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学设计要素范文

教学设计要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设计要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学设计要素

第1篇:教学设计要素范文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设计;催化剂;反应速率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5)2C0040C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化学实验不但是验证化学理论或假设的一种科学研究手段[1],也是学生获得化学知识、掌握相关化学实验技能的学习方法[2]。王磊等[3]认为,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实验内容具有更加广泛和丰富的内涵,应该包括问题要素、本体要素、知识要素、方法与技能要素、态度要素等五个要素。这五个要素不但涵盖了实验原理、实验技能和实验仪器等传统三要素观点的内容,同时也反映了化学实验教学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

在教材中,有关实验的编排往往只是对操作过程及现象观察进行描述,没有完整地呈现实验内容的全部要素。如果完全按教材编排的内容进行教学,常常会使得某些内容被忽视,实验的教学功能也会弱化为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难以真正落实“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的基本理念。因此,教学过程中,需进一步分析实验内容要素,合理设计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教育教学功能,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1 实验教学设计模式

基于实验内容要素分析的实验教学设计,强调较全面地呈现实验教学内容,不但要帮助学生获得化学知识,也要帮助学生学会化学实验技能,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化学实验能力、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其总体思路是将教材中的实验内容按问题要素、本体要素、知识要素、方法与技能要素、态度要素等五要素进行分析、丰富,并设计探究式实验教学环节,将分析并丰富后的内容有机整合到探究式实验教学环节中(见图1)。

在该设计模式的要素分析中,问题要素是指实验要解决的问题、揭示的规律或提供的事实;本体要素是实验的物质条件,包括实验条件、实验药品、仪器设备等;知识要素是指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对象和实验手段等方面的知识;方法与技能要素是指《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化学实验基础”活动与探究建议中的有关实证研究方法、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条件控制、数据的定量处理、模型和假说等科学方法和技能方面的内容;态度要素主要指实验安全意识、绿色意识、环保意识,以及对实验的认知和态度等。从这五个要素来分析实验教学内容组成,能全面地呈现实验教学的内容;同样,基于这些内容,确定的教学目标能够关注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从而避免内容缺失和教学功能弱化。

2 实验教学设计过程

在教学中,我们按基于实验内容要素分析的实验教学设计模式进行了教学设计和实践,取得良好效果。现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化学2》(2007年第3版)第二章实验2-6“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为案例(以下称实验2-6),来说明该实验教学的设计过程。

该实验在教材中的陈述为“在3支大小相同的试管中各装入2~3mL约5%的H2O2溶液,再向其中2支试管中分别加入MnO2粉末、1~2滴1 mol/L FeCl3溶液。对比观察现象”。

在教学中,我们将其作为演示实验进行教学。

2.1 要素分析

从实验内容的五个要素分析实验教学内容的组成,其目的是完整呈现实验教学的全部内容。

2.1.1 问题要素分析

问题要素是实验内容的核心要素,实验只有围绕要解决的问题,才具有探究性和目的性。教材中部分实验课题明确提出了要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也即是该实验的问题要素。而对于一些没有提出明确探究问题的实验课题,通过分析该实验的意图及其在教学内容体系中的价值,也可以提炼出该实验的问题要素。

案例 实验2-6的陈述中并没有明确提出问题,但从教材前后内容来看,实验主要是探究有哪些因素能够影响化学反应速率,意图是通过该实验得出催化剂能够影响化学反应速率这一结论,因此我们将该实验的问题要素确定为“MnO2、FeCl3对H2O2的分解速率有什么影响?”。

2.1.2 本体要素分析

本体要素是实验的物质条件。分析实验内容的本体要素,就是要从教材陈述的实验过程中提炼出完成该实验所需的所有药品、器皿、仪器设备及其数量,特别是教材中没有明确写出、但又是必需的器皿等。

案例 实验2-6中,本体要素除了包括MnO2粉末、1 mol/L FeCl3 10mL(滴瓶装)、5%的H2O2 50mL(新配制)、清洁的试管3支外,还包括教材没有写明的塑料透明试管架、药匙、纸槽等。

2.1.3 知识要素分析

知识要素既是解决问题的必备基础,也是实验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因此,要考虑两个层面,一是实验前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基础,二是完成实验后学生应获得哪些新的知识。知识要素的分析,具体从实验原理、实验步骤,以及有关实验对象、实验手段的知识,实验后获得的结论等方面进行。

案例 实验2-6中,实验前学生应具备的知识:H2O2水溶液俗称双氧水,有毒,有腐蚀性,是强氧化剂;H2O2水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分解为水及氧气,并产生气泡,气泡越多表明分解速度越快。实验后学生获得的知识:MnO2、FeCl3起催化剂作用,能加快H2O2的分解;催化剂能够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2.1.4 方法与技能要素、态度要素分析

方法与技能要素、态度要素在教材中往往没有直接呈现出来,需要钻研课程标准、领会课程理念和设计思路,并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编写意图和各模块、章节的教学目标,才能很好地分析。方法与技能要素方面,除了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外,还包括实验设计、数据的定量处理等实证研究方法和技能方面的内容,以达到对学生探究能力、实验能力等的培养。态度要素方面,应根据实验课题的知识要素、方法与技能要素等方面的内容,分析提炼安全、环保、绿色意识培养,以及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培养等的内容。

案例 实验2-6,除了巩固药品取用技能(MnO2粉末取用、FeCl3液体取用)外,还有简单对比实验的设计、实验条件控制等的技能。H2O2有毒性和腐蚀性,因而教学需进行学生安全意识、环保意识的强化。

2.2 目标确定

从要素分析来看,实验教学内容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有针对性地在这三个方面进行体现。但是化学实验的类型多样,不同具体实验课题的要素组成、教学侧重点有所不同,因此在重视体现教学目标完整性的基础上,也应根据具体实验课题在教学内容体系中的地位和价值,突出该实验课题核心教学目标。

案例 实验2-6,教材的意图主要是通过该实验来说明催化剂能够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此该实验最为核心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获得这一基础知识。根据这个思路,结合要素分析结果,我们将实验2-6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认知性学习目标:知道MnO2、FeCl3起催化剂作用,认识到催化剂能够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技能性学习目标:学会简单对比实验的设计;巩固试管实验操作技能。

体验性学习目标:通过探究活动进一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H2O2的毒性和腐蚀性,进一步培养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规范操作,进一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2.3 过程设计

化学课程改革中,大力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实验教学过程无疑采用探究式教学过程最为恰当。一般来说,探究式实验教学过程分为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实验设计、收集证据和解释与结论五个环节,王磊等[5]从师生在不 同探究环节中所占活动主体的程度不同将探究式教学划分为五个不同的水平,从水平一到水平五,教师的作用越来越小,学生的自主性越来越大。

案例 对于实验2-6,我们作为演示实验进行教学。但作为一个具有研究性质的实验,仍然可采取探究式教学过程设计,具体环节见图2。

2.4 内容整合

在要素分析、目标确定的基础上,根据过程设计,将实验教学内容具体组成成分有机整合到各个实验教学环节中,设计出教学事件和流程。

2.4.1 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就是要明确实验探究的问题、揭示的规律或提供的事实。这些问题、规律或事实应对应于实验内容的问题要素。因此,在提出问题环节,要通过创设情景呈现实验内容的问题要素,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要素开展实验探究学习,使实验教学具有探究性和目的性。

案例 实验2-6,实验前教师提问:“MnO2、FeCl3对H2O2的分解速率有什么影响?”此问题与实验的问题要素相同。

2.4.2 建立假设

教师引导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提出的问题,讨论实验的可能结果,作出猜想或假设。实验的可能结果及假设的具体内容涉及实验内容中的知识要素,即完成实验后学生应获得的新知识。因此,在这一环节,将实验后学生应获得的新知识这一知识要素通过假设的形式呈现。

案例 实验2-6,提出实验假设:MnO2、FeCl3可以加快H2O2的分解。此假设针对研究问题,体现知识要素。

2.4.3 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即设计实验方案,教师要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帮助学生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在这一环节中,要有计划地融入方法与技能要素中的实验设计方法,介绍自变量、因变量、实验组、对照组等概念,帮助学生理清实验的设计思路,引导学生一起设计实验方案来探究提出的问题、验证假设。

案例 实验2-6中,可体现实验技能中的对比实验设计要素,通过对比实验来验证提出的假设。引导学生一起设计该实验:自变量为MnO2、FeCl3;因变量为H2O2的分解速率;以加MnO2、FeCl3试管为实验组,以不加MnO2、FeCl3为对照组,通过实验观察哪支试管中H2O2的分解速率快。

2.4.4 收集证据(开展实验)

实验准备是实验内容本体要素,如实验药品、仪器设备的呈现过程,同时也是针对这些本体要素的知识要素、态度要素的教学环节。在这一环节中,要求对实验药品、仪器设备等进行展示、介绍,针对某些实验药品、仪器设备的知识进行提问回顾或讲解,帮助学生获得在实验前应具备的知识基础;同时,针对有毒、有腐蚀性、易燃、易爆实验药品,进行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安全意识、环保意识。

案例 实验2-6,实验演示前,教师逐一展示MnO2粉末、FeCl3溶液(滴瓶装)、H2O2溶液(新配制)、清洁的试管,并重点讲解H2O2水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分解为水及氧气,产生气泡,气泡越多表明分解速度越快;同时强调H2O2水溶液的毒性、腐蚀性,培养安全意识、环保意识。

实验演示是实验内容的方法与技能要素、态度要素等综合呈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讲解实验步骤、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条件控制,同时要规范示范,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演示实验常常采用边讲解边演示的教学形式。

案例 实验2-6中,演示实验时讲解MnO2粉末取用技能、FeCl3液体取用技能。

实验结果观察是实验收集证据的环节,也是整合实验内容的方法与技能要素的重要一环,在这一环节中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收集同假设有关的实验现象和数据。

案例 实验2-6中,引导学生在相同条件、同一时间下对比观察3支试管产生气体的速度。

2.4.5 解释与结论

将观察、收集到的实验现象、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得出事实证据与假设之间的关系。这一环节也是实验内容的方法与技能要素的重要呈现过程,要引导学生学会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得到最后的结论,并通过正确方法表达实验结果。

案例 实验2-6中,对比3支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度,说明MnO2、FeCl3起催化剂作用,能加快 H2O2的分解,得到催化剂能够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结论。

总之,基于实验内容要素分析来理清实验内容组成,合理设计教学过程,是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教育教学功能的一个有效途径。但是,实际上高中化学实验的类型多样,有学生实验、演示实验,有探究实验、设计实验、对比实验、观察实验等类型,由于不同类型实验的教学目标侧重点有所不同,因此具体实验课题的内容组成要素上也有所差异,教学实践中还应根据实际情况作灵活应用。

参考文献:

[1]吴俊明,王祖浩.化学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李万华.高中化学新课标教材实验部分的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王磊,刘强,张小平等.试析《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的实验体系[J].化学教育,2004,(9):9~12.

第2篇:教学设计要素范文

我们提出物理课堂教学的“六主”教学理念,即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知识为主线、方法为主略(策略)、思维为主攻(攻略)、能力为主标(目标).为使之形象,可将“六主”类比于植物生长之根、气(魂)、茎、叶、花、果,希望渗透到教学设计中,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学生为主体是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之根

学生之成长相近于树之长成,浇树浇根,才能枝繁叶茂,果实累累.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是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的重要问题.教师要知道学生需要什么,能理解到什么层次,就像给树浇水施肥一样,既要考虑时间,又要明确数量;教师让学生思、让学生问、让学生说、让学生动,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创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所疑为老师所想、学生所需为老师所思、学生所做为老师所设的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让学生在动中吸取知识、建构能力才是教学设计的根基.

2教师的主导是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之气之魂

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相当于植物赖以生存的空气,无处不在,又是无形之手,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实现有效教学.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设法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多讲、多议、多思、多作,教师少说精讲,及时启发引导,像魂一样附着于课堂,像气一样无处不在,但又不显山露水,才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作法;教师设法让学生出现灵感与火花,才是教学设计之气之魂,也是高效课堂之魂.

3知识为主线是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之茎

茎是植物的营养器官,是植物的主干,是连接根、叶、花、果的通道,通过茎中的毛细管网络,下连深根,上通叶气.课堂教学中的知识相当于植物之茎,连接学生、连接教师、连接方法、连接过程、连接思维、连接能力.不以知识为主线的教学就像枯死之树,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课堂教学要以教学大纲的三维目标要求为基点,以所学概念、规律知识为脉络,用问题、实验、方法、策略溶解重点,化解难点,使学生高效吸收,融会贯通,这是“六主”教学设计的核心理念.

知识为主线不仅是教学设计之茎,也是教学反馈之茎,也就是说,教学反馈主要以知识主线的理解,掌握为起点和落点,就像植物之茎,根吸水分营养输送至茎叶,叶吸收能量传送茎根,在教学设计中反馈信息和方法策略都应通过学生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反应作出判断.

[JP3]4方法策略的选取、制定和应用是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之叶[JP]

叶也是植物的营养器,植物通过叶,白天进行光合作用,夜晚释放氧气,枝繁叶茂使植物就茁壮成长.在教学设计中,方法和策略是我们要达到掌握主干知识,提高能力目标所想的办法.方法与策略隐于教学过程,但明于教学设计,方法与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是教学设计的特色要素体现.

方法策略包括教学方法策略和学生的学习方法策略,教学设计中方法和策略的应用核心要素之一是要有针对性,既要针对具体的知识、不同的课型(概念规律课、实验课、习题课等),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学生的程度、状态.体现的是教学设计者对教材和学生的了解和研究的水平.

5思维的培养是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之花

花之美外在于其艳,而内在于其实,植物的成长目标就是获得果实与种子,完成生物学意义上的一个轮回.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是为达到终极能力目标提高的最重要环节,相似于花与果实之关系,没有花,就不会结果,没有思维过程,就不可能有能力形成,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是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是教学设计追求的绚丽之花.

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就是思维能力的主要表现形式,新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而物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就是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原则.

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点在于让学生思考,思考的源泉在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把提出的问题设法解决和提出一些解决方案,这样一个过程就是很好地培养思维方式和能力提高的过程,也是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探究过程;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点串线,举地反三,多题归类,是思维多样性、灵活性、发散性、敏捷性培养的重要途经.思维过程是隐性的、但又是开放的,教师周密设计系列性问题,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找准问题切入点,创设出一种能使学生积极思维的环境,使学生沉浸在生动、紧张、活跃、和谐的氛围中,给学生提供思维空间,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达到发现、应用与创造的要求,使学习过程升华为能力形成过程,烂漫的思维之花才能盛开于学生的脑海.

6能力的培养是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之实

春华秋实,在浩荡的春风吹拂下,才有满野秋色和大好的收成.教学设计中对能力形成的关注和重视相似于植物生长过程中果实之形成,能力培养是教学的根本目标,就像植物生长轮回就是为了结出累累果实一样.能力培养是贯穿教学设计始终的一条暗线,重视能力的培养已是世界性的共识,物理教学目标虽已明确了五种能力要求,但是能力的培养是多角度的多方面的,没有一种能力是独立存在的,在教学设计中应有意识地渗透各种能力的训练,寓能力培养于新授知识中,寓能力培养于实际生活中,寓能力培养于科技活动中.加强实践活动、实验操作和研究性学习是教学设计中能力培养的良好途径和方法.

第3篇:教学设计要素范文

[关键词]项目教学 项目设计 设计要素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5-0145-02

项目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教学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和最终目标,目的是使学生在职业情境中培养出从业所需的职业能力。项目教学中的教学项目既可以是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也可以是一项具体的生产(工作)任务,或是排除设备的一个故障,或是对人的一项服务。

目前高职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大量采用了项目教学法,但是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却不尽相同。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项目设计、教学项目实施两个环节的把握不同。如何开展项目教学设计才能真正符合当前职业教育的课程理念和课改要求?在进行教学项目设计的过程中应考虑那些因素?

本文以展览策划课程展会宣传推广项目为例,研究项目设计过程中应考虑的四个要素。宣传推广是在实际的展览策划工作过程中的一个典型工作内容。在将工作内容转化为教学可实现的教学项目时,要考虑四个要素:1.学生基础――学生是否有能力完成这样一个项目;2.学习目标――这样一个项目完成以后是否可以达到该学习任务设定的目标;3.知识含量――教学项目本身是否足够综合,涵盖相关的理论知识;4.开放程度――教学项目本身是否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下面以展览宣传推广为例进行说明。

一、学生的基础

对学生的基础分析能确定学生起点,保证设计的项目符合学生的能力,能保证教师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自信心。

本项目的授课对象为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二年级学生,前期专业课程包括会展行业认知、会展设计、展商促进服务与管理、观众促进服务与管理,同期课程有会议与节事策划。通过前期课程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会展的基本知识,招展和招商有了一定的认知和了解。会展设计、展商促进服务与管理、观众促进服务与管理均采用项目教学法,对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也有一定的了解。

学生在二年级第一学期学习过展商促进与服务管理以及观众促进与服务管理,有一定的市场营销的理论基础,所以市场营销的相关理论不必要再过分详细解释。

本课程学生通过完成主题策划、立项策划,完成了展会的基本框架的构建以及展会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展览宣传推广项目的主要任务是展览宣传推广策划。课程需要帮助学生建构宣传推广策划的基本理论框架,而且重点是知识的迁移能力,即如何能把理论迁移到展览实践中。

在授课学生中,女生比例占总人数的82%,男生比例占总人数的18%,全部为北京籍生源。北京生源自学能力、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强,但是,对于项目进度的控制不是很好,总是有拖沓的现象,学习上吃苦的精神也比较差。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学生女生偏多,好多项目的开展,男生不是很主动,总是等靠女生,这样也不利于今后的职业发展。因此在项目设计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分组搭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多针对项目设计具体的任务和个人工作页和小组工作页,教学步骤要更细一些。

二、学生的学习目标

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我们特别注意将单元目标与课程目标对应,将项目任务与学习任务目标对应。设计具体的项目任务时,要对照单元学习目标来设计,以展览营销策划-展览宣传推广项目为例,项目任务与学习目标对应如下:

三、教学项目本身涵盖的专业知识容量

设计教学项目时,充分考虑学习任务“展览策划”的要求,将展览策划的专业知识融合进去。专业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是什么)、过程性知识(怎么做)、反思性知识(为什么这样做)。在设计具体项目任务时,要考虑到项目本身能够涵盖相关的专业知识,以保证项目教学体现做中学的特点。

四、教学项目本身的开放性

任何一个项目的结果都是有差异的,因此一个综合性的项目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本项目构成一项完整学习工作任务,目标明确、内容具体、步骤性特征明显。在这一项目中,要给学生很多创新的空间,虽然展览宣传推广计划的步骤以及方法对于学生来讲是没有差异的,但是不同类型的展览会宣传的重点不同,那么其宣传推广的方式和内容也有所不同。学生通过完成不同类型的展会的宣传推广,实现有效的宣传推广,能不断创新,富有自己的特色,培养创新型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项目的完成需要小组的成员鼎力配合沟通, 这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同时,课堂上通过头脑风暴、连连看、小组讨论等方法以及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能培养学生独立、全面、统筹分析的能力,在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教学项目设计充分考虑和遵循了学生的学习和认知规律,帮助学生有计划、有能力、按步骤完成项目任务,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通用能力,能够满足企业对展览策划人才的需求。

[ 参 考 文 献 ]

[1] 石伟平.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1).

第4篇:教学设计要素范文

【关键词】青霉素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121-02

一、设计思路

对教材和学情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在把握好重难点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多角度描述的谜语设疑导入;启发思维的问题导学;平面立体的结构讲解;形象的机制图讲解;围绕抗菌特点的问题讨论;结合微生物免疫学知识的抗菌谱;根据抗菌谱内在关联的临床应用推导;不良反应的案例分析等。以上教学环节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浅显化、逻辑化、临床化。宽松活泼的课堂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思考能力,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在体现“探究性思维,自主性学习”的指导思想下制定以下三方面的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青霉素的抗菌作用机制、特点、抗菌谱、用途、不良反应及防治;

能力目标:学会为病人提供用药指导,熟悉青霉素不良反应症状,并能做出正确的预防和处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职业素养,同时结合临床、联系生活,树立对相关疾病临床用药指导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青霉素的抗菌作用机制、作用特点、抗菌谱、临床用途、不良反应。

教学难点:青霉素的抗菌作用特点、临床用途。

难点攻克:根据相关基础知识,结合本节课具有内在联系的特征,采用逻辑推进,教师适时点拨,加入学生讨论、自主探索,将难点攻克。

四、课前谜语

谜语描述:有一个抗生素C―它是抗生素的鼻祖;它的发现充满了戏剧性;它是40年代的灵丹妙药,治愈了当时感染引起的不治之症如肺炎和败血症;它是二战期间的瑰宝,拯救了成千上万的伤员;它是一个不朽的明星,直到今天,它还活跃在治病救人的舞台。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抗生素多角度描述,不仅使学生易于猜测,而且点出这一抗生素的历史地位及意义。激起学生猜测兴趣,调动其自主思考的能力。引出本节课课题。

五、教学过程

1.设疑导入

简述青霉素发现史;以发现史中“青霉菌杀死葡萄球菌”的例子引导学生回顾抗生素的概念,界定青霉素就是抗生素;提出问题:青霉素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物质?引导学生从更深层次审视青霉素,导出这节课要讲的主要内容。

2.结构介绍

图片展示青霉素平面、立体结构引导学生根据化学知识分析青霉素结构;指出青霉素关键结构部位―β-内酰胺环,强调其是抗菌活性中心;引导学生联想本章大标题β-内酰胺类抗生素,指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就是以其关键结构部位命名。

采用图片展示平面、立体结构图,动画标记等动作,直观展现青霉素结构,抽象变具体。与本章节大标题结合,强调关键结构部位,同时加深学生理解。

3.抗菌机制

根据细菌细胞壁机制图,对比讲解细胞壁正常合成途径、青霉素干扰正常合成途径,总结青霉素抗菌机制。

通过机制图演示、对比解析可使学生易于理解、深化记忆。

4.抗菌特点

课堂讨论:根据抗菌机制,围绕抗菌特点,提出3个问题:①青霉素对人和哺乳动物细胞有杀灭作用吗?②青霉素是繁殖期杀菌剂还是静止期杀菌剂?③青霉素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的作用有区别吗?

引导学生根据课堂讨论结果总结抗菌特点。如,根据“青霉素对人和哺乳动物细胞无杀灭作用”这一讨论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出青霉素对人和哺乳动物“低毒”的特点。

问题讨论需要学生从抗菌机制推导,锻炼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容上将抗菌机制、抗菌特点相联系,通过课堂讨论顺利过渡,攻克抗菌特点这一重、难点。

5.抗菌谱

①展示细菌形态图,让学生根据微生物学知识辨别抗菌谱中的细菌。②青霉素抗菌谱口诀:“链葡螺放白肺炭”,联想记忆青霉素的抗菌谱包括溶血性链球菌、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螺旋体、放线菌、白喉杆菌、肺炎球菌和炭疽杆菌等[1][2]。

此环节将新知识与微生物学知识联系,形成新旧知识的迁移;青霉素抗菌谱口诀将知识归纳,便于学生归纳记忆。

6.临床应用

引导学生从抗菌谱推导临床用途。如,抗菌谱中,青霉素对革兰阳性菌中的肺炎球菌具有高效杀灭作用,肺炎球菌易引起临床疾病――大叶性肺炎,故青霉素在临床用途上可以用于治疗大叶性肺炎。

此环节强化了抗菌谱与临床用途的内在联系,学生亲自推导可加深记忆,同时将理论与临床相联系。

7.不良反应

临床案例:男,25岁,5天前局部曾有蚊虫叮咬史,在外院肌注青霉素未坚持治疗(量不详)。给予局部外用消毒杀菌药处理,并给予做青霉素皮试(-)后,给予青霉素800万U加5%G-S250ml中静滴,液体滴入50ml后病人突感呼吸困难、胸闷、心慌、四肢发凉,继之烦躁不安,神志不清。考虑青霉素所致过敏性休克,立即停止滴入青霉素,给予0.1%肾上腺素1mg,同时配合吸氧、人工呼吸、输液、应用升压药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分析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案例,强调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表现和治疗措施。以歌诀形式总结青霉素过敏性休克防治措施(一问、二试、三避免、四专用、五现配、六观察、七抢救)。

8.重点回顾

引导学生回顾重点、巩固知识。以口诀形式将知识点高度凝练、化繁为简,突出重点。

口诀:青霉β内酰胺环,阻碍胞壁合成完,低毒高效又廉价,细菌谱窄却怕它。链葡螺放白肺炭,对应疾病首选它,不良反应须预防,过敏休克急救忙。

9.布置作业

①课后习题;②实践:走进街上的药店,记录药店里都有哪些青霉素类药物及其适应症;③预习β-内酰胺类抗生素之头孢菌素类药物

从不同角度进行作业布置:习题作业可以巩固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实践作业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拓宽学生知识面,加深知识的理解。预习作业可使抗菌作用机制相同的两种抗生素(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产生内在联系及学习迁移。

参考文献:

第5篇:教学设计要素范文

关键词:情景教育;案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170—01



一、案例选题与教学内容相适宜,调动学员积极思维

情景教学中案例的选题要根据章节教学内容和要求及课程教学目标选择,使案例具有思考性、综合性和理论联系实际性的题目。如在设计入院护理的情景教学中,我们设计案例为一位高血压,冠心病,老年患者进行入院护理,通过案例使学员思考患者入院护理程序包括哪些内容?护士在入院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综合临床护理内科学的内容思考高血压,冠心病,老年患者在入院护理病情观察过程中的特殊性和观察要点,实施健康指导所需的相关知识,要求等。将理论与入院护理实践相结合融合为一体。学员在情景演示过程中通过对于相关知识的温故知新强化了对于知识的理解的、记忆并学会应用知识去解决护理问题。

二、案例中应包含教学内容的主要知识点

为使学员通过情景演示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在案例设计中我们特别注意将主要知识点含概于情景之中,例如上例中应包括患者入护理的一般程序,与患者沟通,健康指导,按分级护理要求实施护理等。通过演示使学员思路清晰,知识要点记忆牢固,掌握一般病员入院护理程序,培养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强化对于患者健康指导的技能。

三、利用知识迁移,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在案例设计中,我们注意利用知识迁移,促进学员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在情景导入过程中,通过课前导读,提示学员联系已学习知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将前期所学知识运用于情景之中加以强化,并对于新学知识理解、认识和记忆。

四、启发思维,巧妙设疑

通过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将抽象的理论概念置于具体情况下加以阐述2 ,设疑中注意体现应用性、目的性、兴趣性和联想性。在案例设疑过程中注意结合实际,如学员接触过的环境、病案和所学习过的知识要点,启发学员应用所学习过的知识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积极思考问题,寻求多样解决问题的答案3 ;设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涵盖所要强化的知识要点并使各要素环环相扣,逐渐引伸;在设疑中步步引深,引导学员积极思考调动主动探究知识的兴趣性。

五、体会

情景教学是诱导学员积极思维、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教学形式,而选择适宜的案例是情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我们近年来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的情景教学案例设计四要素即:与教学内容相适宜、含概主要知识点、将知识融会贯通、巧妙设疑调动思维。在教学实施中起到了引导学员提出问题、分析案例,通过在学习中对资料的收集、分析、讨论,然后做出结论,经过情景演示达到了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增强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员从更深层次地体验、理解教学内容2 。使学员感觉到学习是自己的事,获得知识主要靠自己,充分发挥学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实施情景教学要以教学目标为主导,以案例设计为主体将情景教学的形式设计活,应用恰当,收到良好实效。

参考文献:

[1]刘军.应用四步情景教学模式于基础护理教学中[J].中国教育理论杂志,2004,51(2):61.

第6篇:教学设计要素范文

关键词: 建构主义 学习设计六要素 化学教学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建构主义为课程改革都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重要的动力和思想武器。我国新课程改革吸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倡导“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1]改变过去强调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为中心。本文从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入手,以建构主义教学思想为依据,以“教学案例”为例来说明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为当前的基础化学教学提供借鉴,从而改进化学课堂的教学方式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一、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同于以往的教学理论,它强调的不是教学内容或目标,而是学习过程,从为“教学而设计”转向“为学习而组织”。教师不再是一个站在讲台上的“圣人”,而是一个站在一旁的“引导者”。

乔治·加侬和米歇尔·柯蕾根据多年的实践成就和研究成果,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如何在课堂中利用建构主义理论,围绕学生的学习和课程标准安排教学的设计模板——建构主义学习设计(Constructivist Learning Design,简称CLD)。CLD包含六要素,即设计情境(Designing Situations)、组织小组(Organizing Groupings)、搭建桥梁(Building Bridges)、策划任务(Crafting Tasks)、安排展示(Arranging Exhibits)、引导反思(Leading Reflections),图1给出了这六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2]:

1.设计情境

从图1可以看出,情境直接制约着其他五个元素,设计情境元素的首要任务是明确学习目的,第二个任务是确定学习主题,第三个任务是选择相应的评估体系。建构主义非常强调学习情境在学习中的作用,皮亚杰(Piaget)认为:人是知识的积极探索者和建构者,知识的建构是通过人与情境的交互作用进行的。[3]CLD开始于某种情境,一个好的学习情境应该适应学生的需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并且和现实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例如在学习铝的重要化合物时,创设情境时可以介绍铝及其化合物在材料、净水、医药中的重要作用,则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有意注意。

2.组织小组

Schmucks指出,建构主义学习设计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分组以及如何帮助学生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4]小组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把个人意义发展为分享意义的公开讨论的机会,学生通过建构对话、真诚地鼓励和现实地评估他人的工作来支持彼此的学习,学生相互影响,一起思考如何完成一项任务,以及向同伴展示自己的思维活动,若把不同思维类型的学生组成一个整体会激发出更有创造力、更具有发散性的思维活动——因为他们能接触到统一看法、策略和观点的不同细节。我国传统教室是为了监控学生的行为和确保其位置只能听教师讲课而安排的,而不是为了让学生相互沟通和合作,很少能给学生提供彼此开放、交流思想所必需的安全感和互动机会。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组内合作、组间竞争。”[5]和多元智能理论,让每个学生都有任务、有发挥自己智能强项的机会,例如在制取Al(OH)3时安排思维逻辑性较强的同学进行实验设计,以身体运动为智能强项的同学进行操作,空间智能较强的同学画装置图,语言智能较强的同学进行描述和解释,当然每个组员在各负其责的同时也要经过大家的监督同时吸纳其他成员提出的合理建议,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3.搭建桥梁

任何新的学习都建立在学生当前持有什么,理解或相信什么的基础上。桥梁元素是课堂中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关键,构思有效途径,解释学生已有概念,这些概念被描述为“前概念(perconceptions)、误概念(misconceptions)、直觉(intuitions)”等[6],这些概念与所教的科学概念有很大的差异,研究表明“尽管有正规的教育,但这些前概念可能一直持续到成年”。[7]维果斯基提出的支持学生在旧有知识基础上发展新的学习的“支架”概念,以及奥苏贝尔提出的“先行组织者”理念则可以作为建构主义对旧知识影响新知识学习的经典解释,都是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我国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缺乏对学生已有知识的挖掘和澄清,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往往存在鸿沟,教师如果不在新旧知识间建立链接桥梁,则无法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难以为学生提供“脚手架”,想提出学生需要学习什么或想评估新的学习就比较困难。例如,在学生的前概念中碱与碱是不发生反应的,所以在制备Al(OH)3时,很容易采用Al2(SO4)3+NaOH这个实验方案,实验失败引起认知矛盾,引出Al(OH)3+NaOH发生反应,通过体验失败和教师的引导学生很自然地把Al(OH)3的两性性质纳入知识结构中,认知结构发生“顺应”转变。

第7篇:教学设计要素范文

【关键词】综合素质培养 《药用植物》 项目化教学

【基金项目】1.宁波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药用动植物识别技术》项目化教学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0-YGH136); 2.浙江省高职教育研究会课题一项“高职高专《药用植物》课程项目化教学探索” (项目编号:YB0904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249-02

项目化教学法【1】是加拿大的查德博士和凯茨博士于2001年共同创立的,最早用于早期教育中。由于该教学方法具有诸多优势,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以后逐渐被引入到西方的职业教育中,现在为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采用的教学方法。德国的职业教育采用的是行动导向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有很多共同之处。

近几年来,国内多位学者从多个角度对项目化教学做出了探讨与实践。如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周建惠认为除专业技能以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可迁移的、跨职业的核心能力,为实现教学目标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她对高职专业英语进行了项目化教学的改革研究【2】;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丁继斌对《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理实一体”项目化教学模式的选题特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进行了探讨【3】;常州工程学院的蒋涛等对《精细有机合成技术》课程进行了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探索【4】;西北师范大学的苏文倩做了基于建构主义的高职高专课程项目化教学研究,提出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项目化教学能提供一个整合了智能、知识、技术、文化的学习环境,通过真实的任务情境、丰富的学习机会,团队成员的共同参与和合作学习,充分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与提高【5】。

《药用植物》学科实践性强,特别适宜项目化教学,但其研究情况未见报道。

1.《药用植物》项目化教学设计背景

当前的《药用植物》往往是“填鸭式”理论教学和验证式机械实验,学生机械地按照老师地演示依葫芦画瓢得到结果,没有新鲜感、没有热情。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传授者和课堂的主宰者,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身顺而面违”,成为学习技能的机器,一定程度上压抑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

总之,当前的教学没有真正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没有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沉闷,实验漫不经心,学习效果难免大打折扣。同时学生之间没有紧密的合作关系,综合素质得不到明显提高。

事实上,现代的大学生厌烦长时间坐在教室听课,喜欢在实验室动手。很多同学理论课上兴趣缺缺,甚至昏昏欲睡,期末考试前挑灯夜读应付考试,考完就忘,一无所获。激发学生潜能,变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提高其综合素质,这样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2.《药用植物》项目化教学的意义

激发学生求知欲:项目化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强调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更常见的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讨论等活动而实现的过程。学生通过图片认识了美丽的草酸钙簇晶,如果能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在大黄药材中找到钻石般的簇晶,那该是多么有趣。同组同学的协调能力也将得到提升。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能力出发,由易到难设计出项目,放手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探索不同的完成办法,交流经验等过程,真正做到“学中做,做中学”。《药用植物》是一门实践性、可操作性极强的课程,里面的项目都可以在校园内实验室等场所完成,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一次次被激起探索的欲望,一次次品尝成功的喜悦,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智力得到了开发,综合能力(如学习能力、团队合作和社会适应能力等)不断得到提高。

3.《药用植物》课程学习中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目标的定位

综合素质,指一个人的知识水平、道德修养以及各种能力方面的综合素养。现代教育的责任不仅仅是授予学生专业知识,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药用植物》课程学习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定位:

基本素质:细心观察、团队精神、热爱自然、节水意识、环境保护、增强自信。专业能力:查阅分类检索表、制作植物标本、识别药用植物、使用显微镜、制作各种临时装片、简单种植药用植物、联系与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专业知识:植物显微识别特征:细胞、组织、内部构造等;植物器官的识别特征:根、茎、叶、花、果、种等;常见药用大科的主要特征,常见药用植物的识别特征等;常见中草药栽培方法。

4.《药用植物》项目化教学整体设计

4.1设计思路及步骤

第一步:分析岗位群。确定岗位:中药购销员、药用植物园栽培管理员、中药规范化种植员。第二步:根据岗位群推导核心技能:分类检索表的应用;宏观识别药用植物;显微镜使用及制片方法;微观识别植物细胞、组织及药材;中草药移苗、保苗、栽培方法等。第三步:根据核心能力推导教学模块:微观识别药用植物基础(镜下识别显微特征)、宏观识别药用植物基础(植物形态器官的识别)、分类识别常用中药基源植物、中草药栽培。

4.2项目化教学设计方案

共设计五个项目。每项目下设若干任务。项目一是植物的宏观认知,项目二是植物的微观认知,为两个入门项目,通过完成任务掌握必需的基础理论及应会的基本技能;项目三是药用植物识别技术,项目四是药用植物简易栽培技术,为两个主体项目,让读者在任务实践中掌握识别和栽培药用植物的基本方法;项目五是综合识别周边药用植物,是主要依靠学生自己完成的综合性项目。每个项目列出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然后由浅入深安排不同的任务让读者动手动脑完成。具体项目及实施方案:

5.项目化教学实施中的难点

师资力量常常不足。学生分多个小组完成任务,老师必须辅导多个组,需要更多的教师投入到项目化教学中,学校师资力量可能难以达到。解决方案:邀请中药鉴定的教师和课程实验员一同进行项目化教学。

配套基地和实践场所不理想。如果在学校周边没有合适的药用植物实践场所如种植园、标本园等,项目化教学实施会有一定障碍。解决方案:盆栽中草药的方式或提供名录建议学校后勤部门选择药用观赏植物美化校园。

综合素质考核方式难以合理设计。过程评价是项目化教学考核的重点,但是如何设计尚须认真探讨。解决方案:提炼每个项目的核心能力,设计实践环节评价;让学生参与自我评价与评价同组他人。

没有项目化教学配套教材。传统的教材以知识为主线,不方便进行项目化教学。解决方案:自编项目化教学教材。

参考文献:

[1]SandraKerka,Career andTechnical Education:A New Look,In Brief:Fast Facts for Policy and Practice,No.8,2000,National Dissemination Center for Career&Technical Education,US.

[2]周建惠.基于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项目化”教学研究. 中国成人教育, 2011年第6期,85-87.

[3]丁继斌.《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理实一体”项目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当地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第3期,41-43.

第8篇:教学设计要素范文

摘要:本文以药物制剂课程中的“生产维生素C安瓿注射液”工作任务为例,阐述行动导向教学的设计和实施过程。

关键词 :行动导向一体化教学完整工作过程药物制剂

行动导向的教学策略是“完整行动”的工作过程,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工作和学习任务来独立地获取信息、制订计划、评估计划。

一、课程设计理念

药物制剂一体化课程的设计理念是以职业岗位标准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构建学习情境,以理实一体化为教学环境,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技术、现场教学等手段,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进行设计。

二、课程内容设计

药物制剂工所面临的典型工作任务是生产不同剂型药物,为了使教材知识与工作实际进行无缝对接,按照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观,将知识能力、技术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作为培养目标,将药剂学、制剂设备及GMP实施等课程进行整合,并开发出《药物制剂一体化工作页》。

三、教学组织与实施

以“生产500支(2ml/支)维生素C安瓿注射液”任务为例,把行动导向完整工作过程诠释如下:资讯 (做什么?怎么做? )计划 (该如何完成生产?在什么环境中生产?)决策 (计划可行吗?合理吗?)实施 (注射用水的制备、安瓿的处理、配液、过滤、灌封、灭菌、检漏、灯检、包装、质量监控操作及生产记录的填写、文件的归档等操作;各环节出现的问题及分析处理)检查控制 (监控自产产品质量是否合格? 生产记录填写是否正确?文件归档是否到位?)评价反馈 (总结、反馈、考核)。

具体教学组织如下。

1.教学准备

在教学环境的设计上,模拟药厂的生产车间设置了不同制剂的实训室,各实训室配备有多媒体教学设备;给学生分好组,7~10名学生为一个学习小组,模拟成一个生产队伍;在教学前准备GMP生产的各种文件,在每个岗位的墙上贴标准操作规程,让学生在形象、仿真的环境中主动思考和探索。

2.情境描述、任务引入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首先要获得的是关于职业内容和工作环境的感性认识,进而获得与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首先教师要通过真实的学习情境描述把学生带入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然后下达生产任务,让学生明确任务,从中树立学习的责任。

3.获取资讯——接到生产任务,解读相关文件

学生获取信息正确与否,关系到任务是否能完成。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结合多种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并提供技术资料(工艺规程、标准操作规程等文件)、网络视频、多媒体课件等资源,让学生通过解读相关生产文件、观看视频、浏览课件、讨论、咨询等途径获取生产的相关信息。

4.计划生产——拟订生产计划方案

为学生设置好生产计划方案表,从生产工序安排、岗位分工、操作流程、质量安全监控项目和监控点、原辅材料准备、生产设备和用具准备、生产环境要求等方面要求学生完成拟定。在此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学生主动从各种途径获取相关内容,然后派代表上台报告本组所制订的计划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助沟通和语言表达能力。

5.决策——计划审定

在组内、组间讨论决策方案的可行性、合理性,教师审核方案,最后确定重新修改方案或执行方案。

6.实施——生产

学生按照审核通过的生产方案进行生产操作,把注射用水的制备、安瓿的处理、领取称量物料、配液、过滤、灌封、灭菌、检漏、灯检、包装等岗位进行任务拆分,由个人完成各自任务后再相互交流,轮岗学习,鼓励学生发扬“传、帮、带”的精神,共同完成任务。

7.检查控制——产品质量监控检查

对于本组生产出来的药品进行质量监控,检查是否存在问题。通过问题反馈,组内讨论找出解决方案,教师可充当咨询者、引导者、主持人,从而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沟通协助,提升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评价反馈——评价产品质量、工作过程、工作态度等

完成任务后,各小组展示成果,派代表上台讲述,并提出需要改进的地方。评价阶段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小组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如组间可以对pH值、装量等项目进行质量评估,以此作为专业能力的考核;再如教师根据生产计划方案对各组学生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做过程考核。

四、教学效果

第9篇:教学设计要素范文

关键词:体育新课程;体育教学设计;能力;培养

新一轮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更现实的要求。“教学设计能力是指在新课标理念下,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1]。1994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施行)》,要求师范生在教育学、心理学和学校教育理论指导下,以专业知识为基础,掌握从事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形成独立从事学科教学工作的技能。这些技能中包括了教学设计技能。由此,体育教学设计能力成为了新时期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内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是教师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必备的一项教学技能。体育教学设计能力是实施体育有效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实现体育教学最优化的重要保障,因此对该领域的尝试性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查阅了大量有关体育教学设计以及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为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1.2问卷调查法和咨询法

对2010年参加云南省体育学科课堂教学竞赛的70名中小学青年教师展开体育教学设计需求的问卷调查,并对该次比赛的评委专家以及部分比赛课指导教师开展了相关咨询,以获得课题研究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支撑。对问卷进行了信度、效度的检验,发放问卷70份,回收68份,回收率97%,有效率100%。

1.3数理统计法

收集、处理和统计调查研究中获得的相关资料和数据,问卷所得数据均使用

Microsoft excel进行统计处理。

1.4逻辑推理法

运用逻辑学方法对研究的过程进行归纳演绎,形成课题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中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设计的认知情况

表1的调查数据显示了中小学体育教师需要成为教学设计者的角色比例为92.6%。这

说明随着体育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目前绝大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已深刻意识到体育教学设计对贯彻体育课改新理念,实施体育课标,达成课程目标,落实体育教学对学生教育、教养和发展功能的重要性。中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设计理论、原理和方法体系的学习需要则达到了100%。据了解目前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活动对教学设计理论原理和方法等的急切需要与教师在此方面实际能力的缺失之间存在较大落差。表1中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设计认知”的需要情况统计表(单位:%;N=68)

内容非常需要比较需要一般不太需要不需要体育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36(52.9%)12(17.6%)15(22.1%)5(7.4%)0学习体育教学设计的理论、原理与方法。48(70.6%)20(29.4%)000 笔者认为中小学体育教师对教学设计者的适应和认识能力的提高,一方面需要依托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体育教师成为“教学设计者”角色的内涵和能力提出切实的要求并组织相关的培训和学习,帮助老师们强化设计意识,发展设计能力;另一方面需要体育教师着眼于自身的专业发展,努力提高教学设计的理论认知和实践训练,尽快适应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现实需要。

2.2中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设计前期分析能力的需求情况

0表2详细呈现了中小学体育教师对教学设计前期分析能力的需求情况:对学生学习和发展需要的分析能力持肯定的达85.2%,持否定的为14.8%;对体育教材分析能力需要持肯定的达100%;对学生学情分析能力需要持肯定的达98.5%,持否定的为1.5%。上述数据充分说明中小学体育教师非常需要具备教学设计前期分析的能力。相对来讲对学生体育学习需要的分析略差一些,这反馈出少数教师在实践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的重视不够,对教师“为何教”、学生“为何学”的问题关注不足。对体育教材和学生学情分析的需要都很高,表明绝大多数体育教师十分明确分析体育教学中“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笔者认为中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设计前期分析能力的增强不仅要关注教学设计前期分析相关知识和方法的学习和了解,还要结合具体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实际的需要,加强前期分析能力的实践操作和训练。这样才能为后续的教学要素设计、完整教学方案的编制、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设计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为学会设计科学性、实效性、创新性的体育教学设计方案寻求充足的依据。

2.3中小学体育教师对教学设计中基本要素设计的需求情况表3中小学教师对教学设计中各要素设计的需求情况统计表(单位:%;N=68)

0表3中显示了中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的需要情况:其中需要掌握教学目标设计的教师比例为98.5%;需要掌握教学策略设计的教师比例为98.5%;需要掌握教学过程设计的教师比例为97.1%。这表明中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设计过程基本要素设计能力的需要水平都很高。究其原因:第一,中小学体育教师已充分地认识到体育教学目标的设计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导向和灵魂,是教学设计过程中的第一要素,引领着其他教学要素的设计。因此体育教师需要从体育教学目标设计的内容、方法和表达方式上提高教学目标设计的全面、明确、具体和可操作等特点,真正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的导向作用。第二,中小学体育教师深刻地感受到个性化地、创造性地设计适合教材特征、学生学习实际和实际教学条件,能高效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是解决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在此笔者认为体育教学策略涵盖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教学媒介等。第三,中小学体育教师明确了要优化课堂教学的整体功能,提高教学质量,需要结合体育课堂教学的实际,规划完整、有序、高效率的体育教学过程。因为,优质的体育教学过程设计是保障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组织的有序,场地器材的合理利用,运动负荷的适宜控制,教学密度的良好安排,教学节奏的控制和教学管理高效的重要手段。

目前,我省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过程要素的设计还缺乏理论认知和实践操作的能力,尤其对体育与健康新课程背景下的体育教学理念、教学行为的转型适应性不足。这不仅需要体育教师学习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理念、目标、内容、实施及评价的内涵和要求的变化,更新知识、转变观念,掌握体育教学目标、策略、过程的设计原理和方法;还要通过各种渠道学习借鉴优秀体育教学设计方案的设计经验。同时,中小学体育教师学会多运用设计理论指导设计实践,并通过设计实践检验和反哺教学设计理论,逐渐形成科学性强,操作性优,实效性好的体育教学设计理论体系和实践案例。

2.4中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设计方案撰写能力的需要情况表4中小学教师对体育教学方案编制能力的需要情况统计表(单位:%;N=68)

0通过表4读者可以了解到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师关于体育教学方案编制能力的需要状况如下:体育课结构和顺序的设计、体育教学时间的设计、体育课运动负荷的设计均达需要的为100%;体育课中教师活动的设计和学生活动的设计均达98.5%;体育课密度的设计为97.1%,教学主题的设计为94.1%。体育教学方案编制是基于前期分析和体育教学设计过程基本要素的教学设计成果的编制,是体育教学设计成果形成的中心环节。上述调查结果显示了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对教师教学设计能力中的方案编制能力的要求极高。究其原因,完整教学设计方案是体现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终极成果,是体现教师教育思想,专业基础、教育教学经验和教育教学实践和创新能力,物化而又直观的教学文本,是一堂体育课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预期方案。能够充分展示每一位设计者理解体育课标,结合教学对象实际,优化体育课的结构、合理安排教学顺序,个性化地设计教学主题,灵活地处理、驾驭教材;合理确定各部分的教学时间,创造性设计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科学规划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的能力。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制能力是体现教师体育设计能力的核心部分和显性要求。体育教师需要学习和熟悉教学方案编制的要素、步骤和方法,并尝试强化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同时需要通过各类教研活动、培训学习、和参加课堂教学比赛和设计方案竞赛等活动提高体育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制能力。

2.5中小学体育教师对教学设计评价的需要情况表5中小学体育教师对教学设计评价的需要情况统计表(单位:%;N=68)

0表5表明中小学体育教师认为对体育教学评价的设计需要率为97%,而对体育教学设计方案的评价需要率为100%,这说明中小学体育教师对教学设计的评价需要很高。无论是对体育教学设计中评价环节的设计还是对体育教学设计方案实施前和实施后的评价都需要。体育教师应认真领悟体育新课程有关评价的改革要求,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和促进作用,评价重心从终结性评价逐渐转向更多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体育教学评价的设计应把教学过程中的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以及学生间的相互评价作为重要的设计内容,个性化的设计评价标准、灵活运用评价方法,从而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有效激励学生的学习,并对改进教学活动及时提供有效的信息。同时,在教学实施前和实施后,体育教师还要学会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进行总结和反思,因为体育课堂教学设计仅仅是一个框架,一个思路,体育课堂教学过程并不是忠实执行教学设计方案的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的、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不断生成的过程,因而也是体育课堂教学设计方案不断完善和不断发展的过程。总之,笔者认为中小学体育教师需要加强理论学习,理解和尝试性运用体育新课程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方法;通过体育教学设计实践强化教学过程中评价环节的设计和教学方案评价的要素、步骤和方法,逐渐提高体育教学设计评价的实践操作能力。

3研究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中小学体育教师对“教学设计者”的角色需求较来越高,几乎所有中小学教师都急切需要了解和掌握体育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教学设计的原理与方法以及具体的操作步骤。

3.1.2中小学体育教师非常需要知道体育教学设计前需要重点分析哪些要素,以及如何有效地展开分析,为教学设计活动提供现实依据。

3.1.3中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设计要素的需要水平较高,因为这几大要素的设计是笔者结合实际教学展开个性化和创新性设计的重要方面,是教学设计能力的核心环节。

3.1.4体育教学方案编制是基于前期分析,以要素设为导向,形成教学设计成果的过程,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必备的教学设计能力的关键环节;

3.1.5中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评价环节的设计和教学方案的评价设计的需要度较高,体育教学评价是教师检查教学效果,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检验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重要手段,而教学方案的评价则是体育教师开展教学总结和反思,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经之路。

3.2建议

3.2.1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层要高度重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提供他们参加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强化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要求,监控教师教学设计工作的常态化和实效性。

3.2.2全面了解中小学体育教师有关教学设计能力的需求情况和目前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培养与提高的有效途径,增加问题解决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3.2.3教师自身要善于更新教育教学的知识,不断丰富专业结构,结合实际体育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优化教学设计过程,提高教学设计能力,最终实现体育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建军,从传统教案走向现代体育教学设计――对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 .

[2]王丽君.系统化体育教学设计[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4月:105―107.

[3]焦敬伟.体育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与方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12月:86.

[4]苏正南.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学设计[J].体育与科学,2003年11月:67.

[5]庞志伟,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的研究 ――基于新课标生成教学的思考[J].辽宁体育期刊,2008.3.

[6]王玉江, 陈秀珍. 农村小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调查与提高的建议[J].教育探索,2007年 05期