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媒体传播途径范文

新媒体传播途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媒体传播途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媒体传播途径

第1篇:新媒体传播途径范文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具有多种传播形式和方法,就大体类别而言,可以分为印刷媒体(包括报纸、杂志等)、广播媒体(包含广播电台及电视)和互联网媒体。本文所提及的传统媒体新闻传播即印刷媒体及广播媒体,而对其造成威胁的就是现在新兴的互联网媒体。

2我国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困境

2.1传统媒体较之网络媒体时效性和吸引力差。首先,从时效性来说,当社会事件发生时,网络媒体凭借其消息来源的广泛性可以及时获取新闻资源,但传统媒体由于记者等现场了解人员的有限性,造成新闻时效性不强,失去了与网络媒体竞争的优势。同时,网络媒体往往由于其较为多元使用主题以及方便交流的特点,而使其新闻收看者更有代入感和参与感,因此,对民众的吸引力更强。2.2传统媒体较之网络媒体观点单一。网络媒体较传统媒体的新闻主体更加广泛,导致传统新闻媒体在进行新闻时较为偏向新闻编者的观点,无法一一呈现大众多种多样的观点。但是,网络媒体由于其大众可以参与的特性而使新闻观看者可以对别人的观点予以评价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因此,更受民众喜欢。当网络媒体新闻的编者出现错误时,能够及时得到大众的指正和反馈,但是,如果电视或者报纸等新闻媒体在进行新闻评述的过程中出现了观点偏差,要想得到民众的直接反馈也是十分困难的事情。2.3传统媒体较之网络媒体内容程式化。在内容的形式和格式方面,传统媒体也无力与网络媒体竞争。根据传统新闻媒体的特点可知,其新闻传播都是定时定点的。例如,新闻报纸一日只发放一次且版面有限,且在此基础上,报纸多为社会报、军事报等具有针对性的类别,电视新闻也是如此。但是,从网络媒体的特点来看,其具有随时播报及涉及领域广的特点,加上形式多样,一定程度上使传统新闻媒体发展受到阻碍。

3我国传统媒体突围当前困境的措施

3.1通过独特渠道获取独家新闻。相比网络媒体来说,传统新闻媒体系统也具有其独特优势。例如,军事报或者军事频道等新闻传播单位往往具有可以获取军事新闻、政治新闻等较为庄严肃重新闻的能力。但是,根据当今网络新闻的内容现状,其发展方向较为注重社会新闻或是娱乐新闻的播报,相对来说,对军事和政治类新闻的传播就不具有权威性和独家性。因此,传统媒体可以利用这一优势独家的新闻报道,以此从新颖性和吸引力方面破除网络媒体的阻碍。3.2通过抓住特定受众来保障发展。所谓的特定受众,指在传统新闻媒体和网络媒体的收看过程中,通常会选择传统媒体而非网络媒体的人群,包括老年人和文字爱好者等。对于老年人来说,网络的操作过于复杂,因此,其会认为传统的新闻传播媒体更加便捷。而对文字爱好者来说,其喜好的往往是报纸或者杂志等纸质印刷的新闻传播方式。因此,传统新闻媒体在发展过程中应抓住自身主要受众的新闻关注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新闻播报,以此保证自身的观看率。3.3将网络媒体的优势化为己用。从总体特征和发展情况来看,网络媒体的发展前景仍然大于传统媒体,因此,在寻找传统媒体的后续发展途径时,不仅要增加自己的优势,还要学会将网络媒体的优势化为己用。例如,传统的媒体播报主体可以在保持原有新闻传播方式的同时通过网络对新闻进行二次传播,以此在保留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借用网络媒体的优势使自己得到更好的发展。

4结语

在大数据时代,各种媒体形式之间形成了相互竞争,但是,在受众广泛的情况下,人们的喜好和需求都是不一样的,各种媒体形式在发展过程中都具有其自身优势,传统媒体要在当前的媒体形势下实现自身发展,就应保留自身的长处并借鉴网络媒体的长处,提高竞争能力,以获得更高的关注度。

作者:路晶一 单位:南京政治学院

参考文献:

第2篇:新媒体传播途径范文

关键词:教育考试舆情;舆情传播;途径

一、教育考试舆情的定义

舆情,是“舆论的情况和表现”的简称,一般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围绕某一件事情的发展变化,大众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反映了大众对于某一类社会现象或问题的态度、意见、情绪和信念等内容。简言之,舆情是民众意愿的综合体现和反映。教育考试舆情,指在教育考试领域所发生的舆论情况。教育考试,一般指与教育有关的考试,而接受教育的人大多是未成年人或青年学生,他们接受教育并参加考试,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自己的人生与未来,因此更多寄托和承载了家庭的希望,事关个人与家庭的切身利益,所以社会舆论关注度高,容易引发社会群体的关注与共鸣。教育考试舆情出现时,如果不能及时妥善处理,有可能会引发巨大的负面效应,影响教育考试机构的公信力、声誉度与评价度,破坏社会稳定,务必要高度重视。

二、教育考试舆情传播的特点

教育考试因为面向群体的特殊性,舆情一般都是由考试过程中的突发事件而引起的。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很容易会触动公众敏感的神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般来说,教育考试舆情的传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波及范围广教育考试的参加者一般是未成年人或青年学生,一方面,他们属于社会中的弱者,一旦遭遇不公平对待,容易激发社会公众的同情和支持心理;另一方面,每名考生背后都有家庭或家族的密切关注,看起来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参加考试,但是直接关心考试的人群范围广,数量呈几何倍数增长,考试中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并经各种途径传播后,波及的人群范围难以估量。

(二)传播速度快近些年来,由于移动互联网及微博、微信、快手等各种新媒体形式或平台的不断涌现,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颠覆性变化,每个人都能成为信息的主体,所以一旦与教育考试相关的事件被曝出,很快会引起其他人或媒体的持续转发,再加上为获得阅读量,很多媒体更倾向于传播这类具有较高关注度的新闻,短时间内就能达到极快的传播速度,不利于教育考试舆情的监控和处理。

(三)可控性差在教育考试体系中,不论是高考、中考,还是研究生考试等其他类型考试,每年参加各类考试的考生数量达上千万,共同构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升学测评考试体系,不论是国家、各省市、地方各部门,还是新闻媒体、各高校以及社会大众,都对各类考试密切关注,发挥了不同程度的监督作用。而移动网络和新媒体生态的复杂化,使一些教育考试舆情具有随意性,表现为可控性差,对于舆情的正常约束力不足,容易引发负面效应,造成较为恶劣的社会影响。

三、教育考试舆情传播的途径

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交织的媒介融合环境中,在当前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教育考试舆情往往比其他行业或领域的舆情社会关注度要高很多,其传播途径大概有以下几种。

(一)传统媒体第一种传播途径是传统媒体。传统媒体一般指电视、报纸、广播等形式。传统媒体在教育考试舆情传播中的作用,一般是在适当时机消息,引导、规范或回应大众舆论。例如,2014年6月17日,央视报道河南省高考有人组织替考。当天傍晚,河南省招办就此事迅速回应,向公安部门报案,并派出工作组处理相关事宜。就本次事件的舆情传播来说,是传统媒体首先曝光,接着引发其他媒体、网络的转发、关注和讨论。其中,《大河报》也迅速在2014年6月18日的报纸版面中刊登了相关新闻报道。

第3篇:新媒体传播途径范文

关键词:多元化;传播媒介;少数民族艺术;传播途径

从人类艺术发展的过程来看,无论哪种艺术要想得到传承,就必须要借助一定的传播媒介。只有用一定的传播媒介当作艺术传播的载体,艺术才能够得以传承下去。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艺术作为人类艺术文化的一部分也同样需要一定的传播媒介作为传播载体来不断传承下去。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传播媒介技术也不断更新,各种传播媒介形式层出不穷,这大大丰富了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播途径。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和智能手机技术的日益完善和普及,传播媒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手机上网来接受任何信息,突破了过去传播媒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大大丰富了信息的传播途径,打开了信息传播的方便之门,使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更加快捷。除了网络和智能手机的传播媒介,传统传播媒介例如电视、广播、杂志等也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带动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过去的手段更丰富、更立体、也更有感染力。也就是说,当前传播媒介的发展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形式多种多样,艺术感染力强,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气质,要使其传承和可持续的发展,这也就需要对其进行传播。多元化的传播媒介为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艺术的传播和继承提供了很好的传播途径,提高了少数民族艺术传播的水平。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多元化传播媒介背景下,我国在少数民族艺术传播中仍存在一定的困境和局限,这极大的限制了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播和传承。因此,在当前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多元化传播媒介实现我国少数民族艺术的有效传播和可持续发展非常值得深思。

一、多元化传播媒介背景下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播困境

当前,世界经济正在走向经济全球化,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和文化混合在了一起,经济借助文化来发展,文化要依靠经济来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多元化传播媒介虽然促进了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播,但是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和功利化思想的蔓延,使得少数民族艺术在多元化传播媒介传播过程中被渐渐地遗忘和疏远,被当成了赚钱的工具,使人们忘记了少数民族艺术的精神内涵,少数民族艺术在多元化传播媒介背景下的传播遇到了很大的困境,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元化传播媒介传播削弱了少数民族艺术的特色

当前,在多元化传播媒介中,新媒体占据了主要的传播地位。新媒体由于本身具有同步性和复制性,使得新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只是截取了少数民族艺术的一部分,甚至是一些简单的少数民族艺术符号,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艺术的整体性和精神内涵的传播。最近几年,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造成了多元化传播媒介的瞬间化、平面化和碎片化,使得这些媒介在传播少数民族艺术的过程中,将少数民族艺术的形式和内容都进行了简单化、分解化、同质化,没有把民族艺术进行整体的传播,使得少数民族艺术离现代的多元化传媒媒介特别是手机、网络等新媒体越来越远,很少能在新媒体中见到少数民族艺术,少数民族艺术特色已经被肢解成简单的文化艺术符号。

(二)多元化传播媒介淡化了少数民族艺术的精神内涵

当前,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仍以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为主要目的。因此,在当前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产业发展中,流行着文化艺术搭台、经济唱戏的所谓的文化艺术产业发展方式。虽然这种发展模式是以多元化的传播媒介作为主要的传播手段和途径,但这种发展方式的最终目的是发展经济,并不是传承与发展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也许能在这样的发展方式中得到一点发展,但是发展的只是一些数量,少数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并没有得到发展,甚至还被逐渐淡化了。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中,艺术的标准处在次要的地位,只要市场需要,再正确的艺术标准都不会被采纳。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就是消费经济。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实际上就是在消费文化。消费文化就意味着把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不符合市场需要的东西不断丢弃、不断否定,使得民族文化中宝贵的精神内涵逐渐被忽视和弱化。虽然有很多地方都在讲传统文化特色,但大都只是把传统文化特色当作了宣传的噱头,并没有实质涉及到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实际上,很多的少数民族艺术都已经面临着文化消费的问题。

(三)多元化传播媒介的娱乐性损害了少数民族艺术传承的严肃性

现在的时代是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娱乐性到处可见。当前的传播媒介虽然多元,但绝大部分都是把满足大众的娱乐需求作为发展的目标和基本动力。大众的娱乐需求有的是健康的、严肃的,但也有的大众的娱乐需求是庸俗的、搞笑的。现在的传播媒介有很多都是在满足大众这种庸俗的、甚至是低级的娱乐需求,传播了一些不健康的娱乐信息。少数民族艺术在被多元化传播媒介的传播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娱乐化的影响,一些严肃的艺术因大众娱乐需求而被扭曲、被搞笑,完全丢失了艺术的严肃性。例如,在一些电影和电视剧中,对历史人物、民族英雄进行了娱乐化、无厘头式地重新塑造,完全丢失了历史人物、民族英雄的精神意义,失去了艺术的严肃性。一部分少数民族艺术因形势的发展已经逐渐被娱乐化,丧失了艺术的很多宝贵的东西。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艺术在多元化传播媒介背景下出现的这些传播困境,究其原因,一是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通过多元化传播媒介对少数民族艺术传承的影响;二是新的传播媒介技术的不断出现对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承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而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承并没有相应地作出改变。

二、多元化传播媒介背景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艺术的传播途径

当前的多元化传播媒介的主要力量来自新媒体,也就是网络和智能手机。据中国互联网络数据中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了6.49亿,网络普及率已经达到了47.9%,手机网民更是达到了5.57亿,电视这一传统传播媒介也已经成为互联网新的接入设备,增加了新的传播功能,我国已经成为了全世界新媒体用户第一大国。新媒体的出现大大丰富了传播媒介,极大拓宽了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播途径。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艺术在多元化传播媒介特别是网络和手机日益发达的背景下的传承,要与时俱进,自觉适应传播媒介的不断变化,主动寻求在多元化传播媒介背景下新的传承发展。首先,要转变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艺术的传播理念。通过运用多元化传播媒介来转变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艺术在传播上的观念和思想。观念和思想上转变的标志就是要把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艺术通过多元化传播媒介带出少数民族居住地,实现少数民族艺术高效、高速发展。观念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一是促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播和发展,不仅仅是发展我国传统文化,更是提高我国在世界上的软实力;二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艺术的传播和发展,是对全世界艺术文化的丰富,保持了全世界艺术文化的多样性;三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艺术的传播和发展一定要顺应时展要求,一定要紧紧依靠传播媒介技术,充分利用新的传播媒介技术来促进自身的传播和发展。其次,积极寻求多元化传播媒介特别是新传播媒介背景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艺术新的传播途径。与传统的传播媒介相比,新的传播媒介不仅越来越多元化,而且也越来越先进,传播手段也越来越多样,传播效果也越来越好,为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传播途径,民族艺术的传播有了一个重要的技术支持。因此,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艺术的传播和发展一定要紧紧依靠多元化传播媒介特别是新的传播媒介,不断寻求新的传播途径,促进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播和发展。

(一)继续充分利用好电视、广播等传统传播媒介

在新的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促进下,电视、广播等传统传播媒介的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传播手段比过去更加丰富,传播效果也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电视、广播已经可以在网络上实现同步直播,宣传途径得到了很大地拓展。电视已经作为网络接入设备,功能有了很大地拓展,已经改变了过去单一的电视观看功能。因此,少数民族艺术在充分利用新的传播媒介的同时,也还要充分利用好电视、广播等传统传播媒介,在这些传播媒介上多制作一些专题片、纪录片来大力宣传介绍少数民族艺术,也可以制作一些以少数民族艺术为主题的电视剧、电影等来宣扬这些艺术的感染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上少数民族艺术,使少数民族艺术通过电视、广播等传统传播媒介得到更好地传播。

(二)成立动态的、生态的少数民族艺术博物馆

我国少数民族艺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散落在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聚集地。要想使各个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艺术得到有效传承,就应该把这些民族艺术集中起来,成立一个少数民族艺术博物馆,使这些民族艺术能够集中保存起来。成立少数民族艺术博物馆,并不是简单地把各种少数民族艺术集中在一起,而是要紧紧依托多元化的传播媒介,建立一个以新的传播媒介技术为展示、保存手段的网络化、动态化的现代的少数民族艺术博物馆。少数民族艺术博物馆要能够体现以下特点:一是展示内容要具有民族性。博物馆的传播媒介所展示的内容要能够使参观者感受到各种各样的少数民族艺术,要能够使参观者看到和听到少数民族优秀的艺术作品。二是展示的内容要具有扩充性。博物馆的传播媒介所记载的内容要能够不受时空的限制,能够不断地扩充。三是民族艺术传播的双边性。在过去,艺术的传播都是发达城市向少数民族地区传播的,是单边性的。少数民族艺术博物馆要通过新的传播媒介把少数民族艺术向发达城市传播,变单边传播为双向传播,使少数民族艺术走出去,扩大影响力。三是要能够实施市场化运营。少数民族艺术博物馆要想获得长期的发展,光靠政府投资是不够的,要吸引更多投资者来投资,实行市场化运营,运用市场运行规则来获取适度的经济利益。当然,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还要获得一定的社会效益。

(三)开办少数民族艺术网上书店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完善和普及,人们已经开始越来越喜欢在网上购物,在网上阅读。在网上买书和网上阅读都占到了网民的一半以上。与此同时,网上少数民族艺术书店也逐渐开办了起来。国内第一家以宣传和售卖有关清真文化产品的网上书店———清真书局也已经在网上开办起来。这家网上书店开办的主要目的是收集和整理有关伊斯兰研究知识的资料,传播伊斯兰知识的,售卖的图书也都是有关宗教、哲学等人文书籍为主,同时还售卖有关穆斯林文化和艺术的物品。少数民族艺术如果能够被制作成视频、期刊等后上传到网络上,能够被广大网民通过计算机网络、手机网络进行下载,再采用一些广告宣传方式,并和旅游、艺术研究交流等活动结合起来,就有可能在获得一定经济收入的同时,更好地对少数民族艺术进行传播,提高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播效果和质量。这是因为网络具有巨大的方便性,可以使网民随时随地下载、观看有关少数民族艺术的资料,而且在网络上可以借用多种网络宣传工具进行少数民族艺术的宣传,传播范围广,传播形式也多样化,可以最大限度地传播少数民族艺术,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了解到更多的少数民族艺术。

(四)努力拓展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艺术传播

第4篇:新媒体传播途径范文

关键词: 彝族大学生 肝炎知识 知晓程度

世卫组织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大约20亿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乙肝威胁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家庭,影响社会的发展和稳定。预防肝炎是全社会的责任。为了解彝族大学生对病毒性肝炎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对今后开展相关的卫生教育提供参考,特进行了此次问卷调查。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以某学校2012级的全体彝族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采用无记名问卷方式,统一标准,统一方法,由专业人员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彝族大学生开展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调查。

2.方法

问卷内容包括个人一般情况、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知识、传播途径、预防措施、本人甲、乙肝疫苗接种情况及对乙肝患者的态度等。一共发放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问卷321份,收回合格问卷305份,有效回收率95.02%,按回答问题是、否或正、误进行统计处理。

二、调查结果

1.对病毒性肝炎基本知识的知晓情况

调查显示,彝族大学生对病毒性肝炎的分型、病原体、疫苗等知识的知晓率在80%以上,而对病毒性肝炎的潜伏期、乙肝疫苗的免疫程序等方面的知识了解较少,知晓率在40%左右。

2.对病毒性肝炎传播途径的知晓情况

调查显示,彝族大学生对甲、乙肝的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母婴传播)知晓率在70%以上,但对无防护、纹身、理发、共用牙刷、剃须刀会传播乙肝的知晓率不高,在35%左右,而同时对丙肝和戊肝的传播途径知晓率不高,在17%~37%之间。

3.对病毒性肝炎严重性的认识及对病毒性肝炎患者及感染者的态度与行为的知晓情况

调查显示,彝族大学生虽然对病毒性肝炎的严重性认识不够;参与调查的学生中,79.67%愿意与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同学交往,73.44%愿意与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学生共同进餐。

4.调查接种甲、乙肝疫苗的情况

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彝族大学生中,10.82%接种过甲肝疫苗,28.85%接种过乙肝疫苗,接种率偏低。

5.调查获得病毒性肝炎相关知识的途径及愿意获得相关知识的途径的知晓情况

调查显示,彝族大学生获得病毒性肝炎相关知识的途径最多的是来自于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等,占74.75%;其次来自网络,占61.64%;约54.43%来自朋友、家人;有少数学生参加过相关的课程或讲座,占18.36%;仅有极少数的学生(3.28%)是通过专业书籍、资料得到相关知识的。彝族大学生愿意获得病毒性肝炎相关知识的途径最多的是学校组织的课程或讲座,占83.28%;其次为网络,占67.76%;约40.60%愿意通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等获得;仅有极少数的学生(2.39%)愿意通过专业书籍、资料获取相关知识。

三、结论

本次问卷调查显示,该校2012级彝族大学生对病毒性肝炎的分型、病原体及接种甲、乙肝疫苗可预防甲、乙肝的知晓率较高,均在80%以上,而对乙肝疫苗的免疫程序了解较少,只有41.31%,约有45.37%的学生对乙肝病人和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区别不甚了解。对甲、乙肝的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但对丙肝和戊肝的传播途径却了解不多。同时约有35%左右的学生对于无防护、纹身、理发、共用牙刷、剃须刀等有可能传播乙肝并不知晓,忽略这些途径也可能通过血液、体液传播病毒,从而缺乏应有的警惕性。并且受调查的彝族大学生甲、乙肝疫苗接种率都较低,分别为10.82%和28.85%。综上所述,部分彝族大学生对病毒性肝炎的相关知识掌握不够,亟待加强肝健康知识教育。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仍作为获取病毒性肝炎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第二是互联网,第三为家人、朋友等,通过开设讲座或课程的较少,为18.36%,仅有极少数(3.28%)是翻阅专业书籍、资料。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化学的彝族大学生大部分来自凉山州各县较偏远的不发达地区,当地的医疗技术较差,卫生宣传教育工作较为缺乏,因此大部分彝族学生从传统媒体获取的相关知识,但更新较慢,并且传统媒体多数偏重乙肝的宣教,忽视其他病毒性肝炎的宣教;其次,网络上病毒性肝炎的许多相关知识并不具有权威性,而从朋友、亲人获取的相关知识更是比较片面。由此可见,大部分的彝族学生未通过较为全面和权威的病毒性肝炎宣教获得相关知识,而此次调查结果同时显示,大部分学生更愿意通过开设讲座或课程的方式来获取相关知识,更反映了学生愿意通过权威途径获得相关知识的诉求。因此,学校相关单位及保健防疫部门应多采取开设讲座或课程的方式加强病毒性肝炎的宣教工作,并引导同学合理利用互联网,使他们更好地掌握病毒性肝炎的相关知识,为今后的健康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淳,郭春花.医学与非医学大学生乙型肝炎知识知晓情况比较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10(10).

[2]邱晓蔚,鞠晓娟,李彦霞.某校大学生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调查.中国校医,2010(05).

第5篇:新媒体传播途径范文

[关键词]微电影 广告式微电影 传播

[中图分类号]G2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8-0088-01

21世纪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在人类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引发了一系列变化。网络正在深入影响和改变我们的生活。从QQ聊天、网络小说、网络媒体、网络商务到微博、微信等,正在影响和改变我们的生活和习惯。微电影从出现伊始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短短几年就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当微电影成为广告和电影的结合体,成功地引起了众多关注、引领广告发展的未来之路,同样也引发了众多学者的研究和思考。

一、微电影广告综述

微电影至今尚未形成统一和准确的定义。笔者认为,简单的理解就是与传统电影相比较:在时间上,一般从几十秒到几分钟,远远低于传统电影的时间长度,故而称之为“微电影”。微电影在内容、制作和目的上都和传统电影没有本质差别。

2010年12月,凯迪拉克公司的《一触即发》将广告以微电影的形式完美展现在大众面前。当《一触即发》取得巨大成功之后,这种以微电影的手法进行广告宣传的方法为众多企业所追捧。微电影再度被审视,广告式微电影成为微电影的重要类型。微电影根据制作目的可以划分为广告式微电影和电影式微电影。

广告式微电影和电影式微电影二者有本质的区别。电影式微电影的本质是电影,而广告式微电影的本质是广告。首先从制作主体上看,广告主是广告式微电影的发起者。其次从制作目的上看有明显的商业目的。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最大范围地进行产品的展示和商家核心价值的展现,从而促进销售。最后从传播渠道上看,广告式微电影的传播途径上是依靠中介媒体,通过支付一定费用实现传播的。因此,广告式微电影的本质是广告。广告式微电影简而言之就是以微型电影的形式拍摄的商业广告。广告式微电影与传统广告相比较,其创新之处主要有两点,其一,其传播途径有别于传统的传播途径。其二,其制作方法有别于传统的制作方法。那么通过对于广告式微电影的传播途径和制作方法特性的认识和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研究广告式微电影。

广告式微电影的传播途径不再是以传统传播媒介为主要平台,而是以网络为其主要的传播平台。因此,广告式微电影在其传播方式上具有其自身的特性。按照广告的分类:文字广告、平面广告、语音广告和影像广告。广告式微电影属于影像广告。我们将侧重将广告式微电影与传统的影像广告相比较,更有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广告式微电影的传播特性。

二、广告式微电影制作特点

广告式微电影从本质上没有大的变化,还属于影像广告的范畴,是以电影的拍摄方法拍摄广告。广告式微电影因其拍摄方法的改变,使其与传统电视广告相比较有自身的特点。

(一)广告制作容量增大

微电影的“微”是相对于电影而言,从几十秒到几百秒的微电影,与之传统电影相比较自然属于微型电影。但是,广告式微电影的本质是广告,因此广告式微电影与传统的电视广告相比较并不是变“微”了,而是变大了。从《一触即发》《益达:酸甜苦辣》等广告式微电影我们可以看出,不但单片广告的时间比传统电视广告明显增长,而且出现了剧集式的广告模式。因此广告式微电影与传统广告相比较,増大了广告的容量。

(二)广告制作成本增加

很多人简单地认为广告式微电影因其形式上的微小,所以投入较小、风险较低,笔者认为这样的结论是片面的。实践证明取得成功的广告式微电影,从《一触即发》《益达》到《三星》等一系列广告式微电影,几乎都是大牌明星、大导演、大制作、大投入。广告式微电影因其以电影的手法拍摄,同时其目的也是要达到电影大片式的号召力,因此其投入与传统电视广告相比较,制作成本更高。

(三)广告制作娱乐化增强

传统电视广告的内容是以直接展现产品的质量、性能等为主,广告的二次传播是通过接受者使用后,对产品的认可推荐给朋友的。广告式微电影由于其二次传播的特点决定广告的娱乐性更为重要。广告式微电影的二次传播又被称为“病毒式传播”,其主要是依靠接受者,通过对广告的娱乐性认可,然后通过线上介绍和推荐给朋友而完成传播的。可以看出要实现这一环节,广告式微电影的娱乐性至关重要,关系到广告传播的成败,因此广告式微电影更加重视广告的娱乐性。

(四)广告制作更加专业化

第6篇:新媒体传播途径范文

关键词: 新媒体 大学生 传播渠道 有效信息

在如今信息时代的背景下,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最主要的渠道。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导致大学校园媒介环境趋向多元化、互动化、网络化,这些变化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影响如同一把双刃剑,既带来了便利,同时也相应的衍生出了很多问题。

本文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文献法,以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探究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信息获取方式偏好,以期为高校建立有效的新媒体传播渠道提供支持,为高校管理者更高效地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管理提供帮助。

1.调查方法

本研究以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全体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通过网络在线问卷调查和实地问卷调查的方法,共发出问卷242份,收回有效问卷20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4.3%。

2.调查结果统计

2.1调查对象分布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主要为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有效调查人数为200人,其中男生87人,占总人数的43.5%,女生人数113人,占总人数的56.5%。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年级参与人数分别为68人、51人、52人和29人,占调查总数的34%、25.5%、26%、14.5%。

2.2新媒体的使用分布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中设有“您通常使用哪种类型的网络媒体(可多选)”的问题,希望了解学生新媒体使用的习惯。

通过统计可以看出在新媒体的使用情况中,选择QQ、微信、MSN等大众及时通讯工具的占83%,这体现了现代沟通更趋向于网络化、及时化的特点。排在第二位的是社交网络,如校园网等满足了当代大学生社交的需要和信息的传递的需求。而经常使用新闻门户网站新浪网、搜狐网、凤凰网等的被调查者只占17.5%。

本次调查还从校园学生组织信息的角度进行了调查,问卷设置了题目“学校学生组织办的活动,普通学生获得该信息的渠道”,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校园学生活动,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为校园网(人人网),占全部的选项的33%;通过活动宣传单、宣传公告栏、校园广播等传统媒体渠道了解信息的占52.5%。

同时对“新媒体使用时间段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使用新媒体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晚上,选择该时段使用新媒体的比例为69%,其余时间段为31%,该项调查显示虽然新媒体给人们提供了随时随地使用的便利性,但由于大学生学习时间的限制,大学生在使用新媒体的时间区域上体现出高度的统一性。

2.3新媒体使用偏好分析

对“新媒体的使用偏好分析”的调查结果显示,17%的学生偏向于便利性强的新媒体,14%的学生倾向于可信度高的新媒体,12.5%的学生则更加注重于新媒体的信息更新速度。

在具体新媒体产品的偏好方面,学生更加偏好于使用短信,其偏好使用程度占到了41%,而其余新媒体中以QQ、微信、人人等现代化通讯媒体共占全部比重的42.5%。公告栏、校园广播等传统媒体共占16.5%。这体现了学生倾向于通过新媒体及时、快速、便捷地获取信息,而对于传统的媒体传播渠道仍然有同学倾向于使用,这与新媒体在信息传递中的缺陷有关――新媒体所带来的便捷性导致信息的大量冗杂,同时以自媒体为主要信号的大量个人信息所带来的规范性与非规范性信息并存,导致新媒体的信息失真和流失严重。受众则更希望有传统媒体作为新媒体的补充,校园传统媒体得以与新媒体共存也基于这一原理。

3.调查结果分析

3.1大学生偏好使用新媒体社交软件获取信息

在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更倾向于使用现代化社交软件获取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基本信息。以人人网为例,人人网采取实名制的手段,使得这一新媒体上所的信息具有相对高的真实性,同时人人网、QQ、微信等系列新媒体采用了交联的网络用户模式,通过转发等方式建立有效的传播途径,把每一位学生都当成是这一信息传播模型中的核心节点,这些节点对信息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扩散作用。这是信息的者所希望的传播效果,同时由于信息的者乐于使用这一途径信息,间接地导致了信息的意愿接受者去使用这一新媒体,最终导致社会化社交软件在现代网络新媒体中的大量运用。

3.2传统媒体已成为新媒体的补充

由于新媒体的便捷性与低成本传播性,新媒体上充斥着大量的信息,尤其对于大学生的校园传播来说,每个人都是一个信息的者,这是自媒体时代最重要的特征,也是自媒体的危害,大量冗杂信息会使得存在于新媒体中的有用信息被忽略和流失。所以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仍然希望传统媒体作为新媒体的补充,调查数据显示,虽然在传播途径的偏好中,42.5%的大学生希望通过新媒体来开展现代化的传播。但仍有16.5%的大学生希望通过公告栏、校园广播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作为新媒体的补充与支撑。同时在新媒体偏好中短信以41%的比重位居首位,但是对于短信、飞信这一新媒体途径来说,虽然信息不易流失,但是如果出现大量信息冗杂的时候,有用信息仍然容易被忽略。

3.3现实与偏好不匹配的问题

调查发现,大学生在实际接收校园活动信息时,主办方通过宣传单、宣传公告栏、校园广播等传统媒体渠道比例为52.5%。而事实上大学生对校园活动信息获取偏好的调查结果显示,希望通过“短信”这一新媒体获取信息的比例达到41%,而希望通过QQ、微信、人人等新媒体获取信息的比例达到42.5%,即希望通过新媒体作为信息获取途径的偏好共占83.5%,而以公告栏、校园广播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则只占16.5%。从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在校园活动信息时,活动主办方所发出的活动信息缺乏与信息接受者的互动,导致部分信息并没被接受者所了解或认可;另一方面,校园新媒体的传播途径过于单一,无特色,无法被大众所认可和接受,导致虽然学生希望通过该新媒体途径获取信息,但是校园活动的信息却无法被学生所接受。

4.建议

4.1开设相关课程,加强对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教育引导

高校在新生入学教育时,开设文献索引、信息检索等课程。同时高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将新媒体教育内容依附于其他相关课程,或者直接作为一门独立的校内公选课,供学生选修。同时学校图书馆可以有计划的安排新生分批接受入馆教育,帮助大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文献数据库、电子信息化图书馆、数字杂志等相关的信息资源。

在课程教育的引导下,大学生还应该理论结合实践,从自身角度出发,改变单一化的信息获取习惯,自觉、广泛地运用新媒体。第一,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同一个问题,不仅使用一种常用的新媒体,开始尝试采用图书馆网络检索的方式来进行信息资料的搜集和筛选,有效避免同构化现象的出现。第二,对上网时间进行重新分配,扩大访问专业学术网站的时间比例,减少在大众化媒介如人人网、QQ等社交软件的时间,避免将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无用的信息上。第三,学习一些搜索技巧,对海量、良莠不齐的信息进行过滤,提高搜索的效率,并且有意识、有目的的归类,高效的获取信息。

4.2结合大学生群体的特点,构建人性化校园新媒体传播体系

和传统媒体不同,新媒体是一个双向乃至多向的交流平台。借助新媒体这个平台,人们不仅可以获取信息,而且可以信息,其表达的开放性和民主性,使师生可以在交互式讨论和多对多传播中实现平等交流[ ]。我们应深刻地认识新媒体这一大优势,将其掌握并付诸实践。因此,希望高校形成立足于师生的人性化信息传播体系,善于通过交互式的方式来、收集、交换信息。

第一,组织部分学生在校内做关于新媒体使用情况的调研,了解哪些新媒体在高校的受欢迎度和使用度更高,更易被学生喜爱和接受,更具号召力和引导力。校园新媒体的信息传播途径只有贴近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才能引起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收者之间的情感共鸣,达到预期理想的传播效果。

第二,面对新媒体背景下的新的传播环境,必须开拓出大学生喜欢的方式来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在恰当的引导和鼓励下,高校可以将部分网络平台交给大学生自主管理,发挥大学生的主题作用,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广泛参与。

第三,高校管理者应充分利用学生喜好的新媒体平台,如校内网站、校内贴吧、校园微博等,这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参与热情,还可以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以便及时地掌握学生的信息,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通过虚拟空间,让老师和学生之间放松心情,打消顾虑,敞开心扉。这种方式可能更易于被学生采用,服务于信息双方。

4.3加强整合,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补充作用

尽管新媒体发展迅猛,但通过调查分析,大学生仍希望使用传统媒体作为新媒体的补充和支撑,因此我们不能片面的忽略从传统媒体中获取信息的途径。

校园广播、校报、公告栏等传统媒体,在高校已经有了悠久的历史,成为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应把握自身优势并最大限度发挥作用,绝不能放弃阵地。如,校园广播具有经济性、实用性、便捷性和官方性,它立足校园,服务于师生。学校开学典礼、校园动态等都是通过校园广播传播消息。另外,大学校园广播在营造氛围上有重要作用,这是其他媒介所没有的功能。今后,高校可以在原有传统媒体使用的基础上,加大宣传、沟通、传播等管理工作,推陈出新,继续完善,使其被更多的大学生接受,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7篇:新媒体传播途径范文

本节课是介绍计算机病毒的特征、传播途径及其对计算机安全的危害,以此引导学生重视信息安全问题,并且掌握必要的防范措施。

教学重点:

计算机病毒的特征及传播途径

掌握计算机病毒常见的表现

掌握防范计算机病毒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分析计算机病毒的表现形式,从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二、教学对象分析

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对计算机病毒一知半解,充满了好奇和求知欲,抓住这一心理,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对病毒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计算机病毒的概念和特征;

(2)了解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

(3)了解病毒的常见分类;

(4)掌握防范计算机病毒的基本方法;

(5)了解和掌握杀毒软件的制作技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熊猫病毒实例体验计算机病毒对信息安全造成的严重危害,从而感悟保障信息安全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计算机病毒对我们的经济、生活造成的严重危害,培养学生自觉形成良好的信息安全修养。

四、教学媒体选择

多媒体教室

五、教学理念和方法

以听和分析为主要的教学模式,以主题探究学习的方式,通过大家相互之间的讨论、研究,对病毒有更深入的认识。

1.通过网络歌谣、网络诗词介绍风靡一时的“熊猫病毒”引出本课教学,从而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和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

2.通过情景展示,让学生感受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

3.组织学生讨论身边遇见的各种现象,教师给出科学的分析。

4.通过病毒来了解反病毒技术。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教学意图 教学

时间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为大家展示熊猫病毒大图,讲述熊猫病毒惊心动魄的故事。 通过搞笑的诗词、歌词等,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和求知欲,从而引入“计算机病毒”的概念。 5分钟

解 针对熊猫病毒的传播,针对性的分析和讲解计算机病毒特征:

1.寄生性;2.传染性;3.潜伏性;4.激发性;5.破坏性。 以实例为根据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加深对病毒特征的认识。 10分钟

思考:病毒到底从哪里来的呢?为什么病毒这么多呢?

1.软件产品的脆弱性是产生计算机病毒根本的技术原因

例如操作系统的漏洞

2.社会因素是产生计算机病毒的土壤

例如木马偷取信用卡号、QQ号等 让学生去思考这个平常而又难回答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听课,老师做出总结,并举例熊猫病毒产生的缘由等。 10分钟

解 继续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病毒的传播途径有哪些?为什么防不胜防呢?这给我们有哪些启示呢?

让学生先回答,教师总结的过程来消化和掌握这个答案。结合途径,教师例证。

计算机病毒主要是通过复制文件、发送文件、运行程序等操作传播的。通常有以下几种传播途径:

1.移动存储设备;2.网络(破坏性大) 让学生结合现实自己去发现问题、总结问题。同时结合现实遇到的疑惑,教师给以正面的答复。

5分钟

病毒太多,太杂,根据病毒的一些特征,我们对他们进行了大致的分类。

我们把计算机病毒大致归结为7种类型。

1.引导型病毒;2.文件型病毒。 3.宏病毒。(office文件); 4.蠕虫病毒。5.特洛伊木马型病毒;6.网页病毒。7.混合型病毒。

认真阐述每一类病毒的特点及代表。 这里主要让大家听和学为主,同时结合一些很有代表性的病毒进行比对。例如熊猫烧香、cih、红色代码 、尼姆达等。 5分钟

计算机病毒的表现现象

先让学生列举,然后教师补充

1.平时运行正常的计算机突然经常性无缘无故地死机。

2.运行速度明显变慢。

3.打印和通讯发生异常。

4.系统文件的时间、日期、大小发生变化。

5.磁盘空间迅速减少。

6.收到陌生人发来的电子邮件。

7.自动链接到一些陌生的网站。

8.计算机不识别硬盘…… 让学生总结以前碰到的各种电脑出现的现象,学生们主动积极的回答,同时理性分析到底是不是病毒引起的,老师做深层的分析和指导。 5分钟

开阔视野:1.计算机病毒程序一般构成(简单介绍);2.计算机病毒制作技术;3.计算机杀毒软件的制作技术。 这一部分,教师根据课堂气氛,可以深入,也可以浅出,主要是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 4分钟

课堂小结

信息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机网络化,随之而来的计算机病毒对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信息安全不容忽视。作为中学生,要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归纳总结,使学生感受信息技术为人类社会带来方便的同时,要有信息安全意识,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1分钟

第8篇:新媒体传播途径范文

关键词:手足口病;儿童家长;健康教育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1412688009Y)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自1957年于新西兰首次报道以来,已在世界范围内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过大规模流行,蔓延趋势仍在扩展,我国多个省份也出现疫情[1]。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通过粪-口途径和呼吸道传播引起,好发于学龄前儿童,发病高峰在夏秋季。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严重者可并发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危及生命。由于本病的传染性较强,又缺乏有效的疫苗预防,故增加民众防范意识,早期发现、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显得尤为重要。本课题调查苏州市几所托幼机构中儿童手足口病的发生情况,并通过系列宣教活动比较家长对该病的认知度变化,为今后更为有效地开展手足口病家长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分别在苏州市相城、虎丘、沧浪三个区内选取规模较大的一家幼儿园,以该园儿童家长作为调查对象。以自愿参与为原则,最终获取有效的家长样本数为326人。

1.2方法

1.2.1测量工具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与儿童关系,儿童是否发生过手足口病,对手足口病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如疾病病原体、临床表现、高发人群和高发季节、传播途径及传染性等),以及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等。

1.2.2调查方法 4名经培训的课题组大学生和1名心理咨询老师完成问卷调查,采用以幼儿园班级为单位测试,在知情同意情况下,儿童家长独立完成问卷填写,当场回收。有效问卷326份,有效问卷率95%。

1.2.3干预方法 在幼儿园园长的组织下,课题组成员为家长进行手足口病的宣教,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和疾病的图片展示,使家长对该病有了较为系统的了解,并通过免费赠送带有特殊标记的口罩和发放宣传资料,对包括手足口病在内的多种儿童常见病,如腹泻、呼吸道感染、水痘、猩红热等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后一个月,再次评价家长对手足口病的认知状况及此次活动的意义。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录入数据,建立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描述分析和χ2检验,P

2 结果

2.1调查样本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的家长数326人,其中父母辈占76.7%,祖辈占23%,保姆占0.3%。家中小儿曾患手足口病的有45人,占调查人数的13.5%。表明该病的发病率较高。

2.2家长对手足口病的认知情况 家长对手足口病的认知情况见表1,结果表明家长对手足口病一般知识有所了解,但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

表1 家长对手足口病知识回答正确率

2.3家长手足口病知识的来源途径 调查家长中67.8%表示曾接受过幼儿园方面的宣教,60.4%的家长曾主动查找相关资料,其中父母辈比祖父母辈主动查找资料率高,有显著统计学差异(X2=5.198,P=0.023)。

2.4干预前后家长认知度变化 通过专业儿科老师的讲座和发放宣传资料后,家长们对手足口病知识掌握情况见表2,结果表明干预前后家长认知水平显著提高。家长认为此次活动很有必要的占35.3%,有必要占60.4%,没有必要仅为3.7%。

表2 干预前后家长知识水平的变化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就苏州地区既往报道,仅2009年4~8月期间病例数为8158例,占全年总例数65.84%。2011~2013年苏州相城区某镇发病儿童315人[2]。而本次调查中,13.5%的家庭中有儿童曾患手足口病,表明目前该病的发病率仍较高,不容忽视。

尽管通过园方的宣传及媒体网络的报道,部分家长对手足口病已不陌生,但问卷调查表明,家长对病原体、传播途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如何有效预防仍不完全清楚,尤其祖父母辈们因获悉知识途径有限,对该病知晓情况不及父母辈。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体是肠道病毒,传染性强,儿童频繁的手-口动作增加了感染几率,而且临床对于该病毒也缺乏特异性药物和疫苗,因此针对本病主要的护理措施在于有效预防。手足口病健康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是要人们提升对疾病的相关知识。围绕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发病机理、临床症状、治疗护理方法、预防措施,开展系统全面的健康知识教育,重c教育有效阻断传播途径的方法、如何做到疾病的早期发现以及发病后的日常护理等[3]。防止疾病传播与流行仅仅在住院期间依靠护士采取消毒隔离是远远不够的。

本课题围绕健康教育目的,通过病例示教,生动图片,深入浅出的讲解,耐心地回答疑惑,让家长较为系统了解疾病发生的每一环节,重点教育如何预防、切断传播途径,配合发放的宣传材料,使家长掌握一些常用的呼吸道、消化道疾病的预防方法,并免费赠送带有特殊标记的口罩,让儿童到人多、空气不流通处或有感冒人群中主动佩戴,减少交叉感染。干预的结果令人满意,干预前后,家长中完全了解的人数增加,仍不清楚的仅为0.3%。家长们普遍认为此次活动有意义,希望今后能经常开展。

总之,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家长认知水平,对有效降低儿童手足口病及其它常见病有一定意义。但此次干预人群有限,对降低整个地区发病率微乎其微,今后有必要在总结前期经验基础上,不断扩大宣教覆盖面,动员全社会参与共同关心儿童,保障和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连森,毕振强,房玉英,等.2008年山东省手足口病流行学分析[J].山东医药,2009,49(19):45-47.

第9篇:新媒体传播途径范文

【关键词】城市形象 网络传播 整合传播

当前加强城市形象网络传播,建立良好的城市形象已经成为一种世界城市发展潮流。良好的城市形象所带来的好处是多方面的,不仅美化了城市,带给居民良好的生活感受,提高了居民对城市的满意度,而且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和外资来到城市,为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提升整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这对于我国目前正在轰轰烈烈进行的城市化运动来说,无疑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网络媒体特点及其在城市形象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所谓城市形象,是指城市以其自然的地理环境、经济贸易水平、社会安全状况、建筑物的景观、商业、交通、教育等公共设施的完善程度、法律制度、政府治理模式、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市民的价值观念、生活质量和行为方式等要素作用于社会公众并使社会公众形成对某城市认知的印象总和。也就是说,城市形象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作为一个系统展现在世人面前,这种形象要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而被人所认可。同样,传播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借助种种手段与资源,不仅包括电视、广播、书籍、报刊、杂志等等信息传播媒介,还包括诸如各种展会等为代表的大型活动,以及人际传播途径等。目前,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形象的“整合传播策略”上。整合传播可谓是当今传播策略的一大趋势,其通过集中各个资源的优势而达到最优传播效果。网络媒体是整合传播途径的重要途径之一,与传统媒体及其他形式相比,网络媒体因快捷方便、费用低廉、受众广泛等特点而独具优势,尤其在中国网民数量空前增长的情况下,最新数据表明,中国网民数量已达4.2亿,且还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网络媒体已经成为70%的网民首选的媒介,可以预见在今后城市形象的传播过程中,网络传媒必将构建起一个新的规模更大的可持续发展平台,为提高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发挥重要的作用。

政府加强城市形象网络传播的重要意义

政府作为城市管理者,是公共管理的主体之一,在努力构建思路寻求城市发展之时,更要从宏观角度把握好城市的总体布局和规划。因为城市形象和经济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可以有力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所以城市形象现在已经越来越被政府所看重。网络媒体在城市形象传播中占据了优势,为政府加强城市形象提供了渠道,其对城市发展所具有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有利于提高城市居民素质,增强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建立起良好的城市形象并加以传播,可以增强城市居民的荣誉感,增强了政府的号召力,有力推动和谐城市的建设。本质上来说,城市形象是全体居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既凝聚着历史,又融入现代,是一个地方居民心中的“根”。城市形象关系到人们的审美视觉,更关系到人们的自我认同感。通过网络形象传播,好的城市形象深入人心,在增强居民凝聚力的同时也可以激励士气,进而内化为人们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责任感,从而建立起一个和谐而稳定的社会。

有利于展示城市文明,增强吸引力,推动经济发展。政府是城市公共管理的主要参与者,负责整个城市的规划建设,目前来说政府工作的好坏缺乏一个具体的参考标准,而城市形象无疑是提高政府工作形象、展现城市发展成果的最有效途径。通过努力树立起城市的良好形象,并利用网络传播予以推广,打造城市地方特色,积极展示城市文明,可以明显增强城市的吸引力,推动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健康快速发展。

有利于加强城市的规划和管理,推动城市建设更加合理。城市形象代表了城市整体化的精神和风貌,是城市的理念形象、行为形象、景观形象的集合体,它既是城市的人和物所构成的有机整体,也是城市国际竞争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良好的城市形象是以良好的城市规划建设为前提的,国际化的城市往往都有科学合理的规划蓝图,所以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城市形象网络传播也为城市的科学规划建设提供了一个契机。政府应该掌握好城市形象网络传播规律,将城市现有资源、人力等要素统一起来,做好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以提高城市形象和品位。

政府在城市形象网络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与国外城市诸如多伦多、亚特兰大、爱丁堡等相比,虽然我国目前大多数城市都越来越重视城市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也取得了一些可喜成就,但是,我们在研究城市形象网络传播方面起步较晚,理论体系不够完善,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下面重点探讨和分析城市形象网络传播中存在的不足。

网络专业化人才缺乏。网络媒体毕竟属于一种新兴的事物,对其驾驭和应用需要更多懂技术、懂网络、懂传播、懂策划的专业化人才。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为城市形象传播提供宽广舞台和有效渠道的同时,也对城市形象的传播提出了空前的挑战,没有专业化人才作保障,说不定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不过由于我国对城市形象的研究和开展较晚,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比较缺乏,尤其是在负责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的政府管理部门中,亟需培养和引进大量善于利用网络媒体进行城市形象传播的专业化人才。

对网络传播的重视程度不够。相比于传统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政府在城市形象传播上对网络媒体的重视程度还不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资金投入上,网络传播宣传资金有限,这固然有网络媒体费用低廉的原因,但主要是还是反映了重视程度的问题;其次是在侧重点上,首选电视报刊而轻视网络,电视节目中关于城市形象的广告宣传片越来越多,报刊杂志也有,却很少有政府主动在网络上做宣传;再者,在理论研究上,现在所制作的城市形象宣传片主要还是针对电视媒体和报刊杂志媒体而做的,没有真正为网络媒体而打造的形象宣传,这说明网络传播受重视程度确实很低。

突发事件处置不力。网民的日益增多,网络的日益发达,带来了网络媒体的发达,很多事情刚刚发生就被第一时间传到网络进而引发群众的热议,而传统媒体则需要足够的反应时间。社会的发展带来很多矛盾的激增,现实社会中发生的突发事件也越来越多,这些事情可以在网上被无限放大和转载,一旦处置不当,则无疑会对城市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带来负面影响。

策划性与丰富性欠缺。有些地方政府也意识到了网络传播的重要性,在各个城市的门户网站、新闻网站或者商业网站中逐步增加关于城市形象的内容,但是这样做的出发点往往还是基于招揽投资或者开发旅游的目的,不能从一个城市形象的角度有计划地做宣传,所以总体来说,目前网上关于城市形象的信息内容既缺乏系统的策划性,又缺乏应有的丰富性,主要是以旅游推介为主,而少有关于城市人文、历史、经济、社会等方面系统的、整体的策划,因而很难给受众留下关于城市的深刻印象。

政府加强城市形象网络传播的对策思考

加强重视,加大投入。当前政府在城市形象网络传播方面最迫切要做的就是改变观念,增强对网络的重视程度,只有重视到位,才能认识到其重要意义,才能够相应增加人力物力的投入,才会对其给予政策资金的倾斜,推动城市形象网络传播的发展。

加强策划,丰富内容。无论通过什么方式和渠道进行城市形象的传播,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也好,网络媒体也罢,最重要的还是内容的策划。良好的策划,丰富的内容,才能让城市形象的网络传播真正发挥作用,收到实效,从而构建立体化城市形象网络传播模式。

采取措施,培养人才。人力资源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之一,在网络传播领域,因为技术的先进性,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是良好的计划和策略得以制定和执行的保证。而且,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可以做出好的方案设计,对于提高城市形象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下一步的建设中一定要注意人才队伍的培养,建成一批懂网络语言、善于应用网络媒体的城市形象传播队伍,更好地促进城市形象的网络传播。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