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互联网金融概论范文

互联网金融概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互联网金融概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互联网金融概论

第1篇:互联网金融概论范文

在用户方面,互联网越来越普及,互联网金融渐渐成为用户最主要的金融消费方式,金融业务也随之增加;在技术方面,搜索引擎、数据挖掘、无线网络以及元计算等技术的迅速发展,有利于互联网作用的充分发挥以及筛选信息功能的添加,并且彼此的信誉度也得到提升。互联网金融就是在以上用户因素和技术因素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随着互联网金融日渐兴起,能够更有效的对交易费用进行控制,用于信息处理上的费用也相应减少,隐性成本被消除,有利于为居民带来便利的金融服务。

2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金融模式的影响

(1)面临金融中介弱化的风险网络技术的应用减少了信息获得和交易产生的费用,商业银行面临金融中介角色的弱化,特别是移动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等技术的出现,资金供需双方直接进行资金融通的活动,降低了对商业银行的依赖程度;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巨大,供求双方的匹配无需借助商业银行,后期交易工作由双方自行进行,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支付与结算操作冲击着以商业银行为主的传统融资;互联网金融的诞生颠覆了传统的传递信息方法,尽量避免了信息不对称,交易双方通过互联网即可实现有效沟通,导致商业银行传统优势日益减弱。

(2)冲击商业银行金融支付地位通过商业银行可以进行支付,由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出现,改变了商业银行传统的线下支付方式,支付功能收到一定影响,与此同时,第三方支付的快捷支付功能使商业银行金融模式受到巨大影响。互联网金融业务内货币存在的形式越来越虚化,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功能日益增强,使商业银行支付支付结算功能弱化,但支付功能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功能,互联网金融的兴起给商业银行的金融交易带来很大的冲击。

(3)小企业金融服务模式应进行创新实际上在传统贸易中就已经出现供应链金融。一整条供应链呈现出“微笑曲线”,核心企业是最为关键的环节,上下游资金、货物方面的管理工作很严格,上游出现赊销现象,下游出现赊购现象,以至供应链资金周转不开。许多银行无法充分了解和掌握小微企业真实情况,放款速度比较慢,如果安排专门人员进行监控,对每笔资金的流向进行严格审核,将导致人工成本上升,还要应对可能存在的监管风险。

(4)冲击商业银行金融业务的收入来源网络金融业务的日益兴起彰显了价格功能,利率市场化趋势已然形成。正是由于这种情况,改变了银行固定利差大锅饭,对于市场交易双方的价格偏好,可以通过互联网金融模式客观的体现出来,有利于更好的实现交易。

3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应对的策略

(1)提升央行自身的宏观调控水平。中央银行在中国经济中发挥着宏观调控作用,应当对原有的金融体系进行严格管理,与此同时,还要对互联网金融业务、货币政策及其中介指标,与其他相关宏观经济理论进行研究和总结。在互联网金融冲击下,推进了国家现行货币体系的变革,通过宏观调控更好的控制货币的发行量。

(2)加强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近年以来,商业银行开始加大产品的创新力度,对此人们众说纷纭,但由于传统银行业垄断优势,影响了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以至在市场经济中处于日趋被动的地位。为了改变商业银行的现状,必须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将其转化为未来发展的优势,经过不断改进和创新推出金融新产品,在新形势下,竞争方式和手段较之以前更加灵活和多样。

(3)商业银行改变业务经营模式。面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商业银行积极改善经营策略不失为明智之举。商业银行通过在战略规划方面做出相应调整,结合实际有针对性的策划经营战略;对战略定位做出调整,利用网络提供服务,与第三方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可以实现网上支付、投资理财等多项服务;还可实行战略联盟,企业并购重组,寻求一种新型经营模式,才能抵抗互联网金融的强大冲击。

(4)扩展业务渠道。商业银行和电商平台各有优势,银行可以做支付平台,电子商务可借助网络资源发挥其优势,若将两者有效结合,供求双方能够成功完成交易。商业银行进驻电子商务市场,商业银行应大力度的推行手机银行,在移动支付市场抢占一席之地;其次,商业银行要自己构建电子商务平台;最后,银行跟电商合作,综合经营各项金融业务,不仅拓宽了金融服务领域,还可以实现金融服务手段的多样化,从而使商业银行能够满足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

(5)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互联网金融具有成本低、效率高、覆盖广的特点,但也很容易发生风险。前期投入资金较多,无固定模式,技术发展较快,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为了提高系统安全性和稳定性,确保客户信息安全,这就对互联网金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业银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选择金融业务运行模式,尽量避免失误。

4结语

第2篇:互联网金融概论范文

随着网络和移动终端的发展,网购逐渐成了人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一个由此而来的新兴行业――电商,也正式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为了培养更多的电商行业的专业人才,2001年教育部批准高校开设了电子商务这个专业。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从一开始人们对网络购物的将信将疑,到2016年淘宝“双十一”期间1207亿人民币的成交额,电商行业的发展已经超乎了人们的想象。

然而,也正是因为电商在实体商品交易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让很多人对电子商务这个专业有了先入为主的思维:电子商务?不就是教你开网店吗!如果电子商务专业的本质就这么简单,那如何解释为什么在千万个开网店的人中,没有人能成为第二个马云呢?

不是只有淘宝才叫“电商”

很多人都简单地认为,电子商务等同于网购。当你要开始学习和认识电子商务专业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拆掉你脑海中这个错误的思维之墙。

电商,顾名思义,就是在互联网电子信息基础上开展的商务活动,其本质是商业。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的学习范围与商科专业的学生一样,包含实体商品交易、虚拟产品交易,当然还有与商业最紧密相连的金融交易。在电商行业中,除了我们熟知的淘宝、京东等以实体商品交易为主的电商网站,也包括携程、滴滴打车、美团等以提供服务为主的电商平台。而电商在金融交易中最成功的范例莫过于拥有4.5亿实名用户的互联网金融交易平台支付宝。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电商已经不再是一个独立的行业,而是与各行各业都紧密相连的行业。在网络游戏中,电商的交易对象是游戏中的虚拟物品和特权服务;在文学阅读网站中,电商的交易对象是电子文件;在视频网站中,电商的交易对象是我们无法下载存档的一段影像……

不会写段子的程序员不是一个好的生意人

从目前已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的高校教学设置来看,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将其设置在商学院或经管学院,另一类将其设置在计算机类或信息类学院。

从商学类专业的角度出发,在电子商务交易双方无法面对面交流和接触的前提下,如何通过沟通来捕捉消费者和客户,如何设计合理的交易销售过程来提高效率,如何管理人员和分配资金,还有市场推广、品牌建设、产品开发、客艄叵倒芾淼纫幌盗形侍猓都是要通过相关的课程学习才能够掌握的知识。而从计算机类专业的角度出发,学习计算机课程,培养互联网思维,能通过编写代码搭建一个安全便捷的交易平台,利用大数据来分析消费行为,设计出简洁美观的Web前端页面,则是你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除了涉及商学和计算机,电子商务还融合了管理学、法学和物流管理方面的知识,是一门新型的交叉学科。电子商务专业的主要课程包括计算机网络原理、电子商务概论、国际贸易概论、ERP与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Web开发技术、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数据库应用、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等。

现在你还觉得在大学里学习电子商务专业,是教你如何开网店吗?

高校推荐:西安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江西工程学院、河南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郑州财经学院、泉州信息工程学院、湖南信息学院、广东东软学院等。

电子商务专业的下一秒

电商行业的发展时间虽然只有十几年,但是它改变了我们对购物、支付方式和网络的认知,改变了以线下为主体的商业模式。就像电视、电话这些曾经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科技产物一样,电商已渐渐地成为一种“润物无声”的生活常态了。

据媒体报道,电商行业巨头阿里巴巴公司从2017年开始将不再提及“电子商务”,这意味着“电子商务”这个词可能很快就被淘汰。但这并不是结束,而是电商行业新局面的开端。在未来,线上线下和物流相融的“新零售”模式,智能个性化的商品,更加公平透明的金融交易,大数据和网络计算新技术将成为行业重点。

作为一个朝阳产业,电商及周边相关行业也产生了巨大的人才缺口。日益增长的需求和人才缺乏之间的矛盾,已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电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在大部分电商企业中,无论是对基础实操人才还是对高级技术人才都有极大需求。

尽管如此,我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就业率却不甚理想。毕业生的就业领域主要分为两大方向:一个是与计算机相关的技术方向,另外一个就是非技术方向。如果选择技术方向,较容易找到工作,而且薪酬较高,但是技术开发工作比较辛苦、压力也大;如果选择非技术方向,找工作会比较难,初始工资比较低,这一类工作有电商客服、网络推广、网站策划,等等。目前,高校的电子商务专业都面临共同的问题:由于电子商务专业发展时间较短,还没有形成稳定而系统的课程体系,缺乏有相关工作或研究经验的授课教师,导致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多而不精,就业针对性不够强和专业人才培养远远无法满足行业发展需求的尴尬局面。

条条大路通电商

在今天“互联网+”的创业浪潮中,很多人选择电商作为自己的创业首选。只要你有创意、敢创新,借助网络中的电商平台就能开创自己的一片新天地。要想搭上这趟高速前进的行业列车,并不只有报考电子商务专业这一条路。

电子商务作为一个多学科知识体系交叉的专业,与之相关联的专业有很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物流管理,等等。下面为大家简单介绍其中的两个专业:市场营销和数字媒体技术,看看这两个专业是如何在电商中发挥作用的。

市场营销:“用户思维”+“极简思维”+“流量思维”

很多人都把市场营销理解成为销售,其实这两者之间并不是等同关系,而是包含关系。市场营销包括市场分析、市场选择、市场定位、产品开发、价格定位、开拓渠道、产品宣传、顾客关系经营等一系列经营活动,销售只是市场营销中的一个环节。

在电商行业中,互联网思维给市场营销活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网络受众面广、传播效率高的特点,让所有的营销活动效果都能得到最快和最大的w现。互联网思维下的市场营销强调“用户思维”,即通过网络数据洞悉市场,根据不同人群精准定制产品,以用户需求和用户体验为一切活动的中心。其次是“极简思维”,优秀的产品是一切营销活动的根本,将产品性能和服务做到极致,加上简约美观的设计,利用社交媒体、网络媒体开展“口碑营销”,企业和产品就能在行业中占领一席之地。网络聚焦之处永远充满着盈利机会,互联网中的市场营销还需要有“流量思维”,即通过优秀的文案创造流量,或是借助其他平台制造流量,引起受众共鸣,引发二次传播并将流量转变成盈利点,这些都是电商为我们带来的新市场营销。我们身边成功的互联网市场营销活动比比皆是,比如:2016年春节期间“看春晚,集五福”的抢红包活动为支付宝手机客户端带来了大量新用户,让小米手机的销售量大增的精准化“饥饿营销”,等等。

我国大部分的高等院校都开设了市场营销专业,每年的毕业生数量众多,专业就业口径宽,发展前景广阔,但行业竞争激烈。市场营销专业的主要课程有经济学、消费者行为学、统计学、基础会计、金融概论、企业销售策划、分销渠道管理、定价管理、财政与税收、公共关系学等。

高校推荐: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江西财经大学、重庆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暨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云南财经大学等。

数字媒体技术:使抽象变成具体可感

即使你有一个完美的营销方案,如果脱离了网络的传播和媒体的渲染,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数字媒体技术是通过现代计算和通信手段,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信息,使抽象的信息变成可感知、可管理、可交互的一种技术。从网页平面设计到3D技术,再到现在热门的VR眼镜,媒体技术的革新意味着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对电商行业而言,有了更多的宣传营销方式,商品就能够更加具象化地呈现给消费者。

如果你想为成为一名前端工程师、网页美编、UI设计师、平面设计师、3D动画师的话,那么报考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就是你最好的选择。数字媒体技术是一门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学科,旨在培养复合型设计和制作人才。目前,我国的数字媒体技术人才的缺口较大,就业前景十分乐观。

第3篇:互联网金融概论范文

关键词:农产品;电子商务;现发展现状;对策建议;铜山区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2-0113-02

近年来,铜山区农业委员会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打造区域农业电商特色发展模式的总体部署,充分研究铜山区位和农业产业发展优势,依托知名农产品网络销售平台,将农村电子商务作为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来打造,实现了“互联网+”传统农业的融合,倒逼农业产业提档升级,初步形成利用数据资源服务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铜山模式”。2015年全区农村电子商务销售额21亿元,2016农村电子商务销售额突破30亿元,带动就业2 000多人,其中鲜活农产品销售5.2亿元,比去年增加12%,“绿色”、“无公害”和“有机”认证各类农产品,通过电子商务模式,源源不断地销售到全国各地。

1 发展现状

1.1 创新平台建设,打造农业政产学研结合高地 为推动铜山农业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的发展战略,区农委经过多方努力,与上海复旦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达成技术支撑和帮扶战略,同上海1号店签订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合作协议,在铜山成立上海1号店―徐州农产品特色馆,实现了区内农产品的集聚和网上销售。依托铜山国家园区创高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完成“铜山农产品特色馆”的公益平台建设,将铜山各类农产品供求信息及时出去,有效解决农民销售问题。区农委又与南京分点公司合作,通过“优鲜田园”微店,将单集粉丝、棠张萝卜及茅村香油等铜山特色农产品,销往江、浙、沪等地。鼓励返乡大学生自主创业,如茅村镇回乡大学生牛炳栋开办的绿野园艺公司,以培育销售多肉植物为主,2016年完成网上销售6 300多万元。区农委通过各种渠道为农村电商积蓄人才,传授电子商务概论、运作模式以及电子使用等知识,帮助企业和个人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及各类网店,2016年新增网店和微店120多家,网上农产品销售5.2亿元,农资网上销售110万元。

1.2 统筹整合资源,完善覆盖全区的电商服务体系 区农委立足为农村电商服务到位,融合铜山植保物联网技术应用、农产品供求、农业远程监控等为农服务平台,建设铜山农村综合服务平台,设立区级农产品电商服务中心。健全了农业科技服务、设施农业智能化应用、农业技术推广、优质农资供应、农产品质量检测溯源和农产品仓储流通六大体系。和铜山邮电局合作,利用“邮乐购”电子商务平台和邮政物流配送优势,建设覆盖区、镇、村三级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在园区设立区级电商综合服务中心,通过推广镇级农产品电商中心模式以点带面,在各镇(场、街道)建设镇级农产品服务平台,村级设立服务点,高效整合全区所有农业资源,第一时间共享全区名特优农产品供求信息,更加快捷高效地服务“三农”。

1.3 强化业务指导,加大农村电商人才培养力度 铜山区位优越,交通发达,全区设施蔬菜、食用菌、奶牛奶业、农产品“三品”认证和龙头企业数量江苏省名列第一。全区电子商务发展的空间的潜力巨大,引导群众通过网络购销农产品大有可为。农产品电子商务重在人才建设。为此,我们充分利用“农产品电子商务万人培训计划”,组织大学生村官、复员军人、农村青年、种养大户和合作社成员等人员,邀请省内专家系统讲授电子商务概论、农产品电子商务运作模式以及电子标签技术使用等知识,指导企业和个人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及各类网店,并在培训期间安排现场参观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企业、示范点,向他们传授利用电商模式的成功经验。2016年累计培训2 000多人次,接受培训人员在京东、淘宝、天猫和上海1号店等平台新注册网店500余家。

1.4 突出政策引导,推动全区农业电商产业发展 为进一步强化政策扶持,区农委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利用农业部“信息进村入户”工程项目和省农产品电子商务补助资金,鼓励、支持农产品电商企业和个人的创业发展。依托区、镇、村三级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同电信、银行、交通等部门合作,以物流配送、产品包装、金融支付、运营设计、宣传推广等为重点,引进一批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和机构,大力发展顺丰、中通、圆通等物流点建设,加大对传统农贸市场电商改造。为充分激发市场活力,进一步发挥市场主导作用,我们坚持“引导不主导,扶持不干预,服务不包揽”的原则,将企业、网商、服务商等主体推到前台,促进铜山农业电商企业、网店在数量和质量双提升。

2 存在问题

(1)镇(办事处)、村两级对整个农业电子商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其主要原因是电子商务是新生事务,部分镇领导对农产品电子商务工作不够了解。

(2)鲜活农产品不耐运输和储存,加上物流运输成本过高,利润空间较小,限制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在铜山的发展。

(3)镇(办事处)、村两级信息化工作经费的投入较少,网络覆盖不全面,不注重农产品电子商务人员的培训。

3 对策建议

(1)健全到村的农业信息化体系,加大网络覆盖面。铜山区地处江苏北部,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及苏中和苏南地区,要充分利用省农委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资金向苏北倾斜的发展机遇,积极争取区财政支持,通过同电信、移动等部门合作,实现铜山区335个行政村网络全覆盖。

(2)积极扶持鲜活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对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给予适当补贴。

(3)继续加强镇、村两级大学生村官、复员军人、农村创业青年、合作社负责人、大学毕业生等人员的电子商务培训,为有效解决农产品进城及消费品下乡积蓄人才。

第4篇:互联网金融概论范文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融资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指生产和提供以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元素为主要内容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消费需求为主的产业,包含少数民族文化相关的传媒、歌舞演艺、手工艺品、风俗娱乐,节庆会展等行业。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有利于发挥少数民族自身文化优势,优化民族地区产业结构,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技能,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融资指特定产业中企业通过各种渠道与方式,向政府相关部门、金融机构企业、个人等资金持有者筹集资金,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一种经济行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融资指生产和提供民族文化元素为主要内容的产品和服务的企业为满足发展需要而进行的筹资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是产业的血液”,融资是一切产业活动的基础。产业融资一般用于新产品研发、生产规模扩大,企业兼并等需要,有利于整体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与合理化。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创建和生产都需要大量资本,然而在实际中却面临严重的融资问题,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一种约束。

一、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融资问题突出

(一)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缺乏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主要依靠自筹以及少量的银行信贷,且信贷规模很低。据统计2013年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信贷总额不到民族地区信贷总额的0.4%。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从各级政府文化专项扶持资金中获得的资金总额和比例也远小于主流文化产业。目前资本市场上真正从事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上市公司几乎没有,只有两家“旅游”与“丽江旅游”两家旅游公司,融资额度也很低。至于债券融资、文化产业基金、风险投资、外资投资、融资租赁、互联网金融等融资方式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融资活动踪迹难觅。

(二)少数民族文化企业融资差异性较大

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中不同类型企业融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从企业性质角度,国有企业、区域垄断企业、事业单位等具有“公有”性质的企业融资渠道更多,融资额度大;而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狭隘,获得融资数额很小。从企业规模分析,在我国无论是政府扶持资金,还是银行、资本市场、风险基金等金融机构,都更偏好支持大型企业。少数民族文化企业90%以上都是中小民营企业,很难获得融资机构青睐。

(三)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融资成本普遍较高

少数民族文化产业80%的融资来源于信贷,据估计贷款利率比基准利率普遍高10到20%左右,企业还要承担除利息外的融资交易费用,如资本管理费、财务顾问费、审计费、抵押评估费、担保金等,核算下来目前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融资成本年化利率高达13%至15%,其中利息费用占总融资成本的60%至70%,融资交易费用占30%至40%。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平均的融资成本要高于目前平均利润率,因此很难依靠长期融资来推动产业发展。

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融资问题分析

(一)产业高风险特性导致融资能力较弱

少数民族文化产品与服务的生产过程具有高风险特性,经营收益很不稳定。文化产品研发过程是人的思维创作过程,主观性较强,生产过程很难统一控制,产品质量波动相对较大。少数民族文化产品属于非生存必需的小众文化产品,其需求受市场口味、经济形式、政府政策、推广渠道等多种不确定因素影响,销量很不稳定。少数民族文化产品投入成本较高,而消费成本与复制成本较低,很可能因为盗版、仿制等问题导预期产业投资的预期收益大幅降低。除了经营风险较大外,少数民族文化企业轻资产较多,以民族元素为内容资产价值很难评估,而可抵押的有形资产较少,担保能力相对较差,这都使产业吸引外部资金能力不足。

(二)薄弱的产业基础造成融资途径狭窄

少数民族文化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治理程度低,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经营效益差,自筹资金能力很弱。从产业整体发展程度分析,产业盈利模式还不成熟,企业大都分散经营,缺少龙头企业,产业流程较短,产品附加值低,类型雷同,产业内部大量企业无序竞争,没有知名品牌,产业间缺乏联系,依存度很低,无法形成产业集群,对民族地区经济辐射性推动不足。弱小的企业实力、较低的产业化水平,导致少数民族文化企业很难利用现有的融资渠道。

(三)落后的金融发展水平阻碍产业融资效果

少数民族地区的金融体系发育迟缓,很不完善,主要表现在金融机构种类、数量较少,区域分布不均。在民族地区,产业融资高度依赖政策性融资、大型国有股份银行、农村合作性质银行、信用社为主的间接融资体系,社会直接融资的比重很低,资本市场几乎不发挥作用,股权与债权融资效率低下;产业基金、信托、保险、融资租赁、互联网等金融组织稀缺;融资中介与服务组织严重不足。此外,现有金融机构发展也很滞后,金融人员素质较低、设备技术不足。落后的金融环境直接阻碍了产业融资效果。

(四)融资政策难以支持与保障产业融资

民族地区基层政府对于文化产业融资重要性认知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少数民族文化企业融资政策制定与执行体系很不完善。首先,基层具体融资扶持政策稀少,缺乏差异化的融资扶持措施,中央精神难以落实;其次,现有的融资政策在扶持对象,条件、覆盖范围、扶持内容、实施方法等方面都存在与实际脱节的现象,其合理性有待改进。再次,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政策执行效果差,存在资金投入不足,政策宣传力度小,资金分配与使用机制混乱,资金投入效率低等各种问题。

三、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融资优化的对策

(一)增强产业对融资的吸引力

政府合理规划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既要打造区域内的核心企业和特色企业,又要因地制宜培养大量“小、精、尖”文化企业,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重点支持具有区域资源优势的产业,构建完整的文化产业链条和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具有本区域民族特色并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民族品牌。

(二)创新产业融资渠道与方式

借鉴东部发达地区新型信贷产品,引入或者创新适合少数民族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信贷产品,因地制宜的采用知识产权质押、预期收入质押、融资租赁贷款、小企业集合贷款、产业链集合贷款等多种贷款模式来支持不同的类型、行业的文化企业。加大资本市场对少数民族文化企业的支持力度,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创业板、新三板、企业债券融资。引入资产证券化、风险投资、众筹、产业基金等新型融资方式。

(三)增强对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政策支持

政府应根据民族地区文化资源、金融资源以及企业发展情况,出台一系列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融资支持政策。政策重点是落实中央文化支持精神,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降低非公资本进入门槛,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要以政府为主导打造民族地区文化产业融资服务平台,实现区域内融资政策咨询、扶持资金申请、企业信息与融资需求信息共享,文化产权交易等多种功能。

参考文献

[1]王克岭.微观视角的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2]贾银忠.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3]张岩.对改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融资难的思考——以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为例[J].西部金融,2011,06.

[4]袁家菊.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投融资困境与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4,06.

[5]中国人民银行哈密地区中心支行课题组,王月玲.西部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亟需引导和扶持——以新疆哈密地区为例[J].西部金融,2010,08.

第5篇:互联网金融概论范文

关键词:智能财务;课程体系;财务共享;大数据财务分析

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推动了会计行业结构的重大变革,财务机器人取代了大量会计从业人员,大大提升了财会工作效率,却也使行业人才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并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业务与能力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是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智能财务”时代的会计课程体系突出的特征就是跨界、融合。因此,要打破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使知识不再禁锢于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传统课程内,而是借助新技术,积极推进会计专业的“1+X证书”制度试点项目,实现会计与相关专业知识的融合,迫切需要重新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应用多学科知识解决“智能财务”时代复杂问题的能力。

1“智能财务”模式下重构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随着“财务机器人”进入会计行业,人工智能对会计专业的冲击掀起了巨大风浪,会计专业也重新定位为“大数据与会计”,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考核评价方式、实习实训内容、师资队伍培养等诸多方面。其中,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直接载体,重构课程体系迫在眉睫。

1.1“智能财务”需要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智能财务”时代,不是单纯的使用财务软件来完成会计的部分工作,而是要彻底改变传统的会计专业培养的人才规格,是一种更前瞻、更优化的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传统的会计专业也迎来了发展的瓶颈。业财一体化、财务数字化、大数据财务分析等和智能会计相关的字眼扑面而来,让人应接不暇。重新定位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新梳理会计专业课程、重新构建会计课程体系,是培养现代会计人才的重要前提。

1.2“智能财务”有更广阔的课程选择空间

传统的会计专业课程往往只重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旨在培养单一的技能型人才,而忽略了人工智能时代对专业知识的拓展;“智能财务”模式下,要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人的能力培养是全方位的、立体的,不仅要跨越行业职业,而且还要跨越职业的不同层次。面对智能时代的人才需求,专业课程的内容选择更加广阔,既可以选择关联专业的课程,也可以对专业课程内容进行不同程度的深化、融合[1]。此外,“智能财务”时代还可以引入企业行业参与课程建设,共同开发财务平台,并将其运用到人才培养中。

2现有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实质上依然是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具体包括:1)公共基础课程;2)专业技能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3)选修课程:限选课程、任选课程。设置的课程依然是传统会计的核心课程、必修课程。

2.1学科体系设置的专业课程,没有体现“智能财务”的岗位能力培养

目前,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仍然是支撑传统会计教学的课程体系,如会计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完成了课程的学习任务,也只能从事编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传统意义上的会计工作,而目前这些工作已经被财务机器人所替代,“智能财务”时代需要的是具有业财一体化处理、大数据财务分析等管理型财务人员。目前所设置的课程,既没有结合“智能财务”的发展现状,也没有深入研究“智能财务”时代企业岗位需求的变化、需要具备的岗位能力,更没有体现会计岗位能力的培养方向。课程设置没有深入探究目前会计岗位的工作任务是什么,内容设计没有深入分析研究相关会计岗位的技能需要,没有融合“智能财务”的内容,致使教学与实际脱节,与工作岗位脱离。

2.2教学内容传统单一,缺乏特色培养

当前,大多数学校对业财一体化、财务数字化、大数据财务分析、会计沙盘模拟经营、财务共享等现代企业所需要的会计相关课程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前瞻性,从而使会计专业学生所具备的专业能力与企业实际所需要的业务能力相互脱节。在数字财务时代,财务基础信息和会计报告已经可以由计算机进行处理了,越来越多的会计从业人员更多地是从事管理会计、资本运营管理分析、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等工作。目前很多学校会计专业并没有设置相关对应课程,所以大多数学生没有扎实的智能财务相关的基础知识,与智能财务对会计人才的要求差距很大。

2.3会计实践教学注重形式,不能与企业“智能财务”对接

“智能财务”时代,更需要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更要借助于实践教学。从目前来看,学校的实践教学各个项目是割裂开来的,依然侧重于单个项目的操作实训,这是最基础的实训。校内实训没有形成递进式实训体系,更没有深入研究要通过哪些实训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智能财务”时代,实践教学如果只停留在增加几个基础实训的层面,是满足不了企业对新型会计人才的需求的,如果实践教学没有放在真实的公司情境中,就无法达到培养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目的。

3重构“智能财务”课程体系的建议

从会计专业名称的改变也可以看出智能时代对传统会计提出了更高要求,现有的课程体系对于“智能财务”的实施带来两个方面的阻碍:1)专业课程自成体系,无法加入更多的“智能财务”的相关内容;2)现有的课程设置对于培养学生多方位职业能力的作用有限,不能实现传统课程与“智能财务”需求的有机融合。重构课程体系势在必行,一方面要系统化地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全方位梳理,优化科目,将人工智能在会计中应用的内容整合到课程体系之中,另一方面要重新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构建,优先选择满足企业对会计人才需求的课程。智能财务背景下,需要的是具有专业融合、学科交叉的学生。因此,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考虑多学科课程的交叉融合[2]。财务知识是一个知识体系,未来所需要的复合型财务人员,要有宽广的知识面、跨专业的能力,进行大数据处理的能力。

3.1对接“智能财务”下企业人才需求,增设相关课程

3.1.1增设“人工智能类”专业课程面对人工智能的影响,学校应当面向企业的需求,对传统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加以完善,创新会计课程设置,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纳入学习范围,引导学生逐渐形成互联网思维,将先进的技术融合到学习任务中。会计理论内容应当结合人工智能时代的新要求,保持理论内容与实践工作的紧密结合。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应增加业财一体信息化、大数据财务分析、财务共享等方面的课程,适当学习计算机相关技术,以配合计算机专业人员设计、开发财务核算及管理软件,培养学生大数据分析与财务管理的能力,具体的可以在专业平台课中增设大数据基础课程;在专业核心课中增设python在财税中的应用、财务共享与智能服务、RPA财务机器人应用与开发、智能财税等课程;在任意选修课中增设区块链技术基础、互联网金融、物联网技术概论等课程。3.1.2增设智能管理类综合实践课程校内实践课程是引导学生充分体验岗位技能要求的载体,职业学校要特别重视理实一体教学和专业实践课程实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的能力。在专业课体系中要构建完整的递进式实践课程模块,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结合智能财务时代企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形成完善的实践课程体系。会计专业实践课程模块可以保留一些基础性实训课程,如:企业与会计环境认知、会计基本技能实训、会计应用技术实训等课程;另外可以增设更高层次的综合实训课程,如:企业经营与流程实训、智能财税综合实训、大数据财务综合实训、智能管理会计综合实训、企业经营管理决策实训等课程[2]。3.1.3增设“1+X”证书模块课程会计专业的“1+X”证书试点工作充分体现了“智能财务”时代,企业对会计岗位技能的更高要求。由企业遴选的“X”个最具代表性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也充分体现了目前区域经济发展以及会计行业对人才需求的规格要求,因此学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重点选择部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进行课证融合,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融入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之中,其余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可以有选择地在专业拓展课程(选修课)中进行设置。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财务分析能力是现阶段会计专业的核心能力,因此专业系部可以选择“大数据财务分析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作为核心证书融入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信息技术的进步,促使业财深度融合;财务机器人的应用,让业务流程的节点更加自动化;财务共享服务的普及,让业务流程更加标准化。因此,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将“业财一体信息化应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财务数字化应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作为主要证书融入专业基础课程模块;财务共享服务、大数据财务管理、大数据财务分析等证书可以融入拓展课程模块。3.1.4增设跨专业模块课程“智能财务”时代需要跨行业、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在校期间,学校要鼓励学生多专业发展,这样有利于提升学生未来职业迁移能力,课程设置时可以适当考虑增加跨专业模块课程,如:网络信息安全、证券投资分析、计算机审计、人力资源会计等课程。学校开发跨专业课程,有机融合会计专业和其他智能财务相关专业的课程,解析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关键技术应用能力,开发技能训练模块,学生可以根据学习需要选择不同模块进行专项强化学习。比如在动态财务管理课程中,设置初级、中级两个模块,初级模块中包含业财一体信息化平台的基础设置与维护、期初数据录入、业财协同基础业务处理、增值税业务处理及电子档案管理等单元[4];中级模块包含了财务基础业务智能处理、税务基础业务智能处理、资金基础业务智能处理及电子档案管理等单元,形成跨专业的拓展课程模块。3.1.5重构财务会计课程内容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是现代会计的两大分支,企业不断深入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而学校却一直将传统的财务会计内容作为主要课程进行日常教学。为了适应“智能财务”的时展,专业负责人要带领课程团队成员仔细分析管理会计的七大领域内容,找准切入点,将管理会计的重点内容融入财务会计,重构财务会计的课程内容。比如,教师可以在成本会计课程中融入目标成本法、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等管理会计的内容;在财务管理课程中加大投融资管理、预算与绩效管理、营运管理等管理会计的内容[3]。学校应充分融合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升学生对财务数据的评估能力、预测能力以及财务决策能力,培养出兼有业务处理和财务决策能力的复合型财会人才。

3.2依托现有课程体系,完善会计信息系统类课程

随着会计信息化发展、财务软件的应用,在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已经设置了会计信息系统类课程。在“智能财务”的新时代,更有必要对会计信息类课程进行完善。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优化传统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类课程、会计电算化课程,形成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基础等全新的会计信息系统类课程,为今后的人机协同工作打下基础。

3.3适应“以人为本”理念,拓展管理沟通类课程

教育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学校应根据重新定位的人才培养方案,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系部应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可以分为三大模块,即会计职业素养模块、专业综合能力模块、专业职业技能模块。为了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不断创新的精神,会计职业素养模块可考虑开设会计情商类课程,拓展职业素养、管理咨询、社交礼仪、商业伦理等课程,从课程思政角度结合地区文化特色设置文学欣赏类课程,培养学生爱国家、爱家乡、爱职业、爱岗位、终身学习等方面的素质。

3.4对接职业标准,制订“智能财务”产教融合的课程标准

习专业发展对接职业标准、职业素养,在职业标准框架下,对接职业岗位,制定“智能财务”产教融合的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有机渗透技能大赛标准、智能财务需求,与行业企业联合完成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的开发和修订,以适应“智能财务”模式下产业结构调整、跨越式发展。教学模式以企业大数据财务分析为主要任务,实现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教学模式的改革[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中,广泛运用讨论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改革,基于财务终身学习平台,组织线上线下教学,制订出完善的“智能财务”产教融合的课程标准。

3.5整合“智能财务”相关课程,确定递进式课程内容

整合相关课程,融入人工智能、财务共享、大数据、云计算等内容,实现由低到高的阶梯化培养。在课程体系运行过程中,学校将相关课程的考核要点整合为一个个实践项目,实现理论知识学习与实操技能训练同步化、一致化,真正促进教学内容与实践项目之间的融合,从而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效率,提升岗位工作能力。“智能财务”是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的财务。“智能财务”模式下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应以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为依据,依托人工智能,融合“1+X”证书课程,对接技能大赛标准,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结合行业企业要求与专业教学内容,重新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模块化、递进式课程体系,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多门课程与多种技术相融合。学校对接职业标准,开发融合“智能财务”的项目课程,以产教融合的方式,补充、改造、升级相关实验、实训课程;建立财务智能实训室,将数字技术应用到财会专业教学中去,实现课程融合的教学与应用,真正实现学历与能力、学习与素养的有效融合,为“智能财务”模式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曾惠芬.“互联网+”时代财务共享服务趋势下财会人才培养模式思考[J].黑河学院学报,2018(1):101-102.

[2]郭晓玲.财务机器人背景下财会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统计经纬,2019(7):71-73.

[3]刘孟飞,刘曾连,奉洁.产教融合—智能财务时代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改革[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0(10):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