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范文

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

第1篇: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范文

【关键词】行政法;行政法基本原则;合法性原则

法的基本原则在行政法领域也有一定的适用性,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因为行政管理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每一个领域都有其自身不同的特点,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行政法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内容,所以充分的掌握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就成为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行政法原则的互补性就成为弥补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1.行政合法性原则

1.1合法性原则的内容和要求

首先,行政职权一定要经过法律的规定和授权才能具备其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在这个层面上来说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行政机关的设立必须要有相应的法律依据,也就是说,任何一个行政机关的设置都能找到相应的法律规定。另一方面就是行政人员所行使的权利也要有相应的法律依据。行政职权是我国的一个重要的公共职权。它的存在一定要符合相关法律的规定。

其次,行政法的行使一定要按照相关法律的规定来展开。这项规定中也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行政机关在管理社会事务的过程中,其使用的任何一项措施都应该在法律条文当中找到相应的规定,这就要求其一定要依照相关法律条文来执行日常工作。另外一方面是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行政人员的行为会受到法律的制约。为了避免行政人员滥用权利,我国行政法中也对行政人员的权利范围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在这样的情况下,行政人员不能离开法律的约束性去行使自己手中的权力。

1.2合法性原则需要其他原则的补充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它们只有在相互配合时才能创造出更好的效果。这种联系就表现为各个原则之间的互补性,在现实生活中还会发生一些行政法合法性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必须要用其他的原则作为重要的补充,使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同时在实际的工作中。为了能够更加公正合理的去判断一件事务的合法性也应该将其他基本原则充分融入其中,一达到更好的效果。

2.行政合理性原则

合理性原则是指行政行为的内容要客观、适度、合乎理性。可见,这一规定涉及的实际是道德范畴。合法性原则要求行政行为必须有法律依据,严格依法做出,而合理性原则又要求行政行为可以“适度、合乎理性”这岂不是同合法性原则相矛盾,甚至是?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2.1合理性原则存在的前提

由于行政管理涉及的都是社会生活的具体方面,其复杂性、多变性是任何立法部门在制定法律时都难以料到的,从而也就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但社会生活又需要规范,于是行政立法规定行政执法部门享有“自由裁量权”,显然,这里的行政自由裁量权存在就是合理性原则存在的前提和必要。

2.2合理性原则的内容和要求

首先,行政工作中的行为一定要符合相关法律立法的要求。行政法当中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喂了对行政机关进行管理和监督,促进其更好的发挥自己的只能,做好日常工作,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所以行政机关在执法工作中应该以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为最主要的出发点,在执法过程中一定要掌握好相应的尺度。

其次,行政行为应该建立在正当考虑的基础上,具体来说就是在行政管理的过彻骨中一定要将应该考虑的因素全部纳入自己的工作范围内,而对于那些不该考虑的因素也不应考虑在其中,这样才更加符合行政行为的根本目的。

2.3合理性原则需要合法性原则的规范

首先是在法律没有对该事务进行规定和限制的情况下,行政机关可以在不违反行政法律和宪法的相关要求的情况下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处理该项事务,很多法律在自身的原则性和概括性上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但是在处理相关事务的过程中很有可,可能找不到非常合适的原则,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合法性来对其进行规范。

其次,法律规定了模糊的标准,而没有规定明确的范围和方式,行政机关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必要的措施。

再次,法律规定了明确的范围、方式,由行政机关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采用适当的幅度。这一规定不是行政法特有的,但却是行政法必须具备的。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合理性原则与合法性原则在适用过程中的互补性是显而易见的,缺一都可能导致执法的寸步难行。至此,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认为,有行政法的上述两个原则,行政管理就可以畅行无阻了,

3.行政应急性原则

行政应急性原则指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为了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公共利益和公民人身财产安全的需要,行政机关可以采取没有法律依据的或与法律相抵触的措施,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此原则是合法、合理性原则的非常原则。

3.1应急性原则存在的前提

从很多营救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行政人员之所以采取一定比较有难度的做法是因为出现了“紧急情况”,不采取紧急措施,就可能造成“桥毁人亡”的严重后果。而类似情况是行政管理过程中经常发生的,是立法不可能顾及的。所以法律才赋予执法机关在紧急情况下的“应急权利”,可见,应急性原则存在的前提为了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公共利益和公民人身财产安全的需要。

3.2应急性原则的内容和要求

其一,存在有明显无误的紧急避险。此规定要求,采取应急性原则必须是即将或正在发生某种危险,如不采取紧急措施,就会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公共利益和公民人身财产安全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其二,应急权利的行使应适当。此规定要求,采取应急性原则时,必须把握住一定的“度”,即因采用这一原则所造的损害必须小于要保护的利益。

4.结语

在我国的行政管理工作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有一些问题还是无法使用行政法当中的单一的原则去规范,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用其他的基本原则对其进行有效的规范,这也是我国行政法基本原则互补性的一种最为集中的体现,这种互补性可以解决很多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所以其在行政工作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行政部门一定要对其作用予以高度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叶必丰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第2篇: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范文

一、疫情风险分析

物业为服务行业,服务公司为公开性办公场所,人员结构复杂且流动性大,防控难度高、强度大,且责任重于泰山。一旦疫情扩散,不仅仅是威胁到员工的身体健康,同时隔离等一系列措施会影响到业主的正常工作与生活,给我公司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给社会生产带来灾难与损失!

二、预防及应急措施

1、预防措施

做好对员工的宣传及教育培训工作,运用宣传栏、组织宣贯会的形式科普预防传染病的知识,定期进行环境消杀等措施。

2、应急措施

准备好应急物资并制定相应制度,安排专人负责管理以保证物资不被他用。每年度生产经营费用中规划事故应急处置的资金列出,按时拨付,确保应急状况下应急经费及时到位。对全员进行应急预案培训,定期进行应急预案演练,并对培训、演练进行记录,根据预案演练结果,对应急预案进行评审及修订、完善。

三、应急处置基本原则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快速反应、协同应对”的基本原则。

1、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事故发生的应急处置要以人为本,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再考虑其他,做好防患于未然的准备工作。

2、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在应急指挥领导统一组织下,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逐级落实安全责任制,严格执行应急管理机制。

3、快速反应、协同应对:各职能部门接到警讯后立即奔赴现场,按照预案既定方案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应对突发灾害。——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坚持事故灾难应急与预防工作相结合。做好预防、预测、预警和预报工作,做好常态下的风险评估、物资储备、队伍建设、完善装备、预案演练等工作。

四、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

(一)组织机构

按照《BZ 203-01-2017 应急管理规范》要求,公司成立应急指挥小组(三级应急指挥中心),由公司总经理任组长,副总经理任副组长,各项目负责人、班组长任组员。应急领导小组下设安全保卫组、综合协调组、医疗救护组、善后处理组。

(二)职责

1、应急领导小组职责

贯彻落实国家及集团公司有关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

(1)负责突发事件应急决策和部署,负责指挥、协调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应急救援和决定应急结束等工作。

(2)统一协调和调度公司一切有效资源进行事故抢险与应急处理。

(3)接受上一级应急处理指挥部对事故抢险与应急处理资源的统一指挥和调度。

2、安全保卫组职责

负责人员进出登记、体温检测;接待外来人员或应对外界媒体;负责隔离人员的监督监视;负责突发事件应急现场的安全监督和管理;项目的安全秩序;监督抢险、抢修人员的防护用品的使用;监督和预防次生事故的发生;生产、生活区域的安全警戒;物资运输和人群疏散等的交通畅通。

3、综合协调组职责

根据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的指示,协调外部应急力量;项目现场人力资源的调配;安排人员协调与当地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将当地政府的指令、卫生主管部门和疾控中心的各项预防控制措施和要求,迅速向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汇报。

4、医疗救护组职责

负责组建抢险现场的医疗救护站;负责项目现场防疫物资的领取与发放。

5、善后处理组职责

负责稳定员工情绪,确保生产自救工作顺利进行等工作。

四、处置程序

五、处置措施

根据传染病疫情事件的严重情况,分级实施控制措施,根据疫情发展情况及时扩大应急响应,积极寻求外部社会救援力量。

1、通知应急救援领导小组领导,根据防疫要求进行范围内封锁与隔离,建立防疫通道,对进出人群进行体温检测与防疫装备配备情况检查。对疑似病人予以有效隔离,同时向上级疾病控制部门进行报告,根据政府有关规定,统一专人专车转运至定点治疗医院进行进一步确诊、医学观察及治疗处理。各级健康人员要在不被传染的情况下坚守本职岗位,使生产、生活正常进行。

2、布置安排好人力、做好安全保卫工作。各部门接到应急反应的通知后,应按各自的职责对突发事件进行处理。对部分健康的运行、检修和管理岗位人员进行集中居住,统一食宿,减少外界接触,以保障上述人员不被感染。

3、现场应急指挥部对事故的发展态势及影响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并随时反馈给上级应急管理部门,为应急决策提供依据,如升级达到启动高一级响应程序条件,应及时提高应急响应界别、改变处置策略,同时向上级和社会救援力量求助。

4、预案结束

在应隔离时间段内,已隔离病员均得到有效治疗,且未发生新增疑似病例及确诊病例时,由应急救援日常管理机构负责人报告应急救援指挥部。应急救援指挥部根据官方指令统一部署,由组长宣布“传染病疫情事件专项应急预案”结束。

5、后期处置

疫情事件结束后,按照把事故损失和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的原则,及时做好生产、生活恢复工作。按照“四不放过”原则,制定防范措施,落实责任制。

6、总结归档

收集、整理应急救援工作记录、方案、文件等资料,组织各部门对应急救援过程和应急救援保障等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估,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第3篇: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范文

一、总体要求

按照“责任明确、管理有效、奖罚有力”的原则,推进应急管理、路产路权保护,全面改善公路综合环境,提升公路服务能力,提高依法管理水平,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主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原则,构建农村公路保护管理工作机制。实现农村公路保护管理可持续发展。

三、工作目标

2017年12月份前,出台路长制实施方案,成立镇路长办公室,完成镇、村两级路长体系建设。2020年,实现路长制各项工作形成长效机制和常态化,使我镇农村公路新改建工程高标准建设,现有道路路面整洁、路基稳定、排水通畅、桥涵等构造物维护完好、标志醒目、安保设施完善、水毁抢修及时、路域整洁、绿化美化;公路标志区内无违法构筑物和广告、无违法搭接道口和占用挖掘公路、无违法跨越和穿越公路的物体、无非法种植耕作、无摆摊设点和堆积物、无超载超限违法运输;外通内联、安全舒适、路域洁美、服务优质的“实、安、绿、美”农村交通发展新格局,人民群众满意度得到明显提升。

四、组织机构

(一)组织形式

设镇、村级路长。镇级路长由镇主要领导担任,各村书记担任村路长。

(二)职责分工

(1)镇级路长职责

乡镇路长为辖区内农村公路路域环境整治和村道建设养护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主要职责为:负责做好镇、村道路沿线的征迁、建设用地及养护管理;负责镇农村公路应急处置的协调;协助开展路产路权保护。

(2)村级路长职责

村级路长为村道建设养护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主要职责为:负责组织村道养护管理、应急处置、路域环境整治的协调;协助上级路长开展征迁、建设用地和道路路域环境整治、路产路权保护、应急处置等事项。

五、保障措施

第4篇: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范文

关键词:第三方检测机构 风险管理 ISO/IBC 17025质量管理体系

目前,ISO/IEC 17025质量管理体系是我国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内自我监督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外互认的重要依据。与此同时,以此标准为基础建立的的认证认可活动在我国发展迅速。截止2011年10月,获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可的检测实验室4500多家,校准实验室500多家。

1.风险管理与ISO/IEC 17025质量管理体系结合基本原则与方针

ISO/IEC 17025质量管理体系是检测机构管理的基础,风险管理与其结合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1风险管理应保护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体现着检测机构的精神宗旨和服务水平,风险管理应有助于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实现和改进。同时风险管理也应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最高管理者对纠正和预防措施等做出明智的选择。

1.2风险管理应有效结合质量管理体系的两化三性

质量管理体系具备的两化三性是指系统化、结构化以及真实性、及时性和独特性。

1.3风险管理应考虑人文因素

组织机构管理者应该认识到风险管理可以促进或阻碍机构内部和外部人员的能力、观念和意图。

2.如何做好风险管理和ISO/IEC 17025质量管理体系的结合工作

2.1风险识别

风险管理必须识别风险,以确定何种风险可能会对检测机构产生影响,特别是要对各类风险进行量化评估,以助于了解每类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风险识别主要包括资质认定问题、质量安全问题、利益问题、人财物安全问题几个方面。

2.2风险评价

根据法律法规等的违反情况、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人员及财产的威胁程度以及工作和声誉的影响范围等指标,可以将风险评价可分为五级,分别是:一级轻微或可忽略风险,二级可接受或可控风险,三级中等风险,四级重大风险,五级巨大风险。风险评价的具体分级准则以及第三方检测机构风险评价与质量管理体系的对应条款,分别见表1和表2。

2.3风险控制

检测机构风险管理要通过结合ISO/IEC 17025质量管理体系,采用积极有效的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从而达到风险控制的目的。风险控制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2.3.1管理组织建设

在风险管理中,引入ISO/IEC 17025质量管理体系中最高管理者、质量负责人的概念。一方面由检测机构最高管理层负责组织建立重大危险源控制系统,直接负责实验室风险评价领导工作。另一方面,由质量负责人及其所在的质量监督团队作为风险管理的归口管理部门。

2.3.2风险应急方案设置

控制风险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方案,因此必须在ISO/IEC17025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编制多个各选的方案,最大限度地对实验室所面临的风险做好充分的准备。当风险发生后,按照预先的方案实施,可将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

第5篇: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范文

多级应急准备金

为保证自然灾害发生后的紧急资金需要,可考虑逐渐推动各级政府建立三级应急准备金。以中央政府为例:

一级准备 足额提取预备费。首先要按预算法的要求,按1-3%的比例足额提取预备费。其次,实行三年期“滚动式”基金预算,即以三年为一个周期进行动态调整,上年的预备费结余结转到下年度使用。以2009年全国财政支出7.6万亿的基数,中央一级可保有760-2280亿的预备费,三年累计可达2280-6840亿元。这样,可保证在自然灾害发生之后有超过一年以上的预备财力,即使再发生汶川地震这样的巨灾,也基本可以应对无虞。

二级准备 调整预算。一旦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用于灾后恢复与重建的费用往往是天文数字。为此通常需要调整预算,一方面可将治水、防灾、修建有关的经费优先下拨,另一方面也可移缓就急,将其它类似支出集中用于灾害发生地,优先办理灾区重建工程,支持灾后恢复与重建。

三级准备 发行灾后重建特别债券。在动用预备费、进行预算调整后,若资金仍然不敷使用,则可发行特别债券筹集用于灾后重建所需要的资金。

各级地方政府,也应循例建立上述三级准备金。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需要同时通过部门预算、人大监督敦促地方政府足额提取预备费,严格控制预备费的非灾使用等。

固化财政救灾关系

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基本原则,灾害管理属于地方政府的事权范围。因此,灾害一旦发生,应当以地方政府为主,逐级启动相关的应急响应机制。与此相类似,应急财政资金管理也应有一条由地方到中央清晰的、逐级递进的启动路线。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有两条路径可供选择:

按灾害级别来决定资金责任归属。按照自然灾害的级别由大到小分为四个级别。可考虑三、四级的自然灾害的管理以地方为主,应急财政责任主要由地方政府承担。二级自然灾害由中央与地方共同管理,地方可承担部分应急财政责任。基本原则是:如果现行分税制下中央与地方财力分配的格局基本不做改变,可考虑按地方常年实际财力和全国平均水平,确定中央与地方财政的分担比例,原则上财力富裕的地区承担的比例大一些,财力匮乏的地区承担的比例小一些。对于一级以上的自然灾害则以中央为主进行管理,相关应急财政责任主要由中央政府承担。

按所需资金的大小确定资金责任归属。灾害发生后,如应急抢险费用处于地方政府一级准备金范围内,由地方政府承担。一旦所需资金量超出准备金,则依序向上级政府请求援助。同理,省一级启动向中央政府请求援助也以是否超出了省本级准备金数量为标准。

为防止道德风险,此种办法需要将地方政府的报灾准确度与上级政府的财政资助相联系,两者之间吻合度越高,地方政府越可以得到一个更高比例的资助资金,反之,则会得到一个较低比例的财政资助,从而鼓励地方政府准确报灾、善管善用上级财政资金。

以一般转移支付形式下达应急资金。由于灾后应急事务的极端复杂性和高度的“相机决策”特点,其中部分资金往往难于事前确定出详细标准与项目,因此,上级政府宜以一般转移支付的方式下达资金,不宜详细指定资金的使用方向与用途。

明确项目与标准

结合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财力状况,可增加救灾项目,适当提高救灾标准。

1、家庭和个人救助

首先应对因灾死亡、失踪人员家属和重伤人员进行慰问与救助。汶川地震后,中央政府首次对每名死亡、失踪人员的家属发放5000元的慰问金,此后历次自然灾害如玉树地震、水灾都循例继续。我们的测算表明,5000元的慰问金较之于近年全国水平的年均生活费用支出略高,5年内可作为中央一级的标准固定下来。其次是对因灾致失去依靠,生活陷入困境,急需抚育或赡养、养护者给予临时生活救助。汶川地震后,实行了两类临时生活救助措施,一是对灾民按每人每天1斤粮、10元钱的标准发放临时生活补贴,二是对“三孤”人员每人每月600元发放生活费,期限大约在3~6个月之间。需要将以上办法用制度固化下来,同时注意与现行社保体系的接轨,在救助期结束后随即转入当地社保体系。三是对因灾受伤人员的医疗补贴和对因灾陷入困境的、有学生的家庭给予的医疗和助学补贴。现行政策是因灾重伤人员的紧急医疗费用都由政府承担,但后期费用往往缺乏足够保障;教育方面则主要是一次性减免相关费用。

2、住房恢复与重建补助

目前的政策是按房屋受损的程度给予补助,最高标准不超过6000元/每户,汶川地震以来实际执行的是20000元/每户的标准。尽管如此,这种救助也是象征性的,因为这一资金补助标准不可能满足恢复和重建住房的资金需要。对此,需要采用更加灵活的思路和更加宽广的视野,创新制度以寻求综合解决问题之道。首先,必须认识到住房的私有属性,政府不应该也不可能无偿全额供给恢复和重建资金;其次,多渠道解决灾后民众的居住问题应该成为政策选项。租房、简易过渡房、政府提供的公共住房等均可考虑。对于灾后住房重建资金补助,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将20000元的政府补助标准稳定下来,发达地区可视本地情况适当调增;二是尽快建立相关的政策性金融体系,对灾民灾后建房提供长期、低息的信贷支持,可考虑的方法很多,如建立专门的住房银行,动用住房公积金发放重建贷款或使用政府性捐赠资金进行住房贷款业务等。

3、企业恢复生产经营的救助

一是对因灾受损企业给予一定时期、一定比例的税费减免;二是由政府提供专门的恢复重建资金,以低息、无息贷款的方式提供给受灾企业,以助其恢复经营。

加强应急财政资金的管理

第6篇: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范文

一、国际工程公司在外事管理模式优化工作内容

(一)对外事管理工作的内容有全面的掌握。在国际工程公司外事管理工作中,明确外事管理工作内容,是做好外事管理工作和优化外事管理模式的关键,结合国际工程公司外事管理工作实际,外事管理主要内容包括出国人员行前安全教育等,境外安全应急,健康安全,教育包括忠于国家,保密,尊重当地居民风俗习惯,和谐共处,人身安全,保管外事文件安全,疾病风险控制预防,应急预案,回国后管理等内容。

(二)对外事管理工作的职责进行明确。除了要了解外事管理工作内容之外,还要根据外事管理工作的特点对外事管理人员的职责予以明确,使外事管理工作人员在工作开展过程中,能够明确自身责任和义务,做到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的目的,满足外事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

(三)加强外事管理工作重要性的了解。在外事管理模式优化过程中,了解外事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根据外事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制定具体的外事管理工作制度和工作措施,是落实外事管理工作责任和推动外事管理工作发展的重要措施。为此,应加强外事管理工作重要性的了解。

二、国际工程公司在外事管理模式优化中,应强化管理实效

(一)把握外事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在外事管理工作中,要认清外事管理工作的目的,并在具体的外事管理模式优化中,把握针对性、高效性和全面性原则,使外事管理工作的内容能够得到有效开展,并在外事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上有较高的提升。所以,把握外事管理基本原则,是做好外事管理模式优化的关键。

(二)提高外事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基于对国际工程公司外事管理工作的了解,在对外事管理模式优化过程中,应将提高外事管理工作的针对性作为主要指标,其中除了要对工作内容有足够的了解之外,还要对工作流程进行细化,使外事管理工作能够做到有较强的针对性。

(三)强化外事管理工作的开展力度和开展效果。在对外事管理模式进行优化过程中,应根据外事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加强对外事管理工作特点的了解,并将强化外事管理工作的开展力度和开展效果作为管理模式优化的重点来看待,提高外事管理工作的整体质量,确保外事管理工作得到有效开展。

三、国际工程公司在外事管理模式优化中,应积极开展效果评价

(一)对外事管理模式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根据国际工程公司外事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在对外事管理模式进行优化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外事管理模式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找出现有管理模式的薄弱环节,并在优化过程中加以改正。

(二)对外事管理工作质量进行评价。根据外事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在结果评价中,应对外事管理工作质量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外事管理模式优化的重要依据,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第7篇: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范文

紧紧围绕年度重点工作,及时、准确、全面公开农村经营管理工作信息,切实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知情权。

二、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基本原则:坚持“依法公开”的原则,除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以外的政务信息都必须公开;坚持“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公平、公正、合法、真实、便民、及时”的原则;坚持“谁制作、谁更新、谁审查、谁负责”的原则。

(二)工作目标:凡涉及农村经营管理的职能、职责、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办事流程,只要不违反保密规定,都要实现信息公开,促进我局信息公开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三、信息公开的范围与形式

区农经局分为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两种形式。

主动公开是根据《条例》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规定,主动区农经局产生的信息。

依申请公开是根据《条例》第十三条规定,除主动公开信息之外,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所提出获取相关信息的申请及时受理、答复。

区农经局信息公开的第一平台是“中国”门户网站的政府信息公开专栏,同时通过农经信息网、新闻媒体和公共场所公开等其他辅平台和途径公开。

四、信息公开的内容与要求

(一)主动公开:主动公开的信息包括以下九大类,由办公室按程序和时限。

1、机构职能:包括机构概况、机构领导、内设机构。由办公室负责收集整理,若信息发生变化,应由主要负责人审核后在5个工作日内更新。

2、政策法规:包括单位文件、政策法规、政策解读。由各科室负责收集整理,经分管负责人审核后,在文件生成5个工作日内。

3、规划计划:包括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年度工作计划、总结由办公室负责收集整理,主要负责人审核;专项工作计划、总结由相关科室负责收集整理,分管负责人审核,在信息产生后5个工作日内。

4、应急管理:应急预案、预警信息、应对情况。由各科室负责收集整理,经分管负责人审核后立即。

5、工作信息:包括领导活动、工作动态、通知公告、领导讲话、统计信息、资金信息、三农信息、惠民项目、信息公开年报。领导活动、工作动态、通知公告由办公室负责收集整理,经分管负责人审核后,在2个工作日内;领导讲话、统计信息、资金信息、三农信息、惠民项目、信息公开年报由各科室负责收集整理,经分管负责人审核后,在2个工作日内(信息公开年报在每年12月底前)。

6、机关建设:包括人事信息、机关活动、奖惩信息。由办公室负责收集整理,经分管负责人审核后,在2个工作日内。

7、业务工作:包括业务信息、行政审批、行政执法。由各科室负责收集整理,经分管负责人审核后,在2个工作日内。

8、社会监督:包括听证会、审计结果、监督投诉。由各科室负责收集整理,经分管负责人审核后,在2个工作日内

9、财政资金:包括部门预算、专项资金。由办公室负责收集整理,经主要负责人和分管机关负责人审核后,在预算下达后5个工作日内(或按财政编制与政务公开要求)。

(二)依申请公开:由局办公室负责统一受理、有关科室负责办理、办公室统一答复。

1、办公室对申请人递交的《区农经局依申请公开信息申请表》(见附件)进行审查,凡要件完备、可当场受理的,应当场予以受理登记并出具《登记回执》;对要件不完备的,应退回申请人予以补正。

2、办公室应在登记受理之日起2个工作日内,将申请人递交的《区农经局依申请公开信息申请表》转交有关科室办理。

3、有关科室收到办公室转交的《区农经局依申请公开信息申请表》后5个工作日内,应对申请人拟获取的信息进行审查。对审查后可以公开的信息资料报经分管负责人审核同意后及时送办公室;对经过审查确认不属区农经局掌握的信息或按规定不予公开的信息,应将有关反馈意见送办公室。

4、办公室根据有关科室报送的信息资料或反馈意见,在受理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答复申请人。

五、信息公开的审查与确定

区农经局所有拟公开的信息,必须严格按照《区农经局信息公开保密审查规定》,遵循“全面、及时、准确、规范”的原则进行审查,坚持“谁提供、谁审核、谁负责”,既要保障应当公开的政府信息能够公开,又要确保不应公开的政府信息不被公开。

保密审查与确定实行科室科长(主任)负责制,由承办人初审后递交科室科长(主任)审核,科长(主任)不能确定的,报分管负责人直至主要负责人审定。

第8篇: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范文

关键词:企业,目标管理

Abstract: objective management is the enterprise performance appraisal foundation, implement objective management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management of the enterprise management, strengthen enterprise team construction, stimulating and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the employee's work. This paper, from the connotation, basic features, the basic principle, method and through the and so on four aspects to the enterprise management target in details.

Keywords: enterprise, the goal of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目标管理的涵义

目标管理,是企业为了实现自身的任务与目的,根据企业所处的环境,从全局出发,在一定时期内,为企业组织各层从上至下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并且企业各层人员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一种管理方法。目标管理是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的首创,1954年,他在《管理实践》一书中,首先提出“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的主张,随后在《管理——任务、责任、实践》一书中对此作了进一步阐述。德鲁克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所以“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如果一个领域没有目标,这个领域的工作必然被忽视。因此管理者应该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管理,当组织高层管理者确定了组织目标后,必须对其进行有效分解,转变成各部门以及各个人的分目标,管理者根据分目标的完成情况对下级进行考核,目标管理的本质是绩效价值导向,目标管理使得整个公司、各个部门、各个人事先可以有明确量化的指标,事中可以检查考评,事后可以奖罚兑现,实现全面、公平和互动的管理。

目标管理的基本特征

目标管理是以相信人的积极性和能力为基础的,企业各级领导者对下属人员的领导,不是简单地依靠行政命令强迫他们去干,而是运用激励理论,引导职工自己制定工作目标,自主进行自我控制,自觉采取措施完成目标,自动进行自我评价。目标管理通过诱导启发职工自觉地去干,其最大特征是通过激发员工的生产潜能,提高员工的效率来促进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目标管理具体方法是企业科学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它在管理模式上有鲜明的特点,可以概括为:

2.1 向制度管理的转变

目标管理法的应用是企业从传统经验管理向现代制度管理思想转变的体现,使企业不再依靠经验,而是通过制度和科学的方法来进行管理,是一套系统化、理论化的管理方法。

2.2 重视人的因素与工作因素的和谐统一

目标管理强调人在组织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强调组织目标制定的人本思想,强调上下级共同协商分解和制定组织与个人的目标,旨在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结合起来,激发员工潜在的工作能力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摒弃了行为科学学派偏重以人为中心,忽视同工作结合的一面,把工作和人的需要统一起来。

2.3 权、责、利明确

通过对组织目标的横向、纵向、斜向逐级分解,将组织总目标分解转换至各个部门、员工的分目标,同时对目标责任人赋予相应的权限、责任、义务,改善了企业传统组织结构带来的信息传递弊端,促使权力下放,使权责利更加明确,也有助于在保持有效控制的前提下,使组织内部更具有活力。

2.4 重视成果

目标管理以制定目标为起点,以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易终结,工作成果是评定目标完成程度的标准,也是人事考核和奖评的依据。

企业目标管理的基本原则。

3.1 目标制定科学合理

目标管理能不能产生理想的效果、取得预期的成效,首先就取决于目标的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是目标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脱离了实际的工作目标,轻则影响工作进程和成效,重则使目标管理失去实际意义,影响企业发展大局。目标的制定一般应该注意下面几个方面:难易适中的原则(要有难度但不能让人产生畏难情绪);时间紧凑的原则;大小统一的原则(年度目标与月度目标、整体目标与局部目标);方向一致的原则(使所有人都朝一个方向努力)

3.2 督促检查贯穿始终

目标管理,关键在管理。在目标管理的过程中,丝毫的懈怠和放任自流都可能贻害巨大。作为管理者,必须随时跟踪每一个目标的进展,发现问题及时协商、及时处理、及时采取正确的补救措施,确保目标运行方向正确、进展顺利。

3.3 成本控制严格认真

目标管理以目标的达成为最终目的,考核评估也是重结果轻过程。这很容易让目标责任人重视目标的实现,轻视成本的核算,特别是当目标运行遇到困难可能影响目标的实现时,责任人往往会采取一些应急的手段或方法,这必然导致实现目标的成本不断上升。作为管理者,在督促检查的过程中,必须对运行成本作严格控制,既要保证目标的顺利实现,又要把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3.4 考核评估执行到位

任何一个目标的达成,都必须有一个严格的考核评估。考核、评估、验收工作必须选择执行力很强的人员进行,必须严格按照目标管理方案或项目管理目标,逐项进行考核并得出结论,对目标完成度高、成效显著、成绩突出的团队或个人按章奖励,对失误多、成本高、影响整体工作的团队或个人按章处罚,真正达到表彰先进、鞭策落后的目的。

实施企业目标管理的几点意见

目标管理对于提升企业业绩、开发人力资源以及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极为有效,其价值已为许多业内人士所认同。然而在实际运用中许多企业尽管在推行目标管理初期决心很大,推广中也尽了极大的努力,但实施的效果却不明显。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企业没有利用好这把“双刃剑”,推行者对目标管理的思想没有深入的了解,对目标管理的理论不能活学活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不能联系实际,过于教条主义。

4.1 目标体系的构置要科学化

第9篇: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范文

关键词:档案数据 安全意识 安全保障 安全措施

档案承载着“记录历史,服务企业”的重要作用,档案工作是企业基础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数据的安全更是档案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随着燃气集团突飞猛进跨越式的发展,档案的门类和数量急剧增加,如何对这些档案数据进行管理,已成为档案管理部门不断思考的课题。大量的实践证明,加强档案数据安全管理工作,确保企业档案数据的安全稳定,是促进企业档案数据化建设和档案事业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本文以本单位构建档案工作防灾减灾安全体系为例,就如何加强档案数据安全的基础工作进行探讨和阐述。

一、树立全员档案数据安全保障意识,提高维护档案安全的自觉性

企业的档案工作不仅仅是档案管理部门的职责,也是由各部门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及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完成的工作。因此,全体员工的档案安全意识特别是领导的档案安全意识决定了一个单位档案数据安全工作水平和工作的氛围。

企业档案信息是企业的无形资产,确保档案数据安全是企业档案管理部门的重要使命。档案部门要不断学习、贯彻国家关于档案数据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大力宣传档案数据安全,强化档案数据安全管理意识,普及档案数据安全管理知识。

通过多种途径保障档案数据的安全,使每一名员工都切实重视起档案数据的安全性,不断增强使命感、责任感,自觉地从思想上、行动上把确保档案数据安全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真正树立档案数据“安全第一”的意识,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自觉维护档案数据的安全,切实落实安全责任。

同时,我们加强档案数据安全的宣传力度,利用“档案日”进行多种与档案安全有关的活动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真正做到档案人员从自身工作做起,自觉维护档案数据的安全。

二、加强档案管理队伍建设,提高档案人员业务水平

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档案管理水平,为此要切实加强档案安全管理的队伍建设,坚持依法治档,有计划、有重点、分层次、分类型地开展档案安全管理队伍的建设,同时要提高档案人员的思想政治觉悟,从思想源头上重视档案的安全,增强其档案安全防控能力。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继续教育、经验交流等途径,使档案管理人员充分了解和掌握有关档案安全防控的措施,不断提高档案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同时要向档案管理人员大力宣传、贯彻档案安全法规,培养和强化档案数据安全意识,为档案数据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坚实有力的人才保障。

三、制定档案数据安全保护措施,建立防灾减灾应急预案体系

(一)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档案保管与数据存储制度,为档案数据安全提供保障

科学完善的档案保管与数据存储制度,是做好档案数据安全管理的基础。只有建立科学、完善的保管存储制度,才能切实维护档案数据的安全。燃气集团于2009年结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工作实际,建立了《燃气集团档案管理制度及规范》。《制度及规范》包括档案工作制度、各类档案的管理规定及档案流程几个部分。其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护国家秘密法》的相关规定,制定了燃气集团的《档案保管制度》、《档案安全保密制度》、《档案保护修复制度》、《档案利用管理制度》、《档案鉴定销毁制度》、《档案库房管理制度》、《档案阅览室管理制度》、《档案保护技术规范》、《档案管理岗位人员变动交接工作细则》等,从鉴定、销毁、借阅、保密等方面对档案数据的安全管理进行了详尽的规定,降低了档案泄密、丢失的风险,最大限度地确保档案数据的完整安全。

2012年,燃气集团结合国家有关档案数据安全管理的规范要求,如《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18894-2002)、《数据安全技术数据系统通用安全技术要求》(GB/T 20271-2006)、《数据安全技术数据系统灾难恢复规范》(GB/T 20988-2007)、《数据与文献文件管理第1部分通用原则》(ISO 15489-1:2001)等制定了《燃气集团档案数据安全体系管理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指南》中制定了档案数据安全管理的建设原则,其中包括:数据存储管理、密级管理、合规服务原则、访问控制、入侵检测等九项。同时提出安全管理的措施要坚持“管理高于技术,预防先于补救,遇到问题即刻处理”的指导思想,全面实施档案馆的“预防监控同步安全应急处理”的档案数据安全管理措施。这一系列措施涵盖了档案数据安全的控制、网络安全管理、个人计算机及外设管理几个方面。《指南》的推行切实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档案安全防控措施,将有力地保障了档案数据安全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制定档案防灾减灾应急预案,建立档案数据应急管理对策

档案防灾减灾体系是档案部门为防止和减少突发性灾难事件对档案的破坏而建立的一整套的档案管理规范。《指南》特别对这些突发事件进行了识别,包括常规风险(自然灾害、日常灾害)、环境风险、人为风险、管理风险、技术风险等几个无法预料的、可能给档案造成毁灭性灾难的事件。这类事件的特点是发生突然,毫无征兆,所以档案安全管理不应仅仅停留在库房的“八防”管理上,还要注重应急预案的制定。预案的制订要本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要在抓防范的同时做好治理的准备,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以保证在灾害发生时能够最大限度地确保档案的安全。预案制定后档案人员要经常学习和组织演习,以此增强档案人员的安全应急意识。构建档案工作防灾减灾安全体系是保证档案安全的重要措施,档案管理部门也要在大力推行的同时,提高监管执行力度,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确保档案的安全。

(三)设立档案工作监督管理机构,健全档案管理工作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行业标准——《企业档案工作规范》(DA/T42-2009)中明确规定了“企业档案工作应以企业资产关系为纽带,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制度、统一标准”、“企业应根据规范和管理模式设置专门的档案机构,或指定负责档案工作的机构,大型企业应设立档案馆”。

按照《企业档案工作规范》的要求,燃气集团设立了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负责统筹、协调、组织管理燃气集团档案管理工作,对燃气集团各部门、所属各单位的档案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并定期向燃气集团办公室提交档案工作执行评估报告。这种工作模式已将燃气集团形成的各门类和各种载体档案纳入到档案工作的管理范畴,从而使燃气集团十二大门类的档案管理并重。这种工作模式对档案数据安全管理作用在于:第一,档案集中保存便于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第二,档案在收集、管理、利用等环节统一管理,实行了统一的标准,便于档案工作的监督检查;第三,档案由专业管理部门和人员负责保管,提高了档案管理水平,降低了安全风险。

(四)实行科学有效的档案安全保管措施,提升档案数据安全系数

我国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按照基本原则的指导,档案管理部门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对档案实体和档案数据的管理。首先要建设符合规定要求的档案库房,并配备安全保管的设备设施,这是保管档案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它直接影响着档案的保护效果。其次要构建严格的档案库房保管制度,严格控制档案库房进出人员手续和档案库房的钥匙和门禁管理,以确保档案的安全。再次,建立各级档案数据安全责任制,把档案数据安全作为对档案管理部门、档案工作人员考核的首要指标,杜绝一切安全隐患。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现有制度进行认真清理,完善档案保管、编目、利用、编研、保护、保密等方面的制度,并对制度的执行情况加强监督和检查,定期进行考核,确保各项制度能够有效、正确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