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风险的防控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防范金融风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银行作为金融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的风险防控对维护金融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而良好的党员队伍的建设对提高银行员工的风险防控意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党员队伍作为党建工作的执行者,直接影响银行风险防控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在实际的工作中需要将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严格规范管理制度,使党员在工作中充分意识到风控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有效的党建工作是银行金融风险防控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党员在树立正确的银行风险意识的同时,也要做到与时俱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金融风险的种类也在不断的变化。如果党员队伍缺乏先进意识,仅限于原有风险的防控,就会对新风险缺乏必要的防控措施,导致实质性风险的发生时,银行没有健全的应对计划。
所以,提升党员队伍的综合能力,充分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对银行金融防控十分重要。党员应积极主动学习银行相关的业务,熟悉规范的业务操作流程,知晓业务办理过程中的风险点。在风险防控过程中,可以采取适当的鼓励机制,有效增强党员的责任意识和先锋模范意识。与此同时,对于不积极、缺乏责任意识的行为也要采取适当的批评教育。有奖有罚,强化党员队伍,有利于银行风险防控的顺利开展。
银行需要充分认识党员队伍建设对于风险防控的重要性,并充分发挥党员的积极带头作用,从而有利于银行长期健康的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关键词】房地产 金融风险 防控对策
一、前言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迅猛,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房地产金融面临的风险问题。而防控房地产企业的金融风险,既是确保房地产企业金融业顺利发展的前提,又是促进我国经济顺利发展的内在需求。但是,针对国内房地产开发以及经营现状分析,尽管有大量风险还未完全显现出来,但已经出现的现象正预示着房地产金融风险时刻都存在着。所以,房地产和金融行业都必须高度关注此问题。
二、我国房地产企业金融风险的种类
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实力大幅度增强,再加上,城市化进程发展也较快,从而使得人们对房产需求逐渐增大,这样便暴露出房地产金融潜在的风险,总的来说,国内房地产金融风险主要划成下列几种:
(一)政策和法律风险
现如今,国内房地产企业金融行业最显著的风险即为政策和法律风险。一旦金融行业出现变化、金融机构管理极其不规范、政策和法律发生变化,都极有可能导致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出现。此外,在和房地产企业金融相关的一些制度存在着大量的漏洞,如:土地规划制度与供应制度等,而这些问题都可能增大房地产且金融风险的发生概率。
(二)市场风险
近年来,国内每年房地产投资量大幅度增多,而且房价上涨较快,同时这也增大了商品房空置率。如果房地产价格上涨十分迅猛,那么极易导致房地产的市价远远超出实际价值,出现严重的泡沫现象,而如果泡沫破灭,那么房地产便出现贬值现象,使银行遭受巨大损失。上述问题在2008年极为突出,所以,国内有些地区房地产开发商出现了降价的局面。
(三)信用风险
从目前的情况来分析,土地储备制度还不是非常的完善,这必然会给土地储备贷款带来巨大的风险。集中表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由于土地都是被地方政府部门所垄断,加之,拍卖土地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所以,通常政府规定的价值偏高,这样会带动房地产价格上涨。由于土地开发和购置融资需求偏大,因此,还款则必须借助土地出让金,而银行机构向土地整理所发放的贷款无任何担保。现阶段,常使用的担保方式有两种,即政府保证与土地使用权质押,但是上述两种方法都存在着信用风险。其二,房产市场中,因土地价值波动较大、商品房销售十分困难、亏损较严重等,这些现象都存在着信用风险。
三、房地产企业金融风险的特征分析
(一)扩张性
在现今社会中,金融的作用非常重要。而在经济社会的每个角落都涉及到金融产品以及金融服务。再加上,金融资产和不同金融机构联系都非常紧密,从而逐渐形成了资产价格波动间互相影响的网络系统。但是,在进行经济往来时,资金融通和债权等的联系远不能离开金融机构的促进,而在此阶段,势必会出现一些风险,而在出现风险后,借助所购才的金融体系网络快速传递下去,因而,导致房地产金融风险表现出一定的扩张性。
(二)可控性
一切的经济活动都势必会存在着一定风险。在有房地产金融活动中,便会在资金融通、债权关系出现阶段存在着风险。也就是说,在房地产企业的金融风险是时刻存在的,尽管房地产企业的金融风险出现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是,它也是受人为控制的。对于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参与方来说,都能够对风险予以识别、衡量和监控,进而确定出即将面临的风险种类以及风险的影响程度。同时在此基础上,借助风险机制与合理的金融工具等主动将风险进行控制或者是转移,然而,身为监管部门,应该健全相关制度,从源头消除和控制不利于房地产企业发展的金融风险。
四、当前国内房地产企业金融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探究
(一)融资结构不科学
现如今,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依然处在初级阶段,因此,间接金融仍然占据着金融市场的主导地位,这样,造成直接金融发展极其落后。再加上,我国一些商业银行改革不够彻底,进而出现了国内房地产融资渠道十分单一等问题。事实上,房地产金融和房地产行业二者互相依存,共同发展,因而所存在的风险也有明显的共生特性。加上,房地产业对银行信贷具有较大的依赖性。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多项宏观调控政策,客户违约从而使银行陷入到资金流动困难的境地。
(二)金融创新发展速度较慢
现阶段,政府机构对房地产金融实施利率管制制度,明确指出金融机构的范围,这样直接阻碍了房地产金融创新发展。然而,目前房地产金融工具种类相对较少,而且融资渠道也非常狭窄,直接影响到银行资金的流动性。除此之外,由于房地产的信贷业务刚起步,可贷款的品种非常少,很难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影响到房地产金融业务的继续扩展。
(三)资金配置效率偏低
在我国,因房地产企业的融资体系不够完善,而且经营范围比较狭窄,这必然会造成反地产资金配置效率大大降低。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国内的金融体制非完全市场化的特点,导致金融资源不能更好的按照市场发展的规律予以科学、合理的配置,这直接影响到社会资金流入到房地产金融的速度。再加上,由于资金供应者资金状况以及储蓄率等的限制,很难满足现代房地产的巨大数额的资金需求。第二,资金投向结构不完善,通常来说,商业房投资要远远高于住宅房投资,而也正是由于住房建设投资不充足,最终造成房地产市场总量失去平衡的局面出现。
五、防控房地产企业金融风险的有效策略
(一) 不断拓宽融资渠道
一方面,可以实施住房贷款证券化,这样既能够全面扩大银行融资规模,而且又显现了资本市场和房地产金融市场很好的互动,与此同时,又加快资产流动速度,降低银行贷款业务成本;另一方面,在制定有效防范风险措施的基础上,可以在房地产市场发展中引入大量外资。可以说,融资渠道的多元化成为今后房地产企业金融发展的主要趋势,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出现。
(二)强化对银行内部进行有效控制
逐渐健全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这样可以从源头彻底改变金融治理结构存在的多种问题。另外,还应进一步加快对股份制度的改革速度,以免资产比例不平衡或者是存在较大风险出现。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及时建立以高效的房地产金融风险报警制度,及早地发现金融风险,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
(三)政府部门要强化宏观调控与引导
政府部门要准确收集更多关于房地产企业发展的数据,并且将此数据予以公布,结合当前房地产市场发展情况,对其进行科学的指导与管理,实现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预警。
(四)完善信用评级体系
建立和完善信用评级制度,能够对借款者的就业情况、收入情况等进行跟踪调查和监控,从而便于对个人信用度予以客观的评论,降低贷款风险发生概率。即使出现了贷款风险,我们要及时分析出风险所属的类别,进而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予以处理,将风险损失降到最低。
六、结束语
总体来说,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迅猛,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房地产金融面临的风险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对策,降低房地产企业金融风险的发生概率,这既是确保房地产企业金融业顺利发展的前提,又是促进我国经济顺利发展的内在需求。
参考文献
[1]曲媛.浅析房地产企业金融风险的化解[J].中国房地产业,2011 (11).
[2]王菲.房地产企业金融风险及其防控措施研究[J].商情,2011 (05).
[3]邵玉.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对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12 (03).
【关键词】金融风险 信用风险 操作风险
一、引言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重要补充力量,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随着中国加入WTO,金融行业的国内竞争国际化趋势日趋激烈。商业银行在国际化竞争压力下,为提升企业绩效而大量裁减合并基层金融部门,导致经济体内金融机构服务供给不足,中小企业获取信贷支持难度高,严重制约经济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自身信用条件不足亦是阻碍其获得信贷支持难的原因之一。中小企业具有的资产规模小,销售渠道不稳定,经营风险大,且缺乏有效的抵押资产等特点不能满足商业银行的贷款授信要求。为破除当前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困境,亟需探寻面向中小企业信贷金融风险的特点并给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二、中小企业信贷的金融风险
(1)中小企业信贷的信用风险。中小企业信贷的信用风险主要表现,一是信息不对称性提升银行的信贷风险控制成本,二是银行面向中小企业的征信体系尚未健全,未能通过科学规范的企业信用评级系统遴选高素质企业作为优先信贷对象。建立失信惩戒制度是银行面向中小企业的征信体系重要环节,但是当前我国金融界对中小企业法人及法人代表的失信行为的惩戒措施缺位,导致企业失信成本低,对失信者缺乏实质性威胁,客观上纵容了中小企业的失信行为。
(2)中小企业信贷的担保风险。其一,中小企业缺乏有效的信贷担保抵押品。中小企业的有效资产抵押物多为附着在集体土地上的房产,其中牵扯集体土地转变所有权属性的制度,影响银行获取抵押物后的变现处置。其二,中小企业的信贷担保抵押品缺乏统一规范的价值评估系统。信贷担保的抵押品的价值评判准则和评估资格认定直接影响信贷担保品的评估有效性。由于中小企业信贷抵押品的规格杂乱,当前我国银行界缺乏对遴选抵押品评估机构及评估准则的统一规范,亦缺乏对于评估机构的资信水平的评估。其三,商业银行应端正对运用担保防范信贷风险能力的充分认知,认识到信贷担保仅是银行维系信贷资金安全的手段之一,仅能分散信贷风险而非改变借款人资信水平以消弭信贷风险。
(3)中小企业信贷的操作风险。其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主要源于其日常营运业务中的人为因素。其二,风险与收益不对等是诱发操作风险的主因。当前银行内部管理机制中缺乏对高层管理者的激励机制,导致决策者因信贷决策失败给企业造成的风险与其个人收益不对等,由此造成银行基层信贷管理涣散,信贷决策暗箱操作,增加银行信贷风险。其三,面向中小企业信贷的操作风险的表现形式通常受到特定地域人文环境的影响。
三、我国中小企业信贷的金融风险防控策略
(1)中小企业信贷的信用风险防控策略。其一,完善中小企业征信制度体系,通过对中小企业进行信用评分实现对其风险的标准化系统控制,进而推动面向中小企业信贷审批流程规范化运作,以期实现兼顾信贷风险控制和信贷投放效率的双重目标。其二,丰富贷款品种和方式以满足中小企业差异化的信贷需求。银行可在控制信贷风险的前提下实施金融创新,开发具有差异化贷款及还款方式的信贷产品,提供更多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做的金融产品和全程式金融服务,以满足中小企业的个性化信贷需求。其三,商业银行应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预警系统,以及时挖掘中小企业的潜在债务危机信号,并迅速作出风险防控对策,将贷款违约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面向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预警系统的建构基础是金融系统对该客户企业信用的相关信息做有效整合,综合分析其信用资料,并组合式管理其跨行信贷业务。商业银行还应成立信贷风险预警部门,通过多渠道收集贷款企业的信用资料。
(2)中小企业信贷的担保风险防控策略。中小企业信贷的担保风险防范与控制可采取如下策略。其一,商业银行应合理计量抵押物或质押物价值,在切实保障债权人和债务人利益之间取得平衡。为保证银行贷款安全,评估采用的价值类型应为抵押贷款价值而非其市场价值或清偿价值。抵押物的市场价值是评估基准日抵押资产的公允价值,是随市场行情波动的动态连续性定价过程,其不稳定性特点不适应银行风险管理的稳健型要求。其二,商业银行应完善信贷担保人制度。信贷担保人制度是解决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商业银行面向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的有效途径。其三,商业银行应规范担保人评估机构的资质审查制度,重点甄别贷款人与评估机构之间是否存在利益关联关系,评估机构使用的评估方法是否适用于评估项目,评估机构以往的评估结论是否符合实际情况等。其四,完善面向中小企业信贷担保的保险制度建设。保险公司可积极开拓面向信贷担保市场的保险业务,由保险公司为担保机构的担保行为提供保险。
(3)中小企业信贷的操作风险防控策略。商业银行可从如下方面着手防控中小企业信贷操作风险。其一,商业银行应建立面向中小企业信贷的高效业务组织系统和顺畅的业务流程。商业银行应自检当前信贷流程,及时纠正信贷流程漏洞。其二,商业银行应规范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创新,在新金融产品上市前做深入的市场调研分析,避免新金融产品的盲目推出推高银行风险。其三,商业银行应针对中小企业风险特质制定规范的信贷业务操作手册。其四,商业银行应建立针对中小企业信贷信息数据库,通过收集、整理、分析海量中小企业信贷案例的方式,从中挖掘出影响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高度关联影响因子,用以指导具体信贷操作活动。其五,商业银行应当强化对信贷业务关键岗位的员工管理。信贷业务操作人员的操作风险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的重点和难点。银行内部还应通过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将金融人才留在基层信贷部门,提升基层的信贷风险控制能力。
参考文献:
[1]金丽红.完善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研究[J].金融与经济,2006,(5).
关键词:金融风险;内部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金融风险一般定义为金融交易活动的进程中因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金融活动主体受损失的可能性。金融风险的分类方法多种多样,一般而言可分为微观金融风险和宏观金融风险。二者在风险形成机理、经济社会影响度、风险行为主体、风险管理措施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宏观金融风险主要指的是国家层面的金融风险,也可以解释为全体社会公众;而微观金融风险的主体主要指市场经济活动的微观主体。不同的风险承受主体,其基本性质和应对方式也有所不同。宏观金融风险可以划归为公共性质的金融风险,政府在这方面应该承担起主要的责任;微观金融风险可以划归为个体风险,市场主体在这方面应该承担主要责任。本文所讨论的企业金融风险主要属于微观金融风险。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金融业蓬勃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前进。但是,由于广西现代金融业发展起步晚、组织体系不健全,金融机构资本实力弱小、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广西壮族自治区金融业存在着显著的系统性行业风险,并成为影响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也给我国西部地区的中小企业敲响了警钟。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往往具有经济实力差、制度不完善、抗风险能力弱等特点,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下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实现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是广西中小企业面临的现实难题。
一、广西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
就目前而言,企业所面临的金融风险主要有筹融资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衍生金融工具风险。
(一)筹融资风险。筹融资风险主要指企业通过各类渠道借入资金后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性,同时还伴带股东收益、企业利润发生一定程度的变更。因负债方式、还债期限、资金使用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企业承担风险的程度也会有所差异。东部地区企业资金筹融评估和风险分析所占的投入都稳定在16%以上,而广西中小企业则远远低于这一水平。筹融资风险投入不足引起的后果包括广西广大的中小企业投资决策效率不高,企业未来的投资存在巨大的风险,并引发一系列盲目的投资行为,这使得广西中小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上难以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在当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筹融资风险投入的不足将成为制约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二)利率风险。利率风险一般主要指公司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或资产价值因利率变动而引发的系统性风险。利率的变动对不同的企业可以产生不同的影响。整体而言,利率对企业活动的影响和企业融资方式息息相关:资本结构和利润结构相结合,短期债务与长期债务相结合,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相结合。最常见的利率衍生工具可以分为四大类:期货合约、期权、利率互换、远期合约,这四大类可以称为“基本结构”,四大类工具与传统的固定和浮动利率形成新的组合,可以组合出更为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比如结构化产品等。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利用衍生工具是用来套期保值的,以减少企业对商品价格、汇率和利率波动的敏感程度。利率市场化是一把两刃刀,它可以改善企业的金融环境、增加企业的融资渠道、提高企业财务系统运营效率、优化企业资金的配置、促进企业挖掘自身经济发展的潜在能力,但是同时也要看到利率市场化将使我国金融市场更具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对企业的利率风险管理将提出巨大的挑战。
(三)汇率风险。汇率风险也可以表达为外汇风险。其风险发生原因主要是基于汇率变动。一般而言,汇率风险包含三大类:第一类为交易汇率风险;第二类为折算汇率风险;第三类为经济汇率风险。由于广西大多数中小外贸企业因从事外贸业务时间不长,外汇风险综合管理体系建设空白,没有设立专门的外汇风险管理机构,也没有完善的外汇风险度量体系和评估体系,外汇风险管理职能由财务部门兼管,导致企业无法对外汇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和测量,以至于无法对外汇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同时,广西大多数中小外贸企业都缺乏外汇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由于缺乏专业的外汇管理人才,许多企业的外汇风险管理职能只能由财务部门代为履行,一些企业的财务人员对国际金融市场动向不敏感,对各种金融衍生工具了解较少,无法利用有效的手段对企业的外汇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这是造成广西中小企业外汇风险加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衍生金融工具风险。衍生金融工具具有杠杆性和虚拟性。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多数利用杠杆交易这一特定的方式,交易方只需投入少量的资金,可以达到数倍的金融资金运作的效果,从而增加了衍生金融工具的系统性风险。衍生金融工具的虚拟性体现为以合约力交易的基本方式,对实体经济缺乏支撑,极易导致泡沫经济的产生。广西衍生金融工具市场起步较晚,和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衍生金融工具品种比较单一,市场规模较小,专业的工作人员严重缺乏。广西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发展的滞后性,使得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难以具备一个安全、稳定的运行环境,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不能做到有效、规范。同时由于广西中小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多数企业没有设置专门的职能机构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开展综合性的管理,企业决策者多习惯于以扩大企业营运能力、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的基本目标,凭借个人偏好决定交易动向,在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过程中,操作权、结算权、监督权高度集中,决策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很容易导致交易程序混乱的现象出现,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由此而大大提升。
二、广西中小企业金融风险成因分析
(一)生产经营制度不完善。由于广西市场化进程较为滞后,资本市场发展滞后,市场管理体系不健全,广西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企业诚信度不高、注册资本过低、自有资金较少、负债较高等客观问题。据广西统计局调查资料显示,广西中小企业自有资金约占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的18%,通过民间借贷方式融通的资金约占企业运营资金的12%,其余生产经营所需资金都需要依托银行借贷而获得,由此导致广西中小企业资产负债率偏高、债务偿还压力较大。此外,广西中小企业还面临着诚信度普遍弱化的问题。主要体现为: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制度不完善,财务报告规范性、科学性差、透明度不高,进而使资金融通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不断加剧,加大了金融信贷资金的系统性风险;此外,督促诚信交易的市场机制还有待完善,部分交易行为达不到商业信用要求,加大了广西中小企业金融交易风险。虽然采取抵押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银行资金安全保障,但广西中小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缺少足够的资产来做抵押,由此造成银行放贷意愿降低,企业的融资能力从根本上被限制。
(二)企业并购重组不规范。广西属于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企业改制的相关约束机制不健全,在广西中小企业改制的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不规范操作现象。依据法律规定,企业采取合并、分立、兼并等多样化的形式重组,企业的银行债务应依据资产占用比例予以合理的分摊。但广西中小企业改制在具体的实施中银行债务难以得到有效的落实,银行贷款风险加大,银行金融支持企业转制发展的意愿降低,进一步加大了广西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首先,广西部分企业开展租赁经营制度改革,对银行借款购买的资产予以出租,进而造成债务留置现象,银行贷款由此加入悬空状态;部分企业采取“母体裂变”分立的方式开展股份改造或与外商开展联营时,原企业债务并没有进行转移并处理,由此银行贷款的归还处于悬空状态;其次,广西中小企业兼并破产过程中存在大量不遵法、不守信的行为,并由此带来企业“逃债”的风险。集中体现为部分效益差的企业争抢破产或者消极等待破产。更有甚者,有的企业虽然连续几年提供给银行的报表显示企业经营状况为盈利,但是为了赢得企业兼并破产中的相关“优惠政策”,不惜审计为亏损或潜亏大户;再次,广西中小企业在购并中存在债务风险和融资风险。企业购并过程中需要一定的资金流量来支撑。企业在选择金融支付工具时,一方面可采用企业的现金或股票实施购买行为,另一方面也可以采用举借外债的方式来实施购并。但广西中小企业购并大多数情况下是由于资本不足而导致的资产重组,由此导致企业并购难度较大。因而,广西中小企业购并中的融资风险也会加大,如金融支付工具自身的缺陷引发的风险、企业资本运作中的风险、举债收购过程中的风险及银行债务风险等。
(三)汇率管理体系不健全。汇率风险产生的基本原因是浮动汇率制度的施行。国际间商务的过程,由于汇率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而难以有效的把握。广西中小企业经营中的风险头寸一般体现为外币表示的资产与负债难以匹配,外币资产和外资负债是不同的概念,加入出现外币资产与外币负债金额差距较大、期限不相同的情况,均有可能导致风险头寸。2005年7月21日,我国正式实施了浮动汇率制度,由此导致人民币浮动的幅度不断的拉大,商业银行间即期人民币兑美元的浮动幅度不断加剧。汇率变动幅度大形成的风险是广西中小企业必须正视的金融风险之一。一般而言,实际汇率水平的确定,和本国的汇率制度、货币制度和外汇储备状况以及国际收支情况紧密相连,同时产业结构、经济水平、财政收入、社会生产力水平等经济变量对汇率的确定也有紧密的联系,特别是现阶段我国的产业结构、外贸结构、赋税制度和欧美发达国家有着一定的差异性,人民币还不具备自由兑换的条件,多因素作用下,均使外贸企业的金融风险大为增加。
(四)金融监管机制不完善。目前,广西现行的金融监管模式为“分业监管”体制,在一定时期内,这种模式对于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三个金融监管机构在法律上具有平等性,互不相属,各个监管机构的监管目标和指标流程也存在显著的差异性,监管的具体方式也各有千秋,其监管结果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分业监管模式还会存在一定的监管真空。随着金融业的迅速发展,各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界限很难具体明晰,对其性质难以区分,例如广西金融控股公司是典型的综合性金融机构,而在综合金融监管方面的法律制度建设还非常滞后。此外,广西金融监管也会受到多种非市场因素的干扰,监管行为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监管制度建设也远落后于其他地区。而且在监管行政机关之间存在的重复监管问题也很严重,监管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没有有效利用,监管的效果和质量还有待提升,在金融风险的防范方面还有待各监管机构形成监管合力。
三、广西中小企业防范金融风险的内部管理机制分析
(一)构建企业风险控制体系。随着企业的发展,现代企业呈现出产品结构复杂化、管理行为分散化、管理成本不断提升的现实情况,对此,企业应该强化金融风险管理意识,构建起现代企业金融风险管理体系。通过企业金融风险评估系统,对企业日常运营活动中的金融风险实施实时监控,把好风险预警关。同时强化企业金融风险控制体系,健全风险应对制度体系。企业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应包括风险评估、风险识别、风险应对、风险监控等多个核心环节。在整合金融风险防控的体系构建中要综合运作管理科学、金融工程、宏观经济和企业财务方面的专业知识。企业要突出金融风险的量化管理,通过专业化的管理机制来识别、评估和监测金融潜在的风险,。对发现的潜在金融风险,要给予实时的控制。作为后发展地区,广西的中小企业需要强化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关系,在风险评估模型构建、风险管理人才引进、金融衍生产品定价、外汇使用策略方面咨询金融机构的意见,并请求金融机构的帮助。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成立专业的金融风险研究机构,积极探索防控企业金融风险的相关策略,并可以以财务顾问的身份参与企业的决策活动。
(二)强化企业内部金融管理。广西中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资产结构,对资本性支出的规模与结构进行动态的安排,量入为出为基本的财务制度,以强化资金的流动性。对于投资前景不明确、利润不高的项目要严格管控,对企业对外担保行为要加强审核。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维持资金链的连续性。对企业的成本费用项目要严格管控,大力推进增收项目;强化企业信用,提升企业信誉度。
广西中小企业可以逐步构建起全要素成本费用的管理体系,强化内部收支的管理,以精细化管理为方向;实现费用管理与责任挂钩机制,进一步加强对企业成本的控制。企业还可以聘请专业的金融机构管理人员,让其指导企业参与外汇衍生产品的交易、长期订单分拆等涉外活动,降低汇率波动给企业发展带来的风险。
(三)完善企业信用互补制度。广西政府应逐步构建起广西的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动员多方力量,以企业贷款担保基金的建设为重点,试点由广西财政拨款设立政策性担保基金。鼓励广西中小企业和政府加强合作共同设立企业风险担保基金。同时,对企业而言,广西中小企业应不断加强自身的信息化建设,通过设立专业化的金融风险管控机构,进而有效规避各类型的金融风险。还可以强化与银行的合作关系,委托银行对企业的风险做系统性评估,并有针对性的提出预见性意见,由银行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制定个性化的金融避险方案。上规模较大的企业,可以尝试由银行帮其构建系统性的汇率风险管理体系。此外,在企业的联合兼并、股份制改造,或是租赁、出售、破产活动中,企业都应该积极的和金融部门配合,取得金融部门的理解支持。在企业重组前可通过金融部门的牵线搭桥,加强企业与外部的联系;重组中可发挥金融部门的监督作用,减少企业金融风险发生几率,重组后要取得银行的信贷资金支持,缩短企业的重组磨合期。
(四)合理应用金融衍生工具。广西中小企业运用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开展金融业务时,需要依据金融市场供求情况,选择适宜的交易策略,避免因为金融工具使用不断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企业在选取合适的衍生金融工具时,要注重衍生金融工具要在使用数量、期限结构上与企业的经营周期相适宜。并依托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对衍生金融产品交易予以持续的跟踪。以企业的长远发展为根本,以成本和效果两方面为出发点,选取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金融风险应对机制,以达到有效识别、评估和控制金融风险的目的。广西中小企业应对金融风险管理予以高度重视,从公司战略的高度来制定应对措施。为避免区域性金融危机的发生,广西政府须从制度层面去引导企业加强金融风险控制,督促企业健全风险管理体系,通过强化与政府、银行的合作来实现有效的金融风险防范。企业也需要强化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防范金融风险、稳健经营,使企业的发展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五)加强与专业机构的合作。企业金融风险控制是一个系统性的综合工程,需要综合运用管理科学、金融工程、IT系统、宏观经济、财务会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企业需要运作各类分析工具对企业资金运行进行量化管理,并运用有效的技术手段来识别、评估和监测潜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并在发生一定的管理漏洞时,要开展持续的跟踪与监控。在防控金融风险方面,广西中小企业需要强化与各类金融机构和中介组织的合作,重点在金融衍生产品定价、金融衍生产品使用策略、数量化模型构建、金融风险应对策略等方面与专业机构强化合作。此外,政府也可以组织自治区内的研究机构开展企业金融风险防范方面的研究,探索国内外金融发展的最新动向和成果,并鼓励科研机构作为财务顾问参与到广西中小企业的金融风险管理活动中去,帮助其构建现代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加速企业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郭矿生.浅议如何防范企业筹资风险[J].现代经济信息,2009.23.
[2]夏俊杰.试论企业筹资风险的防范措施[J].河北企业,2011.8.
[3]李家朴.企业筹资风险与防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12.
[4]曾高峰.企业筹资风险与防范对策研究[J].企业经济,2012.9.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房地产也随之兴起。房地产作为一个高风险的产业,面临着很大的金融风险问题。下面我们就从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形成原因入手,结合房地产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找到解决房地产金融风险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房地产金融;面临的风险;现状;解决措施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房地产金融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所以我们要加强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有效的预防房地产金融风险,不但是房地产和房地产金融持续发展的动力,还是整个金融业和国民经济顺利发展的关键。就我国现在的房地产开发状况和实际的经营情况来看,很多风险问题并没有完全的暴露出来,但是其中很多现象已经向人们证明房地产金融风险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所以,更加需要人们加强对房地产和金融业的关注度。
1 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实际情况
近段时间,我国的经济状况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因此对房地产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加,这样就促使隐藏在我国房地产金融背后的风险问题不断暴露出来,总体来说,可以把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1 政策和法律问题
现在,我国房地产金融中存在很大的政策风险和法律风险,比如该产业的不断变化、房地产业或是给房地产业所提供帮助的金融机构存在管理方面的问题、国家以及当地的政府或是相应的金融机构所制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等因素,都会给房地产金融造成重大的影响。而且,一些工程规划制度、土地出让制度以及土地供应制度等制度中都存在很多不科学的地方,这对我国房地产金融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制度和法律法规的缺失使得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问题层出不穷。当然有关政策的缺失也会给金融机构带来威胁。比如,我国有的房地产企业在购买土地时,出现违规行为,而且这些土地的取得也不是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得到的,只是通过和政府、企业签订相应的合同,然后向银行进行贷款。所以,在土地获取这个方面就存在很大的法律风险问题。
1.2 市场问题
因为我国对房地产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使得房价快速增长,远远的超过了人们所能接受的范围,这样人们增加了对市场的依赖程度,而且,空置面积也逐渐扩大,资金难以回收,使得房地产金融出现危机。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房地产的投资数量也在大幅度的增长,房价也在迅速的上涨,但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大量闲置的商品房。随着房地产价格的攀升,使很多房产的市场价值高于房产的自身价值,从而出现泡沫现象。如果泡沫消失,进行抵押的房地产也会随之而贬值,出现严重的缩水情况,从而损害银行的利益。这个问题最突出的表现是在2008年,所以部分地方出现了消费者采取观望的态度,开发商降低价格的形势。而且,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还出现了外资大量进入的情况,因为外资的目的时间较短,假如以后的市场出现动荡或是外资认为人民币没有实际的升值空间,就会把资金转换成人民币,退出中国市场,这样就给我国的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威胁。[1]
1.3 信用问题
因为我国土地储备制度的不健全,使得固体储备贷款方面存在很大的风险问题。首先是我国的土地大部分为政府部门所有,各级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源泉就是把这些土地通过拍卖来获得利润,所以地方政府在出让土地的时候,价格一般比较高,这样也就推动了房地产价格的增长。对于土地的开发和融资的需要是十分迫切的,还款主要依赖于土地出让金。银行在给土地整理储备中心发放贷款的时候,没有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现在主要使用的是政府担保和土地使用权质押两种担保方法,但是这两种担保方式自身存在很大的信用风险。还有,在房地产市场运行的过程中,因为土地价格的不断变化、房地产企业商品房出售困难、资金出现问题以及经营状况不良、出现亏损甚至破产的情况,使得无力偿还贷款等情况,都会造成信用风险问题。而且,在个人住房贷款的相关业务中,我国人民银行所设立的个人信用评价机制还不够健全,只有经过已经注册的信用记录情况,来对个人信用状况进行评定和审查,而且个人收入不是完全公开和个人征税机制的不健全,银行在给个人进行贷款的时候,对个人的资金和信用情况难以进行准确的判断,其中的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较多,还是存在一定的风险问题。
1.4 操作问题
因为我国现在的银行制度还有很多不全面和不完善的地方,所以在开展金融业务的时候,银行信贷部门和个人信贷在进行操作的时候,容易出现风险问题。其中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首先是商业银行没有准确有效的把控市场,缺少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了解,对房地产的产业信息、价格状况等资料了解不到位,使得很多房地产市场和房地产企业在对项目的判断方面不完善,从而严重的影响了银行对于市场机制和风险的把握。然后是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漏洞,没有科学有效的监管机制,不能对风险进行及时的防控和辨识。尤其是个人住房贷款,因为个人诚信系统不健全,商业银行没有有效的方法来对借款人的信息进行调查。最后就是有的房地产企业对自有资金比例管理进行规避,从而增加了银行信贷操作的难度。[2]
2 预防房地产金融风险的解决措施
2.1 拓展房地产融资道路
因为我国房地产企业的资金主要依靠银行的贷款,所以我国需要及时的建立多元化房地产融资机构,主要的解决措施有以下几个:第一着重建立和发展住房抵押二级市场,试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采取住房贷款证券化的措施,不但能够有效的扩大商业银行的融资范围,而且还可以让整个资本市场和房地产金融市场进行有效的融合,从而加强银行资金的流动,使得银行开展住房贷款业务的成本大大的减少。第二就是大力发展房地产基金、房地产信托,从而有效稳定的开展住房公积金贷款,并且在预防风险的前提下,通过把外资引入国内房地产市场等方法来拓展房地产融资渠道。房地产的融资渠道应该趋向多元化,并且这个趋势将是现在甚至是以后的主要发展方向,在融资制度上进行不断的创新,从而有效的预防银行的风险问题。
2.2 强化银行内部监控
强化对银行的内部监控,从而有效的改变金融企业在金融治理方面的问题,从而加快对股份制的改造,不断的完善内部控制机制,从而有效的改正银行出现的不良资产比例较高、风险较大等问题,从而建立更加完善的房地产金融风险预防制度。第一,商业银行要建立一系列的房地产市场预测体系,以及相应的分析和监控体系,对于世界各地的房地产市场变化情况要进行及时的了解,对于房地产行业的周期变化情况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制定出和房地产政策相融合的房地产贷款信息,从而有效的预测市场的发展状况,进行及时的预防。第二,商业银行要设立一套比较健全和完备的营销、审核、贷款和授信管理评价体系,避免有的借款人利用银行贷款资金进行投机套利或是私自滥用等情况的发生。而且,还要不断的强化银行信贷人员的专业素养,让这些工作人员都能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从而有效的避免信贷风险的发生。第三,要从国际的整体发展形势入手,从人均的收入支配情况、汇率、利率和空置率等方面着手,建立完备的房地产风险防范体系,从而预防房地产金融风险问题的发生。[3]
2.3 设立完备的信用评级体系
不同等级的借款人给予不同的贷款条件。这个制度可以把个人借款的就业情况、收入情况和财产的变化情况等信息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也便于对个人的信用情况进行一个系统的评定,也利于金融机构对贷款的风险、贷款风险的类型进行有效的预测,还能够有效的预防可能发生的违规行为,使得借款人按照合同履行责任。而且,我国银行还要建立保险制度,从而建立完善的抵押保险制度和政策性担保制度。这样的制度不但使得商业银行在办理抵押贷业务的时候更加的规范和标准,有效的预防盲目房贷的情况,从而有效的帮助商业银行来预防道德风险、房地产市场周期波动风险和信用风险。
2.4 强化国家的宏观调控和指导
我国政府要不断的加强房地产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不断的完善体系,加强调控能力,预防房地产泡沫,促进房地产的健康有序发展。我国还要建立完善的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强化房地产市场统计工作,建立有效的房地产市场预警体系。政府要全面准确的掌握有关房地产发展方面的数据资料,并且把这些数据和资料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能够更好的掌握市场的运行状况,强化房地产市场的监管能力,以便及时的了解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运行状况,并且对房地产投资和消费进行正确的指导。政府还要引导土地所有人提高对土地的使用效率,减少土地的过分投资,还要建设出科学合理的房地产税制。例如支持和鼓励人们积极的开发土地、刺激土地供给的土地闲置征税等。[4]
3 总结
房地产金融风险自身就比较复杂,对它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更加需要实践的检验。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我国的房地产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和防控是十分必要的,关键是要遭到房地产金融风险出现的原因,然后建立起适合我国现在社会经济发展和房地产的实际情况的房地产金融体系,以便房地产金融的发展能够更上一层楼,从而保证我国房地产行业的持续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谭晓红.我国房地产价格波动与金融风险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2012(04)
[2]姜洪涛.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防范问题研究[J].云南大学,2010(05)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风险;影响因素;防范机制
互联网金融发展到现阶段主要有第三方支付、P2P借贷模式、众筹、小微金融模式等。与传统的金融行业相比较,互联网金融的边际成本较低、更新速度较快、客户精准服务程度较高等。互联网金融在为人们提供方便的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程度的风险影响因素。因此,需要对风险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并对其防范机制进行逐步完善,为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发展提供保障。
一、互联网金融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虽然互联网金融具有其非常明显的特点,且有较多应用优势,但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互联网金融面临着一定的风险。
(一)安全风险影响因素第一,外部欺诈。外部欺诈是当前互联网金融风险中表现最为明显的风险影响因素,其主要表现为:发送欺诈性电子邮件和短信,通过中奖、顾问等多种形式诱使用户填写身份证号、密码等个人因素信息,以盗取用户的资金;伪冒银行机构客服诱使用户告知验证码和账户密码;在网站的各种可下载内容中隐藏木马程序,并在木马的攻击下盗取用户的账号密码;用非法手段模仿用户的亲朋好友,诱使其为对方账户打款等。这种欺诈方式的技术水平高、金额小、速度快、隐蔽性好,且对于互联网金融机构来说的防御难度较大。第二,内部管理失当。内部管理失当的具体风险事件包含多种情况,例如交易管理失控、技术以及信息安全防控存在漏洞、资金管理不到位、人员管理不到位等。在内容管理失当的各种事件中,资金挪用、产品服务缺陷以及用户个人隐私信息泄露等事件是非常容易导致互联网金融企业出现信任危机的,甚至严重的情况还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二)网络信任风险影响因素第一,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为了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很多互联网金融企业还不能够与我国征信系统进行对接。在无法对用户个人信用进行征信查询的背景下,互联网金融机构在对用户风险识别和综合评价的过程中就会依靠其他信息,如:水电费缴纳是否拖欠等,导致“长尾”情况严重,且风险评估的准确性不高。第二,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任危机。互联网金融是一种虚拟性的经营模式,其虚拟的交易特征很容易产生信任危机,特别是当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信息优势的一方在利益的驱使下可能会存在欺骗对方的情况。
(三)法律风险影响因素在互联网金融风险中,所有的风险问题到最后都会转化为法律风险。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诸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网络交易管理办法》《征信业管理条例》《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等多个法律法规来对互联网金融进行约束和管理,但是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还处在探索的阶段,在法律建设方面呈现出分散、零星、不完整、不成体系的状态,所以一些不法分子会钻法律空子,利用不法手段来获取更多的利益,也让互联网金融的交易环境面临着较高的风险。
二、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机制的完善措施
(一)建立互联网金融安全管理体系第一,创新以安全合作为主的模式。在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不同的主体要发挥不同的作用。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应当要平衡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经营效率和安全之间的关系,在提升用户体验的过程注重金融风险的识别与控制,整个产业链中高度配合,以提升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效益。对于政府相关监管部门来说,其应当以互联网金融安全与效率为核心监管目标,积极推动银行、互联网金融以及用户之间的配合,同时要建立统一的标准,让网络支付能够遵循统一的标准、竞争有序。第二,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相关教育。互联网金融企业需要加强风险方面的教育。一方面要保证用户信息的安全性,向用户介绍杀毒软件、加密软件、密码设置的重要性,并引导用户正确使用,避免个人隐私信息泄露,同时引导用户正确识别安全产品,提升用户的安全风险防范综合水平。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企业可以利用各种新媒体途径来对风险和安全教育等进行宣传和教育,向普罗大众普及互联网金融安全管理知识,提高社会公众风险防范意识,这样,不法分子就不会有机可乘。
(二)安全技术的进一步应用第一,各种反黑技术的综合使用。安全技术的使用是保证互联网金融环境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因此,互联网金融企业应当要加强各种反黑技术的使用,例如安全扫描工具、防火墙技术、反病毒技术、加密技术等。以反病毒技术为例,在互联网金融企业进行反病毒的过程中主要涉及到以下内容:通过系统监控、加密程序等预防计算机以及相关网络中存在的病毒;通过关键字技术、变化文件长度等来检测计算机及相关网络中的病毒,同时判断病毒的特征;通过病毒删除程序、恢复源文件软件等来分析并清除计算机的病毒。第二,智能实时防控系统的应用。智能实时防控系统的应用能够对风险进行自动识别,实现全方位的自动化监控。互联网金融企业可以利用智能实时防控系统进行风险分析、预警以及控制等,并对用户的行为进行监控,进行风险的稽查、处置等。同时,通过该系统可以对交易过程中的交易风险、账户风险、违规风险等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对风险事件的全过程进行响应,有效降低互联网金融中存在的欺诈行为、洗钱行为的发生几率。
关键词:普惠金融;金融风险;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6(9)-0004-06
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我国包括广大农村地区的县域金融市场发展水平落后于城市地区。发展普惠金融旨在通过完善金融基础设施,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向处于弱势地位的金融服务需求者(如贫困人口、偏远地区居民等)提供价格合理、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和满意度。随着农村金融市场供给侧的改革和县域普惠金融的发展,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得到进一步优化,形成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农信社、村镇银行等多层次的服务体系,涉农金融机构对“三农”支持力度不断提升。从理论上讲,经济与金融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农村金融服务的可持续性与农村金融的承载能力戚戚相关。当前的研究普遍认为,因“三农”的天然弱质性,“三农”领域抗风险能力较差,那么普惠金融发展的过程,也是金融资源向“三农”领域配置的过程,普惠金融发展是否加大了金融风险?普惠金融发展是否可持续?显然弄清这些问题,对制定普惠金融发展政策,稳妥推进普惠金融发展,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弄清普惠金融与金融风险的关系,对稳妥推进普惠金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引言
普惠金融(Financial Inclusion),又称包容性金融,是联合国于2005年在宣传推广小额信贷年时提出的,此后,普惠性金融的概念不断发展,普惠金融着重强调通过多种渠道,为社会所有群体提供金融服务,尤其是被正规金融体系排除在外的贫困和低收入人口,向其提供差别化的金融服务,核心是让所有人享有平等的金融权利。普惠金融概念被提出以来,逐渐受到国际社会关注,如国际上成立了G20普惠金融专家组织(FIEG)、普惠金融联盟(AFI)、全球普惠金融合作伙伴组织(GPFI)等组织或机构,专门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我国普惠金融概念引入较晚,但民生金融的实践较早,特别在深化农村金融改革、金融扶贫等方面已进行了大量探索,这也为本文的实证分析提供了数据样本支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普惠金融,2015年,国务院专门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郑银发〔2015〕74号),标志着普惠金融已成为国家战略。
长期以来,现代金融在追求市场化效率和商业化利润的过程中,有三个突出问题亟待解决:一是金融如何普惠大众,使更多的人更多的县域能普惠于金融;二是金融如何为真正的贫困者服务,使金融成为贫困人脱贫致富的可靠支撑;三是金融如何为县域经济更好地服务,使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农民工,使之成橄赜蚓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这些突出问题导致我国包括广大农村地区的县域金融市场发展水平落后于城市地区,也决定了当前普惠金融发展的重点区域分布在县域,尤其是在县以下的乡村,显然选择对县域金融发展的普惠性状况进行相关分析,有利于对普惠金融现状有关基本研判。考虑到“三农”、小微企业、残疾人等普惠金融发展的重点领域抗风险能力差的现实,那么,在县域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金融资源的配置是否加大了金融风险1?应采取哪些科学对策?这是本文试图通过实证分析主要解决的问题。
二、文献综述
如何对普惠金融发展状况进行定量计算和评价,是研究普惠金融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问题。国外学者较早进行了探索,印度学者Sarma(2010)提出了普惠金融指数( Index of financial inclusion),这个指数吸收了普惠金融三个维度的信息:地理渗透性、使用效用性、产品接触性,从而提供了一个了比较综合的测度包容性金融的方法。Arora(2010)借鉴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通过物理便利性、交易便利性和交易成本三个维度来比较不同国家之间金融服务可获得性的差异。Gupte.et(2012)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金融服务便利性和成本、金融服务使用状况等,对印度普惠金融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普惠金融全球合作伙伴(GPFI依据金融服务的使用情况、可得性及质量三个维度确立了29个指标。国内一些研究也对普惠金融发展状况进行了度量。王婧、胡国晖(2013),在运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权重的基础上构建普惠金融指数,对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认为现阶段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虽历经波折但整体状况良好,同时,应采取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业等弱势产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降低宏观金融政策调整频率等措施,改善金融、经济、社会各方面的状况,协同推进普惠金融的发展。焦瑾璞(2015)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在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使用情况”及“服务质量”三个维度下,建立包含19个指标的普惠金融指标体系,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采集各省数据,计算2013年中国的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对各省的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进行比较,是文献中首次对全国各地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展开了定量评估和实证分析的尝试。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课题组(2015)结合县域发展实际,在“信贷+金融服务+宏观环境”三个维度下,建立包含45个指标的县域普惠金融发展评估体系,对陕西各县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指出县域金融发展依然滞后,市场垄断程度高,竞争不充分,县域普惠金融发展的重点在县域非法人金融机构。本文根据数据可得性和研究需要,在对普惠金融发展的衡量上,借鉴了以上研究方法。
对普惠金融与金融风险的研究,一部分研究从农村金融风险入手讨论,如Douglas Graham(1998)对贫困国家研究,指出在产权制度上和发展规模仍然存在着很多缺陷,这些缺陷的存在最终导致了农村金融风险的产生,刘海潘等(2002)通过对农村和城市金G风险所面临的不同环境进行比较,指出农村金融风险具有相对孤立性和信贷风险突出等,这些研究都是通过农村金融的风险高得出普惠金融引发金融风险的结论。而一部分研究则从另外方面得出普惠金融发展能有效降低系统性风险的结论,如舒尔茨(1964)强调小农的理性动机,认为农户相当于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单位,按理性投资者的原则行事,因此,没有必要单独为其设计一套农贷制度安排,而只需将现在已经存在并很好地服务于现代经济的金融体系直接延伸到农村经济(张杰,2005),这意味着金融的普惠不会增强金融风险。周小川(2014)指出,除了少数特别贫困地区,大多数中国农村地区有能力也有必要支撑持续增长的、财务上健康、有活力的商业性金融的发展。陆磊(2014)认为普惠金融发展导致金融资源配置的集中度下降,能有效降低局部的外在冲击引发的金融风险。金融风险受区域发展状况、金融监管、政策配套、金融机构主体行为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不同地区可能存在不同的情况,那么,河南省普惠金融发展对区域金融风险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河南省对普惠金融发展可能产生的金融风险采用什么样的对策?本文试图通过实证分析给出结论。
三、实证分析
本部分拟通过从实证的角度来检验普惠金融发展对金融风险的实际影响。在分析思路上,首先度量出普惠金融发展情况,其次检验普惠金融发展与金融风险关系。
(一)普惠金融发展的度量
借鉴学者关于普惠金融指数中三个维度的信息:地理渗透性、使用效用性、产品接触性的思考,本文从金融供给和需求的角度,划分为金融服务的范围和金融服务的使用。具体来看,在供给端,考虑地理纬度的服务渗透性和人口纬度的服务可得性;在需求端,考察需求方对存款和贷款这种基本金融服务的使用情况。在此基础上,考虑到当前河南省县域金融发展以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主体的特点,选择10个反映普惠金融发展状况的指标(见表1)。
为了构建普惠金融发展指数(IFI),需要对以上10个指标确定权重。为了更合理反映指标对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本文在分析不同赋权方法的基础上,参考王婧(2013)的计算方法,采用变异系数法来衡量不同指标的权重。
(二)模型构建
结合前文分析以及考虑到不同县域金融发展程度的不同,且考虑到时间因素,本文采用面板数据,并建立如下实证模型:
其中Y表示金融风险,用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Non-Performing Loan), npl)来反映,IFI为普惠金融发展指数(通过表1中衡量地理渗透性、使用效用性、产品接触性这三个维度的10个指标来计算)。
X表示其他控制变量,具体包括政府财政支出(rfin)、固定资产投资(rinv)、人均储蓄(lpersav)等。这里,用政府财政支出(rfin)反映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政府财政支出越高、意味着政府稳增长的作用越强,经济趋于稳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下降,用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除以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例来衡量;用固定资产投资(rinv)对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反映,发挥稳经济的作用,但是固定资产投资通常会对经济产生挤出效应,反而导致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可能上升,最终对金融机构的风险影响不确定,用固定资产投资除以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例来衡量。用人均储蓄(lpersav)间接反映一个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在人均储蓄高的地方,人民对金融服务的理解更加深刻,对信用等也更加珍惜,不良贷款率,尤其是农户不良贷款率会下降,用地区储蓄存款余额除以地区人数,并取自然对数来计算。
(三)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H省108个县(市)为研究对象,时间跨度为2009-2014年,其中县(市)面积、地区人数、第二产业增加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储蓄存款余额、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固定投资完成额、中学生在校人数等数据来源于《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2010-2012年》、《中国县域统计年鉴2013-2015年・县市卷》,而县(市)银行业金融机服务网点数、ATM机数、POS机数、不良贷款率等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
在获得数据后,首先计算普惠金融指数,表2为以年为单位计算的指标权重,从指标权重来看,在金融供给端,金融机构数量的增加对普惠金融发展指数的计算越来越重要,而POS机的普及也在不断拉低计算权重。而在金融需求端,存款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和人均贷款余额在计算普惠金融指数中所占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
在计算权重后,通过归一化的反欧几里得距离计算出普惠金融发展指数(IFI),计算结果显示,在2009-2014年期间,河南省108个县(市)普惠金融发展指数(IFI)均不断提高,从0.1不断上升至0.4(见图1)。
(四)实证分析
在计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IFI)的基础上,对普惠金融发展与金融风险的关系实证,首先对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见表3。
由于108个县(市)之间的情况不同,故考虑使用固定效应模型,采用传统的Hausman检验,结果显示也应用固定效应模型。同时为了比较不同模型间的差异,表4列出了混合回归、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的结果。
从模型估计结果来看,不管是混合回归模型、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普惠金融指数(IFI)对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都是负的,且在10%的水平上显著。从影响大小来看,IFI提高一个百分点,都能带来不良贷款率下降0.1个百分点,也就是说,金融机构普惠金融在县域的发展是对金融二元框架中正规金融的发展和补充,不断扩大正规金融的覆盖面,提高低收入者金融获得性,分享经济发展带来的福利增长,缓解农村金融供需矛盾,降低农村非正规金融风险的溢出效应,普惠金融对风险的降低作用更加明显。
此外,政府政支出(rfin)对降低金融风险作用较为明显,每提高一个点,可以带来不良贷款率下降0.08个百分点,而固定资产投资(rinv)对金融风险的降低作用不明显,这也说明“看得见的手”在促进经济平稳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注意避免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人均储蓄(lpersav)的提升对不良贷款率下降的促进作用明显,在1%的水平上显著性,间接反映金融可获得性提高后,河南省县域生态环境在不断优化,人们金融意识不断提高,能够有效降低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
四、结论与建议
尽管普遍认为“三农”领域较一般商业领域风险高,对“三农”、扶贫、县域的金融普惠更易带来高金融风险,但通过对河南省108个县(市)的分析,却得出与普遍认识相反的结论,即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显著降低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降低金融风险,这表明普惠金融发展与金融风险上升并不是必然正相关关系。通过对河南省进一步考察发现,该省早在2012年就立足金融普惠理念,启动了“强农惠农农村金融创新、金融扶贫、小巨人企业融资培育、创业富民金融服务、保障性住房融资”五大民生金融工程,着力围绕政策联动、财税配套、金融创新、优化信用环境、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货币政策定向发力、差异化监管等重点领域,建立健全普惠金融发展的体制机制,特别是金融支持弱势领域的财政配套政策和农村产权要素盘活等措施日趋完善,针对薄弱领域的金融创新、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等取得实质性突破。换句话说,正是在农村金融发展、金融扶贫等工作推进中,风险防控措施的不断完善,在一定程度规避和降低了普惠金融风险,使得普惠金融的发展从总体上能够降低不良贷款率。显然,河南省108个县(市)金融机构风险的降低,是普惠金融发展与金融风险防控相互作用的最终结果。
因此,普惠金融实践中,仍然要坚持金融普惠和金融风险防控的统筹兼顾。一是持续推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让更多人拥有接受金融服务的机会和渠道,这也将更好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金融机构业务发展;二是金融机构持续做好风险防控工作,特别注重完善内控制度,提高金融机构自身抗风险能力,确保信贷质量;三是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的改善一方面提高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积极性,利于提高普惠金融发展程度,另一方面也能使广大金融服务需求者提高认识,营造良好的信贷环境,进而降低金融风险。完善现行的征信体系应借助互联网的信用大数据,同时可以借鉴西方经验,提高征信数据的共享程度,降低信用数据的使用成本,最终实现降低普惠金融的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的目标。四是进一步完善配套的政策体系。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用财政税收政策和货币信贷政策引导金融资源向农村地区聚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可以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初期对其进行一定补贴,并给予适当的税收政策优惠,帮助其发展。对农村普惠金融实行差别化的利率和信贷政策,进一步放开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限制。五是大力发展涉农保险。建立对农业保险的再保险和巨灾风险的分担机制,不断促进农业保险品种的创新,因地制宜地开发不同种类的农业保险品种,以满足农业发展日益多样化的需要,降低保险成本。
参考文献
[1]Mandira Sarma. Index of Financial Inclusion, Discussion Paper in Economics,2010(10).
[2]Rashmi Umesh Arora.Measuring Financial Access,Griffith Business School Discussion Papers,2010(07).
[3]Rajani Gupte et al. Computation of Financial Inclusion Index for In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37),133-149.
[4]杜晓山.小额信贷的发展与普惠性金融体系框架[J].中国农村经济,2006,(8):70-78。
[5]何大安.中国农村金融市场风险的理论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7):59-67。
[6]焦瑾璞.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的重要性[J].中国金融,2010,(10):12-13.。
[7]焦瑾璞.中国普惠金融发展进程及实证研究[J].上海金融,2015,(4):12-22。
[8]王婧,胡国晖.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J].金融论坛,2013,(6):31-36。
[9]吴晓灵.发展小额信贷 促进普惠金融[J].中国流通经济,2013,(5):4-11。
[10]杨瑾.县域普惠金融发展评估研究――基于陕西300家金融机构数据[J].西部金融,2015,(12):25-36。
[11]周小川.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推进包容性金融发展[J].求是,2013,(18):11-14。
The Research on County-level Inclusive Finance
Development under the Consideration of Risks
――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108 Counties (Cities) in Henan Province
YUAN Hao
(1 Zhengzhou Provincial Sub-branch PBC, Zhengzhou Henan 450040;
2 Postdoctoral Station of Financial Institute of PBC, Beijing 100800;
3 Postdoctoral Workstation of Bank of Zhengzhou, Zhengzhou Henan 450046)
一、正视问题,构建金融合规管理体系。
邮政储蓄业务自恢复开办已经二十二年,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管理模式和特点,但距离现代商业银行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一是风险意识淡保经营银行就是经营风险,任何金融业务都有风险,只有采取识别、计量、监测、控制的方法才能使风险得到有效释。二是不合规的现象较为严重。无数案例表明,当前邮政金融业务中出现问题和案件的最多点、最难控制点,莫过于前台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出现于工作人员责任意识、风险意识、合规意识不强,不按流程办事、不按规定作业,引发了各种各样的事件和案件。三是一、二级条线风险防范流于形式。前台本身没有很好地执行落实制度和规定,出现差错和问题没有及时整改,老问题老现象重复发生;业务部门缺乏对业务管理和业务发展中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地检查、督促、整改、落实。四是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落实不够。
尤其是在对二级支行二类网点和网点的管控上,出现了一些真空现象。针对这些差距应该采取积极的对策和措施:一是建立条线的合规风险防控体系,各部门、各业务线、各网点都要有明晰的操作流程和风险揭示以及对应的措施和办法;二是建立“三条线”的合规防控体系:一条是前、后台业务操作的自我检查、及时整改责任体系;第二条是业务部门对前、后台业务的监督、检查,指导、帮促整改的体系,第三条是专职稽查检查部门履职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三是加大对合规风险防控的考核,将责、权、利捆-绑在一起,按照银监会提出“赔罚、走人、移送”的原则,实行业务线、管理线“双线”问责,上追两级。四是银企密切配转自 按照国家有关法规,谁受益谁担责的原则,银企双方都应承担起管理的责任,而不仅仅是某一方面的责任,不仅不能削弱管理的职能,还要充实稽查检查的人员,为稽查检查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如此,邮政金融业务才会逐步走上规范化的轨道。
二、建章立制,构建金融合规制度体系。
银行号称三铁:“铁制度、铁算盘、铁帐本”。正因为有了银行的“三铁”,银行在百姓心中才是可以信赖的,我们的邮政银行,在金融业务发展上也应该是这样。
1、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必须对无章可循或虽有规章但已不适应当前业务发展和基层行实际管理情况的,相关部门应进行专门研究,及时制订或修订;对于基层行和有关部门就规章制度建设提出的问题,要认真研究,及时解决。目前省分行建立的83项制度,就是我们工作的依据和指南,如果不知道或不懂得如何去做,就在83项制度中去寻找答案。
2、认真执行各项制度。就柜员而言,要从自己做起,正确办理每一笔业务,认真审核每张票据,监督授权业务的合法合规,严格执行检查,落实检查要求。就网点负责人而言,要按照要求和频次加强现场和非现场的监控,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稽查检查。此外,特别要严格检查双人临柜、双人管库、双人押运、双线核算、双人复核;支票印鉴分管、钱账分管、章证分管的“五双三分管”制度、三级密码权限制度、大额核保制度、日终互盘制度、缴协款制度、ATM机管理制度、异常情况报告制度、网点“人离机退、章证入柜上锁”等制度的执行情况。做到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众所周知,风险是金融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特点之一,并且诱发金融风险的影响因素非常多,而人力因素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且严重制约了金融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一直以来,人在金融风险管理中,不仅是实现金融风险管理的中介,更是推动金融风险管理发展的无穷动力。近年来,在国家和相关政策的帮助下,我国在金融风险的预防控制方面取得了显著地成果。但是,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由于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和科学的管理技术,依然存在许多严重的问题,所以,还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管理体系和健全的防范措施,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金融风险。
一、诱发金融风险的人力因素分析
管理者缺乏应有的素质和能力所诱发的管理风险。风险管理者是化解风险的核心力量,一旦管理着自身缺乏基本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就会降低金融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并且,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金融市场的发展规律和服务理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人们对金融机构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1]。所以,管理者必须要担起重要的管理职责,才能进一步将风险预防措施落实到实际应用中。但是,实际情况中大多数金融企业的管理着依然固步自封的沿用传统的管理理念,从而无法适应快速的时展要求。此外,部分金融企业在做重大决策时缺乏对市场供求、金融环境、竞争态势等方面的分析和认识,导致金融企业在发展战略和决策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
操作人员风险防范意识薄弱、法制观念低下所诱发的管理风险。风险防范意识是每个金融操作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专业素养,但是目前大多数金融企业的操作人员普遍存在风险防范意识薄弱等问题。虽然,近年来《票据法》等相应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并没有按照法律法规和相应的规章制度要求进行操作,从而加大了管理风险。此外,由于部分金融企业的领导阶层和决策机构对法制观念的认识严重不足,从而降低了操作标准甚至打乱了操作秩序。且一旦缺乏完善的法制观念,就会产生非法交易和违法违纪操作行为,例如:知法犯法、合伙诈骗、内外勾结等现象,都是由于缺乏法制观念的后果。
二、金融人力资源管理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现实摩擦
被动反应型的管理模式削弱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目前,我国大都数金融企业和金融机构,都是采用被动反应型管理模式进行内部管理,主要表现形式为按照上级决策执行操作任务。但是金融危机往往是突发且不可预测的,所以,在进行上级汇报、讨论、决策过程中会扩大风险级别。因此,这种被动式的管理模式,不仅拖延时间还会使操作管理人员缺乏主见,且完全依赖上级进而产生惰性,使员工的素质和能力得不到提高。
孤立静态的管理方法阻碍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进程。当下,许多金融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刻意将录用、培训、考核、调动、退休等环节区分开来,进行单一独立管理。表面上是细化了管理任务,但是以上各个环节之间是存在相互联系的,例如:培训水平和考核质量直接挂钩,所以,如果将各个管理环节独立开来,不仅不能形成比较管理,还会降低管理的连贯性[2]。甚至有的企业将工作人员按照一定比例分配到各个部门,将“人”视为各个部门的财产,导致一个人在一个部门一干就是一辈子,严重违背了人力资源管理原则。
金融人才短缺制约着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效果。一般情况下,金融人才大多数是高智商、高学历人才。所以,不可否认的是,我国金融人才的整体水平和国外相比依然存在一定差距。目前,在我国金融行业里操作人员主要以初级和中级专业技术人员为主,而具有长远战略眼光的高级技术人员少之又少,从而降低了金融行业的整体实力水平。据统计,在学历结构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员、农行为0.2%;中行为0.4%;建行为0.6%,可见各大金融机构严重稀缺高、精、尖型人才。所以,从长远考虑,非常不利于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三、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对策措施
实施战略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简答的说,战略型人才主要是指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在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因此,想要实施战略型人才管理模式,首先充实管理人员的知识储备,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抗风险能力。此外,金融机构必须要将工作重心进行转移,只有逐步从以事为中心转移到以人为中心才能实现现代化管理,从而有效地在传统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完善。总的来说,只有将人力资源管理将金融机构其它各部门之间的管理进行相互结合,并共同承担风险和责任,才能激发其它部门加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队伍中来,从而壮大管理团队并提高管理水平。
培训高素质工作团队。高素质主要包括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两方面,因此,一个优秀的工作人员必须要德才兼备,才能胜任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工作。所以,首先要制定完善的培训管理机制和健全的培训措施,并定期组织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思想道德教育,才能有效地端正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且由于金融风险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所以,对工作人员的知识储备要求非常高。因此,爱岗敬业、公正廉洁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对提高风险的预防能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还能有效地减少歪门邪道和不良作风等违法违纪行为[3]。所以,金融机构必须要适时的进行国内外的并重培训,才能在不断地吸取成功经验。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并且,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主要手段。所以,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可以帮助工作人员工作人员提高自我认识。一般情况下,金融机构采取的可行性激励机制主要包括考核机制、报酬机制等。其中,考核机制,主要是通过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工作评估,便于及时发现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第一时间进行完善。因此,考核机制可以帮助工作人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断地提高自我能力。而报酬机制,主要是通过制定不同等级的工资促进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等级工资根据每个员工的工龄、学历、岗位分档确定,而工作则是根据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进行评定,便于促进工作人员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