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疗卫生发展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为进一步完善我市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减轻参保人员的医疗费用负担,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44号)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意见的通知》(浙政[*]5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浙政发[2006]42号)精神。结合*实际,现就进一步完善我市基本医疗保险有关政策提出如下意见:
一、调整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和特殊病种门诊起付标准
(一)适用范围:公费统筹对象、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对象。
(二)调整内容:
1、医保年度内第一次住院起付标准从三级医院1200元、二级医院1000元、一级及以下医院800元调整为三级医院900元、二级医院700元、一级及以下医院500元;
2、医保年度内第二次住院起付标准减半,第三次及以上住院不设起付线;
3、特殊病种门诊起付标准从800元调整为500元。
二、提高基本医疗统筹基金支付比例
(一)适用范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对象。
(二)调整内容:
一个医保年度内住院及特殊病种门诊医疗费,累计在起付线以上至18000元部分、18000元至36000元部分,36000元至54000元部分,统筹基金支付比例分别从在职70%、76%、82%,退休72%、78%、84%,调整为在职75%、80%、85%,退休80%、85%、90%;54000元至7*元部分,统筹基金对退休人员的支付比例从92%调整到95%;7*元以上部分按重大疾病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办法赔付(详见附表1)。
三、提高基本医疗保险自负过多人员补助待遇
(一)适用范围:公费统筹对象、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对象。
(二)调整内容:
1、降低补助起付线:公费统筹对象补助起付线统一调整到6000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对象补助起付线统一调整到4000元。
2、提高补助比例:将补助起付线以上部分的补助标准从30%-50%统一调整到50%(详见附表2)。
3、设定最高补助限额:一个年度补助金额不超过40000元。
4、适当扩大医疗费支付范围:在原办法基础上,按省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和诊疗项目,将下列医疗费列入补助资金支付范围:
(1)治疗性西药、中成药中的丙类药品费用
(2)乙类限用药品费用
(3)医用材料超过限额以上部分费用
(4)单项金额在200元以上的丙类医用材料
5、申请程序:申请人提出书面申请并随带医疗费原始发票(已结算随带发票复印件、报销结算清单)、费用汇总清单、相关病历资料和身份证复印件,于次年1月底前上报市社保中心,填写补助申请表。经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审核后发放补助。
6、列支渠道:补助资金从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基金中列支。
四、城镇居民医保与城镇职工医保险种变更的待遇享受
参保人员在城镇居民医保待遇享受年度内,变更医保关系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待遇处理:
1、原城镇居民医疗保障缴费年限不折算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年限的,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待遇享受未生效时,仍享受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待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生效后,按就高原则享受。
2、原城镇居民医疗保障缴费年限折算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年限的,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之日起不再享受城镇居民医保待遇。城镇职工医保待遇按规定从参保缴费4个月后的次月起享受。
五、商业保险参保人员双重赔付办法
基本医疗保险对象(包括公费统筹对象、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居民医疗保险参保对象)同时参加商业医疗保险的,在商业保险公司赔付后,可凭其盖章的票据复印件和理赔单,按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结算,商保和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累计金额超过医疗费总额的,按医疗费总额补差支付,待遇累计金额低于医疗费总额的,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按规定支付。
六、其他
1、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普通床位费限额标准从每日每床不超过32元调整为不超过35元。
2、参保人员就医在本市定点医院和定点零售药店用医保IC卡刷卡结算后,因特殊原因在定点单位采用手工方式退医疗费的,只退个人自付部分金额,个人帐户支付部分和医保统筹基金支付金额不直接退还给参保人员。定点单位每月5日前将手工退费人员信息以报表形式上报社保中心(注明医疗单号、退费总额及个账支付金额和统筹基金支付金额),退还费用中的医保统筹基金支付部分,在月度结算时扣除,个人帐户支付部分由社保中心划入参保人员个人帐户。退费时定点单位应按严格把关,杜绝任何套用医保基金的行为发生。
3、参保人员因病按政策免费用血(血制品)需退还有关费用的,须凭发票和费用清单经社保中心审核后退费,根据社保中心核定的金额,个人自付部分和医保基金支付部分由医院(中心血站)分别退还给个人和社保中心,退还给社保中心的费用每月结算一次。
4、参保人员因病需转市外医疗机构就诊的,除按原办法办理转院手续外,特殊情况也可由本人或亲属提交书面申请并随带医保IC卡和医保专用病历(本市市级医疗机构医师记载病情记录)到社保中心备案后转院。
5、以个人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员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对象发生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分娩医疗费、宫外孕医疗费可按医保待遇结算。
企业女职工既参加生育保险又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发生宫外孕手术,允许其在生育保险待遇、医疗保险待遇中选择,但不得重复享受。企业女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而未参加生育保险的,发生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分娩医疗费、宫外孕医疗费可按医保待遇结算。
6、至20*年12月连续三年按时足额缴纳医疗保险费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对象(不含退休人员),2009年度增加100元预防体检费,划入个帐使用。
摘要:当前我国本科院校培养学生朝着多层次方向去发展,促进我国人才结构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注重培养从事实践第一线的工程人员,这些优秀人才需要从事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服务或者工程施工、运营、维护等任务。因此,在工科材料相关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应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优秀人才为目标,以工程任务为中心,以工程实践环节的层层推进制定教学计划。重视实验与实践教育的紧密结合,促进实践教学体系,使其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本文针对当前材料本科生教育教学方式的研究,探索出以实践为主导的教学发展新出路。
关键词:实践;材料本科生;工程;教学;发展;新出路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8-0074-02
一、当前材料科学的基本内涵和本科生教育教学的现状
材料科学是一门偏重于社会应用的学科,它是重要的工程施工、运营、维护的专业,主要从事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它涉及的范围比较宽广,包括物理、化学、纳米材料、陶瓷材料等,需要培养大量优秀人才从事到社会实践当中。目前材料类本科学生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对于材料科学的认识,发展现代材料技术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提高了我国材料产业的生产和发展,研究出一系列优异品质的材料产品。本科生在掌握材料科学知识比较透彻,能够很好地讲解书本上的知识,但是在实践应用当中,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会捉襟见肘,不知道该如何下手。这种教育教学模式极大地不利于培养新型材料科技人才,造成本科生只会讲解书本上的知识,而在实践中不知道该怎样去做的问题。这就需要重新来确定材料科学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手段,运用新型教学手段对学生材料科学进行教育,这样才能更好地确保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只有树立以实践为主导进行材料类本科生的教学,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更能具有实践操作能力,才能更好地根据实践进行科研创新,促进材料科学朝着更高的水平去发展壮大。
二、材料科学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足,在实践中不知道怎样去运用学到的知识。当下,我们材料科学教育只是停留在单纯的教学当中,很多学生对材料科学知识烂熟于心,但是一到工厂实践当中,就会显露出来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短板,他们在实践当中不知道该怎样去应运这些知识,不知道在哪些方面去进行应用。这些问题就会让学生在生活实践当中不能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造成知识资源的浪费和人员能力的丧失。学生实践能力不足,对于毕业后在社会当中解决实际问题起到很大的阻碍作用,使得学生不能够准确地解决问题,不利于材料科学的发展壮大。
2.教师在知识传授当中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实践氛围。目前,本科院校教师教育教学方式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让学生过分注重专业课程学习,对实践操作训练安排不够到位。这种教育方式对于材料科学发展是致命的,需要教师根据知识内容,相应地开设与此对应的实践教学,这样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可以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对这些知识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如此,学生在实践当中锻炼了能力,使其在未来社会当中能够懂得如何应用这些学到的知识。
3.学校对实践重视程度不够,安排教学时间和资源不够充分。学校比较重视学科教育,而在实践应用方面不够重视。学校安排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科教育的学习,而在实践操作课程方面的安排程度不够,造成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进行实践。并且,学校在教育资源上分配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对一些实验器材定期购买和维护的力度不够到位,造成学生在进行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教学资源不够使用,影响学生正确应用专业文化知识。因此,需要学校对实践进行重新定位,把实践课程放到重要的位置,集中力量发展实践操作课程,促进我国教育水平的显著提高。
三、以实践为主导针对材料类本科生的教学的重大意义
以实践为主导对本科生进行教学改革,是促进教学方式变革的重要目标。只有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以提升,材料类本科生走入社会当中才能胜任各种任务要求。
1.实践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学生在实践当中去运用知识,可以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认识到知识的作用,促进学生深层次认识知识。同时,实践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灵感的产生,学生在运用当中能够发现自己所存在的问题与新的想法,知道如何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进行科技创新。这样,我们学生在材料科学当中的知识就可以进行创新学习,促进创新型思维方式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对未来如何科学地进行材料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实践可以检验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让学生知道该怎么进行学习。实践是应用知识的过程,只有在运用当中才能知道自己哪些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够完善。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知道自己未来学习的方向和努力的目标,以促进本科学生对于专业知识进行反复检验,能够让学生在书本当中知道该如何去运用这些知识。此外,经过实践应用,学生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去学习材料科学这个大类,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目标,从而促进材料科学创新的新发展、新进步。
3.实践可以促进教学方式的改进,实现合理教学安排和教学管理。实践在教学当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F代教学方式的重要实现方式。教师通过实践可以清晰地知道学生在哪些方面当中掌握的内容不够完善,需要在哪些领域下大力度地进行教学投入与改进。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教育教学方式朝着更为科学的角度发展。如此,学生不仅可以在教学当中学到最为合适的教学课程,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教学管理,保证每一名学生都可以获取知识,并促进材料科学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四、以实践为主导针对材料类本科生的教学发展创新对策
1.积极建立校企合作办学制度,让材料专业学生能到实践当中去检验自己。企业是个丰富的实践平台,学生可以在企业当中去充分应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和能力,锻炼创新思维,积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对学到的知识产生认同感,同时还可以让其在实践当中认识到自己所欠缺的地方。这样才能使他们回到学校学习后知道自己学习的目标与方向,促进我国人才朝着使用方向去发现,促进材料本科生教学得到较大程度发展。另外,建立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可以解决企业当中技术人员短缺的问题,及时发现他们生产中所出现的问题,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水平和产品的科技含量,为企业发展做出重要的推动作用,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2.积极增添学生实践课程,让学生能够对知识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在当前的教学安排当中,实践课程安排不够,造成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学管理者积极增添学生的实践课程,满足学生锻炼实践能力的需求,使得学生在学习专业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增强实践操作能力,能够对专业文化知识有更为准确的认识。这样教育教学水平才可以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学生对材料科学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在未来进入社会中才能够做到灵活运用专业文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在社会当中的认可度,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
参考文献:
[1]段俊霞,沈红.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墨西哥蒙特雷科技大学的经验及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2015,(06).
[2]高爽,吕杰,段玉玺,王洪来,王楠.本科生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管理与实践――以沈阳农业大学本科生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为例[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5,(03).
收稿日期:2016-11-30
按照文件要求,现将2014年全州卫生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明确卫生发展任务,全力推进各项工作
一是着力实施人才工程。完成定向学历教育、人才强化培养、人才定向引进、对口强化帮扶、人才激励稳定任务,全面实施各类在职培训、招聘引进、学历教育和培养提高,使卫生人力资源总量、中高级职称人数有较快增长。
二是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努力提高住院分娩率,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进一步强化了甲、乙、丙类传染病管理。卡介苗、乙肝疫苗、百白破、脊灰疫苗免疫规划报告接种率均达90%以上,疫苗针对性传染病得到进一步控制。完成艾滋病、大骨节病、包虫病等疾病阶段防治任务,推进卫生应急和鼠疫防治工作,开展对口支援、农牧民健康促进、卫生防病知识巡讲等活动。落实了推进卫生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做好资金统筹、执行监督、分类指导、项目评估和对外宣传等工作。
二、实施“三大行动”、促进“六项重点”
一是强化卫生队伍建设。截至2014年9月底,培训(培养)各级各类卫生技术人员3063人次。其中,培养定向医学生(专科)100名,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100名,乡村医生学历教育150名,县、乡两级卫生技术培训人员100名,藏医学术技术带头人8名,藏医基层骨干人员56名,社区、乡镇卫生院藏医药技术骨干36名,在职卫技人员专科学历教育100名,紧缺专业(检验、影像)在职人员培养100名,乡镇公共卫生人员培训328名,“9+3”考聘人员岗前培训92名,民族地区乡镇卫生院院长培训72名,民族地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人培训37名,乡村医生培训1700名,设备使用技术人员培训84名。18个县均完成了培训(培养)的选送计划任务。
二是实施卫生技术人员招募计划。2014年,计划招聘卫生技术人员630人。招聘计划中,州级直属单位占5%,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占15%,乡镇卫生院占80%。目前,已招、考聘县级以上医疗卫生人员58名,乡镇卫生人员92名,招聘乡镇卫生院执业医师20名,公共卫生人员40名。
三是继续强化对口支援工作。截至2014年9月底,完成三级医院对口支援我州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派驻计划,接收对口支援医师109人次,诊治基层农牧民群众57232人次以上;内地二甲医院计划对口支援我州78所中心卫生院,共派驻医师102人次,诊治基层农牧民群众38.54人次。州县乡级医疗卫生机构积极组建医疗卫生工作组赴偏远农牧区开展卫生下乡工作,累计派出医务人员4167人次,诊治患者39.23万余人次。
四是实施卫生体系建设项目。截至2014年9月底,国家和省下达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项目507个,投入资金82807万元,其中,中央投资77204万元,省财政配套2712万元,地方配套2891万元,续建项目69个,投资61703万元,开工项目438个,投资21104万元,开工率达98%。实施2011年度行动计划省财政补助资金设备配置项目,已完成设备招标采购工作,采购设备将陆续配置到位。
五是推进公共卫生服务。截至2014年9月底,全州甲类传染病报告鼠疫发病1例,死亡1例,报告发病率0.09/10万;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10种3601例,死亡8例,报告发病率329.80/10万;丙类传染病报告8种1192例,报告发病率109.17/10万。全州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67.96%,婴儿死亡率下降至12.75‰。
三、积极开展基层服务,努力推进整体工作
一是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截至2014年9月底,全州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政府补助资金每人每年240元,农牧民人均参合筹资标准达到290元,政策范围内最高支付限额达到10万元。
二是积极开展柔性流动服务。截至2014年9月底,全州参与柔性流动服务的县级医疗卫生机构54个,乡镇卫生院332个,开展了诊治疗工作及基层卫生人员培训工作。
三是组建为边远地区提供巡回医疗的医疗小分队。截至2014年9月底,州级医疗卫生单位组建高海拔县巡回医疗小分队17支,分别赴雅江、新龙、色达、白玉、理塘、稻城、德格、石渠、道孚等县开展医疗卫生工作,累计义诊咨询患者7.3万人次,筛查包虫病患者80545人次,建议手术339人;筛查白内障患者4889人,建议手术529人,建议其他眼科手术275人。
四是推进基本药物制度。截至2014年9月底,全州332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累计采购中标基本药物796个品规,总采购和1011.30万元。基本药物上网跟标采购和贷款集中支付比例均达到100%,基层医疗机构门(急)诊次均药费和住院药费同比下降30%左右。
五是积极落实财政专项补助和和经常性收支差额补助。截至2014年9月底,全州18个县均落实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政专项补助和经常性收支差额补助。
六是落实乡村医生补助。截至2014年9月底,全州18个县政府对乡村医生平均补助标准达到6000元/人/年。
【关键词】 农村医疗卫生; 公共财政; 政策建议
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建设,是我国全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或缺的内容。发改委在《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提出,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健全制度体系,加强监督管理,创新体制机制,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由此可见,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目标是让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具有较典型的公共产品特征,正是一个存在市场失灵的领域,此时,仅依靠市场机制难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福利。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保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公共财政作为支持政府行使其职能的主要手段,需充分发挥其资源配置功能。反思当前公共财政对农村医疗卫生的支持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公共财政如何在农村医疗卫生领域更公平、更有效率地发挥其作用十分必要。
一、公共财政支持农村医疗卫生保障的理论基础
市场经济环境下,常常存在公共产品、外部性和信息失灵等市场失灵的情况。公共财政的基本出发点是“市场失灵”的现实,其理论核心是“公共产品”理论,其关键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正确界定财政的职能范围和活动空间。从公共财政来看,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是以市场失灵为存在前提和范围的,即市场能够有效配置资源的范围和领域,政府不必介入,而市场机制不能正常发挥作用的范围和领域,才是政府公共财政的活动范围。
公共财政的存在是为了弥补市场失灵,如果把政府为弥补市场失灵而采取的干预、调控和其他所有的政策和制度安排等无形产品都看作是政府部门提供、生产的“公共产品”,那么“市场失灵”和“公共产品”理论实质上是从不同角度来说明同一问题的。卫生领域正是存在市场缺陷,是市场失灵的领域。主要表现在卫生服务中的信息不对称、疾病风险的不确定性、保险市场的缺陷以及卫生服务的外部性。许多卫生服务属于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不可能由市场提供,是公共财政支出的范围。同时,对卫生领域的投入能提高效率和促进社会公平,不致于让部分人因为贫穷而不能享受基本的健康权,是公共财政实现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职能的要求。
二、公共财政支持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伴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和财政体制的变迁,1980年后我国的卫生体制也由计划经济医疗卫生体制逐渐向市场经济医疗卫生体制过渡。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市场化改革的浪潮下,政府将医疗卫生等众多具有社会公共服务性质的行业推向了市场,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而最为重要的因素是政府公共财政的卫生筹资系统存在的问题,在农村医疗卫生方面问题尤为突出。
(一)财政支持农村医疗卫生保障的规模分析
卫生总费用是一定时期内全社会用于医疗卫生事业方面支出的总和,反映了一个国家医疗卫生的总体水平,由政府预算卫生支出、社会卫生支出和个人卫生支出构成。这三者间构成比例的不断变化反映了各方在医疗卫生支出方面责任分摊的变化。而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则是衡量一国卫生投入的总体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整体对卫生领域投入的高低。表1反映了1980年以后我国卫生总费用的构成变化。从表1中可以看出,体制转型以来,我国卫生总费用支出数量急剧增长,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也逐年上升,由1980年的143.23亿元,增长到2006年9843.3亿元,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由1980年的3.15%上升到2007年的4.52%。但是,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不低于5%是世界卫生组织的基本要求,而发达国家如英国为8%、德国为11%、美国则超过了15%。因此,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卫生投入在总量上严重不足。而且,从卫生总费用的构成看,不难发现,政府的卫生预算支出比重由1980年的36.2%下降到2000年的最低点15.5%,再到2007年的20.3%;个人的卫生支出在1980年仅是21.2%,而到2001年却高达60%,之后逐步下降到2007年的45.2%。可见,体制转型以来,卫生总费用虽在快速增长,但政府和社会的卫生支出比例基本是逐年下降,个人的卫生支出比例不断增长,表明政府和社会的卫生支出责任在减少,而个人的卫生责任却越来越大。这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各国的实践来看,都是很不合理的。一般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会不断增长,政府的卫生支出也应不断提高。
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卫生费用构成时,发现问题更为严重。由图1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卫生总费用中政府投入的比例在逐年下降,由1991年的12.54%下降到2002年的6.23%,而个人卫生支出比重由1991年的80.73%上升到2002年的89.11%,12年间上涨了8.38个百分点,年均上涨0.7个百分点;而同期农村卫生费用占卫生总费用支出的比重一直低于40%。可见,占我国总人数70%以上的农村人口享受到的公共财政卫生支出是少之又少,绝大部分医疗卫生费用要自己承担,加之农村收入低、医疗价格不断上涨,农民看不起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大量出现是不可避免的。
(二)财政支持农村医疗卫生保障的结构问题
1.政府间医疗卫生支出不均衡。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包括的种类很多,如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农村医疗保健服务等,依据产品的竞争性、排他性和外部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属于纯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提供财政支持是财政的责任。通常,外部性越强的公共产品应由高端政府负责投入,地区内、外部性弱的公共产品由低端政府负责投入。我国政府间卫生投入责任划分,纵向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间医疗卫生支出十分不均衡;横向上,各省级政府之间卫生投入差异性明显。以2006年数据为例,国家财政卫生总支出为1 320.2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支出1 296亿元,占国家卫生总支出的98.16%,中央财政支出24.23①亿元,仅占不到2%,这与体制转型以来,我国政府在卫生领域形成的分级管理、分级投入,本级财政只负责本级卫生机构,农村地区形成了以县为主的卫生财政投入体制等卫生政策相关。这种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在农村医疗卫生投入上的差异,加之分税制下我国县级财政收入的缺乏,造成我国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投入的严重不足。而且在这种以地方政府负责筹资的医疗卫生政策下,由于各省市在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能力上的差异,进而导致各省市在卫生领域财政投入水平的差异明显。横向上,在现行卫生投入责任主要在于地方政府的政策下,因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能力的差异,导致各省市人均卫生投入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我国各省之间人均卫生经费差异比较大,以2007年为例,人均卫生经费财政投入,北京为728.43元,而湖南仅有93.15元,是北京的八分之一,这种巨大的差异在其他年份同样存在,且差异更大。可见,以地方政府负责卫生筹资的政策加剧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能力省市之间在卫生服务上的不公平性。2.城乡间卫生支出不均衡。在二元经济结构下,政府卫生投入结构在城乡间呈现非均衡性,加剧了城乡间卫生服务的不公平性,主要体现在卫生总费用城乡分配不均衡以及政府卫生事业费分配的城乡不公平。以2004年为例,58.2%的农村人口卫生支出只占卫生总费用的34.9%,而41.8%的城镇人口卫生支出却占卫生总费用的65.1%。农村人均卫生经费只有301.6元,而城市卫生经费为1261.9元②,是农村人均费用的4倍多,如果考虑收入水平的话,农村人口的医疗卫生费用负担相对城市人口将更大。虽然随着城市化的进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占据了城市的部分卫生资源,但短期内城乡间卫生总费用构成的非均衡性难以扭转。这种支出结构的不合理,加剧了卫生服务获得的不公平性。财政用于卫生的投入,更加侧重于城市,城乡间卫生资源分配很不公平。
(三)财政支持农村医疗卫生保障的效率分析
我国财政对农村医疗卫生的投入总量本来就偏少,而且这些有限的财政资源投入农村医疗卫生领域并未产生较优的效率,主要体现在:政府农村医疗卫生投入资金缺乏科学的运作机制。财政对农村医疗卫生投入资金运用效果缺乏科学的考核、监测指标体系,缺乏资金运用效果的信息机制和改善资金运用的决策机制,造成农村医疗卫生财政支出资金的不足与浪费并存,农村卫生发展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重房屋设备的更新、轻人才的培养和管理;重一次性投入、轻经常性维护,使农村稀缺的卫生资源不能发挥最大的健康效益,政府有限的资金用于养人,而不能用于改善服务。在中西部大部分地区的乡镇卫生院,由于技术、服务和管理上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农村卫生服务需求的变化,不适应农村医疗市场的激烈竞争,服务质量下降,服务能力萎缩,大部分面临着生存危机,已经严重影响了农村卫生发展和农民健康目标的实现。
三、公共财政支持农村医疗卫生保障的政策建议
(一)增加对农村医疗卫生费用的公共财政支持
要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发展目标,要求医疗卫生事业的目标应走向全民健康保障,目前只面向部分人的医疗保障体制不仅违背了公平性原则,而且成本很高。加强对欠发达农村地区的低收入人群的公共医疗卫生投资不仅是出于公平的考虑,也是最具有效率的。因此,加大财政农村公疗卫生支出的比例,增加公共医疗卫生支出规模是十分必要的。
根据公共财政原则,基本公共卫生支出应主要由本级财政和上级财政共同负担,但由中央政府决策支出将使得社会福利水平更高。因为中央政府考虑了每个决策对全国的影响而不仅仅是某个地区的影响,把所有的外部性都内部化了,再加上地方政府税收权力和财政收入的限制,难以支付公共卫生系统的建设,所以中央政府能够提供最优的公共卫生支出。除此而外,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农村卫生投入应纳入政府的总体预算,以防止地方在农村医疗卫生投入上的随意变化和压缩,保证基本医疗和保防工作的正常经费。
(二)建立农村医疗卫生的专项转移支付制度
农村医疗卫生公共投入不足的一个因素就是地方财政的困难,而地方财政尤其县乡财政的困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分税制,尤其是省以下分税制改革不彻底造成的。因此,要在分税制的框架下,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财权、财力,使三者达到一个合理的配置,尤其要尽快把省以下的财政体制推进真正的分税制的轨道。但在各地方分税制体制的设计中,在合理配置财权之后,必须再配之以合理、有力的自上而下的转移支付制度,以确保经济发展状况不同的地区的财力与其事权大体相一致。这是因为在我国,基层政府担负着直接向70%的居民提供大部分公共服务的任务,但由于基层政府的财政困难,尤其是贫困地区县乡财政缺口十分巨大,根本不能保证向本地居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只依靠县、乡镇政府的力量建设农村地区的公共卫生事业,是不现实的。因此,为了实现各地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均等化,要加强中央政府向农村基层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尤其是要建立对农村医疗卫生的专项转移制度,通过加大农村医疗卫生专项资金,控制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总量,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防止基层政府对医疗卫生转移支付资金的滥用和压缩。但是,由于中央专项拨款一般要求地方配套资金,这样恰恰给发达地区提供了便利,而对贫困地区来说,专项拨款越多,反而给地方财政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对此,中央财政可以根据政策目标和某些特殊的因素,给予一些地区以非对称性专项拨款,比如对于民族地区、困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建设,每年可从中央财政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通过非对称性专项拨款的形式予以扶持,使那里的农村居民尽早享受到一般标准的医疗卫生服务和达到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三)转变公共财政对农村医疗卫生的补贴方式
长期以来,政府对农村的卫生投入主要集中在服务供给方(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服务的需求方(农民)补贴很少。这种补贴机制是适应传统时期农村普遍缺医的现实情况而建立起来的。而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缺医少药问题已经解决,主要的困扰是没钱看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政府原有的补贴模式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除对少数医疗机构缺乏的偏远地区,政府加大对医疗服务机构的资金支持外,其他地区的医疗机构尽量交给市场来调节,通过市场竞争提高服务质量、降低价格。政府转而补贴服务需求方,支持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建设,增强农民购买医疗和抵抗疾病风险的能力。
(四)改进农村卫生服务公共财政投入方式,提高产出效率
公共卫生是典型的公共产品,政府在农村公共卫生领域负有责任,但并非一定要由政府来直接组织生产经营。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是采取政府包办农村卫生机构的方式直接生产和组织实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实践证明,这种政府直接提供农村公共卫生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改革的发展要求,其弊端也日益显现。主要表现在,监督机构缺乏,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经营者的自得不到真正落实;人员负担过重;缺乏竞争意识导致的低效率等。
若将财政支持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政府负责公共产品的提供,但并不需要完全由政府自身生产,政府可以通过外包的方式将公共服务交由市场上其他主体生产,政府向外包者购买这些服务,再提供给居民。对于生产公共服务的主体,只要其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较少的支出生产出更好的服务,就可以获得来自政府的购买支持,而不论生产机构的性质。具体到我国的卫生领域,现有研究倾向于依据市场规则,将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外包出去,采取政府采购的方式购买服务。允许提供方获得正常的私人利益,引进竞争机制,按照市场原则为广大农民提供价廉质优的公共卫生产品和服务,实现公共财政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保障,同时,改革传统的财政卫生资金使用方式,从主要对供给方提供财政支持向供需双方提供财政资金调整,提高农村卫生服务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 赵郁馨,杜乐勋,等.农村卫生投入与费用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04(03).
[2] “支持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研究”协作课题组.支持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财政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8(44).
[3] 周桦,刘彬.论公共卫生最优支出策略[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05).
[4] 贾康,孙洁.农村公共产品与服务提供机制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6(12).
[5] 李向云,杜元钰,金志训.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现状分析及改进思路[J].宏观经济管理,2004(11).
一、深刻分析,认真查找问题
分析检查阶段重在检查发现问题,局党委采用“组织点、群众提、自己找、相互帮”等方式,认真倾听群众反映,通过开展“三对照、三查找”,找准突出问题。即:对照“八个必须、八个解放出来”,查找发展观念、发展思路、发展规划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对照制约卫生发展的瓶颈,查找在建立健全配套制度、创新发展模式、推动卫生科学发展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对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愿望,查找在党性党风党纪、服务基层群众、促进医患和谐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局党委强化理论学习,采用集中和自学等形式,认真学习*、*同志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学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科学发展观的相关文件,邀请了市委卫生工委书记、市卫生局党组书记、局长江捍平来福田卫生系统作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卫生事业科学发展”为专题的报告,用理论指导实践,坚持在实践中学习,边学习边实践的做法,学习形式多样化,向兄弟单位要智慧,要干部职工学经验,为深入分析查找问题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
二是向社会向群众征求意见。局党委通过设置意见箱、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广泛征求区各职能部门、区卫生系统各基层班子,卫生管理干部、党员群众等各方面对局领导班子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党风廉政建设、干部作风整顿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发放调查问卷100多份,收集整理意见近60余条,收集整理成群众意见情况综合报告,按照要求明确责任,认真进行整改。
三是组织专家评估检查。按卫生管理、卫生文化、医疗、防保、卫监疾控等五个方面抽调专家,组成5个检查评估小组检查对20*年卫生工作白皮书以及综合目标管理责任书、反腐保廉责任书“两个责任书”完成情况进行专项评估检查,深刻查找在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服务模式、管理机制等方面还存在的问题,并对落实工作情况现场打分,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对卫生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四是开展谈心交心活动。局党委班子成员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坚持分层次、分时段、“一对一”、“多对一”“一对多”等形式,广泛深入开展谈心活动。通过谈心交心,谈出了问题和不足,谈出了原因和根源,谈出了观点和思路,为深入发现和查找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深入细致、撰写分析检查报告
局党委书记、局长*亲自主持分析检查报告的撰写。充分运用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和学习调研阶段的成果,紧密联系当前形势、本系统工作以及党员干部思想实际,认真对制约卫生事业发展主观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剖析,撰写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主要查找出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公共卫生发展、卫生绩效管理、医疗卫生服务队伍等四个方面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并提出抓体系、抓内涵、抓配套、抓班子等四项改进措施。这份检查报告充分反映本系统广大党员干部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形成的共识;充分反映党的十六大以来本系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情况,简明扼要概述取得的成效,系统全面梳理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分析存在问题的主客观原因,特别是主观方面的原因;充分反映本系统科学发展的主要方向、总体思路、工作要求和主要措施;充分反映本系统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强班子自身建设的具体措施,为今后卫生事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成为新一轮卫生事业发展的蓝本。
三、不走过场,开好民主生活会
一是领导重视,精心筹备。会议开始前,副区长*两次到局党委进行专题调研,对开好民主生活会提出了具体要求,强调班子成员要围绕民主生活会主题,着重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方面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照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能改的马上改,不能改的要制定方案认真抓好整改落实,为开好民主生活打下了良好的组织基础。在民主生活会上,夏炀副区长肯定了局党委班子建设,认为班子工作能力、思想水平较高,班子团结和谐。他强调要从抓整改、抓内涵、抓调研、抓廉洁、抓改革、抓绩效、抓服务、抓学习、抓团结等十个方面推动卫生事业发展,努力做到卫生事业发展与国家、省、市区的要求相适应、与福田中心城区的地位相适应、与福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二是坦诚相见,勇于批评。局领导班子紧紧围绕民主生活会的主题和主要内容,班子主要领导做到带头自我剖析,认真查找差距,班子其他成员也能结合自身的思想、工作、学习、生活实际,认真排查自身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党风廉政建设、干部作风整顿等方面的差距,大家敢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承担责任,思想得到了触动,认识得到了提高,党性修养得到进一步升华,达到了找出问题、沟通思想、促进提高、增进团结的目的。
三是肯定成绩,力求进步。会上,区纪委、区组织部领导对局党委领导班子的工作给予了一致的、充分的肯定。大家一致认为,区卫生局班子是一个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干事创业的好班子,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很强的战斗力。特别是局党委书记、局长王跃平同志政治敏感性强、业务水平高、工作能力强,创新意识强,工作思路清晰,能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在抓卫生事业发展中带领局班子全体成员真抓实干,大胆解放思想,突破传统观念,转变管理机制,优化服务模式,为卫生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是认真测评,检验质量。根据区委的要求,我们在会上进行的民主生活会质量调查中,共发出调查表30张,回收调查表30张,参加调查人员一致认为,此次民主生活会主题突出,意见征求广泛,个人发言准备材料充分,开展谈心和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扎实。此次民主生活会发扬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深入批评和自我批评风气浓厚,不仅班子更加团结和谐,而且班子思想更加统一,干事创业的氛围更加融洽,达到了预期目的。
五是认真落实、整改到位。针对会前征求的意见和民主生活会上查摆出来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结合工作实际,经局党委研究,专门制订了福田区卫生局20*年民主生活会整改责任一览表,对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难题明确具体的负责人、落实部门和完成时限,逐项逐条抓落实,使民主生活会真正开出实效,取得实绩。
四、积极组织,扎实开展评议
一是开展各界人士评议。分别召开离退休人员、派、专家骨干代表座谈会,广开言路、采贤纳谏,多方听取对卫生事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各界代表纷纷踊跃发言,建言献策,对改进机关作风,推动卫生事业发展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二是委托中介机构开展第三方考评,完善考评内容,扩大考评范围,调整权重分配,对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等进行年度考评,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评价卫生服务绩效的重要依据,并在全系统公示通报。
三是认真组织社会评议。由各界人士组成的社会监督员不定期地对各窗口医疗卫生服务情况进行评议,强化社会监督作用。局党委班子成员还分头到各单位对外服务窗口进行明查暗访,了解医疗卫生服务的真实情况,听取基层和群众对改进医疗卫生作风的建议。
关键词:医疗卫生资源;医疗保障制度;公共卫生;公共投入
中图分类号:F294 文献标识码:A
一、概述
医疗卫生资源是用于卫生保健事业的社会资源,是开展卫生保健活动的人力与物质技术基础。一个国家或地区拥有的卫生机构数、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医疗仪器设备数、人均卫生费用以及卫生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等,是衡量该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卫生资源水平的重要指标。
(一)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过程。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是以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相依托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经历了两次变革:
第一次变革是解放初期到八十年代初。这一阶段,在整个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的情况下,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中国用占GDP3%左右的卫生投入,大体上满足了几乎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迅速完成了第一次卫生革命。在此期间,国家将重点置于预防、控制并消除传染病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确保了基本药物和基本医疗服务广泛的可及性,使公共卫生条件得到明显的改善,国民健康水平迅速提高,不少国民综合健康指标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此次改革的显著成绩,创造了名满天下的“中国模式”。
第二次变革是20世纪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初期。这一时期,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某些方面也取得了进展,但暴露的问题更为严重。
从总体上讲,改革是不成功的。在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方面,医疗卫生机构的所有制结构从单一公有制变为多种所有制并存:公立机构的组织与运行机制在扩大经营管理自的基础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同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关系从分工协作走向全面竞争;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目标从追求公益目标为主转变为全面追求经济目标,不仅非公有制的医疗机构如此,公立医疗服务机构乃至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也是如此,医疗卫生体制基本走上了商业化、市场化之路。
商业化、市场化走向的体制变革,缓解了计划经济时期技术落后、资金不足的矛盾,给医疗卫生体制带来了一定成效。但是,体制变革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为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导致了消极的社会与经济后果,它不仅影响到国民的健康,也带来了诸如贫困、公众不满情绪增加、群体关系失衡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多数居民在医疗问题上的消极情绪,已经成为导致宏观经济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长此以往,不仅影响经济发展,而且危及社会的稳定以及公众对改革的支持程度。
(二)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演变。医疗保障的含义是,人们因生病、受伤或生育需要治疗时,由国家或社会向其提供的必需的医疗服务或经济补偿制度。其实质是社会共同承担疾病风险。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这一阶段是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初步建立时期。初建的城市医疗保障体制,呈现出免费医疗服务模式。1951年2月《劳工保险条例》,标志着我国劳保医疗制度的初步建立,条例规定劳保医疗的享受对象主要为国有、集体企业职工,不包括农村的农民。
第二阶段是20世纪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初。这一时期由于医疗开支急剧增加,国家与企业的负担加重,一些地方主动开始了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探索。在城镇,由于免费医疗的服务享受者的“道德风险”(即在不必支付费用的情况下滥用医疗服务,尤其表现为病人要求医生开“大处方”,以获得超出实际需求数量的药品留作他用),国家通过增强个人、单位和医院对控制医疗费用支出的责任,遏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对医疗费用管理办法进行调整,医疗费用由医院代管,将医疗费用与职工个人、单位和医疗机构的利益适当挂钩,逐步增加个人在医疗费用中的负担比例。为了解决大病医疗费用问题,地方政府开始介入医疗制度改革。地方政府按照职工工资一定比例提取统筹医疗保险费,个人看病先负担部分医疗费用,超过部分由统筹基金按比例支付。新的社会保险体制替代了传统的单位福利体制,这标志着我国城镇医疗保险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从集中的“小福利国家”向分散的“大福利国家”迈进。
第三阶段是20世纪九十年代初到现在。1994年4月国务院批准下发了《关于职工医疗制度改革的试点意见》,并首先在九江、镇江两个中等城市开始了试点,对医疗保险机制的彻底转换,探索建立统筹医疗基金和个人医疗账户相结合,形成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简称“统账结合”的模式),“两江经验”是中国城市医疗保障制度的真正转折点。目前,我国代表性的改革模式主要有三大类:以镇江市和九江市为代表的“三段通道”式;以深圳、海南为代表的“板块”模式;以青岛、烟台为代表的“三金模式”。到2002年底,全国有349个地级以上的地区实现了医疗保险费的社会统筹,有339个地区组织实施了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在农村,从总的情况来看,尽管各级政府为恢复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作了很大努力,但成效不大。
根据2003年全国性的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自费、商业保险、社会医疗保险、合作医疗、劳保医疗、公费医疗,这六种筹资模式都占有一席之地。
二、我国医疗卫生投入结构分析
(一)卫生总费用总体构成。根据筹资来源法的测算体系,卫生总费用由政府预算卫生支出、社会卫生支出、居民个人卫生支出三大部分构成。总结和分析15年来我国卫生总费用筹资结构的变化趋势,整体上呈现“两降一升”的局面;政府预算卫生支出所占百分比和社会卫生支出所占百分比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前者从1990年的25.1%下降到2004年的17.0%,后者(即行政事业单位、企业、乡村集体经济、卫生部门预算外基本建设支付的卫生费用所占比例)从1990年的39.20%下降到2004年的29.3%;相反,居民个人卫生支出所占比例却从1990年的35.7%上升到2001年的60%,2004年回落至53.6%,增幅已超过20个百分点,远远大于前两者的下降幅度。
(二)政府卫生投入水平及结构分析
1、投入水平分析。政府预算卫生支出是各级政府财政支出中用于卫生发展的全部资金投入,主要包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公费医疗经费两部分,前者是政府为社会提供公共卫生服务产品支出,后者是政府对行政事业单位公职人员提供医疗保险经费支出。
政府卫生投入占GDP和政府财政支出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政府对卫生事业重视程度的两个重要宏观经济指标。1990年政府卫生投入占GDP的比重为1%,此后五年所占百分比一直递减,1996年后又开始逐步提高但始终没有达到1990年的比重,2002年政府卫生投入也只占GDP比重的0.82%,政府卫生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仅1991年达到6%的水平,1992~1998年6年间都稳定在5%~6%之间,但自1996年起政府卫生投入占财政支出比例下滑趋势明显,1999年跌破至5%以下,到2002年仅占财政支出的3.92%。综合两项指标,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政府对卫生的投入不但没有提高,反而降低了,政府对居民健康的投资明显落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国家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
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支出是政府卫生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卫生事业费、中医事业费、计划生育事业费、高等医学教育经费、医学科研经费、预算内基本建设费、卫生行政管理费及政府其他部门卫生支出。近些年,虽然在数量上我国的公共卫生费用支出上升很快,但是相对于GDP比例来说,却呈下降趋势。在国民经济以8%的年平均增长速度递增的同时,政府对公共卫生的投入比例却在持续下降,导致国家公共卫生体系残缺不全,尤其缺乏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如SARS的爆发即是最好的例证,迫切要求各级政府建立“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的卫生事业发展观,加大对公共卫生的投入,将公共卫生纳入到宏观经济发展中统筹考虑。
2、投入结构分析。政府除了投入总量减少之外,投入的结构也存在严重偏差。在政府的投入中,用于公共卫生的比例明显过低且呈下降趋势:1990年政府的卫生支出中有19%用于公共卫生,到1995年,这个数值甚至下降到I2%。卫生部部长高强也承认,在公共卫生支出方面,中国属于世界最低一档,非洲最穷的国家都比中国的人均卫生支出高出一倍。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公共卫生危机事件,比如SARS危机、疫苗危机以及其他突发性传染病控制危机等,都是公共卫生投入不足的表现。
政府的资金没有投入公共卫生领域,而是投入到普通医疗服务领域。1979~1998年的20年间,全国预防保健机构增加了16.8%,而同期医疗机构的增长幅度为77.6%,高于预防保健机构增长幅度50多个百分点。而投入到医疗服务机构上的资金,又同样存在严重偏差;财政资金没有投入到贫穷落后的农村;相反,大部分资金投入到城市的大型医疗机构中,有人提出了两个80%的估计数字:1998~2003年各级财政对卫生投入的80%集中在城市,其中80%集中在大医院。如果说,过去若干年的医疗体制改革失败了,那么其责任不在于市场化,而在于政府试图推却其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财政责任,在于政府的对政安排陷入重大的结构性失衡状态。
三、完善医疗投入模式的建议
(一)加强社区卫生建设,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加快完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是卫生改革的重要内容。让居民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是解决城市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措施。现有的公立医院数较多,但规模档次较低,效益总体不高。当前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一是试行管办分开。管办分开的核心是政事分开而不是政政分开。管办分开就是要把医院做实,建立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理事会制度,明确医院承担的职能责任和目标任务,把办好医院的责任交给院长和广大医务人员,使医院成为举办主体;二是加强政府对医院的监管。卫生行政部门要履行全行业管理的职能,不再干预办医院的具体工作,通过规划、投入、建设、监管等手段来促进医院的发展和管理。
(二)建立健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办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农村基层卫生机构人才缺乏、公共卫生薄弱、服务能力低下的问题不会在短时间内全部解决。而农村基层卫生机构提供的是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公益性很强,不能依靠市场来解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各级政府一定要强化责任意识,加大投入,建立起农村卫生经费保障机制,为农村基层卫生机构提供基本的设施条件,保障人员经费和运转经费,切实落实农村卫生的公益性,让广大农民真正享受到免费的公共卫生服务和成本价的基本医疗服务。
(三)建议开展医疗制度管理资源的整合,使有限的医疗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进一步扩大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建立社会统筹医疗基金与个人医疗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控制第三方支付的医疗费用等都是使有限的医疗资源发挥最大效用的有力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在公共医疗保障方面责任淡化、公共医疗保障脆弱,个人负担的医疗费高于最不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公共医疗保障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拦路虎。政府在公共卫生医疗保障的作用下降,公共卫生医疗等一系列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已经使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建立在脆弱的基石上。我国公共医疗保障所存在的制度缺陷已经改变着居民的消费预期和消费倾向,成为制约居民扩大消费的障碍。而消费需求的增加是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源泉,也是促使经济内生增长的关键。医疗保障与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公共医疗保障完善-消费需求稳定增长-经济稳定增长-社会和谐发展。因此,健全的公共医疗保障制度既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提高竞争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徐恒秋.对中国医疗卫生改革发展的几点思考.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4.
[2]李莉.我国医疗卫生公共投入的模式选择.2007.6.
[3]王根贤.中国公共医疗保障制度研究.2007.8.
一、基本情况
梅家河乡总人口为18104人,其中农业人口17530人,非农业人口574人。行政村13个,每个村平均人口数为1393人。常年外出打工人员约在9000人左右,实际在家人口不到10000人。
(一)机构状况。
全乡中心村卫生室13家,村卫生室1家(边家岭村卫生室隶属肖家坪村),卫生所2家(清坪卫生所和谭家卫生所分别隶属肖家坪和三掌坪村),个体诊所3家(向守军诊所、付开甲诊所、学丰诊所分别隶属肖家坪、下里坪和郑家岭村)。村卫生室房屋由村委会提供的有10家,村医自建的有4家。
(二)人员状况
村级医疗机构人员合计37人,其中卫生所4人,村卫生室29人,个体诊所4人。满60周岁人员5人。村级医疗机构人员中有31人具备乡村医生资格,有6人无执业资质,没有一人取得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乡村医生中大多是通过培训而取得乡村医生资格执业的。乡村医生中55岁以上的有9人,40岁以下的只有2人。
二、前期医改工作成效
(一)基本药物制度稳步实施
按照上级医改要求,我乡卫生院于2010年12月26日开始实行了目录内药品的统一采购、统一价格、统一配送,并统一按零差率销售。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于8月1日正式启动,全乡13个村卫生室在8月1号上午8时全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考虑存在目录外药品,给村卫生室三个月过渡期销售。要求过渡期按"零差率"销售,并按照药品中标目录由卫生院通过省采购平台统一计划进购。于11月1日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严禁使用目录外药品。
(二)村卫生室资产清理已经完成。
从今年7月18日开始,由乡政府牵头,财政所、卫生院参与配合对全乡村卫生室进行资产清理,明晰村卫生室产权。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我乡村卫生室的管理先后经历了“农村卫协会管理模式”、“五统一管理模式”和“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管理模式”等,村卫生室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发挥,工作有了较大进步。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村卫生室功能发挥不足
国家《关于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加强村卫生室建设,使之能够为农民提供安全、方便的常见病诊治服务,并承担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任务。”然而,我乡现在的村卫生室大多把功能仅定位在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上,由于利益取向的偏移,健康教育,妇幼保健、重大传染病的防治等公共卫生工作存在一定的缺漏。
(二)村卫生室布局不够合理
由于我乡地理条件的特殊性,个别村点多面广难于管理。如肖家坪村存在两室一卫生所一个体诊所。郑家岭村存在一室一个体诊所。下里坪存在一室一个体诊所。三掌坪存在一室一个卫生所。这样形成僧多粥少局面。
(三)财政投入和补偿不到位
按规定村级卫生室用房由村提供,但我乡目前有部分村难以落实,有的村虽然提供了,但都是些简陋偏僻的房屋,有的以家代室,有的面积不足。大多数村级卫生室缺少必备的医疗器械。在这方面村和卫生室也基本上是无力投入。由于财政投入和补偿不到位,村卫生室实施基药后不能以药养医,卫生室短期内收入下降,医务人员待遇很难维持。乡医队伍工作积极性下滑。对卫生发展十分不利。
(四)基本药物配送存在较大困难
我乡地处偏远,山大人稀,许多村卫生室与乡集镇距离太远,药品配送成本较高,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药品零利润销售导致配送费用难于支撑。配送不及时,村级卫生室更是无法及时配送到位,无法满足老百姓的及时需求。
(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一是村卫生室人才队伍断层。目前我乡村卫生室医务人员27人中执业助理医师资质以上的没有一人,整体年龄偏大,队伍老化,出现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局面。村级卫生人员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医疗水平较差,服务意识和风险意识不强,难以保证农村医疗卫生工作质量。二是少数中心村卫生室办公场所进集体办公场所不方便老百姓看病就医,我乡有4家(王家坡村、肖家坪村、三掌坪村、郑家岭村中心卫生室,其中王家坡村和郑家岭村中心卫生室在村委会有场所但目前未进驻。肖家坪村和三掌坪村没有集体场所)村卫生室暂未进驻村集体办公场所。
(六)卫生所生存困难
我乡现有卫生所2家,虽然卫生所不属本次改革范畴,但卫生所属卫生发展的历史产物,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随着基本药物制度的推行,生存十分困难。
三、对策及建议
根据上级相关精神,继续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统筹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一)提高认识,明确思路
村卫生室作为医疗预防保健网的最基层组织,是农村疾病预防的第一道防线和基本医疗的首诊场所,承载着为广大农民提供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伤病的初级诊治的重任。只有加强村卫生室建设与管理,才能稳定、持续地为广大农民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确保农民享受初级卫生保健的权益。这有利于加强疫情监测与报告,共同预防和抵御重大传染病的流行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也更加有利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广与发展。村卫生室建设与管理应按“以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落实村卫生室“村办院管”的管理体制,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设置原则,坚持依法执业的准入制度,坚持以公共卫生服务和初级卫生保健为主的服务职能。利用一定的时间调整布局、规范建设、依法管理,逐步建立起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科学合理的卫生服务体系,努力实现“产权明晰、职责明确、运转规范、独立核算、依法执业、管理有序”的目标。
(二)科学设置,明确方向
村卫生室的设置原则上是“一村一室”,全部进驻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等集体场所,使村卫生室覆盖率实现100%。严禁在私人房屋内执业。就我乡的地理条件来说,对新调整合并、区域面积较大、服务半径较长、偏远农民就医不方便的行政村,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同意下可考虑增设一个村卫生室。青坪卫生所(所在地属肖家坪村)和谭家卫生所(所在地属肖三掌坪村)承担公共卫生职能作用、考虑到落实公共卫生均等化,建议实行一村两室。目前鲁刚诊所、梅昌福诊所、马宏军诊所分别合并到鲁家湾、尤家湾、谭家岭村卫生室。向守军和付开甲诊所因人员老化机构撤并已提交卫生局定夺)。村卫生室可以由乡村医生联办、个体举办,或者由政府、集体或单位举办。要鼓励村委会集体主体兴办的办医方向,强化村卫生室建设与管理的主体责任。村卫生室最好由村委会投资兴办,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广大农民全面、及时、有效地提供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爱国卫生运动技术指导等初级卫生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现一定的福利性和公益性。在以村委会集体兴办为主体的前提下,也可吸纳部分社会力量。
(三)加大投入力度,完善设备
建议财政部门要根据每年的卫生具体项目确定财政预算,并加大各级财政对农村公共卫生经费的投入。在财政资金有限的情况下,集中财力解决农村卫生工作的难点和重点。一是加快硬件建设。应突出加强村卫生室的设施设备建设,确保业务用房布局合理,必备设备基本齐全,积极创建“甲级卫生室”。采取公建民营、政府补助等多种方式,支持村卫生室设备购置。二是加强人才投入。要尽快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在农村长期服务。三是进一步调整“新农合”政策,让农民获得方便、优质、价廉的卫生服务。
(四)加强队伍建设、规范管理
按照《县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实施方案》,要强化对乡村医生队伍的培训和考核,广泛传递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使其掌握重点传染病防治、妇幼保健及健康教育等卫生知识,提高乡村医生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和完善优惠政策,吸引医学类大中专毕业生到村卫生室从事医疗卫生工作;整合人力资源。全乡乡医打通使用。将部分个体人员分流到村卫生室工作。鼓励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积极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稳定乡村医生队伍。严格按照县卫生局关于村卫生室管理办法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县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实施方案强化村卫生室管理和业务指导。坚持推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对村卫生室的“机构、人员、业务、药品、财务”实行“五统一”管理,即对村卫生室统一规划布局,对乡村医生统一资格准入,对村卫生室业务统一规范管理,对村卫生室药品实行统一招标采购、代购配发和统一使用管理、对村卫生室财务统一建立账目。严格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1重庆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不均等的现状
1.1基本公共卫生经费增幅与卫生总投入增幅不均等2009年全市基本公共卫生费用占公共卫生费用的比重为34.65%,占卫生总投入的比重仅为5.16%,人均基本公共卫生费用为15元;2010年全市基本公共卫生费用占公共卫生费用比重为29.36%,占卫生总投入的比重为4.26%,人均基本公共卫生费用为15.68元。可以看出2010年基本公共卫生费用在绝对数上得到了增长,但基本公共卫生费用占公共卫生费用的比重却由2009年的34.65%下降到了29.36%,下降了近五个百分点,占卫生总投入的比重从5.16%下降到了4.26%,基本公共卫生投入还较低,且增长缓慢,跟不上医疗发展和公共卫生发展水平,还应进一步加大对基本公共卫生的投入水平。
1.2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在资源配置、需求、项目成本等方面不均等
1.2.1城乡卫生资源配置不均等财政收入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保障,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财政收入的增长对于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需求的增长来说是滞后的。目前在城乡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上,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论是房屋、设备、还是人员素质上,均落后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截止2009年,以农村人口为主的“两翼”(东南翼和东北翼),每千常住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分别为3.2、2.71人,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分别为1.49、1.25人,而主城发达经济圈相应指标分别为5.39和2.21人,均高于“两翼”地区。
1.2.2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需求不均等2009年医改方案才将农村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范围,因此,对于农村的公共卫生服务保障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还缺乏历史的积累,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起点低、保障范围广和资金需求量大。同时在人口结构上,由于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的较多,常住人口多为老人和儿童,而老人和儿童都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点对象,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需求比例相对较高。同时受农村医疗条件落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能力弱的影响,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大与提供能力低的矛盾加剧,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不均等现象突出。
1.2.3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成本不均等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成本费用不一致,这主要表现在农村地区开展服务成本远远高于城市地区,特别是重庆山区,农村地区交通不方便、居民分散,卫生人员在开展家庭访视、健康检查时,往往会花费比城市更多的时间。因此按照同一成本标准,不利于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开展,造成城乡居民享受服务的不均等。
1.3地区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不均等
1.3.1地区间财力不均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政府对卫生特别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往往受政府财力的影响[4]。目前重庆市区县间财力不均衡现象较为突出,区县间人均财力差异较大,仍有27个区县人均财力在10万元以下,最低的仅有5.8万元。财力均等化是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基础,是城乡群众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有力保障。受地区政府财力影响,各区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投入存在较大差异,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不均等。
1.3.2地区投入不均等重庆市各区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投入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为主城地区的基本公共卫生经费无论是支出总量还是人均经费上都高于其他区县,出现中间高四周低的局面。2010年主城九个区人均基本公共卫生费用达到17.78元。而渝西、渝东南和渝东北地区,人均基本公共卫生费用仅为15元,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中央财政对东、中、西部采取了不同的补助标准来调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带来的差异,而对于各区县的经济水平和财政实力的差异,市级财政却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控,市级对各区县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负担比例一致,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依然存在较大差异。由此,可以看出,重庆市各区县基本公共卫生经费投入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而由于经费投入的差异还会带来设备、服务质量等一系列的差异,因而这种差异会进一步影响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进程。
1.4不同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政补助不均等截止2010年,各区县政府投入仍存在明显不足,且主城区和周边区县有较大差异。2010年武隆、南川、开县财政补助比例较低,财政补助在整个基层卫生机构总收入中的比例分别为25.5%、26.4%和34.1%,而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近四分之三,药品收入仍然达到15.8%,而南岸区基层机构业务收入所占比例相对较低,不足30%。财政投入的不足,直接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滞后,人员整体素质较低且严重不足,“重医轻防”、“以药养医”、“以医养防”现象还未得到根本性转变,依然有部分基层医疗机构把主要精力用于“抓收入、发待遇”,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的趋利行为导致公立医院公益性淡化。
2对策建议
2.1加大投入,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也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目标。首先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的投入责任,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纳入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中,促使政府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纳入政府的主要工作之一,从而能加强政府的投入力度和重视程度,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及时拨付和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其次,进一步强化政府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零差率和运行补偿政策和公共卫生服务专职人员编制政策,并把相应经费纳入财政预算[5]。再次,根据经济水平、医疗技术水平以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的发展,建立稳步的筹资增长机制,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顺利提供。众所周知,我国在农业、教育、科技的支出方面都有法定的增长比例,确保了农业、教育和科技投入的保障,在经费得到保障下,我国近年来在农业、教育和科技方面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可以看出,稳定的投入增长对于发展社会事业具有巨大作用。因此,发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可以考虑参照农业、教育和科技方面的法定增长比例,确保服务经费的增长与经济发展和生活消费水平、医疗技术水平和群众需求相适应。
2.2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分配建立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合理分配方式,把有限的资金合理分配到各个项目中,确保各项目的顺利开展。首先应结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规范,结合重庆自身的经济和自然地理情况,制定适合本区域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规范,并根据规范的流程和要求,测算开展各项服务的成本;其次,在测算成本时,还应把地理交通条件纳入成本构成中,从而把农村地区开展相同工作与城市社区成本消耗区别开来,进一步合理分配人均经费。最后,根据各项成本测算结果合理分配各项服务在不同地区的人均成本。
2.3加快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
2.3.1完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助政策乡镇卫生院是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主要提供机构,完善乡镇卫生院的补助政策,确保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首先要在严格界定功能和任务、核定人员编制、核定收支范围和标准、转变运行机制的同时,政府负责按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和其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使其正常运行。其次,大力支持村卫生室建设,对乡村医生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给予合理补助,使其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发挥重要的辅助作用。
2.3.2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由于重庆市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整体水平还较低,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首先应进一步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在全市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中,要坚持向贫困区县特别是农村地区倾斜,加快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
20__年“亲民惠民医疗保障行动”
工作情况汇报
全区启动“亲民惠民行动”后,局党委、行政高度重视,局党委、行政根据区委、区政府的相关要求,结合全区卫生工作实际,专题研究并及时出台《翠屏区卫生局实施“亲民惠民医疗保障行动”“十一五”规划》和《翠屏区卫生局20__年“亲民惠民医疗保障行动”实施意见》,重点从落实群众“最急、最难、最怨、最盼”问题抓起,以解决群众“看病贵、看病难”这一关键为切入点,推动“亲民惠民行动”的有序开展。根据翠委办[20__]63号文件要求,现将区卫生局“亲民惠民医疗保障行动”推进情况汇报如下:
一、开展工作基本情况及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领导重视抓保障。区卫生局及时制定了《翠屏区卫生局实施“亲民惠民医疗保障行动”“十一五”规划》和《翠屏区卫生局20__年“亲民惠民医疗保障行动”实施意见》,成立了以局党委书记为组长,局党政班子成员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做到人员、经费和措施“三到位”。各医疗卫生单位也分别成立了领导组和工作小组,做到领导重视,保障有力。由于启动及时、准备充分、方案规范、措施具体,《翠屏区卫生局实施“亲民惠民医疗保障行动”“十一五”规划》被区委原文转发向全区推广。
(二)职责明确抓落实。明确区属各医疗卫生单位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开展“亲民惠民行动”的第一责任人。明确了8项医疗保障行动牵头领导、责任部门、具体责任人、工作职责和相关要求以及20__年度分解目标任务,使行动责任、目标和措施进一步分解落实。所属各单位也分别制定了五念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局党委、行政把“亲民惠民医疗保障行动”开展情况列入对各单位的年度目标管理,严格督查督办,确保顺利实施。
(三)快速反应抓启动。以开展春节前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契机,实现“亲民惠民医疗保障行动”开门红。同时,围绕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加快乡镇卫生院国债项目建设、加快村卫生站规范化建设、开展“送医送药到农家”活动、大力开展医疗扶贫工作、加快卫生人才建设、加强区级医疗机构建设等八各方面积极开展“亲民惠民医疗保障行动”。各项惠民行动取得启动迅速,开局良好,进展顺利的良好效果。
(四)围绕目标抓推进。局党委围绕民生福祉,坚持实事求是,突出实效的原则,准确把握群众医疗健康利益诉求的重点,始终把群众切身的医疗保障问题作为检验行动成败的关键,整合资源和力量,落实资金和政策,务实开展“亲民惠民医疗保障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开门红,农村“医保”雏形初步形成。我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自20__年1月16日开始宣传发动,截止到20__年2月底,全区共有387466人自愿加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户参合率达90.18%,乡镇村覆盖面100,在全市乃至全省位居前列。验收合格“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28个、定点村卫生站194个。目前农民缴纳参合费共计387.47万元(含民政划拨五保、低保户参合费11.069万元),区财政补助126万元新农合补助资金和省级财政第一笔补助预拨款180万元已经到新农合专户。从3月起,全区新农合已初步运行补偿报销工作,定点医疗机构已开始接诊参合病人,区合管办目前正在对定点医疗机构上报的前4个月病历进行审核,已派员参加省里微机网络报帐工>文秘站: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为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前哨的三个层次的服务体系。目前有综合医院1所(区人民医院目前正进行门诊大楼建设和住院大楼改造,并更名为宜宾市第三人民医院)、专科医院1所(宜宾市中医专科医院)、中医院1所(宜宾市第二中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翠屏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1所(翠屏区妇幼保健院)、培训中心一个(翠屏区卫生医疗培训中心),有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全部由政府举办,其中有一个中医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着全区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任务。目前已启动南岸街道等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力争12月底前新建完成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是加快乡镇卫生院国债项目建设,着力改善农村基层医疗环
境。争取国债项目支持加快乡镇卫生院建设,20__年计划完成8个乡镇卫生院建设,规划床位136张,标准配置业务用房7810平方米,新增业务用地面积3000平方米,现正在积极争取中。四是加快村卫生站规范化建设,实现小病就近就地就医。结合新农村村级阵地建设,在20__年已建成45个规范化村卫生站的基础上,20__年计划建成85个规范化村卫生站,完成设备投入17万元。逐步实现“小病不出村”的目标,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是开展“送医送药到农家”活动,变“三下乡”为常下乡。全年计划开展“送医送药到农家”活动2次以上。春节前后,在区委宣传部的组织下,区卫生局组织医疗专家和技术骨干分别深入菜坝、南广、李庄和思坡等4个乡镇开展“三下乡”活动,发放医疗卫生知识宣传单5万份,义诊群众600人,接受群众咨询800人次。区合管办和区级医疗卫生单位深入“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村卫生站现场进行规范化建设的指导。结合开展干部作风整顿建设活动和“树立高尚医德、躬身为民服务”主题实践活动中,4月20日上午,区卫生局、区红十字会组织中心组成员共计30余人分四个组顶着烈日分别走访了明威乡平岩村、金鱼村的10户贫困户,深入进行访贫问苦和“送医送药”活动。详细询问了贫困户的收入状况、生活情况、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情况等,并向每户贫困户捐资扶助了300元医疗救助金和10余件衣物。六是大力开展医疗扶贫工作,切实关心弱势群体。20__年在全区全面推行“三免一减一救助”的医疗扶贫工作。具体做法是对城乡低保户、五保户和特困对象患病治疗享受门诊免挂号费、门诊检查费减收20、住院治疗减收50的床位费、住院期间的费用除药费外减收20、城乡低保户和特困群众患“十大重大疾病”住院支出500元以上的可以申请最高可达20__元的救助。今年以来,已对146名城市困难患者和87名农村困难患者开展医疗扶贫,资助参加新农合11069人,救助大病医疗87人,人均大病医疗救助金达1000元,医疗扶贫总支出资金达109544.44万元。七是加快卫生人才建设,提高医疗技术含量。严格实施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准入机制,提升整体医疗技术水平,20__年医疗卫生单位事业人员计划公开招聘和引进优秀高校毕业生10名以上,目前各医疗机构已上报拟招收岗位人员共27名,已上报区编办待批。为科学规划医疗人才引进工作,目前完成《区卫生系统人才引进方案》草案,已上报待批。八是加强区级医疗机构建设,巩固城乡卫生体系中坚力量。区人民医院门诊大楼建设正在抓紧进行,住院部改造方案和准备工作已经完成,已被上级升级命名为“宜宾市第三人民医院”。进一步加强市第二中医院、市中医专科医院中医工作,做大做强我区中医事业。区CDC新办公楼装修已进入尾声,年内将南迁并正式投入运行。二、存在的主要困难
目前,我区卫生医疗事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但是还面临诸多的问题和困难,给亲民惠民医疗保障行动的正常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各方面,同时,我们针对具体存在问题的解决建议向督查组的各位领导逐一汇报,恳请给予呼吁和帮助解决,使我区亲民惠民医疗保障行动能如期顺利推进,为保障全区人民医疗健康履行好政府应有的卫生职能。
(一)亲民惠民行动经费缺口较大,部门自有资金相当困难。
(二)事业发展后劲不足。
1、市、区医疗资源共存密集,医疗市场竞争十分激烈。
(1)发展空间受限。由于我区地处宜宾市区所在地,市级医疗机构和各种民营医疗机构林立,且发展规模、资金实力、硬件设施和技术水平等远高于区属医疗机构,加之政策不支持区级医疗机构壮大扩张,使区属医疗机构特别是位于城区的区级医疗机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竞争力明显处于弱势地位。
(2)医疗市场萎缩。鉴于上述原因,城市居民就医首选市级医院,农村居民大病重病也首选市级医院,必然使区属医院医疗市场萎缩,以区人民医院为例,病床空置率近年长期保持在20左右,市中医专科医院更甚。
(3)生存面临危机。由于在夹缝中生存,加之历史上遗留问题未及时加以解决,财政差额拨款的医院出现工资无法足额发放、工资改革增资部分无力补偿等尖锐矛盾,已经成为严重的不稳定隐患。如中医专科医院、区人民医院和部分困难乡镇卫生院。其中中医专科医院2月底已负债90万元,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
2、医疗资源配置来源单一,后续发展投入明显乏力。
(1)土地、设备、设施等硬件投入不够。
A、一是乡镇卫生院国债建设项目建设问题,存在配套土地费用和部分建设费用难的问题,资金压力较大。
B、部分医疗机构房屋、设备、设施老化,不符合技术要求,容易引发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如区人民医院、市中医专科医院,宗场、李端、牟坪、宋家、思坡、白沙湾等乡镇街道卫生院。
C、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经费难以保障。按省委省政府[20__]2号文件精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建设经费和按服务人口计算每人每年至少5元的工作经费由市区共同承担。这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市上将这项任务单独下达给翠屏区,要求今年上半年再完成4个中心、再启动5个中心站的建设任务,没有政策补助的支持(每年约需200~300万元左右),没有经费保障,使该项工作推进较为困难。
D、新农村建设项目中村卫生站规范化建设投入不足。区政府规划每年完成1/3的村卫生站规范化建设,3年内全部完成,但投入跟不上。
E、区人民医院的应急巡回医疗设备较差,需配备医疗车一台。
F、区卫生执法监督大队面临较大困难。由于该单位是20__年底新组建的机构,各方面都是白手起家,面临较多困难。一是办公用房亟需落实。区执法监督大队自成立以来,一直借用卫生局六楼会议室(约70M2)办公,业务用房与卫生部《关于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和《卫生监督机构建设指导意见》的要求相差甚远,按照两个文件的要求,区县级卫生监督机构的业务用房面积应不少于1200M2,包括个人办公及办公环境、会议室、投诉接待室、询问调查听证室、计算机室、档案室、文印室等,辅助用房包括值班室、图书资料室、更衣室、车库和卫生间等。现在大队除集体办公室和卫生间外无其他办公用房和辅助用房。二是办公经费相当紧张。区卫生执法大队一直按照上级行政部门和市卫生执法监督支队的要求开展工作,由于大队工作区域广,任务重,要求高,且多为农村。为此,每人每年的办公经费20__元远不能满足正常工作需要,日常工作经费相当紧张。三是车辆运行费用非常紧张。大队两辆政府采购汽车,已完全投入工作使用,大队工作区域广,多为偏远农村,路况不好。大队20__年的财政预算无此笔费用,20__年只有一辆汽车纳入财政预算,所以车辆运行费用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四是专项整治经费严重缺乏。按照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求,大队各类专项整治监督检查较多,并且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不断加大各类专项整治力度,由于大队工作区域的特殊性,各类专项整治检查的工作经费严重缺乏。基于无自有办公用房,监督执法经费不足,
交通、通讯工具缺乏等原因,致使大队监督覆盖率、发证前卫生审查率等都与“卫生工作规范”的要求相差甚远。对远离城区的乡镇的食品经营单位,不能保证经常全面巡回监督,很多监督检查工作只能委托当地卫生院的防保人员代劳,难以达到卫生规范要求。(2)政策、人才、技术等软件投入不足。
A、医务人员身份差别问题的政策差异。长期以来的集体人员和全民人员的身份差别和财政供养政策的差别引发矛盾甚至不稳定。
B、农村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稀缺。目前,我区乡镇卫生院符合执业资质人员严重缺乏,不能满足工作岗位和业务工作的需要。人事部门对乡镇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准入条件相对较高,在编制设置、人才引进方面的政策与当前农村卫生工作较低水平的实际还有一定差距,乡镇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卫生医疗技术总体水平偏低。其中宗场、李端、牟坪、宋家、思坡等五个乡镇卫生院这一人才需求矛盾尤为突出。
C、人员编制和技术岗位偏少。一是部分医疗卫生单位人员编制过少(如区妇幼保健院、区CDC),不能满足工作和发展的需要。二是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岗位尤其是中级岗位数偏少,相当一部分符合中高级岗位条件的人员不能被聘用到相应岗位上,造成专业技术队伍不稳定。三是区卫生医疗培训中心未核定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给职工晋升职称及调资造成困难。
D、狂防、计划免疫经费紧张。一是区CDC20__年垫付狂防疫苗款近6万元,区政府未予到位。二是卫生院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的建设、运转和维护无资金来源。三是区CDC冷链运转及维护无经费保障。
(三)医疗环境有待优化。
1、医疗技术安全影响卫生发展。部分医疗单位频发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对单位的形象和业务发展的负面影响已经越来越明显。
2、医疗卫生服务环境安全隐患严重。主要体现在区卫生医疗培训中心倒迁户危房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区卫生局多次上报未能得到彻底解决。
3、医疗风险制约卫生发展。目前我区医疗行业受多种因素影响,医疗风险普遍较大,医疗行业收入偏低,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赔偿额高,基层单位独立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近年来,我区各医疗卫生单位发生医疗纠纷所致的高额赔偿让单位负债累累,严重影响了单位事业发展。除医院管理和医务人员自身素质存在的问题外,医院硬件条件不足、少数患者或家属不依法办事,高额索要医疗赔偿也是造成医院抵御医疗风险能力脆弱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少数患者、家属或社会人员采取过激行为扰乱医院正常秩序,给其他患者的正常治疗和医院的正常运行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也给医院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四)新农合亟待政府解决的几个问题
1、工作经费亟须到位。经费缺口具体为:由区卫生局垫付的表册印制、统一标牌制作经费91809元;已发生的房屋维修费、车辆运行及维修费、电话费、网络运行费、办公用品文具购置费、公章钢印刻制费等共计66801.5元;抽调工作人员中属差额拨款的7人需补足3个月差额部分工资共计9711元;新农合专网建设即将发生VPN网络运行费和购买服务器不间断电源(UPS)和正版Linux操作软件及系统ORACLE数据库软件,共计173320元。以上合计共需经费341641.5元。
2、机构编制亟需落实。区合管办工作3个月来,由于机构、人员编制未正式确立和落实,在工作开展和对外联系等方面存在诸多不便。同时,部分原为临床医生的抽调人员也因此有切身利益的顾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积极性和队伍思想的稳定性。
3、专业人员亟需补充。按照省卫生厅的要求,我区建立新农合专网后,必须配备较高水平的计算机网络管理员一名。合管办现有人员中尚无具备此素质要求的人员。
三、工作建议
(一)针对亲民惠民行动经费缺口较大,部门自有资金相当困难的问题,希望区财政能及时加以补助解决。
(二)关于事业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
1.关于医疗卫生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希望政府加大对区属医疗机构政策支持和发展扶持,不断练好内功,拓展市场。支持区属医疗机构通过改造、迁徙等合法渠道拓展区属医疗机构的发展空间。同时由区政府出面协调市上,按上级文件要求由市、区足额补助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工作经费,切实解决市、区卫生执法事权划分的矛盾,抓紧协调原区社保局的办公楼给予区卫生执法监督大队使用,积极争取政策解决切实解决集体身份人员的待遇问题。
2.关于农村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稀缺的问题。区编制、人事、财政部门一方面要研究解决区卫生系统人员编制和技术岗位偏少的现状,给卫生系统相应支持和倾斜,另一方面要现有政策范围内认真研究降低准入门槛、提高人才待遇的可行办法,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不断满足农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需要。
3.关于医疗市场萎缩、竞争激烈、医疗单位生存面临危机的问题。区财政应降低预算外收入统筹数额;每年支持40万元,切实解决乡镇卫生院集体所有制退休职工40的工资缺口并及时兑现工资改革中相应的财政拨付比例经费,以切实减轻医疗机构的负担,尽快摆脱生存危机,放下包袱考虑发展问题;
4.关于部分医疗机构房屋、设备、设施老化,不符合技术要求,容易引发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的问题,建议区财政根据财力状况给予区属于医疗卫生机构在房屋改建、设施建设、设备更新方面适当倾斜支持;
5.关于新农村建设项目中村卫生站规范化建设投入不足的问题。建议区财政增加对农村卫生建设的投入,专项预算资金,在新农村建设项目中村卫生站规范化建设投入经费上给予及时足额支持,保障区政府规划每年完成1/3的村卫生站规范化建设,在3年内全部完成;
6.关于乡镇卫生院国债建设项目建设资金压力较大的问题。建议区财政采取追加相应预算或在当地乡镇政府预留地中无偿支持解决的方式,来缓解乡镇卫生院国债建设项目建设中,在配套土地费用和部分建设费用上的资金压力。加大对区级医疗卫生机构工作正常开展的保障力度,
7.针对区监督执法大队工作经费紧张、无办公用房、不能顺利的开展工作的问题。区财政在预算时应充分考虑区卫生执法监督大队实际困难的特殊性,在审批区卫生局上报预算时给予重点支持,以便大队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当好全区人民的卫生执法前哨兵;
8.关于区CDC20__年垫付狂防疫苗款近6万元,区政府未予到位、卫生院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的建设、运转和维护无资金来源、区CDC冷链运转及维护无经费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希望区政府、区财政及时补足区CDC垫付20__年狂防经费近6万元,切实落实每年对每个乡镇、街道卫生院补助预防接种门诊工作经费1.5~2万元、每年补助区CDC冷链运转及维护经费10万元的资金。
(三)有关优化医疗环境方面
1.关于医疗设备陈旧、老化,医疗技术难以保障,导致医疗单位频发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问题。希望在通过区属各医疗单位抓好自身管理、区卫生局加强督促教育的同时,区财政适时给予支持更换老化设备、区采购中心简化招投标程序、缩短采购周期、保证采购设备质量来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保障医疗安全,减少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并给区人民医院配备巡回医疗车一台,以提高区人民医院的应急反应能力。
2.关于区卫生医疗培训中心倒迁户危房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存在医疗卫生服务环境安全隐患的问题。区政府应专题研究解决区卫生医疗培训中心倒迁户危房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不把政府倒迁工作的重压由培训中心独家承担。
3.关于医疗风险较大,影响医疗单位正常工作的开展从而制约卫生发展的问题
。在提高医务人员思想素质、技术水平、服务质量的基础上,公安机关应依法维护医院的正常秩序,加大对无理取闹违反治安法律法规的行为的惩处力度。宣传部门应协调新闻媒体坚持客观、公正的报道,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以便更好的降低医疗风险、稳定卫生队伍、为医疗机构的健康有序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四)新农合工作中亟待政府解决的几个问题
1.关于新农合工作经费亟须到位,保障新农合工作顺利开展的问题。希望由区财政按区协调组会议精神及时将区卫生局在新农合开展前期工作垫付的341641.5元经费足额追加预算并拨付到位。
2.关于机构编制亟需落实,稳定工作人员队伍的问题。建议区编委尽快研究确定合管办机构问题,落实人员编制问题,使合管办的运行尽快走上正轨。
3.关于新农合计算机专业人员亟需补充的问题。区编委在研究合管办人员编制时一并给予考虑补充计算机网络管理员。目前因工作需要可在卫生系统内部(或区属其他机关事业单位内)抽调或在面向社会招聘具备相应资质和技术水平的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及时开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