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财税政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落实各项财税支持政策,推动农村信用社改革
《中国农村金融》:财政部门在支持农信社改革改制、实现持续经营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财政部金融司相关负责人:财政部积极落实国务院有关深化农信社改革的精神,出台了多项财税扶持政策,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改制,实现长期持续支农。一是支持农信社化解历史包袱,优化资产质量。财政部制定了《农村信用社保值储蓄贴补办法》,对1994~1997年期间亏损农信社实际支付的保值储蓄利息支出予以补贴,补贴约88.5亿元。按照农信社保值储蓄补贴规定,财政部根据各地申请及时拨付保值储蓄补贴资金。二是推动农信社深化改革和改制。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农信社深化改革方案,明确股份制为主的改制方向,支持农信社明晰产权结构、完善治理结构和管理体制,并发展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现代金融企业。在农信社的改制过程中,财政部支持农信社在坚持支农大方向不变的前提下,因地制宜探索改革模式。三是给予农信社税收优惠政策,从2003年至2009年,对试点地区农信社实行所得税中西部全免、东部地区减半征收和营业税减按3%征收的优惠政策。截至2009年末,累计减免农信社两税超过700亿元。从2010年起,财政部进一步扩大税收优惠范围,对全部金融机构的小额农户贷款业务实行营业税、所得税减免,同时,对农信社和法人位于县域的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继续实行3%的优惠营业税率。
撬动金融资源回流“三农”,加大涉农贷款投放力度
《中国农村金融》:财政部是如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涉农贷款投放力度的?有哪些具体的举措?
财政部金融司相关负责人:为了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涉农贷款投放力度,撬动金融资源回流“三农”,财政部于2008年出台了两项奖补政策。一是开展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试点,二是试行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政策。
《中国农村金融》: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试点是如何开展的,取得了哪些成效?
财政部金融司相关负责人:县域金融是县域经济和“三农”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但长期以来,受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县域金融机构存在资金外流的现象,对县域地区的资金供给长期不足。为了引导和激励县域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经济和“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财政部于2008年开展试点,对试点地区涉农贷款年度平均余额同比增长超过15%,且不良贷款率同比不上升的县域金融机构,按照涉农贷款增长超过15%部分的2%给予奖励,奖励资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按照规定的比例分担,东、中、西部地区的中央地方分担比例分别为3∶7、5∶5和7∶3。
截至2012年末,各级财政部门已累计向9844家县域金融机构拨付奖励资金119.47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拨付68.16亿元,地方财政拨付51.31亿元。农信社获得的奖励资金约占60%。
《中国农村金融》: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政策执行的情况如何?财政部门对西部基础金融服务薄弱地区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有哪些支持?
财政部金融司相关负责人:财政部于2008年出台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政策,对年度贷款余额同比增长,且符合银监会监管要求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的年末存贷比还需要高于50%),按照贷款平均余额的2%给予补贴,补贴资金全部由中央财政承担,政策施行时间为2008~2010年。2010年,为了落实2010年中央1号文件有关“抓紧制定对偏远地区新设农村金融机构费用补贴等办法,确保三年内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的精神,财政部将设立在西部基础金融服务薄弱地区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纳入定向费用补贴范围,并将政策施行时间延长至2012年。
截至2012年末,各级财政部门已累计拨付补贴资金36.21亿元,其中拨付957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31.53亿元,农信社发起设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获得的补贴资金约占10%;拨付1292家基础金融服务薄弱地区金融机构4.68亿元,其中农信社网点获得的补贴资金占80%以上。
因地制宜支持农信社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财政税收 危机 财政管理
乾坤斗转,日月沉浮,当2008年金融危机的阴霾尚未完全消弭,欧债危机、美国国债问题还如影随形时,近期,又有全球最大空头基金公司尼克斯联合基金总裁吉姆·查诺斯日前做出预言:“中国金融危机势必发生,只是或早或晚的区别。”言论一出,引发热议。毫无疑问,如果真像查诺斯所说的那样,中国经济的萎缩势必会给全球经济带来负面影响。要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抑制经济的进一步恶化,政府必须采取积极的财政税收政策来带动经济发展。这是历次危机时最明显最直接最有成效的方法。在这一形势下,我们需要冷静思考,做到高屋建瓴,未雨绸缪,反思国内的财政税收政策改革。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区域之间发展条件差异大,城乡二元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解决这些问题,也是城乡居民在收入普遍增加、生活不断改善过程中的新要求新期待。同时也应该看到,深化财政税收改革,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利益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出发,有序推进。笔者认为就目前的财税政策可从以下四点探讨一下。
一、完善公共财政收入支出体系,捂紧钱袋子
随着中国财政收入转入低速增长轨道,管好“钱袋子”的难度加大,强化预算管理、压缩“三公”开支、满足“保民生”和“转方式”的刚性支出需求成为新课题。 一是规范财政收入和政府支出责任划分,强化省级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支出责任,提高民生支出的保障程度,促进省内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实行收入分享改革,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全面建立起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稳妥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二要深化预算管理改革,进一步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健全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制度,硬化预算约束,严格预算执行,突出预算保障重点,完善预算公开制度,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
二、破解中央与地方的平衡难题,减少地方财政负担
目前中央政府取得全国税收收入的60%,地方占40%;而中央财政支出占30%,地方财政支出则占70%。这导致了地方财力和事权严重不相匹配。地方税收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持续稳定的增长可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现在公共服务的事权按照隶属关系,多由县乡一级负责,但其财力通常比较紧张。一种方法是把某些领域如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事权做些调整,改为由中央和省、县根据财力分级承担。另一种方法是多给地方政府划分相应财力,使得每一级财政都负有对辖区范围内各级财政平衡的责任。并且要尽快以法律形式,按照公共产品需求层次理论,科学划分政府间的事权范围,明确界定政府间支出责任。其目的就是中央回收事权,把应由国家管理却通过专项补助让地方去管的事务回收到中央政府,减少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负担,协调地方税收增长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不平衡关系。
三、优化税收法治环境,强化税收征管机制建设
良好的税收法治环境对加强税收法治建设,增强群众的依法纳税意识,构建和谐的征纳关系有促进作用。因此,需要大力营造法治舆论氛围、规范税源管理、完善税收征管、规范税收秩序等。另一方面,强化税收征管机制。首先理顺体制关系。理清政府与市场关系是前提,“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而有所不为”,随着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必然要求政府逐渐退出某些不适合其干预的领域,重新划分和规范政府与市场的职能范围,为其它制度安排留下充分的发展空间,真正实现从全能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其次,实施扁平化管理。通过一级政权、一级事权、一级财权、一级预算、一级产权、一级举债权这样联通的逻辑来塑造新的真正能够跟市场经济配套的分税分级的财税体制。在考虑现实省情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各地实践,坚持适度性、谨慎性原则,不搞“命令式”、“运动式”、“一刀切”,避免造成重大的社会经济资源浪费。
四、着力推进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规范信息管理体系
通俗地讲,科学化就是要“抬头看路”,明确方向、目标并选择有效的路径。精细化就是要“埋头拉车”,一步一个脚印地按照科学确定的方向前进。牢固树立现代财政管理观念,扎实落实全面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各项要求,从日常工作做起,从强化管理基础工作和基层财政建设做起,从财政部门内部每个岗位做起,从领导干部带头做起,确保财政管理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大财政业务数据规范和技术标准执行力度和应用支撑平台的推广实施力度,“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推进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不断强化管理手段,规范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实现各级财政部门标准统一、业务协同、信息共享和上下贯通,使信息系统在支撑财政资金监控、统计分析和决策支持上有较大改观。
金融危机并非第一次遇到,再次面对时我们将更成熟、更稳重。面对市场的重大变化和严峻的环境,政府、企业都悟出了许多道理,谋出了许多智慧,干出了许多创造之举。在经济危机中突破危局,快速进行经济政策调整和财税改革,实现有效需求不减、经济稳定增长的局面。
参考文献:
【关键词】财税;政策;策略
1.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影响因素
我国经济的迅猛腾飞、持续增长主体依靠对外贸易,金融危机的深远影响则会对我国经济建设产生负面影响。基于对本国经济的保护目标,较多国家采用贸易保护策略,进而令我国变为反倾销进程中的主体受害对象。在我国,出口的传统商品多为劳动密集类,由于技术水平影响,其质量以及科技含量较难快速的上升。而欧盟发达地区,则通过提升商品的准入要求进而对我国商品输入进行抑制,对国际贸易的拓展形成了负面影响。面向欧盟进行出口的相关产品还需取得检测合格凭证,进行必要的回应以及产品的整改。尤其对五金电动商品的出口形成了严峻的考验。出口方需要明确工具相关出口标准,掌握安全、规划设计、生产质量的相关要求。同时,需要进行满足新规定相关产品的创新研究。该类问题均会对出口方的成本形成影响,令企业面临较大的负担。
伴随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扩充,进一步令传统贸易手段应用越来越少。当前,较多国际领域的贸易均利用网络订货、谈判以及营销模式,通过电子报关、保险管理、商检操作、运输调配以及结汇管理等,可有效的节约贸易开支,提升人力物力资源的应用效益,以及实践工作效率。网络平台对全球一体化市场的构建形成了积极促进作用,各个国家的贸易合作日渐紧密,通过电子商务完成的市场交易总量则迅猛增长。
相应的,各类传统贸易手段则不能全面满足国际领域的贸易发展需求。基于金融危机的不良影响,令进口商资金链较易形成不良问题,欠款问题日益显著,进一步令坏账率有所提升。爆发金融危机后,沿海城市出口单位均面临出口坏账率增加的窘境,一些中小企业则会不堪压力,并欠缺短期之中的更新转型潜能,因此需要出口单位应用更为安全可靠、优质高效的经营贸易手段,方能摆脱困境。
2012年,欧洲危机对其银行体系形成了不良影响,银根的紧张,对贸易融资形成了负面作用。行业经营压力持续增加,国际贸易借助短期信贷的融资方法,令进出口单位获取短期融资存在更大的难度。由此不难看出,金融危机影响令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策略面临较大考验以及挑战,企业出口不但需要通过技术更新优化产品质量,同时还应积极开展创新性贸易模式探索,有效的缓和融资压力。
2.我国企业走出去推行财税金融实践策略
2.1外汇管制日渐放宽
随着现行财税金融政策的颁布实施,对业务资格的影响限定标准逐步放宽,同时进一步制定了境内资金业务的实践原则,明确业务体系结构,规范了审核管理流程,并要求受托财务单位实施申请以及统计报备工作。同时令政审批复流程实现了有效简化,各类外汇管理的核准事项通过外汇局进行管控办理。财税金融政策进一步完善规范外汇资金的一体化运营管控方案,将即期结售汇相关业务问题囊括入制度框架之内,并持续开展外汇管理制度法规的完善以及清理。令相关外汇业务程序持续的清晰简化,外汇资金进行业务账户设立的集中管控,做好划转协调把握,受托单位则可凭借资格文件进行相关办理服务。
2.2财税金融策略的管理支持
财税金融策略的管理支持主体体现为财政、信贷、税收优惠、以及保险支持等。非公有制单位可获取境外加工的贴息贷款经费,规模有限企业则可享有开拓与援外合作支持以及风险基金等。可对非公有制单位的国际发展、对外合作投资形成优质作用。现行财税金融策略还明确了融资对外担保进行盈余管控,进而提升了操作便利性,无需逐笔的进行审核分析。信贷策略层面则令民营单位逐步享受到等同国有机构的优质待遇。并明确了对中小企业的金融管理、财税策略需给予必要的扶植。契合信用担保经费管理要求的单位,可积极拓展中小型单位的相关担保管理业务,给予定额补助。
税收优惠层面,进一步令企业位于境外税收减免制度进一步健全,可引入间接抵免方式进行处理。并积极的引导企业走出去,对满足标准的小型单位,可减免一定税收。商贸以及服务单位、相关加工单位等,对新增再就业员工,满足一定标准条件,可依据用工人数进行定量的税收扣减,享有一定的优惠政策。另外,对于重要的高新技术发展产业则给予一定的税率减免优惠,对于无法自主生产设施,相应范畴中则减免关税以及增值税,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对外扩充经营发展形成了有力支持。
为保障企业走出去获取丰富利益,财税金融政策履行双边税收制度,取得了显著成效。另外通过专项保险策略的制定,为我国非公有制单位实现走出去的发展,创设了完善的风险管理保障。
3.现行财税金融政策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影响
3.1现行财税金融政策产生的积极作用影响
基于现行财税金融政策,我国外汇储备以及对外贸易经营管理实现了快速、高效的增长发展。到2012年上半年,外汇储备金额高于三点二万亿美元。由通行的国际行业标准审视,当前我国总体外汇储备可满足近两年的进口额需求。其总量的扩充可提升宏观协调管控水平,对保障国家以及企业享有的信誉极为有利,并可实现国际贸易的全面拓展,不断的吸引扩充多方投资,节约国内单位融资所用成本,良好的消除与预防金融风险。十二五规划的落实持续推进企业开展走出去战略,可有效的强化国际领域的合作交流,扩充出口,令行业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以及竞争力持续增强,并可促进国内以及国际市场的优质协调发展。依据我国海关总署的研究,汇总分析相关数据不难看出,我国经济实现了稳步持续的增长,由此可见走出去战略的科学履行体现了显著实效性。
3.2财税金融政策落实包含的不足问题
财税金融政策对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产生了积极有效的影响作用,同时也呈现出一些不足问题。具体体现为政策落实没有全面到位、服务管理水平仍需进一步优化提升。由于对外投资各类经营项目的审核批复流程仍旧相对繁琐复杂,因而对工作效率形成了负面影响。当前,对外投资经营项目包括地方审批以及商务机构审批等类别。前类项目的管理审批程序为,企业首先需要进入外经贸委相关网络系统,并点击审批专栏,完成企业的登记注册,而后需要进行境外管理投资项目具体明细表格的填写。接下来,企业需要进行申报材料的全面准备,应制定对外项目的事项申请材料,由上级机构进行把关,同时应出具外汇资金投入来源的风险因素评审意见,外管局应实施协调管理。另外,应准备必要的境外单位合同管理章程、投资方营业管理执照。我方投资高于一百万美元各类非贸易经营项目还应准备相关机构立项批复材料,外经处则应依据企业相关申报项目材料,在规定期限内征询管理意见。当外经处接受企业方上交的全部材料后并完成合格验审后,则进入受理环节流程,并应在受理之后十个工作日期限内进行批复。完成上述工作流程后,外经处将会通过网络公布相关办理的结果,并发出批复至申报企业。
由商务部进行项目审批管理的具体流程为,首先企业应进入外经贸委的网站并登陆审批管理系统,进行自主的注册登记,完成境外投资管理项目具体事项表格的填写上传。而后进入申报材料的流程环节,前期的流程同地方审批相同,待进入正式受理环节后,于十个工作日期限之内报告至商务部门,并于网络平台进行事态进展的跟进公布。待审批完成后进行网络信息公布,并由外经处将商务部门出具的批复进行转发。再者,投资额高于一百万美元的相关对外投资经营项目,则需要企业首先上报可行性分析报告至发改委,而后再行进行逐级层次的批复审核。
同时,现行财税金融政策影响下,令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履行需要办理较为复杂的出入境手续。对外投资经营项目从事的各类实践活动,例如技术处理、经营投标、应急状况应对等,均需要国内员工快速的派出处理。然而基于当前国内针对国有单位商务出行、因公管理审核、一事一报体制,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频繁的出入境签证管控较为严格,进而令企业走出去管理面临较大的困难。
财税金融政策影响下,需要持续的提升服务管理水平。当前,由于融资成本较高,即便政策性的银行融资,其利率水平仍旧居高不下。贷款阶段中需要强制的执行出口信贷相关保险,通常该类政策保险的缴费水平较高。上述高成本的投入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走出去的科学对外经营管理形成了负面影响,基础服务系统层面也存在一定的欠缺性。公共信息体系的应用发展一方面呈现出不均衡性,不同国家投资管理环境履行的政策法规体制较难科学获取,进而令企业走出去发展步伐受到了不良阻碍。同时,一些专业服务单位组织的欠缺,企业走出去实践进程中,需要获取国际经验的有效辅助支持,并应赢得语言、技能优势,扩充文化建设,优化法律制度规范。
4.结束语
针对现行财税金融政策对企业走出去策略产生的不足影响,我们则应细化探究,有效的简化申报项目办理流程、实施严格管控的同时,把握平衡适度的原则,给予具备竞争优势企业一定的辅助支持,实现管理政策的有效倾斜,完善公共信息体系建设,持续优化服务管理水平,简化出入境办理手续、降低融资成本,适度缩减强制保险额度,方能真正为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开创优质良好的发展环境,提升显著效益,真正令企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实现持续、全面、优质、健康的发展与升华。
【参考文献】
[1]JTS257-2008.水运工程质量检验标准.
关键词:就业;财税政策;思路;对策
中图分号:F810.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2
财税政策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为了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国家使用财税政策主要的政策目标是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以及经济稳定增长。可见财税政策与就业之间具有较大关系,它作为我国干预经济中的主要政策工具,不仅能为就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还能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
我国作为一个劳动力丰富的国家,面对的就业问题较为复杂。主要存在的原因包括两方面,其一,由于我国人口每年都会增加,并给就业增加了更多压力。同时,大量的下岗人数不断增加,一些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迁移,从而导致劳动力出现更多的闲置状态。其二,我国在长期发展中,都是以经济总量扩张方式,在发展劳动型密集产业中并没有遵循一定原理,从而导致由于自身资本不足制约着经济的积极发展。所以,在我国改革开放下,我国的就业形势发生较大改变。另外,经过预测,从2005年-2020年,我国年均人口将增量在800-1000万人之间,劳动力供需总量存在巨大缺口,并不断呈现扩大的趋势,就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也未能实现同步。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产生的影响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就业面对较为严峻性。根据国际劳务组织相关数据的分析,我国也面对较为严峻现象,根据相关报告显示,从过去五年对公报数据的显示和分析,我国目前的就业人数大约为7.6亿人,其中,参加城镇养老保险的人数达到2.8亿人、参与城镇职工医保人员为2.5亿人。而且,受金融海啸的影响,我国的进出口不断降低,从而导致经济增长逐渐恶化。导致这些现象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其一,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的人员不断增加,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一些城市工业发展、建筑行业不断地位不断下降,甚至有一些企业出现经济萧条等,从而导致一些农民失去工作。其二,大学生在就业中面对较大困难,从而引起了社会的不稳定现象。其三,在对地域变化上,沿海地区受经济冲击比较大,对于一些中小企业,不仅倒闭了更多厂家,也造成了严重的失业状况。
三、财税政策促进就业中产生的问题
1.制约财税政策效应的发挥
在当前经济发展中,执行的主要战略制约着财税就业政策的积极发展。我国对资本密集型投资形成更多依赖。同时,随着经济水平的快速增长,就业能力也不断下降。因为财税政策在积极开展以及运行下,都是以国家的总体战略确定并开展的,从而导致财税政策在就业方向上形成较大制约。在表面上看,没有系统的就业财税政策体系,执行的政策引导性不够,无论是制度的设立还是财税政策的形成都不能提高其就业能力。
2.财税支出对就业的支持力度不够
财政对就业支持上没有充足的力度,特别在人力资源的投资上不够充足。从发达国家的就业情况上看,各个财政在就业支出上占有较大比重,而我国财政对就业的支持力度不够明显,在支出上相对于发达国家都比较低。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劳动素质比较低,不仅在基础教育上没有得到充足的投入,也没有重视就业培训问题,面对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不仅无法满足当前产业的积极发展,也增加了失业效率。
3.优惠政策不够完善
财税优惠政策建立的不够完善,在执行过程中降低其力度。当前的就业优惠政策中,主要针对一些下岗失业人员、城乡的待就业人口。但这种税收优惠政策在长期发展中将失去稳定性,不仅涉及到的方面比较少,申报的手续较为复杂,还影响了政策的有利执行[1]。
4.转型时期的制度
在转型时期,制度的存在降低了财税政策在就业方面产生的积极作用,受劳动力市场上的地区性分割状况,不仅降低了劳动力的自由性,还使一些弱势群体失去了就业的就会。而且,由于信息市场不够完善,导致一些求职人员没有获得充分的信息。其次,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形成,失业统计制度还未建立,对失业的情况不仅无法达到掌握的准确性,更不能真实的反应出市场上的变化,从而使财税政策出现一定的负面效应。
5.政府的干预
政府的干预使就业市场机制难以形成,为了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解决就业问题,政府应积极扩大公共开支,并对资本密集型设施、公共事业以及各个领域增加更多投入,以保证在较短时间内促进新的就业机会形成。而且,随着就业吸纳能力的不断下降,过度的干预公共投资还有可能影响资源、设置的优化配置。
6.政府“政绩化”现象
财税在支持就业方向上,存在的“政绩化”现象更为明显,由于对政绩的分析,将其利用政治手段来实现,从而导致就业岗位无法与政府自身结合起来。如:购买公益性岗位,基于财政政策,不仅没有考虑长期发展效应,还将其作为一种工具,从而降低其执行效率。
四、促进就业的财税对策
1.一个思想的转变
为了实现合适的经济发展战略,就要将就业放在首位。但我国在发展中,将经济增长作为首位,从而导致严重的经济失衡现象。针对与此,我国要从根本上发挥其就业作用,根据自身体现的优势,要优化传统思维以及工业化发展,并保证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建立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经济发展战略。在当前发展上看,其一,要制定事前防范政策以及劳动力就业政策,并确立好公共财政与就业投入的规模与比例,以保证我国在财政支出上能与发达国家相同。而且,还要将投资与就业相互联系起来,促进经济增长目标与就业目标的形成。其二,要改变投资地位,将财政投资职能转为社会服务型发展方向,根据财政政策以及成本的积极调整增加更多的就业渠道。并且,随着经济发展战略的不断转变,还要对安置的对象执行优惠政策,以促进产业化结构升级[2]。
2.两个难点的化解
优化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根据财政政策,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到基层工作、大中小型企业中工作去。而且,还要引导大学生学会创业、并了解财税优惠政策,以增强优惠政策的可行性。而且,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变革,对教育学科进行合理设置,以使大学生的自身技能得到有效提高,从而减少结构性失业现象。改变农民工的就业方向,因为随着城乡一体化的转变,农民工在就业中面对较大压力,所以,应对其加以重视。其中,根据财税政策,加大各种基础设施的积极建设,并为农民工吸引更多的就业机会。可以促进农村金融组织的积极改革,并在政策上给予更多支持。还可以推进城市进程,并为农民工扩大更多的就业空间。可以积极促进工业化生产,打破季节性限制,为农民劳动力提供更稳定的就业机会,从而缓解现实中的就业压力。
3.三套体系的完善
体系的完善主要从三方面完成,其一,促进劳动力市场体系的完善。利用财税政策能够保证劳动力市场的规范性,使劳动力能够自由发展,这样才能在市场中实现自主创业的结合发展。期间,可以建立统一的信息网络,并为劳动者提供一定的信息服务,从而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其次,要加强职业道德培训与技能培训,并根据相关的税收政策、财政补贴等提高劳动者的自身素质,以防止结构性失业现象的存在[3]。其二,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主要建设防火墙、安全网,以保证社会层次得到有效保障。社会保障预算的完善,为了促进社会保障资金收支的平衡性,就要保证资金的规范运行,以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益。其三,加强财税优惠体系的完善性,根据不同时期的优惠政策,制定出统一、规范的优惠政策体系,并保证税收优惠政策的规范性,以保证中小企业在不断进与发展中形成有利的环境。
4.重点的突出
将中小企业作为重点,因为中小企业与我国的就业水平存在较大关系,所以,应在财税政策上加强中小企业的建设发展,能够使中小企业在较为有利的环境中健康进步。重视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具有较大的就业空间,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增加更多的岗位。重视一些非正规就业,根据税政政策具有的导向性,应鼓励人们发挥其自主创业意识,并加大其培训力度,以促进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重视教育发展,其中,可以加大公共财政教育力度,以提高财政教育经费。还要充分发挥其税收政策,并根据企业与个人在教育上的投资方式,p少所得税,以保证个人、企业充分得以发挥。
五、总结
根据以上相关讨论的分析,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的就业形势面对较为复杂的状态,在经济社会、政治生活发展领域成为需要解决的根本矛盾。为了完成我国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扩大就业更需要受到重视,财税政策对促进就业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利用好财税政策工具,不仅能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还能实现充分就业的积极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永平.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就业财税政策的建议[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3(43):19.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7-016-02
中小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结构非常活跃的因素,在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一,吸纳了大量人员就业,成为大学生就业、下岗职工再就业、退伍军人、农村富余劳动人口等就业的重要渠道;其二,为国家贡献了超半数的税收、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其三,是推动技术研发创新、经济结构优化、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然而,当前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速由高速转变为中高速,由要素、资源驱动的粗放增长转为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增长,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融资难融资贵、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与服务的在全球的核心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不强,税费负担重、人才匮乏。财税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是实现快速成长发展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其导向性、优惠性、扶持性十分明显;但现行有关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财税还存在诸多有待完善之处。本文简要分析新常态下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现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完善的对策建议。
一、新常态下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经济结构优化、产业转型升级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了契机。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被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许多产业跨界融合发展,为许多中小企业孕育着新机遇。新常态下许多企业在倒逼机制的作用下催生了转型升级的机会,以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各种利好扶持政策下,获得了加快发展的机会。在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下,许多基于高新技术的第三产业获得了跨越式发展的机会。此外,我国城镇化的加快发展、中西部地区崛起的强大带动力、“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发展、中国企业“走出去”、改革红利不断释放、国际经济形势逐渐好转的迹象,中小企业的税费不断降低及扶持政策不断的出台、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我国企业面临的出口环境在好转等这些都是中小企业在新常态下面临的新的机遇。而且,国家鼓励创业的政策不断出台,掀起了创业的热潮,特别是2015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政策导向,为中小企业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
(二)挑战
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速趋缓,这样区域之间、不同产业之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各地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会产生同质、资源重复配置的问题。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头号难题――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缓解。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依然有待加强,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的核心竞争力不强,在全球的竞争优势不足。中小企业依然缺乏适应经济新常态的人才。相比国有企业,中小企业面临着政策歧视、市场歧视、管理体制不合理、支持其发展成长的各项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完善优化。
二、当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
已有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财税政策,对激励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发展,创造就业岗位,驱动其技术研发创新,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依然存在着一些方面有待完善。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1)财税政策支持手段单一、立法层次低、各种工具配合协同作用不足;(2)财税政策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激励不足;(3)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财税政策力度有待加强;(4)支持中小企业人才吸收与培养的财税政策有待加强。(5)对中小企业减税、免税的力度有待加强。(6)有关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体系的财税激励政策有待加强。
三、经济新常态下完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的财税法律体系
我国应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完善《中小企业促进法》,加强针对中小企业的立法建设,建设体系完整的财税法律体系。提高立法层次,颁布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完善政府采购法,将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纳入其中。修改充实现有的针对中小企业的财税法律。
(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优化支出结构与绩效
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设立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专项资金,比如专门用于人才培养,用于技术研发创新等。加大各项财政补贴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这样能极大地促进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发展。与此同时,应优化财政补贴扶持中小企业的支出结构,财政补贴应优先向中西部、老少边穷等欠发达地区倾斜,在其使用领域方面,应优先用于技术研发创新、低碳绿色发展等方面。财政自己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绩效应进一步加强监管与提高。
(三)完善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
财税激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应进一步加强。加大财政直接投入用于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设立财政专项资金用于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中小企业研发创新应加大优惠幅度与惠及面,比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享受低税率,可考虑放宽条件,扩大中小企业的受益面;对科技研发支出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对符合一定条件的中小企业,可考虑增加扣除比例。对中小企业吸纳科技人才、高科技产业园区建设、产学研结合等可考虑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和减免税。比如:对中小企业用于研发创新等设备投资,可考虑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在3―5年内按设备投资成本一定比例税前抵扣应纳税所得额;对中小企业实行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实行满足一定条件免征企业所得税和流转税。
(四)完善促进中小企业投融资的财税政策
中小企业由于其具有规模相对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差,一直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政府应加大财税扶持政策引导,多方引导民间资本投资介入中小企业,对向中小企业提供资金融通的银行等金融机构给予更大力度的财税扶持政策。可考虑设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投资基金。进一步健全激励中小企业投融资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比如,对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可考虑符合一定条件,给予免征营业税或增值税(金融保险业营改增之后);对符合条件的信用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或再担保(符合一定的条件时),给予免征营业税或增值税(金融保险业营改增之后)。此外,对激励中小企业投资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方面,比如,可考虑个人投资者从被投资的中小企业获得股息和红利可给予免征个人所得税的优惠;对中小企业(符合一定的较宽松条件)实行鼓励投资与再投资的退税优惠政策。
(五)财税政策应加大对中小企业人才培养与吸纳的扶持力度
我国对中小企业人才培养与吸收方面的财税激励政策还较欠缺,不利于中小企业快速健康成长发展。比如对吸纳高校毕业生较多的中小企业可考虑加大财政补贴力度与税收优惠幅度。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方面给予一些优惠措施,激励中小企业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允许中小企业(符合一定条件)高于一般企业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从税前扣除,对该产业的企业直接用于教育科研的公益性捐助或大学设立中小企业人才奖学金的费用,允许税前全额扣除。有关中小企业的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可考虑从如下方面完善:扩大中小企业对个人获得的省(部)及以上颁发的教育、科学、技术方面的奖金,免征个人所得税的范围;中小企业科技人员以科技入股所获得的股权收益,减免企业个人企业所得税等等。
(山西财经大学 财政金融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摘 要:国家对经济干预的方式主要是宏观调控,具体的代表就是财税政策。近年来,财税政策也已成为国家扶持小微企业的重要手段。本文从多方面提出完善财税政策的意见,旨在进一步加大对山西省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山西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关键词 :山西;小微企业;财税政策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8-0089-01
小微企业在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加快城镇化建设等发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山西财政、税务部门在严格落实国家财税政策的同时,也可根据本省小微企业生存环境和发展状况,借鉴国际、国内其他省份的经验,不断丰富财税政策,助力小微企业发展。
一、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财税政策
(一)通过一些优惠政策来吸引社会机构为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对合格的中小企业进行信用担保的机构,我国目前实行免除三年相关税收的政策,此外,还可以采取调整其他税种等措施。政府需通过相关法律依法整治小微企业信用担保流程,完善信用担保体制,以防信用危机的出现。
(二)对商业银行进行财政金融方面的调整,带动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优惠服务。根据不同商业银行对省内小微企业的不同优惠政策,以及他们对小微企业的盈利方式和盈利大小的影响,政府可重新制定对他们营业所得税收缴的尺度。
(三)适当地运用集合发债,为小微企业集合发债提供支持。可借鉴大连“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利用财政资金补贴债券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对参与发债的小微企业进行定期补助,尽量降低他们的运行风险,方便债务借贷。除此之外,政府还可以促进民间成立集合债券再担保机构,进行一定的干预,以便及时调控。
二、提高小微企业管理水平的财税政策
(一)对管理制度进行改革,进一步完善对小微企业的服务。政府要组织小微企业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增强员工的工作能力,增强企业实力;及时贯彻落实各项政策,根据山西省小微企业的总体状况,为其经营提供合理的建议;为小微企业提供信息服务,防止企业因缺乏信息而盲干;对小微企业的产业链条也要给予一定的优惠扶持,进行适当地政府补贴。
(二)激励山西省小微企业培养高素质人才。通过改善山西省小微企业的生存环境,吸引更多有知识有能力的人才前来从业,在企业管理和企业创新方面提升整个山西省小微企业的发展空间。
三、促进小微企业创新的财税政策
(一)在财政方面进行支持,带动更多力量帮助小微企业进行创新性发展。首先,投入财政资金,促成小微企业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建立一定的合作关系,鼓励大学对学生进行创新型培养,让学生进行更多参与创新。其次,财税政策还应惠及专业的信息服务机构,让他们为科研机构提供更多的信息,更好地为企业创新服务。最后,要鼓励小微企业尽可能的与国外或者国内的大企业进行交流合作,细化并落实在设备引入、员工培训、技术开发等方面的财税支持和便利。
(二)对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政府可格外优惠。首先在企业所得税方面,要对科技研究准备金的税收进行更多的优惠;在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员工培训、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项目给予税收上的减免和财政上的帮助。其次,在流转税方面的优惠政策也可激励省内该类型小微企业进行产品的研发,企业的创新。再次,要对小微企业的个人所得税进行一定的优惠,激发他们进行创造的热情,提高企业竞争力。
(三)建立财政投入的长期机制,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扶持力度。首先不仅要把财政投入的准备工作要做好,在政府的财政投入预算上“下功夫做文章”,还要确保政府的财政投入具有针对性,尤其是要在企业创新环节。其次,要提高社会基金组织对小微型企业的服务力度,扩大服务范围。最后,要帮助小微企业进行创新产品的专利申请,必要时可为小微企业开辟便利通道。
四、加大税收优惠,切实降低小微企业税费负担
(一)建立对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要长效机制。对于新兴的小微企业,要格外予以帮助,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发展。对于有缴税困难甚至已亏损的小微企业要有足够的耐心。参照国际、国内其他省份的经验和山西省的实践,对现有税收政策的不足之处要进行及时地修改补充。
(二)改进征收方式,将山西省小微企业核定征收变为查账征收。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小微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更弱,部分小微企业的利润率较低,选择查账征收的征收方式将更适用他们。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税务部门要认真对待小微企业的纳税业务,对于他们所提的申请要认真分析,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对核定的小微企业,要准确核定企业的应纳税额,避免出现税务金额错误的情况。
(三)提升税收服务水平,减少小微企业的税务成本。健全税收管理体制,规范税收环境,推出更为理性的财税政策,完善对小微企业税收优惠和财政帮助的长效机制;针对山西省小微企业缺乏专业会计人员的情况可制定专门的培训计划,培养更多合格的会计人员,促进企业税收业务的发展,保障山西省小微企业的合法权益。
最后,在不断完善和落实财税政策的同时,山西财政、税务部门要把握好财税政策的支持力度,要做到引导和扶持本省小微企业,干预失灵的市场,不能扰乱、主导市场。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中小企业;优惠
中图分类号:
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1016501
中小企业面广量多,对经济有重要贡献,在解决就业和税收方面占据了半壁江山。然而其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先天缺陷,遏制了发展。金融危机又使中小企业雪上加霜,各地政府不遗余力利用财税政策和职能手段助推中小企业,使之出现了较为可喜的局面,但在种种措施上也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以下以山东省为例展开,分析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措施与不足。
1税收优惠保驾护航
税收优惠对中小企业影响较大。在山东省的税收优惠方面,以所得税优惠为主;除此之外的税种中,增、消、营等有部分优惠,地方教育费附加也有所体现。
在小微企业所得税方面,2008年的鲁国税函[2008]105号,鲁国税发[2008]164号就减免作了框架性规定;2009年的鲁国税发[2009]19号降低了所得税税率;鲁国税发[2010]45号又进一步对所得额减半;山东省地方税务局公告[2012]2号,鲁国税函[2012]57号简化了纳税流程。这些政策,使中小企业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在对所有中小企业优惠的基础上,还对某些项目和部分行业出台了特别政策,鲁国税函[2009]4号规定了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鲁工指字[2008]10号根据山东省实际情况,在全国的基础上增加了减免的范围;在资源综合利用上,鲁国税函[2008]365号,鲁国税发[2009]63号,鲁经贸循字[2008]247号统一作了规定。鲁国税发[2008]144号,鲁国税函[2008]306号针对服务行业,鲁国税发[2009]68号针对证券投资基金等行业,鲁财税[2011]35号针对农产品初加工制定行业了特别政策;2012年5月的省财税22条采取了优惠时间延长、优惠范围扩大等措施。这些规定,降低了企业成本,支持了中小企业技术革新,使其能轻装前进,增强竞争力。
除所得税外,在其他税种方面,鲁国税函[2007]91号取消了子午线轮胎的消费税;鲁国税函[2009]23号调整了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的增值税;鲁政字[2010]307号将地方教育附加定为2%;鲁财税[2011]91号提高了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鲁财税[2011]72号将娱乐业税率调为10%和5%两档;鲁国税函[2012]171号对规定范围内的一部分农产品,其增值税进项改为核定扣除。这些税种方面的优惠,减少了中小企业不少负担。
2政策扶持,金融助力
(1)从贷款或补助方面支持中小企业融资。鲁财金[2010]8号规范了小额贷款公司;鲁财建[2012]125号面向中小商贸企业贷款进行补助;《山东省政府采购信用担保试点方案》给予中小企业融资更多的优惠;山东省财税22条力度更大,扶持资金达4亿元;政府采购上倾向中小企业;潍坊市发行了全国首批、全省首单区域集优中小企业集合票据;青州市采取了设立5000万元中小企业过桥续贷资金。这些方面的措施,支持了中小企业资金需求,为创造规模效益奠定基础。
(2)扶持中小信用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做后盾。小额贷款公司及村镇银行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成立山东省再担保集团有限公司提供再担保;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进行风险补偿;制定激励措施,鼓励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信贷投放力度;为加大扶持力度,又拨付数笔专项资金。种种措施,加大了中小企业融资规模。
(3)协同金融机构,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局面。省财政厅、民生银行济南分行和山东省再担保集团以“财银保”合作模式,增加对中小企业贷款力度;日照市成立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中心,专门扶持日照茶叶等特色产业;省中小企业办联合金融机构,开展“一企一技术”活动;培育以齐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为代表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扩大融资。
(4)金融机构助力,拓宽融资渠道。潍坊银行推出“红风筝”系列为中小企业服务;工商银行降低利率为中小企业提供票据融资支持,并针对性推广电子票据融资;潍坊市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融资;邮政储蓄银行专门定做了“好借好还”业务。这些服务针对中小企业,充分体现出人性化设计。
3中小企业的自我救助
除财税政策和政府扶持外,山东省的中小企业也积极谋其自我救助方式。部分中小企业联合起来应对市场竞争;有些中小企业采取与大企业合作的方式;青岛市的中小企业以“互助资金”的形式用于中小企业间的相互周济和帮助;德州市的中小企业通过互助形式从银行获得了贷款;济南市部分中小企业采取外包技术含量不高的项目,盘活资金;淄博市的部分中小企业通过技术革新获得了政府专项发展资金支持。
4几点思考
【关键词】服务三农 面向三农 财税政策
一、农行股改“面向三农”面临的主要矛盾
农行股改按照“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方针进行,这意味着农行将定位于“三农”,按照完全的商业化模式经营运作。农行商业化经营的本质属性与面向“三农”这一弱质产业的政策要求要完全统一起来,存在许多矛盾需要财税政策化解。
矛盾之一:县域农行运作困难,内部矛盾重重。首先是商业运作追求高效与业务办理效率低下的矛盾。例如,在上级行授信额度内办理还旧借新业务,中行、工行、建行一般1-2天就可以办完,而农行常常需要3-4周甚至超过1个月的时间。其次是农行中小 企业 信贷准入门槛较高与涉农客户小额信贷需求的矛盾。再次是农行员工的整体知识、年龄结构与业务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最后是 现代 商业银行规模大、科技构成高与农行县域支行、营业网点营业条件差的矛盾,严重制约县域行的业务发展。
矛盾之二:县域金融生态环境较差,竞争不公平的矛盾。一是部分地区农户和中小农村企业信用意识较差,甚至利用假破产、资产重组等形式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直接影响了农行的经营效益;二是农村金融市场中目前还没有建立诚信与担保体系,涉农金融机构之间信息闭塞,不能对恶意违约行为进行有效钳制;三是部分地区农行的网点被撤,营运体系不健全、作用有限,不能满足资金需求小、信息风险大的农户、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四是银政合作仍需加强。一方面,财税支农资金没有发挥应有作用,资金多头管理,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另一方面财税与农行之间缺乏有效的对接方式,农行为政府项目的资金配套受到诸多约束,人为限制了农行的发展速度。
矛盾之三:面向“三农”与“商业运作”两个目标、两种责任、两套考核体系的矛盾。“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是一个完整体系。一方面,农行要面向“三农”,服务县域;另一方面,作为商业银行,农行还必须商业化运作,实现价值最大化、风险最小化。这两个目标、两种责任、两套考核体系如何兼顾,农行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把握。没有严格的财税支持指标考核体系和监督,二者很难兼顾,容易形成新的巨额不良资产。
矛盾之四:地方政府对“三农”贷款投入期望值高与现有信贷准入要求严的矛盾。虽然农行基层机构是一级法人体系下的商业金融授权机构,但是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会利用各种手段对农行经营施加影响。这一情况过去曾普遍存在,今后也不可避免,特别是在农行服务“三农”的定位明确后,各级政府对农行增加“三农”贷款投入的期望值会更高。而农行作为商业银行,贷款的准入条件在股份制改革之后将更严格、更精细,出现不良贷款之后对责任人的追究将更严厉。在严格的市场准入标准、评级授信要求和责任追究机制下,服务“三农”的职能很难充分发挥。
矛盾之五:股东价值回报最大化与服务“三农”整体收益偏低的矛盾。农行股改到位后,股东结构将多元化,无论是国家投资者、战略投资者,还是广大股民都要求回报最大化。但“三农”产业和县域经济客户存在投入大、生产周期长、资金回报率低、风险系数高的基本特征,与纯粹的商业银行经营要求存在很大差距,将给农行经营业绩和市场形象带来很大压力。
矛盾之六:监管标准的一致性与服务对象风险系数差异性的矛盾。农行市场定位于面向“三农”,但在现阶段,“三农”毕竟还是弱质产业,县域经济的客户群体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在这个市场环境中做业务,面临的风险相对会大一些。但是,目前监管部门对农行的监管标准与其他商业银行是一样的,这个矛盾很难处理。
矛盾之七:服务三农与 历史 包袱沉重、持续发展后劲相对不足的矛盾。近年来,随着政府加大企业重组力度和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农行2000年以前支持的一批农村企业陆续走向衰亡,带来了沉重的经营负担。农行2007年末不良贷款余额8065.1亿元,需要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高达6539.95亿元,即使将资本金转为拨备,缺口仍将达5186亿元。(参见表1,表2)。
资料来源:根据2007年《
这里,我们对 农村 居民的收入增长决定因素作简单的模型分析,样本数据取1999年至2005年,以农户家庭的人均纯收入(y)为被解释变量,以农产品价格(p)、对农村的信贷投入(i,采取人均信贷来衡量,即包含农业的贷款投资,也包括对乡镇 企业 的信贷投资)、农村从业人员的就业结构(l,用农村中从事非农人员数与从事农林牧渔的人数比值反映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财政支农资金(f)作为解释变量,运用ols法对其对数形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并还原,得到如下的模型结果(各参数估计结果如表2):
y=2.739750l 0.677054 f 0.140460 i 0.207506 p 0.188964
从模型结果可知,各变量均通过了10%显著性水平的统计量检验。并且模型结果不存在自相关问题。同时方程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99%的f检验。另外调整后的r-squared高达0.997269,说明模型具有较大的拟合度。因此,从回归结果看,我们可知对农村的信贷投资,对农户家庭收入具有正向的影响,即信贷投资每增长1%,农户人均纯收入可增长0.21%。因此,在当前的客观条件下,农行1.7万亿的涉农贷款对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 经济 发展 具有极其重要的深远意义,另外也意味着当前农村对 金融 的需求远未达到饱和状态,存在供给缺口,需要通过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来完成。
依据之三:金融协调政策与财政支农政策的整合理论
爱德华·s·肖说过,金融体制缺乏效率的问题,不可能只由金融机构和金融政策的改善而得到解决。金融体制的改革应与其他非金融政策的改革配套进行。在改革金融制度时如不同时采取正确的国内税收刺激政策和财政政策等,仅仅改革金融制度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推进农行改革,财税政策的配合至关重要,财政的无偿投入与商业性银行的有偿投入相结合,二者能够达到共同的政策目标。财政支农政策与农行“面向三农”具有紧密的联系,这种紧密联系从根本上说植根于双方政策最终目标的一致性。两大政策的着眼点,都是针对农村社会供需总量与结构在资金运动中表现出来的有悖于“三农”货币流通稳定和市场供求协调正常运行状态的各种问题;两大政策的归宿,都是力求“三农”社会供需在动态过程中达到总量的平衡和结构的优化,从而使涉农经济尽可能实现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两大政策的紧密联系还来源于双方政策手段的互补性以及政策传导机制的互动性,一方的政策实施过程,通常都需要对方的政策手段或机制发挥其特长来加以配合策应。因此,现阶段进一步加强我国农村财税政策与农行改革政策协调配合的紧迫性,源于农村金融产业新阶段的客观要求以及“三农”经济发展运行的实际状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三、建立与完善支持农行股改“面向三农”的财税体系
(一)清晰界定农行“面向三农”的含义,是建立支持农行股改财税体系的前提
“面向三农”的股改方针既是一种改制方向性的要求,又是一种农行市场定位,体现在具体操作上的要求很高。农行怎样运作,才算是符合“面向三农”的定位,政府与农行之间必须达成制度共识。只有这样,对农行而言,才不至于无所适从;对政府而言,才可能对农行有着量化、一致、稳定、规范的系统考核。从目前看,对“面向三农”的含义界定仍不清晰。我们认为建立支持农行股改财税体系,“面向三农”必须由权威部门加以明确,并在政府与农行之间形成高度共识,以便于双方在实际工作中有所遵循。
(二)农行面向三农的财政支持体系
1.财政投入政策体系。财政投入是政府提供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资金来源,增强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需要通过加大财政投资规模来实现。(1)农村社会保障、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部门具有提供准公共产品的功能,需要政府直接、持续的资金投入与资金扶持。(2)农行 历史 上曾经承担了巨大的政策性信贷任务,形成的大量不良资产理应由财政予以消化(建立支农风险金),其核心资本严重不足,可由财政部分的注资或入股。
2.财政补贴政策。财政补贴是由财政安排专项资金进行的一种补贴,是直接或间接向农行提供的一种无偿的转移支付。与财政直接投入相比,财政补贴具有规模小、灵活性强等特点,是政府鼓励与支持农村金融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工具。对于农行而言,更适用于财政补贴的运用。如国家对三农信贷的利息补贴,对设施农业的补贴,对农村贫困学生的助学贷款贴息等等。
(三)农行面向三农的税收支持体系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财税政策;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3.053
1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背景
全球产业结构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工业经济”比重逐步下降,“服务经济”已经成为主导。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服务业地位的持续上升,成为世界上大部分发达国家经济结构最突出的变化。在21世纪,发达国家已建立了服务经济的产业结构。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增长,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0%以上,而在世界发达国家这个数据已经上升到70%以上。在新一轮的信息革命中,现代服务业通过信息化、数字化来带动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在后危机时代中,世界各国关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赢取战略制高点,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进一步推进全球经济科技的新的崛起。
改革开放后,我国服务业迅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现代服务业保持稳步快速发展的趋势。“十三五”时期,我国将站在更高的起点上,走向服务业大国,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大势。提高现代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是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市场,现代服务业走向新阶段的主要路径,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内在所需。
2 财税政策扶持我国现代服务业的现状
2.1 财政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经济新常态下,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导致我国现有的财政政策总体上力度不足。2014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同比有所下降,与经济所需要的积极财政政策大相径庭。而现代服务业的财政支出力度现在仍然不及生产企业。此外,在目前有关服务业的财政政策中,大部分财政政策主要集中与传统公共服务业如医疗、教育等,对于一些如软件开发、云计算和工业设计等科技含量较高的现代服务业相关政策支持不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2.2 税收政策的不均衡性
我国地域覆盖广,区域发展差异很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和西部都有各自不同的税收政策,加剧了东西部之间差距。据不完全统计,在优惠区域上,我国仅有6条税收优惠专门针对西部以及东北区域的,而东部沿海的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则多达100多条。显而易见,我国的区域优惠重东部轻西部,正因为这类对沿海城市、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区的优惠,各种优势资源同时向上述区域流动,所以提高了该区域的生产力水平。而我国中西部的服务业发展远远不足,这间接影响税源,进而导致了中西部地区财力的巨大差距。
税收政策的在不同的行业之间也有倾斜,导致了现代服务业一定程度上内部失衡。一部分垄断行业中,比如铁路运输和邮电通讯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这些税收优惠政策在客观上形成了不公平竞争,而且广泛存在于各经济类型、各行业和各企业之间。
2.3 优惠方式单一,手段落后
税收优惠方式分为两种类型,即直接优惠和间接优惠。间接优惠一般相比直接优惠更有优越性,但目前我国还是以直接优惠为主,间接优惠政策是比较缺失的。现有的直接优惠以减免税为主要方式,不利于税收优惠带来的激励作用。间接优惠主要以加速折旧为主,可减少折旧时间和增加较高的折旧率,使企业获得更多折旧的固定资产使用。这样的结果既可以让企业减少缴纳一些税款,还可以为企业提供流动资金,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2.4 对高新技术的支持力度较薄弱
21世纪,现代服务业要突飞猛进,科技创新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如金融业中的网络银行业务、电子信息传递和离岸业务等,都是依托技术创新而发展起来的的。近几年,政府也提高了现代服务业的科技投入力度,我国现代服务业的科技创新力度和信息化水平也有了一定的进步。但从宏观的角度看,对高新技术的支持力度还是不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整体技术应用比重还比较低,缺乏高端品牌。第二,人才机制不畅,服务从业人员素质不足。缺乏技术人才,高校的专业性也不强。第三,税收政策也存在一些不合理,如例如,大部分税收政策只注重创新结果,比较少的关注创新过程。再如,税收产业格局缺乏合理性,制造行业快速发展但是服务性行业却没有跟上步伐,特别是高科技含量的现代服务业如云计算,软件服务等的发展仍旧迟缓并且外部资金很少进入这些领域。
3 国际现代服务业财税政策的经验借鉴
3.1 财税优惠政策范围广、针对性强
财税优惠政策范围广。美国各个服务业的经营领域财税政策基本都覆盖了。不仅对传统的服务业如教育、医疗投入巨大,而且对新兴的服务业如现代物流,信息服务支持力度也不小。其次,各国财税政策具有针对性。主要根据本国服务业发展的条件优势来确定对哪些领域重点导向,有利于提高了政策的应用性。美国对服务业的财税政策主要集中在金融业、科技服务业、通讯服务业等领域,以扶持这些行业的发展。新加坡政府为金融业制定了较大的专门的税收优惠政策,并且还为其专门设置了投资津贴补偿等优惠措施。
3.2 促进本国区域协调发展
制定现代服务业的财税政策时,国外不仅保证经济发展快的地区,也会对相对落后的地区给予特殊的照顾。美国政府对于一些经济贫困区以及特殊地区,为了鼓励公司能够对其进行投资并且对当地居民进行雇佣,凡有企业在上述地区进行投资,可以向美国政府申请债券筹资免税、工资抵免等税收优惠。法国政府普及小学生因特网教育,对一些偏远地区,也加大网络建设,鼓励政府投资。
3.3 优惠方式多样,间接优惠为主
对服务业中的不同行业,间接优惠更能体现优越性,激励企业的成长,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更具意义,发达国家多采用这种方式。美国对于服务企业的亏损实行向前向后的结转优惠方式,而对研发的设备则采用加速折旧优惠的方式;韩国优惠形式规定允许企业扣除投资风险与研发准备金。这样不仅为企业降低了一些税收负担,而且获得一定的资金准备,有利于企业自身发展,扩大企业的规模。
3.4 重视现代服务业的技术创新
科技信息化带动了现代服务业的不断前进,全球科技创新速度明显加快。将科技创新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扩大服务内容,打破原有的发展模式和产业格局,在这一点上各国政府都有共鸣。因此,世界各国都对其实行了多种多样的财税优惠政策来鼓励科技创新及研发。韩国对国内的技术开发人员,给予其个人所得税的减免优惠;新加坡制定,企业研发新技术的可以享受5-15年的免税期;德国启动绿卡工程,吸引全世界IT人才;澳大利亚特别注重信息和通讯技术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所以为了扶持通讯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政府《信息经济战略框架》,提高澳大利亚在国际市场上信息和通信技术的竞争力,《国家宽带战略》进一步促使澳大利亚的通讯业达到世界领先的地位。
4 扶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建议
4.1 增加对现代服务业的投入
加大资金支撑。第一,根据市场需求的深度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引导的主导作用。经过财政直接支撑与现代服务业相关的建设项目,或者下降税率和出口退税。第二,提高财政补助,提高公民收入特别是一些低收者的收入,促进居民消费,而消费是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最根本的动力。第三,健全利于居民消费的服务业基础设施,增强利于消费的社会氛围。
加大人才支撑。优化人才环境,提高从业者的科学素质。尽管我国拥有的人力资源也比较充足,但服务人才尤其是结构性短缺的不足限制了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建立高效的人才流动机制;鼓励国内大专院增设有关现代服务业的各类专业;采取多种教育形式,培训各级业务人员;吸引国内外先进服务业人才并且可以选派服务人员出国学习;强化服务业从业人员岗位技能培训,鼓励参加考取职业资格证书。
加大体制支撑。进一步深化改革,规范市场秩序。第一,冲破体制的界限,拓宽现代服务业的成长环境,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方向的服务业发展新机制。第二,开展服务业市场专项整治,重点查处无证经营,不正当竞争,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企业。
4.2 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均衡发展
改善区域结构。依靠优势区域经济的发展实际,科学规划,实现产业格局优势互补。首先,国家对中西部地域,应该增加现代服务业的财政支出,使其能够衔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使服务业发展尽快上一个新阶段。其次,调整东部发达地区的政策,尤其是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要依托快速工业化过程中的优势,促进服务业升级,提高服务质量。对一些大城市,制定符合各城市特色的现代服务业财税政策。如加速建设珠海、深圳、大连等国际航运口岸中心,形成区域性物流中心。再次,积极发展农村服务业。虽然自2006年起,全国取消了农业税。然而,城乡二元税制结构还没有完全打破。要尽快制定城乡统一的财税制度,改良农村基础条件,提高均等化水平。最后,鼓励区域间开展合作,整合现代服务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广泛的地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个更高的水平。
优化行业结构。实施税制改革,促进行业间的税负公平。重视税率的调节作用,采用税率的次优性和差别性原则。对信息服务业,完善基本设施。对金融服务业,深化金融机构改革;对科技服务业,利用科技对服务业支撑和引领作用,保护知识产权,进行技术推广,完善网络建设,鼓励多发展生态、创新、设计研发的服务业。
4.3 制定合理有效的税收优惠政策
首先,针对性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优惠的行业根据地区发展,有重点的推动现代服务业“营改增”试点,完善税负合理。根据各行业的不同特点,不同类型业务实施不同的优惠政策。
其次,不断调整税收优惠的手段和环节。我国现代服务业的税收政策应改变以直接优惠为主的税收优惠手段,过渡到采用以间接优惠为主,除此以外,优惠环节也要从税收结果环节逐步过渡到税收过程环节。要结合现代服务业各行业不同的特征,一方面利用税率优惠和减免税,另一方面利用缩短折旧、延长弥补亏损时间、提高扣除等方式,还可以给予投资抵免、提取科研准备金等环节的优惠。
最后,为现代服务业建立财税激励措施。实行优惠抵免,加速折旧等制度。清理各类收费,取缔一些不合理的收费项目。实行加速折旧制度,鼓励风险控制。例如,加大金融扶持,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服务业企业的信贷支持;在创业初期,可以考虑降低服务业的税率。
4.4 提高现代服务业创新力和现代化水平
加大对外交流,提升科技创新。第一,积极展开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推进云计算、物流、商务、教育等现代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在开放中实现互利共赢。加强引进现代服务业和科学技术的吸收和创新,重视投资服务工作,提高对服务业利用外资水平。第二,创建现代服务业部门体系,提升其科技水平,展开技术和服务形式创新,编制行业技术准则。
培育新兴服务业,扩展现代化水平。为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提升现代物流,软件工程,通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学习先进的示范应用模式。强化创新和应用生态服务业新科技和新模式。不断增强以新技术为核心的新兴服务业的市场竞争力度,寻找中国特色新兴服务技术、模式、产品的路线。面对新兴的服务业应强化企业与外部交易合作,带动中国现代服务业的现代化水平。
参考文献
[1]蒋琳.借鉴国际经验,完善现代服务业税收政策[J].涉外税务,2011,(01):3438.
[2]贵州财经学院课题组,陈焰,黄静,黄兰等.现代服务业税收政策研究[J].涉外税务,2011,(04):2428.
[3]肖全章.促进我国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J].经济问题,2011,(06):10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