传播功能之外,还具有版权管理、整合营销、品牌变现、无形资产增值,乃至产业链投融资等多重经济价值。现在,新媒体环境与移动互联发展方兴未艾,品牌建设更是媒体融合转型升级中的关键因素,是新型主流媒体影响力和竞争力打造的重要一环。

本文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中央电台)近年来的品牌管理推广和品牌调研为例,简要分析新媒体环境下广播品牌建设方式与路径。

一、中央电台品牌建设工作概况

(一)中央电台的品牌重塑

早在2010年4月,中央电台即开始品牌重塑工作,全新的品牌标识系统,包括主品牌及旗下子品牌的视觉形象系统、音乐形象、品牌宣传口号等。如此全面系统地进行标识是中央电台建台70年历史上的第一次。此外,中央电台还对旗下子品牌的标识进行规划与整合,建立了包括公益性、个性化、企业型和其他四类子品牌体系。目前,中央电台新品牌系统在台内已形成广泛共识,品牌标识在对外传播中得到了广泛运用。“朝夕相伴,声声不息”的品牌口号也在多个活动中得到广泛宣传,深入人心。

在由世界品牌实验室的2015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中央电台的品牌价值为117.75亿元,比2010年进行首次品牌重塑时的品牌价值(37.95亿元)溢价率超过200%。品牌排名从2010年的231位上升到203位,位列国内传媒类品牌的第20位,国内广电品牌第九位,纯广播类品牌第一位。中央电台正在通过打造现代化媒体品牌,实现从传统广播机构向“新型主流媒体”的转型发展。

(二)中央电台的品牌管理与维护

中央电台品牌价值的飙升离不开科学管理与系统维护。中央电台专门设立中央电台品牌管理委员会,下设执行机构品牌管理办公室负责日常品牌管理工作。品牌管理办公室以媒体策略研究为依托,承担了中央电台的品牌管理、监测、服务与推广等职能:一是在品牌管理工作中,颁布《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品牌管理细则》,针对中央电台品牌管理工作形成制度规范;二是制作与发放中央电台《品牌形象使用手册》,并针对新媒体多维应用场景对《手册》进行不断更新与修订;三是定期为决策层提供中央电台媒体监测报告、大型活动专项媒体监测报告,第一时间汇总、梳理中央电台正、负面媒体报道,并提出相应危机传播应对建议;四是在2015年中央电台媒体融合顶层设计战略方案中,中央电台全媒体品牌规划成为其重要内容之一,台办室承担了全媒体品牌管理的相关方案设计工作。

(三)中央电台品牌传播与推广

在品牌推广方面,中央电台品牌管理办公室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CNR”的品牌视觉标识和“朝夕相伴,声声不息”的形象口号为主题,先后组织了“中央电台创意海报大赛”“中央电台摄影邀请赛”等品牌活动。活动得到社会踊跃报名与积极参与。不仅向受众传递了“现代化全媒体主流传播机构”形象,也为中央电台的未来品牌工作积累了形象素材与传播资源。

近两年,中央电台非常重视新媒体渠道品牌推广:一是在中央电台官网(央广网)专门设立“央广品牌专区”,对中央电台的历史与现状发展进行了全面介绍;二是在更广的网络范围内,及时更新“百度百科”关于中央电台的介绍;三是在2010年开创中央电台法人微博,成为中央主要新闻单位中最早设立社交网络账户的媒体之一,成为广大网友了解中央电台的新媒体渠道,有效吸引了大批年轻受众;四是2015年特别针对手机受众以微信公号的形式组织了“声声不息配音大赛”,活动覆盖人数30万,收集音频作品数达到5000余份。在手机平台上有效传播了中央电台经典音频作品,有效传递了中央电台现代化的“新型广播”品牌形象。

二、新媒体环境下中央电台品牌诊断与调研项目

品牌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与系统工程,需要根据外部环境变化适时作出调整。值中央电台媒体重塑五周年之际,品牌管理办公室针对新媒体环境和受众结构变化等特点,在2015年集中主要研究力量对中央电台品牌建设状况进行了摸底调研,完成了新媒体环境下的中央电台品牌融合设计规划方案,以期为新媒体环境下的中央电台品牌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本次品牌调研运用方法主要有:在北京CBD地区的拦访问卷、在“问卷网”的网络问卷(两项总有效样本n=445)。对中央电台各年龄段、业务部门、职务层级等40名员工进行分层抽样定性深访、对标分析与文献研究。

(一)中央电台的品牌认知、使用现状与受众印象

虽然中央电台前期的品牌重塑与推广为中央电台的品牌传播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据本次问卷统计结果显示,中央电台目前的受众品牌认知度仍不高:有超过八成受访者表示“不知道CNR为中央电台”,因喜爱中央电台节目而主动收听的受访者占近四成;在收听广播人群中,近半数未曾收听过中央电台节目;虽然中央电台的权威影响力仍然存在,但受众品牌印象趋于老化、缺少活力。有超过八成受访者认为中央电台带给他们的是“中老年人”的印象。诚然,本次问卷调查样本量和调研范围有限,被访问者也偏于年轻化,或许不能代表中央电台品牌的普遍受众印象,但调查结果仍能给我们以启示:中央电台产品竞争力和品牌传播力还面临较大上升空间。

此外,通过定性深访还发现,中央电台内部员工对中央电台品牌认知现状有着清晰的认识,并对在新媒体环境下快速提升中央电台品牌传播力给予了较高期望。

人员A(女,47岁):“其实我觉得CNR的LOGO设计等一系列品牌重塑效果还是蛮好的。但CNR现在的品牌知名度还不高,传播广度和深度还不够。特别是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中,最好能让大家一看到CNR,就能让这个品牌的识别度深入人心。”

(二)中央电台品牌建设与管理面临的挑战与现存问题

1.新媒体环境下,中央电台主品牌是子品牌的“强力背书”,也是“影响的焦虑”。怎样处理好中央电台主品牌与新媒体品牌的关系,是央广人亟待思考的议题。

人员B (男,48岁):“我觉得央广品牌的定位不好。央广品牌给我们带来一定的知名度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困扰:多年来,我们始终无法离开‘央广’这两个字,受众总是把我们当成广播媒体。比如我们在广告合作中每次都需要反复强调,我们是央广的新媒体渠道。但我们也必须承认,我们同样担心如果离开了广播,离开了“央广”这两个字,我们就得再花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财力去宣传我们自己。这也许是我们央广人所普遍焦虑的问题――我们总是舍不得央广曾经的‘繁华’。”

2.培育品牌节目与拳头产品是打造中央电台品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人员C(男,34岁):“新媒体渠道的拓展使‘巷子深’不成问题了,现在主要看的是‘酒够不够香’。虽然我们现在有很多市场化的传播渠道,但是我们为什么到目前为止没有脱颖而出的产品?现在听众一说起来还是《小喇叭》或者《午间半小时》。”

人员D(女,36岁):“自媒体领域的传播事实上很残酷,如果主持人真的没有‘两把刷子’或者说脑子里没有东西,并且你还播音腔、传统的‘央广范儿’,那就更麻烦了。”

人员E(男,42岁):“我们现在抓‘两微一端’,抓应用软件(App)客户端,但缺少我们自己的产品。在我们开发的应用软件(App)中,哪一个又是我们主推的产品呢?”

新媒体时代,广播媒体应在紧抓媒介融合机遇的同时,对自身的众多媒介产品进行前期战略规划与统筹。哪档节目在哪个阶段是主推产品、试错产品?对子品牌的生命周期进行怎样的预判?品牌核心竞争力打造不能全盘推进,应重点突出,浓淡相宜,努力打造“央广品牌强IP”。

3.新媒体时代,中央电台对外品牌传播还需更高层次的整体规划与系统推广。

人员F(女,33岁):“央视和第一财经等媒体特别关注扩大品牌影响力,他们在播报时总是明确信源‘请听来自央视的报道……’。而中央电台的记者在播报时往往没有形成品牌意识,不会特别提到‘来自中央电台’。”

人员G(男,29岁):“虽然我们的声音会在第一时间通过新媒体占领各种客户端头条,成为首发和独家,但我们很少提到我们是中央电台的记者。并且有的说中央电台,有的说中央台、央广,没有形成统一呼号。”

不仅是中央电台,目前很多媒体机构内部都尚未形成整体的品牌对外推广意识。品牌贵在传播。对于媒体机构来说,平时关注的都是对于政策与新闻宣传,反而不具有对自身品牌进行主动传播、系统传播意识。

4.广播在对接受众方面存在先天不足,中央电台品牌建设需高度重视与受众的关系。

人员H(男,42岁):“市场化媒体从一开始就是瞄准受众的。因为他们是生产商,他们的目的就是把产品卖出去,他们首先考虑的是用户的体验。相较而言,传统媒体的用户洞察力较弱。”

媒体是连接信息与受众的重要渠道,受众印象与受众选择是媒体长期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媒体品牌,是长期以来的受众印象积累,是带给用户的最关键利益承诺。所以,媒体品牌带来的不仅是产品质的保证,更是与受众情感上的联系。而广播作为大众媒体之一,其传播特性就是“一对多”,在提供个性化信息与互动方面与市场化的商业媒体还存在一定差距。

5.对于传统广播来说,新媒体时代的品牌溢价与变现能力尚待充分开发。

人员I(男,44岁):“我们与商业平台的创业环境与体制机制不同。我认为下一步实现品牌资产投资是我们的一个屏障。”

广播媒体是以轻资产为特点的文化机构,其市场价值主要体现在以媒体品牌为主的无形资产。一个很好的例子:英国广播公司多年来的品牌溢价效应明显,利用出版、销售、许可、视频和在线等系列平台进行品牌产业链开发。例如充分利用“TOP GEAR”和“孤独星球”等品牌进行品牌许可等商业运作,开发产业价值。新媒体时代,我国的新型广播要致力于统筹品牌资产积累效率最大化的问题,通过品牌的延伸、并购、特许、整合和国际化等方式,盘活媒体品牌潜力,实现无形资产市场化、资本化,为广电对外投资拓展新渠道与新空间,从而实现社会效益和市场价值的有机统一。

(三)中央电台品牌发展思路与建设路径

1.新媒体环境下,党和政府的政策支持是广播品牌长远发展的基础。

人员J(女,47岁):“作为中央主流媒体,国家电台首先要得到中央的政策支持。没有中央政策的支持,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新媒体互联网公司‘烧钱’靠的都是资本支撑。而我们需要依靠中央的支持,比如在扶持文化产业、融资、新媒体上市和人才引进等方面能否得到相对宽松的政策支持十分重要。”

2.发挥中央电台的导向性、权威性与公信力是强化广播品牌的根本立足点。

人员K(男,46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这几个字就说明了她的出身。‘中央’代表,代表权威;‘人民’就得让老百姓满意;‘广播电台’说明了传播载体。中央电台在新媒体时代寻求转型,一定要坚守住‘中央’和‘人民’,但通路、渠道和终端可以改变。要发展好我们的高速公路广播、对少数民族广播、对台港澳广播和应急服务等业务,利用好互联网电视和手机电视集成牌照。”

人员L(男,50岁):“中央电台塑造品牌一定要把公信力做好。只要中央电台播出的东西一定是真实的、权威的、可信的。”

3.让广播品牌面向互联网、车联网等未来趋势。

人员M(男,52岁):“现在网络已经覆盖到了全球的每个角落,就像空气和水一样,已经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方式。网络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现在互联网的逻辑已经涵盖商业、管理、哲学等各个方面。我觉得现在提及“互联网思维”已经不够了,我们迫切需要了解的是‘互联网逻辑’。”

人员N(男,33岁):“传统的广播节目制作流程是以播出为终点的。而移动互联时代,节目播出只是刚刚开始,我们既可做音频,也可做视频,进而形成受众的点播或消费行为,实现节目产品的商品化,真正让我们的听众变成消费者。”

人员0(男,33岁):“我特别恐惧的是苹果的车载系统Carplay。假如有一天当Carplay真正进入中国车载市场,而中央电台广播没有进入Carplay的‘第一屏’,央广品牌就将在车载市场面临边缘化。”

人员P(男,37岁):“现在很多单位都在做车联网布局,包括腾讯、考拉FM。我认为对于腾讯和音频公司来说,他们的真正短板在于内容。而内容服务却恰恰是我们的长项。未来,我期待我们也可进入到车联网应用软件(App),甚至可以通过互联网进入到火车和飞机。”

4.增强广播品牌的互动性与亲和力,重塑中央电台新媒体时代的品牌个性与受众印象。

人员Q(男,46岁):“要增加中央电台的亲近感,这种亲和力应该在我们品牌的实施行为当中去实现它,比如我们在节目内容的体现、品牌活动、对外形象和报道方式中增加一点清新和亲切的时代感。此外,我们品牌的个性应该从原有的定位基础出发,再增加点亮色。我们以前的品牌定位有点‘老’,我们以后应该往‘中年’、不保守、有活力的方向发展。”

人员R(男,48岁):“我们未来大可不必抱着‘整装优势’不放,而更应该关注异军突起的个别节目、个人主持人和个性化项目。我个人的观点是与其整装待发,何不干脆百花齐放?!”

5.整合中央电台现品牌架构层级、形成品牌架构的规模与矩阵效应。

人员S(男,43岁):“我们做品牌不应仅仅立足于五年设想,而应该面向未来十年、二十年。对现在的中央电台来说,旗下的17套频率和产业经营都到了一个亟待整合的阶段,也是一个大整合阶段。”

人员T(男,46岁):“怎样处理好CNR主品牌和旗下独资公司品牌的关系,比如我们的某些新媒体的独立品牌已经打出去了,那么怎样把他的理念和个性融入到主品牌?怎样可以既设计出和主品牌相匹配的产品,又能保留相对独立的子品牌个性?这都是我们需要花功夫去解决的。我还是希望中央电台的各级品牌之间能够实现深度的融合。”

方向比速度重要,战略比战术重要。新媒体环境的发展倒逼传统广播媒体重新审视现行的品牌战略规划是否依然适应今天的传播形态。目前,中央电台应顺势而为,对五年前制定的四级品牌架构进行重新梳理与评估,对新机构品牌和独立子品牌进行系统战略重构,特别是要对新媒体客户端等产品进行先期的品牌定位、品牌包装与营销规划。改变一些子品牌命名和设计的“各自为战”局面,规避中央电台品牌重复建设内耗与对外传播风险,最终形成具有整体合力的品牌矩阵,让主品牌与子品牌之间事项良性互动、支撑与机遇共享,产生媒体品牌的聚合效应。

6.继承和发展中央电台品牌架构表现秩序与品牌架构管理秩序。

人员U(男,42岁):“我觉得没必要搞单一品牌,因为单一品牌看起来只是形式上的统一,实际上是扼杀了创造力,而且影响了子品牌的自由发展。因为不管衍生品牌如何发展,将来的利益肯定是和中央电台相关的。”

在中央电台品牌标识的视觉呈现上,现多采用以CNR为主体的“单一品牌”架构,但在新媒体B2C领域的视觉呈现上,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考量。从品牌标识规划层面来讲,“单一品牌”容易在受众心目中产生心理定势,不利于集团产业的延伸,新媒体业务得不到凸显。此外,如果在子品牌面临传播危机时,也容易对主品牌产生“一损俱损”的负面影响。所以,鉴于品牌构架的包容性与空间性,中央电台可以考虑建立独立于主品牌之外的融媒体品牌。融媒体品牌有助于和客户、受众的生动化沟通,更为市场化,更加便于对外推广。另外,品牌规划还应遵循“继承性”原则,中央电台的新媒体品牌还应对中央电台既有品牌元素有所体现,形成逻辑性关联。

第6篇:新媒体传播规划范文

传统媒介环境下,不同媒体的信息传播范围都有边界,但是,随着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消解了媒体之间以及媒体在地理空间上的区隔,企业的媒介资源管理便随之失去了边界,以网络为传播平台的新媒体环境仿佛与整个世界一样辽阔,再也不会有一件事因为发生地偏僻就可以与世隔绝。在此情境下,不同的企业营销和品牌推广部门心态的变化方向并不一致:乐观者以为,在全新的媒介环境下,平台、空间、信息主体都没有了限制,企业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在任何时候将任何信息传播到任何地方;悲观者则认为,在这样的环境下,信息传播的过程再也无法控制,甚至你无法预测下一秒钟网络上会出现什么与企业和品牌相关的负面信息。事实上,就像多年前很流行的一则寓言故事《小马过河》中妈妈对小马说的那样,河水既没有松鼠所夸张的那么深,也没有老牛所描述的那么浅。真实的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的形象管理和品牌传播既没有悲观者想象的那样不堪,也没有乐观者想象的那样美好。关键在于企业作为传播主体在不同的时令、不同的地方、采用什么样的强度,有了这些条件才能知道企业能够取得什么样的传播效果。而这一切都取决于企业对媒体资源的整合和调控能力。

时间节点的把握

时间节点的把握可以从两个角度考虑,一是企业的整体营销和品牌传播战略上的时点选择;二是新闻媒体的传播热点的对应选择。

先说与企业整体品牌营销传播战略的一致。这方面,传统的新闻宣传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东西。时代对新闻时点的选择有过三种划分,即新闻、旧闻、不闻,要求新闻媒介对新闻要有所选择,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或急或缓或舍。今天,因为信息传播环境已经发生根本改变,管理部门对于大众传媒的属性也有了新的认识,因此,在面对热点问题或突发事件时,大众传媒已经很少有拖延或是回避的情形。但是,对于企业带有公共关系色彩的主动传播而言,新闻、旧闻和不闻的定律依然有其借鉴价值。

对于配合品牌传播战略和整体营销战役的大型公关活动,当然是传播得越及时越好,不但要及时,最好能够现场直播,将活动的价值诉求通过尽可能迅捷且影响面广的传播渠道到达目标人群;对于那些与传播战略框架不协调,但对企业形象和品牌传播有价值的其他信息,则可以通过推迟时间,在恰当的时间向公众传播,虽然就信息的时效性而言,它已经成为旧闻,但是,从企业把握传播主动权,有效控制信息节奏以达到最佳传播效果而言,却是最合适的;还有一些事件或信息,因为其对于企业形象和品牌价值可能存在负面影响,企业应该有较好的传播应对策略,一方面企业内部做好事件的处理工作,同时将事件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用社会关注的有利于企业声誉提升的信息淡化负面信息的影响,但是不要做文过饰非的傻事。

前不久,故宫在接连出现负面新闻时所表现出的传播策略失当,便是一个反面教材。先是文物被盗,接着是锦旗上出现别字,再接着是建福宫建顶级私人会所,一时间,曾经作为国人心目中的文化圣地而存在的故宫变得声名狼藉。这种情形下,故宫方面最好的策略是在内部整改的同时淡化媒体和公众的关注。

再说与媒体传播节奏的对接。在中国,大众传媒承担着社会责任和舆论导向的功能,因此,在党和政府重大活动和重大决策出台之时,大众传媒也会有相应的报道热点。如果企业能够根据形势的变化,与相关的资深媒体人充分沟通,就能够在恰当的时点将企业的亮点与媒体报道的兴趣点相结合,生发出有利于企业品牌和形象提升的传播效果。

当然,不同的媒体在不同时点感兴趣的方向不同,全国性的媒体和区域性的媒体不一样,大众化的媒体和行业性、专业性的媒体有分别,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营销传播的战略规划,选择媒体类型,关注不同覆盖范围的媒体对于报道内容的侧重点。

覆盖范围的把控

就企业形象维护和品牌推广而言,有些信息是需要让尽可能多的社会公众知晓的,有些则是需要向特定人群传播的,还有一些则是要直达重要的利益相关者的。因此,对于企业公关和营销人员而言,在决定一项传播行动时,既要把握好推送的时点,也要把握好推送的范围。按照信息扩散的范围和人群取向,在传播方式的选择上主要有这样几种类型:内部传播、行业传播、分众传播、大众传播。

内部传播实际上就是企业组织内部的信息传播,在关系到企业文化建设层面的众多方面,在组织内部统一观念和行动的关键时刻,有效的组织内部传播非常重要。企业形象和品牌影响力看起来是通过对外宣传推广而形成的,实际上,它的起点在于企业员工的内心。很难想象,企业内部员工对于企业文化和品质都没有基本的认同,他们作为一个社会主体,在与社会公众接触时会对企业的品牌和形象产生提升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赢得行业声誉也是企业形象建立和品牌价值提升的重要环节。虽然说企业的品牌最终存在于消费者的心理阶梯中,但是,没有同行业的基本认同,没有在本行业中的基本话语权,赢得市场竞争的话语权基本上不可能,除非你一开始进入的就是一个天然垄断的行业。既然大多数企业面对的都是竞争性的市场,那么,就要重视行业内的传播,在赢得同行尊重的同时获取行业内的话语权,为企业品牌价值的提升做好专业领域内的准备。

通过组织内部传播和行业内的传播,从而获得企业价值的员工认同和企业认同,这样的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要在时点选择和节奏把握上有充分的战略规划。以此为基础,向目标消费人群进行推广和传播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在向公众传播企业形象和品牌的时候,是大众传播还是分众传播,取决于企业针对的市场是大众市场还是小众市场,目标人群是否清晰。如果是日常消费品,社会公众都是目标消费群,那么,在传播时就可以选择受众覆盖面尽可能大的大众媒体;如果是特定人群的消费品,他们的喜好和生活习惯非常清晰,那么在媒体选择时就要充分考虑那些在特定人群中口碑好、影响大的分众媒体。如何有效区分大众媒体和分众媒体,以及分众媒体的覆盖人群是否是企业的目标人群,这是又一个专业领域的事,因为篇幅的限制,只能另文阐述了。

当然,就覆盖范围而言,新媒体也是值得关注的,虽然现在许多新媒体尚处于成长期,有时它们的目标定位还不十分清晰,但是,受它们影响的人群数量正在不断以加速度增长,怎样有效地将新媒体纳入整个媒体格局中考虑,从而形成最有效的传播覆盖,这是企业面对的一个全新课题。

传播强度的选择

把握好时间节点,选对了恰当的传播范围,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传播的强度了。所谓传播强度,就是在一定的时间段内,信息传播的量与频次的大小。比如有些汽车经销商,在某一特定时点,会在目标市场内的所有类型的媒体上,采用地毯式轰炸的方式,广告、软文、专题节目全部上阵,这就是高强度的传播战役。也有一些化妆品品牌,它们并不强势轰炸,但消费者总会不经意间在一些颇具品质的媒体上接触到,这就是在一定的传播规划统领下循序渐进式的传播。

对于企业而言,在传播强度上究竟是和风细雨还是狂风暴雨,取决于作为传播者的企业公关和营销部门事先制定的传播目标和传播策略,也取决于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同时还与常规性传播还是突发事件传播有关。品牌成长期的企业与品牌成熟期的企业,在传播方式的选择上自然有不一样的考虑。另一方面,如果是品牌推广和影响力维护式的常规传播,只需根据计划按部就班便可;如果是遇到重大的突发事件,特别是引起公众强烈关注的事件,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只要与企业相关,就是企业形象传播的关键期,一招不当,后果严重。前不久故宫由文物失窃引发的一系列事件,由于应对失当,严重强化了公众对故宫作为一个文物机构的负面情绪。可以算是传播方向和强度都不成功的反面教材。

再看一看西方较为成熟的跨国企业是如何把握传播时点、范围和强度的。以下是2004年7月美国杜邦公司面对“特富龙”事件的应对历程:

7月9日,美国环保署宣称,杜邦“特富龙”的关键原料――全氟辛酸铵,可能会致癌或影响生育;

7月15日,杜邦(中国)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任亚芬、杜邦(中国)氟应用产品部技术经理王文莉做客新浪嘉宾聊天室;

7月18日,“特富龙俱乐部自在下午茶”活动在上海举行,杜邦中国的代表徐军接受记者访问;

7月19日,杜邦中国集团北京分公司公共事务部经理接受电话采访表示,媒体对杜邦不粘锅的报道与事实有偏差;

7月20日下午,杜邦中国公司在北京召开媒体见面会。接着,美国杜邦总裁贺利得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承诺“我们可以拿整个杜邦公司的名誉作担保,杜邦不粘锅绝对安全”;

10月13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特富龙的检测结果,证明特富龙无毒;

10月14日,有关特富龙无毒的报道通过各种媒体向公众传播。

第7篇:新媒体传播规划范文

随着我国教育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今全国各高校都开始进行信息化平台的搭建工作。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专业化人才涌现,对现实的教学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当前教育行业发展已经进入了快车道,高校信息化的覆盖范围逐渐加大,倒逼学校在诸多板块进行重组。教学作为高校的重中之重,自然离不开信息化系统的开发、建设,这对于提高学校综合实力,强化办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当前各高校都必须以现代的教育新思维做好教学管理工作,不断优化信息化平台的搭建工作,促进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走向更高水平。郭亦鹏的《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吉林大学出版社2016年6月出版)顺应时代要求,从高校教学信息化管理入手,深入分析了高校信息化教学、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高校信息化教学方法、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策略等诸多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理论和实际应用问题,内容详实丰富,脉络清晰,逻辑严谨。

该书重点突出,从信息化基础设施、应用基础平台、电子资源、管理信息化、教学科研信息化等方面讨论了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同时从教学理念的转变入手,针对营造信息化环境、加强高校队伍建设、搭建科学的管理信息系统、制定有关规章制度等问题,提供了有效的策略。在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作者从信息化教学及其特征、信息化教学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对教师的影响、信息化教学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四个方面展开,抓住了碎片化时代信息化建设实际面临的问题,并提出高校信息化教学管理必须通过应用信息管理类软件实现高效、高科技、便捷的办公环境,唯有这样才能适应当前日益丰富的高校办学环境,满足日益增长的招生规模。

如今的高校教学办公环境下,提升现代教育科技水平、实现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全覆盖已经成为未来高校改革的必然趋势。我们要特别关注在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的传播策略,新技术的传播不仅仅靠工具的有效使用,还包括媒介特定的语态方式、符号形态,因此必须针对新媒体的运用进行归纳和总结。在当前新媒体的语态下,高校在信息传播的管理方面呈现多样化态势。一方面,新媒体传播渠道必须顺应时代要求,符合传播和受体之间的有效互动;另一方面,高校教学管理者需要转变以往的传播思路,研究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的传播策略,创新传播技巧,优化传播内容,丰富传播形式,从信息传播最初的设计入手,减少传播渠道的层次,弱化噪音传达,不断提升传播技巧。

在现阶段,众多高校都已经引入信息化管理平台,但是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较为典型的问题,一方面在教学的管理系统开发设计上,一些高校对技术的依赖性非常高,存在过度依赖市场影响力较高的品牌,却较少参与实际的合理性设计和模拟中,这种方式与实际的运用往往存在一定的脱节;另一方面,高校固有的基础信息亟待精准化,由于很多高校存在海量信息且很难进行核实校对,因此在实际的信息掌控上存在偏差,从而导致录入信息的参数值不准确,造成教学信息的有效性降低,准确性不够,从而影了使用。在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的传输要多方面从传播学的角度进行设计规划,在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的传播中,我们结合该书中的理论和实际应用情况,可以归纳以下几个在教学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首先是合理规划与设计教学管理系统。从日常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出发,合理考虑其应用性、实用性。其次要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因为一旦管理系统搭建起来,相关参数会影响到很多测评结果,包括信息安全、信息上传、信息统计,要确保数据规范,便于管理和统筹。最后要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素质。科学高效的信息化教学管理必须靠管理人员严格科学操作实施,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创新能力同样重要。新媒体越来越成为高校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主要途径,高校要积极创新传播的方式、内容、形式,从多个维度进行有效传播,这样才能营造高校适应新媒体环境的土壤,更好地促进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的传播。只有将师生的媒介素养摆上重要议程,减少行政权力对媒体的影响和干扰,才能推动媒体变革和高校教育的共同发展。

第8篇:新媒体传播规划范文

ATP1000上海新闻会;“鸿动中国”全国六城市的球童选拔赛;上海ATP1000大师赛;球手维克梅耶尔爆出美网黑马;牵手央视网;海南国际环岛自行车赛――这一幕幕品牌大事件见证着鸿星尔克的2009品牌营销之路的独到匠心。

依托国际赛事,助力品牌打开国际视野

2008年岁末,鸿星尔克正式签订首次落户亚洲的顶级赛事――上海ATP1000大师赛,成为5年的官方合作伙伴,此举明确了2009年品牌营销的战略重点,相关的整体推广规划随即展开。随后的球童选拔赛和一系列推广活动全面开花,各区域推广活动如火如荼。

赞助这场ATP赛事,跟品牌以往赞助西甲、NBA等赛事有所不同,以往只是简单的品牌曝光,此次是深度合作,用我们的品牌核心产品与其合作,目的只有一个:让世界认识ERKE。让世界体验我们的产品,迅速推进我们的国际品牌战略,拓宽视野,瞄准未来,做世界领先的服饰品牌。

凭借慧眼识金,闪出品牌推广亮点

从奥运首金开始,到签约朝鲜,助力朝鲜挺进南非世界杯;从签约ATP1000到美网四强黑马――维克梅耶尔――似乎所有的媒体和业内人士都十分惊讶鸿星尔克的“慧眼识金”。

但事实上,我们事先通过科学的内外评估、调研分析,才确定要赞助的项目,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和目的。选择球员也是如此,除了评估之外,球员对于品牌的认可度也是重要的测评标准。

整合各方资源,推动品牌传播影响力

如今的信息时代,整合资源在品牌策略上已经上升到更高的层次,任何一次品牌推广策略的制定都离不开“多兵种联合作战”,赛事、媒介、公关、企划――一个不能少。

2009年鸿星尔克的品牌传播策略就是:围绕重点,整合传播,立体推广。从ATP1000赛事到环岛赛,都是集中各个板块的优势火力,联合作战。每个参与板块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寻找突破点,从而提出方案汇总,确定联合推广方案。

第一,品牌资源整合

上海ATP大师赛是久事赛事公司承办,鸿星尔克作为荣誉赞助商的倾情参与,使得赛事的推广有了新的创意。之前,赛事都是依靠上海本地的区域优势进行传播和球童召集的,鸿星尔克成为赞助商之后,经过讨论决定利用这次赛事进行全国巡回推广,继而达到赛事+企业品牌推广的双重目的。双方在资源配置上进行了梳理、整合,久事赛事公司拿出专业资源,从人力和政策上进行协助,企业则利用自己的全国渠道和策划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形成执行策略,从而达到令双方满意的效果,企业也从中获得了品牌和销售业绩的提升。

第9篇:新媒体传播规划范文

一、城市形象传播的内涵

(一)什么是城市形象

城市形象,就是指人民群众在传播媒介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亲身经历对城市产生的一种印象或者是感知。美国的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德福认为,城市形象可以笼统的分为有形城市形象以及无形城市形象两种。其中,有形的城市形象包括城市的地理位置、区域特征、交通建筑以及卫生容貌等;而无形的城市形象则是指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风俗、市民的精神面貌以及科技技术等。

(二)城市形象的特点

第一,综合性。从以上的描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城市形象既包括物质因素:城市的街道、桥梁以及建筑等;还包括精神因素:城市的方针政策以及价值观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才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形象。

第二,独特性。每一座城市在发展历程中,总会形成各不相同的风俗习惯、人文内涵以及行为特点等,同时还会在这个基础上延伸出各自的价值观、规划方案以及文化理念等,这就使得每一座城市都具备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又使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独特性以及优势,增加城市的“辨识度”,让城市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在对城市形象进行传播时,体现它的独特性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第三,标识性。城市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个体,同时它的数量也是庞大的。因此,为了让一座城市脱颖而出,相关的城市规划人员应该对城市本身的特性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来归纳总结出一系列的标识,通过这些标识来将这座城市与其他城市进行区别。这些体现城市形象的标识具有很强的辨识度。

二、新媒体艺术的内涵

新媒体,简单来说就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及数字技术,来对事物进行传播的新型媒介。它不同于以往传统的传播方式,它的传播速度较快,所包含的数据信息量也较为庞大,并且融合了多种媒介,在最近几年,已经广泛的运用在对城市形象传播的大潮中。

新媒体艺术,是一种可以和新的媒介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新艺术形式,由于它的优势比较突出,受众也比较广,因此,新媒体艺术可以在对大众的审美以及品位进行提升的同时,也更容易让大众所接受。在这种形式下,国家提倡用新媒体艺术塑造以及传播城市形象,可以实现城市文化、政治以及经济的更深层次的发展与进步,这也是未来我国城市发展的必要手段。

三、新媒体艺术对城市形象传播的影响

(一)新媒体艺术在城市形象传播的现状

一个好的城市形象,可以对当地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带来积极作用。而以往传统的传播媒介中,城市的形象如何,主要有政府严格把关,将那些不利因素全部剔除,只向世人展示城市美好的一面。而在新媒体背景下,城市形象传播系统在新技术以及新工具的带领下,变得更加复杂以及庞大。现如今,有很大一部分城市都加大了对城市形象塑造以及传播的投入力度,并且从中获取了相当丰厚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此外,运用新媒体艺术所拍摄的城市宣传片,也在电视频道中被反复的播放。我国对城市形象的塑造与宣传手段还处在初级阶段,需要政府与人民共同努力来进行完善。

(二)新媒体艺术对城市形象传播模式的改变

第一,从单向传播变为互动传播。以往传统的传播过程基本上都是单向直通的,尽管有些报纸或者是杂志会设置反馈机制,但是反馈的时效性差。现如今,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反馈的途径都转移到了网络上。抛弃了以往的传播模式,使人民大众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实时的自己的意见以及感受,与此同时,人们了解城市的途径也逐渐增多,使人们也能参与到城市形象的塑造以及传播中去。通过这一途径,城市的规划阶层可以对反馈的信息以及建议进行归纳总结,以此作为参考依据,及时的对不恰当的地方进行调整,从而使整个城市的形象更加的完美。

第二,从单一传播变为多元传播。由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人们在过去对城市形象的了解途径比较单一,比如报纸、杂志等,而且总是处在被动接受的位置。而新媒体艺术的出现则大大改变了这一现象,不管是政府权力部门,还是广大人民群众,都可以对城市形象传播发表自己的建议。除此之外,以往传统的传播媒介功能也比较单一,像报纸只能用来阅读,广播也只能用来收听,人们无法对这些信息进行更进一步的传播。而新媒体艺术则可以将多种技术以及功能合理的结合在一起,让人们能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对城市信息的传播、处理以及二次传播,最大限度的保证了城市形象传播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第三,从大众传播变为分众传播。在我国以往传统的城市形象传播中,比较着重于大众传播。而新媒体的出现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一现象,它提倡将大众细分为不同类别的受众。根据研究表明,改变受众态度的可能性往往取决于信息的可靠性,但是由于受众自身的特点不同,媒介传播信息的效果也会收到影响。所以,在传播环境中确立受众意识,将受众的性格、宗教立场以及文化水平等进行综合评价,对受众在整个传播市场中的地位以及所属媒介传播内容的特点来进行界定,以此来构建一个有序的传播氛围。

四、城市形象传播中新媒体艺术的作用

(一)对塑造城市文化形象的作用

城市的文化形象,主要体现在它本身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比如说博物馆、美术馆以及图书馆等,这些建筑是构成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元素,对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也起着关键性作用。以博物馆为例,随着老百姓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而国家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就将博物馆也融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其中,运用新媒体艺术来对博物馆进行建设,可以使广大人民群众能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博物馆的文化核心以及价值观。具体来说,运用新媒体艺术实现博物馆文化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第一,对博物馆内的藏品而言。运用新媒体艺术,管理人员可以将藏品的数据信息进行收集、整理、检索以及传播,在藏品信息采集阶段,可以建立一个数据库,来实现对它们的公共服务能力。通过这一形式,可以使博物馆文化以及大众的距离进一步缩短,是城市的文化形象传播更加的有效;

第二,建立数字体验馆。在博物馆内建立一个数字体验馆,根据不同的功能,可以划分为藏品体验区、产品互动体验区以及博物馆理念信息展区等不同的分区。在体验馆中,要科学合理的将图片、视频以及文字等进行融合,对藏品的背景以及内涵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是整个展览过程更加的直观立体,以此来提高参观者的探索热情;

第三,建设网络博物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将网络传播手段引入到博物馆文化传播中,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互联网作为一个博物馆文化传播的新平台,可以将博物馆的基本信息、馆内藏品的知识以及展览的信息等快速的展现在世人面前,让博物馆的文化传播不受地域以及空间限制。此外,博物馆还可以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对藏品背后的故事进行真实再现,使人们加大对它的认识。

(二)对塑造城市环境形象的作用

在城市环境形象塑造中,运用新媒体艺术,可以进一步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而且它能够影响的环境因素也比较全面,以视觉环境形象为例,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实现:

第一,对户外广告设计而言。人们对一座城市进行了解,最直观的就是从城市的户外广告设计来实现的。城市的户外广告,可以让人们对城市的文化品位以及城市精神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而以往传统的户外广告设计中,有很多内容与城市本身的文化品位及其不符,因此,为了缓解这一现象,引入新媒体艺术就势在必行。举例来说,现代城市中,LED显示屏媒体已经被广泛的运用在城市形象传播中。它可以通过先进的发光二极管技术,来对动态视频进行循环播放。将LED显示屏布置在人流量较大的商业中心、文化中心以及交通枢纽等区域,可以让城市形象传播的效率进一步的提升。

第二,对城市景观建设而言。在城市景观打造中,合理运用新媒体艺术,可以进行另类景观的打造。打个比方来说,可以用电子园林代替原有的园林景观,在电子园林中,人们可以和花草树木进行交流,甚至可以对话,将人们能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通过这种形式,可以最大限度的使城市景观升级成为人的景观。

(三)对塑造城市符号的作用

在塑造城市符号时,新媒体的加入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符号的功能。人们通过这些特殊的城市符号,可以对城市本身的风土人情以及文化气息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