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推进小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1、小学教育的现状要求必须进行改革
当前我国小学教育的现状对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接下俩笔者将从宏观与微观两大方面综合分析当前小学教育的现状。从宏观层面来看,我国对小学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升,无论是九年义务制教育政策的出台,还是免除学杂费的相关政策,都为我国小学教育改革的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部分地区的九年义务制教育却无法得到落实,部分学校也仍然存在乱收学杂费的现象。从微观层面来看,则主要体现在小学教育本身的缺陷与不足,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单一追求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以及德育教育,造成了学生成长的不全面。
2、时展对小学教育改革的要求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育改革成为必然。传统的教育模式与教育理念与时代要求逐渐相背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小学教育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小学教育必须及时进行改革与调整才能与时代相适应,也才能承担起人才培养的重任。新时代意味着会出现新的情况与新的事物,而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的广泛应用也显示出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滞后性。除此之外,时展意味着知识也进行了相应的更新,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教育也应该进行改革以适应时展的需求。
3、教育发展规律对改革的要求
事物发展都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而矛盾是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的根本原因。当前小学教育中越来越突出的矛盾为改革奠定了基础。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只有通过变革旧事物中不相适应的成分才能催生新事物,也符合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传统教育模式之下的小学教育逐渐走向衰落,必将被新的教育模式所代替。综上所述,对小学教育的改革是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
1、教师的综合素养有待提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其综合素养对于教育成效具有重要影响。当前,我国的小学教师的整体水平都有待提升,一方面是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准较低,另一方面则是素质教育理念的匮乏,这些都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相背离。教师教育理念的滞后性体现在对素质教育理念认识不够充分,已经严重落后于时代潮流的教育理念,从而使得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应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难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到教学质量。教师专业知识的缺乏则是由于教师本身并未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对学科的前沿知识了解甚少,知识体系也没有得以更新。
2、教育经费及教育资源的匮乏
当前我国对基础教育越来越重视,教育资金的投入也进行了大幅的增加,但是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不同地区教育投资差距拉大。对于经济发展本身比较落后的地区,对教育的投资也非常有限,难以为小学教育的全面改革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甚至一些偏远地区的基础性教育设施都不完善,极大地限制了教育的发展。教育资金在一定程度上受限于当地的财政水平,多数的资金仅用于教师工资的发放,用于对教育设施的完善以及教学环境的改善的情况则较少。
3、素质教学的理念尚未落实
小学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在于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但是当前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对素质教育理念的解读都有所偏差。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是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对学生的引导避免学生走弯路,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但是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受到限制,填鸭式的教学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的主导也使得素质教育的理念难以落实。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单一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则与之一理念相违背。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之下,学生的德育水平、实践能力都得不到完善。
三、关于小学教育改革的几点建议
1、注重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
小学教育改革首先要注重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不断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要做学生知识学习的引领者,更要成为学生德育水平与综合素养提升的导师。因此,教师自身要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学校也应该建立起完善的奖惩机制,通过对教师福利的提升,让教师能够在学校找到归属感与认同感,从而能够投入更多的精力在教学与培养学生中,在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上推进小学教育改革。
2、加大对小学教育的资金投入
教育资金的投入是推进教育改革的物质基础,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根本所在,因此政府必须重视教育,并通过教育专项资金来对小学教育改革给予实质性的支持和帮助。教育资金的应用方面主要包括教师的绩效工资以及教学设备,如运动场馆、实验室、计算机以及音乐、美术等课程材料等方面。
3、重视对学生的素质化教育
素质教育理念的落实首先体现在教学课程的设置方面,通过设置一些多元化的更具开放性、个性的示范课、展示课以及公开课等,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转变传统的主导性地位,更加注重师生之间良性互动氛围的构建,为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勇于自主探索、发挥主观能动性营造一个更加适合的环境。
综上所述,我国的小学教育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基础教育的本质也集中体现为素质教育。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更新教学设备等都是小学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近年来,我国城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速度十分迅速,但在我国农村,特别是在偏远落后的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存在着许多实际困难和问题,给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与普及带来了负面影响。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教学的经验谈一点认识。
一、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不够明确
一是仍然只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中高考的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唯一标准,信息技术又是没有列入考试的学科,因而对信息技术教育重视不够。
二是许多学校领导缺乏现代教育意识,一味围绕着上级主管部门的考核“指挥棒”转动,对信息技术教育等非考学科毫不重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和发展。
二、学校经费短缺,基础设施薄弱
1.学校资金不足
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需要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作为后盾,是一个花大钱的学科。别的学科,几盒磁带、几张挂图,花费不大,而信息技术学科教育的投入动辄几万甚至几十万,这对大多数农村学校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资金不足,必需的设备无法提供,这成了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举步维艰。
2.硬件设施缺乏、落后
一方面,教学用计算机数量不多。有的学校投入了一定资金,建了一个有二三十台的计算机的机房,这远远达不到一人一机的学习要求,使得在上机练习过程中,一些学生无事可做而影响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受资金限制,计算机配置普遍较低,无法安装教学必须的软件,满足现行教材要求。
另外,计算机在使用中硬件也是故障频繁,显示器罢工、主板报警声不断、鼠标不动是家常便饭。由于经费紧缺,无法及时维修和更新,致使计算机教室经常无法正常使用。
三、师资短缺,素质有待提高
1.师资短缺,素质不高
目前,农村中小学专职计算机教师在数量和水平上尚不能满足开设信息技术教学要求,大部份学校没有专职信息技术教师,只能让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教师带教信息技术课。教师培训机会较少,专业素质、业务能力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要求。
2.信息技术教师得不到学校领导的支持
由于中小学的信息技术学科没有升学的压力,也不参与教学考核,因而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对该学科普遍不够重视。许多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因地位低、待遇低、晋升难而敬业精神不强,师资队伍不稳,使得信息技术教育陷入恶性循环。
四、教学课时设置不足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规定: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为70~140学时;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根据上述规定,学校每周也就只能安排了1~2节信息技术课。然而,在现行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重操作的学科,就拿打字来说,没有十周八周也难已熟练掌握,何况教材中还有许多内容,学生在每周一两节课的时间内无法学完、学会。
五、教学方法不合理,未能充分发挥计算机作用
1.缺乏教学研究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多数学校和教师对这门学科的教学还缺少专门的研究,信息技术课教师接受专业培训机会也很少。面对这样一门新学科,很多教师没有恰当的教学方法,不注意这门学科的特点,教学时按照学习语数学科的老办法去上,甚至有的上机操作课变成了无任务的打字课、上网课或是放任自流的游戏课、聊天课。
2.没有充分发挥计算机重要作用
在今天,利用计算机上网查阅资料以开阔视野、获取知识已经成为现代人学习和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许多学校只是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学开机关机、建文件夹、练习打字,不让学生上网,浪费了资源。
总之,在当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的过程中,问题多多,困难重重,相信这些问题和困难是能够得到解决的。
参考文献:
[1]李锦晖,缪蓉.信息技术教师教育的实践与反思[J].中国电化教育,2004,(7).
[2]解月光,李伯玲.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有关问题与建议[J].中国电化教育,2004,(8).
摘要:体育教育改革中,有赖于思想观念的更新。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一变革极大的推动了学校改革的步伐,扩展了学校体育的前景,启迪了体育教育者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思想的认识。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教学;问题与决策
一、教育的全面实施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提出,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教育观念、课程结构、教学方法以及各科具体教学等这几个方面的全面展开,给中小学体育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和冲击力,为此国家教育部强调中小学体育课程在从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各方面都进行大力改革,努力改建中小学相连接的科学的体育课程体系。但同时我们也发现,由于缺乏改革的理论基础和改革的理念追求,目前中小学体育改革中存在着盲目的形式主义。如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中教学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教学实质却没有变化,过分强调竞技运动技术传授和知识的系统化,过分强调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评价过分注重身体素质和运动成绩。要改革,当然要引进和学习新的东西,但在学习新的东西时,又必须认真地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充分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以科学的方法论来正确处理当前教改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才能使改革稳步前进、少走弯路。就此本人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作一些分析。
二、当前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体育教学过程并不是直接的身体锻炼过程,体育教学不等于健身,但是这并不等于体育教学与增强学生体质无关,更不意味着运动教学就是体育教学。体育教学中传统的体育教学虽然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为名,但在长期的实际教学中,花相当多的时间传授运动技术和技能。从本质上说,体育教学过程是一种系统运行过程,是老师与学生共同参与,通过确定一个目标,激发学生动机理解课堂内容,进行身体反复练习,反馈教学效果,控制与评价等环节组成,把体育教学过程看做是学习健身知识技能的过程。
(一)教学内容。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所偏重的是一个技术,忽略了对学生健身知识技能的传授,限制了学生目标追求的广度,约束了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以单一化确定不同个体的努力方向,束缚了个性的发挥,不利于个性的培养。同时,更忽视了对学生健身意识、健身能力、健身习惯的培养,在体育活动中一些动作规则要求严密、技术要求高,使天性好动的学生望而生畏,积极主动锻炼的学生有减无增。体育教学是以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促进学生掌握科学健身方法等为主要内容,在教学改革中很多教师把精力和注意的焦点放在了教学方法和形式上,忽略了教学内容的深入研究。主要表现在:(1)对运动教材本身缺乏研究而陷入为学技术而教技术的现象。(2)教师在研究体育教材时,对运动教材的文化功能挖掘不够,对如何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研究不深。(3)我们都指导影响学生健康因素是多方面的,体育与教育健康课程无法解决学生健康问题,这就造成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无法精选原来不属于体育课程的健康的领域和知识内容,教学过程中,只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不能与运动实践相结合。(4)有些教师利用课本教学时过分依赖和局限于教材,不能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教材的结构、学科体系,因而不能和不敢灵活的运用教材及进行创造性的发挥,致使教师教的过死,学生学的没有兴趣。
(二)教学方法。素质教育是一种弘扬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素质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主动地、活泼地进行学习。与此相应的是在体育教学设计上,也要从“教师中心”转向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当前的教学中来看,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用语随意、语速快、层次不明、讲述难分主次,把握不好“精讲多练”等问题。体育术语的误用,给学生正确掌握了动作带来了困扰与混乱,有些教师对讲的内容准备很充分,但语速快,使学生来不及思考和体会。在讲解动作时过于追求面面俱到,每个细节都讲细讲深,但头绪复杂,难分主次,时常完成不了动作技术,而产生厌倦情绪。
三、应采取的对策:转变课堂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
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确立素质教育下正确的课堂教学观念。为落实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改变以“增强体质”和“技能教育”为主的传统观念,树立身体心里社会适应性全面发展的新观念,突破以传统体育项目为主的教学体系,树立以终身体育为主的多种体育形式并存的教育观念。
(一)重视设定教学目标。制定全面的课堂教学目标当前要注意的问题是必须把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意识、能力习惯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我认为,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使学生对体育有基本认识和积极态度,懂得健身的意义,树立终身健身的观念。掌握健身知识和方法,能运用多种所学的基本运动技能和健身方法进行经常锻炼,同时要具有独立进行健身的习惯和能力。
(二)优化教学方法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满足于对教材内容的简单机械的重复不敢超越教学大纲,很少设计出新颖的练习方法,不注重鼓励、表扬、启发学生,而是批评指责学生动作不对等等,挫伤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因此学生兴趣受到很大影响,造成了课堂效率低下,能力训练目标难以按时完成。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体育教育改革是学校体育改革的重心所在,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把教学改革落实到实处。给予改革导向外,应及时落实解决教师工作困难,加强对一线教师的关心帮助,一些有关体育专家要深入到教学改革中去,帮助教师解决教学改革中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切实地给予指导,使教师能真正投身教学改革的潮流中,与以后的体育教学铺垫出一个宽而硬的好路子。
参考文献:
[1]吴耘,关于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六期。
[2]邓卫权、胡健鸿,体育专业学生普修课学习成绩办法初步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第十期。
[3]吉灿忠、姚贡光,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社会化取向[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三期。
[4]管水法,对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存在问题的思考[J]体育教学2002年第一期。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问题;优化
小学是个人发展的起步阶段,小学教育是个人成长中的奠基工程。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典型的育人学科,它担负着培养孩子们正确的思想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的重要任务。而现阶段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仍存在许多问题,一方面是旧的积习,一方面是伴随着社会发展出现的新问题。本文将深入剖析这些当前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和理念发展,探讨可实行的对策,从而充分发挥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德育作用。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了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其特殊的教学意义,因而在传统的课本教学和知识灌输中失去了其本身的魅力而降低了孩子们的学习乐趣。课本上的知识是道德准则和生活经验,泛泛而谈只能显得枯燥无味。在品德与社会的课堂上,教师不应当是宣讲者,更应该是引导者;学习的内容也应当从书本上既成的准则和事例,变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才是教学实践对品德与社会真正教学目的的回归。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依然面临着重重阻力。在升学、择校等种种压力之下,文化课的重要性被过分放大,而品德与社会这类课程的重要性却被家L与社会忽视。而道德的培养是孩子成人、成才不可或缺的内容,是不容忽视的。这样的社会趋势对孩子的学习兴趣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而,重申品德与社会教育的重要性,给予品德与社会教学充分的肯定,才能给它更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的价值得以更好地实现。
其次,家庭教育与学校教学之间的矛盾也是一重阻碍。孩子在家庭与学校中的身份地位都是不同的,两种环境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是有很大的差异。家庭生活也是品德与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但两者在施行的时候却会发生一些冲突。家长对孩子的宠爱使得孩子们在一些处事方式上会混淆和矛盾,产生一些任性的误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延伸,因而,对于学校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更需要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才能对学生的成长有更好的帮助。
二、生活化教学的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意义
由于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特殊性,其生活实践意义的要求产生了生活化教学的需要。生活化教学扭转了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方式,创新了教学理念。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老师为主,宣讲为主,变成课堂以学生为中心,以生活实践为中心,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生活化教学打破传统的教学框架,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生活的细节入手,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体验者和创造者。
生活化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也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的知识并非只是课堂上老师讲的大道理,而是自己的生活中切实面对的问题。在游戏、角色扮演、情景演绎等种种活动中,他们会自觉地成为知识的体验者,成为知识的实践者和传播者。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涉及的内容广泛,如何将这些丰富的内容引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参与其中并收获知识,考验的是老师的课堂设计和引导能力。老师从主导者到引导者的转变需要老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和表达习惯,在幕后挖掘学生的创造能力,并在他们创造的同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支持。这种学生与老师双方的转变也是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趋势,需要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努力。
生活化教学是课堂学习与真正的社会生活实践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它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它志于教育而寓教于乐,让传统课堂教学从较为枯燥乏味转化为生动活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了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意义。
三、信息技术运用与课堂延伸
利用现代媒体拓展课堂教学可能性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使得知识更加立体和多样化,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生活化教学开拓的教学新内容可以由信息技术进一步丰富和加强,创造在视听和沟通上的新途径。通过现代化的手段,让知识能够更加有趣和形象,迎合小学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兴趣,吸引孩子们自觉投入与学习,从而使得课堂教育更为高效和充实。
信息技术与现代媒体的运用丰富了课堂的表现形式,而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课堂不应当局限于学校的教室,而可以延伸到校园的方方面面。校园生活的舞台应当成为品德与社会教育的开放性大课堂。校园是一个由教师、学生和工作人员组成的相对简单的一个小社会环境,教学和模拟有着较强的可实施性。良好的校园德育氛围的建设对于孩子的成长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孩子们成为彼此的老师,校园生活也成为孩子们的老师。这样的课堂延伸和校园德育建设对于孩子的教育有着润物无声的作用,使得学生在校园中自然地学习和成长。学校可以开展一些德育活动,制定相关的校规校纪,使得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建设成为学校面貌的重要方面。如此,学生对于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之中,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将美好的道德深入学生的内心。
四、结语
小学是每个人的学校教育起步阶段,而其中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的德育意义需要得到社会与家长更大的认可,发挥其真正的作用。而与此同时,学校与教师也应当投入更大的热情与努力,参与到它的建设和创新中去。让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孩子们成为知识的主人,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世间的真善美,用心灵去辨别善恶是非。学校和教师要正确认识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实践性,通过创新来解决当下面临的问题,让它在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盈亮.浅议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生活化”[J]新课程导学.2016年33期:25,64.
关键词:教育管理;教育观念;与时俱进;创新
小学教育是学生接受基础教育的阶段,包括科学文化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两个方面。小学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者,对于学生
的健康成长承担主要的责任。
一、小学教育管理中班主任存在的问题
1.教育观念没有与时俱进
小学教育的目标已经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向了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处理各方面事物的能力,培养小学生面对未来的社会竞争时能够快速地适应社会的能力。如果班主任的教育管理观念依然停留在传统教育阶段,显然不适合综合性人才的培养。
2.班级教育管理缺乏创新性
小学班主任所承担的责任不仅仅是提高文化知识水平以及安全管理,更需要组织各种活动,以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目前班主任所组织的活动,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缺乏创新性。即便是采用奖励优等生等的激励机制,但是由于存在着偏激性,因没有综合考虑问题也无法获得良好的效果。
二、提高小学教育管理中班主任的工作质量
影响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因素除了父母之外,班主任教师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班主任不但要具备基本的教育能力,还要具有组织管理能力。班主任要具有融入学生群体当中的能力,同时不断地提升自我修养,以丰富的文化知识和特有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值得注意的是,当班主任对于新的班级实施管理的时候,不
可以盲目树立威信,更不可以以偏激的手段管理班级,要做到“以人为本”。比如,有班主任为了让学生听从指挥,对于不听话的学生以惩罚的方式,不但起不到教育管理的作用,反而造成了班级不稳定的现象。班主任要尊重学生,关注他们的课外兴趣,并将这种兴趣引导到学习兴趣中来。在每一个班级中都存在弱势群体,他们由于自卑而无法融入主流群体中,这就要求班主任根据班级实际采取恰当的措施,促进班级群体的和谐。
综上所述,小学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以利于学生学习和生活。面对班级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班主任都要灵活处理,并通过不断地更新观念,提高自身修养,以促进小学班级管理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一、父母包办型的教育
现代独生子女的家庭中,家长们对孩子包办过多。家长们不仅不让孩子做家务,连自理劳动也由家长包办,比如盛饭、穿衣、削铅笔、戴红领巾、洗手绢袜子等等,都由家长代劳。久而久之,孩子把家长当成了万能的拐棍,一步也离不开,结果养成了孩子的依赖性,降低了这一代人的素质,孩子不仅不能成为强者,倒可能会成为一个窝囊废和寄生虫。孩子的意志力、坚韧性得不到锻炼,自立自理能力较弱,从吃到穿,从里到外,事事替孩子办好,这实际是剥夺了孩子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在逆境中锻炼意志的机会,使孩子越养越娇、弱不禁风,不利于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性格和处理实际事务的能力。从独生子女政策实施的那一刻起,家长们就好像已经把孩子作为家庭的成员中应尽的一份义务给埋葬掉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是孩子挂在嘴上的口号,而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
二、父母忽视道德品质的教育
如今的许多父母什么事都替孩子们做得好好的,孩子只要“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就行了。父母总担心“含在口中会化掉,捧在手里会摔了”。经济方面也比较宽裕,对于孩子的要求总是尽可能的去满足,包括各种各样的玩具和吃的东西。正因为父母亲的过于溺爱,才导致了如今的孩子自私自利的一面,更可悲的是导致了自立能力的缺失!
去年,我们学校有过这样一位学生:上课时候他穿着拖鞋进教室,老师问他原因,他竟然说他高兴。老师叫他回家换鞋子,他死活不去。最后老师打电话叫家长拿鞋子上学校。家长来了,说了孩子几句,孩子竟然不耐烦,嘴里还骂骂咧咧。我们就纳闷了:现在的孩子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更加要问:“我们家长怎么了?”其实,孩子的错,归根到底还是父母的错呀!父母爱自己的孩子,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可是,父母们要把自己的爱转化成孩子们人生前进中的动力而不是绊脚石!所有的父母,当你们付出爱的同时,要让孩子懂得感恩、懂得回报才对啊!要是身为父母们一味的投入,而孩子们却总以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那么也就失去了原有的价值了!
三、父母忽视言传身教的影响
有这样一个老掉牙的故事:有家媳妇嫌婆婆年老、体弱多病,就用小推车把婆婆送到山里,准备连车一起丢掉。媳妇七岁的小儿子临走时非要把车子带着。媳妇问:“儿子呀,你要这破车干嘛?”小儿子说:“等你老了,我也用它把你推来丢掉。”从这个故事里我们认识到什么?小孩从呱呱落地的一刹那开始,他所面临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他(她)以后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就看父母们究竟是怎样去引导、怎样去教育他们的。家庭是孩子最初的也是接触时间最长的一个环境,家庭中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态度将直接决定孩子们的未来。
更确切的说,应该是父母的为人处事将给孩子们提供一个现成的榜样,孩子的洞察力都是很强的,父母亲都做不好,还来要求他们怎样去做啊?所以,要想让孩子达到自己的要求,那么必须自己先做到,成为他们心目中的模范爸爸或者模范妈妈!作为一个家长,要以身作则,用自己正确的行为教育孩子、影响孩子,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品性,为他们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做准备。如要求孩子玩完以后要把玩具回复原位,作为家长在一日活动中,就要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保持自己书桌的整洁,用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孩子。身教重于言教,相信你以身作则的行为,一定比你说上一百遍的效果要好得多。
四、父母放任不管型的教育
诸多的留守儿童多半时间同爷爷奶奶在一块。本来就缺少父母的爱,爷爷奶奶更是不忍心说教孩子,反而更加宠爱。现在的孩子脑袋瓜又灵活,有时即便做了错事一撒谎就能骗过老人;而作为父母整天忙于赚钱,不能陪孩子,总感觉对不住孩子,心存着亏欠与内疚,所以每次回家时,给孩子买这买那,同孩子一块玩耍快乐,稍有心的父母还会顺便询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而孩子随口一编,就能蒙混过关了。
我们知道,不是每个孩子都是天才,但是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非凡的天才,而这种可能的实现,取决于父母和老师能不能像对待天才那样去爱护、期望和珍惜这些孩子。孩子的成长方向取决于父母和老师的期望,简单的说,你期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孩子就可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些家长糊涂地认为:病要大夫看,孩子要老师管。因此,他们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给了学校,寄希望于学校,他们只负责从经济上、生活上满足子女的需要。孩子的教育,学校固然负有主要责任,但家长也不能撒手不管,双方应该各尽其责,相互协调与合作,共同做好他们的教育工作。即使在文化功底上辅导不了他们,但是也要在言行上、待人接物等方面模范言行,让他们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五、父母专制型的家庭教育
我看过一个童话故事,说的是北风与南风打赌,看谁的力量更强大,他们决定比一比谁能把行人的大衣脱掉。北风无论怎样强烈,行人只是将衣服越裹越紧;而南风只是轻轻拂动,人们就热得敞开了大衣。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问题及解决措施;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学习方式
教育问题关乎国家的建设大计,教育问题一直都是我国的重点关注对象,有关教育方面的投资也在逐年增长。近几年,随着新课改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教育更是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但农村与城市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在教育方面也一直存在着城乡不平衡的问题。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在学生日后的教育过程中占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是关注的重点,但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却并不全尽如人意,本文就针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对一个问题的具体研究,首先必须从其表面现象开始着手,逐步进行较为深入地探讨,对待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如此,须从其现状入手。随着新课改理念的逐步深入,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也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所使用,并在教学实践中获益颇丰。但这个过程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出现了颇多的问题。而对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其中出现的问题也是忽视不得的。
1.在“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方面出现了一定的偏差
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占有主体地位,是现代教学的核心思想。许多教师往往是立足于此,研究自己的教学方法。但在农村语文教学活动中,满堂灌的教学思想根深蒂固,短时间内很难得到改观,一方面,由于农村地域的限制,很难及时获得新思想;另一方面,教师本身存在问题,他们忽视了教育中的新思想,没有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2.在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出现的偏差
随着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逐步深入。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方法更是单一,满堂灌以及填鸭式的教学手段是其主要的特点,但这种教学手段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新课改的出现,对改变原有的教学手段的呼声也是日益高涨。目前,很多教师以科学技术为辅助,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更是积极挖掘出更多的教学方法,以求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但在农村语文教学中,由于科学技术水平有限,很多教学仪器无法使用,而且大班化的教学,限制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的互动,导致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出现了很多的阻碍。
3.在课标与教材的更替调整中出现了问题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材在很大程度上也出现了调整。但很多教师对课标和教材的调整意识认识不到位,就导致了教材的更替调整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这样就导致了教学过程中教材的作用得不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另外,教师对已有定论的教材处理中的一些老问题,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的教师还是不能很好地进行解决。以小学语文教学中学习汉字为例,不少教师仍是使用多遍抄写的习惯,这在无形中就破坏了教学的整体性,课标与教材没有得到很好的结合。
4.教师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备课抄袭现象在教学活动中的出现是屡见不鲜的,教师往往只是一味地对旧的东西进行抄袭,忽视了备课的实用性。备课的存在是为了方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及时的总结,弥补自己的教学缺陷,如果教师将备课视为一种任务,并以一种完成任务的不负责的态度来看待备课,那么,备课就完全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二、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问题的出现,只有进行及时解决才能改变现状。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普遍性的,这也是导致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主要症结所在,为此,必须对上述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才能改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1.在课堂上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进行的今天,大家一致认为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才是可取的,事实上也的确是如此,传统的教学手段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从而削弱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将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就必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引导性的教学为主,而不是灌输式的。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交给学生的不应该是知识本身,而是一种学习知识的主动探究精神,让他们在经过自己的努力之后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这种学习方式的培养也会给他们以后的学习带来积极的影响,帮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中少走弯路,从而更好、更快地实现自己的理想。
2.积极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多媒体走近校园也就成为一种必然。近年来,多媒体在校园中的运用越来越普遍,成为教师的新宠。一主面,媒体具有声像具备和图文并茂的优点,可以把教师的授课内容很好地传递给学生;另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对小学生而言,他们对新事物有着浓厚的好奇心,而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刚好可以满足他们的这种好奇心,为此,多媒体在小学教学中的运用就很有价值。对于农村小学的教学而言,由于资金的不足,多媒体的运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这就需要国家给予一定的帮助,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从而实现多媒体教学的目的。另外,农村的小学教师应该紧随时代的潮流,弥补自己在应用多媒体方面的知识缺陷,从而可以从容应对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并能将其作用发挥到最大。教材中的知识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将这种客观的存在转化为自己的内在气质,这是一个很困难的过程,如果只是凭借教师苍白的语言进行引导,不免显得力不从心,而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恰好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因此,积极应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对于教师的教学而言是很有价值的,这也是紧跟时代潮流的一种表现。
3.改变农村小学教学中的大班化教学,换之以小班化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仅仅就是一名教师的天下,站在三尺讲台之上的教师可以引导众多的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只要学生可以听得见教师的授课内容,显然这是一种大班化的教学手段,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个性得不到显现,就只是一味地被动接受。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大班化的教学模式逐渐被小班化教学模式所取代,这样一来,学生的个性得以体现,而且,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也便于教师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组讨论以及各抒己见等多种教学手段,学生就可以在这种和谐融洽、灵活多变的学习氛围中,更快地掌握新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中,显然存在着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希望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可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中,积极探索,及早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孙采平.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初探.校本研究,2011(1).
[2]李平安.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症结.小学文科教学,2008(5).
农村 信息技术 问题 对策
在我国2亿多中小学生中,农村占有1亿4千多万,他们将会陆续进入社会,成为社会劳动力的主力军,他们的素质如何,关系着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所以,在农村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势在必行。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快速发展、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推广,信息技术课已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但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直接限制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发展,给信息技术教育的均衡发展与普及带来了巨大的阻力。在此浅谈一下农村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符合农村自身特点、推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对策。
1.对“信息技术”教育认识不足,看待片面
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的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和掌握比较少,只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等同起来,认为信息技术教育就是计算机学习,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打字、上网、聊天、打游戏,造成部分学生不愿学习信息技术,怕影响了其他学科的学习,对它失去了兴趣,走入了误区。“贪玩”是学生的天性,有的则在课堂上往往“不务正业”,专注于玩游戏或沉迷于网络聊天等等,往往一节课下来,学生一无所获,从而走入了另一个误区。
2.农村中小学设备少,硬件设施不足
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足够的资金作保证,信息技术教育可以说是一门高投入高损耗课,它的开展需要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作为后盾。计算机房需要日常维护费和电费,使有限的经费更加紧缺,致使学校的计算机无法及时修理和更新,可以说资金也是困扰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大问题。农村微机室现状是:计算机数量不多,大部分学校仅有一间利用“农远工程”建设起的机房,而且数量还达不到一人一台,开放使用率又低,难以保证学生正常的上机时间;更难的是乡镇以下的许多小学校几乎没有计算机。
3.教师片面强调“计算机学科”教学,缺乏资源整合及合理利用
由于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片面地强调“计算机学科”教学,只是教授学生简单的计算机技能,忽视了信息能力、信息素养、德育及情感教育,更谈不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严重偏离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虽然一些学校的信息技术课上了课表,但却很少或者没有开展信息技术课,而被辅导课或被语文、数学课所挤占。
基于这些问题,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切实解决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转变教育观念,定位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在信息技术课上,应尽量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快乐、忧伤,并付出真情,教师应满腔热情、充满激情地投入到整个课堂活动中去。在信息社会,大量信息的存储、检索极其方便,使得博闻强记已经不是很重要,相反,怎样利用现有知识,创造新的知识,如何利用、检索、加工复杂的信息则更为重要。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由学生通过与周围学习环境进行交互,主动思考、主动探究而得到的。 而利用资源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利用网络。
2、利用已有资源,自我解决资金缺乏难题
农村教育中,虽然已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但要让其开展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金的缺乏。学校即使有点钱也大多花在排危和校园环境建设等这些基础的设施上去了,解决了 “温饱”问题,当然不敢奢望把它而花在信息技术教育设施上。但是,为了提高将要进入社会并成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的劳力素质,在资金的投入方面,设法利用学校有限的资金因地制宜寻求有效的方法来发展信息技术教育。
3、加强与知识性课程的整合
Internet是一个知识的宝库,由于它储存容量大,媒体种类丰富,检索容易、快捷,不失为学生学习的好载体。教育资源共享,对于人、财、物是种节约,同时也使知识得到充分整合。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非常强调教学中知识信息资源的多元性,根据教学的要求,学生通过对现有多种资源进行再次利用,实现对知识信息不断进行新的加工、组合和整理。教学不再仅仅是纯知识教学,而是透过多种知识资源所实现的知识、意义、思想,价值、理念、情感结合于一体的教学,当然,富有魅力的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核心,创造性的设计教学结构,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自主自愿的活动,从而信息时代教育最终必须落实到学生的主动学习上,这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主要途径,同样,教会学生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给学生创造最有利的信息环境,则是一线教师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
当今人类世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中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加深,许多发达国家已经认识到,信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基础教育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培养这种素质的职责。我们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还处于一个刚刚起步阶段,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信息技术教育除了要解决软、硬件和基础设备问题外,及时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自觉能动地研究信息技术,掌握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并从中寻求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从而有效地推进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让我们农村的孩子跟上时代的脚步!
参考文献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注重“形式热闹”,忽略“实际效果”
目前,笔者听了许多教师设计的小学语文课,大都让人感觉华而不实,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他们要么目标不清,不要说学生,就连听课的教师也弄不明白讲课者的意图,如果问执教者本人教学意图是什么,回答就是觉得这样设计很新颖;要么与课堂整体教学不协调,像是借了一件不合身的衣服,总是不自然;要么故意走复杂路线,明明用简单朴实的方法就能达到效果的,偏偏要绕弯路、片面追求新奇的形式。
这些片面追求形式的状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常见的现象:笔者调查了很多教师,他们大多认为在课堂中加入一些有创意的设计就是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了。其实,这种做法如同“东施效颦”,会大大降低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2.注重“全面培养”,忽略“专项发展”
一般教师在备课时总有“求全”的思想,偏偏语文教学目标的经纬度很多,知识、情感、能力,字词句篇、听说读写,记忆、思维、想象……讲求完美的老师恨不得在一堂课中实现所有的目标,面面俱到的结果是老师辛苦、学生疲惫。因此,在备课时,教师应根据年级和单元的教学重点集中时间和力量,突破难点、完成重点,进行专项训练,提高教学的实际效率。
3.注重知识积累,忽略习惯培养
小学阶段教学的重点是什么?事实告诉我们,小学语文的教学重点不仅在于知识掌握的多少,更在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小学阶段的知识难度很低,只要智力正常的孩子,掌握这些知识应该没有问题。那么,为什么还会有不少的孩子学习成绩很差呢?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我们许多老师似乎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他们仍然单一地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知识的积累上,于是就出现了一些不恰当的做法:教知识的多,教方法的少;看结论的多,看过程的少;关注课堂教学内容完成的多,重视课堂学习行为养成的少。
4.注重教辅资料,忽略文本,缺乏自己的感悟
现在不少教师似乎走进了一个误区,一要备课首先就是上网查找资料,看有没有同类的课件、教学设计可以摘抄,都没有想过要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阅读教材,让自己贴近课文,经过反复品味,读出自己的体验来。一个没有自己见解的老师,是不可能上好一堂语文课的。有的教师一堂课下来,课本和教参光洁如新,却在教辅资料上圈圈点点。这些做法都不利于取得精彩的课堂教学效果,正确的做法是先仔细品读课文,再去看教学参考,然后去翻阅其他教辅材料。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有助于激发和总结教师自己的阅读感受。
二、教师出现问题的原因
新课程改革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理念新、起点高,实际推行中却出现了种种问题,许多美好设想无法在现实教学中实现。这其中的原因又是什么?笔者认为小学教师队伍的现状仍是一个无法忽视重要的原因。作为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实施者,教师的水平是非常重要的,而新课程改革在各方面都对我们教师自身教育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都提出相当高的要求。而我们现在教师队伍的状况是怎样的呢?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在的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原来中师毕业的,而由于当年教师不足,从社会上更转入了不少非师范专业的人员,他们都是在传统教学下成长起来的,要摆脱固有的东西不易,教师队伍水平没有明显的提升。而这些缺乏的东西恰恰是实施新课程中最需要教师具备的。
结合教学实践,许多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具体原因可概括为以下两方面。
1.不理解。由于没有理解新课程,所以在新课程的课堂上无所适从,不知道怎样做才能完成新课程的教学任务。实施过程中怎样把握“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到底怎样摆等问题还没弄明白,就要进行实际的课堂教学了。于是,传统的一律抛弃,新课程又只学了皮毛,这真是现代版的“邯郸学步”。
2.入误区。因为未能正确理解新课程,教师的学习进入了一些误区,走偏了道。比如,在教学上,追求技巧而忽视真情。教师过于重视教学技术化,往往在技术的种类、运用的技巧上煞费苦心地琢磨、钻研,而对教学过程缺乏真情实感的投入,整个课堂平淡无味。教师的情感始终游离于课堂之外,这样又怎能使学生的思维真正进入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