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企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范文

国企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企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企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第1篇:国企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国有建筑企业;现代企业制度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前言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是要改变国有资产权责不清和大量流失的现状,建立资产增值发展的责任机制。大方向是建立法人财产制度,实现企业公司化I政资分开,建立国有资产经营机构,实现国有资产运营主体化l建立新型的政企关系,实现政府管理间接化I调整企业产权结构。使企业股权分散化I建立国有产权流动的市场机制,促进企业产权交易市场化I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实现企业管理制度科学化。这其中关键问题是产权问题,而使市场经济机制在产权关系中起作用则是问题的核心.

2 主要问题

建筑业的现状较其他行业来说,推行公司化更加困难,存在问题更多,它限制着向股份制迈进主要表现在:

(1)建筑市场不完善,采用市场经济机制的基本条件不具备。在建筑市场中,严重存在条子工程、明招暗定、吃拿回扣、盲目压价的问题。纯粹的价格竞争被统一定额所限制,也因各种因素作用而被扭曲,企业竞争是多因素的甚至是复杂的,信誉取胜极为有限。

(2)推行施工项目管理尚缺乏实质性进展。市场机制在许多企业内部还没有形成,主导企业管理的是经营承包,而众所周知,经营承包短期行为多,调动的是承包者个人的积极性,而忽略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更缺少对国家和企业长远利益的保证。同时,经营承包没有统—规范,存在许多弊端如何处理好企业制度和经营管理方式的关系,对经营承包的管理方式进行必要的改革,有待进一步探讨

(3)近年来建筑队伍不断增多.建筑产品价格低和“僧多粥少”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企业没有多少自己的积累,也难以吸引社会资金。与许多高技术产业的积累发展情况不同,建筑企业的积累有限,更缺乏企业股份的资本条件。 在这种情下,近期广泛地在国有建筑企业推行股份制足不现实的,在处理好企业和国家股权关系之前谈企业与企业间的合股也为时过早。宏观上,首先要求国家在建筑市场管理和价格政策上实行更加有利的政策。面对企业来说,更现实的做法是造就市场经济机制在企业管理中发展作用。

3 如何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国家允许一级施工企业享受对外承包工程经营权,鼓励施工水平高的企业独立或与外国公司合营参与国际工程承包的竞争,同时鼓励建筑企业参与国际工程总承包中的分包。从整体来看,必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3.1 企业必须树立正确的经营管理思想和经营意识.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筑工程企业必须树立正确的经营管理思想和经营意识。经营思想是建筑工程企业的灵魂,它贯穿了建筑工程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建筑工程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都受它支配,它的正确与否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知道:建筑工程企业经营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根据我国建筑工程企业管理的特点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我们应该抓好“四全”管理:即以实现建筑工程企业的发展战略为目标的全面计划管理、以提高产品使用价值为目标的全面质量管理、以提高资金使用效果为目标的全面经济核算和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标的全面人事劳动管理,并建立以此为基础的经营管理思想,这样才能符合市场发展的要求。

3,2 企业内部管理组织结构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营方式相适应

建筑工程企业内部管理组织结构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营方式相适应,努力建立真正意义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根据建筑工程企业特点,建立现代管理制度,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向国际惯例接轨的需要,也是工程建设管理的需要。国有建筑工程企业改革不仅仅是放权让利或转换经营机制,实质在于原有模式,包括产权组织形式、领导机制、管理制度、经营机制等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都要剔除和改善,因此解决深层次问题、深化改革,就必须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结合实际我们重点谈谈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理顺内部管理体制,有效化解集团内部母子公司之间的同业竞争。现代企业管理组织结构的模式很多,如职能制结构、生产区域制结构、直线职能制结构、矩阵式结构、联邦制结构等,建筑工程企业应根据自己的模式、行业特点、生产经营特点等,选择适当的形式。在改革建筑工程企业内部管理组织结构时,要立足于发挥基层经营单位的积极性,权力的划分要与赋于职能相对应,建筑工程企业内部的管理组织结构要与集权、分权的程度相适应,应根据情况的变化适时调整管理权限的划分。

由于建筑行业的特殊性,母公司直接从事主业的生产经营必然遇到与予公吲之问的同业竞争。而集团是一个利益的共同体,集团内部的同业竞争尤其是母子公司之间的同业竞争的存在,既不利于集团母公司管理协调功能的行使,也不利于整个集团的整体优势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了集团公司的整体利益。为此,集团公司应实行内部资产重组,优化集团资源配置,通过专业重组,集中处于分散中的专业施工力量,改变专业公司低水平重复设置的格局,最终形成集团的专业化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具有一定规模优势的专业公司群体。同时,进一步明确子公司的经营职能范围,实行生产经营与资本运营并举,加大管理协调和资本运营的力度,提高生产经营的层次,生产经营活动仅限于特殊需要的总承包、房地产开发以及闰际贸易与合作等方面,从而避开了与子公司在同一市场断面的同业竞争。

(2)加强对分包单位、分包行为的管理和监控。近些年在施工企业中,分包甲.位完成的产值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企业的经济效益未能随着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而同步增长,甚至出现效益滑坡,质量下降、拖延工期等,严重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不良现象。其中主要的原因是企业自身生产经营规模失控,特别是分包工程管理的失控。如有的工程项目领导、公司经理在工程外包时,不审查分包队伍的“一照三书”,即营业执照、企业技术资质等级证书、取费资格证书、授权委托书:有的技术人员失去原则,不必要地变更设计,多计工程量;质检人员不能很好地把好质量关,该返工的不返工,影响了工程的整体质量,预算人员高套定额,虚增项目,不按级取费等。有的项目领导,不重视合同管理私下口头定价,在结算时,由于价格问题而争执,甚至发生经济合同等纠纷,给企业带来损失。为此,我们应认真查验“一照三书”并签订分包合同,在抓好施工质量,确保公司声誉的同时,注意作好外包价款的结算工作,如结算时的套用定额标准、实际用工数量等。

(3)必须作好扎实的建筑工程企业管理基础和创新工作。作好基础工作,建立和健全各种基础制度、专项制度,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必须高度重视。企业应根据市场竞争的需要和本建筑工程企业的特点,改革开创新的管理制度,采用现代管理方法,逐步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

3.3更新管理知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及竞争能力

不断更新管理知识、提高经营管理者的水平,不断引进人才,提高建筑工程企业的竞争能力。我国加入WTO,意味着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顺应国际经济发展潮流,使我国的经济发展融入国际经济发展之中。而对于建筑业来说,意味着按国际惯例建立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的体制,我国将进一步开放建筑市场,建筑企业将承受更大的挑战。面对转轨的宏观经济体制和建筑工程企业体制,面对国内外建筑工程企业的激烈竞争,面对21世纪的挑战,要使我国的建筑工程企业能够生存与发展,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就必须适应新体制要求,建立能适应激烈市场竞争需要的现代建筑工程企业管理制度,更新管理者知识,重视人才,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及提高建筑工程企业的科技含量。

4 结束语

第2篇:国企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管理组织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对于国内现代企业来说,面临的挑战不仅来自于国内企业,还包括国外同行企业,因此为了保证企业能够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就需要要一套比较有效的管理制度来促进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管理制度是每个企业得以发展的基础,但是目前传统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够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必须对管理制度进行创新。

一、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作用

(一)有利于企业适应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

目前,我国仍然处于经济转型的时期,国家的经济体制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现代企业作为市场发展的主体,如果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要重视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一方面,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性质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传统计划经济中落后企业管理制度已经不符合企业的发展需求,所以必须要对企业的管理制度进行创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集约型的管理模式,才能够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不仅大大阻碍了企业的发展进程,而且还使得国家资源受到损害,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这种现象。

(二)有利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国内企业面临着来自国内以及国外的双重挑战,所以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要有优质的管理制度保障,所以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对管理制度进行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企业未来发展的需求,企业要想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不能仅仅依靠创新型的技术和产品,还需要为整个企业发展建立良好的制度管理环境,这样才能够不断提升企业的整体实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发展优势。

(三)有利于企业快速实现现代化和国际化的目标

传统的企业管理实行的是集权制的管理制度,这种制度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的发展目光不仅仅放在国内市场中,还放在国外市场竞争中,如果企业对自身的管理制度进行不断的创新,就能够为企业其他方面的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企业在对管理制度进行更新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市场的发展需求,参照国际市场的标准,对企业中相关的管理部门以及管理制度进行创新,从而就能够克服企业体制无法适应发展需要的现状,从而保证企业不断提升自身的实力,为实现企业的现代化以及与国际市场接轨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对策

(一)企业领导层需要建立正确的管理制度创新意识

目前,很多企业由于长时间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所以在日常管理过程中没有建立正确的管理制度创新意识,导致很多企业出现各种不良现象情况,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发展,针对这些情况,企业必须要重视管理制度创新对企业的巨大作用。首先,企业领导者要先具有正确的管理制度创新意识,要对落后思想及时进行转变,建立具有战略性的思想;其次,企业要定期组织相关的管理制度创新培训,让企业的领导层多接触最先进的管理制度,制定出最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制度并进行贯彻实施;最后,企业还需要不断加强对专业管理人员的引入,以帮助企业不断转变落后的管理思想,辅助进行管理制度的创新,从而不断提升企业的管理效果。

(二)以市场为导向来对企业的组织层面进行创新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管理组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会对企业的经营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还会对企业的生产配置起到一定的作用。目前,很多企业中由于没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管理组织,所以导致在企业中出现组织结构安排不合理,人员职责分配不科学等情况,这些情况都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企业的发展。所以对于企业来说,必须要在组织层面上进行有效的创新,首先,企业要对现有的组织机构进行精简,将职能重叠的部门进行合并,精简工作人员,保证每个人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都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其次,要以市场为导向对组织设计模式进行改革,为企业人员树立管理制度要优于人治的观念,不断提升公司人员的凝聚力。

(三)加强对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

企业的管理模式是进行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保障,所以企业在对进行经营的过程中需要对管理模式进行不断创新。首先,现代企业在对人员进行任用的过程中要注重层次性,企业需要根据每个人的长处来进行职位安排,从而保证每个人在企业中都能够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其次,在对事物进行处理时要重视层次性,管理人员在对对企业事物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既不能只从局部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也不能只从长远的角度来对管理创新进行考虑,应该兼具整体与部分两方面,从整体出发,从全局的角度来对管理进行分析,找到管理重点,然后在从部分的角度为每个相关工作人员分配合理的任务,有层次的对事物进行处理。

参考文献:

第3篇:国企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范文

一、企业管理制度理论概述

(一)企业管理制度的内涵

所谓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其实是指企业根据制定的相关规范与条文,对于企业及员工的行为作出一种激励或约束的反馈,并由此形成的一系列的规章体系。企业的管理制度是对于企业内部所有员工从事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活动作出的行为规范,这就要求员工应当严格遵守企业的管理制度并予以贯彻执行,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各项活动的有序开展。

(二)企业管理制度的具体作用

主要为有助于实现企业管理上的明确分工,企业中有不同的部门,并且每个部门中都会由不同的工作岗位,每一个工作岗位都会有与之相应的岗位职责与权力。而企业的管理制度对于企业中的部门以及人员岗位作了明确地分工,员工的所有权责也都是该管理制度所赋予的,所以企业内部的所有职工都应当切实遵守管理制度,各司其职,紧密合作,实现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

(三)实现企业管理制度规范的条件

企业的管理制度实现规范化主要是由两大重点予以支撑的即:第一,企业管理者一定要制定规范化的管理制度,毕竟企业的管理制度是企业内部所有员工开展活动的依据与准则,因此在企业的管理制度制定之初就应当考虑全面,尽可能做到规范科学、全面合理,只有规范的管理制度才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第二,要想实现企业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必不可少的还有要实现实施制度的规范化,制度的制定最终在于实施,因此只有企业专门针对于实施环节制定规范化的制度方能够切实保证管理制度的规范化。

二、关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体现

(一)就企业管理其思想层面上的创新

企业的管理思想正是对于企业的管理模式、管理组织以及管理制度上的一种外表展现,正是企业的思想管理才能够充分体现出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尽管我国早已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企业的发展都以市场的需求和变化为导向,但是依旧还有部分的企业在其管理思想上受制于计划经济体制,从而导致了企业的部分管理者对于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不够深刻,因此使得这部分企业在其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往往忽视市场的作用,很少进行市场调研,对于市场不同阶段的需求与变化也难以真正把握。因此,在具体的企业管理过程中就会出现诸多的弊端,如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依旧采用传统落后的方式,企业内部出现冗员的现状以及对于企业思想管理的重要作用有意忽视等等。

(二)就企业管理其组织层面上的创新

企业的管理组织其实就是指以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为最终目的,企业内部的全体员工实现分工与协作展开工作,企业的管理者对于员工的职权进行设计从而形成一个相对合理的结构体系。企业的管理组织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既能够如实反映企业内部管理者所作出的各种经营决策与管理权在机构中集中的程度,同时还能够对于企业生产配置的效率与合理性起到决定的作用。通常较为大型的企业中,由于各种组织机构众多,人员相对冗杂,因此很容易出现职员权责划分不够明确科学以及专业管理人员地位不高的弊端,很多事情也还是由高层管理者进行决策,这样企业内部实行的并非“法制”而是一种典型的“人治”,从而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相违背,阻碍企业的科学有序发展。

(三)就企业管理其模式层面上的创新

企业的管理模式就是指为了实现企业的最终目标,企业进行组织资源并展开一系列生产经营活动的模式。并且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要想真正实现创新就应当切实遵循一个基本的原则即层次性原则,具体措施为:一方面企业对于员工的聘任方面应当坚持层次性的原则,企业对于员工的任用不应当由管理者的个人喜好来决定,而是根据职员的个性特长与职业素养进行职位的分配,做到知人善任。在对于员工在企业中的角色定位时,不应当毫无层次,要尽量考虑更多的影响因素,力求全面,避免出现人资配置上的失衡,这也要求企业应当对于内部的组织管理架构积极予以革新,使其符合现代化企业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就是在处理企业内部的事物上应当坚持层次性的原则,这要求企业的管理者不仅要立足于当前企业发展的需求,同时更应考虑企业在未来的发展需要,做到对于全局的统筹协调,有目的、有层次地处理各项事务。

第4篇:国企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范文

西方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大致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20年代前后。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粘连”,大股东担任董事长直接操纵董事会并执掌着经营大权。第二阶段大致在20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末,所有权和经营权终于“合久必分”。一些垄断性大财团被迫解体,家族大股东纷纷撤出,而民间资本(普通股东'大大增加造成股权分散,经营长官独揽大权。第三阶段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了企业权力的二次分离。主要特点是所有权变股东所有为股东和职工共同所有。资本的投入与知识和技能化劳动具有同等要素的地位,职工不再是股东的雇佣者而是合伙人,同时,把企业控制权分离为决策权和管理权,从而解决现代企业制度始终没有能很好解决的对管理权的监督与效率相统一的问题。企业权力的二次分离在欧洲最早实行。1965年颁布的《联邦德国股份公司法(、1972年颁布的'联邦德国企业委员会法(和1976年颁布的'联邦德国参与决定法(等,都对企业权力的二次分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日本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总把制度问题和文化问题搅在一起,让西方人很难理解。可是,中国的企业制度改革是不是把制度问题和政治问题搅在一起?还是政治问题搅了制度问题,这一点,恐怕日本人也难以理解。但无论是欧洲式的还是日本式的二次分离都存在着一个效率不高、决策过程慢的弱点。这在过去还不能说是一个显著的弱点,但在信息经济时代来到的时候,这种分离所形成的决策方式就可能发展成为一个致命的弱点。

现代企业制度也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制度使基础管理活动具有延续性。企业有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基础管理制度,即使主管突然离去,企业仍可继续有序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而不至于搞得员工不知所措。

2. 制度是员工行动的准绳。有了制度,员工可以照规定行事,而不必一再向主管请示;主管也不必重复下达指示或发号施令,节省了许多时间和精力。

3. 制度可以使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自动化。有了制度以后,员工可以在规定的期限和范围内自行作出决策,不必层层请示;换言之,制度可以使主管的授权更为明确、更为有效。

4. 制度是主管与员工之间沟通的工具。主管将组织结构的权限、企业组织的目标、达成目标所必须付出的努力以及工作方法等等规定在管理制度中,使员工能够很清楚的了解自己在组织结构中的地位及其努力方向,同时也知道上司对他的要求是什么。

5. 制度是员工与企业的工作合约。制度订立的目的是要规范员工的行动,员工接受工作就必须遵守各项管理规定,因此管理制度是工作契约的一部分。

6. 制度是员工权益的保障。员工在企业应享受的权益,如工资的核算与调整、工作及休息时间的安排、任免迁调的决定、福利给付等等,都应该在管理制度中有明确的规定和记载才能发生效力。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要进行企业管理制度的改革,首先必须在理论上进行突破和创新,这样才能在理论的指导下,卓有成效地进行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当前,在企业管理制度改革的意义上,理论创新的重点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是由对物的管理、对人管理跃升到对管理者的管理。企业发展至今,从管理上讲大体经过了三个主要阶段,即以对物的管理为主阶段、以对人的管理为主的阶段和以对管理者进行管理为主的阶段。最初的管理主要是对物的管理,这和企业发展的最初阶段相适应。企业最初基本上是以业主制为主要形式的,生产单一,规模有限,所有者同时也是经营者,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在这一条件下,管理的对象主要是对物的管理而不是对人的管理。管理的重点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物的效能,由此也剌激了一系列技术创新和机械革命。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的制度形式也相应地发生了一些变化,单一的业主制开始向其他制度形式演变,所有权和经营权有限分离。因为单一业主制很难适应生产技术和生产规模变化的要求,业主本人很难做到对生产全过程的控制与管理,这样就必然要适当分散管理权,实行部分委托管理。由此就形成了以业主为核心的、有委托管理者参与的管理主体。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人,即生产过程中的人。管理的重点是如何发挥作为生产者的人的最大效能。这一管理的最典型代表,就是著名的“泰罗制”。现代企业是以管理权与经营权的完全分离为特征的,随着股份的分散化,所有权也多元化,以股东会为代表的所有者集团,并不直接进行管理,而把管理委托给一个相对规模的经营者阶层。作为经营者他的管理主要是对生产经营过程的管理;作为所有者则主要是对作为经营者的管理者的管理。所以现代企业进入了“管理管理者阶段”。国有企业改革就要适应企业管理发展的这一趋势,把管理目标定位在现代企业的管理上,这就必然会引起企业管理制度的深刻变革和全面创新。

二是由一般的行为管理跃升到机制管理。一般的行为管理注重人的行为的设计和管理,包括对人的心理行为的注意。这是对人的管理阶段的一种提升,由外在行为管理深化到内在行为的管理。但是这种管理必须从机制上去提升,这样才能更有成效。所以,在国有企业管理制度创新中,我们应当更加突出地强调这种机制管理。

三、企业管理制度的规范化

企业的发展,一般都会经历较为曲折的过程。但要取得成功,其必要条件就是企业必须不断追求管理制度的规范与创新。企业的发展一刻也离不开企业管理制度的建设,有什么样的企业管理制度及实施效果,就有什么样的企业发展成效,企业管理制度建设工作日益成为企业发展中的根本性问题,其中企业管理制度本身的规范、创新则属于根本的根本。成功的企业在企业管理制度实施方面具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规范化的管理制度编制或创新及其实施效果较其他企业成功,而且是保持在不断的、稳定的创新和优化的过程之中,循环升级式地提高管理制度的实施质量,保持和增强科学、高效的企业管理制度体系的运转效能。也就是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其内部的企业管理制度也是具有较强的优势。企业间如果在某一方面存在差距,那一定是由于与此方面的相关管理制度的总体实施效果存在一定的差距。不同的企业,如在同一产品、市场领域里的竞争存在优、劣势之分,一定是企业间在整体企业管理制度的总体表现方式、表现效果存在差距。希望企业形成并保持竞争优势、追求成功的企业高层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并合理运用企业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创新性的特征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保证和促进企业管理制度在企业规范化地实施,发挥其在企业中应有的地位与作用。

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

第5篇:国企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企业;管理;班组;相结合

班组是企业的细胞,是企业完成各项生产、工作任务的基础组织。班组成员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关系着企业的兴衰成败。

“外抓市场,内抓现场”,人们这句对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常说的话,通俗、准确地表明了企业与市场、经营与管理之间的内在关系。所谓“内抓现场”,就是要在企业内部加强现场管理,使现场达到人员精干、物流有序、设备良好、信息灵敏、纪律严明、环境整洁的标准,从而保证企业实现优质、低耗、高效、安全的目标,使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取胜。而企业要实现或提高现场管理的有效性,必须要使现场管理与班组管理相结合;或者说,脱离或貌合神离班组管理的现场管理,是舍本求末,徒有虚名。

现场管理应该而且可以与班组管理相结合。企业的班组绝大多数都在生产一线,是组成企业大生产的独立生产小单位。生产一线的工程、质量、工艺、设备、环保等都是由班组来具体实施完成的。所谓现场,也主要是指生产一线的现场。企业正是由一个个生产班组、生产对象和生产场所而组成的生产系统。从企业的生产角度看,现场管理和班组管理都是企业最基层、最基础、最直接的管理,都是为了实现企业生产的最优目标。但毋庸玮言,现场管理与班组管理不会“天然”结合。现场管理是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近十多年来兴起而采用的现代管理,其中定置管理还是从国外引进的,她的科学性在于以生产现场为对象,研究和规范人、物、场所等生产要素的相互关系,以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而班组管理是我国企业的传统管理,早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已形成一定的管理系统,它包含着政治、生产、文化等多项内容。虽然生产管理是班组管理的主要内容,但一般使用的是传统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可以认为,现场管理与班组管理是有所同而有所不同,企业不能轻易地而应化气力地使之真正结合。

从企业的实际情况看,不少企业还未使现场管理与班组管理真正结合起来。例如有的企业把现场管理只看作是行政职能科室的工作,搞了诸如“工程质量现场检查”、“现场设备大检查”、“现场安全检查”、“文明施工现场检查”等等。这些检查,虽对施工班组生产起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检查过后,现场往往是又回到原来的老样子。如果这种检查频繁,班组人员甚至会因为忙于应付检查而引起反感,变得更加敷衍地应付检查,弄虚作假。又如有的企业把班组管理只作为工会部门的工作,重点在搞班组长培训、劳动致富、总结评比、文体活动等等,忽视或不介入现场管理。这样,虽然对班组精神文明建设有一定的作用,但因间接参与或脱离班组现场管理,有时形式上看起来是轰轰烈烈,而实质上对促进班组生产起不到多大的作用。这些情况表明,现场管理要与班组管理相结合,不仅在认识上而且在实践上都需要认真的解决。

从现场管理与班组管理相结合的系统角度看,需要解决的问题有:

一、在观念上,应把现场管理与班组管理结合视为企业现代化管理与传统管理相结合的重要内容,班组中的生产管理要应用现场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标准,使现场管理成为班组管理的主要内容。

二、在管理模式上,企业应建立一个统一的层次分明的现场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既有利于职能科室对现场的检查和监督,更有利于班组自觉的实行自主管理。

三、在领导体制上,企业应成立以行政领导为主、工会等部门参加的现场管理领导小组,突出班组现场管理工作,同时协调作好班组其他管理工作。

四、在经济责任制上,重点落实班组长的现场管理责任,进而落实班组各成员的责任,保证生产过程在现场管理控制下。与此同时,加大现场管理考核奖罚力度,使管理的成绩和效果与班组人员的利益紧密挂钩。

总之,只要使现场管理与班组管理相结合,企业“内抓现场”就能基本落到实处,企业的一个个班组也就能变成保证施工工程优质、快速、准期、高效地通向市场的一个个直接环节,为“外抓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6篇:国企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企业管理会计;现状;对策

在现代企业迅速发展的背景推动下,传统模式下的会计工作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各种需求。所以企业会计也要不断进行自我改革和自我创新。在这种现代背景下,企业管理会计应运而生,通过会计的工作和企业管理有效的实践结合,来创新现代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以及推动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

1.企业管理会计的含义

企业管理是我国现阶段企业为全面完善内部管理应运而生的高级产物,企业管理会计的高效应用,将会计工作在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中的参与频率大大增加,使会计工作以往在企业中的被动角色转变为主动者,不仅提高了其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现代企业在做投资经营的决策时,可以利用会计工作中的优势对其进行判断,从而做出科学有效的正确决策,将企业经营发展中的损失降到最小,对推动现代企业的进步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我国企业管理会计的现状

2.1我国企业管理会计的要求我国现代的企业经营管理体制存在差异

企业管理会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可以为其提供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但是这并不代表企业管理会计要核算现代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一系列业务。所以,对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经营管理观念的检测,是企业管理会计的部分工作内容。

目前我国的企业管理普遍存在内部管理体制不全面的现状,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普遍对企业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几乎为零。这一现状导致企业管理部门中的会计部门和专业会计人员都没有专门的机构,导致其内部组织构建的配置不全面。其中会计人员的工作任务混乱,分工不明确,造成了企业的财务方面、决策方面以及控制成本方面的分析都不够精确,部分工作难以高效率地开展。

大部分的管理人员在拟定经营规划时,过于注重企业的内部环境因素和怎么减小产品的成本,提高利润等问题,对企业内外部环境存在互相的影响选择了忽略。使得企业管理会计的系列信息资料无法发挥真实有效的影响,对企业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工作造成了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企业管理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也尤为重要。企业的管理经营受管理会计人员的影响,需要借助会计人员的运作。然而目前我国会计工作人员的总体专业素养还有待加强,其专业知识不够全面,导致对企业经营管理的作用不大。

2.2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之间的协调性差

会计信息的关键构建内容包括管理会计以及财务会计提供的重要信息,财务会计能够对企业之前的经济业务进行监管,而管理会计的职务就在于对企业将来可能会发生的一系列风险进行深入分析以进行有效的规避,双方各司其职并且互相需要。同时,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在某些财务方面会有重叠性,因为许多信息资料往往都来源于相同的数据库内。因此为了节省资源,企业将数据库进行大规模整合,使其能够同时为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提高便利。尽管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工作任务不同,不属于同一领域,但是这种既定形势又要求了双方需要高度配合。如果协调性差,则不利于企业的发展,拖慢了企业的管理工作效率。

3.针对我国企业管理会计的现状提出相关的有效策略

3.1将管理会计的理论体制加以完善

在现阶段,我国企业管理会计的理论体制一直得不到改革创新,其理论体制方面仍然固守在传统模式下。这使得管理会计的理论体制和实践应用完全不同,无法将两者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因此,理论方面的工作人员和实践应用方面的工作人员要将两者切实有效的结合,构建相关的企业管理会计的管理体系,将其进行全面的完善。将往年实践成功的案例进行充分的收集整理,使企业在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时可以结合有关经验案例,解决传统企业管理模中遗留下的弊端,结合实际,将企业管理会计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创新。

3.2增强企业管理者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培养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

我国的企业管理会计方面目前已经获得良好的成效,但是企业内部方面的管理制度更迫切的需要进行全面完善。要求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管理会计增强重视程度,培养其科学合理的管理观念,使其在对企业进行科学管理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将管理会计中的预测和调控等作用充分的运用。只有加强这方面的意识,才能推动企业的长期发展,将企业的经营成本最大程度地减少,大大提高企业的收益。

与此同时,要充分培养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进行素质教育的相关培训。对会计工作人员的基础会计技能进行强化巩固,加大对其理论方面的教育力度,将其专业素养等进行全面的教育,并且锻炼会计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以便会计工作的高效运行。

3.3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构建企业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

企业管理会计的工作主旨在于为企业的管理效劳,其中大量信息资源很难进行系统分类,同时信息的准确性高,才能对企业管理发挥高效作用。随之科技时代的来临,科技手段逐渐普及,可以充分运用相关的信息软件,将相关的企业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进行构建,提高计算速度,加快办事效率,提高了管理会计的工作效率和计算精准性。

总结

我国现阶段的企业管理制度确切的需要完善的管理会计工作来进行配合,以达到企业在面临竞争时能够做到有备无患的目的。同时企业的管理制度得到全方位额改革创新,更加有利于管理会计工作的高效运行。两者的共赢局面才能保持企业长期的进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邢素珍.我国企业管理会计的现状及对策浅析[J].中国商贸,2014(32):203-204.

第7篇:国企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财务管理环境;影响因素;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3月26日

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受到其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只有了解并熟悉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的因素,才能对环境变化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进行有效的财务管理活动。本文就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外部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应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措施。

一、影响财务管理环境的因素

(一)外部因素。企业外部的影响因素是指企业治理契约或治理结构以外的其他影响财务主体机制运行的因素,这些因素中对企业影响最大的是经济环境、金融市场环境与政治法律环境,还包括社会文化环境、科技环境等方面,这些因素具有间接性、客观性、滞后性以及稳定性的特点,都是不可控的,他们在一定时间甚至一段历史时期内都不会发生较大的变动,从而使他们对企业的财务活动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但却会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重要影响。

1、经济环境。经济体制会对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内容等方面产生巨大影响,这在我国经济转轨时期表现的尤为明显。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自扩大,成为市场经济中的独立实体,为了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企业必须面向市场自主筹资,慎重进行财务决策,强化财务控制。竞争的激烈程度直接影响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竞争越激烈对财务管理的有效性要求就越高,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职能,全方位地履行财务管理职责为企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

2、金融市场环境。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的金融环境主要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控制。金融机构主要是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影响企业的筹资环境以及筹资渠道,会改变企业的财务管理方法及环境。由于金融市场的存在,还会对企业产生控制权与经营权不是同一主题的影响,在某种情况下,虽然某一方具有形式上控制权,并没有实际的控制权,这时就不应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只有拥有实际的控制权才能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3、政治法律环境。政治环境是指国家在一定时期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和整个社会的政治观念。在一切社会环境中,政治环境起着基础性的决定作用,它决定着国家在特定时期内的经济、法律等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目标导向,因此直接或间接地约束着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而各种法律法规可以从不同的具体方面规范或制约企业的筹资活动、投资活动以及企业的收益分配。

(二)内部因素。企业内部的影响因素构成了企业的具体财务管理环境,是指对财务主体的财务机制运行有直接影响的和企业有直接关系的因素。比如,企业的组织形式、企业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水平、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以及员工的素质等方面都会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的具体环境。这些因素有直接性、微观性、实时性以及主观性的特点,这部分条件和因素具有可控性,企业可以灵活机动地及时调整自身的条件,以便更好地适应现有的理财环境,为企业经营目标服务。比如,适当调节资金预算、负债比率等。

1、企业的管理体制与组织形式。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理财的自在一步步的扩大,包括一些实行政企分离的国企都可以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企业可以制定自己的财务管理制度,这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企业的组织形式受到管理体制的约束,比如在合伙企业中,所有者和经营者是合二为一的,而在公司制企业中,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而不同的企业组织形式,对财务管理工作及环境有着不同的要求。

2、企业的生产情况及资本结构。各类企业的生产特点不同,财务管理环境就不同,所要求与生产相配套的资本结构也就不同。例如,劳动密集型产品所要求的技术水平比较低,占用的资金相对较少,资金周转快,企业对日常经营的流动资金需求量就比较多,固定资产则相对较少。所以,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应该主要放在短期资金的筹集方面。资本密集型产品所要求的财务环境就与此不同,需要大量的长期资金来满足生产的需要。

3、企业的经营水平和财务目标。企业的经营水平可由企业内部的成本、费用、利润等指标来反映,成本管理和目标利润的预测则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所以,财务管理对于生产状况和经营管理水平有很大的影响。企业的财务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例如将所有者权益最大化作为企业的目标时,企业就不能追求短期利润的最大化,需要更全面和长期的指导财务管理活动,为企业的总目标服务。

4、财务管理制度和员工素质。企业的总体制度就需要明确各级各类管理人员的权责,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需要明确财务部门的权责,明确企业与各债权债务人的关系,确保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财务人员面对市场经济中的竞争,需要有财务管理的观念,能够胜任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力争将企业的财务风险降到最低,确保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

二、应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措施

(一)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应对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催化下的产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优化企业外部环境因素的重要因素。我国现代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为大、中、小各类企业建立和实施现代企业制度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和条件。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能稳定我国的经济秩序,保障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发展。

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不但对企业总体有影响,也对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产生积极的作用。通过对企业外部环境的优化设置,给企业财务管理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一是要把企业发展成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独立个体,就需要财务管理人员处于企业自身的立场,利用国家政策法规为企业谋利益;二是企业市场化程度越高,财务管理的服务范围也越宽,为了满足企业资金、信息等需求,财务管理部门就必须运用现代科技、更新财务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率;三是企业有多元化的投资主体,这就对企业财务信息质量的要求有所提高,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制造严格的财务管理活动环境,高素质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并严格执行完善的内控制度,保障财务信息的质量;四是企业的发展会越来越国际化,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面对更广阔的市场,企业要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益,准备接受更高层次的挑战。

第8篇:国企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范文

内部控制的发展及其存在问题

内部控制源于西方发达的经济体,尤其以美国COSO全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National Commission of 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为代表,先后经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和“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五个阶段,内部控制的内容从内部牵制设计一个要素到会计控制、管理控制的两个要素,到增加内部环境的三要素,到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第五元素,再到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的八要素逐步地增加和完善;控制目标也从提高经营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可靠性和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的三个目标发展到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果和效率,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的五个目标。在目标设定中增加了“战略目标”,使企业在追求短期利益的同时,从战略高度关注企业长远目标和可持续发展,可以说内部控制是一个很好的管理工具,是很多专家学者和企业管理者管理实践的经验总结,是对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实践性总结和重要补充。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主要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式、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而在实践中缺乏相应的指导内容,内部控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当前我国企业也十分重视应用内部控制来加强内部管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内部控制理论研究上起步较晚,大多数企业在内部控制应用方面主要以我国有关部门颁发的制度为依据,同时借鉴国外企业的成功经验。我国的内部控制从2005年开始境外上市企业按照COSO规范要求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到2008年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委联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三个配套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的颁布,再到2011年A+H股的上市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境内上市公司试点和自愿试点企业的内控试点,到2012年所有主板上市企业的全面展开,走过了7年时间。在政府的创新和指导下,不少企业在内部控制应用方面表面上搞得轰轰烈烈,但是真正取得较好成效的却不多,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由于历史与发展的原因,我国市场经济还不发达,市场体制尚不完善,从整体来看,企业体制多样化,治理结构不合理,企业在内部控制应用方面基本都存在控制环境不良、控制手段传统、控制目标单一、执行力不够、关注战略目标不够、没有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相结合等问题,因此,如何建立支撑企业战略目标、符合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内部控制具有现实意义。

建立符合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内控体系

强化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控环境

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中的核心问题,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是通过配置公司的权力,建立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以保护公司股东的权益,实现公司利益最大化。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决策、执行和监督的机制,从根本上处理好投资者、管理层和监督者的关系,处理好制度与人的关系。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行业和地方相关法规和公司章程规定,对公司章程规定的重大事项必须提交股东(大)会讨论;董事会执行股东(大)会的决议并在公司章程规定的权限下进行管理活动;监事(会)对董事会和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活动进行监督,发挥战略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薪酬提名委员会等专业委员会对董事会的支撑作用;建立企业“董监高”和独立董事的职责权限、任职资格、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并按照规范要求定期组织相关会议,保持好相关记录并按照信息披露的要求进行披露。企业的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及大额资金支付业务等,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意见。

对公司的战略进行研究,制订企业的中长期和短期

战略目标并对目标进行分解

企业战略管理是企业管理科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能够给企业发展指明方向,促进企业朝着正确的方向迈步,保证企业近期和长远的持续发展。为了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企业要加强战略管理,做好从战略分析、规划、实施到决策变为现实的战略过程,对国家宏观政策、行业进行研究,对市场和竞争对手进行必要调查,对存在的机会和风险进行识别,发挥自己的优势,做和自己能力资源相匹配的业务,设计好的商业盈利模式。企业应该对自己的中长期战略和短期战略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目标和实施路线图,并把战略目标分解到相应的组织和人,落实资源和计划,对关键目标和节点进行重要控制,并根据执行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进行动态的战略管理。一般企业都缺乏战略管理人才和相应的行业研究,因此建议请专业的咨询公司定期对公司的战略进行必要的设计或者战略梳理。

在战略框架下设计企业的组织架构,并对管理职责

重新进行梳理

为了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优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按照组织设计原则和内控规范要求对现有组织进行设计和梳理,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区分核心职责和辅助职责,并对核心职责对应的业务进行必要的设计,明确各部门的管理界限和接口。面对重大组织调整,最好进行必要的试运行或者设计过度组织结构,并对组织运行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并做必要的调整,在组织正式运行后一般要保持组织的相对稳定。

很多企业在经过多年发展后,由单体公司向集团化迈进,企业的组织也要进行相应的变革。按照集团化管理的要求,要明确集团和子公司的定位和职责要求,整合资源,对子公司管控进行必要设计,尤其关注子公司的投资管控制度,通过合法有效的形式履行出资人职责、维护出资人权益,重点关注子公司特别是异地、境外子公司的发展战略、年度财务预决算、重大投融资、重大担保、大额资金使用、主要资产处置、重要人事任免等重要事项,并建立相应管理制度。

建立战略指导下的薪酬和绩效考核等人力资源制度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科学,它具有价值有效性、稀缺性和难以模仿性,是企业构建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企业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人力资源作为核心构建自己的竞争优势,是企业管理的基础,企业高层必须重视。内部控制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内容分为人力资源的引进与开发、人力资源的使用与退出两部分内容。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企业要按照组织和管理职责的分配,进行必要的岗位分析,对岗位职责进行设计,编写岗位说明书;对岗位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进行定岗定编;对岗位进行分析评价,建立具有激励性的薪酬制度和绩效考核办法;把战略目标、年度目标和经营计划关联,把公司目标和管理活动结合起来,并逐层分解;在建立绩效考核制度的同时加强对员工的培训、职业生涯规划和长效激励机制的建设,保证公司的战略目标实现,同时兼顾员工的利益,让员工也分享企业发展带来的实惠。

按照内部控制要求建立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相关制度

作为社会公众公司,企业应履行社会责任,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内部控制要求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包括安全生产、产品质量、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促进就业、员工权益保护等,要求企业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实现企业与员工、企业与社会、企业与环境的健康和谐发展。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内部控制要求企业进行文化建设并对文化建设进行评估,董事、监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和示范作用,以自身的优秀品格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带动影响整个团队,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环境。

对企业的核心业务进行梳理和设计,建立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

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要求,对企业的资金、采购、资产、销售、研发、工程项目、全面预算、合同管理等重要管理要素进行业务流程的梳理与设计。对符合公司业务发展要求的业务流程进行描述以实现规范化;对不符合内控流程要求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对不适应公司未来变革与发展的业务流程进行再造;从业务流程识别关键流程,从关键流程识别关键作业,从关键作业识别关键管理活动,从管理活动识别内控风险,并对风险通过多维度按照重大风险、重要风险和一般风险进行评价,建立风险控制矩阵,对评价指标比较高的风险纳入公司层面风险数据库。企业高层在管理实践中要重视并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对公司不能承受的风险要建立风险管理方案并落实资源进行改善。建立公司高层、中层和基层全员参与的内控体系,在业务过程和日常管理活动中对控制活动进行记录与归档;建立事前、事中和事后交叉控制的网状控制,对风险比较大的事项,加强控制;对风险比较小或者一般的事项采取减少控制以提高管理效率;对风险适中的业务活动可以加强事后审计控制,在兼顾风险的同时提高管理效率。

内部控制是一个综合性的控制,往往是几个控制措施的综合应用,内控规范里讲了7个常见的内部控制措施: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营运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根据内控实践经验,强调事前不相容职责控制、授权审批控制外,特别强调了作为内控事后控制的内部审计控制,即经过风险评价后对组织和业务进行内部审计控制,有利于提升管理效率,特别是针对国企改制来的上市公司,公司要强化审计部门的力量,对风险大的单位和业务加强内部审计。

对内控体系进行评价

完成内控体系建设后,企业要按照《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要求制订评价工作方案、组成评价工作组、实施现场测试、认定控制缺陷、汇总评价结果、编报评价报告,自我评价报告需要对外公告和提供内控审计单位进行内控审计。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组应当对被评价单位进行现场测试,综合运用个别访谈、调查问卷、专题讨论、穿行测试、实地查验、抽样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充分收集被评价单位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是否有效的证据,按照评价的具体内容,如实填写评价工作底稿,研究分析内部控制缺陷,并对内控缺陷进行认定,包括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企业对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应当以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为基础,结合年度内部控制评价,由内部控制评价部门进行综合分析后提出认定意见,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审核后予以最终认定。按其影响程度分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对于认定的重大缺陷,应当及时采取应对策略,切实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并追究有关部门或相关人员的责任。新建立的内控体系一般要求试运行3个月以上进行初次内控评价,在年底财务审计前再做一次内控评价,并检查整改效果。

执行内控审计

在企业完成内控评价报告后,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的要求,企业要对特定基准日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可以单独进行内部控制审计,也可将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进行整合审计。内控审计包括制订审计计划、实施审计工作、评价控制缺陷、完成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内控审计报告有四种:标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否定意见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和无法表示意见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特别注意内控无效的两种情况:注册会计师认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存在一项或多项重大缺陷的应当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发表否定意见,评价指引中明确指出的重大缺陷的主要四种情况如下:

1. 注册会计师发现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舞弊。

2. 企业更正已经公布的财务报表。

3. 注册会计师发现当期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内部控制在运行过程中未能发现该错报。

4. 企业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机构对内部控制的监督无效。

企业如果拒绝提供或以其他不当理由回避书面声明,注册会计师应当将其视为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第9篇:国企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范文

一、目前我国管理会计在企业的现状

80年代初,管理会计学从西方传入到我国,并且经过我国企业的应用与探索,其在财务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已被广大企业所认同,并在大部分国有及私有制企业中得到重视。但由于我国个别企业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与思想观念方面的影响,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仍存在一定不足。

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改革开放使企业原有的管理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在学术方面出现新动向,实务界在应用管理会计也取得一定的发展,例如由?未孔⒅毓潭ǔ杀竞捅涠?成本的降低到强调全面的质量管理;标准成本系统和责任成本中心的建议;投资决策中充分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和成本、风险、因素;这说明我国理论研究范围的拓展和实务界实践的积累,现代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呈现出日趋融合之态势,人们开始用全局的观念,战略的眼光进行财务活动管理。

二、导致我国企业未能普遍引用管理会计理论的原因

管理会计的运行要求企业内部建立一整套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及政府宏观、金融、税收等外部环境的支持。但是,我国目前的金融、税收等体制仍处在探索与完善期,未能给管理会计运行提供有效的运行环境。同时,管理会计所生成的财务信息需要在公平、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以保证其财务信息数据的有效性与及时性。我国国有企业与西方企业有很大的不同,这些企业不但隶属于行政部门,而且还承担着许多社会功能,是一个特殊的小社会。

三、管理会计在国有企业中应用的必要性

国有企业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要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的总目标是建立并执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由于改革前国有企业执行半企半政的计划经济模式,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尚处于探索阶段。例如,国有企业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执行政企分开,独立自主地经营;又如,如何盘活现有国有资产存量,并在保证国有资产安全完整的前提下提高资产使用效率。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进行理论探索,又需要积累实践,还需要国家一些相关的改革政策、法律法规完善与健全。

国有企业改革将实现企业从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的转变,首先,管理会计可以根据对财务数据的汇总、分析,为企业管理层选择投资项目、财务预警等决策提供依据信息,以强化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其次,企业可以根据管理会计的预测功能,将经营管理中存在的潜在内外部风险进行甄别,并将预警信息及时向企业管理层进行反馈,以便企业有充足的时间采取积极措施应对潜在风险。因此,企业管理会计工作不仅对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具有促进作用,而且可以对企业长远目标进行有效规划,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四、提高国有企业管理会计使用效率的措施

由于管理会计理论由资本主义国家引入我国,其对经济体制、资本市场等外部环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建议我国企业应提高对管理会计重视程度,在将企业实际情况与管理会计理论相结合的同时,积极培养掌握管理会计业务的专业人才。具体措施如下:

(一)树立正确的管理会计意识

目前,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将工作重点放在提高销售业绩或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方面,未能给予管理会计必要的重视。建议国有企业领导带头参与管理会计工作,督促企业其他部门或员工认真执行管理会计制度。

(二)培养更多的财务会计人员进入管理会计领域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是会计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的转变。财务会计主要注重对企业经济业务的核算,而管理会计是在财务会计的基础上,为企业投资、融资及生产销售等过程提供有用信息依据。

财务会计工作侧重于财务核算,而管理会计的职责则更注重对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实时监控及提高企业资产使用效率,其最基本的目标是分析、预警、反馈、整改等过程。主要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战略战术,日常业务运营决策,支持服务和绩效管理等。财务会计重在记录过去,而管理会计重在把握当今、预测未来。现今的财务工作者不再是传统账房先生,而是应全面掌握财务管理等相关学科。期待财务工作不仅只是简单核算、汇总、登记账簿,而是在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同时,利用自身优势参与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