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的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尽管从2011年开始,学院启动了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项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过去两年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取得了积极的进步,但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源于以下几点。
1.1学生主观学习的意愿不强,专业课学习效果不理想自治区从2006年开始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了改革,专科毕业生不再计划分配,2007年开始除部队生源外,本科及本科以上毕业生也不再计划分配,均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但这种改变并没有促使学生积极学习专业知识,增强就业本领。2012年自治区通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并使籍应届高校毕业生实现全部就业。这种政策一直持续至今。自治区区内毕业生就业基本上都寄希望于每年的高校毕业生公开考录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人员,学生毕业后进企业或其他单位就业的意愿较低。由于公务员考试的内容与专业相关不大,导致一部分学生对专业的学习不够重视,专业课程学习较差。
1.2实训实习教学条件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有差距为了较好地培养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型人才,在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要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这就需要实训场地、实习基地。目前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实验室建设投入不足,加上学校所处的林芝地区食品加工企业较少,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学生无法获得严格和广泛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类训练和技能的应用[2]。
1.3学科基础比较薄弱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面向全国招生仅10余年的时间,专业教师也仅有11人,学科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学院学科带头人建设薄弱,虽然学校下文任命了学科带头人,但至今还没有出现在和全国都有重要影响力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领域的带头人,所有这些都影响着学科建设和发展,直接影响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和发展。
2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紧密结合的种养殖与加工结构,以最大程度服务于地区经济为目的,以创新教育与个性化教育为特色,对食品专业教学课程体系进行调整[3]。通过这次课程体系调整,力争使课程更贴近于学生,更符合食品工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2.1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根据本专业的特点,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努力探索“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拥护党的领导,德、智、体、美和劳等各方面全面发展,适应食品行业发展需要,具备食品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系统掌握食品工程原理、食品保藏原理、农产品加工技术和农产品质量检验与品质控制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及技能[4]。能在质监、工商、出入境检验检疫、海关、卫生防疫机构、科研院所等部门及相关企业工作。从事产品研发、生产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通过制定教学计划,分析理论教学相关课程,优化教学内容,合理分配理论课程学时数[5]。使学生毕业时具备食品研发、食品加工、食品保藏和食品生产技术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具有科学研究和成果推广的基本能力。具有在食品企业、食品质量管理部门、卫生监督机构及国家机关中从事食品研发、生产、管理、分析检验与质量控制的能力。通过专业技能训练,获得相关专业技能证书。
2.2确立主干课程原来的教学计划中专业课程较多,没有明确的方向,也没有归纳出专业的核心内容,培养的学生在专业上没有明显的特色与优势[6]。针对这一问题,教学计划调整的核心就是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质,经教研室全体教师的多次调研与探讨,确定了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理化分析、食品营养学、食品卫生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保藏原理、畜产品加工工艺学、果蔬加工工艺学、粮油加工工艺学、食品工厂设计和食品包装学13门课程为食品科学与工程高等教育的主干课程。
2.3调整教学课程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大部分会成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或者基层公务员。其中部分人员会到各地区工商、质监、药监、农牧和粮食等系统从事与食品专业相关的工作,少数学生会到食品企业就职。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生毕业后授予农学学士学位。根据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和专业培养要求,在座谈征求意见及全体专业教师专题讨论的基础上,对专业课教育做了相应的调整。一是削减了部分工科学时,如食品工程原理、食品保藏原理均由以前的80学时降到了64学时。二是优化了部分课程设置,如将农产品原料学和畜产品原料学两门课程合并成了食品原料学,课时由以前的共96学时降低到了现在的64学时。食品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两门课程合并成了食品卫生与营养学,课时也由以前的112学时降低到了现在的64学时。三是减少了人才培养学时总量。食品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计划总学时由2012级的2727学时降低到了2013级的2567学时。人才培养方案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3教学方式改革和探索
3.1多媒体教学得到了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降低教学难度;有利于增加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7]。大学农牧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教研室从两年前仅有《食品生物化学》等极少数课程利用多媒体上课到目前80%以上的课程均由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显现,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3.2实行双线管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院实行“学院行政-教研室-教师线”和“学院党总支-辅导员-班主任线”双线管理,第1条线主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实现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第2条线配合学校“两课”教育,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和健康心理培养,使学生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具有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深厚的国家感情及民族感情。努力培养“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两年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学院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外学术活动,到目前为止学院共有两队选手获自治区“成才杯”三等奖,1对选手获国家“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二等奖。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应用能力及创新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3.3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比例增大2012年至今,学院争取到了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1个,新到位实验室设备价值200余万元,实验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实验开设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实验开设过程中减少了验证性实验,增加了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如在畜产品加工学课程中就开设了畜产品加工综合实验、乳制品加工综合实验以及蛋制品加工综合实验。在食品工厂设计中开设了工厂设计实验、工厂制图实验。在食品营养学课程中开设了特殊人群食谱设计、个人食谱设计、不同阶段人群食谱设计、营养学调查等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
3.4毕业实习改革为了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食品科学与工程教研室采取了大学生创新实验与毕业论文相结合,近两年通过国家级、自治区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实验完成毕业论文的学生占毕业学生总数的50%左右。对于没有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的学生,教研室采取了关口前移,提前安排部署,在第7学期开始的时候便给学生指定了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便于学生提前开展毕业论文工作。避免第8学期毕业论文实验与毕业就业实习冲突。
4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在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作用非常重要。“双师型”教师不但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而且还应具备将两者融合于教学过程的能力[8]。为了切实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落实到各门课程和教学环节中去,克服运作逻辑上存在的脱节现象,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懂教育、通实践的教师队伍[9]。在过去两年中,教研室充分利用自治区实训项目,积极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水平。到目前为止,已经有7名教师取得了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国家注册审核员资格,11名教师深入到林芝地区乳品企业进行了实践实训,提高了专业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业务水平。教研室老师基本上都成为了“懂教育、通实践”的双师型教师。
5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校外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是学生了解社会和企业、接触生产实践的桥梁[10]。实习基地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质量。由于大学农牧学院现有的校内实习基地已不能满足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实习的需要,学生实习更多地依赖校外实习基地。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对于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食品专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两年来,学院先后与林芝地区贡布乳业有限公司、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分中心等多家单位达成了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协议。特别是林芝地区贡布乳业有限公司已经成为学院学生校外实习和教师实践实训的重要基地。为学院食品专业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6结束语
关键词 本科院校 食品科学 开放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4.087
University Food Science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SU Huilan, YU Bingfeng, XIE Wei
(College of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Hezhou University, Hezhou, Guangxi 542899)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d the significance and arduous of constructing open laboratory of food science, and stated the features of open laboratory of food science and the role it plays in teaching and research, all that have made an overall planning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open laboratory of food science, enhancing the features and strengthening management.
Key words university; food science; open; experiment teaching
0 绪论
人们对安全食品以及绿色食品的加工、检验研究越来越重视,有必要建设一批食品科学开放实验室。“食品科学实验室”是指“专门从事绿色食品加工和检验的实验室,囊括了焙烤食品的加工、软饮料的加工,各种保健食品的研制以及食品有害成分的检验、食品营养成分的检验等,可以满足食品专业的教学与食品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综合实验室。”
而当前国内高校做为食品科学开放实验室的主要研究阵地,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完善开放性食品科学实验室。开放性的食品科学实验室既是高校当前教学科研的需求,又是学校和企业联合的基础。这是由于当前高校在教学实习方面的经费还是比较紧缺,仅仅依靠高校的实习经费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走学校与企业联合的道路。只有校企联合,实现互惠互利,企业才能为高校教学提供优惠的实习基地,学校才能为企业提供优质的技术保障。
然而,在众多的院校中,作为那些新建的本科院校食品科学开放实验室,在面对一切都是新开始的时候,在面对食品科学研究相对其他院校起步晚的时候,在面对食品科学研究有很多空白的时候,如何探究建设健全成熟的食品科学开放实验室任务更为艰巨。
1 食品科学开放实验室在教学和科研中的作用
食品科学开放实验室凝聚着食品科学学科研究的心血,已经成为保障食品化学、食品生物技术、食品工程等研究方向的重要支撑,对学校的“产学研”起到重大作用:一是有利于提升实验教学的水平。二是有利于提升科研的水平。三是有利于增加学校与企业联合的砝码。四是有利于提升学校的知名度,提高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2 新建食品科学开放实验室的特征与建设
由于当前的时代是信息化时代,资源的共享、信息的通畅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明显标志,要求在通信科学与技术、信息应用与处理等方面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对各大院校实验室的实验仪器、实验设备等也提出了更新的、更高的要求。尤其新建的本科院校“食品科学开放实验室”以建立在面向整个院校全体师生自由开放为前提,这就需要新建院校做出更多的努力,特别在校区与校区之间建成紧密连接的集成化多功能实验室。
2.1 突出实验功能的模块化
在众多的本科院校中,虽然早已提出了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目标,可是在实际上因为长期受到传统中“分块经营”观念的影响,“我、你、他”的经营格局还是长期存在,想要一下子改变该种观念并非易事。然而,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以及高校改革的深入,“教学资源共享”这一目标已逐渐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主流,尽管“分块经营”对集约化的经营比较有利,但却反而已经开始逐渐成为“资源共享”的障碍,这就需要众多院校对已有的实验室进行适当的调整。而作为新建的本科院校,在缺乏传统阻力的基础上,则更需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进行实验室实验功能的“模块化”建设,进而避免重复投资建设,以节约资本更好地对“模块化”进行重金集中建设,最终有益于新建食品科学开放实验室内实验仪器、实验设备的水平提升。
2.2 突出设备管理的信息化
经过调查发现:目前,大多数食品科学实验室存在功能单一、长期闲置的现象,除了少部分公共基础实验室可以得到充分利用之外,大多数利用率不高,极大地造成了资源的闲置浪费。因此,非常有必要将整个院校的实验仪器、实验设备实施统一的管理,并将实验室资源进行开放,并借助校园网让整个院校的老师和学生对学校实验室的布局、实验仪器、实验设备等的功能和状况有所了解,最终更好地利用闲置资源,充分发挥实验室应有的作用。所以,作为新建的院校,有必要在已有的实验室基础上重点选择专门的实验室进行开放性实验室的投资和建设,而为了实现这一点,就需要将实验管理作为抓手,不断加强校区与校区之间的信息交流,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实验室与实验室之间的开放,真正实现学校内实验室管理的信息化。
2.3 突出教学资源的共享化
当新建院校的食品科学实验室完成了功能的模块化建设之后,实验室的开放性就得到了支持和保障。因为实验室完成了功能的模块化建设之后,它就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分块经营”,而是初步具备了较为完整的实验室。新建食品科学实验室的目标在于实现教学资源共享,那么构建学科意义上的开放性实验室,就更加有利于推动教学资源的共享化。当前我国院校实验教学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它作为院校学科建设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单一功能的传统实验室已不能适应和满足新的综合型实验的需求,对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就是说,只有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化才能打破传统功能的单一性,才能达到充分优化并充分利用实验设备的作用,最大化地避免实验设备的闲置浪费。
2.4 突出科技攻关的团队化
组建技术能力强、功能齐全、水平高的开放实验室不仅有利于整个院校的科技攻关,而且有利于不断加强各个实验室之间的合作与联系,为整个院校的教学、科研营造一个浓厚的氛围,也为学校组建高水平的科技攻关团队打下坚实的基础。做为一个新建的院校,为了提高实验室开放的质量与效果,每一个实验室应当任用专业知识渊博、技术能力强、管理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老师与实验技术人员。当前,随着各大院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新建院校,为了追赶达到高水平院校实验室的水平,必须在一开始就通过聘用、引进一批高水平的人才,构建一支水平高、能力强的科技队伍,为实验室提供人才保障。而实验室作为科研的重要平台,必须充分发挥各个领域人才的作用,将科研统一到团队上来,实现学校科技攻关的团队化,克难攻坚。
2.5 突出学科建设的交叉化
食品科学开放实验室的建设并不是单一的建设,它还涉及到其他学科、领域、实验室、人员,也就是说,食品科学开放实验室的建设涉及到多学科领域的交叉、渗透,他们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公共合作与促进发展的,需要有长远、整体的发展眼光,构建开放实验室与其他事物的联系。
3 新建食品科学开放实验室的管理与建设
只有严管理才能出成效,新建食品科学开放实验室应当在学校的统一部署和安排下,加强建设,尤其需在相应的学院设立食品科学学科并组建先进的科研团队,建立实验室管理体制等。
一是实验室的建设需有一定的规模。食品科学开放实验室的建设不单单是各学科、各领域资源的优化重组,更需要的是要有一定的规模,包括场所、人员、设备、经费、制度等方面,只有这样才能为建立健全完备的实验室功能提供保障。
二是实验室的建设需实现全方位的开放。首先应当在时间上实现实验室的开放,例如可以安排每天的上班时间以及晚上6点至11点的自由开放,节假日的选择性开放。其次应当加大对实验室的管理力度,每一个实验室应当制订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安全制度、工作职责、操作规范、奖惩制度等,不断规范实验室的管理,确保实验室开放教学的顺利、有效进行。最后应当明确实验室开放的目标以及研究的方向,不断加大在科技方面的投入,安排适当的经费投入师生的科研活动中,激发与培养师生刻苦研究的能力。
三是实验室的建设需实现全连网式管理。因为食品科学开放实验室具有设备繁多复杂、实验操作复杂、实验次数较多等因素,所以有必要对开放实验室实施全连网式管理。比如,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校园网、多媒体设备等建立一个教学网站,这个教学网站不仅可以进行实验教学课程的教学,还可以查阅实验资料、实验器材、实验资源等,把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实验室实现有机的链接与优化利用。
四是实验室的建设需多元化争取资金支持。只有强大的资金支持,才能确保学校各项工作的长期有效的运行下去,所以,学校应当首先积极向上级申请经费,并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争取社会经费的支持。其次,学校应当设立专门的教学经费、科研经费、实验经费,确保教学实验活动的正常进行。最后,学校应当设立保障经费,例如设备的采购、维护以及激励经费等。
4 新建食品科学开放实验室的规划与建设
新建食品科学开放实验室的规划与建设也应当在学校的统一部署和安排下,有方法、有步骤地开展下去。一是可以加入食品工艺实验室、土壤实验室、生理生化分析室等,或者校区与校区之间的联系,将不同领域、不同学科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二是有步骤、有方法地进行建设。应当坚持“学科特点分析―实验室功能分析―实验室资源调查与分析―食品科学开放实验室规模设计―实验室组建―实验室管理制度制定―实验室开放试运行”的步骤,有条不紊地推进建设。
5 小结
近几年来,很多新建院校对食品科学开放实验室的建设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为了更好地实现实验室的开放性,充分优化现有的资源,实现资源的共享与有效利用,不断提升新建院校的教学水平、研究水平,需要在食品科学开放实验室上不断突出食品科学开放实验室的特点,不断加强管理,积极谋划建设。
参考文献
[1] 常凯,孙广仁,洪海成.关于建立食品科学开放实验室的建议[J].科技创新导报,2010(26).
关键词: 食品特色 人才培养 培养模式
1.我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发展现状
现在国内设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过控”专业)本科专业的高校110所,建有“化工过程机械”硕士点的高校30余所,设立博士点的高校14所[1]。江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过控”专业的前身为食品机械专业,是我国最早开始食品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的单位之一。1958年即开始食品机械专业人才培养,为我国食品、轻工机械行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技术人才,在行业内享有很高声誉。现如今,“过控”专业依托江南大学在轻工、食品行业的整体优势,结合新形势下食品、农产品加工机械的发展要求,在加强专业基础的同时,构建有轻化工特色的“过控”教学体系,确定食品特色的过程装备与控制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方向。
“过控”专业与国计民生戚戚相关,行业关联度大,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强,是我国高等工科教育的重头专业[2]。我校本专业是以过程装备设计和制造为主体、过程原理和控制技术应用为两翼的学科交叉型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机械学、电工电子学、过程原理与计算、传热与传质、装备控制技术和工程管理的基本知识,能在机械、轻工食品、石油化工、生物医药、制冷、环保和机械产品质量技术及安全监督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科学研究等方面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为了实现我校“过控”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需站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方向,不断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我们对“过控”专业人才具备的素质及培养有以下方面要求:
(1)将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融入“过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高校教育的本质和核心是培养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潜质和能力,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具备创业生涯规划和自主创业能力[2]。我们不仅要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扎实的“过控”理论知识、基本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善于洞悉“过控”行业的商业机会,拥有较强的领导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具有提出、解决带有挑战性问题的能力,最终成为具有开创和管理企业综合素质的创新型综合人才。
(2)加强重视实践教学和生产实习等实际操作方面的学习培训。实践性环节训练对“过控”专业人才来说,是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有效手段[3]。我们应注重实践课程设计和实践环节训练,加大实践环节的训练比重,丰富实践教学形式,计划合理化、形式多样化地开展社会实践、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科研训练等环节。同时,建立开放性的实验中心和社会实践基地,为“过控”专业人才培养提供训练和演习的场地,促进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切实强化实验课程教学效果。
(3)将其他课程加入专业课程体系中相互渗透,形成综合性跨学科课程。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环节,是实现培养目标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一方面,让创新创业课程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中,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吸收创新创业教育元素,让创新创业教育促进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另一方面,鼓励学生选修其他领域的课程,拓宽学生知识面,以此发现本专业领域与其他领域结合而带来的商机。
基于我校“过控”专业的特色就是以食品机械为前身,在食品、轻工机械方面已经积累了大量经验和成果。同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得到国内甚至国际认可,因此,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理念引入“过控”专业人才培养中,必将达到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此外,江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在2013年建成江苏省食品先进制造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系国内第一个系统从事食品装备相关技术的跨学科创新研究的省级研究基地,围绕食品加工装备、包装装备、食品无损检测装备、食品包装装备智能化和食品装备设计制造过程数字化进行应用基础和创新性研究。重点实验室的建立为“过控”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良的技术平台,同时为我校此专业人才建设增添了浓重的食品色彩,因此,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过控”专业两者的培养理念相互融合势在必行,将为“过控”专业人才培养开辟一条特色鲜明的光明大道。
3.食品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理念
食品科学与工程是应用理论科学及工程知识研究食品的理化、生化特性及食品加工原理的一门科学,一经兴起就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在较短时间内发展成为一门范围广泛的学科体系[4]。食品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要求学生不仅了解食品科学与工程理论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还具备独立获取知识、处理信息和创新的基本能力和素质。随着食品工业日新月异的发展,许多新思维、新工艺、新技术、新手段不断出现,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时期,食品工业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5]。补充学科最新研究进展,分析研究热点,会开阔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
江南大学以国家特色专业等优势教学资源为载体,以“国家发酵工程技术中心”等强大工程实践体系和国内本领域唯一的“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雄厚科研平台为依托,在“培养研究型工程创新人才”育人理念的指导下,构建了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型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通过采取名师引领、知识优化、课程建设、创新实践、科教互动、平台构筑、环境熏陶和机制改革等措施,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自主学习、主动实践和积极管理的研究型工程创新人才。该培养模式得到了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业内一流专家学者的高度认可与评价[6]。教学理念、教学体系及管理机制在兄弟院校中被广泛交流和应用。
4.食品科学培养理念和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相结合方式
(1)名师引领,牵手行业精英,课堂与课外双管齐下。
《食品工程设计概论》、《食品加工装备原理与设计》、《食品工业成套装备应用技术》、《食品无损检测技术》等课程的开设,是食品科学培养理念和“过控”专业相结合的最好桥梁,对这些课程的主讲教师的专业文化素质提出了严苛的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深通过程装备设计与制造、过程控制、成套装备技术、机械设计与控制等专业知识背景,还兼备食品科学、粮油、果蔬、畜产品、水产品、饮料等食品加工工艺专业基础。本学院经过长期发展建设,形成了一支由专家教授为首、年轻博士讲师为辅的优秀教师团队,这些优秀教师直接参与本科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亲自教授本科生专业核心课程,为食品特色的“过控”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最直接的保障。
与此同时,学院广邀食品机械类龙头企业的工程技术专家走近本科生[7]。或直接进入本科生课堂为学生分享企业多年的生产实践经验,以自身形象为本科生树立明确的奋斗榜样。或本科生在进行文化理论知识学习完成后期,直接将本科生交予企业进行管理,将学生整个学习与生活都在企业,融入企业,毕业后可直接参加工作。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可以促使“过控”专业学生更早接触企业文化,可以依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规律,打好学生的理论基础,深化专业知识面,还可以更好地让高校教育得到更新,反映当代工程科学技术发展前沿的最新水平。
(2)课程实践、科研试验到创新大赛,层层递进。
“过控”专业人才培养任务主要靠教师落实。当代教师的主要职责不仅是传道授课解惑,还有一个重要职责是肩负学科学术研究的重担。因此,授课内容的推陈出新往往要靠教师将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发展前沿动态融入课堂中。如我们在讲授油脂产品加工课程时,先介绍油脂加工中机械压榨法和溶剂浸提法各自的优缺点及注意事项,然后介绍目前市场上地沟油泛滥引起的社会危害等问题,进而引出小型家用榨油机的出现及在市场上的风靡情况。最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以目前一款畅销家用榨油机为例,分析优缺点,指出其核心技术并提出存在缺陷的改良方案,或者相似榨油机新产品的设计方案?在学生展开思维想象的同时,加以适当引导并及时给予理论技术上的支持,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工程设计实例分析中,学会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技术路线及方法,尝试提出创新式解决方案并加以论证。
从课堂上学生提出的产品雏形中可以找出相关科学研究的价值,并以此为契机,让本科生组建小团体加入教师的科研团队中。以教师的科研项目为基础,将本科生的创新产品进行设计、建模、加工、调试、分析等一系列研究完善,最终加工生产出全新产品。在此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动手能力,还要培养学生遇到困难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新产品的成功研发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后期市场推广更可以带来商机和客观的经济效益。以最终研发成功的新产品为基础,参加学校、江苏省甚至全国性的相关创新创意大赛,参赛过程本身就是本科生难能可贵的学习磨炼机会和经验,收获的奖项和荣誉更是年轻人日后参加工作时需要的创新思维风暴的基础和源泉。
(3)不同专业相同理念,交流促进合作,共同进步。
客观上讲,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过控”专业分属不同学院,但是,学科之间的交叉性将两者之间建立起必然的联系。一方面,“过控”专业的人才培养离不开食品科学知识体系。与“过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行业发展形势是密不可分的。另一方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发展离不开“过控”专业的知识体系。食品科学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将最新研究成果工业化生产,这个转化过程必须有机械设备及过程控制相互配合才能实现。因此,食品科学与工程和“过控”专业之间人才的相互交流合作,定期组织食品学院和机械工程学院之间举办座谈会、学术报告、学术沙龙、创新创意比赛等活动,教授之间的科研合作、学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必然产生“双赢”局面,在此基础上培养出来的人才必然是综合性人才,才能满足市场发展需求。
5.结语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在“过控”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应用是在我校轻工特色的基础上实施进行的,是完全符合“过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可以满足新时代产业发展对综合性人才的强烈需求。只有这样具备食品科学特色的“过控”专业人才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是特色鲜明、素质过硬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和社会。
参考文献:
[1]张慢来,张琴,周志宏.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初探[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3,10(28):122-123.
[2]来永斌,陈秀,周毅钧,伍广.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23(13):133-134.
[3]刘伟.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11,28(2):57-62.
[4]杨涛,李艳,梁安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24:14-16.
[5]朱威.食品科学教学改革探索[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1):93-95.
[6]戴月波,饶志明,张光生.研究型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江南大学食品发酵类专业为例[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1(4):41-44.
目前,国内很多食品院校都与国外有着定期或不定期的学术交流,或与国外院校合作办学,这为教师带来了进修或考察、交流的机会,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英语和专业水平,也为双语教学引进原版教材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很多食品专业教师也在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身英语水平。因此,双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师资基础。虽然有些食品院校的学生英语总体水平较低,但只要这些院校在保证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的同时,加强英语教学,做到老师严格要求学生,学生严于律己,努力学习专业英语,那么双语教学也是非常可行的。
2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双语教学开始于2001年教育部出台佚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必l.o目前,我国很多院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都已经认识到了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并已经开始实施了双语教学,也获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限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双语教学并没有达到理想效果,还存在一些不小的问题。
2.1双语教学师资问题
双语教学效果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就是师资问题,双语教学的特殊性要求教师有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雄厚的英语功底。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英语教师往往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水平,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师往往又不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因此,师资问题是困扰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双语教学的主要问题,也是双语教学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2.2双语教学教材问题
教材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主要依据,双语教材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目前,双语教材的主要来源是:①引进国外的专业教材;②使用国内自编的专业课英文版教材。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中,我国的科技水平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很多理论都是借鉴于他们的经验,因此如果能用他们的原版教材,那么学到的理论会更加真实精确。然而,国外原版的专业教材一方面难懂,另一方面价格昂贵。教材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双语教学的开展。
2.3双语教学对象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对象即学生应该是教学的学习主体,所以双语教学的对象也直接影响双语教学的质量。目前,多数本科生学了十多年英语既听不懂,更不会说,读专业英文资料也很少,这些特点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尤甚。专业课的双语教学是英语能力,特别是英语听说能力的综合运用,而很多食品专业的学生哑巴英语情况仍未改观,学生听说能力差增加了授课难度,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对双语教学有畏难情绪,这也极大妨碍了食品专业双语教学目标的实现。
2.4双语教学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问题
教学方法的选取对于提高教学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目前,我国高校使用最多的教学方法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如果用在食品专业双语教学中,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如学生不能及时把接受状态反馈给老师,学生不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等。如何选择适合的双语教学方法,也是食品专业双语教学要探讨和研究的问题。目前,虽然有些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有些课程上用了双语教学,可考核方式上依然和普通课程相似,换汤不换药,不能有效和真实反映双语教学的效果,不能真实评价学生掌握双语的程度,因此考核方式也是限制食品专业双语教学发展的因素之一。
3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双语教学探索
食品专业双语教学目前还是个全新的教学模式,大都处在探索阶段,还没有成熟的教学理论可供参考,至于该专业双语教学应该如何进行,还需要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来探索,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是食品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关键环节。
3.1教师是教学的主体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既是教学这项活动的策划者,同时也是活动的组织者和执行者,引导着整个教学活动的方向。因此,教师自身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最终质量。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双语教学不仅仅是在课堂上穿插英文专业词汇,而是需要任课教师能用流利的英文来授课以及进行课堂互动,这对教师的专业英语水平及口语的表达能力要求很高。也就是说,教师的英语水平高低将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阎。对此,则需要学校以及政府的政策支持去培养教学力量较强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然而,在我国双语教学首先遭遇的瓶颈问题就是师资力量薄弱问。尽管很多教师专业知识扎实,教学经验丰富,但用外语授课能力欠缺,不能熟练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无疑会影响教学效果,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针对此问题,可以考虑从以下两方面着手进行食品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①吸收具有较强外语能力和深厚专业知识的海外留学背景的人员,这类人员是提高双语教学师资力量最直接和重要的途径;②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学校有计划地对优秀教师进行专门双语培训,选派食品专业优秀的教师赴国外学习、访问或工作,加强校际和国际交流,进而有效地提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
3.2学生的积极性是双语教学的重要因素
学生是双语教学的学习主体,同时也是双语教学质量的体现者。学生对双语学习的积极性(兴趣)是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阴。由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各学科的专业英语与平常所学的公共英语差别很大,再加上食品专业相当一部分学生本身公共英语的水平就不够高,这就使得一些学生在进行双语教学时缺乏自信,害怕听不懂、学不会,更担心考试不及格。实行双语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明确双语教学的含义和目的。调动每个学生参与双语教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强烈参与双语教学的愿望。与此同时,学生应积极参与其中,即使教师教学水平再高,学生课前不预习,课上不参与,课下不复习,双语教学也难以取得很好成效。
3.3双语教学使用的教材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教学的受体,评价主体教学的优劣是要通过受体掌握的好坏来决定的,而主体要想对受体起作用还需要一个联系二者的纽带,这个纽带就是双语教学的教材,它是主体教师和受体学生之间实现对等顺畅交流的平台。这个交流平台对双语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从食品工业的发展来看,国内外有相当大的差距,前沿在国外,因此双语教材的选择应对照国外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发展状况和实践效果,强调基础性、时代性、应用性的协调统一。为适应食品工业的发展,教育部要求尽量使用国外原版教材,并且应该是近年出版的、在国际上使用广泛、权威性的、内容简明、结构合理、图文并茂、语言简练流畅、适合非英语母语国家的学生阅读的教材叽
3.4双语教学方式
由于双语教学离不开用外语讲授专业的知识和理论,甚至是抽象的概念,因此双语教学方法和手段应与一般的课程有所不同,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以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中,一方面老师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复杂的内容简明化,通过语言、文字、图像、视频的结合,多方位、多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通过生动的多媒体画面可以帮助提高学生外语口语能力,将无法用语言讲解清楚的内容直接形象地展现出来,增加课堂的信息量。除了老师教授外,在课堂上还可以增设课堂专题讨论环节。如老师针对讲授重点内容,给出一个主题,鼓励学生用英文围绕该主题展开讨论。该方法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和强化所学的专业知识,而且培养学生专业外语思维、表达和交流能力,切实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
3.5考核方法
考试是检验教学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方法,因而考核方式应当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考核课程不但有笔试部分,还应该有平时成绩。平时成绩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课上认真听讲,课后仔细复习,所以应该由出勤率、上课纪律、作业、课堂讨论、平时测验几部分组成。笔试主要是为了检测学生对食品专业双语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笔试的题目可以采用双语命题方式,根据课程要求、授课内容和试题特点可采用开卷、闭卷或者二者相结合的形式,试题结构应该比较灵活。
4结语
【关键词】《食品生物技术导论》课程;教材;多媒体;实践教学
生物技术已成为当今高科技领域发展最具生命力、最引人注目的前沿学科之一。当前以及未来数十年,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食品生产进行技术改造升级,生产出新型的食品添加剂、保健食品甚至是全新的食品原料,将成为食品产业克服产品成本逐年增加、增强核心竞争力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因此,要培养二十一世纪新型食品专业人才,学习和掌握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是非常有必要的。我校于2009年对生命科学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开设了《食品生物技术导论》这门课程,立足于培养出不仅能够将食品科学与工程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食品生产、食品安全与检测,也能够结合现代生物技术的理论和技术,尤其是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实际的学习和工作中的名副其实的“复合型”人才。本人根据近几年《食品生物技术导论》教学经验,提出《食品生物技术导论》理论教学和教材建设综合优化方案,从多媒体、教材以及实践教学的角度优化《食品生物技术导论》教学。
一、教材编写更贴近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知识水平
目前我国高校绝大多数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都开设了《食品生物技术导论》这门课程,也陆续有一些《食品生物技术导论》教材的出版。但是作为一门比较新的课程,教材内容上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目前的《食品生物技术导论》教材内容大多都是从以往的《生物技术》该门课程的教材照搬而来,只是额外加入了一些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具体应用的实例,并没有从头到尾的针对食品行业来介绍生物技术的各种原理和技术。同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学习《食品生物技术导论》课程前,仅仅有必修的《生物化学》课程作为基础,最重要的基础课《分子生物学》仅为选修课。因此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学习《食品生物技术导论》这门课程,尤其是课程中的基因工程部分内容的时候会显得很吃力。
因此,对《食品生物技术导论》课程教材进行整理和修改显得尤为必要。例如,现在已出版的《食品生物技术导论》教材中都分别设有“酶工程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和“发酵工程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这两个章节,这两章内容与本专业的《酶工程》、《发酵工程》以及《发酵食品工艺学》三门内容基本重复,可以考虑删掉。针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分子生物学基础薄弱出发,在基因工程与食品工业章节中,多讲授一些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以利于学生理解。同时,教材还应在讲授生物技术基本原理和技术的时候,多以食品工业中的具体应用举例,而不是在章节的末尾集中举例,这样能够更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
二、多媒体教学作为辅助,让枯燥的课程鲜活起来
《食品生物技术导论》大部分属于理论讲解,如果采用传统的板书方式教学,学生对于课程中复杂的原理、绕口的概念和抽象的方法难免觉得枯燥乏味。在教学课程中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以更直观、生动的方式了解食品生物技术的各项内容。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在教学课件中添加生动的图片、动画、视频,把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知识重点、难点直观的表达出来,从而使学习内容变得容易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第二章基因工程的内容,通过多媒体课件以动画的形式轻松的理解转录、翻译、PCR等原理,让学生快速的理解并掌握。此外,定期给学生播放最近与视频生物技术有关的国际论坛视频(如TED),了解最新最尖端的生物技术、开阔学生们的眼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如果单纯采用多媒体教学又容易产生学生过于依赖多媒体课件从而不积极思考和记录课堂笔记,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减少以及课件放映速度快内容多学生来不及思考等问题。因此在《食品生物技术导论》中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的板书教学相结合,既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够以生动的形势促进学生理解课程内容。
三、增加实践教学内容
食品生物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无论多么晦涩的概念或是多么复杂的原理最终都要以实验实践的形式进行应用。然而目前我校《食品生物技术导论》课程并未开展任何的实验教学内容。因此,作为主讲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教师的科学研究试验中,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基因工程以及免疫检测技术等等原理。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将科研课题研究与学生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开展我校独具特色的开放实验室、创新实验室等实践活动。同时,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本院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以及我校的呼兰校区的博士后工作站,让学生了解与课程相关的超净工作台、PCR扩增仪、电泳仪、凝胶成像仪、流式细胞仪、超低温冰箱等高尖端仪器设备,或到一些食品企业(如哈肉联)、药品企业(如哈药集团)进行实地参观,使学生对食品生物技术这门学科产生更浓厚的兴趣。这种以科研、实践促进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接触到本学科最前沿的内容,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领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之中,使学生参加课外科研活动形成风气,为进一步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陆兆新.现代食品生物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食品研究的主要对象如糖类、蛋白质、淀粉等都是天然有机化合物,食品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助剂和添加剂如保鲜剂、香精香料、甜味剂、防腐剂等大多数为合成有机化合物。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培养食品的营养健康、食品卫生与安全性评价、食品质量控制及食品加工方面的专门人才。有机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重要的基础课,有机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该专业后续的食品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原料学、食品分析等课程的学习。该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近年来以高鸿宾主编的《有机化学(第四版)》作为教材,并根据专业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融入食品类与有机化学相关的知识及教学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反映该课程有机化合物数量庞大难于记忆,有机化学反应机理和规律复杂不好理解,知识零散不好学习等。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课程组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优化,以官能团为主线进行讲解,并将各类化合物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将基本理论和反应机理合理的分散。使学生在掌握有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同时,理解所学知识与专业的结合应用。注重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和性质及结构与化合物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各类有机化合物之间的联系及转化方式。将经典有机化学知识与食品科学特色知识合理的结合,如将动植物油脂内容在烃类中引入,将保鲜剂、香精香料、甜味剂、防腐剂的化学性质、合成及应用在相关章节中均做必要讲解。虽然涉及内容不够全面和深入,也是学生感受到有机化学课程对食品类专业的重要性。适当的增加食品有机化学相关内容,组织一些专题讨论,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后进行自由讨论,使学生理解有机化学知识在食品类专业的应用。
二、精选教学案例,培养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法是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将本专业的相关实际问题精选出来,根据课程特点进行组织分析、讲解并探讨的一种教学方法。有机化学应用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案例很多。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三聚氰胺、地沟油、增白剂、瘦肉精、塑化剂等给人类生命健康造成了重大威胁和伤害。三聚氰胺俗称蛋白精,是一种化工原料,添加到牛奶等食品中能提高蛋白质的检出量,但不等同于蛋白质。2008年7月至今已使1000多名婴儿患泌尿系统结石,危害极大。面粉中增白剂有效成分是过氧化苯甲酰,对上呼吸道和皮肤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致敏作用。塑化剂又称增塑剂,广泛用于高分子材料如塑料的加工,结构达百余种,某些结构类似于荷尔蒙,又称“环境荷尔蒙”,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长期食用塑化剂会造成内分泌失调、生殖系统异常、甚至引起畸胎和心血管疾病,塑化剂污染目前已成为重大的食品安全问题。添加于食品中的增稠剂羧甲基纤维素钠和β-环糊精等,抗氧化剂叔丁基羟基茴香醚(BHA)、二丁基羟基甲苯(BHT)、叔丁基对苯二酚(TBHQ)、没食子酸丙酯(PG)等,防腐剂苯甲酸及其盐类、山梨酸及其盐类、对羟基苯甲酸的酯类等均为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不合理使用或滥用会对人类生命健康造成影响。将一些与食品密切相关的有机化学知识经过认真梳理后渗透进不同的章节,不但可以提高食品类专业学生对有机化学学习重要性的认识,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浓厚兴趣。合理的安排与专业相关的教学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深刻理解到了作为食品科学类专业的基础课与后续专业课有密切的关系,还使学生平时利用有机化学知识去研究和探索食品卫生和食品安全等方面问题。
三、改革实验教学,加强能力培养
以前有机化学实验内容不分专业特点,均是通用实验,针对性不强。通过对该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效果调查,发现有学生反映实验内容与食品专业关系不大,学生实验过程中不愿思考,学习兴趣不高。针对这种情况,该校有机化学课程组认真对有机化学实验内容进行了探索性的优化,在安排2~3次实验讲解有机化学实验基本知识、培养实验基本操作能力之后,其它实验均选取与食品专业相关内容。苯甲酸、苯甲酸乙酯、苯甲醇、薄荷酮、肉桂酸等均是食品中常用的防腐剂、香料和食品添加剂的合成中间体,在讲解这些化合物用途的基础上,在实验中安排学生制备这些化合物。从胡萝卜中提取β-胡萝卜素、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从花生仁中提取花生油及从牛乳中提取分离酪蛋白和乳糖实验的开设,使学生对天然有机化合物及其提取分离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综合与应用实验中安排了香料洋茉莉醇和葵子麝香的合成,也有学生做了葡萄糖酸锌的制备。通过实验教学一系列探索和改革,逐渐形成了以实验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基础,以物质制备和提取分离为主线,结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相关内容为特色的,专业性较强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新体系。这一新的实验教学体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四、改革考核方式,注重过程监督
功能性食品是辽宁医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限选课及食品营养与安全方向考查课。功能性食品是一门预防医学和食品科学交叉的学科,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在教学内容上主要介绍功能因子、各种功能性食品开发及评价和检测、功能性食品加工技术等,其中各种功能性食品开发包括降血压、降血脂、改善糖尿病、美容、抗肿瘤、增强免疫、改善骨质疏松等内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达到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食品营养与安全的培养目标,要求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思路,尽可能的增加信息量,提高《功能性食品》的教学质量。为此,我们对《功能性食品》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引入PBL教学法。
1研究对象与实施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辽宁医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2011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55班40名同学作为研究对象,作为实验组,试点PBL教学改革,平行2010级51班38名同学采用传统课堂教学作为研究对照组。
1.2 PBL教材的选用和教学大纲制定
实验组与对照组均采用刘景圣主编的《功能性食品》(中国农业出版社)教材为主要教学,结合教材和相关参考资料分别制定适合于实验组和对照组《功能性食品》教学大纲。
1.3 PBL学时设置
功能性食品理论授课时间为36学时,实验组选取第二章功能因子、第三章各类功能性食品开发共10个学时采用PBL教学模式,其他26 学时进行传统教学模式授课。对照组全部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授课。
1.4 PBL教学法的实施
1.4.1课前准备
将40名同学分成8个小组,每组推举1名组长,负责协调组内分工。课前做好宣传和动员,让同学们了解PBL的概念和实施过程,制定详细的教学方案,结合教学大纲设计问题,如“膳食纤维为什么具有降低血脂、预防结肠癌作用”“为什么脑白金促进睡眠作用”“婴儿奶粉中为什么加DHA、牛磺酸呢”“为什么说胖子是一口一口吃出来的呢”提前1周分配到各个小组,由组长分工,课下通过教材、文献和互联网等媒介分头查找资料,获取相关知识,然后相互交流,讨论如何运用所获知识回答问题,促使问题得到解决,对于在讨论中的错误和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由指导教师负责纠正或答疑。最后并将研究成果制作成课件,撰写成讲稿。将制作的课件和讲稿在课前2天提交给教师批阅。
1.4.2课堂实施
教师组织教学,抽选小组代表发言,对知识的讲述时间为15分钟左右,讲述完毕针对该小组的讲述,大家提出问题进行讨论。讨论其间教师引导鼓励学生开阔思路,使学生加深对知识难点、重点理解。
1.4.3课后评价
为真实地评价PBL的教学效果,笔者采用成绩测试及问卷调查两种方法进行评估。(1)成绩测试:实验组和对照组期末考试成绩评价。(2)问卷调查:对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问卷调查形式进行综合能力和观念的评价,了解学生对PBL教学模式在培养自身综合能力方面的作用,以及对教学模式的认识,看法和希望。
2结果
2.1考试成绩分析
试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基础理论题和主观分析题考试成绩见表1。本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学生和对照组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考试成绩相比较,差异不明显,提示PBL教学法和LBL教学法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影响是一样的。在主观分析题考试中,试验组学生的考试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PBL教学法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方面优于LBL教学法。
2.2 PBL教学效果评价
由表2可见,学生对教学方法认可上看:62.6%愿意接受PBL教学法,12.5%反对在本课程实行PBL教学改革试点,而对于是否有必要在本专业进行全面PBL教学改革60.5%的学生选择不确定。
结果显示大多数实验组的学生都认为自身的综合能力有所提高,甚至明显提高。但仍有部分学生习惯于被动传统教育,主动学习有些不适应,认为面对老师布置的任务有些茫然,不知道如何下手,认为查找资料的过程占用课余时间太多。
PBL教学法作为教学方法改革的一种尝试,在《功能性食品》教学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欢迎。在PBL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学生从传统教学模式向PBL 教学模式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在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再进行PBL 教学可以减少学生学习的盲目性;指导教师角色转换不彻底、师资力量不足;学生人数多、查阅资料受限、配套设施不完备等,尚需我们进一步努力来完善。
参考文献:
[1]郭红辉,何丽君,钟瑞敏,等.PBL教学方法在食品营养学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轻工业,2011,(03):122-123.
[2]郑东明,宗实,尹萌,等.关于建立中国特色PBL教学模式的思考和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07):41-42.
[3]黄杨,尹文,郝璐,等.PBL教学法在急诊临床教学中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探讨[J].中国急救医学,2010,(08):756-758.
关键词:食品科学概论;双语教学;课堂教学;教学方法;小组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040-02
随着中国社会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大学生具备专业英语能力成为一种基本要求。食品工业在全球和全国都属于第一大制造业。随着国内与国际食品科学与技术方面的交流愈来愈频繁,我们很清醒地意识到自身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掌握食品科技英语是食品专业本科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因为这一能力不仅可以使他们持续了解乃至把握先进食品科技,也使他们有可能参与到以英语为工作语言的跨国食品企业,有条件到食品科学研究处于更高水平的、高度国际化的高等学府去继续深造,这些都将为我国食品科技的进一步提升、扩大国际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为了培养符合食品国际化时代的食品专业高级专门人才,陕西科技大学早在2002年就开始开设食品专业的双语课程――食品科学概论。开始仅面向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设立后,则同时面向2个专业的学生授课。通过在11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改革,这一课程在教学团队、教材选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方面都不断提升和完善。该课程在第5学期开设,56学时,3学分,为专业课和主要必修课程,融合了2个专业人才培养所需的专业理论和专业英语。每个专业2个班级,4个班共计约120名学生合并授课。
一、教学过程
1.教学团队。食品科学概论(双语)(Introduction to Food Science)课程在开始设立的时候只有一位授课教师,目前已发展为4位任课教师的教学团队,每位教师都具有本专业学习经历、高级职称、企业工作经验、出国经历、博士学位或博士在读,都是硕士研究生导师,并且在食品科学研究某一领域有所建树。课程负责人黄峻榕,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6年获瓦赫宁根大学博士学位。2011―2012年在美国普度大学食品科学系从事访问学者研究工作。美国食品科学学会(IFT)会员;陕西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高级会员。主讲教师李宏梁,博士在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92年获无锡轻工业学院(现江南大学)硕士学位。2005年到荷兰访问,2012年到美国访问。主讲教师易建华,博士在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2年获陕西师范大学食品专业硕士学位。2011―2012年在美国麻省州立大学从事访问学者研究工作。主讲教师朱振宝,博士,副教授。2010年获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2012年到美国访问。中国微生物学会终身会员,陕西农业工程学会会员,中国食品科技学会会员。
2.教材选用。本课程曾采用过不同的英文教材,最早采用的是第五版《Food science》(Norman N. Potter & Joseph H. Hotchkiss. New York:Chapman & Hall,1998)作为教材。自2007年起选用美国英语原版教材《食品科学导论(影印版)Introduction to Food Science》(Rick Parker.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该书非常适宜作为教材使用,一直沿用至今。该教材在多所高校的食品专业作为食品科学概论或导论双语课程的教材[1-4]。课文包括4大部分:A.引言和背景(Introduction and Background),B.保藏方法(Preservation),C.各种食品(Food and Food Products),D.相关问题(Related Issues)共28章内容。
二、教学内容选择与安排
该课程主要通过对相关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食品科学的背景,食品保藏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各类食品配料、加工、包装、销售和储存之间复杂的关系,并探索这些因素如何影响食品的质量与安全,粮食安全;如何更好地设计自己的职业。通过让学生掌握食品的基本组分、食品种类和在食品中最常使用的加工、保藏技术,使他们在此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高年级课程中更深的理论和更专门的知识。该课程需要学生先修大学英语、有机化学、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学等课程。由于教材基本比较全面反映食品科学与技术所有应包含的内容,因此讲授时基本按照教材的内容和顺序,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内食品科技的水平和实际情况,补充了一些在中国食品实践中需要掌握的内容,比如在食品成分方面,介绍中国的食物成分表;在发酵产品方面,介绍中国的酱油、豆腐乳、粮食醋;在肉禽蛋方面,介绍中国人消费更多的猪肉和羊肉。每次课2个学时,完成1章。每次课程的备课除进行英文课件的制作外,还要准备相关视频,并从中选择4~5min课文中最难懂和最关键的内容。另外根据关键知识点设计1~2个案例,4~5个课堂提问,以及课后作业内容。
课堂教学改革。本课程采用全英文教材,全英文课件,为4个班级,约120名学生的大班课。由于学生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不高,甚至有抵触情绪。借鉴其他教师全英文授课的效果并不理想的教训,采用中英文双语讲解的模式。为了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理念与目标:使每位同学都能主动参与和学习,使每位同学在课堂教学中都有较高的学习效率,掌握食品科学的概貌和相关专业英语。在课堂教学方面重点进行了改革,主要目的是增强学习的节奏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首先借鉴中国之声广播,重新进行了课程环节设计:每次课2个学时,共100分钟,分为4个环节,即每25min一个环节。为了让每位同学都能参与课程内容学习,并锻炼英文课件的制作、英文口头表达和时间控制能力,设计了课后作业(Student activity),要求每位同学根据课程内容讲授进度,选择章后Student activity的任一题目,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制作英文PPT课件。在每次课堂上,进行作业检查,也就是安排4位同学的英文口头报告,每人3min,授课教师当场点评并计分,作为平时成绩之一。借鉴高等教育水平较高的欧美学生学习模式,要求学生4~5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进行小组学习(Group Study)。在课堂提问中有一部分要求必须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回答问题,并计分,作为小组每位同学的平时成绩之一。视频是比较直观的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因此通过大量的工作,收集了一系列与课程相关的视频,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关系,只节选最关键和最难用语言、文字、图片表达的部分,一般每次4~5min。另外借鉴MBA课程中使用案例教学的模式,根据关键知识点进行案例讲解。
三、考核方式
在每届学生中,都建立了课程邮箱或者是课程QQ群,通过这种方式与所有同学共享课程资料,主要是课件,学生提交作业,进行考前答疑等。不仅师生交流效率提高,方便了学生的自学,而且避免了因集中提交作业而造成教师邮箱拥堵的情况。经过长时间的考核实践,本课程考核从最初的完全由期末考试成绩决定最终成绩,过渡到平时课堂回答问题、课堂参与等占30%,期末考试占70%。期末考卷从采用传统的英语试卷考题形式,名词解释、选择、填空、翻译等,直到现在完全摒弃“一考定终身”和仅考知识点的考试方式。选择更全面和客观的考核方式。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50%,采用全英文试卷,考卷内容没有选择题和填空题,全部为综合性大题,每道大题的内容贯穿几个章节,包括几道简答题。平时成绩占50%,包括课后作业(Student activity),课堂口头汇报成绩,小组翻译作业成绩,小组课堂回答问题成绩等。
四、教学效果评价
本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分为学生网上评教、学院和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督查等方式。在期末考卷的最后也设计了学生对本课程提出意见和建议的附加题。通过以上多种方式的反馈,以及课堂的到课率、学生课堂表现情况,我们对教学效果总结如下:课程4个环节设计比较成功,基本上能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的有效时间内都能主动、积极参与学习,其中学生student activity口头报告、小组提问、视频播放、课程翻译的效果最好,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学习节奏感强,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率增强。其中学生student activity口头报告,能保证每位同学的参与,每位同学都在课件PPT制作、英文口头报告方面有一定的提高,实施效果非常好。第一届同学开始进行的时候,部分同学只进行口头讲述,后期就发展到全部准备PPT课件,内容丰富、生动,学习兴趣大大提高。还有Group Study(学习小组)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还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抢答的形式,使得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五、总结与展望
本课程的教学还存在以下不足:(1)4位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每一部分的把握程度有所差异,使得教学节奏并不完全一致,给小部分学生造成困扰。(2)本课程的内容较多,需要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但是每一届学生在这方面完成得都不理想,加大了课堂教学的难度。(3)学生习惯了个人学习、个人努力,对小组学习都需要一段适应时间,到完全理解和参与小组学习的时候,已经是课程的末尾了,因此在小组学习方面,需要其他课程也同步进行。(4)课程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强,使得学生在课程结束后有内容松散的感觉,在这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在今后的教学中,将逐步完成课程试题库建设、课程多元考核体系建设、课程授课教师人才梯队建设规划,有条件时,聘请外籍教师(专家)授课,课程网站建设,另外进行更适合中国食品科技现状和学生学习特点,融合最新食品科技的教材建设等。使学生不仅了解国内、国际食品科技现状,同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对后阶段更专业课程的学习,能够更加有兴趣和主动,在毕业时具备一定的食品专业英语口头表达、书面表达的能力和自学能力,具有可持续的专业英语学习动力。
参考文献:
[1]刘柳,付熙哲,吴东亮.以食品科学概论为例进行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3,(06):84-85,88.
[2]詹丽娟.食品科学概论双语教学初探[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1,(09):137-139.
广东海洋大学食品科技学院、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研究表明大葱汁在60℃~100℃范围内能较好清除亚硝酸盐,随着温度的升高,清除率逐渐增大。100℃时,其对亚硝酸盐的清除效果最好,清除范围在82%-87%。室温条件下清除率较低,大约为30%。另外,葱白和葱叶的效果没有区别。
作战策略:大葱熟吃比生吃的效果更好。将整棵大葱切碎或打汁后,与食材共炒或共煮,清除亚硝酸盐的效果最佳。
大蒜怎么吃都好
山东医科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研究发现,吃了生大蒜后,体内亚硝胺致癌物的含量大大降低,不仅显著低于饮用硝酸钠溶液的含量,甚至也低于正常饮食的含量。该实验室还对喜食大蒜和少吃大蒜的居民进行了对比研究,进一步证明了大蒜能够有效抑制胃液内硝酸盐还原菌的生成,预防癌症。另外,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对比了生大蒜、蒸熟的大蒜和糖醋蒜对亚硝酸盐的清除率,实验发现,三种蒜稍有差异,但都有良好的清除能力。
作战策略:无论是生吃、熟吃还是糖醋,吃些大蒜都对减少亚硝酸盐危害有效。
乌龙茶绿茶效果好
各种茶均能显著阻断致癌物亚硝胺合成,阻断效率依次为乌龙茶>绿茶>红茶>花茶。西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学院对绿茶、茶鲜叶和纯的茶多酚(茶叶中的有效物质)的对比试验表明,三者都有非常优异的清除作用,均可达到95%以上的清除率,而绿茶和茶鲜叶比纯的茶多酚效果更好。
而南方医科大学的研究证明,食用含亚硝酸盐的食物后,早期饮茶可以显著减少胃内亚硝酸盐的含量,但当亚硝酸盐经胃吸收进入血液后再饮茶,则效果大打折扣。
作战策略:常见的茶都能减少亚硝酸盐危害。为了充分发挥茶的作用,饭后饮茶的间隔时间不宜太长,最好半小时左右。
混合浓果汁功效高
山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对苹果、菠萝、樱桃番茄(小番茄)、芦柑、梨5种常见水果的果汁清除亚硝酸盐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果汁浓度越大,清除率越高。纯果汁中,苹果汁的清除能力最为显著,达94.4%;菠萝汁47%,樱桃番茄汁30%,芦柑汁28%,梨汁的清除效果较差,为17%。
不仅如此,将这几种果汁混合搭配后效果更出人意料。其中含有苹果的混合果汁效果最好,几乎都达到了90%以上。含有樱桃番茄的混合果汁效果也很好,达到了75%以上。其他组合也都比单一检测时的效果好,清除率全部超过了50%,比相应单一果汁清除效果增加了3倍以上。其中苹果与樱桃番茄可达97%,芦柑与菠萝96.3%,芦柑与樱桃番茄94.7%,苹果与菠萝93.9%,樱桃番茄与菠萝90.4%,芦柑与梨最低,为44.2%。五种果汁混合清除率达78.8%。
另外,甘肃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实验证明,山楂汁和柑橘汁也有良好的清除作用。
作战策略:越浓的果汁去除亚硝酸盐的能力越强。苹果汁清除能力最显著,如果将它和其他果汁混合,效果还会更好。
洋葱烹调忌高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